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7853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7853B
CN101907853B CN2010101948253A CN201010194825A CN101907853B CN 101907853 B CN101907853 B CN 101907853B CN 2010101948253 A CN2010101948253 A CN 2010101948253A CN 201010194825 A CN201010194825 A CN 201010194825A CN 101907853 B CN101907853 B CN 1019078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member
roller
image
secondary transfer
se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48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7853A (zh
Inventor
三浦洋平
天内康二
江原让
内田俊之
杉田成实
杉山惠介
富田贤治
山崎公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07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7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7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78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记录介质上各个图像之间出现记录介质速度变动所引起的位置偏离的图像形成装置。其构成为:第一带部件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第一像载置体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第二像载置体位于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或下游,从第一像载置体一次转印到第一带部件上的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第二像载置体,而后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具有第二带部件,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并用于载置并输送记录介质,使其通过直接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该直接转印位置与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架设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中至少一个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倍数。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设有多个图像形成部,分别用于形成与包括黑色在内的多种颜色相对应、并对应于像载置体本身所具有的颜色的图像。 
在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201743号公报)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将黑色图像形成部中形成的黑色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直接转印位置、以及将从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图像形成部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其他颜色的图像再从该中间转印带上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位置。该二次转印位置位于上述直接转印位置的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中间转印带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转动的驱动辊为该多个辊部件的其中之一。另外还设有带部件,该带部件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用于载置并输送记录介质,使该记录介质通过上述直接转印位置以及上述二次转印位置。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上述带部件使得记录介质通过直接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并在记录介质上将在该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图像、以及在该直接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黑色图像重合,形成全彩色图像。通过用上述带部件载置并输送记录介质,抑制了位于直接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变动,使得记录介质可在直接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记录介质输送路径上得到稳定输送。 
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可转动地架设带部件的辊部件发生偏心或负载变动等,会引起该辊部件发生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进而 引起上述带部件的转动速度发生以该辊部件一周转为周期的变动。而记录介质由该带部件载置并输送,因而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也跟随上述带部件的转动速度而变动。由此,由带部件载设并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发生以架设该带部件的辊部件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如果发生这样的速度变动,使直接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速度变动的相位出现差异,则在直接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黑色图像和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其他颜色图像之间会发生位置偏离,该位置偏离起因于上述辊部件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 
对此,曾经考虑不设上述带部件,而是隔着中间转印带设置与上述驱动辊相对的辊部件,该驱动辊和辊部件隔着中间转印带夹持记录介质,利用来自该辊部件的输送力使记录介质通过直接转印位置以及二次转印位置。此结构是利用二次转印位置上的辊部件的输送力来输送记录介质通过直接转印位置以及二次转印位置的。为此,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可能发生以上述辊部件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如果发生这样的速度变动,使直接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速度变动的相位出现差异,则在直接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黑色图像和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其他颜色图像之间会发生位置偏离,该位置偏离起因于上述辊部件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 
也就是说,如果构成为上述结构,即利用与载置黑色图像的像载置体和载置其他沿色图像的中间转印带中至少一方相对设置的部件来输送记录介质,使其通过直接转印位置以及二次转印位置,则上述部件所发生的速度变动会引起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黑色图像和除黑色图像以外的其他颜色图像之间出现位置偏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记录介质速度变动所引起的记录介质上各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图像形成装置。 
(1)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为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第一带部件, 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第一像载置体,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一次转印装置,将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一次转印到该第一带部件上;二次转印装置,将被转印到该第一带部件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第二像载置体,被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或者下游,该二次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该第一带部件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位置;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二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以及,直接转印装置,用于将该第二图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带部件,该第二带部件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用于载置并输送记录介质,使其通过直接转印位置以及所述二次转印位置,该直接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所述第二像载置体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位置,或者具备辊部件,该辊部件可转动地被装设为与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二像载置体相对设置,并对记录介质施加输送力,使其通过所述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以及所述二次转印位置,该直接转印位置与该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中造成该第二带部件发生速度变动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或者为对所述记录介质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 
(2)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1·n1,其中n1为自然数。 
(3)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沿着该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该一次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所述第一像载置体一次转印到所述第一带部件上的转印位置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2·n2,其中n2为自然数。 
(4)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2·n3,其中n3为自然数。 
(5)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3,该第二带部件从动辊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中从动于该第二带部件的从动辊,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3·n4,其中n4为自然数。 
(6)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4,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中从动于该第一带部件的从动辊,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所述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4·n5,其中n5为自然数。 
(7)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4,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中从动于该第一带部件的从动辊,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4·n6,其中n6为自然数。 
(8)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2·n7,其中n7为自然数。 
(9)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 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所述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1·n8,其中n8为自然数。 
(10)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 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1·n9,其中n9为自然数。 
(11)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 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时,满足以下关系,即r1=r2。 
(12)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第二带部件从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从动于该第二带部件的转动;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设于该第二带部件从动辊上的该第二带部件的转动速度;以及,反馈控制装置,根据该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控制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驱动转动,当设定所述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1,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1·N1,其中N1为自然数。 
(13)本发明的第十三个方面为,根据(1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具有旋转编码器,该旋转编码器与所述第二带部件从动辊同轴设置,用于检测该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转动角速度或转动角变位。 
