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2853B - 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使用該組成物之底化粧料,以及化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使用該組成物之底化粧料,以及化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2853B
TWI382853B TW095109806A TW95109806A TWI382853B TW I382853 B TWI382853 B TW I382853B TW 095109806 A TW095109806 A TW 095109806A TW 95109806 A TW95109806 A TW 95109806A TW I382853 B TWI382853 B TW I3828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ite
composition
skin
white pigment
refractive ind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09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0087A (en
Inventor
Tomoyuki Katsuyama
Satoshi Tomomasa
Hideo Hata
Original Assignee
Shiseid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seid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seido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700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0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2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28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3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A61K8/46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3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A61K8/5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or phosphorus
    • A61K8/585Organosilicon compou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3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A61K8/49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72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A61K8/84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therwise than those involving only carbon-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A61K8/89Polysiloxanes
    • A61K8/891Polysiloxanes saturated, e.g. dimethicone, phenyl trimethicone, C24-C28 methicone or stearyl dimethic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00Make-up preparations; Body powders; Preparations for removing make-up
    • A61Q1/02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800/00Properties of cosmetic compositions or active ingredients thereof or formulation aids used therein and process related aspects
    • A61K2800/40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functional or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r ingredients
    • A61K2800/42Colour properties
    • A61K2800/43Pigments; Dyes
    • A61K2800/436Interference pigments, e.g. Iridescent, Pearlesc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rd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osmetics (AREA)

Description

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使用該組成物之底化粧料,以及化粧方法 (相關的申請案)
本申請案對於2005年3月23日申請的日本國專利申請案2005-83561號已主張優先權,並將其納入本專利內容中。
本發明係有關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底化粧料及化粧方法的改良。
由於底化粧料等的皮膚化粧料是為能遮蔽黑斑、雀斑等的皮膚色斑,故一般是使用隱蔽力高且可調成目標色之膚色的組成物。而為得到高度的隱蔽力,可使用二氧化鈦、氧化鋅等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尤其是二氧化鈦的折射率為2.5至2.7是化粧品用粉末中之最高者,可使光散射效果大增且隱蔽力強。
雖然可藉由二氧化鈦的使用而遮蔽黑斑、雀斑等的皮膚色斑,但為提高其隱蔽力而大量摻配時,完妝後即有不透明的情形,而致不能獲得肌膚的自然質感。另一方面,若二氧化鈦的摻配量太少時,則未能充分遮蔽黑斑、雀斑等的皮膚色斑。因此,期望可兼得保有隱蔽力及自然質感的化粧料。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的問題,其目的即在提供可兼得保有隱蔽力及自然質感的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底化粧料(foundation,亦稱為粉底)及化粧方法。
本發明人等首先著眼於可傳達到肌膚內部的光。由於皮膚等的光散射媒體,照射到肌膚上的光有一部份會穿透至其內部後,因內部散射體而反射時,也會由不同於照射部位之處射出。本發明人等更由於這種射出部位的分布,而進行探究是否有肌膚的質感之重要因素。其結果發現,藉由使用摻配波長630至700nm的光吸收率較小者作為皮膚化粧料的色料時,其上述射出部位的分布較接近於肌膚的射出部位分布,而可得自然的質感。
意即,本發明的皮膚化粧料色料組成物之特徵為:不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且該色料組成物在下述條件下測定分光反射率時,於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75%以上,白底上的Y值在25至65的範圍內。
(測定條件)將色料組成物分散在硝化纖維素漆中後,調整色料組成物的濃度直至黑白隱蔽率試驗紙的白底上在波長4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為10±2%,使用間隔0.101 mm的塗佈器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進行塗布,再以分光測色機測定其分光反射率。
在上述色料組成物中,該色料組成物中所含的非白色色料以複選自複紅石(Litho1 rubine)BCA、日落黃(Sunset Yellow)FCF、酒石黃(tartrazine)、漢氏黃(Hanza Yellow)所成群組中的較為適用。
又,本發明的多劑型底化粧料之特徵,為具有含有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及上述色料組成物。
至於上述的多劑型底化粧料,也可在塗敷於肌膚上之前先將前述白色顏料組成物與前述色料組成物混合後再使用。
另外,本發明化粧方法之特徵為:包括將摻配有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塗敷在肌膚上的步驟,與將上述色料組成物塗敷在肌膚上的步驟。
在上述的化粧方法中,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在肌膚上的塗敷量以總量之0.1至5mg/cm2 為宜。
又,本發明的一劑型底化粧料之特徵為:含有非白色色料與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在去除該底化粧料中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後的部份,在下述測定條件下測定其分光反射率時,其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下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75%以上,白底上的Y值在25至65的範圍內。
