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6432B - 具有改善的流動性之共聚碳酸酯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善的流動性之共聚碳酸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6432B TWI386432B TW094114612A TW94114612A TWI386432B TW I386432 B TWI386432 B TW I386432B TW 094114612 A TW094114612 A TW 094114612A TW 94114612 A TW94114612 A TW 94114612A TW I386432 B TWI386432 B TW I38643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ol
- copolycarbonate
- formula
- bisphenol
- group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3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共聚碳酸酯以及其製備之方法。
芳香族聚碳酸酯是屬於工業熱塑性塑膠。其係以組合技藝上重要的性質(在加熱及韌性下之透明度、尺寸穩定性)著稱。
為了藉由界面方法取得高分子量聚碳酸酯,將雙酚類之鹼性鹽類在兩相混合物中與光氣反應。其分子量可經控制單酚類化合物(例如:酚或三級丁酚)之用量控制。此類反應幾乎排除線型聚合物。此可經終端基團分析顯示。經專一性的使用所謂分枝劑(一般是聚羥基化之化合物),在此類反應內亦可得到分支的聚碳酸酯。
有關經界面方法製備聚碳酸酯之參考文獻,例如包括H.Schnell,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Polymer Reviews,Vol.9,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 1964 p.33 ff以及Polymer Reviews,Vol.10,"Condensation Polymers by Interfacial and Solution Methods",Paul W.Morgan,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 1965,Chap.VIII,p.325。
為了經熔化酯移換作用方法製備聚碳酸酯,雙酚類是於熔體中在催化劑(例如:鹼性鹽類、銨基或鏻化合物)存在下與二芳基碳酸酯類(大部份是二苯基碳酸酯類反應)。
熔化酯移換作用方法是描述於例如:Encyclopedia of Polymer Science,Vol.10(1969)、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Polymer Reviews,H.Schnell,Vol.9,John Wiley and Sons,Inc.(1964)及亦描述於DE-C 10 31 512。
然而已知的聚碳酸酯以及共聚碳酸酯並非令人滿意,因高熔融黏性或使其在生產大的表面積之模製物品(例如:汽車擋風玻璃)上受到限制之缺點,或不是最適的選擇。
本發明揭示一種具有改善的流動性之共聚碳酸酯以及其製備之方法。該共聚碳酸酯之分子結構包括至少一個衍生自至少一個選自式(1)化合物之二羥基化合物之單元
其中R1
以及R2
係各自獨立為氫或直線或分支的C1
-C1 0
-烷基,以及X代表O或S。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避免此類缺點之共聚碳酸酯以及製備彼之方法。此目的是經使用一種或多種通式(1)之化合物達成
其中R1
以及R2
代表氫或直線或分支的C1
-C1 0
-烷基,較佳者是氫或是直線或分支的C1
-C6
-烷基,尤佳者氫或是直線或分支的C1
-C4
-烷基,特佳者是氫或是甲基,以及X是O或S。
據此本發明提供共聚碳酸酯,其中含有至少二個不同之雙酚類單體,其中一個雙酚係選自至少一種之式(1)化合物
其中R1
以及R2
代表氫或直線或分支的C1
-C1 0
-烷基,較佳者是氫或是直線或分支的C1
-C6
-烷基,尤佳者氫或是直線或分支的C1
-C4
-烷基,特佳者是氫或是甲基,以及X是O或S。
本發明更進一步的提供式(1)雙酚類之化合物
其中R1
以及R2
代表氫或直線或分支的C1
-C1 0
-烷基,較佳者是氫或是直線或分支的C1
-C6
-烷基,尤佳者氫或是直線或分支的C1
-C4
-烷基,特佳者是氫或是甲基,以及X是O或S。
尤佳的式(1)化合物是式(1a)以及(1b)之化合物
其中R1
以及R2
之定義如上。
特佳之化合物是式(1c)以及(1d)之化合物:
令人驚異的,據研究發現,產生的共聚碳酸酯在低和相對高切變率下其熔融黏度值比先前技藝者(具有相當的分子量)低。此點在生產相對大的注射模塑零件,例如汽車擋風玻璃上尤其是重要。結果是更容易使用習見的注射模塑機器充填模子。
在文獻中已知可使用依據本發明之式(1 a)二酚。此類物質之製備是描述於,例如DE-A 22 37 762、DE-A 35 32 881、JP-A 2002 16 73 49以及JP-A 2003 16 05 26。以均聚碳酸酯為底質的產物之性質描述於H.Schnell,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Polymer Reviews,Vol.9,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 1964 p.99 ff。
製備3,3'-二羥基二苯醚係描述於例如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1987,25(12),p.3413-3422。
製備3,4'-二羥基二苯醚係描述描述於例如JPA 53 07 70 28。
原則上,可經對苯二酚或經取代的對苯二酚衍生物之二聚作用製備4,4'-羥基-經取代的二苯醚或二苯醚衍生物,其中是在催化劑(例如酸性的離子交換劑)存在下進行反應製造反應物。更進一步的是可能在經修飾之Ullmann反應中進行經鹵基取代的酚類化合物之反應,其中是在銅鹽,例如CuCl存在下進行反應製造反應物。在此方式下,亦可取得例如間位聯結的衍生物。
尤佳的化合物是已知的(參見例如A.Riemann,W.Ude,Ger.Offen.(1986),DE-A 3506845或Y.Kawamorita,M.Hisamura,Jpn.Kokai Tokkyo Koho(1988),JP-A 63136051。另一方面,前述之技藝未教示改善對應的共聚碳酸酯之流動性的方法。
依據本發明在共聚碳酸酯內雙酚類之用量一般而言是0.1至40莫耳%,較佳者是1至30莫耳%,尤佳者5至25莫耳%,以及特佳者是10至20莫耳%,相對於製備共聚碳酸酯時需要之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的莫耳含量。
使用描述之式(1)雙酚類以及含有衍生自式1化合物之構造單元-O-D-O-製備的共聚碳酸酯是以例如通式(2)(但非絕對)代表
在其中基O-E-O代表任何基於式(1)二羥基化合物之二酚鹽以外的所要求的二酚鹽基。其中各-E-係獨立為任何之芳香族基,其具有6至40個碳原子,較佳者具有6至35個碳原子,尤佳者具有6至30個碳原子以及特佳者具有6至25個碳原子,該基可含有一個或多個芳香族或縮合的芳香族核,可視需要含有雜原子以及可經C1
-C1 2
-烷基之基,較佳者經C1
-C1 0
-烷基之基,尤佳者經C1
-C8
烷基之基以及特佳者是經C1
-C6
-烷基之基,或經鹵素,較佳者是氟、氯或溴,尤佳者氟或氯,特佳者是氟取代,以及可含有脂肪族基、環脂肪族基、芳香族核或雜原子作為橋聯成員,以及k代表1至1000之整數,較佳者1至800,尤佳者5至600以及特佳者10至500而最佳是15至300,m代表分數z/k以及n代表分數(k-z)/k,其中z代表1至k之數目。
依據本發明分支的共聚碳酸酯較佳的二酚鹽單元是衍生自通式(3)結構,其中構成二酚鹽基的基礎部份展示於括弧,
其中R2 3
以及R2 4
係彼此獨立地代表H、直線或分支的C1
-C1 8
-烷基或-烷氧基之基、鹵素,例如:Cl或Br、或一個可視需要經取代的芳基或芳烷基之基,較佳是H或直線或分支的C1
-C1 2
-烷基之基,尤佳者H或C1
-C8
-烷基之基以及特佳者是H或甲基,R1
以及R2
代表直線或分支的C1
-C1 0
-烷基,較佳者是直線的C1
-C1 0
烷基,尤佳者直線的C1
-C8
-烷基以及特佳者是直線的C1
-C6
-烷基,以及X是O或S,Y代表單鍵、-SO2
-、-CO-、C1
-至C6
-伸烷基、C2
-至C5
亞烷基、C5
-至C6
-環亞烷基之基,其可經C1
-至C6
-烷基取代,較佳者是甲基或乙基之基、或C6
-至C1 2
-伸芳基之基,以及o代表1至1000之整數,較佳者1至800,尤佳者5至600以及特佳者10至500而最佳是15至300,以及p代表分數z/o以及q代表分數(o-z)/o,其中z代表1至o之數目。
式(2)之二酚鹽基O-E-O以及式(3)內經下標q指出之二酚鹽基部分尤較佳者是衍生自以下提及之適合的二酚。
除了提及之雙酚類以外,二酚之實施例為通式(2)以及(3)之對苯二酚、間苯二酚、二羥基聯苯類、雙-(羥基苯基)-烷類、雙(羥基苯基)-環烷類、雙-(羥基苯基)硫化物、雙-(羥基苯基)醚類、雙-(羥基苯基)酮類、雙-(羥基苯基)-碸類、雙(羥基苯基)亞碸類、α,α'-雙-(羥基苯基)-二異丙基苯類、和其核烷基化以及鹵化之化合物,以及亦包括α,ω-雙(羥基苯基)-聚矽氧烷類。
