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2874A -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 Google Patents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2874A
CN110012874A CN201811338333.XA CN201811338333A CN110012874A CN 110012874 A CN110012874 A CN 110012874A CN 201811338333 A CN201811338333 A CN 201811338333A CN 110012874 A CN110012874 A CN 110012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earing
axle
intern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83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2874B (zh
Inventor
池袋哲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012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2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28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28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06Hand crank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08Pick-up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121Frame details
    • A01K89/01122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柄把手,其可抑制适手性或抓握性降低,且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可实现稳定的手柄操作性。本发明提供一种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33),该手柄把手以能够绕该把手轴的轴线(O3)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把手轴(32),该把手轴(32)固定于操作体(31),该操作体(31)可旋转地组合至卷线器主体;该手柄把手(33)具备:内侧把手(100);树脂制的外侧把手(110),其相对于内侧把手一体成形;以及轴承(120),其具有嵌合于把手轴的外表面(90)的内轮(123)及嵌合于内侧把手的内表面的外轮(124),且支撑内侧把手使之能够相对于把手轴绕轴线旋转,在内侧把手形成有与外轮接触的轴承面(103)及轴承面(104),在轴承面形成有贯通孔(108)及贯通孔(109),贯通孔(108)及贯通孔(109)以在径向上贯通内侧把手的状态在该轴承面开口,且使外侧把手的一部分(115、116)插入。

Description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背景技术
纺车式卷线器及双轴承卷线器等钓鱼用卷线器具备用于卷取钓线的手柄组装体。一般来说,手柄组装体具备:手柄臂,其不能旋转地安装于手柄轴;把手轴,其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手柄臂的前端;及筒状的手柄把手(握持部),其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把手轴。
手柄把手经由滚珠轴承等轴承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把手轴。轴承例如配置为在把手轴的轴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其内轮嵌合至把手轴的外表面,且其外轮嵌合至手柄把手的内表面。这些轴承中,配置于把手轴的前端部侧的轴承通过固定螺栓来防止脱落,该固定螺栓从轴向安装于把手轴的前端面。由此,手柄把手的整体在防止相对于把手轴脱落的状态下,经由轴承可旋转地安装。
此种手柄把手已知有各种类型,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如下手柄把手,其包括:主体部件,其由软木材料成形为筒状;及外装部(保护用覆盖物),其通过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包覆主体部件的外表面。
而且,作为其他手柄把手,例如也已知有如下把手,即,将熔融树脂注塑至设有经预先成形的插入零件的成形用模具内,并使该熔融树脂硬化,从而形成外装部,由此,利用使插入零件与外装部一体化的插入成形而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98991号公报
然而,对于手柄把手,多数情况下要求即使润湿也不易滑动的适手性、或可稳定地握持的抓握性等,其材质或形状等日益改良。基于此种背景,例如在设为更重视手柄把手的进一步轻量化、或易握持性的外观、设计的情况下,因受优先考虑这些外观、设计等的影响等,从而容易导致手柄把手的形状复杂化,并且随着形状的复杂化,手柄把手的成形精度也容易降低。
然而,在现有的手柄把手中,在上述主体部件及上述插入零件的形状复杂化、或成形精度降低的情况下,例如有在与外装部之间产生间隙等而可能产生外装部相对于主体部件及插入零件的位置偏移或晃动。在此情况下,例如容易导致适手性及抓握性的降低、或手柄把手本身的晃动等,导致手柄的操作性降低。因此,现有的手柄把手存在改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此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该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可抑制适手性或抓握性降低并且可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可实现稳定的手柄的操作性。
(1)本发明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以能够绕该把手轴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把手轴,该把手轴固定于操作体,该操作体可旋转地组合至钓鱼用卷线器的卷线器主体,其中,该手柄把手具备:内侧把手,其成形为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把手轴的筒状;树脂制的外侧把手,其形成为从径向外侧进一步包围所述内侧把手的至少一部分,且相对于所述内侧把手一体成形;以及轴承,其具有嵌合于所述把手轴的外表面的内轮、及嵌合于所述内侧把手的内表面的外轮,且支撑所述内侧把手使之可相对于所述把手轴绕所述轴线旋转,在所述内侧把手形成有与所述外轮接触的轴承面,在所述轴承面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以在径向上贯通所述内侧把手的状态在该轴承面开口,使所述外侧把手的一部分插入。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柄把手,例如可通过将内侧把手作为插入零件的插入成形而使外侧把手相对于内侧把手一体成形,因此可将外侧把手形成为所需形状,能够应对轻量化或易握性的提升化等各种要求。尤其是,在内侧把手形成有在轴承面开口的贯通孔,使外侧把手的一部分插入至贯通孔内,因此可不受手柄把手的形状或成形精度的影响,而在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动等的状态下将轴承组合至手柄把手。因此,可制成外侧把手一体地组合至内侧把手而成的手柄把手,可抑制适手性及抓握性降低,并且也不易相对于轴承产生晃动等。
结果,可经由轴承将手柄把手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可顺利地进行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的操作,有助于手柄的操作性的提升化。另外,插入贯通孔内的外侧把手的一部分例如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插入成形时通过使之后形成为外侧把手的熔融树脂进入贯通孔内。
(2)所述外侧把手的所述一部分也可比所述轴承面更向所述轴线侧突出,从径向外侧按压所述外轮。
在此情况下,由于插入贯通孔内的外侧把手的一部分从径向外侧按压外轮,所以,即使在例如因内侧把手的形状或成形精度等而在内侧把手的轴承面与外轮之间产生轻微松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径向外侧压入的方式按压外轮。由此,可以将外轮压入至内侧把手的内表面侧的方式将轴承安装于内侧把手与把手轴之间,能够使外轮牢固地嵌合至内侧把手。因此,能够不受内侧把手的形状或成形精度等的影响,而将轴承切实地保持于内侧把手的内侧。由此,能够抑制在内侧把手与轴承之间产生松动,能够经由轴承将手柄把手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结果,能够更顺利地进行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操作,能够有助于手柄的操作性的提升化。
(3)所述贯通孔可以以绕所述轴线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在此情况下,由于可使外侧把手的一部分插入多个贯通孔内,所以可在进一步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动等的状态下将外侧把手高精度地组合至内侧把手。
另外,在外侧把手的一部分从径向外侧按压外轮的情况下,可从径向外侧按压外轮的多个部位,因此可在进一步抑制在与轴承之间产生松动的状态下,更稳定地保持轴承。
(4)所述贯通孔也可以配置为隔着所述轴线在径向上相对。
在此情况下,由于插入贯通孔内的外侧把手的一部分在径向上相对配置,所以手柄把手整体的重量平衡在周向上不易变得不均匀。因此,能够稳定且顺利地进行手柄操作。
另外,在外侧把手的一部分从径向外侧按压外轮的情况下,由于可以从径向夹入外轮的方式按压,所以可更稳定地保持轴承。而且,由于外轮在径向上不易发生位置偏移,所以可使轴承的中心高精度地配置在轴线上,可更顺利地进行手柄的操作。
(5)也可在所述内侧把手的外表面形成有引导面,该引导面沿所述贯通孔的开口周缘部形成,并且随着从所述内侧把手的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逐渐朝向所述贯通孔侧延伸。
