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8168A - 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8168A
TW201918168A TW107131745A TW107131745A TW201918168A TW 201918168 A TW201918168 A TW 201918168A TW 107131745 A TW107131745 A TW 107131745A TW 107131745 A TW107131745 A TW 107131745A TW 201918168 A TW201918168 A TW 2019181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reel
shaft
hand operation
bea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1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1590B (zh
Inventor
池袋哲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8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8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1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15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06Hand crank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08Pick-up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121Frame details
    • A01K89/01122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手操作部之把手,其可抑制適手性或抓握性降低並且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可實現穩定之手操作部之操作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33,其係於把手軸32可繞該把手軸之軸線O3回轉地安裝者,該把手軸32固定於可回轉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之操作體31;且該手操作部之把手33具備:內側把手100;樹脂製之外側把手110,其相對於內側把手一體成形;以及軸承120,其具有嵌合至把手軸之外表面90之內輪123及嵌合至內側把手之內表面之外輪124,且支持內側把手使之可相對於把手軸而繞軸線回轉;於內側把手形成有供外輪接觸之軸承面103、104;於軸承面形成有貫通孔108、109,該等貫通孔108、109係以在徑向上貫通上述內側把手之狀態於該軸承面開口,並且使外側把手之一部分115、116插入。

Description

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紡車式捲線器及雙軸承捲線器等釣具用捲線器具備用以捲取釣線之手操作部組裝體。一般而言,手操作部組裝體具備:手操作部之臂,其無法回轉地安裝於手操作部之軸;把手軸,其無法回轉地連結於手操作部之臂之前端;及筒狀之手操作部之把手(握持部),其可回轉地安裝於把手軸。
手操作部之把手係經由滾珠軸承等軸承而可回轉地安裝於把手軸。軸承例如於把手軸之軸向上隔開間隔而配置,並且其內輪嵌合至把手軸之外表面,且其外輪嵌合至手操作部之把手之內表面。該等軸承中,配置於把手軸之前端部側之軸承藉由自軸向安裝於把手軸之前端面之固定螺絲而防脫。藉此,手操作部之把手之整體於相對於把手軸防脫之狀態下經由軸承而可回轉地安裝。
此種手操作部之把手已知有各種類型者,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已知有如下手操作部之把手,其包括:本體構件,其藉由軟木材成形為筒狀;及外裝部(保護用被覆),其利用合成樹脂或橡膠等被覆本體構件之外表面。 進而,作為其他手操作部之把手,例如亦已知有如下者,即,將熔融樹脂射出至設有經預先成形之插入零件之成形用模具內,並使該熔融樹脂硬化而設為外裝部,藉此,利用使插入零件與外裝部一體化之插入成形而形成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9899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對於手操作部之把手,多數情況下要求即便潤濕亦不易滑動之適手性、或可穩定地握持之抓握性等,其材質或形狀等日益改良。基於此種背景,例如於設為更重視手操作部之把手之進一步輕量化、或握持容易性之設計、圖案之情形時,因優先考慮該等設計、圖案等之影響等而容易導致手操作部之把手之形狀複雜化,並且隨著形狀之複雜化,手操作部之把手之成形精度亦容易降低。
然而,於先前之手操作部之把手中,於上述本體構件及上述插入零件之形狀複雜化、或成形精度降低之情形時,例如有於與外裝部之間產生間隙等而產生外裝部相對於本體構件及插入零件之位置偏移或晃動之虞。於此情形時,例如容易導致適手性及抓握性之降低、或手操作部之把手本身之晃動等,而導致手操作部之操作性降低。因此,先前之手操作部之把手存在改善之餘地。
本發明係考慮此種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該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可抑制適手性或抓握性降低並且可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可實現穩定之手操作部之操作性。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係於把手軸可繞該把手軸之軸線回轉地安裝者,該把手軸固定於可回轉地組合至釣具用捲線器之捲線器本體之操作體;且該手操作部之把手具備:內側把手,其成形為自徑向外側包圍上述把手軸之筒狀;樹脂製之外側把手,其以自徑向外側進而包圍上述內側把手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形成,並且相對於上述內側把手一體成形;以及軸承,其具有嵌合至上述把手軸之外表面之內輪、及嵌合至上述內側把手之內表面之外輪,且支持上述內側把手使之可相對於上述把手軸而繞上述軸線回轉;於上述內側把手形成有供上述外輪接觸之軸承面;於上述軸承面形成有貫通孔,該貫通孔係以在徑向上貫通上述內側把手之狀態於該軸承面開口,使上述外側把手之一部分插入。
根據本發明之手操作部之把手,例如可藉由將內側把手作為插入零件之插入成形而使外側把手相對於內側把手一體成形,因此可將外側把手形成為所需之形狀,能夠應對輕量化或握持容易性之提昇化等各種要求。尤其,於內側把手形成有在軸承面開口之貫通孔,使外側把手之一部分插入至貫通孔內,因此可不受手操作部之把手之形狀或成形精度之影響,而於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動等之狀態下將軸承組合至手操作部之把手。因此,可製成外側把手一體地組合至內側把手而成之手操作部之把手,可抑制適手性及抓握性降低,並且亦不易相對於軸承產生晃動等。 其結果為,可經由軸承將手操作部之把手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可順利地進行釣具用捲線器之手操作部之操作而有助於手操作部之操作性之提昇化。再者,插入至貫通孔內之外側把手之一部分係例如於插入成形時藉由使之後成為外側把手之熔融樹脂進入貫通孔內而形成。
(2)上述外側把手之上述一部分亦可較上述軸承面向上述軸線側突出,自徑向外側按壓上述外輪。
於此情形時,由於插入至貫通孔內之外側把手之一部分自徑向外側按壓外輪,故而例如即便於如因內側把手之形狀或成形精度等而於內側把手之軸承面與外輪之間產生略微之鬆動之情形時,亦可以自徑向外側壓入之方式按壓外輪。藉此,可以將外輪壓入至內側把手之內表面側之方式於內側把手與把手軸之間安裝軸承,可使外輪牢固地嵌合至內側把手。因此,可不受內側把手之形狀或成形精度等之影響,而於內側把手之內側確實地保持軸承。藉此,可抑制於內側把手與軸承之間產生鬆動,可經由軸承將手操作部之把手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其結果為,可更順利地進行釣具用捲線器之手操作部之操作,可有助於手操作部之操作性之提昇化。
(3)上述貫通孔亦可繞上述軸線隔開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
於此情形時,由於可使外側把手之一部分插入至複數個貫通孔內,故而可於進一步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動等之狀態下將外側把手精度良好地組合至內側把手。 再者,於外側把手之一部分自徑向外側按壓外輪之情形時,可自徑向外側按壓外輪之複數個部位,因此可於進一步抑制於與軸承之間產生鬆動之狀態下更穩定地保持軸承。
(4)上述貫通孔亦可以隔著上述軸線而於徑向上相對向之方式配置。
於此情形時,由於插入至貫通孔內之外側把手之一部分於徑向上對向配置,故而手操作部之把手整體之重量平衡於圓周方向上不易變得不均勻。因此,可穩定且順利地進行手操作部之操作。 再者,於外側把手之一部分自徑向外側按壓外輪之情形時,由於可以自徑向夾入外輪之方式按壓,故而可更穩定地保持軸承。進而,由於外輪於徑向上不易發生位置偏移,故而可使軸承之中心精度良好地配置於軸線上,可更順利地進行手操作部之操作。
(5)亦可於上述內側把手之外表面形成有引導面,該引導面沿上述貫通孔之開口周緣部形成,並且隨著自上述內側把手之外表面側朝向內表面側,逐漸朝向上述貫通孔側延伸。
於此情形時,例如於藉由插入成形而成形外側把手時,可利用引導面以將熔融樹脂積極地引入至貫通孔內之方式引導。因此,例如可不受熔融樹脂之黏性等之影響而使外側把手之一部分確實地插入至貫通孔內。因此,可擴大用以形成外側把手之樹脂之選擇性,可提高設計自由度。
(6)上述外側把手亦可利用彈性體樹脂形成。
