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9265A - 双轴承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绕线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9265A
CN102379265A CN2011102564151A CN201110256415A CN102379265A CN 102379265 A CN102379265 A CN 102379265A CN 2011102564151 A CN2011102564151 A CN 2011102564151A CN 201110256415 A CN201110256415 A CN 201110256415A CN 102379265 A CN102379265 A CN 102379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inner ring
rotation
double
dra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64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9265B (zh
Inventor
川崎宪一
中川胜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968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365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52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812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79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9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9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9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90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yieldable drive coupling, e.g. friction or fluid clutch
    • A01K89/0190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yieldable drive coupling, e.g. friction or fluid clutch between drive shaft and cran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06Hand crank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01K89/01901Reengageable responsive to drive ro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33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for reels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912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level winding

Abstract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可靠地连结手柄与内圈,抑制手柄的晃动。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1)、手柄轴(30)、单向离合器(86)、曳力机构(23)、星形曳力装置(3)、手柄(2)、限制部件(88)、卷筒(12)和旋转传递机构(19)。单向离合器(86)具有外圈(86a)、内圈(86b)和滚动体(86c)。曳力机构包含曳力垫圈(51)。内圈(86b)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连结。曳力垫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星形曳力装置调整曳力机构的曳力。手柄配置于星形曳力装置与绕线轮主体之间。内圈在卷筒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限制部件(88)限制,内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连结。

Description

双轴承绕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绕线轮,特别涉及通过卷绕有钓线的卷筒的旋转而放出钓线的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技术:在双轴承绕线轮中,为了使曳力机构动作,具有对手柄轴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的辊型的单向离合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9-168354号公报)。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的手柄轴、以及包括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连结的曳力垫圈的曳力机构。单向离合器具有内圈,该内圈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的外周面,经由曳力垫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连结。手柄轴通过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的前端连结的手柄进行旋转操作。曳力机构的曳力通过具有与手柄轴旋合的螺母部件的星形曳力装置来调整。曳力垫圈隔着内圈被按压于星形曳力装置的螺母部件,曳力机构被设定为与按压力对应的曳力。
在手柄轴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平行的2个面的旋转连结部,在曳力垫圈的中心形成有与旋转连结部卡合的非圆形的第1连结部和与内圈卡合的第2连结部。在内圈的前端部,以向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与第2连结部连结的一对卡合突起。第2连结部在第1连结部的与旋转连结部卡合的部分之间具有与卡合突起卡合的一对卡合凹部。
在这种结构的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中,手柄的旋转经由手柄轴和曳力垫圈传递到单向离合器的内圈。
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手柄的旋转经由手柄轴和曳力垫圈传递到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在手柄轴与曳力垫圈的卡合部以及曳力垫圈与内圈的卡合部分别存在若干间隙,这在组装/分解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在曳力较弱的状态下进行卷绕方向的旋转和停止从而进行对末端钓具赋予动作的手柄操作时,手柄向线放出方向也能够以间隙的量稍微旋转,所以手柄可能产生晃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抑制手柄的晃动。
