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6625A -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6625A
CN102486625A CN2011102683220A CN201110268322A CN102486625A CN 102486625 A CN102486625 A CN 102486625A CN 2011102683220 A CN2011102683220 A CN 2011102683220A CN 201110268322 A CN201110268322 A CN 201110268322A CN 102486625 A CN102486625 A CN 102486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member
pressure
recording materials
downstream
mov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683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栗田笃实
伊本善弥
松本充博
鹫野滋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86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66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以及调节部分,其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移动或变形来调节咬合部分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39724描述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定影辅助辊、张紧辊以及加压部件。定影带熔化色调剂图像并且将已熔化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定影带围绕定影辅助辊和张紧辊拉伸。张紧辊对定影带施加张力。加压部件与定影辅助辊压力接触且使定影带夹设在加压部件与定影辅助辊之间,从而形成咬合部分。基于对张紧辊的位移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改变装置的控制参数。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的目的是可以抑制随着在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咬合部分的压力改变而引起的记录材料的可分离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以及调节部分,其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移动或变形来调节咬合部分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调节部分通过朝向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所述按压部件来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调节部分通过围绕预定轴线旋转所述按压部件来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调节部分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的沿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一部分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或与所述带部件接触的方向移动来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以及调节部分,其通过使所述加压部件朝向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来调节咬合部分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所述调节部分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在所述咬合部分处的移动方向以预定角度移动所述加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以及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其中,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移动或变形从而使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移动来调节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和咬合部分在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朝向所述咬合部分的沿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所述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七或第八方面中,所述按压部件围绕预定轴线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所述按压部件的沿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一部分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或与所述带部件相接触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以及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其中,通过使所述加压部件朝向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来保持咬合部分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中,所述加压部件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在所述咬合部分处的移动方向以预定角度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抑制随着在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咬合部分的压力改变而引起的记录材料的可分离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使用该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提供位置调节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利用按压部件以无级方式进行位置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保持由按压部件在记录介质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所形成的咬合部分的端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可以抑制随着在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咬合部分的压力改变而引起的记录介质的可分离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同时在咬合部分处调节位置并且改变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以抑制随着在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咬合部分的压力改变而引起的记录介质的可分离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提供位置调节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可以利用按压部件以无级方式进行位置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可以保持由按压部件在记录介质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所形成的咬合部分的端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可以抑制随着在带部件与加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咬合部分的压力改变而引起的记录介质的可分离性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可以同时在咬合部分处调节位置并且改变压力。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应用了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3是沿线III-III截取的图2中所示的定影装置的截面图;
图4A和图4B例示了定影装置的高压力状态和低压力状态;
图5A和图5B例示了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调节机构;
图6A和图6B例示了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操作;
