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2408B - 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2408B
CN102162408B CN 201110035048 CN201110035048A CN102162408B CN 102162408 B CN102162408 B CN 102162408B CN 201110035048 CN201110035048 CN 201110035048 CN 201110035048 A CN201110035048 A CN 201110035048A CN 102162408 B CN102162408 B CN 1021624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lar septum
crankcase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0350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2408A (zh
Inventor
原田诚
小野丰
井元丰
三木敏弘
小池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446381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162408(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2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2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2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2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从而能够抑制油面的变动并且抑制曲轴和变速器的摩擦的增大,同时防止油泵的气蚀的发生。所述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是在曲轴箱(2)的下方具备油底壳(2p)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中,将适量贮存在油底壳(2p)中的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S)的下方上下分隔的下侧隔壁(61L、61R、62L、62R)从箱外周壁(2Ls、2Rs)向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在与所述下侧隔壁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上方将所述曲轴或所述变速器中的至少一方上下分隔的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从箱外周壁(2Ls、2Rs)向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曲轴箱下方具备油底壳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背景技术
在曲轴箱下方具备油底壳的内燃机具备汲取贮存在油底壳中的油而将其向需要润滑的需要润滑部位供给的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的基于油泵的油汲取机构中,其油吸入口接近油底壳的底面设置,不受贮存在油底壳中的油量影响,而油吸入口始终完全浸在油中,以防吸入空气。
若吸入空气,则因气蚀(日语原文:エア噛み)导致油泵的喷出油压变动,从而无法以稳定的油压将油向润滑部位供给。
因此,在使油吸入口接近油底壳的底面的内燃机中,并且尤其在搭载于机动二轮车的内燃机中,即使内燃机与车身一起倾斜,也会有足够的不使油吸入口从油面露出的程度的油贮存在油底壳内,但在内燃机与车身一起急剧摆动或作用有加速、減速的情况下,油底壳内的油的油面发生变动,变动大时,油吸入口可能瞬间露出,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需要大量贮存油。
因此,当重量增加并且油溢出至曲轴室时,曲轴的曲轴臂浸在油中,由此产生伴随曲轴的旋转的摩擦增大等问题。
因此,提出有通过在油底壳内大致水平地形成隔壁,由此抑制贮存在油底壳中的油的油面的变动的例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23880号公报
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燃机是在收容曲轴的曲轴箱内比曲轴靠后方地配设有变速器的单气缸的四冲程内燃机,在曲轴箱的下方具备油底壳。
并且,分隔上下的下侧隔壁从前后的箱外周壁向油底壳的内侧分别延伸出而形成。
另外,在该前侧的下侧隔壁的上方形成有沿曲轴臂的旋转轨迹向下方弯曲的上侧隔壁。
通过前后的下侧隔壁及上侧隔壁能够抑制贮存在油底壳中的油的油面的变动。
前后的下侧隔壁以距油底壳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出,在两者的延伸前端之间贯通上下的空间而形成有大的开口部。
在该开口部插入油吸入通道,油吸入口接近油底壳的底面而设置在油吸入通道的下端。
曲轴的下方的上侧隔壁以架设在轴支承曲轴的一对铅垂轴承壁间的方式形成,在上侧隔壁与前侧的箱外周壁之间具有空隙部,并且在比上侧隔壁中途的向下方弯曲的最低部稍靠后方形成有喷出口部。
由此,积存在上侧隔壁上的油主要从喷出口部朝向正前后的下侧隔壁间的开口部流出,从而降低因旋转的曲轴臂浸在油中而引起的曲轴的摩擦。
然而,由于上侧隔壁的喷出口部位于比较高的位置,并且随着曲轴臂的旋转,上侧隔壁上的油从喷出口部以被搂出的方式流出,因此容易在前后的下侧隔壁间的开口部产生气泡,在位于该开口部的下方的油吸入口吸入气泡的可能性高,容易因气蚀而导致油泵的喷出油压不稳定。
另外,在上侧隔壁与箱外周壁的前侧壁之间具有空隙部,因此尤其在内燃机前后摆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现象:积存在前侧的下侧隔壁上的油沿箱外周壁的前侧壁的内表面逆流而在空隙部中向上方流动,从而被向上侧隔壁上大量供给,招致曲轴的摩擦的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从而能够抑制油面的变动,并且抑制曲轴或变速器的摩擦的增大,同时防止油泵的气蚀的发生。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在曲轴箱的下方具备油底壳,在所述曲轴箱中,由相对置的一对铅垂轴承壁轴支承曲轴的两侧部而架设曲轴,在由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和箱外周壁围成的箱内空间配设有具备配重的曲轴臂和具备齿轮列的变速器,其中,将适量贮存在所述油底壳中的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下方上下分隔的下侧隔壁从所述箱外周壁向所述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在与所述下侧隔壁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上方将所述曲轴或所述变速器中的至少一方的下方上下分隔的上侧隔壁从所述箱外周壁向所述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内空间的配设有所述变速器侧的所述变速器的上方形成有通气室,在所述通气室的下部形成有连通该通气室与所述箱内空间的连通口。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换档鼓配置成在从所述箱外周壁向所述箱内空间延伸出的所述上侧隔壁的延长方向上与该上侧隔壁的延伸前端相邻。