第1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手柄轴、单向离合器、曳力机构、曳力调整部件、手柄、卷筒和旋转传递机构。手柄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单向离合器具有外圈、内圈和滚动体。外圈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内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连结。滚动体配置于外圈与内圈之间。曳力机构包含至少一个曳力垫圈。曳力垫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连结。曳力调整部件是装配于手柄轴且用于调整曳力机构的曳力的部件。手柄配置于曳力调整部件与绕线轮主体之间。手柄具有供手柄轴贯通的贯通孔。手柄在贯通孔的周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内圈连结。卷筒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旋转传递机构将手柄的旋转传递到卷筒。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手柄与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在贯通孔的周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因此,当使手柄旋转时,该旋转被传递到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并从内圈传递到手柄轴。这里,手柄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单向离合器的内圈,所以手柄向线放出方向的游隙减小。因此能够抑制手柄的晃动。
并且,由于在手柄的轴向外方配置有曳力调整部件,所以能够缩短内圈的轴向长度。进而,由于手柄接近卷筒地配置,所以能够减小绕钓竿的力矩。由此,容易使手柄旋转,卷起效率提高。
第2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1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内圈具有以向轴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于手柄侧的第1端的第1卡合突起。手柄具有以能够与第1卡合突起卡合的方式形成于贯通孔中的第1卡合凹部。
在该情况下,形成于手柄的贯通孔中的第1卡合凹部与形成于内圈的第1卡合突起卡合,从而手柄与内圈一体旋转。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卡合构造使手柄与内圈一体旋转。
第3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2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防止内圈相对于手柄脱离的防脱机构。在该情况下,由于防止了内圈相对于手柄脱离,所以内圈不易在轴向上移动。
第4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3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手柄具有接近绕线轮主体的第1面和远离绕线轮主体的第2面。防脱机构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固定于手柄的第1面并限制内圈在手柄轴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情况下,内圈在轴向上的移动被固定于手柄的第1面的限制部件限制。因此,在手柄的旋转从内圈向手柄轴传递时,内圈在轴向上的移动被固定于手柄的第1面的限制部件限制。这里,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内圈与手柄,并且利用固定于手柄的限制部件限制内圈在手柄轴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手柄的晃动,并且能够可靠地连结手柄与内圈。
第5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4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内圈具有:筒状部,其配置于手柄轴的外周侧;以及防脱突起,其以向径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筒状部的第1端侧的外周面并通过限制部件实现防脱。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防脱突起与固定于手柄的限制部件卡合,能够限制内圈在轴向上的移动,能够更加可靠地连结手柄与内圈。
第6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5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防脱突起以环状形成于筒状部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由于防脱突起形成为环状,所以能够利用限制部件在周向上均匀地防止内圈脱离。
第7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5或第6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手柄具有突起收纳部,该突起收纳部设置于第1面且能够收纳防脱突起。
在该情况下,由于防脱突起收纳在突起收纳部中,所以手柄轴方向的长度缩短,能够使手柄更加接近绕线轮主体。并且,可以不在限制部件中收纳防脱突起,所以限制部件的形状变得简单。
第8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5至第7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限制部件具有与防脱突起接触的防脱面。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防脱突起和防脱面这样的简单结构实现手柄和内圈轴向移动的限制。
第9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8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限制部件还具有筒状部能够通过的通过孔、以及设置于防脱面的径向外方且固定于手柄的固定部。防脱面形成于通过孔的径向外方。
在该情况下,在通过孔的径向外方进行内圈的防脱,进而在该径向外方固定限制部件,因此,固定位置与防脱位置接近,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内圈的移动。
第10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9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在固定部形成有固定用的多个螺纹部件能够通过的多个螺纹贯穿插入孔。在手柄形成有供螺纹部件旋合的内螺纹部。螺纹部件从手柄的第1面侧插入。
在该情况下,利用从第1面侧插入的螺纹部件将限制部件固定于手柄,所以螺纹部件的头部不会露出于第2面侧。
第11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9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在固定部形成有供固定用的多个螺纹部件旋合的多个内螺纹部。在手柄形成有螺纹部件能够通过的多个螺纹贯穿插入孔。在手柄的第2面,在螺纹贯穿插入孔的周围形成有能够收纳螺纹部件的头部的头部收纳部。螺纹部件从手柄的第2面侧插入。
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螺纹部件从第2面侧将限制部件固定于手柄,所以螺纹部件的头部露出。但是,由于头部收纳在头部收纳部中,所以头部不会从第2面突出。并且,由于能够从位于绕线轮的外侧面的第2面侧插入螺纹部件,所以容易组装内圈和手柄。
第12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9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防脱机构具有铆接突起,该铆接突起设置于固定部并铆接固定于手柄。手柄具有铆接凹部,该铆接凹部以能够贯穿插入铆接突起的方式设置于贯通孔中。
在该情况下,使用铝等容易变形的金属作为限制部件,由此,能够不使用固定用的其他部件地通过铆接将限制部件防脱固定于手柄。
第13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3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防脱机构利用第1卡合凹部将第1卡合突起铆接于手柄,从而防止内圈相对于手柄脱离。
在该情况下,利用第1卡合凹部将形成于内圈的第1卡合突起铆接于手柄,由此,能够使手柄与内圈一体旋转,并且能够防止内圈相对于手柄脱离。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使手柄与内圈一体旋转并防止内圈相对于手柄脱离。
