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4621A -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34621A CN101334621A CN200810131761.5A CN200810131761A CN101334621A CN 101334621 A CN101334621 A CN 101334621A CN 200810131761 A CN200810131761 A CN 200810131761A CN 101334621 A CN101334621 A CN 1013346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top bath
- medium
- resin particle
- blis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9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a solv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影敏感度优异的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方法及其装置既不损伤纸等介质上的含有调色剂等树脂的树脂微粒,又可在将定影液涂布到附着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快速进行树脂微粒对介质的定影。根据本发明的定影方法,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本发明的定影方法还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以使将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时间,比较已被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泡状定影液渗透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而到达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用于泡状定影液渗透树脂微粒层所需的渗透时间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所述泡状定影液使含有树脂的树脂微粒定影于介质上。
技术背景
如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等那样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一种在纸、布和投影仪用胶片(overhead projector,以下简记为“OHP”)之类的记录介质上,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含有文字和符号的图像的装置。特别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因为可在普通纸上快速形成高清晰度的图像,所以在办公事务中广为使用。在这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广泛采用热定影方式,所述热定影方式通过加热熔化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对熔化后的调色剂进行加压的方法,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这种热定影方式,因能提供高定影速度和高定影图像质量等,所以非常适用。
但是,在这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所耗电力的大约一半以上都消耗在热定影方式中的调色剂加热。另一方面,从近年来解决环境问题对策的角度来看,人们希望低电耗(节能)的定影装置问世。也就是说,希望能将为使调色剂定影而加热调色剂的温度,降低至远低于现在的水准,或者希望有一种不需要加热调色剂的定影方法。其中,从低电耗这一点考虑,特别理性的是,根本无需加热调色剂就能把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非加热定影方法。
作为这种非加热定影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调色剂的湿式定影方法,即,将可溶解或溶胀调色剂、不溶或难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分散混合于水中形成的水包油滴型定影剂,从在所定位置配置有未定影调色剂的被定影物表面喷雾或滴下,待将调色剂溶解或溶胀之后,再将被定影物进行干燥的方法。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湿式定影方法中,因为要使用不溶或难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分散混合于水中的水包油滴型定影剂,所以在过量定影剂赋予未定影调色剂的情况下,复印纸等记录介质(非定影物),会吸收定影剂的水分,在记录介质上发生起皱或卷边(curl)现象。为此,对图像形成装置来说必须的稳定且高速地运送记录介质受到很大损害。于是,要用干燥装置蒸发掉定影剂中所含的过量水,从赋予记录介质的定影剂中除去水分,就要消耗与使用热定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耗电不相上下的电力。
又,作为不排斥已经过拒水性处理的未定影调色剂的定影液,以往有若干个提案,提出了在油性溶剂中溶解有可溶解或可溶胀调色剂材料的油性定影剂。例如,其中之一是,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即,把以可溶解或溶胀构成调色剂的树脂成分的材料作为成分的脂肪族二羧酸酯等,作为稀释液(溶剂),用不挥发性的二甲基硅酮(dimethyl silicon)稀释(溶解)而成的定影液。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一种能用于可将静电法形成的未定影图像,不破坏图像而又能鲜明简易地定影在成像薄片上的定影方法的定影用溶液,提出了这样一种定影用溶液,即,相对于溶解有调色剂而且与硅酮油具有相溶性的溶剂100容量份,混合8~120容量份的硅酮油而配成的、处于相溶状态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用溶液。这种油性定影液因为含有与已经过拒水性处理的未定影调色剂具有高度亲和性的油性溶剂,所以不排斥已经过拒水性处理的未定影调色剂,而能溶解或溶胀调色剂,使之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290,513号专利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1097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昭59-119364号公报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无论哪篇都是将液体赋予未定影调色剂层的结构,如图20之(a)、(b)所示,在使用涂布辊1作为接触赋予手段,将定影液涂布到记录介质2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层3的结构中,在为把定影液微量赋予给记录介质2上,使涂布辊1上的定影液层4的厚度较未定影调色剂层3更薄的情况下,在涂布辊1与记录介质2分离的位置上,由涂布辊1表面定影液的液膜所产生表面张力的作用,未定影调色剂粒子会受到拉伸,造成调色剂粒子往涂布辊1的表面偏移(粘附,offset),大大影响记录介质2上的图像质量。图中,X表示内部流的作用方向,Y表示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
相反,如图21所示,在涂布辊1上的定影液层4的厚度较未定影调色剂3厚得多的情况下,在涂布辊1与记录介质2离开的位置上,因为液量较多,所以由涂布辊1液膜表面形成的表面张力,难以直接作用到调色剂粒子上,调色剂便不会偏移粘附在辊筒侧。但是,因为在纸面上涂布有大量定影液,所以调色剂粒子受到过剩定影液的作用,会在记录介质2上流淌,使画质变差,干燥时间增加,产生定影敏感度的问题。另外,在定影液含有水的场合,在对含有纸等纤维素的介质的涂布量较多的场合,纸等介质有可能明显卷边,使在图像形成装置等装置之内的纸等介质在输送时发生卡纸现象。因此,用这种定影液进行辊筒涂布的结构,极难做到两全其美:即,对纸上的调色剂层作微量涂布定影液,以提高定影敏感度和降低残液感,防止卷边的同时,防止调色剂对定影辊筒的偏移粘附。作为接触赋予手段,在使用模涂(diecoat)手段、刮涂手段和丝网涂布手段的情况下,定影液一旦变成微量,则在接触赋予手段上,就会因表面张力而附着调色剂,导致图像质量变差。
如上所述,采用接触赋予手段,按以往的定影液配方,极难做到为提高定影敏感度而往纸上调色剂层进行定影液的微量涂布,达到既不影响调色剂图像又能涂布均匀这种两全其美的要求。另外,不仅仅是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在对介质上含有树脂的微粒层赋予液状定影液的结构中,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出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敏感度优异的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不会破坏纸等介质上调色剂等含有树脂的树脂微粒,且能在把定影液涂布到附着有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快速进行树脂微粒对介质的定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定影方法,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
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以使将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时间,比较已被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泡状定影液渗透所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而到达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由此,本发明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定影方法,所述方法能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设备的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另外,根据随泡状定影液泡粘度变化的渗透时间,来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由此,即使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而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从而,可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装置的偏移粘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方法,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
调整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时间,以使其比已被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规定膜厚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到达上述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由此,本发明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定影方法,所述方法能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设备的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上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另外,根据随泡状定影液泡粘度变化的渗透时间来调整赋予时间,由此,即使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泡粘度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而调整赋予时间,从而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往泡状定影液赋予装置上的偏移粘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方法,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
