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2537B -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a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its masterbatch and the molded product - Google Patents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a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its masterbatch and the molded produc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2537B
TWI472537B TW98123389A TW98123389A TWI472537B TW I472537 B TWI472537 B TW I472537B TW 98123389 A TW98123389 A TW 98123389A TW 98123389 A TW98123389 A TW 98123389A TW I472537 B TWI472537 B TW I4725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hyl
pentene
polymer
resin
propyle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23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8957A (en
Inventor
Kuniaki Kawabe
Masayoshi Sutou
Toshiyuki Itou
Mai Kurihara
Akinori Etoh
Shinichirou Asao
Kenji Sugimura
Hiroshi Hoya
Koji Matsunaga
Yoji Hayakawa
Kunihiko Mizumot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008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8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2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25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7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polyolefins obtained by a metallocene or single-site cataly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epoxy res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4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ureth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14Monomers containing five or more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0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 C08J3/22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0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 C08J3/22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 C08J3/226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using a polymer as a carri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4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42Copolymers of propene at least partially crystalline copolymers of propene with other 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7/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7/10Polyamides derived from aromatically bound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 of amino carboxylic acids or of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05/00Adhesive articles, e.g. adhesive tap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14Monomers containing five or more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4Monomers containing five or more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pha-alkenes, e.g. EP rub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12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organoaluminium compou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having four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8L23/2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having four or more carbon atoms having four to nine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14/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way of preparation
    • C08L2314/06Metallocene or single sit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Description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暨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及其母粒暨該等之成形品
本發明係關於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暨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更詳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暨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製造用母粒。又,本發明係關於使用該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所得之薄膜等。
又,本發明係關於以丙烯系聚合體作為主成分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暨該等所構成之成形品。更詳言之,係關於一邊維持高程度之柔軟性、透明性,一邊於室溫~高溫下之廣範圍環境下抑制發黏感的成形品。
更且,本發明係關於烯烴系聚合體,更詳言之,係關於低分子量、分子量分佈狹窄、分子量分佈之低分子區域之含量少的新穎4-甲基-1-戊烯系(共)聚合體。
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中,為了對於其成形品所要求的物性,大多加入添加劑。例如於薄膜等之成形品中,為了取得表面滑性,係添加飽和或不飽和高級脂肪酸醯胺、飽和或不飽和伸烷基雙醯胺、或脂肪酸甘油單酸酯等,又,為了防止結塊,係添加屬於防結塊劑(以下稱為AB劑)之無機質微粉末,例如二氧化矽、沸石、滑石、碳酸鈣、矽藻土等之微粉末,並且與上述用以取得表面滑性之添加劑併用。
但是,於取得表面滑性時,必須添加大量脂肪酸醯胺,此時,使用切粒成粒狀之樹脂進行擠壓成形時,於高溫加熱的擠壓機汽缸內,相較於樹脂為低熔點之樹脂中所含的脂肪酸醯胺先熔解,而仍為固體狀態的樹脂粒則在擠壓機內滑動,有發生無法正常搬送之現象(稱為吐出脈動或顫動(surging))的情形。又,脂肪酸醯胺等係相較於樹脂為低分子量,具有在高溫下發出油煙和臭味的問題。更且,於成形品中亦具有該添加劑滲出(bleeding out)等問題。
另一方面,若增加二氧化矽等之AB劑的添加量,則在經時或高溫環境下,AB劑過量滲出,進而導致透明性惡化之結果,其使用量受限於不損害成形品之透明性的範圍,無法取得充分的防止結塊效果。
因此,期望解決該等問題,且成形品之防止結塊效果、脫模性優良的樹脂組成物。
又,近年來,作為柔軟性、耐熱性、透明性優良,同時具有環境適性、衛生性之聚烯烴所構成的軟質材料,已知有丙烯作為主成分的丙烯系彈性體(專利文獻4、5)。此種丙烯系彈性體係不同於習知的烯烴系彈性體,因為顯示出優良的透明性、耐熱性(高軟化溫度)、耐損傷性,因此嘗試於電性‧電子機器零件、工業資材、家具、文具、日用‧雜貨用品、容器‧包裝用品、玩具、休閒用品及醫療用品等廣泛用途中展開,但材料所具有的發黏感有成為問題的案例,且有應用用途受到限制的案例。
為了抑制材料的發黏,添加習知滑劑的方法為已知,例如於專利文獻6中已具體揭示在丙烯系彈性體中添加高級脂肪酸醯胺類、高級脂肪酸酯類的技術。
但是,此種滑劑因為在表面上滲出而白化,故在製品上有變成問題的案例。又,因為上述高級脂肪酸醯胺類、高級脂肪酸酯類在醇中溶出,故有無法應用於與其接觸之製品的情事,成為問題。
為了迴避此種問題,已知有添加低分子量聚烯烴所構成之蠟的技術。作為此種蠟,聚丙烯系蠟和聚乙烯系蠟為已知,但將此種蠟配合至丙烯系彈性體時,根據兩者的相溶性使所得效果大為不同。例如,聚乙烯系蠟因與丙烯系彈性體不相容,故由該等所構成之製品的透明性有時大為降低。又,聚丙烯系蠟因與丙烯系彈性體的相容性良好,故蠟成分不會有效地侷限於表面附近,並且無法表現出充分的抑制結塊效果。因此,希望探索出與丙烯系彈性體具有適度相容性的蠟。
更且,含有4-甲基-1-戊烯之烯烴系聚合體(以下亦稱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作為透明性、透氣性、耐藥品性、剝離性以及耐熱性優良的樹脂,而被利用於醫療器具、耐熱電線、耐熱食器、剝離用材等各式各樣區域。尤其低分子量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脫模性優良。
此種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一般係使用過渡金屬化合物與有機鋁化合物所構成的觸媒,亦即所謂的齊格勒型觸媒進行製造(專利文獻7)。但是,使用齊格勒型觸媒的聚合體,因聚合體的分子量組成不均勻,且分子量分佈之低分子區域的含量多,故有時會發生發黏等問題。
另一方面,已報告使用茂金屬觸媒(metallocene catalysts)所得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專利文獻8),聚合體的分子量和組成為均勻,係以提高耐熱性等之熱特性、力學特性之各種物性平衡為目的,以高分子量為其特徵。
作為取得低分子量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方法,亦可將高分子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熱分解(專利文獻9),但因分子量分佈的幅度廣,且亦含有立體規則性低的成分,故具有結塊、發黏等問題。
於是,期望低分子量、聚合體的分子量組成均勻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30712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公平8-2619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6-9325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平09-309982號公報
專利文獻5:WO2004/087775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05-325194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公平5-88250號公報
專利文獻8:WO2005/121192
專利文獻9:日本專利特公平3-76325號公報
本發明為以對於樹脂組成物賦予優良之脫模性、防止結塊性為目的。
又,提供不會大為損害丙烯系彈性體之柔軟性、透明性且可抑制室溫~高溫之廣範圍環境下發黏感之成形品,為其目的。
更且,藉由製造具有特定物性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提供低分子量且分子量分佈狹窄、分子量分佈之低分子區域之含量少的新穎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課題。
本發明例如為下列之[1]~[25]。
[1]一種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0.01~10質量份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B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
[2]一種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0.01~100質量份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為,(B1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3.0dl/g之範圍;(B6)滿足下述式(I)之關係: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35℃十氫萘溶劑中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3]如[1]或[2]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為,(B2)4-甲基-1-戊烯所導出的構成單位為50~100重量%,而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所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之烯烴所導出的構成單位合計為0~50重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3)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1.0~5.0之範圍;(B4)以示差掃描熱量計所測定之熔點(Tm)為120~245℃之範圍;(B5)臨界表面張力為22~28mN/m之範圍。
[4]如[1]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B6)滿足下述式(I)之關係: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35℃十氫萘溶劑中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5]如[1]~[4]中任一項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為:(B7)以1 H-NMR算出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末端雙鍵鍵結量係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0.5個以下。
[6]如[1]~[5]中任一項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為經由茂金屬觸媒所聚合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7]如[1]~[6]中任一項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由聚烯烴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熱可塑性聚酯樹脂及聚醯胺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
[8]如[1]~[6]中任一項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環氧樹脂。
[9]如[1]~[6]中任一項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熔點(Tm)為200℃以上之樹脂。
[10]如[7]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丙烯系聚合體(A-1)60~100重量份和丙烯系聚合體(A-2)0~40重量份所構成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其中,(A-1)成分與(A-2)成分之合計為100重量份),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滿足:(A-1-1)肖氏A硬度為20~94之範圍;(A-1-2)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為51~100莫耳%;(A-1-3)以DSC所觀測之熔點為未滿100℃或者未觀測到;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2)滿足:(A-2-1)以DSC所觀測之熔點為100℃以上未滿175℃之範圍。
[11]如[10]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滿足:(A-1-4)含有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51~90莫耳%、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0~49莫耳%及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0~49莫耳%之丙烯與乙烯之共聚合體或丙烯與碳數4~20之α-烯烴之共聚合體或丙烯與乙烯與碳數4~20之α-烯烴之共聚合體(此處,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的合計為100莫耳%);(A-1-5)以13 C-NMR所算出之同排三元組分率(mm)為85~99.9%,且該丙烯系聚合體(A-2)為:(A-2-2)以13 C-NMR所算出之同排五元組分率(mmmm)為90~99.8%。
[12]如[10]或[11]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為:(A-1-6)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3.5~1.2;(A-1-7)下述規定之B值為0.8~1.3;
[數1]
(式(II)中,MOE 表示丙烯與乙烯之鏈及碳數4以上之α-烯烴與乙烯之鏈的合計,相對於全部二元組的莫耳分率,MO 表示丙烯與碳數4以上之α-烯烴相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全部組成之莫耳分率的合計,ME 表示乙烯相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全部組成的莫耳分率)
(A-1-8)以DSC測定之玻璃轉移溫度(Tg)為在-10℃~-50℃之範圍觀測到。
[13]如[10]~[12]中任一項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為:(X1)肖氏A硬度為20~94;(X2)2mmt加壓片之內部霧值為0.1~15%且全光線穿透率為80~99.9%。
[14]如[1]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樹脂(A)100質量份,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含有0.1~7質量份。
[15]如[2]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樹脂(A)100質量份,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含有0.01~50質量份。
[16]一種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製造用母粒,其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含有1~900質量份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製造用母粒,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係:(B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
[17]一種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製造用母粒,其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含有1~900質量份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製造用母粒,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為:(B1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3.0dl/g之範圍。
[18]一種成形品,其特徵為使用[1]~[15]中任一項記載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19]如[18]記載之成形品,其特徵為於上述成形品中,使用經過熔融狀態切斷及/或單軸、雙軸、平面伸張流動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20]一種薄膜,其特徵為由[19]記載之成形品所構成。
[21]一種多層薄膜,其特徵為包含[20]記載之薄膜和黏著層。
[22]一種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為(B2)4-甲基-1-戊烯所導出之構成單位為50~100重量%,而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烯烴所導出之構成單位合計為0~50重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B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B3)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1.0~5.0之範圍;(B6)滿足下述式(I)之關係: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35℃十氫萘溶劑中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23]如[22]記載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B7)以1 H-NMR算出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末端雙鍵鍵結量係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0.5個以下。
[24]如[22]或[23]記載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中,使用茂金屬觸媒進行聚合。
[25]如[22]~[24]中任一項記載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4-甲基-1-戊烯所導出之構成單位為60~100重量%,而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烯烴所導出之構成單位合計為0~40重量%。
本發明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具有優良之脫模性、防結塊性。例如,本發明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於成形出薄膜、瓶等之情形中,顯示優良的脫模性。
更且,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相較於脂肪酸醯胺係易與基材相溶,而相較於脂肪酸醯胺等亦為分子量高,故難以經時發生滲出。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熔點高且於成形機內溶解的時機慢,故在成形機內樹脂丸粒不會滑動,難以引起顫動。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與通常之聚烯烴骨架相同,因不含有雜原子,故與習知之脂肪酸醯胺等不同,臭氣和煙的發生亦不會特別成為問題。更且,因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骨架為透明的,故認為難以引起成形品的透明性惡化。
又,作成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情形中,可作成一邊維持高程度之柔軟性、透明性,一邊於室溫~高溫之廣範圍環境下抑制發黏感的成形品。
配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時,由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得的成形品,係具有聚丙烯系彈性體特點之優良的透明性、耐損傷性、耐白化性、耐熱性,加上即使於高溫下使用亦不會發生發黏,故可在廣範圍之溫度條件下使用。