第14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13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手柄具有:手柄主体,其具有形成于手柄轴贯通部分的非圆形孔;以及能够与手柄主体一体旋转的插入部件,其具有与非圆形孔卡合的外形部且在内周部形成有第1卡合凹部和贯通孔。
在该情况下,由于手柄具有手柄主体以及供内圈卡合的插入部件,因此,即使手柄主体使用轻量但容易电解腐蚀的铝合金或镁合金,也能够通过插入部件避免手柄主体与内圈的接触。因此,能够实现手柄的轻量化并防止电解腐蚀。另外,在将插入部件固定于手柄主体的情况下,例如使用粘接或铆接固定等适当的固定手段即可。
第15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14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内圈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的,手柄主体为铝合金和镁合金中的任意一种轻合金制成的。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由于手柄主体与内圈的接触而导致的电解腐蚀。
第16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15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手柄主体为碳石墨制成的。在该情况下实现了手柄主体的轻量化。并且,在将插入部件铆接固定于手柄主体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于铆接固定而导致的手柄主体的裂纹。
第17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2至第16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内圈具有至少一个第2卡合突起,该第2卡合突起以从第1端相反侧的第2端向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曳力垫圈连结。
在该情况下,通过凹凸嵌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内圈与曳力垫圈。
第18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1至第17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螺母部件,其与手柄轴的前端旋合并防止手柄相对于手柄轴脱离;以及止转螺钉,其贯通螺母部件并与形成于手柄轴的前端面的内螺纹部旋合。
在该情况下,由于使贯通螺母部件的止转螺钉直接与手柄轴旋合来防止螺母部件转动,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螺母部件在较小的空间内转动。
根据本发明,手柄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单向离合器的内圈,所以不易产生手柄与内圈之间的晃动。因此能够抑制手柄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横剖视图。
图3是图2的曳力机构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曳力机构的手柄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曳力机构的绕线轮主体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手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10是该双轴承绕线轮的横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曳力机构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手柄侧的曳力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绕线轮主体侧的曳力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手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14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绕线轮主体
2:手柄
2a:手柄臂
2c:第1面
2d:第2面
2e:贯通孔
3:星形曳力装置(曳力调整部件的一例)
11:防脱机构
12:卷筒
14a:第1卡合凹部
14b:螺纹贯穿插入孔
14c:头部收纳部
19:旋转传递机构
23:曳力机构
30:手柄轴
30d:内螺纹部
51:曳力垫圈
86:单向离合器
86a:外圈
86b:内圈
86c:滚动体
87a:筒状部
87b:防脱突起
87c:第1卡合突起
87d:第2卡合突起
88:限制部件
88a:防脱面
88b:限制部
88c:通过孔
88d:固定部
88e:端面
88f:内螺纹部
102:手柄
102a:手柄臂
102c:第1面
102e:贯通孔
104:防脱机构
114d:突起收纳部
188:限制部件
188a:防脱面
188b:限制部
188c:通过孔
188d:固定部
202:手柄
202a:手柄臂
202c:第1面
202d:第2面
204:防脱机构
214e:内螺纹部
288:限制部件
288d:固定部
288g:螺纹贯穿插入孔
302:手柄
302a:手柄臂
302e:贯通孔
304:防脱机构
314a:第1卡合凹部
314f:铆接凹部
386b:内圈
387a:筒状部
387b:防脱突起
387c:第1卡合突起
388:限制部件
388a:防脱面
388b:限制部
388c:通过孔
388d:固定部
388g:铆接突起
402:手柄
402a:手柄臂
403:星形曳力装置
411:防脱机构
414:手柄主体
414a:非圆形孔
414b:直线部
414c:圆弧部
415:插入部件
415d:贯通孔
415e:第1卡合凹部
428:螺母部件
430:手柄轴
430a:旋转连结部
430d:内螺纹部
441:止转螺钉
486:单向离合器
486a:外圈
486b:内圈
486c:滚动体
486d:第1卡合突起
486e:第2卡合突起
502:手柄
502a:手柄臂
514:手柄主体
514a:非圆形孔
514b:直线部
514c:圆弧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绕线轮的一般结构>
在图1和图2中,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是拟饵抛投钓用的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1、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的手柄2、配置于手柄2的绕线轮主体1侧相反侧的作为曳力调整部件的星形曳力装置3、以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的卷筒12。
<手柄的结构>
手柄2是双手柄形的手柄,具有板状的手柄臂2a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臂2a的两端的把手2b。如图2所示,手柄臂2a以接近绕线轮主体1的方式配置于手柄轴30的外周侧,该手柄轴3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
手柄臂2a例如为铝合金和镁合金中的任意一种轻合金制成的。在第1实施方式中,手柄臂2a为铝合金制,如图2所示,手柄臂2a是大致板状的部件,具有接近绕线轮主体1的第1面2c、远离绕线轮主体的第2面2d、贯通孔2e。如图4所示,手柄臂2a还具有形成于贯通孔2e的周围的第1卡合凹部14a、以及形成于贯通孔2e的径向外方的一对螺纹贯穿插入孔14b。贯通孔2e形成于手柄臂2a的纵长方向的中心。手柄臂2a从纵长方向的中心部朝向两端形成为渐细。第1卡合凹部14a在与手柄臂2a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贯通孔2e的内周面向径向外方凹陷地形成。螺纹贯穿插入孔14b隔着贯通孔2e在手柄臂2a的纵长方向上配置一对。在螺纹贯穿插入孔14b的第2面2d侧,以凹陷为锥形的方式形成有能够收纳后述的螺纹部件15的头部15a的头部收纳部14c。把手2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手柄臂2a的渐细的两端。