调整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压力,以使其比已被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而到达上述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由此,本发明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定影方法,所述方法能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装置的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上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另外,根据随泡状定影液膜厚或泡粘度变化的渗透时间,来调整赋予压力,即使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膜厚或泡粘度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调整赋予压力,从而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装置的偏移粘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的定影装置,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手段:
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
泡状定影液膜厚度控制手段,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使该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接触上述树脂微粒,使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时间,比较通过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赋予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到达上述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由此,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定影方法,所述方法能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设备的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上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另外,泡状定影液膜厚度控制手段,是基于随泡状定影液泡粘度变化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膜厚,由此,即使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上的偏移粘附。
另外,泡状定影液膜厚度控制手段,是在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接触树脂微粒时,根据随泡状定影液施加于树脂微粒的压力而变化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由此,即使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施加于树脂微粒的压力而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的偏移粘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手段:
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上述规定膜厚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
控制手段,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用于调整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所需的赋予时间,以使其比较已被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规定膜厚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而到达上述介质所需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由此,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定影装置,能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设备的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上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另外,上述控制手段,是根据随泡状定影液泡粘度而变化的渗透时间,来控制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的接触和脱离的,由此,即使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泡粘度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的接触,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对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的偏移粘附。
另外,上述控制手段,是通过在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接触树脂微粒之时,根据随泡状定影液施加于树脂微粒压力而变化的渗透时间,来控制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的接触和脱离的,由此,即使渗透时间随施加于树脂微粒的压力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的接触和脱离,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往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上偏移粘附。
另外,具有基于随泡状定影液膜厚或泡粘度变化的渗透时间,对经由控制泡状定影液施加于树脂微粒上的压力进行控制的压力控制手段,由此,即使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膜厚或泡粘度发生变化,也可跟随变化了的渗透时间,控制施加于树脂微粒的压力,确实防止树脂微粒往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上偏移粘附。
另外,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最好含有涂布部件和与涂布部件对向设置的加压部件而构成,较好的是,涂布部件和加压部件均用辊构成,辊的至少一方具有多孔质弹性层。
另外,较好的是,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最好含有涂布部件和与涂布部件对向设置的加压部件而构成,涂布部件和加压部件的至少一方是用皮带构成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工序,树脂微粒含有树脂和色剂,用含有该树脂微粒的显影剂,进行静电记录处理,在介质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定影工序,通过如本发明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的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上,将上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介质上。
由此,可以提供一种定影敏感度优异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方法能防止树脂微粒往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上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上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手段,树脂微粒含有树脂和色剂,用含有该树脂微粒的显影剂,进行静电记录处理,在介质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定影手段,通过如权利要求7~15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的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上,将上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介质上。
由此,可以提供一种定影敏感度优异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方法能防止树脂微粒往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上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上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按照本发明的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可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使将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时间,比较已被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泡状定影液渗透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后,到达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由此,可防止树脂微粒往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上偏移粘附,可不破坏树脂微粒地,将定影液涂布于附着上了该树脂微粒的介质上之后,尽快使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原理中的定影液赋予后的含有树脂微粒定影情形的概略剖面图。
图2是表示泡状定影液构成的概略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定影装置中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定影装置中定影液赋予手段之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表示在使用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的泡状定影液涂布辊上膜厚控制情形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调色剂等微粒偏移粘附在涂布辊等接触附着手段模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在使用氧化锆微珠的大型模拟试验中,泡膜厚度与微粒层厚度相同情况下之结果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在使用氧化锆微珠大型模拟试验中泡膜厚度比微粒层厚度更薄情况下结果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渗透时间测定装置之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形成于上部电极的泡状定影液厚度中的调色剂层渗透时间测定结果的特性图。
图11是表示在涂布时压力下调色剂层渗透时间测定结果的特性图。
图12是表示泡状定影液在各泡粘度下调色剂层渗透时间测定结果的特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构成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定影装置另一构成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定影装置另一构成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定影装置另一构成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各夹持时间的涂布量和图像浓度之关系的特性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泡膜温度和粘度之关系的特性图。
图20是表示以往定影装置中产生偏移粘附情形的概略剖面图。
图21是表示以往定影装置中涂布辊上定影液层厚度比未定影调色剂层厚得多的情况下之定影情形的概略剖面图。