較佳的雙酚類化合物是例如:4,4'-二羥基聯苯(DOD)、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雙酚TMC)、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2,4-雙-(4-羥基苯基)-2-甲基丁烷、1,1-雙-(4-羥基苯基)1-苯基乙烷、1,1-雙-[2-(4-羥基苯基)-2-丙基]甲苯、1,3-雙[2-(4-羥基苯基)-2-丙基]-甲苯(雙酚M)、2,2-雙-(3-甲基-4-羥基苯基)-丙烷、2,2-雙-(3-氯-4-羥基苯基)-丙烷、雙-(3,5-二甲基-4-羥基苯基)-甲烷、2,2-雙-(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丙烷、雙-(3,5-二甲基-4-羥基苯基)碸、2,4-雙-(3,5-二甲基-4-羥基苯基)-2-甲基丁烷、2,2-雙-(3,5-二氯-4-羥基苯基)-丙烷以及2,2-雙-(3,5-二溴-4-羥基苯基)-丙烷。
尤佳的雙酚類化合物是,例如: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4,4'-二羥基聯苯(DOD)、1,3-雙[2-(4-羥基苯基)-2-丙基]-甲苯(雙酚M)、2,2-雙-(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丙烷、1,1-雙-(4-羥基苯基)-1-苯基乙烷、2,2-雙-(3,5-二氯-4-羥基苯基)-丙烷、2,2-雙-(3,5-二溴-4-羥基苯基)-丙烷、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以及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雙酚TMC)。
尤佳者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4,4'-二羥基聯苯(DOD)、1,3-雙[2-(4-羥基苯基)-2丙基]-甲苯(雙酚M)以及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雙酚TMC)。
特佳者是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以及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雙酚TMC)。
二酚可單獨使用或和包含均聚碳酸酯以及共聚碳酸酯兩者之混合物一起使用。可從文獻習知雙酚類化合物或可從文獻經習知的方法製備雙酚類化合物(參閱例如H.J.Buysch et al.,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VCH,New York 1991,5th ed.,vol.19,p.348)。
聚碳酸酯以及共聚碳酸酯亦可為分支的化合物。為了以上之目的,可添加入特定小量之所謂的分枝劑,較佳量是0.05至5莫耳%,尤佳者0.1至3莫耳%,特佳者0.1至2莫耳%(基於使用二酚之莫耳數)之三官能的化合物,例如:靛玉紅雙甲酚(IBC)或間苯三酚、4,6-二甲基-2,4,6-三-(4-羥基苯基)-2-庚烯;4,6二甲基-2,4,6-三-(4-羥基苯基)-庚烷;1,3,5-三-(4-羥基苯基)苯;1,1,1-三-(4-羥基苯基)-乙烷(THPE);三(4-羥基苯基)苯基甲烷;2,2-雙-[4,4-雙-(4-羥基苯基)-環己基]-丙烷;2,4-雙(4-羥基苯基-異丙基)-酚;2,6-雙-(2-羥基-5'-甲基-苄基)-4-甲基酚;2-(4-羥基苯基)-2-(2,4-二羥基苯基)-丙烷;六-(4-(4-羥基苯基-異丙基)-苯基)-鄰對苯二甲酯;四-(4-羥基苯基)-甲烷;四-(4-(4-羥基苯基-異丙基)-苯氧基)甲烷;α,α',α"-三(4-羥基苯基)-1,3,5-三異丙基苯;2,4-二羥基苯甲酸;苯三酸;氯化三聚氰酸;3,3-雙-(3-甲基-4羥基苯基)-2-酮基-2,3-二氫吲哚;1,4-雙-(4',4"-二羥基三苯基)甲基)-苯以及,尤其是1,1,1-三-(4-羥基苯基)-乙烷以及雙-(3-甲基-4-羥基苯基)-2-酮基-2,3-二氫吲哚。宜使用靛玉紅雙甲酚以及1,1,1-三-(4-羥基苯基)-乙烷以及雙-(3-甲基-4-羥基苯基)-2-酮基2,3-二氫吲哚作為分枝劑。
使用此類分枝劑可產生分支的構造。在大多的案例中產生的長鏈分枝會導致產生的聚碳酸酯之流變性質,相較於直線的類型它本身具有特性黏度(intrinsic viscosity)。
本發明更進一步的係關於製備依據本發明式(2)及(3)共聚碳酸酯之方法,該方法之特徵是將雙酚類和(可視需要)分枝劑溶於鹼性水溶液,以及與碳酸酯類來源例如光氣反應,彼可視需要溶於溶劑,在兩相混合物含有有鹼性水溶液、有機溶劑以及催化劑,較佳者是胺化合物。亦可能在許多步驟中進行反應。製備聚碳酸酯之方法是已知的兩相界面方法,可參考例如:H.Schnell,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Polymer Reviews,Vol.9,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 1964 p.33 ff以及Polymer Reviews,Vol.10,"Condensation Polymers by Interfacial and Solution Methods",Paul W.Morgan,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 1965,Chap.VIII,p.325以及構成該方法之條件是精於此技藝的專業人士所熟知的。
在鹼性水溶液內之雙酚類濃度是2至25重量百分比,較佳者2至20重量百分比,尤佳者2至18重量百分比以及特佳者3至15重量百分比。鹼性水溶液是由鹼金或鹼土金屬氫氧化物溶解於水而組成。較佳者是氫氧化鈉以及氫氧化鉀。
當使用光氣作為碳酸酯類來源時,鹼性水溶液與有機溶劑之體積比是5:95至95:5,較佳者20:80至80:20,尤佳者30:70至70:30以及特佳者40:60至60:40。雙酚與光氣之莫耳比是少於1:10,較佳者少於1:6,尤佳者少於1:4以及特佳者是少於1:3。依據本發明分支的聚碳酸酯以及共聚碳酸酯在有機相內之濃度是1.0至25重量百分比,較佳者2至20重量百分比,尤佳者2至18重量百分比以及特佳者3至15重量百分比。
胺化合物之濃度,基於雙酚用量,是0.1至10莫耳%,較佳者是0.2至8莫耳%,尤佳者0.3至6莫耳%以及特佳者0.4至5莫耳%。
據瞭解雙酚類是上述的二酚類,以及含有上述的分枝劑。碳酸酯類來源是光氣、雙光氣或三光氣,較佳者是光氣。當使用光氣時,它可能視需要以溶劑分散以及直接引入光氣到反應混合物。
可使用三級胺催化劑,例如:三乙胺或N-烷基六氫吡啶。適合的催化劑是三烷基胺以及4-(二甲胺基)吡啶。三乙胺、三丙基胺、三異丙胺、三丁胺、三異丁胺、N-甲基六氫吡啶、N-乙基六氫吡啶以及N-丙基六氫吡啶尤其是適合。
鹵化烴類,例如:二氯甲烷及/或氯苯、二氯苯、三氯苯或它的混合物、或芳烴,例如:甲苯或二甲苯是適合的有機溶劑。
反應溫度可為-5℃至100℃,較佳者0℃至80℃,尤佳者10℃至70℃以及特佳者從10℃至60℃。
此外,依據本發明之聚碳酸酯亦可熔化酯移換作用方法製備。熔化酯移換作用方法是描述於例如:Encyclopedia of Polymer Science,Vol.10(1969)、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Polymer Reviews,H.Schnell,Vol.9,John Wiley and Sons,Inc.(1964)以及DE-C 10 31 512。
在熔化酯移換作用方法中,已描述界面方法之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是與碳酸二酯類於溶體中,藉助於適合的催化劑和(可視需要)更進一步的添加劑進行轉酯化作用。本發明中碳酸二酯類是式(4)以及(5)
其中R、R'以及R"各自係獨立為H、C1
-C3 4
-烷基或C5
-C1 0
-環烷基、C7
-C3 4
-烷芳基或C6
-C3 4
-芳基、C1
-C1 5
-烷基、C5
-或C6
-環烷基,較佳者各自係獨立為H、C1
-C1 6
-烷基或C5
-C6
-環烷基、C7
-C1 6
-烷芳基或C6
-C1 6
-芳基,尤佳者R、R'以及R"代表H。
彼可為例如:二苯基碳酸酯、丁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丁基苯基碳酸酯、異丁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異丁基苯基碳酸酯、三級-丁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三級-丁基苯基碳酸酯、n-戊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n-戊基苯基)碳酸酯、n-己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n-己基苯基)碳酸酯、環己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環己基苯基碳酸酯、苯基酚-苯基碳酸酯、二-苯基酚碳酸酯、異辛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異辛基苯基碳酸酯、n-壬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n-壬基苯基)碳酸酯、異丙基(cumyl)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異丙基苯基碳酸酯類、萘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萘基苯基碳酸酯、二-三級-丁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二-三級-丁基苯基)碳酸酯、二異丙基苯基-苯基碳酸酯類、二-(二異丙基基苯基)碳酸酯、4苯氧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4-苯氧基苯基)碳酸酯、3-十五碳烷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3-十五碳烷基苯基)碳酸酯、三苯甲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三苯甲基苯基碳酸酯,較佳者是二苯基碳酸酯、三級-丁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三級-丁基苯基碳酸酯、苯基酚-苯基碳酸酯、二-苯基酚碳酸酯、異丙基苯基-苯基碳酸酯、二-異丙基苯基碳酸酯,尤佳者二苯基碳酸酯。