於此情形時,可使外側把手整體發揮彈力性,因此可成為適手性、抓握性得到提高之手操作部之把手。 又,於外側把手之一部分自徑向外側按壓外輪之情形時,可於使該一部分彈性變形之狀態下安裝外輪,因此例如可使自軸承面朝向軸線側之突出量變長。因此,可確保相應之軸承之壓入裕度(壓入裕量),可更穩定地保持軸承。
(7)本發明之釣具用捲線器具備:捲線器本體;手操作部之軸,其可回轉地被支持於上述捲線器本體;及上述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上述操作體設為手操作部之臂,該手操作部之臂無法回轉地連結於上述手操作部之軸,並且於其前端部無法回轉地連結有上述把手軸;上述手操作部之把手經由上述把手軸而安裝於上述手操作部之臂之上述前端部。
根據本發明之釣具用捲線器,由於具備上述手操作部之把手,故而可晃動較少且順利地進行手操作部之操作,可進行釣線之順利之捲取。因此,可成為操作性得到提高之高品質、高性能之捲線器。尤其,由於可經由手操作部之把手使手操作部之臂回轉,故而可適宜地用作紡車式捲線器或雙軸承捲線器。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製成一種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該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可抑制適手性或抓握性降低並且可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可實現穩定之手操作部之操作性。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釣具用捲線器,列舉紡車式捲線器為例進行說明。又,於各圖式中,為了使各構成構件成為能夠視認之大小,有視需要適當變更各構成構件之比例尺之情形。
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主要具備:捲線器本體2;手操作部組裝體3,其可繞第1軸線O1回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2;轉子4,其可繞第2軸線O2回轉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及捲筒5,其可沿第2軸線O2往復移動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供未圖示之釣線捲繞。
再者,第1軸線O1與第2軸線O2係以相互大致正交之方式交叉。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沿第1軸線O1之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L1,並且將沿第2軸線O2之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L2。又,將於前後方向L2上自捲筒5陸續送出釣線之方向定義為前方,將其相反方向定義為後方,並且於自前方側觀察紡車式捲線器1之前視(圖3所示之狀態)下定義左右。
進而,於對第1軸線O1自其軸線方向(左右方向L1)觀察之俯視下,有將與第1軸線O1交叉之方向稱為徑向,將繞第1軸線O1環繞之方向稱為圓周方向之情形。同樣地,於對第2軸線O2自其軸線方向(前後方向L2)觀察之俯視下,有將與第2軸線O2交叉之方向稱為徑向,將繞第2軸線O2環繞之方向稱為圓周方向之情形。進而,將第1軸線O1之徑向中自第1軸線O1朝向釣竿R之方向稱為上方,將其相反方向稱為下方。
(捲線器本體) 捲線器本體2具備本體部10(主體部)、蓋部11及防護構件12。本體部10設為例如鎂合金、鋁合金等輕合金製之成形零件,於其內部形成有收容各種捲線器構成構件之收容空間13。於本體部10之上部以朝向上方延伸之方式一體地形成有托架部14。於托架部14之上端部,以沿釣竿R延伸之方式形成有安裝於釣竿R之安裝片15。 再者,圖1~圖3所示之釣竿R係模式性地表示者,省略一般設置於釣竿R之捲線器安裝台座(捲線器片材)等構成之圖示。
蓋部11係與本體部10同樣地設為輕合金製之成形零件,且可卸除地固定於本體部10。上述收容空間13藉由蓋部11例如密閉性(液密、氣密等)地被堵住。作為蓋部11對本體部10之固定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利用包含配置於本體部10中位於轉子4之後方側之部分之固定螺栓16在內的其他複數個固定螺栓進行固定。
防護構件12設為自後方側覆蓋本體部10之後部及蓋部11之後部之覆蓋零件。但是,防護構件12並非必需之構成,亦可不具備。再者,防護構件12藉由自收容空間13側朝向後方插通至本體部10之固定螺栓17而可卸除地固定於本體部10之後部。
如圖3所示,於本體部10之左側面形成有用以安裝手操作部組裝體3或頂蓋18之平坦之第1安裝壁20。與其對應地,於蓋部11之右側面形成有用以安裝手操作部組裝體3或頂蓋18之平坦之第2安裝壁21。於圖示之例中,於第1安裝壁20側安裝有頂蓋18,於第2安裝壁21側安裝有手操作部組裝體3。
即,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係以右手操作部之情形為例。但是,如下所述,亦可藉由在第1安裝壁20側安裝手操作部組裝體3而變更為左手操作部之形態。於此情形時,於第2安裝壁21側安裝頂蓋18。
於第1安裝壁20以將本體部10在左右方向L1上貫通之方式形成有第1安裝孔22。同樣地,於第2安裝壁21以將蓋部11在左右方向L1上貫通之方式形成有第2安裝孔23。該等第1安裝孔22及第2安裝孔23形成於與第1軸線O1同軸上,以隔著收容空間13而朝向左右方向L1之方式配置。
於第1安裝壁20形成有圓筒狀之第1支持筒24,該第1支持筒24朝向收容空間13之內側突出並且其內側連通至第1安裝孔22內。同樣地,於第2安裝壁21形成有圓筒狀之第2支持筒25,該第2支持筒25朝向收容空間13之內側突出,並且其內側連通至第2安裝孔23內。該等第1支持筒24及第2支持筒25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
(手操作部組裝體) 如圖3所示,手操作部組裝體3具備:手操作部之軸30,其可繞第1軸線O1回轉地支持於捲線器本體2;手操作部之臂(操作體)31,其無法回轉地連結於手操作部之軸30,且經由手操作部之軸30而可繞第1軸線O1回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2;把手軸32,其固定於手操作部之臂31之前端部31a;及手操作部之把手33,其可回轉地安裝於把手軸32。
手操作部之臂31以於第1軸線O1之徑向上延伸之方式形成,其基端部31b配置於較第2安裝壁21更右側。手操作部之軸30經由例如連結螺絲34而一體地連結於手操作部之臂31之基端部31b,於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之狀態下通過第2安裝孔23自右側插入至捲線器本體2之內側。手操作部之軸30藉由插入至下述圓筒狀之驅動軸60之內側而連結於驅動軸60。再者,手操作部之軸30無法繞第1軸線O1相對回轉地連結於驅動軸60。
藉此,手操作部組裝體3如上所述般可繞第1軸線O1回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2。又,藉由繞第1軸線O1回轉操作手操作部組裝體3,可經由手操作部之軸30而使驅動軸60繞第1軸線O1回轉。
再者,於手操作部之臂31之基端部31b與第2安裝壁21之間配置有手操作部之軸環35。手操作部之軸環35形成為自徑向外側覆蓋手操作部之軸30中位於手操作部之臂31之基端部31b與第2安裝壁21之間的部分之筒狀。手操作部之軸環35可與手操作部之臂31之基端部31b一起繞第1軸線O1回轉。
把手軸32以其軸線相對於第1軸線O1變得大致平行之方式固定於手操作部之臂31之前端部31a。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把手軸32之軸線稱為第3軸線O3。又,於對第3軸線O3自其軸線方向(左右方向L1)觀察之俯視下,有將與第3軸線O3交叉之方向稱為徑向,將繞第3軸線O3環繞之方向稱為圓周方向之情形。 手操作部之把手33可繞第3軸線O3回轉地安裝於把手軸32,且經由把手軸32而安裝於手操作部之臂31之前端部31a。其後對該等把手軸32及手操作部之把手33進行詳細說明。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手操作部組裝體3可將手操作部之軸30以自驅動軸60抽出之方式自第2安裝壁21卸除,將該手操作部組裝體3重新安裝於第1安裝壁20側而變更為左手操作部之形態。於此情形時,只要通過第1安裝孔22將手操作部之軸30自左側插入至捲線器本體2之內側並且插入至驅動軸60之內側,並使其無法繞第1軸線O1相對回轉地連結於驅動軸60即可。
再者,於第1安裝壁20可卸除地安裝有堵住第1安裝孔22之頂蓋18。頂蓋18於將手操作部組裝體3重新安裝於第1安裝壁20側之情形時,可以堵住第2安裝孔23之方式安裝於第2安裝壁21側。
(轉子) 如圖1及圖2所示,轉子4具備:圓筒體40,其於捲線器本體2之前部側配置成與第2軸線O2同軸,且形成為具有前壁部40a及周壁部40b之有頂筒狀;以及第1臂部41及第2臂部42,其等連結於周壁部40b。
圓筒體40於後方開口,且以自徑向外側包圍捲線器本體2之前部側之方式自前方側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於前壁部40a之中央部分,朝向後方地突出設置有圓筒狀之凸座部44,該凸座部44形成有將前壁部40a於前後方向L2上貫通之貫通孔43。貫通孔43形成於與第2軸線O2同軸上。圓筒狀之小齒輪軸45及捲筒軸46通過貫通孔43插通至凸座部44之內側。
再者,小齒輪軸45設為可繞第2軸線O2回轉,其前端部延伸至較前壁部40a更前方側。而且,前壁部40a經由安裝於小齒輪軸45之前端部之螺母47而一體地連結於小齒輪軸45。藉此,轉子4可繞第2軸線O2回轉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
第1臂部41及第2臂部42連結於周壁部40b之後端部,並且以隔著第2軸線O2而於徑向上相互對向之方式配置。第1臂部41及第2臂部42以自周壁部40b之後端部朝向前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並且其前端部突出至較前壁部40a更前方。
於第1臂部41之前端部可回轉地安裝有線輥48,並且擺動自如地安裝有導環臂49之一端部。於第2臂部42之前端部可回轉地安裝有線輥48,並且擺動自如地安裝有導環臂49之另一端部。