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三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连结所述上侧隔壁的延伸前端与所述下侧隔壁的延伸前端的线段上配置所述换档鼓。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曲轴平行的所述变速器的主轴和副轴配设成顺次沿水平方向离开所述曲轴,所述副轴比所述曲轴靠上方配置,在所述变速器的下方形成的变速器侧上侧隔壁从所述副轴侧的所述箱外周壁斜向下延伸出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汲取贮存在所述油底壳内的油的油汲取机构的油吸入口在距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大致等距离的中央沿所述油底壳的底面形成,在所述曲轴箱的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的外侧分别覆盖有箱罩,在所述曲轴的下方形成的曲轴侧上侧隔壁及其下方的曲轴侧下侧隔壁都与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连结,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沿着所述曲轴臂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有连通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上方的所述箱内空间与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上部连通口,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有连通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方的所述箱内空间与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下部连通口,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比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靠下侧的部分形成有使流入到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油向所述油底壳返回的回油口。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以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搭载于车身时,从所述箱外周壁延伸出的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延伸基端位于比延伸前端低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以第五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曲轴的下方形成的曲轴侧上侧隔壁及其下方的曲轴侧下侧隔壁都与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连结,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沿所述曲轴臂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在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与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有缺欠部。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以第八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汲取贮存在所述油底壳内的油的油汲取机构的油吸入口在距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大致等距离的中央沿所述油底壳的底面形成,在所述曲轴箱的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的外侧分别覆盖有箱罩,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有连通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方的所述箱内空间与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下部连通口,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比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靠下侧的部分形成有使流入到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油向所述油底壳返回的回油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将适量贮存在油底壳中的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下方上下分隔的下侧隔壁从箱外周壁向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在与下侧隔壁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上方将曲轴或变速器中的至少一方的下方上下分隔的上侧隔壁从箱外周壁向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因此,在贮存在曲轴箱下方的油底壳中的油晃动而流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下侧隔壁和上侧隔壁这两层隔壁有效地抑制油的流动,并且尤其在加減速时前后晃动的情况下,从箱外周壁延伸出的上侧隔壁的延伸基端部能够阻止积存在下侧隔壁上的油沿箱外周壁的内表面逆流而向配设有曲轴或变速器的上侧隔壁上流动的现象,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因向上侧隔壁上供给油而引起的曲轴和变速器的摩擦的增大。
由于能够可靠地抑制油底壳内的油的油面大幅变动,因此油底壳内的油吸入口不会露出,能够防止因油泵的气蚀而引起的喷出油压的变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在曲轴箱的所述变速器的上方形成通气室,在通气室的下部形成连通该通气室与箱内空间的连通口,因此容易去除泄漏气体且容易使气液分离出的油返回到油底壳中,并且通过从箱外周壁延伸出的上侧隔壁阻止油沿箱外周壁的内表面逆流的现象,由此能够防止油从变速器的上方的连通口向通气室的侵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换档鼓配置成在从箱外周壁向箱内空间延伸出的上侧隔壁的延长方向上与该上侧隔壁的延伸前端相邻,因此上侧隔壁和换档鼓协同作用,从而能够尽可能防止比上侧隔壁靠下方的油飞散或流动而向配设有曲轴或变速器的上侧隔壁上的箱内空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所述换档鼓配置在连结上侧隔壁的延伸前端与下侧隔壁的延伸前端的线段上,因此下侧隔壁与上侧隔壁之间的空间的曲轴室内侧的开口的上部被与上侧隔壁的延伸前端邻接的换档鼓堵塞,由此防止积存在该空间内的油向上方飞散或流出的现象,能够进一步抑制油移动到上侧隔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在变速器的下方形成的变速器侧上侧隔壁从比曲轴靠上方配置的副轴侧的箱外周壁斜向下延伸出而形成,因此将变速器侧上侧隔壁形成在避免与副齿轮列干涉且高的位置上,从而能够确保变速器侧上侧隔壁与下方的下侧隔壁之间的空间大,在