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8491B -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8491B
CN103228491B CN201180051347.3A CN201180051347A CN103228491B CN 103228491 B CN103228491 B CN 103228491B CN 201180051347 A CN201180051347 A CN 201180051347A CN 103228491 B CN103228491 B CN 1032284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outside
airbag
width direction
gas fil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13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8491A (zh
Inventor
深度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8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8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8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84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with means other than bag structure to diffuse or guide inflation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的同时使向座椅靠背的组装性良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在本汽车用座椅中,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一部分(54A)被配置在与充气装置(52)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因此,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54)向外侧侧支承部(16B)的车辆前方侧、即乘员的腰部的侧方展开。而且,由于充气装置(52)被配置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前方,因此能够使充气装置(52)靠近欲通过侧面安全气囊(54)来进行约束的乘员的腰部中心。此外,由于没有采用使侧面安全气囊(54)和充气装置(52)以将外侧侧框架(20B)夹在中间的方式而配置的结构,因此使得向座椅靠背(16)的组装性良好。

Description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采用了如下的配置,即,以将座椅靠背的侧框(侧框架)夹在中间的方式,使侧面安全气囊的折叠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使充气装置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此外,充气装置被配置在侧框架的车辆后方侧,且侧面安全气囊的折叠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充气装置的车辆前方侧。由此,同时实现了座椅靠背的外观设计性的提高和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搭载性及展开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51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充气装置被配置于侧框架的车辆后方侧且该侧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由于充气装置位于从欲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进行约束的乘员的腰部中心远离的位置处,因此在实现初始约束性能的提高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此外,由于如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和充气装置以将侧框架夹在中间的方式而配置,因此在向座椅靠背的组装性这一点上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并且能够使向座椅靠背的组装性良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具备:座椅靠背,其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侧支承部内设置有构成座椅靠背框架的一部分的外侧侧框架;充气装置,其被安装在所述外侧侧框架上,并且被配置于所述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前方;侧面安全气囊,其将所述充气装置收纳于内侧且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外侧侧支承部内,并且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被折叠了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与被配置在所述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前方的所述充气装置相比靠车辆前方侧,而被折叠了的其余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充气装置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并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通过从所述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的压力而向所述外侧侧支承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被设置在外侧侧支承部内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充气装置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因此,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向外侧侧支承部的车辆前方侧、即乘员的腰部的侧方展开。而且,由于充气装置被配置在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前方,因此能够使充气装置靠近欲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进行约束的乘员的腰部中心处。由此,由于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迅速地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展开,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而且,由于在本发明中,没有采用使侧面安全气囊和充气装置以将外侧侧框架夹在中间的方式而被配置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向座椅靠背的组装性良好。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所述座椅靠背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侧支承部内设置有构成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一部分的内侧侧框架,所述外侧侧框架及所述内侧侧框架被形成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且车辆后方侧与车辆前方侧相比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开放截面形状,在被折叠了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所述其余部分沿着所述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配置。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构成座椅靠背框架的外侧侧框架及内侧侧框架被形成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且车辆后方侧与车辆前方侧相比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开放截面形状。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而且,在本发明中,充气装置被配置在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前方,而被折叠了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其余部分沿着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配置。