線輥48將釣線引導至捲筒5。導環臂49以將第1臂部41與第2臂部42之間連接之方式配置,可於將釣線引導至線輥48之線引導姿勢(圖1及圖2所示之狀態)與自線引導姿勢反轉之線放開姿勢之間擺動。於導環臂49位於線引導姿勢之狀態下,轉子4繞第2軸線O2回轉,藉此可經由線輥48將釣線捲繞於捲筒5。
(捲筒) 捲筒5具備:捲線主體部50,其供釣線捲繞;及圓筒狀之裙部51,其以自捲線主體部50之後端部朝向後方延伸之方式形成,自徑向外側包圍轉子4之圓筒體40之周壁部40b;且該捲筒5與第2軸線O2同軸地配置於較轉子4更前方側。
捲筒5以捲線主體部50位於第1臂部41與第2臂部42之間之方式配置,且可卸除地固定於配置成與第2軸線O2同軸之捲筒軸46之前端部。捲筒軸46可藉由下述搖擺機構66而沿第2軸線O2往復移動。藉此,捲筒5可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而沿第2軸線O2往復移動。
再者,於捲筒5安裝有剎車調整機構53,該剎車調整機構53具備:未圖示之制動機構,其設置於捲線主體部50之內側,制動捲筒5之回轉;及剎車調整柄52,其可繞第2軸線O2回轉地安裝於捲線主體部50之前端部,調整制動機構之制動力。
如圖2及圖3所示,於捲線器本體2之收容空間13內設置有:圓筒狀之驅動軸60,其可繞第1軸線O1回轉地支持於捲線器本體2,並且經由手操作部之軸30連結於手操作部組裝體3;驅動齒輪61,其形成於驅動軸60;小齒輪62,其嚙合於驅動齒輪61並且隨著驅動軸60之回轉而繞第2軸線O2回轉;及軸承63,其設置於驅動齒輪61與捲線器本體2之間,且支持驅動軸60使之可繞第1軸線O1回轉。
進而,於捲線器本體2之收容空間13內進而設置有:轉子驅動機構65,其基於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回轉操作而使轉子4繞第2軸線O2回轉;搖擺機構66,其基於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回轉操作而使捲筒5沿第2軸線O2方向往復移動(前後移動);及轉子4之防逆轉機構67。
(轉子驅動機構) 轉子驅動機構65主要包括驅動軸60、驅動齒輪61及小齒輪62。
如圖3所示,驅動軸60係藉由例如冷鍛造等而成形之金屬製圓筒零件,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其兩端部於左右方向L1上開口。驅動軸60之右側端部配置於形成在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第2安裝孔23之內側,藉由上述軸承63而可繞第1軸線O1回轉地被支持,並且經由軸承63保持於蓋部11。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配置於形成在捲線器本體2之本體部10之第1安裝孔22之內側,藉由未圖示之軸承而可繞第1軸線O1回轉地被支持,並且經由軸承保持於本體部10。
如上所述,手操作部之軸30自右側插入至驅動軸60之內側,無法相對回轉地連結於驅動軸60。藉此,驅動軸60隨著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回轉操作而繞第1軸線O1回轉。
驅動齒輪61例如與驅動軸60一體地形成。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亦可將驅動齒輪61與驅動軸60分開地形成,並一體地組合至驅動軸60。驅動齒輪61形成於驅動軸60中位於形成在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第2支持筒25與小齒輪62之間的部分。於驅動齒輪61之外周緣部側,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朝向後方側之複數個齒部61a。
如圖2所示,小齒輪62係與配置成與第2軸線O2同軸之圓筒狀之小齒輪軸45一體地形成。於圖示之例中,小齒輪軸45以位於較驅動軸60更下方並且位於較驅動軸60更前方之方式配置。小齒輪軸45藉由複數個軸承而可繞第2軸線O2回轉地被支持,並且經由該等複數個軸承而保持於捲線器本體2。
小齒輪軸45自後方插入至形成於轉子4之凸座部44之貫通孔43內,其前端部突出至較轉子4之前壁部40a更前方。於小齒輪軸45之前端部之外周面形成有螺紋槽45a,經由該螺紋槽45a安裝有螺母47。藉此,如上所述將小齒輪軸45與轉子4一體地連結。 捲筒軸46可沿第2軸線O2方向相對移動地插通至小齒輪軸45之內側。捲筒軸46之後端部位於較小齒輪軸45及驅動軸60更後方。
小齒輪62具有嚙合於驅動齒輪61之齒部61a之螺旋狀之齒部62a,隨著驅動軸60及驅動齒輪61之回轉而繞第2軸線O2回轉。藉此,可經由小齒輪62及小齒輪軸45而使轉子4繞第2軸線O2回轉。 因此,轉子驅動機構65將由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回轉操作所產生之回轉力傳遞至轉子4。
(搖擺機構) 如圖2所示,搖擺機構66具備:中間齒輪70,其嚙合於小齒輪62;螺軸71,其與捲筒軸46平行地配置;及滑塊72,其隨著螺軸71之回轉而沿螺軸71往復移動。
螺軸71平行地配置於捲筒軸46之下方,於其外周面形成有稱為所謂往復式繞線凸輪槽之螺旋狀之槽部71a。螺軸71可繞與第2軸線O2平行之第4軸線O4回轉地支持於捲線器本體2。中間齒輪70連結於螺軸71之前端部。藉此,中間齒輪70及螺軸71隨著小齒輪62之回轉而回轉。
滑塊72相對於捲筒軸46無法相對回轉地連結於捲筒軸46之後端部。滑塊72於螺軸71之槽部71a內具有可沿該槽部71a相對移動地卡合之卡合片72a。滑塊72由與螺軸71平行地配置之未圖示之導軸引導,可一面由導軸沿第4軸線O4方向引導一面移動。
因此,滑塊72藉由導軸而防止隨著螺軸71之回轉而繞第4軸線O4一起回轉,因此螺軸71之回轉力藉由槽部71a及卡合片72a而轉換為直線運動力。因此,可隨著螺軸71之回轉而使滑塊72沿著沿螺軸71之第4軸線O4往復移動,並且可使固定於滑塊72之捲筒軸46沿第2軸線O2往復移動。 因此,搖擺機構66將由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回轉操作所產生之回轉力轉換為直線運動力並傳遞至捲筒5。
(防逆轉機構) 如圖2所示,防逆轉機構67係容許轉子4向釣線之線捲取方向之回轉,且防止轉子4向其相反之線陸續送出方向之回轉(即逆轉)的機構,且例如具備配設於轉子4之圓筒體40之內側之單向離合器75。
再者,作為防逆轉機構67,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可採用已公知之各種構成。又,於捲線器本體2之下部側設置有切換桿76,該切換桿76將單向離合器75切換為上述作動狀態(防逆轉狀態)與非作動狀態(逆轉容許狀態)。
(把手軸、手操作部之把手) 接下來,對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把手軸32及手操作部之把手33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4所示,把手軸32形成為具備如下部件之多段軸狀:螺桿部80,其於外周面形成有螺紋部80a(例如公螺紋);大徑部81,其配置於較螺桿部80更右側並且外徑形成為大於螺桿部80;中徑部82,其配置於較大徑部81更右側並且外徑形成為大於螺桿部80,且外徑形成為小於大徑部81;及小徑部83,其配置於較中徑部82更右側,並且外徑形成為小於中徑部82。 再者,把手軸32較佳為設為例如鋁、不鏽鋼等金屬製,藉由其金屬特性或表面處理等而具備耐蝕性。
螺桿部80螺合(螺固)於形成在手操作部之臂31之前端部31a之螺孔85。再者,螺孔85係於在手操作部之臂31之前端部31a中朝向右側之把手安裝壁面86開口之狀態下形成為與第3軸線O3同軸,且於其內周面形成有供螺桿部80之螺紋部80a螺合之未圖示之螺紋部(例如母螺紋)。
大徑部81係自右側與把手安裝壁面86接觸,防止螺桿部80對螺孔85之過度鎖緊。於大徑部81之外周面,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能夠卡止例如扳手等工具之平坦之倒角部87。藉此,可利用工具將螺桿部80安裝於螺孔85。
小徑部83形成為沿第3軸線O3延伸之長條之圓柱狀,其外周面設為供下述軸承120之內輪123接觸之內輪軸承面90。於小徑部83之右端部之端面,與第3軸線O3同軸地形成有朝向右側開口之螺孔91。於螺孔91之內周面形成有供下述固定螺絲126之螺紋部126a(例如公螺紋部)螺合之未圖示之螺紋部(例如母螺紋)。
如圖4及圖5所示,手操作部之把手33具備:內側把手100,其形成為自徑向外側包圍把手軸32之筒狀;外側把手110,其形成為自徑向外側進而包圍內側把手100之至少一部分之筒狀;軸承120,其配置於內側把手100與把手軸32之間,且支持內側把手100使之可相對於把手軸32繞第3軸線O3回轉;及手操作部之頂蓋130,其形成為有頂筒狀。
內側把手100例如設為藉由利用成形用模具之射出成形而形成之成形零件,設為合成樹脂製。 具體而言,內側把手100係藉由聚丙烯等熱塑性樹脂形成。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可利用熱硬化性樹脂形成內側把手100,亦可利用對合成樹脂混合玻璃纖維、碳纖維或硼纖維等強化纖維而成之所謂強化纖維樹脂形成內側把手100。進而,內側把手100並不限定於藉由射出成形而形成之情形,例如亦可為藉由切削等機械加工而形成之金屬製。
外側把手110設為相對於內側把手100而一體成形之樹脂製。 具體而言,外側把手110係利用彈性體樹脂、例如熱塑性彈性體樹脂等而形成。作為相對於內側把手100而一體成形外側把手110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內側把手100作為插入零件之插入成形而一體成形外側把手110。下文對插入成形進行簡單說明。
內側把手100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於左右方向L1上開口,且形成為自徑向外側包圍把手軸32中大徑部81之一部分、中徑部82及小徑部83之筒狀,並且突出至較小徑部83之右端部更右側。 因此,內側把手100之左端部101側係自徑向外側包圍把手軸32之大徑部81之一部分及中徑部82,內側把手100之右端部102側係於自徑向外側包圍把手軸32之右端部之狀態下配置於較把手軸32之右端部更右側。