亦可能是使用前述碳酸二酯類之混合物。
碳酸酯類用量是100至130莫耳%,較佳者103至120莫耳%,尤佳者103至109莫耳%(基於二羥基化合物)。
當本發明內熔化酯移換作用方法如文獻提及使用催化劑時,鹼性催化劑例如,鹼金屬以及鹼土金屬氫氧化物以及氧化物、以及與銨基或鏻鹽類,以下稱為鎓鹽。宜使用鎓鹽時,尤佳者鏻鹽類。本發明內使用之鏻鹽類如式(6)
其中R1 - 4
各自係獨立為C1
-C1 0
-烷基、C6
-C1 0
-芳基、C7
-C1 0
-芳烷基或C5
-C6
-環烷基,較佳者是甲基或C6
-C1 4
-芳基,尤佳者甲基或苯基,以及X-是陰離子,例如:氫氧化物、硫酸鹽、硫酸氫鹽、氫碳酸酯類、碳酸酯類、鹵化物,較佳者是氯化物、或式OR之醇酯,其中R可為C6
-C1 4
-芳基或C7
-C1 2
-芳烷基,較佳者是苯基。
較佳的催化劑是氯化四苯鏻、氫氧化四苯鏻、酚鹽四苯鏻,尤佳者酚鹽四苯鏻。
催化劑宜使用之用量為10- 8
至10- 3
莫耳,尤佳者10- 7
至10- 4
莫耳(基於一莫耳之雙酚)。
更進一步的可使用催化劑本身,或可視需要除了鎓鹽之外加入催化劑以增加聚合率。該催化劑包含鹼金屬以及鹼土金屬之鹽類,例如鋰、鈉以及鉀之氫氧化物、烷氧化物以及芳基氧化物,較佳者鈉之氫氧化物、烷氧化物或芳基氧化物鹽類。最佳地是氫氧化鈉和(苯)酚鈉。共催化劑之用量可1至200 ppb,較佳者5至150 ppb以及最佳者10至125 ppb,於各案例中以鈉計算。
熔化之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的酯基移換作用反應較佳者在二步驟內進行。在第一步驟中,在溫度80至250℃,較佳者100至230℃,尤佳者120至190℃,在正常壓力以及時間0至5小時,較佳者0.25至3小時下,熔解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與碳酸二酯。添加催化劑之後,從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經施用真空(多至2毫米水銀汞柱)以及提高溫度(至260℃)經蒸餾去除單酚製備寡碳酸酯類。因此從方法中得到大量蒸汽。依此製備的寡碳酸酯類之平均莫耳質量Mw(在二氯甲烷或在等量以重量計之酚/鄰二氯苯混合物中,經光散射校正後測量rel.溶液黏度加以測定)2000克/莫耳至18,000克/莫耳,較佳者4000克/莫耳至15,000克/莫耳。
在第二步驟,是在縮聚作用中經更進一步的提高溫度至250至320℃,較佳者270至295℃,以及在壓力<2毫米水銀汞柱下製備聚碳酸酯。因此從方法移除剩餘的蒸汽。
亦可結合(兩種或多種)催化劑相互地使用。
當使用鹼金屬/鹼土金屬催化劑時,可在更遲的時間(例如第二步驟縮聚作用期間合成寡碳酸酯類之後)有利的添加鹼金屬/鹼土金屬催化劑。
在依據本發明方法之中,芳香族二羥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形成聚碳酸酯之反應可間歇地或(較佳者)連續地例如在攪拌容器、薄層蒸發器、降膜式蒸發器、攪拌容器系列、押出機、以及捏揉機、簡單圓盤反應器以及高-黏度圓盤反應器內進行。
相似於界面方法,分支的聚碳酸酯或共聚碳酸酯可經使用多官能化合物製備。
依據本發明分支聚碳酸酯以及共聚碳酸酯的平均分子量(w)是6000至200,000克/莫耳,較佳者6000至100,000克/莫耳,尤佳者10,000至80,000克/莫耳,特佳者12,000至70,000克/莫耳。(使用GPC以及聚碳酸酯校正測定)。
較佳者、尤佳者或特佳者是使用參數、化合物、定義以及較佳、尤佳或特佳,或在較佳條件下之具體實施例。
然而,一般在提及之描述或提及之較佳的範圍內,該定義、參數、化合物以及說明,亦可相互合併而介於各特定的範圍以及較佳的範圍之間。
依據本發明共聚碳酸酯可用習知的方法以及加工程序以形成任何所要求的模製物品,例如:經擠壓成形、射出成形或擠壓吹模成形。
其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及/或其他的芳香族聚酯碳酸酯類及/或其他的芳香族聚酯中可經已知方式例如經配料添加入依據本發明共聚碳酸酯。
亦可能在依據本發明的聚碳酸酯以及共聚碳酸酯中添加一般量的熱塑性塑膠習見的添加劑,例如:填充劑、UV穩定劑、熱穩定劑、抗靜電劑以及色素;可視需要改善脫模行為、流動行為及/或耐燃性,可經添加外部的脫模劑、流動改良物及/或防火劑(例如烷基以及芳基亞磷酸鹽、磷酸鹽、膦、低分子量羧酸酯類、鹵素化合物、鹽類、白堊、石英粉、玻璃纖維以及碳纖維、色素以及其組合)。該化合物是描述於例如WO 99/55772,p.15-25,以及"Plastics Additives Handbook",ed.Hans Zweifel,5th edition 2000,Hanser Publishers,Munich)適當的章節。
依據本發明之聚碳酸酯以及共聚碳酸酯,可視需要攙和其他已知用於聚碳酸酯、聚酯碳酸酯類以及聚酯的熱塑性塑膠及/或習見的添加劑,加工以形成任何所要求的模製物品/押出物。由於他們的性質圖譜,他們是尤其適合作為較大的模製品,例如汽車擋風玻璃之射出成形材料。然而,因為他們隨後相關的低吸水以及改善的尺度穩定性,他們亦尤其是適合作為光學資料儲存工具的基質材料,例如:CDs、CDRs、DVDs、DVD-Rs、藍色光光碟或高級的光學光碟(AODs),但他們亦可用於,例如在電子區域內之薄膜、製作車輛之模製品和覆蓋在安全域之薄板。依據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更進一步的可能的用途是:1.安全玻璃,習知在許多建築、車輛以及飛機、以及頭盔視孔的領域中是必需品。
2.生產薄膜,尤其是滑雪薄膜。
3.生產吹模成形物品(參閱例如美國專利2 964 794),例如1至5加侖之水瓶。
4.生產透明薄板,尤其是中空室的薄板,例如建築物例如火車站、溫室以及燈飾裝置之遮罩。
5.生產光學資料儲存裝置。
6.生產交通號誌外殼或交通號誌。
7.生產泡沫材料(參閱例如,DE-B1 031 507)。
8.生產纖絲以及電線(參閱例如,DE-B1 137 167以及DE-A 1 785 137)。
9.照明目的含玻璃纖維之半透明塑膠(參閱例如DE-A 1 554 020)。
10.作為含硫酸鋇、二氧化鈦及/或氧化鋯或有機聚合的丙烯酸酯橡膠之半透明塑膠(EP-A 634 445,EP-A 269324),生產透明和光散射之模製品。
11.生產精密射出成形之零件,例如透鏡座。此目的下,使用含玻璃纖維之聚碳酸酯,其可視需要含有額外之大約1至10重量百分比之MoS2
(基於總重)。
12.生產光學設備零件,尤其是攝影以及底片照相機用的鏡頭(參閱例如DE-A 2 701 173)。
13.光傳輸載體,尤其是光纖電纜(參閱例如EP-A 0 089 801)。
14.電導體之電氣絕緣材料以及插頭外殼以及插頭聯接子。
15.生產其具有改善香水抗性(刮鬍子以及出汗之後)的行動電話之外殼。
16.電路介面裝置。
17.作為有機感光體的載體材料。
18.生產燈,例如頭燈形式的車前燈、車前燈透鏡或內透鏡。
19.用於醫學用具,例如氧氣供給器、透析器。
20.用於食品,例如:瓶子、廚房製品,以及巧克力模子。
21.與燃料及潤滑劑接觸之汽車用具,例如:緩衝器,可視需要為和ABS或適當橡膠的摻合物形式。
22.運動物品,例如彎道滑降滑雪杖或滑雪長統靴扣。
23.家用物品,例如:廚房洗滌盆以及信箱外殼。
24.外殼,例如分電箱之外殼。
25.電牙刷以及吹風機外殼。
26.透明洗衣機-具有改善洗滌溶液抗性的牛眼。
27.安全護目鏡、視孔或光學矯正眼鏡。
28.具有改善料理蒸汽,尤其油汽抗性的廚房燈具。
29.藥劑之包裝薄膜。
30.晶片盒以及晶片載體。
31.其他用途,例如穩定的門或動物籠。
32.防護頭盔。
本申請案亦提供依據本發明聚合物製作之模製物品以及依據本發明聚合物製作之押出物。
下列實施例意在示範說明本發明,而非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從雙酚A/4,4'-二羥基二苯醚(莫耳比50:50)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8.088克(0.04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9.132克(0.04莫耳)之雙酚A與7.04克(0.176莫耳)之氫氧化鈉於126毫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126毫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0.42克(0.0028莫耳或3.5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pH)14以及室溫下,在10分鐘內添加入11毫升(15.8克,0.16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0.11毫升(0.0008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在甲醇中沉澱聚合物,聚碳酸酯之乾產量是5.76克。
分析:.在25℃下,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相對的溶液黏度:1.176/1.176。.GPC(以BPA聚碳酸酯校正):分子量w=13964,n=7897,異質性(heterogeneity)D=1.77}.玻璃轉變溫度Tg
