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1651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1651A
CN101561651A CNA2009101417124A CN200910141712A CN101561651A CN 101561651 A CN101561651 A CN 101561651A CN A2009101417124 A CNA2009101417124 A CN A2009101417124A CN 200910141712 A CN200910141712 A CN 200910141712A CN 101561651 A CN101561651 A CN 1015616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omeric element
transfer belt
intermediate transfer
support unit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17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1651B (zh
Inventor
安丸一郎
紫村大
稻田征治
稻叶雄一郎
高山明典
道田一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61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1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1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16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活动带(31);转印部件(110),该转印部件对着图像承载部件(12),且带(31)处于它们之间;其中,转印部件(110)有接触表面(110a),该接触表面与带的表面基本平行,并与带接触,且当带运动时,该带与接触表面(110a)摩擦,且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12)的、与接触表面(110a)相对的部分进行转印;以及支承部件(101),用于支承转印部件(110),支承部件(101)可摇摆。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本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No.200680006342.8(国际申请号:PCT/JP2006/322907;申请日:2006年11月10日;发明名称:成像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将承载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上,或者转印至承载在记录介质承载带上的记录介质上。
背景技术
已经有多种电子照相技术用于成像装置。根据其中一种技术,承载在图像承载器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夹在图像承载器部件和转印辊之间的带上。根据另一种技术,构成记录介质承载部件的带夹在图像承载部件和转印辊之间,承载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该带上的记录介质上。
在任何情况下,在转印辊和带之间都有很小间隙,该间隙在转印辊和带之间的夹区附近,也就是在接触区域附近。相对于带的运动方向(转印辊的旋转方向),该间隙存在于夹区的两侧。当施加转印偏压时,在两个小间隙附近产生转印电场。这些转印电场并不确定,因此可能使得一些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颗粒散开,特别是在夹区(转印区域)的上游侧。换句话说,这些不确定的电场将可能降低成像装置的转印性能。对于另一种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与带的内表面接触),有转印叶片。在有很小间隙的情况下对着带的转印叶片部分非常小。因此,在该区域中产生的电场(例如上述电场)也太小,以致于是不能令人满意地进行图像转印的原因之一。因此,使用转印叶片的成像装置不一定会遇到其转印性能由于上述不确定电场而降低的问题。不过,使用转印叶片的成像装置的转印区域更小,因此转印效率更低。
根据上述背景技术,已经提出根据在图像转印部件和带之间的接触方式使用与转印叶片不同的图像转印部件。例如,已经提出使用长方体形式的图像转印部件,它在转印部件和带之间的接触面积方面比叶片形式的图像转印部件(该图像转印部件只通过它的边缘和邻近部分来与带接触)大得多。
不过,通过它的表面之一的整体而与带接触的图像转印部件(下文中将简称为转印部件)在转印部件和转印带之间的摩擦阻力方面比通过它的边缘部分而与带接触的转印部件更大。因此,当带运动时,通过它的表面之一的整体而与带接触的转印部件以规则间隔而间歇地与带分离和重新接触,从而使得转印电场不稳定。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它的表面之一的整体而与带接触的转印部件将与它的保持器脱开,和/或转印部件自身将磨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使用图像转印部件,图像转印部件的表面之一的整体与带(成环形带形式)的内表面接触,该图像转印部件的特征在于即使当实际形成图像时,图像转印部件也令人满意地与带保持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活动带;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对着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所述带处于它们之间;其中,所述转印部件有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与所述带的表面基本平行,并与所述带接触,且当所述带运动时,所述带与接触表面摩擦,且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的、与接触表面相对的部分进行转印;以及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所述转印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可摇摆。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将更清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表示了它的总体结构。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中间转印单元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
图8也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10也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另一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另一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另一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转印装置的一个横向端部分的透视图,表示其除了中间转印带之外的结构。
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18也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表示了它的动作。
图1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另一剖视图,示意表示了在弹性部件上承受的力。
图2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又一剖视图。
图21也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图像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的另一剖视图,表示了它的作用。
图2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表示了它的总体结构。
图24是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记录介质承载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成像装置。
