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50588A -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50588A
CN106150588A CN201610296572.8A CN201610296572A CN106150588A CN 106150588 A CN106150588 A CN 106150588A CN 201610296572 A CN201610296572 A CN 201610296572A CN 106150588 A CN106150588 A CN 1061505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cover
width
valve
air inlet
lubr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965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50588B (zh
Inventor
梶野雄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50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50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50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505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4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preceding subgrou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9/00Lubrication means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7/00
    • F01M9/10Lubrication of valve gear or auxiliaries
    • F01M9/102Lubrication of valve gear or auxiliaries of camshaf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40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其抑制与传动装置分离的轴承部中的打音。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具备:以倾斜姿势直立设置于曲轴箱的汽缸;通过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轮轴驱动进排气阀门的气门传动装置;配置于形成在宽度方向一侧的传动室并连结曲轴与凸轮轴的传动装置;喷射润滑油来润滑气门传动装置的润滑机构,气门传动装置具有:配置于宽度方向另一侧、支承凸轮轴的宽度方向两侧且通过嵌合于汽缸盖而被固定的一对滚珠轴承,润滑机构具有形成于汽缸盖的引导通路,该引导通路将用于润滑气门传动装置的润滑油引导到滚珠轴承。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中具备气门传动装置,该气门传动装置经由绕轴旋转的凸轮轴来驱动进排气用的阀门。
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动机具备:发动机主体,该发动机主体由曲轴箱、汽缸体及汽缸盖构成;包含凸轮轴的气门传动装置,该凸轮轴支承于汽缸盖内的进排气阀的头上;及同步带(凸轮链),该同步带(凸轮链)在形成于发动机主体的一侧的同步传动室中将支承于曲轴箱的曲轴与凸轮轴之间连结起来。凸轮轴的两端部轴支承于袋状的轴承孔和滚珠轴承,所述轴承孔形成于汽缸盖的另一方的壁,所述滚珠轴承嵌合安装于与同步传动室相邻的隔壁。
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构成为包含设置于同步传动室的底部的挡油环和形成于隔壁的通油孔。存积在挡油环的润滑油附着在同步带的下部,并通过同步带的动作而被带到上部并飞散。飞散的润滑油通过通油孔而在汽缸盖内生成油雾。该油雾润滑包含凸轮轴的气门传动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02747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动机中,凸轮轴通过同步带的动作而被向下方拉。因此,凸轮轴的另一侧以与滚珠轴承嵌合的嵌合部分为支点上翘。另一方面,若同步带的动作变小或停止,则凸轮轴的另一侧因自重而下落。根据这样的同步带的动作状况,凸轮轴与袋状的轴承孔的内表面碰撞而产生打音。另外,在假设将滚珠轴承(以下仅称为“轴承”)嵌合于轴承孔,将凸轮轴的另一侧轴支承于轴承的情况下,轴承与轴承孔的内表面碰撞而产生打音。
另外,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动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能够对配置于同步带侧的滚珠轴承供给充足的润滑油。然而,关于对与同步带分离的轴承孔(或者轴承)供给充足的润滑油这方面,上述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并未有所考虑。因此,在上述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中,无法抑制在凸轮轴的另一侧(或者轴承)与轴承孔之间产生的打音。