该空间积存油而能够减少油向变速器侧上侧隔壁上移动的量,并且从箱外周壁斜向下延伸出的变速器侧上侧隔壁上的油在倾斜面上流动而从延伸前端向下方流下,从而容易返回到油底壳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积存在沿曲轴臂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曲轴侧上侧隔壁上的油通过在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的上部连通口向箱罩的罩内空间流出,积存在曲轴侧下侧隔壁上的油通过在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的下部连通口向箱罩的罩内空间流出,流入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油通过在铅垂轴承壁的比曲轴侧下侧隔壁靠下侧的部分形成的回油口向油底壳返回,因此,油从离开油吸入口的回油口这一低的位置回流,其中,油吸入口在距一对铅垂轴承壁大致等距离的中央沿油底壳的底面形成,从而不易因油从这一低的位置的回流而产生气泡,即使产生气泡,在铅垂轴承壁侧产生的气泡也不会被远离的中央的油吸入口吸入,能够防止油泵的气蚀,从而能够抑制油压变动。
另外,油从上部连通口向侧方的罩内空间流出,由此抑制油从曲轴侧上侧隔壁的比较高的位置即延伸前端流下,因此凭借这一点,也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气泡的产生。
此外,油从下部连通口向侧方的罩内空间流出,从而也能够抑制油从曲轴侧下侧隔壁的延伸前端流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至少在搭载于车身时,从箱外周壁延伸出的曲轴侧下侧隔壁的延伸基端位于比延伸前端低的位置,因此曲轴侧下侧隔壁上的油积存在延伸基端侧,大部分从铅垂轴承壁的下部连通口向罩内空间流出,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减少从曲轴侧下侧隔壁的延伸前端向油底壳中央的油吸入口上流下的油的量,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能够极力地阻止从油吸入口吸入气泡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在曲轴的下方形成的曲轴侧上侧隔壁沿曲轴臂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在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与其下方的曲轴侧下侧隔壁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有缺欠部,因此曲轴侧上侧隔壁上的油从缺欠部向下方的曲轴侧下侧隔壁上流下,从而能够抑制伴随曲轴的旋转的摩擦的增大,并且通过曲轴侧下侧隔壁防止油底壳内的油向曲轴所在的上方移动,能够确保油底壳内的油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由于从曲轴侧上侧隔壁的缺欠部等流下而积存在曲轴侧下侧隔壁上的油通过在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的下部连通口向箱罩的罩内空间流出,流入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油通过在铅垂轴承壁的比曲轴侧下侧隔壁靠下侧部分形成的回油口向油底壳返回,因此,油从离开油吸入口的回油口这一低的位置回流,其中,油吸入口在距一对铅垂轴承壁大致等距离的中央沿油底壳的底面形成,从而不易因油从这一低的位置的回流而产生气泡,即使产生气泡,在铅垂轴承壁侧产生的气泡也不会被远离的中央的油吸入口吸入,能够防止油泵的气蚀,从而能够抑制油压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用内燃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取下该内燃机的右曲轴箱罩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5是省略左曲轴箱而从内侧观察右曲轴箱得到的局部剖开的该内燃机的左侧视图。
图6是省略右曲轴箱而从内侧观察左曲轴箱得到的局部剖开的该内燃机的右侧视图。
图7是从外侧观察左曲轴箱而得到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4至图7所示的内燃机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图4至图7所示的内燃机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用内燃机的省略左曲轴箱而从内侧观察右曲轴箱得到的局部剖开的左侧视图。
图11是省略右曲轴箱而从内侧观察左曲轴箱得到的局部剖开的该内燃机的右侧视图。
符号说明:
1…内燃机
2、2L、2R…曲轴箱
2Lv、2Rv…铅垂轴承壁
2Ls、2Rs…箱外周壁
2C…曲轴室
2M…变速器室
3…气缸体
4…气缸盖
5…气缸盖罩
6…左曲轴箱罩
6G…发电机室
7…右曲轴箱罩
7C…离合器室
M…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
G…AC发电机
C…多片摩擦离合器
10…曲轴
11…金属轴承
12…主轴
13…副轴
14…换档鼓
37…换档轴
40…油泵
51L、51R…油吸入通路上壁
53…油吸入口
61L、61R…前下侧隔壁
62L、62R…后下侧隔壁
63…下层空间
64…矩形开口
65L、65R…前上侧隔壁
66L、66R…后上侧隔壁
67…上层空间
68…矩形开口
71l、71r…上部连通口
72l、72r…下部连通口
73…回油口
80…通气鼓出壁
81…通气室底壁
82…通气室
83…通气室入口
84…回油孔
85…气体排出管
90…内燃机
91L、91R…前上侧隔壁
92…缺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1是单气缸的四冲程内燃机,使曲轴10沿车身宽度方向定向而横置搭载在机动二轮车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以机动二轮车的车身为基准预先确定前后左右。
图1是内燃机1的右侧视图,参照该图1,在将定向为左右方向的曲轴10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曲轴箱2的斜上方,气缸体3及气缸盖4顺次重合而紧固成一体,在气缸盖4上覆盖气缸盖罩5,气缸体3、气缸盖4、气缸盖罩5从曲轴箱2稍向前方前倾而突出设置。
在从曲轴箱2向斜上方突出的气缸体3中嵌合安装有能够滑动的活塞18,且经由连杆19与架设在曲轴10的曲轴臂10w、10w间的曲柄销10p连接,根据活塞18的动作旋转驱动曲轴10(参照图2、图5、图6)。
在气缸盖4的下部、活塞18的上部形成有燃烧室20。
该燃烧室20设有与吸气口21相连且开闭其内端的吸气阀23和与排气口22相连且开闭其内端的排气阀24。
在吸气口21连接有节气门区25及燃料喷射阀26。
在曲轴箱2的后部上表面设置有起动电动机27和速度传感器28。
参照作为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II-II线剖视图的图2,曲轴箱2构成为分割成左右两半的结构,在左曲轴箱2L与右曲轴箱2R之间形成有箱内空间。
箱内空间是由箱外周壁2Ls、2Rs包围而形成在后述的相互对置的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间的空间,收容构成曲轴10的配重的曲轴臂10w的曲轴室2C与收容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变速器室2M彼此位于前后而连通,从而构成一个空间。
左曲轴箱罩6与右曲轴箱罩7覆盖该左曲轴箱2L与右曲轴箱2R的更左右外侧方,在左曲轴箱罩6内的发电机室6G中收容有AC发电机G,在右曲轴箱罩7内的离合器室7C中收容有多片摩擦离合器C。
