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7661B -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7661B
CN102837661B CN201210214084.XA CN201210214084A CN102837661B CN 102837661 B CN102837661 B CN 102837661B CN 201210214084 A CN201210214084 A CN 201210214084A CN 102837661 B CN102837661 B CN 1028376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folding
flap portion
base portion
occup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40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7661A (zh
Inventor
元持晓洋
寺田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GK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37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7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7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76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使用其他零件即可提高气囊的展开性能的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气囊(2)具备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的正面的限制部(21)、与充气机(3)连接的基部(22)、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挡风玻璃(W)侧的顶部(23)及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与仪表板(I)之间的底部(24),限制部(21)在将与乘员接触的接触面(21a)设为上表面的状态下被折叠成带状而形成折翼部(25),折翼部(25)被以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一边朝乘员转动一边移动的方式进行折叠。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特别涉及能够提高气囊的展开性能的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上一般搭载有气囊装置,用于在碰撞时或急减速时等紧急时刻使气囊在车内膨胀展开,来吸收对乘员产生的冲击。一般而言,所涉及的气囊装置具有通常情况下被折叠而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固定上述气囊及上述充气机的保持器及保持该保持器并形成上述气囊的开口部的气囊罩。
接着,在车辆碰撞时或急减速时,气体从上述充气机被供给至上述气囊而使上述气囊膨胀,上述气囊罩开裂,从而上述气囊被释放到车内并膨胀展开。特别是在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情况下,上述气囊在由仪表板、挡风玻璃(前窗玻璃)及乘员所包覆的空间膨胀展开。
然而,如上所述,在气囊膨胀展开的过程中,气囊罩的脆弱部断裂而将气囊释放到车内,有时气囊在气囊罩断裂的瞬间急速地向车内弹出。此时,当乘员接近仪表板时,高速膨胀展开的气囊与乘员相互干扰,存在着难以柔和地限制乘员的问题。因此,一般而言,努力改进气囊的折叠方法,使气囊在展开初期尽量朝上方膨胀,从而避免与接近仪表板的乘员相互干扰。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方法中,存在着由于气囊的折叠方法的略微不同而使膨胀方向不稳定的问题,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已经提出了用于使在展开初期高速膨胀的气囊难以与乘员相互干扰的发明。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利用配置于一端固定于保持器而进行折叠的气囊及罩的内表面之间、且全长形成得大于基准长度的带状的展开限制片来从车体后方侧朝车体前方侧覆盖折叠后的气囊,上述基准长度被定义为:中心处于罩的车体前后方向后端的第1基准点的正上方、且通过第1基准点并在第2基准点与前窗玻璃相切的圆的上述第1、第2基准点之间的车体后方侧的圆弧长度。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利用展开限制片来限制展开初期的气囊朝车体后方膨胀,能够避免气囊与乘员在初期相互干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4900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附加有与气囊不同的其他零件即展开限制片,因此,需要与气囊不同的其他制造步骤,存在气囊装置的重量增加、气囊的折叠容量变大等问题。另外,为了避免气囊与乘员在初期相互干扰,在使气囊尽量朝上方膨胀之后再朝下方或乘员膨胀展开,因此,还存在气体容易在气囊内上下变动、气囊也随之上下摆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使用其他零件即可提高气囊的展开性能的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具备通常情况下被折叠而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及固定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具备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的正面的限制部、与所述充气机连接的基部、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挡风玻璃侧的顶部及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与仪表板之间的底部,至少所述限制部在将与所述乘员接触的接触面设为上表面的状态下被折叠成带状而形成折翼部,该折翼部被以在所述气囊膨胀展开时一边朝所述乘员转动一边进行移动的方式进行折叠。