图7A和图7B例示了应用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调节机构;
图8A和图8B例示了应用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操作;
图9A和图9B例示了应用了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调节机构;
图10A和图10B例示了应用了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操作;
图11例示了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调节机构;以及
图12例示了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了应用了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
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通常被称为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型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一次转印单元10,二次转印单元20以及定影装置60。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利用电子照相术形成各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单元10通过一次转印操作将由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形成的各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二次转印单元20通过二次转印操作将已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所有叠加的色调剂图像共同转印到纸张P(记录材料)上。定影装置60将由二次转印操作所转印的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控制定影装置60和定影装置60的诸如调节机构(稍后描述)等每个部分的控制器40。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用作示例性图像形成部分)具有诸如充电器12、激光曝光单元13(由Bm表示所例示的曝光光束)、显影单元14、一次转印辊16以及鼓清洁器17等围绕感光鼓11依次设置的电子照相装置,其中感光鼓11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每个充电器12对其相应的感光鼓11进行充电。每个激光曝光单元13在其相应的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每个显影单元14容纳其相应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并且利用色调剂使其相应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见。在每个一次转印单元10中,每个一次转印辊16将形成在相应感光鼓11上的相应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每个鼓清洁器17去除其相应感光鼓11上的残留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是这样的:对应于黄色(Y)的图像形成单元1Y、对应于品红色(M)的图像形成单元1M、对应于蓝绿色(青色)(C)的图像形成单元1C以及对应于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1K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按上述顺序沿直线设置。
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5是膜状的环形带,在该环形带中,在诸如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的树脂中含有诸如炭黑等适量的抗静电剂。中间转印带15形成为使得其体积电阻率处在106~1014Ωcm的范围内,并且其厚度例如为0.1mm的量级。通过各种辊沿图1中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以预定速度循环驱动中间转印带15。各种辊包括驱动辊31、支撑辊32、张紧辊33、支承辊25以及清洁支承辊34。驱动辊31通过由具有优良的恒速性能的电动机(未示出)驱动而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5。支撑辊32支撑中间转印带15并且沿着感光鼓11的设置方向直线地延伸。张紧辊33对中间转印带15施加张力并且用作防止中间转印带15发生蛇行的校正辊。支承辊25设置在二次转印单元20中。清洁支承辊34设置在用于刮除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清洁单元中。
每个一次转印单元10包括设置为与相应的感光鼓11相对的一次转印辊16,并且中间转印带15夹设在一次转印辊16与感光鼓11之间。每个一次转印辊16包括轴和用作围绕轴固定的弹性层的海绵层。每个轴是由诸如铁或SUS等金属形成的圆柱棒。每个海绵层是海绵状圆筒辊,其由混合有诸如炭黑等导电剂的NBR、SBR、EPDM的橡胶混合物形成并且具有107.5~108.5Ωcm的体积电阻率。每个一次转印辊16设置为与相应的感光鼓11压力接触,并且中间转印带15夹设在一次转印辊16与感光鼓11之间。每个一次转印辊16上被施加有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色调剂的带电极性为负极性,并且将在下文中假设为负极性。这使得各个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依次静电吸附到中间转印带15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叠加的色调剂图像。
二次转印单元20包括支承辊25和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色调剂图像承载表面侧的二次转印辊22。支承辊25的表面由分散有碳的EPDM和NBR的橡胶混合物的管件形成,而支承辊25的内部由EPDM橡胶形成。支承辊25形成为:其表面电阻率为107~1010Ω/sq,并且其硬度例如为70°(Asker C)。支承辊2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内表面侧,并且形成二次转印辊22的相反电极。被施加有二次转印偏压的金属供电辊26设置为接触支承辊25。
二次转印辊22包括轴和用作围绕轴固定的弹性层的海绵层。该轴是由诸如铁或SUS等金属形成的圆柱棒。该海绵层是海绵状圆筒辊,其由混合有诸如炭黑等导电剂的NBR、SBR、EPDM的橡胶混合物形成并且具有107.5~108.5Ωcm的体积电阻率。二次转印辊22设置为与支承辊25压力接触,并且中间转印带15夹设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二次转印辊22接地,并且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产生二次转印偏压,从而通过二次转印操作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被传送至二次转印单元20的纸张P上。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位于二次转印单元20的下游的一侧。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能够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和分离。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通过在二次转印之后去除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和纸粉来清洁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基准传感器(原位传感器)42设置在黄色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基准传感器42生成作为用于设定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的图像形成定时的基准的基准信号。用于调节图像质量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设置在黑色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基准传感器42形成为识别中间转印带15的内侧上的预定标记,并且生成基准信号,从而基于控制器40根据对该基准信号的识别而做出的指令,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以及1K开始形成图像。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纸张传送系统包括纸张保持单元50、拾取辊51、传送辊52、传送路径53、传送带55以及定影进入导向件56。纸张保持单元50保持纸张P。拾取辊51在预定定时取出堆叠在纸张保持单元50中的纸张P并且传送纸张P。传送辊52传送由拾取辊51送出的纸张P。传送路径53允许由传送辊52传送的纸张P被送入二次转印单元20。传送带55朝向定影装置60传送在由二次转印辊22进行二次转印之后所传送的纸张P。定影进入导向件56将纸张P引导至定影装置60。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基本图像形成处理。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图像处理器(未示出)对例如从图像读取装置(未示出)或个人计算机(PC)(未示出)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形成图像。在图像处理器中,对输入的反射率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的实例为明暗校正、位移校正、亮度/颜色空间转换、伽玛校正以及各种图像编辑(诸如边框擦除、颜色编辑以及移动编辑)。将已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为对应于Y、M、C、K四种颜色的各色材灰度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输出到激光曝光单元13。
