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57244B -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57244B
CN105857244B CN201610077099.4A CN201610077099A CN105857244B CN 105857244 B CN105857244 B CN 105857244B CN 201610077099 A CN201610077099 A CN 201610077099A CN 105857244 B CN105857244 B CN 105857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air
airbag cover
air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70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57244A (zh
Inventor
东町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57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7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57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7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4Front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means outside vehicle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包含安全气囊罩、一对充气装置以及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罩以所述安全气囊罩的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布置在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面侧处。所述安全气囊罩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中的横截面高度,所述横截面高度比所述安全气囊罩的一般部的横截面高度低。所述充气装置容纳在所述中间区域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处。所述安全气囊被折叠且容纳在所述安全气囊罩内,所述安全气囊因为由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穿过所述发动机罩后端部与前窗玻璃之间的间隙来向车辆后方侧膨胀且展开。

Description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如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使安全气囊从车辆(诸如汽车等)的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下面侧膨胀且展开以保护行人。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04-168111号公开了一种作为这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在所述结构中,安全气囊罩在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面侧处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且安全气囊和充气装置容纳在安全气囊罩内。
然而,为了改善美观设计,在一些车辆中,发动机罩的高度被降低且刮水器被移动至发动机罩下方。然而,当发动机罩的高度被降低时,动力单元和发动机罩之间的空间被减小。特别地,发动机罩后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布置在如进气歧管等的构件上方,这减小了动力单元和发动机罩之间的空间。另外,刮水器布置在其后方。因此,难以确保布置安全气囊罩的足够空间。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即使在发动机罩与动力单元之间的空间窄的车辆中,所述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罩也可布置在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面侧处。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包含:安全气囊罩,其以所述安全气囊罩的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布置在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面侧处,所述安全气囊罩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中的横截面高度,所述横截面高度比所述安全气囊罩的一般部的横截面高度低;一对充气装置,其分别容纳在所述安全气囊罩的所述中间区域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中的每一端处;以及安全气囊,其被折叠且容纳在所述安全气囊罩内,所述安全气囊因为由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穿过所述发动机罩后端部与前窗玻璃之间的间隙来向车辆后方侧膨胀且展开。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罩以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布置在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面侧处,且一对充气装置容纳在安全气囊罩内。安全气囊被折叠起且还容纳在安全气囊罩内。安全气囊通过由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的压力穿过发动机罩后端部与前窗玻璃之间的间隙而膨胀且展开。因此,在与行人碰撞时,行人可通过充气装置运转从而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而得到保护。
一对充气装置相对于安全气囊罩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分别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中的每一侧处。中间区域形成为使得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中的横截面高度比一般部的横截面高度小。因此,即使在动力单元与发动机罩后端部之间的空间窄的车辆中,安全气囊罩也可布置在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面侧处。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方案中,所述安全气囊罩的所述中间区域形成有:比所述一般部的横截面的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中的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刮水器可在刮水器不会与安全气囊罩彼此干涉的情况下进一步向车辆前方侧移动。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方案或所述第二方案中,所述安全气囊罩布置在动力单元舱的外侧。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可抑制来自动力单元的热对于安全气囊罩的影响。