=136℃。
分析:.在25℃下,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相對的溶液黏度:1.339/1.338。.GPC(以BPA聚碳酸酯校正):分子量w=33509,n=13308,異質性D=2.52).玻璃轉變溫度Tg
=150℃。
從雙酚A/4,4'-二羥基二苯醚(莫耳比90:10)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1.618克(0.008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16.438克(0.072莫耳)之雙酚A與7.04克(0.176莫耳)之氫氧化鈉於131毫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131毫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0.36克(0.0024莫耳或3.0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14以及室溫下,在10分鐘內添加入11毫升(15.8克,0.16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0.11毫升(0.0008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在甲醇中沉澱聚合物,聚碳酸酯之乾產量是17.29克。
分析:.在25℃下,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相對的溶液黏度:1.301/1.303。.GPC(以BPA聚碳酸酯校正):分子量w=29570,=13904,異質性D=2.13).玻璃轉變溫度Tg
=151℃。
從雙酚TMC/4,4'-二羥基二苯醚(莫耳比50:50)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7.077克(0.035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10.87克(0.035莫耳)之雙酚TMC與6.16克(0.154莫耳)之氫氧化鈉於130毫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130毫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0.368克(0.0024莫耳或3.5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14以及室溫下,在10分鐘內添加入9.7毫升(13.8克,0.14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0.10毫升(0.0007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在甲醇中沉澱聚合物,聚碳酸酯之乾產量是14.08克。
分析:.在25℃下,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相對的溶液黏度:1.223/1.223。.GPC(以BPA聚碳酸酯校正):分子量w=22962,=10974,異質性D=2.01).玻璃轉變溫度Tg=199℃。
從4,4'-二羥基二苯醚/4,4'二羥基聯苯(莫耳比93:7)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12.71克(0.063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0.93克(0.005莫耳)之4,4'-二羥基聯苯(DOD)與4.4克(0.111莫耳)之氫氧化鈉於406毫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406毫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0.263克(0.00175莫耳或3.5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14以及室溫下,在10分鐘內添加入6.9毫升(9.88克,0.099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0.07毫升(0.0005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在甲醇中沉澱聚合物,聚碳酸酯之乾產量是7.57克。
分析:.GPC(以BPA聚碳酸酯校正):分子量w=52173,=16921,異質性D=3.08).玻璃轉變溫度Tg
=120℃。
從4,4'-二羥基二苯醚/4,4'二羥基聯苯(莫耳比80:20)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8.088克(0.04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1.826克(0.01莫耳)之4,4'-二羥基聯苯(DOD)與4.4克(0.111莫耳)之氫氧化鈉於220毫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220毫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0.263克(0.00175莫耳或3.5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14以及室溫下,在10分鐘內添加入6.9毫升(9.88克,0.099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0.07毫升(0.0005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在甲醇中沉澱聚合物,聚碳酸酯之乾產量是8.55克。
分析:.GPC(以BPA聚碳酸酯校正):分子量w=38705,n=16976,異質性D=2.28).玻璃轉變溫度Tg
=114℃。.補充之液晶行為:相轉變自190℃。
從4,4'-二羥基二苯醚/4,4'二羥基聯苯(莫耳比70:30)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7.077克(0.035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2.793克(0.015莫耳)之4,4'-二羥基聯苯(DOD)與4.4克(0.111莫耳)之氫氧化鈉於220毫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220毫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0.263克(0.00175莫耳或3.5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14以及室溫下,在10分鐘內添加入6.9毫升(9.88克,0.099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0.07毫升(0.0005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在甲醇中沉澱聚合物,聚碳酸酯之乾產量是8.7克。
分析:.在25℃下,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相對的溶液黏度:1.460/1.461。.GPC(以BPA聚碳酸酯校正):分子量w=35163,=16189,異質性D=2.17).玻璃轉變溫度Tg
=106℃。.補充之液晶行為:相轉變自200℃。
從雙酚A/4,4'-二羥基二苯醚(莫耳比95:5)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3903.9克(17.1莫耳)之雙酚A、182克(0.9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1584克(39.6莫耳)之氫氧化鈉於31公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31公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108.14克(0.72莫耳或4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13.4以及21℃下,在一小時20分鐘內添加入3560克(36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6,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24.7毫升(0.18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A)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以氯苯取代溶劑之後,產物在290℃下使用蒸發押出機押出。
得到3732克之聚碳酸酯(丟棄第一輪之後)。
分析:.在25℃下,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相對的溶液黏度:1.277。.熔融體積比率(MVR)300℃/1.2公斤:12.4毫升/10分鐘IMVR1 )
300℃/1.2公斤20':12.4毫升/10分鐘.Vicat VSTB 50:151.7℃
屈服應力、伸長、撕裂抗性、伸長;撕裂之伸長以及彈性模數是依ISO 527之拉力測試測定.