在激光曝光单元13中,根据已输入的各色材灰度数据,利用例如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曝光光束Bm照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感光鼓11。在利用各个充电器对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充电之后,通过激光曝光单元13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扫描并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将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为Y、M、C、K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在感光鼓11与中间转印带15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单元10中,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更具体地,在一次转印单元10中,各个一次转印辊16对中间转印带15的基材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从而使色调剂图像依次叠加到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从而进行一次转印操作。
在通过一次转印操作将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之后,中间转印带15移动,从而将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20。当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20时,纸张传送系统中的拾取辊51按照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20的定时而旋转,以从纸张保持单元50供应纸张P。通过传送辊52传送由拾取辊51供应的纸张P,并且纸张P通过传送路径53到达二次转印单元20。在纸张P到达二次转印单元20之前,纸张P一度停止,并且定位辊(未示出)按照保持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5移动的定时而旋转,从而调节纸张P的位置和色调剂图像的位置。
在二次转印单元20中,二次转印辊22经由中间转印带15按压在支承辊25上。此时,按照定时传送的纸张P被夹置在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这里,当供电辊26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同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时,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产生转印电场。然后,在通过二次转印辊22和支承辊25按压纸张P的二次转印单元20中将由中间转印带15所保持的所有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共同静电转印到纸张P上。
其后,在照原样静电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脱离中间转印带15的同时,二次转印辊22传送纸张P,并且将纸张P传送到沿纸张传送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2下游侧的传送带55。在传送带55处,根据定影装置60中的最优传送速度将纸张P传送到定影装置60。在定影装置60处利用热量和压力将已被传送至定影装置60的纸张P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将形成有已定影图像的纸张P传送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单元处的排纸堆叠单元。
在色调剂图像向纸张P的转印结束之后,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旋转,将余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任何残留色调剂传送至清洁单元,并且通过清洁支承辊34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从中间转印带15上去除残留色调剂。
定影装置的结构
将更加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所用的定影装置60。
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整体结构。图3是沿线III-III截取的图2中所示的定影装置60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应用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包括加压辊61、定影带62、按压垫63、辊65以及张紧辊66。加压辊61用作示例性加压部件。定影带62用作由加压辊61压力接触并且旋转的示例性带部件。按压垫63用作由加压辊61经由定影带62按压的示例性按压部件。定影带62围绕辊65和按压垫63以张紧状态设置。张紧辊66对定影带62施加预定张力。
加压辊的结构
如图3所示,加压辊61是具有三层结构的圆筒状辊,该三层结构包括圆筒状芯棒611、弹性层612以及防粘层613。圆筒状芯棒611由金属形成。弹性层612例如可由硅橡胶形成。防粘层613例如可由氟碳树脂形成。弹性层612和防粘层613围绕芯棒611形成。加压辊61被可旋转地支撑并且以预定表面速度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加压辊61是外径沿轴向恒定的直辊。
例如,在加压辊61的内部设置有具有600W额定功率的卤素加热器作为发热源。温度传感器(未示出)设置在加压辊61的表面处以与加压辊61的表面相接触。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器40(参见图1)基于从温度传感器获得的测量温度值对作为发热源的卤素加热器的打开进行控制,并且调节加压辊61的表面温度以使其保持为预定的设定温度(诸如175℃)。
如图3所示,在加压辊61沿轴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导向部61G,导向部61G具有形成为朝向按压垫63延伸的凹槽。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可滑动地安装在导向部61G的凹槽中。如图2所示,从旋转中心至各圆周部分的距离不恒定的盘形凸轮61C设置在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的各端部上以与旋转轴的各端部相接触。在旋转轴61S上安装有朝向盘形凸轮61C推动旋转轴61S的螺旋弹簧69。由于盘形凸轮61C与加压辊61接触,因此加压辊61被朝向定影带62推压。由于定影带62夹置在加压辊61与按压垫63之间,因此加压辊61保持定影带62。然后,如图3所示,形成作为加压辊61经由定影带62与按压垫63压力接触的区域的咬合部分N。
此外,在定影装置60处,当通过驱动电动机(未示出)使盘形凸轮61C旋转时,对形成于加压辊61与定影带62之间的咬合部分N处的压力进行调节。更具体而言,使得每个盘形凸轮61C的长直径侧与旋转轴61S接触,使得加压辊61沿着导向部61G移动,并且较靠近定影带62。然后,在定影装置60中,将由加压辊61对定影带62施加的压力(咬合压力)设定为高状态(高压力状态)。相反,使得每个盘形凸轮61C的短直径侧与旋转轴61S接触,使得加压辊61向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这使得定影装置60中的咬合压力处于低状态(低压力状态)。
尽管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了发热源设置在加压辊61内部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结构。例如,可将发热源设置在以张紧状态绕置有定影带62的张紧辊66和辊65的内部。另外,可以将加热定影带62的加热装置设置在定影带62的外侧。
定影带的结构
定影带62是无缝的圆筒状环带。定影带62包括基层和表面层。基层例如可由聚酰亚胺树脂形成。表面层例如可由覆盖基层的加压辊61侧表面或两侧表面的氟碳树脂形成。可在定影带62的基层与表面层之间设置弹性层。在这种情况下,弹性层例如可由硬度例如为35°(Asker C)并且厚度为300μm的硅橡胶形成。
定影带62由设置在定影带62内侧的按压垫63、辊65以及张紧辊66可旋转地支撑。定影带62设置为由加压辊61压力接触并且形成供纸张P通过的咬合部分N。定影带62由加压辊61驱动并且沿着箭头D的方向旋转。