<绕线轮主体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1例如是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的部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绕线轮主体1为铝合金制。绕线轮主体1具有框架5、以及装配于框架5的两侧方的第1侧盖6和第2侧盖7。在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经由卷筒轴20(图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有绕线用的卷筒12。从卷筒轴方向外方观察,第1侧盖6为圆形,第2侧盖7由交叉的一对圆构成。
第1侧盖6以相对于框架5开闭自如的方式装配。第1侧盖6支承于框架5,以使得在其开闭时从框架5向轴向外方离开后回转。第1侧盖6通过设于第2侧盖7的未图示的螺纹部件的拆装而开闭。在第1侧盖6形成有供后述的调整旋钮43配置的圆形的开口部6a。
第2侧盖7螺纹固定于框架5。在第2侧盖7设有用于将手柄轴30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1凸台部7a。并且,在第2侧盖7以与第1凸台部7a隔开间隔的方式设有用于将后述的卷筒轴20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2凸台部7b。
如图1所示,框架5具有:隔开预定间隔彼此对置地配置的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以及一体地连结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的上连结部10a和下连结部10b。在第1侧板8的比中心部的稍微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具有阶梯差的圆形的开口8a(图2)。在该开口8a中螺纹固定有构成绕线轮主体1的卷筒支承部13。在卷筒支承部13与卷筒12之间设有在抛投时对卷筒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25。
如图1所示,上连结部10a配置于与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的外形相同的面,下连结部10b在前后设置一对,配置于比外形靠内侧的位置。在下连结部10b铆接固定有例如铝合金等金属制的竿装配脚部4,该竿装配脚部4用于将绕线轮装配在钓竿上且前后较长。
如图2所示,在框架5内配置有卷筒12、进行拇指压按时作为拇指的衬垫的离合器杆17、以及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筒12内的匀绕机构18。并且,如图2所示,在框架5与第2侧盖7之间配置有旋转传递机构19、离合器机构21、离合器控制机构22、曳力机构23和抛投控制机构24。
旋转传递机构19将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传递到卷筒12和匀绕机构18。离合器机构21对手柄2和卷筒12进行连结和切断。离合器控制机构22根据离合器杆17的操作将离合器机构21控制为离合器接通状态(连结状态)和离合器断开状态。当使离合器机构21为离合器断开状态(切断状态)时,卷筒12成为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曳力机构23对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抛投控制机构24调整卷筒12旋转时的阻力。
<卷筒的结构>
如图2所示,卷筒12在两侧部具有碟状的一对凸缘部12a,在一对凸缘部12a之间具有筒状的绕线体部12b。图2左侧的凸缘部12a的外周面以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配置于开口8a的内周侧,以防止咬线。卷筒12例如通过锯齿结合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卷筒轴20,该卷筒轴20贯通绕线体部12b的内周侧。该固定方法不限于锯齿结合,也可以使用键结合或花键结合等各种结合方法。
如图2所示,卷筒轴20例如为SUS304等非磁性金属制成,与手柄轴30平行地配置。卷筒轴20贯通第2侧板9并向第2侧盖7的外方延伸。卷筒轴20的延伸的一端通过第1轴承26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2凸台部7b,该第2凸台部7b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装配于第2侧盖7。并且,卷筒轴20的另一端通过第2轴承26b支承为旋转自如。在卷筒轴20的中心形成有大径部20a,在两端形成有支承于第1轴承26a和第2轴承26b的第1小径部20b和第2小径部20c。
进而,在图2左侧的第2小径部20c与大径部20a之间的具有两者中间的外径的部分装配有制动机构25的磁铁62。卷筒轴20的大径部20a的右端配置于第2侧板9的贯通部分,在此固定有构成离合器机构21的卡合销29。卡合销29沿着直径贯通大径部20a,其两端向径向突出。
<旋转传递机构的结构>
如图2所示,旋转传递机构19具有:手柄轴30、固定于手柄轴30的驱动齿轮31、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筒状的小齿轮32、第1齿轮部件36a(图2)和第2齿轮部件36b。手柄轴30通过轴承16和单向离合器8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第2侧板9和第2侧盖7。
通过辊型的单向离合器86禁止手柄轴30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反转)。在手柄轴30的外周面形成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后述的曳力垫圈51连结的旋转连结部30a。旋转连结部30a由形成于手柄轴30的外周面的平行的一对平面构成。在手柄轴30的前端形成有供星形曳力装置3的后述的螺母部3b旋合的外螺纹部30b。在手柄轴30的前端面形成有内螺纹孔30c。内螺纹孔30c形成于手柄轴30的前端面的中心。在手柄轴30的前端外周面形成有小径的卡定部30d。卡定部30d是比旋转连结部30a小的大致相似形的形状。
<单向离合器的结构>
如图3所示,单向离合器86装配于第2侧盖7与手柄轴30之间。单向离合器86具有外圈86a、内圈86b和滚动体86c。外圈86a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例如由SUS440C制成。外圈86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第1凸台部7a,该第1凸台部7a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装配于第2侧盖7。
内圈86b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例如由SUS440C制成。内圈86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30。滚动体86c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例如由SUS440C制成。滚动体86c是圆筒滚子,以能够咬入的方式配置于外圈86a和内圈86b之间。通过改性处理来提高这些各部的表面的防锈性能。另外,内圈也可以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30。在内圈86b与手柄臂2a之间设有防止内圈86b相对于手柄臂2a脱离的防脱机构11。防脱机构11具有限制部件88,该限制部件88固定于手柄臂2a的第1面2c并限制内圈86b在手柄轴方向的移动。
<内圈的结构>
内圈86b以与手柄2和曳力机构23的后述的曳力垫圈51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两者之间。利用限制部件88来防止内圈86b脱离手柄臂2a的第1面2c。由此,内圈86b在手柄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内圈86b具有:配置于手柄轴30的外周侧的筒状部87a、防脱突起87b、一对第1卡合突起87c和一对第2卡合突起87d。防脱突起87b以呈环状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筒状部87a的第1端侧(图3右端侧)的外周面。防脱突起87b配置成前端面与手柄臂2a的第1面2c接触。