在此情况下,例如在通过插入成形而成形外侧把手时,能够利用引导面进行引导以将熔融树脂积极地引入至贯通孔内的方式引导。因此,例如能够不受熔融树脂的黏性等的影响而使外侧把手的一部分确实地插入贯通孔内。因此,能够增加用于形成外侧把手的树脂的选择性,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6)所述外侧把手也可以利用弹性体树脂形成。
在此情况下,可使外侧把手整体发挥弹力性,因此能够形成适手性、抓握性得到提高的手柄把手。
此外,在外侧把手的一部分从径向外侧按压外轮的情况下,能够在使该一部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安装外轮,因此例如可能够使从轴承面朝向轴线侧的突出量变长。因此,能够确保相应的轴承的压入裕度(压入裕量),能够更稳定地保持轴承。
(7)本发明所涉及的钓鱼用卷线器具备:卷线器主体;手柄轴,其可旋转地被支撑于所述卷线器主体;及所述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所述操作体设为手柄臂,该手柄臂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所述手柄轴,并且在其前端部不能旋转地连结有所述把手轴,所述手柄把手经由所述把手轴而安装于所述手柄臂的所述前端部。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钓鱼用卷线器,由于具备上述手柄把手,所以能够晃动较少且顺利地进行手柄操作,能够进行钓线的顺利卷取。因此,能够形成操作性得到提高的高品质、高性能的卷线器。尤其是,由于能够经由手柄把手使手柄臂旋转,所以可适当地用作纺车式卷线器或双轴承卷线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制成一种能够抑制适手性或抓握性降低,并且可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能够实现稳定的手柄操作性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钓鱼用卷线器)的侧视图;
图2是包括图1所示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局部剖视图的侧视图;
图3是从箭头A方向(前方侧)观察图2所示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包括纺车式卷线器的局部剖视图的前视图;
图4是将图3所示的手柄把手的周边放大的剖视图;
图5是从手柄顶盖侧观察图4所示的手柄把手的侧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内侧把手的剖视图;
图7是从第二方向侧观察图6所示的内侧把手的俯视图;
图8是沿图6所示的B-B线的内侧把手的剖视图;
图9是将外侧把手一体地组合至图4所示的内侧把手的状态下的内侧把手及外侧把手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9所示的C-C线的内侧把手及外侧把手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所示的D-D线的内侧把手及外侧把手的剖视图;
图12是将图11所示的第二插入部的周边放大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双轴承卷线器(钓鱼用卷线器)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下方观察图13所示的双轴承卷线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钓鱼用卷线器,以纺车式卷线器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结构部件成为能够目视确认的大小,有根据需要适当变更各结构部件的比例尺的情况。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主要具备:卷线器主体2;手柄组装体3,其以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转子4,其以能够绕第二轴线O2旋转的方式组合至卷线器主体2;及卷线筒5,其以能够沿第二轴线O2往复移动的方式组合至卷线器主体2,供未图示的钓线卷绕。
另外,第一轴线O1与第二轴线O2以相互大致正交的方式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第一轴线O1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L1,并且将沿第二轴线O2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L2。此外,将在前后方向L2上从卷线筒5送出钓线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并且在从前方侧观察纺车式卷线器1的前视(图3所示的状态)下定义左右。
而且,在从第一轴线O1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L1)观察第一轴线O1的俯视下,有将与第一轴线O1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第一轴线O1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的情况。同样地,在从第二轴线O2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L2)观察第二轴线O2的俯视下,有将与第二轴线O2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第二轴线O2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的情况。而且,将第一轴线O1的径向中从第一轴线O1朝向钓竿R的方向称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方。
(卷线器主体)
卷线器主体2具备主体部10(主体部)、盖部11及防护部件12。主体部10例如形成为镁合金、铝合金等轻合金制的成形零件,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各种卷线器结构部件的收纳空间13。在主体部10的上部以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脚部14。在脚部14的上端部,以沿钓竿R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安装片15,该安装片15安装于钓竿R。
另外,图1~图3所示的钓竿R是示意图,省略通常设置在钓竿R的卷线器安装台座(卷线器片材)等构成的图示。
盖部11是与主体部10同样地形成为轻合金制的成形零件,且可卸除地固定于主体部10。上述收纳空间13通过盖部11例如密闭性(液密、气密等)地被堵住。作为盖部11相对于主体部10的固定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利用包括固定螺栓16在内的其他多个固定螺栓进行固定,该固定螺栓16配置在主体部10中位于转子4的后方侧的部分。
防护部件12形成为从后方侧覆盖主体部10的后部及盖部11的后部的覆盖零件。但是,防护部件12并非必需的结构,也可不具备。另外,防护部件12通过固定螺栓17可卸除地固定于主体部10的后部,该固定螺栓17从收纳空间13侧朝向后方插通至主体部10。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0的左侧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手柄组装体3或顶盖18的平坦的第一安装壁20。与其对应地,在盖部11的右侧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手柄组装体3或顶盖18的平坦的第二安装壁2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安装壁20侧安装有顶盖18,在第二安装壁21侧安装有手柄组装体3。
即,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以右手柄的情况为例。但是,如后所述,也能够通过将手柄组装体3安装于第一安装壁20侧,从而变更为左手柄的形态。在此情况下,将顶盖18安装于第二安装壁21侧。
在第一安装壁20以在左右方向L1上贯通主体部10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安装孔22。同样地,在第二安装壁21以在左右方向L1上贯通盖部11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安装孔23。这些第一安装孔22及第二安装孔23与第一轴线O1形成于同轴上,并配置为隔着收纳空间13在左右方向L1上彼此相对。
在第一安装壁20形成有圆筒状的第一支撑筒24,该第一支撑筒24朝向收纳空间13的内侧突出并且其内侧连通至第一安装孔22内。同样地,在第二安装壁21形成有圆筒状的第二支撑筒25,该第二支撑筒25朝向收纳空间13的内侧突出,并且其内侧连通至第二安装孔23内。这些第一支撑筒24及第二支撑筒25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
(手柄组装体)
如图3所示,手柄组装体3具备:手柄轴30,其以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手柄臂(操作体)31,其以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手柄轴30,且以经由手柄轴30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把手轴32,其固定于手柄臂31的前端部31a;及手柄把手33,其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把手轴32。
手柄臂31形成为在第一轴线O1的径向上延伸,其基端部31b配置在比第二安装壁21更右侧的位置。手柄轴30例如经由连结螺丝34而一体地连结于手柄臂31的基端部31b,在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的状态下穿过第二安装孔23从右侧插入至卷线器主体2的内侧。手柄轴30通过插入后述的圆筒状的驱动轴60的内侧,从而连结于驱动轴60。另外,手柄轴30以不能绕第一轴线O1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60。
由此,手柄组装体3如上所述以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此外,通过绕第一轴线O1旋转操作手柄组装体3,从而能够经由手柄轴30使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旋转。
另外,在手柄臂31的基端部31b与第二安装壁21之间配置有手柄轴环35。手柄轴环35形成为从径向外侧覆盖手柄轴30中的位于手柄臂31的基端部31b与第二安装壁21之间的部分的筒状。手柄轴环35能够与手柄臂31的基端部31b一起绕第一轴线O1旋转。
