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4739B - 油供给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油供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4739B
CN105464739B CN201510494563.5A CN201510494563A CN105464739B CN 105464739 B CN105464739 B CN 105464739B CN 201510494563 A CN201510494563 A CN 201510494563A CN 105464739 B CN105464739 B CN 1054647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er
oil
crankcase
bent axle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945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4739A (zh
Inventor
中村洋平
野村隆
村上雅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64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4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4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4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向喷油嘴有效供给高压的油的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该油供给结构具备将油泵的喷出部和喷油嘴加以连通的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以沿着第一箱半体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从曲轴的下方侧跨越到上方侧的气缸部的正下方的位置的附近的方式而形成。

Description

油供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供油机构)。
背景技术
车辆中采用的大多数发动机中,设置于曲轴箱的油泵吸引油盘(油底壳)内的油。被吸引的油通过形成于曲轴箱或者气缸体(气缸座)的油供给路径,供给到发动机的需要润滑或冷却的部位。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8-274772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采用以下喷油嘴的发动机,该喷油嘴通过向活塞的背面(里面)侧直接连续地喷射油,从而有效冷却活塞。
在日本专利特开2008-274772号公报中,曲轴箱通过一对箱半体构成,该箱半体为:由与曲轴交叉的面(以下,称为“分割面”)加以分割的一对箱半体。气缸部结合在曲轴箱的上部。油泵配置于曲轴箱内的曲轴的下方。从油泵喷出的油,经由一对箱半体的接合部以及曲轴箱与气缸部的接合部,供给到曲轴、凸轮轴、喷油嘴等。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现有的发动机,采用从油泵的喷出部经由一对箱半体的接合部以及曲轴箱与气缸部的接合部到达喷油嘴的油供给路径。该油供给路径,在油泵的喷出部和喷油嘴之间分支为多个流路。现有的发动机,油供给路径长并且变得复杂,因此,难以有效地将高压的油供给到喷油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将高压的油供给到喷油嘴的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油供给结构,其为具备曲轴、活塞的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其具备:
曲轴箱,该曲轴箱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曲轴,并且,具有由与所述曲轴交叉的分割面分割出的第一箱半体和第二箱半体;
气缸部,所述气缸部与所述曲轴箱结合,并且以自由滑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活塞;
箱盖,所述箱盖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
油泵,所述油泵喷出存储于所述曲轴箱内的油;
喷油嘴,所述喷油嘴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并且向着所述活塞喷射从所述油泵喷出的油;
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以沿着所述第一箱半体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从所述曲轴的下方侧跨越到上方侧的所述气缸部的正下方的位置的附近的方式而形成,并且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将所述油泵的喷出部和所述喷油嘴加以连通。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油供给结构为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油供给结构中优选,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具备: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在所述第一箱半体的壁部中的偏移到所述曲轴的前方侧的位置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并且与所述油泵的喷出部连接;圆弧槽,所述圆弧槽在所述第一箱半体的所述轴方向外侧的端面中的从所述曲轴的前方向着上方的区域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并且将所述连通孔和所述喷油嘴加以连接。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油供给结构为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油供给结构中优选,所述圆弧槽中的与所述连通孔连接的连接部的深度,比所述圆弧槽中的所述连接部以外的部位深。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油供给结构为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油供给结构中优选,所述油泵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在所述曲轴箱的轴方向观察,所述油泵的喷出部配置于与所述连通孔重叠的位置。