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作為樹脂改質劑係脫模效果優良,且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本身之耐結塊性亦優良。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0.01~10質量份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係以(B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為其特徵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0.01~100質量份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係以(B1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3.0dl/g之範圍;(B6)滿足下述式(I)之關係: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35℃十氫萘溶劑中測定的極限黏度(dl/g))為其特徵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為4-甲基-1-戊烯所導出的構成單位為50~100重量%,而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所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之烯烴所導出的構成單位合計為0~50重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B1)於十氫萘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B3)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1.0~5.0之範圍;(B6)滿足下述式(I)之關係: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35℃十氫萘溶劑中測定的極限黏度(dl/g))為其特徵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1.本發明之第一態樣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說明如下。
[(A)樹脂] 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
於本發明中可使用作為樹脂(A)之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可列舉例如下列之樹脂,但並非被限於下述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熱可塑性樹脂可由聚烯烴樹脂(但,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除外,以下相同)、聚碳酸酯樹脂、熱可塑性聚酯樹脂、ABS樹脂、聚縮醛樹脂、聚醯胺樹脂、聚苯醚樹脂及聚醯亞胺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且熱硬化性樹脂可由環氧樹脂、熱硬化性不飽和聚酯樹脂及酚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本發明之組成物為含有上述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1種之樹脂。即,本發明之組成物可由該等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中單獨使用1種,且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該等樹脂可無限制使用公知之樹脂,可根據用途和後述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組成、分子量等適當選擇。
關於該等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的定義、製法為眾所周知,例如已記載於「實用塑膠事典」(實用塑膠事典 編集委員會編、株式會社產業調查會發行)「塑膠成形材料商取引便覽」(化學工業日報社發行2008年度版)等之刊行物。
又,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以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密度差小的樹脂為佳。若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密度差小,則可取得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中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散性優良,且透明性和脫模性優良的樹脂組成物。
更具體而言,樹脂(A)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密度差,較佳為0~1500kg/m3 、更佳為1~600kg/m3 、再佳為5~400kg/m3 、再更佳為10~150kg/m3 、特佳為10~100kg/m3 。又,較佳之具體組合可列舉例如聚丙烯樹脂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組合等。
又,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中,以下列例示之聚烯烴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熱可塑性聚酯樹脂及聚醯胺樹脂為佳,其中特別以聚烯烴樹脂為佳。
下列例示之樹脂(1)~(8)為熱可塑性樹脂。
(1)聚烯烴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聚烯烴樹脂(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除外,以下相同)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聚烯烴樹脂。具體而言,可列舉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之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氯乙烯樹脂(氯化聚烯烴);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體;乙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合體等。其中,以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樹脂為較佳使用,更佳為使用如上述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密度差小的聚丙烯樹脂。作為該聚丙烯樹脂,可例示後述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等。
(1-1)丙烯系樹脂組成物
上述(1)烯烴樹脂中,以丙烯系聚合體(A-1)60~100重量份、DSC觀測之熔點為100℃以上未滿175℃範圍之丙烯系聚合體(A-2)0~40重量份所構成的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但(A-1)成分與(A-2)成分之合計為100重量份)為佳。
丙烯系聚合體(A-1)
本發明中之丙烯系聚合體(A-1)以滿足下列之(A-1-1)~(A-1-3)者為佳。
(A-1-1)肖氏A硬度為20~94之範圍。較佳為25~90、更佳為25~85之範圍。
(A-1-2)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為51~100莫耳%。較佳為51~90莫耳%、更佳為60~80莫耳%。
(A-1-3)以DSC觀測之熔點為未滿100℃或者未觀測到。較佳為未滿90℃或未觀測到,更佳為未滿80℃或未觀測到。
根據該等物性,可取得柔軟性、耐熱性、透明性、低溫特性(低玻璃轉移溫度)優良的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
若為上述物性範圍,則丙烯系聚合體(A-1)之分子構造(立體構造)並無特別限制,具體而言可使用同排構造、對排構造、雜排構造之任一者,但就成形性佳(固化速度快)、機械強度和耐熱性優良等方面而言,則特別以同排構造者為合適。
一般而言,於取得滿足上述(A-1-1)~(A-1-3)要件之丙烯系聚合體(A-1)方面,有(1)根據觸媒之選擇等,降低丙烯系聚合體(A-1)的分子構造規則性(立體規則性);(2)使丙烯以外之共聚單體共聚等之方法;但在丙烯系聚合體(A-1)顯示同排構造的情形中,必須選擇(2)之方法。
作為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1),以丙烯與乙烯之共聚合體或丙烯與α-烯烴之共聚合體或丙烯與乙烯與α-烯烴之共聚合體為佳,具體而言以滿足下列(A-1-4)、(A-1-5)之要件者為佳。
(A-1-4) 含有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為51~90莫耳%、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為0~49莫耳%及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為0~49莫耳%之丙烯與乙烯的共聚合體或丙烯與碳數4~20之α-烯烴之共聚合體或丙烯與乙烯與碳數4~20之α-烯烴之共聚合體(此處,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的合計視為100莫耳%)。
較佳為含有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較佳為51~90莫耳%、更佳為60~89莫耳%、再佳為62~88莫耳%,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較佳為7~24莫耳%、更佳為8~20莫耳%、再佳為8~18莫耳%,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較佳為3~25莫耳%、更佳為3~20莫耳%、再佳為4~20莫耳%份量而成之丙烯與乙烯與碳數4~20之α-烯烴的共聚合體(此處,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的合計視為100莫耳%)。
(A-1-5) 以13 C-NMR算出之同排三元組分率(mm)為85~99.9%。較佳為87~99.8%。
又,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1),再滿足下列(A-1-6)~(A-1-8)者為特佳。
(A-1-6) 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3.5~1.2。較佳為3.0~1.4、更佳為2.6~1.6。
具有上述範圍內之分子量分佈的丙烯系聚合體(A-1),因低分子量少,故在抑制發黏感等方面為佳。
(A-1-7)下述規定之B值為0.8~1.3。較佳為0.9~1.2、更佳為0.9~1.1。
[數2]
(式(II)中,MOE 表示丙烯與乙烯之鏈與碳數4以上之α-烯烴與乙烯之鏈的合計,相對於全部二元組的莫耳分率,MO 表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全部組成相對於丙烯與碳數4以上之α-烯烴之莫耳分率的合計,ME 表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全部組成相對於乙烯的莫耳分率。)
B值為上述範圍之丙烯系聚合體(A-1)與後述丙烯系聚合體(A-2)之相容性優良等方面為佳。B值大於上述範圍時,意指具有接近各單體(丙烯、乙烯、碳原子數4~20之α-烯烴)為交互結合之交互共聚合體的分子一級構造,且此種丙烯系聚合體(A-1)與丙烯系聚合體(A-2)的相容性變差。又,B值小於上述範圍時,意指具有接近各單體密集之分段共聚合體的分子一級構造,且此時丙烯系聚合體(A-1)與丙烯系聚合體(A-2)的相容性變差。
(A-1-8) 以DSC測定之玻璃轉移溫度(Tg)為在-10℃~-50℃之範圍觀測到。較佳為在-15℃~-40℃之範圍觀測到。
玻璃轉移溫度(Tg)為上述範圍的丙烯系聚合體(A-1),意指立體規則性高(反轉(inversion)少)、組成分佈狹窄且具有均勻的分子構造,又,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的低溫特性亦提高,故非常佳。
又,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1)進一步滿足下列(A-1-9)者為佳。
(A-1-9) 熔體流動速率(MFR)(ASTMD 1238,230℃、2.16kg荷重下)為0.01~200g/10分鐘為佳,且以0.05~100g/10分鐘為更佳,以0.1~50g/10分鐘為再佳。
若MFR為此範圍,則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強度和耐衝擊性、或將其加工時的成形性提高,故為佳。
關於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1)的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在同排或對排構造進行立體規則性聚合之公知觸媒(例如以固體狀鈦成分與有機金屬化合物作為主成分之觸媒,或使用茂金屬化合物作為一部分觸媒之茂金屬觸媒)之存在下,將丙烯聚合或者將丙烯與乙烯及/或其他α-烯烴共聚則可製造烯烴,作為特佳形態顯示之滿足(A-1-4)~(A-1-8)要件的丙烯系聚合體(A-1),可在茂金屬觸媒存在下,使丙烯、乙烯及碳數4~20之α-烯烴共聚而取得。作為茂金屬觸媒,可使用例如國際公開2004-087775之觸媒,例如實施例e1至e5記載之觸媒等。
滿足上述範圍之丙烯系聚合體(A-1),因具有特定之共聚單體組成及高立體規則性,故顯示良好的低溫特性(低玻璃轉移溫度)和斷裂強度。又,與丙烯系聚合體(A-2)之相容性亦提高,故使用其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的透明性亦提高。
[丙烯系聚合體(A-2)]
作為本發明中之丙烯系聚合體(A-2),可列舉丙烯單聚物或丙烯與含有至少1種丙烯以外之乙烯之碳原子數為2~20之α-烯烴的共聚合體。此處,作為丙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α-烯烴,可列舉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但以乙烯或碳原子數為4~10之α-烯烴為佳。
作為丙烯系聚合體(A-2)之具體形態可列舉如下之聚合體。耐熱性優良之同元聚丙烯(通常,含有丙烯以外之乙烯之碳原子數2~20之α-烯烴的共聚成分未滿3莫耳%的公知物質)、耐熱性和柔軟性平衡優良的分段聚丙烯(通常具有3~35wt%之正癸烷溶出橡膠成分的公知物質)、及柔軟性和透明性之無規聚丙烯(通常,含有丙烯以外之乙烯之碳原子數2~20之α-烯烴的共聚成分為3莫耳%以上未滿20莫耳%、較佳為3莫耳%以上未滿10莫耳%之公知物質)等,可根據目的選擇。又,視需要可併用數種丙烯系聚合體(A-2),例如亦可使用熔點和剛性不同之2種以上成分(例如無規丙烯和同元聚丙烯等)。
本發明中之丙烯系聚合體(A-2)以滿足下列(A-2-1)者為佳。
(A-2-1)本發明中之丙烯系聚合體(A-2),以DSC所觀測之熔點較佳為100℃以上未滿175℃。更佳為115℃~170℃、再佳為130℃~170℃之範圍。
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2)以滿足下列(A-2-2)者為佳。(A-2-2)於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2)中,亦可使用同排構造、對排構造之任一者,特佳者為同排構造者,同排五元組分率(mmmm)為90~99.8%者。較佳為93%~99.7%、更佳為95%~99.6%者。
若使用此種丙烯系聚合體(A-2),於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中以較佳形態顯示之滿足(A-1-1)~(A-1-5)或(A-1-1)~(A-1-8)要件的丙烯‧乙烯共聚合體或丙烯‧α-烯烴共聚合體或丙烯‧乙烯‧α-烯烴共聚合體良好相容,且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的物性為良好故為佳。
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2)以滿足下列(A-2-3)者為更佳。
(A-2-3)關於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2)之熔體流動速率(MFR)(ASTMD 1238,230℃、2.16kg荷重下)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0.01~1000g/10分鐘、更佳為0.05~400g/10分鐘、再佳為0.1~100g/10分鐘。
作為本發明之丙烯系聚合體(A-2)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以公知之方法取得,例如使用含有鎂、鈦、鹵素及電子供給體作為必須成分之固體觸媒成分和有機鋁化合物及電子供給體所構成的齊格勒觸媒系,或使用茂金屬化合物作為一部分觸媒的茂金屬觸媒系,將丙烯聚合或者使用丙烯與其他之α-烯烴進行共聚合則可製造。
[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
本發明所用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係由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單體或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與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2)之混合物所構成。
此處,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若含有丙烯系聚合體(A-2),則具有提高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機械物性和耐熱性等物性的效果,將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應用於要求耐熱性之用途時,含有丙烯系聚合體(A-2)為非常有效的,故為佳。
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係含有丙烯系聚合體(A-1)較佳為60~100重量份、更佳為70~97重量份、再佳為75~95重量份,丙烯系聚合體(A-2)較佳為0~40重量份、更佳為3~30重量份、再佳為5~25重量份(其中,(A-1)成分與(A-2)成分之合計為100重量份)。
作為取得本發明所用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將丙烯系聚合體(A-1)及丙烯系聚合體(A-2)同時或者逐次聚合取得組成物的方法;將獨立取得之丙烯系聚合體(A-1)及丙烯系聚合體(A-2)混合取得的方法;以及先製造丙烯系聚合體(A-1)或丙烯系聚合體(A-2)之一,並且於生產另一者的步驟中投入先前製造者的方法等。
於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中,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亦可含有其他聚合體作為任意成分。此時,配合量並無特別限制,例如相對於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00重量份,以0.1~30重量份左右為佳。
作為此種其他聚合體之較佳者,係以乙烯作為主成分(51莫耳%以上)之乙烯系聚合體或共聚合體,若配合該等,則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的柔軟性和低溫特性提高。
又,不含有其他彈性體、其他樹脂,僅由丙烯系聚合體(A-1)及丙烯系聚合體(A-2)構成聚合體成分亦為1種態樣。此時特別為透明性優良。
於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中,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下,可視需要配合耐候性安定劑、耐熱安定劑、防靜電劑、防滑劑、防結塊劑、防霧劑、核劑、滑劑、顏料、染料、可塑劑、防老化劑、鹽酸吸收劑、抗氧化劑、防銅害劑等之添加劑。
又,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亦可藉由極性單體等而被接枝改質。具體而言,意指構成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丙烯系聚合體(A-1)與丙烯系聚合體(A-2)之至少一者或兩者,藉由極性單體而被接枝改質的形態。
作為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以具有下列(X1)、(X2)之物性者為佳。
(X1) 肖氏A硬度為20~94。較佳為25~90、更佳為25~85。
(X2) 2mmt加壓片之內部霧值為0.1~15%且全光線穿透率為80~99.9%。較佳為內部霧值為0.1~10%、全光線穿透率為85~99.9%。
本發明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物性為滿足(X1)、(X2)時,所得成形品之柔軟性和透明性優良,故為佳。
作為本發明所用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以具有下列(X3)之物性者為更佳。
(X3) 關於熔體流動速率(MFR)(ASTMD 1238,230℃、2.16kg荷重下)並無特別限制,為0.01~1000g/10分鐘、較佳為0.05~400g/10分鐘,更佳為0.1~100g/10分鐘。
(2)聚碳酸酯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聚碳酸酯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聚碳酸酯樹脂。
典型上,係為芳香族二醇(例如雙酚A)與光氣反應而得的樹脂,於本發明中以二乙二醇碳酸三烯丙酯為佳。
此種聚碳酸酯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NOVAREX(三菱化學(股))、Panlite(帝人化成(股))、Lekisan(日本GE Plastics(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3)熱可塑性聚酯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熱可塑性聚酯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熱可塑性聚酯樹脂。
典型上,係為二羧酸與二元醇縮聚所得之樹脂,於本發明中,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乙烯-2,6-萘二羧酸酯、聚環己烷對苯二甲酸酯等為較佳使用。
此種熱可塑性聚酯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Rainite(Dupont Japan Limited)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4)ABS樹脂
本發明所使用之ABS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ABS樹脂。
典型上,係對聚丁二烯以丙烯腈及苯乙烯進行接枝聚合而得的耐衝擊性樹脂,於本發明中,聚丁二烯成分為5~40重量%,苯乙烯成分與丙烯腈成分之重量比(苯乙烯/丙烯腈)為70/30~80/20者為佳。
此種ABS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Stailac(旭化成工業(股))、Sycolac(宇部Sycon(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5)聚縮醛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聚縮醛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聚縮醛樹脂。
典型上,係將甲醛或三烷,視需要與環氧乙烷共同在陽離子觸媒存在下開環聚合而得的樹脂,係以聚氧亞甲基鏈作為主要骨架的樹脂,於本發明中,以共聚合體型式為佳。
此種聚縮醛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Upital(三菱Engineering Plastics(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6)聚醯胺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聚醯胺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聚醯胺樹脂。
典型上,係為二胺與二羧酸縮聚,或者以己內醯胺之開環聚合等而得的樹脂,於本發明中,以脂肪族二胺與脂肪族或芳香族二羧酸之縮聚反應物為佳。
此種聚醯胺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Reona(旭化成工業(股))、Zytail(Dupont Japan Limited)、Amilan CM 1041 LO(東麗(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7)聚苯醚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聚苯醚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聚苯醚樹脂。
典型上,係將2,6-二甲基苯酚於銅觸媒存在下進行氧化偶合而得的樹脂,對此樹脂將其他樹脂以摻混等手法進行改質的改質聚苯醚樹脂,亦可於本發明中使用。
於本發明中,以苯乙烯系聚合物的滲混改質物為佳。
此種聚苯醚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Zylon(旭化成工業(股))、UPS(三菱Engineering Plastics(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8)聚醯亞胺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聚醯亞胺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聚醯亞胺樹脂。
典型上,係將四羧酸與二胺聚縮合,於主要骨架生成醯亞胺鍵而得的樹脂,於本發明中由均苯四酸酐與二胺基二苯醚所形成者為佳。
此種聚醯亞胺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Besupel(Dupont Japan Limited)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以下說明之樹脂(9)~(11)為熱硬化性樹脂,說明關於熱硬化前狀態的樹脂。
(9)環氧樹脂
本發明所用之環氧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環氧樹脂。
典型上,係為芳香族二醇(例如雙酚A)與表氯醇於鹼存在下反應而得的樹脂,於本發明中,以環氧當量170~5000之雙酚A型環氧樹脂、雙酚F型環氧樹脂、雙酚S型環氧樹脂為佳。
此種環氧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Epomic(三井石油化學工業(股))、Epiclone(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股))、Sumiepoxy(住友化學工業(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10)熱硬化性不飽和聚酯樹脂
本發明所使用之熱硬化性不飽和聚酯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熱硬化性不飽和聚酯樹脂。