(測定條件)將除去該底化粧料中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後的部份分散在硝化纖維素漆中後,調整色料組成物的濃度直至黑白隱蔽率試驗紙的白底上在波長4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為10±2%,使用間隔0.101 mm的塗佈器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進行塗布,再以分光測色機測定其分光反射率。
至於上述的一劑型底化粧料中,所摻配於該底化粧料中的非白色色料總量與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之比率(非白色色料總量/(高折射率白色顏料+非白色色料總量)),以20至90質量%為宜。
上述的一劑型底化粧料中,其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摻配量以1至25質量%為宜。
尚且,本說明書中所稱多劑型化粧膏,係指各別製造色料組成物與白色顏料組成物後,由使用者在肌膚上混合或在塗敷前先混合再使用的產品。另一方面,所稱一劑型底化粧料係指一體製造出的化粧料產品。
又,上述「去除底化粧料中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後的部分」係指:相對於一劑型底化粧料,除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以外的部分係相同組成,僅未摻配高折射率白色顏料而製造者。
如依本發明的皮膚用化粧料色料組成物,則可因波長630至700nm的反射率高而得自然的質感。
如依本發明的多劑型底化粧料,因備有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與上述的色料組成物,因此,將兩者一起塗敷在肌膚上,即可兼得保有隱蔽力及自然質感。
如依本發明的化粧方法,因包括在肌膚上塗敷含有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之步驟與塗敷上述色料組成物的步驟,即可兼得保有隱蔽力及自然質感。
如依本發明的一劑型底化粧料,即可兼得保有隱蔽力及化粧肌膚的自然質感。
以下說明有關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之特徵為:含有非白色色料的色料組成物,在下述測定條件下測定該色料組成物的分光反射率時,其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下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75%以上,白底上的Y值在25至65的範圍內。但是,該色料組成物未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
(測定條件)將色料組成物分散在硝化纖維素漆中後,調整色料組成物的濃度直至黑白隱蔽率試驗紙的白底上在波長4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為10±2%,使用間隔0.101 mm的塗佈器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進行塗布,再以分光測色機測定其分光反射率。
可滿足上述條件的非白色色料之具體例,可列舉如:莧菜紅(amaranth)、原藻紅(erythrosine)、胭脂紅(new coccin)、紅(phloxine)B、孟加拉玫塊素(rosebengal)、酸性紅(acid red)、酒石黃(tartrazine)、日落黃(Sunset Yellow FCF)、複紅石(Lithol rubine)B、複紅石BCA、色澱紅(lake red)C、色澱紅CBA、立索爾紅(Lithol red)、立索爾紅(Lithol red)CA、立索爾紅(Lithol red)BA、立索爾紅(Lithol red)SR、若丹明(rhodamine)B、若丹明B硬脂酸酯、四氯四溴螢光黃(tetrachlorotetrabromofluorescein)、甲苯胺紅(toluidine red)、四溴螢光黃(tetrabromofluorescein)、蘇丹(sudan)III、海靈頓粉紅(helindone pink)CN、曙紅(eosine)YS、二溴螢光黃(dibromofluorescein)、永久橙(permanent orange)、聯苯胺橙(benzidine orange)G、橙(orange)II、螢光黃(fluorescein)、螢光素鈉(uranine)、喹啉黃(quinoline yellow)WS、喹啉黃SS、聯苯胺黃(benzidine yellow)G、綠色螢光染料(pyranine conc)、紫胺R(violamine R)、亮堅牢猩紅(brilliant fast scarlet)、永久紅F5R、化粧品用紅色32號(ponceau SX)、橙I、橙SS、漢氏黃(hanza yellow)、萘酚黃(naphthol yellow)S、皂黃(metanil yellow)、fast light yellow 3G等的鋁色澱(aluminium lake)或鋯色澱(zirconium lake)或鋇色澱。再者,這些有機系色素也可依照日本專利特開2004-331877號公報或特開2004-331878號公報的方法等,使用與黏土複合而顏料化者。尤其是考量到作為化粧品用途的汎用性時,宜使用複選自複紅石(Lithol rubine)BCA、日落黃(Sunset Yellow)FCF、酒石黃、漢氏黃所成群組中之組合者。
如此而得的本實施形態之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其特徵係:於通常使用的濃度中,在波長630至700nm下的光之吸收率極小。
在此本說明書中所稱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定義為折射率為1.9以上的白色顏料。另外,白色顏料係指粒徑在0.1至1 μ m(通常係指可用作為白色顏料的粒徑),而未含可作為紫外線遮蔽劑使用的微粒二氧化鈦或微粒氧化鋅(粒徑約為0.01 μ m級)者。這種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尤其以作為一般顏料用之粒徑在0.1至1 μ m者的二氧化鈦為佳。例如,可使用作為紫外線遮蔽劑的微粒二氧化鈦其粒徑約為0.01 μ m級,且在可見光領域中幾乎無散射效果者,並未包含在本說明書中的白色顏料內。又,使用滑石或雲母等折射率不到1.9的顏料為一般體質顏料時,則可如後述試驗(參照表10)明顯得知並未能獲得充分的隱蔽力。此乃因與顏料周邊基材(或空氣)的折射率差較小,而不能獲得充分的散射效果。所以,即可因摻配有折射率為1.9以上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而提供兼得保有隱蔽力及自然質感的化粧肌膚之化粧料。
與本實施型態有關的多劑型底化粧料之特徵為:備有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與上述色料組成物。意即,多劑型底化粧料的使用者可分別將白色顏料組成物與色料組成物塗敷在肌膚上,使用時則依使用者本人的膚色而調整色料組成物在肌膚上的塗敷量。此時色料組成物的種類不限定於一種(即,白色組成物與色料組成物的二劑),也可以是持有不同色調的多種色料組成物與白色顏料組成物所成之組合者。但是,如同後述,即使為二劑型也足以應對多種膚色。又,不僅只是將白色顏料組成物與色料組成物各別塗敷使用,也可在塗敷前先混合白色顏料組成物與色料組成物後再使用。白色顏料組成物的色調並不只限於白色,也可摻配非白色色料。例如配合膚色白晰的人是以白色組成物調色,也可由使用者本人自行調整適合膚色的色料組成物之塗敷量。當然預先將非白色色料摻配在白色顏料組成物時,白色顏料組成物(除去其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部份)必須滿足與上述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同樣的之條件。
又,與本實施形態有關的化粧方法之特徵為:包括將摻配有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塗敷在肌膚上的步驟,與將上述色料組成物塗敷在肌膚上的步驟。但是並未特別限定白色顏料組成的塗敷步驟與色料組成物塗敷步驟的順序。
又,本實施形態的化粧方法中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在肌膚上的塗敷量,宜為總量之0.1至5mg/cm2 。即,其量不到0.1mg/cm2 時,則不能得到充分的隱蔽力,而其量多於5mg/cm2 時,即不能得到自然的肌膚感。
如此將作為底化粧料之色料組成物與白色顏料組成物分開使用之理由,係由於使用於本發明的色料在630至700nm無吸收,且與迄今仍使用之氧化鐵系色料調製成的底化粧料之色調不同之故。一般而言,底化粧料係於紅色色料、黃色色料、白色色料中使用彩度調整用,於630至700nm具有吸收的黑色色料,而可預先調整為接近膚色。所以,即使直接將其塗敷在肌膚上也很少有不同於膚色的不協調感。然而,本發明的色料組成物不為630至700nm吸收,且由於不能使色調與膚色一致,因此,直接塗敷時將會造成甚大的不協調感。此時,可藉由採用塗敷色料組成物的步驟與白色顏料組成物塗敷步驟分開的方法,有可能因不同塗敷色而消除不協調感,故宜採用此種化粧法。
然而就使用立場而言,也有希望一次塗敷即成的情形。此時,在塗敷底化粧料前,也可先將上述色料組成物(不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與白色顏料組成物依各人膚色而混合使用。