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第三方案中,所述安全气囊罩相对于车颈处通风板以在其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布置在车辆上侧处。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罩布置为相对于车颈处通风板开设间隙,因此可抑制振动从动力单元直接传递至安全气囊罩。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一对充气装置由布置在所述安全气囊罩的所述中间区域处的联接托架联接,且所述一对充气装置经由所述联接托架安装至所述发动机罩后端部。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一对充气装置可通过联接托架而一起安装至发动机罩后端部。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第五方案中,所述充气装置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设置有气体喷出部,并且所述一对充气装置在平面图中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排列成直线状。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当气体从一对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喷出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相应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充气装置上。然而,由于一对充气装置在平面图中沿车辆宽度方向排列成直线状且由联接托架联接,因此在气体的喷出期间的反作用力可不起作用。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第五方案中,所述联接托架形成为:在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中向车辆下侧开口的大体圆弧状。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第五方案中,所述充气装置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由安装托架安装至所述发动机罩,且所述充气装置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由所述联接托架安装至所述发动机罩。
如上所述,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如下的出色效果:即使在发动机罩与动力单元之间的空间窄的车辆中,安全气囊罩也可布置在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面侧处。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如下的出色效果:刮水器可在车辆中重新定位成进一步向前,且可改善美观设计。
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如下的出色效果:可抑制安全气囊罩的温度因为从动力单元产生的热而上升。
依照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提供如下的出色效果:可出色地维持安全气囊罩的安装状态。
依照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提供如下的出色效果:与一对充气装置分别经由单独的托架而安装在发动机罩后端部处的结构相比较,可减少部件的数量且可减小所需空间。
依照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提供如下的出色效果:即使当气体从一对充气装置喷出时,也可出色地维持充气装置的安装状态。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其是示出容纳了安全气囊的非运转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放大的剖面图,其示出放大的沿图1中的线2-2剖切的剖面图;
图3是放大的剖面图,其示出放大的沿图1中的线3-3剖切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安装有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其是示出安全气囊已经膨胀且展开的运转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构成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联接托架的立体图;以及
图6是示出构成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联接托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以下,使用图1至图4,描述依照本发明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方侧,箭头“上”(UP)指示车辆上侧,以及箭头“左”(LH)指示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辆左侧。在以下描述中,在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方向前、后、上、下、左和右的情况下,方向前、后、上、下、左和右表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后、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的上下、以及若面向行驶方向的左右。
如图4所示,车辆12配备有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10(以下,适当时称作“安全气囊装置10”)。发动机罩18设置在车辆12的发动机舱(动力单元舱)16上方。前窗玻璃20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车辆后侧处。前窗玻璃20朝向车辆后侧斜向上倾斜。前窗玻璃20的下部20A从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车辆后侧与其相对。
发动机罩18的前端部通常由图中未示出的发动机罩锁扣保持在锁定状态。图中未示出的发动机罩铰链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中的每一侧处。每一个发动机罩铰链包含固定至车身的铰链基部、以及铰链臂部,所述铰链臂部的一个端部固定至发动机罩且另一个端部由销联接至所述铰链基部,使得所述铰链臂部绕此联接点能够摆动。弹起式装置14(pop-up device)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每一侧处。在与行人碰撞时,弹起式装置14升起杆30且抬起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在图4中,采用如下的结构:在所述结构中,通过气体产生器件操作来升起杆30以抬起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然而,这不是限制,而是可采用替代的结构。例如,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可由连杆机构弹起。
如图2所示,发动机罩18包含发动机罩外板22和发动机罩内板24。发动机罩外板22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车辆外侧处且形成发动机罩18的外观设计表面。发动机罩内板24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布置发动机舱16的一侧处且加强发动机罩外板22。凸出部24A形成在发动机罩内板处。凸出部24A向其车辆下侧凸出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凸出部24A形成在从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向车辆前方侧偏移的位置处。