1 }
在MVR內之I代表內在的。IMVR描述MVR之加熱時間是20或30分鐘,相較於依據標準ISO 1133之6分鐘(稱為IMVR 20'或IMVR 30'),相較於依據ISO 1133此MVR是極限值。
實施例8之共聚碳酸酯之機械性質:凹口衝擊強度ISO 180/4A RT[kJ/m2
]:10x74z屈服應力:62 N/mm2
伸長:6.4%撕裂抗性:71 N/mm2
撕裂之伸長:140%彈性模數:2227 N/mm2
為了比較,給定聚碳酸酯,例如Makrolon2405以及2605之機械性質:
從雙酚A/4,4'-二羥基二苯醚(莫耳比90:10)合成共聚碳酸酯:
在惰性氮下,於3698.5克(16.2莫耳)之雙酚A、364克(1.8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以及1584克(39.6莫耳)之氫氧化鈉於31公升水之溶液中添加入31公升之二氯甲烷。在單一步驟工序中,加入108.14克(0.72莫耳或4莫耳%相對於雙酚)之p-三級-丁基酚(BUP)作為鏈終止劑。在酸鹼度值13.4以及21℃下,在一小時20分鐘內添加入3560克(36莫耳)之光氣。為了防止酸鹼度低於12.6,在光氣化作用期間添加入25 %氫氧化鈉溶液。當光氣化作用完成時,以及氮漂洗之後,添加入24.7毫升(0.18莫耳,1莫耳%相對於雙酚A)之n-乙基六氫吡啶作為催化劑,然後進行攪拌一小時。分離水相,以及將有機相用磷酸酸化以及用蒸餾水清洗直到中性以及不含鹽。以氯苯取代溶劑之後,產物在290℃下使用蒸發押出機押出。
分析:.在25℃下,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相對的溶液黏度:1.276。.MVR 300℃/1.2公斤:13.7毫升/10分鐘.IMVRMVR 300℃/1.2公斤20':13.9毫升/10分鐘.Vicat VSTB 50:147.2℃
實施例10聚碳酸酯之機械性質:凹口衝擊強度ISO 180/4A RT[kJ/m2
]:10x74z凹口衝擊強度ISO 180/4A-20℃[kJ/m2
]:10x70z凹口衝擊強度ISO 180/4A-30℃[kJ/m2
]:4x71z/6x17s凹口衝擊強度ISO 180/4A-40℃[kJ/m2
]:10x16s屈服應力:62 N/mm2
伸長:6.4%撕裂抗性:69 N/mm2
撕裂之伸長:135%彈性模數:2283 N/mm2
為了比較之目的,給定聚碳酸酯,例如Makrolon2405以及2605之機械性質:
測定黏度之切變率函數(ISO 11443)。
在280以及300℃下測試得到實施例8共聚碳酸酯之流變性。以下是得到之資料:
測定黏度之切變率函數(ISO 11443)。
在280℃以及300℃下測試得到實施例10共聚碳酸酯之流變性。以下是得到之資料:
測定黏度之切變率函數(ISO 11443)。
為了比較之目的,給定聚碳酸酯,例如Makrolon2405以及2605之機械性質:為了比較之目的,在280℃以及300℃下測試流變性。
以下是得到之資料:a)Makrolon2405(在25℃,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下相對的溶液黏度:1.255):
b)Makrolon2605(在25℃,二氯甲烷(0.5克/100毫升溶液)下相對的溶液黏度:1.276):
以流動旋渦測定流動長度。
測定比對材料Makrolon2405之流動路程是30公分以及用以作為標準。
從比較流動路程可知,分子量大約是相同時其熔融黏度較低。據此,依據本發明實施例8及10之共聚碳酸酯比基於雙酚A之對比材料Makrolon2605更易流動性。
製備3-(3'-甲氧苯基氧基)酚在裝置Vigreux管柱、回流分配器以及冷凝管之圓底燒瓶中,在250毫升之乾燥吡啶、氬氣下溶解77.08克(0.70莫耳)之間苯二酚。逐滴攪拌添加入84.3克甲醇鈉之甲醇溶液(30 %溶液)至反應混合物中。然後從反應混合物經蒸餾移除甲醇。然後密封回流分配器以及逐滴添加入261.9克(1.40莫耳)之3-溴洋茴香醚。亦添加入3.5克(0.04莫耳)之CuCl。在回流下使混合物沸騰6小時。然後經打開回流分配器蒸餾去除吡啶,此時升溫至150℃。然後容許混合物冷以及將殘留物與250毫升之半濃縮的鹽酸攪拌。混合物用300毫升之甲苯萃取。有機相先用半濃縮的鹽酸清洗以及然後更進一步的用NaOH溶液(10 %)清洗二次。合併的鹼性相用稀HCl酸化,以及用乙醚/甲苯混合物(1:1)萃取。之後去除溶劑,得到65.5 g之棕色油狀物。
1
H-NMR(400 MHz,CDCl3
)δ=7.22-7.17(m,1 H),7.15-7.11(m,I H),6.676.52(m,5 H),5.52(s,1 H),3.74(s,3 H)。
製備3,3'-二羥基二苯醚在圓底燒瓶中,在氬氣下添加入200毫升之氫溴酸(48 %)至64克(0.296莫耳)之3-(3'-甲氧苯基氧基)-酚。然後添加入350毫升之氫溴酸(33 %之冰醋酸溶液)。亦添加入7.5克(0.015莫耳)之溴化十六碳烷基三丁基鏻。然後將混合物加熱,調至110℃產生氣體以及攪拌。當氣體產生停止時逐滴添加入水,以及冷卻。該批次物以乙醚萃取五次。有機相是使用150毫升之10 %氫氧化鈉溶液搖動三次。鹼性相是以25 % HCl溶液酸化,然後用乙醚萃取數次。有機相用水清洗數次以及最後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清洗,硫酸鎂乾燥以及過濾。在真空下移除溶劑。從氯仿中添加活性炭/Tonsil之混合物,再結晶出暗棕色之結晶殘留物。得到24.4克之黃色固體,其熔點是92℃。
1
H-NMR(400 MHz,CDCl3
)δ=7.19-7.15(m,2 H),6.56(m,4 H),6.50-6.49(m,2 H),4.95(s,2 H)。
製備3-羥基-4'-甲氧基二苯醚在具有攪拌器和Vigreux管柱以及蒸餾橋之0.5公升圓底燒瓶內,在氬氣下置入35.3克(0.32莫耳)之間苯二酚。溶液中添加入38.5克(0.21莫耳)之甲醇鈉溶液(30 %之甲醇),以及將混合物加熱至60℃。依續蒸餾去除甲醇、一部分之吡啶,在此期間升溫至11℃。在50℃下於溶液中依續添加入120克(0.64莫耳)之溴甲苯和1.59克之氯化銅(I)。以回流冷凝器取代蒸餾橋以及將混合物在回流下加熱10小時。然後蒸餾去除吡啶,在此期間溫度升至150℃。
然後容許混合物冷以及將殘留物與250毫升之半濃縮的鹽酸攪拌。用甲苯萃取數次。合併的有機相先用半濃縮的鹽酸清洗,然後用NaOH溶液(10 %)萃取數次。合併的鹼性相用甲苯/乙醚混合物(1:1)再萃取。在真空下移除溶劑。將粗產物通過矽膠管柱(洗脫液:n-己烷/乙酸乙酯1:1)。之後去除溶劑,在真空中乾燥產物以及得到26克之黃色油狀物。
1
H-NMR(400 MHz,CDCl3
)δ=7.09-7.06(m,1 H),6.95-6.91(m,2 H),6.85-6.80(m,2 H),6.49-6.46(m,2 H),6.42-6.40(m,1 H),6.16(s,1 H),3.74(s,3 H)。
製備3.4'-二羥基二苯醚在氬氣下將23.8克之3-羥基-4'-甲氧基二苯醚溶解於100毫升之氫溴酸(48 %溶液)以及230毫升溴化氫之冰醋酸(33 %溶液)之混合物,以及將混合物加熱,在回流下調至產生氣體。總共6小時之後,在冷卻下逐滴添加入300毫升之水。該批次物以乙醚萃取數次。有機相以水清洗五次以及以飽和的氯化鈉溶液清洗一次,然後以10 %氫氧化鈉溶液萃取三次。
酸化鹼性相,然後以乙醚萃取數次。有機相用水清洗數次以及最後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清洗,硫酸鎂乾燥、過濾以及在真空下濃縮。得到22.7克之赭色固體,將其通過填充5公分矽膠60(0.063-0.20毫米)之玻璃吸濾器(洗脫液:n己烷/乙酸乙酯3:1)。在真空下移除溶劑以及在真空中乾燥產物。得到13.0克之汎白色固體。
1
H-NMR(400 MHz,(CD3
)2
SO)δ=7.09-7.06(m,1 H),6.88-6.85(m,2 H),6.78-6.75(m,2 H),6.44-6.40(m,1 H),6.32-6.29(m,1 H),6.26-6.24(m,1 H)。
製備1,3-雙(4-甲氧基苯氧基)苯在氬氣下將400毫升之甲苯以及88.3克(0.49莫耳)之甲醇鈉溶液(30 %之甲醇)安置於具有10公分Vigreux管柱、回流分配器(管柱頭)以及回流冷凝器之2公升圓底燒瓶內。溶液中添加入27.5克(0.25莫耳)之間苯二酚。經由打開的回流分配器蒸餾去除甲醇和甲苯是。在110℃下於殘留的固體中添加入500毫升之吡啶。然後在大約35℃下快速地逐滴添加入187克(1.0莫耳)之p-溴洋茴香醚,以及然後添加入7.5克(0.08莫耳)之氯化銅(I)。將混合物加熱至回流以及更進一步的攪拌9小時。
冷卻混合物,以及添加入600毫升之水。然後使用大約25 % HCl溶液進行酸化,接著每次使用250毫升之己烷萃取兩次以及每次使用250毫升之乙醚萃取兩次。合併的有機相是用硫酸鎂乾燥。在真空下移除溶劑。以矽膠過濾粗產物以n-己烷作洗脫液。在真空下移除溶劑以及蒸餾去除產物中之溴洋茴香醚。得到22.5克的白色結晶。
1
H-NMR(400 MHz,CDCl3
)δ=7.19-7.13(m,1 H),6.99-6.96(m,4 H),6.89-6.85(m,4 H),6.60-6.57(m,3 H),3.79(s,6 H)。
製備4,4'-[1,3-伸苯基雙(氧基)]二酚在氬氣下將22克之上述實施例20的化合物溶解於60毫升之氫溴酸(48 %溶液)以及150毫升溴化氫之冰醋酸(33 %溶液)之混合物,以及將混合物加熱,在回流下調至產生氣體。總共5小時之後,在冷卻下逐滴添加入300毫升之水。批次物用總共400毫升之乙醚萃取數次。合併的有機相以400毫升之水清洗四次,硫酸鎂乾燥以及過濾。在真空下移除溶劑。得到20.5克之結晶固體,以矽膠管柱純化(0.063-0.20毫米)(洗脫液:n-己烷/乙酸乙酯3:1)。在真空下移除溶劑以及在真空中乾燥產物。得到15.8克之米黃色固體。
1
H-NMR(400 MHz,CDCl3
)δ=9.31(s,2 H),7.25-7.20(m,1 H),6.90-6.86(m,4 H),6.79-6.75(m,4 H),6.54-6.50(m,2 H),6.39-6.37(m,1 H)。
製備依據本發明之聚碳酸酯在室溫、氮氣下,在長頸瓶內將15.18克(0.0665莫耳)之2,2-雙-(4-羥基苯基)丙烷以及0.708克(3.5毫莫耳)之3,3'-二羥基二苯醚溶解於6.16克之NaOH(220莫耳%,基於總雙酚成分)於250毫升水之混合物。添加入250毫升之二氯甲烷,以及攪拌5分鐘。將0.26克(4莫耳%,基於總雙酚成分)之酚溶於30毫升之二氯甲烷然後添加入混合物中。在室溫下(20-25℃)引入13.85克(200莫耳%,基於雙酚成分)之光氣並猛烈的攪拌。經後續的添加25 % NaOH溶液,將酸鹼性值維持於pH=12.5-13.5。當加入完成後,儀器中灌入氮氣5分鐘。更進一步的5分鐘之後,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入0.0961克(1莫耳%)之N-乙基六氫吡啶。攪拌60分鐘。然後將混合物用二氯甲烷稀釋以及分離有機相。有機相以等體積之10 %磷酸洗滌之後,分離有機相以及以水清洗直到水相之傳導性<15μS。在真空下移除2/3之溶劑,以及在80℃、真空下完全地乾燥黏性的溶液。產率為18.2克。
除了使用實施例19之單體取代3,3'-二羥基二苯醚以外本實施例相當於實施例22。
除了使用實施例21之單體取代3,3'-二羥基二苯醚以外本實施例相當於實施例22。
分析:這相對的黏度是在二氯甲烷在濃度5克/升在25℃測定。
經IR測量得到酚OH之含量。為此目的,相較於純二氯甲烷,於50毫升之二氯甲烷之2克聚合物之溶液進行差異測量以及測定在3582公分- 1
下消光之不同。
以二氯甲烷(濃度為2.4克/50毫升以及層厚度10公分)中420奈米以及700奈米之消光差異測定顏色指數。
稱量41.09克(0.18莫耳)之雙酚A、4.04克(0.02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再結晶)、44.99克(0.21莫耳)之二苯基碳酸酯以及0.0691克(4 x 10- 3
莫耳%)5 %四苯鏻酚鹽之酚溶液(基於雙酚A)到500毫升具有攪拌器、內部溫度計和Vigreux管柱(30公分,裝置反光鏡)和橋段之三頸長頸瓶。經施用真空以及氮沖洗(三次)使儀器內無大氣氧,以及將混合物在190℃下熔融以及蒸餾去除形成之酚。然後施用100 mbar之真空以及持續蒸餾20分鐘。然後將溫度增加至235℃以及蒸餾15分鐘去除形成之酚。然後在5分鐘內將真空調至60 mbar以及維持15分鐘。混合物加熱至250℃以及維持溫度平台15分鐘。然後在15分鐘內將壓力降低至5 mbar,並加熱至280℃。更進一步的在15分鐘之後,將真空降低至0.5 mbar以及更進一步的攪拌15分鐘。然後將混合物加熱至300℃以及維持溫度30分鐘。然後在正常壓力之氮氣下移除聚碳酸酯。