在此,例如,通过使凸轮轴的另一侧(或者轴承)与轴承孔的嵌合变紧,从而能够抑制上述的打音。然而,若使该嵌合变紧,则有凸轮轴(或者轴承)对于轴承孔的安装性恶化且凸轮轴的旋转阻力增加这一其他问题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抑制与传动装置分离的轴承部中的打音,且良好地维持凸轮轴、轴承部的安装性并保证凸轮轴的顺畅的旋转。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具备:汽缸,该汽缸以倾斜姿势直立设置于轴支承曲轴的曲轴箱;气门传动装置,该气门传动装置设置于构成所述汽缸的汽缸盖的内部,通过凸轮轴驱动进气阀门和排气阀门,所述凸轮轴沿着与所述汽缸的倾斜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配置于形成在所述汽缸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传动室,所述传动装置连结所述曲轴与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及润滑机构,该润滑机构将润滑油喷射到所述汽缸盖的内部,对包含所述凸轮轴的所述气门传动装置进行润滑,所述气门传动装置具有:一对轴承部,该一对轴承部配置于所述传动室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轴支承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通过嵌合于所述汽缸盖而被固定,所述润滑机构具有形成于所述汽缸盖的引导通路,该引导通路将用于润滑所述气门传动装置的润滑油引导到所述轴承部,该轴承部是轴支承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轴承部。
根据该结构,喷射到汽缸盖内的润滑油在润滑气门传动装置后,通过引导通路而供给至宽度方向另一侧的轴承部。供给至该轴承部的润滑油进入该轴承部与汽缸盖的微小的间隙。在此,该轴承部根据传动装置的动作状况而相对于汽缸盖移动。然而,进入该间隙的润滑油起到缓冲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轴承部与汽缸盖碰撞时产生的打音。另外,无需使轴承部与汽缸盖的嵌合变紧,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汽缸盖安装轴承部。并且,能够不使轴承部变形就将其嵌合到汽缸盖,因此能够保证轴支承于轴承部的凸轮轴的顺畅的旋转。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通路构成为包含:所述汽缸盖的底面;从所述底面直立设置的引导肋;及从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延伸到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汽缸盖的内壁面。
根据该结构,喷射到汽缸盖内的润滑油在润滑气门传动装置后,落到汽缸盖的底面。落下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收集于在倾斜的底面形成的引导通路。收集的润滑油沿着引导通路而从倾斜方向上侧流到下方,并供给至宽度方向另一侧的轴承部。即,引导通路能够利用汽缸的倾斜来将润滑油引导到轴承部。另外,无需用于将润滑油引导到轴承部的分配结构,仅通过在汽缸盖的底面设置引导肋就能够简单地构成引导通路。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汽缸盖中,支承所述气门传动装置的一对凸轮外壳直立设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在所述一对凸轮外壳形成有分别嵌合所述一对轴承部的轴承保持孔,在所述一对凸轮外壳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用于所述汽缸的组装的四个固定凸台,所述气门传动装置还具有:与所述进气阀门和所述排气阀门抵接的一对摇臂;及支承所述一对摇臂且使该一对摇臂能够摇动的一对摇臂轴,所述润滑机构还具有:润滑油通路,该润滑油通路形成于所述四个固定凸台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凸台内;轴内通路,该轴内通路形成于所述一对摇臂轴中的至少一个摇臂轴内,与所述润滑油通路连通;及喷射口,该喷射口形成于所述一对摇臂中的至少一个摇臂,与所述轴内通路连通,通过所述轴内通路将从所述润滑油通路供给的润滑油喷射到所述凸轮轴,所述引导肋具有:收集肋,该收集肋位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内壁面和所述固定凸台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之间,并且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内壁面和所述固定凸台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形成为一体,该固定凸台是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固定凸台;及导入肋,该导入肋位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和直立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凸轮外壳之间,并且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和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凸轮外壳形成为一体,所述导入肋连接于所述轴承保持孔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下侧缘部。
根据该结构,收集肋及导入肋与汽缸盖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在铸造汽缸盖的同时来形成。由此,在引导肋的形成中无需特別的加工,能够简单且低价地形成引导肋。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收集肋弯曲而形成为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内壁面向所述倾斜方向的下侧鼓出。