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30: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40:定影液赋予手段,41:涂布辊,42: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43:加压辊,71:涂布带,81:加压带,90:图像形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首先,概述一下本发明的原理。如图1所示可知,本发明通过用后述的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将定影液配制成由泡构成定影液的泡状定影液14,由此,可降低定影液的体积密度,同时可增加涂布辊11上的定影液层厚,还可抑制因定影液表面张力带来的影响,由此,可防止树脂微粒往涂布辊11上的偏移粘附。另外还可知,当树脂微粒大小在其直径为5μm~10μm左右的情况下,为了往树脂微粒层13赋予泡状定影液14时不破坏微粒层,泡状定影液的泡径范围必须在5μm~50μm左右。另外,如图2所示,由气泡22构成的泡状定影液20,由将气泡22分别区划开来的液膜边界(以下称为普拉托边界)21所构成。
另一方面,一般在0.5mm~1mm左右大泡的情况下,仅靠搅拌即可比较容易生成泡,生成大泡有数秒(0.1秒也不用)之内的时间即可。因此,生成泡径比所希望的更大、大小凭目视可见的泡是很容易而且可很快得到的,着眼于这一点,并对从大泡很快生成5μm~50μm左右微泡的方法进行了刻意的探讨。其结果得知,如果对大泡施加剪切力,将大泡分成微泡,则与上述由液状产生微泡的方法相比,可更快生成所希望大小的微泡。
作为在生成大泡之后,对大泡进行分泡,以生成微泡配方泡的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30中的大泡生成部,如图3所示,用输送泵33和输液管道34等输液手段,将定影液容器31内的液状定影液32供给到气液混合部35。在气液混合部35内,设有空气口36,与液体流同时在空气口36产生负压,气体从空气口36导入气液混合部35内,经液体和气体相混合,再穿过微孔薄片37,由此,即可生成泡径整齐的大泡。较好的是,孔径在30μm~100μm左右。不限于图3的微孔薄片37,只要是带连续泡结构的多孔质部件即可,孔径为30μm~100μm程度的烧结陶瓷板、无纺布和发泡树脂薄片也可。另外,作为另一种大泡生成方法,最好是一种在用桨叶状搅拌棒搅拌由上述输送泵供给的液状定影液和来自空气口的空气,同时,把气泡卷入液体内而生成大气泡的结构,或者是一种用空气供给泵等,对由上述输送泵供给的液状定影液,进行发泡而生成大泡的结构。
其次,为了分割大气泡,要进行两个以上的分泡化处理过程。作为对大泡施加剪切力用的、如图3所示在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30中的微泡生成部38,采用双重圆筒封闭、且内侧圆筒可旋转的构成,自外部圆筒的一部分,供给大泡状定影液,在穿过内部旋转圆筒和外部圆筒之间隙(此处成为流路)的同时,依靠旋转圆筒接受剪切力。在此剪切力作用下,大泡变成微泡,自设于外侧圆筒的出泡口,可得到具有所希望微泡径的泡状定影液。
另外,根据旋转内侧圆筒的转数和内侧圆筒纵向的长度,可确定输液速度。设外侧圆筒内径为d1(mm)、内侧圆筒长度为L(mm)、内侧圆筒外径为d2(mm)、转速为R(rpm),则可知生成微泡用的输液速度V(mm3/秒),用下式确定:
V=L×π×(d1 2-d2 2)/4/(1000/R)
例如,设d1为10mm、d2为8mm、L为50mm、转速为1000rpm,则输液速度约为1400mm3/秒/(1.4毫升/秒)。若设定影A4纸所需泡状定影液量为3毫升,则从液状定影液生成必要量泡状定影液所需处理时间大约2秒钟即可,即可能以极快的速度,生成具有所希望泡径的泡状定影液。也可在内侧圆筒设置螺旋状沟,改善圆筒内的输液性能。
由此,通过将液状定影液转变成具有大泡径液体的大泡生成部,和对大泡施加剪切力以生成微泡的微泡生成部的组合,可使液状定影液在极短时间内生成具有5μm~50μm左右微泡径的泡状定影液。
其次,说明本发明定影装置中的定影液赋予手段。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定影装置中定影液赋予手段之一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此,本发明中的树脂微粒是调色剂粒子。该图(a)所示的定影液赋予手段40,设有将由上述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30生成的希望微泡的泡状定影液赋予树脂微粒层(调色剂粒子层)用的涂布辊41,和在与其对向位置上的涂布辊43。在涂布辊的表面,压接有控制液膜厚度用的刮刀42,以控制所希望微泡的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从而进行泡状定影液最佳膜厚的控制。如该图(b)中所示,在涂布辊41上,泡状定影液层是通过控制液膜厚用的刮刀42所形成的,藉由该控制液膜厚用刮刀42,变成对泡状定影液的气泡大小、泡粘度和涂布压力以及随未定影调色剂层厚变化的、泡状定影液渗透未定影调色剂层的时间都最佳化的定影液层的膜厚。通过使用由该图所示的定影液赋予手段40赋予的泡状定影液,树脂微粒不会在涂布辊上偏移粘附。即使,泡状定影液在树脂微粒层和记录介质上赋予过厚,因为泡状定影液的体积密度极低,所以可将含有软化剂的液体往树脂微粒层上进行微量赋予。所希望微泡的泡状定影液,如上所述,由含有生成大泡的大泡生成部和用剪切力对大泡进行分泡以生成微泡的微泡生成部构成的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30生成,自供液口39滴下于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42和涂布辊41之间。
作为泡状定影液的体积密度,以0.01g/cm3~0.1g/cm3左右为佳。另外,定影液只要是在往纸等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等含有树脂的微粒层涂布时能成为泡状即可,在保存容器内没有必要是泡状。较好的是,在保存容器中是不含有气泡的液体,而在从容器供给液体之时,或直到赋予到含有树脂的微粒层为止的输液通道上,设置有制成泡状的手段。这是由于在保存容器是液体,从容器取出液体之后再制成泡状这种结构,具有可使容器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对泡状定影液在涂布辊上的膜厚控制,如图5所示,使用设有涂布辊41和狭缝的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42,如图5(a)所示,当要减少膜厚时,就缩小狭缝;如图5(b)所示,当要加大膜厚时,就扩大狭缝。狭缝的控制采用在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42的端部使用具有驱动的旋转轴,来控制最佳膜厚,所述最佳膜厚用于调整调色剂层的厚度、环境温度等、以及泡状定影液的气泡大小、泡粘度和涂布压力以及随未定影调色剂的层厚变化的、在泡状定影液的未定影调色剂层的渗透时间。
其次,作为从定影液容器输送到泡化液状定影液机构的输送手段,在图3中采用输送泵。作为输送泵,可用齿轮泵、隔膜泵等,但最好用管道泵。如果像齿轮泵那样,在定影液中有振动机构和旋转机构的话,有可能液体会在泵内起泡,使液体产生压缩性,造成输送能力下降。还有可能造成上述机械部件等对定影液的污染,反过来又损坏机械部件。另一方面,在管道泵的情况下,因为是一种边使管道变形边挤出的机构,跟定影液接触的部件只有管道,所以使用对定影液具有耐液性的部件,不会带来液体污染和泵系统部件损坏等问题。又,因为仅仅使管道变形,所以液体不会起泡,可防止输送能力下降。
另外,除了图5的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之外,还可用丝网(wire bar)控制涂布辊上的定影液厚度,如上所述,泡状定影液由生成大泡结构和用剪切力对大泡进行分泡的结构所形成的手段生成,自供液口滴下到膜控制丝网和涂布辊之间。使用丝网作为膜控制手段,藉此,与刮刀相比,泡状定影液在涂布辊面轴向之膜均匀性得以提高。
但是,虽然使用泡状定影液,与使用液状定影液相比,可以微小涂布量进行不损害图像质量的定影,但如果加快定影速度,就会在涂布辊上产生调色剂偏移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解释为,例如,定影液即便是泡状,调色剂等微粒也有时会在接触赋予手段上产生偏移粘附而影响定影质量的情况。
图6表示在涂布辊等接触赋予手段上,调色剂等微粒偏移粘附的模式图。又,假设涂布辊41具有拒液性,纸等介质具有亲液性。如图6(a)所示,涂布辊51等接触赋予手段的定影液52,与纸等记录介质53上的调色剂等的调色剂层54接触,渗透调色剂层54,由到达记录介质53之后的定时离开涂布辊51的情况下,调色剂互相之间,调色剂和记录介质53之间,以及调色剂和涂布辊51之间,都会产生由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结合力。但是,因为涂布辊51是拒液性,记录介质53是亲液性的,所以调色剂和记录介质53之间的结合力占优势,在调色剂不会附着在涂布辊51上的情况下,涂布辊51可以离开。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涂布辊51与调色剂层54接触之后,定影液52完全渗透调色剂层54,在未到达记录介质53之时(在渗透到调色剂层54过程之中),如果涂布辊51离开,在渗透了定影液52的调色剂之间,以及调色剂和涂布辊51之间,都会产生由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结合力。因为干调色剂之间的结合力弱,所以在干调色剂之间,会引起调色剂层54的分离,在涂布辊51上产生调色剂层54的偏移粘附。从而,造成图像变差。
从该模式图可知,为了防止明显的含有调色剂等树脂的微粒往接触赋予手段上偏移粘附,很重要的一点是,涂布辊等接触赋予手段与纸等记录介质的接触部夹持(nip)时间,比较定影液渗透含有调色剂等树脂的微粒层到达纸等记录介质的时间更长。
另外,所谓夹持是表示从接触赋予手段与纸等的开始接触点,到开始离开点之间的那部分。因而,夹持时间是指从开始接触到开始离开之间的时间。另外,夹持宽度是表示从开始接触点到开始离开点之间的部分的、纸等介质输送方向的长度。夹持压力表示施加于夹持部的压力,系以接触部荷重除以夹持部面积所得之数值。
又,在使用300μm的氧化锆微珠(beads)进行大型模拟试验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泡状定影液渗透含有树脂的微粒层的形态。其结果得知,如图7所示,泡状的定影液55没有破泡,而渗透于氧化锆粒子56的间隙,与氧化锆粒子56接触的泡状定影液55,受到其上部泡加压的同时,泡状定影液55渗透到氧化锆粒子56的间隙之内。通常,在液体的情况下,渗透微粒之间的力是利用由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毛细管现象之渗透力。但是,从观察结果得知,在泡沫的情况下,泡沫表现出柔软的连续体行为,渗透微粒之间的泡,在受其上部泡挤压的同时,连续地填埋到微粒间隙之中。由此得知,它与历来的液体渗透原理迥然不同。虽然未做实际观察,但从相似法则可以推测,在调色剂等6μm大小的微粒层上,与大型模拟试验同样,渗透于微粒之间的泡,受其上部泡挤压的同时将连续进行渗透。
通过这种大型模拟试验还观察到,在泡膜厚度比微粒层厚度更薄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挤泡之力在中途停止,泡也不能很快到达记录介质。
又从上述试验可知,在实际的试验中,泡状定影液在涂布辊上的厚度和介质上含有微粒层的厚度,与定影液对含有树脂微粒层的渗透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此,以下设计一种定影液渗透含有调色剂等树脂的微粒层,到达记录介质所需时间(定义为渗透时间)的测定方法,并说明基于该法的渗透时间和原来本发明中的夹持时间与渗透时间的关系。
图9是表示渗透时间测定装置之一例的示意图。另外,定影液是泡状定影液,树脂以调色剂为例。因为定影液是离子性材料,例如含有泡沫化所必要的起泡剂和分散剂,所以呈现具有107Ω·cm以下电阻值的导电性。因此,分别把上部电极61当作接触赋予手段的面,把下部电极当作记录介质,在上部电极61上形成泡状定影液层63,在下部电极62的面上形成调色剂层64。然后,在电极之间互相接触的时间,例如在下部电极62的下面,配置负荷检测负载传感器(load cell)65,在上下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使上部电极61与下部电极62接触,负荷检测负载传感器65便检测出上部电极61的负荷,确定开始接触点。然后,泡状定影液63穿过调色剂层64,到达下部电极62时,在电极之间流过电流,外加电压值发生变化。由此,通过由负荷检测负载传感器65的检测,测定出到电压开始变化的时间,即可测得调色剂层的渗透时间。
现将使用图9的渗透时间测定装置,测定渗透时间的测定例,列示如下。
(测定例1)
泡状定影液层:将平均泡径20μm、体积密度0.05g/cm3的各种厚度的泡层形成在上部电极上。
调色剂层:以平均粒径6μm的球形调色剂,厚度30μm形成于下部电极。
上部电极、下部电极均使用同一材料的SUS304。上部电极固定在条形台(linear stage)上,并以0.03kgf/cm2(涂布时的压力)与下部电极接触。为使电极间不产生定影液的电解,设定对电压间的外加电压为0.8V。
对形成于上部电极的各泡状定影液层厚度中的调色剂层渗透时间的测定结果,如图10所示,在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与调色剂层厚度相同或者较其更厚的情况下,显示渗透时间大致相同,但在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比调色剂层厚度更薄的情况下,则越薄渗透时间越长。这一事实证实:如图7和图8所示,上部的泡连续地持续挤压进入到调色剂层间隙之间的泡,直至泡的厚度,同时,该泡就渗透到调色剂层的间隙之中。
(测定例2)
泡状定影液层:将平均泡径20μm、体积密度0.05g/cm3、厚度50μm的泡层形成在上部电极上。
调色剂层:以平均粒径6μm的球形调色剂、厚度30μm,形成于下部电极。
上部电极、下部电极均使用同一材料的SUS304。上部电极固定在条形台上,并以各种压力(涂布时的压力)与下部电极接触。为使电极间不产生定影液的电解,设定对电压间的外加电压为0.8V。
测定各种压力(涂布时的压力)下的渗透时间,其结果示于图11。结果证实,涂布压力越大,调色剂层渗透时间越短,当泡渗透在调色剂层之间,上部泡连续挤压的情况下,挤压力越大,渗透速度越快,渗透时间越短。
(测定例3)
泡状定影液层:将平均泡径20μm、体积密度0.05g/cm3、厚度50μm的泡层形成在上部电极上。