ηr e l
:1.247 phen.OH:770 ppm Tg:144℃
稱量43.38克(0.19莫耳)之雙酚A、2.02克(0.01莫耳)之4,4'-二羥基二苯醚(再結晶)、44.99克(0.21莫耳)之二苯基碳酸酯以及0.0691克(4 x 103
莫耳%)5 %四苯鏻酚鹽之酚溶液(基於雙酚A)到500毫升具有攪拌器、內部溫度計和Vigreux管柱(30公分,裝置反光鏡)和橋段之三頸長頸瓶。經施用真空以及氮沖洗(三次)使儀器內無大氣氧,以及將混合物在190℃下熔融以及蒸餾去除形成之酚。然後施用100 mbar之真空以及持續蒸餾20分鐘。然後將溫度增加至235℃以及蒸餾15分鐘去除形成之酚。然後在5分鐘內將真空調至60 mbar以及維持15分鐘。混合物加熱至250℃以及維持溫度平台15分鐘。然後在15分鐘內將壓力降低至5 mbar,並加熱至280℃。更進一步的在15分鐘之後,將真空降低至0.5 mbar以及更進一步的攪拌15分鐘。然後將混合物加熱至300℃以及維持溫度30分鐘。然後在正常壓力之氮氣下移除聚碳酸酯。
ηrel:1.229 phen.OH:450 ppm Tg:143℃colour index:0.59
稱量31.96克(0.14莫耳)之雙酚A、13.10克(0.06莫耳)之雙-(4-羥基苯基)硫化物、46.70克(0.22莫耳)之二苯基碳酸酯以及0.0691克(4 x 103
莫耳%)5 %四苯鏻酚鹽之酚溶液(基於雙酚A)到500毫升具有攪拌器、內部溫度計和Vigreux管柱(30公分,裝置反光鏡)和橋段之三頸長頸瓶。經施用真空以及氮沖洗(三次)使儀器內無大氣氧,以及將混合物在190℃下熔融以及蒸餾30分鐘去除形成之酚。然後在10分鐘內將溫度增加至235℃以及蒸餾去除形成之酚。然後在10分鐘內將混合物加熱至300℃以及同時將壓力降低至60 mbar。在後續的10分鐘內,將真空降低至5 mbar,然後在更進一步的10分鐘至內降低至0.5 mbar。30分鐘之後,在正常壓力之氮氣下移除聚碳酸酯。
ηrel:1.294 phen.OH:760 ppm
硫雙酚-CoPC
雖然為了說明之目的,已詳細描述本發明,據了解該描述只是為了說明之目的,熟悉此技藝之專家對此可作出各種變異,而末脫離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以及範圍。
Claims (10)
- 一種共聚碳酸酯,其分子結構包括至少一個衍生自至少一個選自由式(1)化合物之二羥基化合物所構成的群組之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共聚碳酸酯,其中該群組由式(1a)之化合物組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共聚碳酸酯,其中該群組由式(1c)之化合物組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共聚碳酸酯,其中含有0.1至40%式(1)之雙酚類,其百分比相當於用於製備共聚碳酸酯的二羥基化合物之總莫耳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共聚碳酸酯,其中含有1至30%式(1)之雙酚類,其百分比相當於用於製備共聚碳酸酯的二羥基化合物之總莫耳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共聚碳酸酯,其中含有10至20%式(1)之雙酚類,其百分比相當於用於製備共聚碳酸酯的二羥基化合物之總莫耳量。
- 一種含有式(2)構造的單元之共聚碳酸酯,
- 一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共聚碳酸酯之模製物件。
- 一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共聚碳酸酯之光學資料儲存裝置。
- 一種式(1)之雙酚類化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4022673A DE102004022673A1 (de) | 2004-05-07 | 2004-05-07 | Copolycarbonate mit verbesserter Fließfähigkei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617060A TW200617060A (en) | 2006-06-01 |
TWI386432B true TWI386432B (zh) | 2013-02-21 |
Family
ID=34966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4114612A TWI386432B (zh) | 2004-05-07 | 2005-05-06 | 具有改善的流動性之共聚碳酸酯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25358B2 (zh) |
EP (1) | EP1749043B1 (zh) |
JP (1) | JP2007536420A (zh) |
KR (1) | KR20070012535A (zh) |
CN (1) | CN1980978B (zh) |
DE (1) | DE102004022673A1 (zh) |
ES (1) | ES2309751T3 (zh) |
TW (1) | TWI386432B (zh) |
WO (1) | WO200511363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6025481A1 (de) * | 2006-05-30 | 2007-12-06 | Röhm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ingefärbten Folie aus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en, Folie und Verwendung der Folie |
JP2007334054A (ja) * | 2006-06-15 | 2007-12-27 | Sharp Corp |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DE102007022130B4 (de) * | 2007-05-11 | 2015-02-19 |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 nach dem Schmelzeumesterungsverfahren |
US7642335B2 (en) | 2007-07-30 | 2010-01-05 |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 Polycarbonate with high refractive index |
DE102008008842A1 (de) * | 2008-02-13 | 2009-08-27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Alkylphenol zur Einstellung des Molekulargewichtes und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en mit verbesserten Eigenschaften |
DE102008019503A1 (de) * | 2008-04-18 | 2009-10-22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Polycarbonate mit Umlagerungsstrukturen, cyclischen und linearen Oligomeren sowie verbessertem Fließverhalten |
DE102008023800A1 (de) * | 2008-05-15 | 2009-11-19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Alkylphenol zur Einstellung des Molekulargewichtes und Copolycarbonat mit verbesserten Eigenschaften |
RU2012107131A (ru) | 2009-07-29 | 2013-09-10 | Байер Матириальсайенс Аг | Многослойные изделия, включающие покрытия, содержащие акрилаты |
EP2507311B1 (de) | 2009-12-05 | 2014-08-20 |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en mit phenolisch substituiertem triazinderivat |
JP5740109B2 (ja) * | 2010-07-20 | 2015-06-24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成形部材 |
JP5731146B2 (ja) * | 2010-08-31 | 2015-06-10 | 帝人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バインダー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 |
EP2447236A1 (de) | 2010-10-12 | 2012-05-02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Spezielle UV-Absorber für härtbare UV-Schutz Beschichtungen |
CN103189199A (zh) * | 2010-10-26 | 2013-07-03 | 思迪隆欧洲有限公司 | 多层碳酸酯片材 |
DE102010042939A1 (de) | 2010-10-26 | 2012-04-26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ktiengesellschaft | Fugenlose Heckklappe |
US20130221294A1 (en) | 2010-11-05 | 2013-08-29 |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 Uv-protected polycarbonate molding materials equipped so as to be flame-retardant and having a low molecular weight decrease |
CN103391970B (zh) | 2010-11-05 | 2015-03-25 | 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低分子量的阻燃防紫外的聚碳酸酯模塑料 |
EP2643135B1 (de) | 2010-11-24 | 2017-12-27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optischen formkörpern |
IT1403380B1 (it) | 2010-12-17 | 2013-10-17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Composizione di polimeri con caratteristiche di assorbimento di calore ad alta stabilità agli agenti atmosferici. |
ITRM20100668A1 (it) | 2010-12-17 | 2012-06-18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Substrato-led a colorazione stabile. |
ITRM20100667A1 (it) | 2010-12-17 | 2012-06-18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Composizione di polimeri con caratteristiche di assorbimento di calore ad alta stabilità agli agenti atmosferici. |
