CN102386419B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6419B
CN102386419B CN201110256751.6A CN201110256751A CN102386419B CN 102386419 B CN102386419 B CN 102386419B CN 201110256751 A CN201110256751 A CN 201110256751A CN 102386419 B CN102386419 B CN 1023864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ctive material
salic
battery
posi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67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6419A (zh
Inventor
田中健司
松尾和明
户塚和秀
冈部一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86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6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4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4Ceram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34Cer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制造时或使用时难以剥离和脱落的防短路层和/或活性物质层的电池。所述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间隔件层叠而成的层叠电极体,并在正极10、负极及间隔件中的至少1个部件上形成有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的含氧化铝层40。通过含氧化铝层40包含γ型氧化铝粒子,可以在含氧化铝层、由金属形成的电极、构成电极10的集电体11或活性物质21、或者间隔件之间得到高的接合强度。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卷电极电池等层叠型电池,更详细地说,涉及在正极、负极、间隔件、或这些中的多个部件中具有含氧化铝层的层叠型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电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需要高密度、高输出的用途中,多使用涡卷电极电池等层叠型电池。层叠型电池中,包括含有片式的正极、负极及间隔件层叠而成的电极体的电池;和含有带状的正极、负极及间隔件层叠、卷绕而成的涡卷电极体的电池。
正极及负极中,有仅由金属箔构成的部件(例如锂电池中的负极)、由金属箔构成的集电体上形成活性物质层的部件、由发泡金属构成的集电体上填充了活性物质的部件等。即使是具有活性物质的电极,为了连接用于输出电力的集电极耳,或者为了直接与集电端子连接,通常在其端部具有未涂敷活性物质且露出金属制的集电体的部分。该露出了的金属部分,与另外的电极露出了的金属部分或活性物质层发生短路时,大电流会流过,有可能由于放热导致电池破损。虽然相邻二个电极隔着间隔件对置,但由于卷绕时的卷绕滑动、或运输、使用时的坠落、振动,有时从电极剥离的粉末将间隔件贯通,由此引起短路。
为了防止上述情况,专利文献1公开的发明为:在集电体箔上的活性物质非涂敷部上与活性物质层邻接地设有防短路层。另外,在目前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为了使充电时由正极活性物质放出的锂离子顺利地吸藏到负极活性物质,以负极活性物质层比正极活性物质层大,并且与正极活性物质层整体对置的方式进行设计。因此,必然存在正极集电体箔的活性物质非涂敷部与负极的活性物质涂敷部隔着间隔件对置的部分。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公开的发明为: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非涂敷部的、隔着间隔件与负极活性物质涂敷部对置的部分上形成绝缘层。另外,专利文献4公开有将防短路层制成非绝缘性的发明。
专利文献5~7对防短路层的成分公开了以氧化铝、聚偏氟乙烯(PVDF)为代表的几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35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59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5553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95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05/067080号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103356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表2009-5188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设计上即使设置有上防短路层,在制造工序中卷绕电极箔和间隔件时,压扁涡卷电极体制成扁平型时,对电极体进行处理时等,有时也会使防短路层和活性物质层剥离、脱落。另外,由于电池使用时的坠落、振动等,所以存在使防短路层和活性物质层剥离、脱落的问题。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时、使用时防短路层和/或活性物质层难以剥离、脱落的电池。
本发明的电池的特征在于,其具备正极、负极和间隔件层叠而成的层叠电极体,且在所述正极、所述负极及所述间隔件中的至少1个部件中形成有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的含氧化铝层。
根据本发明,通过含氧化铝层包含γ型氧化铝粒子,可以在含氧化铝层,与由金属构成的电极、构成电极的集电体或活性物质、或者间隔件之间得到高的粘接强度。因此,含氧化铝层作为电极间的防短路层发挥功能时,可以得到在电池制造时或使用时防短路层难以剥离、脱落的效果。另外,含氧化铝层在电极集电体箔与活性物质层之间形成时,可以得到活性物质层难以剥离·脱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正极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涡卷电极体的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极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
符号说明
1涡卷电极体
10正极
11正极集电体箔
12正极活性物质层
20负极
21负极集电体箔
22负极活性物质层
30间隔件
40含氧化铝层
60金属负极
70正极
71正极的发泡金属集电体(端子连接部)
72向正极的发泡金属集电体中填充了正极活性物质合剂的部分
80负极
81负极的发泡金属集电体(端子连接部)
82向负极的发泡金属集电体中填充了负极活性物质合剂的部分
12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本体区域
122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锥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对如下的涡卷型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说明,该电池具备集电体箔上具有正极用的活性物质层的正极、与集电体箔上具有负极用的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隔着间隔件层叠卷绕而成的电极体,且含氧化铝层在正极集电体箔上与正极活性物质层邻接地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含氧化铝层作为防短路层的功能。
图2示出与本实施方式有关的电池的涡卷电极体1的结构。带状的正极10和带状的负极20隔着带状的间隔件30进行层叠、卷绕。正极10在正极集电体箔11的两面上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2和含氧化铝层40,负极20在负极集电体箔21的两面上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2。
图3示出图2的I-I剖面中的正极、负极及间隔件的结构。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含氧化铝层40的部件为具有金属制的正极集电体箔1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正极10。含氧化铝层40与集电体箔11上直接接触,且与活性物质层12邻接形成,与隔着间隔件30相邻的负极20的活性物质层22及集电体箔21的端缘,隔着间隔件30对置。