刮水器臂26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下方。刮水器臂26的近端侧安装在图中未示出的枢转杆处。图中未示出的刮水器片附接至刮水器臂26的远端侧。安全气囊装置10布置于:在发动机罩内板24的凸出部24A的车辆后方侧处的空间中、在相对于刮水器臂26的车辆前方侧处的空间中。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装置10设置有安全气囊罩28。一对充气装置32容纳在安全气囊罩28内。一对充气装置32容纳在安全气囊罩28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充气装置32以充气装置32的各自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来布置在安全气囊罩28的内部的前端部处。
作为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充气装置32,例如,采用“筒状”充气装置。在平面图中,充气装置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其间具有间隙的方式排列成大体直线状。如图3所示,一对充气装置32各自联接至安装托架34,所述安装托架由金属制成的板构件形成。安装托架34布置成使得从充气装置32的车辆下侧支撑充气装置32。安装托架34延伸至凸出部24A的下面侧。安装托架34通过由螺栓36和焊接螺母38紧固至凸出部24A而被固定。具体地,螺栓36被从发动机罩内板24的上面侧插入,把隔板构件40夹在中间,螺栓36被拧进设置在安装托架34处的焊接螺母38,且因此通过与焊接螺母38紧固而被固定。
如图1所示,一对充气装置32中的每一个均在其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设置有气体喷出部32A。多个气体喷出孔形成在气体喷出部32A的周壁部中。图中未示出的引爆管(点火装置)布置于在充气装置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轴向中央部处。当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的气体产生剂填充到充气装置32的内部。
另外,用于冷却产生的高温气体的冷却剂、用于移除当气体产生剂燃烧时所生成的碎片的过滤器等容纳在充气装置32中。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充气装置32为使用气体产生剂这种类型的充气装置,但是可为其中密封了高压气体这种类型的充气装置。
充气装置32连接至布置在车身的地板的中央部处的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器(安全气囊ECU)。控制器连接至碰撞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或碰撞预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碰撞检测传感器或碰撞预测传感器布置在图中未示出的前保险杠处,所述前保险杠以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地布置在车辆12的前端部处。可用作碰撞检测传感器的传感器包含例如腔式传感器(chamber-type sensor)、光纤式传感器等,在所述腔式传感器中,长的、窄的压力管或压力腔以及压力传感器沿着前保险杠加强件的前面侧处的前保险杠排列。可用作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传感器包含例如预碰撞传感器等,其中所述预碰撞传感器使用毫米波雷达、立体摄像机等来预测与如行人等的碰撞体的碰撞等。
如图2和图3所图示,安全气囊42容纳在安全气囊罩28内。例如,安全气囊42通过使两块基布的外周部被缝制在一起而被构造为袋状,且根据诸如蛇腹折叠(bellowsfolding)、卷折等的预先确定的折叠方法以折叠状态收纳在安全气囊罩28内。
安全气囊42被构造为使得:通过由充气装置32产生的气体的压力,穿过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与前窗玻璃20之间的间隙而朝向车辆后方侧膨胀且展开。
如图4所示,安全气囊42设置有中央袋部42A和侧向袋部42B。在安全气囊42已经膨胀且展开的状态(膨胀且展开的状态)下,中央袋部42A布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侧向袋部42B从中央袋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后侧和车辆上侧延伸。因此,在与行人碰撞时,前窗玻璃20的下部20A的前面由膨胀且展开的中央袋部42A覆盖,而至少一对左右前柱21的下部的前面由侧向袋部42B覆盖。
-安全气囊罩的结构-
现在,描述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罩28。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罩28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下面处,且形成为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的、窄的大体盒状。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作为实例,安全气囊罩28由如纤维增强塑料(FRP)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然而,这不是限制,并且安全气囊罩28可由除树脂之外的材料形成。例如,安全气囊罩28可由金属形成。
如图2所示,安全气囊罩28包含罩上部46和罩下部44。罩上部46沿发动机罩内板24的下面布置。罩下部44布置在罩上部46下方且与罩上部46一起构成闭合横截面。
罩上部46被布置为沿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和凸出部24A延伸。在罩上部46的前端部处,前侧接合部46A设置成向车辆下侧突出。在罩上部46的后端部处,后侧接合部46B设置成向车辆下侧突出。
对应地,罩下部44形成为横截面呈大体“U”状,所述罩下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侧上下延伸。前侧接合孔44A形成在罩下部44的前端部处中与前侧接合部46A对应的位置处。后侧接合孔44B形成在罩下部44的后端部处中与后侧接合部46B对应的位置处。罩上部46的前侧接合部46A插入罩下部44的前侧接合孔44A内,而罩上部46的后侧接合部46B插入罩下部44的后侧接合孔44B内。因此,罩上部46和罩下部44接合以构成安全气囊罩28。
前侧接合部46A和后侧接合部46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地以多个形成。因此,罩上部46和罩下部44在多个部位处接合。在此结构中,当气体从充气装置32生成时,安全气囊42膨胀,且在罩上部46的后侧接合部46B与罩下部44的后侧接合孔44B之间的接合状态通过膨胀压力而解除。因此,安全气囊42穿过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与前窗玻璃20之间的间隙来向车辆后方侧膨胀且展开。
安全气囊罩28相对于车颈处通风板48以其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布置在车辆上侧处。具体地,车颈处通风板48布置在前窗玻璃20的下端部处,同时图中未示出的密封条插在其间,并且车颈处通风板48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颈处通风板48的前端部48A相对于安全气囊罩28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前端部48A紧贴发动机罩18的凸出部24A,同时密封条50插在其间。因而,安全气囊罩28以安全气囊罩28与车颈处通风板48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布置。进一步地,发动机舱16和安全气囊罩28通过车颈处通风板48而彼此分隔。因此,安全气囊罩28布置在发动机舱16的外侧。
