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9999B - 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59999B CN102059999B CN201010546643.8A CN201010546643A CN102059999B CN 102059999 B CN102059999 B CN 102059999B CN 201010546643 A CN201010546643 A CN 201010546643A CN 102059999 B CN102059999 B CN 1020599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part
- retainer
- air bag
- tine
- safety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021/2172—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the cover being connected to the surrounding part and to the module, e.g. floating mou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具有:安全气囊(14);收容折叠后的安全气囊(14)的保持器(16);将保持器(16)固定在仪表板(10)上的臂部件(18);向安全气囊(14)供给气体的充气机(20);以及以覆盖上述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14)的侧方的方式配置的支承部件(22)。保持器(16)包括:具备底面(26a)及侧壁面(26b)的主体部(26);及与设置在支承部件(22)上的吊钩孔(24)贯通并使保持器(16)与支承部件(22)扣合的吊钩(28),主体部(26)和吊钩(28)通过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厚度一体构成,吊钩(28)具备强度加强用的第一肋(28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等的车辆上具备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在紧急情况时气体发生器工作,使设置在面板上的安全气囊膨胀而束缚副驾驶座侧的乘员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充气机)的气体而膨胀的安全气囊,在通常时该安全气囊被折叠收容在保持器(箱)内。而且当在汽车碰撞、翻滚等紧急情况时,气体发生器工作而喷出气体时,所述气体被供给到安全气囊的内部,利用其压力,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
另外,在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在保持器上设置有爪部件(吊钩)。利用该爪部件将保持器和支承部件(脚状片部)连结,所述支承部件以覆盖折叠收容在该保持器内的安全气囊的侧方的方式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5876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如下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基本构成,通过使设置在保持器上的爪部件与设置在支承部件上的贯通孔(吊钩孔)扣合,该保持器和支承部件连结。
在实现这种构成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最优化方面,期待研究保持器的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保持器的轻量化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第一发明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安全气囊,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向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并展开;保持器,具有具备大致四角形的底面和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侧壁面的主体部,并收容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臂部件,从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左右方向的所述侧壁面延伸并固定在所述面板上;大致圆盘形的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面上,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及支承部件,上端部安装在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外周部,并配置成覆盖所述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侧方,所述保持器具备爪部件,该爪部件设置在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述侧壁面,贯通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贯通孔而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支承部件扣合,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爪部件通过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厚度一体构成,所述爪部件具备第一肋部。
在本申请第一发明中,收容折叠后的状态下的副驾驶座侧的安全气囊的保持器被收容在车辆的面板内部。保持器具备:具有大致四角形的底面和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侧壁面的主体部;及用于使该主体部与支承部件扣合的爪部件。此时,这些主体部及爪部件通过使用例如一块板金的一连串的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的厚度一体构成。由此,与通过焊接连结多个其它部件形成主体部或者在主体部连结其它部件而形成爪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保持器的轻量化。另外,由于不需要用于连结的焊接,因此提高保持器的强度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单化及成本的降低。另外,通过在爪部件上设置第一肋部,能够提高爪部件的强度。其结果,即使如上所述一体成形的情况,也能够以不会使爪部件的强度不足的方式形成。另外,通过使主体部及爪部件为相同的厚度,能够减轻保持器整体的刚性的不平衡,从而能够提高保持器的强度。
进而,在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时,膨胀了的安全气囊对主体部作用从内部朝向外部扩张的应力,存在引起主体部的开口变形(所谓的鱼嘴)的可能性。特别是主体部的高度方向尺寸越大,越容易受到所述应力的影响,越有引起所述鱼嘴的倾向。
