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9171B -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9171B
CN105829171B CN201480070229.0A CN201480070229A CN105829171B CN 105829171 B CN105829171 B CN 105829171B CN 201480070229 A CN201480070229 A CN 201480070229A CN 105829171 B CN105829171 B CN 1058291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erating device
hood
pedestrian protection
fix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02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9171A (zh
Inventor
原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29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9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1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8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means for lifting bonn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以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车辆下侧且鼓出部(24)的车辆后侧处,配置有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在组件外壳(30)内配置有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以及充气装置(34)。充气装置(34)通过在中间部处形成有余长部(52)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而被安装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因此,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欲向车辆前侧移动时,余长部(52)将被压缩并变形,从而能够逸散该展开反力。

Description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涉及碰撞物保护装置的发明。在该碰撞物保护装置中,于前围板内配置有安全气囊组件,当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顶盖被展开,发动机罩安全气囊沿着发动机罩后端以及左右前柱而膨胀展开。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4-16811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涉及行人保护装置的发明。在该行人保护装置中,安全气囊组件被配置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侧,当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首先通过上弹机构而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向车辆上侧上升,接下来顶盖被展开,发动机罩安全气囊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的间隙沿着发动机罩后端以及左右前柱而膨胀展开。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利用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由于采用了将安全气囊组件配置于前围板内的结构,因此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会变得复杂,从而存在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动作情况不稳定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需要加强前围板以便对组件外壳进行固定,因此会增加质量及成本。
另一方面,在利用日本特开2004-16811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由于发动机罩安全气囊从上弹了的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膨胀展开,因此与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相比,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较为稳定。但是,在需要加强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以承受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从而质量及成本会增加这一点上,残留有与日本特开2007-05556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相同类型的课题。并且,考虑到如下情况,即,由于提高了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刚性以及强度,从而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刚性及强度会提高,由此会给行人保护性能带来影响。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充气装置,其被配置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进行工作而喷出气体,其中,所述发动机罩被设为所述后端部能够向车辆上侧上升;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而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向车辆上表面侧且车辆后侧膨胀展开;充气装置安装托架,其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变形部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侧,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变形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且通过进行塑性变形而伸长或缩短,从而容许所述充气装置向与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并且所述变形部被设为形成在所述板材上的余长部,而且,该余长部在从发动机罩侧面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山形形状、波形形状、W字状、V字状、横向S字状、M字状、N字状、圆弧状中的任意一种形状。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所述变形部被设为,通过在所述板材上形成弱化部从而被设置在该弱化部的周围的伸长部。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还具备止动件,所述止动件被设置于所述充气装置的移动方向侧,并且通过与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或所述充气装置发生干涉从而对所述充气装置的移动量进行限制。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止动件由被固定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件的发动机罩内板上的另外的部件构成。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止动件由鼓出部的纵壁构成,所述鼓出部被一体地形成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件的发动机罩内板的后端部侧处且向车辆下侧鼓出。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还具备组件外壳和充气装置外壳,所述组件外壳将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收纳于内部,所述充气装置外壳经由密封部件而被安装在该组件外壳的前壁部上并且被设为能够通过被输入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抵接载荷而脱离。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还具备组件外壳,所述组件外壳将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收纳于内部,并且,在该组件外壳上的与所述充气装置对置的部位处,设定有通过被输入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抵接载荷而断裂的断裂预定部。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被形成为笔直柱状且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并且,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在中央部处配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且在该第二固定部的两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并且在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分别设置有所述变形部。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车辆后侧处,形成有向车辆下侧鼓出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鼓出部,并且该鼓出部被设置于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相比向车辆前侧偏移了的位置处,而且,在被形成于发动机罩内板的该鼓出部的车辆后侧的收纳空间内,配置有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利用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而被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鼓出部的底壁上。