曲轴10的曲轴臂10w的外侧部根部经由金属轴承11、11轴支承在左曲轴箱2L和右曲轴箱2R的相互对置的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上。
在从左侧的金属轴承11向左方突出的曲轴10的左侧部设有AC发电机G,该AC发电机G由左曲轴箱罩6覆盖。
左右的金属轴承11、11一体地保持于与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的轴承圆孔部嵌合的金属保持部件11b、11b,该金属保持部件11b、11b保持金属轴承11、11,并且将压力油向曲轴10的轴颈部与金属轴承11的间隙(油膜)供给,金属轴承11、11经由油膜轴支承旋转的曲轴10(参照图3)。
参照图2,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主轴12和副轴13经由轴承12b、12b、13b、13b轴支承在左右曲轴箱2L、2R的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的向后方延长的左右侧壁间,由主轴12支承的驱动齿轮列12g与由副轴13支承的从动齿轮列13g以各对应的齿轮常啮合的方式收容在变速器室2M中。
在主轴12的向右方贯通右铅垂轴承壁2Rv而向离合器室7C突出的右侧部设有多片摩擦离合器C。
在副轴13的向左方贯通左铅垂轴承壁2Lv而向外部突出的左端部嵌合有输出链轮16。
在输出链轮16上卷挂有后轮驱动用链条。
参照图1及图5,主轴12和副轴13相对于曲轴10平行,主轴12位于曲轴10的斜后上方,副轴13位于主轴12的更后方且稍斜向下的位置,副轴13位于比曲轴10靠上方的位置。
在主轴12的大致正下方,在比副轴13低的位置配置有换档鼓14(图5参照)。
图3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III-III线剖视图,参照该图3及图1,在曲轴10的前方,具备平衡重15w的平衡轴15经由球轴承15b、15b旋转自如地架设在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上。
在曲轴10的轴支承于右铅垂轴承壁2Rv的金属轴承11而向右方突出的右侧部,平衡驱动齿轮35a、凸轮链条驱动链轮30、初级驱动齿轮36a从左向右顺次以与曲轴10一体旋转的方式嵌合。
平衡驱动齿轮35a与嵌合于所述平衡轴15的平衡从动齿轮35b啮合而传递动力。
初级驱动齿轮36a与由在所述主轴12的右侧部设置的多片摩擦离合器C的离合器外侧Co支承的初级从动齿轮36b啮合而传递动力(参照图2)。
参照图3,在曲轴10的右侧部的下方,在右铅垂轴承壁2Rv的右壁面上设置有油泵40。
油泵40是在泵壳41内内齿轮42i与外侧齿轮42o啮合的余摆线齿轮泵,在嵌合内齿轮42i的油泵轴43的从泵壳41向右方突出的右端部嵌合有泵从动齿轮44,该泵从动齿轮44与所述初级驱动齿轮36a啮合来传递动力,从而驱动油泵40。
此外,安全阀45被右铅垂轴承壁2Rv与泵壳41夹持而设置在油泵40的斜下方。
在右曲轴箱罩7上配设有水泵46,该水泵46具备与平衡轴15同轴的水泵轴46a。
水泵轴46a与平衡轴15连结而与平衡轴15一起旋转。
另外,在右曲轴箱罩7的与油泵40接近而对应的部分上配设油过滤器47。
图4是取下上述内燃机1的右曲轴箱罩7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在右曲轴箱2R中示出与右铅垂轴承壁2Rv一起向右侧面突出形成的环状框壁2Rt的端面即与右曲轴箱罩7对合的环状的对合面2Rg(用格子影线表示的部分)。
覆盖该右曲轴箱2R的右侧的右曲轴箱罩7的外周壁的端面在对合面与右曲轴箱2R的环状框壁2Rt的对合面2Rg对接,而在内部形成离合器室7C。
凸轮链条33架设在凸轮链条驱动链轮30和凸轮链条从动链轮31s、32s上来传递动力,所述凸轮链条驱动链轮30与曲轴10的轴支承于右铅垂轴承壁2Rv而向右方突出的右侧部嵌合,所述凸轮链条从动链轮31s、32s与轴支承在气缸盖4的上部的气门传动机构的凸轮轴31、32嵌合。
用于进行变速操作的换档轴37从左外方贯通而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副轴13的下方,换档轴37的转动使设有主轴12的齿轮变速机构38动作而使所述换档鼓14转动,换档鼓14的转动使换档拨叉39a、39b(参照图5)移动,从而选择所述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驱动齿轮列12g与从动齿轮列13g的各啮合的齿轮对中有效地进行动力传递的齿轮对而进行变速。
在曲轴10的右侧部的下方设有所述油泵40。
图5是省略左曲轴箱2L而从内侧观察右曲轴箱2R得到的局部剖开的内燃机1的左侧视图,环状地示出右曲轴箱2R的与左曲轴箱2L对合的对合面2Rf(用格子影线表示的部分)(去掉局部气缸部分)。
图6是省略右曲轴箱2R而从内侧观察左曲轴箱2L得到的局部剖开的内燃机1的右侧视图,环状地示出左曲轴箱2L的与右曲轴箱2R对合的对合面2Lf(用格子影线表示的部分)(去掉局部气缸部分)。
图4表示从右曲轴箱2R的外侧观察而得到的右侧视图,图7表示从左曲轴箱2L的外侧观察而得到的左侧视图。
参照以上的图4至图7,与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一起形成左右曲轴箱2L、2R的曲轴室2C和变速器室2M的箱外周壁2Ls、2Rs以如下方式覆盖外周:从平衡轴15的前方向曲轴10的下方及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下方折回而朝向后方,在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后方向上方折回,进而到达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上方。
箱外周壁2Ls、2Rs彼此的内侧端面为对合面2Lf、2Rf。
该左右曲轴箱2L、2R中,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及箱外周壁2Ls、2Rs向下方延伸出而向曲轴室2C及变速器室2M的下方凹出,从而形成贮存油的油底壳2p。
在油底壳2p中需要始终贮存适量的油,图4至图7中用单点划线表示适量的贮存油在内燃机停止时的平均油面S。
内燃机1停止时,若油面在该油面S的上下附近幅度内,则油为适量。
内燃机1工作时,由于在油泵40的驱动下汲取油底壳2p内的油而将其向各润滑部位供给,因此油面S成为比图4至图7所示的高度低得多的位置。
参照图5,在右曲轴箱2R的内表面,在油底壳2p的底面的前半部的上方从箱外周壁2Rs的前侧壁向后方与铅垂轴承壁2Rv一体连结并同时延伸出而沿油底壳2p的底面形成油吸入通路上壁51R,对称地形成在左曲轴箱2L中的油吸入通路上壁51L(参照图6)与油吸入通路上壁51R抵接,从而在它们与油底壳2p的底面之间形成油吸入通路54。
此时,油吸入通路上壁51L、51R的后端与油底壳2p的底面之间形成的扁平矩形开口被油吸入通路后壁52L、52R左右堵塞,在中央形成油吸入口53(参照图9)。
参照图8,在右曲轴箱2R的右铅垂轴承壁2Rv朝向上方穿设有向油吸入通路54开口的油通路55,该油通路55在中途与将环状框壁2Rt内以扁平矩形穿设而得到的矩形孔56连通,在该矩形孔56中安装油过滤器57而将油通路55分隔成上游侧(下侧)和下游侧(上侧)。
此外,矩形孔56的右端开口由右曲轴箱罩7的对合面闭塞。
油通路55的下游端(上端)与向右方弯曲而设置在离合器室7C内的所述油泵40的吸入口连通。
由此,当内燃机1工作而驱动油泵40时,贮存在油底壳2p中的油从在油底壳2p的底面中央形成的油吸入口53被向油吸入通路54吸入,从油吸入通路54在右铅垂轴承壁2Rv的油通路55中上升,在途中由油过滤器57过滤而被向油泵40的吸入口汲取。
然后,从油泵40的喷出口喷出的压力油通过油通路向轴支承所述曲轴10的金属轴承11等各润滑部位供给。
在右曲轴箱2R的内表面,如图5所示,前下侧隔壁(曲轴侧下侧隔壁)61R在将内燃机停止时的所述油面S的下方上下分隔的高度从箱外周壁2Rs的前侧壁向后方延伸出,并且后下侧隔壁(变速器侧下侧隔壁)62R在将内燃机停止时的所述油面S的下方上下分隔的高度从后侧壁向前方朝向该前下侧隔壁61R延伸出。