按压垫的结构
按压垫63例如可由耐热树脂或诸如铁或SUS等金属形成。按压垫63的表面由诸如硅橡胶或氟碳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按压垫63形成为:在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上(也就是说,沿着与纸张P的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按压垫63设置在比供纸张P通过的区域(供纸区域)更宽的区域中,并且由加压辊61沿纵向在按压垫63的整个长度上对按压垫63进行按压。设置在按压垫63表面上的弹性材料是不需要的。也就是说,不必在按压垫63的表面上设置弹性材料。
可在按压垫63与定影带62之间涂布诸如耐热润滑脂等润滑剂,以降低咬合部分N处的按压垫63与定影带62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这使得可以顺畅地旋转定影带62。除了涂布润滑剂之外,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结构:例如通过在定影带62与按压垫63之间插入降低摩擦阻力的部件来允许定影带62顺畅旋转。
如图3所示,通过利用按压垫63保持定影带62,在按压垫63的下游侧端部(在下文中称为“垫端部PE”)处在定影带62上形成弯曲部分。到达由垫端部PE形成的定影带62的弯曲部分的纸张P由于定影带62的曲率变化而与定影带62分离。相应地,在应用了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基于垫端部PE的位置而设定纸张P在定影带62上的分离位置。
这里,参考图4A和图4B,将详细描述咬合部分N的宽度随着加压辊61对定影带62施加的挤压力变化的变化。
图4A例示了处于高压力状态的定影装置60,而图4B例示了处于低压力状态的定影装置60。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控制器40基于当接收到打印指令时所获得的与纸张P的厚度有关的信息来调节定影装置60中的咬合压力。例如为了获得根据纸P的最佳光泽度而进行咬合压力的调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将由加压辊61产生的咬合压力设定为高的同时对厚纸进行定影。相反,在将由加压辊61产生的咬合压力设定为低的同时对薄纸进行定影。
如图4A所示,通过使每个盘形凸轮61C的长直径侧与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相接触,朝向按压垫63按压加压辊61并且将加压辊61按压到按压垫63上。如图4A所示,由加压辊61和定影带62形成咬合部分N。在这种状态下,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端部(在下文中称为“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的位置彼此对齐。
相反,通过使每个盘形凸轮61C的短直径侧与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相接触,加压辊61与定影带62之间的距离大于当定影装置60处于高压力状态时的相应距离。结果,如图4B所示,处于低压力状态下的咬合部分N的宽度小于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咬合部分N的宽度。因此,与处于高压力状态相比,处于低压力状态下的咬合端部NE的位置朝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移动。这里,当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时,按压垫63的垫端部PE的位置不变。因此,在垫端部PE与咬合端部NE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在垫端部PE与咬合端部NE之间,形成纸张P不受到来自加压辊61的压力的区域(在下文中称为“无压力施加区域”)。
正常地,纸张P沿着定影带62移动。如图4A和4B所示,纸张P在定影带62的位于垫端部PE的弯曲部分处不能够跟随定影带62,结果纸张P试图与定影带62分离。
这里,已知的是,例如,如在图4B所示的低压力状态下那样,随着垫端部PE与咬合端部NE之间的距离增大,即使形成弯曲部分,也变得难以将纸张P从定影带62上分离。因此,除非垫端部PE与咬合端部NE之间的距离处于预定范围内,否则可分离性降低。
在应用了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定影装置60中,为了保持可分离性,期望无压力施加区域的长度例如处于500μm或更小的范围内。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果待受到定影操作的纸张P例如为薄纸张,则将定影装置60中的咬合压力设定为低压力状态,并且进行定影操作以使纸张P具有最佳光泽度。这里,如果纸张P为薄纸张,则纸张P的刚度低,结果薄纸张P的可分离性低于具有高刚度的厚纸张的可分离性。因此,当为了降低咬合部分N处的咬合压力而使加压辊61向远离按压垫63的方向移动时,无压力施加区域也必然增大,由此进一步降低可分离性。
另外,当垫端部PE与咬合端部NE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使得无压力施加区域的长度增大,已知的是趋于发生所谓的起泡。在起泡时,例如由于从加热的色调剂或纸张P产生的水蒸气或膨胀空气而在图像中产生缺陷。这使得产生图像缺陷。结果,从抑制图像缺陷的发生的角度出发,必须将无压力施加区域的长度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应地,应用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设置有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在由加压辊61对定影带62施加的挤压力变化前后调节无压力施加区域的长度以使其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图5A和图5B例示了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调节机构(调节部分)。
如图5A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设置有将按压垫63保持为可旋转的旋转轴71。如图5B所示,旋转轴71沿着按压垫63的宽度方向安装。齿轮72被紧固到旋转轴71上。从与驱动电动机M1连接的齿轮73经由齿轮72将动力传递至旋转轴71。通过使旋转轴71旋转预定角度,调节按压垫63的旋转角度。按压垫63能够沿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因此,按压垫63围绕旋转轴71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旋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电动机M1例如可以为步进电动机。
如参考图4A和图4B所述的那样,在应用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将咬合压力设定为两种压力状态,即高压力状态和低压力状态。调节机构根据每种状态使按压垫63旋转,以调节咬合端部NE的位置和垫端部PE的位置。例如,当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时,参考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按压垫63的旋转角度,使旋转轴71沿预定旋转方向旋转预定旋转角度。基于使得垫端部PE的位置与咬合端部NE的位置相对齐的方向和角度来指定预定旋转方向和预定旋转角度。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旋转轴71和驱动电动机M1用作调节部分。
接下来,将描述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操作。
图6A和图6B例示了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操作。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控制器40接收到图像形成指令时,控制器40使得在图像形成单元处的色调剂图像的形成开始。然后,控制器40使得将形成于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60进行操作。
这里,当待受到定影操作的纸张P例如为薄纸张时,如果当前定影装置60中的咬合压力状态被设定为高压力状态,则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更具体而言,如参考图4A和图4B所述,通过驱动电动机(未示出)使盘形凸轮61C旋转。盘形凸轮61C使得加压辊61向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咬合部分N处的咬合压力设定为低压力状态。
