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86696U -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86696U
CN204386696U CN201420814577.1U CN201420814577U CN204386696U CN 204386696 U CN204386696 U CN 204386696U CN 201420814577 U CN201420814577 U CN 201420814577U CN 204386696 U CN204386696 U CN 204386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ar body
combustion engine
radiating fi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1457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西辉英
渡边觉
高桥一仁
小笠原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86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866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该油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循环油的冷却。搭载在鞍乘型车辆上的内燃机(20)的左右具有罩部件(42),该油冷却装置(50)设置在该内燃机(20)的任一方的罩部件(42)上,在罩部件(42)的侧面形成有向车体外侧方鼓出的鼓出部(45),该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车体侧方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在该前方侧面(45a)上,多个散热片(46)指向车体前方水平方向隔开间隔沿车体上下方向排列。在该散热片(46)所在的鼓出部(45)内形成有油冷却油路(55)。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内燃机的前表面设置有油冷却器的鞍乘型车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15121号公报
在该内燃机10(在以下的关于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的说明中,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符号)中,油冷却器主体46与箱罩33的车辆前壁部33a所在的部位抵接,其中,箱罩33比气缸体13更向车辆右侧方突出,利用从车辆前方贯穿油冷却器主体46并与内燃机10的箱罩33的前壁部33a的螺栓插入孔46a螺纹连接的螺栓,油冷却器主体46一体地安装在箱罩33的前壁部33a上,在油冷却器主体46上沿上下方向平行地突出设置有多个散热片47,这些散热片47指向车辆前方并且指向车辆宽度方向,在油冷却器主体46的与箱罩33的前壁部33a抵接的面上形成有弯曲的槽状油路48,在动力单元运转时,在槽状油路中流动的油被来自车辆前方的与散热片47接触的行驶风冷却。
另外,来自车辆前方的与散热片接触而被热交换的行驶风与油冷却器46的前表面冲撞而大致呈直角地向车辆右方改变方向,从护腿挡板27流向右方。
如上所述,在从车辆前方流入油冷却器主体46的行驶风与油冷却器主体46的前表面冲撞而大致直角地改变方向时行驶风产生乱流,从而出现行驶风不能顺畅地流动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不良状况,能够提高油冷却器的冷却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在搭载于鞍乘型车辆的该内燃机的左右具有罩部件,该油冷却装置设置在该内燃机的任一方的罩部件上,该油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罩部件的侧面形成有向车体外侧方鼓出的鼓出部,该鼓出部的前方侧面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车体侧方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在该前方侧面上,多个散热片指向车体前方水平方向隔开间隔沿车体上下方向排列,在该散热片所在的鼓出部内形成有油冷却油路。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却油路构成主油路的一部分,该主油路连接油泵的排出口和向所述内燃机的壁内的多条油路分支的分支部。
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油泵配置在所述内燃机所具有的曲轴的下部;在所述曲轴的内部形成有曲轴内油路;在指向所述鼓出部的一侧的所述曲轴的轴端部上设置有油过滤器;在所述罩部件上形成有油过滤器油路,该油过滤器油路从所述分支部分支并与所述油过滤器连接;从所述油泵排出的油经由所述油过滤器油路向所述油过滤器供给。
如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片的上部设置有油位计安装孔。
如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相对于位于车体前方的排气管和车体框架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在罩部件侧面形成的鼓出部的前方侧面倾斜地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车体侧方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在鼓出部的前方侧面,多个散热片指向前方水平方向隔开间隔沿上下方向排列,因此行驶风沿着鼓出部的表面通过散热片之间,从而能够避免行驶风引起乱流,能够顺畅地流动。