图1中放大并示出接近图3的正极集电体箔11的侧端部分。图1仅表示集电体箔11的单面,整体不是按比例缩小的。本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2包括大致具有一定厚度的本体区域121、和在端部厚度逐渐减小的锥形区域122。而且,以与其端部锥形区域122重叠的方式将含氧化铝层40涂敷在正极集电体箔11上。
首先,对含氧化铝层40进行说明。
作为含氧化铝层的材料,可以使用使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微粒和粘结剂混合后的物质。本发明中,作为所述微粒至少使用γ型氧化铝粒子。由此,提高含氧化铝层、与集电体箔或邻接的活性物质层等其他物质的密合性及粘接强度。
γ型氧化铝粒子的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使用一次粒径的中央值为1~100nm的粒子。从与集电体箔及活性物质层的密合性、粘接强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一次粒径的中央值为1~10nm,特别优选1~7nm。此处,一次粒径的中央值是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对1次粒子的直径观察10个粒子时的中值粒径。
γ型氧化铝粒子的振实密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使用0.02~0.9g/cm3的粒子。从与集电体箔及活性物质层的密合性、粘接强度的观点出发,振实密度更优选0.02~0.6g/cm3。此处,振实密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容器进行振实得到的粉体的体积密度(JIS R1600)。
γ型氧化铝粒子的比表面积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使用96m2/g以上的粒子。从与集电体箔、活性物质层的密合性、粘接强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比表面积为96~234m2/g。此处,比表面积是指利用基于惰性气体吸附的Brunauer、Emmett&Teller法(BET法)得到的值。
作为含氧化铝层的粘结剂,可以使用例如,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等。其中,从与集电体箔、活性物质层的密合性、粘接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PVDF。另外,PVDF树脂的含量优选45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
含氧化铝层中,还可以加入适量的导电剂。本实施方式中的含氧化铝层以防止由正极的集电体箔与负极短路导致的异常发热为主要功能。通过使含氧化铝层为非绝缘性,由此制作正极或负极时产生的毛刺等使间隔件破裂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含氧化铝层发生稳定地放电,避免异常发热。
接着,对正极10的其他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正极10的集电体箔11中,可以使用由对所构成的电池不带来不良影响的电子导体形成的带状箔。例如,可以使用由铝、钛、不锈钢、镍、烧成碳、导电性高分子等形成的带状箔。另外,可以使用对铝等的表面用碳、镍、钛、银等处理过的物品。其中,可优选使用耐氧化性优异的铝箔。箔的厚度优选12~25μm,更优选约20μm。
正极活性物质层12以正极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根据需要,还含有导电剂、粘结剂、填料等添加成分。
作为正极用的活性物质,可以使用使Li离子吸藏、放出的公知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LiCoO2、及所述Co的一部分被Ni、Mn以外的过渡金属或硼置换后的具有α-NaFeO2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以LiMn2O4为代表的具有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化合物、LiFePO4、LiFeSO4或者所述Fe的一部分用Co、Mn等置换而成的聚阴离子型化合物等。正极中还可以添加CuO、Cu2O、Ag2O、CuS、CuSO4等I族金属化合物,TiS2、SiO2、SnO等IV族金属化合物、V2O5、V6O12、VOx、Nb2O5、Bi2O3、Sb2O3等V族金属化合物,CrO3、Cr2O3、MoO3、MoS2、WO3、SeO2等VI族金属化合物,MnO2、Mn2O3等VII族金属化合物,Fe2O3、FeO、Fe3O4、FePO4、Ni2O3、NiO、CoO3、CoO等VIII族金属化合物等。进而还可以使用二硫化物、聚吡咯、聚苯胺、聚对亚苯基、聚乙炔、多并苯系材料等导电性高分子化合物、类石墨结构的碳质材料等。
作为导电剂,可以使用对电池性能不产生不良影响的导电性材料。例如,可以含有天然石墨(鳞状石墨、鳞片状石墨、土状石墨等)、人造石墨、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碳晶须、炭纤维、金属(铜、镍、铝、银、金等)粉、金属纤维、导电性陶瓷材料等导电性材料中的一种或这些的混合物。从导电性及涂敷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乙炔黑。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其添加量优选为1~50质量%,更优选2~30质量%。
作为正极用的粘结剂,可以使用选自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乙烯、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EPDM)、磺化EPDM、丁苯橡胶(SBR)、氟橡胶、羧甲基纤维素等热塑性树脂、具有橡胶弹性的聚合物、多糖类等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另外,如多糖类这样的具有与锂反应的官能基的粘结剂优选预先进行例如甲基化等使该官能基失活。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其添加量优选1~50质量%,更优选2~30质量%。
作为填料,可以使用对电池性能没有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烯烃系聚合物、AEROSIL、沸石、玻璃、炭等。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填料的添加量优选0~30质量%。
接着对负极、间隔件及电解质进行说明。
作为负极的集电体,除了铜、镍、铁、不锈钢、钛、铝、烧成炭、导电性高分子、导电性玻璃、Al-Cd合金等以外,从提高粘接性、导电性、耐氧化性的目的出发,还可以使用对铜等的表面用碳、镍、钛或银等进行处理的物品。其中,优选使用还原时是稳定的、且导电性优异、廉价的铜箔、镍箔、铁箔、及包含它们的一部分的合金箔。在铜箔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厚度7~15μm的铜箔,优选使用约10μm的铜箔。
负极活性物质层22以负极活性物质作为主要成分,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导电剂、粘结剂、填料等添加成分。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吸藏、放出Li离子的公知的材料。可举出例如,具有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钛酸锂、锂金属、锂-铝、锂-铅、锂-锡、锂-铝-锡、锂-镓、及伍德合金等含锂合金,还可以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无定形炭、纤维炭、粉末炭、石油沥青系炭、煤焦油系炭等炭材料。
进而还可以向炭材料中添加锡氧化物、硅氧化物之类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添加磷、硼进行改性。另外,通过并用石墨与锂金属、含锂的合金等、或者预先进行电化学还原,由此还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炭质材料中预先嵌入锂。
可向负极活性物质中添加的导电剂、粘结剂、填料的例子与向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的成分相同。
电池的间隔件中,可以使用公知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烯烃系、聚酯系、聚丙烯腈系、聚苯硫醚系、聚酰亚胺系、氟树脂系的微孔膜或无纺布。间隔件的润湿性不良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表面活性剂等的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中,可以使用公知的材料。可举出例如,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氯代亚乙酯等环状碳酸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丙内酯等环状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基甲基酯、碳酸二苯酯等链状碳酸酯;乙酸甲酯、丁酸甲酯等链状酯;四氢呋喃或其衍生物、1,3-二噁烷、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乙烷、甲氧基乙氧基乙烷、二乙二醇二甲醚(Methyl Diglyme)等醚类;乙腈、苯甲腈等腈类;二氧戊环(dioxalan)或其衍生物等单独的物质或这些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等。