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油供给结构为在本发明第一到第四方面任一个所述的油供给结构中优选,还具备配置于所述油泵的上游侧的滤油网,在所述曲轴箱还设置有支撑所述曲轴的曲轴轴承,在所述曲轴箱的轴方向观察,所述油泵、所述滤油网、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和所述喷油嘴集聚在比通过所述曲轴轴承的后端的铅直线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油供给结构为在本发明第一到第五方面任一个所述的油供给结构中优选,在所述油泵的喷出部并列连接有向所述发动机的其他的油供给部供给油的主通路和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油供给结构为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所述的油供给结构中优选,所述主通路以从所述箱盖直至所述第一箱半体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箱半体。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油供给结构为在本发明第七方面所述的油供给结构中优选,在所述第一箱半体和所述箱盖的接合部介设安装有垫片,所述主通路的一部分利用所述垫片与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隔开,并且与该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的一部分并列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向喷油嘴有效供给高压的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右视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与图1的III-III截面对应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右侧的箱半体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施方式的右侧的箱半体的右视图。
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垫片和油泵的右侧的箱半体的右视图。
图7为本实施方式的左侧的箱半体的右视图。
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的与图5的VIII-VIII截面对应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 曲轴
11 曲轴箱
11L、11R 箱半体
12 气缸部
30 箱盖
33 曲轴轴承
40 垫片
42 连通孔
45 圆弧槽
45a 连接部
50 油泵(机油泵)
50b 喷出部
62 滤油网(滤油器)
70 喷油嘴
71 主通路
72 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
P 铅直线(铅垂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PU的右侧面和左侧面。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PU的与图1的III-III截面对应的截面图。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
动力单元PU具备发动机E和变速器M。动力单元PU通过变速器M转换发动机E的驱动旋转,并且经由传送机构(例如链条9)将变速器M的输出传递到车辆的后轮Wr。发动机E和变速器M被收容在共用的曲轴箱11内。此外,在以下的动力单元PU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等方向,只要没有特别事先申明,均与将动力单元PU搭载于车辆时的方向相同。
动力单元PU具备曲轴10、曲轴箱11和气缸部12。曲轴箱1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曲轴10(即曲轴10自由旋转地由曲轴箱11加以支撑)。气缸部12从曲轴箱11的前侧上部向斜上方突出。曲轴箱11兼用作变速器M的箱体。曲轴10配置于曲轴箱11的前部侧。在曲轴10的后方侧,变速器M的主轴13和副轴(counter shaft)14与曲轴10平行配置。主轴13和副轴14自由旋转地支撑于曲轴箱11。如图3所示,副轴14贯通曲轴箱11的左侧壁。副轴14中曲轴箱11的外侧的端部安装有用于获取动力的链轮15。链轮15上转挂有链条9。链轮15通过链条9将动力传递到车辆的后轮Wr。
气缸部12具备:气缸体(cylinder block)17、气缸头(气缸盖)18和头盖19。气缸体17具有气缸内孔17a。气缸内孔17a以进退自由的方式收容活塞16(即活塞16进退自由地由气缸内孔17a加以收容)。气缸头18与气缸体17的上部重叠,并且与气缸体17一起紧固固定于曲轴箱11的上面。燃烧室7形成在气缸头18和活塞16的顶面之间。头盖19安装于气缸头18的上部。
发动机E为空冷式的单气筒发动机。在气缸体17设置有单一的气缸内孔17a。
活塞16经由连杆23以能够与曲轴10联动的方式连结到曲轴10。活塞16将与伴随着燃烧室7的爆炸(爆发,气体的猛烈膨胀)的进退动作相对应的动力作为旋转动作传递到曲轴10。其中,图3的符号8为临接燃烧室7而设置的火花塞(点火塞)。
在气缸头18形成有吸气口(未图示)和排气口(未图示)。此外,在气缸头18安装有开闭吸气口的吸气阀(未图示)和开闭排气口的排气阀(未图示)。如图1所示,吸气口与构成发动机E的吸气系统的吸气管(进气管)6连接。排气口与构成发动机E的排气系统的排气管(未图示)连接。如图3所示,在气缸头18和头盖19之间设置有气门传动机构(气门机构、阀动机构)21。气门传动机构21对吸气阀和排气阀进行开闭。图3中的符号22为使得气门传动机构21的气门传动凸轮(阀动凸轮)动作用的凸轮轴。凸轮轴22经由正时链条5以能够与曲轴10联动的方式连接于曲轴10。
如图3所示,曲轴箱11由一对箱半体构成。一对箱半体,包括右侧的箱半体11R(第一箱半体的一例)和左侧的箱半体11L(第二箱半体的一例)。箱半体11R和11L相互以与曲轴10正交的分割面11La和11Ra为边境被左右分割。箱半体11L和箱半体11R,在将分割面11La和11Ra对接的状态下,利用多个螺栓(未图示)被紧固固定。箱半体11R的右侧部安装有箱盖30。在箱半体11R和箱盖30之间形成有封闭空间。
如图3所示,曲轴10的右侧的端部贯通箱半体11R的侧壁。在曲轴10的右侧的端部安装有主传动齿轮24。主传动齿轮24向变速器M的主轴13传递动力。曲轴10的左侧的端部贯通箱半体11L的侧壁。在曲轴10的左侧的端部安装有发电机25的转子。
变速器M的主轴13的右侧的端部贯通箱半体11R的侧壁。主从动齿轮26和离合器27被支撑于主轴13的右侧的端部。主从动齿轮26与曲轴10侧的主传送齿轮24啮合。主从动齿轮26自由旋转地由主轴13加以支撑。离合器27介设安装于在主从动齿轮26和主轴13之间传递动力的路径上。离合器27对应于来自外部的操作,传递或者阻断主从动齿轮26和主轴13之间的动力。