调色剂层:以平均粒径6μm的球形调色剂、厚度30μm,形成于下部电极。
上部电极、下部电极均使用同一材料的SUS304。上部电极固定在条形台上,并以0.03kgf/cm2(涂布时的压力)与下部电极接触。为使电极间不产生定影液的电解,设定对电压间的外加电压为0.8V。
泡状定影液在各泡粘度下的调色剂层渗透时间示于图11。另外,在本发明中,泡粘度使用锥板(cone-plate)式旋转粘度计。转子的外径为φ60mm,锥角1度,锥部和板部的间隙为3mm,在25℃的液温下,用1秒钟10转的旋转速度开始旋转10秒钟之后,以此旋转粘度测定值作为泡粘度。
由图12可知,泡粘度越小,调色剂层渗透时间越短。这证明,在泡渗透于调色剂层间隙中,上部泡连续挤压的情况下,泡越柔软渗透速度越快,渗透时间越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为了防止含有树脂的微粒往接触赋予手段偏移粘附,位于接触赋予手段和介质的接触部的夹持时间,必须设定在相同于泡状定影液到达介质时的含有树脂微粒层渗透通过的时间,或在该时间以上。
又,从以上各测定例可知,当含有树脂微粒为5μm左右调色剂的场合,在各种泡状定影液和涂布条件下,渗透时间大致在50毫秒到300毫秒的范围内。因此,与接触赋予手段中的纸等记录介质接触的夹持时间,最低也必须确保在50毫秒到300毫秒的范围内。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构成的示意图。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为可确保所希望夹持时间在50毫秒到300毫秒范围内的一个例子。在此例中,含有树脂的微粒是调色剂,记录介质是纸。在此,根据夹持时间=(夹持宽度)/(送纸速度),可以算出夹持时间。送纸速度可根据送纸驱动手段的设计数据求得。夹持宽度可按下述方法求得:在涂布辊的整个面上薄薄涂上一层未干燥的着色涂料,将纸夹在涂布辊41和对置的加压辊43之间,加压(在辊子不旋转的状态下),将着色涂料附着在纸上,将着色部(通常着色成长方形)送纸方向的长度测定为夹持宽度。有必要根据送纸速度调整夹持宽度,由此,把夹持时间调节成与泡状定影液渗透调色剂层的时间相同或者更长。在图13的例子中,是通过把加压辊43做成弹性多孔质体(以下记做海绵体),相应于送纸速度,变更涂布辊41和海绵体加压辊43的轴间距离,就很容易改变夹持宽度。也可用弹性橡胶代替海绵体,但是海绵体与弹性橡胶相比,用很小的力就可变形,不会使对涂布辊41的加压力提高得过大,并可确保较长的夹持宽度。涂布辊41或者加压辊43的至少一方具有弹性多孔质层。
另外,在定影液中含有树脂软化剂或溶胀剂,当海绵体的加压辊上万一附着定影液的情况下,海绵体材料有可能发生软化等不良的情况,所以作为海绵体原材料的树脂材料,希望是对该软化剂或溶胀剂不具有被软化和被溶胀作用的材料。又,海绵体的加压辊也可以是用挠性薄片覆盖的构成。即使上述海绵体原材料是会因该软化剂或溶胀剂而发生劣化的原材料,但是通过用不会因软化剂或者溶胀剂而显示软化或溶胀特性的挠性薄片的覆盖,也可防止海绵体加压辊的劣化。作为海绵体原材料,例如可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等树脂的多孔质体。另外,作为覆盖海绵体的挠性薄片,可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等。
另外,在图13中,在涂布辊41和海绵体的加压辊43经常接触构成的情况下,在不送纸时,涂布辊41上的泡状定影液有可能附着在海绵体的加压辊43上造成污染。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较好的是,在往涂布辊41输送纸的前面设置纸前端检测手段(未予图示),采用定时设定,即,根据纸前端检测信号,定影液仅从纸的前端向后方涂布,在涂布辊41上形成泡状定影液。
另外,较好的是,在图13中,通过未予图示的驱动机构,在待机时让涂布辊41和海绵体的加压辊43离开,仅在涂布时,根据纸前端检测手段,让涂布辊41和海绵体的加压辊43接触。在此场合,较好的是,也进行纸的后端检测,根据纸后端检测信号,使涂布辊41和海绵体的加压辊43分开。
因此,从图11所示渗透测定结果可知,涂布夹持部的夹持压力(夹持部负荷/夹持部面积)越大,调色剂层渗透时间越短。在图13中,在涂布夹持部的夹持压力尽量大的情况下,可能缩短图像不劣化范围内的夹持时间,如果夹持宽度相同的话,则可能加快送纸速度,定影也可能更快。
又,从图12所示渗透测定结果可知,渗透时间随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而变化,但若夹持时间和夹持压力一定,因例如定影液配方的变更和使用环境温度下降等原因,引起泡粘度上升的情况下,调色剂层渗透时间可能大于夹持时间,则可能导致图像劣化。为了防止此现象发生,较好的是,利用调色剂层渗透时间随上述夹持压力变化的特性,根据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调节夹持时间至务必与调色剂层渗透时间相同或较其更长。为此,在定影装置内,必须检测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泡粘度就是用上述锥板式旋转粘度计测得的旋转粘度。作为检测手段,理想的是,采用类似该测定原理的手段。例如,在图13中,以下两种手段都是所希望的:一种是,在做成所希望的泡状定影液之后,在从供液口39流出端跟前的流路管道内设有转子,检测出施加于转子上的马达转矩,将正式的旋转粘度的代用值当作泡粘度的手段;另一种是,设置悬臂型的振子,检测出固有振动频率的变化,将正式的旋转粘度的代用值当作泡粘度的手段。另外,作为夹持压力的调整手段,希望采用设置可改变涂布辊和加压辊的轴间距离的手段,最好是根据泡粘度检出信号可改变涂布辊和加压辊之轴间距离的手段。
其次,如图10所示,为了尽可能缩短调色剂层渗透时间,有必要将接触赋予手段上的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调节到调色剂层的厚度以上。这不限于调色剂,对其他含有树脂微粒的情况也同样。另外,在含有树脂微粒是调色剂的情况下,在彩色图像中,纸上的调色剂层厚度随颜色和明暗不同而异。因此,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调色剂层的厚度以纸上附着调色剂层的最大值为基准进行设定。由于从图像信号可以求得调色剂层的最大值,所以根据图像信号,相对于调色剂层的最大值控制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例如,在图13中,涂布辊上的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通过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的间隙控制来进行(参照图5),控制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务必达到最大调色剂层厚度以上。在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应于来自扫描仪和电脑的图像信号,纸上的附着调色剂层,根据基于设定表算出来的值确定为恒定。因此,将图像信号对照原来附着在纸上的设定值的最大值,将涂布辊上的泡状定影液层的厚度调整到其最大值以上。
又,如果调色剂层的厚度不同,调色剂层的渗透时间就不一样(调色剂层越厚,渗透时间越长),所以对应于调色剂层的厚度不同,涂布辊和纸介质的接触部夹持中的夹持时间必须设定成可变。作为夹持时间可变手段,可采用改变送纸速度的手段和改变夹持宽度的手段。从图像信息信号算出纸上的调色剂层最大值,换算渗透时间,改变夹持宽度和送纸速度,使之达到其渗透时间以上。
其次,作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另一种结构,还有如图14所示,取代图13所示的涂布辊41,而使用涂布带71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上进行涂布的方法。还使用加压带81代替加压辊43。用由生成大泡的大泡生成部和用剪切力将大泡分割成微泡的微泡生成部组成的泡状定影液生成手段生成微泡定影液,自供液口供给具有所希望的泡径的泡状定影液。然后,调整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42和涂布带71的间隙,控制涂布带71上的泡状定影液层膜厚,进行泡状定影液的最佳膜厚控制。又,作为涂布带71,例如使用在无缝镍带和无缝PET薄膜等基体上,涂布了如PFA这种脱模性好的氟树脂的部件。
如此,使用涂布带71的构成,可容易扩大夹持宽度。从而,使用涂布带71的构成不限于图14,也可以如图15所示,加压侧不是皮带而是做成辊筒结构。另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涂布侧采用涂布辊,而在加压侧则采用皮带的结构。
如以上的图14~16所示,将涂布侧或加压侧的至少一方设置成皮带结构,可容易加大夹持宽度,不至于因施加不适当的力而造成纸上起皱之类的现象。如果夹持时间调成相同,则可加大送纸速度,也可进行高速定影。
其次,就定影液的液体配方进行说明。泡状的定影液,如上所述,是一种在含有软化剂的液体中含有气泡的构成。含有软化剂的液体,为稳定地含有气泡,且做成由尽量均匀的气泡大小构成气泡层的泡状,所以希望具有起泡剂和增泡剂。另外,因为粘度稍高一一些的气泡可更稳定地分散在液体中,所以希望含有增粘剂。
又,作为起泡剂,较好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特别好的是脂肪族盐。因为脂肪族盐具有表面活性,所以可降低含有水的定影液的表面张力,使定影液更容易发泡。与此同时,因为在泡表面脂肪族盐呈一种薄层状结构,所以泡壁(普拉托边界)比其他的表面活性剂强,泡沫稳定性极高,可有效地提高脂肪酸盐的起泡性,所以希望定影液中含有水。作为脂肪酸盐,从在大气中的长期稳定性观点看来,希望是酸化强的饱和脂肪酸盐。但是在含有脂肪族盐的定影液中,通过含有若干不饱和脂肪酸盐,可有助于脂肪酸盐对水的溶解性和分散性,在5℃~15℃的低气温下,可具有优异的起泡性,在很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内都能定影稳定,还可防止定影液在长期放置中脂肪族盐在定影液中分离。
再有,作为用于饱和脂肪酸盐的脂肪酸,可采用碳原子数12、14、16和18的饱和脂肪酸,具体来说可采用月桂酸(十二酸,lauric酸)、肉豆蔻酸(十四酸,myristic酸)、棕榈酸(十六酸,palmitic酸)和硬脂酸(十八酸,stearic酸)。碳原子数11以下的饱和脂肪酸盐臭气很大,不适合于使用该定影液的办公室和家庭所用的图像形成机。另外,碳原子数19以上的饱和脂肪酸盐,对水的溶解性低,使定影用的放置稳定性明显下降。基于上述饱和脂肪酸的饱和脂肪酸盐既可单独也可混合使用。
也可以使用不饱和脂肪族盐,最好是碳原子数为8、双键数为1~3的不饱和脂肪酸。具体来说,可采用油酸(oleic酸)、亚油酸(linoleic酸)、亚麻酸(linolenic酸)。双键数在4以上,因为反应性强,定影液的放置稳定性差。由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制备的不饱和脂肪酸盐既可单独也可混合用作起泡剂。另外,将上述饱和脂肪酸盐和不饱和脂肪酸盐混合用作起泡剂也无妨。
又,在上述饱和脂肪酸盐和不饱和脂肪酸盐中,较好的是,用作该定影液的起泡剂,最好是钠盐、钾盐或胺盐。在定影装置中送上电源之后,要达到可快速定影的状态是定影装置具有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定影装置中,要作到可定影的状态,定影液必须制成适当的泡状,而籍由上述脂肪族盐起泡很快,所以,电源送上后可在短时间内即达到可定影的状态。特别是做成胺盐,对定影液施加剪切力时,可在最短的时间起泡,可很容易制得泡状定影液,可在最短时间内使定影装置送上电源后达到可定影状态。
通过溶解或溶胀而使树脂软化的软化剂包括脂肪族酯。该脂肪族酯具有优异的使含于调色剂等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的溶解性或溶胀性。
另外,从对人体的安全性角度看,较好的是,软化剂其急性经口毒性的LD50值大于3g/kg,更好的是5g/kg。脂肪族酯多用在化妆品原料上,对人体的安全性好。
又,调色剂对于记录介质的定影,是在密封的环境中频繁使用的机器中进行的,软化剂在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之后也残留在调色剂中,所以调色剂对于记录介质的定影最好不要伴随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以及有臭味的发生。也就是说,软化剂最好不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成为臭味原因的物质。脂肪族酯与一般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甲乙酮、醋酸乙酯)比较,具有高沸点和低挥发性,而且不具有刺激性气味。
又,作为可高精度测定办公室中臭气的实用臭气测定尺度,可以基于功能测定的三点比较式臭气袋法的臭气指数(10×10g(不感觉到物质臭气时的物质稀释倍率))作为臭气指标。在软化剂中含有的脂肪族酯的臭气指数最好在10以下。在此情况下,在通常的办公室环境中,不会感到有臭味。另外,不仅仅软化剂,在定影液中所含的其他液剂,最好也同样没有臭味和刺激性气味。
在本发明的定影液中,最好上述脂肪族酯含有饱和脂肪族酯。上述脂肪族酯在含有饱和脂肪族酯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软化剂的保存稳定性(对于氧化、水解等的耐性)。另外,饱和脂肪族酯对人体的安全性好,许多饱和脂肪族酯,在一秒钟之内就可溶解或溶胀含于调色剂中的树脂。另外,饱和脂肪族酯还可降低由记录介质提供的调色剂的粘着感。这可以认为,是由于饱和脂肪族酯会在溶解或溶胀了的调色剂表面形成油膜的原因。
由此,在本发明中的定影液中,上述饱和脂肪族酯系最好是含有以通式
R1COOR2
表示的化合物,式中R1是碳原子数为11以上、14以下的烷基,R2是碳原子数为1以上、6以下的直链型或支链型烷基。R1和R2的碳原子数如果分别比所希望的范围更小,则会产生臭气,比所希望的范围更大,则软化树脂的能力会下降。