另外,因为油冷却油路形成在散热片所在的鼓出部内,所以油流过油冷却油路而有效地被冷却,从而无需额外地设置油冷却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地冷却油。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因为油冷却油路构成分支前的主油路的一部分,所以能够一次性地对向各分支部分支的油进行有效冷却。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在接近油过滤器的罩部件上设置有包含油冷却油路的主油路的一部分和与油过滤器连接的油过滤器油路,能够使从油泵连接到油过滤器的油路较短地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在散热片的上部安装有油位计,因此利用鼓出部的前方侧面和散热片,能够阻止飞石等撞向油位计的端部。
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散热片相对于排气管及车体框架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因此在车体框架与散热片之间不存在障碍物,从而有效地将行使风送向散热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右侧面的放大图。
图3是从车体框架看到的图1所示的自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图2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右曲轴箱的右视图。
图6是右曲轴箱罩的右视图。
图7是右曲轴箱罩的左视图。
图8是所述右曲轴箱罩的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所述右曲轴箱罩的图7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所述右曲轴箱罩的图7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从右曲轴箱罩的外侧面透视设置在内燃机内部的油通路的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0自动二轮车;1车体框架;2头管;3主框架;3a主陡倾斜部;4下框架;5座椅导轨;6后支架;7前叉;8操纵手柄;9前轮;10枢轴;11后叉;12后轮;13后缓冲件;14燃料箱;15座椅;16安装托架;17螺栓;18安装托架;19螺栓;20内燃机;21曲轴箱;21a左侧收纳室;21b右侧收纳室;22气缸体;22a气缸套;22b缸孔;23气缸盖;24气缸盖罩;25进气管;26汽化器;27空气滤清器;28排气管;29消音器;30曲轴;30a曲轴轴承;30b油泵驱动齿轮;30c曲轴内油路;31活塞;32连杆;33燃烧室;34点火栓;35链轮机构;36气门机构;37油过滤器;37a过滤器轴;37b过滤器轴内油路;37c放射状片;38主轴;39副轴;40左曲轴箱;40a左轴承壁;40b左外周壁;41右轴承箱;41a右轴承壁;41b右外周壁;42罩部件;43左曲轴箱罩;44右曲轴箱罩;44a内侧面;44b外侧面;44c对合面;45鼓出部;45a前方侧面;45b上侧面;45c下侧面;46散热片;47油积存部;48油过滤网;49油吸入油路;49a开口部;49b栓;50油冷却装置;51油泵;51a内齿;51b外齿;51c泵轴;51d泵从动齿轮;51e吸入端口;51f排出端口;52排出口;53排出油路;53a开口部;53b栓;54连结油路;54a左连结油路;54b右连结油路;55油冷却油路;55a下端部;55b栓;56上方油路;57分支部;57a右分支凹部;57b左分支凹部;58气门系油路连结孔;59气门系油路;60油路形成槽;60a后部连接孔;61油过滤器油路;61a上部油过滤器油路;61b中部过滤器油路;61c下部过滤器油路;61d下端部;61e栓;62油过滤器轴承部;63油位计;63a油位计安装孔;71后部连结油路;72驱动链轮;73从动链轮;74环状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图1至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鞍乘型车辆所使用的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的第一实施例。
在图1所示的鞍乘型车辆即自动二轮车0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以自动二轮车0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自动二轮车0的车体框架1构成为从头管2沿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3向下方稍微倾斜地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曲而形成主陡倾斜部3a,并且从头管2的下部沿车宽方向中央向斜后下方延伸有下框架4。
左右一对座椅导轨5从主框架3的弯曲部形成中途弯曲部并向后方延伸,连结该座椅导轨5的弯曲部与主陡倾斜部3a的中央部的后支架6支承座椅导轨5。
前叉7以能够左右摆动的方式被头管2枢轴支承,在前叉7的下端,前轮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前叉7的上端一体地结合有转向用操纵手柄8。在设置于主框架3下部的枢轴10上后叉11被支承为其前端能够上下倾动,该后叉11向后方延伸,在后叉11的后端,后轮12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承。在后叉11的中央部与后支架6的中央部之间安装有后缓冲件13。
燃料箱14以横跨左右的方式架设在主框架3的上,座椅15以支承于座椅导轨5的方式设置在燃料箱14的后方。