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一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是通过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带状的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被制造出的。
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一方式或第十二方式中,还具有组件外壳,所述组件外壳被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大致箱状,并对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安全气囊进行收纳,且具备上侧安装壁以及下侧安装壁,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在被夹持于该上侧安装壁与该下侧安装壁之间的状态下,与该上侧安装壁及该下侧安装壁一同紧固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所述鼓出部的底壁上。
第十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三方式中,所述组件外壳还具备沿着所述鼓出部的后端壁而直立设置的前壁部,所述余长部具备:第一倾斜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该前壁部对置;第二倾斜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充气装置对置;顶部,其对该第一倾斜部与该第二倾斜部进行连接。
第十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三方式或第十四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被配置于,从该组件外壳的前壁部向车辆后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处。
第十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一方式至第十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被形成为向车辆下侧鼓出的半圆状,并且在该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
根据第一方式,当被配置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的充气装置进行工作时,会从充气装置喷出气体。该气体被供给至以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内。由此,行人保护安全气囊会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向车辆上表面侧且车辆后侧膨胀展开。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有上述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侧处。因此,当充气装置进行工作,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此时的展开反力会作用于充气装置上,而且会经由充气装置安装托架而输入至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侧。
此处,在本发明中,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设置有变形部,当朝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展开反力作用于充气装置时,该变形部将进行塑性变形而伸长(或者缩短)。由此,容许充气装置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逸散(消散)展开反力。其结果为,无需为了承接展开反力而对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等进行加强,或者说,即使进行加强也会减轻加强程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实施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加强,或者说减轻了加强程度,从而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刚性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只需略微上升的程度即可。
根据第二方式,由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并且由形成在该板材上的余长部构成了变形部,而且,该余长部在从发动机罩侧面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山形形状、波形形状、W字状、V字状、横向S字状、M字状、N字状、圆弧状中的任意一种形状,因此能够通过余长部的变形而对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的一部分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降低向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侧输入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而且,不会增加部件个数,并且能够通过余长部的变形量的设定来管理充气装置的移动行程。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并且将通过在该板材上形成弱化部从而被设置于弱化部的周围的伸长部设为变形部,因此能够通过伸长部的伸长来对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的一部分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降低向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侧输入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而且,不会增加部件个数,并且充气装置安装托架也不会大型化。
根据第四方式,当充气装置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而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充气装置安装托架或者充气装置会与止动件发生干涉。由此,充气装置的移动量被限制。其结果为,会抑制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因充气装置而被拉入的情况。
根据第五方式,由于止动件由被固定在发动机罩内板上的另外的部件构成,因此不需要对发动机罩本身施以改变,并且能够任意地设定止动件的形状。
根据第六方式,由于止动件由被一体地形成在发动机罩内板的后端部侧处且向车辆下侧鼓出的鼓出部的纵壁构成,因此不会增加部件个数。
根据第七方式,当充气装置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而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充气装置会与对充气装置进行收纳的充气装置外壳抵接。因此,充气装置外壳会从对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进行收纳的组件外壳脱离。由此,充气装置能够进一步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充气装置外壳经由密封部件而被安装在组件外壳上,因此也不存在水会浸入的担忧。
根据第八方式,当充气装置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而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充气装置会与对充气装置以及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进行收纳的组件外壳的壁(与充气装置对置的对置壁)抵接。因此,来自充气装置的抵接载荷会被输入至设定在组件外壳上的断裂预定部。由此,组件外壳会沿着断裂预定部而发生断裂,从而充气装置能够进一步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充气装置的外壳不会断裂,因此也不存在水会浸入的担忧。此外,由于并非为对组件外壳进行分割的结构,因此也不需要另外设定密封部件。
第九方式的作用如下文所述。一般情况下,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将发动机罩切断的情况下,发动机罩的截面形状呈中央部与两端部相比向车辆上侧鼓出的凸起弯曲形状。因此,当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来配置笔直柱状的充气装置时,会在充气装置与发动机罩之间形成死区。
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充气装置是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的,且充气装置安装托架也与此相对应而被设为在第二固定部的两侧配置有第一固定部的结构,因此死区会被减小。而且,由于在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分别形成有变形部,因此变形部的负担比例会变为一半。因此,在将展开反力设为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将变形部的长度设为一半,如果不将变形部的长度设为一半,则能够应对二倍的展开反力。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以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在不增加质量以及成本的条件下对被输入至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进行抑制,而且还能够对由于充气装置的移动所导致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拉入进行抑制。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在不增加质量以及成本的条件下对输入至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进行抑制,而且还不会增加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设置空间。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使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动作情况稳定。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设计变更,并且能够任意地设定充气装置的移动量。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消除由于组装工时的增加所导致的成本的增加。