因此,即使采用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后方侧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结构,确保充气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搭载空间也比较容易。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在所述外侧侧框架上安装有被形成为筒状的筒状保持器,在所述筒状保持器内收纳有所述充气装置,并且所述筒状保持器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面被设定为,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从所述外侧侧框架受到反力的反力承受面。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充气装置被收纳于筒状保持器内,并且该筒状保持器被安装在外侧侧框架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包含充气装置在内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主体部(所谓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外侧侧框架上。而且,筒状保持器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面被设定为,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从外侧侧框架受到反力的反力承受面。因此,能够利用该反力承受面而更可靠地使侧面安全气囊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展开。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为,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所述筒状保持器被形成为,截面呈矩形。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由于筒状保持器被形成为截面呈矩形,因此能够将筒状保持器的反力承受面(车辆后方侧的面)的面积确保得较宽。由此,因为能够使作用于筒状保持器的反力承受面的表面压力降低从而抑制应力集中,所以能够良好地支承来自侧面安全气囊的反力。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为,在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在所述筒状保持器的下部中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气体通过孔,在所述充气装置中,被设置于下部的气体喷出口被配置在所述筒状保持器的下部侧。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当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等充气装置进行工作时,从被设置于充气装置的下部的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将经由被形成在筒状保持器的下部中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气体通过孔而向侧面安全气囊内供给。其结果为,由于侧面安全气囊朝向外侧侧支承部的斜前方(侧面车门侧)迅速地膨胀,因此能够提前向侧面安全气囊施加来自侧面车门的反力。由此,因为在乘员的腰部碰上侧面安全气囊时,能够提前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中,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并且能够使向座椅靠背的组装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为表示沿着图1中的3-3线的切面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4为表示图3所示的筒状保持器和充气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与图3相对应的横截面图,且为表示通过从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的压力而使侧面安全气囊的一部分膨胀了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与图3相对应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使用附图1~附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10(以下,仅称为“车辆用座椅10”)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0的前方、上方、宽度方向和车辆的前方、上方、宽度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0为前排座椅,且以包括如下部件的方式而构成,即,用于乘员12落座的坐垫14、以可倾倒的方式被支承在该坐垫14的后端部,从而作为乘员12(落座者)的靠背而被利用的座椅靠背16、和被该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支承从而对乘员12的头部进行支承的头部保护装置18。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16具备:座椅靠背主体部16A,其被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并对乘员12的后背直接进行支承;外侧侧支承部16B,其被一体地设置于该座椅靠背主体部16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处;内侧侧支承部16C,其被一体地设置于座椅靠背主体部16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处。另外,外侧侧支承部16B及内侧侧支承部16C均呈向车辆前方侧隆起的形状,从而成为了从侧面支承乘员12的上半身的结构。
在外侧侧支承部16B内,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设置有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0的外侧侧框架20B。同样,在内侧侧支承部16C内,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设置有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0的内侧侧框架20C。另外,座椅靠背框架20被形成为,从座椅靠背16的前方侧观察时下方开放的大致倒U字状,并且其内部的两个侧面通过外侧侧框架20B和内侧侧框架20C而构成。
外侧侧框架20B和内侧侧框架20C通过板金材料的冲压成形而被形成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开放截面形状,且具备在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上相对置的前壁22及后壁24、和将前壁22及后壁24中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在一起的侧壁26。
前壁22以随着趋向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前方侧伸出的方式相对于座椅宽度方向而倾斜。此外,在后壁24中,基端侧以随着趋向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后方侧伸出的方式相对于座椅宽度方向而倾斜,顶端侧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而配置。此外,侧壁26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相对于座椅前后方向而倾斜。即,外侧侧框架20B和内侧侧框架20C被形成为,在从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观察时车辆后方侧与车辆前方侧相比更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开放截面形状。另外,在外侧侧框架20B和内侧侧框架20C中,只需使至少上下方向中间部被形成为如上所述的截面形状即可。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外侧侧支承部16B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中,内设有构成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8的侧面安全气囊组件30。以下,对侧面安全气囊组件30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侧面安全气囊组件30的周围,设置有由聚氨酯泡沫构成的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该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具备衬垫外侧部32A和衬垫内侧部32B,其中,所述衬垫外侧部32A构成外侧侧支承部16B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部,所述衬垫内侧部32B从该衬垫外侧部32A的前部起向座椅靠背主体部16A侧延伸,并构成外侧侧支承部16B的前部及座椅宽度方向内侧部。在衬垫外侧部32A和衬垫内侧部32B交叉的内角侧,形成有向车辆前方侧切入的凹槽34。该凹槽34在后述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膨胀展开时,成为把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分割为衬垫外侧部32A和衬垫内侧部32B时的破裂起点。