内燃机20通过使曲轴箱21的后部利用上下两处的螺栓11安装在主陡倾斜部3a下部的安装托架16上,并且使曲轴箱21的前部利用上下两处的螺栓19安装在附设于下框架4下端部的安装托架18上,从而支承在车体框架1上。
自动二轮车0的动力单元即内燃机20是在曲轴箱21上依次向前方倾斜地重叠配置气缸体22、气缸盖23、气缸盖罩24且内燃机20的前后左右四个部位被分别沿上下贯穿的未图示的四根双头螺栓一体结合而成的SOHC型单缸四冲程循环内燃机。
在气缸盖23的后方连接有进气管25,进气管25经由汽化器26与空气滤清器27连接,该空气滤清器27在侧视图中位于由主框架3、座椅导轨5及后支架6围成的空间内。
如图1和图3所示,从气缸盖23向前方延伸的排气管28向下方弯曲,进一步向后方弯曲并沿着曲轴箱21的下表面靠近后方且右侧,与配置于后轮12右侧的消音器29连接。
如图4所示,曲轴箱21由被通过气缸体22的中心且与前后方向平行的面左右分割的左曲轴箱40与右曲轴箱41构成。气缸体22的气缸套22a嵌入形成在左右曲轴箱40,41上部的开口部。
在左右曲轴箱40,41上分别设置有左右轴承壁40a,41a以及向包围左右轴承壁40a,41a的周缘的外侧延伸的左右外周壁40b,41b。由左轴承壁40a和左曲轴箱罩43形成左侧收纳室21a,由右轴承壁41a和右曲轴箱罩44形成右侧收纳室21b。
在左右曲轴箱40,41的左右轴承壁40a,41上,在前方部经由左右一对曲轴轴承30a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有指向车宽方向的曲轴30,在曲轴30的后方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有指向车宽方向的主轴38和副轴39,该主轴38和副轴39是未图示的变速器的变速齿轮轴(参照图5)。
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安装于气缸体22的缸孔22b的活塞31及枢轴支承于齿轮箱21的曲轴30经由连杆32连结,从而使曲轴30与活塞31的上下运动联动地旋转。
由气缸盖23的下方空间和活塞31的上表面构成燃烧室33,在该燃烧室33的后方延伸出未图示的进气端口,在燃烧室33的前方延伸出未图示的排气端口,在燃烧室33的顶壁上安装有点火栓34,该点火栓34以前端面向燃烧室33的方式安装。
在气缸盖23上配置有气门机构36,该气门机构36经由曲轴30和链轮机构35被旋转驱动,被空气滤清器27过滤的进气在进气管25的汽化器26中与燃料混合,该混合气体利用气门机构36在所希望的时刻流入燃烧室33内,利用点火栓34点燃混合气,从而使内燃机20处于运转状态。
在所述主轴38和所述副轴39上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变速齿轮,从而构成未图示的齿轮变速装置,如图1所示,在一体设置于所述副轴39的左端的驱动链轮72和一体设置于后轮12的左端的从动链路73上架设有环状链条74,从而在驱动链轮72旋转时,后轮12经由驱动链轮72、环状链条74、从动链轮73被旋转驱动。
如图5所示,在右曲轴箱41的右轴承壁41a上,在右侧收纳室21b内的曲轴30的下方设置有油泵51。
如图4、图5及图12所示,油泵51由内齿51a和外齿51b构成,内齿51a的齿顶及齿底构成缓和曲面,外齿51b的齿数比内齿51a的齿数多一个,并且内齿51a与外齿51b彼此啮合。内齿51一体地嵌合于泵轴51c上,一体地与该泵轴51c嵌合安装的泵从动齿轮51d与通过键结合嵌合在曲轴30上的油泵驱动齿轮30b啮合(参照图11),从而在曲轴30旋转时,内齿51a和外齿51b经由曲轴30的油泵驱动齿轮30b、油泵51的泵从动齿轮51d、泵轴51c被旋转驱动。
如图4、图5及图11所示,在右曲轴箱41的下方形成有油积存部47,该油积存部47经由油过滤网48和油吸入油路49与油泵51的吸入端口51e连接。
油吸入油路49从右曲轴箱41的油积存部47的底部向吸入端口51e沿稍前斜上方呈直线状地穿设,油积存部47底部的开口部49a利用栓49b液密地嵌合安装而形成。
如图5、图11及图12所示,油泵51的排出端口51f经由排出口52与形成在右曲轴箱41上的排出油路53连接。
如图5所示,排出油路53从右曲轴箱41的底部向稍后斜方呈直线状地穿设,在设置于底部的开口部53a嵌合安装栓53b而形成。
从排出油路53的下端部向右曲轴箱41的右方延伸出左连结油路54a。左连结油路54a在右曲轴箱41成型时与右曲轴箱一体地形成。
在右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内的前方上方形成有左分支凹部57a。另外,在同一对合面41c内的中央上方,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设置成向气门系油路59连通,该气门系油路59在右曲轴箱41的上表面从上方向下方呈直线状地穿设。
并且,在对合面41c上形成有从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向后方延伸的油路形成槽60,油路形成槽60的前端与后部连通孔60a连通,该后部连通孔60a与向左曲轴箱40连接的未图示的油路连通。油路形成槽60通过与抵接于右曲轴箱41的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组合,形成如图11所示的后部连通油路71。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外侧面44b上形成有鼓出部45,该鼓出部45从基端部向外端部呈前端变细的圆锥台状鼓出。如图8所示,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倾斜地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向车体侧方靠近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在横剖图中形成前方具有斜边的大致三角形的厚壁部。