前下侧隔壁61R和后下侧隔壁62R位于相对于油面S向前方稍向下倾斜的同一平面上,右端与右铅垂轴承壁2Rv一体连结,左端面成为与对合面2Rf相同的对合面,前下侧隔壁61R的后端与后下侧隔壁62R的前端离开规定间隔。
在左曲轴箱2L的内表面,与右曲轴箱2R的内表面的前下侧隔壁61R和后下侧隔壁62R对称地形成有前下侧隔壁61L和后下侧隔壁62L(参照图6),左曲轴箱2L与右曲轴箱2R合成一体时,前下侧隔壁61L和前下侧隔壁61R彼此的对合面抵接而构成成为同一平面的前下侧隔壁61L、61R,后下侧隔壁62L和后下侧隔壁62R彼此的对合面抵接而构成成为同一平面的后下侧隔壁62L、62R。
即,前下侧隔壁(曲轴侧下侧隔壁)61L、61R和后下侧隔壁(变速器侧下侧隔壁)62L、62R在油底壳2p内的前后将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S的下方上下分隔而划分出油底壳2p的下层空间63,在前下侧隔壁61L、61R的后端与后下侧隔壁62L、62R的前端之间形成有与下层空间63连通的矩形开口64。
该矩形开口64位于所述油吸入口53的上方。
进而,图5所示,在右曲轴箱2R的内表面,在与所述前下侧隔壁61R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上方,前上侧隔壁(曲轴侧上侧隔壁)65R在将曲轴10的具备配重的曲轴臂10w的下方上下分隔的高度从箱外周壁2Rs的前侧壁朝向后方经过平衡轴15的下方而沿曲轴臂10w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并同时延伸出,并且后上侧隔壁(变速器侧上侧隔壁)66R从后侧壁朝向前方,沿着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从动齿轮列13g而在从动齿轮列13g的下方延伸出。
前上侧隔壁65R处于下部稍浸于油面S的程度,后上侧隔壁66R在油面S的上方相对于油面S朝向前方向下倾斜,前上侧隔壁65R和后上侧隔壁66R的右端与右铅垂轴承壁2Rv一体连结,左端面成为与对合面2Rf相同的对合面,前上侧隔壁65R的后端和后上侧隔壁66R的前端离开规定间隔,在其间配置有换档鼓14。
在左曲轴箱2L的内表面,与右曲轴箱2R的内表面的前上侧隔壁65R和后上侧隔壁66R对称地形成有前上侧隔壁65L和后上侧隔壁66L(参照图6),左曲轴箱2L与右曲轴箱2R合成一体时,前上侧隔壁65L和前上侧隔壁65R彼此的对合面抵接而构成成为同一弯曲面的前上侧隔壁65L、65R,后上侧隔壁66L和后上侧隔壁66R彼此的对合面抵接而构成成为同一平面的后上侧隔壁66L、66R。
即,前上侧隔壁(曲轴侧上侧隔壁)65L、65R和后上侧隔壁(变速器侧上侧隔壁)66L、66R将沿着曲轴臂10w的旋转轨迹和从动齿轮列13g的下方上下分隔,在与下方的前下侧隔壁61L、61R及后下侧隔壁62L、62R之间划分出油底壳2p的上层空间67,在前上侧隔壁65L、65R的后端与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前端之间形成与上层空间67连通的矩形开口68。
换档鼓14以堵塞矩形开口68这样的状态配置在矩形开口68(参照图5)。
另外,如图5所示,换档鼓14配置在连结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前端(延伸前端)与后下侧隔壁62L、62R的前端(延伸前端)的线段T上,局部堵塞后上侧隔壁66L、66R与后下侧隔壁62L、62R之间的后方上层空间67的朝向前方的开口。
进而,所述换档轴37在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前端的下方沿左右方向贯通支承在后下侧隔壁62L、62R的上方,换档轴37位于将上层空间67的沿着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的后内侧空间从前方空间分隔这样的位置。
如上所述,该曲轴箱2的内部通过前上侧隔壁65L、65R和后上侧隔壁66L、66R而在其上方划分出曲轴室2C和变速器室2M,其下方的油底壳2p的内部通过前下侧隔壁61L、61R和后下侧隔壁62L、62R划分出上层空间67和下层空间63,在前上侧隔壁65L、65R与后上侧隔壁66L、66R之间形成有矩形开口68,在前下侧隔壁61L、61R与后下侧隔壁62L、62R之间形成有矩形开口64,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S处于比前下侧隔壁61L、61R及后下侧隔壁62L、62R靠上方且浸到前上侧隔壁65L、65R的最下部这种程度的高度位置。
参照图5,在右曲轴箱2R的右铅垂轴承壁2Rv上,在沿着向下方弯曲的前上侧隔壁65R的上表面的最低部分前后穿设有四个上部连通口71r(施加有分布点的部分),该上部连通口71r将曲轴室2C与右曲轴箱罩7内的离合器室7C连通(参照图8)。
另外,在右铅垂轴承壁2Rv上,在前上侧隔壁65R与前下侧隔壁61R之间的前侧部分穿设有一个下部连通口72r(施加有分布点的部分),该下部连通口72r将上层空间67与离合器室7C连通。
并且,在右铅垂轴承壁2Rv上,在前下侧隔壁61R与后下侧隔壁62R之间的矩形开口64的稍下方部分穿设有回油口73(施加有分布点的部分)。
回油口73位于比下部连通口72r低的位置,如从外侧(右侧)观察右曲轴箱2R而得到的图4所示,由于回油口73沿环状框壁2Rt的下侧部分的上表面形成,因此向离合器室7C开口而将离合器室7C与油底壳2p的下层空间63连通(参照图9)。
参照图6,在左曲轴箱2L的左铅垂轴承壁2Lv上,在沿向下方弯曲的前上侧隔壁65L的上表面的最低部分前后穿设有四个上部连通口71l(施加有分布点的部分),该上部连通口71l将曲轴室2C与左曲轴箱罩6内的发电机室6G连通。
另外,在左铅垂轴承壁2Lv上,在前上侧隔壁65L与前下侧隔壁61L之间沿着前下侧隔壁61L的上表面的部分穿设有一个下部连通口721(施加有分布点的部分)。
在从外侧(左侧)观察左曲轴箱2L而得到的图7中,示出了与左铅垂轴承壁2Lv一起突出形成在左侧面的环状框壁2Lt的端面即与左曲轴箱罩6对合的环状的对合面2Lg(用格子影线表示的部分)。
如图6所示,由于上述下部连通口721沿环状框壁2Lt的最下侧的部分的上表面形成,因此向发电机室6G开口而将发电机室6G的最下部与油底壳2p的上层空间67连通(参照图8)。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曲轴室2C内,积存在沿曲轴臂10w的旋转轨迹的外周向下方弯曲的前上侧隔壁65L、65R上的油如图8中虚线箭头所示,从在左右的铅垂轴承壁2Lv、2Rv上沿前上侧隔壁65L、65R的上表面穿设的左右的上部连通口71l、71r向由左曲轴箱罩6覆盖的发电机室6G和由右曲轴箱罩7覆盖的离合器室7C左右分支而流出。
从曲轴室2C向发电机室6G流入等而积存在发电机室6G中的油从左铅垂轴承壁2Lv的下部连通口721向前下侧隔壁61L、61R上的前侧上层空间67流出(参照图8)。
并且,积存在前下侧隔壁61L、61R上的油从右铅垂轴承壁2Rv的下部连通口72r(在图8中用另一局部剖视图表示)向离合器室7C流出。
由此,积存在曲轴室2C的前上侧隔壁65L、65R上的油从右侧上部连通口71l直接流入由右曲轴箱罩7覆盖的右侧的离合器室7C中,并且积存在左侧的发电机室6G的油也通过油底壳2p的前侧上层空间67而从右侧下部连通口72r流出,油聚集在右侧的离合器室7C中。
并且,如图9所示,聚集在右侧的离合器室7C中的油从在右铅垂轴承壁2Rv上沿环状框壁2Rt的下侧部分的上表面穿设的靠右侧的回油口73向油底壳2p的下层空间63流出而贮存在油底壳2p中。
另外,曲轴箱2中,左右曲轴箱2L、2R的箱外周壁2Ls、2Rs中的变速器室2M的上壁部跨左右的曲轴箱2L、2R向上方鼓出而形成有通气鼓出壁80,在该通气鼓出壁80的内部通过通气室底壁81与变速器室2M分隔开而形成通气室82。
通气室82内由多个内壁形成了迷宫式结构,在沿着从动齿轮列13g而形成从动齿轮列13g的上方的通气室底壁81的前部形成有通气室入口83,在作为通气室82的最下部的通气室底壁81的后部,在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的上部朝向前方开口而形成回油孔84。
在左曲轴箱2L的通气鼓出壁80的顶壁突出设置有作为通气室出口的气体排出管85,在气体排出管85连接从空气滤清器延伸出的气体管(未图示)。