把手轴32以其轴线相对于第一轴线O1变得大致平行的方式固定于手柄臂31的前端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把手轴32的轴线称为第三轴线O3。此外,存在如下情况,在对第三轴线O3从其轴线方向(左右方向L1)观察的俯视下,将与第三轴线O3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第三轴线O3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手柄把手33以能够绕第三轴线O3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把手轴32,且经由把手轴32安装于手柄臂31的前端部31a。之后,对这些把手轴32及手柄把手33进行详细说明。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手柄组装体3能够以将手柄轴30从驱动轴60抽出的方式从第二安装壁21卸除,将该手柄组装体3重新安装于第一安装壁20侧而变更为左手柄的形态。在此情况下,只要穿过第一安装孔22将手柄轴30从左侧插入卷线器主体2的内侧并且插入驱动轴60的内侧,并使其不能绕第一轴线O1相对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60即可。
另外,在第一安装壁20可卸除地安装有堵住第一安装孔22的顶盖18。在将手柄组装体3重新安装于第一安装壁20侧的情况下,顶盖18以能够堵住第二安装孔23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安装壁21侧。
(转子)
如图1及图2所示,转子4具备:圆筒体40,其在卷线器主体2的前部侧配置为与第二轴线O2同轴,且形成为具有前壁部40a及周壁部40b的有顶筒状;以及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其连结于周壁部40b。
圆筒体40向后方开口,且以从径向外侧包围卷线器主体2的前部侧的方式从前方侧组合至卷线器主体2。在前壁部40a的中央部分,朝向后方地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凸座部44,该凸座部44形成有在前后方向L2上贯通前壁部40a的贯通孔43。贯通孔43与第二轴线O2形成于同轴上。圆筒状的小齿轮轴45及卷线筒轴46穿过贯通孔43插通至凸座部44的内侧。
另外,小齿轮轴45设为能够绕第二轴线O2旋转且其前端部比前壁部40a更向前方侧延伸。而且,前壁部40a经由螺母47一体地连结于小齿轮轴45,该螺母47安装于小齿轮轴45的前端部。由此,转子4以能够绕第二轴线O2旋转的方式组合至卷线器主体2。
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连结于周壁部40b的后端部,并且配置为隔着第二轴线O2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形成为从周壁部40b的后端部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其前端部比前壁部40a更向前方突出。
在第一臂部41的前端部可旋转地安装有线辊48,并且摆动自由地安装有导环臂49的一端部。在第二臂部42的前端部可旋转地安装有线辊48,并且摆动自由地安装有导环臂49的另一端部。
线辊48将钓线引导至卷线筒5。导环臂49配置为将第一臂部41与第二臂部42之间连接,能够在将钓线引导至线辊48的线引导姿势(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与从线引导姿势反转的线放开姿势之间摆动。在导环臂49位于线引导姿势的状态下,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由此能够经由线辊48将钓线卷绕至卷线筒5。
(卷线筒)
卷线筒5具备:卷线主体部50,其供钓线卷绕;及圆筒状的裙部51,其形成为从卷线主体部50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并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4的圆筒体40的周壁部40b;且该卷线筒5与第二轴线O2同轴地配置在比转子4更前方侧的位置。
卷线筒5配置为卷线主体部50位于第一臂部41与第二臂部42之间,且可卸除地固定于与第二轴线O2同轴配置的卷线筒轴46的前端部。卷线筒轴46能够通过后述摆动机构66沿第二轴线O2往复移动。由此,卷线筒5能够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二轴线O2往复移动。
另外,在卷线筒5安装有曳力调整机构53,该曳力调整机构53具备:未图示的制动机构,其设置在卷线主体部50的内侧,制动卷线筒5的旋转;及曳力调整旋钮52,其以能够绕第二轴线O2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主体部50的前端部,调整制动机构的制动力。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卷线器主体2的收纳空间13内设置有:圆筒状的驱动轴60,其以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并且经由手柄轴30连结于手柄组装体3;驱动齿轮61,其形成于驱动轴60;小齿轮62,其啮合于驱动齿轮61并且随着驱动轴60的旋转而绕第二轴线O2旋转;及轴承63,其设置在驱动齿轮61与卷线器主体2之间,且支撑驱动轴60使之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
而且,在卷线器主体2的收纳空间13内还设置有:转子驱动机构65,其基于手柄组装体3的旋转操作而使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摆动机构66,其基于手柄组装体3的旋转操作而使卷线筒5沿第二轴线O2方向往复移动(前后移动);及转子4的防逆转机构67。
(转子驱动机构)
转子驱动机构65主要包括驱动轴60、驱动齿轮61及小齿轮62。
如图3所示,驱动轴60是通过例如冷锻造等而成形的金属制圆筒零件,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其两端部在左右方向L1上开口。驱动轴60的右侧端部配置在形成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第二安装孔23的内侧,通过上述轴承63以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并且经由轴承63保持于盖部11。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配置在形成于卷线器主体2的主体部10的第一安装孔22的内侧,通过未图示的轴承以能够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并且经由轴承保持于主体部10。
如上所述,手柄轴30从右侧插入驱动轴60的内侧,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60。由此,驱动轴60随着手柄组装体3的旋转操作而绕第一轴线O1旋转。
驱动齿轮61例如与驱动轴60一体地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将驱动齿轮61与驱动轴60分开地形成,并一体地组合至驱动轴60。驱动齿轮61形成于驱动轴60中的位于第二支撑筒25与小齿轮62之间的部分,该第二支撑筒25形成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在驱动齿轮61的外周缘部侧,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朝向后方侧的多个齿部61a。
如图2所示,小齿轮62与圆筒状的小齿轮轴45一体地形成,该小齿轮轴45配置为与第二轴线O2同轴。在图示例中,小齿轮轴45配置为位于比驱动轴60更下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驱动轴60更前方的位置。小齿轮轴45通过多个轴承以能够绕第二轴线O2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并且经由所述多个轴承保持于卷线器主体2。
小齿轮轴45从后方插入贯通孔43内,且其前端部比转子4的前壁部40a更向前方突出,该贯通孔43形成于转子4的凸座部44。在小齿轮轴45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45a,经由该螺纹槽45a安装有螺母47。由此,如上所述,将小齿轮轴45与转子4一体地连结。
卷线筒轴46以能够沿第二轴线O2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插通至小齿轮轴45的内侧。卷线筒轴46的后端部位于比小齿轮轴45及驱动轴60更后方的位置。
小齿轮62具有啮合于驱动齿轮61的齿部61a的螺旋状的齿部62a,并随着驱动轴60及驱动齿轮61的旋转而绕第二轴线O2旋转。由此,能够经由小齿轮62及小齿轮轴45使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
因此,转子驱动机构65将由手柄组装体3的旋转操作所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转子4。
(摆动机构)
如图2所示,摆动机构66具备:中间齿轮70,其啮合于小齿轮62;螺轴71,其配置为与卷线筒轴46平行;及滑块72,其随着螺轴71的旋转而沿螺轴71往复移动。
螺轴71平行地配置在卷线筒轴46的下方,在其外周面形成有称为所谓往复式绕线凸轮槽的螺旋状的槽部71a。螺轴71以能够绕与第二轴线O2平行的第四轴线O4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中间齿轮70连结于螺轴71的前端部。由此,中间齿轮70及螺轴71随着小齿轮62的旋转而旋转。
滑块72以不能相对于卷线筒轴46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卷线筒轴46的后端部。滑块72具有卡合片72a,该卡合片72a以能够沿槽部71a相对移动的方式卡合于螺轴71的槽部71a内。滑块72由与螺轴71平行地配置的未图示的引导轴引导,并能够一面被引导轴沿第四轴线O4方向引导一面移动。
因此,可防止滑块72通过引导轴随着螺轴71的旋转而绕第四轴线O4一起旋转,因此螺轴71的旋转力通过槽部71a及卡合片72a从而转换为直线运动力。因此,能够随着螺轴71的旋转使滑块72沿着沿螺轴71的第四轴线O4往复移动,并且能够使固定于滑块72的卷线筒轴46沿第二轴线O2往复移动。
因此,摆动机构66将由手柄组装体3的旋转操作所产生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运动力并传递至卷线筒5。
(防逆转机构)
如图2所示,防逆转机构67是允许转子4向钓线的线卷取方向的旋转,且防止转子4向其相反的线送出方向的旋转(即逆转)的机构,且例如具备单向离合器75,该单向离合器75配设在转子4的圆筒体40的内侧。
另外,作为防逆转机构67,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可采用公知的各种结构。此外,在卷线器主体2的下部侧设置有切换杆76,该切换杆76将单向离合器75切换为上述作动状态(防逆转状态)与非作动状态(允许逆转状态)。