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是具有多个成像站的彩色打印机。图1中所示的成像装置有四个成像站,这些成像站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颜色不同。四个处理盒10y、10m、10c和10k可拆卸地安装在四个成像站中,这四个处理盒10y、10m、10c和10k所形成的图像的颜色分别与四个成像站匹配。这里,参考标记y、m、c和k分别代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成像装置还有:四个光学单元20y、20m、20c和20k,它们能够投射激光束同时以图形信息对该激光束进行调制;中间转印单元30;记录介质供给单元40;以及图像定影单元50。
四个处理盒10y、10m、10c和10k有大致相同结构。各处理盒10(10y、10m、10c和10k)有:感光鼓12,该感光鼓是电子照相件;充电装置13;显影装置14;以及清洁装置15。
中间转印单元30有:中间转印带31,该中间转印带31为环形带;以及三个辊32、33和34,这三个辊32、33和34可旋转地支承中间转印带31。中间转印单元30还有第一转印装置100(100y、100m、100c和100k),用于将形成于相应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上。
中间转印带31移动经过在感光鼓12(12y、12m、12c和12k)和第一转印装置100之间的交界面。在各第一转印区域,形成于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相应的第一转印装置100而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上。也就是,当中间转印带31移动经过在感光鼓12y、12m、12c和12d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交界面时,形成于感光鼓12y、12m、12c和12d上的调色剂图像分层地顺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上。
同时,记录介质P通过记录介质供给单元40而从供给器盒41传送至第二转印区域。当记录介质P被传送给第二转印区域时,已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二转印辊36而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在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之后,记录介质P传送给定影单元50。在定影单元50中,调色剂图像在定影辊51和压辊52之间的夹区中进行定影。然后,记录介质P通过一对排出辊55而排出至传送托盘56上。
参考图2,中间转印单元30包括中间转印带31、带拉紧部件(辊32、33和34)以及第一转印装置100。中间转印带31由辊32、33和34支承和拉伸,如上所述,并通过驱动器辊32而旋转,该驱动器辊32在驱动力从驱动装置传递给它时进行旋转。对于处理盒的感光鼓12y、12m、12c和12k,它们以大致与中间转印带31相同的圆周速度进行旋转。
在由中间转印带31形成的环路的内侧布置了作为转印装置的第一转印装置100y、100m、100c和100k,这样,它们分别对着感光鼓12y、12m、12c和12k。电源35(35y、35m、35c和35k分别)与第一转印装置100(100y、100m、100c和100k)连接,这样将施加转印偏压,该转印偏压能够引起预定电流。当电流通过电源35(35y、35m、35c和35d)供给第一转印装置100时,在对着第一转印装置100的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静电吸引至中间转印带31上。
图3和4中表示了第一转印装置100的详细结构。大致成长方体形状的弹性部件110通过一对压缩弹簧122而保持压在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上。弹性部件110的一个表面用作接触表面110a,该接触表面110a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弹性部件110布置得使得接触表面110a大致平行于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因此,根据带的运动方向,整个接触表面110a与中间转印带31的预定区域接触,且在接触表面110a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没有间隙。弹性部件110用作图像转印部件。它由发泡物质(例如海绵)形成,并可弹性压缩。它由作为支承部件的保持器101来支承。它通过整个接触表面110a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因此,当中间转印带31运动(旋转)时,它的接触表面110a与中间转印带31摩擦。当弹性部件110受到由于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时,保持器101将倾斜。不过,第一转印装置100构成为这样,即弹性部件110的弹性变形将防止弹性部件110的接触表面110a(该接触表面110a直接面对中间转印带31)离开中间转印带31。弹性部件110由保持器101可拆卸地保持,从而能够在维护成像装置的主组件的过程中更换弹性部件110。保持器101有一对轴102,各轴102直接位于接触表面110a的下面,如图3所示。各轴102由轴承123支承。顺便说明,轴102并不需要与保持器101形成一体。例如,保持器101可以有孔,这样,独立于保持器101的轴能够插入该孔中。为了使弹性部件110能够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平行的方向运动,将保持器101支承得使它能够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旋转摇摆。保持器101有一对旋转止动器103(旋转调节器),用于调节保持器101的旋转摇摆量(旋转范围)。换句话说,保持器101能够进行旋转摇摆,同时控制它的旋转范围。
各压缩弹簧122按压相应轴承123,从而通过轴承123和保持器101来使弹性部件110的接触表面110a保持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由压缩弹簧122的弹性产生的力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作用。轴承123安装得使得它的运动通过未示出的引导装置而被限制为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图中的垂直方向)。支承弹性部件110的保持器101通过一对压缩弹簧122而保持压向中间转印带31和感光鼓12。因此,中间转印带31由弹性部件110和感光鼓12夹住。
用于限制保持器101的旋转摇摆范围的旋转止动器103(摇摆运动调节部分)装配在调节孔121中,中间转印单元30的框架120有该调节孔121。调节孔121在直径上大于旋转止动器103。旋转止动器103能够在调节孔121中运动,从而使保持器101能够在与旋转止动器103的运动范围相对应的范围内旋转摇摆。旋转止动器103(旋转运动调节部分)的形状类似柱形销。调节孔121形成得使它的横截面为所谓的扁平椭圆形。
在成像操作过程中,中间转印带31沿由图3中的箭头标记A所示的方向运动。弹性部件110的接触表面110a保持完全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区域在上游和下游都超过在感光鼓12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区域而延伸。弹性部件110的形状类似长方体的原因如下:使弹性部件110形成为类似长方体将使得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的扁平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尺寸大于在柱形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31的扁平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使得转印电场的边界更确定。因此,弹性部件110可以成多边形形状,只要它的一个表面能够起到接触表面110a的作用即可。弹性部件110由保持器101支承,这样,直接面对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的接触表面110a保持在保持器101的弹性部件保持孔的外部。