如图6所示,在该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上,指向前方水平方向的多个散热片46隔开一定间隔沿上下方向排列。散热片46以使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与右曲轴箱罩44的外侧面44b相连的方式排列,其外侧缘形成为沿前方侧面45a的表面的形状(参照图8)。
如图3所示,鼓出部45和散热片46在车辆主视图中相对于位于车体框架1的最前方的下框架4和排气管28的位置位于车体后方且车辆外侧方,设置成向右侧面侧稍微突出。因此,在行驶时,下框架4和排气管28不会影响行驶风吹到散热片46上,从而在与散热片46抵接的前方侧面45a的内部形成的油冷却油路55能够利用散热片46有效地进行热交换,从而得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如图7和图9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侧面44a,油连结油路54b位于能够与右曲轴箱41的左连结油路54接合成同一面的部位,形成为朝向右曲轴箱41的外侧面。
如图9所示,右连结油路54b在右曲轴箱罩44成型时与右曲轴箱罩44一体地形成,通过使右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与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对合而与左连结油路54a连通,由左右连结油路54a,54b形成连结油路54。
如图6、图7及图9所示,在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的内部,油冷却油路55从与散热片46的基部邻接的鼓出部45的下侧面45c沿稍斜前上方呈直线状地穿设,该油冷却油路55的下端部55a通过液密地嵌合安装栓55b而形成。
如图7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内的前方上方,一部分与左分支凹部57a相对的右分支凹部57b指向稍斜后方形成,该左分支凹部57a形成在右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内的前方上方。因此,通过使曲轴箱41的对合面41c与右曲轴箱罩44的对合面44c对合而形成如图11所示的分支部57。
如图7和图9所示,上方油路56从右分支凹部57b的前方端向油冷却油路55的上端沿斜右下方呈直线状地穿设,与油冷却油路55连通。因此,如图9所示,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部,右连结油路54b、油冷却油路55、上方油路56依次连通,并且与油曲轴箱41的排出口52、排出油路53、左连结油路54a一起形成没有分支部的主油路。
如图7和图10所示,上部油过滤器油路61a从右分支凹部57b的中段呈直线状地向右斜下方穿设。
另外,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侧面44a的曲轴30的轴线上(参照图4)设置有油过滤器轴承部62,在油过滤器轴承部62上,下部油过滤器油路61c从内侧面44a呈直线状地向右方穿设。
并且,中部油过滤器油路61b从鼓出部45的下侧面45c穿过下部油过滤器油路61c的右端部呈直线状地朝向上部油过滤器油路61a的下端部向斜前上方穿设,其下端部61d通过液密地嵌合安装栓61d而形成。
该上述油过滤器油路61a、中部油过滤器油路61b和下部油过滤器油路61c构成油过滤器油路61。
如图6所示,在位于散热片46上部的鼓出部45的上侧面45b设置有安装有油位计63的油位计安装孔63a。通过将该油位计63安装于该位置,能够利用设置于鼓出部45和油位计63的前方下部的散热片46避免飞石撞向油位计63。
图11表示从右曲轴箱罩44的外侧面44b侧透过右曲轴箱罩44看到右曲轴箱41的右轴承壁44a时的油路。形成于曲轴箱21下部的油积存部47所积存的油中的杂质经由油过滤网被除去之后,该油通过油吸入油路49被吸入到油泵51的吸入端口51e。被吸入到吸入端口51e的油利用油泵51的旋转驱动,被送向设置于右曲轴箱21a上的排出端口51f。
如图11和12所示,被送向排出端口51f的油经由排出口52流经向斜下方延伸的排出油路53,经由连结油路54被送向右曲轴箱罩44,在右曲轴箱罩44内被送向指向上方的油冷却通路55。
在油冷却油路55中,因为内部的油利用散热片46与行驶风有效地进行热交换,所以被冷却。
在油冷却油路55中被冷却的油流过从油冷却油路55向左斜上方稍偏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上方油路56被送向分支部57。
如图11所示,分支部57通过将分别设置于右曲轴箱41和右曲轴箱罩44的上方的右分支凹部57b和左分支凹部57a组合,朝向稍斜后方形成多条油路(油冷却油路55,气门系油路59,油过滤器油路61,后部连通油路71)连通的结构。
从分支部57的中段朝向油过滤器轴承部62形成油过滤器油路61,油过滤器油路61向安装在曲轴30的右轴端部的油过滤器3连接。
油过滤器37是与指向鼓出部45的曲轴30的右轴端部结合的离心过滤器,右方的过滤器轴37a与设置在右曲轴箱罩44的内侧面44a的油过滤器轴承部62嵌合。
如图4所示,在过滤器轴37a的内部设置有与油过滤器油路61连接的过滤器轴内油路37b,过滤器轴内油路37b与向曲轴30的右轴端部开口的曲轴轴内油路30c连接。向油过滤器37内供给的油中的杂质利用高速旋转的指向放射方向的放射状片而收集在油过滤器37的外周部,从而仅将滤净的油供给到曲轴30的润滑部。这样,从曲轴30向其他润滑系供给的油最终向设置于曲轴箱21的下部的油积存部37返回并经由油过滤网48向油泵51循环。
如图11所示,在分支部57的上段,与气缸体22连通的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形成在右曲轴箱41上,设置在右曲轴箱41内的气门系油路59从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向曲轴向21上方延伸,经由形成在气缸体22中的油路(未图示)向气门机构36供给油,气门机构36利用油冷却,并且滑动接触部分被润滑。
另外,后部连通油路71从设置在分支部57的上段的气门系油路连通孔58的后方向后方连接,其前端与后部连通孔60a连通。