(把手轴、手柄把手)
接下来,对手柄组装体3的把手轴32及手柄把手33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把手轴32形成为具备如下部件的多段轴状:螺杆部80,其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纹部80a(例如外螺纹);大径部81,其配置于比螺杆部80更右侧的位置并且外径形成为大于螺杆部80;中径部82,其配置于比大径部81更右侧的位置并且外径形成为大于螺杆部80,且外径形成为小于大径部81;及小径部83,其配置于比中径部82更右侧的位置,并且外径形成为小于中径部82。
另外,把手轴32优选为设为例如铝、不锈钢等金属制,通过其金属特性或表面处理等而具备耐蚀性。
螺杆部80与形成于手柄臂31的前端部31a的螺孔85螺纹结合(螺接)。另外,螺孔85在向手柄臂31的前端部31a中的朝向右侧的把手安装壁面86开口的状态下形成为与第三轴线O3同轴,且在其内周面形成有供螺杆部80的螺纹部80a螺合的未图示的螺纹部(例如内螺纹)。
大径部81从右侧与把手安装壁面86接触,防止螺杆部80对螺孔85的过度锁紧。在大径部81的外周面,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平坦的倒角部87,该倒角部87能够卡止例如扳手等工具。由此,能够利用工具将螺杆部80安装于螺孔85。
小径部83形成为沿第三轴线O3延伸的长条的圆柱状,其外周面设为与后述轴承120的内轮123接触的内轮轴承面90。在小径部83的右端部的端面,以与第三轴线O3同轴的方式形成有朝向右侧开口的螺孔91。在螺孔91的内周面形成有供后述固定螺丝126的螺纹部126a(例如外螺纹部)螺合的未图示的螺纹部(例如内螺纹)。
如图4及图5所示,手柄把手33具备:内侧把手100,其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包围把手轴32的筒状;外侧把手110,其形成为从径向外侧进一步包围内侧把手100的至少一部分的筒状;轴承120,其配置在内侧把手100与把手轴32之间,且支撑内侧把手100使之能够相对于把手轴32绕第三轴线O3旋转;及手柄顶盖130,其形成为有顶筒状。
内侧把手100例如形成为通过利用成形用模具的注塑成形而形成的成形零件,形成为合成树脂制。
具体来说,内侧把手100通过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可利用热硬化性树脂形成内侧把手100,也可利用所谓的强化纤维树脂形成内侧把手100,该强化纤维树脂是使玻璃纤维、碳纤维或硼纤维等强化纤维混合于合成树脂而成的。而且,内侧把手100并不限定于通过注塑成形而形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为通过切削等机械加工而形成的金属制。
外侧把手110设为相对于内侧把手100一体地成形的树脂制。
具体来说,外侧把手110利用弹性体树脂、例如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等而形成。作为使外侧把手110相对于内侧把手100一体地成形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内侧把手100用作插入零件的插入成形,从而将外侧把手110一体地成形。下文对插入成形进行简单说明。
内侧把手100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在左右方向L1上开口,且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包围把手轴32中大径部81的一部分、中径部82及小径部83的筒状,并且比小径部83的右端部更向右侧突出。
因此,内侧把手100的左端部101侧从径向外侧包围把手轴32的大径部81的一部分及中径部82,内侧把手100的右端部102侧在从径向外侧包围把手轴32的右端部的状态下配置于比把手轴32的右端部更右侧的位置。
如图4、图6~图8所示,在沿与第三轴线O3正交的面的剖视下,内侧把手100的外形形成为椭圆状。即,在将内侧把手100的径向中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M1及第二方向M2时,在上述剖视下,相较于第二方向M2,内侧把手100的外形在第一方向M1上形成的椭圆状更长。但是,内侧把手100的外形形状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形成为在上述剖视下呈圆形状、多边形状等。
而且,如图6及图7所示,内侧把手100形成为右端部102侧的长径(沿第一方向M1的长度)比左端部101侧的长径略长,并且长径及短径(沿第二方向M2的长度)在左端部101侧与右端部102侧之间适当变化。在图示例中,内侧把手10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L1上的中央部最窄的所谓的收缩形状。
内侧把手100的内表面形状与上述外形形状不同,在上述剖视下形成为圆形。因此,如图8所示,内侧把手100的壁厚设为第一方向M1上的厚度厚于第二方向M2上的厚度。
内侧把手100的内径在左端部101侧与右端部102侧之间适当变化。
具体来说,如图4及图6所示,内侧把手100的左端部101侧的内径形成为大于把手轴32的大径部81的外径。内侧把手100中位于比左端部101更右侧的位置且从径向外侧包围轴承120的部分的内径形成为比左端部101的内径略小,并且成为与轴承120的外轮124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因此,该部分的内表面设为与轴承120的外轮124接触的第一外轮轴承面(轴承面)103。
内侧把手100的右端部102侧的内径形成为与左端部101侧的内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内侧把手100中位于比右端部102更左侧的位置且从径向外侧包围轴承120的部分的内径形成为比右端部102的内径略小,并且成为与轴承120的外轮124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因此,该部分的内表面设为与轴承120的外轮124接触的第二外轮轴承面(轴承面)104。
内侧把手100中位于第一外轮轴承面103与第二外轮轴承面104之间的中间部分105的内径形成为小于轴承120的外轮124的外径。在图示例中,上述中间部分105的内径以如下方式形成,在该中间部分105的中央部,直径形成为最小,且随着从中央部朝向右侧及左侧而逐渐扩径。在此情况下,中间部分105的右侧及左侧的内径形成为大于中间部分105的中央部的内径,且形成为小于轴承120的外轮124的外径。
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以内径沿第三轴线O3方向成为固定直径的方式形成中间部分105。
由于内侧把手100的中间部分105的内径形成为小于轴承120的外轮124的外径,因此在第一外轮轴承面103与中间部分105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具有朝向左侧的环状的第一周壁106的阶梯部,并且在第二外轮轴承面104与中间部分105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具有朝向右侧的环状的第二周壁107的阶梯部。
在第一外轮轴承面103形成有第一贯通孔(贯通孔)108,该第一贯通孔(贯通孔)108以在径向上贯通内侧把手100的状态在第一外轮轴承面103开口,使外侧把手110的一部分插入。同样地,在第二外轮轴承面104形成有第二贯通孔(贯通孔)109,该第二贯通孔(贯通孔)109以在径向上贯通内侧把手100的状态在第二外轮轴承面104开口,使外侧把手110的一部分插入。
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绕第三轴线O3隔开间隔)分别形成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108形成有一对,并配置为隔着第三轴线O3而在径向上彼此相对。同样地,第二贯通孔109形成有一对,并配置为隔着第三轴线O3而在径向上彼此相对。另外,一对第一贯通孔108及一对第二贯通孔109配置为分别沿第二方向M2彼此相对。
如图7所示,相较于第三轴线O3方向,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在周向上形成的俯视矩形略长。但是,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在俯视下形成为圆形、正方形、椭圆状或多边形等。
在内侧把手100的外表面以分别包围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的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引导面(引导面)108a及第二引导面(引导面)109a。
第一引导面108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沿第一贯通孔108的开口周缘部形成,并且随着从内侧把手100的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逐渐朝向第一贯通孔108侧延伸。同样地,第二引导面109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沿第二贯通孔109的开口周缘部形成,并且随着从内侧把手100的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逐渐朝向第二贯通孔109侧延伸。
在图示例中,第一引导面108a及第二引导面109a设为平滑地弯曲的弯曲面。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将第一引导面108a及第二引导面109a设为斜向倾斜的倾斜面。
如图4所示,轴承120在把手轴32的小径部83与内侧把手100之间在第三轴线O3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中径部82侧的轴承120称为第一轴承121,将位于小径部83的右端部102侧的轴承120称为第二轴承122。
这些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设为相同的结构,且具备:内轮123,其嵌合至把手轴32的小径部83的外表面;外轮124,其嵌合至内侧把手100的内表面;及多个滚动体125,其可滚动地保持于内轮123与外轮124之间。
第一轴承121配置于把手轴32的小径部83中位于中径部82侧的部分。第一轴承121的内轮123在从右侧与中径部82接触(抵接)的状态下牢固地嵌合至小径部83的内轮轴承面90。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在从左侧与内侧把手100的第一周壁106接触(抵接)的状态下牢固地嵌合至内侧把手100的第一外轮轴承面103。因此,第一轴承121在通过中径部82及第一周壁106定位于第三轴线O3方向的状态下安装于把手轴32与内侧把手100之间。