变速器M的主轴13上设置有主齿轮组m1。在变速器M的副轴14设置有副齿轮组m2。主齿轮组m1和副齿轮组m2分别具备多个变速齿轮。如果操作转换机构(未图示),就可以选择主齿轮组m1的变速齿轮和副齿轮组m2的变速齿轮。选择了这些变速齿轮,变速器M会设定包括中间位置(空档)的任意的变速齿轮位置。在设定了变速齿轮位置的状态下,曲轴10的旋转动力经由离合器27传递到主轴13,则变速器M基于设定比转换其旋转动力,经由副轴14传递到外部。
其中,图3中的符号28为脚踏式起动时使得曲轴10旋转用的脚踏轴(起动轴)。
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左视图(从分割面11Ra侧看的图)。图5为本实施方式的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右视图(从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侧看的图)。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垫片40和油泵50的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右视图。图7为本实施方式的左侧的箱半体11L的右视图(从分割面11La侧看的侧面图)。
在曲轴箱11中的曲轴10的下方(即,曲轴箱11的底部)跨过箱半体11R和11L形成有油盘60。油存储于油盘60。该油供给到包括发动机E的动力单元PU内的各部。在箱半体11R的油盘60的下方形成有吸入通路61。吸入通路61将油盘60和油泵50的吸入部50a连接。吸入通路61的上游侧介设安装有滤油网(oil strainer)62。滤油网62过滤吸入油泵50的油。
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PU的与图5的VIII-VIII截面对应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在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中的曲轴10的插通部的下方设置有泵设置基底63。如图8所示,油泵50从轴方向外侧安装于泵设置基底63。油泵50例如为次摆线泵(trochoid pump)。油泵50具备泵主体部51和泵壳体52。泵主体部51接受曲轴10的旋转动力而旋转。泵壳体52收容泵主体部51。在泵壳体52设置有吸入部50a和喷出部50b。吸入部50a将油从箱半体11R的吸入通路61吸入泵主体部51中。油泵50的喷出部50b将吸入部50a吸入的油喷出到泵主体部51的外部。
在箱半体11R的内侧的与气缸体17的连接部的附近设置有喷油嘴70。喷油嘴70以指向气缸内孔17a内的方式由弯曲的喷嘴构成。喷油嘴70将从油泵50压送的冷却用的油,从喷嘴的前端连续地向活塞16的背面(里面)喷射。
喷出部50b与主通路71和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连接。主通路71为向需要润滑的部位供给油用的供给路径。需要润滑的部位例如为曲轴10周围的部位、气缸部12的凸轮轴22周围的部位、变速轴(主轴13和副轴14)周围的部位等。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为向喷油嘴70供给油用的供给路径。
喷出部50b具有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第一开口部向与端面11Rb相对向的一侧开口,并且与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连接。第二开口部向与箱盖30的内壁相对向的一侧开口,并且与主通路71连接。
如图5所示,在端面11Rb的外周边缘部设置有平坦的结合面(也称为接合面)41。结合面41上隔着垫片40以密封状态结合箱盖30的外周边缘部。在箱半体11R中的比曲轴10的插通部更靠近前方侧的壁部形成有直线状的连通孔42。连通孔42以沿着大致上下方向的方式,通过从箱半体11R的底部侧开始的开孔加工而形成。连通孔42的端部中的底部侧的端部,在开孔加工后,利用盲盖(又称为盲盖板)43封闭。在端面11Rb形成有连接孔44。连接孔44将喷出部50b和连通孔42的中途部连接。连接孔44以与连通孔42交叉的方式沿着曲轴箱11的轴方向穿设而形成。从曲轴箱11的轴方向看,喷出部50b被配置为与连通孔42重叠。
连通孔42的上端部延伸到与曲轴10的前方侧的轴心大致相同的高度。连通孔42中从连接着连接孔44的位置一直到连通孔42的上端部的区域,位于比箱半体11R的结合面41的前侧区域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
此外,在端面11Rb中的从曲轴10的前方朝向上方的区域形成有大致圆弧状的圆弧槽45。圆弧槽45以大致沿着箱半体11R的外周的结合面41的内侧的方式形成。圆弧槽45的前部下端与连通孔42的上端部连接。在圆弧槽45的后部上端侧的区域形成有贯通孔46。贯通孔46与喷油嘴70的喷嘴连接。除了圆弧槽45中的前部下端的位置以外的长边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深度大致一定。如图8所示,圆弧槽45的前部下端的深度比圆弧槽45的其他部位深。圆弧槽45的前部下端的最深部为连接部45a。连通孔42的上端部连接于连接部45a。连接部45a的深度为向着连通孔42缓缓变深。
如图6和图8所示,在箱半体11R和箱盖30之间介设安装有垫片40。箱半体11R的圆弧槽45的前面侧被垫片40封闭。该圆弧槽45与连通孔42一起形成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将喷出部50b和喷油嘴70加以连接。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以沿着端面11Rb从曲轴10的下方侧跨越到(直到)上方侧的气缸部12的正下方的位置附近的方式而形成。
图6中,符号33为曲轴轴承,曲轴轴承安装于曲轴箱11,并且将曲轴1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撑。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动力单元PU)中,在曲轴箱11的轴方向看,滤油网62、油泵50、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和喷油嘴70集聚在比通过曲轴轴承33的后端的铅直线P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箱盖30的壁部形成有曲轴侧润滑通路35。曲轴侧润滑通路35将从喷出部50b喷出的油供给到曲轴10的周边区域的通路以及内部的通路。
如图5所示,在比箱半体11R的前部侧的上边缘部的气缸部12的轴心位置稍微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形成有气缸部侧润滑通路36的通路孔36a。气缸部侧润滑通路36向气缸部12的凸轮轴22周围供给油。并且,在端面11Rb中的前部侧的上边缘部形成有通路槽37。通路槽37的一端与气缸部侧润滑通路36的通路孔36a连通。通路槽37从其一端向着后方侧延伸出来。通路槽37的另一端连通贯通孔38。贯通孔38向着内侧的分割面11Ra贯通箱半体11R。贯通孔38经由连接路径39(参照图4、图7和图8)与箱半体11L侧的变速器侧润滑通路48连接。连接路径39跨过分割面11Ra和La而形成。变速器侧润滑通路48向主轴13周围和副轴14周围供给油。