如圖4、圖6~圖8所示,內側把手100之外形係於沿與第3軸線O3正交之面之剖視下形成為橢圓狀。即,於將內側把手100之徑向中相互正交之2個方向設為第1方向M1及第2方向M2時,內側把手100之外形於上述剖視下形成為較第2方向M2於第1方向M1上更長之橢圓狀。但是,內側把手100之外形形狀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亦可於上述剖視下形成為圓形狀、多邊形狀等。
進而,如圖6及圖7所示,內側把手100形成為右端部102側之長徑(沿第1方向M1之長度)較左端部101側略長,並且長徑及短徑(沿第2方向M2之長度)於左端部101側與右端部102側之間適當變化。於圖示之例中,內側把手100形成為左右方向L1之中央部最窄之所謂收縮形狀。
內側把手100之內表面形狀與上述外形形狀不同,於上述剖視下形成為圓形狀。因此,如圖8所示,內側把手100之壁厚設為第1方向M1上之厚度厚於第2方向M2上之厚度。
內側把手100之內徑於左端部101側與右端部102側之間適當變化。 具體而言,如圖4及圖6所示,內側把手100之左端部101側之內徑形成為大於把手軸32之大徑部81之外徑。內側把手100中位於較左端部101更右側且自徑向外側包圍軸承120之部分之內徑形成為較左端部101之內徑略小,並且成為與軸承120之外輪124之直徑大致相同之直徑。因此,該部分之內表面設為供軸承120之外輪124接觸之第1外輪軸承面(軸承面)103。
內側把手100之右端部102側之內徑形成為與左端部101側之內徑大致相同之直徑。內側把手100中位於較右端部102更左側且自徑向外側包圍軸承120之部分之內徑形成為較右端部102之內徑略小,並且成為與軸承120之外輪124之直徑大致相同之直徑。因此,該部分之內表面設為供軸承120之外輪124接觸之第2外輪軸承面(軸承面)104。
內側把手100中位於第1外輪軸承面103與第2外輪軸承面104之間的中間部分105之內徑形成為小於軸承120之外輪124之外徑。於圖示之例中,上述中間部分105之內徑以如下方式形成,於該中間部分105之中央部,直徑形成為最小,且隨著自中央部朝向右側及左側而逐漸擴徑。於此情形時,中間部分105之右側及左側之內徑形成為大於中間部分105之中央部之內徑,但形成為小於軸承120之外輪124之外徑。 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亦可以內徑沿第3軸線O3方向成為固定直徑之方式形成中間部分105。
由於內側把手100之中間部分105之內徑形成為小於軸承120之外輪124之外徑,故而於第1外輪軸承面103與中間部分105之連接部分形成有具有朝向左側之環狀之第1周壁106之階差,並且於第2外輪軸承面104與中間部分105之連接部分形成有具有朝向右側之環狀之第2周壁107之階差。
於第1外輪軸承面103形成有第1貫通孔(貫通孔)108,該第1貫通孔(貫通孔)108係以在徑向上貫通將內側把手100之狀態於第1外輪軸承面103開口,使外側把手110之一部分插入。同樣地,於第2外輪軸承面104形成有第2貫通孔(貫通孔)109,該第2貫通孔(貫通孔)109係以在徑向上貫通內側把手100之狀態於第2外輪軸承面104開口,使外側把手110之一部分插入。
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於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繞第3軸線O3隔開間隔)分別形成有複數個。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貫通孔108係形成一對,以隔著第3軸線O3而於徑向上相對向之方式配置。同樣地,第2貫通孔109係形成一對,以隔著第3軸線O3而於徑向上相對向之方式配置。再者,一對第1貫通孔108及一對第2貫通孔109係分別以沿第2方向M2相對向之方式配置。
如圖7所示,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形成為較第3軸線O3方向於圓周方向上略長之俯視矩形狀。但是,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亦可於俯視下形成為圓形狀、正方形狀、橢圓狀或多邊形狀等。
於內側把手100之外表面以分別包圍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之開口之方式形成有第1引導面(引導面)108a及第2引導面(引導面)109a。
第1引導面108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沿第1貫通孔108之開口周緣部形成,並且隨著自內側把手100之外表面側朝向內表面側,逐漸朝向第1貫通孔108側延伸。同樣地,第2引導面109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沿第2貫通孔109之開口周緣部形成,並且隨著自內側把手100之外表面側朝向內表面側,逐漸朝向第2貫通孔109側延伸。 於圖示之例中,第1引導面108a及第2引導面109a設為平滑地彎曲之彎曲面。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亦可將第1引導面108a及第2引導面109a設為斜向傾斜之傾斜面。
如圖4所示,軸承120於把手軸32之小徑部83與內側把手100之間在第3軸線O3方向上隔開間隔設置有2個。於本實施形態中,將位於中徑部82側之軸承120稱為第1軸承121,將位於小徑部83之右端部102側之軸承120稱為第2軸承122。
該等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設為相同之構成,具備:內輪123,其嵌合至把手軸32之小徑部83之外表面;外輪124,其嵌合至內側把手100之內表面;及複數個滾動體125,其可滾動地保持於內輪123與外輪124之間。
第1軸承121配置於把手軸32之小徑部83中位於中徑部82側之部分。第1軸承121之內輪123於自右側接觸(抵接)於中徑部82之狀態下牢固地嵌合至小徑部83之內輪軸承面90。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於自左側接觸(抵接)於內側把手100之第1周壁106之狀態下牢固地嵌合至內側把手100之第1外輪軸承面103。因此,第1軸承121於藉由中徑部82及第1周壁106定位於第3軸線O3方向之狀態下安裝於把手軸32與內側把手100之間。
第2軸承122配置於把手軸32之小徑部83之右端部102側。第2軸承122之內輪123牢固地嵌合至小徑部83之內輪軸承面90。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於自右側接觸(抵接)於內側把手100之第2周壁107之狀態下牢固地嵌合至內側把手100之第2外輪軸承面104。
於形成於把手軸32之右端面之螺孔91,自右側螺合(螺固)有固定螺絲126。固定螺絲126之頭部隔著墊圈127而自右側接觸(抵接)第2軸承122之內輪123。即,第2軸承122之內輪123隔著墊圈127而相對地自左側接觸固定螺絲126之頭部,藉由固定螺絲126而進行相對於把手軸32之防脫。 因此,第2軸承122於藉由固定螺絲126及第2周壁107定位於第3軸線O3方向之狀態下安裝於把手軸32與內側把手100之間。 再者,固定螺絲126亦作為內側把手100及外側把手110相對於把手軸32之防脫部發揮功能。
於第1軸承121與第2軸承122之間配置有自徑向外側包圍小徑部83之圓筒狀之軸環128。軸環128以自右側被覆於小徑部83之方式安裝,自右側與第1軸承121之內輪123接觸,並且自左側與第2軸承122之內輪123接觸。因此,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藉由軸環128而精度更良好地定位於第3軸線O3方向。但是,軸環128並非必需,亦可不具備。
如圖4、圖5、圖9~圖11所示,外側把手110具備:筒狀之外廓筒部111,其形成為於左側開口之有頂筒狀,自徑向外側包圍內側把手100中除左端部101以外之部分;及封閉部112,其封閉外廓筒部111之右側開口部。
外廓筒部111係以其外形與內側把手100之外形對應之方式形成。因此,外廓筒部111之外形於沿相對於第3軸線O3正交之面之剖視下,形成為較第2方向M2於第1方向M1上更長之橢圓狀。 封閉部112配置於較內側把手100之右端部102更右側。於封閉部112,以將該封閉部112於左右方向L1上貫通之方式形成有頂蓋安裝孔113。頂蓋安裝孔113形成為俯視呈圓形狀,並且形成為與第3軸線O3同軸。再者,頂蓋安裝孔113之直徑形成為較內側把手100之右端部102之內徑略大。
如圖4、圖9~圖12所示,於外側把手110之外廓筒部111,一體地形成有分別插入至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之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 再者,於圖11及圖12中,為了容易觀察圖式而容易理解發明,將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進行強調圖示。
第1插入部115係以自徑向外側進入至第1貫通孔108內之方式插入,並且較第1外輪軸承面103向第3軸線O3側突出,而自徑向外側按壓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同樣地,第2插入部116係以自徑向外側進入至第2貫通孔109內之方式插入,並且較第2外輪軸承面104向第3軸線O3側突出,而自徑向外側按壓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
如圖4及圖5所示,手操作部之頂蓋130形成為具備如下部件之有頂筒狀:頂蓋筒部131,其密閉性(液密、氣密等)地嵌合至外側把手110之頂蓋安裝孔113之內側;及頂蓋蓋部132,其將頂蓋筒部131之右側開口部封閉。頂蓋130可脫離地堵住頂蓋安裝孔113。 再者,手操作部之頂蓋130較佳為設為例如鋁、不鏽鋼等金屬製,藉由其金屬特性或表面處理等而具備耐蝕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頂蓋筒部131亦密閉性地嵌合至內側把手100之右端部102之內側。 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情形,頂蓋筒部131只要至少嵌合至外側把手110之頂蓋安裝孔113之內側即可。又,亦可於頂蓋筒部131及頂蓋安裝孔113中之一側形成卡合凹部,於另一側形成可脫離地卡合於卡合凹部內之卡合突起。於此情形時,可使手操作部之頂蓋130更牢固地嵌合至頂蓋安裝孔113之內側,可有效地防止手操作部之頂蓋130之脫離。 進而,並不限定於嵌合,例如亦可以將頂蓋筒部131螺合至頂蓋安裝孔113之內側之方式構成手操作部之頂蓋130。