下面将详细介绍弹性部件110的状态。参考图3,当中间转印带31并不进行旋转运动时,弹性部件110通过压缩弹簧123而保持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的扁平区域垂直的方向简单压靠在中间转印带31上,如上所述。不过,当中间转印带31旋转时,由于存在于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中间转印带31运动的力传递给弹性部件110。当该力传递给弹性部件110时,首先,邻近接触表面110a的弹性部件110部分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而向下游变形,从而在弹性部件110中产生应变。最终,整个弹性部件110都受到通过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运动以及在接触表面110a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上述摩擦力的相互作用而施加在弹性部件110上的力的影响;该力压迫整个弹性部件110朝着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的下游运动。不过,保持器101有一对轴102。因此,弹性部件110与保持器101一起旋转,这样,接触表面110a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因此,在接触表面110a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交界面中的压力分布变得不均匀,足以使接触表面110a实际上离开中间转印带31,从而降低在中间转印带31和弹性部件110之间的摩擦力。当摩擦力降低时,保持器101将绕它的轴往回旋转摇摆,以便恢复它在通过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而旋转摇摆之前的姿态;摩擦力的降低使得保持器101能够往回旋转摇摆。因此,弹性部件110不会离开保持器101的弹性部件保持孔,也不会撕裂。该机构将在后面更详细介绍。
当影响保持器101的姿态的条件符合要求时,例如当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极其稳定时,保持器101的角度(旋转角度)在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过程中保持稳定。不过,当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不稳定时,保持器101的旋转角度在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过程中产生波动。在任何情况下,弹性部件110受到的力都由保持器101的旋转和/或弹性部件110自身的变形来吸收,从而防止使接触表面110a离开中间转印带31。由于弹性部件110的弹性,因此即使当保持器101如上述旋转时,弹性部件110也能够通过变形而防止接触表面110a离开中间转印带31。
而且,旋转止动器103处于调节孔121中。因此,当保持器101过度倾斜时,旋转止动器103与调节孔121的边缘接触,从而防止保持器101进一步倾斜。该设置也有助于防止接触表面110a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
保持器101的倾斜方向预设成这样,当保持器101倾斜时,弹性部件110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图中的方向A)运动。如图4中所示,根据在弹性部件110和感光鼓12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像转印装置的结构设置成使得弹性部件110不会朝着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的上游侧倾斜。调节孔121形成得不允许旋转止动器103向下游运动,从而防止弹性部件110朝着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的上游倾斜。
因为转印装置的结构设置使得保持器100能够旋转摇摆,因此第一转印装置100如图4、5和6所示进行作用。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在接触表面110a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中心在感光鼓12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中心的下游侧(图4和5)。即使当中间转印带31运动时也保持该关系(图6)。而且,即使在中间转印带31和弹性部件110之间发生所谓的“打滑”现象,并因此产生沿使得第一转印装置100沿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向作用的力时,也保持上述关系。
如上所述,当影响保持器101的姿态的条件符合要求时,例如当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极其稳定时,保持器101的旋转角度在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过程中保持稳定,而当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不稳定时,保持器101的旋转角度产生波动。在任何情况下,弹性部件110受到的力都通过保持器101的旋转和/或弹性部件110自身的变形来吸收,从而防止接触表面110a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而且,弹性部件110沿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的运动被限制为预定范围,以便防止第一转印区域受到弹性部件110的运动的较大影响。通过提供该结构,可以防止出现第一转印装置100由于转印区域退化而降低转印效率的问题以及由于转印区域退化而形成不能令人满意的图像的问题。
下面将参考图7和8介绍保持器101的旋转摇摆运动和它的效果。图7表示了转印区域,其中,中间转印带31并不运动。当转印区域处于图7中所示状态时,由弹性部件110施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压力大致均匀分布,如图中多个箭头标记所示。不过,当中间转印带31运动时,第一转印装置100进行旋转摇摆,从而改变姿态,如图8中所示。因此,由弹性部件110施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压力变得不均匀分布;压力移向下游侧。因此,与当转印区域处于图7所示状态时相比,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也就是,可以认为由弹性部件110施加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处于转印区域下游侧的部分上的压力的量大大减小,这有助于降低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
当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时,第一转印装置100的姿态如图7中所示。另一方面,当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时,第一转印装置100的姿态如图8中所示;保持器101倾斜,从而降低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也就是,第一转印装置100的姿态受到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影响;第一转印装置100的角度设置为与在摩擦力和第一转印装置100的旋转力矩之间的平衡点相对应的值。
顺便说明,只要当中间转印带31运动时第一转印装置100设置为与在摩擦力和第一转印装置100的旋转力矩之间的上述平衡点相对应的角度,就可以使第一转印装置100牢固固定在与上述平衡角度相同的角度。不过,实际上,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速度和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的特性并不保持完全稳定。因此,使用上述结构,保持器101能够旋转摇摆,以便获得在摩擦力和旋转力矩之间的平衡状态,以便使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状态保持稳定,从而使第一转印装置100保持转印性能稳定。
实施例2
下面将参考图9和10介绍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相同,除了下面将介绍的以下特征之外。
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薄膜114布置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以便使中间转印带31更容易相对于弹性部件110滑动。在该薄膜114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在弹性部件110的表面110b(该表面110b面对薄膜114)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系数。薄膜114是弹性导电薄膜片。当转印偏压从电源35施加在弹性部件110上时,转印电流通过薄膜114流向中间转印带31。薄膜114和弹性部件110的组合用作图像转印部件。薄膜114粘在保持器101上。它通过夹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而保持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