如图8所示,箱盖30上设置有从曲轴侧润滑通路35分支的分支通路孔56。分支通路孔56的端部,与箱盖30中的在箱半体11R侧的端面形成的引导槽57连通。引导槽57面临介于箱盖30和箱半体11R之间存在垫片40的区域而形成。具体而言,形成有引导槽57的区域与箱半体11R的形成有圆弧槽45和通路槽37的一端部(气缸部侧润滑通路36的通路孔36a)的区域,以夹持垫片40而相对向的方式形成引导槽57。因此,在引导槽57和垫片40之间形成通路。
引导槽57构成向发动机E内需要润滑的部位供给油的主通路71的一部分。引导槽57与箱半体11R的圆弧槽45夹持垫片40而相对向,因此,与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的一部分并列设置。
如图6所示,垫片40中的与箱半体11R的通路槽37的一端部相对向的区域形成有贯通孔58。因此,由引导槽57和垫片40包围的通路通过贯通孔58与气缸部侧润滑通路36和通路槽37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箱盖30侧的曲轴侧润滑通路35、从箱半体11R到气缸部12而形成的气缸部侧润滑通路36、形成于箱半体11L的变速器侧润滑通路48和将它们连接的通路构成主通路7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中,设置有将油泵50的喷出部50b和喷油嘴70加以连通的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该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以沿着右侧的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从曲轴10的下方侧跨越到(直到)上方侧的气缸部12的正下方的位置附近的方式而形成。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的结构简单并且其通路长度短。
从油泵50喷出的油,以沿着右侧的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的方式,从曲轴10的下方侧向着上方侧的气缸部12的正下方的位置附近流动,并且供给到喷油嘴70。
因此,能够将从油泵50喷出的高压的油,通过该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有效供给到喷油嘴70。
本实施方式中,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主要由直线状的连通孔42和圆弧槽45构成。连通孔42沿上下方向形成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壁部的曲轴10的前方侧。圆弧槽45形成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因此,通过对右侧的箱半体11R进行比较简单的加工,能够容易地形成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
本实施方式中,圆弧槽45具有与连通孔42连接的连接部45a。圆弧槽45的连接部45a的深度比圆弧槽45的其他部位深。因此,通过向着连接部45a直线状穿过设置连通孔42,能够形成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因此,能够使连通孔42和圆弧槽45容易导通,并且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
本实施方式中,圆弧槽45的连接部45a的深度缓缓增大。因此,能够减少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的通路阻力。
本实施方式中,油泵50安装于右侧的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油泵50的喷出部50b从曲轴箱11的轴方向看,配置于与连通孔42重叠的位置。因此,将油泵50的喷出部50b和连通孔42加以连接的连接孔44的长度能够保留在最小的限度,并且连接孔44的加工也变得容易。
本实施方式中,从曲轴箱11的轴方向看,滤油网62、油泵50、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喷油嘴70集中在比通过曲轴轴承33的后端的铅直线P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因此,针对喷油嘴70的油供给体系的整体配置于发动机E的前部侧。因此,能够使得发动机E的整体紧凑,并且能够降低通路阻力。
本实施方式中,在油泵50的喷出部50b并列连接有向发动机E内的其他的油供给部供给油的主通路71和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即,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在油泵50的喷出部50b与主通路71分支。因此,向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供给的油的压力难以受到发动机E的其他的油供给部的压力的影响。因此,能够使得对喷油嘴70的油供给稳定。
本实施方式中,主通路71以从箱盖30直至右侧的箱半体11R的方式而形成。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形成于右侧的箱半体11R。因此,能够容易地缩短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的通路长度。
本实施方式中,主通路71的一部分,通过介设安装于右侧的箱半体11R和箱盖30的接合部的垫片40,与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隔开。主通路71的一部分与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的一部分并列设置。因此,利用垫片40,能够将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和主通路71的一部分集中在狭小的空间,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和主通路71。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
此外,搭载上述发动机E的车辆,不限于摩托车,也可以为三轮(除了前边一轮后边两轮以外,也包括前边两轮后边一轮的车辆)或者四轮的车辆。

Claims (8)

1.一种油供给结构,为具备曲轴(10)和活塞(16)的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曲轴箱(11),所述曲轴箱(1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曲轴(10),并且,所述曲轴箱(11)具有由与所述曲轴(10)交叉的分割面分割出的第一箱半体(11R)和第二箱半体(11L);