(14)本发明的第十四个方面为,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用 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第一带部件从动辊,为架该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从动于该第一带部件的转动;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设于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上的该第一带部件的转动速度;以及,反馈控制装置,根据该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控制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驱动转动,当设定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2,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所述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2·N2,其中N2为自然数。 
(15)本发明的第十五个方面为,根据(14)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所述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2,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2·N3,其中N3为自然数。 
(16)本发明的第十六个方面为,根据(14)或(15)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具有旋转编码器,该旋转编码器与所述第一带部件从动辊同轴设置,用于检测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转动角速度或转动角变位。 
本发明形成如下结构,即,直接转印位置与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造成第二带部件发生速度变动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或者,直接转印位置与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向记录介质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 
通过构成为上述距离为造成发生速度变动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可使得以造成发生速度变动的辊部件一周转为周期的第二带部件在直接转印位置的速度变动相位与在二次转印位置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由此,由第二带部件载置并输送、并且发生以造成速度变动的辊部件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的记录介质在直接转印位置的速度变动相位也能够与在二次转印位置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这样,造成发生速度变动的辊部件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对于直接转印位置上的记录介质输送速度的影响、和对二次转印位置上的记录介质输送速度的影响可以抵消。进而抑制了造成速度变动的辊部件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所引起的各个图像之间的位置偏 离,即抑制了在直接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与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之间发生的位置偏离。 
通过构成为上述距离为向记录介质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可使得以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一周转为周期的记录介质速度变动的相位与直接转印位置以及二次转印位置相配合。这样,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对于直接转印位置上的记录介质输送速度的影响、和对二次转印位置上记录介质输送速度的影响可以抵消。进而抑制了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所引起的、在直接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与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离的发生。 
本发明对于抑制记录介质速度变动所引起的记录介质上各个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离具有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大致显示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特征部分即转印部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动周期与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的各个位置之间关系的图。 
图4是显示直接转印时的直接转印带速度变动相位与二次转印时的直接转印带速度变动相位之间关系的图。 
图5是将K用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下游时的转印部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将感光体设置在中间转印带下方时的转印部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仅设置一个与中间转印带相对设置的图像形成单元时的转印部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特征部分即转印部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一例表示直接转印单元中转动驱动控制装置大致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一例表示直接转印单元中转动驱动控制装置大致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特征部分即转印部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单元 
2光写入单元 
3、4供纸盒 
7直接转印单元 
8驱动辊 
9二次转印辊 
10定影装置 
11感光体 
12中间转印带 
13直接转印带 
14驱动辊 
15、16张力辊 
17吸纸辊 
18从动辊 
26一次转印辊 
30排纸辊对 
31排纸盘 
36转印辊 
41、51编码器 
42、52偏差运算部 
43、53反馈控制部 
44、54驱动电机 
111定位辊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子照相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的第1个实施方式。 
图1是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结构的大致示意图。该图中打印机中包括打印部。 
打印部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用于形成黄色、洋红色、青色、黑色(以下以Y、M、C、K表示)调色剂像。打印部的中间转印单元6包括装设在带圈内侧的驱动辊8、张力辊15、以及用三个一次转印辊26Y、26M、26C架设成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2。张力辊15可摇动地受轴向支承,并受到弹簧61施加从中间转印带内侧向外侧的作用力,用以对中间转印带12施加张力。中间转印带12作为像载置体,受到驱动辊8的驱动而按图中反时针方向作环状转动。三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沿中间转印带12的架设面并列排设。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用共同的保持体将鼓状感光体11Y、11M、11C、11K、充电装置(省略图示)、显影装置(省略图示)、以及辊清洁装置(省略图示)作为一个单元保持,并以此状态在打印部框体上一体装卸。上述充电装置对受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而转动的感光体11Y、11M、11C、11K的外周面充电,使得感光体11Y、11M、11C、11K的外周面在暗中均匀带有与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 
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上方或图像形成单元1K左侧,设置光写入单元2Y、2M、2C、2K。未图示的外部电脑输入的彩色图像信息在未图示的图像处理部被分解成Y、M、C、K的信息后,在打印部内部接受处理。以公知技术驱动未图示Y、M、C、K用光源,根据光写入单元2Y、2M、2C、2K的色分解图像信息生成Y、M、C、K用写入光。而后,以该Y、M、C、K用写入光扫描经上述充电装置均匀充电了的感光体11Y、11M、11C、11K外周面。这样,在感光体11Y、11M、11C、11K的外周面上形成Y、M、C、K用静电潜像。关于写入光光源,示例性地可采用激光二极管或LED等光源。 
采用公知的利用调色剂和载体双成份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对感光体11Y、11M、11C、11K外周面上形成Y、M、C、K用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Y、M、C、K用调色剂像。此外,显影装置还可采用公知的利用调色剂形成单成份显影剂的单成份显影方式。 
在四个感光体中,Y、M、C用感光体11Y、11M、11C与中间转印带12相接触,形成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在中间转印带12的圈内侧设置一次转 印辊26Y、26M、26C,用于将中间转印带12推向Y、M、C用感光体11Y、11M、11C。该一次转印辊26Y、26M、26C分别被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形成Y、M、C用的转印电场。在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中,感光体11Y、11M、11C、11K外周面上形成的Y、M、C、K用静电潜像受该转印电场或夹持压力的作用,被重合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圈外一侧的表面)。这样,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上形成了三色重合的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12的图中右侧设置直接转印单元7。该直接转印单元7包括环状直接转印带13。直接转印带13受到二次转印辊9、驱动辊14、张力辊16、以及K用转印辊36K架设,形成纵向较长的状态,同时还受驱动辊14驱动而按图中顺时针方向环状转动。张力辊16可摇动地受到轴向支承,并受到弹簧62施加从直接转印带内侧向外侧的作用力,用以向直接转印带13施加张力。直接转印带13架设在二次转印辊9上的部位与中间转印带12中相对于驱动辊8进行转动的部位相接触,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9上被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以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形成转印电场。直接转印带13中相对于K用转印辊36K转动的部位与K用感光体11K相接触,形成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一次转印辊26Y、26M、26C相同,转印辊36K上也被施加转印偏压,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形成转印电场。 
在打印部框体下部沿铅直方向上下设置第一供纸盒3以及第二供纸盒4。这些供纸盒将其内部收纳的记录纸P送往输纸路。被输出的记录纸P接触到沿打印部内部铅直方向延伸的输纸路内所设置的定位辊对111,经过歪斜补偿后,被夹入定位辊对111的辊间。而后定位辊对111在预定时间将该记录纸P进一步向上方输送。 
由定位辊对111送出的记录纸P依次通过形成于输纸路内的所述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和Y、M、C用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在记录纸P通过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时,感光体11K外周面上的K调色剂像受到转印电场或夹持压力的作用而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而后,在记录纸P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时,中间转印带12上的三色(Y、M、C)重合调色剂像受转印电场或夹持压力的作用,一次性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被转印了K调色剂像的上面。这样,记录纸P表面上便形成了Y、M、C、K四色重合调色剂像的全彩色图像。 
通过了Y、M、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或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的感光体11Y、11M、 11C、11K的表面上附着转印残留调色剂,该转印残留调色剂由鼓清洁装置清除。Y、M、C、K用的鼓清洁装置既可采用以清洁刮板刮取调色剂的方式,也可采用毛刷辊刷除调色剂的方式,进而还可采用磁刷清洁方式等。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上方设置定影装置10,其中加热辊与加压辊相接触,形成的定影夹持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后的记录纸P被送往定影装置10中的定影夹持部,记录纸P上的全彩色图像被施加定影处理,受到加热和加压而被定影。此后,记录纸P通过排纸路并经由排纸辊对30排出,被堆放到设置于打印部框体上面的排纸盘31上。 
在本打印机中,当设为形成黑白图像的黑白模式时,光写入单元2K根据未图示外部电脑等输入的黑白图像数据来光扫描K用感光体11K,由此形成的K用静电潜像通过K用显影装置而被显影为K调色剂像。该K用调色剂像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被直接转印到记录纸P上后,由定影装置10定影到记录纸P上。 
黑白模式时,位于直接转印带13圈内的二次转印辊9向离开中间转印带12的方向移动,使直接转印带13与中间转印带12分开。而后,在停止驱动Y、M、C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中间转印带12的状态下形成黑白图像,这样可以避免不需要的驱动所带来的Y、M、C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或中间转印带12等的消耗,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此外,还可以构成为利用未图示装置使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驱动辊8变位,使得中间转印带12与直接转印带13离合。此时,记录纸P的输送状态不变,有利于稳定记录纸P在直接转印带13和定影装置10之间的动作。为此,能够抑制记录纸P从定影装置10排出后发生皱褶或图像紊乱。 