即,上述的饱和脂肪族酯含有以通式R1COOR2表示的化合物,在R1是碳原子数为11以上、14以下的烷基,R2是碳原子数为1以上、6以下的直链型或支链型烷基的情况下,可提高对含于调色剂中树脂的溶解性或溶胀性。又,所述化合物的臭气指数在10以下,所述化合物没有臭味和刺激性气味。
作为上述化合物的脂肪族单羧酸酯,例如可以列举出:月桂酸乙酯、月桂酸己酯、十三酸乙酯、十三酸异丙酯、十四酸乙酯、十四酸异丙酯等。作为上述化合物的这些脂肪族单羧酸酯,多数都溶解于油性溶剂中,但不溶于水。因此,对于作为上述化合物的脂肪族单羧酸酯的多数来说,都采用水性溶剂,以乙二醇做助溶剂含在定影液中,配成溶解或微乳液(microemulsion)形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定影液中,上述脂肪族酯最好含有二羧酸酯。在上述脂肪族酯含有脂肪族二羧酸酯的情况下,可以更短的时间使含于调色剂中的树脂溶解或溶胀。例如,较好的是,在进行60ppm左右的高速打印的情况下,附于记录介质中未定影的调色剂以定影液,在时至调色剂在记录介质定影的时间,希望在一秒钟以内。在上述脂肪族酯含有脂肪族二羧酸酯的情况下,赋于记录介质中未定影的调色剂等以定影液,可将调色剂在记录介质定影所需时间控制在0.1秒钟以内。另外,因为添加更少量软化剂即可溶解或溶胀调色剂中所含树脂,所以可降低定影液中软化剂的含量。
由此,在本发明的定影液中,较好的是,上述脂肪族二羧酸酯是含有以通式
R3(COOR4)2
表示的化合物,式中R3是碳原子数为3以上、8以下的亚烷基,R4是碳原子数为3以上、5以下的直链型或支链型烷基。R3和R4的碳原子数如果分别比所希望的范围更小,则会产生臭气,比所希望的范围更大,则其软化树脂的能力会下降。
即,在上述脂肪族二羧酸酯含有以通式R3(COOR4)2表示的化合物,R3是碳原子数为3以上、8以下的亚烷基,R4是碳原子数为3以上、5以下的直链型或支链型烷基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对调色剂中所含树脂的溶解性或溶胀性。另外,上述化合物的臭气指数在10以下,没有臭味和刺激性气味。
作为是上述化合物的脂肪族二羧酸酯,例如可以列举出:琥珀酸-2-乙基己酯、己二酸二丁酯(dibutyl adipate)、己二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adipate)、己二酸二异丙酯(diisopropyl adipate)、己二酸二异癸酯(diisodecyl adipate)、癸二酸二乙酯(diethyl sebacate)、癸二酸二丁酯(dibutyl sebacate)等。作为上述化合物的这些脂肪族二羧酸酯,多数都溶解于油性溶剂中,但不溶于水。因此,在水性溶剂中,在定影液中都含有乙二醇類做助溶剂,配成溶解或微乳液形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定影液中,较好的是,上述脂肪族酯含有脂肪族二羧酸二烷氧基烷基酯。在上述脂肪族酯含有脂肪族二羧酸二烷氧基烷基酯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调色剂对记录介质的定影性。
在本发明的定影液中,较好的是,上述脂肪族二羧酸二烷氧基烷基酯是含有以通式
R5(COOR6-O-R7)2
表示的化合物,式中R5是碳原子数为2以上、8以下的亚烷基,R6是碳原子数为2以上、4以下的亚烷基,R7是碳原子数为1以上、4以下的亚烷基。如R1和R2的碳原子数如果分别小于所希望的范围,则会产生臭气,大于所希望的范围,则其软化树脂的能力会下降。
即,脂肪族二羧酸二烷氧基烷基酯含有以通式R5(COOR6-O-R7)2表示的化合物,R5是碳原子数为2以上、8以下的亚烷基,R6是碳原子数为2以上、4以下的亚烷基,R7是碳原子数为1以上、4以下的烷基的情况下,可提高对调色剂中所含树脂的溶解性或溶胀性。另外,上述化合物的臭气指数在10以下,上述化合物没有臭味和刺激性气味。
作为上述化合物的脂肪族二羧酸二烷氧基烷基酯,可以列举出:琥珀酸二乙氧基乙酯、琥珀酸二丁氧基乙酯、己二酸二乙氧基乙酯、己二酸二丁氧基乙酯、癸二酸二乙氧基乙酯等。将这些脂肪族二羧酸二烷氧基烷基酯,在水性溶剂中用乙二醇類做助溶剂,含在定影液中,配成溶解或微乳液形态。
另外,不属于脂肪酸酯的柠檬酸酯和碳酸乙酯以及碳酸丙酯也适合用作软化剂和溶胀剂。
但是,在泡状定影液中,用涂布接触夹持部,将泡状定影液压入调色剂等的微粒层使其渗透之时,一旦泡破灭将会阻碍渗透过程。因此,要求得到泡稳定性良好的泡。为此,希望在定影液中含有脂肪酸烷醇酰胺(alkanolamide)(1∶1)型。在脂肪酸烷醇酰胺中有(1∶1)型和(2∶2)型两种,但已查明,对本发明中的泡沫稳定性来说,以(1∶1)型为宜。
另外,含有作为定影对象的树脂之微粒,不限于调色剂,只要是含有树脂的微粒,什么都可以。例如,也可以是含有内含导电材料的树脂的微粒。记录介质不限于记录纸,也可以是金属、树脂、陶瓷等任何介质。但希望介质对定影液具有渗透性。当介质基板不具有液体渗透性的情况下,则希望介质在基板中具有液体渗透性层。记录介质的形状也不限于薄片状,也可以是具有平面或曲面的立体物。
又,本发明也适用于在使透明树脂微粒均匀定影于如纸之类介质上,保护纸面,即所谓塑封(varnish coating)的用途。
在上述含有树脂的微粒中,以电子照相过程中所用的调色剂,与本发明定影液的搭配定影效果最好。调色剂包括色剂、带电控制剂、粘结树脂和脱模剂等的树脂。对含于调色剂中的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作为合适的粘结树脂,可以列举出: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共聚物树脂。作为脱模剂,可以列举出:巴西棕榈蜡、聚乙烯等的蜡成分等。调色剂除了粘结树脂之外,也可含有公知的着色剂、电荷控制剂、流动性赋予剂、外添加剂等。另外,调色剂最好通过将含有甲基的疏水性二氧化硅以及疏水性氧化钛之类的疏水性微粒定影在调色剂的表面,进行拒水性处理。介质中,对记录介质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出:纸、布以及具有液体透过层的OHP用薄片之类的塑料膜等。本发明中的所谓油性意指在室温(20℃)下对水溶解度小于0.1重量%的性质。
另外,成为泡状的定影液,较好的是,希望对已经拒水性处理的调色剂粒子具有足够的亲和性。在此所谓的亲和性,意指液体接触到固体时,液体对固体表面扩张浸润的程度。也就是说,已成为泡状的定影液,最好对已经拒水性处理的调色剂显示浸润性。经过用疏水性二氧化硅和疏水性氧化钛之类的疏水性微粒进行过拒水性处理的调色剂表面,由存在于疏水性二氧化硅和疏水性氧化钛表面的甲基所被覆,具有大约20mN/m左右的表面能。在现实中,因为经拒水性处理的调色剂表面的整个面并非完全为疏水性微粒所被覆,所以,推测进行过拒水性处理的调色剂的表面能大约在20~30mN/m左右。因此,为了对拒水性调色剂具有亲和性(具有足够的浸润性),成为泡状的定影液的表面张力最好为20~30mN/m。
在使用水性溶剂的情况下,最好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使表面张力调到20~30mN/m。另外,在水性溶剂的场合,最好含有一元醇或多元醇。因为这些材料具有可提高泡状定影液中气泡稳定性和泡不易破灭的优点。例如,鲸蜡醇(cetanol)等一元醇和丙三醇、丙二醇和1,3-丁二醇等多元醇。另外,通过含有这些一元醇或多元醇,还有防止纸等介质卷边的效果。
为了改善在定影液中的渗透性,防止纸等介质的卷边,最好还有形成O/W乳浊液(emulsion)或W/O乳浊液的构成,在此情况下,作为具体的分散剂,希望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sorbitan monooleate)、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monostearate)、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sesquiolate)等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蔗糖月桂酸酯和蔗糖硬脂酸酯等蔗糖酯等。
另外,作为溶解或微乳化分散定影中软化剂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基于旋转桨叶的混合机和均化机之类的机械搅拌装置以及超声波均化机之类的产生振动的装置。无论何种,都是通过对定影液中的软化剂施加强大的剪切应力来进行溶解或微乳化分散处理的。
又,调色剂的定影装置,也可以具有一对平滑辊(硬辊),用于在把本发明中的定影液供给到调色剂中以后,对由溶解或溶胀含于调色剂中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的溶剂(软化剂)溶解或溶胀的调色剂进行加压。借助这一对平滑辊(硬辊),通过对已溶解或溶胀的调色剂进行加压,有可能使已溶解或溶胀的调色剂层的表面光滑化,赋予调色剂以光泽。再有,通过往记录介质内压入已溶解或溶胀的调色剂,还可以提高调色剂对记录介质的定影性能。
使用上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将含有树脂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上。因此,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用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分别如上所述,可以提供一套可更高效地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图17是表示另一项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示意图。该图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复印机或打印机。图17(a)是表示彩色电子照相串列方式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示意图,图17(b)是表示图17(a)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图像形成单元构成的图。图17(a)、(b)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90,具有中间转印带91作为调色剂的图像载体。该中间转印带91张设在三个支承辊92~94上,朝图中的箭头方向A旋转。相对于该中间转印带91,配置有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各图像形成单元95~98。在该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配置有未图示的曝光装置。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是复印机的情况下,用扫描器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根据该图像信息,用于将静电潜像写入各感光体鼓的各曝光L1~L4,通过曝光装置进行照射。在夹持中间转印带91与中间转印带91的支承辊94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二次转印装置99。该二次转印装置99,由张设于两个支承辊100、101之间的二次转印带102构成。另外,作为二次转印装置99,除了用转印带之外,也可采用转印辊。另外在夹持中间转印带91、与中间转印带91的支承辊92对向的位置上,配置有带清洁装置103。带清洁装置103,是为了清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91上的调色剂而配置的。
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104,在由一对给纸辊105导向二次转印部,将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纸104上的时候,通过将二次转印带102挤压在中间转印带91上,对调色剂像进行转印。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104由二次转印带102输送,转印在记录纸104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曝光装置的图像信息,通过控制泡状定影液膜厚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即,在转印于记录纸104的未定影调色剂像上,被赋予本发明的泡状定影液,所述本发明的泡状定影液系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曝光装置的图像信息,例如彩色图像或黑实心图像信息,由控制了泡状定影液层膜厚的调色剂定影装置供给,籍由溶解或溶胀含于泡状定影液中的、含于调色剂中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剂(软化剂),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104上。
以下就图像形成单元作一说明。如图17(b)所示,在图像形成单元95~98中,在感光体鼓106的周边,配置有充电装置107、显影装置108、清洁装置109和消电装置110。另外,经由中间转印带91,在对向于感光体鼓106的位置上,设置有一次转印装置111。充电装置107是采用充电辊的接触充电式充电装置。充电装置107通过使充电辊接触感光体鼓106,对感光体鼓106施加电压,由此,使感光体鼓106的表面均匀带电。也可使用采用非接触栅控电晕器等的非接触充电式充电装置,作为该充电装置107。又,显影装置108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体鼓106上的静电潜像中,使静电潜像可视化。在此,对应于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由着色成各种各样颜色的树脂材料所构成,这些树脂材料,通过本发明的定影液溶解或溶胀。另外,显影装置108具有未图示的搅拌部和显影部,在显影过程中未被使用的显影剂可返回搅拌部再利用。搅拌部中调色剂的浓度采用调色剂浓度传感器进行检测,控制调色剂的浓度一定不变。再有,一次转印装置111将在感光体鼓106上可视化后的调色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1上。在此,作为一次转印装置111可采用转印辊,使转印辊夹持中间转印带91挤压在感光体鼓106上。作为一次转印装置111,也可以采用导电性刷、非接触式电晕充电器等。又,清洁装置10用以清除感光体鼓106上不要了的调色剂。作为清洁装置109,可以使用具备挤压在感光体鼓106上前端的刮刀。在此,由清洁装置109回收的调色剂,通过未图示的回收螺旋和调色剂循环装置,回收到显影装置108中再次利用。另外,消电装置110由灯构成,用光照射,进行感光体鼓106表面电位的初始化。