以下对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方法进行说明。主要的工序有:正极合剂涂敷用糊剂(以下称为“正极糊剂”。)的制备、将其涂敷到正极集电体箔上,含氧化铝层涂敷用糊剂(以下称为“氧化铝糊剂”。)的制备、将其涂敷到正极集电体箔上,涂敷了正极糊剂和氧化铝糊剂的正极集电体箔的干燥、冲压、切断,负极合剂涂敷用糊剂(以下称为“负极糊剂”。)的制备、将其涂敷到负极集电体箔上,涂敷了负极糊剂的负极集电体箔的干燥、冲压、切断,利用正极、负极、间隔件的层叠和卷绕进行的电极体的制造,在外装容器中收纳电极体,电解质的注液。
根据需要向正极活性物质添加导电剂、粘结剂、填料等而制备正极合剂,通过向正极合剂中加入适量的溶剂,由此制备涂敷用的正极糊剂。
正极糊剂的制备中所使用的溶剂的种类及添加量可考虑粘度、挥发性、糊剂的触变性等来决定。另外,也可以混合添加2种以上的溶剂。作为溶剂的例子,可举出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有机溶剂、含粘合剂的水等水溶液等。溶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正极合剂,优选为40~60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糊剂的制备顺序,只要是能够使糊剂的原料均匀混合的方法则没有限制。制备正极糊剂时,除了在制备上述的正极合剂后加入溶剂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将正极合剂的构成成分和溶剂混合的同时加入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方法;预先在溶剂中溶解粘结剂之后,与其他的构成成分混合的方法。另外,使导电剂与溶剂预先均匀混合,然后与活性物质混合时,由于导电剂可以更均匀地分散,所以优选。
在带状的正极集电体箔的两面上涂敷正极糊剂。作为涂敷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模涂法、逗点涂敷法进行涂敷。此时,在集电体箔的两侧端部残留未涂敷的部分。正极糊剂的涂敷厚度在集电体箔的宽度方向的厚度分布为±5%以内,优选3%以内。厚度的平均值除去集电体箔后典型的值,以单面计,为40~130μm,以两面计为80~260μm。
带状地涂敷了正极糊剂的两侧端中,存在从上述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的本体区域(图1的121)开始朝向剥除集电体箔的非涂敷部这样的正极合剂层的厚度逐渐变化的锥形区域(图1的122)。从电池的效率的观点出发,锥形区域的宽度希望是越窄越好。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含氧化铝层以与锥形区域部分重叠,且不与本体区域重叠的方式形成,因此锥形区域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考虑含氧化铝层涂敷时的确定集电体箔的位置、精度等,锥形区域的宽度优选0.2mm以上,更优选0.5mm以上。
通过将作为含氧化铝层的构成成分的γ型氧化铝粒子、根据需要的其他的无机物和/或有机物的粉体、粘结剂、及根据需要的导电剂等其他的添加剂混合,进而加入适量的溶剂,由此可以制备涂敷用的氧化铝糊剂。
氧化铝糊剂的制备中使用的溶剂的种类及添加量,可以考虑粘度、挥发性、触变性(触变性、摇变性)等来决定。另外,也可以混合添加2种以上的溶剂。作为溶剂的例子,可举出N-甲基-2-吡咯烷酮(NMP)。
需要说明的是,氧化铝糊剂的制备顺序只要是能够使糊剂的原料均匀混合的方法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在混合了上述的粉末、粘结剂及导电剂后加入溶剂,也可以同时混合粉末、粘结剂、导电剂及溶剂,还可以预先在溶剂中溶解粘结剂之后与粉末及导电剂混合。
接着,在正极集电体箔的两面与先前已涂敷的正极糊剂层的两侧端部邻接地涂敷氧化铝糊剂。作为涂敷方法,与正极糊剂相同,例如可以使用模涂法、逗点涂敷法。此时,虽然氧化铝糊剂部分的覆盖正极糊剂层的锥形区域,但优选不覆盖本体区域。该原因为:覆盖本体区域时,正极糊剂层与氧化铝糊剂层的合计厚度仅该部分增大,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加压程度增高,含氧化铝层会延伸,或者其附近残留应力,含氧化铝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粘接强度受损。
另外,在从涂敷正极糊剂到涂敷氧化铝糊剂之间,所涂敷的正极糊剂通常希望在100℃以下的环境。此时,正极糊剂与氧化铝糊剂中残存有溶剂。尤其是使用NMP等高沸点溶剂时,为溶剂的大部分残存于糊剂中的状态。此时,在涂敷氧化铝糊剂时,与正极糊剂的界面混在一起,可以进一步增大含氧化铝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粘接强度。
然后,涂敷了正极糊剂和氧化铝糊剂的正极在120~180℃进行干燥。干燥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
进而,对已干燥的正极进行冲压加工。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正极为带状,优选使用辊式冲压。通过冲压加工,典型的是,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单面计从冲压前的40~130μm厚压缩到25~80μm厚。
此时,如果在涂敷了含氧化铝层的部分的厚度(在覆盖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中,从集电体箔表面到含氧化铝层表面得厚度)比冲压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大,则含氧化铝层的一部分被冲压加工。用适当的压力对含氧化铝层进行冲压加工,具有使含氧化铝层与集电体箔的密合性提高的效果。但是,与活性物质层相比,含氧化铝层非常厚时,有时产生含氧化铝层受到很强冲压,会有较大变形,含氧化铝层与活性物质层的粘接强度会受损,两层剥离等问题。
相反,涂敷了含氧化铝层的部分的厚度如果比冲压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小时,则含氧化铝层不进行冲压加工。含氧化铝层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时,即使含氧化铝层不进行冲压加工时,也可以得到与集电体箔的良好的密合性和高的粘接强度。含氧化铝层的厚度可优选3~15μm。
经历冲压工序的带状正极露出了两侧端部的集电体箔。该正极沿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的中央被切断,进而切断成需要的长度,供于电池制造的在后工序。
如图1所示可知,含氧化铝层40与活性物质层12的端部锥形区域122部分的重叠,且与活性物质层的本体区域121不重叠,含氧化铝层40的厚度比活性物质层12的本体区域121的厚度小。如果具有这样的配置、尺寸关系,则在上述冲压加工工序中,活性物质层12被冲压加工,含氧化铝层40不被冲压加工。
负极的制作工序与正极的制作工序同样。
通过根据需要向负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导电剂、粘结剂、填料等制备负极合剂,向负极合剂中加入适量的溶剂,由此制备涂敷用的负极糊剂。
负极糊剂的制备中使用的溶剂的种类及添加量考虑粘度、挥发性、触变性(触变性、摇变性)等来决定。另外,有时可混合添加2种以上的溶剂。作为溶剂的例子,可举出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需要说明的是,负极糊剂的制备顺序只要是能够使糊剂的原料均匀混合的方法则没有特别地限定,与正极糊剂的情况相同。
在带状的负极集电体箔的两面涂敷负极糊剂。作为涂敷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模涂法。此时,在集电体箔的两侧端部残留未涂敷的部分。负极糊剂的涂敷厚度在集电体箔的宽度方向的厚度分布的±5%以内,优选3%以内。厚度的典型平均值以单面计为50~100μm。
接着,对涂敷有负极糊剂的集电体箔以120~180℃进行干燥。干燥方法中,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
对已干燥的负极进行冲压加工。本实施方式中,负极为带状,所以优选使用辊式冲压。通过冲压加工,典型的是,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从冲压前的50~100μm压缩到30~60μm。
进而,与正极同样,已冲压加工的负极沿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切断,切断成需要的长度。