在黑白模式中,由于调色剂像被从图像形成单元1K直接转印到从定位辊对111送入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纸P上,因此将图像形成单元1K形成为与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一起沿着中间转印带12排设,并且K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被隔着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结构,也能够实现高速打印。 
图2是大致表示本实施方式特征部分即转印部结构的示意图。 
如上所述,中间转印带12由驱动辊8以及张力辊15等架设,直接转印带13由二次转印辊9、驱动辊14以及张力辊16等架设。驱动辊14受设在打印机主机上的未图示驱动电机驱动而转动,二次转印辊9以及张力辊16从动于受驱动辊 14带动的直接转印带13而进行转动。此外,隔着直接转印带13在面对张力辊16的对向位置设置吸纸辊17,该吸纸辊17利用静电作用力,将受到未图示电源施加预定电压的记录纸P吸附在直接转印带13上。吸纸辊17与直接转印带13的外表面(圈外侧表面)相接触,并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而进行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当设定驱动直接转印带13进行转动的驱动辊14的半径为r1,驱动中间转印带12进行转动的驱动辊8的半径为r2,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为x,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出发沿着中间转印带12到达中间转印带12转动方向下游一侧的中间转印夹持部的长度为y,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换而言之,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中相邻的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距离为z时,该打印机构成为满足以下式1、式2以及式3所表示的关系。其中,式1中的n1为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n1=1。式2中的n2也是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n2=5。进而,式3中的n3也是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n3=1。各个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分别为夹持部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 
x=2πr1·n1(n1为自然数)(式1) 
y=2πr2·n2(n2为自然数)(式2) 
z=2πr2·n3(n3为自然数)(式3) 
由于驱动中间转印带12转动的驱动辊8发生偏心等,中间转印带12的输送速度中存在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如果设定中间转印带12的目标速度为V0,则发生以(2πr2)/V0为周期的速度变动。为此,在被从感光体11Y、11M、11C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像中发生以驱动辊8的一周转为周期的图像位置偏离。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式3所示,将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距离z与驱动辊8的圆周周长(一周转间隔)设为长度相等,从而如图3所示,Y、M、C用的各个一次转印夹持部成为始终保持同相位的图像位置。由此抑制了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之间发生的色偏离。 
在Y、M、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Y、M、C调色剂图像分别被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该中间转印带12带着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进行转动驱动,将三色重合的图像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 
此时,如果中间转印带12在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之间存在差异,则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从中间转印带12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三色重合图像中虽然不会发生色偏离,但在记录纸P上却会发生图像被拉长或缩短(以下称为图像伸缩)。 
对此,如上述式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y为驱动辊8圆周周长(一周转间隔)的自然数的倍数(本实施方式中为5倍)。因此,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的中间转印带12速度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中间转印带12速度之间始终发生同相位的速度变动,从而抑制了上述图像伸缩的发生。 
另一方面,记录纸P进入张力辊16和吸纸辊17之间隔着直接转印带13形成的夹持部,该记录纸P被吸附且载置在直接转印带13上,由该直接转印带13输送,为此,该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跟随直接转印带13的转动速度也带有速度变动。这样,在记录纸P进入张力辊16和吸纸辊17之间隔着直接转印带13所形成的夹持部,并由直接转印带13载置后,该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发生以驱动直接转印带13转动的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如果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发生这样的变动,则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直接转印K调色剂像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进行Y、M、C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该二者之间存在差异,从而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调色剂像之间有可能发生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式1所示,将驱动辊14的圆周周长(一周转的间隔)设为与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距离相等,从而可将直接转印带13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变动相位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使得如图4所示,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直接转印K调色剂像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二次转印Y、M、C调色剂像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成为相同。由此抑制了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图像之间发生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在此,对于发生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的输送速度,除了中间转印带12起到支配性作用以外外,以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的张力辊15一周转为周期(一周转间隔)、或以一次转印辊26Y、26M、26C一周转为周期等的偏心或负载变动等也会引起各个辊周转间隔的输送速度变动。 
另外,驱动辊14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虽然对于直接转印带13的转动速度起到支配性作用,但除此之外,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二次转印辊9、转印辊36K、张力辊16、以及吸纸辊17以其各自一周转为周期(一周转间隔)的负载变动等也会引起直接转印带13的输送速度变动。 
当设定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从动辊(二次转印辊9、转印辊36K、张力辊16、吸纸辊17)半径为r3,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的从动辊(一次转印辊26Y、26M、26C、张力辊15)半径为r4时,形成为满足以下式4、式5、式6关系的结构,能够抑制在各个从动辊间隔(从动辊一周转周期)中所发生的色偏离或图像伸缩等问题。 
x=2πr3·n4(n4为自然数)(式4) 
y=2πr4·n5(n5为自然数)(式5) 
z=2πr4·n6(n6为自然数)(式6) 
满足上述式1、式2、式3、式4、式5、式6的关系的所有结构在中间转印单元6内部或直接转印单元7内部均具有独立的几何关系。因此,如图5所示,即便将K用图像形成单元1K、换言之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下游,也能够如同以上所述,抑制色偏离或图像伸缩等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12和直接转印带13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一边接触一边互相按顺方向转动。由于受到带的动摩擦系数或二次转印压力的影响,中间转印带12经由直接转印带13,在其转动速度中产生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或者相反,直接转印带13经由中间转印带12,在其转动速度中产生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 
如果中间转印带12的转动速度发生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则被从感光鼓11Y、11M、11C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上会出现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图像位置偏离,从而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图像中会出现图像伸缩。而如果直接转印带13的转动速度发生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则由直接转印带13载置并输送的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也会发生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为此,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进行K调色剂像直接转印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进行Y、M、C调色剂像二次转印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之间会产生差异, 从而,在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像之间出现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构成为驱动直接转印带13转动的驱动辊14的半径r1、驱动中间转印带12转动的驱动辊8的半径r2、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x、沿着中间转印带12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到中间转印带13转动方向下游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长度y、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换言之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之间相邻的图像形成单元1之间的距离z,满足以下式7、式8、式9的关系。 
x=2πr2·n7(n7为自然数)(式7) 
y=2πr1·n8(n8为自然数)(式8) 
z=2πr1·n9(n9为自然数)(式9) 
这样,在Y、M、C调色剂像被从感光体11Y、11M、11C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时,或者Y、M、C调色剂像被从中间转印带12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时,可以消除中间转印带12输送速度所发生的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的影响。从而如上所述,可以抑制被从感光体11Y、11M、11C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像中出现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图像位置偏离、或者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图像出现伸缩。另外,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进行K调色剂像直接转印、以及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进行Y、M、C调色剂像二次转印时,发生在直接转印带13的输送速度,换言之发生在记录纸P输送速度中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的影响也可以得到消除。因此,上述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进行K调色剂像直接转印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进行Y、M、C调色剂像二次转印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像之间出现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可以得到抑制。 
在布局上,如果有可能将驱动直接转印带13转动的驱动辊14的半径r1形成为与驱动中间转印带12转动的驱动辊8的半径r2相等,则不但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还可以实现驱动辊8和驱动辊14共用同一个辊。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还可采用以下的公知结构,即用上述鼓清洁装置清除感光体11Y、11M、11C、11K表面的残留调色剂,该残留调色剂由与各种颜 色相对应的显影装置回收,并被重新用于图像形成。 