后部连通孔60a与未图示的变速器的主轴38和副轴39的轴支部连接,从而能够利用被供给的油使主轴38和副轴39顺畅地旋转。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如下效果。
(1)吹向前进的自动二轮车的行驶风不会被下框架4、安装托架19及排气管28阻挡,能够在多个散热片46之间以不产生乱流的方式顺畅地流动,该多个散热片46在倾斜的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沿上下方向每隔一定间隔指向水平方向排列。
(2)油冷却油路55形成在散热片46所在的鼓出部45内,因此油流过油冷却油路55有效地被冷却,从而无需额外地设置油冷却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地冷却油。
(3)油冷却油路55是分支前的油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一次性地对向各分支部59,61,71分支的油有效地进行冷却。
(4)在接近油过滤器37的罩部件42上设有包含油冷却油路55的主油路的一部分和向油过滤器37连接的油过滤器油路61,能够使从油泵51向油过滤器37连接的油过滤器油路61较短地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5)在散热片46的上部安装有油位计63,从而利用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和散热片46,阻止飞石等撞向油位计63端部。
(6)散热片46相对于排气管28和车体框架1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因此在车体框架1与散热片46之间不存在障碍物,从而能够有效地将行使风送向散热片46。
(7)在安装托架18与排气管28之间通过的行驶风能够流向车体右方而通过散热片46之间,因此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能够充分地冷却油。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在搭载于鞍乘型车辆的该内燃机(20)的左右具有罩部件(42),该油冷却装置(50)设置在该内燃机(20)的任一方的罩部件(42)上,该油冷却装置(50)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42)的侧面形成有向车体外侧方鼓出的鼓出部(45);
该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车体侧方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
在该前方侧面(45a)上,多个散热片(46)指向车体前方水平方向隔开间隔沿车体上下方向排列;
在该散热片(46)所在的鼓出部(45)内形成有油冷却油路(5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冷却油路(55)构成主油路的一部分,该主油路连接油泵(51)的排出口(52)和向所述内燃机(20)的壁内的多条油路(59,61,71)分支的分支部(5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51)配置在所述内燃机(20)所具有的曲轴(30)的下部;
在所述曲轴(30)的内部形成有曲轴内油路(30c);
在指向所述鼓出部(45)的一侧的所述曲轴(30)的轴端部上设置有油过滤器(37);
在所述罩部件(42)上形成有油过滤器油路(61),该油过滤器油路(61)从所述分支部(57)分支并与所述油过滤器(37)连接;
从所述油泵(51)排出的油经由所述油过滤器油路(61)向所述油过滤器(37)供给。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片(46)的上部设置有油位计安装孔(63a)。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 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46)相对于位于车体前方的排气管(28)和车体框架(1)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20)的油冷却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46)相对于位于车体前方的排气管(28)和车体框架(1)位于车体后方且车体外侧方。
CN201420814577.1U 2013-12-20 2014-12-18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Active CN20438669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4359 2013-12-20
JP2013264359A JP5995828B2 (ja) 2013-12-20 2013-12-20 鞍乗り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オイル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86696U true CN204386696U (zh) 2015-06-10

Family

ID=53359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14577.1U Active CN204386696U (zh) 2013-12-20 2014-12-18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95828B2 (zh)
CN (1) CN204386696U (zh)