上述中已闡述過以不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色料組成物與含有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為各別體的多劑型底化粧料,而當然本發明的技術也可適用對應於如同通常的底化粧料所製成一體成形者(一劑型底化粧料)。即,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相關的一劑型底化粧料之特徵為:含有非白色色料的色料組成物與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將已去除前述一劑型底化粧料中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之部份,在下述測定條件下測定其分光反射率時,其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下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75%以上,白底上的Y值在25至65的範圍內。
(測定條件)將已去除底化粧料中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部份分散在硝化纖維素漆中後,調整色料組成物的濃度直至黑白隱蔽率試驗紙的白底上在波長4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為10±2%,使用間隔0.101 mm的塗佈器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進行塗布,再以分光測色機測定其分光反射率。
又,一劑型底化粧料中所摻配的非白色色料對應於色料總量之比率(非白色色料總量/(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總量+非白色色料總量)),以20至90%為宜,並以含20至70%較佳。意即,摻配比率不到20%時塗敷色帶有白色而為不自然的化粧色;反之,其量超過90%時,則塗敷色帶有紅色,且因必須薄層塗敷而未能得到充分的隱蔽力。再者,含20%至70%時可得到更為自然的化粧色。
又,摻配在一劑型底化粧料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量,以1至25質量%為宜。其量不足1%時,則不具充分的隱蔽力,而超過25%時,雖然具有充分的隱蔽力,但對於膚色較深的人則會使化粧色稍微帶有白色。
又,對於底化粧料的形態並無特別限定,為固狀、粉末狀、油性條狀、W/O或O/W乳液狀均可適用。
以上為本發明的簡略結構,將於以下作詳細的說明。本發明人等在達成本發明的過程中,是著眼於肌膚中傳達光的強度分布,即以光的照射點為中心的反射面上之射出分布。而因皮膚等的散射媒體,入射光就會從不同於入射部位的部位射出。換言之,即如第1圖中的模式所示,照射光束穿透至皮膚內部,會受到皮膚內散射體的反射與散射。由於皮膚內的反射、散射位置是朝向深部分布,故由皮膚內再射出的光也會從不同於原照射處之位置射出。本發明人等在認為這種從皮膚內的射出位置之分布是決定肌膚質感的一大因素,而發現在塗敷皮膚化粧料時此一分布可接近於肌膚者的條件而完成本發明。
第2圖為呈示半徑0.5 mm的白色光束照射到肌膚上時,傳達光的強度分布之曲線圖。其中,橫軸為離照射中心的距離(cm)、縱軸為反射光的強度。由第2圖的曲線圖可知,對於照射中心以外的反射光之強度(傳達光強度),其絶大部份是來自紅色光(波長領域630至700nm)。即,可推測波長領域630至700nm的光之傳達強度分布對於皮膚的質感有甚大的影響。因此,本發明人等即針對紅色光,尤其是聚焦於波長領域633nm的光,並為探究具有接近於肌膚的傳達光強度分布之皮膚化粧料的條件而進行預備實驗。
首先,將5%顏料級二氧化鈦(Tronox RKB2,Bayer製)凡士林P分散體,依下述表1的塗敷量(mg/cm2 )之改變而測定其當時的傳達光強度分布之變化。又,表1中也有表示對應於個別塗敷量的總穿透率(直進穿透率+擴散穿透率)。實驗條件為以前腕內側部位5×5 cm2 為塗敷範圍、使用HeNe激光(雷射)(波長633nm)為光源及0.5 mm的照射光束徑。
將上述結果顯示於第3圖中。其中,橫軸為離照射中心的距離,縱軸為反射光之強度。由第3圖之曲線圖可知,塗敷量在5mg/cm2 以上時,較遠離照射中心的位置之傳達光強度明顯地降低。但是,在通常底化粧料等中可使用範圍(1mg/cm2 至5mg/cm2 )的塗敷量,與肌膚比較時並未見到多大的變化。亦即,如同上述表1所示,可知在即使總穿透率雖少而也在55%以上時,二氧化鈦的光之散射效果並未受到傳達光強度分布之多大的影響。
其次為探究因有色色料的光吸收是如何影響到傳達光,則如下述的表2所示,在上述的5%顏料級二氧化鈦凡士林P分散體中,對於分別加入0質量%、0.125質量%、0.25質量%、0.5質量%的黑氧化鐵而成的組成物A至D,在調整其塗敷量使各別組成物的總穿透率大致為一定值(60%)後探求其傳達光強度分布。
第4圖為呈示其結果的曲線圖,橫軸為距照射中心的距離(cm)、縱軸為反射光的強度。從第4圖的結果可知,由於黑氧化鐵的摻配而使光傳達強度明顯下降。此係暗示即使塗敷層的穿透率幾乎相同時,傳達光強度也會強烈受到塗敷層中的光吸收之影響。
由此可知,在作為一般底化粧料等皮膚化粧料的使用條件下,傳達光強度分布深受來自色料之光吸收的影響。其理由可以考量如下。入射到皮膚內的光如第1圖中所示,係在皮膚內部受到散射、吸收後,再射出皮膚外。此時,若已在肌膚上塗敷有化粧料時,咸認將因該塗敷膜的光散射、光吸收而使入射到皮膚內的光量自行減少,但是入射到皮膚內的光束在皮膚內部受到的散射會擴大。而且再由皮膚內射出的光中,一部份穿透塗敷膜,而一部份則從塗敷膜再反射而再入射到皮膚內部。此再度受到反射的光又在皮膚內散射後,一部份將穿透塗敷膜,而部份又再反射之如此地一再反復進行。如為光散射大而光吸收少的塗敷膜時(相當於僅摻配上述二氧化鈦時),光在穿透塗敷膜之際(入射到皮膚上及從皮膚射出時)幾乎不會受到吸收,而受塗敷膜的再反射後再度回到皮膚內時,也幾乎未因光吸收而減少強度。此結果可認為是傳達光強度的減少受到抑制。反之,如為光散射的程度幾乎與上述者相同而光吸收較大的塗敷膜時(相當於在二氧化鈦中添加黑氧化鐵的情形),入射到皮膚及射出時因光吸收而使光減弱,加上受塗敷膜的再反射時也會因吸收而致光強度衰減。因此,可認為是較遠離入射位置者其傳達光強度的衰減較大。
色料組成物中所使用色料之光學特性與完妝的關係
接著以上述結果為基礎而摻配到色料組成物中的色料,在紅系色料是使用複紅石BCA(東洋油墨製)、黃系色料是使用酒石黃鋁色澱(Sun Chemical Company製)並作成試樣後,進行試驗。又,為作比較而在底化粧料中亦使用一般所用的紅氧化鐵、黃氧化鐵、黑氧化鐵並作成試樣。表3中所示,為對於其組成比(質量%)、色料組成物之色調(混合二氧化鈦前)、化粧料塗敷在肌膚上後的化粧肌膚的色調、隱蔽力及自然質感的官能評估之結果。
(混合白色顏料後的組成物之色調(但為塗敷在肌膚之前)的評估基準)◎:極接近膚色○:稍微接近膚色△:稍離膚色X:遠離膚色(隱蔽力的評估基準)◎:有隱蔽○:稍微隱蔽△:稍微不隱蔽X:未隱蔽(自然質感的評估)◎:有透明感、無明顯凹凸且為自然的完妝○:為稍自然的完妝△:為稍不自然的完妝X:為不自然的完妝
其中,試樣3-2係使用一般色料的紅氧化鐵、黃氧化鐵及黑氧化鐵之皮膚化粧料。又,試樣3-6為對應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組成物,係使用紅光範圍的吸收少之色料、複紅石BCA及酒石黃。試樣3-3是在試樣3-6中摻配黑氧化鐵後,再將色料組成物(混合白色顏料後)自體的色調調整為膚色者。又,試樣3-1係將試樣3-2的色料組成物中去除黑氧化鐵者;試樣3-4係將試樣3-6的酒石黃改換成摻配黃氧化鐵者;試樣3-5係將試樣3-6的複紅石BCA改換成摻配紅氧化鐵者。
先在表3的各試樣之色料組成物中混合同量的二氧化鈦後,再將該混合物塗敷在肌膚上。由表3可知,因二氧化鈦的塗敷量相同,所以隱蔽力的效果也與自體相同。但是,有關對於化粧肌膚的自然質感的評估,則可知試樣3-6可發揮出優異的效果,而其他試樣的效果均不佳。尚且,雖然試樣3-6並未摻配黑氧化鐵,色料組成物自體的色調為鮮豔的紅色,而且混合二氧化鈦後也為遠離膚色的色調,但如後述的表4之結果可知,在塗敷到肌膚上時即可呈現出自然的質感。
在觀察比較塗敷以往的化粧品之試樣3-1的化粧肌膚與塗敷試樣3-6的化粧肌膚時,肌膚凹凸或成影的外觀有差異。傳達光強度較低者(試樣3-1至3-5),其凹凸明顯、肌膚的成影部份也較黑濃;反之,傳達光強度較高者(試樣3-6),其凹凸不明顯,且肌膚的成影是呈微紅色。此乃如同在第5圖(a)中所示,以往的化粧料由於從遠離光的照射位置射出的光之強度較低,故可認為是該圖(a)的斜線部所示的部份上有清楚成影顯現之故。但是,試樣3-6的化粧料則因具有接近於肌膚的傳達光強度,因此,即如同第5圖(b)中所示,光不入射的位置(成影部份)也會受到從其他位置入射的光在皮膚之內部散射,而也可從成影部份的位置射出。所以,可認為是由於肌膚的凹凸形成的陰影而造成接近於肌膚的自然質感。
第6圖係呈示試樣3-1至3-6的組成物(但為混合白色顏料前的色料組成物)塗布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時白底上的反射光譜。尚且,分光反射光譜是在以下的測定條件下測定。
(測定條件)使1.0g的色料組成物分散在15g的硝化纖維素漆中(武藏塗料製商品名:尼妥龍克利亞(音譯))後,以間距0.101 mm的塗佈器塗布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再使用分光測色器(Konica Minolta製商品名:CM2600d)並以開口徑11 mm Φ,SCE型(mode)(去除正反射光)進行測定。而黑白隱蔽率試驗紙是使用Leneta FORM 5C,OPACITY CARTS尺寸為7-5/8×10-1/4吋(194×260 mm)。
由第6圖可知,化粧肌膚為自然質感的試樣3-6,其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75%以上(又,在波長4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約為10%)。由此可知,在波長630至700nm下的吸收較少。另一方面,在查看其他使化粧肌膚呈現不自然的試樣時,可知其在上述波長領域之光吸收較大(反射率較小)。意即,可知在上述波長領域中之反射率較高者,可見到其化粧肌膚的自然質感效果較高。另外,可證明在紅色光領域(630至700nm)中的傳達光強度可影響到化粧肌膚的自然質感。爰此,可知藉由3-6的組成物即可得到自然的質感。