在本申请的第一发明中,通过使主体部及爪部件以大致相同的厚度一体构成,如上所述能够提高保持器的强度,并且进而使得在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时的所述应力分散。其结果,能够减小所述鱼嘴。另外,通过使用所述挤压成形技术,能够以主体部的高度方向尺寸变小的方式成形主体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安全气囊展开时的所述鱼嘴。这些结果,能够避免在将膨胀并展开的安全气囊更换为新的安全气囊时,具有膨胀并展开的安全气囊的保持器难以从面板内部取出的问题,或者不能从面板内部取出而必须连同面板一起更换的问题,从而能够减轻工时和劳力。
第二发明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发明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大致四角框形状的所述侧壁面全周的上端部具备向端部侧扩张的形状的凸缘部。
在本申请第二发明中,在通过挤压成形一体构成的主体部的侧壁面设置凸缘部,由此能够在主体部的上部开口的全周上以连续的方式设置凸缘部。
第三发明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发明中,所述爪部件的所述第一肋部沿该爪部件突出的方向延伸,所述主体部具备以与所述爪部件的所述第一肋部接连的方式形成的第二肋部。
在本申请第三发明中,主体部具备以与爪部件的第一肋部接连的方式形成的第二肋部。这样,通过设置较长尺寸的一体构造的肋,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器的强度。
第四发明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乃至第三发明的任一发明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大致四角框形状的所述侧壁面的全周上具备相同的高度方向尺寸。
在本申请第四发明中,遍及主体部具备的侧壁面的全周,将高度方向尺寸设定为相同,由此能够减轻主体部的刚性的不平衡。因此,能够提高保持器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保持器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概略构造的侧剖面图;
图2是表示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的上面图及下面图;
图3是从图1(a)中A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及从图1(a)中B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4是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保持器的主体部的上面图及下面图;
图6是从图5(a)中C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及从图5(a)中D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7是表示图5(a)中VIIA-VIIA剖面的横剖面图及图5(a)中VIIB-VIIB剖面的横剖面图旋转90°的图;
图8是图6(a)中VIIIA-VIIIA剖面的横剖面图及图6(a)中VIIIB-VIIIB剖面的横剖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保持器的基于挤压成形技术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保持器的基于挤压成形技术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0仪表板(面板)
12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14安全气囊
16保持器
18臂部件
20充气机(气体发生器)
22支承部件
24吊钩孔(贯通孔)
26主体部
26a底面
26b侧壁面
26c第二肋(第二肋部)
26d凸缘部
28吊钩(爪部件)
28a第一肋(第一肋部)
M乘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左右方向是指从就坐于车辆的副驾驶座的乘员观察到的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左右方向。另外,作为表示空间内的方向的语句,直接使用从就坐于车辆的副驾驶座的乘员观察到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图1是表示设置在仪表板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概略构造的侧剖面图。在图1(a)中表示安全气囊没有膨胀展开的通常的状态,在图1(b)中表示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的中途的状态。另外,图2及图3是表示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构成的图。图2(a)是从上方观察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图,图2(b)是从下方观察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图,图3(a)是从前方观察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图,图3(b)是从右方观察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图。
在这些图1(a)、图1(b)、图2(a)、图2(b)、图3(a)及图3(b)中,在就坐于副驾驶座S的乘员M的前方(图1中右方)配置有构成车辆内壁的仪表板10。本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设置于所述仪表板10的内部。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具有安全气囊14、保持器16、多个臂部件18、大致圆盘形的充气机20(气体发生器)、及支承部件22。
安全气囊14从设置在上述仪表板10上的开口部10a膨胀且出现,在仪表板10和乘员M之间膨胀并展开。
保持器16收容折叠状态的上述安全气囊14。该保持器16具备主体部26及多个钩型的吊钩28(爪部件)。主体部26具备大致四角形的底面26a及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侧壁面26b,在该底面26a的对面侧设置有开口30(参照后述的图4等)。吊钩28在将保持器16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中的、上述主体部26的上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设置。吊钩28通过与设置在支承部件22上的后述的吊钩孔24贯通并卡定,使保持器16与支承部件22扣合。
臂部件18以从将保持器16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中的上述车辆左右方向的侧壁面26b、26b延伸的方式,通过例如焊接等安装在各侧壁面26b上。通过将该臂部件18安装在仪表板10的内部的未图示的臂部件安装部上,能够将保持器16固定在仪表板10上。另外,在图1(a)及图1(b)中,省略表示臂部件18的图示。
充气机20安装于在上述主体部26的上述底面26a上形成的开口部32(参照后述的图5等),向上述安全气囊14供给气体。
支承部件22在仪表板10的上述开口部10a的外周部安装有上端部。该支承部件22以覆盖上述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14的侧方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22为从后述的盖部件34的背面包围主体部26的外周的围栏状。在该支承部件22与上述吊钩28重合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用于供该吊钩28贯通的吊钩孔24(贯通孔)。