此时,如图5所示,如果将K用图像形成单元1K即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下游,则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进行K调色剂像转印时,在二次转印夹持部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调色剂像的各色调色剂会发生逆转印,从记录纸P转印到感光体11K的表面上。如果该逆转印的Y、M、C各色调色剂被从感光体11K表面去除后由K用显影装置回收,则K用显影装置内部会发生混色,而使用该发生混色的调色剂在图像形成单元1K中形成图像(K调色剂像),该图像的色调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对此,如图1所示,将K用图像形成单元1K,换言之将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上游,这样,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进行K调色剂像转印时,在二次转印夹持部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调色剂像的各色调色剂便不会从记录纸P逆转印到感光体11K的表面上,因而K用显影装置内部不会发生混色,从而抑制了图像形成单元1K中形成的图像(K调色剂像)的色调随时间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直接转印带13载置并输送记录纸P通过直接转印夹持部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因此,直接转印夹持部无论是位于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上游还是位于下游,直接转印带13都能够输送记录纸P并使其通过直接转印夹持部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这样便不会发生诸如必须将直接转印夹持部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下游、从而造成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布局自由度减小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除了将感光体11Y、11M、11C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2的上方以外,还可如图6所示,将感光体11Y、11M、11C设置在位于中间转印带12的下方。 
另外如图7所示,还可以仅设置一个与中间转印带12相对设置的图像形成单元1R(感光体11R)。在图7中,用红色(Red)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R与中间转印带12相对设置。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距离z这一参数消失,因此上述式3以及式6可忽略。 
根据以上所述,通过将上述结构应用于同时兼有直接转印方式和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提供形成没有色偏离以及图像偏离、并且不发生图像伸缩的高质量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子照相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大致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即转印部的大致结构的示意图。 
直接转印带13由二次转印辊9、驱动辊14、以及张力辊16等架设。张力辊16可摇动地受到轴向支承,并受到弹簧对其施加从直接转印带内侧向外侧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对直接转印带13施加张力。驱动辊14受设在打印机主机上的未图示驱动电机驱动而转动,二次转印辊9以及张力辊16从动于受驱动辊14带动的直接转印带13而进行转动。此外,隔着直接转印带13在面对张力辊16的对向位置设置吸纸辊17,该吸纸辊17利用静电作用力,使受到未图示电源施加预定电压的记录纸P被吸附在直接转印带13上。吸纸辊17与直接转印带13的外表面(圈外侧表面)相接触,并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而进行转动。 
二次转印辊9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转动,在与该二次转印辊9相同轴上设置未图示旋转编码器(rotary encoder),作为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9的转动角变位或者转动角速度。该旋转编码器也可不与二次转印辊9同轴设置,而与转印辊36K同轴设置,该转印辊36K与二次转印辊9相同,为从动辊。或者另外设置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从动辊,并将该旋转编码器与该从动辊同轴设置。张力辊16虽然与二次转印辊9等相同,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但是张力辊16是在受到弹簧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可摇动地受轴向支承,容易受到付加变动,因此,相比于旋转编码器与转印辊36K等其他从动辊同轴设置,在旋转编码器与张力辊16同轴设置的情况下,旋转编码器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的测定精度较低,可能无法适当进行反馈控制,因此,最好不要将该旋转编码器与张力辊16同轴设置。 
图9是一例显示直接转印单元7中的转动驱动控制装置大致结构的方框图。 
反馈控制部43将根据变位量检测装置即编码器41的输出得到的检测结果,即二次转印辊9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反馈到驱动驱动辊14转动的驱动电机44的转动速度中。具体来说,当二次转印辊9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小于通过实验等预先求出的控制目标值时,偏差运算部42计算编码器41 检测到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与上述控制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根据该偏差,反馈控制部43对驱动电机44进行反馈控制(加速控制),加快驱动电机44的转动速度,进而提高驱动辊14的转动速度。相反,当二次转印辊9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大于上述控制目标值时,根据偏差运算部42计算的上述偏差,反馈控制部43对驱动电机44进行反馈控制(减速控制),降低驱动电机44的转动速度,这样减小了驱动辊14的转动速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二次转印辊9同轴设置的编码器41根据该编码器41所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对驱动辊14进行反馈控制,在保持二次转印辊9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一定的同时使驱动辊14进行驱动转动。通过该反馈控制,可抑止驱动辊14偏心等引起直接转印带13上发生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其结果,有利于受驱动辊14驱动而进行转动的直接转印带13转动速度的稳定。 
然而在控制中,通过上述反馈控制,发生在直接转印带13上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虽然可以得到控制,但是,设有旋转编码器的二次转印辊9的偏心等所引起的、发生在直接转印带13上、以二次转印辊9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却无法利用该反馈控制来抑制。也就是说,装设有旋转编码器的二次转印辊9等的从动辊如果发生偏心,则该从动辊偏心所引起的速度变动成分被反馈到驱动电机的转动速度,进而反馈到驱动辊14的转动速度,从而在直接转印带13上产生以从动辊偏心所带来的速度变动。为此,直接转印带13的输送速度中带有以二次转印辊9(从动辊)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当设定从动辊9(从动辊)的半径为R1,直接转印带13的目标速度为V0时,发生以(2πR1)/V0为周期的速度变动。这样,如果直接转印带13的输送速度中含有以二次转印辊9(从动辊)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则可能如下所述,在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像之间发生以二次转印辊9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中间转印带12由驱动辊8、张力辊15、以及从动辊18等架设。张力辊15可摇动地受到轴向支承,并受到弹簧对其施加从中间转印带内侧向外侧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对中间转印带12施加张力。驱动辊8受设在打印机主机上的未图示驱动电机驱动而转动,张力辊15和从动辊18等从动于受驱动辊8带动的中间转印带12而进行转动。 
与从动辊18同轴设置未图示旋转编码器,作为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从动辊18的转动角变位或者转动角速度。该旋转编码器也可不与从动辊18同轴设置,而与一次转印辊26Y、26M、26C中任意一个辊作同轴设置,与从动辊18相同,该一次转印辊26Y、26M、26C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张力辊15虽然与从动辊18等相同,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但是张力辊15是在受到弹簧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可摇动地受轴向支承,容易受到付加变动,因此,相比于旋转编码器与一次转印辊26Y、26M、26C等其他从动辊同轴设置,旋转编码器与张力辊15同轴设置时的旋转编码器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的测定精度较低,可能无法适当地进行下述反馈控制,因此,最好不要将该旋转编码器与张力辊15同轴设置。 
图10是一例表示中间转印单元6中的转动驱动控制装置大致结构的方框图。 
反馈控制部53将根据变位量检测装置即编码器51的输出所得到的检测结果,即从动辊18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反馈到驱动驱动辊8进行转动的驱动电机54的转动速度中。具体来说,当从动辊18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小于通过实验等预先求出的控制目标值时,偏差运算部52计算编码器51检测到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与上述控制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根据该偏差,反馈控制部53对驱动电机54进行反馈控制(加速控制),加快驱动电机54的转动速度,进而提高驱动辊8的转动速度。相反,当从动辊18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大于上述控制目标值时,根据偏差运算部52计算的上述偏差,反馈控制部53对驱动电机54进行反馈控制(减速控制),降低驱动电机44的转动速度,这样便减小了驱动辊14的转动速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码器51与从动辊18同轴设置,根据该编码器51所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对驱动辊8进行反馈控制,以保持从动辊18的转动角变位或转动角速度一定,同时使驱动辊8进行驱动转动。通过该反馈控制,可抑止驱动辊8偏心等引起中间转印带12上发生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其结果,有利于受驱动辊8驱动而进行转动的中间转印带12转动速度的稳定。 
然而在控制中,通过上述反馈控制,虽然发生在中间转印带12上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可以得到控制,但是,设有旋转编码器的从动辊 18的偏心等所引起的、发生在中间转印带12上、以从动辊1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却无法利用该反馈控制来抑制。也就是说,装设有旋转编码器的从动辊18如果发生偏心,则从动辊18偏心所引起的速度变动成分受到反馈控制,在中间转印带12上产生以从动辊18偏心所带来的速度变动。为此,中间转印带12的输送速度中含有以从动辊1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当设从动辊18的半径为R2,中间转印带12的目标速度为V0时,发生以(2πR2)/V0为周期的速度变动。这样,当中间转印带12的输送速度中含有以从动辊1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时,从感光体11C、11M、11Y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图像中便会发生以从动辊18一周转为周期的图像位置偏离。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当设定从动于驱动直接转印带13并与旋转编码器同轴设置的从动辊即二次转印辊9的半径为R1,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并与旋转编码器同轴设置的从动辊18的半径为R2,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为x,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出发沿着中间转印带12到达中间转印带12转动方向下游的中间转印夹持部的长度为y,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M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换而言之设定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中相邻的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距离为z时,该打印机构成为满足以下式10、式11、以及式12所表示的关系。其中,式10中的N1为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N1=1。式11中的N2也是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N2=5。进而,式12中的N3也是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N3=1。 
x=2πR1·N1(N1为自然数)(式10) 
y=2πR2·N1(N2为自然数)(式11) 
z=2πR2·N3(N3为自然数)(式12) 
如上述式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设定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距离z与从动辊18的圆周周长(一周转间隔)长度相等,从而如图3所示,各个Y、M、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之间成为始终保持同相位的图像位置,由此抑制了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之间发生色偏离。 
在C、M、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C、M、Y调色剂像被分别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该中间转印带12带有以从动辊18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进行转动驱动,将三色重合的图像从一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 