根据该结构,确保由收集肋和汽缸盖的倾斜方向上侧的内壁面所围出的区域较广。由此,由于确保引导通路的上游侧的区域较广,因此能够有效收集被喷射并落到汽缸盖的底面的润滑油。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汽缸盖具有:与设置于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进气端口连通的进气口;与设置于所述倾斜方向的下侧的排气端口连通的排气口;插通所述进气阀门的进气侧插通孔;及插通所述排气阀门的排气侧插通孔,所述气门传动装置具有:进气侧弹簧,该进气侧弹簧以所述进气侧插通孔的周缘部为支承面,向关闭所述进气口的方向对所述进气阀门施力;及排气侧弹簧,该排气侧弹簧以所述排气侧插通孔的周缘部为支承面,向关闭所述排气口的方向对所述排气阀门施力,所述收集肋与所述进气侧插通孔相邻而设置,且形成于比所述进气侧插通孔的支承面的最上部低的位置。
另外,曲轴箱、汽缸一般通过铸造成形。例如在铸造汽缸盖后,通过切削加工形成用于安装进排气阀门的插通孔等。根据该结构,与进气侧插通孔相邻的收集肋形成为比进气侧插通孔的支承面的最上部低,因此收集肋不会妨碍进气侧插通孔的加工。由此,能够简单且适当地进行进气侧插通孔的加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与传动装置分离的轴承部中的打音。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良好地维持凸轮轴、轴承部的安装性并保证凸轮轴的顺畅的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汽缸盖周围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的一部分和润滑机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符号说明
3 发动机(内燃机)
20 曲轴箱
21 汽缸
22 气门传动装置
23 传动装置
24 润滑机构
25 曲轴
28 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31 汽缸盖
31a 底面
31b,31c 内壁面
34 进气口
35 进气端口
36 排气口
37 排气端口
38 进气侧插通孔
38a 支承面
39 排气侧插通孔
39a 支承面
40L,40R 凸轮外壳
41L,41R 轴承保持孔
44 固定凸台
44A 通路凸台
50 进气阀门
51 排气阀门
52 凸轮轴
55 进气摇臂轴
56 排气摇臂轴
57 进气摇臂
58 排气摇臂
61 进气侧弹簧
63 排气侧弹簧
64L,64R 滚珠轴承(轴承部)
70 润滑油通路
71 轴内通路
72 喷射口
73 引导通路
80 引导肋
81 收集肋
82 导入肋
R1 传动室
T 最上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对摩托车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表示摩托车1的侧视图。另外,以下,以搭乘于摩托车1的乘员为基准来设定各方向,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
摩托车1大致构成为具备车身框架2和发动机3。
车身框架2通过焊接由钢材或铝合金材等构成的管而构成。在车身框架2的前部固定有头管4,头管4将左右一对前叉10支承成能够转动。前轮1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前叉10的下部。在前叉10的上部设置有把手12。
在车身框架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用于储存燃料(例如汽油)的燃料箱13。在车身框架2的后侧上部设置有用于搭载乘员的车座14。摇臂15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的后侧下部。摇臂15通过枢轴螺栓(未图示)与发动机3紧固。后轮1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摇臂15的后端部。
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3在燃料箱13的下方搭载于车身框架2。发动机3经由多个悬挂托架(未图示)固定于车身框架2,从而起到车身框架2的结构部件的作用。
接着,参照图1至图6对发动机3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发动机3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表示汽缸盖31周围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气门传动装置22的一部分和润滑机构24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发动机3构成为包含曲轴箱20、汽缸21、气门传动装置22、传动装置23(参照图6)及润滑机构24。该发动机3例如为OHC(Overhead Camshaft/顶置凸轮轴)型的单缸四冲程发动机。
如图2所示,在曲轴箱20的内部轴支承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曲轴25。曲轴25经由连杆26而连结于活塞27。另外,曲轴25经由内设于曲轴箱20的变速器而连接于传动轴(未图示)。在传动轴与后轮16之间挂绕有传动链(未图示)。
如图1及图2所示,汽缸21以倾斜(前倾)姿势直立设置于曲轴箱2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倾斜方向”这一用语是指汽缸20的倾斜方向,“宽度方向”这一用语是指与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
汽缸21具有汽缸体30、汽缸盖31及汽缸盖罩32。汽缸体30从曲轴箱20的前侧上表面向斜前上方延伸设置。汽缸盖31设置于汽缸体30的上部。汽缸盖罩32以覆盖汽缸盖31的上端面的方式设置。
如图2所示,活塞27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地设置于汽缸体30的内部。在汽缸体30与汽缸盖31之间形成有燃烧室C。在汽缸体30与汽缸盖31的左侧(宽度方向一侧)形成有与曲轴箱20连通的传动室R1(参照图3)。在汽缸盖31形成有用于配置气门传动装置22的气门传动室R2。气门传动室R2构成于传动室R1的右侧(宽度方向另一侧)(参照图3)。