一般的底化粧料因調整彩度、明度而必然是越佳者,在添加具有為可見光波長全領域所吸收的黑色色料後,並調合成與肌膚之膚色幾乎相同的色澤,其塗敷色與肌膚之膚色之間的差異感越少。不過,由於3-6的組成物在630至700nm下的光吸收小,故混合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後的組成物之色調與一般的底化粧料之色調比較時,其明度與彩度成為極高者。所以,依被驗者的情況而欲使塗敷色調合自然也有其困難的時候。
此時發明人等即就如3-6的彩度、明度為高的組成物可無差異感的塗敷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結果發現由於不含高折射白色顏料的色料組成物與含有高折射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成物之分別塗敷,而可以比較容易使各種膚色的塗敷色呈現自然。對應於表3的試樣3-6,4-1為混合白色顏料後的色料組成物,4-2為混合白色顏料前的色料組成物,而對於4位被驗者,則是比較將組成物4-1直接塗敷上的塗敷色與先塗敷白色顏料組成物後再塗敷組成物4-2時的塗敷色,結果如表4所示。
(白色顏料組成物的調製方法)將二氧化鈦分散於凡士林中,將以三支滾輪混練三次並充分分散者作為白色顏料組成物。又,白色顏料組成物的組成比為10質量%的二氧化鈦(Tronox RKB2 Bayer製)及90質量%的凡士林。
(試驗方法)以目視法判定對4名被驗者塗敷0.5mg/cm2 的4-1時的塗敷色,與先塗敷白色顏料組成物後再塗敷適量的4-2為直至其塗敷色呈自然時的塗敷色。
(塗敷色的評估基準)◎:自然○:可接受的自然△:稍不自然×:明顯不自然
如表4中所示,可知依被驗者的情況而在一邊調整色料組成物塗敷量時,可因一邊塗敷而呈現自然的塗敷色。這些結果可認為如下述。雖然人的膚色因人而異,但也可能因存在於角質層或真皮層內的角質蛋白(keratin)或膠原蛋白造成的白色散射與來自血液中的血紅素、膽紅素等的紅色成分(含黃色)之適當混合而可成為近似於膚色的色澤,再因黑色素所引起茶褐至黑色成分而致彩度與明度暗沉。因此,可認為本質上決定膚色色調的因素在於血液中的紅色成分與由散射而成的白色成分,只要針對使用者的個人作適切比率的組成,即或與肌膚有若干的差異,也可自然溶成。實際上,由於630至700nm無吸收的色料所構成的3-6,在混合高折射率顏料前是呈現非常接近於血液的鮮紅色,而使用如同在3-1至3-5的一般底化粧料中所用的氧化鐵系色料時,則不會呈現鮮紅色。因此,與本發明相關的組成物,因含有如同模仿自然活體膚色組成般的色料組成,即使沒有黑色也可認為是已溶成膚色者。
又,可認為是因不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色料組成物(紅色成分)與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組成物(白色成分)是分開的,可在一邊調整色料組成物之量的同時一邊作塗敷,而能適合眾多使用者的膚色。過去從未有過這種的想法,而在使底化粧料組成物能適合肌膚色的前提下,認為黑色顏料是底化粧料的必要成分。尚且,在紅色的色料組成物中含有紅色色料與黃色色料,藉由如後述的組合而可在混合白色顏料時變化膚色色調。所以,只要將紅色色料與黃色色料之組合及與白色顏料混合之組合予以變化,即可存在有非常多種的組合,但是因將色料組成物與含白色顏料的組成物分開而可能使組合大為減少,此乃將底化粧料分開為二劑的道理。
以下說明可滿足不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色料組成物之相關光學性質。
色料組成物的光學特性
在此,是針對與本實施形態相關底化粧料的色料組成物中所用適當色料之光學性質進行研究。本發明中所要求色料組成物的必要條件為:(1)不具有在630至700nm的吸收,且如前述,(2)此色料組成物與白色顏料混合時,會變成膚色。
如欲以一般方法來確認這些性質時,最適切的考量為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作適度濃度的塗布,再由其分光反射率曲線推估。又因色料組成物中的色料之種類與濃度分歧,故有必要以適當的方法使塗布量標準化。膚色的色相如屬YR,則色料組成物為由紅色系到黃色系的色料或這些色料的混合物。此乃意指色料組成物為具有可吸收藍色到綠色者,並暗示塗布後的白底上之分光反射率曲線大約是朝右上方的曲線。因此,為了使色料組成物在隱蔽率試驗紙上的塗布量標準化,而進行塗敷至400nm的反射率為10±2%。此時,塗布後的白底上在630至700nm下的分光反射率與塗布前的白底之分光反射率對照時,幾乎不見下降,或只要在其值以上,即可確認色料組成物對該波長的吸收率幾乎為零。
其次是探討有關與白色色料混合時呈現膚色的條件。藉由本方法之塗布,即可確定白底上在400nm下的反射率與700nm下的反射率。此時,波長400nm至700nm的反射率分布如第7圖的曲線(A)之所示為全部偏低時,因意味著色料組成物極端的紅,而可預想其與白色顏料混合時其色將偏紅。另一方面,如第7圖的曲線(B)所示為全部偏高時,色料組成物變成帶黃,而可預想在與白色顏料混合時其色會變為帶黃。由此可類推是有必要具適度大小的反射率分布,而此反射率分布大小可以置換成有三刺激值的Y值(20 視野、D65、JIS Z-8701、Z-8722)作為指標。
探討有關上述Y值的適宜範圍。如表5、6、7、8中所示,將色料組成物調製成各種的摻配濃度(質量%)後,施行塗布直至其400nm下的反射率在10±2%的範圍內,測定其在630nm至700nm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與Y值,且對已塗敷白色顏料組成物的肌膚再重複塗上各色料組成物時,評估該肌膚色的自然質感。
(如肌膚色的自然質感之評估基準)◎:如自然的肌膚色○:還算自然的膚色△Y:為膚色稍偏黃△R:為膚色稍偏紅×Y:為膚色過黃×R:為膚色過紅
(色料組成物)1)複紅石(Lithol rubine BCA)-酒石黃系 其一使用複紅石BCA(東洋油墨製)與酒石黃鋁色澱(Sun Chemical製)作為有色色料,製作成如下述表5組成的試樣。
2)複紅石-酒石黃系其二使用複紅石(東洋油墨製)與酒石黃鋁色澱(Sun Chemical製)作為有色色料,製作成如下述表6組成的試樣。
3)日落黃FCF-酒石黃系使用日落黃(Sun ChemiCal製)與酒石黃鋁色澱(Sun Chemical製)作為有色色料,製作成如下述表7組成的試樣。
4)日落黃FCF-漢氏黃(Hanza Yellow)系使用日落黃FCF(Sun Chemical製)與漢氏黃(癸巳化成製)作為有色色料,製作成如下述表8組成的試樣。
白色顏料組成物的調製方法
使二氧化鈦分散於凡士林中,將以三支滾輪混練三次並充分分散者作為白色顏料組成物。又,白色顏料組成物的組成比為10質量%的二氧化鈦(TrOnOX RKB2Bayer製)及90質量%的凡士林。
色料組成物的調製方法
使各種色料各以30wt%分散在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內,以三支滾輪混練三次後並充分分散者再分散在其餘的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中,加入凡士林並加熱使其溶解,在水浴中一邊攪拌一邊使其冷卻後,所得的凝膠狀物即使用作為試樣。
塗敷色的確認方法
在皮膚上塗敷1mg/cm2 的白色顏料組成物後,再塗上各色料組成物,經由化粧品技術專家予以評估該塗敷色的色調。
測定400nm、630至700nm下的分光反射率及Y值的方法
在含有配方1)1g、2)1.6g、3)1g、4)1g之各色料組成物中,各別加入硝化纖維素(武藏塗料廠商品名:尼妥龍克利亞(音譯))使達到16g,並予以充分混練。接著以0.101 mm的塗佈器將之塗敷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Leneta FORM 5C,OPACITY CARTS尺寸:7-5/8×10-1/4吋(194×260 mm))上,使用分光測色器(Minolta製商品名:CM2600d)以SCE形式(mode)(去除正反射光)、開口徑11 mm以求得400nm下的分光反射率、630nm以上的(平均)分光反射率及Y值。亦即,使塗敷膜之厚度為一定下,調整塗敷膜中的色料組成物之濃度至可使400nm下的分光反射率為10±2%。
由表5至8的結果可以確認,雖然因色料的選擇而使適宜的範圍有差異,但Y值變大時將變更黃,而Y值變小時則有變紅的趨勢。又因所使用色料的組合而使其Y值的適宜範圍有所改變,但只要調整其範圍大約在25至65時,則與白色顏料混合時即可改變成肌膚色。而且,只要為30至60的範圍,與白色顏料混合後並塗敷在肌膚上時,即可得到更為自然的膚色。
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塗敷量
其次探討於本發明之化粧方法中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之理想塗敷量。
使用的白色顏料組成物,是將顏料級二氧化鈦(Tronox RKB2,Bayer製)分散在凡士林中,再以三支滾輪混練三次並充分分散者(白色顏料組成物的組成比為10質量%的二氧化鈦及90質量%的凡士林),而色料組成物是使用上述表3中的試樣3-6(但為混合白色顏料前)。
改變白色顏料組成物的塗敷量,直至塗敷後的色調呈現自然為止,才再塗敷色料組成物。針對此時的隱蔽力及自然質感的官能評估結果表示如下。
(隱蔽力的評估基準)◎:有隱蔽○:稍微隱蔽△:稍微不隱蔽×:未隱蔽(自然質感的評估基準)◎:有透明感、無明顯凹凸且為自然的完妝○:為稍微自然的完妝△:為稍微不自然的完妝×:為不自然的完妝
由表9可知,二氧化鈦的塗敷量在0.1mg/cm2 以下時,即不能得到充分的隱蔽力,而為5mg/cm2 以上時則有損及化粧肌膚的自然質感。因此,可知二氧化鈦的塗敷量以0.1至5mg/cm2 為佳。
顏料折射率與隱蔽力的關係
進行隱蔽力與顏料折射率的關係之研究試驗,結果如表10中所示。