於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手操作部之把手33中,如圖4所示,於內側把手100與把手軸32之大徑部81之間安裝有環狀之彈性體135(例如橡膠製襯墊等)。彈性體135可於徑向上彈性變形,於以在徑向上彈性變形之狀態夾於內側把手100與把手軸32之大徑部81之間的狀態下安裝。藉此,彈性體135將內側把手100與把手軸32之大徑部81之間密閉性(液密、氣密等)地密封。
(內側把手及外側把手之形成步驟) 其次,對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手操作部之把手33之內側把手100及外側把手110之形成步驟進行簡單說明。
於形成圖6~圖8所示之內側把手100之情形時,可將熔融樹脂射出至內側把手100用之成形用模具內,其後,藉由使所射出之熔融樹脂硬化之射出成形而形成。繼而,於形成外側把手110之情形時,利用藉由射出成形所獲得之內側把手100作為插入零件,設置於外側把手110用成形用模具內。繼而,可於將熔融樹脂射出至內側把手100與成形用模具之間後,藉由使該熔融樹脂硬化之插入成形而形成外側把手110。藉由該插入成形,如圖9~圖12所示,可使外側把手110相對於內側把手100而一體化,可將兩者牢固地組合。
再者,於插入成形時,成為外側把手110之熔融樹脂進入至形成於內側把手100之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進入至該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之熔融樹脂作為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發揮功能。 此時,於內側把手100之外表面,沿第1貫通孔108之開口周緣部形成有第1引導面108a,並且沿第2貫通孔109之開口周緣部形成有第2引導面109a,因此可利用該等第1引導面108a及第2引導面109a以將熔融樹脂積極地引入至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之方式引導。因此,例如可不受熔融樹脂之黏性等之影響而將熔融樹脂適當地引入至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可作為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發揮功能。因此,可擴大用以形成外側把手110之樹脂之選擇性,可提高設計自由度。
(手操作部之把手之安裝) 其次,對將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手操作部之把手33安裝於圖4所示之手操作部之臂31之前端部31a上所安裝之把手軸32的情形進行簡單說明。
於此情形時,首先,使彈性體135嵌合至手操作部之臂31之前端部31a上所安裝之把手軸32之大徑部81,並且於使第1軸承121之內輪123接觸大徑部81之狀態下使內輪123嵌合至小徑部83之內輪軸承面90,而設置第1軸承121。繼而,將一體地組合有外側把手110之內側把手100自把手軸32之右側覆蓋,於使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與第1周壁106接觸之狀態下,使外輪124嵌合至第1外輪軸承面103之內側。 藉此,可於把手軸32與內側把手100之間設置第1軸承121。再者,與此同時,可將彈性體135於夾入至內側把手100與大徑部81之間之狀態下固定。
再者,亦可並非將第1軸承121先設置於把手軸32,而是將第1軸承121先設置於內側把手100之第1外輪軸承面103之內側,其後,伴隨著內側把手100對把手軸32之設置,使第1軸承121之內輪123嵌合至小徑部83之內輪軸承面90。
於在把手軸32與內側把手100之間設置第1軸承121後,將軸環128自右側插入而被覆於把手軸32之小徑部83。此時,以將軸環128壓入至接觸第1軸承121之內輪123為止之方式設置。繼而,將第2軸承122自右側嵌入至把手軸32之小徑部83與內側把手100之間,而使內輪123嵌合至小徑部83之內輪軸承面90,並且使外輪124嵌合至內側把手100之第2外輪軸承面104之內側。藉此,可於把手軸32與內側把手100之間設置第2軸承122。
於在把手軸32與內側把手100之間設置第2軸承122後,將墊圈127自右側設置於小徑部83,其後將固定螺絲126擰入至小徑部83之螺孔91而安裝。藉此,可將第1軸承121、第2軸承122、內側把手100及外側把手110組合至把手軸32。 最後,將手操作部之頂蓋130嵌入至外側把手110之頂蓋安裝孔113內而安裝。藉此,如圖4所示,可對把手軸32安裝手操作部之把手33使之可繞第3軸線O3回轉。
(紡車式捲線器之作用) 其次,對利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紡車式捲線器1之情形進行簡單說明。 於進行甩竿之情形時,自圖1及圖2所示之狀態將導環臂49傾斜為線放開姿勢,將釣竿R朝向前方甩出。藉此,可將捲繞於捲筒5之捲線主體部50之釣線朝向前方陸續送出。
其後,於捲回釣線之情形時,將導環臂49如圖1及圖2所示恢復至線引導姿勢。藉此,藉由導環臂49將釣線引導至線輥48。於該狀態下,一面握住手操作部之把手33,一面使手操作部組裝體3繞第1軸線O1適當回轉而進行手操作部之操作。此時,可一面使手操作部之把手33繞第3軸線O3適當回轉一面進行手操作部之操作。
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回轉力藉由轉子驅動機構65傳遞至轉子4,因此可使該轉子4繞第2軸線O2回轉。與此同時,手操作部組裝體3之回轉力藉由搖擺機構66傳遞至捲筒5,因此可使該捲筒5沿第2軸線O2往復移動。 其結果為,可一面使捲筒5沿前後方向L2往復移動一面使轉子4回轉,可經由線輥48將釣線不偏倚地捲繞於捲筒5之捲線主體部50。
尤其,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手操作部之把手33,可藉由插入成形將外側把手110相對於內側把手100一體成形,因此可將外側把手110形成為所需之形狀,可應對輕量化或握持容易性之提昇化等各種要求。
並且,於內側把手100形成有在第1外輪軸承面103及第2外輪軸承面104開口之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且使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插入至該等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因此可於相對於內側把手100定位外側把手110之狀態下一體成形。因此,可不受內側把手100之形狀或成形精度之影響,於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動等之狀態下對內側把手100組合外側把手110。
因此,可製成將外側把手110精度良好地組合至內側把手100而成之手操作部之把手33,可抑制適手性及抓握性降低,並且手操作部之把手33本身不易產生晃動等。其結果為,可經由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將手操作部之把手33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32,可順利地進行紡車式捲線器1之手操作部之操作而有助於手操作部之操作性之提昇化。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可利用手操作部之把手33晃動較少且順利地進行手操作部之操作,可進行釣線之順利之捲取。因此,可製成操作性得到提高之高品質、高性能之紡車式捲線器1。
進而,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手操作部之把手33係插入至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之外側把手110之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自徑向外側按壓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因此,例如即便於如因內側把手100之形狀或成形精度等而於內側把手100之第1外輪軸承面103與外輪124之間、及於第2外輪軸承面104與外輪124之間產生略微之晃動之情形時,亦可以自徑向外側壓入之方式按壓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 藉此,可以向內側把手100之內表面側壓入外輪124之方式於內側把手100與把手軸32之間安裝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可使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牢固地嵌合至內側把手100。
因此,可不受內側把手100之形狀或成形精度等之影響而於內側把手100之內側確實地保持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即,可抑制於內側把手100與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之間產生晃動。藉此,可經由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而將手操作部之把手33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32。其結果為,可更順利地進行紡車式捲線器1之手操作部之操作,可有助於手操作部之操作性之提昇化。