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当中间转印带31旋转时,保持器101绕轴102旋转。直到这时,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印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过,在本实施例中,薄膜114存在于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且在薄膜114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低于在弹性部件110的表面110b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如上所述。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的角度范围(保持器110在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过程中在该角度范围内旋转摇摆)比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的角度范围更小。因此,对于在感光鼓12和弹性部件110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量(当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不稳定时产生该位置关系变化),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小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因此,对于由弹性部件110形成的转印电场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比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更稳定。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优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除了下面将介绍的以下特征之外。
参考图11,在本实施例中,薄膜115布置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以便使中间转印带31更容易相对于弹性部件110滑动。不过,薄膜115比薄膜114更短。而且,薄膜115只存在于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一部分中。更具体地说,弹性部件110的上游侧一半保持压靠在中间转印带31上,且在它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有薄膜115,而弹性部件110的下游侧一半直接与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接触。薄膜115的材料与薄膜114的材料相同。因此,在该薄膜115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在弹性部件110的、面对薄膜115的表面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系数。而且,它能够导电。用于将薄膜115安装在保持器101上的方法与用于将薄膜114安装在保持器101上的方法相同;薄膜115也粘在保持器101上。薄膜115和弹性部件110的组合用作图像转印装置。
参考图12,当中间转印带31旋转时,第一转印装置100绕轴102旋转摇摆。因此,弹性部件110倾斜,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因此,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由弹性部件110施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压力向上游侧移动。这样,由弹性部件110施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压力的分布如图8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薄膜115只存在于弹性部件110的上游侧一半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也就是,薄膜115处于当中间转印带31旋转时由弹性部件110施加的压力移入的区域中,从而降低了在转印区域部分(由弹性部件110施加的压力移入该部分)中的摩擦系数。因此,对于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小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少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力(这通过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压力移动来实现)和降低在接触区域部分(压力移入该部分中)中的摩擦系数的协同作用,第一转印装置的倾斜减小量大致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保证薄膜115甚至在它的下游端(根据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也由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夹住。因此,本实施例优于第二实施例的优点是,在本实施例中的薄膜115的性能比第二实施例中的薄膜114更稳定。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布置中,弹性部件110的整个表面110b由薄膜114覆盖。为了保证表面110b整个被薄膜114覆盖,薄膜114需要制得比表面110b大得多。不过,当薄膜114比表面110b大得多时,超过表面110b延伸的薄膜114部分并不由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夹住,因此,薄膜114的该部分的性能可能不稳定。
顺便说明,图13和14是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的一种变化形式,它的效果与本实施例类似。在该变化形式中,作为弹性部件112的表面的一部分的区域113的特性与弹性部件112的表面的其余部分不同。通过对弹性部件112的表面的该部分(该表面部分对应于区域113)进行处理而形成该区域113,以便降低该区域的、在该区域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系数。第三实施例的该变化形式也有与第三实施例的上述效果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基本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除了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之外。参考图15,在本实施例中,保持器153有臂152。臂152有用作保持器153的轴154的部分。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基本区别是,在轴154和接触表面110a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实施例中在轴102和接触表面110a之间的距离大得多。保持器153的轴154位于接触表面110a的上游(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作为按压部件的一对压缩弹簧115将弹性部件110(该弹性部件110直接位于压缩弹簧115上方)按压在中间转印带31上面。下面将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110的邻近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图16是转印装置和它的邻近部分在从与图15的观察方向不同的方向看时的视图,表示了它的总体结构。为了表示保持器等的结构,图16并没有表示中间转印带31。
当中间转印带31不运动时,弹性部件110通过压缩弹簧155而保持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内侧表面的扁平区域垂直的方向简单地压靠在中间转印带31上。不过,当中间转印带31运动(旋转)时,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产生摩擦力,如图17中所示。该摩擦力开始以下顺序。
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当中间转印带31运动时,弹性部件110倾斜,从而改变在接触表面110a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交界面中的压力分布;压力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朝着上游侧移动。因此,由中间转印带31使得弹性部件110受到的摩擦力降低。不过,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10受到的摩擦力通过弹性部件110的倾斜而减小的量与第一实施例中不同,因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保持器轴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不同。