(隱蔽力的評估基準)◎:有隱蔽○:稍微隱蔽△:稍微不隱蔽×:未隱蔽(自然質感的評估基準)◎:有透明感、無明顯凹凸且為自然的完妝○:為稍微自然的完妝△:為稍微不自然的完妝×:為不自然的完妝
又,表中的數值為質量%。色料組成物(白色顏料混合前)是使用0.13質量的複紅石(東洋油墨公司製)、4.87質量%的酒石黃(Sun Chemical公司製)之混合者。
由此結果可知,為了得到充分的隱蔽力,即有必要使用折射率1.9以上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作為白色顏料。而且尤以二氧化鈦為佳。
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摻配量及與有色色料組成物的摻配比率
在與本實施形態之一劑型底化粧料中,為調整有色色料組成物與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二氧化鈦)之間適當的摻配比率,而作成如下表所示組成(質量%)的試樣進行試驗。而且,混合白色顏料前的色料組成物是使用與表5的5-3為相同的組成。
試驗方法係如下述。
(色料組成物的調製方法)使各別為30wt%的各色料分散在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內,將以三支滾輪混練三次並充分分散者再分散於其餘的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中,加入凡士林並加熱使其溶解,在水浴中一邊攪拌一邊使其冷卻後,所得的凝膠狀物即使用作為試樣。
化粧色、隱蔽力及自然的質感之各項的評估基準係如下述。
(化粧色)×紅:不自然的紅×白:不自然的白△紅:稍微不自然的紅(深膚色的人使用)△白:稍微不自然的白(淺膚色的人使用)○紅:較一般皮膚為紅,但適合膚色較深的人○白:較一般皮膚為白,但適合膚色較淺的人◎:非常自然且易於使用(一般膚色的人使用)◎薄:非常自然(一般膚色時薄層塗敷)◎紅:非常自然(膚色稍深的人使用)◎白:非常自然(膚色稍淺的人使用)(隱蔽力)◎:隱蔽力大○:隱蔽力稍大△:隱蔽力稍小△×:隱蔽力小×:無隱蔽力(自然的質感)◎:有透明感,無明顯凹凸為自然完妝○:為稍微自然的完妝△:為稍微不自然的完妝×:為不自然的完妝
如表11A至11D所示,進行將基劑中二氧化鈦的量由0.05質量%變化至40質量%的試驗。由表可知,濃度不到1質量%時(試樣11-1至11-5),其隱蔽力不足而未能期待有肌膚所煩惱的遮蔽效果。另一方面,其量在25質量%以上時(試樣11-12至11-14),雖有充分的隱蔽力而對於膚色較深的人會顯白而不自然,故以含量在1至25%為宜,並以2至25%更為理想。
關於非白色色料與高折射率白色顏料間的摻配比率,進行將非白色色料總量/(二氧化鈦+非白色色料總量)質量%由11.1%變化到98%之試驗。由表可知,色料量大於90%時(試樣11-1至11-5),塗敷色會偏紅而必須薄層塗敷,致使隱蔽力減弱。另一方面,其量小於20%時(試樣11-12至11-14),塗敷色偏白而對於膚色不白的人會顯得不自然。因此,其量以20至90%為宜,並以20至70%更佳。
以下所示為本發明的數件實施例,但本發明不只限定於以下的實施例。又,配方中的數值全為質量%。
實施例1二劑型底化粧料
實施例1中所示為組合色料組成物與白色顏料組成物以供使用的二劑型底化粧料之配方例。尚且,下述實施例中所列舉白色顏料組成物與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可以任意的組合以供使用。
油性型白色顏料組成物
(配方)二甲基聚矽氧烷 5異硬脂酸 0.5蘋果酸二異硬脂酯 3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 1倍半異硬脂酸山梨糖醇酐酯 1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二氧化鈦 10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滑石 餘量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絹雲母 20 N-十二醯基-L-離胺酸 0.1金屬皂處理滑石 8球狀二氧化矽 5醋酸維生素E 0.1對羥基苯甲酸乙酯 適量三甲氧基肉桂酸甲基雙(三甲基矽氧基)矽烷基異戊酯 1對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 3球狀聚丙烯酸烷酯粉末 6
(調製方法)在配方的粉末部中加入已於80℃中加熱溶解的油相部,經漢塞攪拌器(Henschel mixer)混合後,再以中碎機(pulverlizer)予以粉碎。將所得的粉末填入樹脂中皿內,經加壓成形後即得油性型白色顏料組成物。
W/O乳狀白色顏料組成物
(配方)<油相部>二甲基聚矽氧烷 4十甲基環五矽氧烷 25聚氧乙烯.甲基聚矽氧烷共聚物 4二硬脂基二甲基銨氯化物 0.1<粉末部>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二氧化鈦 10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絹雲母 10N-十二醯基-L-離胺酸 0.1對羥基苯甲酸酯 適量<水相部>丙二醇 5水 餘量
(調製方法)將配方中的粉末部加入已於80℃中加溫溶解的油相部中,再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混合粉碎。在所得粉末.油分混合物中加入水相部,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乳化後,即得W/O乳狀白色顏料組成物。
粉末狀色料組成物
(配方)二甲基聚矽氧烷 5異硬脂酸 0.5蘋果酸二異硬脂酯 3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 1倍半異硬脂酸山梨糖醇酐酯 1落日黃FCF(Sun Chemical公司製) 6.32酒石黃鋁色澱(Sun Chemical公司製) 3.68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滑石 餘量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絹雲母 20 N-十二醯基-L-離胺酸 0.1金屬皂處理滑石 8球狀二氧化矽 5醋酸維生素E 0.1對羥基苯甲酸乙酯 適量三甲氧基肉桂酸甲基雙(三甲基矽氧基)矽烷基異戊酯 1對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 3球狀聚丙烯酸烷酯粉末 6
(調製方法)在配方的粉末部中加入已於80℃中加熱溶解的油相部,經漢塞攪拌器的混合後,再以中碎機予以粉碎。將所得的粉末填入樹脂中皿內,經加壓成形後即得粉末狀色料組成物。
此色料組成物在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80%,而Y值為45。
乳化固形W/O狀色料組成物
(配方)<油相部>微晶蠟 5二甲基聚矽氧烷 10十甲基環五矽氧烷 30聚氧乙烯.甲基聚矽氧烷共聚物 2棕櫚酸 0.5倍半異硬脂酸山梨糖醇酐酯 1醋酸維生素E 0.1 δ-維生素E 0.1<粉末部>複紅石BCA(東洋油墨公司製) 0.25酒石黃鋁色澱(Sun Chemical公司製) 9.75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矽酸酐 2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絹雲母 15交聯型聚矽氧烷粉末(Trefil E-506) 3N-十二醯基-L-離胺酸 0.1對羥基苯甲酸酯 適量<水相部>二丙二醇 3精製水 餘量
(調製方法)將配方中的粉末部加入已於80℃中加溫溶解的油相部中,再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混合粉碎。在所得粉末.油分混合物中加入水相部,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乳化。將所得混合物填入樹脂中皿後,即得乳化固形W/O型色料組成物。
此色料組成物在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80%,而Y值為50。
W/O乳狀色料組成物
(配方)<油相部>二甲基聚矽氧烷 4十甲基環五矽氧烷 25聚氧乙烯.甲基聚矽氧烷共聚物 4二硬脂基二甲銨氯化物 0.1<粉末部>複紅石BCA(東洋油墨公司製) 0.17酒石黃鋁色澱(癸巳化成公司製) 9.83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絹雲母 10 N-十二醯基-L-離胺酸 0.1對羥基苯甲酸酯 適量<水相部>丙二醇 5水 餘量
(調製方法)將配方中的粉末部加入已於80℃中加溫溶解的油相部中,再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混合粉碎。在所得粉末.油分混合物中加入水相部,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乳化後,即得W/O乳狀色料組成物。此色料組成物在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79%,而Y值為36。
條狀色料組成物
(配方)<油相部>微晶蠟 12二甲基聚矽氧烷 4十甲基環五矽氧烷 17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 26聚氧乙烯.甲基聚矽氧烷共聚物 4<粉末部>落日黃FCF(Sun Chemical公司製) 14漢氏黃雲母基質(色料含量25%)(癸巳化成公司製) 24
(調製方法)將配方中的粉末部加入已於90℃中加溫溶解的油相部中,再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混合粉碎後,流入條狀金屬模具內,即得條狀色料組成物。此色料組成物在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80%,而Y值為46。