此时,如果中间转印带12在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之间存在差异,则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从中间转印带12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三色重合图像中虽然不会发生色偏离,但却会在记录纸P上发生图像伸缩。 
对此,如上述式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y为从动辊18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倍),这样,中间转印带12在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和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发生始终保持同相位的速度变动,因此,能够抑制如上所述的图像伸缩。 
另一方面,记录纸P进入张力辊16和吸纸辊17之间隔着直接转印带13形成的夹持部,该记录纸P被吸附且载置在直接转印带13上,由该直接转印带13输送,为此,该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跟随直接转印带13的转动速度也带有速度变动。这样,在记录纸P进入张力辊16和吸纸辊17之间隔着直接转印带13所形成的夹持部,并由直接转印带13载置后,该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发生了以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二次转印辊9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如果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带有这样的速度变动,则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转印K调色剂像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进行Y、M、C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之间存在差异,从而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调色剂像之间可能发生以二次转动辊9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式10所示,将二次转印辊9的圆周周长(一周转间隔)设为与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和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x长度相等,因此,可使得直接转印带13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变动相位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从而如图4所示,在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直接转印K调色剂像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二次转印Y、M、C调色剂像时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成为相等。由此,抑制了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图像之间发生以二次转动辊9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满足上述式10、式11、式12的关系的所有结构在中间转印单元6内部或直接转印单元7内部均具有独立的几何关系。因此,K用图像形成单元1K,换言之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即便被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下游,也能够与上述相同地抑制色偏离以及图像伸缩。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还可采用以下的公知结构,即用上述鼓清洁装置清除感光体11Y、11M、11C、11K表面的残留调色剂,该残留调色剂由对应于各种颜色的显影装置回收,并重新用于图像形成。此时,根据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理由,本实施方式也将K用图像形成单元1K,换言之将K用直接转印夹持部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上游,这样,K用显影装置内部便不会发生混色,从而抑制了在图像形成单元1K中形成的图像(K调色剂像)色调随时间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直接转印带13载置并输送记录纸P,使其通过直接转印夹持部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因此,直接转印夹持部无论是位于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上游还是下游,直接转印带13都能够输送记录纸P,并使其通过直接转印夹持部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这样便不会发生诸如必须将直接转印夹持部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下游、从而降低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布局自由度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除了将感光体11Y、11M、11C设置在位于中间转印带12的上方以外,还可将感光体11Y、11M、11C设置在位于中间转印带12的下方。 
另外,数量还可以只设一个与中间转印带12相对设置的图像形成单元1(感光体11)。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间距z这一参数消失,因此可忽略上述式12。 
根据以上所述,将上述结构应用于同时兼有直接转印方式和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提供形成没有色偏离以及图像偏离、并且不发生图像伸缩的高质量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3
以下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子照相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大致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构成为,用多个辊部件架设直接转印带13,利用该直接转印带13载置并输送记录纸P,使其通过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其构成为如图11所示,用感光体11K和转印辊36K夹持记录纸P,并通过未图示驱动电机等驱动源, 驱动转印辊36K转动,从而,利用来自转印辊36K的输送力来输送记录纸P,使其通过直接转印夹持部和二次转印夹持部。 
该构成是利用直接转印夹持部中来自转印辊36K的输送力来输送记录纸P,并使其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和直接转印夹持部。为此,转印辊36K的偏心等可能引起记录纸P输送速度发生以转印辊36K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如果记录纸P的输送速度发生这样的速度变动,使得直接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纸P的速度变动相位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纸P的速度变动相位之间存在差异,则在直接转印夹持部和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像之间,会发生以转印辊36K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所引起的位置偏离。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x构成为转印辊36K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通过将该距离x设为转印辊36K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可在转印辊36一周转周期中,使得直接转印夹持部中发生的记录介质的速度变动相位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发生的记录介质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消除转印辊36K一周转周期中所发生的速度变动对于直接转印夹持部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的影响。这样,在直接转印夹持部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像之间出现以转印辊36K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所引起的位置偏离便可得到抑制。 
与实施方式1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将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中相邻的图像形成单元1之间的距离,即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间距z设为驱动中间转印带12转动的驱动辊8的圆周周长(一周转间隔)的自然数的倍数,由此各个Y、M、C用一次转印夹持部成为始终保持同相位的图像位置。从而,抑制了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之间的色偏离。 
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从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长度y为驱动辊8的圆周周长(一周转间隔)的自然数的倍数,使得中间转印带12在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和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速度发生始终保持同相位的速度变动,从而抑制了二次转印夹持部中从中间转印带12转印到记录纸P时记录纸P上发生的图像伸缩。 
根据以上各个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带部件,即中间转印 带12,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第一像载置体,与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相对设置;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一次转印装置,即一次转印辊26,将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二次转印装置,即二次转印辊9,将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即记录纸P上;第二像载置体,被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上游或下游,该二次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中间转印带12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转印位置;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二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以及,直接转印装置,即转印辊36,用于将所述第二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纸P上,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第二带部件,即直接转印带13,可转动地受多个辊部件架设,用于载置并输送记录纸P,使其通过直接转印位置以及二次转印位置,该直接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所述第二像载置体直接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位置,或者具备辊部件,可转动地被装设为与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二像载置体相对设置,并对记录纸P施加输送力,使其通过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以及所述二次转印位置,该直接转印位置与该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中造成直接转印带13发生速度变动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或者为,对记录纸P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 
通过将上述距离设为造成上述速度变动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能够使得在造成速度变动的辊部件一周转周期中,发生在直接转印位置的直接转印带13的速度变动相位与在二次转印位置的直接转印带13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从而使得在该造成速度变动的辊部件一周转周期中,发生在该直接转印位置的受直接转印带13载置并输送的记录纸P的速度变动位相也能够与该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P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因此,在造成上述速度变动的辊部件一周转周期中所发生的速度变动对于上述直接转印位置以及二次转印位置中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的影响能够得以解消,进而在上述直接转印位置与上述二次转印位置中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各个图像之间,因上述造成速度变动的辊部件在一周转周期中发生的速度变动所引起的图像位置偏离可以得到抑制。 
通过将上述距离设为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能够使得在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一周转周期中,发生在直接转印位置的记录 纸P的速度变动相位与在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P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从而使得在该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一周转周期中,发生在该直接转印位置的受直接转印带13载置并输送的记录纸P的速度变动相位也能够与该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P的速度变动相位相配合。因此,在上述直接转印位置与上述二次转印位置中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各个图像之间,因上述施加输送力的辊部件在一周转周期中发生的速度变动所引起的图像位置偏离可以得到抑制。 