上述折翼部以例如从车辆后方侧朝车辆前方侧覆盖折叠后的上述气囊的方式进行折叠。另外,上述底部也可以以从车辆前方侧被夹入的方式被上述顶部包覆。另外,上述折翼部也可以包括将由上述顶部和上述底部形成的平面部折叠成带状的部分。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的折叠方法,是具有通常情况下被折叠而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及固定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的保持器的气囊装置的所述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具备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的正面的限制部、与所述充气机连接的基部、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挡风玻璃侧的顶部及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与仪表板之间的底部,所述气囊的折叠方法包括:平面展开步骤,以按照所述底部、所述顶部及所述限制部的顺序进行层叠的方式将所述气囊平面展开;第一折叠步骤,如下进行折叠,以重叠于所述保持器的上方的方式折叠所述基部,在该基部的上方由所述顶部与所述底部形成平面部,在该平面部的上方以将与所述乘员接触的接触面作为上表面的方式配置所述限制部;第二折叠步骤,将所述平面部及所述限制部的两端部向内侧折叠,以成为与所述保持器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形成将所述平面部及所述限制部折叠成带状而成的折翼部;第三折叠步骤,以使所述折翼部的所述底部侧的部分从车辆后方侧被夹入所述基部之间的方式折叠;及第四折叠步骤,在所述基部的上方对所述折翼部的剩余部进行蛇腹状折叠之后,以从车辆前方侧覆盖所述基部的方式折叠所述顶部侧的部分。
在所述第三折叠步骤中,也可以朝充气机侧对所述折翼部的所述底部侧的部分进行卷折。另外,在所述第四折叠步骤中,也可以将所述折翼部的前端部夹入到所述基部之间。另外,在所述第四折叠步骤中,也可以将所述折翼部的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部分夹入到所述基部之间。另外,在所述第四折叠步骤之后,也可以具有利用包装部件包覆折叠后的所述气囊并保持形状的包装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涉及的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形成包含与乘员接触的限制部的折翼部,以在气囊膨胀展开时一边朝乘员转动一边进行移动的方式折叠折翼部,因此,在气囊膨胀展开时被释放到车内的气囊能够使折翼部一边朝乘员转动一边移动,并随着顶部被拉出而膨胀展开,最终底部膨胀展开,从而完成气囊的膨胀展开。通过这样使折翼部一边转动一边进行移动,折翼部能够起到限制气囊膨胀展开的作用,能够抑制气囊在初期展开时向上方的膨胀,能够抑制与乘员在初期相互干扰。
折翼部通过对气囊的一部分进行折叠而形成,因此,不需要使用其他零件。因此,不需要其他零件的制造步骤,能够抑制气囊装置的重量及气囊的折叠容量的增加。
气囊的顶部随着折翼部的转动而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降低气囊膨胀过程中的气体的上下变动,能够抑制气囊的上下摆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无需使用其他零件即可提高气囊的展开性能。
利用折翼部从车辆后方侧朝车辆前方侧覆盖折叠后的气囊,由此,当气囊要膨胀展开时,将折翼部顶出,能够以车辆后方侧的部分为基点而使折翼部转动。
利用顶部以从车辆前方侧夹入的方式包覆底部,由此,能够按照折翼部、顶部及底部的顺序使气囊膨胀展开。
使由顶部和底部形成的平面部包含于折翼部,由此,能够以容易形成折翼部的方式折叠气囊。
将折翼部的底部侧的部分朝充气机侧进行卷折,由此,能够使卷折部分的膨胀展开具有时间差,能够通过基部的膨胀而将卷折部分暂时按压于其他的车内结构物(例如气囊罩),能够形成折翼部转动时的基点。
将折翼部的前端部夹入到基部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地保持将气囊折叠后的形状,特别是,能够使折翼部的折叠形状稳定。
将折翼部的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部分夹入到基部之间,由此,能够使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部分的形状稳定。
另外,利用包装部件包覆折叠后的气囊,由此,能够使折叠后的形状稳定,能够容易地进行气囊装置的制造步骤中的气囊模块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膨胀展开动作的图,其中,(A)表示通常状态,(B)表示第一阶段,(C)表示第二阶段。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膨胀展开动作的图,其中,(A)表示第三阶段,(B)表示第四阶段,(C)表示展开结束状态。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图,其中,(A)表示主视图,(B)表示水平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图,其中,(A)表示平面展开步骤,(B)表示第一折叠步骤。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的第二折叠步骤的图,其中,(A)表示第一阶段,(B)表示第二阶段,(C)表示第三阶段,(D)表示第四阶段。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图,其中,(A)表示第三折叠步骤,(B)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一阶段,(C)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二阶段。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图,其中,(A)表示第三折叠步骤,(B)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一阶段,(C)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二阶段。