还在本实施例中,轴154沿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而离接触表面110a较大距离,且在中间转印带31形成的环路的内侧。而且,轴154位于接触表面110a的上游。因此,通过使用该结构布置,当接触表面110a受到摩擦力时(该摩擦力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作用),保持器101上受到沿使得保持器101沿箭头标记B所示方向旋转的方向(也就是使得弹性部件110离开中间转印带31的方向)作用的力。
因此,沿使得弹性部件110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运动方向平行的方向运动的方向作用的力越大,沿使得弹性部件110离开中间转印带31的方向作用的力就越大。这些力在图18中表示。沿使得弹性部件110离开中间转印带31的方向作用的力的方向大致与将弹性部件110按压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方向相反。因此,沿使得弹性部件110离开中间转印带31的方向作用的力有助于降低在中间转印带31和接触表面110a之间的摩擦力。也就是,根据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增大在中间转印带31和接触表面110a之间的摩擦力将有助于降低该摩擦力。下面将参考图19介绍为什么产生沿使得弹性部件110离开中间转印带31的方向作用的力。当在中间转印带31和弹性部件110之间产生摩擦力Fa时,在保持器153中产生旋转力矩fθ。旋转力矩fθ是以使得保持器101沿由箭头标记B表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作用的力。摩擦力Fa和fθ成比例。也就是,当摩擦力Fa由于中间转印带31的内侧表面的特性变化而增大特定量时,旋转力矩fθ成比例地增加。旋转力矩fθ的增加有助于降低摩擦力Fa。因此,旋转力矩fθ和摩擦力Fa共同作用,以便使保持器101固定在(使保持器101倾斜)与旋转力矩fθ和摩擦力Fa之间的平衡点相对应的特定角度。
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布置不仅通过改变在接触表面110a上的压力分布(因此越上游的压力越高)来减小摩擦力,还通过使保持器153倾斜来减小摩擦力。换句话说,两个功能协同作用,以达到使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接触状态保持稳定。
顺便说明,保持器153的旋转范围由旋转止动器162来调节。因此,即使当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不稳定时,接触表面110a保持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从而使转印电场保持稳定。旋转止动器162的存在将防止弹性部件110进行较大运动,从而防止转印电场受到严重影响。
当中间转印带31的转速不稳定时,由于结构布置的上述功能,保持器153能够通过它的轴而不断地旋转摇摆。因此,当不提供旋转止动器162时,保持器101的旋转摇摆幅值将变得过大,这又导致接触表面110a离开中间转印带31而不能形成最佳的图像转印电场。
顺便说明,本实施例也可以进行变化。例如,薄片(例如用于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的薄片)可以布置在弹性部件110和中间转印带31之间,如图20中所示。
图21中表示了本实施例的另一变化形式。图21中所示的第一转印装置构成为使得保持器171有轴172,该轴172的轴线稍微偏离弹性部件110的中心。图21中所示的结构布置也产生与本实施例中产生的力相同的力,如图22中所示。换句话说,第四实施例的该变化形式也提供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5
下面将参考图23介绍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构成为这样:当记录介质由传送带承载和传送时使得多个调色剂图像从多个成像站(一个成像站用于一个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上;彩色图像通过将多个调色剂图像从多个成像站(一个成像站用于一个调色剂图像)分层地顺序转印至传送带上承载的记录介质上而形成于记录介质上。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印装置的结构布置可用于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对于本实施例中的转印部件和它的邻近部分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基本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有记录介质承载单元60,以代替中间转印单元30(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都有该中间转印单元30)。参考图24,转印装置190的结构等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印装置100的那些相同。下面将介绍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10(10y、10m、10c和10k)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中相同。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1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相同点在于:各处理盒也有感光鼓12、充电装置13、显影装置14和清洁装置15,且各处理盒在感光鼓1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介质承载单元60有:记录介质承载带61,该记录介质承载带61为环形带;以及三个辊62、63和64,这三个辊可旋转地支承记录介质承载带61。记录介质承载单元60还有转印装置190(190y、190m、190c和190k),用于将形成于各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承载在记录介质承载带61上的记录介质上。对于转印装置190的结构,可以使用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印装置100相同的结构。
记录介质承载带61移动经过在感光鼓12(12y、12m、12c和12k)和转印装置190之间的交界面。在各转印区域或者在感光鼓12和转印装置190之间的交界面中,形成于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装置190而转印至记录介质承载带61上的记录介质上。也就是,当承载于记录介质承载带61上的记录介质移动经过在感光鼓12y、12m、12c和12d和记录介质承载带61之间的交界面时,形成于感光鼓12y、12m、12c和12d上的调色剂图像分层地顺序转印至记录介质承载带61上的记录介质上。在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承载单元60上的记录介质上之后,记录介质被传送通过定影单元50。当记录介质被传送通过定影单元50时,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意第一转印装置100都可用于转印装置,例如转印装置190构成为使得多个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至承载在记录介质承载部件61上的记录介质上。这样应用将产生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印装置100相同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上述各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装置构成为使用四个成像站,它们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不过,这些实施例并不是为了限制成像站的数目,也就是,成像站的数目可以适当选择。
还有,在上述各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装置是打印机。不过,这些实施例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也就是,本发明也可用于不同于打印机的成像装置。例如,本发明不仅可用于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和传真机,还可以用于能够执行两种或更多前述成像装置的功能的多功能成像装置。本发明用于任何成像装置的转印站都产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使用图像转印部件的成像装置,该图像转印部件的表面之一整个与带(就环形带形式而言)的内侧表面接触,且该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即使当实际形成图像时,图像转印部件也令人满意地保持与带接触。