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无法于组件外壳的内部确保充气装置的移动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充气装置充分地移动从而逸散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并且还不存在浸水的担忧。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无法于组件外壳的内部确保充气装置的移动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充气装置充分地移动从而逸散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而且还不存在浸水的担忧,并且也不会增加部件个数。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提高发动机罩内的空间效率并且能够应对更大的展开反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涉及第一实施方式且将非工作状态下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切断来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工作的状态的对应于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被搭载在发动机罩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通过与汽车之间的关系来表示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进行工作从而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A为表示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非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B为表示图5A所示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A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非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B为表示图6A所示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为表示图6A所示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立体图。
图8A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非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B为表示图8A所示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A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非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B为表示图9A所示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工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为将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11A为表示作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1B为表示图11A所示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展开反力而发生了变形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2A为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装置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2B为沿着图12A的X-X线的发动机罩的纵剖视图。
图13为表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4A为表示对比例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装置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4B为沿着图14A的Y-Y线的发动机罩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5B,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侧,此外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侧。另外,箭头标记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汽车(车辆)10的发动机舱(动力单元室)12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发动机罩14。发动机罩14的前端部通过未图示的发动机罩锁而通常被设为锁止状态。此外,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未图示的发动机罩铰链。发动机罩铰链被构成为,包括被固定在车身上的铰链基座和铰链臂,所述铰链臂的一端部被固定在发动机罩上并且另一端部被销结合于铰链基座上,并被设为能够绕结合点而进行摆动。另外,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配置有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使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上升的上弹装置18。另外,虽然在图4中,利用通过气体产生单元进行工作而上升的杆状的部件而模式化地图示了上弹装置18,但也可以通过联杆机构而使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上弹,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此外,如图1以及图5A所示,发动机罩14被构成为,包括被配置在车辆外侧并形成发动机罩14的外观设计面的发动机罩外板20和被配置在发动机舱12侧并对发动机罩外板20进行加强的发动机罩内板22。另外,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车辆后侧处形成有向车辆下侧鼓出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鼓出部24。鼓出部24并未被形成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正下方,而是被形成在与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相比向车辆前侧偏移了的位置处。由此,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鼓出部24的车辆后侧处形成有收纳空间26,并且在该收纳空间26内配置有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以下,对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3所示,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被构成为,包括:被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的大致箱状的组件外壳30;以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于该组件外壳30内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发动机罩安全气囊)32;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喷出气体并将气体向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进行供给的充气装置34;用于将该充气装置34固定在发动机罩14上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
组件外壳30被构成为,包括:上侧安装壁30A,其以与发动机罩内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抵接的状态而被配置在该底壁24A上;前壁部30B,其从上侧安装壁30A的后端部起向车辆上侧弯曲且沿着鼓出部24的后端壁24B而直立设置;上壁部30C,其从前壁部30B的上端部起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壁部30D,其从上壁部30C的后端部起向车辆下侧弯曲;下壁部30E,其从后壁部30D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前侧延伸;下侧安装壁30F,其从下壁部30E起直接向车辆前侧延伸并被配置在上侧安装壁30A的下侧;未图示的左右侧壁部。上壁部30C沿着发动机罩内板22的普通壁22A而配置。后壁部30D以与前壁部30B大致平行的方式被配置,并且下壁部30E以与上壁部30C大致平行的方式被配置。
此外,在组件外壳30的车辆后方上侧的角部(上壁部30C与后壁部30D连接而成的角部)的外壳内侧处,形成有通过形成V字状的槽而被薄壁化了的撕裂部38。撕裂部38与各壁的普通部相比强度以及刚性较低。
如图1、图4以及图5B所示,作为一个示例,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发动机罩安全气囊)32通过将两片基布的外周部缝在一起而被构成为袋状。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具备沿着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气囊主体部40和与该气囊主体部40连通并且对左右一对前柱42的前表面进行覆盖的一对气囊侧部44。并且,气囊主体部40通过气囊基部40A和气囊圆筒部40B而构成,该气囊基部40A沿着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下表面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膨胀,该气囊圆筒部40B从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与挡风玻璃46之间膨胀展开为圆筒状并对挡风玻璃46的下端部46A的前表面进行覆盖。上述结构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在通过蛇腹折、卷折而被折叠的状态下,被收纳于组件外壳30内。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上述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内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充气装置34。充气装置34被设为金属制且被形成为轴向上的两端部被封闭了的圆筒状。在充气装置34的轴向的一端部的轴心部处,配置有未图示的引爆管(点火装置)。此外,在充气装置34的内部填充有通过燃烧而产生大量气体的气体产生剂,并且收纳有用于对所产生的高温的气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剂以及用于对气体产生剂燃烧时所产生的碎片进行去除的过滤器等。另外,虽然上述充气装置34为使用了气体产生剂的类型的充气装置,但也可以使用封入了高压气体的类型的充气装置。此外,在充气装置34的周壁部上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孔。