汽缸盖31具有火花塞安装部33(参照图3)、进气口34、进气端口35、排气口36、排气端口37、进气侧插通孔38及排气侧插通孔39。
火花塞安装部33形成于汽缸盖31的右侧面(宽度方向另一侧)(参照图3)。在花塞安装部33安装有火花塞(未图示)。进气口34形成为连通设置于倾斜方向上侧的进气端口35与燃烧室C。排气口36形成为连通设置于倾斜方向下侧的排气端口37与燃烧室C。进气侧插通孔38连通于进气端口35,形成为用于插通后述的进气阀门50。排气侧插通孔39连通于排气端口37,形成为用于插通后述的排气阀门51。
在进气端口35经由燃料喷射装置连接有空气净化器(均未图示)。燃料供给装置将混合气体供给至汽缸21内,所述混合气体是从燃料箱13供给的燃料与由空气净化器净化后的外部气体的混合气体。如图1所示,在排气端口37连接有以向下方U型转弯的方式弯曲的排气管17。排气管17通过曲轴箱20的下侧并向后方延伸设置。在排气管17的后端部连接有排气消音器18。
在此,参照图2,对发动机3的作用进行简单说明。通过燃料供给装置的动作,混合气体从进气端口35通过进气口34而供给至燃烧室C。通过火花塞点燃混合气体,并在燃烧室C内燃烧。被混合气体的燃烧压力挤压的活塞27在汽缸体30内往复运动。活塞27的往复运动变换为曲轴25的旋转运动,并经由变速器、传动链等使后轮16旋转。燃烧后的排气从排气口36向排气端口37排出,并通过排气管17从排气消音器18排出到外部(参照图1)。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汽缸盖31的内部(气门传动室R2)设置有气门传动装置22。在汽缸盖31的气门传动室R2中,支承气门传动装置22的左右一对凸轮外壳40L、40R在宽度方向上分离而直立设置。在左右一对凸轮外壳40L、40R分别形成有使左右一对滚珠轴承64L、64R嵌合的轴承保持孔41L、41R(参照图6)。另外,在凸轮外壳40L的上部贯穿设置有前后一对轴插通孔42(参照图6)。在凸轮外壳40R的上部凹陷设置有袋状的前后一对轴承孔43(参照图5及图6)。
如图3所示,在左右一对凸轮外壳40L、40R的倾斜方向(前后方向)两端部一体地形成有用于汽缸21的组装的四个固定凸台44。俯视时,四个固定凸台44配置为两行两列的格子状。各固定凸台44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从汽缸盖31的底部向大致上方延伸设置。在各固定凸台44的中心部形成有用于松动地插入螺栓B1的螺栓插通孔45(参照图5)。
另外,各螺栓插通孔45形成为从汽缸盖31贯通到汽缸体30(参照图5)。贯通各螺栓插通孔45的螺栓B1的顶端部与曲轴箱20的螺帽部(未图示)螺合。由此,汽缸体30和汽缸盖31固定于曲轴箱20(参照图1)。
如图3所示,在汽缸盖31的外周部形成有四个罩固定部46。俯视时,四个罩固定部46配置于汽缸盖31的角部分。在罩固定凸台46的中心部形成有内螺纹(未图示)。通过在各罩固定部46螺合罩螺栓(未图示),从而将汽缸盖罩32固定于汽缸盖31(参照图1)。
接着,对气门传动装置22进行说明。如图2至图4所示,气门传动装置22具有进气阀门50、排气阀门51、凸轮轴52、进气凸轮53、排气凸轮54、进气摇臂轴55、排气摇臂轴56、进气摇臂57及排气摇臂58。
如图2所示,进气阀门50插通设置于与进气侧插通孔38嵌合的进气侧阀门引导件60。在进气阀门50卷绕有进气侧弹簧61。进气侧弹簧61以进气侧插通孔38的周缘部为支承面38a而向关闭进气口34的方向对进气阀门50施力。同样的,排气阀门51插通设置于与排气侧插通孔39嵌合的排气侧阀门引导件62。卷绕于进气阀门50的排气侧弹簧63以排气侧插通孔39的周缘部为支承面39a而向关闭排气口36的方向对排气阀门51施力。
如图2及图4所示,凸轮轴52形成为大致中空圆筒状,沿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凸轮轴52能够绕轴旋转地支承于作为轴承部的左右一对滚珠轴承64L、64R(参照图4)。左右一对滚珠轴承64L、64R通过嵌入左右一对凸轮外壳40L、40R的轴承保持孔41L、41R来固定(参照图6)。左右一对滚珠轴承64L、64R配置于气门传动室R2(传动室R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且轴支承凸轮轴52的宽度方向两侧(参照图6)。另外,左侧的滚珠轴承64L(轴承保持孔41L)形成为直径比右侧的滚珠轴承64R(轴承保持孔41R)大(参照图4)。
进气凸轮53和排气凸轮54并排设置于凸轮轴52的中央区域。进气凸轮53和与排气凸轮54是所谓偏心凸轮,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
进气摇臂轴55和排气摇臂轴56形成为大致中空圆筒状。进气摇臂轴55的左右两端部轴支承于后侧的轴插通孔42和后侧的轴承孔43(参照图6)。进气摇臂轴55通过螺栓B2而被固定于左侧的凸轮外壳40L(参照图3)。同样的,排气摇臂轴56的左右两端部轴支承于前侧的轴插通孔43和前侧的轴承孔43(参照图6)。排气摇臂轴56通过螺栓B3而被固定于右侧的凸轮外壳40R(参照图3)。
进气摇臂57和排气摇臂58沿倾斜方向(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进气摇臂57和排气摇臂58配置为相互前后对称。
在进气摇臂57的长边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进气凸台部57a。进气摇臂57能够摇动地支承于贯通进气凸台部57a的进气摇臂轴55。在进气摇臂57的前端部设置有与进气凸轮53抵接的进气滑块部57b。在进气摇臂57的后端部固定有与进气阀门50的上端部抵接的进气挺杆57c。同样的,排气摇臂58能够摇动地支承于贯通排气凸台部58a的排气摇臂轴56。在排气摇臂58的后端部设置有与排气凸轮54抵接的排气滑块部58b。在排气摇臂58的前端部固定有与排气阀门51的上端部抵接的排气挺杆58c。
如图6所示,传动装置23配置于传动室R1,连结曲轴25与凸轮轴52的左侧(宽度方向一侧)。传动装置23具有曲轴链轮(未图示)、凸轮链轮65及凸轮链66。
曲轴链轮固定于曲轴25的左端部(宽度方向一侧)。凸轮链轮65固定于贯通滚珠轴承64L而延伸到传动室R1的凸轮轴52的左端部。凸轮链66挂绕在曲轴链轮与凸轮链轮65之间。另外,取代凸轮链66,也可以使用具有绕曲性的环状带。