一对第1卡合突起87c形成为从防脱突起87b的外周侧沿轴向朝向手柄臂2a突出。第1卡合突起87c与手柄臂2a的第1卡合凹部14a卡合。由此,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内圈86b与手柄臂2a。一对第2卡合突起87d形成为从筒状部87a的第2端侧(图3左端侧)沿轴向朝向曳力垫圈51突出。一对第2卡合突起87d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曳力垫圈51卡合。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卡合突起87d形成为相对于第1卡合突起87c改变90度相位,但是,第2卡合突起87d既可以配置成与第1卡合突起87c相同的相位,也可以配置成与第1卡合突起87c不同的相位。如后所述,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卡合。因此,内圈86b经由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并且,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直接连结内圈86b与手柄臂2a。
<限制部件的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限制部件88例如是铝合金制的部件。限制部件88通过螺纹部件15固定于手柄臂2a的第1面2c,限制内圈86b在手柄轴30方向的移动。这里,螺纹部件15从手柄臂2a的外侧面即第2面2d插入。限制部件88具有:限制部88b,其具有与内圈86b的防脱突起87b的前端面的相反侧的面接触的防脱面88a;筒状部87a能够通过的通过孔88c;以及固定于手柄臂2a的固定部88d。
限制部88b具有能够与手柄臂2a的第1面2c接触的圆环状的端面88e。防脱面88a以呈圆环状凹陷的方式形成于端面88e的内周侧,能够收纳内圈86b的防脱突起87b。防脱面88a自形成有防脱面88a的端面88e的深度与防脱突起87b的厚度相同或比防脱突起87b的厚度稍小。通过孔88c形成于限制部88b的内周面。固定部88d以宽度从限制部88b的外周部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一对。在固定部88d,在能够与螺纹贯穿插入孔14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供螺纹部件15旋合的内螺纹部88f。
驱动齿轮3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30,经由曳力机构23与手柄轴30摩擦结合。
小齿轮32是从第2侧板9的外方向内方延伸且在中心贯通有卷筒轴20的筒状部件,以在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卷筒轴20。并且,小齿轮32的图2左端侧通过轴承33以旋转自如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2侧板9。在小齿轮32的图2左端部形成有与卡合销29啮合的啮合槽32a。通过该啮合槽32a和卡合销29构成离合器机构21。并且,在中间部形成有缩径部32b,在右端部形成有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齿轮部32c。
<曳力机构的结构>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曳力机构23根据装配于手柄轴30的星形曳力装置3的操作位置来调整曳力,以能够调整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的方式进行制动。
星形曳力装置3以中间隔着手柄2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30的前端。如图3和图4所示,星形曳力装置3具有:在外周面具有凹凸的操作部主体3a、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操作部主体3a的螺母部3b。螺母部3b如上所述地与外螺纹部30b旋合。因此,当操作部主体3a旋转时,螺母部3b能够在手柄轴方向上移动。在螺母部3b与操作部主体3a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有对操作部主体3a向手柄轴30的前端侧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3c。操作部主体3a借助固定螺栓28防防脱离,该固定螺栓28与形成于手柄轴30的前端面的内螺纹孔30c旋合。固定螺栓28的头部28a比手柄轴30的前端部的外径大。固定螺栓28经由星形曳力装置3防止手柄2脱离。在操作部主体3a与固定螺栓28之间装配有第1垫片部件34。第1垫片部件34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小径的卡定部30d,该卡定部30d形成于手柄轴30的前端。被螺旋弹簧3c按压的操作部主体3a始终与第1垫片部件34接触。
在操作部主体3a,除了螺母部3b以外,还配置有与螺母部3b接触的第2垫片部件39、构成曳力机构23的一对碟形弹簧50和星形曳力装置发音机构54。第2垫片部件39和碟形弹簧50配置于操作部主体3a的内部。第2垫片部件39是为了高效地将螺母部3b的按压力传递到碟形弹簧50而设置的。
星形曳力装置发音机构54根据星形曳力装置3的转动操作而发音。星形曳力装置发音机构54配置于手柄2与星形曳力装置3之间。具体而言配置于碟形弹簧50与手柄臂2a之间。星形曳力装置发音机构54具有传递垫片55、出声部件56和击打部件57。传递垫片55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的旋转连结部30a连结。传递垫片55与碟形弹簧50接触并将碟形弹簧50的力传递到手柄臂2a。传递垫片55具有非圆形的外周面55a和与卡定部30d卡合的非圆形的内周面55b。
出声部件56装配于传递垫片55的外周面,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传递垫片55卡合。出声部件56是如下的环状的板状部件:在星形曳力装置3侧的表面具有在周向隔开间隔形成的出声凹部56a。出声部件56在内周面具有与传递垫片55的非圆形的外周面55a卡合的非圆形的卡合孔56b。
击打部件57与出声部件56的出声凹部56a反复发生碰撞。击打部件57以进退自如的方式装配于装配凹部3e,该装配凹部3e形成于操作部主体3a的手柄2侧的端面。通过收纳在装配凹部3e内的螺旋弹簧58对击打部件57向出声部件56侧施力。
曳力机构23设置于手柄轴30的周围。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曳力机构23具有被星形曳力装置3的螺母部3b按压的上述2个碟形弹簧50、曳力垫圈51、隔着驱动齿轮31配置的第1曳力盘52和第2曳力盘53。如上所述,碟形弹簧50是为了能够细微地调整螺母部3b的按压力而设置的。具体而言,碟形弹簧50配置于星形曳力装置3与手柄2之间,将由于星形曳力装置3的轴向移动而变化的弹簧力经由手柄2和内圈86b传递到曳力垫圈51。并且,碟形弹簧50是为了在松弛星形曳力装置3而使操作部主体3a向手柄轴30的前端侧移动时手柄臂2a不会晃动而设置的。因此,碟形弹簧50即使当在图3的手柄轴芯X的上侧所示的曳力最弱的状态(螺旋弹簧3c最收缩的状态)下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时,也以比自由状态压缩的状态配置。另外,在手柄轴芯X的下侧示出曳力最强的状态。
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和内圈86b连结。如图5所示,曳力垫圈51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的第1连结部51a和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内圈86b的第2连结部51b。第1连结部51a形成于曳力垫圈51的内周部,且具有平行配置的一对直线部51c、以及连接一对直线部51c的两端的一对连接部51d。这一对直线部51c与手柄轴30的旋转连结部30a的平面卡合,曳力垫圈51的旋转被传递到手柄轴30。第2连结部51b具有凹陷形成于连接部51d的一对第2卡合凹部51e。在第2卡合凹部51e卡合有内圈86b的第2卡合突起87d,内圈86b的旋转被传递到曳力垫圈51。曳力垫圈51的旋转被传递到手柄轴30,通过手柄2的旋转使手柄轴30旋转。因此,虽然以往手柄的旋转直接传递到手柄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2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内圈86b,并经由内圈86b和曳力垫圈51传递到手柄轴30。这里,内圈86b经由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