如果满足上述结构关系,则上述直接转印位置无论是位于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上游还是位于下游都可以。这样,便不会发生诸如必须将直接转印夹持部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下游、从而造成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布局自由度减小的问题。进而,可在不减小图像形象形成装置内部布局自由度减小的情况下,抑制记录纸P上的图像中发生因记录纸P速度变动所引起的色偏离。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作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直接转印带13进行转动的第二带部件驱动辊,即驱动辊14的半径为r1,且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为x时,若满足x=2πr1·n1(n1为自然数)的关系,则可使得直接转印位置中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和二次转印位置中的记录纸P输送速度相等,从而抑制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图像之间发生以驱动辊14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作为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中间转印带12进行转动的第一带部件驱动辊,即驱动辊8的半径为r2,且设定沿着该中间转印带12从一次转印位置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若满足y=2πr2·n2(n2为自然数)的关系,则可使得中间转印带12在该一次转印位置中的速度与在该二次转印位置中的速度发生始终保持同相位的速度变动,由此抑制了上述图像伸缩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驱动该中间转印带12进行转动的驱动辊8的半径为r2,并设定与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处于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若满足z=2πr2·n3(n3为自然数)的关系,可使得各个一次转印位置始终为同相位的图像位置。由此抑制了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之间的色偏离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中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第二带部件从动辊(二次转印辊9等)的半径为r3,并设定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为x时,若满足x=2πr3·n4(n4为自然数)的关系,则能够抑制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图像之间发生以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从动辊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部件中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的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4,并设定沿着该中间转印带12从一次转印位置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长度为y时,若满足y=2πr4·n5(n5为自然数)的关系,则由于不再受到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的所述从动辊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的影响,从而使得在一次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中的中间转印带12速度发生始终保持同相位的速度变动,由此抑制了上述图像伸缩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部件中从动于该中间转印带12的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4,并设定与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处于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若满足z=2πr4·n6(n6为自然数)的关系,则可使得各个一次转印位置始终保持同相位的图像位置。由此抑制了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之间的色偏离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作为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中间转印带12进行转动的驱动辊8的半径为r2,且直接转印夹持部与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为x时,若满足x=2πr2·n7(n7为自然数)的关系,则能够抑制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图像之间的以驱动辊8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作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直接转印带13进行转动的驱动辊14的半径为r1,且沿着该中间转印带12从一次转印位置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若满足y=2πr1·n8(n8为自然数)的关系,则由于不再受到驱动辊14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的影响,从而中间转印带12在一次转印位置和二次转印位置中的速度发生始终 保持同相位的速度变动,由此抑制了如上所述图像伸缩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作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直接转印带13进行转动的驱动辊14的半径为r1,并设定与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若满足z=2πr1·n9(n9为自然数)的关系,则可使得各个一次转印位置成为始终保持同相位的图像位置。由此抑制了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之间的色偏离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1,当设定作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直接转印带13进行转动的驱动辊14的半径为r1,并设定作为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中间转印带12进行转动的驱动辊8的半径为r2时,若满足r1=r2的关系,则不但能够获得上述对驱动辊8或从动辊14以一周转为周期的速度变动引起的色偏离的抑制效果,而且驱动辊8和驱动辊14还可以公用一个辊。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当具有:驱动辊14,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直接转印带13进行转动的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二次转印辊9,为架设直接转印带13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设于二次转印辊9上的直接转印带13的转动速度;以及,反馈控制装置,根据该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控制驱动辊14的驱动转动,当设定二次转印辊9的半径为R1,并设定直接转印位置与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若满足x=2πR1·N1(N1为自然数)的关系,则能够使得直接转印带13在该直接转印位置中的速度变动周期与在该二次转印位置中的速度变动周期相配合,从而使得记录纸P在该直接转印位置中的输送速度与在该二次转印位置中的输送速度相等,由此,抑制了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Y、M、C、K调色剂图像之间发生以二次转印辊9一周转为周期的色偏离。 
根据实施方式2,可采用具有旋转编码器的检测装置作为上述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该旋转编码器与二次转印辊9同轴设置,用于检测从动于直接转印带13的二次转印辊9的转动角速度或转动角变位。 
根据实施方式2,具有:驱动辊8,为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部件之 一、并用于驱动该中间转印带12进行转动的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从动辊18,为架设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部件之一、并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的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设于从动辊18上的中间转印带12的转动速度;以及,反馈控制装置,根据该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控制驱动辊8的驱动转动,当设定从动辊18的半径为R2,并设定沿着该中间转印带12的转动方向,从一次转印位置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若满足y=2πR2·N2(N2为自然数)的关系,则能够使得中间转印带12在该直接转印位置和该二次转印位置中发生始终保持同相位的速度变动,从而能够抑制上述的图像伸缩的发生。 
根据实施方式2,当设定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的从动辊18的半径为R2,并设定与中间转印带12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处于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若满足z=2πR2·N3(N3为自然数)的关系,则各个一次转印位置分别成为始终保持同相位的图像位置,从而抑制了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Y、M、C调色剂图像之间发生色偏离。 
根据实施方式2,可采用具有旋转编码器的检测装置,作为上述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该旋转编码器与从动辊18同轴设置,用于检测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2的从动辊18的转动角速度或转动角变位。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
第一带部件,可转动地受多个第一辊部件架设;
第一像载置体,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
一次转印装置,将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一次转印到该第一带部件上;
二次转印装置,将被转印到该第一带部件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第二像载置体,被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或者下游,该二次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该第一带部件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位置;
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二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以及,
直接转印装置,用于将该第二图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带部件,该第二带部件可转动地受多个第二辊部件架设,用于载置并输送记录介质,使其通过直接转印位置以及所述二次转印位置,该直接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所述第二像载置体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位置,
该直接转印位置与该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中造成该第二带部件发生速度变动的第二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
第一带部件,可转动地受多个第一辊部件架设;
第一像载置体,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
一次转印装置,将该第一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一次转印到该第一带部件上;
二次转印装置,将被转印到该第一带部件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第二像载置体,被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或者下游,该二次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该第一带部件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位置;
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该第二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以及,
直接转印装置,用于将该第二图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三辊部件,该第三辊部件可转动地被装设为与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二像载置体相对设置,并对记录介质施加输送力,使其通过直接转印位置以及所述二次转印位置,该直接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所述第二像载置体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位置,