典型上,係將脂肪族不飽和二羧酸與脂肪族二醇進行酯化反應而得的樹脂,於本發明中,以順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等之不飽和二羧酸、與乙二醇和二乙二醇等之二醇進行酯化反應而得的樹脂為佳。
此種熱硬化性不飽和聚酯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Ligolac(昭和高分子(股))、Sumicon(住友Becklite(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11)酚樹脂
本發明所使用之酚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公知的酚樹脂。
本發明中,亦包含所謂的酚醛清漆型及酚醛型中之任一種,以六亞甲基四胺硬化並且以酚醛清漆型和二亞甲基醚鍵作為主體的固形酚醛樹脂為佳。
此種酚樹脂已有市售,可列舉例如商品名Sumicon PM(住友Becklite(股))、Nikaline(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等,於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
B.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
(B1)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較佳為0.02~0.45dl/g、更佳為0.03~0.40dl/g之範圍。若極限黏度[η]為此範圍,則作為樹脂改質劑之脫模效果優良。關於此種[η],例如,藉由增加氫的導入量則可取得降低[η]的傾向。又,亦可藉由觸媒種類和聚合溫度等加以控制。例如,於藉由後述合成例記載之茂金屬觸媒進行製造之情形中,聚合溫度通常為-50~400℃之範圍,但由製造具有上述較佳範圍之[η]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觀點而言,聚合溫度較佳為10~300℃之範圍、更佳為10~250℃之範圍。又,關於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熱分解而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時,將作為基質之熱分解前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熱分解時的分解溫度為200℃~500℃、較佳為250~480℃之範圍、更佳為300~450℃之範圍下,可取得具有所需[η]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B2)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由4-甲基-1-戊烯所導出的構成單位較佳為50~100重量%、更佳為60~100重量%、再佳為70~100重量%,由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烯烴所導出的構成單位合計較佳為0~50重量%、更佳為0~40重量%、再佳為0~30重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全部構成單位視為100重量%)。作為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所用之4-甲基-1-戊烯以外的碳原子數2~20之烯烴,可列舉例如直鏈狀或分支狀之α-烯烴、環狀烯烴、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共軛二烯、非共軛聚烯、官能化乙烯基化合物等。
作為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所用之直鏈狀或分支狀之α-烯烴,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α-烯烴;例如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α-烯烴。
作為環狀烯烴,可列舉環戊烯、環庚烯、降烯、5-甲基-2-降烯、四環十二碳烯、乙烯基環己烷等之碳原子數3~20、較佳為5~15者。
作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例如苯乙烯及α-甲基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鄰,對-二甲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間-乙基苯乙烯、對-乙基苯乙烯等之單或聚烷基苯乙烯。
作為共軛二烯,可列舉例如1,3-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1,3-戊二烯、2,3-二甲基丁二烯、4-甲基-1,3-戊二烯、1,3-戊二烯、1,3-己二烯、1,3-辛二烯等之碳原子數4~20、較佳為4~10者。
作為非共軛聚烯,可列舉例如1,4-戊二烯、1,4-己二烯、1,5-己二烯、1,4-辛二烯、1,5-辛二烯、1,6-辛二烯、1,7-辛二烯、2-甲基-1,5-己二烯、6-甲基-1,5-庚二烯、7-甲基-1,6-辛二烯、4-亞乙基-8-甲基-1,7-壬二烯、4,8-二甲基-1,4,8-癸三烯(DMDT)、二環戊二烯、環己二烯、二環辛二烯、亞甲基降烯、5-乙烯基降烯、5-亞乙基-2-降烯、5-亞甲基-2-降烯、5-異亞丙基-2-降烯、6-氯甲基-5-異丙烯基-2-降烯、2,3-二異亞丙基-5-降烯、2-亞乙基-3-異亞丙基-5-降烯、2-丙烯基-2,2-降二烯等之碳原子數5~20、較佳為5~10者。
作為官能化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含羥基之烯烴、鹵化烯烴、丙烯酸、丙酸、3-丁烯酸、4-戊烯酸、5-己烯酸、6-庚烯酸、7-辛烯酸、8-壬烯酸、9-癸烯酸等之不飽和羧酸類;烯丙胺、5-己烯胺、6-庚烯胺等之不飽和胺類;(2,7-辛二烯基)琥珀酸酐、五丙烯基琥珀酸酐及上述不飽和羧酸類之化合物例示中,羧酸基以羧酸酐基取代之化合物等之不飽和酸酐類;上述不飽和羧酸類之化合物例示中,羧酸基以羧酸鹵基取代之化合物等之不飽和羧酸鹵化物類;4-環氧-1-丁烯、5-環氧-1-戊烯、6-環氧-1-己烯、7-環氧-1-庚烯、8-環氧-1-辛烯、9-環氧-1-壬烯、10-環氧-1-癸烯、11-環氧-1-十一碳烯等之不飽和環氧化合物類等。
作為上述含羥基之烯烴,若為含有羥基之烯烴系化合物則無特別限制,可列舉例如末端氫氧化烯烴化合物。作為末端氫氧化烯烴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乙烯醇、烯丙醇、氫氧化-1-丁烯、氫氧化-1-戊烯、氫氧化-1-己烯、氫氧化-1-辛烯、氫氧化-1-癸烯、氫氧化-1-十二碳烯、氫氧化-1-十四碳烯、氫氧化-1-十六碳烯、氫氧化-1-十八碳烯、氫氧化-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氫氧化α-烯烴;例如氫氧化-3-甲基-1-丁烯、氫氧化-4-甲基-1-戊烯、氫氧化-3-甲基-1-戊烯、氫氧化-3-乙基-1-戊烯、氫氧化-4,4-二甲基-1-戊烯、氫氧化-4-甲基-1-己烯、氫氧化-4,4-二甲基-1-己烯、氫氧化-4-乙基-1-己烯、氫氧化-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氫氧化α-烯烴。
作為上述鹵化烯烴,具體而言為具有氯、溴、碘等周期表第17族原子的鹵化α-烯烴,可列舉例如鹵化乙烯、鹵化-1-丁烯、鹵化-1-戊烯、鹵化-1-己烯、鹵化-1-辛烯、鹵化-1-癸烯、鹵化-1-十二碳烯、鹵化-1-十四碳烯、鹵化-1-十六碳烯、鹵化-1-十八碳烯、鹵化-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鹵化α-烯烴;例如鹵化3-甲基-1-丁烯、鹵化-4-甲基-1-戊烯、鹵化-3-甲基-1-戊烯、鹵化-3-乙基-1-戊烯、鹵化-4,4-二甲基-1-戊烯、鹵化-4-甲基-1-己烯、鹵化-4,4-二甲基-1-己烯、鹵化-4-乙基-1-己烯、鹵化-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鹵化α-烯烴。
與4-甲基-1-戊烯共同使用之上述烯烴類可為1種,且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作為與4-甲基-1-戊烯共同使用之上述烯烴類,特別以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乙烯基環己烷、苯乙烯等為適合使用。
(B3)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所求出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較佳為1.0~5.0、更佳為1.0~4.5、再佳為1.0~4.0、特佳為1.0~3.5。Mw/Mn若為上述範圍內,則可減少分子量分佈之低分子量區域成分的含量,使用作為樹脂改質劑時,可抑制成形品發黏,同時可減少高分子量成分的含量,故成形品中之分散性亦優良,對於力學特性的影響變小。具有此種分子量分佈的聚合體,可藉由分子量分佈廣之聚合體的熱分解、視需要進一步進行溶劑分級亦可製造,較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取得。
(B4)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示差掃描熱量計所測定之熔點(Tm)為120~245℃為佳、更佳為130~240℃、再佳為140~235℃。熔點(TM)若為此範圍,則使用作為樹脂改質劑時之成形加工性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保存時之耐結塊性的平衡優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熔點,於4-甲基-1-戊烯之單聚合體之情形中,係與數平均分子量(Mn)相關。例如,若減低4-甲基-1-戊烯單聚合體的分子量,則可控制減低所得聚合體的熔點。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4-甲基-1-戊烯與碳原子數2~20之烯烴的共聚合體時,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熔點在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大小相關的同時,可藉由聚合時之4-甲基-1-戊烯相對於碳原子數2~20之烯烴的使用量、以及其種類而加以控制。例如,相對於4-甲基-1-戊烯之烯烴使用量若增加,則可減低所得聚合體的熔點。
另外,熔點為使用示差掃描型熱量計(DSC),將試料約5毫克充填至鋁鍋並升溫至280℃為止,以280℃保持5分鐘後,以10℃/分鐘冷卻至30℃,且以30℃保持5分鐘後,以10℃/分鐘升溫時的吸熱波峰視為熔點。
(B5)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臨界表面張力較佳為22~28mN/m、更佳為23~27.5mN/m、再佳為24~27.5mN/m、特佳為24.5~27.5mN/m。臨界表面張力若為此範圍,則可對成形品賦予優良的脫模性。此種臨界表面張力係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4-甲基-1-戊烯的構成單位相關,且在取得上述較佳之臨界表面張力上,4-甲基-1-戊烯之構成單位量為50~100重量%、較佳為60~100重量%、更佳為70~100重量%、特佳為80~100重量%。
(B6)又,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在其分子量與極限黏度之間,具有下述式(I)所示之關係為佳。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使用滿足上述(I)式條件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情形,可提高成形品的脫模性,且不會損害成形品的力學特性。滿足(1)式關係式的聚合體,例如可藉由溶劑分級主要除去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而得。此外,若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則有易於取得分子量分析狹窄之聚合體的傾向,故即使無溶劑分級亦多取得滿足(1)式的聚合體。
通常,配合對於樹脂等極限黏度低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作為樹脂改質劑,進行成形加工時,分子量更低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因為在熔融狀態中作用至螺桿、桶、型板等成形機內壁面的切斷減少,故預測局部存在於內壁面附近。由型板等將成形品固化的過程中,亦維持局部存在狀態,結果,在成形品的表層容易存在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提高成形品的脫模性。但是,脫模性提高,另一方面,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本身結塊,有時損害成形品的力學物性。又,所得成形品之脫模效果亦有不夠充分的情形。
本發明者等人檢討之結果,得知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分子量為1,000以下成分之比例與極限黏度的關係極為重要。此詳細機制雖不明朗,但認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特別以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為具有黏性。因此,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若非為一定比例以下,則推定無法充分取得作為樹脂改質劑的脫模效果。又,亦認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本身易結塊。更且,推測分子量1,000以下,特別為分子量低的成分亦引起力學物性降低。尤其(B)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子量愈低,則對於分子量1,000以下成分之影響有變大之傾向。
(1)式為有鑑於(B)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分子量的影響上,規定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含有率之容許值的式。
(B7)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1 H-NMR所算出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末端雙鍵鍵結量較佳為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100個以下,更佳為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0.5個以下,再佳為0.001個以上0.4個以下,特佳為0.001個以上0.3個以下。此種末端雙鍵鍵結量,亦可根據熱分解製造,較佳為使用齊格勒觸媒、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得。
(B8)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碘價為0.001g/100g以上180g/100g以下為佳,以0.001g/100g以上0.9g/100g以下為更佳,再佳為0.001g/100g以上0.7g/100g以下,最佳為0.001g/100g以上0.5g/100g以下。具有此種碘價之聚合體,有時亦可藉由習知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之熱分解而取得,但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將4-甲基-1-戊烯聚合而得。
另外,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碘價係根據下列方法測定。即,將2克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00毫升之十氫萘中以150℃溶解,並於室溫放置直到50℃後,添加溶解1毫莫耳一氯化碘的20毫升醋酸。一邊經常攪拌,一邊於暗處放置30分鐘後,添加20毫升10%碘化鉀水溶液,並以0.1N硫代硫酸鈉水溶液滴定。以下式計算附加至100克試料之顯示碘克數的碘價。
碘價=1.269(B-A)/C
此處,A與B分別為試料與空白實驗滴定所需之硫代硫酸鈉的毫升數,C為試料的克數。
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因為具有表面局部化之傾向,故可預知若雙鍵多,則容易經由大氣中的氧等而變質。若分子量低,則認為此傾向更加增高。因此,以碘價進入上述範圍的聚合體為佳。
(B9)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0℃下之正-癸烷可溶分量為0.01重量%以上99重量%以下(將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視為100重量%)為佳。更佳為0.01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再佳為0.01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於作成此種正-癸烷可溶分量上,亦可藉由熱分解、齊格勒觸媒進行製造,但較佳為以後述之茂金屬觸媒進行製造。另外,正-癸烷可溶分量,係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約3克加入正-癸烷450毫升中,於145℃溶解後冷卻至10℃為止,藉由過濾除去正-癸烷不溶部,並由濾液中回收正-癸烷可溶部進行測定。
(B10)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13 C-NMR所算出之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為70%~99%為佳、更佳為80~99%、再佳為90~99%、特佳為93~99%。具有此種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的聚合體,亦可藉由先前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之熱分解而製造,但較佳為使用鎂化合物載持型鈦觸媒等之齊格勒型觸媒,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得。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係以下列方法測定。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係將聚合物鏈中之任意2個頭尾結合的4-甲基-1-戊烯單位鏈以平面鋸齒構造表現時,以其異丁基分支之方向為相同的比例為定義,並且由13 C-NMR圖譜根據下述式求出。
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m/(m+r)]×100
式中,m、r表示下述式
[化1]
所示之以頭、尾結合之來自4-甲基-1-戊烯單位之主鏈亞甲基的吸收強度。
13 C-NMR圖譜為使用1 H共振周波數400MHz之核磁共振裝置,將試料於NMR樣品管(5mmΦ)中於六氯丁二烯、鄰-二氯苯或1,2,4-三氯苯約0.5毫升中,加入制動溶劑重氫化苯約0.05毫升之溶劑中完全溶解後,於120℃下以質子完全去偶合法進行測定。測定條件為選擇傾倒角45°、脈衝間隔5秒鐘以上。化學位移係將苯設定為127.7ppm,且其他碳波峰的化學位移為以其作為基準。
波峰區域係將41.5~43.3ppm區域以波峰剖視圖的極小點予以區分,將高磁場側分類成第1區域,低磁場側分類成第2區域。第1區域中,(m)所示之4-甲基-1-戊烯單位雙鏈中的主鏈亞甲基為共振,但因共聚單體連接的亞甲基波峰亦重疊,故由上述第1區域,減去來自34.5~35.5ppm之共聚單體之波峰面積2倍者的積算值,視為「m」。
第2區域中,(r)所示之4-甲基-1-戊烯單位雙鏈的主鏈亞甲基為共振,且其積算值視為「r」。
NMR測定為例如如下處理進行。即,將試料0.35克於六氯丁二烯2.0毫升中加熱溶解。此溶液以玻璃濾紙(G2)過濾後,加入重氫化苯0.5毫升,並裝入內徑10mm之NMR管。其次使用日本電子製GX-500型NMR測定裝置,以120℃進行13 C-NMR測定。積算次數為10,000次以上。
C. 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含有0.01~10質量份、較佳為0.1~7質量份、更佳為0.2~5質量份。
2.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
以下說明關於本發明之第二態樣。
A. 樹脂
可列舉與本發明第一態樣中所列者同樣之樹脂。即,作為熱可塑性樹脂,可由聚烯烴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熱可塑性聚酯樹脂、ABS樹脂、聚縮醛樹脂、聚醯胺樹脂、聚苯硫樹脂及聚醯亞胺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由環氧樹脂、熱硬化性不飽和聚酯樹脂及酚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本發明之組成物可由該等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中單獨使用1種,且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該等樹脂可無限制使用公知之樹脂,且可根據用途和後述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組成、分子量等而適當選擇。
又,作為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以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密差度小的樹脂為佳。若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密度差小,則可取得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中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散性優良,透明性與脫模性優良的樹脂組成物。
更具體而言,樹脂(A)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密度差為0~1500kg/m3 、較佳為1~600kg/m3 、更佳為5~400kg/m3 。又,作為較佳的具體組合,可列舉例如聚醯胺樹脂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組合等。又,熱可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中,以聚烯烴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熱可塑性聚酯樹脂及聚醯胺樹脂為佳,其中以熱可塑性聚酯樹脂及聚醯胺樹脂為佳,特別以聚醯胺樹脂為佳。
更且,上述樹脂中,以熔點(Tm)為200℃以上之樹脂為佳,且熔點(Tm)之範圍較佳為205℃以上、更佳為210℃以上,較佳為500℃以下、更佳為400℃以下、再佳為350℃以下。此處,熔點為使用示差掃描熱量計(DSC),將試料約10毫克充填至鋁鍋,經由升溫使試料暫時熔融後,以10℃/分鐘冷卻至30℃的試料,以10℃/分鐘升溫時的吸熱波峰視為熔點。又,在觀測到熔點(Tm)前更早發生熱分解的高耐熱性樹脂之情形,將發生熱分解時的溫度定義為熔點(Tm)。
作為熔點(Tm)為200℃以上的樹脂,可列舉聚碳酸酯樹脂、熱可塑性聚酯樹脂、聚醯胺樹脂等。具體的商品可列舉Amilan CM 1041 LO(東麗股份有限公司製:聚醯胺樹脂,熔點225℃)、Novadulan 5020(三菱Engineering Plastics公司製: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樹脂、熔點224℃)等。
作為熔點(Tm)為200℃以上之樹脂為較佳的理由,係因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在200℃以上之高溫下成形,故藉由提高在聚烯烴中熔點較高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中的分散性,可取得具有優良之透明性和脫模性的樹脂組成物。
B.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
(B11)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3.0dl/g,較佳之下限為0.02dl/g以上、更佳為0.03dl/g以上、再佳為0.1dl/g以上、特佳為0.5dl/g以上。又,較佳之上限為未滿2.5dl/g、更佳為未滿2.0dl/g、再佳為未滿1.5dl/g。
具有此種[η]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本發明第一態樣記載之同樣方法,藉由控制聚合時之氫的導入量、觸媒種類、聚合溫度等而取得,一般藉由減少氫的導入量或者降低聚合溫度,則察見[η]變大的傾向。極限黏度[η]若為此範圍,則作為樹脂改質劑的脫模效果優良。
(B2)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4-甲基-1-戊烯所導出之構成單位較佳為50~100重量%、更佳為60~100重量%、再佳為70~100重量%,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至少1種以上之烯烴所導出之構成單位合計較佳為0~50重量%、更佳為0~40重量%、再佳為0~30重量%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佳(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全部構成單位視為100重量%)。
作為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所用之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2~20之烯烴,可列舉例如直鏈狀或分支狀之α-烯烴、環狀烯烴、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共軛二烯、非共軛聚烯、官能化乙烯基化合物等。
作為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所用之直鏈狀或分支狀之α-烯烴,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α-烯烴;例如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α-烯烴。
作為環狀烯烴,可列舉環戊烯、環庚烯、降烯、5-甲基-2-降烯、四環十二碳烯、乙烯基環己烷等之碳原子數3~20、較佳為5~15者。
作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例如苯乙烯、及α-甲基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鄰,對-二甲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間-乙基苯乙烯、對-乙基苯乙烯等之單或聚烷基苯乙烯。