将如上那样制作的正极和负极隔着间隔件进行层叠、卷绕,收容于外装容器,注液上述非水电解质,进行浸渍,经过初期充放电循环工序,可以制作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实施方式中的含氧化铝层具有作为防短路层的功能。如图3所示,含氧化铝层40在正极集电体箔11上直接接触而形成,并与相邻的负极20的活性物质层22及集电体箔21的端缘隔着间隔件30对置。由此,含氧化铝层40具有防止正极集电体箔11和负极短路的功能。而且,含氧化铝层40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由此与正极集电体箔11的粘接强度优异,可以得到电池制造时、使用时也难以剥离/脱落的效果。
另外,通过使含氧化铝层40形成在隔着间隔件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2的端缘相对的位置,由此可以有效防止正极集电体箔11与负极的短路。活性物质层的端缘的活性物质容易剥、脱落。另外,集电体箔中活性物质层被涂敷、干燥、冲压后切断了的部分,即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箔的端缘部中,不仅活性物质容易剥离、脱落,而且容易残留集电体箔的毛刺(切断时在边缘支出的多余的部分)。因此,成为活性物质层的端缘部、集电体箔的切断部是容易发生短路的部位的原因。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第1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具有涡卷电极体锂离子电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电池也可以是具有将任意的片式的正极、负极及间隔件进行层叠、不卷绕的电极体的电池。另外,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池可以是将碱蓄电池等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的电池,也可以是以锂金属箔作为负极的锂一次电池或锂二次电池。
另外,关于形成有含氧化铝层的部件、在电极上形成含氧化铝层时该电极的形态、形成含氧化铝层的位置,在本发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实施方式。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含氧化铝层可以形成在间隔件上。图4中,含氧化铝层40形成在间隔件30的两面上。含氧化铝层40也可以在间隔件30的单面上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图4~10中,与图3相同的部件示出相同编号。
另外,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含氧化铝层可以形成在负极上。图5中,含氧化铝层40直接形成在负极20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上。该情况下,含氧化铝层作为防短路层的功能,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的含氧化铝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粘接强度高,所以具有难以使含氧化铝层剥离、脱落的效果。
另外,形成电极体的电极可以是仅由锂金属或锂与可合金化的金属箔构成的电极。图6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负极60仅由金属箔构成。另外,图6中虽然含氧化铝层40形成在正极10上,但其也可以形成在负极60上。
另外,形成电极体的电极可以是在由发泡金属构成的集电体中填充活性物质而成的电极。图7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正极70及负极80在由发泡金属构成的集电体中填充活性物质72、82而形成。在其端部具有以可与集电端子连接的方式,未填充活性物质且压扁了的部分(71、81),在该部分上含氧化铝层40与集电体直接接触地形成。
另外,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含氧化铝层可以在集电体箔与活性物质层之间形成。图8中,右侧的含氧化铝层40形成在正极集电体箔1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2之间。活性物质层的端缘、活性物质层涂敷后与集电体箔一起切断了的切断部中,活性物质层容易剥离、脱落,这是由于活性物质层--集电体箔间的粘接强度减弱造成的。图8中,该部分设有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的含氧化铝层40,通过含氧化铝层40--集电体箔11间及含氧化铝层40--活性物质层12间优异的粘接强度,活性物质层变得难以剥离、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含氧化铝层40中事先添加导电剂。这是为了确保活性物质层12与集电体箔11间的导通,抑制活性物质的利用效率的降低。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含氧化铝层40与活性物质层12邻接形成,但图9中,含氧化铝层40与活性物质层12不接触。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可以得到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作用效果。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在正极集电体箔上涂敷了活性物质糊剂后,涂敷了氧化铝糊剂,但这两种糊剂的涂敷顺序可以相反。图10中,含氧化铝层40与正极集电体箔11上直接接触形成,进而活性物质层12在含氧化铝层40的端部稍微覆盖形成。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隔着间隔件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端缘相对的位置的正极上设置了含氧化铝层,但也可以不仅在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端缘相对的位置,而是以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表面整面的方式设置含氧化铝层。以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式设置含氧化铝层,由此在电池内混入导电性微粒等使间隔件破裂时,也可以防止由正极与负极的短路导致的异常发热。另外,也可以以覆盖间隔件表面整面或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整面的方式设置含氧化铝层。
〔实验例〕
以下基于实验结果,对本发明的含氧化铝层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的效果进行说明。以下的实验例中,改变组成制备了几种氧化铝糊剂,涂敷在作为正极集电体箔使用的铝箔上,测定了含氧化铝层与铝箔的粘接强度。
含氧化铝层与铝箔的粘接强度通过以180度剥离试验求出的剥离强度进行评价。使含氧化铝层朝上,使铝箔水平放置,将宽度18mm的胶粘带贴付在含氧化铝层上。使胶粘带的一端对折,从贴合了含氧化铝层的方向沿180度反转方向拉起,使含氧化铝层从铝箔中剥下。以附着在胶带上的含氧化铝层为上面的方式,与铝箔平行地继续拉起胶带,用测力器(负载测定器)测定拉胶带的力,其平均值作为剥离强度。
另外,在各实验例的说明中,氧化铝粒子的体积密度使用株式会社SEISHIN企业制振实密度计KYT-4000进行测定。另外,氧化铝粒子的比表面积使用QUANTACHROME INSTRUMENTS公司制的比表面积测定装置QUADRASORB,利用惰性气体吸附BET法进行测定。
实验例1中,在向含有12%的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的NMP溶液21.39kg(PVDF量为2.567k g)中加入NMP6.0kg稀释而成的溶液中,对一次粒径的中央值(以下简称为“粒径”。)为5nm、比表面积为96m2/g、振实密度为0.04g/cm3的γ型氧化铝粒子2.1kg进行混合,使其均匀分散,制成浆料状的含氧化铝糊剂。此时,由于NMP最终没有蒸发,所以含氧化铝层中的PVDF含有比率为2.567/(2.1+2.567)=55质量%。将该糊剂利用模涂法在厚度20μm的铝箔上涂敷成宽度4.5mm、厚度10μm,在140℃干燥2分钟。需要说明的是,在干燥后没有进行含氧化铝层的冲压加工。
实验例2,除了使用用球磨机对实验例1使用的γ型氧化铝粒子进一步进行粉碎后的物质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γ型氧化铝粒子的粒径为1nm、比表面积为130m2/g、振实密度为0.02g/cm3