上述充气装置34与被配置在车身地板的中央部处的未图示的控制器(安全气囊ECU)连接。控制器与被配置在未图示的前保险杠上的碰撞检测传感器(省略图示)或者碰撞预测传感器(省略图示)连接,所述前保险杠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配置在汽车10的前端部处。作为碰撞检测传感器,能够应用例如在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侧,沿着前保险杠而配置长条状的压力管或压力室以及压力传感器的腔式传感器或光纤式传感器等。此外,作为碰撞预测传感器,例如能够应用被配置在前保险杠的中央部处,并使用微波雷达或立体照相机来预测与行人等碰撞体的碰撞的预碰撞传感器等。
上述结构的充气装置34利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而被安装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如进行具体说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是通过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带状的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被制造出的。在结构上,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中,作为主要的要素而具备:被固定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下表面侧(即,鼓出部24的底壁24A)处的第一固定部48;固定有充气装置34的第二固定部50;被设置在第一固定部48与第二固定部50之间的作为变形部的余长部52。
第一固定部48被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并且被夹持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上侧安装壁30A与下侧安装壁30F之间。另外,在第一固定部48上形成有螺栓插穿孔54。与此相对应,在上侧安装壁30A以及下侧安装壁30F上也形成有与第一固定部48的螺栓插穿孔54处于同轴上的螺栓插穿孔56、58。通过将安装螺栓60从车辆下侧依次插入上述螺栓插穿孔56、54、58并与设置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上表面上的焊装螺孔塞62拧合,从而将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和组件外壳30一同固定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
此外,第二固定部50被形成为大致半圆状的曲面状。第二固定部50以向车辆下侧鼓出的方式而配置,在该第二固定部50的上表面上,通过未图示的固定单元而固定有充气装置34。此外,在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被安装于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下表面侧的状态下,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的第二固定部50被配置在从组件外壳30的前壁部30B向车辆后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处。
另外,余长部52在从发动机罩14的侧方观察时被形成为山形形状,并且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前壁部30B对置的第一倾斜部52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充气装置34对置的第二倾斜部52B和对第一倾斜部52A与第二倾斜部52B进行连接的顶部52C。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余长部52被形成为山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波形形状,能够采用W字状、V字状、横向的S字状、M字状、N字状等各种形状。
另外,也可以在充气装置34的周围设置用于对从充气装置34的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扩散器。作为一个示例,扩散器被形成为圆筒状,并通过对轴向上的中间部向轴线侧进行敛缝,从而与充气装置34一体化。在该情况下,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只需被固定在扩散器的外周部上即可。此外,在于充气装置34的外周部上设定有扩散器的情况下,充气装置34以及扩散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充气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之前的状态下,如图1以及图5A所示,上弹装置18以及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维持非工作状态。即,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未被上弹,并且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也以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于组件外壳30内。
当从该状态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会通过被设置于前保险杠上的未图示的碰撞检测传感器而检测出与行人发生了碰撞的情况。另外,使用预碰撞传感器或立体照相机而预测到与行人的碰撞的情况也是同样的。由此,如图5B所示,首先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器而使上弹装置18工作,从而使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向车辆上侧上升(上弹)至预定的高度。
此外,当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上升量达到预定量时,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器而使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的充气装置34工作。因此,气体从充气装置34的气体喷出孔被喷出,并且气体被供给至折叠的状态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内。由此,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在组件外壳30内开始膨胀,并且向组件外壳30的撕裂部38施加的拉伸载荷逐步增加。并且,当向撕裂部38施加的拉伸载荷达到预定值时,如图2以及图5B所示,撕裂部38断裂,并且组件外壳30的后壁部30D以及下壁部30E向车辆下侧展开。由此,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从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与挡风玻璃46之间向车辆上表面侧且车辆后侧膨胀展开。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膨胀展开的状态下,如图4以及图5B所示,气囊主体部40的气囊圆筒部40B沿着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膨胀展开为圆筒状,左右一对气囊侧部44以对前柱42的前表面进行覆盖的方式而膨胀展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34通过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而被固定在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侧。具体而言,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的第一固定部48被紧固固定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并且在第二固定部50上固定有充气装置34。因此,当充气装置34进行工作,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膨胀展开时,此时的展开反力会作用于充气装置34,而且会经由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而被输入至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侧。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的第一固定部48与第二固定部50之间设置有余长部52,当朝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方向(图5B的箭头标记A方向)相反的方向(图5B的箭头标记B方向)的展开反力作用于充气装置34时,被形成为山形形状的余长部52将被压缩且向短缩方向塑性变形从而实施预定的能量吸收。由此,容许充气装置34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逸散(消散)展开反力。其结果为,无需为了承接展开反力来对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等进行加强,或者说,即使进行加强也会减轻加强程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实施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加强,或者说减轻了加强程度,从而使发动机罩14的上表面的刚性不会发生变化,或者略微上升的程度即可。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以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14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36由板材构成,并且由被形成在该板材上的余长部52构成了变形部,因此能够通过余长部52的变形而对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的一部分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降低向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侧输入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且,不会增加部件个数,并且能够通过余长部52的变形量的设定来管理充气装置34的移动行程。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增加质量及成本的条件下对输入至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进行抑制,而且还能够对由充气装置34的移动所导致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拉入进行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6A、图6B及图7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6A、图6B所示,作为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70也被配置在发动机罩14的鼓出部24的车辆后侧处,在这一点上,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是相同的。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28相比,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70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较高(被构成为体积较大)。