如依實施例1所列舉之白色顏料組成物與色料組成物,在任意之組合中均可得到優異透明感且凹凸不明顯之自然完妝。
實施例2-粉質底化粧料(一劑型)
(配方)二甲基聚矽氧烷 5異硬脂酸 0.5蘋果酸二異硬脂酯 3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 1倍半異硬脂酸山梨糖醇酐酯 1複紅石BCA(東洋油墨公司製) 0.13酒石黃鋁色澱(Sun Chemical公司製) 4.87球狀PMMA被覆雲母 6微粒氧化鋅 0.5微粒二氧化鈦 2合成金雲母 2金屬皂處理滑石 8球狀二氧化矽 5醋酸維生素E 0.1對羥基苯甲酸乙酯 適量三甲氧基肉桂酸甲基雙(三甲基矽氧基)矽烷基異戊酯 1對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 3球狀聚丙烯酸烷酯粉末 6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滑石 餘量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絹雲母 20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二氧化鈦 15
(調製方法)在配方的粉末部中加入已於80℃中加熱溶解的油相部,經漢塞攪拌器的混合後,再以中碎機予以粉碎。將所得的粉末填入樹脂中皿內,經加壓成形後即得粉質底化粧料。
混合白色顏料前在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80%,而Y值為50。如依本實施例2的粉質底化粧料,即可得到透明感優異且凹凸不明顯的自然完妝。
比較例1-粉質底化粧料(一劑型)
(配方)二甲基聚矽氧烷 5異硬脂酸 0.5蘋果酸二異硬脂酯 3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 1倍半異硬脂酸山梨糖醇酐酯 1球狀PMMA被覆雲母 6微粒氧化鋅 0.5微粒二氧化鈦 2合成金雲母 2金屬皂處理滑石 8球狀二氧化矽 5醋酸維生素E 0.1 δ-維生素E 0.1對羥基苯甲酸乙酯 適量三甲氧基肉桂酸甲基雙(三甲基矽氧基)矽烷基異戊酯 1對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 3球狀聚丙烯酸烷酯粉末 6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滑石 餘量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絹雲母 20甲基氫二烯聚矽氧烷被覆二氧化鈦 15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氧化鐵黃 3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氧化鐵紅 1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氧化鐵黑 適量
(調製方法)在配方的粉末部中加入已於80℃中加熱溶解的油相部,經漢塞攪拌器的混合後,再以中碎機予以粉碎。將所得的粉末填入樹脂中皿內,經加壓成形後即得粉質底化粧料。混合白色顏料前在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60%,而Y值為38。
在使用本比較例1的粉質底化粧料時,會注意到肌膚毛孔或微小凹凸的浮現,且粉粒明顯。
實施例3-乳化固形W/O底化粧料(一劑型)
(配方)<油相部>微晶蠟 5二甲基聚矽氧烷 10十甲基環戊矽氧烷 30聚氧乙烯.甲基聚矽氧烷共聚物 2棕櫚酸 0.5倍半異硬脂酸山梨糖醇酐酯 1醋酸維生素E 0.1 δ-維生素E 0.1<粉末部>複紅石(東洋油墨公司製) 0.17酒石黃鋁色澱(癸已化成製) 9.83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矽酸酐 2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二氧化鈦 15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絹雲母 10交聯型聚矽氧烷粉末(Trefil E-506) 3N-十二醯基-L-離胺酸 0.1對羥基苯甲酸酯 適量<水相部>二丙二醇 3精製水 餘量
(調製方法)將配方中的粉末部加入已於80℃中加溫溶解的油相部中,再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混合粉碎。在所得粉末.油分混合物中加入水相部,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乳化。將所得混合物填入樹脂中皿後,即得乳化固形W/O底化粧料。
此時,為非白色色料的落日黃及酒石黃的摻配比率與表6之6-5相同。混合白色顏料前在630至700nm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79%,而Y值為36。如依本實施例3的乳化固形W/O底化粧料,即可得到透明感優異且凹凸不明顯的自然完妝。
比較例2-乳化固形W/O底化粧料(一劑型)
(配方)<油相部>微晶蠟 5二甲基聚矽氧烷 10十甲基環五矽氧烷 30聚氧乙烯.甲基聚矽氧烷共聚物 2棕櫚酸 0.5倍半異硬脂酸山梨糖醇酐酯 1醋酸維生素E 0.1 δ-維生素E 0.1<粉末部>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氧化鐵黃 3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氧化鐵紅 1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氧化鐵黑 適量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矽酸酐 2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二氧化鈦 15烷基改質矽樹脂被覆絹雲母 10二氧化鈦.氧化鐵紅被覆雲母 3交聯型聚矽氧烷粉末(Trefil E-506) 3N-十二醯基-L-離胺酸 0.1對羥基苯甲酸酯 適量<水相部>二丙二醇 3精製水 餘量
(調製方法)將配方中的粉末部加入已於80℃中加溫溶解的油相部中,再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混合粉碎。在所得粉末.油分混合物中加入水相部,以均勻攪拌器進行5分鐘的乳化。將所得混合物填入樹脂中皿後,即得乳化固形W/O底化粧料。混合白色顏料前在630至700nm下之分光反射率的最小值為59%,而Y值為37。
在使用本比較例2的乳化固型W/O底化粧料時,會注意到肌膚毛孔或凹凸的浮現,且粉粒明顯。
第1圖說明光入射到肌膚時,由皮膚內部射出的光之射出位置擴散的情形之模式圖。
第2圖呈示白色光束照射到肌膚時,傳達光強度分布之曲線圖。
第3圖呈示氧化鈦之塗附量與傳達光強度分布之關係的曲線圖。
第4圖由因化粧膜所引發光吸收率變化時各別的傳達光強度分布。
第5圖(a)及(b)係說明化粧肌膚的質感與傳達光的關係之模式圖。
第6圖係試樣3-1至3-6的白底上之分光反射光譜。
第7圖係說明色料組成物的白底上之分光反射光譜的模式圖。

Claims (7)

  1. 一種多劑型底化粧料,其特徵為:在具備有包含折射率1.9以上之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及由選自複紅石BCA(Lithol rubine BCA)、日落黃(Sunset Yellow)FCF、酒石黃(tartrazine)、漢氏黃(Hanza Yellow)所成群組中之2種以上的非白色色料所構成之色料組成物的多劑型底化粧料中,該色料組成物不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且該色料組成物在下述條件下測定分光反射率時,於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75%以上,白底上的Y值在25至65的範圍內,(測定條件)使色料組成物分散在硝化纖維素漆中後,調整色料組成物的濃度直至黑白隱蔽率試驗紙的白底上在波長400nm之分光反射率為10±2%,並使用間隔0.101 mm的塗佈器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進行塗布,再以分光測色機測定其分光反射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劑型底化粧料,其中,前述白色顏料組成物與前述色料組成物係在塗敷於肌膚之前,先混合後再使用。
  3. 一種化粧方法,其特徵係:在包含將摻配有折射率1.9以上之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白色顏料組成物塗敷在肌膚上的步驟,與將由選自複紅石BCA(Lithol rubine BCA)、日落黃(Sunset Yellow)FCF、酒石黃(tartrazine)、漢氏黃(Hanza Yellow)所成群組中之2種以上的非白色 色料所構成之色料組成物,塗敷在肌膚上的步驟之化粧方法中,該色料組成物不含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且該色料組成物在下述條件下測定分光反射率時,於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75%以上,白底上的Y值在25至65的範圍內,(測定條件)使色料組成物分散在硝化纖維素漆中後,調整色料組成物的濃度直至黑白隱蔽率試驗紙的白底上在波長400nm之分光反射率為10±2%,並使用間隔0.101 mm的塗佈器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進行塗布,再以分光測色機測定其分光反射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化粧方法,其中,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在肌膚上的塗敷總量為0.1至5mg/cm2