标号说明
1…气囊装置
2…气囊
2a…膨胀部
2b…基端部
2c…开口部
2d…缝合部
2e…系绳
3…充气机
4…保持器
5…气囊罩
6…保持壳体
7…车内结构物
21…限制部
21a…接触面
22…基部
22a…舌部
23…顶部
23a…通气孔
23b…缝制部
24…底部
25…折翼部
26…平面部
27…包装部件
27a…侧面部
27b…撕裂线
41…下部保持器
42…上部保持器
51…板状部
51a…撕裂线
51b…门部
52…内壳体
53…保持孔
54…铰接部
61…挂钩
62…托架
200…气囊(现有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9对本发明涉及的气囊装置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膨胀展开动作的图,其中,(A)表示通常状态,(B)表示第一阶段,(C)表示第二阶段。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膨胀展开动作的图,其中,(A)表示第三阶段,(B)表示第四阶段,(C)表示展开结束状态。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图,其中,(A)表示主视图、(B)表示水平剖视图。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1具有通常情况下被折叠而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2、向气囊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3及固定气囊2和充气机3的保持器4,气囊2具备: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的正面的限制部21、与充气机3连接的基部22、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挡风玻璃W侧的顶部23及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与仪表板I之间的底部24,至少限制部21在将与乘员接触的接触面21a设为上表面的状态下被折叠成带状而形成折翼部25,折翼部25以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一边朝乘员转动一边进行移动的方式折叠。
如图2(A)所示,上述气囊装置1为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并安装于配置在副驾驶席的前面的仪表板I。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气囊装置1具有气囊2、充气机3及收容保持器4的气囊罩5。另外,保持器4固定于保持壳体6,保持壳体6卡定于气囊罩5。如图1所示,在保持壳体6上安装有用于将气囊装置1固定到车内结构物7上的托架62。另外,在图1中,左侧表示背面(挡风玻璃侧),右侧表示正面(乘员侧)。
如图1所示,气囊罩5一体成型为板状部51和内壳体52。板状部51及内壳体52也可以通过注塑成型而一体成型,还可以通过将内壳体52熔敷于板状部51的背面而一体地构成。另外,气囊罩5不限定于图示的结构及形状,例如,可以与仪表板I一体地形成,板状部51也可以倾斜等,能够适当地采用以往所使用的气囊罩。
板状部51是例如构成仪表板I的车辆内饰面的一部分的部件。在位于板状部51的内壳体52的内侧的区域,形成有按照气囊2膨胀展开时开裂的形状而形成薄壁状的撕裂线51a。撕裂线51a例如大致形成为H字形,板状部51在一对门部51b进行开裂,并以铰接部54为中心而对开。另外,撕裂线51a也可以例如以一个门部单侧打开的方式大致形成为“コ”字形。
内壳体52由在板状部51的背面竖立设置为矩形的筒状的壁面构成。另外,内壳体52具有用于卡定保持壳体6的多个保持孔53和使门部51b转动的铰接部54。在保持壳体6上形成有能够卡定于保持孔53的挂钩61。铰接部54由板状部51与内壳体52的连接部构成,如图1所示,例如由将内壳体52的一部分形成为薄壁状的部分构成。
上述充气机3是产生向气囊2供给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例如,形成大致圆柱形状的外形(圆柱型)。充气机3与未图示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连接,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等的计测值进行控制。当ECU感应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或急减速时,充气机3通过来自ECU的点火电流而被点火,使存储于充气机3的内部的药剂燃烧而产生气体,并向气囊2供给气体。另外,充气机3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也可以是盘形。
上述保持器4具有支撑充气机3的下部保持器41和配置于充气机3的上部的上部保持器42。将充气机3配置于下部保持器41与上部保持器42之间,并通过螺栓等紧固件来连接下部保持器41与上部保持器42,由此来夹持充气机3。另外,能够通过将气囊2的一部分一起夹持于下部保持器41与上部保持器42之间来密封气囊2与充气机3的连接部。
如图4(A)及图4(B)所示,上述气囊2为例如在车辆左右方向上配置有一对膨胀部2a、2a的双气囊。如图4(B)所示,气囊2中,在基端部2b侧形成有与保持器4连接的开口部2c,开口部2c的附近构成连通膨胀部2a、2a的基部22。一对膨胀部2a、2a通过缝合部2d进行连接,并构成为能够保持作为一个膨胀体的形状。在各膨胀部2a上也可以连接有用于限制宽度方向上的形状的系绳2e。