上述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70具备:对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进行收纳的组件外壳72;和经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装在该组件外壳72上的充气装置外壳76。在该含义中,也能够理解为组件外壳被分割为两部分。组件外壳72通过如下部件而构成,所述部件包括:被配置于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后端下方处的纵壁状的前壁部72A;被形成在前壁部72A的上端部处的钩状的高低差部72B;从高低差部72B的上端起弯曲并向车辆后侧延伸的上壁部72C;从前壁部72A的下端向车辆后侧延伸出的下壁部72D;未图示的后壁部以及左右侧壁部。
另一方面,充气装置外壳76在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被构成为包括纵壁部76A和横壁部76B。与此相对应,在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以及下壁部72D上,形成有跨及两者的开口部78。而且,充气装置外壳76以从组件外壳72的外侧对该开口部78进行覆盖的方式,经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装在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以及下壁部72D上。另外,作为密封部件74,可以使用双面胶带,也可以在干式的密封部件的两面设置粘合层。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涂布湿式的密封剂并使之固化从而作为密封部件而发挥功能。
此外,如图7所示,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被设为悬吊式,并且被构成为,包括:以与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而被配置在该底壁24A的下表面上的平板状的第一固定部82;从第一固定部82的车辆后侧的端部起弯曲下垂的中间部84;从中间部84的下端部起在进行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半圆形状的第二固定部86。如图6A所示,通过将安装螺栓60从第一固定部82的下方拧入被紧固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上表面上的焊装螺孔塞62中,从而将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一固定部82紧固固定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此外,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中间部84贯穿组件外壳72的高低差部72B而被插入至组件外壳72的内方。另外,充气装置34通过未图示的固定单元而被固定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上。此外,在中间部84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向车辆后侧开放的圆弧状的作为变形部的余长部88。
(作用以及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汽车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70中,如图6B所示,当充气装置34进行工作,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膨胀展开时,充气装置34会由于此时的展开反力而欲向车辆前侧移动。因此,被形成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中间部84处的余长部88会伸长,从而实施预定的能量吸收。此外,由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向车辆前侧按压充气装置外壳76的纵壁部76A,从而充气装置外壳76的经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装在组件外壳72上的安装状态被解除,由此充气装置外壳76脱离。由此,充气装置34能够从被形成在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以及下壁部72D上的开口部78向组件外壳72的外侧伸出,从而进一步向车辆前侧移动。
并且,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充气装置外壳76经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装在组件外壳72上,因此也不存在水会浸入到组件外壳72以及充气装置外壳76内的担忧。
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无法于组件外壳72的内部确保充气装置34的移动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充气装置34充分地移动从而逸散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并且还不存在浸水的担忧。
此外,即使根据本实施方式,也沿用了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如以下那样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即,由于能够逸散(消散)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因此不需要为了承接展开反力而对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等进行加强,或者说,即使进行加强也会减轻加强程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实施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加强,或者说减轻了加强程度,从而发动机罩14的上表面的刚性不会发生变化,或者略微上升的程度即可。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伴随于加强措施而产生的质量以及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维持发动机罩14的上表面的行人保护性能。另外,关于这一点,后文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也同样如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由板材构成,并且由被形成在该板材上的余长部88构成了变形部,因此能够通过余长部88的变形而对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的一部分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降低向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侧输入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另外,不会增加部件个数,并且能够通过余长部88的变形量的设定来管理充气装置34的移动行程。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增加质量以及成本的条件下对被输入至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16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进行抑制,而且还能够对由于充气装置34的移动所导致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拉入进行抑制。另外,关于这一点,后文所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也同样如此。
[第三实施方式]
在以下,使用图8A、图8B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8A、图8B所示,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装置外壳76,而是形成了通过在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与下壁部72D的连接部的外壳内侧形成V槽从而被形成为薄壁的、作为断裂预定部的撕裂部90。另外,撕裂部90被形成在前壁部72A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充气装置34对置的范围内。另外,在从车辆后侧对组件外壳72进行观察时,撕裂部90在与充气装置34重叠的范围内被形成为U字状。上述撕裂部90通过被作用预定值以上的拉伸载荷而发生断裂。
(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膨胀展开时的展开反力而向车辆前侧进行移动时,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会向车辆前侧按压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因此,在从车辆前侧进行观察时,撕裂部90以U字状发生断裂,并且以前壁部72A的上边缘侧为旋转中心而向车辆前侧展开。由此,充气装置34能够向组件外壳72的外侧伸出从而进一步向车辆前侧移动。
并且,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充气装置外壳76的撕裂部90并未断裂,因此也不存在水会浸入到组件外壳72内的担忧。此外,由于并非为对组件外壳72进行分割的结构,因此也不需要另外设定密封部件。