以下说明本发明中的定影液和定影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以下实施例中,使用调色剂作为含有树脂的微粒,按以下制造方法之一例来制备。
【具体例1】
(定影液的配方)
含有软化剂的液体
稀释溶剂:离子交换水 53wt%
软化剂:琥珀酸二乙氧基乙酯
(Croda公司,Crodamol DES) 10wt%
碳酸丙烯酯 20wt%
增粘剂:丙二醇 10wt%
增泡剂:椰子脂肪酸二乙醇酰胺(1∶1)型
(松本油脂マ一ポンMM) 0.5wt%
起泡剂:棕榈酸胺(amine palmitate) 2.5wt%
肉豆蔻酸胺(amine myristate) 1.5wt%
硬脂酸胺 0.5wt%
分散剂:POE(20)月桂基山梨糖醇酐
(花王Rheodol TW-S120V) 1wt%
聚乙烯醇单硬脂酸盐
(花王Emanon 3199) 1wt%
另外,分散剂系用于提高软化剂在稀释溶剂中的溶解度。脂肪酸胺是用脂肪酸和三乙醇胺来合成三乙醇胺的。
按上述成分比,首先在液温120℃下,将除软化剂之外的成分混合搅拌,配制成溶液。然后,混入软化剂,使用超声波均化器(homogenizer),配制成溶解有软化剂的定影液(泡沫化之前的原液)。
涂布装置
[大泡生成部]
按图13制作。
上述液状定影液保存容器:用PET(季戊四醇)树脂做成的瓶
输液泵:管道泵(管内径:2mm;管材质:硅橡胶)
输液流路:内径2mm的硅橡胶管
制作大泡用的微孔薄片:#400不锈钢制筛网(开口部约40μm)
[微泡生成部]
按图13制作。
双层圆筒的内侧圆筒固定在转轴上,籍未图示的旋转驱动马达旋转。双层圆筒的材质,采用PET(季戊四醇)树脂。外侧圆筒内径:10mm×长120mm、内侧圆筒外形径:8mm×长100mm。转速:从1000rpm到2000rpm范围内可调。
[定影液赋予手段]
按图13制作。做成用生成上述微泡的微泡生成部,制作泡状定影液,供给到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的结构。液膜厚度控制用刮刀和涂布辊的间隙按25μm和40μm两种实施。
加压辊:以铝合金制的辊(φ10mm)为金属芯棒,形成外径φ50mm的聚氨酯泡沫材(Inoac公司商品名为“Colorfoam(EMO)”)。
涂布辊:对PFA树脂进行烤漆用的SUS辊(φ30mm)。
膜厚控制用刮刀:在铝合金支承板上粘接厚度为1mm的波纹板玻璃。将玻璃面朝涂布辊一侧,做成可在10μm~100μm的范围内控制涂布辊和玻璃面之间隙的结构。
送纸速度:150mm/s
实施结果
用于电子照相式打印机(理光公司制,IpsioColorC×8800),采用将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的彩色图像的PPC用纸(RICOH T-6200)插入定影装置的定时,驱动输液泵,从定影液容器汲取液状定影液,在通过液体流路的同时,将定影液通过生成大泡的大泡生成部和将泡变小的微泡生成部,在一秒钟后便可将具有5μm~30μm泡径微泡的泡状定影液从排液口供给到涂布辊上。泡状定影液的体积密度大约为0.05g/cm3。
改变海绵体加压辊和涂布辊的轴间距离,实施夹持宽度1mm(夹持时间6ms)、15mm(夹持时间100ms)、21mm(夹持时间140ms)中的涂布试验。调色剂层的厚度设为30~40μm。
基于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调色剂层渗透时间为80ms-100ms。涂布定影结果示于图18中。在纸上的定影液涂布量为0.15g/A4的情况下,涂布辊上的泡状定影液厚度约为35μm;在涂布量为0.15g/A4的情况下,涂布辊上的泡状定影液厚度约为70μm。另外,图像浓度的降低,表示调色剂偏移粘附在涂布辊上,在纸上要发生图像遗漏。
由图18可知,在涂布辊上泡状定影液膜厚比较调色剂层厚度更厚的区域(纸上定影涂布量0.15g/A4以上的区域),在调色剂层渗透时间以上的夹持时间内,定影图像的浓度是没有图像遗漏的浓度,具有良好的定影性。相反可知,既使涂布辊上的泡状定影液膜厚即使在调色剂层厚度以上,如夹持时间比较调色剂层渗透时间更短,则在涂布辊上调色剂偏移,在纸上产生图像遗漏,图像浓度显著下降的现象。
另外,在涂布辊上泡状定影液膜厚比较调色剂层厚度更薄的区域(涂布量0.15g/A4以下的区域),即使夹持时间在100ms以上,在涂布辊上调色剂还是会偏移,在纸上产生图像脱落,造成图像浓度显著下降。如图10所示,可以认为其原因是,在比调色剂层厚度更薄的涂布辊上的泡状定影液膜厚的区域,因为调色剂层渗透时间变得极长,所以夹持时间变得比调色剂层渗透时间更短。
如上所述,可以确认,采用泡状定影液层厚度比较调色剂层厚的涂布,在夹持时间大于调色剂层渗透时间的情况下,可进行良好的定影。
【具体例2】
定影液的配方和涂布装置同实施例1。但是,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设定为在15℃、25℃、35℃下实施定影试验。在图19中,表示各温度下的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用上述锥板式旋转粘度测定所得。转子直径φ60mm、锥角1度、转子间隙3mm、每秒转数为10的测定结果)。由该图可知,泡粘度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粘度降低)。另外,由图12可知,调色剂层渗透时间随泡粘度而变化。因此,将图19的数据作为列表数据,在定影装置内设置温度检测手段,并设置可变化涂布辊和加压海绵体辊之轴间距离的结构,以使夹持时间相应于温度信号,达到调色剂层渗透时间以上。
实施结果
用于电子照相式打印机(理光公司制,IpsioColorC×8800),在15℃~35℃之间改变环境温度,在任何一种使用温度下都得到了没有图像脱落的良好的定影效果。
具体例3
定影液的配方
在具体例1中,为确认脂肪酸烷醇酰胺(1∶1)型的效果,所以本实施例采用以下三种配方进行了实施:与实施例1相同的配方;除去脂肪酸烷醇酰胺的、其余同实施例1的配方;采用同量的脂肪酸烷醇酰胺(1∶2)型(棕榈脂肪酸二乙二醇酰胺,diethanolamide(1∶2))型(松本油脂Marpon LS)0.15g/A4以上的区域),以取代(1∶1)型的脂肪酸烷醇酰胺的配方。
实施结果
使用电子照相式打印机(理光公司制,IpsioColorC×8800),制作未定影调色剂的彩色图像,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定影装置实施定影。
其结果如表1所示,在用含有脂肪酸烷醇酰胺(1∶1)型的泡状定影液的情况下,在涂布辊上进行了在泡状液膜上没有针孔、均匀且良好的定影。另一方面,在用不含有脂肪酸烷醇酰胺或者含有(1∶2)型的定影液的情况下,则在涂布辊的泡状液膜上,产生了细针孔(φ0.5mm左右),在定影后的调色剂图像上,产生了无数针孔状的定影不良现象。根据上述可以确认,含有脂肪酸烷醇胺(1∶1)型的泡状定影液效果良好。
【表1】
脂肪酸胺浓度(wt%) | 棕榈脂肪酸二乙醇酰胺浓度(wt%) | 泡粘度(mPa·s) | 涂布辊上的泡膜有无针孔 |
4 | 0 | 3.70 | 略有 |
4 | (1∶1)0.5 | 5.15 | 无 |
4 | (1∶2)0.5 | 4.52 | 略有 |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定影方法,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
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以使将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时间,比较已被赋予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泡状定影液渗透所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而到达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定影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随上述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变化的上述渗透时间,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
3.一种定影方法,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
调整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时间,以使其比已被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规定膜厚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到达上述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定影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随上述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变化的上述渗透时间,调整上述赋予时间。
5.一种定影方法,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
调整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赋予压力,以使其比已被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而到达上述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定影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随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或泡粘度变化的上述渗透时间,调整上述赋予压力。
7.一种定影装置,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的定影装置,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手段:
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
泡状定影液膜厚度控制手段,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使该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接触上述树脂微粒,使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时间,比较通过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赋予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到达上述介质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8.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泡状定影液膜厚控制手段系根据随上述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变化的上述渗透时间,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
9.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泡状定影液的膜厚控制手段,在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接触树脂微粒时,根据随泡状定影液施加于树脂微粒的压力而变化的渗透时间,控制泡状定影液的膜厚。
10.一种定影装置,将含有软化剂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再使该树脂微粒定影在介质上,所述软化剂通过使树脂的至少一部分溶解或溶胀来软化含有树脂的微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手段:
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上述规定膜厚的泡状定影液赋予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