並且,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係分別於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形成有一對,且分別以隔著第3軸線O3而於徑向上相對向之方式配置。而且,將第1插入部115分別插入至一對第1貫通孔108內,將第2插入部116分別插入至一對第2貫通孔109內。 因此,可於進一步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動等之狀態下對內側把手100精度良好地組合外側把手110。又,由於第1插入部115與第2插入部116之各者於徑向上對向配置,故而手操作部之把手33整體之重量平衡不易於圓周方向上變得不均勻。因此,可穩定且順利地進行紡車式捲線器1之手操作部之操作。
進而,可利用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而自徑向外側按壓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之複數個部位(2個部位)、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之複數個部位(2個部位),因此可於進一步抑制產生晃動之狀態下更穩定地保持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並且,由於可對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以自徑向夾入之方式分別按壓,故而可更穩定地保持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此外,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不易於徑向上發生位置偏移,因此可使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之中心精度良好地配置於第3軸線O3上。因此,可更順利地進行紡車式捲線器1之手操作部之操作。
又,由於利用彈性體樹脂形成外側把手110,故而可使外側把手110整體發揮彈力性,可成為適手性、抓握性得到提高之手操作部之把手33。進而,由於可在使外側把手110之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分別彈性變形之狀態下安裝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故而可使自第1外輪軸承面103及第2外輪軸承面104朝向第3軸線O3側之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之突出量變長。因此,可確保相應之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之壓入裕度(壓入裕量),可更穩定地保持第1軸承121及第2軸承122。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該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於第1實施形態中,將手操作部之把手33應用於紡車式捲線器1,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手操作部之把手33應用於雙軸承捲線器。
如圖13及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雙軸承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140主要具備:捲線器本體141;手操作部組裝體142,其可繞第5軸線O5回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41;及捲筒143,其可繞第6軸線O6回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41之內部,供未圖示之釣線捲繞。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列舉所謂低輪廓型之雙軸承捲線器140為例進行說明,亦可為所謂圓型之類型。
第5軸線O5及第6軸線O6設為相互大致平行。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沿該等第5軸線O5及第6軸線O6之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L1,並且於圖14所示之俯視下,將以相對於第5軸線O5及第6軸線O6大致正交之方式交叉之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L2。又,將於前後方向L2上自捲筒143陸續送出釣線之方向定義為前方,將其相反方向定義為後方,並且於自後方側觀察雙軸承捲線器140之視點下定義左右。進而,於相對於左右方向L1及前後方向L2大致正交之上下方向中,將下述離合器桿154之操作面154a所朝向之方向稱為上方,將其相反方向稱為下方。
捲線器本體141主要具備本體部150(主體部)、覆蓋本體部150之前方之前外殼部151、及覆蓋本體部150之上部側之拇指托架部152。於本體部150之下部安裝有安裝於未圖示之釣竿之未圖示之安裝片。於本體部150之內部設置有:上述捲筒143、用以將釣線均勻地捲取於捲筒143之未圖示之均勻捲繞機構、及將手操作部組裝體142之回轉力傳遞至捲筒143之未圖示之回轉傳遞機構。
回轉傳遞機構主要具備:未圖示之離合器機構,其將對捲筒143傳遞手操作部組裝體142之回轉力之傳遞狀態與阻斷該傳遞之遮斷狀態進行切換(即切換開-關(ON-OFF));及未圖示之剎車機構。 再者,於捲線器本體141之右側設置有剎車調整用之星形剎車裝置153,於捲線器本體141之後部側,能夠於將操作面154a朝向上方之狀態下朝向下方壓入地設置有對離合器機構進行開-關操作之離合器桿154。
手操作部組裝體142具備:手操作部之軸30,其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41之本體部150內,可繞第5軸線O5回轉地被支持;手操作部之臂(操作體)160,其無法回轉地連結於手操作部之軸30,且經由手操作部之軸30而可繞第5軸線O5回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41;一對把手軸32,其等分別固定於手操作部之臂160之兩側之前端部160a;及一對手操作部之把手33,其等可回轉地安裝於一對把手軸32之各者。
手操作部之軸30能夠對回轉傳遞機構傳遞回轉力。手操作部之臂160形成為於手操作部之軸30之徑向上延伸之板狀,其中央部160b無法回轉地連結於手操作部之軸30之前端部。而且,如上所述,於手操作部之臂160之兩側之前端部160a分別設置有把手軸32及手操作部之把手33。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手操作部組裝體142設為所謂雙手操作部型。 再者,把手軸32及手操作部之把手33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因此,省略把手軸32及手操作部之把手33之詳細說明。
即便為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雙軸承捲線器140,亦可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即,可製成能夠一面抑制適手性或抓握性降低一面晃動較少地安裝於把手軸32,且能夠實現穩定之手操作部之操作性的手操作部之把手33及雙軸承捲線器140。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示例提出者,並非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實施形態或其變化例包含例如業者可容易地假定者、實質上相同者、均等之範圍者等。
例如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於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形成有2個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但可為1個,亦可形成3個以上。於形成3個以上之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之情形時,較佳為以隔著第3軸線O3而於徑向上相對向之方式形成偶數個。 例如,較佳為於圓周方向上隔開等間隔形成4個第1貫通孔108及第2貫通孔109(即,以第3軸線O3為中心隔開90度間隔形成4個),且以於徑向上相對向之方式配置。藉此,可形成4個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可將外側把手110於更確實地定位之狀態下組合至內側把手100,並且可自徑向外側4處按壓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可有效地抑制晃動。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構成為使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較第1外輪軸承面103及第2外輪軸承面104向第3軸線O3側突出,而按壓第1軸承121之外輪124及第2軸承122之外輪124,但亦可不按壓外輪124。即,第1插入部115及第2插入部116只要至少插入至第1貫通孔108內及第2貫通孔109內即可。
1‧‧‧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
2‧‧‧捲線器本體
3‧‧‧手操作部組裝體
4‧‧‧轉子
5‧‧‧捲筒
10‧‧‧本體部
11‧‧‧蓋部
12‧‧‧防護構件
13‧‧‧收容空間
14‧‧‧托架部
15‧‧‧安裝片
16‧‧‧固定螺栓
17‧‧‧固定螺栓
18‧‧‧頂蓋
20‧‧‧第1安裝壁
21‧‧‧第2安裝壁
22‧‧‧第1安裝孔
23‧‧‧第2安裝孔
24‧‧‧第1支持筒
25‧‧‧第2支持筒
30‧‧‧手操作部之軸
31‧‧‧手操作部之臂(操作體)
31a‧‧‧手操作部之臂之前端部
31b‧‧‧基端部
32‧‧‧把手軸
33‧‧‧手操作部之把手
34‧‧‧連結螺絲
35‧‧‧手操作部之軸環
40‧‧‧圓筒體
40a‧‧‧前壁部
40b‧‧‧周壁部
41‧‧‧第1臂部
42‧‧‧第2臂部
43‧‧‧貫通孔
44‧‧‧凸座部
45‧‧‧小齒輪軸
45a‧‧‧螺紋槽
46‧‧‧捲筒軸
47‧‧‧螺母
48‧‧‧線輥
49‧‧‧導環臂
50‧‧‧捲線主體部
51‧‧‧裙部
52‧‧‧剎車調整柄