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无法于组件外壳72的内部确保充气装置34的移动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充气装置34充分地进行移动从而逸散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且还不存在浸水的担忧,并且部件个数也不会增加。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9A、图9B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A、图9B所示,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如下方面,即,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组件外壳72的车辆前侧配置有止动件92。如进行具体说明则为,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的充气装置34的移动方向侧(车辆前侧),配置有由发动机罩内板22以外的部件构成的止动件92。止动件92在侧视观察时弯曲为上下翻转的L字状,并且具备被配置于上部的安装部92A和从该安装部92A的后端起弯曲下垂的主体部92B。止动件92的安装部92A通过焊装螺孔塞94以及固定螺栓96而被固定在底壁24A上。此外,止动件92的主体部92B被配置在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的车辆前侧且与充气装置34的移动轨迹发生干涉的位置处。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件92的主体部92B直接地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抵接,但也可以在与充气装置34抵接的位置处配置止动件92的主体部92B。
(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膨胀展开时的展开反力而向车辆前侧进行移动时,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会向车辆前侧按压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因此,在从车辆前侧进行观察时,撕裂部90以U字状发生断裂,并且以前壁部72A的上边缘侧为旋转中心而向车辆前侧展开。由此,充气装置34能够向组件外壳72的外侧伸出从而进一步向车辆前侧进行移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充气装置34的移动方向侧设置有止动件92,因此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将与止动件92的主体部92B发生干涉。由此,充气装置34的移动量被限制。其结果为,会抑制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因充气装置34而被拉入的情况。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动作情况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止动件92由被固定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的另外的部件构成,因此不需要对发动机罩14本身施以改变,并且能够任意地设定止动件92的形状。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实施大规模的设计变更,并且能够任意地设定充气装置34的移动量。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0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如下方面,即,使用发动机罩内板22本身来设置止动件100。如进行具体说明则为,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后端侧处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辆下侧鼓出的鼓出部102。在该鼓出部102的后端壁102A的下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充气装置34能够进入的凹部104。而且,通过位于该凹部104内的后端壁102A的下部的纵壁而构成了止动件100。
(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膨胀展开时的展开反力而向车辆前侧进行移动时,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将向车辆前侧按压组件外壳72的前壁部72A。因此,在从车辆前侧进行观察时,撕裂部90以U字状发生断裂,并且以前壁部72A的上边缘侧为旋转中心而向车辆前侧展开。由此,充气装置34能够向组件外壳72的外侧伸出从而进一步向车辆前侧进行移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充气装置34的移动方向侧设置有止动件100,因此当充气装置34因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向与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时,充气装置34将进入到凹部104内,而且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还会与止动件100发生干涉。由此,充气装置34的移动量被限制。其结果为,会抑制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因充气装置34而被拉入的情况。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动作情况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止动件100由被一体地形成在发动机罩内板22的后端部侧处并且向车辆下侧鼓出的鼓出部102的纵壁(后端壁102A)构成,因此不会增加部件个数。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消除由于组装工时的增加所导致的成本的增加。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1A、图11B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A所示,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10的结构上具有特征。具体而言,该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1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80同样地具备第一固定部82、中间部84、第二固定部86。但是,在中间部84处未形成有余长部88,而是在中间部84的中央部处,形成有作为弱化部的圆孔112。由此,中间部84的位于圆孔112的左右(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作为伸长部以及变形部的周围部114与中间部84的其他部位(与圆孔112的上端相比靠车辆上侧的部位以及与圆孔112的下端相比靠车辆下侧的部位)相比,被低刚性化。
(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10由板材构成,并且通过在该板材(中间部84)上形成圆孔112从而将圆孔112的周围部114设为伸长部,因此如图11B所示,能够通过左右周围部114的伸长来对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的一部分进行吸收。因此,能够降低向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侧输入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而且,不会增加部件个数,并且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10也不会大型化。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增加质量以及成本的条件下对输入至发动机罩14的后端部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32的展开反力进行抑制,而且还不会增加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10的设置空间。
另外,虽然在上述结构中,在中间部84处形成了圆孔112,但弱化部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为长孔,也可以为在中间部的两侧形成切口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将中间部的两侧以圆弧状切除从而使中间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成为窄幅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采用在中间部处形成作为弱化部的薄壁部的结构。
[第七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2A至图14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2A、图12B所示,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充气装置34被设为纵向配置式。即,各充气装置34以其轴向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而设置。
此外,对应于充气装置34的纵向配置,使用图13所示的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20而将充气装置34安装在发动机罩内板22上。具体而言,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20具备:被配置在中央部处且被形成为车辆上侧被开放了的半圆弧面状的第二固定部122;和经由中间部124而被设置在该第二固定部122的两侧的左右一对第一固定部126。第一固定部126被形成为矩形平板状。此外,中间部124在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L字状,并且通过朝向车辆前侧的纵壁部124A和朝向车辆下侧的横壁部124B而构成。在纵壁部12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处,以跨及整体宽度的方式而一体地形成有被形成为半圆筒形状的作为变形部的余长部128。此外,横壁部124B的对置边与第二固定部122的左右上端连接。
(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可获得以下的作用以及效果。如图14A、图14B所示,一般地,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将发动机罩14切断的情况下,发动机罩14的截面形状呈中央部与两端部相比向车辆上侧鼓出的凸起弯曲形状。因此,当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笔直柱状的充气装置34时,会在充气装置34与发动机罩内板22之间形成死区130。