作為共軛二烯,可列舉例如1,3-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1,3-戊二烯、2,3-二甲基丁二烯、4-甲基-1,3-戊二烯、1,3-戊二烯、1,3-己二烯、1,3-辛二烯等之碳原子數4~20、較佳為4~10者。
作為非共軛聚烯,可列舉例如1,4-戊二烯、1,4-己二烯、1,5-己二烯、1,4-辛二烯、1,5-辛二烯、1,6-辛二烯、1,7-辛二烯、2-甲基-1,5-己二烯、6-甲基-1,5-庚二烯、7-甲基-1,6-辛二烯、4-亞乙基-8-甲基-1,7-壬二烯、4,8-二甲基-1,4,8-癸三烯(DMDT)、二環戊二烯、環己二烯、二環辛二烯、亞甲基降烯、5-乙烯基降烯、5-亞乙基-2-降烯、5-亞甲基-2-降烯、5-異亞丙基-2-降烯、6-氯甲基-5-異丙烯基-2-降烯、2,3-二異亞丙基-5-降烯、2-亞乙基-3-異亞丙基-5-降烯、2-丙烯基-2,2-降二烯等之碳原子數5~20、較佳為5~10者。
作為官能化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含羥基之烯烴、鹵化烯烴、丙烯酸、丙酸、3-丁烯酸、4-戊烯酸、5-己烯酸、6-庚烯酸、7-辛烯酸、8-壬烯酸、9-癸烯酸等之不飽和羧酸類;烯丙胺、5-己烯胺、6-庚烯胺等之不飽和胺類;(2,7-辛二烯基)琥珀酸酐、五丙烯基琥珀酸酐及上述不飽和羧酸類之化合物例示中,羧酸基以羧酸酐基取代之化合物等之不飽和酸酐類;上述不飽和羧酸類之化合物例示中,羧酸基以羧酸鹵基取代之化合物等之不飽和羧酸鹵化物類;4-環氧-1-丁烯、5-環氧-1-戊烯、6-環氧-1-己烯、7-環氧-1-庚烯、8-環氧-1-辛烯、9-環氧-1-壬烯、10-環氧-1-癸烯、11-環氧-1-十一碳烯等之不飽和環氧化合物類等。
作為上述含羥基之烯烴,若為含有羥基之烯烴系化合物則無特別限制,可列舉例如末端氫氧化烯烴化合物。作為末端氫氧化烯烴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乙烯醇、烯丙醇、氫氧化-1-丁烯、氫氧化-1-戊烯、氫氧化-1-己烯、氫氧化-1-辛烯、氫氧化-1-癸烯、氫氧化-1-十二碳烯、氫氧化-1-十四碳烯、氫氧化-1-十六碳烯、氫氧化-1-十八碳烯、氫氧化-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氫氧化α-烯烴;例如氫氧化-3-甲基-1-丁烯、氫氧化-4-甲基-1-戊烯、氫氧化-3-甲基-1-戊烯、氫氧化-3-乙基-1-戊烯、氫氧化-4,4-二甲基-1-戊烯、氫氧化-4-甲基-1-己烯、氫氧化-4,4-二甲基-1-己烯、氫氧化-4-乙基-1-己烯、氫氧化-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氫氧化α-烯烴。
作為上述鹵化烯烴,具體而言為具有氯、溴、碘等周期表第17族原子的鹵化α-烯烴,可列舉例如鹵化乙烯、鹵化-1-丁烯、鹵化-1-戊烯、鹵化-1-己烯、鹵化-1-辛烯、鹵化-1-癸烯、鹵化-1-十二碳烯、鹵化-1-十四碳烯、鹵化-1-十六碳烯、鹵化-1-十八碳烯、鹵化-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鹵化α-烯烴;例如鹵化-3-甲基-1-丁烯、鹵化-4-甲基-1-戊烯、鹵化-3-甲基-1-戊烯、鹵化-3-乙基-1-戊烯、鹵化-4,4-二甲基-1-戊烯、鹵化-4-甲基-1-己烯、鹵化-4,4-二甲基-1-己烯、鹵化-4-乙基-1-己烯、鹵化-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鹵化α-烯烴。
與4-甲基-1-戊烯共同使用之上述烯烴類可為1種,且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作為與4-甲基-1-戊烯共同使用之上述烯烴類,特別以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乙烯基環己烷、苯乙烯等為適合使用。
(B3-2)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所求出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較佳為1.0~15.0、更佳為1.0~10.0、次佳為1.0~8.0、更佳為1.0~5.0、特佳為1.0~4.0。
Mw/Mn若為上述範圍內,則可減少分子量分佈之低分子量區域成分的含量,使用作為樹脂改質劑時,可抑制成形品發黏,同時可減少高分子量成分的含量,故成形品中之分散性亦優良,對於力學特性的影響變小。具有此種分子量分佈的聚合體,可藉由分子量分佈廣之聚合體的熱分解,視需要進一步進行溶劑分級亦可製造,較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取得。
(B4)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示差掃描熱量計所測定之熔點(Tm)為120~245℃為佳、更佳為130~240℃、再佳為140~235℃。熔點(Tm)若為此範圍,則使用作為樹脂改質劑時之成形加工性、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保存時之耐結塊性的平衡優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熔點,於4-甲基-1-戊烯之單聚合體之情形中,係與數平均分子量(Mn)相關。例如,若減低4-甲基-1-戊烯單聚合體的分子量,則可控制減低所得聚合體的熔點。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4-甲基-1-戊烯與碳原子數2~20之烯烴的共聚合體時,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熔點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大小相關,且可藉由聚合時之4-甲基-1-戊烯相對於碳原子數2~20之烯烴的使用量以及其種類而加以控制。例如,相對於4-甲基-1-戊烯之烯烴使用量若增加,則可減低所得聚合體的熔點。
另外,熔點為以本發明第一態樣中記載之方法測定。
(B5)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臨界表面張力較佳為22~28mN/m、更佳為23~27.5mN/m、再佳為24~27.5mN/m、特佳為24.5~27.5mN/m。臨界表面張力若為此範圍,則可對成形品賦予優良的脫模性。此種臨界表面張力係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4-甲基-1-戊烯的構成單位相關,且在取得上述較佳之臨界表面張力上,4-甲基-1-戊烯之構成單位量為50~100重量%、較佳為60~100重量%、更佳為70~100重量%、特佳為80~100重量%。
(B6)又,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在其分子量與極限黏度之間,具有下述式(I)所示之關係為佳。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使用滿足上述(I)式條件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情形中,可提高成形品的脫模性,且不會損害成形品的力學特性。滿足(1)式關係式的聚合體,例如可藉由溶劑分級主要除去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而得。此外,若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則有易於取得分子量分佈狹窄之聚合體的傾向,故即使無溶劑分級亦多取得滿足(1)式的聚合體。
通常,配合對於樹脂等極限黏度低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作為樹脂改質劑,進行成形加工時,分子量更低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因為在熔融狀態中作用至螺桿、桶、型板等成形機內壁面的切斷減少,故預測局部存在於內壁面附近。由型板等將成形品固化的過程中,亦維持局部存在狀態,結果,在成形品的表層容易存在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提高成形品的脫模性。但是,脫模性提高,另一方面,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本身結塊,有時損害成形品的力學物性。又,所得成形品之脫模效果亦有不夠充分的情形。
本發明者等人檢討之結果,得知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分子量為1,000以下成分之比例與極限黏度的關係極為重要。此詳細機制雖不明朗,但認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特別以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為具有黏性。因此,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若非為一定比例以下,則推定無法充分取得作為樹脂改質劑的脫模效果。又,亦認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本身易結塊。更且,推測分子量1,000以下,特別為分子量低的成分亦引起力學物性降低。尤其(B)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子量愈低,則對於分子量1,000以下成分之影響有變大之傾向。
(1)式為有鑑於(B)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分子量的影響上,規定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含有率之容許值的式。
(B7)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1 H-NMR所算出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末端雙鍵鍵結量較佳為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100個以下,更佳為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0.5個以下,再佳為0.001個以上0.4個以下,特佳為0.001個以上0.3個以下。此種末端雙鍵鍵結量,亦可根據熱分解製造,較佳為使用齊格勒觸媒、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得。
(B8)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碘價為0.001g/100g以上180g/100g以下為佳,以0.001g/100g以上0.9g/100g以下為更佳,再佳為0.001g/100g以上0.7g/100g以下,最佳為0.001g/100g以上0.5g/100g以下。具有此種碘價之聚合體,有時亦可藉由先前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之熱分解而取得,但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將4-甲基-1-戊烯聚合而得。
另外,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碘價為根據與發明第一態樣記載之方法同樣之方法測定。
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因為具有表面局部化之傾向,故可預知若雙鍵多,則容易經由大氣中的氧等而變質。若分子量低,則認為此傾向更加增高。因此,以碘價進入上述範圍的聚合體為佳。
(B9)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0℃下之正-癸烷可溶分量為0.01重量%以上99重量%以下(將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視為100重量%)為佳。更佳為0.01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再佳為0.01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於作成此種正-癸烷可溶分量上,亦可藉由熱分解、齊格勒觸媒進行製造,但較佳為以後述之茂金屬觸媒進行製造。另外,正-癸烷可溶分量係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約3克加入正-癸烷450毫升中,於145℃溶解後冷卻至10℃為止,藉由過濾除去正-癸烷不溶部,並由濾液中回收正-癸烷可溶部進行測定。
(B10)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13 C-NMR所算出之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為70%~99%為佳、更佳為80~99%、再佳為90~99%、特佳為93~99%。具有此種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的聚合體,亦可藉由先前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之熱分解而製造,但較佳為使用鎂化合物載持型鈦觸媒等之齊格勒型觸媒,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得。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為以發明第一態樣記載之方法同樣之方法測定。
C. 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係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1種之樹脂(A)100質量份,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0.01~100質量份、較佳為0.01~50質量份、更佳為0.01~20質量份、特佳為0.01~10質量份。
3.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
以下敘述關於本發明之第三態樣。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B2)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為(A)4-甲基-1-戊烯所導出的構成單位為50~100重量%、(B)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至少1種以上之烯烴所導出的構成單位合計為0~50重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由4-甲基-1-戊烯所導出的構成單位較佳為60~100重量%、更佳為70~100重量%,與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至少1種以上之烯烴所導出的構成單位合計較佳為0~40重量%、更佳為0~30重量%所構成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全部構成單位視為100重量%)。
作為本發明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所用之4-甲基-1-戊烯以外的碳原子數2~20之烯烴,可列舉例如直鏈狀或分支狀之α-烯烴、環狀烯烴、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共軛二烯、非共軛聚烯、官能化乙烯基化合物等。
作為本發明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所用之直鏈狀或分支狀之α-烯烴,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α-烯烴;例如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α-烯烴。
作為環狀烯烴,可列舉環戊烯、環庚烯、降烯、5-甲基-2-降烯、四環十二碳烯、乙烯基環己烷等之碳原子數3~20、較佳為5~15者。
作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例如苯乙烯、及α-甲基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鄰,對-二甲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間-乙基苯乙烯、對-乙基苯乙烯等之單或聚烷基苯乙烯。
作為共軛二烯,可列舉例如1,3-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1,3-戊二烯、2,3-二甲基丁二烯、4-甲基-1,3-戊二烯、1,3-戊二烯、1,3-己二烯、1,3-辛二烯等之碳原子數4~20、較佳為4~10者。
作為非共軛聚烯,可列舉例如1,4-戊二烯、1,4-己二烯、1,5-己二烯、1,4-辛二烯、1,5-辛二烯、1,6-辛二烯、1,7-辛二烯、2-甲基-1,5-己二烯、6-甲基-1,5-庚二烯、7-甲基-1,6-辛二烯、4-亞乙基-8-甲基-1,7-壬二烯、4,8-二甲基-1,4,8-癸三烯(DMDT)、二環戊二烯、環己二烯、二環辛二烯、亞甲基降烯、5-乙烯基降烯、5-亞乙基-2-降烯、5-亞甲基-2-降烯、5-異亞丙基-2-降烯、6-氯甲基-5-異丙烯基-2-降烯、2,3-二異亞丙基-5-降烯、2-亞乙基-3-異亞丙基-5-降烯、2-丙烯基-2,2-降二烯等之碳原子數5~20、較佳為5~10者。
作為官能化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含羥基之烯烴、鹵化烯烴、丙烯酸、丙酸、3-丁烯酸、4-戊烯酸、5-己烯酸、6-庚烯酸、7-辛烯酸、8-壬烯酸、9-癸烯酸等之不飽和羧酸類;烯丙胺、5-己烯胺、6-庚烯胺等之不飽和胺類;(2,7-辛二烯基)琥珀酸酐、五丙烯基琥珀酸酐及上述不飽和羧酸類之化合物例示中,羧酸基以羧酸酐基取代之化合物等之不飽和酸酐類;上述不飽和羧酸類之化合物例示中,羧酸基以羧酸鹵基取代之化合物等之不飽和羧酸鹵化物類;4-環氧-1-丁烯、5-環氧-1-戊烯、6-環氧-1-己烯、7-環氧-1-庚烯、8-環氧-1-辛烯、9-環氧-1-壬烯、10-環氧-1-癸烯、11-環氧-1-十一碳烯等之不飽和環氧化合物類等。
作為上述含羥基之烯烴,若為含有羥基之烯烴系化合物則無特別限制,可列舉例如末端氫氧化烯烴化合物。作為末端氫氧化烯烴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乙烯醇、烯丙醇、氫氧化-1-丁烯、氫氧化-1-戊烯、氫氧化-1-己烯、氫氧化-1-辛烯、氫氧化-1-癸烯、氫氧化-1-十二碳烯、氫氧化-1-十四碳烯、氫氧化-1-十六碳烯、氫氧化-1-十八碳烯、氫氧化-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氫氧化α-烯烴;例如氫氧化-3-甲基-1-丁烯、氫氧化-4-甲基-1-戊烯、氫氧化-3-甲基-1-戊烯、氫氧化-3-乙基-1-戊烯、氫氧化-4,4-二甲基-1-戊烯、氫氧化-4-甲基-1-己烯、氫氧化-4,4-二甲基-1-己烯、氫氧化-4-乙基-1-己烯、氫氧化-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氫氧化α-烯烴。
作為上述鹵化烯烴,具體而言為具有氯、溴、碘等周期表第17族原子的鹵化α-烯烴,可列舉例如鹵化乙烯、鹵化-1-丁烯、鹵化-1-戊烯、鹵化-1-己烯、鹵化-1-辛烯、鹵化-1-癸烯、鹵化-1-十二碳烯、鹵化-1-十四碳烯、鹵化-1-十六碳烯、鹵化-1-十八碳烯、鹵化-1-二十碳烯等之碳原子數2~20、較佳為2~10之直鏈狀鹵化α-烯烴;例如鹵化-3-甲基-1-丁烯、鹵化-4-甲基-1-戊烯、鹵化-3-甲基-1-戊烯、鹵化-3-乙基-1-戊烯、鹵化-4,4-二甲基-1-戊烯、鹵化-4-甲基-1-己烯、鹵化-4,4-二甲基-1-己烯、鹵化-4-乙基-1-己烯、鹵化-3-乙基-1-己烯等之較佳為5~20、更佳為5~10之分支狀鹵化α-烯烴。
與4-甲基-1-戊烯共同使用之上述烯烴類可為1種,且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作為與4-甲基-1-戊烯共同使用之上述烯烴類,特別以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乙烯基環己烷、苯乙烯等為適合使用。
(B1)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較佳為0.02~0.45dl/g、更佳為0.03~0.40dl/g之範圍。具有此種[η]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本發明第一態樣記載之同樣方法,藉由控制聚合時之氫的導入量、觸媒種類、聚合溫度等則可取得。
極限黏度[η]若為此範圍,則作為樹脂改質劑之脫模效果優良之同時,對於樹脂中的分散性優良,故對於力學物性的影響亦小。
(B3)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所求出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較佳為1.0~5.0、更佳為1.0~4.5、再佳為1.0~4.0、特佳為1.0~3.5。Mw/Mn若為上述範圍內,則可減少分子量分佈之低分子量區域成分的含量,使用作為樹脂改質劑時,可抑制成形品發黏之同時,可減少高分子量成分的含量,故成形品中之分散性亦優良,對於力學特性的影響變小。具有此種分子量分佈的聚合體,可藉由分子量分佈廣之聚合體的熱分解、視需要進一步進行溶劑分級亦可製造,較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取得。
(B6)又,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在其分子量與極限黏度之間,具有下述式(I)所示之關係為佳。
A≦0.2×[η](-1.5)  ...(I)
(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滿足上述(I)式條件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耐黏性優良。又,於其他樹脂中配合使用之情形中,可提高成形品的脫模性,且不會損害成形品的力學特性。滿足上述(I)式條件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例如可藉由溶劑分級主要除去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而得,較佳為使用茂金屬觸媒進行製造。若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則有易於取得分子量狹窄之聚合體的傾向,故即使無溶劑分級亦多取得滿足(1)式的聚合體。
通常,配合對於熱可塑性樹脂等極限黏度低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作為樹脂改質劑,進行成形加工時,分子量更低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因為在熔融狀態中作用至螺桿、桶、型板等成形機內壁面的切斷減少,故預測局部存在於內壁面附近。由型板等將成形品固化的過程中,亦維持局部存在狀態,結果,在成形品的表層容易存在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提高成形品的脫模性。但是,脫模性提高,另一方面,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本身結塊,有時損害成形品的力學物性。又,所得成形品之脫模效果亦有不夠充分的情形。
本發明者等人檢討之結果,得知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分子量為1,000以下成分之比例與極限黏度的關係極為重要。此詳細機制雖不明朗,但認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特別以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為具有黏性。因此,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若非為一定比例以下,則推定無法充分取得作為樹脂改質劑的脫模效果。又,亦認為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本身易結塊。更且,推測分子量1,000以下,特別為分子量低的成分亦引起力學物性降低。特別(B)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子量愈低,則對於分子量1,000以下成分之影響有變大之傾向。
(1)式為有鑑於(B)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分子量的影響上,規定分子量1,000以下之成分含有率之容許值的式。
(B4)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示差掃描熱量計所測定之熔點(Tm)為120~245℃為佳、更佳為130~240℃、再佳為140~235℃。熔點(Tm)若為此範圍,則使用作為樹脂改質劑時之成形加工性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保存時之耐結塊性的平衡優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熔點,於4-甲基-1-戊烯之單聚合體之情形中,係與數平均分子量(Mn)有關。例如,若減低4-甲基-1-戊烯單聚合體的分子量,則可控制減低所得聚合體的熔點。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4-甲基-1-戊烯與碳原子數2~20之烯烴的共聚合體時,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熔點在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大小有關的同時,可藉由聚合時之4-甲基-1-戊烯相對於碳原子數2~20之烯烴的使用量以及其種類而加以控制。例如,相對於4-甲基-1-戊烯之烯烴使用量若增加,則可減低所得聚合體的熔點。
另外,熔點為以本發明第一態樣記載之方法測定。
(B5)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臨界表面張力較佳為22~28mN/m、更佳為23~27.5mN/m、再佳為24~27.5mN/m、特佳為24.5~27.5mN/m。臨界表面張力若為此範圍,則可對成形品賦予優良的脫模性。此種臨界表面張力係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4-甲基-1-戊烯的構成單位有關,且在取得上述較佳之臨界表面張力上,4-甲基-1-戊烯之份量為50~100重量%、較佳為60~100重量%、更佳為70~100重量%、特佳為80~100重量%。
(B7)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1 H-NMR所算出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末端雙鍵鍵結量較佳為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100個以下,更佳為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0.5個以下,再佳為0.001個以上0.4個以下,特佳為0.001個以上0.3個以下。此種末端雙鍵鍵結量,亦可根據熱分解製造,較佳為使用齊格勒觸媒、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得。