  5. 一種一劑型底化粧料,其特徵係:在包含由選自複紅石BCA(Lithol rubine BCA)、日落黃(Sunset Yellow)FCF、酒石黃(tartrazine)、漢氏黃(Hanza Yellow)所成群組中之2種以上的非白色色料所構成之色料組成物與折射率1.9以上之高折射率白色顏料之一劑型底化粧料中,經去除前述底化粧料中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後的部份,在下述測定條件下測定分光反射率時,其白底上在波長630至700nm的分光反射率之最小值為75%以上,白底上的Y值在25至65的範圍內,(測定條件) 將去除底化粧料中的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後的部份,分散在硝化纖維素漆中後,調整色料組成物的濃度直至黑白隱蔽率試驗紙的白底上在波長400nm之分光反射率為10±2%,使用間隔0.101 mm的塗佈器在黑白隱蔽率試驗紙上進行塗布,再以分光測色機測定其分光反射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一劑型底化粧料,其中,該底化粧料中所摻配的非白色色料總量與高折射率白色顏料及非白色色料總量之比率(非白色色料總量/(高折射率白色顏料+非白色色料總量))為20至90質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一劑型底化粧料,其中,折射率1.9以上之高折射率白色顏料的摻配量為1至25質量%。
TW095109806A 2005-03-23 2006-03-22 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使用該組成物之底化粧料,以及化粧方法 TWI382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83561A JP5363696B2 (ja) 2005-03-23 2005-03-23 肌化粧料用色材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ファンデーション、化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0087A TW200700087A (en) 2007-01-01
TWI382853B true TWI382853B (zh) 2013-01-21

Family

ID=37023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9806A TWI382853B (zh) 2005-03-23 2006-03-22 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使用該組成物之底化粧料,以及化粧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60856A1 (zh)
EP (1) EP1862159A4 (zh)
JP (1) JP5363696B2 (zh)
KR (1) KR20070115875A (zh)
CN (1) CN101146512A (zh)
TW (1) TWI382853B (zh)
WO (1) WO20061011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01476B1 (fr) * 2006-05-29 2011-12-23 Oreal Procede de coloration d'une peau foncee
JP2008285429A (ja) * 2007-05-16 2008-11-27 Shiseido Co Ltd 仕上げ用化粧料
JP2009126818A (ja) * 2007-11-22 2009-06-11 Shiseido Co Ltd スキンケア化粧料
FR2975589B1 (fr) * 2011-05-26 2016-08-26 Lvmh Rech Composition de maquillage produisant un changement de couleur a l'application
US11116841B2 (en) * 2012-04-20 2021-09-14 Klox Technologies Inc. Biophotonic compositions, kits and methods
US20130281913A1 (en) 2012-04-20 2013-10-24 Klox Technologies Inc. Biophotoni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biophotonic treatment
JP5878447B2 (ja) * 2012-09-12 2016-03-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ベースメイク化粧料
JP6420174B2 (ja) * 2015-02-26 2018-11-07 花王株式会社 化粧肌の自然な仕上りを評価する方法
FR3045330B1 (fr) * 2015-12-16 2019-05-03 L'oreal Composition cosmetique a base de pigments blancs et d'agregats spheriques de dioxyde de titane
US10703913B2 (en) 2015-12-25 2020-07-07 Shiseido Company, Ltd. Titanium dioxide powder and cosmetic formulated therewith
WO2018061242A1 (ja) 2016-09-27 2018-04-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着色シート製造方法、および、着色シート
CN106501188A (zh) * 2016-11-15 2017-03-15 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 涂料遮盖力检测方法和对比方法
WO2018117020A1 (ja) * 2016-12-20 2018-06-28 株式会社資生堂 塗布制御装置、塗布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EP3595618A1 (en) * 2017-03-14 2020-01-22 Imertech Sas Use of talc for pearlescence in liquid compositions
JP6799242B2 (ja) * 2017-05-29 2020-12-16 東色ピグメント株式会社 化粧料
JP7017325B2 (ja) 2017-06-26 2022-02-08 株式会社 資生堂 二酸化チタン粉体を配合した乳化化粧料
JP7084112B2 (ja) 2017-06-26 2022-06-14 株式会社 資生堂 二酸化チタン粉体およびそれを配合した粉末化粧料
EP3798191B1 (en) 2018-05-23 2023-06-14 Kose Corporation Novel titanium oxide powder and cosmetic formulated therewith
KR102336189B1 (ko) * 2019-12-18 2021-12-07 주식회사 엘지생활건강 화장품 제조장치 및 화장품 제조장치의 토출 정보 결정 방법
JP2022051225A (ja) 2020-09-18 2022-03-31 チタン工業株式会社 カルシウムチタン複合酸化物を主成分とする粒子からなる顔料及びその使用
JP2022086603A (ja) 2020-11-30 2022-06-09 チタン工業株式会社 カルシウムチタン複合酸化物を主成分とする粒子からなる顔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使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9238A (ja) * 1998-01-22 1999-08-03 Kao Corp 化粧料
JPH11209243A (ja) * 1998-01-20 1999-08-03 Shiseido Co Ltd ファンデーショ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49274A1 (de) * 1972-10-07 1974-04-18 Bayer Ag Herstellung von gefaelltem rotem eisen(iii)-oxid
US3957969A (en) * 1973-07-13 1976-05-18 Shiseeido Co., Ltd. Cosmetic stick comprising water-in-oil emulsion
US4385166A (en) * 1980-03-24 1983-05-24 Sun Chemical Corporation Printing inks based on poly(amide-ester) resins
US4623396A (en) * 1983-09-14 1986-11-18 Shiseido Company Ltd. Titanium-mica composite material
JP2915454B2 (ja) * 1989-11-30 1999-07-05 株式会社資生堂 ホトクロミック性肌色顔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262148A (en) * 1990-03-07 1993-11-16 Kao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eparing barium sulfate