气囊2的前表面构成与乘员接触的接触面21a,膨胀部2a、2a的前端部构成限制部21。另外,如图3(C)所示,气囊2在限制部21及基部22的中间部具有配置于挡风玻璃W侧的顶部23和配置于乘员与仪表板I之间的底部24。另外,气囊2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也可以具有调整内压的通气孔,还可以是由一个膨胀部构成的单气囊。
另外,如图1所示,气囊2以折翼部25从车辆前方侧(挡风玻璃侧)朝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覆盖折叠后的气囊2的方式折叠。更具体地说,底部24以从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被夹入的方式被顶部23包覆,顶部23以从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被夹入的方式被折翼部25包覆。
此处,参照图5~图7对气囊2的折叠方法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图,其中,(A)表示平面展开步骤,(B)表示第一折叠步骤。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中的第二折叠步骤的图,其中,(A)表示第一阶段,(B)表示第二阶段,(C)表示第三阶段,(D)表示第四阶段。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图,其中,(A)表示第三折叠步骤,(B)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一阶段,(C)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二阶段。
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的折叠方法包括:平面展开步骤,以按照底部24、顶部23及限制部21的顺序进行层叠的方式将气囊2平面展开;第一折叠步骤,如下进行折叠,以重叠于保持器4的上方的方式折叠基部22,在基部22的上方由顶部23与底部24形成平面部26,在平面部26的上方以将与乘员接触的接触面作为上表面的方式配置限制部21;第二折叠步骤,将平面部26及限制部21的两端部向内侧折叠,以成为与保持器4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形成将限制部21及平面部26折叠成带状而成的折翼部25;第三折叠步骤,以使折翼部25的底部24侧的部分从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被夹入基部22之间的方式进行折叠;及第四折叠步骤,在基部22的上方对折翼部25的剩余部进行蛇腹状折叠之后,以从车辆前方侧(挡风玻璃侧)覆盖基部22的方式折叠顶部23侧的部分。
图5(A)所示的平面展开步骤是在工作台上将被缝制成袋体的气囊2平面展开的步骤。为了容易保持将气囊2折叠后的形态,可以将保持器4预先连接到气囊2上。在图5(A)中,从图的左侧开始,图示为表面图、中央剖视图及背面图。在该平面展开步骤中,将气囊2平面展开成一边按压限制部21的接触面21a一边从上方压溃气囊2的形状。因此,气囊2从背面侧朝表面侧按照底部24、顶部23、限制部21的顺序进行层叠。另外,在平面展开状态下,基部22位于顶部23与底部24之间。在表面图中,在顶部23的侧面配置有通气孔23a及系绳2e的缝制部23b。在背面图中,基部22的一部分被折叠到气囊2的内侧,而形成向气囊2内突出的舌部22a。
图5(B)所示的第一折叠步骤是沿着折线L1、L2对图5(A)所示的平面展开状态下的气囊2进行折叠的步骤。具体而言,如图5(A)的中央剖视图所示,沿着折线L1使限制部21从表面侧向背面侧旋转,沿着折线L2使保持器4向基部22的上方旋转。其结果为,如图5(B)所示,气囊2被折叠成大致菱形的外形。在图5(B)中,从图的左侧开始,图示为表面图、中央剖视图及背面图。如中央剖视图所示,在保持器4的下侧,基部22成为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状态,在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的下方形成有平面部26。平面部26的表面由限制部21(接触面21a)构成,背面侧(基部22侧)的上部由底部24的一部分构成,下部由顶部23的一部分构成。另外,如背面图所示,平面部26的表面以限制部21(接触面21a)与顶部23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构成。
在以下的步骤中,在将保持器4及基部22侧设为下方、将平面部26设为上方的状态(使表面背面翻转的状态)下、且在将平面部26的顶部23侧设为上方、将底部24侧设为下方的状态(使上方下方翻转的状态)下折叠气囊2。
图6(A)~(D)所示的第二折叠步骤是缩短横向宽度以便能够将气囊2收容于气囊罩5的步骤。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的第一阶段那样,对构成平面部26的顶部23及底部24朝上方进行卷折,并如图6(B)所示的第二阶段那样,设成隐藏于构成平面部26的限制部21的下侧的状态。相反侧也同样地进行卷折,如图6(C)所示的第三阶段那样,将构成平面部26的顶部23及底部24以卷折的状态折入到构成平面部26的限制部21的下侧。
接着,如图6(D)所示的第四阶段那样,将构成平面部26的限制部21朝下方(充气机侧)折叠,以成为与平面部26的卷折部分相同的宽度。此时,当构成平面部26的限制部21的宽度较大时,也可以朝下方(充气机侧)进行卷折。通过这样折叠,将平面部26及限制部21的横向宽度缩短而成为与保持器4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形成将平面部26及限制部21折叠成带状而成的折翼部25。
图7(A)所示的第三折叠步骤是进行折叠以便能够将折翼部25的底部24侧的部分收容于气囊罩5的步骤。折翼部25的底部24侧的部分在下方(充气机侧)朝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进行卷折。此时,将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的一部分向外侧拉出,利用大致一半的面积来支撑折翼部25的卷折部分。