另外,在上述开口部10a设置有在通常时(图1(a)所示的状态)封闭该开口部10a的盖部件34。在充气机20工作时(图1(b)所示的状态),在盖部件34和开口部10a之间形成的可断裂开裂的撕裂线(未图示)开裂,盖部件34转动,(在如图1(b)所示的例子中开放乘员M侧)安全气囊14向乘员M侧膨胀并出现。
在这样构成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中,在通常情况下,如图1(a)所示,安全气囊14折叠并收容在保持器16的内部。而且,在车辆碰撞时等紧急情况时,充气机20通过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输入控制信号而工作,内部的点火剂点火喷出气体,由此内部压力上升,处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14开始膨胀并展开的动作。然后,如图1(b)所示,安全气囊14通过该膨胀力使上述撕裂线开裂而打开盖部件34,向保持器16及仪表板10的外部膨胀出来,朝向就坐于副驾驶座S的乘员M膨胀并展开。由此,膨胀并展开的安全气囊14束缚乘员M的上半身。
图4是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的零件展开图。另外,图5~图8是说明保持器16的详细构造的图。图5(a)是从上方观察保持器16的外观图,图5(b)是从下方观察保持器16的外观图,图6(a)是从前方观察保持器16的外观图,图6(b)是从右方观察保持器16的外观图。图7(a)是图5(a)中的VIIA-VIIA剖面的横剖面图,图7(b)是表示使图5(a)中的VIIB-VIIB剖面的横剖面图旋转90°的图。图8(a)是图6(a)中的VIIIA-VIIIA剖面的横剖面图,图8(b)是图6(a)中的VIIIB-VIIIB剖面的横剖面图。另外,为了防止图示繁杂,在图4中,省略上述盖部件34及支承部件22的图示,简单化地表示安全气囊14的构造,在图5~图8中,只表示保持器16的主体部26。
在这些图4、图5(a)、图5(b)、图6(a)、图6(b)、图7(a)、图7(b)、图8(a)及图8(b)中,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如上所述,具有上述安全气囊14、上述保持器16、上述臂部件18、上述充气机20、及上述支承部件22(参照图1~图3)。
如图4所示,安全气囊14经由后述的按压环38固定在保持器16上。
如上所述,保持器16具有主体部26和吊钩28,所述主体部26具备上述底面26a及侧壁面26b,例如利用一块板金通过所谓的挤压成形技术来制造。而且,上述主体部26及吊钩28在上述挤压成形中以大致相同的厚度形成为一体。关于保持器16的挤压成形技术的制造工序,通过后述的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吊钩28从设置在主体部26的开口30中上述车辆前后方向(换言之,即后述的凸缘部26d的上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周缘部朝向侧外方设置。另外,在该吊钩28上沿该吊钩28的突出的方向设置有外周侧为凹形状且内周侧为凸形状的强度加强用的肋28a(第一肋部。以下适宜地称为“第一肋28a”)。在主体部26上设置有侧壁面26b的内侧为凹形状且侧壁面26b的外侧为凸形状的、以和上述第一肋28a接连的方式形成的肋26c(第二肋部。以下适宜地称为“第二肋26c”)。因此,这些第一肋28a及第二肋26c从吊钩28至主体部26以较长的尺寸一体地设置。
另外,主体部26的遍及上述侧壁面26b的全周的高度方向尺寸为相同的尺寸(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尺寸H)。在主体部26的上述侧壁面26b的全周的上端部(换言之,开口30的周缘部)设置有向端部侧扩张的形状的凸缘部26d。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主体部26的底面26a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向安全气囊14的内部引导充气机20的开口部32。在该开口部32的周围设置有多个螺栓孔36。
另一方面,充气机20在其侧周面设置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0a。从该充气机20的侧周面(上述气体喷出口20a下侧)设置有固定用的凸缘20b(参照图2(b)、图3(a)及图3(b))。在该凸缘20b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20c。该充气机20的前端侧(上侧)安装在上述开口部32。
另外,按压环38为用于将安全气囊14固定在保持器16上的部件。在按压环38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向安全气囊14的内部引导充气机20的开口部38a。在该开口部38a的周围设置有多个螺栓孔(未图示),在各螺栓孔中插通有螺栓38b(或者按压环38也可以一体地具备螺栓38b)。该螺栓38b按照保持器16的螺栓孔36及充气机20的螺栓孔20c的顺序插通后,最终用螺母38c连接(参照图2(b)、图3(a)及图3(b))。
如以上的构成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通过上述螺栓38b及臂部件18固定设置在仪表板10(参照图1)的内部。
图9及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保持器16的挤压成形技术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图。另外,在这些图9及图10中,为了防止图示的繁杂,将各自的形状简化进行图示,按照图9(a)、图9(b)、图10(a)及图10(b)的顺序的时刻系列变化表示各工序。
在这些图9(a)、图9(b)、图10(a)及图10(b)所示的例子中,保持器16由一块板金,通过伴随利用了剪切、拉深、修整、弯曲、钻孔等的冲压加工的挤压成形来制造。挤压成形是指通过对尺寸较长的材料进行挤压而连续地成形相同形状的制品的加工法。
即,首先如图9(a)所示,通过剪切加工,将成为用于制造保持器16的材料的规定的板金P0剪切成规定的大小。之后,如图9(b)所示,通过对剪切成上述规定的大小的板金P0使用规定的模具进行挤压加工,形成具备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上述侧壁面26b、大致四角形的上述底面26a的主体部26。另外,虽未图示,但在主体部26的上侧(在图9及图10中主体部26的下面侧为上)形成有上述的开口30(参照图4及图5等)。这样通过利用挤压加工,能够成形箱型形状且无接缝的主体部26。另外,在该挤压加工中,同时在主体部26的规定部分及之后作为吊钩28形成的规定部分以连续的方式形成上述的第二肋26c及第一肋28a。
然后,如图10(a)所示,通过修整加工将上述形成的主体部26的开口30的周围制成规定的形状。由此,以与上述侧壁面26b的全周的上端部换言之上述开口30的全周连续的方式形成凸缘部26d,并且形成吊钩28。另外,在该时刻,凸缘部26d不会成为如上所述的向端部侧充分地扩张的形状,另外,吊钩28也不会成为如上所述的钩型的形状。这样形成的上述主体部26及吊钩28以大致相同的厚度一体构成。
之后,如图10(b)所示,将上述形成的凸缘部26d通过弯曲加工从主体部26的开口30的缘部向外方弯曲,由此成为向端部侧扩张的形状。进而,将上述形成的吊钩28通过弯曲加工向主体部26的侧面外侧弯曲而形成钩型的形状。另外,通过钻孔加工,在主体部26的下面(底面)的中央部形成开口部32,并且在该开口部32的周围形成多个螺栓孔36。而且,只要适宜地进行修整加工等,则成为在所述图4~图8等中说明的保持器16。