然后,通过驱动电动机M1使按压垫63的旋转轴71沿着图6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旋转轴71使按压垫63朝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即,咬合部分N的纸张P进入侧)旋转。在图6A所示的低压力状态下,咬合端部NE位于垫端部PE的上游。然后,通过朝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旋转按压垫63,垫端部PE的位置朝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移动。结果,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彼此对齐。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将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之后,使按压垫63移动。这使得当按压垫63旋转时驱动电动机M1的载荷可以至少低于当定影装置60在高压力状态下操作时驱动电动机M1的载荷。相反,当咬合压力将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时,首先旋转按压垫63,然后将咬合压力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
随着将定影带62被加热至预定温度,将其上形成有未定影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传送至形成于定影带62与加压辊61之间的咬合部分N。在咬合部分N中,对纸张P和形成在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其后,定影带62的位于垫端部PE处的弯曲部分的曲率变化使得纸张P与定影带62分离并且被朝向排纸堆叠单元传送。
当咬合压力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时,驱动电动机M1被驱动以使旋转轴71沿着与图6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旋转轴71使按压垫63朝向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咬合部分N的纸张P排出侧)旋转。结果,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彼此对齐。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应用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对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等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下面将不再详细描述。
图7A和图7B例示了应用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调节机构(调节部分)。
如图7A所示,在应用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在按压垫63沿其宽度方向的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74(在图7A中仅示出一个端部处的突起部74)。定影装置60包括安装在壳体(未示出)上并且可旋转地保持突起部74的导向部75。如图7B所示,导向部75的槽沿着纸张P在咬合部分N中的移动方向F(也就是说,咬合部分N所形成的方向)设置。定影装置60设置有螺旋弹簧77和盘形凸轮76,盘形凸轮76接触各个突起部74,并且盘形凸轮76上从旋转中心到各圆周部分的距离不是恒定的。盘形凸轮76与各个驱动电动机M2连接。盘形凸轮76受到来自驱动电动机M2的驱动力并且旋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电动机M2可以是步进电动机。
螺旋弹簧77朝向盘形凸轮76推压突起部74。如图7B所示,按压垫63的突起部74由导向部75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设置为夹设在盘形凸轮76与各个螺旋弹簧77之间。
如参考图4A和图4B所述,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咬合压力设定为两种压力状态,即咬合压力高的高压力状态和咬合压力低的低压力状态。在应用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根据咬合压力状态,按压垫63由导向部75引导并且沿着纸张P在咬合部分N处的移动方向F移动。例如,当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时,参考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按压垫63的位置,使紧固到按压垫63上的突起部74沿着预定方向移动预定距离。基于使得垫端部PE的位置与咬合端部NE的位置相对齐的方向和距离来指定预定方向和预定距离。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突起部74、导向部75、盘形凸轮76、螺旋弹簧77以及驱动电动机M2用作调节部分。
图8A和图8B例示了应用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操作。
控制器40基于打印指令使得定影装置60进行操作。首先,控制器40移动加压辊61以设定咬合部分N中的咬合压力。例如,如果待受到定影操作的纸张P为薄纸张,并且如果当接收到指令时的咬合压力被设定为高压力状态,则加压辊61向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以使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更具体而言,通过驱动电动机(未示出)使盘形凸轮61C(参见图2)旋转。然后,使每个盘形凸轮61C的短直径侧与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接触,并且如图8A所示加压辊61向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这使得由加压辊61产生的咬合部分N处的咬合压力被设定为低压力状态。
其后,驱动电动机M2被驱动以使盘形凸轮76沿图8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然后,每个盘形凸轮76的大直径侧与相应的突起部74接触。突起部74克服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朝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移动。此时,突起部74由导向部75的凹槽引导,并且沿着咬合部分N所形成的方向移动。这里,在图8A所示的低压力状态下,垫端部PE位于咬合端部NE的下游。另外,如上所述,通过改变按压垫63的位置,垫端部PE的位置从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移动,从而使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彼此对齐。
当咬合压力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时,驱动电动机M2使盘形凸轮76沿与图8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使得突起部74与盘形凸轮76的短直径侧接触。然后,各个螺旋弹簧77向回推压突起部74。此时,突起部74由导向部75引导,并且朝向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移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咬合端部NE的位置也与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彼此对齐。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应用了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对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等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下面将不再详细描述。
图9A和图9B例示了应用了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调节机构(调节部分)。
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按压垫63包括沿着定影带62的移动方向(即,沿着纸张P在咬合部分N处的移动方向F)划分的几块。如图9A所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按压垫63包括位于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的第一按压垫631和位于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的第二按压垫632。如图9B所示,第一按压垫631与第二按压垫632彼此连接。将第一按压垫631与第二按压垫632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分63R由允许两部件彼此接合的凹槽631a和凸部632b形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着与咬合部分N垂直的方向形成构成连接部分63R的凹槽631a和凸部632b。
第一按压垫631紧固到壳体(未示出)上。第二按压垫632能够沿着连接部分63R的凹槽631a滑动。另外,第二按压垫632沿着朝向或远离定影带62的构成咬合部分N的表面的方向移动。
通过下述机构进行使第二按压垫632沿朝向或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的驱动。在按压垫632沿其宽度方向的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81(在图9A和图9B中仅示出第二按压垫632的一个端部处的突起部81)。盘形凸轮82和螺旋弹簧83接触相应的突起部81。每个盘形凸轮82呈从旋转中心到圆周部分的距离不恒定的形状,并且朝向咬合部分N推压相应的突起部81。每个螺旋弹簧83朝向相应的盘形凸轮82推压相应的突起部81。驱动电动机M3与各个盘形凸轮82连接。盘形凸轮82受到来自驱动电动机M3的驱动力并且旋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电动机M3可以是步进电动机。