第1曳力盘52以与驱动齿轮31和曳力垫圈51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两者之间。第2曳力盘53以与驱动齿轮31和棘轮38接触的方式配置。第1曳力盘52和第2曳力盘53相对于手柄轴30旋转自如。棘轮38还作为曳力机构23发挥功能。棘轮38以与边缘部30e接触的方式配置,该边缘部30e大径地形成于手柄轴30的外周面。通过该边缘部30e承受星形曳力装置3的按压力。
<其他结构>
离合器杆17在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的后部配置于卷筒12的后方。离合器杆17在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沿上下方向滑动。在离合器杆17的手柄装配侧,以贯通第2侧板9的方式一体形成有卡合轴17a。该卡合轴17a与离合器控制机构22卡合。
如图2所示,匀绕机构18在卷筒12的前方配置于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之间,具有形成有与外周面交叉的螺旋状槽46a的螺旋轴46和钓线引导部47。钓线引导部47通过螺旋轴46沿卷筒轴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引导钓线。在螺旋轴46的图2右端装配有构成旋转传递机构19的第1齿轮部件36a,第1齿轮部件36a与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30的第2齿轮部件36b啮合。通过这种结构,使螺旋轴46与手柄轴30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联动地旋转。钓线引导部47通过螺旋轴46的旋转而沿卷筒轴方向往复移动。
如图2所示,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离合器拨叉35,该离合器拨叉35与小齿轮32的缩径部32b卡合而使小齿轮32沿卷筒轴20方向移动。离合器拨叉35根据离合器杆17的滑动位置,在离合器接通位置和比离合器接通位置靠卷筒轴方向外方的离合器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2所示,抛投控制机构24具有:以夹持卷筒轴20的两端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摩擦片48、用于调节摩擦片48对卷筒轴20的夹持力的制动帽49。左侧的摩擦片48装配于卷筒支承部13内。制动帽49与第2侧盖7的第2凸台部7b的外周面旋合。
如图2所示,制动机构25具有:设置于卷筒12和绕线轮主体1的卷筒制动单元40、旋转速度传感器(未图示)、调整旋钮43、根据调整旋钮43的操作位置电气地控制卷筒制动单元40的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卷筒控制单元(未图示)。卷筒制动单元40能够电气地控制成通过发电来对卷筒12进行制动。卷筒制动单元40具有:包含在旋转方向上并列配置于卷筒轴20的4个磁铁62的转子61、与转子61的外周侧对置配置且串联连接的例如4个线圈63、连接着串联连接的多个线圈63的两端的开关元件(未图示)。旋转速度传感器是为了检测卷筒12的旋转速度并计算张力而设置的。卷筒控制单元搭载有固定于卷筒支承部13的电路板70。调整旋钮4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卷筒支承部13。
<实际垂钓时的绕线轮的动作>
在进行垂钓时,首先将离合器杆17操作至离合器断开位置,使离合器机构21处于离合器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进行抛投,从卷筒12放出钓线。当末端钓具落水时,使手柄2沿线卷绕方向稍微旋转。于是,未图示的离合器返回机构动作,离合器机构21进行离合器接通。此时,离合器杆17也返回离合器接通位置。
在该状态下等待鱼钩挂在末端钓具上。当鱼钩挂在末端钓具上时,钓鱼者使手柄2沿线卷绕方向旋转而取下被钩住的鱼。当手柄2沿线卷绕方向旋转时,该旋转被传递到内圈86b,进而,旋转经由曳力垫圈51传递到手柄轴30。当手柄轴30旋转时,通过曳力机构23使与手柄轴30摩擦结合的驱动齿轮31旋转,该旋转经由小齿轮32和离合器机构21传递到卷筒轴20,卷筒12沿线卷绕方向旋转。
在该卷绕时,若将曳力机构23的曳力设定得较弱,则如以往那样,在手柄的旋转直接传递到手柄轴的结构中,内圈会受到手柄轴与曳力垫圈之间的游隙(间隙)以及曳力垫圈与内圈之间的游隙(间隙)的影响。其结果,当进行使手柄2沿卷绕方向旋转或停止这样的对船钓钓具(jigging)等末端钓具赋予动作的操作时,在手柄的线放出方向上也能够稍微旋转游隙的量,所以手柄2产生晃动。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手柄2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内圈86b,所以手柄2与内圈86b的游隙减小,手柄2不易向线放出方向旋转,从而不易产生晃动。而且,内圈86b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臂2a连结,并且通过固定于手柄臂2a的第1面2c的限制部件88来限制内圈86b在轴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内圈86b对手柄2的固定。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以后的说明中,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仅说明不同的结构。
如图6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手柄102的手柄臂102a具有能够收纳内圈86b的防脱突起87b的突起收纳部114d。突起收纳部114d以呈圆形凹陷的方式形成于手柄臂102a的第1面102c的贯通孔102e的周围。在变形例1中,由于防脱突起87b收纳在突起收纳部114d中,所以防脱机构104的限制部件188的限制部188b和固定部188d由平板状的部件构成。因此,防脱面188a由限制部188b的手柄臂102a侧的端面整体构成。通过孔188c形成于限制部188b的内周面。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这种结构的变形例1中,在使用相同形状的内圈86b的情况下,能够使手柄臂102a和星形曳力装置3以突起收纳部114d的深度接近绕线轮主体1侧。并且,可以不在限制部件188中收纳防脱突起87b,所以限制部件188的形状变得简单。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如图7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从手柄臂202a的第1面202c侧插入螺纹部件215。因此,在防脱机构204的限制部件288的固定部288d,不形成内螺纹部,而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形成有内螺纹部88f的位置形成螺纹贯穿插入孔288g。供螺纹部件215旋合的内螺纹部214e形成于手柄202的手柄臂202a的第1实施方式的形成有螺纹贯穿插入孔14b的位置。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这种结构的变形例2中,利用从第1面202c侧插入的螺纹部件215将限制部件288固定于手柄臂202a,所以螺纹部件215的头部不会露出于第2面202d侧。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如图8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不使用螺纹部件,而是将防脱机构304的限制部件388铆接固定于手柄302的手柄臂302a。因此,在与手柄臂302a的贯通孔302e的第1卡合凹部314a正交的位置形成有一对铆接凹部314f。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第1卡合凹部314a不是设置在与手柄臂302a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而是隔开间隔地在纵长方向上设置一对。因此,铆接凹部314f设置在与纵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在内圈386b上,第1卡合突起387c配置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卡合突起87c正交的位置。