根据以上说明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有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14的保持器16被收容在仪表板10的内部。在该保持器16上设置有主体部26及吊钩28,这些主体部26及吊钩28通过如上所述的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的厚度一体构成。由此,与通过焊接连结多个其它部件而形成主体部26或者在主体部26上连结其它部件而形成吊钩28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保持器16的轻量化。另外,由于不需要用于连结的焊接,因此可以提高保持器16的强度,并且也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单化及成本的降低。另外,通过在吊钩28上设置第一肋28a,能够提高吊钩28的强度。其结果是,即使在如上所述一体成形的情况中,也能够以不会使吊钩28的强度不足的方式形成。另外,通过将主体部26及吊钩28设定为相同的厚度,能够减小保持器16整体的刚性的不平衡,能够提高保持器16的强度。
进而,在安全气囊14膨胀并展开时,膨胀了的安全气囊14对主体部26作用要从内部向外部扩张的应力,存在引起主体部26的开口30变形(所谓的鱼嘴)的可能性。特别是主体部26的高度方向尺寸越大,越容易受到上述应力的影响,越有引起上述鱼嘴的倾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主体部26及吊钩28以大致相同的厚度一体构成,能够如上所述提高保持器16的强度,并且还能够使在安全气囊14膨胀并展开时的上述应力分散,从而能够减小上述鱼嘴。另外,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挤压成形技术,能够以主体部26的高度方向尺寸变小的方式对主体部26进行成形。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安全气囊14展开时的上述鱼嘴。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在将膨胀并展开的安全气囊14更换为新的安全气囊时,具备膨胀而展开的安全气囊14的保持器16变得难以从仪表板10的内部取出的问题,或不从仪表板10的内部取出而必须连同仪表板10一起更换的问题,从而能够减少工时和劳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在通过如上所述的挤压成形一体构成的主体部26的侧壁面26b的上端部设置凸缘部26d,由此能够在上述开口30的全周上以连续的方式设置凸缘部26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吊钩28的第一肋28a沿该吊钩28的突出的方向延伸。另外,主体部26具备以与吊钩28的上述第一肋28a接连的方式形成的第二肋26c。通过设置这样的较长尺寸的一体构造的肋,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器16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主体部26,遍及上述侧壁面26b的全周具备相同的高度方向尺寸。由此,能够减小主体部26的刚性的不平衡。其结果,能够提高保持器16的强度。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优选的方式的一个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实施各种变形。
Claims (1)
1.一种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安全气囊,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向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并展开;
保持器,具有主体部,并收容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所述主体部具备具有长边和短边的长方形的底面、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侧壁面和连接所述底面和所述侧壁面的横剖面曲线状的曲面部;
臂部件,从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左右方向的所述侧壁面延伸并固定在所述面板上;
大致圆盘形的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面上,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及
支承部件,上端部安装在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外周部,并配置成覆盖所述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侧方,
所述保持器具备爪部件,该爪部件设置在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述侧壁面,贯通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贯通孔而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支承部件扣合,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爪部件通过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厚度一体构成,
所述爪部件配置有多个,
各爪部件具备第一肋部,
所述爪部件的所述第一肋部沿该爪部件突出的方向延伸,
所述主体部,
在所述大致四角框形状的所述侧壁面的全周上具备相同的高度方向尺寸,并且
具备以与所述爪部件的所述第一肋部连接而朝向所述曲面部的上端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侧壁面的第二肋部,
在所述大致四角框形状的所述侧壁面全周的上端部具备以横剖面形状成为曲线的方式向端部侧扩张的形状的凸缘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57868 | 2009-11-11 | ||
JP2009257868A JP5749431B2 (ja) | 2009-11-11 | 2009-11-11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59999A CN102059999A (zh) | 2011-05-18 |
CN102059999B true CN102059999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3528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4664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9999B (zh) | 2009-11-11 | 2010-11-11 | 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51512B2 (zh) |
EP (1) | EP2322393B1 (zh) |
JP (1) | JP5749431B2 (zh) |
CN (1) | CN10205999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0051421A1 (de) * | 2010-11-17 | 2012-05-24 | Trw Automotive Gmbh |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Rückhalten eines Fahrzeuginsassen |