如参考图4A和图4B所述,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咬合压力设定为两种压力状态,即咬合压力高的高压力状态和咬合压力低的低压力状态。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调节机构根据每种状态使得第二按压垫632沿远离或接触咬合部分N的方向移动。例如,在低压力状态下,调节机构使得第二按压垫632沿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并且从定影带62退避。相反,在高压力状态下,调节机构使得第二按压垫632朝向定影带62移动并且接触定影带62。
将第一按压垫631与第二按压垫632之间边界的位置设定为在咬合压力变化前后使得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的位置彼此对齐。也就是说,将第一按压垫631与第二按压垫632之间边界的位置设定为在低压力状态下所设置的咬合端部NE的位置。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突起部81、盘形凸轮82、螺旋弹簧83以及驱动电动机M3用作调节部分。
图10A和图10B例示了应用了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操作。
控制器40基于打印指令使得定影装置60进行操作。例如,如果待受到定影操作的纸张P为薄纸张,并且如果当接收到指令时咬合压力被设定为高压力状态,则加压辊61沿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以使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更具体而言,通过驱动电动机(未示出)使盘形凸轮61C(参见图2)旋转。然后,每个盘形凸轮61C的短直径侧与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接触,并且如图8A所示加压辊61沿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这使得由加压辊61产生的咬合部分N处的咬合压力被设定为低压力状态。
其后,驱动电动机M3被驱动以使盘形凸轮82沿图10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然后,当使每个盘形凸轮82的短直径侧与相应的突起部81接触时,每个突起部81通过其相应的螺旋弹簧83而沿远离咬合部分N的方向移动。然后,第二按压垫632沿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
这里,在图10A所示的低压力状态下,垫端部PE由第二按压垫632的下游侧端部形成。然后,如上所提及,通过使第二按压垫632沿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垫端部PE由第一按压垫631的下游侧端部形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张紧辊66(参见图2)对定影带62施加张力。因此,在第二按压垫632移动远离定影带62之后,第一按压垫631的下游侧端部形成定影带62的弯曲部分。
第一按压垫631位于第二按压垫632的上游。因此,通过使第二按压垫632远离定影带62而移动,在咬合压力变化前后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从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向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移动。结果,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彼此对齐。
当咬合压力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时,驱动电动机M3使盘形凸轮82沿与图10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盘形凸轮82的长直径侧接触各个突起部81。设置有突起部81的第二按压垫632试图沿着连接部分63R的凹槽631a移动。因此,第二按压垫632朝向形成咬合部分N的定影带62移动,并且最终接触定影带62。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按压垫63描述为分成两块。这里,按压垫63的划分数量可为三块或更多块。在这种情况下,在被划分为三块或更多块的按压垫63的三块或更多块之中,沿纸张P的移动方向F位于下游侧的块沿朝向或远离定影带62的方向移动,以使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彼此对齐。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对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等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下面将不再详细描述。
图11例示了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调节机构(调节部分)。
在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通过当加压辊61移动时调节加压辊61的移动方向来同时进行咬合压力的改变和咬合端部NE与垫端部PE的彼此对齐。
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包括用于引导加压辊61的移动方向的导向部93。导向部93形成在加压辊61的轴向上的各端部上。每个导向部93具有呈预定形状的凹槽。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可滑动地配合在导向部93的凹槽中。如图11所示,每个导向部93的凹槽的形状包括下述分量:沿着使加压辊61移动以将咬合压力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的方向的分量,和沿着使加压辊61移动以当咬合压力变化时使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的位置对齐的方向的分量。
这里,将更详细地描述每个导向部93的凹槽的形状。
当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时加压辊61的移动方向对应于加压辊61沿远离按压垫63的方向移动的图11中的向下方向。当定影装置60的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时加压辊61用以使咬合端部NE朝向垫端部PE(位于咬合端部NE的下游)移动并且使咬合端部NE与垫端部PE对齐的移动方向对应于图11中的向右方向。
相反,当咬合压力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时加压辊61的移动方向对应于加压辊61朝向按压垫63移动的图11中的向上方向。当定影装置60的咬合压力从低压力状态变为高压力状态时加压辊61用以使咬合端部NE朝向垫端部PE移动并且使咬合端部NE与垫端部PE对齐的移动方向对应于图11中的向左方向。
因此,如图11所示,每个导向部93的凹槽形成为以便改变咬合压力以及使垫端部PE与咬合端部NE彼此对齐。更具体而言,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导向部93的凹槽形成为从纸张P在咬合部分N处的移动方向F以预定角度沿图11中的斜右下方(即,向图11中的斜左上方)延伸。
在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使加压辊61沿着导向部93移动的机构具有下述结构。
盘形凸轮91和螺旋弹簧92设置在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处并且与旋转轴61S相接触。每个盘形凸轮91呈从旋转中心到圆周部分的距离不恒定的形状。螺旋弹簧92朝向盘形凸轮91推压旋转轴61S。驱动电动机M4与盘形凸轮91连接。盘形凸轮91受到来自驱动电动机M4的旋转驱动动力并且旋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驱动电动机M4可以是步进电动机。
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盘形凸轮91、螺旋弹簧92、导向部93以及驱动电动机M4用作调节部分。
图12例示了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操作。
这里,将描述这样的实例:即,待受到定影操作的纸张P为薄纸张,并且定影装置60中的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控制器40接收到图像形成指令时,控制器40使得在图像形成单元处的色调剂图像的形成开始。然后,控制器40使得将形成于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60进行操作。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首先,驱动电动机M4被驱动以使盘形凸轮91旋转。然后,每个盘形凸轮91的短直径侧接触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受到来自螺旋弹簧92的力,并且沿着导向部93向图12中的右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加压辊61的旋转轴61S从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沿远离按压垫63的方向移动。