由此,曲轴室2C及变速器室2M的内部的泄漏气体从通气室入口83向变速器室2M上方的通气室82流入,被通气室82内的迷宫式结构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体被从气体排出管85排出而向空气滤清器输送,分离出的油从回油孔84流出到变速器室2M,最终回收到油底壳2p。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曲轴箱结构如上构成,因此能够起到如下效果。
图5及图6中示出内燃机1停止时的平均油面S,但在内燃机1工作中,向各润滑部位供给油,从而油面S相当程度上降低,例如,油面S位于比前下侧隔壁61L、61R及后下侧隔壁62L、62R低的下层空间63,这样,贮存在油底壳2p的下层空间63的油即使因内燃机1与车身一起晃动而流动,也能够通过下侧隔壁61L、61R、62L、62R与上侧隔壁65L、65R、66L、66R这双重隔壁抑制油面S,能够有效地抑制油的流动。
尤其在加減速时油底壳2p内的油前后大幅晃动的情况下,从箱外周壁2Ls、2Rs的前侧壁延伸出的前上侧隔壁65L、65R的延伸基端部能够阻止积存在前下侧隔壁61L、61R上的油沿箱外周壁2Ls、2Rs的前侧壁内表面逆流而向配设有曲轴10的前上侧隔壁65L、65R上移动,另外,从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延伸出的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延伸基端部能够阻止积存在后下侧隔壁62L、62R上的油沿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内表面逆流而向配设有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后上侧隔壁66L、66R上移动,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因油被供给到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上而引起的曲轴10及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摩擦的增大。
进而,通过下侧隔壁61L、61R、62L、62R与上侧隔壁65L、65R、66L、66R这上下两层隔壁抑制油面S,由此沿着油底壳2p的底面的油吸入口53一刻都不露出,能够防止油泵40从油吸入口53吸入空气而产生气蚀的现象。
如图5及图6所示,该曲轴箱2中,在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上方形成有通气室82,以容易去除泄漏气体,使从该通气室82气液分离出的油返回油底壳的回油孔84在通气室底壁81的后部穿设于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的上部,但由于通过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延伸基端部阻止积存在后下侧隔壁62L、62R上的油沿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内表面逆流的现象,因此油不会逆流至回油孔84,能够阻止油从回油孔84向通气室82侵入的现象。
如图6所示,换档鼓14以堵塞矩形开口68的方式配置,该矩形开口68形成在从箱外周壁2Ls、2Rs的前侧壁向后方延伸出的前上侧隔壁65L、65R的延伸前端与从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向前方延伸出的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延伸前端之间,因此换档鼓14与前后的上侧隔壁65L、65R、66L、66R协同作用,从而能够极力防止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下方的油飞散或流动而向配设有曲轴10或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上移动的现象,能够抑制曲轴10及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摩擦的增大。
尤其是由于换档鼓14配置在连结从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向前方延伸出的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延伸前端与后下侧隔壁62L、62R的延伸前端的线段T上,因此后下侧隔壁62L、62R与后上侧隔壁66L、66R之间的后上层空间67的前侧开口的上部被换档鼓14堵塞(参照图5),有效地防止积存在该后上层空间67中的油向上方飞散或流出的现象,能够进一步抑制油向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上移动的现象。
另外,换档轴37贯通该后上层空间67内,从而能够抑制后上层空间67内的油的流动,能够极力地抑制油向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上移动的现象。
如上所述,虽然油底壳2p内的油向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上移动的现象得以抑制,但润滑曲轴10或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油聚集而积存在上侧隔壁65L、65R、66L、66R上。
如图5及图6所示,变速器室2M中常啮合式齿轮变速器M的下方的后上侧隔壁66L、66R从比曲轴10靠上方配置的副轴13侧的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向前方斜向下延伸出而形成,因此将后上侧隔壁66L、66R形成在避免与副齿轮列13g干涉且高的位置上,能够确保其下方的后侧上层空间67大,在该后侧上层空间67积存油而能够减少油向后上侧隔壁66L、66R上移动的量,并且从箱外周壁2Ls、2Rs的后侧壁向前方斜向下延伸出的后上侧隔壁66L、66R上的油在倾斜面上流动,从延伸前端向下方流下而容易返回到油底壳2p中。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后下侧隔壁62L、62R比后上侧隔壁66L、66R向前方延伸出得大,因此从后上侧隔壁66L、66R的延伸前端流下的油首先被后下侧隔壁62L、62R挡住,而没有直接向油底壳2p的下层空间63的贮存油的油面S落下,因此抑制气泡的产生,从沿由后下侧隔壁62L、62R分隔出的下层空间63的油底壳2p的底面设置的油吸入口53吸入气泡可能性极低。
在曲轴室2C内,积存在沿曲轴臂10w的旋转轨迹的外周向下方弯曲的前上侧隔壁65L、65R上的油如上所述,从左右的上部连通口71l、71r向左侧的发电机室6G和右侧的离合器室7C左右分支而流出,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伴随曲轴臂10w的旋转的油的摩擦的增大。
另外,由于前上侧隔壁65L、65R上的油从左右的上部连通口71l、71r流出,因此抑制从在前上侧隔壁65L、65R的后端开口的矩形开口68向下方流下的油。
由于从位于比较高的位置的矩形开口68流下的油朝向其下方的矩形开口64流下,因此存在在油面产生气泡的可能性,若产生气泡,则油泵40从油吸入口53吸入该气泡而可能会发生气蚀,但通过抑制油从矩形开口68流下,从而能够抑制气泡的发生且极力地防止气蚀。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前下侧隔壁61L、61R从箱外周壁2Ls、2Rs的前侧壁向后方斜向上延伸出,延伸基端位于比延伸前端低的位置,因此前下侧隔壁61L、61R上的油积存在延伸基端侧,大部分从右铅垂轴承壁2Rv的下部连通口72r向右侧的离合器室7C流出。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从前下侧隔壁61L、61R的延伸前端的矩形开口64向油底壳2p的中央的油吸入口53上流下的油的量,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极力地防止从油吸入口53吸入气泡的现象。