而且,在上述的衬垫外侧部3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侧表皮36。此外,在衬垫内侧部32B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前表皮38。前表皮38的内端部和被设置于座椅靠背主体部16A上的中心表皮40的外端部被缝合在一起。该中心表皮40对被设置于座椅靠背主体部16A上的聚氨酯泡沫制的座椅靠背衬垫主体42的前表面进行覆盖。此外,侧表皮36对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的侧面和座椅靠背衬垫主体42的后表面进行覆盖,并且侧表皮36的前端部和前表皮38的外端部被缝合在一起。这些侧表皮36、前表皮38、中心表皮40构成了对座椅靠背16的表面进行覆盖的座椅表皮4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表皮38的外端部和侧表皮36的前端部的缝合部被设定为座椅表皮46的破裂预定部48。
另一方面,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组件30被设置在,被形成于外侧侧框架20B与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之间的空间50(空洞部)内。该侧面安全气囊组件30具备:充气装置52,其作为气体产生单元;侧面安全气囊54,其通过从充气装置52喷出的气体而向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筒状保持器56,其将充气装置52固定在外侧侧框架20B上,并且作为使从充气装置52喷出的气体朝向预定方向的扩散器而发挥功能。
如图4所示,筒状保持器56为,通过对板金材料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部件,且具有被形成为截面呈矩形的长条筒状的保持器主体56A。保持器主体56A以长度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被配置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前方。在该保持器主体56A中,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的内壁56A1与衬垫内侧部32B相对置,且作为车辆后方侧的侧壁的、后壁56A2的后表面(车辆后方侧的面)与外侧侧框架20B中的前壁22的前表面(车辆前方侧的面)相抵接。该后壁56A2的后表面被设定为,在侧面安全气囊54的膨胀展开时从外侧侧框架20B的前壁22受到反力的反力承受面。此外,该保持器主体56A在作为车辆前方侧的侧壁的前壁56A3的下部及作为车辆外侧的侧壁的外壁56A4的下部(即,在保持器主体56A的下部中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别形成有矩形的气体通过孔58、60。另外,车辆前方侧的气体通过孔58的开口面积优选设定为,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气体通过孔60的开口面积相比而较大。由此,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54提前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展开。此外,在该保持器主体56A上未设置有底壁,而使下端被开放。由此,被设计成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将从充气装置52喷出的气体朝向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下方侧进行供给,从而使侧面安全气囊54提前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展开。
而且,从保持器主体56A的后壁56A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有平板状的结合部56B。该结合部56B与外侧侧框架20B中的侧壁26的外侧面(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相抵接。在该结合部56B上固定有上下一对双头螺栓62,这些双头螺栓62贯穿被形成于侧壁26上的贯通孔。在这些双头螺栓62上拧合有螺母64,由此,将筒状保持器56结合固定在外侧侧框架20B上。
在保持器主体56A的内侧,收纳有作为气体产生单元的充气装置52。该充气装置52经由筒状保持器56而被安装在外侧侧框架20B上,从而和筒状保持器56的保持器主体56A一起被配置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前方。该充气装置52被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并以其轴线方向(长度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配置(以纵置式而配置),并且在未图示的部位处通过铆接等而被固定在筒状保持器56上。在充气装置52的下端部上设置有,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口66的气体喷出部67。多个气体喷出口66被配置于保持器主体56的下部侧,且在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上被配置在与保持器主体56A的气体通过孔58、60相同的高度处。
上述的充气装置52和筒状保持器56被收纳在侧面安全气囊54的内部。侧面安全气囊54为,通过布或树脂片等的片状的材料而被缝制成袋状的部件,并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被设置在空间50内。详细而言,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一部分54A被折叠成折皱状并被配置在与充气装置52和保持器主体56A相比靠车辆前方侧,而侧面安全气囊54的其余部分54B被折叠成卷筒状并沿着外侧侧框架20B的侧壁2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配置。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充气装置52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的双方均设定有侧面安全气囊54的收纳空间。另外,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一部分54A及其余部分54B的折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折叠方法,而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此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54中,一部分54A和其余部分54B之间的中间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被夹在筒状保持器56和外侧侧框架20B之间。在该被夹持的部位上,形成有用于使双头螺栓62贯通的未图示的贯通孔,且侧面安全气囊54和筒状保持器56一起被固定在外侧侧框架20B上。而且,该侧面安全气囊54通过用容易破裂的包装材料70来包裹,从而被保持在被折叠了的状态下。由此,侧面安全气囊组件30被局部装配化成大致箱体形状。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充气装置52与未图示的安全气囊ECU电连接。安全气囊ECU与未图示的安全气囊传感器电连接,并根据由安全气囊传感器发送的检测信号而对是否使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工作进行判断。当安全气囊ECU判断为安全气囊工作时,对充气装置52通以预定电流。由此,成为了如下结构,即,被填充在充气装置52的内部的气体发生剂燃烧从而向侧面安全气囊54内喷出大量的气体。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54被设置为能够对落座乘员12的胸部及腰部进行约束的大型的气囊(所谓双腔室型的气囊),且充气装置52被设置为所谓混合型的充气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侧面安全气囊为小型的气囊(仅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的气囊等)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塔型的充气装置72(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在这种情况下,充气装置72的气体喷出口74也被配置于保持器主体56A的下部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座椅10中,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侧翻时,根据来自未图示的安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安全气囊ECU使充气装置52工作,从而从充气装置52的气体喷出口66喷出气体。从气体喷出口66喷出的气体如在图5中用箭头标记G1所示,经由气体通过孔58而向车辆前方侧喷出,从而使被配置在充气装置52的车辆前方侧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一部分54A提前膨胀。此外,从气体喷出口66喷出的气体如在图5中用箭头标记G2所表示,经由气体通过孔60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喷出,从而使被配置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其余部分54B膨胀(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包装材料70的图示)。