(B8)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碘價為0.001g/100g以上180g/100g以下為佳,以0.001g/100g以上0.9g/100g以下為更佳,再佳為0.001g/100g以上0.7g/100g以下,最佳為0.001g/100g以上0.5g/100g以下。
具有此種碘價之聚合體,有時亦可藉由先前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之熱分解而取得,但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將4-甲基-1-戊烯聚合而得。
另外,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碘價為根據與本發明第一態樣所述之方法同樣之方法測定。
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因為具有表面局部化之傾向,故可預知若雙鍵多,則易經由大氣中的氧等而變質。若分子量低,則認為此傾向更加增高。因此,以碘價進入上述範圍的聚合體為佳。
(B9)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0℃下之正-癸烷可溶分量為0.01重量%以上99重量%以下(將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視為100重量%)為佳。更佳為0.01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再佳為0.01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於作成此種正-癸烷可溶分量上,亦可藉由熱分解、齊格勒觸媒進行製造,但較佳為以後述之茂金屬觸媒進行製造。另外,正-癸烷可溶分量,係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約3克加入正-癸烷450毫升中,於145℃溶解後冷卻至10℃為止,藉由過濾除去正-癸烷不溶部,並由濾液中回收正-癸烷可溶部進行測定。
(B10)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13 C-NMR所算出之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為70%~99%為佳、更佳為80~99%、再佳為90~99%、特佳為93~99%。具有此種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的聚合體,亦可藉由先前之4-甲基-1-戊烯聚合體之熱分解而製造,但較佳為使用鎂化合物載持型鈦觸媒等之齊格勒型觸媒,更佳為使用後述之茂金屬觸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而得。異二元組立構規整度為以本發明第一態樣所述之方法同樣之方法測定。
4.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製造方法
說明關於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第二態樣及第三態樣記載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第二態樣及第三態樣記載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亦可將烯烴類直接聚合而得者,或亦可將高分子量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熱分解而得者,或亦可使用將該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對於溶劑之溶解度差進行分級的溶劑分級、或以沸點差進行分取之分子蒸餾等之方法予以精製者。
於製造本發明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上,可適當使用先前公知的觸媒,例如日本專利特開昭57-63310號公報、特開昭58-83006號公報、特開平3-706號公報、專利3476793號公報、特開平4-218508號公報、特開2003-105022號公報等所記載之鎂載持型鈦觸媒,國際公開第01/53369號公報、國際公開第01/27124號公報、特開平3-193796號公報或特開平02-41303號公報中記載的茂金屬觸媒等。作為鎂載持型鈦觸媒,以含有聚醚作為電子供給體的觸媒,因具有取得分子量分佈較狹窄之聚合體的傾向,故為特佳。
於本發明之第三態樣中,使用茂金屬觸媒為佳。
作為茂金屬觸媒,以使用下述一般式(1)或(2)所示之茂金屬化合物的烯烴聚合觸媒為適合使用。
[化2]
[化3]
(式中,R1 、R2 、R3 、R4 、R5 、R6 、R7 、R8 、R9 、R10 、R11 、R12 、R13 、R14 為由氫、烴基、含矽烴基中選出,分別為相同或相異,R1 至R4 之鄰接取代基亦可相互結合形成環,R5 至R12 之鄰接取代基亦可相互結合形成環,A為亦可含有一部分不飽和鍵及/或芳香族環之碳原子數2~20的二價烴基,A為包含與Y共同形成之環且亦可含有2個以上之環構造,M為由周期表第4族中選出之金屬,Y為碳或矽,Q可由鹵素、烴基、陰離子配位基或可配位獨立電子對的中性配位基中相同或相異組合選出,j為1~4之整數。)
上述一般式(1)或(2)之R1 、R2 、R3 、R4 、R5 、R6 、R7 、R8 、R9 、R10 、R11 、R12 、R13 、R14 為由氫、烴基、含矽之烴基中選出,分別可為相同或相異。
作為烴基,較佳為碳原子數1~20之烷基、碳原子數7~20之芳烷基、碳原子數6~20之芳基、或碳原子數7~20之烷芳基,亦可含有1個以上之環構造。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2-甲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1,1-二乙基丙基、1-乙基-1-甲基丙基、1,1,2,2-四甲基丙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1,1-二甲基丁基、1,1,3-三甲基丁基、新戊基、環己基甲基、環己基、1-甲基-1-環己基、1-金剛烷基、2-金剛烷基、2-甲基-2-金剛烷基、基、降基、苄基、2-苯乙基、1-四氫萘基、1-甲基-1-四氫萘基、苯基、萘基、甲苯基等。
作為含矽之烴基,較佳為矽數1~4且碳原子數3~20之烷基甲矽烷基或芳基甲矽烷基,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三甲基甲矽烷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甲矽烷基、三苯基甲矽烷基等。另外,R1 及R3 為氫,且R2 為烴基或含矽之烴基為佳,R2 為立體上膨鬆的取代基為更佳,且R2 為碳原子數4以上之取代基為特佳。
芴環上之R5 至R12 為止的鄰接取代基,亦可相互結合形成環。作為此種經取代芴基,可列舉苯并芴基、二苯并芴基八氫二苯并芴基、八甲基八氫二苯并芴基等。
又,芴環上之R5 至R12 的取代基,由合成上的容易而言,以左右對稱,即R5 =R12 、R6 =R11 、R7 =R10 、R8=R9 為佳,以未取代芴、3,6-二取代芴、2,7-二取代芴或2,3,6,7-四取代芴為更佳。此處芴環上之第3位、第6位、第2位、第7位分別對應R7 、R10 、R6 、R11
上述一般式(1)之R13 與R14 為由氫、烴基中選出,分別為相同或相異。作為較佳烴基之具體例,可列舉與上述相同者。
Y為碳或矽。一般式(1)之情形,R13 與R14 為與Y結合,構成作為交聯部的經取代亞甲基或經取代伸甲矽烷基。作為較佳之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亞甲基、二甲基亞甲基、二異丙基亞甲基、甲基第三丁基亞甲基、二環己基亞甲基、甲基環己基亞甲基、甲基苯基亞甲基、二苯基亞甲基、甲基萘基亞甲基、二萘基亞甲基或二甲基伸甲矽烷基、二異丙基伸甲矽烷基、甲基第三丁基伸甲矽烷基、二環己基伸甲矽烷基、甲基、環己基伸甲矽烷基、甲基苯基伸甲矽烷基、二苯基伸甲矽烷基、甲基萘基伸甲矽烷基、二萘基伸甲矽烷基等。
一般式(2)之情形,Y與亦可含有一部分不飽和鍵及/或芳香族環之碳原子數2~20之二價烴基A結合,構成伸環烷基或環亞甲基伸甲矽烷基等。作為較佳的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亞環丙基、亞環丁基、亞環戊基、亞環己基、亞環庚基、雙環[3.3.1]亞壬基、亞原冰片基、亞金剛烷基、四氫亞萘基、二氫亞茚滿、環二亞甲基伸甲矽烷基、環三亞甲基伸甲矽烷基、環四亞甲基伸甲矽烷基、環五亞甲基伸甲矽烷基、環六亞甲基伸甲矽烷基、環七亞甲基伸甲矽烷基等。
一般式(1)及(2)之M,係由周期表第4族中選出之金屬,M可列舉鈦、鋯、鉿。
Q係由鹵素、碳原子數1~20之烴基、陰離子配位基、或可配位獨立電子對之中性配位基中相同或相異組合選出。作為鹵素之具體例,為氟、氯、溴、碘,作為烴基之具體例,可列舉與上述相同者。作為陰離子配位基之具體例,可列舉甲氧基、第三丁氧基、苯氧基等之烷氧基、醋酸酯、苯甲酸酯等之羧酸酯基、甲磺酸酯、甲苯磺酸酯等之磺酸酯基等。作為可配位獨立電子對之中性配位基的具體例,可列舉三甲基膦、三乙基膦、三苯基膦、二苯基甲基膦等之有機磷化合物、或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1,2-二甲氧基乙烷等之醚類。其中,Q可為相同或相異組合,但至少一者為鹵素或烷基為佳。
作為本發明中之上述茂金屬化合物的具體例,可適當列舉WO01/27124中所例示之化合物,但並非特別據此限定本發明之範圍。
其中以一般式(1)所示之茂金屬化合物,由分子量分佈和末端構造之觀點而言為佳。
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製造,使用茂金屬觸媒進行時,觸媒成分係由:(i)上述一般式(1)或(2)所示之茂金屬化合物;(ii)(ii-1)有機金屬化合物、(ii-2)有機鋁氧化合物、及(ii-3)與茂金屬化合物(i)反應形成離子對之化合物中選出至少1種之化合物;進一步視需要之(iii)微粒子狀載體所構成,以一般公知方法可使用作為聚合觸媒,例如可採用WO 01/27124記載之方法。
本發明中,可在溶液聚合、懸浮聚合等之液相聚合法或氣相聚合法任一者中實施聚合。於液相聚合法中,亦可使用惰性烴類溶劑,具體而言,可列舉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十二烷、燈油等之脂肪族烴類;環戊烷、環己烷、甲基環戊烷等之脂環族烴類;苯、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烴類;二氯乙烷、氯苯、二氯甲烷等之鹵化烴類或彼等之混合物等,且亦可使用含有聚合所用之4-甲基-1-戊烯的烯烴類本身作為溶劑。
進行聚合時,成分(i)為反應容積每1公升,通常使用10-8 ~10-2 莫耳、較佳為10-7 ~10-3 莫耳之份量。
成分(ii-1)係使用成分(ii-1)與成分(i)中之過渡金屬原子(M)的莫耳比[(ii-1)/M]通常成為0.01~5000、較佳為0.05~2000的份量。成分(ii-2)係使用成分(ii-2)中之鋁原子與成分(i)中之過渡金屬原子(M)的莫耳比[(ii-2)/M]通常成為10~5000、較佳為20~2000的份量。成分(ii-3),使用以成分(ii-3)、與成分(i)中之過渡金屬原子(M)的莫耳比[(ii-3)/M]通常為1~10、較佳為1~5的份量。
又,使用此種烯烴聚合觸媒之烯烴的聚合溫度通常為-50~400℃、較佳為10~300℃、更佳為10~250℃之範圍。聚合溫度若過低,則每單位觸媒的聚合活性降低,於工業上為不佳。
聚合壓力通常於常壓~10MPa壓力計壓、較佳為常壓~5MPa壓力計壓之條件下,聚合反應亦可於分批式、半連續式、連續式之任一種方法中進行。更且,亦可分成反應條件不同之2段以上進行聚合。
聚合時在控制生成聚合體之分子量和極限黏度[η]、聚合活性之目的下,可添加氫,且其份量以烯烴每1公斤以0.001~100000NL左右為適當。
本發明中所用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聚合品之情形中,例如,藉由調整4-甲基-1-戊烯及碳原子數2~20之烯烴的裝入量、聚合觸媒之種類、聚合溫度、聚合時之氫添加量等,控制熔點、立體規則性及分子量、極限黏度[η]等而分別作成。又,關於熱分解品,控制作為基質之熱分解前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熱分解時的分解溫度、分解時間,則可取得所欲之分子量、極限黏度[η]等。
5. 本發明第一態樣及本發明第二態樣中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的其他成分
於本發明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中,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及效果之範圍下,可將任意之添加劑,例如溴化雙酚、溴化環氧樹脂、溴化聚苯乙烯、溴化聚碳酸酯、磷酸三苯酯、膦酸醯胺及紅磷等之難燃劑、三氧化銻及銻酸鈉等之難燃輔助劑、磷酸酯及亞磷酸酯等之熱安定劑、受阻酚等之抗氧化劑、耐熱劑、耐候劑、光安定劑、脫模劑、流動改質劑、著色劑、顏料、滑劑、抗靜電劑、結晶核劑、可塑劑及發泡劑等,視需要亦可配合其有效表現量。或者,亦可併用聚矽氧改質聚烯烴蠟、聚矽氧-聚乙烯分段共聚合體、聚矽氧系脫模劑等之公知蠟和脫模劑等。該等成分之較佳的配合量為0~50重量%,更佳為0~10重量%,特佳為0~5重量%。
又,作成樹脂(A),可在使用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中,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含有其他聚合體作為任意成分。此時,配合量並無特別限制,例如相對於本發明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中的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00重量份,以0.1~30重量份左右為佳。
作為此種其他聚合體之較佳者,係以乙烯作為主成分(51莫耳%以上)的乙烯系聚合體或共聚合體,若配合該等,則可提高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的柔軟性和低溫特性。
更且,作為樹脂(A),在使用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中,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亦可視需要配合耐候性安定劑、耐熱安定劑、防靜電劑、防滑劑、防結塊劑、防霧劑、核劑、滑劑、顏料、染料、可塑劑、防老化劑、鹽酸吸收劑、抗氧化劑、防銅害劑等之添加劑。
6.本發明第一態樣及本發明第二態樣中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的製造方法
製造本發明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的方法,可使用任意之方法。例如將樹脂(A)、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及其他任意成分同時或以任意順序,以轉鼓、V型摻混機、諾塔混合器(Nautamixer)、班伯里密煉機(Banbury mixer)、混練輥、單軸或雙軸擠壓機等混合之方法為適合使用。
使用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作為樹脂(A)時,相對於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00重量份,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含有0.01~10質量份、較佳為0.1~7質量份、更佳為0.2~5質量份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為佳。
關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之混合形態並無特別限制,作為較佳之形態,可列舉將上述方法所得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以固體狀態(通常稱為乾式摻混)予以混合之狀態,或者將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熔融混練的形態等。另外,於後者中,亦包含藉由丙烯系聚合體(A)及丙烯系聚合體(B-1)或(B-2),製造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時配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使得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與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製造同時取得的形態。
7.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製造用母粒
於本發明中,一般將樹脂(A)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以一階段混合,取得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樹脂組成物之方法。但是,樹脂(A)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在分子量和成形溫度下之熔融黏度差大的情形、和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份量少的情形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於樹脂(A)中有時無法充分分散。藉此,期待改良脫模性等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添加效果的性能,相較於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的配合量有時不夠充分。更且,如上述之樹脂(A)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以一階段混合欲取得4-甲基-1-戊烯系樹脂組成物時,成形機的吐出量不安定,有時亦於生產性發生問題。又,上述之方法中將粒狀等之良好形狀的原料樹脂壓送或者吸引且於配管內輸送,並且供給至混合機、擠壓機漏斗等,若使用低分子量成分則無法保持其形狀,發生低分子量成分熔黏、固黏、附著至輸送配管構件之內壁部的問題。
作為此種情形之較佳的製造方法,可列舉預先調製相較於最終組成物之本發明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對於樹脂(A)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的比例高且含有樹脂(A)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或(B-2)之所謂的母粒,其後,再將樹脂(A)與上述母粒混合,取得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的方法。
上述母粒中,相對於上述樹脂(A)100質量份,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含有1~900質量份、較佳為3~300質量份、更佳為5~100質量份、特佳為5~50質量份為佳。
上述母粒中,相對於上述樹脂(A)100質量份,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2)含有1~900質量份、較佳為3~300質量份、更佳為5~100質量份、特佳為5~50質量份為佳。
於本發明之母粒中,當然,亦可含有上述公知之添加劑等成分。
作為此種母粒之製法,可使用上述轉鼓、混合器、摻混器、滾筒、擠壓機等公知的混合法。又,使用樹脂(A)與上述母粒,製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之情形亦可使用同樣之方法。
8. 本發明第三態樣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其他成分
本發明第三態樣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在不損害本發明目的及效果之範圍下,可將任意之添加劑,例如溴化雙酚、溴化環氧樹脂、溴化聚苯乙烯、溴化聚碳酸酯、磷酸三苯酯、膦酸醯胺及紅磷等之難燃劑;三氧化銻及銻酸鈉等之難燃輔助劑;磷酸酯及亞磷酸酯等之熱安定劑;受阻酚等之抗氧化劑;耐熱劑、耐候劑、光安定劑、脫模劑、流動改質劑、著色劑、顏料、滑劑、抗靜電劑、結晶核劑、可塑劑及發泡劑等,視需要亦可配合其有效表現量。
9. 用途及成形品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及第二態樣中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的成形品,係將上述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以擠壓成形法、射出成形法、溶液流延法、吹塑成形法等之公知的成形方法進行成形而得,特別以擠壓成形法進行成形為佳。又,本發明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成形品的形狀,通常為薄片、薄膜、管(pipe)、管(tube)、窗框‧住宅構件等之異形品、層合體等,較佳為薄片、薄膜、管(pipe)、管(tube),特佳為薄片、薄膜狀。又,本發明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成形品,將擠壓成形、射出成形、溶液流延等之一次成形所得之成形品,再以吹塑成形、延伸等方法予以加工的成形品為佳。例如,成形品為薄膜狀或薄片狀之情形中,例如以T型板擠壓成形法等,將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成形為薄片狀而得的成形品,再予以單軸延拉或雙軸延拉者亦佳。
作為上述薄膜之用途,以活用高熔點之用途為佳。具體而言可列舉半導體加工薄膜等。
此外,使用於活用上述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而得之薄膜和薄片之脫模性的用途為佳。具體而言,可列舉在上述薄膜上形成公知之黏著劑層的黏著薄膜。作為上述黏著劑層,可列舉丙烯酸系黏著劑層、酯系黏著劑層、烯烴系黏著劑層、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層等。此等黏著劑層可使用具有適於對應基材之黏著力的材料。
其他,可列舉偏光板和FPD(平面面板顯示器)等之保護層與上述黏著劑層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薄膜所構成之具有多層薄膜構成的偏光板保護薄膜、FPD用保護薄膜等之用途。
於使用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作為樹脂(A)之情形中,上述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所構成的成形品,可由直接成形出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之方法、或者在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時添加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方法(例如,將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以成形機(擠壓機)成形時,由成形機(擠壓機)之途中餵入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方法等)。
又,作為上述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所構成之成形品的加工方法較佳者,係將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以熔融狀態切斷及/或伴隨單軸、雙軸、平面伸張流動予以成形的方法,若為公知之方法則無特別限制,作為主要伴隨切斷流動之成形方法的具體例,可列舉擠壓成形、射出成形、熔體噴射成形等公知之成形法,作為主要伴隨單軸、雙軸、平面伸張流動之成形方法的具體例,可列舉T型板(薄膜)成形、吹塑成形、延伸等公知之方法。此處,所謂熔融狀態,係指組成物X之熔點以上未滿350℃、較佳為170℃~350℃之範圍。
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因於熱力學上不相溶,故認為在如此處理所得之成形品的表面上局部存在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藉由具有優良耐熱性、低黏性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之效果所得的成形品,在室溫~高溫下的廣範圍環境下抑制發黏感。
使用含有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作為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時之成形品的較佳形態,可列舉薄片、薄膜、管(pipe)或管(tube)、瓶、纖維、帶等,以下列舉使用該等的代表性用途例,但並非特別限定於此。
蓋襯圈、密封墊、玻璃中間膜、門、門框、窗框、邊緣、寬木、門口框等、床材、天井材、壁紙等、文具、辦公室用品、止滑片、建材表皮材、管、電線、護套、鋼索背帶、保護膜黏著層、熱熔黏著材、衛生用品、醫療包‧軟管、不織布、伸縮材、纖維、鞋底、鞋的中間鞋底皮、內部鞋底皮、鞋底皮、涼鞋、包裝用薄膜、薄片、食品包裝用薄膜(外層、內層、密封層、單層)、彈力薄膜、包裝薄膜、食器、軟罐頭容器、延伸薄膜、通氣性薄膜。
於本發明之第三態樣中,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以透明性、透氣性、耐藥品性、剝離性以及脫模性、耐熱性優良之樹脂型式,被利用於醫療器具、耐熱電線、耐熱食器、剝離用材等各式各樣之區域。
又,本發明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熱可塑性樹脂或與熱硬化性樹脂摻混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或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型式,被使用於薄膜、瓶、盒等之成形品,可賦予優良之脫模性、拒水性。又,於射出成形中,可賦予優良的金屬模具脫模性。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進一步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被限定於此等實施例。
於本發明及實施例中,只要說明書中未特別記載,如下測定性狀。
[組成]
13 C-NMR圖譜之解析求出。
[極限黏度]
使用十氫萘溶劑,以135℃測定。將樣品約20毫克溶解於十氫萘15毫升,並於135℃之油浴中測定比黏度ηsp。於此十氫萘溶液中追加5毫升十氫萘溶劑稀釋後,同樣處理測定比黏度ηsp。此稀釋操作再重複2次,將濃度(C)以0外插時之ηsp/C值求出作為極限黏度。
[η]=lim(ηsp/C)(C→0[分子量])
[分子量分佈]
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係由GPC測定求出。以下列條件進行測定。又,重量平均分子量與數平均分子量,係使用市售之單分散標準聚苯乙烯作成檢量線,並且根據下述之換算法求出。
裝置:膠體滲透層析Alliance GPC2000型(Waters公司製)
溶劑:鄰-二氯苯
柱:TSKgel柱(東梭公司製)×4
流速:1.0毫升/分鐘
試料:0.15毫克/毫升、鄰-二氯苯溶液
溫度:140℃
換算分子量:PS換算/泛用校正法
另外,於泛用校正之計算上,使用下列所示之Mark-Houwink黏度式的係數。