该直接转印位置与该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对所述记录介质施加输送力的第三辊部件的圆周周长的自然数的倍数。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1·n1,其中n1为自然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该一次转印位置为图像被从所述第一像载置体一次转印到所述第一带部件上的转印位置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2·n2,其中n2为自然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2·n3,其中n3为自然数。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3,该第二带部件从动辊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中从动于该第二带部件的从动辊,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3·n4,其中n4为自然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4,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中从动于该第一带部件的从动辊,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所述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4·n5,其中n5为自然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4,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具有一个以上,且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中从动于该第一带部件的从动辊,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4·n6,其中n6为自然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2·n7,其中n7为自然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所述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1·n8,其中n8为自然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1·n9,其中n9为自然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1,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并设定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半径为r2,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且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时,满足以下关系,即r1=r2。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之一,并用于驱动该第二带部件进行转动;第二带部件从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二带部件的多个第二辊部件之一,并从动于该第二带部件的转动;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设于该第二带部件从动辊上的该第二带部件的转动速度;以及,反馈控制装置,根据该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控制该第二带部件驱动辊的驱动转动,当设定所述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1,并设定所述直接转印位置与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时,满足以下关系,即x=2πR1·N1,其中N1为自然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具有旋转编码器,该旋转编码器与所述第二带部件从动辊同轴设置,用于检测该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转动角速度或转动角变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
第一带部件从动辊,为架该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并从动于该第一带部件的转动;
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设于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上的该第一带部件的转动速度;以及,
反馈控制装置,根据该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控制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驱动转动,
当设定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2,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所述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2·N2,其中N2为自然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定所述第二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2,并设定与该第一带部件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包含所述第一像载置体在内的多个像载置体中相邻的像载置体的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z时,满足以下关系,即z=2πR2·N3,其中N3为自然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具有旋转编码器,该旋转编码器与所述第一带部件从动辊同轴设置,用于检测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转动角速度或转动角变位。
18.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带部件驱动辊,为架设所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用于驱动该第一带部件进行转动;
第一带部件从动辊,为架该述第一带部件的多个第一辊部件之一,并从动于该第一带部件的转动;
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设于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上的该第一带部件的转动速度;以及,
反馈控制装置,根据该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控制该第一带部件驱动辊的驱动转动,
当设定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半径为R2,并设定沿着该第一带部件转动方向,从所述一次转印位置到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长度为y时,满足以下关系,即y=2πR2·N2,其中N2为自然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部件速度检测装置具有旋转编码器,该旋转编码器与所述第一带部件从动辊同轴设置,用于检测该第一带部件从动辊的转动角速度或转动角变位。
CN2010101948253A 2009-06-03 2010-05-31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7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3931/09 2009-06-03
JP2009133931A JP2010281943A (ja) 2009-06-03 2009-06-03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7853A CN101907853A (zh) 2010-12-08
CN101907853B true CN101907853B (zh) 2012-09-19

Family

ID=42710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482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7853B (zh) 2009-06-03 2010-05-3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60179B2 (zh)
EP (1) EP2259151A1 (zh)
JP (1) JP2010281943A (zh)
CN (1) CN1019078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7046B2 (ja) * 2010-02-23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10632740B2 (en) 2010-04-23 2020-04-28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JP5505795B2 (ja) 2010-07-30 2014-05-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822778B1 (en) 2012-03-05 2019-05-08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WO2013132419A1 (en) 2012-03-05 2013-09-12 Landa Corporation Limite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US9186884B2 (en) * 2012-03-05 2015-11-17 Landa Corporation Ltd.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ES2835225T3 (es) 2012-03-05 2021-06-22 Landa Corp Ltd Construcciones de película de tinta
EP4019596A1 (en) 2012-03-05 2022-06-29 Landa Corporation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k film construction
US10434761B2 (en) 2012-03-05 2019-10-08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US9902147B2 (en) 2012-03-05 2018-02-27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US10642198B2 (en) 2012-03-05 2020-05-05 Landa Corporation Lt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and protonatabl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US9643403B2 (en) 2012-03-05 2017-05-09 Landa Corporation Ltd. Printing system
US9498946B2 (en) 2012-03-05 2016-11-22 Landa Corporation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r monitoring of a printing system
CN104220934B (zh) 2012-03-05 2018-04-06 兰达公司 印刷系统
US9517618B2 (en) 2012-03-15 2016-12-13 Landa Corporation Ltd. Endless flexible belt for a printing system
GB201401173D0 (en) 2013-09-11 2014-03-12 Landa Corp Ltd Ink formulations and film constructions thereof
GB2536489B (en) 2015-03-20 2018-08-29 Landa Corporation Ltd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
GB2537813A (en) 2015-04-14 2016-11-02 Landa Corp Ltd Apparatus for thread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of a printing system
JP6624840B2 (ja) * 2015-08-06 2019-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GB201602877D0 (en) 2016-02-18 2016-04-06 Landa Corp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videos
GB201609463D0 (en) 2016-05-30 2016-07-13 Landa Labs 2012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article
DE112017002714T5 (de) 2016-05-30 2019-02-28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es Druckverfahren
DE112018004530T5 (de) 2017-10-19 2020-07-09 Landa Corporation Ltd. Endloses flexibles band für ein drucksystem
JP7225230B2 (ja) 2017-11-19 2023-02-20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デジタル印刷システム
US11511536B2 (en) 2017-11-27 2022-11-29 Landa Corporation Ltd. Calibration of runout error in a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US11707943B2 (en) 2017-12-06 2023-07-25 Landa Corporation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gital printing
WO2019111223A1 (en) 2017-12-07 2019-06-13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and method
WO2020003088A1 (en) 2018-06-26 2020-01-02 Landa Corporation Ltd.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for a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US10994528B1 (en) 2018-08-02 2021-05-04 Landa Corporation Ltd.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with flexibl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US12001902B2 (en) 2018-08-13 2024-06-04 Landa Corporation Ltd. Correcting distortions in digital printing by implanting dummy pixels in a digital image
US11318734B2 (en) 2018-10-08 2022-05-03 Landa Corporation Ltd. Friction reduction means for printing systems and method
CN113272144B (zh) 2018-12-24 2023-04-04 兰达公司 数字印刷系统和方法
US10599075B1 (en) * 2019-03-25 2020-03-24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21105806A1 (en) 2019-11-25 2021-06-03 Landa Corporation Ltd. Drying ink in digital printing using infrared radiation absorbed by particles embedded inside itm