当侧面安全气囊54膨胀时,侧面安全气囊54的膨胀压力将作用于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上,从而使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以凹槽34为起点被分裂为衬垫外侧部32A和衬垫内侧部32B。此外,侧面安全气囊54的膨胀压力将经由座椅靠背衬垫侧部32而作用于座椅表皮46的破裂预定部48上。由此,座椅表皮46在破裂预定部48处破裂(开裂),从而衬垫外侧部32A和侧表皮36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展开,并且衬垫内侧部32B及前表皮38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展开。其结果为,在外侧侧支承部16B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并且经由该开口而使侧面安全气囊54向外侧侧支承部16B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向外侧侧支承部16B的车辆前方侧膨胀了的侧面安全气囊54,在乘员12的胸部及腰部与未图示的侧面车门之间膨胀展开。由此,使乘员12的胸部和腰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54而被约束,从而针对侧面碰撞等的冲击而保护了乘员1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被设置在外侧侧支承部16B内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一部分54A被配置于,与充气装置52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因此,如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54将向外侧侧支承部16B的车辆前方侧、即乘员12的胸部及腰部的侧方展开。而且,由于充气装置52被配置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前方,因此欲通过侧面安全气囊54来进行约束的乘员12的腰部中心(在图1中标记了符号HP的部位)与充气装置52的距离被设定得较小。由此,因为从充气装置52喷出的气体的压力损耗变小,所以侧面安全气囊54将迅速地向乘员12的胸部及腰部与侧面车门之间展开。由此,有效地提高了侧面安全气囊54的初始约束性能。
而且,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采用在背景技术栏中所说明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那样的、侧面安全气囊54和充气装置52以将外侧侧框架20B夹在中间的方式而配置的结构,因此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组件30向座椅靠背16的组装性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0的外侧侧框架20B和内侧侧框架20C被形成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且车辆后方侧与车辆前方侧相比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开放截面形状。由此,有效地提高了座椅靠背框架20的刚性。因此,例如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能够抑制因为来自乘员的载荷而使座椅靠背框架20向车辆后方侧发生变形而使头部保护装置18后退的情况。由此,因为能够通过头部保护装置18来迅速地对乘员12的头部进行支承,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或防止乘员12的颈部的撞击性损伤。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52被配置于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前方,而被折叠了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其余部分54B沿着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配置。因此,即使采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后方侧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结构,确保充气装置52及侧面安全气囊54的搭载空间也比较容易。
即,在如图6所示的比较例100那样,采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后方侧没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结构时,能够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确保充气装置52的搭载空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前方侧设定充气装置52的搭载空间时会减少侧面安全气囊54的搭载空间,因此不得不在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后方侧设定充气装置52的搭载空间。尤其在侧面安全气囊54为双腔室等的大型的气囊的情况下,侧面安全气囊54的搭载会变得困难(另外,在图6中,对于与本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在有效地提高座椅靠背框架20的刚性的同时,容易地确保充气装置52和侧面安全气囊54的搭载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充气装置52收纳在筒状保持器56内,且将该筒状保持器56固定在外侧侧框架20B上,从而将安全气囊组件30安装在外侧侧框架20B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包括充气装置52在内的安全气囊组件30安装在外侧侧框架20B上。而且,保持器主体56A的后壁56A2(参照图4)的后表面被设定为,在侧面安全气囊54的膨胀展开时从外侧侧框架20B的前壁22受到反力的反力承受面。因此,能够利用该反力承受面而使侧面安全气囊54更加可靠地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展开。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保持器56的保持器主体56A被形成为截面呈矩形,从而能够确保保持器主体56A的反力承受面的面积较宽。由此,因为能够降低作用于保持器主体56A的反力承受面的表面压力而抑制应力集中,所以能够良好地支承来自侧面安全气囊54的反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从充气装置52的气体喷出口66喷出的气体经由保持器主体56A的气体通过孔58、60而向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喷出。由此,因为侧面安全气囊54迅速地朝向外侧侧支承部16B的斜前方(侧面车门侧)膨胀,所以能够提前向侧面安全气囊54施加来自侧面车门的反力。由此,因为能够在乘员12的胸部及腰部碰到侧面安全气囊54时,提前对乘员12的胸部及腰部进行约束,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侧面安全气囊54的初始约束性能。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筒状保持器56的保持器主体56A的下部中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矩形的气体通过孔58、60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适当地变更气体通过孔的形状及配置。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充气装置52的气体喷出口66配置在保持器主体56A的下部侧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适当地变更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口的配置。