在此,参照图2,对经由凸轮轴52来驱动进气阀门50和排气阀门51的气门传动装置22的作用进行说明。
发动机3(曲轴25)的旋转力经由凸轮链66使凸轮轴52旋转。与凸轮轴52一起旋转的各凸轮53、54对各摇臂57、58的各滑块部57b、58b反复进行按压与解除按压。由此,各摇臂57、58分别以各摇臂轴55、56为中心地摇动。摇动的进气摇臂57经由进气挺杆57c来反复进行进气阀门50的按压与按压解除。同样的,摇动的排气摇臂58经由排气挺杆58c来反复进行排气阀门51的按压与按压解除。各阀门50、51通过来自各摇臂57、58的按压力和弹簧61、63的施力而向轴向往复移动。由此,进气口34及排气口36被开闭驱动,进行燃烧室C的进气与排气。
接着,对润滑机构24进行说明。润滑机构24设置为用于对汽缸盖31的内部喷射润滑油来冷却及润滑包含凸轮轴52的气门传动装置22。另外,润滑机构24与上述的汽缸21(汽缸盖31)、气门传动装置22及传动装置23一起构成发动机3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
如图6所示,润滑机构24具有润滑油通路70、轴内通路71、喷射口72及引导通路73。润滑油通路70形成于右后侧的固定凸台44的内部。轴内通路71以连通于润滑油通路70的方式形成于进气摇臂轴55的内部。喷射口72以连通于轴内通路71的方式形成于进气摇臂57。引导通路73形成于汽缸盖31的底面31a的右侧且倾斜方向上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方便起见,也将形成有润滑油通路70的固定凸台44称为“通路凸台44A”。
如图5及图6所示,润滑油通路70由通路凸台44A的螺栓插通孔45与贯通螺栓插通孔45的螺栓B1的间隙构成。轴内通路71沿进气摇臂轴55的轴向设置。在润滑油通路70的上端部形成有与轴内通路71连通的连通通路75。
如图6所示,在轴内通路71的内表面,在与进气摇臂57的摇动部分(滑动部分)对应的位置贯穿设置有轴内连通孔76。在进气摇臂57的进气凸台部57a中,在相对于进气摇臂轴55摇动的摇动部分形成有进气侧润滑油存积部77。轴内连通孔76使轴内通路71与进气侧润滑油存积部77连通。即,轴内通路71构成为对进气摇臂57的摇动部分供给润滑油。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喷射口72以连通于进气侧润滑油存积部77的方式形成于进气摇臂57的进气凸台部57a的下侧。喷射口72向进气凸轮53与进气摇臂57的进气滑块部57b的接触部分开口。喷射口72将从润滑油通路70经由轴内通路71供给的润滑油朝向凸轮轴52喷射。
如图3及图6所示,引导通路73构成为包含汽缸盖31的底面31a、引导肋80及汽缸盖31的从倾斜方向上侧延伸至右侧(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内壁面31b、31c。
引导肋80具有从底面31a直立设置的收集肋81与导入肋82。收集肋81一体地形成于汽缸盖31的倾斜方向上侧的内壁面31b与通路凸台44A的倾斜方向上侧之间。导入肋82一体地形成于汽缸盖31的右侧的内壁面31c与直立设置于右侧的凸轮外壳40R之间。即,俯视时,引导通路73形成为大致L字形弯曲的槽状。
俯视时,收集肋81以从内壁面31b向倾斜方向下侧鼓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另外,收集肋81与进气侧插通孔38的后侧(倾斜方向上侧)相邻而设置。收集肋81形成于比进气侧插通孔38的支承面38a的最上部T低的位置(参照图2)。
另外,曲轴箱20、汽缸21一般通过铸造成形。例如,在铸造汽缸盖31后,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用于安装各阀门50、51的各插通孔38、39、其支承面38a、39a等。在这点上,与进气侧插通孔38相邻的收集肋81形成为比进气侧插通孔38的支承面38a的最上部T低(参照图2),因此收集肋81不会妨碍进气侧插通孔38等的加工。由此,例如,能够简单且适当地进行进气侧插通孔38等的加工。
导入肋82从内壁面31c向左方直线延伸,并连接于轴承保持孔41R的倾斜方向下侧缘部。即,导入肋82配置为拦住沿倾斜流落的润滑油。导入肋82形成为比汽缸盖31的上端面(罩固定部46的形成面)低(参照图3)。另外,导入肋82形成为比滚珠轴承64R(进气侧插通孔38)的轴心低。
接着,参照图3至图6,对润滑机构24(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润滑油通过被曲轴25的旋转所驱动的油泵(未图示)压送,并供给至润滑油通路70(参照图5)。
供给至润滑油通路70的润滑油通过连通通路75而流入轴内通路71(参照图5及图6)。供给至轴内通路71的润滑油通过轴内连通孔76而流入进气侧润滑油存积部77(参照图6)。进气侧润滑油存积部77内的润滑油对进气摇臂57的进气凸台部57a进行润滑。
进气侧润滑油存积部77内的润滑油从喷射口72朝向凸轮轴52喷射(参照图2及图4)。在此,汽缸21被设置为前倾姿势,因此被喷射的润滑油一边从上侧(进气摇臂轴55侧)向下侧(排气摇臂轴56侧)落下一边扩散。因此,从喷射口72喷射的润滑油对各滚珠轴承64L、64R、各凸轮53、54与各滑块部57b、58b的抵接部分、及各阀门50、51与各挺杆57c、58c的抵接部分等进行润滑。另外,润滑油与旋转的各凸轮53、54、摇动的各摇臂57、58等触碰而飞散,成为油雾并充满汽缸盖31内。
另外,例如,在摩托车1行驶时,凸轮链66伴随曲轴25的旋转而动作(旋转行驶),因此凸轮轴52通过凸轮链66的动作而向下方拉。因此,凸轮轴52的右侧(另一侧)以与滚珠轴承64L的轴支承部分为支点而上翘。即,滚珠轴承64R在轴承保持孔41R内上翘。另一方面,例如,在摩托车1等待信号等而停车,发动机3怠速时,由于曲轴25(凸轮链66)的旋转降低,因此凸轮轴52的右端部、滚珠轴承64R因自重而落下。即,凸轮轴52的右端部、滚珠轴承64R根据凸轮链66的动作状况而相对于汽缸盖31(轴承保持孔41R)移动,因此有产生打音的情况。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的引导通路73构成为,将用于气门传动装置22的润滑的润滑油引导向轴支承凸轮轴52的右端部(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滚珠轴承64R。