如图9所示,聚集在右侧的离合器室7C中的油从右铅垂轴承壁2Rv的回油口73向油底壳2p的下层空间63流入。
回油口73位于距油底壳2p的底面比较近且低的位置,因油的流下而产生气泡的可能性低,并且回油口73靠右,从位于左右方向中央的油吸入口53离开,因此即使假设因来自回油口73的油的流入而产生气泡,气泡被吸入到油吸入口53的可能性也极低。
如上所述,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从油吸入口53吸入空气,避免油泵40发生气蚀,且抑制油泵40的喷出油压的变动而使其稳定,因此能够采用要求向曲轴10等的轴承供给稳定的油压的金属轴承11。
接下来,参照图10及图11说明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90中,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和左右曲轴箱2L、2R的曲轴10侧的前上侧隔壁65L、65R不同以外,其它结构完全相同,因此除前上侧隔壁65L、65R以外,其它结构使用相同符号。
本内燃机90的左右曲轴箱2L、2R中的曲轴10侧的前上侧隔壁91L、91R沿曲轴臂10w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在前上侧隔壁91L、91R的与其下方的曲轴10侧的前下侧隔壁61L、61R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有缺欠部92。
由于沿曲轴臂10w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前上侧隔壁91L、91R上的油从缺欠部92向下方的前下侧隔壁61L、61R上流下,从而难以积存在前上侧隔壁91L、91R上,因此能够抑制伴随曲轴10的旋转的摩擦的增大,并且通过前下侧隔壁61L、61R防止油底壳2p内的油向曲轴10所在的上方移动,能够容易地确保油底壳2p内的油量。
从曲轴10侧的前上侧隔壁91L、91R的缺欠部92等流下而积存在曲轴10侧的前下侧隔壁61L、61R上的油通过在铅垂轴承壁2Lv、2Rv的沿着前下侧隔壁61R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的下部连通口72r向作为右曲轴箱罩7的罩内空间的离合器室7C流出,参照图9,流入到右曲轴箱罩7的离合器室7C中的油通过在右铅垂轴承壁2Rv的比前下侧隔壁61R靠下侧形成的回油口73返回到油底壳2p,因此油从离开油吸入口53的回油口73这一低的位置回流,其中,油吸入口53在距一对左右铅垂轴承壁2Lv、2Rv大致等距离的中央沿油底壳2p的底面形成,从而油从这一低的位置的回流而难以产生气泡,即使产生了气泡,在右铅垂轴承壁2Rv侧产生的气泡也不会被远离的中央的油吸入口53吸入,能够防止油泵40的气蚀,从而能够抑制油压变动。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在曲轴箱的下方具备油底壳,在所述曲轴箱中,由相对置的一对铅垂轴承壁轴支承曲轴的两侧部而架设曲轴,在由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和箱外周壁围成的箱内空间配设有具备配重的曲轴臂和具备齿轮列的变速器,将适量贮存在所述油底壳中的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下方上下分隔的下侧隔壁从所述箱外周壁向所述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所述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下侧隔壁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上方将所述曲轴或所述变速器中的至少一方的下方上下分隔的上侧隔壁从所述箱外周壁向所述箱内空间延伸出而形成,
在所述曲轴的下方形成的曲轴侧上侧隔壁及其下方的曲轴侧下侧隔壁都与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连结,
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沿所述曲轴臂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弯曲而形成,
在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与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有缺欠部,
汲取贮存在所述油底壳内的油的油汲取机构的油吸入口在距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大致等距离的中央沿所述油底壳的底面形成,
在所述曲轴箱的所述一对铅垂轴承壁的外侧分别覆盖有箱罩,
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有连通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上方的所述箱内空间与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下部连通口,
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比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靠下侧的部分形成有使流入到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油向所述油底壳返回的回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内空间的配设有所述变速器侧的所述变速器的上方形成有通气室,
在所述通气室的下部形成有连通该通气室与所述箱内空间的连通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换档鼓配置成在从所述箱外周壁向所述箱内空间延伸出的所述上侧隔壁的延长方向上与该上侧隔壁的延伸前端相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连结所述上侧隔壁的延伸前端与所述下侧隔壁的延伸前端的线段上配置有所述换档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曲轴平行的所述变速器的主轴和副轴配设成顺次沿水平方向离开所述曲轴,
所述副轴比所述曲轴靠上方配置,
在所述变速器的下方形成的变速器侧上侧隔壁从所述副轴侧的所述箱外周壁斜向下延伸出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铅垂轴承壁的沿着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上表面的部分形成有连通所述曲轴侧上侧隔壁的上方的所述箱内空间与所述箱罩的罩内空间的上部连通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搭载于车身时,从所述箱外周壁延伸出的所述曲轴侧下侧隔壁的延伸基端位于比延伸前端低的位置。
CN 201110035048 2010-02-12 2011-01-28 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Active CN102162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8384A JP5667366B2 (ja) 2010-02-12 2010-02-12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JP2010-028384 2010-0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2408A CN102162408A (zh) 2011-08-24
CN102162408B true CN102162408B (zh) 2013-08-07