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筒状保持器56被形成为截面呈矩形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适当地变更筒状保持器的截面形状。例如还可以采用筒状保持器被形成为截面呈圆形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充气装置52被收纳在筒状保持器56内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及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采用省略了筒状保持器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筒状保持器56的保持器主体56A中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后壁56A2的后表面)设定为在侧面安全气囊54的膨胀展开时从外侧侧框架20B受到反力的反力承受面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及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采用保持器主体56A从外侧侧框架20B远离而配置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外侧侧框架20B和内侧侧框架20C被形成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且车辆后方侧与车辆前方侧相比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开放截面形状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适当地变更外侧侧框架20B和内侧侧框架20C的形状。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被折叠了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一部分54A被配置在与充气装置52相比靠车辆前方侧,而其余部分54B沿着外侧侧框架2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配置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需将侧面安全气囊54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充气装置52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即可。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针对车辆的前排座椅而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此外,显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具备:
座椅靠背,其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侧支承部内设置有构成座椅靠背框架的一部分的外侧侧框架;
充气装置,其被安装在所述外侧侧框架上,并且被配置于所述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前方;
侧面安全气囊,其将所述充气装置收纳于内侧且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外侧侧支承部内,并且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被折叠了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与被配置在所述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前方的所述充气装置相比靠车辆前方侧,而被折叠了的其余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充气装置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并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通过从所述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的压力而向所述外侧侧支承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靠背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侧支承部内设置有构成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一部分的内侧侧框架,
所述外侧侧框架及所述内侧侧框架被形成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且车辆后方侧与车辆前方侧相比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开放截面形状,
在被折叠了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所述其余部分沿着所述外侧侧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外侧侧框架上安装有被形成为筒状的筒状保持器,在所述筒状保持器内收纳有所述充气装置,并且所述筒状保持器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面被设定为,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从所述外侧侧框架受到反力的反力承受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其中,
所述筒状保持器被形成为,截面呈矩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筒状保持器的下部中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气体通过孔,在所述充气装置中,被设置于下部的气体喷出口被配置在所述筒状保持器的下部侧。
CN201180051347.3A 2011-01-27 2011-01-27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Active CN1032284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1675 WO2012101809A1 (ja) 2011-01-27 2011-01-27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自動車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8491A CN103228491A (zh) 2013-07-31
CN103228491B true CN103228491B (zh) 2015-03-25

Family

ID=46580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1347.3A Active CN103228491B (zh) 2011-01-27 2011-01-27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14204B2 (zh)
EP (1) EP2669122B1 (zh)
JP (1) JP5413523B2 (zh)
CN (1) CN103228491B (zh)
WO (1) WO20121018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7927B2 (ja) * 2013-02-12 2015-07-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396101B2 (ja) * 2014-07-14 2018-09-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99558B1 (en) * 2014-08-29 2015-12-01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6402691B2 (ja) * 2015-08-03 2018-10-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304166B2 (ja) * 2015-08-03 2018-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7094933A (ja) * 2015-11-24 2017-06-0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8105324A1 (ja) * 2016-12-05 2018-06-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58585B2 (ja) * 2017-02-03 2020-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20055500A (ja) * 2018-10-04 2020-04-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US10829077B2 (en) 2019-03-07 2020-11-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side airbag bracket
JP7433015B2 (ja) 2019-10-17 2024-02-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1206051A1 (ja) * 2020-04-09 2021-10-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3674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500677A (zh) * 2002-09-23 2004-06-02 ������������ʽ���� 乘客保护装置
EP1201510B1 (de) * 2000-10-25 2005-12-21 TAKATA-PETRI (Ulm) GmbH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1747B2 (ja) * 1995-09-18 2001-03-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構造