第二轴承122配置于把手轴32的小径部83的右端部102侧。第二轴承122的内轮123牢固地嵌合至小径部83的内轮轴承面90。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在从右侧与内侧把手100的第二周壁107接触(抵接)的状态下牢固地嵌合至内侧把手100的第二外轮轴承面104。
在形成于把手轴32的右端面的螺孔91,从右侧螺纹结合(螺纹安装)有固定螺丝126。固定螺丝126的头部隔着垫圈127从右侧与第二轴承122的内轮123接触(抵接)。即,第二轴承122的内轮123设置为隔着垫圈127而相对地从左侧与固定螺丝126的头部接触,通过固定螺丝126从而进行相对于把手轴32的防脱。
因此,第二轴承122在通过固定螺丝126及第二周壁107定位于第三轴线O3方向的状态下安装于把手轴32与内侧把手100之间。
另外,固定螺丝126也作为内侧把手100及外侧把手110相对于把手轴32的防脱部发挥功能。
在第一轴承121与第二轴承122之间配置有圆筒状的轴环128,该轴环128从径向外侧包围小径部83。轴环128以从右侧被覆在小径部83的方式安装,从右侧与第一轴承121的内轮123接触,并且从左侧与第二轴承122的内轮123接触。因此,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通过轴环128而更高精度地定位于第三轴线O3方向。但是,轴环128并非必需,也可不具备。
如图4、图5、图9~图11所示,外侧把手110具备:筒状的外廓筒部111,其形成为在左侧开口的有顶筒状,并从径向外侧包围内侧把手100中除左端部101以外的部分;及封闭部112,其封闭外廓筒部111的右侧开口部。
外廓筒部111形成为其外形与内侧把手100的外形相对应。因此,外廓筒部111的外形在沿相对于第三轴线O3正交的面的剖视下,相较于第二方向M2,在第一方向M1上形成的椭圆状更长。
封闭部112配置于比内侧把手100的右端部102更右侧的位置。在封闭部112以在左右方向L1上贯通该封闭部112的方式形成有顶盖安装孔113。顶盖安装孔113形成为俯视呈圆形,并且形成为与第三轴线O3同轴。另外,顶盖安装孔113的直径形成为比内侧把手100的右端部102的内径略大。
如图4、图9~图12所示,在外侧把手110的外廓筒部111,一体地形成有分别插入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的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
另外,在图11及图12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而容易理解发明,将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进行强调图示。
第一插入部115以从径向外侧进入至第一贯通孔108内的方式插入,并且比第一外轮轴承面103更向第三轴线O3侧突出,从径向外侧按压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同样地,第二插入部116以从径向外侧进入至第二贯通孔109内的方式插入,并且比第二外轮轴承面104更向第三轴线O3侧突出,从径向外侧按压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
如图4及图5所示,手柄顶盖130形成为具备如下部件的有顶筒状:顶盖筒部131,其密闭性(液密、气密等)地嵌合至外侧把手110的顶盖安装孔113的内侧;及顶盖盖部132,其将顶盖筒部131的右侧开口部封闭,手柄顶盖130可脱离地堵住顶盖安装孔113。
另外,手柄顶盖130优选为设为例如铝、不锈钢等金属制,通过其金属特性或表面处理等而具备耐蚀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盖筒部131也密闭性地嵌合至内侧把手100的右端部102的内侧。
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情况,顶盖筒部131只要至少嵌合至外侧把手110的顶盖安装孔113的内侧即可。此外,也可在顶盖筒部131及顶盖安装孔113中的一侧形成卡合凹部,在另一侧形成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可脱离地卡合于卡合凹部内。在此情况下,能够使手柄顶盖130更牢固地嵌合至顶盖安装孔113的内侧,能够有效地防止手柄顶盖130的脱落。
而且,并不限定于嵌合,例如也可以以顶盖筒部131与顶盖安装孔113的内侧螺纹结合的方式构成手柄顶盖130。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手柄把手33中,如图4所示,在内侧把手100与把手轴32的大径部81之间安装有环状的弹性体135(例如橡胶制衬垫等)。弹性体135可在径向上弹性变形,在以在径向上弹性变形的状态夹在内侧把手100与把手轴32的大径部81之间的状态下安装。由此,弹性体135将内侧把手100与把手轴32的大径部81之间密闭性(液密、气密等)地密封。
(内侧把手及外侧把手的形成步骤)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手柄把手33的内侧把手100及外侧把手110的形成步骤进行简单说明。
在形成图6~图8所示的内侧把手100的情况下,可将熔融树脂注塑至内侧把手100用的成形用模具内,之后,通过使所注塑的熔融树脂硬化的注塑成形而形成。接着,在形成外侧把手110的情况下,将注塑成形所得到的内侧把手100用作插入零件,并将其设置在外侧把手110用成形用模具内。接着,能够在将熔融树脂注塑至内侧把手100与成形用模具之间后,通过使该熔融树脂硬化的插入成形,从而形成外侧把手110。通过该插入成形,如图9~图12所示,能够使外侧把手110与内侧把手100一体化,从而能够将两者牢固地组合。
另外,在插入成形时,形成为外侧把手110的熔融树脂进入形成于内侧把手100的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进入至该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的熔融树脂作为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发挥功能。
此时,在内侧把手100的外表面,沿第一贯通孔108的开口周缘部形成有第一引导面108a,并且沿第二贯通孔109的开口周缘部形成有第二引导面109a,因此能够利用这些第一引导面108a及第二引导面109a进行引导,以将熔融树脂容易地引入至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因此,例如能够不受熔融树脂的黏性等的影响而使熔融树脂适当地进入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能够使其作为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扩大用于形成外侧把手110的树脂的选择性,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手柄把手的安装)
接下来,对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手柄把手33安装于把手轴32的情况进行简单说明,其中,该把手轴32安装于图4所示的手柄臂31的前端部31a。
在此情况下,首先,使弹性体135嵌合至安装于手柄臂31的前端部31a上的把手轴32的大径部81,并且在使第一轴承121的内轮123接触大径部81的状态下使内轮123嵌合至小径部83的内轮轴承面90,从而设置第一轴承121。接着,从把手轴32的右侧覆盖一体地组合有外侧把手110的内侧把手100,在使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与第一周壁106接触的状态下,使外轮124嵌合至第一外轮轴承面103的内侧。
由此,能够将第一轴承121设置于把手轴32与内侧把手100之间。另外,与此同时,能够将弹性体135在夹入至内侧把手100与大径部81之间的状态下固定。
另外,也可不将第一轴承121先设置于把手轴32,而是将第一轴承121先设置于内侧把手100的第一外轮轴承面103的内侧,之后,伴随着内侧把手100相对于把手轴32的设置,使第一轴承121的内轮123嵌合至小径部83的内轮轴承面90。
在将第一轴承121设置于把手轴32与内侧把手100之间后,从右侧插入轴环128并用把手轴32的小径部83覆盖。此时,以如下方式设置:按压轴环128直至与第一轴承121的内轮123接触为止。接着,从右侧将第二轴承122嵌入至把手轴32的小径部83与内侧把手100之间,从而使内轮123嵌合至小径部83的内轮轴承面90,并且使外轮124嵌合至内侧把手100的第二外轮轴承面104的内侧。由此,能够将第二轴承122设置于把手轴32与内侧把手100之间。
在将第二轴承122设置于把手轴32与内侧把手100之间后,从右侧将垫圈127设置于小径部83,之后,将固定螺丝126拧入至小径部83的螺孔91而安装。由此,可将第一轴承121、第二轴承122、内侧把手100及外侧把手110组合至把手轴32。
最后,将手柄顶盖130嵌入至外侧把手110的顶盖安装孔113内而安装。由此,如图4所示,可将手柄把手33安装于把手轴32使之可绕第三轴线O3旋转。
(纺车式卷线器的作用)
接下来,对利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纺车式卷线器1的情况,进行简单说明。
在进行甩竿的情况下,将导环臂49从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放倒至线释放姿势,将钓竿R朝向前方甩出。由此,可将卷绕于卷线筒5的卷线主体部50的钓线朝向前方送出。
之后,在卷收钓线的情况下,如图1及图2所示,将导环臂49恢复至线引导姿势。由此,通过导环臂49将钓线引导至线辊48。在该状态下,一面握住手柄把手33,一面使手柄组装体3绕第一轴线O1适当旋转,从而进行手柄操作。此时,可一面使手柄把手33绕第三轴线O3适当旋转,一面进行手柄操作。
手柄组装体3的旋转力通过转子驱动机构65传递至转子4,因此能够使该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与此同时,手柄组装体3的旋转力通过摆动机构66传递至卷线筒5,因此能够使该卷线筒5沿第二轴线O2往复移动。
结果,能够一面使卷线筒5沿前后方向L2往复移动一面使转子4旋转,能够经由线辊48将钓线不偏倚地卷绕在卷线筒5的卷线主体部50。
尤其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把手33,能够通过插入成形将外侧把手110相对于内侧把手100一体地成形,因此能够将外侧把手110形成为所需的形状,能够应对轻量化或易握持性的提升化等各种要求。
并且,在内侧把手100形成有在第一外轮轴承面103及第二外轮轴承面104开口的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且使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插入这些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因此可在相对于内侧把手100定位外侧把手110的状态下一体地成形。因此,能够不受内侧把手100的形状或成形精度的影响,在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动等的状态下将内侧把手100组合外侧把手110。