图7(B)及(C)所示的第四折叠步骤是折叠以便能够将折翼部25的顶部23侧的部分收容于气囊罩5的步骤。具体而言,将图7(A)所示的折翼部25的顶部23侧的部分沿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折叠一次,由此,如图7(B)所示,在基部22的上方对折翼部25的剩余部进行蛇腹状折叠。另外,同时,如下进行折叠,利用第三折叠步骤中拉出的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的一部分来覆盖折翼部25的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部分。即,将折翼部25的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部分夹入到基部22之间。
接着,如图7(C)所示的箭头那样,以覆盖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的部分的方式对从折叠后的气囊2突出的折翼部25的前端部进行折叠。此时,当将折翼部25的前端部夹入到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之间时,能够稳定地保持折叠的气囊2的形状。其结果为,如图7(C)所示,能够在保持器4上将气囊2的整体折叠成能够收容于气囊罩5的大小。
最后,在第四折叠步骤之后,也可以追加由图7(C)所示的包装部件27包覆折叠后的气囊2而进行保持形状的包装步骤。具体而言,使包装部件27的一端卡定于安装在保持器4上的螺栓等紧固件,并使包装部件27的另一端以包入折叠后的气囊2的方式卡定于相反侧的紧固件。另外,利用包装部件27的侧面部27a包覆气囊的侧面部并卡定于紧固件,由此,也可以利用包装部件27来包覆气囊2的整个面。通过这样地包装气囊2,能够使气囊装置1的制造步骤中的气囊模块的处理变得容易。包装部件27由例如与构成气囊2的基布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在包装部件27的中间部形成有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进行开裂的撕裂线27b。
利用上述的折叠方法来折叠气囊2,由此,底部24以从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被夹入的方式被基部22包覆,基部22以从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被夹入的方式被顶部23包覆,顶部23以从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被夹入的方式被折翼部25包覆。即,折翼部25被以从车辆前方侧(挡风玻璃侧)朝车辆后方侧(乘员侧)覆盖折叠后的气囊2的方式进行折叠。
另外,将充气机3连接到保持器4上,并将折叠后的气囊2、充气机3及保持器4固定于保持壳体6,并使保持壳体6卡定于气囊罩5的保持孔53,由此,气囊装置1最终形成图1所示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2及图3对通过上述的折叠方法而折叠的气囊2的膨胀展开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C)~图3(B)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形状是将现有技术的气囊200的膨胀展开动作作为对比例而进行的图示。
图2(A)所示的通常状态是车辆未发生碰撞或未急减速等的状态。另外,气囊2通过将气囊罩5嵌入仪表板I而进行固定,在仪表板I的前方及上方配置有挡风玻璃W。
接着,在碰撞时或急减速时等紧急时刻,基于ECU(电子控制单元)的指令而使充气机3动作并向气囊2内喷出气体。如图2(B)所示的第一阶段那样,喷出至气囊2内的气体首先使基部22膨胀,将折叠在基部22的上方的折翼部25向上方顶起,使气囊罩5开裂。
当气体被供给至气囊2内时,如图2(C)所示的第二阶段那样,折翼部25的顶部23侧的部分被向上方顶出而成为能够向车内释放的状态。另外,由于折翼部25的底部24侧的部分被进行卷折,因此难以解开,能够使膨胀展开具有时间差,维持卷折后的状态而被顶出,成为被暂时按压在气囊罩5的出口附近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同时刻的现有技术的气囊200中,一般而言,被折叠成容易从气囊罩5朝上方释放,因此,成为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向上方突出的状态。
当气体被供给至气囊2内时,如图3(A)所示的第三阶段那样,折翼部25的顶部23侧的部分一边以按压于气囊罩5的卷折部分为基点朝乘员转动一边进行移动。另一方面,在同时刻的现有技术的气囊200中,被折叠成容易朝上方释放,因此,成为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向上方突出、气囊2沿着挡风玻璃W膨胀展开的状态。
当向气囊2内供给气体时,如图3(B)所示的第四阶段那样,随着折翼部25的顶部23侧的部分的转动,顶部23膨胀展开,折翼部25的背面(车辆前方侧的面)朝挡风玻璃W膨胀展开。此时,按压于气囊罩5的卷折部分的卷部随着气囊2的膨胀展开而逐渐打开。另一方面,在同时刻的现有技术的气囊200中,沿着挡风玻璃W朝上方膨胀展开,气囊200的整体被拉出至车内,成为接下来要朝下方膨胀展开的状态。