ITRM20100670A1 (it) | 2010-12-17 | 2012-06-18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Colorante organico e composizioni polimeriche colorate ad alta stabilità agli agenti atmosferici. |
BR112014012642A2 (pt) | 2011-11-30 | 2017-06-13 | Bayer Ip Gmbh | objetos de camada múltipla feitos de policarbonato com efeito de brilho intenso |
KR101992509B1 (ko) | 2011-11-30 | 2019-06-24 | 코베스트로 도이칠란드 아게 | 고도 광택 효과를 갖는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로 제조된 다층체 |
JP6450189B2 (ja) | 2012-06-19 | 2019-01-09 |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それを用いた塗工液、および電子写真感光体 |
US20150368434A1 (en) | 2012-12-20 | 2015-12-24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Organic colorants and coloured polymer compositions with good processing properties |
ITRM20120656A1 (it) | 2012-12-20 | 2014-06-21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Articolo multistrato a base di policarbonato con forte resistenza agli agenti atmosferici. |
CN105008446A (zh) | 2012-12-20 | 2015-10-28 | 拜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含有ir反射颜料的涂盖着色的聚碳酸酯模塑料 |
WO2014111473A1 (de) | 2013-01-18 | 2014-07-24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Vogelschutzverglasung |
EP3008137B1 (de) | 2013-06-14 | 2019-08-14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Strahlungshärtbares beschichtungsmittel |
CN105408430B (zh) | 2013-06-14 | 2018-11-27 | 科思创德国股份公司 | 无眩光的微结构化的特定涂覆的薄膜 |
KR20160026891A (ko) | 2013-06-27 | 2016-03-09 | 코베스트로 도이칠란트 아게 | 금속화가능한 내스크래치성 및 내용매성 필름 |
WO2015144680A2 (de) | 2014-03-27 | 2015-10-01 |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 Beschichtungsmittel und folien mit erhöhter mechanischer und chemischer beständigkeit sowie ausreichender verformbarkeit in 2d-film-insert-molding-verfahren |
US20170291400A1 (en) | 2014-09-11 | 2017-10-12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Trim for motor vehicle glazing systems |
WO2018060081A1 (de) | 2016-09-27 | 2018-04-05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Frontscheibe für kraftfahrzeug |
WO2018073111A1 (de) | 2016-10-18 | 2018-04-26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unststoffkörpers, welcher sich als dekorelement eignet |
KR102437318B1 (ko) | 2016-11-17 | 2022-08-31 | 코베스트로 도이칠란트 아게 | 열 관리를 위한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의 불투명한 다층체 |
WO2018091556A1 (de) | 2016-11-17 | 2018-05-24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Transparenter mehrschichtkörper zum wärmemanagement |
US11027312B2 (en) | 2016-12-15 | 2021-06-08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Transparently coated polycarbonate component, its production and use |
EP3395875B2 (de) | 2017-04-24 | 2023-01-25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Laserstrahl-durchlässiges substratmaterial für sensoranwendungen |
US11414531B2 (en) | 2017-05-03 | 2022-08-16 | Basf Se | Nucleating agents, methods for their production, and associated polymer compositions |
EP3622352A1 (de) | 2017-05-09 | 2020-03-18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System aus zwei trocken übertragbaren uv-härtenden lackschichten für den schutz eines hologramms in einem photopolymer-folienverbund |
TW201906730A (zh) | 2017-05-09 | 2019-02-16 | 德商科思創德意志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保護光聚合物膜複合物中之全像圖之含uv硬化性黏著層的塑膠膜 |
TW201906882A (zh) | 2017-05-09 | 2019-02-16 | 德商科思創德意志股份有限公司 | 含有用於全像照射的光聚合物層及高度耐性漆層之薄膜結構 |
EP3729127A1 (de) | 2017-12-21 | 2020-10-28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Vorrichtung aus einem mehrschichtkörper und einem lidar-sensor |
SG11202009387UA (en) | 2018-04-04 | 2020-10-29 | Basf Se | Use of an ultraviolet radiation absorbing composition as a light stabilizer for a shaped artificial polymer article |
EP3802121B1 (de) | 2018-05-29 | 2022-07-20 | Covestro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 Co. KG | Opaker mehrschichtkörper aus polycarbonat mit hoher bewitterungsstabilität |
CA3133022A1 (en) | 2019-03-12 | 2020-09-17 | Basf Se | Shaped artificial polymer articles |
WO2021094248A1 (de) | 2019-11-14 | 2021-05-20 | Covestro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 Co. Kg | Thermoplastische zusammensetzung für lidar-sensorsystem mit verbesserten absorptionseigenschaften |
WO2022037950A1 (de) | 2020-08-18 | 2022-02-24 |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 Beschichtungsmittelsysteme, bestehend aus basislack und decklack, sowie darauf basierendes halbzeug und herstellung desselben |
CN116670215A (zh) | 2021-01-05 | 2023-08-29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稳定成型聚合物制品以抗人造uv-c光诱发的降解 |
TW202340391A (zh) | 2022-01-18 | 2023-10-16 | 德商巴地斯顏料化工廠 | 具有混合金屬氧化物粒子之成型人造聚合物製品 |
TW202344579A (zh) | 2022-01-18 | 2023-11-16 | 德商巴地斯顏料化工廠 | 具有閉孔金屬氧化物粒子之成型人造聚合物製品 |
WO2024002735A1 (en) | 2022-06-29 | 2024-01-04 | Basf Se | Stabilizing a shaped polymer article against degradation induced by artificial uv-c light |
WO2024068415A1 (en) | 2022-09-29 | 2024-04-04 | Basf Se | Co-stabilizers for hydroxyphenyl triazine stabilized polymers |
CN116376000A (zh) * | 2023-01-03 | 2023-07-04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折射聚合物和制备方法及应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02975A (en) * | 1990-04-12 | 1992-04-0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Liquid crystalline polycarbonate from dihydroxy biphenyl and dihydroxy diphenyl ether |
JP2002114842A (ja) * | 2000-10-06 | 2002-04-16 | Mitsui Chemicals Inc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れを含んで構成される光学部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237762A1 (de) | 1972-08-01 | 1974-02-14 | Union Rheinische Braunkohlen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dihydroxydiphenylaethern |