因此,能够制成将外侧把手110高精度地组合至内侧把手100而形成的手柄把手33,能够抑制适手性及抓握性降低,并且手柄把手33本身不易产生晃动等。结果,能够经由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将手柄把手33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32,能够顺利地进行纺车式卷线器1的手柄操作,有助于手柄操作性的提升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能够利用手柄把手33晃动较少且顺利地进行手柄操作,能够顺利地卷取钓线。因此,能够制成操作性提高的高品质、高性能的纺车式卷线器1。
而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柄把手33构成为,插入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的外侧把手110的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从径向外侧按压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因此,例如,即使在如因内侧把手100的形状或成形精度等而在内侧把手100的第一外轮轴承面103与外轮124之间、及在第二外轮轴承面104与外轮124之间产生轻微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从径向外侧压入的方式按压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
由此,能够以将外轮124向内侧把手100的内表面侧压入的方式,将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安装于内侧把手100与把手轴32之间,能够使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牢固地嵌合至内侧把手100。
因此,能够不受内侧把手100的形状或成形精度等的影响而将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切实地保持于内侧把手100的内侧。即,能够抑制在内侧把手100与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之间产生晃动。由此,能够经由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将手柄把手33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32。结果,能够更顺利地进行纺车式卷线器1的手柄操作,能够有助于手柄操作性的提升化。
并且,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分别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一对,且配置为分别隔着第三轴线O3而在径向上彼此相对。而且,将第一插入部115分别插入一对第一贯通孔108内,将第二插入部116分别插入一对第二贯通孔109内。
因此,能够在进一步抑制位置偏移或晃动等的状态下将外侧把手110高精度地组合至内侧把手100。此外,由于第一插入部115与第二插入部116分别在径向上相对配置,因此手柄把手33整体的重量平衡不易在周向上变得不均匀。因此,可稳定且顺利地进行纺车式卷线器1的手柄操作。
而且,能够利用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从径向外侧按压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的多个部位(2个部位)、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的多个部位(2个部位),因此能够在进一步抑制产生晃动的状态下更稳定地保持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并且,由于能够对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以从径向夹入的方式分别按压,所以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此外,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不易在径向上发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使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的中心高精度地配置在第三轴线O3上。因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纺车式卷线器1的手柄操作。
此外,由于利用弹性体树脂形成外侧把手110,因此能够使外侧把手110整体发挥弹力性,能够成为适手性、抓握性得到提高的手柄把手33。而且,由于能够在使外侧把手110的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分别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安装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外轮轴承面103及第二外轮轴承面104朝向第三轴线O3侧的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的突出量变长。因此,能够确保相应的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的压入裕度(压入裕量),能够更稳定地保持第一轴承121及第二轴承122。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手柄把手33应用于纺车式卷线器1,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手柄把手33应用于双轴承卷线器。
如图13及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轴承卷线器(钓鱼用卷线器)140主要具备:卷线器主体141;手柄组装体142,其以能够绕第五轴线O5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器主体141;及卷线筒143,其以能够绕第六轴线O6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器主体141的内部,供未图示的钓线卷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谓低轮廓型的双轴承卷线器140为例进行说明,也可为所谓圆型的类型。
第五轴线O5及第六轴线O6设为相互大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这些第五轴线O5及第六轴线O6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L1,并且在图14所示的俯视下,将以相对于第五轴线O5及第六轴线O6大致正交的方式交叉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L2。此外,将在前后方向L2上从卷线筒143送出钓线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并且在从后方侧观察双轴承卷线器140的视点下定义左右。而且,在相对于左右方向L1及前后方向L2大致正交的上下方向中,将后述离合器杆154的操作面154a所朝向的方向称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方。
卷线器主体141主要具备:主体部150(主体部);前外壳部151,其覆盖主体部150的前方;及拇指托架部152,其覆盖主体部150的上部侧。在主体部150的下部安装有未图示的安装片,该安装片安装于未图示的钓竿。在主体部150的内部设置有:上述卷线筒143;未图示的均匀卷绕机构,其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取于卷线筒143;及未图示的旋转传递机构,其将手柄组装体142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线筒143。
旋转传递机构主要具备:未图示的离合器机构,其切换将手柄组装体142的旋转力传递给卷线筒143的传递状态与阻断该传递的阻断状态(即,切换开-关(ON-OFF));及未图示的曳力机构。
另外,在卷线器主体141的右侧设置有曳力调整用的星形曳力阀153,在卷线器主体141的后部侧设置有对离合器机构进行开-关(ON-OFF)操作的离合器杆154,该离合器杆154设置为在将操作面154a朝向上方的状态下能够朝向下方压入。
手柄组装体142具备:手柄轴30,其配置于卷线器主体141的主体部150内,以能够绕第五轴线O5旋转的方式被支撑;手柄臂(操作体)160,其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手柄轴30,且以经由手柄轴30能够绕第五轴线O5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器主体141;一对把手轴32,其分别固定于手柄臂160的两侧的前端部160a;及一对手柄把手33,其可旋转地安装于一对把手轴32的每个。
手柄轴30设为能够将旋转力传递给旋转传递机构。手柄臂160形成为在手柄轴30的径向上延伸的板状,其中央部160b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手柄轴30的前端部。而且,如上所述,在手柄臂160的两侧的前端部160a分别设置有把手轴32及手柄把手3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手柄组装体142设为所谓双手柄型。
另外,把手轴32及手柄把手33的结构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把手轴32及手柄把手33的详细说明。
即使为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双轴承卷线器140,也可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即,能够制成如下的手柄把手33及双轴承卷线器140,该手柄把手33及该双轴承卷线器140能够一面抑制适手性或抓握性降低一面晃动较少地安装于把手轴32,且能够实现稳定的手柄操作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包括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假定、实质上相同、均等的范围等。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但可为一个,也可形成三个或多于三个。在形成三个或多于三个的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的情况下,优选为以隔着第三轴线O3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形成偶数个。