尽管已经参考上述结构介绍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细节,且本申请将覆盖为了改进目的或在下面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些变化或改变。

Claims (13)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活动的中间转印带;
转印部件,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所述转印部件包括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的弹性部件、支承所述弹性部件的支承部件、以及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承部件压向所述中间转印带,所述转印部件对着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所述带处于它们之间;
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是不可转动的;以及
其中,所述支承部件可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从而允许所述支承部件沿着与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摇摆,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运动方向位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上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呈多面体的形式,具有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还包括调节部分,该调节部分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位于处于所述弹性部件下游的位置。
4.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活动的中间转印带;以及
转印部件,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所述转印部件包括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的薄膜、与所述薄膜部件区域接触的弹性部件、支承所述薄膜部件和弹性部件的支承部件、以及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承部件压向所述中间转印带,所述转印部件对着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所述带处于它们之间;
其中,所述薄膜部件和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是不可转动的;以及
其中,所述支承部件可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从而允许所述支承部件沿着与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摇摆,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运动方向位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上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呈多面体的形式,具有与所述薄膜部件接触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薄膜部件是导电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还包括调节部分,该调节部分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位于处于所述弹性部件下游的位置。
8.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活动的转印材料承载带,用于承载转印材料;
转印部件,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的表面上,所述转印部件包括与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接触的弹性部件、支承所述弹性部件的支承部件,以及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承部件压向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所述转印部件对着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所述带处于它们之间;
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是不可转动的;以及
其中,所述支承部件可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从而允许所述支承部件沿着与转印材料承载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摇摆,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运动方向位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上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呈多面体的形式,具有与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接触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支承部件旋转的调节部分,该调节部分相对于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的运动方向位于处于所述弹性部件下游的位置。
1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活动的转印材料承载带;以及
转印部件,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的表面上,所述转印部件包括与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接触的薄膜、与所述薄膜部件区域接触的弹性部件、支承所述薄膜部件和弹性部件的支承部件、以及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将所述支承部件压向所述转印材料承载带,所述转印部件对着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且所述带处于它们之间;
其中,所述薄膜部件和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是不可转动的;以及
其中,所述支承部件可绕旋转轴的轴线旋转,从而允许所述支承部件沿着与转印材料承载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摇摆,所述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运动方向位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上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呈多面体的形式,具有与所述薄膜部件接触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薄膜部件是导电的。
CN200910141712.4A 2005-11-11 2006-11-10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1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26849 2005-11-11
JP2005-326849 2005-11-11
JP2005326849 2005-11-11
CN200680006342A CN100593139C (zh) 2005-11-11 2006-11-10 成像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6342A Division CN100593139C (zh) 2005-11-11 2006-11-10 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1651A true CN101561651A (zh) 2009-10-21