实验例3,除了作为γ型氧化铝粒子,使用粒径为7nm、比表面积为234m2/g、振实密度为0.08g/cm3的物质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4,除了作为γ型氧化铝粒子,使用粒径为10nm、比表面积为231m2/g、振实密度0.6g/cm3的物质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11,除了含氧化铝层中使用粒径为100nm、比表面积为14m2/g、振实密度为0.9g/cm3的α型氧化铝粒子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5,除了含氧化铝层的PVDF含有比率为60质量%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6,除了含氧化铝层的PVDF含有比率为50质量%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7,除了含氧化铝层的PVDF含有比率为45质量%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12,除了含氧化铝层的PVDF含有比率为40质量%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13,除了含氧化铝层的PVDF含有比率为35质量%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14,除了作为含氧化铝层的粘结剂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代替以外,以与实验例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15,除了含氧化铝层的PVDF含有比率为40质量%以外,以与实验例1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16,除了含氧化铝层的PVDF含有比率为35质量%以外,以与实验例1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实验例17,除了作为含氧化铝层的粘结剂使用PTFE代替PVDF以外,以与实验例11相同的材料及条件来进行。
在表1中示出结果。表中,一次粒径为用前述的方法测定的一次粒径的中央值。另外,剥离强度由于直接的测定值用重量克表示,所以将其换算成牛顿(N)示出至小数点后2位。即,1重量克等于9.80665×10-3N,所以例如实验例1中,如580重量克=5.69N。
从实验例1~4及实验例11的结果可知,含氧化铝层使用γ型氧化铝粒子时,剥离强度增大。另外,可知氧化铝的一次粒径越小,BET比表面积越大,振实密度越小,剥离强度越大。一次粒径为1~10nm时,剥离强度约为4N以上,一次粒径为1~7nm时,约为5N以上。振实密度为0.02~0.6g/cm3时剥离强度约为4N以上。
另外,通过对实验例12~14与实验例15~17分别比较可知,含氧化铝层中使用γ型氧化铝粒子时剥离强度大。
从实验例1与实验例14比较可知,作为粘结剂使用PVDF时剥离强度大。对实验例1(粘结剂为PVDF)而言,剥离强度大为约5.7N,相对于此,对实验例14(粘结剂PTFE)而言,剥离强度约为0.2N。
另外,将实验例1与实验例14中制备的试样放在65℃的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中180天,对实验例14的试样而言,含氧化铝层与铝箔已剥离。另一方面,对实验例1的试样而言,放置180天后测定剥离强度时,维持约5.5N的剥离强度。
通过实验例1、5~7、12、13的比较可知,作为粘结剂的PVDF的含有比率为45质量%以上时,剥离强度大。含有比率为45~60质量%时剥离强度约4N以上,50~60质量%时约为5N以上。
【表1】

Claims (13)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正极、负极和间隔件层叠而成的层叠电极体,
在所述正极、所述负极及所述间隔件中的至少1个部件上形成有含有γ型氧化铝粒子的含氧化铝层,并且该含氧化铝层至少在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上形成,
形成有含氧化铝层的电极隔着间隔件与极性不同的电极相邻,所述含氧化铝层与所述极性不同的电极的活性物质层的端缘隔着间隔件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层叠电极体为涡卷电极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电池为锂离子电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氧化铝层至少在所述正极上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含氧化铝层的电极具有为金属箔的集电体箔和活性物质层,
所述含氧化铝层与所述集电体箔直接接触、且与所述活性物质层邻接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体实质上由铝构成。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氧化铝层的厚度比在形成有该含氧化铝层的集电体箔的同一面上形成的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薄。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及负极的活性物质层已被实施冲压加工,而所述含氧化铝层未被实施冲压加工。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氧化铝层含有聚偏氟乙烯作为粘结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氧化铝层含有聚偏氟乙烯45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γ型氧化铝粒子的1次粒径的中央值为1nm以上、10nm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γ型氧化铝粒子的振实密度为0.02g/cm3以上、0.6g/cm3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氧化铝层实质上由γ型氧化铝粒子和聚偏氟乙烯构成。
CN201110256751.6A 2010-09-03 2011-09-01 电池 Active CN1023864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8370 2010-09-03
JP2010-198370 2010-09-03
JP2011160801A JP5858325B2 (ja) 2010-09-03 2011-07-22 電池
JP2011-160801 2011-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6419A CN102386419A (zh) 2012-03-21
CN102386419B true CN102386419B (zh) 2015-09-02

Family

ID=45770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6751.6A Active CN102386419B (zh) 2010-09-03 2011-09-01 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99757B2 (zh)
JP (1) JP5858325B2 (zh)
KR (1) KR101888975B1 (zh)
CN (1) CN1023864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5335B2 (en) * 2007-12-25 2014-10-21 Byd Co. Ltd.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
JP5572489B2 (ja) * 2010-09-10 2014-08-13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US9048502B2 (en) * 2010-12-13 2015-06-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5701688B2 (ja) * 2011-01-31 2015-04-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式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90333B2 (ja) * 2011-02-25 2014-09-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正極
US9905838B2 (en) * 2011-08-30 2018-02-2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lectro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303344B (zh) * 2012-06-11 2018-10-02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电极制造方法
CN104603988B (zh) * 2012-08-29 2016-12-07 夏普株式会社 电极板和二次电池