在此,安全气囊罩2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28B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图2图示出的安全气囊罩28的横截面)比相对于中间区域28B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一般部28A的横截面(图3图示出的安全气囊罩28的横截面)小。
具体地,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罩28的后面形成为:从一般部28A中的每一个朝向中间区域28B逐渐转向车辆前方侧的形状。换句话说,安全气囊罩28的中间区域28B的后面形成为:相对于一般部28A,在平面图中向车辆前方侧凹进。因此,安全气囊罩28形成为使得:安全气囊罩28的中间区域28B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一般部28A横截面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短。
如图2所示,充气装置32没有布置在安全气囊罩28的中间区域28B中。因此,如图3所示,中间区域28B的横截面高度能够形成为比在其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的横截面高度低。因此,安全气囊罩28的中间区域28B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比一般部28A的横截面小。
-作用和效果-
现在,描述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车辆12与行人碰撞之前的状态中,弹起式装置14和安全气囊装置10维持非运转状态。即,没有使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向车辆上侧升起,且安全气囊42以折叠的状态容纳在安全气囊罩28内。
从此状态起,当存在与行人碰撞时,设置在前保险杠加强件处的碰撞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检测与行人的碰撞。相似地,可使用预碰撞传感器、立体摄像机等来预测与行人的碰撞。因而,弹起式装置14由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器操作,且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向车辆上侧升起(即,弹起)到预先确定的高度(见图4)。
当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升起量到达预先确定量时,安全气囊装置10的充气装置32被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器操作。因此,气体从充气装置32的气体喷出部32A喷出,且被供给到安全气囊42内。结果,安全气囊42开始在安全气囊罩28内部膨胀,且施加至罩上部46和罩下部44的接合部的拉伸负荷增加。当拉伸负荷到达预先确定值时,罩上部46的后侧接合部46B与罩下部44的后侧接合孔44B的接合状态解除,且安全气囊罩28上下打开到后面开口的状态。
因此,如图4所示,安全气囊42穿过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与前窗玻璃20的下部20A之间的间隙而向车辆后方侧膨胀且展开。在膨胀且展开的状态下,前窗玻璃20的下部20A的前面被中央袋部42A覆盖,至少前柱21的下部的前面被一对左右侧向袋部42B覆盖,而可保护行人。
现在,在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12中,如图2和图3所示,刮水器臂26布置成在发动机罩18的下面侧处被隐藏。因此,改善了车辆前部的美观设计。进一步地,由于为了改善美观设计而使发动机罩18的高度降低,在发动机罩18与发动机100之间的空间减小。特别地,在如图2所示的本示范性实施例中,进气歧管100A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下方。因此,布置安全气囊罩28的空间减小。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罩2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28B的横截面高度形成为比一般部28A的横截面高度低。因此,即使发动机罩18与进气歧管100A之间的空间窄,安全气囊罩28也可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下面处。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由于充气装置32相对于安全气囊罩28的中间区域28B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因此可指定中间区域28B的横截面,而无需考虑用于容纳充气装置32的空间。因此,尽管发动机100与发动机罩18之间的空间窄,安全气囊罩28也可布置在发动机罩18的后端部18A的下面处。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罩28的中间区域28B的横截面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一般部28A的横截面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因此,刮水器臂26在刮水器臂26(刮水器)不会和安全气囊罩彼此干涉的情况下可进一步移动到车辆前方侧。因此,可改善美观设计。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发动机舱16和安全气囊罩28通过车颈处通风板48而彼此分开,且安全气囊罩28布置在发动机舱16的外侧。因此,即使当发动机100达到高温时,也会抑制来自发动机100的热对安全气囊罩28的影响以及安全气囊罩28的温度上升。因此,即使为了减轻重量而使安全气囊罩28由树脂形成,也可抑制安全气囊罩28因热的影响而变形。
而且,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罩28不是从其车辆下侧被车颈处通风板48支撑,而是间隙设置在车颈处通风板48和安全气囊罩28之间。因此,发动机100的振动通过车颈处通风板48向安全气囊罩28的直接传递得到抑制。因此,在安全气囊罩28和发动机罩18之间的安装部分没有松动,且可出色地维持安全气囊罩28的安装状态。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对充气装置32在平面图中沿车辆宽度方向以其间形成间隙的方式排列成大体直线状。然而,本发明没有因此限制于此。例如,充气装置32可布置为使得一个充气装置32的中心轴与另一个充气装置32的中心轴相交。
-第二示范性实施例-
现在,参考图5,描述依照本发明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除了设置了联接充气装置32的联接托架61,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60(以下,适当时称作“安全气囊装置60”)具有与上述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而,仅仅在附图中示出并描述围绕联接托架61的部件。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被配给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在此不再描述。
如图5所示,在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安全气囊装置60中,一对充气装置32容纳在图中未示出的安全气囊罩内。一对充气装置32中的每一个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气体喷出部32A。相似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一对充气装置32在平面图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大体排列成直线状(见图1)。