限制部件388例如是铝合金制的部件。限制部件388具有:限制部388b,其具有与内圈386b的防脱突起387b的前端面的相反侧的面接触的防脱面388a;筒状部387a能够通过的通过孔388c;以及固定于手柄臂302a的固定部388d。
固定部388d具有铆接固定于手柄臂302a的铆接突起388g。铆接突起388g以朝向手柄臂302a突出的方式在限制部388b的端面设置一对。铆接突起388g的内周部倒角为锥形,以使得在铆接处理时容易使铆接突起388g向外周侧变形。铆接突起388g的突出长度比手柄臂302a的厚度稍长。因此,铆接突起388g的前端从手柄臂302a的第2面302d突出。利用适当的铆接夹具在手柄臂302a的第2面302d侧向径向外方按压该铆接突起388g的前端部分,由此使限制部件388铆接固定于手柄臂302a,内圈386b在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臂302a连结。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这种结构的变形例3中,通过使用铝等容易变形的金属作为限制部件,能够不使用固定用的其他部件地通过铆接将限制部件388固定于手柄臂302a。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绕线轮的一般结构>
在图9和图10中,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是拟饵抛投钓用的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2实施方式中,双轴承绕线轮的结构要素中仅手柄402、星形曳力装置403、单向离合器486以及旋转传递机构419的结构不同,所以省略其他结构的详细说明。并且,在图9以后的附图中,对相同结构的部件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1、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的手柄402、配置于手柄402的位于绕线轮主体1相反侧的作为曳力调整部件的星形曳力装置403、以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的卷筒12。
<手柄的结构>
手柄402是具有板状的手柄臂402a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臂402a的两端的把手2b的双手柄形的手柄。如图10所示,手柄臂402a以接近绕线轮主体1的方式配置于手柄轴430的外周侧,该手柄轴43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
如图11、图12和图14所示,手柄臂402a具有手柄主体414以及固定于手柄主体414的插入部件415。手柄主体414例如为铝合金和镁合金中的任意一种轻合金制成。在该实施方式中,手柄主体414为铝合金制。如图14所示,手柄主体414在中心的手柄轴430能够贯通的贯通部分具有非圆形孔414a。把手2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手柄主体414的两端。如图14所示,手柄主体414的非圆形孔414a为具有对置的一对直线部414b和连接一对直线部414b的两端的圆弧部414c的长圆形。
插入部件415例如是黄铜和锌合金等的金属制的部件。插入部件415是为了防止手柄主体414与后述的单向离合器486的内圈486b的电解腐蚀而设置的。插入部件415具有:筒部415b,其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非圆形孔414a卡合的非圆形的外形部415a;以及与筒部415b相比为大径的边缘部415c。在筒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手柄轴430的外周面的贯通孔415d、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内圈486b连结的一对第1卡合凹部415e。第1卡合凹部415e在贯通孔415d的直径上形成一对。筒部415b的轴向长度比手柄主体414的厚度长。因此,筒部415b从手柄主体414的远离绕线轮主体1的第1面414d突出。该突出端通过适当的铆接夹具铆接。由此,插入部件415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铆接固定于手柄主体414。
边缘部415c以与手柄主体414的接近绕线轮主体1的第2面414e接触的方式配置。边缘部415c能够与内圈486b的端面接触而按压内圈486b。
<绕线轮主体的结构>
绕线轮主体1例如是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的部件。绕线轮主体1具有框架5、以及装配于框架5的两侧方的第1侧盖6和第2侧盖7。在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经由卷筒轴20(图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有绕线用的卷筒12。
如图10所示,在框架5内配置有卷筒12、进行拇指压按时作为拇指的衬垫的离合器杆17、以及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筒12内的匀绕机构18。并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框架5与第2侧盖7之间配置有旋转传递机构419、离合器机构21、离合器控制机构22、曳力机构23和抛投控制机构24。
<旋转传递机构的结构>
旋转传递机构419具有:手柄轴430、固定于手柄轴430的驱动齿轮31、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筒状的小齿轮32、第1齿轮部件36a和第2齿轮部件36b。手柄轴430通过轴承16和单向离合器48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第2侧板9和第2侧盖7。
通过辊型的单向离合器486禁止手柄轴430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反转)。在手柄轴430的外周面形成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后述的曳力垫圈51连结的旋转连结部430a。旋转连结部430a由形成于手柄轴430的外周面的平行的一对平面构成。在手柄轴430的前端形成有供后述的螺母部件428旋合的第1外螺纹部430b。在第1外螺纹部430b的基端侧外周面形成有供星形曳力装置403的后述的螺母部403c旋合的第2外螺纹部430c。与第1外螺纹部430b相比,第2外螺纹部430c为大径,在手柄轴430的前端面形成有内螺纹部430d。内螺纹部430d形成于从手柄轴430的前端面的中心偏倚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单向离合器486装配于第2侧盖7与手柄轴430之间。单向离合器486具有外圈486a、内圈486b和滚动体486c。外圈486a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的,例如由SUS440C制成。外圈486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第1凸台部7a,该第1凸台部7a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装配于第2侧盖7。内圈486b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的,例如由SUS440C制成。内圈486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430。滚动体486c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的,例如由SUS440C制成。滚动体486c是圆筒滚子,以能够咬入的方式配置于外圈486a和内圈486b之间。通过改性处理来提高这些各部的表面的防锈性能。