CN101561651B CN101561651B (zh) 2016-01-27

Family

ID=3760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171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1651B (zh) 2005-11-11 2006-11-10 成像装置
CN2006800063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139C (zh) 2005-11-11 2006-11-10 成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63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139C (zh) 2005-11-11 2006-11-10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5) US7835678B2 (zh)
EP (2) EP1949183B1 (zh)
JP (1) JP4429364B2 (zh)
KR (2) KR101009221B1 (zh)
CN (2) CN101561651B (zh)
WO (1) WO20070554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09221B1 (ko) 2005-11-11 2011-01-19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127282B2 (ja) * 2007-04-1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1768B2 (ja) * 2007-06-14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059A (ja) * 2007-06-14 2008-12-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1767B2 (ja) * 2007-06-14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3805B2 (ja) 2007-11-19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200B2 (ja) * 2008-03-27 2011-10-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8260B2 (ja) * 2008-09-30 2014-03-19 Ntn株式会社 転写帯電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36032B2 (ja) * 2009-05-01 201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70233B2 (ja) * 2010-01-29 2014-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5830B2 (ja) * 2010-02-09 2014-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74808B2 (ja) * 2010-04-30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9241B2 (ja) * 2010-06-25 2014-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4222B2 (ja) * 2010-06-30 2014-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29769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7552B2 (ja) * 2011-09-06 2016-0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4210A (ja) 2011-11-30 2013-06-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377722B2 (ja) * 2012-08-10 2013-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653B2 (ja) * 2012-08-10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50568B2 (ja) * 2013-03-12 2017-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12951B2 (ja) * 2015-06-03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867A (en) * 1897-02-09 Georges loppens and honors deswarte
JPH063974A (ja) 1992-06-24 1994-01-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594538A (en) 1992-12-29 1997-0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layer transfer material bearing member with different coefficient of kinetic frictions between layers
JP3438057B2 (ja) 1993-06-01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331511B2 (ja) 1994-11-04 2002-10-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写真装置
JP3298354B2 (ja) * 1995-03-24 2002-07-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
US5678149A (en) 1995-05-15 1997-10-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934275A (ja) 1995-07-18 1997-02-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786676A (en) * 1995-06-09 1998-07-28 Mitsuba Corporation Control circuit for a windshield wiper system
JPH09166948A (ja) 1995-10-13 1997-06-24 Fuji Xerox Co Ltd 可動部材の位置設定方法および位置設定治具
JP3677839B2 (ja) 1995-10-25 2005-08-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765082A (en) * 1995-11-20 1998-06-09 Casio Computer Co.,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hiftable transfer conveyor belt and attraction assisting roller
US5923935A (en) * 1995-12-29 1999-07-1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olding transfer device support member
JP3267501B2 (ja) 1996-02-23 2002-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
JPH1078709A (ja) 1996-09-02 1998-03-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07151A (ja) * 1997-01-22 1998-08-07 Fujitsu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32574A (ja) 1997-02-20 1998-09-02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192207B1 (en) * 1997-05-21 2001-02-20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image holding components