具体而言,喷射到汽缸盖31内的润滑油在润滑气门传动装置22等后,落到汽缸盖31的底面31a。落下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被收集到形成于倾斜的底面31a的引导通路73。例如,被收集到由收集肋81和汽缸盖31的内壁面31b围成的范围。
并且,被收集的润滑油沿引导通路73从倾斜方向上侧向下方流动(参照图3及图6的虚线粗箭头)。流下的润滑油被导入肋82拦住而被引导向右方。即,润滑油被供给至右侧的滚珠轴承64R(参照图3及图6的虚线粗箭头)。供给至滚珠轴承64R的润滑油进入滚珠轴承64R与凸轮外壳40R的轴承保持孔41R的微小的间隙。进入该间隙的润滑油起到缓冲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在滚珠轴承64R与凸轮外壳40R的轴承保持孔41R的内周面碰撞时产生的打音。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润滑气门传动装置22等的润滑油通过引导通路73而供给至滚珠轴承64R。这样一来,利用完成了对气门传动装置22等的润滑的润滑油,从而能够降低滚珠轴承64R对轴承保持孔41R的内周面的碰撞音(打音)。另外,无需使滚珠轴承64R与汽缸盖31(轴承保持孔41R)的嵌合变紧,因此能够容易地对轴承保持孔41R安装滚珠轴承64R。并且,能够不使滚珠轴承64R变形就将其嵌合到轴承保持孔41R,因此能够保证轴支承于滚珠轴承64R的凸轮轴52顺畅地旋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引导通路73形成于倾斜的汽缸盖31的底面31a,因此能够利用汽缸21的倾斜来将润滑油引导到滚珠轴承64R。另外,无需用于将润滑油引导到滚珠轴承64R的分配结构,仅通过在汽缸盖31的底面31a设置引导肋80就能够简单地构成引导通路7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收集肋81及导入肋82与汽缸盖31(的底面31a)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在铸造汽缸盖31的同时来形成。由此,在引导肋80的形成中无需特別的加工,能够简单且低价地形成引导肋8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收集肋81形成为从内壁面31b向倾斜方向下侧凸出的圆弧状。因此,确保由收集肋81和内壁面31b、31c围成的区域较广。由此,确保引导通路73的上游侧的区域较广,因此能够有效收集被喷射而落到汽缸盖31的底面31a的润滑油。另外,收集肋81也可以不弯曲,也可以直线状地形成,也可以是被折弯的形状。另外,导入肋82也可以弯曲而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28中,润滑油通路70形成于一个固定凸台44(通路凸台44A),轴内通路71形成于进气摇臂轴55,喷射口72形成于进气摇臂57,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润滑油通路70形成于四个固定凸台44中的至少一个即可。轴内通路71形成于一对摇臂轴55、56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喷射口72形成于一对摇臂57、58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到摩托车1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汽车等的内燃机中应用本发明。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的一个方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与已有的结构要素等进行置换、进行组合,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内容。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具备:
汽缸,该汽缸以倾斜姿势直立设置于轴支承曲轴的曲轴箱;
气门传动装置,该气门传动装置设置于构成所述汽缸的汽缸盖的内部,通过凸轮轴驱动进气阀门和排气阀门,所述凸轮轴沿着与所述汽缸的倾斜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
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配置于形成在所述汽缸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传动室,所述传动装置连结所述曲轴与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及
润滑机构,该润滑机构将润滑油喷射到所述汽缸盖的内部,对包含所述凸轮轴的所述气门传动装置进行润滑,
所述气门传动润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门传动装置具有:一对轴承部,该一对轴承部配置于所述传动室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轴支承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通过嵌合于所述汽缸盖而被固定,
所述润滑机构具有形成于所述汽缸盖的引导通路,该引导通路将用于润滑所述气门传动装置的润滑油引导到所述轴承部,该轴承部是轴支承所述凸轮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轴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通路构成为包含:所述汽缸盖的底面;从所述底面直立设置的引导肋;及从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延伸到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汽缸盖的内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汽缸盖中,支承所述气门传动装置的一对凸轮外壳直立设置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