气缸部(12),所述气缸部(12)与所述曲轴箱(11)结合,并且以自由滑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活塞(16);
箱盖(30),所述箱盖(3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
油泵(50),所述油泵(50)喷出所述曲轴箱(11)内存储的油;
喷油嘴(70),所述喷油嘴(7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并且向所述活塞(16)喷射从所述油泵(50)喷出的油;
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以沿着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从所述曲轴(10)的下方侧跨越到上方侧的所述气缸部(12)的正下方的位置的附近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将所述油泵(50)的喷出部(50b)和所述喷油嘴(70)加以连通,
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具备:
连通孔(42),所述连通孔(42)在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壁部中的偏移到所述曲轴(10)的前方侧的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并且与所述油泵(50)的喷出部(50b)连接;
圆弧槽(45),所述圆弧槽(45)在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所述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中的从所述曲轴(10)的前方向着上方的区域形成为圆弧状,并且将所述连通孔(42)和所述喷油嘴(70)加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弧槽(45)中的与所述连通孔(42)连接的连接部(45a)的深度,比所述圆弧槽(45)中的所述连接部(45a)以外的部位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5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
在所述曲轴箱(11)的轴方向观察,所述油泵(50)的喷出部(50b)配置于与所述连通孔(42)重叠的位置。
4.一种油供给结构,为具备曲轴(10)和活塞(16)的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曲轴箱(11),所述曲轴箱(1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曲轴(10),并且,所述曲轴箱(11)具有由与所述曲轴(10)交叉的分割面分割出的第一箱半体(11R)和第二箱半体(11L);
气缸部(12),所述气缸部(12)与所述曲轴箱(11)结合,并且以自由滑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活塞(16);
箱盖(30),所述箱盖(3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
油泵(50),所述油泵(50)喷出所述曲轴箱(11)内存储的油;
喷油嘴(70),所述喷油嘴(7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并且向所述活塞(16)喷射从所述油泵(50)喷出的油;
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以沿着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从所述曲轴(10)的下方侧跨越到上方侧的所述气缸部(12)的正下方的位置的附近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将所述油泵(50)的喷出部(50b)和所述喷油嘴(70)加以连通,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油泵(50)的上游侧的滤油网(62),
在所述曲轴箱(11)还设置有支撑所述曲轴(10)的曲轴轴承(33),
在所述曲轴箱(11)的轴方向观察,所述油泵(50)、所述滤油网(62)、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和所述喷油嘴(70)集聚在比通过所述曲轴轴承(33)的后端的铅直线(P)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
5.一种油供给结构,为具备曲轴(10)和活塞(16)的发动机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曲轴箱(11),所述曲轴箱(1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曲轴(10),并且,所述曲轴箱(11)具有由与所述曲轴(10)交叉的分割面分割出的第一箱半体(11R)和第二箱半体(11L);
气缸部(12),所述气缸部(12)与所述曲轴箱(11)结合,并且以自由滑动的方式保持所述活塞(16);
箱盖(30),所述箱盖(3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
油泵(50),所述油泵(50)喷出所述曲轴箱(11)内存储的油;
喷油嘴(70),所述喷油嘴(7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并且向所述活塞(16)喷射从所述油泵(50)喷出的油;
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以沿着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轴方向外侧的端面(11Rb)从所述曲轴(10)的下方侧跨越到上方侧的所述气缸部(12)的正下方的位置的附近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将所述油泵(50)的喷出部(50b)和所述喷油嘴(70)加以连通,
在所述油泵(50)的喷出部(50b)并列连接有向所述发动机的其他的油供给部供给油的主通路(71)和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通路(71)以从所述箱盖(30)直至所述第一箱半体(11R)的方式而形成,
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形成于所述第一箱半体(11R)。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箱半体(11R)和所述箱盖(30)的接合部介设安装有垫片(40),