聚苯乙烯(PS)之係數:KSP=1.38×10-4 ,aPS=0.70
聚乙烯(PE)之係數:KPE=5.06×10-4 ,aPE=0.70
[熔點](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使用示差掃描型熱量計(DSC),將試料約5毫克充填至鋁鍋並升溫至280℃為止,以280℃保持5分鐘後,以10℃/分鐘冷卻至30℃,並以30℃保持5分鐘後,將10℃/分鐘升溫時的吸熱波峰視為熔點。
[臨界表面張力]
使用影像處理式‧固液界面解析系統(協和界面科學公司製Dropmaster 500),於23℃、50%RH之環境氣體下,於試驗樣品表面滴下判定表面張力之4種濕式張力試驗用混合液(乙二醇單乙醚/甲醯胺,表面張力各31、34、37、40mN/m),測定接觸角。測定為對於5枚試驗樣品進行,求出其平均值。由此接觸角θ所算出之cosθ(Y軸)與試驗用混合液之表面張力(X軸)所得之點(5個以上)繪點至X-Y座標,並以該等點之最小二乘法所得之直線、與cosθ=1交點對應之表面張力(X軸)視為臨界表面張力(mN/m)。
另外,臨界表面張力測定用之試驗樣品的調整如下,分別測定臨界表面張力。
關於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SUS平板上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澆鑄。澆鑄係在氮環境氣體下,以250℃×5分鐘之條件,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在SUS平板上加熱熔融,其後,恢復至常溫且固化之方法。對於本試驗樣品之表面,測定臨界表面張力。
關於薄膜樣品,對於薄膜成形時之冷鑄輥面側,進行臨界表面張力的測定。
[末端雙鍵鍵結量]
本發明之具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所具有的末端雙鍵結,可分類成乙烯基型、亞乙烯基型、雙取代內部烯烴型及三取代內部烯烴型之雙鏈結,且其總量為以1 H-NMR測定。
若以1 H-NMR進行測定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則來自乙烯基之3質子部分的波峰中,2質子部分之波峰(H1)在4.8~5.0ppm附近、剩餘之1質子部分(H1’)在5.7~5.9ppm附近觀測到。
又,來自亞乙烯基之2質子部分的波峰(H2)在4.7ppm附近觀測到。
更且,來自2取代內部烯烴之2質子部分的波峰(H3)在5.2~5.4ppm附近觀測到,來自3取代內部烯烴之1質子部分的波峰(H4)在5.0~5.2ppm附近觀測到。
全部質子之積分值視為Ha時,末端雙鍵鍵結量L(個/1000個碳)為由L=[2×(H1+H1’)+3×(H2+H3)+6×H4]×1000/3Ha計算。
關於1 H-NMR,使用日本電子製JNM-ECX400P型核磁共振裝置,將試料20毫克於NMR樣品管(5mmΦ)中完全溶解於重氫化鄰-二氯苯約0.5毫升後,以120℃測定。
[脫模性](實施例20~22及參考例5~8)
對於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F113G;Prim Polymer公司製,聚丙烯均質共聚物,熔體流動速率=3克/10分鐘)10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質量份。其次,將所得之混合物,於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以設定汽缸溫度為230℃、型板溫度為230℃,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 LO;東麗公司製)10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10質量份者,直接投入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的漏斗中。將汽缸溫度設定於300℃、型板溫度設定於300℃,並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對於所得之澆鑄薄膜,根據JIS Z1707,將切出寬15mm之薄膜樣品2枚,以冷鑄輥之背面彼此重疊,將聚丙烯系樹脂薄膜以密封溫度170℃、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以密封溫度230℃,分別以密封寬5mm、密封時間1.0s、密封壓力0.2MPa、下方溫度70℃之條件,使用Tester產業公司製熱密封機進行熱密封。其後,使用Intesco公司製5根掛萬能材料試驗機,於23℃之條件下,以試驗速度300mm/min之條件測定熱密封強度(N/15mm)。
對於聚丙烯及聚醯胺之脫模性分別根據下列指標判定。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聚丙烯系樹脂薄膜之熱密封強度為
◎:未滿0.3N/15mm
○:0.3~未滿1.0N/15mm
╳:1.0N/15mm以上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熱密封強度為
◎:未滿1.5N/15mm
○:1.5~未滿3.0N/15mm
╳:3.0N/15mm以上
[防結塊性]
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小型磨予以粉碎,於40℃之條件下,附加24小時400g/cm2 之荷重,評價結塊的程度。
結塊程度為
◎:以手抓住簡單潰散
○:以手抓住,雖未簡單潰散,但若加力道則潰散
╳:以手抓住,即使加力道,依舊結塊不潰散
[低溫脫模性]
根據ASTM D1893,將10公分×15公分之薄膜樣品2枚,以冷鑄輥面與冷鑄輥面之背面接合般重疊後,附加荷重40公斤並於50℃中熟化3日。其後,使用Intesco公司製剝離試驗機,於23℃之條件下,以試驗速度200mm/分鐘測定剝離力(mN/cm)。
[高溫脫模性]
根據JIS Z1707,將切出寬15mm之薄膜樣品2枚,以冷鑄輥之背面彼此重疊,並以密封溫度140℃(實施例13~17及比較例9)、170℃(實施例1~9及比較例1~6)、190℃及230℃(實施例10~12、參考例1~4及比較例7、8)、密封寬5mm、密封時間1.0s、密封壓力0.2MPa、下方溫度70℃之條件,使用Tester產業公司製熱密封機進行熱密封。其後,使用Intesco公司製5根掛萬能材料試驗機,以23℃之條件下、試驗速度300mm/分鐘之條件測定熱密封強度(N/15mm)。
[全霧值](實施例1~9、比較例1~6)
根據JIS K7105,測定成形相同膜厚之薄膜的全霧值。
[拉伸強度]
根據JIS K6781,進行23℃、速度200mm/分鐘拉伸試驗,測定拉伸屈服應力。
[薄膜外觀]
以目視判定薄膜之外觀,並以下列基準評價。
○:透明、且均勻者
╳:不透明、或發生條紋者
[B值]
根據日本專利特開2007-186664所記載之方法,以13 C-NMR圖譜之解析求出。
[立體規則性(mm或mmmm)]
13 C-NMR圖譜之解析求出。
同排三元組分率(mm)為以國際公開2004-087775號公報之21頁第7行至26頁第6行為止記載之方法求出。
同排五元組分率(mmmm)為根據先前公報(特開2003-147135號公報)記載之方法計算。
[熔點、玻璃轉移溫度](丙烯系聚合體)
求出DSC之發熱‧吸熱曲線,將升溫時之最大熔解波峰位置的溫度視為Tm。測定係將試料充填至鋁鍋,(i)以100℃/分鐘升溫至200℃並以200℃保持5分鐘後,(ii)以20℃/分鐘降溫至-50℃為止,其次(iii)以20℃/分鐘升溫至200℃,解析所得之吸熱曲線而求出。
[肖氏A硬度]
使用設定於190℃的油壓式熱加壓成形機(加壓成形時使用100μm之Lumilar(PET薄膜)作為脫模薄膜),並使用5分鐘預熱後,以10MPa加壓下成形2分鐘後,以20℃、10MPa加壓下冷卻4分鐘所得之指定厚度的薄片,成形後於室溫經過72小時後,使用A型測定器,以押針接觸後立即讀取刻度(根據ASTM D-2240)。對於丙烯系聚合體(A)及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使用厚度2mm的薄片,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使用實施例記載厚度1mm的薄片。
[熔體流動速率(MFR)]
根據ASTM D-1238,測定190℃或230℃、2.16kg荷重中的MFR。
[透明性(內部霧值、全霧值、光線穿透率)](實施例18、19及比較例10~17)
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使用厚度2mm之薄片,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使用實施例記載之厚度1mm的薄片,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製之數碼濁度計「NDH-2000」、C光源,並於環己醇溶液中測定擴散穿透光量及全部穿透光量,以下式計算霧值。
內部霧值=100×(擴散穿透光量)/(全部穿透光量)
全部霧值=100×(擴散穿透光量)/(全部穿透光量)
全部光線穿透率=100×(全部穿透光量)/(入射光量)
[黏性]
首先將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成形的擠壓薄片(厚度1mm)於長度(MD方向)切出120mm、寬度切出12.7mm,取得樣品。對於此樣品分別以同一面彼此重疊的1組試驗體,賦予2.5kgf之荷重並處理24小時(處理溫度=23℃、50℃)。除去荷重以23℃放置1日後,測定該等之剝離力(T剝離、剝離速度=200mm/min)。
[黏著脫模性]
於薄膜冷鑄輥背面將丙烯系黏著帶(日東電工公司製,No.31B)重疊後,以2公斤之手型橡膠輥來回2次,進行貼合。切出寬25mm,並以23℃之條件熟化1小時。其後,使用Intesco公司製剝離試驗機,於23℃之條件下,以試驗速度300mm/分鐘之條件測定180°剝離強度(N/50mm)。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及第二態樣之實施例> [合成例1]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合成(1-b)]
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三井化學公司製DX820)150克裝入500毫升之附有分支之聚合燒瓶中,一邊流通氮氣,一邊使用砂浴於360℃中加熱。確認燒瓶壁面之聚合體熔解後,依舊保持溫度並繼續攪拌2小時,使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熱分解。其後,冷卻至常溫,取得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熱分解物。熱分解物為極限黏度[η]=0.17dl/g、以GPC測定之Mw=21700、Mn=4840、Mw/Mn=4.48,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3.94,末端雙鍵鍵結量為3.6個/1000個碳。熱分解物的性狀示於表1。
[合成例2]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合成(2-b)] [觸媒溶液之調製]
於氮氣充分取代之玻璃製燒瓶中加入二氯化異丙基(3-第三丁基-5-甲基環戊二烯基)(3,6-二-第三丁基芴基)鋯0.5微莫耳,並於其中將作為輔助觸媒之東梭‧Fine Chem公司製MMAO(製品名MMAO-3A)的己烷溶液以換算Al原子為0.25毫莫耳添加,取得觸媒溶液。
[聚合]
於具備攪拌器、氮氣充分取代之內容積1公升之玻璃製壓熱鍋中裝入癸烷400毫升、4-甲基-1-戊烯100毫升,並於其中流通氫(6公升/小時),以30℃放置10分鐘。其後,加入三異丁基鋁0.25毫莫耳,接著,加入上述調製之觸媒溶液開始聚合。連續供給氫(6公升/小時),常壓下,以30℃進行1小時聚合後,添加少量之甲醇以停止聚合。將聚合液注入4公升之甲醇/丙酮混合液(體積比4/1),以過濾回收聚合體。所得之聚合體在減壓下以80℃乾燥10小時,取得15.5克之聚合體。聚合體為極限黏度[η]=0.08dl/g,以GPC測定之Mw=9040、Mn=4650、Mw/Mn=1.94,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1.37,末端雙鍵鍵結量為0.1個/1000個碳。聚合體之性狀示於表1。
[合成例3]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合成(3-b)] [觸媒溶液之調製]
於氮氣充分取代之玻璃製燒瓶中加入二氯化異丙基(3-第三丁基-5-甲基環戊二烯基)(3,6-二-第三丁基芴基)鋯1微莫耳,並於其中將作為輔助觸媒之東梭‧Fine Chem公司製MMAO(製品名MMAO-3A)的己烷溶液以換算Al原子為0.5毫莫耳添加,取得觸媒溶液。
[聚合]
於具備攪拌器、氮氣充分取代之內容積1公升之玻璃製壓熱鍋中裝入癸烷561毫升、4-甲基-1-戊烯180毫升、高純度之十六碳烯與十八碳烯之混合物三菱化學公司製Daiarene D168(註冊商標)(9毫升),並於其中流通氫(6公升/小時),以30℃放置10分鐘。其後,加入三異丁基鋁0.375毫莫耳,接著,加入上述調製之觸媒溶液並開始聚合。連續供給氫(6公升/小時),常壓下,以30℃進行1小時聚合後,添加少量之甲醇以停止聚合。將聚合液注入4公升之甲醇/丙酮混合液(體積比4/1),以過濾回收聚合體。所得之聚合體在減壓下以80℃乾燥10小時,取得37.6克之聚合體。聚合體為極限黏度[η]=0.13dl/g,以GPC測定之Mw=15900、Mn=4010、Mw/Mn=3.97,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2.86,末端雙鍵鍵結量為0.2個/1000個碳。聚合體之性狀示於表1。
[合成例4]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合成(4-b)]
使用含有公知之鎂化合物載持型鈦觸媒成分之烯烴聚合用觸媒,進行4-甲基-1-戊烯與1-癸烯的共聚,取得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4-b)。表1中示出上述合成例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析結果和性狀。
表1中示出上述合成例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析結果和性狀。
[合成例5]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合成(5-b)]
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三井化學公司製DX310)150克裝入500毫升之附有分支之聚合燒瓶中,一邊流通氮氣,一邊使用砂浴於360℃中加熱。確認燒瓶壁面之聚合體熔解後,依舊保持溫度並繼續攪拌2小時,使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熱分解。其後,冷卻至常溫,取得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熱分解物。表1中示出上述合成例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析結果和性狀。
[合成例6] [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合成(6-b)]
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三井化學公司製DX820)150克裝入500毫升之附有分支之聚合燒瓶中,一邊流通氮氣,一邊使用砂浴於375℃中加熱。確認燒瓶壁面之聚合體熔解後,依舊保持溫度並繼續攪拌2小時,使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熱分解。其後,冷卻至常溫,取得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熱分解物。表1中示出上述合成例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分析結果和性狀。
[表1]
[合成例7]丙烯系聚合體(a-1-1)之合成
將乙烯16.4莫耳%、丙烯77.7莫耳%、1-丁烯5.9莫耳%、作為聚合用觸媒/輔助觸媒、日本專利特開2007-186664中記載之方法所調製的二氯化二苯基亞甲基(3-第三丁基-5-乙基環戊二烯基)(2,7-二-第三丁基芴基)鋯/甲基鋁烷(東梭‧Fine Chem公司製、換算鋁為0.3毫莫耳),使用連續聚合設備於己烷溶液中聚合,取得丙烯‧乙烯‧α-烯烴共聚合體之丙烯系聚合體(a-1)。表5中示出物性。
[合成例8]丙烯系聚合體(a-1-2)之合成
除了以乙烯13.7莫耳%、丙烯67.0莫耳%、1-丁烯19.3莫耳%以外,同合成例1處理取得丙烯‧乙烯‧α-烯烴共聚合體之丙烯系聚合體(a-2)。表5中示出物性。
[實施例1]
將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J106G;Prime Polymer公司製、聚丙烯均質聚合物、熔體流動速率=15克/10分鐘)95質量份、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1-b)5質量份,使用雙軸擠壓機(咬合性雙軸異方向迴轉式:Hake公司製),於240℃中熔融混練,取得聚丙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母粒丸狀物。熔融流動速率為根據ASTM D1238,以荷重2.16kg、溫度230℃測定。
其次,對於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B221WA;Prime Polymer公司製,無規聚丙烯,熔體流動速率=0.5克/10分鐘)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上述所得之母粒丸狀物10質量份,其次,於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以設定汽缸溫度為210℃、型板溫度為210℃,所得之混合物添加至此擠壓機,以螺桿迴轉數25rpm熔融混練,並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2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2。
[實施例2]
除了對於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B221WA;Prime Polymer公司製,無規聚丙烯,熔體流動速率=0.5克/10分鐘)8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實施例1製作之母粒丸狀物20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2。
[實施例3]
將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J702;Prime Polymer公司製,分段聚丙烯,熔體流動速率=2克/10分鐘)90質量份、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2-b)10質量份,使用雙軸擠壓機(咬合型雙軸異方向迴轉式:Hake公司製),於270℃中熔融混練,取得聚丙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母粒丸狀物。熔融流動速率為根據ASTM D1238,以荷重2.16kg、溫度230℃測定。
其次,以上述同樣之方法,僅將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J702;Prime Polymer公司製,分段聚丙烯,熔體流動速率=2克/10分鐘),以雙軸擠壓機(咬合型雙軸異方向迴轉式:Hake公司製)以270℃熔融混練,取得單獨聚丙烯的母粒丸狀物。
其次,對於上述製作之單獨聚丙烯母粒丸狀物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上述製作之聚丙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母粒丸狀物10質量份,其次,於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以設定汽缸溫度為230℃、型板溫度為230℃,所得之混合物添加至此擠壓機,以螺桿迴轉數25rpm熔融混練,並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2。
[實施例4]
除了成形溫度(汽缸溫度及型板溫度)為270℃以外,同實施例3處理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5]
除了使成形速度(拉伸速度)為2.0m/分鐘以外,同實施例4處理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6]
除了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使用(3-b)以外,同實施例3處理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7]
除了使成形溫度(汽缸溫度及型板溫度)為270℃以外,同實施例6處理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8]
除了相對於實施例3製作之單獨PP之母粒丸狀物7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聚丙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母粒丸狀物30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7同樣之方法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9]
對於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J702;Prime Polymer公司製,分段聚丙烯,熔體流動速率=2克/10分鐘)99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1質量份者,直接投入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的漏斗。設定汽缸溫度為230℃、型板溫度為230℃,並以螺桿迴轉數25rpm熔融混練,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結果示於表2。
[比較例1]
將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之汽缸溫度設定為210℃、型板溫度為210℃,並於此擠壓機中添加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B221WA;Prime Polymer公司製,無規聚丙烯,熔體流動速率=0.5克/10分鐘),並以螺桿迴轉數25rpm熔融混練,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2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結果示於表2。
[比較例2]
除了未使用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以外,同實施例3處理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比較例3]
將相對於聚丙烯樹脂(Prime Polypro J702;Prime Polymer公司製,分段聚丙烯,熔體流動速率=2克/10分鐘)99.8質量份,防結塊劑(二氧化矽)0.2質量份使用雙軸擠壓機(咬合型雙軸異方向迴轉式:Hake公司製),於270℃中熔融混練,取得母粒丸狀物。熔融流動速率為根據ASTM D1238,以荷重2.16kg、溫度230℃測定。
其次,將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之汽缸溫度設定為230℃、型板溫度為230℃,並於此擠壓機中添加上述母粒丸狀物,以螺桿迴轉數25rpm熔融混練,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2。
[比較例4]
除了將防結塊劑(二氧化矽)作為滑劑(芥酸醯胺)以外,同比較例3處理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比較例5]
除了使聚丙烯樹脂為99.5質量份、滑劑(芥酸醯胺)為0.5質量份以外,同比較例4處理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2。
另外,在擠壓成形時發生脈動及油煙和臭味。
[比較例6]
除了使聚丙烯樹脂為99質量份、滑劑(芥酸醯胺)為1質量份以外,同比較例4處理,但在擠壓成形時脈動及油煙和臭味的發生嚴重,且成形困難。結果示於表2。
[表2]
[實施例10]
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97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1-b)3質量份者,直接投入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的漏斗。設定汽缸溫度為300℃、型板溫度為300℃,並以螺桿迴轉數25rpm熔融混練,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實施例11]
除了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1-b)10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10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實施例12]
除了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2-b)10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10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參考例1]
除了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97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4-b)3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10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參考例2]
除了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4-b)10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10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參考例3]
除了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8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4-b)20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10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參考例4]
除了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6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4-b)40質量份以外,以實施例10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比較例7]