联接托架61布置在一对充气装置32之间。联接托架61容纳在图中未示出的安全气囊罩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中。在平面图中,联接托架61形成为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大体矩形形状。
联接托架61用平板状的主体部62、以及设置在主体部6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一对限制部63构成。主体部62以其板厚方向沿车辆上下方向来布置。螺栓68所插入的插入孔62A形成在主体部62的中央部中。螺栓68插入到插入孔62A内且拧进来自主体部62的下侧的螺母(图中未示出)内。因此,主体部62为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处可联接至发动机罩内板的结构。
一对限制部63形成为大体圆环状且构造成限制相应的充气装置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限制部63中的每一个均由两个相对的圆弧状构件64构成,且排列成使得形成在圆弧状构件64的下端部处的凸缘部64A重叠。在充气装置32被夹在两个圆弧状构件64之间的状态下,凸缘部64A由螺栓66和图中未示出的螺母紧固在一起。因此,充气装置32被限制。可采用替代的结构,只要该结构可限制每一个充气装置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
圆环状突起部32B形成在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每一个充气装置32处。充气装置32被限制为使得圆环状突起部32B布置在限制部6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因此,结构形成为使得如下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反作用力传递至联接托架61:当气体通过充气装置32的气体喷出部32A喷出时,所述反作用力作用在充气装置32上。
如此,一对充气装置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由联接托架61联接,且经由联接托架61安装至发动机罩的后端部。
-作用和效果-
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安全气囊装置60,联接托架61布置在一对充气装置32之间,且该充气装置32经由联接托架61安装至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因此,与一对充气装置32各自单独地联接至托架且安装至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这种结构相比,可使在充气装置32和发动机罩之间的安装结构更紧凑。即,可减少部件数量且可减小所需空间。
进一步地,即使难以确保沿车辆前后方向布置充气装置32的托架的足够空间,充气装置32通过采用联接托架61也可安装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处。
由于一对充气装置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成大体直线状,因此,当气体从充气装置32的气体喷出部32A喷出时,相反的反作用力通过各自的圆环状突起部32B而作用在联接托架61上。因此,可使作用在充气装置32上的反作用力不起作用,且可出色地维持充气装置32的安装状态。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圆环状突起部32B设置在充气装置32处。然而这不是限制,而是可采用替代的结构。例如,可采用如下的结构:在所述结构中,直径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逐渐减小的锥形部形成在每一个充气装置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进一步地,如果来自联接托架61的对充气装置32的限制力足够高,则不需要设置如圆环状突起部32B等的接合结构。这同样适用于以下描述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
-第三示范性实施例-
现在,参考图6描述依照本发明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除了联接托架的形状不同,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70(以下,适当时称作“安全气囊装置70”)具有与上述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被配给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在这里不再描述。
如图6所示,在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安全气囊装置70中,一对充气装置32容纳在图中未示出的安全气囊罩内。一对充气装置32中的每一个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气体喷出部32A。相似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一对充气装置32在平面图中沿车辆宽度方向排列成大体直线状(见图1)。
联接托架71布置在一对充气装置32之间。联接托架71容纳在图中未示出的安全气囊罩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中。联接托架71形成为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的、窄的形状。联接托架71形成为:在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中向车辆下侧开口的大体圆弧状。
相对于一般部凹进的凹部71A形成在联接托架71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螺栓72所插入的插入孔71B形成在凹部71A中。螺栓72插入插入孔71B内且被拧进来自联接托架71的下侧的螺母(图中未示出)内。因此,螺栓72可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处将联接托架71联接至发动机罩内板。
联接托架71形成为具有比充气装置32略小的直径的圆弧状。充气装置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装配到联接托架71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内。因此,一对充气装置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由联接托架71联接,且经由联接托架71安装至发动机罩的后端部。
-作用和效果-
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安全气囊装置70,可提供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联接托架71形成为大体圆弧状,因此当联接托架71安装至发动机罩时,容易将螺栓72拧进来自下侧的螺母内。因此,可改善安装操作的容易性。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充气装置32装配到联接托架71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内。然而,这不是限制,而是可采用替代的结构。例如,如下的结构是可能的:在所述结构中,充气装置32和联接托架71由如金属制成的带状物等部件捆绑在一起。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关于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至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这些示范性实施例可结合使用,且将会清楚的是,许多模式可在未脱离本发明主旨的技术范围内被具体化。例如,在如图2和图3所图示的上述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罩28布置在发动机舱16的外侧,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形成车颈处通风板48的前端部48A布置在安全气囊罩28下方的结构,或可形成安全气囊罩28经由密封条50被车颈处通风板48支撑的结构。