控制手段,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用于调整将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所需的赋予时间,以使其比较已被赋予到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的规定膜厚的上述泡状定影液,渗透上述介质上的树脂微粒层而到达上述介质所需的渗透时间,相同或者更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手段根据随上述泡状定影液的泡粘度变化的上述渗透时间,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0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接触上述树脂微粒之时,上述控制手段根据随经由上述泡状定影液施加于上述树脂微粒的压力而变化的上述渗透时间,来控制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0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压力控制手段,对经由上述泡状定影液施加给上述树脂微粒的压力进行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7~13中的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包括涂布部件和与该涂布部件对向设置的加压部件所构成,上述涂布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用辊构成,在上述辊的至少一方具有多孔质弹性层。
15.根据权利要求7~13中的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包括涂布部件和与该涂布部件对向设置的加压部件所构成,上述涂布部件和上述加压部件的至少一方用带构成。
1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工序,树脂微粒含有树脂和色剂,用含有该树脂微粒的显影剂,进行静电记录处理,在介质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定影工序,通过如权利要求7~15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的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上,将上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介质上。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手段,树脂微粒含有树脂和色剂,用含有该树脂微粒的显影剂,进行静电记录处理,在介质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定影手段,通过如权利要求7~15中任何一项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的泡状定影液赋予手段,将泡状定影液赋予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上,将上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介质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71480/07 | 2007-06-29 | ||
JP2007171480A JP4948290B2 (ja) | 2007-06-29 | 2007-06-29 | 定着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34621A true CN101334621A (zh) | 2008-12-31 |
CN101334621B CN101334621B (zh) | 2011-06-29 |
Family
ID=39865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3176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4621B (zh) | 2007-06-29 | 2008-06-27 |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65514B2 (zh) |
EP (1) | EP2009515A3 (zh) |
JP (1) | JP4948290B2 (zh) |
CN (1) | CN101334621B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36312A (zh) * | 2010-05-07 | 2011-11-09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成像设备和定影方法 |
CN102317871A (zh) * | 2009-02-13 | 2012-01-1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成像设备和定影流体存储容器 |
CN102472994A (zh) * | 2009-07-01 | 2012-05-23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液、定影方法、定影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782591A (zh) * | 2010-03-11 | 2012-11-14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定影方法、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
CN107065479A (zh) * | 2015-10-06 | 2017-08-18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构件、定影设备、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 |
CN107239024A (zh) * | 2013-12-13 | 2017-10-10 | 株式会社东芝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797426A (zh) * | 2016-09-02 | 2018-03-1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9112020A (zh) * | 2018-10-17 | 2019-01-01 | 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速溶皂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283818A (zh) * | 2017-07-20 | 2019-01-29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14008541A (zh) * | 2019-07-17 | 2022-02-0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定影液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02700B2 (ja) * | 2006-02-16 | 2009-07-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75300B2 (ja) * | 2007-07-06 | 2012-11-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39497B2 (ja) * | 2007-10-09 | 2012-10-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33369B2 (ja) * | 2008-04-01 | 2013-07-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95379B2 (ja) * | 2008-04-10 | 2011-10-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1065B2 (ja) * | 2008-11-18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液、定着方法、画像形成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40803B2 (ja) * | 2008-11-21 | 2015-07-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部材、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86816A (ja) | 2009-05-11 | 2010-12-24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15564A (ja) * | 2009-07-01 | 2011-10-27 | Ricoh Co Ltd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90392B2 (ja) * | 2009-12-14 | 2014-09-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の定着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6978B2 (ja) | 2009-12-21 | 2014-04-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を用いた定着方法 |
JP2011150285A (ja) * | 2009-12-21 | 2011-08-04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並びに定着方法、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03712A (ja) * | 2010-03-04 | 2011-10-1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65674B2 (ja) | 2010-03-04 | 2014-08-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6235A (ja) * | 2010-03-09 | 2011-09-2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42449A (ja) | 2010-05-14 | 2011-12-0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52611B2 (ja) | 2011-03-02 | 2015-01-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41195A (ja) * | 2011-08-19 | 2013-02-2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910141B2 (ja) * | 2012-02-13 | 2016-04-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2150B2 (ja) | 2012-04-02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弾性部材、並びに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02491A (ja) | 2012-10-26 | 2014-06-05 | Ricoh Co Ltd |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34696A (ja) | 2013-01-11 | 2014-07-24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定着用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42406A (ja) | 2013-01-22 | 2014-08-07 | Ricoh Co Ltd | 押圧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5488B2 (ja) | 2013-02-22 | 2016-10-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9030B2 (ja) | 2013-07-17 | 2018-01-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57875B2 (ja) | 2013-07-26 | 2018-07-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29364A (ja) | 2013-12-03 | 2015-07-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捺染方法、捺染用インクジェットインク、捺染用電子写真トナー |
JP2022060927A (ja) * | 2020-10-05 | 2022-04-15 |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 | 押圧面を有する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26591B1 (zh) * | 1970-10-01 | 1974-07-10 | ||
DE2408245A1 (de) * | 1974-02-21 | 1975-09-04 | Agfa Gevaert Ag | Vorrichtung zum fixieren von pulverbildern |
US4132882A (en) * | 1975-07-04 | 1979-01-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ixing toner with heat and a fixing agent |