將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之汽缸溫度設定為300℃、型板溫度為300℃,並於此擠壓機中添加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並以螺桿迴轉數25rpm熔融混練,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0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3。
[比較例8]
除了相對於聚醯胺樹脂(Amilan CM1041LO;東麗公司製,熔點225℃)4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4-b)60質量份以外,同實施例10處理但無法製作均勻的薄膜,無法評估臨界表面張力、高溫脫模性。
結果示於表3。
另外,參考例1~4為滿足本發明之第二態樣。
[表3]
[實施例13]
將低密度聚乙烯樹脂(Novatech LD LC600A;日本Polyethylene公司製,熔體流動速率=7克/10分鐘)90質量份、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10質量份使用雙軸擠壓機(雙軸同方向迴轉式KZW-15:Technobell公司製),以230℃熔融混練,取得低密度聚乙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母粒丸狀物。熔體流動速率為根據ASTM D1238,以荷重2.16公斤、溫度190℃測定。
其次,相對於低密度聚乙烯樹脂(Novatech LD LC600A;日本Polyethylene公司製,熔體流動速率=7克/10分鐘)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上述所得之母粒丸狀物10質量份,其次,將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設定汽缸溫度為230℃、型板溫度為230℃,並將所得之混合物添加至此擠壓機,由T型板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5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4。
[實施例14]
除了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使用(5-b)以外,同實施例13處理取得低密度聚乙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母粒丸狀物後,相對於低密度聚乙烯樹脂(Novatech LD LC600A;日本Polyethylene公司製,熔體流動速率=7克/10分鐘)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本母粒丸狀物10質量份。以實施例13同樣之方法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4。
[實施例15]
對於低密度聚乙烯樹脂(Novatech LD LC600A;日本Polyethylene公司製,熔體流動速率=7克/10分鐘)99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5-b)1質量份者,直接投入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的漏斗。設定汽缸溫度為230℃、型板溫度為230℃,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5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結果示於表4。
[實施例16]
除了相對於低密度聚乙烯樹脂(Novatech LD LC600A;日本Polyethylene公司製,熔體流動速率=7克/10分鐘)7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30質量份實施例14所製作的母粒丸狀物以外,以實施例13同樣之方法製作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4。
[實施例17]
除了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使用(6-b)以外,同實施例13處理取得低密度聚乙烯/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母粒丸狀物後,對於低密度聚乙烯樹脂(Novatech LD LC600A;日本Polyethylene公司製,熔體流動速率=7克/10分鐘)90質量份,混合(乾式摻混)本母粒丸狀物10質量份,以實施例13同樣之方法作成澆鑄薄膜,進行同樣之試驗。結果示於表4。
[比較例9]
將低密度聚乙烯樹脂(Novatech LD LC600A;日本Polyethylene公司製,熔體流動速率=7克/10分鐘),於設置唇寬240mm之T型板的20mmΦ單軸擠壓機(田中鐵工所公司製)之汽缸溫度設定為230℃、型板溫度為230℃,並於此擠壓機中添加,由T型板中擠出熔融混練物。其後,將此擠出之物質,以冷鑄輥溫度40℃、拉伸速度1.5m/分鐘予以拉伸,取得厚度50μm之澆鑄薄膜。
測定所得薄膜之物性,示於表4。
[表4]
[實施例18]
將作為丙烯系聚合體(A-1)之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1)90重量份、作為丙烯系聚合體(A-2)之同排均質聚丙烯(a-2-1)(Tm=164℃,MFR(230℃)=7.0克/10分鐘,mmmm=96.5%,Mw/Mn=4.3)10重量份、以及耐熱安定劑(對於丙烯系聚合體(a-1-1)及丙烯系聚合體(a-2-1)配合500ppm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之Irugafos 168、500ppm Iruganox 1076)於190℃下熔融混練,取得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
更且,對於此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100重量份配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1重量份者,以40mmΦ之單軸擠壓機(L/D=26,Full flight Screw)熔融混練(成形溫度=230℃),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1)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並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實施例19]
除了以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2)85重量份、丙烯系聚合體(a-2-1)15重量份,代替丙烯系聚合體(a-1-1)90重量份作為丙烯系聚合體(A-1)以外,同實施例18處理,取得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2)。
更且,對於此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2)100重量份配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1重量份者,以40mmΦ之單軸擠壓機(L/D=26,full flight Screw)熔融混練(成形溫度=230℃),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2)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0]
除了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未配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8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3)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1]
除了配合1重量份聚丙烯蠟(三井化學(股)製,代號NP505,熔點=151℃,熔融黏度(180℃)=650mPa‧s),代替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8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4)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2]
除了配合1重量份聚乙烯蠟(三井化學(股)製,代號420P,熔點=113℃,熔融黏度(180℃)=650mPa‧s),代替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8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5)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3]
除了配合1500ppm(0.15重量份)芥酸醯胺(日本油脂(股)製,Aruflow P-10),代替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1)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8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6)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4]
除了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2)未配合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9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7)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5]
除了配合1重量份聚丙烯蠟(三井化學(股)製,代號NP505,熔點=151℃,熔融黏度(180℃)=650mPa‧s)代替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2)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9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8)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並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6]
除了配合1重量份聚乙烯蠟(三井化學(股)製,代號420P,熔點=113℃,熔融黏度(180℃)=650mPa‧s)代替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2)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9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9)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比較例17]
除了配合1500ppm(0.15重量份)芥酸醯胺(日本油脂(股)製,Aruflow P-10),代替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2)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3-b)以外,同實施例19處理,成形出丙烯系樹脂組成物(y10)之1mmt的擠壓薄片成形體,測定物性。表5中示出物性。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之實施例> [實施例20] [觸媒溶液之調製]
於氮氣充分取代的玻璃製燒瓶中加入二氯化異丙基(3-第三丁基-5-甲基環戊二烯基)(3,6-二-第三丁基芴基)鋯0.5微莫耳,於其中添加換算成Al原子為0.25毫莫耳之東梭‧Fine Chem公司製MMAO(製品名MMAO-3A)的己烷溶液作為輔助觸媒,取得觸媒溶液。
[聚合]
於具備攪拌器、氮氣充分取代之內容積1公升的玻璃製壓熱鍋中裝入癸烷400毫升、4-甲基-1-戊烯100毫升,並於其中流通氫(6公升/小時),於30℃放置10分鐘。其後,加入三異丁基鋁0.25毫莫耳,接著,加入上述調製之觸媒溶液並且開始聚合。連續供給氫(6公升/小時),常壓下,以30℃進行1小時聚合後,添加少量甲醇使聚合停止。將聚合液注入4公升之甲醇/丙酮混合液(體積比4/1)中,經由過濾回收聚合體。所得之聚合體在減壓下以80℃乾燥10小時,取得15.5克之聚合體。聚合體為極限黏度[η]=0.08dl/g、以GPC測定之Mw=9040、Mn=4650,Mw/Mn=1.94,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1.37,末端雙鍵鍵結量為0.1個/1000個碳。對於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脫模性、耐結塊性之評估。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耐結塊性:◎
[實施例21] [觸媒溶液之調製]
於氮氣充分取代之玻璃製燒瓶中加入二氯化異丙基(3-第三丁基-5-甲基環戊二烯基)(3,6-二-第三丁基芴基)鋯1微莫耳,並於其中添加換算成Al原子為0.5毫莫耳之東梭‧Fine Chem公司製MMAO(製品名MMAO-3A)的己烷溶液作為輔助觸媒,取得觸媒溶液。
[聚合]
於具備攪拌器、氮氣充分取代之內容積1公升的玻璃製壓熱鍋中裝入癸烷567毫升、4-甲基-1-戊烯180毫升、1-癸烯3毫升,並於其中流通氫(6公升/小時),於30℃放置10分鐘。其後,加入三異丁基鋁0.375毫莫耳,接著,加入上述調製之觸媒溶液並且開始聚合。連續供給氫(6公升/小時),常壓下,以30℃進行1小時聚合後,添加少量甲醇使聚合停止。將聚合液注入4公升之甲醇/丙酮混合液(體積比4/1)中,經由過濾回收聚合體。所得之聚合體在減壓下以80℃乾燥10小時,取得36.4克之聚合體。聚合體為極限黏度[η]=0.11dl/g,以GPC測定之Mw=12000、Mn=5740,Mw/Mn=2.09,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1.16,末端雙鍵鍵結量為0.1個/1000個碳。對於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脫模性、耐結塊性之評估。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耐結塊性:◎
[實施例22] [觸媒溶液之調製]
於氮氣充分取代之玻璃製燒瓶中加入二氯化異丙基(3-第三丁基-5-甲基環戊二烯基)(3,6-二-第三丁基芴基)鋯1微莫耳,並於其中添加換算成Al原子為0.5毫莫耳之東梭‧Fine Chem公司製MMAO(製品名MMAO-3A)的己烷溶液作為輔助觸媒,取得觸媒溶液。
[聚合]
於具備攪拌器、氮氣充分取代之內容積1公升的玻璃製壓熱鍋中裝入癸烷561毫升、4-甲基-1-戊烯180毫升、高純度十六碳烯與十八碳烯之混合物的三菱化學公司製Daiarene D168(註冊商標)(9毫升),並於其中流通氫(6公升/小時),於30℃放置10分鐘。其後,加入三異丁基鋁0.375毫莫耳、接著、加入上述調製之觸媒溶液並且開始聚合。連續供給氫(6公升/小時),常壓下,以30℃進行1小時聚合後,添加少量甲醇使聚合停止。將聚合液注入4公升之甲醇/丙酮混合液(體積比4/1)中,經由過濾回收聚合體。所得之聚合體在減壓下以80℃乾燥10小時,取得37.6克之聚合體。聚合體為極限黏度[η]=0.13dl/g,以GPC測定之Mw=15900、Mn=4010,Mw/Mn=3.97,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2.86,末端雙鍵鍵結量為0.2個/1000個碳。對於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脫模性、耐結塊性之評估。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耐結塊性:◎
[參考例5]
將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三井化學公司製DX820)150克裝入500毫升之附有分支的聚合燒瓶,一邊流通氮氣,一邊使用砂浴於360℃中加熱。確認燒瓶壁面之聚合體熔解後,依舊保持溫度繼續攪拌2小時,使得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熱分解。其後,冷卻至常溫,取得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的熱分解物。熱分解物為極限黏度[η]=0.17dl/g,以GPC測定之Mw=21700、Mn=4840,Mw/Mn=4.48,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3.94,末端雙鍵鍵結量為3.6個/1000個碳。對於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脫模性、耐結塊性之評估。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耐結塊性:○
[參考例6]
於[參考例5]中,除了使熱分解溫度為375℃以外,進行同樣之操作,取得熱分解物。熱分解物為極限黏度[η]=0.08dl/g,以GPC測定之Mw=7160、Mn=1860,Mw/Mn=3.85,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13.35,末端雙鍵鍵結量為8.2個/1000個碳。對於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脫模性、耐結塊性的評估。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耐結塊性:○
[參考例7]
於[參考例5]中,除了使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三井化學公司製DX310以外,進行同樣之操作,取得熱分解物。熱分解物為極限黏度[η]=0.1dl/g,以GPC測定之Mw=10200、Mn=2440,Mw/Mn=4.18,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8.34,末端雙鍵鍵結量為5.7個/1000個碳。對於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脫模性、耐結塊性的評估。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耐結塊性:○
[參考例8]
於[參考例7]中,除了使熱分解溫度為375℃以外,進行同樣之操作,取得熱分解物。熱分解物為極限黏度[η]=0.05dl/g,以GPC測定之Mw=3740、Mn=1130,Mw/Mn=3.31,聚合體中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A(質量%)為24.15,末端雙鍵鍵結量為11.1個/1000個碳。對於所得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進行脫模性、耐結塊性的評估。
對於聚丙烯之脫模性:○
對於聚醯胺之脫模性:○
耐結塊性:○
另外,參考例5~8於與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關係中為參考例。
[表6]

Claims (22)

  1. 一種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0.01~10質量份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B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B2)4-甲基-1-戊烯所導出的構成單位為50~100重量%,而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所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之烯烴所導出的構成單位合計為0~50重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3)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1.0~5.0之範圍;(B4)以示差掃描熱量計所測定之熔點(Tm)為120~245℃之範圍;(B5)臨界表面張力為22~28mN/m之範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B6)滿足下述式(I)之關係; A≦0.2×[η](-1.5 )...(I)(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35℃十氫萘溶劑中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B7)以1 H-NMR算出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末端雙鍵鍵結量係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0.5個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經由茂金屬觸媒(metallocene catalysts)所聚合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由聚烯烴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熱可塑性聚酯樹脂及聚醯胺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環氧樹脂。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熔點(Tm)200℃以上之樹脂。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樹脂(A)為丙烯系聚合體(A-1)60~100重量份和丙烯系聚合體(A-2)0~40重量份所構成之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其中,(A-1)成分與(A-2)成分之合計為100重量份);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滿足:(A-1-1)肖氏A硬度為20~94之範圍;(A-1-2)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為51~100莫耳%;(A-1-3)以DSC所觀測之熔點為未滿100℃或者未觀測到;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2)滿足:(A-2-1)以DSC所觀測之熔點為100℃以上、未滿175℃之範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滿足:(A-1-4)含有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51~90莫耳%、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0~49莫耳%及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0~49莫耳%之丙烯與乙烯之共聚合體或丙烯與碳數4~20之α-烯烴之共聚合體或丙烯與乙烯與碳數4~20之α-烯烴之共聚合體(此處,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乙烯之構成單位與來自碳數4~20之α-烯烴之構成單位的合計為100莫耳%); (A-1-5)以13 C-NMR所算出之同排三元組分率(mm)為85~99.9%;且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2)滿足:(A-2-2)以13 C-NMR所算出之同排五元組分率(mmmm)為90~99.8%。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丙烯系聚合體(A-1)為:(A-1-6)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3.5~1.2;(A-1-7)下述規定之B值為0.8~1.3; (式(II)中,MOE 表示丙烯與乙烯之鏈和碳數4以上之α-烯烴與乙烯之鏈的合計相對於全部二元組的莫耳分率,MO 表示丙烯與碳數4以上之α-烯烴相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全部組成之莫耳分率的合計,ME 表示乙烯相對於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之全部組成的莫耳分率;)(A-1-8)以DSC測定之玻璃轉移溫度(Tg)在-10℃~-50℃之範圍觀測到。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丙烯系樹脂組成物(X)為: (X1)肖氏A硬度為20~94;(X2)2mmt加壓片之內部霧值為0.1~15%且全光線穿透率為80~99.9%。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其中,相對於上述樹脂(A)100質量份,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係含有0.1~7質量份。
  14. 一種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組成物製造用母粒,其為相對於熱可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所組成群中選出之至少1種樹脂(A)100質量份,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1~900質量份者,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B-1)為:(B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
  15. 一種成形品,其特徵為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成形品,其中,上述成形品中,使用經過以熔融狀態切斷及/或單軸、雙軸、平面伸張流動之含有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之樹脂組成物。
  17. 一種薄膜,其特徵為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成形品所構成。
  18. 一種多層薄膜,其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薄膜和黏著層。