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可被结合。在此情况下,充气装置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由图3示出的安装托架34安装至发动机罩18,且充气装置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由图5示出的联接托架61安装至发动机罩18。因此,可改善安装强度。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可相似地被结合。
在上述的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发动机100安装在发动机舱16内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因此被限制。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到安装有电动机的结构。本发明仍能够进一步应用到安装有发动机和电动机的结构。
在上述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图示,描述了设置有弹起式装置14的结构,但是这不是限制。本发明能够应用至未配备有弹起式装置的车辆。在此情况下,如下的结构是可能的:在所述结构中,发动机罩的后端部通过安全气囊的膨胀且展开的压力而升起。

Claims (7)

1.一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包括:
安全气囊罩,所述安全气囊罩的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将所述安全气囊罩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沿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横截面中的横截面高度形成得比所述安全气囊罩的一般部的横截面高度低;
一对充气装置,其分别容纳在所述安全气囊罩的所述中间区域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中的每一端处;以及
安全气囊,其被折叠且容纳在所述安全气囊罩内,所述安全气囊因为由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穿过发动机罩后端部与前窗玻璃之间的间隙来向车辆后方侧膨胀且展开,
其中所述一对充气装置由布置在所述安全气囊罩的所述中间区域处的联接托架联接,且所述一对充气装置经由所述联接托架安装至所述发动机罩后端部,
其中所述联接托架包括:
主体部,其为平板状;以及
一对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处,
其中突起部形成在每一个充气装置处,并且所述充气装置被限制为使得所述突起部布置在所述限制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将所述安全气囊罩的所述中间区域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下剖切的所述横截面中的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所述一般部的横截面的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罩布置在动力单元舱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罩相对于车颈处通风板以在其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布置在车辆上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充气装置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设置有气体喷出部,并且
所述一对充气装置在平面图中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排列成直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一对充气装置在平面图中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排列成大体直线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一对充气装置布置成使得所述充气装置中的一个充气装置的中心轴与所述充气装置中的另一个充气装置的中心轴相交。
CN201610077099.4A 2015-02-10 2016-02-03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5857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4549 2015-02-10
JP2015024549A JP6269524B2 (ja) 2015-02-10 2015-02-10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57244A CN105857244A (zh) 2016-08-17
CN105857244B true CN105857244B (zh) 2018-10-09

Family

ID=55349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7099.4A Active CN105857244B (zh) 2015-02-10 2016-02-03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0180B2 (zh)
EP (1) EP3056392B8 (zh)
JP (1) JP6269524B2 (zh)
CN (1) CN1058572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6192B2 (ja) * 2013-12-24 201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83663B2 (ja) * 2014-03-10 2016-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6004110A1 (de) * 2016-04-05 2017-10-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 mit Fußgänger-Airbag
JP6365585B2 (ja) * 2016-04-28 2018-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前部構造
JP6747359B2 (ja) 2017-03-31 2020-08-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8085B2 (ja) * 1989-11-24 1998-04-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ブースタの配置構造
JPH08192769A (ja) * 1995-01-20 1996-07-3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3644401B2 (ja) 2001-03-27 2005-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89333A (ja) * 2001-09-18 2003-03-25 Toyota Motor Corp 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923286B2 (en) * 2002-02-26 2005-08-02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JP2003276537A (ja) * 2002-05-26 2003-10-02 Takata Corp 歩行者等の保護バッグ装置