JP6249493B2 (ja) 2013-03-07 2017-12-20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6102442B2 (ja) * 2013-04-04 2017-03-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418650B2 (ja) * 2013-08-09 2018-11-07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US9627722B1 (en) 2013-09-16 2017-04-18 American Lithium Energy Corporation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film,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electrode,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separator, and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15064586A1 (ja) * 2013-10-30 2015-05-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および電極を有する電池
JP6252841B2 (ja) * 2013-11-25 2017-12-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572204B2 (ja) * 2014-02-28 2019-09-04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 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EP3024071B1 (en) * 2014-09-12 2018-04-25 LG Chem, Ltd. Method for preparing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same
JP6365175B2 (ja) * 2014-09-24 2018-08-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329050B2 (ja) * 2014-09-26 2018-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5470452A (zh) 2014-09-29 2016-04-06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US10497987B2 (en) 2014-10-27 2019-12-03 Envision Aesc Energy Devices Ltd. Production method of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A2968859C (en) * 2014-11-25 2023-07-04 American Lithium Energy Corporat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internal current limiter and interrupter
US10020545B2 (en) 2014-11-25 2018-07-10 American Lithium Energy Corporat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resistive layer for enhanced safety
US20180175365A1 (en) * 2015-05-20 2018-06-21 Nec Energy Devices, Ltd.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W201729451A (zh) * 2015-09-30 2017-08-16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鋰離子二次電池之電極部、鋰離子二次電池及鋰離子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
US10658643B2 (en) 2015-10-29 2020-05-19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JP6672706B2 (ja) * 2015-10-30 2020-03-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極板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766338B2 (ja) * 2015-10-30 2020-10-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極板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919572B2 (ja) * 2015-12-22 2021-08-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30821A1 (ja) * 2016-01-27 2017-08-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43006A (ja) * 2016-02-10 2017-08-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KR102172153B1 (ko) * 2016-06-16 2020-10-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용량 및 안전성이 개선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18045952A (ja) * 2016-09-16 2018-03-22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極及び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と電極ロール
JP6765268B2 (ja) * 2016-09-30 2020-10-07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N114665062A (zh) 2016-10-31 2022-06-24 远景Aesc日本有限公司 用于电化学器件的电极、电化学器件、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WO2018168607A1 (ja) * 2017-03-13 2018-09-2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極及び蓄電素子
JP6868811B2 (ja) * 2017-03-16 2021-05-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659609B2 (ja) * 2017-03-21 2020-03-04 株式会社東芝 電極構造体、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WO2018180017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0818906B2 (en) 2017-05-01 2020-10-27 American Lithium Energy Corporation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current interrupter
JP6724861B2 (ja) * 2017-05-26 2020-07-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集電体および全固体電池
WO2019023683A1 (en) 2017-07-28 2019-01-31 American Lithium Energy Corporation ANTI-CORROSION COATING FOR BATTERY CURRENT COLLECTOR
EP3723166B1 (en) * 2018-02-01 2022-11-02 LG Energy Solution, Ltd.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9153434A (ja) 2018-03-01 2019-09-12 株式会社東芝 積層体及び二次電池
TW201941483A (zh) * 2018-03-26 2019-10-16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
JP7125218B2 (ja) 2018-04-13 2022-08-24 Fdk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用の負極及び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JP6981348B2 (ja) * 2018-04-13 2021-1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正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正極の製造方法