JPS5377028A (en) | 1976-12-17 | 1978-07-08 | Teijin Ltd | Aromatic diphenols and their preparation |
DE2701173C2 (de) * | 1977-01-13 | 1983-02-10 |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 Verwendung von Polycarbonaten zur Herstellung von Linsen für Photo- und Filmkameras |
JPS5778419A (en) * | 1977-09-06 | 1982-05-17 | Mobay Chemical Corp | Copolycarbonate |
JPS58142911A (ja) * | 1982-02-22 | 1983-08-25 | モベイ・ケミカル・コ−ポレ−シヨン | コポリカ−ボネ−ト |
DE3506845A1 (de) | 1985-02-27 | 1986-08-28 | Röhm GmbH, 6100 Darmstadt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4,4'-dihydroxidiphenylether |
DE3532881A1 (de) | 1985-09-14 | 1987-03-26 | Hoechst A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4,4'-dihydroxydiphenylether |
JPS63136051A (ja) | 1986-11-28 | 1988-06-08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感光体 |
JPH0198623A (ja) * | 1987-10-13 | 1989-04-17 |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4948871A (en) * | 1987-09-28 | 1990-08-14 |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rystallized aromatic polycarbonate, and a crystallized aromatic polycarbonate obtained thereby |
JPH0794546B2 (ja) * | 1987-09-28 | 1995-10-11 |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よって得られた結晶性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粉体 |
US4847432A (en) * | 1987-12-28 | 1989-07-11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ethod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ion exchange resin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bisphenol A |
NO170326C (no) * | 1988-08-12 | 1992-10-07 | Bayer Ag | Dihydroksydifenylcykloalkaner |
DE3919046A1 (de) * | 1989-06-10 | 1990-12-20 | Bayer Ag | Neue thermotrope polycarbonat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zur herstellung von formkoerpern, filamenten, fasern und folien |
US5976638A (en) * | 1993-01-26 | 1999-11-02 | Akzo Nobel Nv |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comprising a homeotropically oriented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film comprising dichroic dye |
JPH083307A (ja) * | 1994-06-24 | 1996-01-09 | Mitsui Toatsu Chem Inc |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H0815533A (ja) * | 1994-06-28 | 1996-01-19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近赤外透過型プラスチック光ファイバ |
JP4093655B2 (ja) * | 1998-10-22 | 2008-06-04 |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 ビスフェノールaの製造法 |
JP2002114841A (ja) * | 2000-10-06 | 2002-04-16 | Mitsui Chemicals Inc | 光学部品 |
JP2002167349A (ja) | 2000-11-30 | 2002-06-11 | Adchemco Corp | 4,4’−ジヒドロキシジフェニルエ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
JP2003160526A (ja) | 2001-11-27 | 2003-06-03 | Manac Inc | ヒドロキノンの二量体及び三量体の製造方法 |
-
2004
- 2004-05-07 DE DE102004022673A patent/DE102004022673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
- 2005-04-23 KR KR1020067025648A patent/KR20070012535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05-04-23 ES ES05739541T patent/ES2309751T3/es active Active
- 2005-04-23 WO PCT/EP2005/004383 patent/WO2005113639A1/de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4-23 JP JP2007511934A patent/JP2007536420A/ja active Pending
- 2005-04-23 CN CN2005800224853A patent/CN198097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4-23 EP EP05739541A patent/EP1749043B1/de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5-04-28 US US11/116,567 patent/US742535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5-06 TW TW094114612A patent/TWI38643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02975A (en) * | 1990-04-12 | 1992-04-0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Liquid crystalline polycarbonate from dihydroxy biphenyl and dihydroxy diphenyl ether |
JP2002114842A (ja) * | 2000-10-06 | 2002-04-16 | Mitsui Chemicals Inc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れを含んで構成される光学部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536420A (ja) | 2007-12-13 |
DE102004022673A1 (de) | 2005-11-24 |
US7425358B2 (en) | 2008-09-16 |
CN1980978B (zh) | 2012-04-25 |
KR20070012535A (ko) | 2007-01-25 |
EP1749043A1 (de) | 2007-02-07 |
US20050250915A1 (en) | 2005-11-10 |
WO2005113639A1 (de) | 2005-12-01 |
TW200617060A (en) | 2006-06-01 |
EP1749043B1 (de) | 2008-07-30 |
ES2309751T3 (es) | 2008-12-16 |
CN1980978A (zh) | 2007-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86432B (zh) | 具有改善的流動性之共聚碳酸酯 | |
TWI415874B (zh) | 具有改良之金屬黏附性之(共)聚碳酸酯類 | |
KR101076178B1 (ko) | 개선된 유동 특성을 나타내는 고도로 분지된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및 코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및 그의 제법 및용도 | |
US7799889B2 (en) | Polycarbonates with good wettability | |
ES2400338T3 (es) | Policarbonatos modificados con propiedades superficiales mejoradas | |
KR20110067004A (ko) | 표면 경도가 개선된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조성물 | |
KR100917944B1 (ko) | 특정하게 분지된 말단기를 함유하는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폴리에스테르 카르보네이트 및 폴리에스테르 | |
ES2300920T3 (es) | Policarbonatos ramificados. | |
US7879967B2 (en) | Modified polycarbonates, polyester carbonates and polyesters having improved elongation behavior and flame resistance | |
JP4506922B2 (ja)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オリゴマー及びその樹脂組成物 | |
EP0941268A1 (en) | Polycarbonates | |
CN100393681C (zh) | 具有更小吸水性和更好流动能力的聚碳酸酯和共聚碳酸酯,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KR102048687B1 (ko) | 분기화 방향족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의 제조 방법 | |
KR20110087306A (ko) | 개선된 표면 경도를 갖는 코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