例如,优选为以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的方式形成四个第一贯通孔108及第二贯通孔109(即,以第三轴线O3为中心隔开90度间隔形成四个),且配置为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由此,能够形成四个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能够将外侧把手110在更确实地定位的状态下组合至内侧把手100,并且能够从径向外侧在四处按压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能够有效地抑制晃动。
此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比第一外轮轴承面103及第二外轮轴承面104更向第三轴线O3侧突出,并按压第一轴承121的外轮124及第二轴承122的外轮124,但也可不按压外轮124。即,第一插入部115及第二插入部116只要至少插入第一贯通孔108内及第二贯通孔109内即可。
符号说明
O3 第三轴线(把手轴的轴线)
1 纺车式卷线器(钓鱼用卷线器)
2、141 卷线器主体
31、160 手柄臂(操作体)
31a、160a 手柄臂的前端部
32 把手轴
33 手柄把手
100 内侧把手
103 第一外轮轴承面(轴承面)
104 第二外轮轴承面(轴承面)
108 第一贯通孔(贯通孔)
108a 第一引导面(引导面)
109 第二贯通孔(贯通孔)
109a 第二引导面(引导面)
110 外侧把手
120 轴承
123 轴承的内轮
124 轴承的外轮
140 双轴承卷线器(钓鱼用卷线器)。

Claims (7)

1.一种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该手柄把手以能够绕该把手轴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把手轴,该把手轴固定于操作体,该操作体能够旋转地组合至钓鱼用卷线器的卷线器主体;
其中,该手柄把手具备:
内侧把手,其成形为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把手轴的筒状;
树脂制的外侧把手,其形成为从径向外侧进一步包围所述内侧把手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相对于所述内侧把手一体成形;以及
轴承,其具有嵌合于所述把手轴的外表面的内轮、及嵌合于所述内侧把手的内表面的外轮,且支撑所述内侧把手使之能够相对于所述把手轴绕所述轴线旋转,
在所述内侧把手形成有与所述外轮接触的轴承面,
在所述轴承面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以在径向上贯通所述内侧把手的状态在该轴承面开口,使所述外侧把手的一部分插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其中,
所述外侧把手的所述一部分比所述轴承面更向所述轴线侧突出,并从径向外侧按压所述外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其中,
所述贯通孔以绕所述轴线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其中,
所述贯通孔配置为隔着所述轴线在径向上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其中,
在所述内侧把手的外表面形成有引导面,该引导面沿所述贯通孔的开口周缘部形成,并且随着从所述内侧把手的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逐渐朝向所述贯通孔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其中,
所述外侧把手利用弹性体树脂形成。
7.一种钓鱼用卷线器,其具备:
卷线器主体;
手柄轴,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卷线器主体;及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把手;
所述操作体设为手柄臂,该手柄臂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所述手柄轴,并且在其前端部不能旋转地连结有所述把手轴,
所述手柄把手经由所述把手轴安装于所述手柄臂的所述前端部。
CN201811338333.XA 2017-11-13 2018-11-12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Active CN1100128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8155 2017-11-13
JP2017218155A JP6956602B2 (ja) 2017-11-13 2017-11-13 魚釣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ノブ及び魚釣用リ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2874A true CN110012874A (zh) 2019-07-16
CN110012874B CN110012874B (zh) 2021-11-16

Family

ID=64739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8333.XA Active CN110012874B (zh) 2017-11-13 2018-11-12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9644B2 (zh)
JP (1) JP6956602B2 (zh)
KR (1) KR102605688B1 (zh)
CN (1) CN110012874B (zh)
DE (1) DE102018218943B4 (zh)
GB (1) GB2569874B (zh)
MY (1) MY195188A (zh)
TW (1) TWI7615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1833B2 (en) 2009-04-10 2017-05-30 Ben Huang Multi-layered grip
US10653124B2 (en) * 2017-05-03 2020-05-19 Winn Incorporated Ree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WO2020257651A1 (en) 2019-06-21 2020-12-24 Biz Outdoors, Inc. Left handed fishing reel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1944A (en) * 1987-11-24 1990-02-20 Ryobi, Ltd. Fishing reel having a spool shaft supported at both ends thereof
US6189822B1 (en) * 1999-03-30 2001-02-20 Shimano Inc. Double bearing reel
JP2001258440A (ja) * 2000-03-16 2001-09-25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ル
US20040099756A1 (en) * 2001-01-24 2004-05-27 Shimano Inc. Sealing structure for fishing reel
CN1518868A (zh) * 2003-02-05 2004-08-11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绕线轮的手柄安装构造
CN101228857A (zh) * 2007-01-25 2008-07-30 株式会社岛野 单轴承渔线轮
CN101461350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渔线轮的把手和手柄组件
CN101569298A (zh) * 2008-04-28 2009-11-04 株式会社岛野 渔线轮的手柄把手
CN101953329A (zh) * 2009-07-14 2011-01-26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CN102027893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
US20110174909A1 (en) * 2010-01-19 2011-07-21 Globeride, Inc. Spinning reel for fishing
CN102379265A (zh) * 2010-09-02 2012-03-21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
CN202603430U (zh) * 2012-05-29 2012-12-19 宁波市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松把手
CN202686414U (zh) * 2012-07-26 2013-01-23 刘承轩 手推车
CN202979939U (zh) * 2011-12-27 2013-06-12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以及手柄把手
JP2015047109A (ja) * 2013-08-30 2015-03-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ツマミ
CN107173347A (zh) * 2016-03-10 2017-09-19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渔线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81495A (en) * 1958-06-23 1961-04-25 William S King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fishing reels
US4674355A (en) * 1985-09-20 1987-06-23 Lear Siegler, Inc. Crankhandle structure
US4830306A (en) * 1986-08-25 1989-05-16 Ryobi Ltd. Fishing reel leg with soft cover
US4991461A (en) * 1987-12-21 1991-02-12 Tamco Limited Gear knob