US11321028B2 (en) 2019-12-11 2022-05-03 Landa Corporation Ltd. Correcting registration errors in digital printing
CN114868087A (zh) 2019-12-29 2022-08-05 兰达公司 印刷方法和系统
JP2023031869A (ja) * 2021-08-25 2023-03-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07565A (ja) 2022-01-24 2023-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駆動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90092A (ja) * 2006-10-04 2008-04-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8899A (ja) * 2008-02-22 2009-09-0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4503B2 (ja) * 1992-11-30 2003-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06755A (ja) * 1999-01-12 2000-07-28 Konica Corp カラ―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86281A (ja) * 2001-12-14 2003-07-03 Hitachi Printing Solutions Ltd 電子写真装置
EP1324148A1 (en) 2001-12-28 2003-07-02 Ricoh Company, Ltd.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3548164B2 (ja) * 2002-03-14 2004-07-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949896B2 (en) 2002-12-03 2005-09-27 Ricoh Company, Limite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driving motor to move object at a constant velocity
JP4365150B2 (ja) 2003-06-23 2009-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伝動装置、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863A (ja) 2003-07-10 2005-02-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1498785B1 (en) 2003-07-18 2015-12-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peed control of a belt
JP4272565B2 (ja) 2003-07-18 2009-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5575B2 (ja) 2003-08-05 2009-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像担持体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075529A (ja) 2003-08-29 2005-03-24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6109A (ja) 2004-03-17 2005-09-29 Ricoh Co Ltd 像担持体回転位相調整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0953A (ja) 2004-04-13 2005-10-27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その駆動制御方法及び駆動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EP1628168B1 (en) 2004-08-17 2014-01-08 Ricoh Company, Lt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riving of an endless bel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41401B2 (ja) 2004-09-16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像担持体速度変動位相差の検出方法及び該方法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US7274900B2 (en) * 2004-09-20 2007-09-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6171594A (ja) 2004-12-20 2006-06-29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制御方法、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568609B2 (ja) 2005-01-11 2010-10-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228088B2 (en) * 2005-01-21 2007-06-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6209042A (ja) 2005-01-25 2006-08-10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32028B2 (ja) 2005-01-25 2011-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色ずれ検出方法、色ずれ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8916A (ja) 2005-01-31 2006-08-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0854A (ja) * 2005-03-04 2006-09-14 Ricoh Co Ltd 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21517B2 (ja) 2005-03-15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044B2 (ja) * 2005-07-07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042B2 (ja) 2005-10-31 2012-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色ずれ補正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7772B2 (ja) 2005-11-15 2012-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85526B2 (ja) 2005-11-30 2012-02-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58597C (zh) 2005-12-09 2009-02-0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7587157B2 (en) 2006-01-25 2009-09-08 Ricoh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rrecting a rotation speed of an image carrier
JP4778807B2 (ja) 2006-02-17 2011-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14620B2 (ja) 2006-02-28 2012-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79549A (ja) * 2006-04-11 2007-10-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8593A (ja) 2006-04-28 2007-11-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693468B2 (en) 2006-04-28 2010-04-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forming a quality color image
US7653332B2 (en) 2006-04-28 2010-01-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nhance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reducing deviation of superimposed images
JP5101921B2 (ja) 2006-10-04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色ずれ検出方法
JP4874073B2 (ja) 2006-12-04 2012-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5334B2 (ja) 2006-12-07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29604B2 (ja) 2007-01-12 2013-07-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748695B2 (en) 2007-03-01 2010-07-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49670B2 (ja) 2007-06-27 2012-10-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068766B2 (en) 2007-07-12 2011-11-29 Ricoh Company, Ltd. Rotary driv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52481B2 (ja) 2007-09-14 2013-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130507B2 (ja) 2007-11-14 2013-0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転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7011B2 (ja) 2007-12-12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8064802B2 (en) 2007-12-28 2011-11-22 Ricoh Company, Ltd. Driving-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34412B2 (ja) 2008-04-08 2013-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90092A (ja) * 2006-10-04 2008-04-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8899A (ja) * 2008-02-22 2009-09-0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310281A1 (en) 2010-12-09
CN101907853A (zh) 2010-12-08
JP2010281943A (ja) 2010-12-16
US8260179B2 (en) 2012-09-04
EP2259151A1 (en)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785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51586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14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417161B2 (en)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a cylindrical layer thickness regulation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device
CN10423831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048133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93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226352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8730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11437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06269B2 (ja) 転写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153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8011A (ja) 電子写真方式プリンタの現像装置
US6571078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64101B2 (ja)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39737B1 (ko)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US20030228181A1 (en) Common polarity toner duplexing electrostatographic reproduction machine
US20230312284A1 (en)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747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555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07702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冷却管路
JPH04454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559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646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6649A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