当向气囊2内供给气体时,如图3(C)所示的展开结束状态那样,折翼部25朝乘员膨胀展开而形成接触面21a,按压于气囊罩5的卷折部分完全打开,底部24在乘员与仪表板I之间膨胀展开。另一方面,在同时刻的现有技术的气囊200的情况下,也膨胀展开成大致相同的形状。另外,在图3(C)中,区分限制部21、基部22、顶部23及底部24的点划线仅仅是假设边界线。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气囊200中,在沿着挡风玻璃W朝上方膨胀展开之后,使气囊200朝下方膨胀展开,因此,气囊200内的气体的上下变动较大,气囊200容易上下摆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中,顶部23随着折翼部25的转动而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降低气囊2的膨胀过程中的气体的上下变动,能够抑制气囊2的上下摆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由限制部21形成的折翼部25一边转动一边进行移动,折翼部25能够起到限制气囊2的膨胀展开的作用,能够抑制气囊2在初期展开时朝上方膨胀,能够抑制与乘员在初期相互干扰。特别是,折翼部25通过对气囊2的一部分进行折叠而形成,因此,不需要使用其他零件,不需要追加额外的制造步骤,还能够抑制气囊装置1的重量及气囊2的折叠容量的增加。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进行折叠,利用顶部23以从车辆前方侧(挡风玻璃W侧)夹入的方式包覆底部24,并利用折翼部25以从车辆前方侧(挡风玻璃W侧)夹入的方式包覆顶部23,因此,能够使气囊2按照折翼部25、顶部23及底部24的顺序膨胀展开。
接着,参照图8及图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进行说明。此处,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气囊的折叠方法的图,其中,(A)表示第三折叠步骤,(B)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一阶段,(C)表示第四折叠步骤的第二阶段。另外,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装置1及气囊2的折叠方法相同的结构零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8所示的气囊装置1具有与图1所示的气囊装置1相同的结构,仅是气囊2的折叠方法不同。图8所示的气囊2将夹入到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之间的部分仅设为折翼部25的底部24侧的卷折部分。即,在基部22的上方,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折翼部25的部分没有被夹入到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之间。根据上述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同样地,折翼部25也能够以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一边朝乘员转动一边移动的方式进行折叠,能够以与图2及图3所示的膨胀展开动作基本相同的动作来使气囊2膨胀展开。
关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的折叠方法,图5及图6所示的平面展开步骤~第二折叠步骤及包装步骤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囊2的折叠方法相同。以下,基于图9(A)~(C)对第三折叠步骤及第四折叠步骤进行说明。
图9(A)所示的第三折叠步骤是进行折叠以便能够将折翼部25的底部24侧的部分收容于气囊罩5的步骤。如图中的箭头所示,折翼部25的底部24侧的部分朝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而向下方(充气机侧)进行卷折。
图9(B)及图9(C)所示的第四折叠步骤是进行折叠以便能够将折翼部25的顶部23侧的部分收容于气囊罩5的步骤。具体而言,将图9(A)所示的折翼部25的顶部23侧的部分沿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折叠一次,由此,如图9(B)所示,在基部22的上方对折翼部25进行蛇腹状折叠。
接着,如图9(C)所示的箭头那样,以覆盖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的部分的方式对从折叠后的气囊2突出的折翼部25的前端部进行折叠。此时,当折翼部25的前端部夹入到进行了蛇腹状折叠的基部22之间时,能够稳定地保持折叠的气囊2的形状。其结果为,如图9(C)所示,能够在保持器4的上方将气囊2的整体折叠成能够收容于气囊罩5的大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若为能够采用同样结构的气囊装置,则也可以适用于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侧部气囊装置、帘式气囊装置、膝部气囊装置及行人用气囊装置等。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气囊1也可以是由三片基布形成的单气囊等,当然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气囊装置,具备通常情况下被折叠而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及固定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具备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的正面的限制部、与所述充气机连接的基部、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挡风玻璃侧的顶部及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与仪表板之间的底部,
至少所述限制部在将与所述乘员接触的接触面设为上表面的状态下被折叠成带状而形成折翼部,该折翼部被以在所述气囊膨胀展开时一边朝所述乘员转动一边移动的方式进行折叠,
所述底部以从车辆后方侧被夹入的方式被所述基部包覆,所述基部以从车辆后方侧被夹入的方式被所述顶部包覆,所述顶部以从车辆后方侧被夹入的方式被所述折翼部包覆,从而使所述气囊按照所述折翼部、所述顶部及所述底部的顺序膨胀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翼部以从车辆前方侧朝车辆后方侧覆盖折叠后的所述气囊的方式被进行折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翼部包括将由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形成的平面部折叠成带状的部分。