CN117374218A (zh) 2018-11-05 2024-01-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CN109449478A (zh) * 2018-11-05 2019-03-0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
CN111200113B (zh) * 2018-11-16 2021-01-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DE102018221338A1 (de) * 2018-12-10 2020-06-10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denstapel für eine galvanische Zelle
JP6983147B2 (ja) * 2018-12-26 2021-1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固体電池用電極および固体電池
JP6735036B2 (ja) 2019-01-15 2020-08-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7372045B2 (ja) * 2019-03-29 2023-10-31 株式会社Aescジャパ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
JP7281944B2 (ja) 2019-03-29 2023-05-26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
JP7408297B2 (ja) * 2019-05-29 2024-01-05 株式会社Aescジャパ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素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素子を製造する方法
JP7169524B2 (ja) * 2019-06-06 2022-1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079418B2 (ja) * 2019-06-11 2022-06-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194336B2 (ja) * 2019-08-01 2022-12-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104886B2 (ja) * 2019-08-05 2022-07-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20210020329A (ko) * 2019-08-14 2021-02-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290088B2 (ja) * 2019-09-10 2023-06-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7161680B2 (ja) 2019-09-11 2022-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209191B2 (ja) * 2019-10-02 2023-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電池
JP7253147B2 (ja) 2019-11-26 2023-04-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192809B2 (ja) * 2020-02-20 2022-1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236427B2 (ja) * 2020-12-17 2023-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
CN113178543B (zh) * 2021-05-25 2023-06-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5528201A (zh) * 2021-06-24 2022-12-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JP7446271B2 (ja) * 2021-11-29 2024-03-08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5810862A (zh) * 2022-01-27 2023-03-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的隔离膜、制备电极组件的隔离膜的方法和设备
CN115513602B (zh) * 2022-10-21 2024-01-26 武汉中金泰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界面管理层结构电极的动力电池制造工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23840A1 (en) * 1991-06-18 1993-01-20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Battery utilizing ceramic membranes
CN101687404A (zh) * 2007-06-06 2010-03-31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多层多孔膜
EP2192639A1 (en) * 2008-11-21 2010-06-02 Hitachi Ltd. Lithuim secondary batt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7732B2 (ja) 1994-05-30 2002-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3704780B2 (ja) * 1996-02-09 2005-10-12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電池
JPH11214036A (ja) 1998-01-21 1999-08-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分子電解質セパレーター、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954147B1 (ja) 1998-03-20 1999-09-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防爆型二次電池
JP4366783B2 (ja) 1998-11-16 2009-1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電池及びその電極の製造方法
JP3606554B2 (ja) 2000-01-27 2005-01-05 Necトーキン栃木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US7097673B2 (en) 2001-06-07 2006-08-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ating edge control
JP4031635B2 (ja) 2001-11-08 2008-01-09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KR100449757B1 (ko) 2001-11-23 2004-09-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부와 이를 채용한 이차전지
US7335448B2 (en) 2002-05-30 2008-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4617065B2 (ja) 2002-05-30 2011-01-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4177612B2 (ja) 2002-07-30 2008-11-05 株式会社東芝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4142921B2 (ja) 2002-08-30 2008-09-03 株式会社東芝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4201619B2 (ja) 2003-02-26 2008-12-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04256781A (ja) * 2003-02-28 2004-09-16 Toshiba Corp コーティング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WO2005067080A1 (ja) * 2004-01-09 2005-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05098997A1 (ja) * 2004-03-30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6024464A (ja) 2004-07-08 2006-01-26 Sony Corp 二次電池