JP4278339B2 (ja) * 2002-04-05 2009-06-10 タカタ株式会社 外面展開型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168111A (ja) * 2002-11-18 2004-06-17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保護装置
JP4278472B2 (ja) * 2003-09-24 2009-06-1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装置
JP4308643B2 (ja) * 2003-12-19 2009-08-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43754B2 (en) 2004-03-17 2007-07-17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airbag system
JP2006044291A (ja) 2004-07-30 2006-02-16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保護装置
JP4403913B2 (ja) * 2004-07-30 2010-01-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42501B2 (ja) * 2005-10-18 2009-10-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21119B2 (ja) 2005-11-18 2011-0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物保護装置
JP4291821B2 (ja) * 2006-01-25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57780B2 (ja) * 2006-01-25 2012-01-18 タカタ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46606B2 (ja) * 2007-01-24 2011-1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DE102009023779A1 (de) * 2009-06-03 2010-12-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Frontscheibenairbag
EP2520470B1 (en) 2011-05-05 2014-05-2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 pedestrian airbag
JP5987753B2 (ja) * 2013-03-29 2016-09-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208513A (ja) * 2013-03-29 2014-11-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75484B2 (ja) * 2013-04-26 2018-08-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KR101526751B1 (ko) * 2013-12-18 2015-06-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보행자 에어백
JP6406686B2 (ja) * 2014-02-19 2018-10-17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01151B2 (ja) * 2014-02-19 2018-03-28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83663B2 (ja) * 2014-03-10 2016-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6392B1 (en) 2019-05-01
EP3056392A1 (en) 2016-08-17
JP2016147547A (ja) 2016-08-18
US20160229373A1 (en) 2016-08-11
CN105857244A (zh) 2016-08-17
JP6269524B2 (ja) 2018-01-31
US10000180B2 (en) 2018-06-19
EP3056392B8 (en) 2019-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57244B (zh)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JP4291821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010145B (zh) 用于车辆的中央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JP569219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車両用シートへの組付方法
US7111871B2 (en) Automotive vehicle air bag system
JP5983663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829171B (zh) 车辆用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JP7300558B2 (ja) ユーティリティ構成要素を装備する車両着座位置のための膨張可能な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
WO2010066323A1 (en) Knee airbag
JPH05201300A (ja) 自動車の乗員保護装置
KR100860071B1 (ko) 승객석 에어백 장치 및 승객석 에어백의 접는 방법
WO2008052672A1 (en) Side airbag module with an internal guide fin
JP6194802B2 (ja) フード付け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JP5987849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歩行者保護装置
JP6137075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8029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72767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83641B2 (ja) フード付け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KR20090110425A (ko) 무릎 에어백 모듈
US10676059B2 (en) Airbag
JP2017077838A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支持構造
JP2017171030A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78337B2 (ja) 車両用骨格構造
KR100458724B1 (ko) 차량의 탑승자 구속장치
JP2016088341A (ja) 被衝突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