JPS59119364A (ja) | 1982-12-27 | 1984-07-10 | Fuji Xerox Co Ltd | 未定着トナ−画像の定着用溶液および定着方法 |
JP2824684B2 (ja) | 1990-04-06 | 1998-11-11 | 三井造船鉄構工事株式会社 | 橋脚梁点検補修足場 |
JP4185742B2 (ja) | 2002-09-20 | 2008-1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54164B2 (ja) * | 2002-09-20 | 2009-10-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67873B2 (ja) * | 2002-09-20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21448A (ja) * | 2005-10-25 | 2007-05-17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DE602006016702D1 (de) * | 2005-10-27 | 2010-10-21 | Ricoh Kk | Fixiervorrichtung für ein Nichtheizfixiersystem |
JP2007127885A (ja) * | 2005-11-04 | 2007-05-24 | Ricoh Co Ltd | 定着液塗布方法、および定着液塗布装置 |
JP2007171480A (ja) | 2005-12-21 | 2007-07-0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画像表示装置 |
JP4302700B2 (ja) * | 2006-02-16 | 2009-07-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16296B2 (ja) * | 2006-05-11 | 2009-01-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0226B2 (ja) * | 2006-08-31 | 2010-0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88302B2 (ja) * | 2006-10-25 | 2012-08-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76269B2 (ja) * | 2007-02-09 | 2009-06-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070710B1 (en) * | 2007-12-12 | 2014-10-29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oam application device |
JP4795379B2 (ja) * | 2008-04-10 | 2011-10-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1065B2 (ja) * | 2008-11-18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液、定着方法、画像形成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15564A (ja) * | 2009-07-01 | 2011-10-27 | Ricoh Co Ltd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64960A (ja) * | 2009-09-17 | 2011-03-31 | Canon Inc | トナー画像定着方法 |
JP2011128452A (ja) * | 2009-12-18 | 2011-06-30 | Ricoh Co Ltd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28457A (ja) * | 2009-12-18 | 2011-06-30 | Ricoh Co Ltd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28449A (ja) * | 2009-12-18 | 2011-06-30 | Ricoh Co Ltd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6978B2 (ja) * | 2009-12-21 | 2014-04-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を用いた定着方法 |
-
2007
- 2007-06-29 JP JP2007171480A patent/JP494829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6-27 CN CN200810131761.5A patent/CN10133462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6-27 US US12/163,014 patent/US816551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6-27 EP EP08252218A patent/EP2009515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17871A (zh) * | 2009-02-13 | 2012-01-1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成像设备和定影流体存储容器 |
CN102317871B (zh) * | 2009-02-13 | 2014-07-02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成像设备和定影流体存储容器 |
CN102472994A (zh) * | 2009-07-01 | 2012-05-23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液、定影方法、定影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782591A (zh) * | 2010-03-11 | 2012-11-14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定影方法、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
CN102782591B (zh) * | 2010-03-11 | 2015-05-20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定影方法、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
CN102236312A (zh) * | 2010-05-07 | 2011-11-09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成像设备和定影方法 |
CN102236312B (zh) * | 2010-05-07 | 2013-12-04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成像设备和定影方法 |
CN107239024A (zh) * | 2013-12-13 | 2017-10-10 | 株式会社东芝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239024B (zh) * | 2013-12-13 | 2020-12-18 | 株式会社东芝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065479A (zh) * | 2015-10-06 | 2017-08-18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构件、定影设备、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 |
CN107065479B (zh) * | 2015-10-06 | 2020-02-07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构件、定影设备、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 |
CN107797426A (zh) * | 2016-09-02 | 2018-03-1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7797426B (zh) * | 2016-09-02 | 2021-07-06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9283818A (zh) * | 2017-07-20 | 2019-01-29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9112020A (zh) * | 2018-10-17 | 2019-01-01 | 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速溶皂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112020B (zh) * | 2018-10-17 | 2020-12-22 | 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速溶皂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008541A (zh) * | 2019-07-17 | 2022-02-0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定影液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009515A2 (en) | 2008-12-31 |
US8165514B2 (en) | 2012-04-24 |
JP4948290B2 (ja) | 2012-06-06 |
CN101334621B (zh) | 2011-06-29 |
EP2009515A3 (en) | 2012-09-19 |
JP2009008967A (ja) | 2009-01-15 |
US20090003903A1 (en) | 2009-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34621B (zh) |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384971B (zh) | 定影剂、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JP4915866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266420B (zh) | 发泡流体及其生产方法和装置、定影及成像方法和装置 | |
CN101981520B (zh) | 定影液、定影方法、定影单元、成像方法和成像装置 | |
CN101950147B (zh) | 清洁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193434B (zh) | 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503729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39497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75180A (ja) | 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32660A (ja) | 定着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52288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38099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28457A (ja) | 定着液、定着方法、定着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27612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56908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10308B2 (ja) | 定着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5263678B2 (ja) | 定着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230331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88794A (ja) | 定着液 | |
JP2012042689A (ja) | 消泡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003115A (ja) | 消泡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053280A (ja) | 定着装置、定着液保存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4062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