所述主通路(71)的一部分利用所述垫片(40)与所述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隔开,并且与该喷油嘴用油供给路径(72)的一部分并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圆弧槽(45)和配置于所述箱半体(11R)的端面的垫片(40),构成作为主通路(71)的一部分的引导槽(57)。
CN201510494563.5A 2014-09-29 2015-08-12 油供给结构 Active CN105464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8191 2014-09-29
JP2014198191A JP6286746B2 (ja) 2014-09-29 2014-09-29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4739A CN105464739A (zh) 2016-04-06
CN105464739B true CN105464739B (zh) 2018-04-10

Family

ID=5560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94563.5A Active CN105464739B (zh) 2014-09-29 2015-08-12 油供给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86746B2 (zh)
CN (1) CN105464739B (zh)
PH (1) PH120150002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27826B (zh) * 2022-02-21 2022-11-25 江苏钛铭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操控的液压先导手柄总成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8065A (zh) * 2010-01-12 2011-07-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201934162U (zh) * 2010-12-31 2011-08-17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擎润滑油路结构
CN104018907A (zh) * 2013-02-28 2014-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5457Y2 (zh) * 1985-12-23 1990-12-03
JP4066677B2 (ja) * 2002-03-07 2008-03-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4727600B2 (ja) * 2007-01-31 2011-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
JP4953901B2 (ja) * 2007-04-25 2012-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JP5998832B2 (ja) * 2012-10-15 2016-09-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8065A (zh) * 2010-01-12 2011-07-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201934162U (zh) * 2010-12-31 2011-08-17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擎润滑油路结构
CN104018907A (zh) * 2013-02-28 2014-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70128A (ja) 2016-05-09
CN105464739A (zh) 2016-04-06
PH12015000245B1 (en) 2017-01-23
PH12015000245A1 (en) 2017-01-23
JP6286746B2 (ja) 2018-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8510A (zh) 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101907005B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
CN106415077B (zh) 圆柱齿轮传动器
JP2011163249A (ja)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CN104421412A (zh) 转轴润滑装置
CN105464739B (zh) 油供给结构
CN105934608B (zh) 变速器的传感器安装部构造
JP2003172114A (ja) 内燃機関
CN102606255A (zh) 柴油发动机机油泵传动系统
JPH04298618A (ja) ドライサンプ潤滑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タンク構造
JP2008308989A (ja) 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US7188697B2 (en) Power unit for vehicle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274772A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CN103206280A (zh) 多缸空气动力发动机的润滑油路系统
CN106164425B (zh) 发动机的润滑结构
JP2012215231A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JP4493870B2 (ja) 多気筒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
CN107075990B (zh)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CN101713313A (zh) 发动机的油面计配置构造
CN104564310B (zh) 内燃机
CN105604646A (zh) 内燃机
JP2008151276A (ja) 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CN109578163A (zh) 内燃机
CN205714318U (zh) 多油道摇臂轴和制动装置
JP2006299863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ターボ過給機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