4.一种气囊的折叠方法,是具有通常情况下被折叠而在紧急时刻膨胀展开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及固定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的保持器的气囊装置的所述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具备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的正面的限制部、与所述充气机连接的基部、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挡风玻璃侧的顶部及在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乘员与仪表板之间的底部,
所述气囊的折叠方法包括:
平面展开步骤,以按照所述底部、所述顶部及所述限制部的顺序进行层叠的方式将所述气囊平面展开;
第一折叠步骤,如下进行折叠,以重叠于所述保持器上方的方式折叠所述基部,在该基部的上方由所述顶部与所述底部形成平面部,在该平面部的上方以与所述乘员接触的接触面作为上表面的方式配置所述限制部;
第二折叠步骤,将所述平面部及所述限制部的两端部向内侧折叠,以成为与所述保持器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形成将所述平面部及所述限制部折叠成带状而成的折翼部;
第三折叠步骤,以使所述折翼部的所述底部侧的部分从车辆后方侧夹入所述基部之间的方式进行折叠;及
第四折叠步骤,在所述基部的上方对所述折翼部的剩余部进行蛇腹状折叠之后,以从车辆前方侧覆盖所述基部的方式折叠所述顶部侧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折叠步骤中,朝充气机侧对所述折翼部的所述底部侧的部分进行卷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折叠步骤中,将所述折翼部的所述顶部侧的前端部夹入到所述基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折叠步骤中,将所述折翼部的进行蛇腹状折叠后的部分夹入到所述基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折叠步骤之后,具有利用包装部件包覆折叠后的所述气囊并保持形状的包装步骤。
CN201210214084.XA 2011-06-24 2012-06-25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7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1055 2011-06-24
JP2011141055A JP5751587B2 (ja) 2011-06-24 2011-06-24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7661A CN102837661A (zh) 2012-12-26
CN102837661B true CN102837661B (zh) 2016-08-10

Family

ID=47365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408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7661B (zh) 2011-06-24 2012-06-25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51587B2 (zh)
CN (1) CN102837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1880B2 (ja) * 2013-02-28 2016-07-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6252406B2 (ja) * 2013-10-31 2017-12-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8501857B (zh) * 2018-03-22 2023-09-01 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顶棚安全气囊装置
KR102340676B1 (ko) * 2019-02-12 2021-12-17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에어백 장치,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에어백 장치의 전개 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2367A (en) * 1994-02-07 1996-02-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lding an air bag
US5531477A (en) * 1995-06-06 1996-07-02 Alliedsignal Inc.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bag
DE19818490C2 (de) * 1997-04-25 2003-02-13 Toyoda Gosei Kk Gassack sowie Airbagmodul
US6619691B1 (en) * 1998-10-23 2003-09-16 Takata Corporation Passenger-side airbag device
JP2006008083A (ja) * 2004-06-29 2006-01-12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N101068700A (zh) * 2005-08-05 2007-11-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客座位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4310Y2 (ja) * 1992-09-02 2000-05-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0157541A (ja) * 1996-12-04 1998-06-1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畳み構造