FR2983154B1 (fr) * | 2011-11-25 | 2014-05-02 | Renault Sa | Dispositif de coussin gonflable de securite a deflecteur et bride de maintien de sac |
JP2015116978A (ja) * | 2013-12-19 | 2015-06-25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4012232A1 (de) * | 2014-08-21 | 2016-02-25 | Trw Automotive Gmbh |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mit Gassackmodul |
JP6482280B2 (ja) * | 2015-01-09 | 2019-03-13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およびエアバッグ取付方法 |
JP6350343B2 (ja) * | 2015-03-06 | 2018-07-04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205381231U (zh) * | 2015-12-03 | 2016-07-13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安全气囊壳体以及安全气囊组件 |
JP7024662B2 (ja) * | 2018-08-24 | 2022-02-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リテーナ部材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0669B1 (en) * | 1998-10-13 | 2001-06-2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Instrument panel having integral airbag door portion |
JP2004025929A (ja) * | 2002-06-21 | 2004-01-29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847057A (zh) * | 2005-03-08 | 2006-10-1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 |
WO2009051869A1 (en) * | 2007-10-15 | 2009-04-23 | Autoliv Asp, Inc. | High strength airbag attachment for use with flanged inflato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11457A (en) * | 1975-12-19 | 1978-09-0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Inflatable restraining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
JPH0891161A (ja) | 1994-09-22 | 1996-04-09 | Hosei Brake Kogyo Kk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組立体 |
JP3651068B2 (ja) * | 1995-07-31 | 2005-05-25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3214326B2 (ja) * | 1995-11-29 | 2001-10-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5782481A (en) * | 1996-11-04 | 1998-07-21 | Trw Inc. |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
US6422589B1 (en) * | 1998-12-18 | 2002-07-23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Recyclable airbag module housing |
JP2001097162A (ja) | 1999-09-30 | 2001-04-10 | Toyoda Gosei Co Ltd |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用ケース |
JP3752527B2 (ja) * | 2000-08-30 | 2006-03-08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エアー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
US7150470B2 (en) * | 2002-05-31 | 2006-12-19 | Toyoda Gosei Co., Ltd. | Airbag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s seat |
JP4337340B2 (ja) * | 2002-12-12 | 2009-09-30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0547174B1 (ko) * | 2003-10-17 | 2006-01-31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
US7255365B2 (en) * | 2003-10-17 | 2007-08-14 | Toyoda Gosei Co., Ltd. | Air bag module with adjustable cover |
JP4666690B2 (ja) | 2005-03-31 | 2011-04-06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取り付けるため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
US7708309B2 (en) | 2005-10-20 | 2010-05-04 | Delphi Korea Corporation | Driver's airbag module assembly structure |
JP2007245876A (ja) | 2006-03-15 | 2007-09-27 | Takata Corp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0797134B1 (ko) * | 2006-10-27 | 2008-01-23 | 에스앤티대우(주) | 슬림형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을 적용한 저 상해치 조수석에어백 시스템 |
JP2008110737A (ja) | 2006-10-31 | 2008-05-15 | Nippon Plast Co Ltd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WO2009014047A1 (ja) | 2007-07-20 | 2009-01-29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1367840B1 (ko) * | 2007-10-15 | 2014-02-25 | 오토리브 디벨로프먼트 에이비 | 에어백 모듈 |