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如图12A、图12B所示那样,充气装置34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且充气装置安装托架120也相应地被设为在第二固定部122的两侧配置有第一固定部126的结构,因此死区130会被削减。并且,由于在各第一固定部126与第二固定部122之间分别形成有作为变形部的余长部128,因此余长部128的负担比例会变为一半。因此,在将展开反力设为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将余长部128的长度设为一半,如果不将余长部128的长度设为一半,则能够应对二倍的展开反力。其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发动机罩14内的空间效率并且能够应对更大的展开反力。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34被形成为笔直圆柱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只需为笔直柱状即可,也可以为笔直四棱柱状等。

Claims (16)

1.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充气装置,其被配置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进行工作而喷出气体,其中,所述发动机罩被设为所述后端部能够向车辆上侧上升;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侧处,并通过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而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挡风玻璃之间向车辆上表面侧且车辆后侧膨胀展开;
充气装置安装托架,其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变形部的方式而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侧处,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变形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并且通过进行塑性变形而伸长或缩短,从而容许所述充气装置向与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
并且所述变形部被设为形成在所述板材上的余长部,
而且,该余长部在从发动机罩侧面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山形形状、波形形状、W字状、V字状、横向S字状、M字状、N字状、圆弧状中的任意一种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由板材构成,
所述变形部被设为,通过在所述板材上形成弱化部从而被设置在该弱化部的周围的伸长部。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还具备止动件,所述止动件被设置于所述充气装置的移动方向侧,并且通过与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或所述充气装置发生干涉从而对所述充气装置的移动量进行限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件由被固定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件的发动机罩内板上的另外的部件构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件由鼓出部的纵壁构成,所述鼓出部被一体地形成在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件的发动机罩内板的后端部侧处且向车辆下侧鼓出。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还具备组件外壳和充气装置外壳,所述组件外壳将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收纳于内部,所述充气装置外壳经由密封部件而被安装在该组件外壳的前壁部上并且被设为能够通过被输入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抵接载荷而脱离。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还具备组件外壳,所述组件外壳将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收纳于内部,
并且,在该组件外壳上的与所述充气装置对置的部位处,设定有通过被输入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抵接载荷而断裂的断裂预定部。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被形成为笔直柱状且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
并且,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在中央部处配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且在该第二固定部的两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而且在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分别设置有所述变形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车辆后侧处,形成有向车辆下侧鼓出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鼓出部,并且该鼓出部被设置于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相比向车辆前侧偏移了的位置处,
而且,在被形成于发动机罩内板的该鼓出部的车辆后侧的收纳空间内,配置有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利用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而被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鼓出部的底壁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是通过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带状的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被制造出的。
13.如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还具有组件外壳,所述组件外壳被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大致箱状,并对所述充气装置以及所述行人安全气囊进行收纳,且具备上侧安装壁以及下侧安装壁,
所述充气装置安装托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在被夹持于该上侧安装壁与该下侧安装壁之间的状态下,与该上侧安装壁及该下侧安装壁一同紧固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的所述鼓出部的底壁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组件外壳还具备沿着所述鼓出部的后端壁而直立设置的前壁部,
所述余长部具备:
第一倾斜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该前壁部对置;
第二倾斜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充气装置对置;
顶部,其对该第一倾斜部与该第二倾斜部进行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部被配置于,从该组件外壳的前壁部向车辆后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处。
16.如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部被形成为向车辆下侧鼓出的半圆状,并且在该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固定有所述充气装置。
CN201480070229.0A 2013-12-24 2014-12-22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291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6060 2013-12-24
JP2013266060A JP5846192B2 (ja) 2013-12-24 2013-12-24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PCT/JP2014/083999 WO2015098890A1 (ja) 2013-12-24 2014-12-22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9171A CN105829171A (zh) 2016-08-03
CN105829171B true CN105829171B (zh) 2017-10-27

Family

ID=53478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022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29171B (zh) 2013-12-24 2014-12-22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34172B2 (zh)
EP (1) EP3088259B1 (zh)
JP (1) JP5846192B2 (zh)
KR (1) KR101805330B1 (zh)
CN (1) CN105829171B (zh)
WO (1) WO20150988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6192B2 (ja) * 2013-12-24 201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06686B2 (ja) * 2014-02-19 2018-10-17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83663B2 (ja) * 2014-03-10 2016-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92098B2 (ja) * 2014-10-24 2018-03-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79518B2 (ja) * 2016-01-06 2019-09-2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6004110A1 (de) * 2016-04-05 2017-10-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 mit Fußgänger-Airbag