在所述一对凸轮外壳形成有分别嵌合所述一对轴承部的轴承保持孔,
在所述一对凸轮外壳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用于所述汽缸的组装的四个固定凸台,
所述气门传动装置还具有:
与所述进气阀门和所述排气阀门抵接的一对摇臂;及
支承所述一对摇臂且使该一对摇臂能够摇动的一对摇臂轴,
所述润滑机构还具有:
润滑油通路,该润滑油通路形成于所述四个固定凸台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凸台内;
轴内通路,该轴内通路形成于所述一对摇臂轴中的至少一个摇臂轴内,与所述润滑油通路连通;及
喷射口,该喷射口形成于所述一对摇臂中的至少一个摇臂,与所述轴内通路连通,通过所述轴内通路将从所述润滑油通路供给的润滑油喷射到所述凸轮轴,
所述引导肋具有:
收集肋,该收集肋位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内壁面和所述固定凸台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之间,并且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内壁面和所述固定凸台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形成为一体,该固定凸台是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固定凸台;及
导入肋,该导入肋位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和直立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凸轮外壳之间,并且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和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凸轮外壳形成为一体,
所述导入肋连接于所述轴承保持孔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下侧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肋弯曲而形成为从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内壁面向所述倾斜方向的下侧鼓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盖具有:
与设置于所述倾斜方向的上侧的进气端口连通的进气口;
与设置于所述倾斜方向的下侧的排气端口连通的排气口;
插通所述进气阀门的进气侧插通孔;及
插通所述排气阀门的排气侧插通孔,
所述气门传动装置具有:
进气侧弹簧,该进气侧弹簧以所述进气侧插通孔的周缘部为支承面,向关闭所述进气口的方向对所述进气阀门施力;及
排气侧弹簧,该排气侧弹簧以所述排气侧插通孔的周缘部为支承面,向关闭所述排气口的方向对所述排气阀门施力,
所述收集肋与所述进气侧插通孔相邻而设置,且形成于比所述进气侧插通孔的支承面的最上部低的位置。
CN201610296572.8A 2015-05-11 2016-05-06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Active CN1061505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6595A JP6458628B2 (ja) 2015-05-11 2015-05-11 内燃機関の動弁潤滑装置
JP2015-096595 2015-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50588A true CN106150588A (zh) 2016-11-23
CN106150588B CN106150588B (zh) 2018-12-14

Family

ID=57352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96572.8A Active CN106150588B (zh) 2015-05-11 2016-05-06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58628B2 (zh)
CN (1) CN10615058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88659A (zh) * 2019-09-19 2020-05-2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错位分布小进排气夹角的配气机构
CN111271147A (zh) * 2020-04-10 2020-06-12 安徽航瑞航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门摇臂安装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1287A1 (en) * 2003-09-18 2005-03-24 Honda Motor Co., Ltd. Oil-guiding crankcase wall structure for promoting bearing lubrication, and engine including same
JP2007002747A (ja) * 2005-06-23 2007-01-11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CN104018907A (zh) * 2013-02-28 2014-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CN104514591A (zh) * 2013-09-27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30006U (zh) * 1988-02-26 1989-09-05