JP4734912B2 (ja) 2004-12-17 2011-07-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60838B2 (ja) 2005-08-30 2013-08-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07103356A (ja) 2005-09-12 2007-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
KR100821102B1 (ko) 2005-12-06 2008-04-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강화된 전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화학소자
JP4183715B2 (ja) 2006-03-24 2008-11-1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水電池
JP2007273114A (ja) 2006-03-30 2007-10-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US8080335B2 (en) * 2006-06-09 2011-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owder material, electrode structure using the powder material,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having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JP2009032668A (ja) 2007-06-22 2009-02-12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源システム、及び電動機器
WO2009001502A1 (ja) 2007-06-22 2008-12-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非水系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源システム、及び電動機器
JP5378718B2 (ja) 2007-07-09 2013-1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1675544A (zh) 2007-07-17 2010-03-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KR101025277B1 (ko) 2007-10-30 2011-03-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JP5428296B2 (ja) * 2008-11-04 2014-02-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ラミネート型二次電池
JP4945671B2 (ja) * 2010-08-31 2012-06-06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入力制御方法
WO2012081543A1 (ja) * 2010-12-14 2012-06-21 協立化学産業株式会社 電池電極又はセパレーター表面保護剤組成物、これで保護された電池電極又はセパレーター及びこの電池電極又はセパレーターを有する電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23840A1 (en) * 1991-06-18 1993-01-20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Battery utilizing ceramic membranes
CN101687404A (zh) * 2007-06-06 2010-03-31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多层多孔膜
EP2192639A1 (en) * 2008-11-21 2010-06-02 Hitachi Ltd. Lithuim secondary batte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58325B2 (ja) 2016-02-10
US20120058375A1 (en) 2012-03-08
US9099757B2 (en) 2015-08-04
CN102386419A (zh) 2012-03-21
JP2012074359A (ja) 2012-04-12
KR20120023573A (ko) 2012-03-13
KR101888975B1 (ko) 2018-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6419B (zh) 电池
EP2579363B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5818150B2 (ja) 蓄電素子用電極、それを用いた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6676399B2 (ja) バイポーラ型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およびバイポーラ型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製造方法
US9246161B2 (en) All-solid battery
JP5158452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とその利用
JP6137637B2 (ja) 電池
JP544855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負極作製用の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
JP2007035358A (ja) 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2426773B1 (en) Battery
JP2012178327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200920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
JP2015043257A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EP2490287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4041698A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1096575A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0251047A (ja) 正極の製造方法
CN111386616A (zh) 制造二次电池用电极的方法和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JP2011238461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該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2086186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120439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
JP2010211975A (ja) 二次電池用の電極の製造方法
JP5510704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該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5049775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正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正極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4041699A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