JP6365585B2 (ja) * 2016-04-28 2018-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前部構造
DE102017004044A1 (de) * 2017-04-26 2018-10-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Airbaganordnung im Bereich eines Windlaufs
GB2562716B (en) * 2017-05-12 2020-02-12 Jaguar Land Rover Ltd A hood for a vehicle
DE102018222480B4 (de) * 2018-12-20 2020-07-02 Psa Automobiles Sa Kraftfahrzeughaube mit Airbaganordnung
JP7284089B2 (ja) * 2019-12-26 2023-05-3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護体、防護体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防護体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の作動方法
CN111469798A (zh) * 2020-03-20 2020-07-31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行人下肢保护装置、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9847A (zh) * 2004-03-17 2005-09-2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01468634A (zh) * 2007-12-25 2009-07-01 上海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保护行人的方法及安全装置
CN101842272B (zh) * 2007-11-20 2012-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人保护用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4401B2 (ja) 2001-03-27 2005-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56276B2 (ja) * 2001-09-19 2011-03-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69121B2 (ja) * 2002-02-26 2007-09-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装置
US6923286B2 (en) * 2002-02-26 2005-08-02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JP2004168111A (ja) 2002-11-18 2004-06-17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保護装置
JP4308643B2 (ja) 2003-12-19 2009-08-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607283B1 (en) * 2004-06-18 2007-08-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vice for reducing the impact for pedestrians
JP4474682B2 (ja) * 2004-07-30 2010-06-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89855B2 (ja) 2005-07-26 2010-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物保護装置
JP4744278B2 (ja) 2005-11-24 2011-08-1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非乗員保護装置
JP4291821B2 (ja) * 2006-01-25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61510A (ja) * 2006-03-29 2007-10-11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69884B2 (en) * 2006-05-09 2010-03-02 Honda Motor Co., Ltd. Air bag device
JP5987753B2 (ja) * 2013-03-29 2016-09-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208513A (ja) * 2013-03-29 2014-11-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GB2516699B (en) * 2013-07-30 2017-05-03 Jaguar Land Rover Ltd Airbag device for a vehicle bonnet
JP2015067182A (ja) * 2013-09-30 2015-04-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46192B2 (ja) * 2013-12-24 201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5140088A (ja) * 2014-01-28 2015-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JP5983663B2 (ja) * 2014-03-10 2016-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69524B2 (ja) * 2015-02-10 2018-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9847A (zh) * 2004-03-17 2005-09-2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01842272B (zh) * 2007-11-20 2012-07-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人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01468634A (zh) * 2007-12-25 2009-07-01 上海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保护行人的方法及安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9171A (zh) 2016-08-03
EP3088259A4 (en) 2017-01-11
KR20160086935A (ko) 2016-07-20
EP3088259A1 (en) 2016-11-02
JP2015120453A (ja) 2015-07-02
WO2015098890A1 (ja) 2015-07-02
JP5846192B2 (ja) 2016-01-20
US20160311395A1 (en) 2016-10-27
US9834172B2 (en) 2017-12-05
EP3088259B1 (en) 2018-01-31
KR101805330B1 (ko) 201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9171B (zh)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JP4291821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53543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2101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741092B (zh) 副驾驶座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JP4332183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車両への組付方法
US7992892B2 (en) Inflatable ramp for inflatable curtain side impact restraint
EP3118068B1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CN105857244B (zh)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WO2014042040A1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取り付け構造
JP4831005B2 (ja) 車外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94802B2 (ja) フード付け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CN102837661B (zh)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JP541194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1800667U (zh) 轿车侧气帘展开导向件
JP468029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1149027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70078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非乗員保護装置
JP543715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7687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フード搭載構造
JP543716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26030B2 (ja)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2011240728A5 (zh)
JP2009286390A (ja) 自動車の安全装置
JP2011235829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