BR (1) BR102014031668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3492B2 (ja) * 2019-10-15 2021-10-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9072B2 (ja) * 2005-01-26 201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型内燃機関
JP2007022409A (ja) * 2005-07-20 2007-02-0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チェーンガード構造
JP4614926B2 (ja) * 2006-08-02 2011-01-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注入構造
JP5513925B2 (ja) * 2010-02-25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JP5921815B2 (ja) * 2011-03-29 201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燃料ガス処理装置
JP2013060812A (ja) * 2011-09-12 2013-04-04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クーラ構造
CN103114932B (zh) * 2013-02-26 2015-09-02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型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箱侧盖、曲轴箱及其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95828B2 (ja) 2016-09-21
BR102014031668A2 (pt) 2016-06-07
BR102014031668B1 (pt) 2022-05-10
JP2015121120A (ja) 2015-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8510A (zh) 车辆用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US7178498B2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n engine
CN104520554A (zh) 骑乘式车辆的发动机
CN101907008B (zh)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4619967A (zh) 带增压器的发动机
US20080223662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vehicle having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MXPA05002503A (es) Estructura de lubricacion en motor.
CN100404368C (zh) 摩托车
TW200417675A (en) Breather device of engine
JP2013217473A (ja) ギアボックス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US20110315110A1 (en) Engine for a vehicle
CN204386696U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
JP6223163B2 (ja) 車輌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AU2017213465B2 (en) Oil filter attach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mount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121163B2 (en) Lubricating system for power unit for vehicle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9261045B2 (en) Casing structur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264086B2 (en) Lubricat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188697B2 (en) Power unit for vehicle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713313B (zh) 发动机的油面计配置结构
EP332148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US5588406A (en) Structure for lubricating cam sliding surfac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159742U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04696090A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CN104343495B (zh) 内燃机的通气结构
JP5119141B2 (ja) 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てい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