通过使加压辊61沿远离按压垫63的方向移动,咬合压力从高压力状态变为低压力状态。通过使加压辊61沿着纸张P的移动方向F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咬合端部NE的位置从咬合部分N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
这里,如参考图4A和图4B所述,当加压辊61沿着与由按压垫63限定的定影带62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移动并且设定低压力状态时,垫端部PE位于咬合端部NE的下游。
相反,在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通过使加压辊61的位置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咬合端部NE的位置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相应地,在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在咬合压力变化前后保持咬合端部NE的位置和垫端部PE(弯曲部分)的位置。
如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实施例所述,在定影装置60中,随着咬合压力的改变而调节咬合端部NE的位置和垫端部PE的位置。这抑制了纸张P在定影装置60中的可分离性的降低。只要至少无压力施加区域的长度处于预定范围内(诸如500μm内),就可以抑制纸张P从定影带62的可分离性的降低。因此,本发明不必限于通过将咬合端部NE的位置与垫端部PE的位置彼此对齐来消除无压力施加区域。
例如,可以将如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和调节按压垫63的模式与如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和调节加压辊61的模式进行结合。也就是说,可通过移动按压垫63和加压辊61两者来进行当咬合压力改变时对咬合端部NE的位置和垫端部PE的位置的调节。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
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
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以及
调节部分,其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移动或变形来调节咬合部分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调节部分通过朝向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所述按压部件来进行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调节部分通过围绕预定轴线旋转所述按压部件来进行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调节部分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的沿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一部分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或与所述带部件接触的方向移动来进行调节。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
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
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以及
调节部分,其通过使所述加压部件朝向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来调节咬合部分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调节部分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在所述咬合部分处的移动方向以预定角度移动所述加压部件。
7.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
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以及
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
其中,通过使所述按压部件移动或变形从而使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移动来调节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和咬合部分在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朝向所述咬合部分的沿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所述按压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按压部件围绕预定轴线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按压部件的沿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一部分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或与所述带部件相接触的方向移动。
1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环状的带部件,其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具有弯曲部分;
加压部件,其在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处设置为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外周表面,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带部件施加压力;以及
按压部件,其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所述带部件,
其中,通过使所述加压部件朝向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来保持咬合部分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和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位置,所述咬合部分由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形成,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分由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压部件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在所述咬合部分处的移动方向以预定角度移动。
CN2011102683220A 2010-12-01 2011-09-08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Pending CN1024866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8683 2010-12-01
JP2010268683A JP2012118339A (ja) 2010-12-01 2010-12-01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6625A true CN102486625A (zh) 2012-06-06

Family

ID=46152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683220A Pending CN102486625A (zh) 2010-12-01 2011-09-08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1040B2 (zh)
JP (1) JP2012118339A (zh)
CN (1) CN10248662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8254A (zh) * 2016-10-07 2018-04-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09030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37877B2 (en) * 2010-01-29 2014-05-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hav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sheet discharging direction