JP3365891B2 (ja) * 1995-10-11 2003-01-14 アラコ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JP3713823B2 (ja) 1996-07-12 2005-1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436046B2 (ja) 1997-02-19 2003-08-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ク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US5906390A (en) * 1997-05-19 1999-05-2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JP2000016222A (ja) * 1998-07-02 2000-01-18 Toyoda Gosei Co Ltd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213498B1 (en) * 1999-03-10 2001-04-10 Toyota Technical Center Usa, Inc. Seat back air bag deployment system
JP2001219808A (ja) * 2000-02-10 2001-08-14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内蔵型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237934B1 (en) * 2000-04-03 2001-05-29 Lear Corporation Air bag system
JP4645425B2 (ja) 2005-11-28 2011-03-0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45426B2 (ja) 2005-11-28 2011-03-0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145192A (ja) 2005-11-28 2007-06-14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48161B2 (en) * 2006-04-19 2010-01-19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DE102007022620B4 (de) * 2007-05-15 2013-08-29 Lear Corp. Fahrzeugsitz mit einem integrierten Airbag-Modul
US7669888B2 (en) * 2007-07-19 2010-03-02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4962185B2 (ja) * 2007-07-19 2012-06-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7045550A1 (de) * 2007-09-24 2009-04-0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raftfahrzeugsitz
JP5036519B2 (ja) * 2007-12-11 2012-09-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内蔵車両用シート
JP5125596B2 (ja) * 2008-02-22 2013-01-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68190B2 (ja) * 2008-06-17 2012-07-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54728B2 (ja) * 2008-06-30 2015-01-14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開環重合体水素化物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樹脂組成物
JP5024248B2 (ja) * 2008-09-17 2012-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24251B2 (ja) 2008-09-22 2012-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45708B2 (ja) * 2009-06-05 2012-10-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25909A (ja) * 2009-07-03 2011-02-10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20502A (ja) * 2009-07-14 2011-02-03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509780B1 (ko) * 2009-07-31 2015-04-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사이드에어백 유닛
EP2319734B1 (en) * 2009-11-04 2014-10-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 Safety Arrangement
EP2412585B1 (en) * 2010-07-28 2015-09-09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01510B1 (de) * 2000-10-25 2005-12-21 TAKATA-PETRI (Ulm) GmbH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CN1443674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500677A (zh) * 2002-09-23 2004-06-02 ������������ʽ���� 乘客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69122A1 (en) 2013-12-04
EP2669122B1 (en) 2015-04-29
JP5413523B2 (ja) 2014-02-12
EP2669122A4 (en) 2014-06-18
CN103228491A (zh) 2013-07-31
WO2012101809A1 (ja) 2012-08-02
JPWO2012101809A1 (ja) 2014-06-30
US20130292929A1 (en) 2013-11-07
US8814204B2 (en) 2014-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8491B (zh)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US9056591B2 (en) Side airbag for vehicle
JP4434193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833990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CN104507760A (zh) 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限制结构
US7163229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and vehicle
CN107640119B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EP3778311B1 (en)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US9434343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CN113825678B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JPWO2017010169A1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866826B2 (ja)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7083423A1 (ja) 座席シート装置
JP6946986B2 (ja)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84805A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1491830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US11267433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WO2021241126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131160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7107857B (zh) 侧面碰撞气囊模块
JP2018100000A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US9630586B2 (en) Airbag cover
KR20060092659A (ko) 자동차용 조수석 에어백 도어 구조
JP202313393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32157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