53‧‧‧剎車調整機構
60‧‧‧驅動軸
61‧‧‧驅動齒輪
61a‧‧‧齒部
62‧‧‧小齒輪
62a‧‧‧齒部
63‧‧‧軸承
65‧‧‧轉子驅動機構
66‧‧‧搖擺機構
67‧‧‧防逆轉機構
70‧‧‧中間齒輪
71‧‧‧螺軸
71a‧‧‧槽部
72‧‧‧滑塊
72a‧‧‧卡合片
75‧‧‧單向離合器
80‧‧‧螺桿部
80a‧‧‧螺紋部
81‧‧‧大徑部
82‧‧‧中徑部
83‧‧‧小徑部
85‧‧‧螺孔
86‧‧‧把手安裝壁面
87‧‧‧倒角部
90‧‧‧內輪軸承面
91‧‧‧螺孔
100‧‧‧內側把手
101‧‧‧左端部
102‧‧‧右端部
103‧‧‧第1外輪軸承面(軸承面)
104‧‧‧第2外輪軸承面(軸承面)
105‧‧‧中間部分
106‧‧‧第1周壁
107‧‧‧第2周壁
108‧‧‧第1貫通孔(貫通孔)
108a‧‧‧第1引導面(引導面)
109‧‧‧第2貫通孔(貫通孔)
109a‧‧‧第2引導面(引導面)
110‧‧‧外側把手
111‧‧‧外廓筒部
112‧‧‧封閉部
113‧‧‧頂蓋安裝孔
115‧‧‧第1插入部
116‧‧‧第2插入部
120‧‧‧軸承
121‧‧‧第1軸承
122‧‧‧第2軸承
123‧‧‧軸承之內輪
124‧‧‧軸承之外輪
125‧‧‧滾動體
126‧‧‧固定螺絲
126a‧‧‧螺紋部
127‧‧‧墊圈
128‧‧‧軸環
130‧‧‧手操作部之頂蓋
131‧‧‧頂蓋筒部
132‧‧‧頂蓋蓋部
135‧‧‧彈性體
140‧‧‧雙軸承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
141‧‧‧捲線器本體
142‧‧‧手操作部組裝體
143‧‧‧捲筒
150‧‧‧本體部
151‧‧‧前外殼部
152‧‧‧拇指托架部
153‧‧‧星形剎車裝置
154‧‧‧離合器桿
154a‧‧‧操作面
160‧‧‧手操作部之臂(操作體)
160a‧‧‧手操作部之臂之前端部
160b‧‧‧中央部
L1‧‧‧左右方向
L2‧‧‧前後方向
M1‧‧‧第1方向
M2‧‧‧第2方向
O1‧‧‧第1軸線
O2‧‧‧第2軸線
O3‧‧‧第3軸線(把手軸之軸線)
O4‧‧‧第4軸線
O5‧‧‧第5軸線
O6‧‧‧第6軸線
R‧‧‧釣竿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之側視圖。 圖2係包含圖1所示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局部剖視圖之側視圖。 圖3係自箭頭A方向(前方側)觀察圖2所示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包含紡車式捲線器之局部剖視圖之前視圖。 圖4係將圖3所示之手操作部之把手之周邊放大之剖視圖。 圖5係自手操作部之頂蓋側觀察圖4所示之手操作部之把手之側視圖。 圖6係圖4所示之內側把手之剖視圖。 圖7係自第2方向側觀察圖6所示之內側把手之俯視圖。 圖8係沿圖6所示之B-B線之內側把手之剖視圖。 圖9係將外側把手一體地組合至圖4所示之內側把手之狀態下之內側把手及外側把手之剖視圖。 圖10係沿圖9所示之C-C線之內側把手及外側把手之剖視圖。 圖11係沿圖9所示之D-D線之內側把手及外側把手之剖視圖。 圖12係將圖11所示之第2插入部之周邊放大之剖視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雙軸承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之立體圖。 圖14係自下方觀察圖13所示之雙軸承捲線器之俯視圖。

Claims (7)

  1. 一種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其係於把手軸可繞該把手軸之軸線回轉地安裝者,該把手軸固定於可回轉地組合至釣具用捲線器之捲線器本體之操作體;且該手操作部之把手具備: 內側把手,其成形為自徑向外側包圍上述把手軸之筒狀; 樹脂製之外側把手,其以自徑向外側進而包圍上述內側把手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形成,並且相對於上述內側把手一體成形;以及 軸承,其具有嵌合至上述把手軸之外表面之內輪、及嵌合至上述內側把手之內表面之外輪,且支持上述內側把手使之可相對於上述把手軸而繞上述軸線回轉; 於上述內側把手形成有供上述外輪接觸之軸承面; 於上述軸承面形成有貫通孔,該貫通孔係以在徑向上貫通上述內側把手之狀態於該軸承面開口,使上述外側把手之一部分插入。
  2. 如請求項1之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其中上述外側把手之上述一部分較上述軸承面向上述軸線側突出,自徑向外側按壓上述外輪。
  3. 如請求項1或2之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其中上述貫通孔繞上述軸線隔開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
  4. 如請求項3之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其中上述貫通孔係以隔著上述軸線而於徑向上相對向之方式配置。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其中於上述內側把手之外表面形成有引導面,該引導面係沿上述貫通孔之開口周緣部形成,並且隨著自上述內側把手之外表面側朝向內表面側,逐漸朝向上述貫通孔側延伸。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其中上述外側把手係利用彈性體樹脂形成。
  7. 一種釣具用捲線器,其具備:捲線器本體; 手操作部之軸,其可回轉地支持於上述捲線器本體;及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 上述操作體係設為手操作部之臂,該手操作部之臂無法回轉地連結於上述手操作部之軸,並且於其前端部無法回轉地連結有上述把手軸;且 上述手操作部之把手係經由上述把手軸而安裝於上述手操作部之臂之上述前端部。
TW107131745A 2017-11-13 2018-09-10 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TWI761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8155 2017-11-13
JP2017218155A JP6956602B2 (ja) 2017-11-13 2017-11-13 魚釣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ノブ及び魚釣用リ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8168A true TW201918168A (zh) 2019-05-16
TWI761590B TWI761590B (zh) 2022-04-21

Family

ID=64739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1745A TWI761590B (zh) 2017-11-13 2018-09-10 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9644B2 (zh)
JP (1) JP6956602B2 (zh)
KR (1) KR102605688B1 (zh)
CN (1) CN110012874B (zh)
DE (1) DE102018218943B4 (zh)
GB (1) GB2569874B (zh)
MY (1) MY195188A (zh)
TW (1) TWI7615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1833B2 (en) 2009-04-10 2017-05-30 Ben Huang Multi-layered grip
US10653124B2 (en) * 2017-05-03 2020-05-19 Winn Incorporated Ree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WO2020257651A1 (en) 2019-06-21 2020-12-24 Biz Outdoors, Inc. Left handed fishing r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81495A (en) * 1958-06-23 1961-04-25 William S King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fishing reels
US4674355A (en) * 1985-09-20 1987-06-23 Lear Siegler, Inc. Crankhandle structure
US4830306A (en) * 1986-08-25 1989-05-16 Ryobi Ltd. Fishing reel leg with soft cover
US4901944A (en) * 1987-11-24 1990-02-20 Ryobi, Ltd. Fishing reel having a spool shaft supported at both ends thereof
US4991461A (en) * 1987-12-21 1991-02-12 Tamco Limited Gear knob
FR2637458B1 (fr) * 1988-10-07 1991-01-04 Mitchell Sports Manivelle pour moulinet de peche
JP2550972Y2 (ja) * 1991-08-23 1997-10-15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
US5328128A (en) * 1991-11-14 1994-07-12 Brooks Morris Articulated fishing reel handle assembly
US5284400A (en) * 1992-12-07 1994-02-08 Chrysler Corporation Gearshift knob attaching arrangement