FR2637458B1 (fr) * 1988-10-07 1991-01-04 Mitchell Sports Manivelle pour moulinet de peche
JP2550972Y2 (ja) * 1991-08-23 1997-10-15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
US5328128A (en) * 1991-11-14 1994-07-12 Brooks Morris Articulated fishing reel handle assembly
US5284400A (en) * 1992-12-07 1994-02-08 Chrysler Corporation Gearshift knob attaching arrangement
JPH075360U (ja) * 1993-06-25 1995-01-2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ルのハンドル
US5875986A (en) * 1994-09-08 1999-03-02 Daiwa Seiko, Inc. Fishing reel of double bearing type having improved fishline releasing characteristic
JP3457145B2 (ja) 1996-08-08 2003-10-14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り用リール
JP3504463B2 (ja) * 1997-07-10 2004-03-08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ルのハンドル
JPH11289931A (ja) * 1998-04-17 1999-10-26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JP3884171B2 (ja) * 1998-06-24 2007-02-2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JP2002027879A (ja) * 2000-07-13 2002-01-29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SG121940A1 (en) * 2004-10-06 2006-05-26 Shimano Kk Handle knob and handle assembly for a fishing reel
JP2006149316A (ja) * 2004-11-30 2006-06-15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JP4704801B2 (ja) 2005-04-28 2011-06-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把手
US7494081B2 (en) * 2005-06-15 2009-02-24 Reel Grip, Ltd. Grips for fishing reels
US7168647B1 (en) * 2006-03-15 2007-01-30 Shakespeare Company, Llc Fly reel drag mechanism
JP5869240B2 (ja) 2011-06-28 2016-02-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把手
JP2015047108A (ja) * 2013-08-30 2015-03-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ツマミおよび組付方法
JP6505405B2 (ja) * 2014-09-26 2019-04-24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ハンドル組立体
US9743651B2 (en) * 2014-12-03 2017-08-29 Gregory A. Header Fishing reel handle dra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1944A (en) * 1987-11-24 1990-02-20 Ryobi, Ltd. Fishing reel having a spool shaft supported at both ends thereof
US6189822B1 (en) * 1999-03-30 2001-02-20 Shimano Inc. Double bearing reel
JP2001258440A (ja) * 2000-03-16 2001-09-25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ル
US20040099756A1 (en) * 2001-01-24 2004-05-27 Shimano Inc. Sealing structure for fishing reel
CN1518868A (zh) * 2003-02-05 2004-08-11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绕线轮的手柄安装构造
CN101228857A (zh) * 2007-01-25 2008-07-30 株式会社岛野 单轴承渔线轮
CN101461350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渔线轮的把手和手柄组件
CN101569298A (zh) * 2008-04-28 2009-11-04 株式会社岛野 渔线轮的手柄把手
CN101953329A (zh) * 2009-07-14 2011-01-26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CN102027893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渔线轮的手柄组装体
US20110174909A1 (en) * 2010-01-19 2011-07-21 Globeride, Inc. Spinning reel for fishing
CN102379265A (zh) * 2010-09-02 2012-03-21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
CN202979939U (zh) * 2011-12-27 2013-06-12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鱼用卷线器的手柄以及手柄把手
CN202603430U (zh) * 2012-05-29 2012-12-19 宁波市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松把手
CN202686414U (zh) * 2012-07-26 2013-01-23 刘承轩 手推车
JP2015047109A (ja) * 2013-08-30 2015-03-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のツマミ
CN107173347A (zh) * 2016-03-10 2017-09-19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渔线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汪志铮等: "《垂钓手册》", 31 March 1991, 海洋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95188A (en) 2023-01-11
US10349644B2 (en) 2019-07-16
GB2569874A (en) 2019-07-03
TW201918168A (zh) 2019-05-16
TWI761590B (zh) 2022-04-21
GB201818508D0 (en) 2018-12-26
KR102605688B1 (ko) 2023-11-24
US20190141970A1 (en) 2019-05-16
GB2569874A8 (en) 2020-01-15
CN110012874B (zh) 2021-11-16
JP2019088205A (ja) 2019-06-13
DE102018218943A1 (de) 2019-05-16
KR20190054903A (ko) 2019-05-22
JP6956602B2 (ja) 2021-11-02
DE102018218943B4 (de) 2023-10-12
GB2569874B (en) 202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2874A (zh)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CN104365568B (zh) 纺车式绕线轮
TWI361665B (en) Reciprocating mechanism for spinning reel
TWI423763B (zh) 紡車式捲線器的操作桿組裝體
KR20070077067A (ko) 낚시용 릴의 기어 부품 장착 구조
JP2007097576A5 (zh)
CN104365567B (zh) 纺车式绕线轮
CN103907577B (zh) 双轴承绕线轮
KR101806336B1 (ko) 마스터 기어 조립체
JP2007006710A (ja) 両軸受リール
TW201600010A (zh) 雙軸承捲線器及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機構
KR20140036946A (ko) 스피닝 릴
CN110999880B (zh) 钓具用卷线器
JP5707074B2 (ja) 電動リール
JP6026870B2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585595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3153659A5 (zh)
JP4476128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マスターギア
US7077349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mechanism for spinning reel
KR20040007267A (ko) 스피닝 릴의 스탠드 부재
JP2015128403A (ja) 釣用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US11241000B2 (en) Dual-bearing reel
JPH10271937A (ja) 両軸受リール
CN110402902B (zh) 双轴承渔线轮
JP5286013B2 (ja) 魚釣用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