Family

ID=44463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035048 Active CN102162408B (zh) 2010-02-12 2011-01-28 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67366B2 (zh)
CN (1) CN102162408B (zh)
BR (1) BRPI1102040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27924A (ja) * 2013-05-23 2014-12-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2014227925A (ja) * 2013-05-23 2014-12-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850890B2 (ja) * 2013-08-02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構造
US20150059718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gine Crankcase Breathing Passage With Flow Diode
AT514563B1 (de) * 2013-10-01 2015-02-15 Steyr Motors Gmbh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mit einem Saugfuß im Kurbelgehäuse
US10941856B2 (en) * 2014-06-10 2021-03-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sump transmission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JP6389322B2 (ja) * 2015-03-25 2018-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JP2019183812A (ja) * 2018-04-17 2019-10-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貯留構造
WO2021002236A1 (ja) * 2019-07-01 2021-0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3813U (zh) * 1980-06-06 1982-01-09
JPH0784844B2 (ja) * 1989-02-08 1995-09-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551974Y2 (ja) * 1991-07-11 1997-10-2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フルプレート付き潤滑油戻り経路構造
JP4490607B2 (ja) * 2001-08-08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のオイル落とし構造
JP4244205B2 (ja) * 2004-06-18 2009-03-25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オイルパン
JP4391914B2 (ja) * 2004-09-08 2009-12-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
JP4577264B2 (ja) * 2006-05-11 2010-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整流構造
JP4688769B2 (ja) * 2006-09-27 2011-05-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ユニット
JP2008223880A (ja) * 2007-03-13 2008-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09067336A (ja) * 2007-09-18 2009-04-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513925B2 (ja) * 2010-02-25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102040A2 (pt) 2012-11-27
JP5667366B2 (ja) 2015-02-12
BRPI1102040B1 (pt) 2021-02-09
CN102162408A (zh) 2011-08-24
JP2011163249A (ja) 201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2408B (zh) 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CN102168628B (zh) 曲轴箱结构
CN101435482B (zh) 装有油泵的平衡轴模块
JP2008002455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08032009A (ja) 内燃機関
JP5857019B2 (ja) 内燃機関
EP1138886B1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223163B2 (ja) 車輌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2011179482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
JP2009092043A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065751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経路
CN103184957A (zh) 空气滤清器装置及具有该空气滤清器的骑乘式车辆
CN106150588A (zh)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JP3155807U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27547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6392975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CN109578163A (zh) 内燃机
CN105464739B (zh) 油供给结构
JP3159986U (ja) 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N204386696U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JP449541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6069183B2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エンジン
JP2012193711A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ES2925123B2 (es) Unidad de transmision
JP6230895B2 (ja) 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