JPH075360U (ja) * 1993-06-25 1995-01-2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ルのハンドル
US5875986A (en) * 1994-09-08 1999-03-02 Daiwa Seiko, Inc. Fishing reel of double bearing type having improved fishline releasing characteristic
JP3457145B2 (ja) * 1996-08-08 2003-10-14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り用リール
JP3504463B2 (ja) * 1997-07-10 2004-03-08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ルのハンドル
JPH11289931A (ja) * 1998-04-17 1999-10-26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JP3884171B2 (ja) 1998-06-24 2007-02-2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JP4173244B2 (ja) * 1999-03-30 2008-10-29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2001258440A (ja) * 2000-03-16 2001-09-25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ル
JP2002027879A (ja) 2000-07-13 2002-01-29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JP2002218870A (ja) * 2001-01-24 2002-08-06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シール構造
JP2004236571A (ja) * 2003-02-05 2004-08-26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SG121940A1 (en) * 2004-10-06 2006-05-26 Shimano Kk Handle knob and handle assembly for a fishing reel
JP2006149316A (ja) 2004-11-30 2006-06-15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JP4704801B2 (ja) 2005-04-28 2011-06-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把手
US7494081B2 (en) * 2005-06-15 2009-02-24 Reel Grip, Ltd. Grips for fishing reels
US7168647B1 (en) * 2006-03-15 2007-01-30 Shakespeare Company, Llc Fly reel drag mechanism
JP4921188B2 (ja) * 2007-01-25 2012-04-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片軸受リール
JP2009165462A (ja) * 2007-12-18 2009-07-30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把手及びハンドル組立体
JP5205120B2 (ja) * 2008-04-28 2013-06-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把手
JP5474428B2 (ja) * 2009-07-14 2014-04-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変速操作機構
JP5479832B2 (ja) * 2009-09-30 2014-04-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JP4886066B2 (ja) * 2010-01-19 2012-02-29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MY164166A (en) * 2010-09-02 2017-11-30 Shimano Kk Dual-bearing reel
JP5869240B2 (ja) 2011-06-28 2016-02-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把手
JP5739798B2 (ja) * 2011-12-27 2015-06-2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およびハンドルノブ
CN202603430U (zh) * 2012-05-29 2012-12-19 宁波市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松把手
CN202686414U (zh) * 2012-07-26 2013-01-23 刘承轩 手推车
JP2015047108A (ja) * 2013-08-30 2015-03-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ツマミおよび組付方法
JP2015047109A (ja) * 2013-08-30 2015-03-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ツマミ
JP6505405B2 (ja) * 2014-09-26 2019-04-24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ハンドル組立体
US9743651B2 (en) * 2014-12-03 2017-08-29 Gregory A. Header Fishing reel handle drag system
JP6684115B2 (ja) * 2016-03-10 2020-04-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41970A1 (en) 2019-05-16
KR102605688B1 (ko) 2023-11-24
KR20190054903A (ko) 2019-05-22
JP6956602B2 (ja) 2021-11-02
GB2569874A (en) 2019-07-03
CN110012874A (zh) 2019-07-16
GB2569874B (en) 2020-09-30
MY195188A (en) 2023-01-11
TWI761590B (zh) 2022-04-21
DE102018218943A1 (de) 2019-05-16
US10349644B2 (en) 2019-07-16
CN110012874B (zh) 2021-11-16
DE102018218943B4 (de) 2023-10-12
GB2569874A8 (en) 2020-01-15
JP2019088205A (ja) 2019-06-13
GB201818508D0 (en) 2018-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18168A (zh) 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KR102143053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
JP6389609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ピニオンギア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KR20120140196A (ko)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드래그 기구
KR102002854B1 (ko) 스피닝 릴의 핸들 조립체
CN110731319B (zh) 钓鱼用渔线轮
JP6026870B2 (ja) 魚釣用リール
CN110012875B (zh) 钓鱼用卷线器的卷线筒及钓鱼用卷线器
JP3851731B2 (ja) 釣り用リールの部品着脱構造
US10617101B2 (en) Fishing reel
JP6419020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5211096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US11241000B2 (en) Dual-bearing reel
JP6946504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4827242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CN107232152B (zh) 双轴承绕线轮
JP2596265Y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06149225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H065467U (ja) 釣り用リール
JPH0623455U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9026125A (ja) ノブ装着構造
JP2001299166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戻し装置
JP2009065858A (ja) 魚釣用リ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