JPH11301385A (ja) * 1998-04-15 1999-11-02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3406277B2 (ja) * 2000-05-29 2003-05-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76308B2 (ja) * 2005-09-13 2010-11-04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26844B2 (en) * 2008-04-10 2011-04-19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packing
JP5493586B2 (ja) * 2009-08-19 2014-05-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5586907B2 (ja) * 2009-09-28 2014-09-10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2367A (en) * 1994-02-07 1996-02-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lding an air bag
US5531477A (en) * 1995-06-06 1996-07-02 Alliedsignal Inc.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bag
DE19818490C2 (de) * 1997-04-25 2003-02-13 Toyoda Gosei Kk Gassack sowie Airbagmodul
US6619691B1 (en) * 1998-10-23 2003-09-16 Takata Corporation Passenger-side airbag device
JP2006008083A (ja) * 2004-06-29 2006-01-12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N101068700A (zh) * 2005-08-05 2007-11-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客座位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06537A (ja) 2013-01-10
CN102837661A (zh) 2012-12-26
JP5751587B2 (ja)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43415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一体成形織り布地の費用効果的使用
JP6219491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ためのトップテザー
JP6294963B2 (ja) 巻き付け型側面衝突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3060021B2 (ja) 乗り物内の抑制装置
US8894094B2 (en) Curtain airbag for small overlap
EP2272724B1 (en) Air bag device
US6808198B2 (en) Pillar-mounted frontal airbag
US9517746B2 (en) Bag-in-bag safety restraint with directional inflation
JP6294952B2 (ja) Icのための二重折りにして巻かれたクッション
US8500162B2 (en) 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 with an integrated pillar guide
EP2537717B1 (en) Airbag device and airbag folding method
CN101300158B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CN102837661B (zh) 气囊装置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04071115A (zh) 气囊展开限制器
US7997609B2 (en) Airbag packet
CN212500256U (zh)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JP4841399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CN108698552B (zh) 膝部安全气囊模块
JP5761810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H0790744B2 (ja) 乗員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108606A (zh) 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气袋及折叠方法
CN212500257U (zh)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CN114194138A (zh) 安全气囊和用于车辆的组合系统
JP7298528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049392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