US6201944B1 (en) * 1997-08-12 2001-03-13 Minolta Co., Ltd. Tandem-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perating in color mode and monochrome mode
JP3388535B2 (ja) 1997-11-05 2003-03-24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19048A (ja) 1997-11-28 1999-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ユニット
JPH11219049A (ja) 1998-01-30 1999-08-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52789A (ja) 1998-06-09 1999-12-24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363807B2 (ja) 1998-06-24 2003-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
JP2000112255A (ja) 1998-09-30 2000-04-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62884A (ja) 1998-11-27 2000-06-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42595A (ja) * 1999-03-19 2001-0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261678B2 (ja) 1999-04-28 2009-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25393A (ja) 1999-10-25 2001-05-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5195B2 (ja) * 2000-05-11 2009-10-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780148B2 (ja) 2000-05-26 2006-05-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155A (ja) 2001-09-04 2003-03-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記録材搬送ユニット
JP2003156942A (ja) 2001-11-19 2003-05-30 Seiko Epson Corp 転写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2729A (ja) 2001-12-28 2003-07-18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30284A (ja) 2002-05-14 2003-1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927869B2 (ja) 2002-06-21 2007-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509A (ja) 2002-09-24 2004-04-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750678B2 (ja) * 2003-09-25 2006-03-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92704B2 (ja) * 2004-09-28 2007-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72716B2 (ja) * 2005-04-27 2009-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00852B2 (en) * 2005-09-09 2008-07-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transfer rollers
KR101009221B1 (ko) 2005-11-11 2011-01-19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화상 형성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49183B1 (en) 2014-01-08
CN100593139C (zh) 2010-03-03
JP4429364B2 (ja) 2010-03-10
KR20100099343A (ko) 2010-09-10
US20120230741A1 (en) 2012-09-13
CN101561651B (zh) 2016-01-27
EP2549335A2 (en) 2013-01-23
US9158237B2 (en) 2015-10-13
US20090196663A1 (en) 2009-08-06
US20130039682A1 (en) 2013-02-14
CN101128778A (zh) 2008-02-20
KR101009221B1 (ko) 2011-01-19
KR101009102B1 (ko) 2011-01-18
KR20080053525A (ko) 2008-06-13
JP2009003472A (ja) 2009-01-08
US20100158586A1 (en) 2010-06-24
EP2549335A3 (en) 2013-03-20
US8594546B2 (en) 2013-11-26
US8320805B2 (en) 2012-11-27
US8532549B2 (en) 2013-09-10
WO2007055415A1 (en) 2007-05-18
EP1949183A1 (en) 2008-07-30
EP2549335B1 (en) 2017-08-30
US7835678B2 (en) 2010-11-16
US20140050510A1 (en) 201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3139C (zh) 成像装置
JP42089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713216B1 (en)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EP2749961B1 (en) Belt tracking system, 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S6228043B2 (zh)
CN1024866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01221396B (zh) 带驱动装置、使用其的转印单元和用该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US1021612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081683A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with obliquely arranged photosensitive belt
CN102043369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装置
CN1018469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1130481B1 (en) Conditioner rolls end seals
CN111413854B (zh) 带式传送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31500A (zh) 转印装置以及具有该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JP36665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95751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316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1111478A1 (en) A device for direct electrostatic printing where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rinthead structure and the surface of a charged toner conveyor is kept constant
JPH03288880A (ja) 多色画像記録装置
JPH11184347A (ja) 静電記録装置
JPH0318869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