US5171572A (en) * 1990-03-07 1992-12-15 Kao Corporation Barium sulfate and cosmetic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same
JP3456674B2 (ja) * 1994-09-14 2003-10-14 株式会社資生堂 着色雲母チタンおよびこれを配合した肌色調整用組成物
ES2231779T3 (es) * 1994-09-14 2005-05-16 Shiseido Company Limited Procedimiento para igualar el color de la piel y mica recubierta de oxido de titanio coloreado utilizada a tal efecto.
US5498808A (en) * 1995-01-20 1996-03-12 United Color Manufacturing, Inc. Fluorescent petroleum markers
JPH0930917A (ja) * 1995-07-20 1997-02-04 Miyoshi Kasei:Kk 無機金属酸化物−粘土鉱物の被覆粉体及び該被覆粉体を配合した化粧料
JP3425011B2 (ja) * 1995-08-03 2003-07-07 株式会社資生堂 メークアップ化粧料
JP3573890B2 (ja) * 1996-11-25 2004-10-06 株式会社資生堂 化粧料
US5885596A (en) * 1997-07-23 1999-03-23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fine lines and/or wrinkles
JPH1192688A (ja) * 1997-09-17 1999-04-06 Shiseido Co Ltd 複合粉末
JP3696394B2 (ja) * 1998-02-25 2005-09-14 ポーラ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質感補正メークアップ化粧料
FR2777178B1 (fr) * 1998-04-10 2000-06-02 Oreal Kit de maquillage associant un pigment goniochromatique et un pigment monocolore ayant une des couleurs du pigment goniochromatique, ses utilisations
JP2001010929A (ja) * 1999-07-02 2001-01-16 Shiseido Co Ltd 複合粉末
US6500415B2 (en) * 2000-06-05 2002-12-31 Showa Denko K.K. Cosmetic composition
DE10120179A1 (de) * 2001-04-24 2002-10-31 Merck Patent Gmbh Farbige Pigmente
JP2002332211A (ja) * 2001-05-09 2002-11-22 Daito Kasei Kogyo Kk 着色球状ポリアミド粉体とそれを含有する化粧料
JP2003104843A (ja) * 2001-09-28 2003-04-09 Kanebo Ltd 油性メイクアップ化粧料
AU2003227260A1 (en) * 2002-03-28 2003-10-13 The Nisshin Oillio Group, Ltd. Fine particle dispersant, and cosmetics, coating materials, inks, storage materials and lubricants, containing the same
US20050113485A1 (en) * 2002-05-24 2005-05-26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Flaky particles, and cosmetic, coating material composition, resin composition and ink composition ezch containing the same
US20040086473A1 (en) * 2002-06-17 2004-05-0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ulti-step sebum and perspiration absorption foundation kit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20040086474A1 (en) * 2002-06-17 2004-05-0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ulti-step cosmetic benefit foundation kit and associated methods
WO2004045524A2 (en) * 2002-11-15 2004-06-03 Color Access, Inc. Transparent concealing cosmetic compositions
FR2848822B1 (fr) * 2002-12-24 2006-01-13 Oreal Composition cosmetique de type fond de teint destinee au maquillage des peaux foncees
JP2004217613A (ja) * 2002-12-27 2004-08-05 Kose Corp 油性固形化粧料
JP4438310B2 (ja) * 2003-04-16 2010-03-24 ロレアル 化粧品用添加剤
FR2854897B1 (fr) * 2003-05-12 2007-05-04 Sederma Sa Compositions cosmetiques ou dermopharmaceutiques pour reduire les signes du vieillissement cutane.
JP4418352B2 (ja) * 2004-03-01 2010-02-17 花王株式会社 アミド化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9243A (ja) * 1998-01-20 1999-08-03 Shiseido Co Ltd ファンデーション
JPH11209238A (ja) * 1998-01-22 1999-08-03 Kao Corp 化粧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6512A (zh) 2008-03-19
TW200700087A (en) 2007-01-01
EP1862159A4 (en) 2013-04-10
EP1862159A1 (en) 2007-12-05
JP2006265134A (ja) 2006-10-05
KR20070115875A (ko) 2007-12-06
US20090060856A1 (en) 2009-03-05
WO2006101122A1 (ja) 2006-09-28
JP5363696B2 (ja)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2853B (zh) 皮膚化粧料用色料組成物、使用該組成物之底化粧料,以及化粧方法
KR100486442B1 (ko) 자연스럽게 보이는 화장품 조성물
TWI290472B (en) Cosmetic composition
CA1339920C (en) Photochromic color rendering regulatory ingredient and cosmetics
US5628934A (en) Photochromic color rendering regulatory composition and cosmetics
EP3798191B1 (en) Novel titanium oxide powder and cosmetic formulated therewith
JP2007230995A (ja) サブミクロン窒化ホウ素粒子を含む化粧品組成物
JP2003519645A (ja) 光学メイク組成物
JP2008230997A (ja) 化粧料
KR20120113661A (ko) 안료의 블랙 색상 혼합물을 함유하는 메이크업 조성물
JP2010265198A (ja) メイクアップ化粧料
EP2094226A2 (en) Uv protective cosmetic product incorproating titanium dioxide and transparent iron oxide
JP2001288038A (ja) 化粧料
WO2014041867A1 (ja) ベースメイク化粧料
JP5653697B2 (ja) ベースメイクアップ用化粧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61423A (ja) メーキャップ化粧料
WO2012120916A1 (ja) ベースメイク化粧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173000A1 (ja) 乳化型ベースメイク化粧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92775B2 (ja) 化粧料
JP4709643B2 (ja) 肌の印象演出方法
JP3492966B2 (ja) 化粧料
JP4058208B2 (ja) 光応答性高演色メーキャップ化粧料
JP6165797B2 (ja) リキッドファンデーション
TWI332405B (en) Cosmetic composition
JP2015199727A (ja) パウダーファンデーショ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