JP5316438B2 (ja) * 2010-01-29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641914B2 (ja) * 2010-12-14 2014-1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233698B2 (ja) * 2013-11-18 2017-1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18592B2 (ja) * 2013-12-09 2018-05-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03464B2 (ja) * 2013-12-09 2018-04-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66942A (ja) * 2015-03-09 2016-09-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23949B1 (en) * 2015-06-03 2016-12-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an image forming section and a fixing device
JP6699423B2 (ja) * 2016-07-21 2020-05-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72160B2 (ja) * 2016-12-09 2021-05-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ム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64256B2 (ja) * 2017-03-03 2021-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80223A (ja) * 2017-04-11 2018-11-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97375B2 (ja) * 2017-07-10 2021-06-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0008728A (ja) * 2018-07-09 2020-0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7565B2 (ja) * 2018-12-11 2023-03-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7145A (ja) 2021-06-07 2022-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3147160A (ja) * 2022-03-29 2023-10-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加圧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加圧処理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7489A (ja) * 2002-05-21 2003-11-2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3692A (ja) * 2005-12-12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72677A1 (en) * 2009-01-08 2010-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US20100226700A1 (en) * 2009-03-05 2010-09-09 Masamichi Yamad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4332B2 (ja) 2006-12-05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69191B2 (ja) 2007-09-14 2012-0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239599B2 (ja) 2008-07-31 2013-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6438B2 (ja) * 2010-01-29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7489A (ja) * 2002-05-21 2003-11-2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3692A (ja) * 2005-12-12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72677A1 (en) * 2009-01-08 2010-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US20100226700A1 (en) * 2009-03-05 2010-09-09 Masamichi Yamad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8254A (zh) * 2016-10-07 2018-04-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918254B (zh) * 2016-10-07 2022-08-12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09030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18339A (ja) 2012-06-21
US9141040B2 (en) 2015-09-22
US20120141174A1 (en) 201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66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EP2682822B1 (en)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US75963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20361B2 (en) Belt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580621B1 (en) Image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651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ower supply for charging nip forming member and rotary fixing member
CN101430531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2436158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31697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50389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239337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38133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14406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704695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14710B2 (en) Conveyor-belt apparatus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87314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econdary transfer nip formed with a movable roller
CN102023539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96358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33B (zh) 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1454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463247B1 (en)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ing plural photosensitive drums
US6097922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6822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747153B2 (en) Belt-type transport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1614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