  19. 一種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為(B2)4-甲基-1-戊烯所導出之構成單位為50~100重量%,而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烯烴所導出之構成單位合計為0~50重量%的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特徵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B1)於十氫萘溶劑中以135℃測定之極限黏度[η]為0.01dl/g以上、未滿0.50dl/g之範圍;(B3)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為1.0~5.0之範圍;(B6)滿足下述式(I)之關係;A≦0.2×[η](-1.5) ...(I)(上述式(I)中,A為以膠體滲透層析(GPC)測定時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換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為1,000以下之成分的含有比例(質量%),[η]為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於135℃十氫萘溶劑中測定的極限黏度(dl/g))。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為:(B7)以1 H-NMR算出之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中之末端雙鍵鍵結量係每1000個碳為0.001個以上、0.5個以下。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其中,使用茂金屬觸媒進行聚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4-甲基-1-戊烯系聚合 體,其中,上述4-甲基-1-戊烯系聚合體係4-甲基-1-戊烯所導出之構成單位為60~100重量%,而4-甲基-1-戊烯以外之碳原子數為2~20之烯烴中選出之至少1種以上烯烴所導出之構成單位合計為0~40重量%。
TW98123389A 2008-07-10 2009-07-10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a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its masterbatch and the molded product TWI472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0245 2008-07-10
JP2008180244 2008-07-10
JP2008288069 2008-11-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8957A TW201008957A (en) 2010-03-01
TWI472537B true TWI472537B (zh) 2015-02-11

Family

ID=41507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23389A TWI472537B (zh) 2008-07-10 2009-07-10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a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its masterbatch and the molded product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311914B1 (zh)
JP (4) JPWO2010005072A1 (zh)
KR (1) KR101312155B1 (zh)
CN (1) CN102083914B (zh)
TW (1) TWI472537B (zh)
WO (1) WO20100050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3968B2 (ja) * 2010-01-08 2014-02-1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US9725540B2 (en) * 2009-11-06 2017-08-08 Mitsui Chemicals, Inc. 4-methyl-1-pentene/α-olefin copolymer,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copolymer and 4-methyl-1-pentene copolymer composition
JP5489729B2 (ja) * 2010-01-08 2014-05-1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フィルム
JP5684986B2 (ja) * 2010-01-08 2015-03-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フィルム
EP2565210B1 (en) * 2010-04-28 2019-11-06 Mitsui Chemicals, Inc. Resin fine powder consisting of 4-methyl-1-pentene polyme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sam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5802033B2 (ja) * 2011-03-25 2015-10-2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包装用フィルム、積層包装用フィルム、前記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前記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包装方法
KR101567269B1 (ko) * 2011-12-27 2015-11-06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4-메틸-1-펜텐 (공)중합체 조성물, 해당 조성물로 이루어지는 필름 및 중공 성형체
JP2014125496A (ja) * 2012-12-25 2014-07-07 Mitsui Chemicals Inc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フィルム
JP6466059B2 (ja) * 2013-11-12 2019-02-0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
CN104341707A (zh) * 2014-11-03 2015-02-11 苏州钧隆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耐酸塑胶
JP2016150953A (ja) * 2015-02-16 2016-08-2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成形体、食品容器本体及び食品容器用蓋
JP6402061B2 (ja) * 2015-03-30 2018-10-1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剥離シート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JP6511317B2 (ja) * 2015-03-30 2019-05-1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剥離シート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JP2017078100A (ja) 2015-10-19 2017-04-2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およびパイプ
JP6635813B2 (ja) * 2016-02-02 2020-01-2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積層体およびシート状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2398733B1 (ko) * 2016-03-25 2022-05-16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신축성 구조체, 다층 신축 시트, 방적사 및 섬유 구조체
MY188513A (en) 2016-07-04 2021-12-17 Agc Inc Film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KR102177890B1 (ko) 2016-10-14 2020-11-12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수지 조성물 및 성형체
WO2018070425A1 (ja) 2016-10-14 2018-04-1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WO2018124070A1 (ja) * 2016-12-27 2018-07-0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潤滑油組成物、潤滑油用粘度調整剤、および潤滑油用添加剤組成物
JP6755967B2 (ja) * 2016-12-27 2020-09-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シート
WO2018159483A1 (ja) 2017-02-28 2018-09-0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導電性樹脂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から得られる成形体
JP6922428B2 (ja) * 2017-05-30 2021-08-18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離型フィルム
KR20210142143A (ko) 2019-04-26 2021-11-24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전성 수지 조성물,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으로부터 얻어지는 성형체
JP7223862B2 (ja) 2019-08-29 2023-02-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潤滑油組成物
JPWO2022145172A1 (zh) * 2020-12-28 2022-07-07
CN113601925B (zh) * 2021-03-30 2023-08-22 江苏集萃功能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拉伸tpx薄膜及其制备工艺
CN114196126B (zh) * 2022-01-13 2023-03-10 宁夏清研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4-甲基-1-戊烯阻燃材料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22186A (en) * 2002-11-20 2004-11-01 Tokuyama Corp Multi-layer film for thermal lamination, laminated sheet, and thermoformed container
TW200613320A (en) * 2004-06-10 2006-05-01 Mitsui Chemicals Inc Olefin polymer and us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76416A (en) * 1979-11-29 1981-06-24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4-methyl-1-pentene copolymer
IT1209255B (it) 1980-08-13 1989-07-16 Montedison Spa Catalizzatori per la polimerizzazione di olefine.
JPS5883006A (ja) 1981-11-13 1983-05-18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オレフインの重合方法
JPS5931717A (ja) 1982-08-18 1984-02-20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4−メチル−1−ペンテン低分子量重合体
JPS61113604A (ja) 1984-11-07 1986-05-31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4―メチル―1―ペンテン系重合体
JPH0745603B2 (ja) * 1986-03-11 1995-05-17 三井石油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US4892851A (en) 1988-07-15 1990-01-09 Fina Technology, Inc. Process and catalyst for producing syndiotactic polyolefins
US5036034A (en) 1989-10-10 1991-07-30 Fina Technology, Inc. Catalyst for producing hemiisotactic polypropylene
JP3476793B2 (ja) 1990-04-13 2003-12-1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固体状チタン触媒成分、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JPH04218508A (ja) 1990-04-13 1992-08-10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α−オレフィ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411655A (ja) * 1990-04-27 1992-01-16 Toyoda Gosei Co Ltd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JPH04120170A (ja) * 1990-09-10 1992-04-21 Teijin Ltd 樹脂組成物
US5436305A (en) * 1991-05-09 1995-07-25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Organometallic fluorenyl compounds, preparation, and use
JP3538433B2 (ja) 1992-09-14 2004-06-14 大倉工業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用多層シーラントフィルム
JP3467745B2 (ja) * 1993-12-01 2003-11-17 プライアン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ポリアミドと官能化ポリオレフィンを含む組成物のバブル形成により製造したフィルム
JPH09309982A (ja) 1996-05-22 1997-12-02 Sumitomo Chem Co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JP3861427B2 (ja) * 1997-12-26 2006-12-20 Jsr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
JPH11189726A (ja) * 1997-12-26 1999-07-13 Mitsui Chem Inc 高酸素透過性かつ高透湿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 用いたフィルム
EP1057870A1 (fr) * 1999-06-02 2000-12-06 Atofina Compositions à base de polyoléfine et de polyamide à bas point de fusion
DE60034308T2 (de) 1999-10-08 2007-12-20 Mitsui Chemicals, Inc. Metallocene, ein Verfahren zur deren Herstellung, Olefinpolymerisationskatalysator, und ei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olefinen
KR20020063300A (ko) 2000-01-21 2002-08-01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올레핀계 블록 공중합체,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 용도
JP2001348559A (ja) * 2000-06-08 2001-12-18 Mitsui Chemicals Inc 油用固化剤および固化物
JP4509443B2 (ja) 2001-09-28 2010-07-2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α−オレフィ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3147135A (ja) 2001-11-08 2003-05-21 Mitsui Chemicals Inc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JP2004238586A (ja) * 2003-02-10 2004-08-26 Sumitomo Chem Co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EP1988104B1 (en) 2003-03-28 2010-03-03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pylene copolymer, polypropylene composition, use thereof, 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s, and catalysts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JP2005200453A (ja) * 2004-01-13 2005-07-28 Mitsui Chemicals Inc α−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5200452A (ja) * 2004-01-13 2005-07-28 Mitsui Chemicals Inc α−オレフィ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5307122A (ja) 2004-04-26 2005-11-04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押出成形用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樹脂組成物
JP2005325194A (ja) 2004-05-13 2005-11-2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フィルム
JP2005350601A (ja) * 2004-06-11 2005-12-22 Mitsui Chemicals Inc 高結晶性ポリ4−メチルペンテン樹脂組成物及びフィルム
JP5020524B2 (ja) 2005-03-18 2012-09-0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からなるペレット、熱可塑性重合体用改質剤、熱可塑性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079241B2 (ja) * 2006-02-17 2012-11-2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中空成形体の製造方法、積層中空成形体の製造方法、補強中空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補強積層中空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2008144155A (ja) * 2006-11-14 2008-06-26 Mitsui Chemicals Inc 4−メチル−1−ペンテン系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共重合体を含む組成物
EP2226357B1 (en) * 2007-12-27 2018-02-28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
JP5052434B2 (ja) * 2008-07-10 2012-10-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22186A (en) * 2002-11-20 2004-11-01 Tokuyama Corp Multi-layer film for thermal lamination, laminated sheet, and thermoformed container
TW200613320A (en) * 2004-06-10 2006-05-01 Mitsui Chemicals Inc Olefin polymer and us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63694A (ja) 2015-04-09
JP5755309B2 (ja) 2015-07-29
CN102083914A (zh) 2011-06-01
JPWO2010005072A1 (ja) 2012-01-05
EP2311914A1 (en) 2011-04-20
TW201008957A (en) 2010-03-01
WO2010005072A1 (ja) 2010-01-14
KR20110020934A (ko) 2011-03-03
EP2311914B1 (en) 2012-12-26
JP2015028187A (ja) 2015-02-12
JP2014040606A (ja) 2014-03-06
CN102083914B (zh) 2015-02-04
KR101312155B1 (ko) 2013-09-26
EP2311914A4 (en) 201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2537B (zh)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a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4-methyl-1-pentene-based polymer and its masterbatch and the molded product
TW564254B (en) Polypropylene film, multilayered polypropylene film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JP6330302B2 (ja) 繊維強化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EP2631270B1 (en) Film comprising a poly-4-methyl-1-pentene 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laminated article
TWI516536B (zh) 成形體
TWI805733B (zh) 4-甲基-1-戊烯系聚合物粒子、4-甲基-1-戊烯系樹脂及其製造方法、樹脂、樹脂組成物及成形體
US9657117B2 (en) 4-methyl-1-pentene polymer,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4-methyl-1-pentene polymer, masterbatch thereof, and formed product thereof
KR20120071408A (ko) 4-메틸-1-펜텐?α-올레핀 공중합체, 이 공중합체를 포함하는 조성물 및 4-메틸-1-펜텐 공중합체 조성물
JP2007186664A (ja) 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プロピレン系重合体組成物からなるペレット、熱可塑性重合体用改質剤、熱可塑性重合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489729B2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フィルム
JP5052434B2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体
JP5684986B2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フィルム
JP2001064426A (ja) 多孔質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法
JP2000198892A (ja) 非晶性α―オレフィン系共重合体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17222850A (ja) 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成形体
JP5430117B2 (ja) 耐熱性クロス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得られる耐熱性クロス共重合体、及びその用途
JPH09296084A (ja) プロピレン系ポリマー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2013155326A (ja) ポリ−4−メチル−1−ペンテン系樹脂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得られる成形体およびフィルム
JP5342115B2 (ja) 包装材料用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JP2017065086A (ja) 複層フィルム
JP6171813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7178982A (ja) フィルムまたはシート
JP2022151038A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