JPH02181014A (ja) * 1988-12-29 1990-07-13 Suzuki Motor Co Ltd カム軸潤滑装置
US5090375A (en) * 1990-11-26 1992-02-25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Valve gear oiling system for overhead camshaft engine
JP3368636B2 (ja) * 1993-11-19 2003-0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油冷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3189594B2 (ja) * 1994-10-03 2001-07-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カム軸の軸受構造
JP5817289B2 (ja) * 2011-07-25 2015-11-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1287A1 (en) * 2003-09-18 2005-03-24 Honda Motor Co., Ltd. Oil-guiding crankcase wall structure for promoting bearing lubrication, and engine including same
JP2007002747A (ja) * 2005-06-23 2007-01-11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CN104018907A (zh) * 2013-02-28 2014-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CN104514591A (zh) * 2013-09-27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88659A (zh) * 2019-09-19 2020-05-2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错位分布小进排气夹角的配气机构
CN111271147A (zh) * 2020-04-10 2020-06-12 安徽航瑞航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门摇臂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50588B (zh) 2018-12-14
JP6458628B2 (ja) 2019-01-30
JP2016211457A (ja) 2016-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0372B (zh) 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系统的机油收集结构及具有此结构的机油收集装置
US7395804B2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of engine
MXPA05002503A (es) Estructura de lubricacion en motor.
CN102080586A (zh) 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
CN106150588A (zh)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CN104018907A (zh) 车辆用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CN106062326B (zh) 气门装置的润滑结构
JP5437471B2 (ja) 動弁機構の潤滑構造
JP5049874B2 (ja) 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6404764B2 (ja) ローラー式チェーンテンショナ装置
JP2001227317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2008308990A (ja) エンジン、エンジンに取り付けられる蓋及びエンジンを備えた車両
US10132203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97941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4257902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EP2527608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otorcycle equipped with the engine
JP2002276317A (ja) 多気筒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
JP6102468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6868048B2 (ja) エンジン
JP6256985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クランク軸受オイル戻し構造
JP599582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JP7040979B2 (ja)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JP6564523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5353538B2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カムチェーン潤滑構造
JP2011106344A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