JP2009262697A (ja) | 2008-04-23 | 2009-11-12 | Nippon Plast Co Ltd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10052484A (ja) * | 2008-08-26 | 2010-03-11 | Toyoda Gosei Co Ltd |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333057B2 (ja) | 2008-11-12 | 2013-11-06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09008383B4 (de) * | 2009-02-11 | 2016-09-22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Befestigungsanordnung |
US8246074B2 (en) * | 2009-11-13 | 2012-08-21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Airbag mounting assembly for vehicles |
US8016317B1 (en) * | 2010-03-09 | 2011-09-13 | Tk Holdings Inc. | Airbag assembly |
-
2009
- 2009-11-11 JP JP2009257868A patent/JP5749431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1-11 EP EP10190817.6A patent/EP232239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11-11 US US12/944,503 patent/US865151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1-11 CN CN201010546643.8A patent/CN10205999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0669B1 (en) * | 1998-10-13 | 2001-06-2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Instrument panel having integral airbag door portion |
JP2004025929A (ja) * | 2002-06-21 | 2004-01-29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847057A (zh) * | 2005-03-08 | 2006-10-1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 |
WO2009051869A1 (en) * | 2007-10-15 | 2009-04-23 | Autoliv Asp, Inc. | High strength airbag attachment for use with flanged inflator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749431B2 (ja) | 2015-07-15 |
US20110109068A1 (en) | 2011-05-12 |
EP2322393B1 (en) | 2014-01-08 |
US8651512B2 (en) | 2014-02-18 |
JP2011102090A (ja) | 2011-05-26 |
CN102059999A (zh) | 2011-05-18 |
EP2322393A1 (en) | 2011-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59999B (zh) | 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 |
KR102069188B1 (ko) | 커튼 에어백 장치의 탑재 구조 및 커튼 에어백의 전개 방법 | |
JP4291821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EP2376313B1 (en) | Knee airbag | |
CN103228491B (zh) |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 |
WO2013014800A1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 |
JP4492529B2 (ja) |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05829171B (zh) |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 |
CN104507760A (zh) | 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限制结构 | |
CN103108781A (zh) | 车辆用后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固定结构 | |
JPH06219229A (ja) | 膨張式クッションの取り付けおよび保持を向上させた拘束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CN109866729B (zh) | 后座侧气囊装置 | |
JP2006188198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CN101213117A (zh) | 乘员约束装置 | |
US20100230935A1 (en) | Vehicle airbag module | |
WO2014042040A1 (ja) |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取り付け構造 | |
JP4831005B2 (ja) | 車外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194802B2 (ja) | フード付け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 |
JP4680292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210337847U (zh) | 一种轻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 |
JP4673415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4779640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184358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3494097B2 (ja) |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3190535U (ja)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oration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