内圈486b以与手柄402、曳力机构23的后述的曳力垫圈51、插入部件415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两者之间。在内圈486b的手柄402侧的第1端(图11右端),以向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与第1卡合凹部415e卡合的一对第1卡合突起486d。在内圈486b的第1端相反侧的第2端(图11左端),以向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曳力垫圈51卡合的一对第2卡合突起486e。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430卡合。因此,内圈486b经由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430连结。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直接连结内圈486b与手柄402。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未防止内圈486b相对于手柄402脱离。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相对于第1卡合凹部415e铆接第1卡合突起486d,经由第1卡合突起486d和第1卡合凹部415e防止内圈486b相对于手柄臂402a脱离。也可以通过该铆接固定的构造来构成防脱机构411。
驱动齿轮3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430,经由曳力机构23与手柄轴430摩擦结合。
小齿轮32是从第2侧板9的外方向内方延伸且在中心贯通有卷筒轴20的筒状部件,以在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卷筒轴20。并且,小齿轮32的图10左端侧通过轴承33以旋转自如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2侧板9。在小齿轮32的图10左端部形成有与卡合销29啮合的啮合槽32a。通过该啮合槽32a和卡合销29构成离合器机构21。并且,在中间部形成有缩径部32b,并在右端部形成有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齿轮部32c。
<曳力机构的结构>
如图10所示,曳力机构23根据星形曳力装置403的操作位置来调整曳力,以能够调整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的方式进行制动。星形曳力装置403具有:操作部主体403a,其具有放射状延伸的多个操作臂403b;以及螺母部403c,其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操作部主体403a。螺母部403c如上所述地与第2外螺纹部430c旋合。因此,当操作部主体403a旋转时,螺母部403c能够在手柄轴方向上移动。
星形曳力装置403以中间隔着手柄402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430的前端。星形曳力装置403通过与第1外螺纹部430b旋合的螺母部件428相对于手柄轴430防脱固定。并且,螺母部件428经由星形曳力装置403防止手柄402相对于手柄轴430脱离。螺母部件428具有止转螺钉441能够沿轴向通过的通过孔428a。利用止转螺钉441防止螺母部件428转动。止转螺钉441贯通通过孔428a并与手柄轴430的前端面的内螺纹部430d旋合。
曳力机构23设置于手柄轴430的周围。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曳力机构23具有被星形曳力装置403的螺母部403c按压的例如2个碟形弹簧50、曳力垫圈51、隔着驱动齿轮31配置的第1曳力盘52和第2曳力盘53。碟形弹簧50配置于星形曳力装置403与手柄402之间,将由于星形曳力装置403的轴向移动而变化的弹簧力经由手柄402和内圈486b传递到曳力垫圈51。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430连结。
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430和内圈486b连结。如图13所示,曳力垫圈51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430连结的第1连结部51a和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内圈486b的第2连结部51b。第1连结部51a形成于曳力垫圈51的内周部,且具有平行配置的一对直线部51c、以及连接一对直线部51c的两端的一对连接部51d。这一对直线部51c与手柄轴430的旋转连结部430a的平面卡合,曳力垫圈51的旋转被传递到手柄轴430。第2连结部51b具有凹陷地形成于连接部51d的一对第2卡合凹部51e。在第2卡合凹部51e卡合有内圈486b的第2卡合突起486e,内圈486b的旋转被传递到曳力垫圈51。曳力垫圈51的旋转被传递到手柄轴430,通过手柄402的旋转使手柄轴430旋转。因此,虽然以往手柄的旋转直接传递到手柄轴,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手柄402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内圈486b,并经由内圈486b和曳力垫圈51传递到手柄轴430。
第1曳力盘52以与驱动齿轮31和曳力垫圈51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两者之间。第2曳力盘53以与驱动齿轮31和棘轮38接触的方式配置。第1曳力盘52和第2曳力盘53相对于手柄轴430旋转自如。棘轮38还作为曳力机构23发挥功能。棘轮38以与边缘部430e接触的方式配置,该边缘部430e大径地形成于手柄轴30的外周面。通过该边缘部430e承受星形曳力装置403的按压力。
在这种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由于手柄402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内圈486b,所以手柄402与内圈486b的游隙减小,手柄402不易向线放出方向旋转,从而不易产生晃动。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第2实施方式中,手柄主体414为不锈钢等铁类合金制成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对功能相同而材质不同的部件标注在第2实施方式中加上100后的附图标记。
在图15中,手柄502的手柄臂502a的手柄主体514为碳纤维强化树脂制。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维持碳纤维制的手柄主体514的强度,在手柄主体514的纵长方向上,使中心部分相对于周边部分向轴向外方鼓出。因此,在与手柄主体514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中心部分比周边部分向轴向外方突出。在中心部分形成有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非圆形孔514a、直线部514b和圆弧部514c。
在这种碳纤维强化树脂制的手柄主体514中,在对插入部件415进行铆接固定时,在手柄主体514不易产生裂纹。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表现。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针对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第1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
(A)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1、手柄轴30、单向离合器86、曳力机构23、星形曳力装置3、手柄2、卷筒12和旋转传递机构19。手柄轴3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单向离合器86具有外圈86a、内圈86b和滚动体86c。外圈86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内圈86b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滚动体86c配置于外圈86a与内圈86b之间。曳力机构23包含曳力垫圈51。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星形曳力装置3是装配于手柄轴30且用于调整曳力机构23的曳力的部件。手柄2配置于星形曳力装置3与绕线轮主体1之间。手柄2的手柄臂2a具有供手柄轴30贯通的贯通孔2e。手柄2在贯通孔2e的周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内圈86b连结。卷筒1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旋转传递机构19将手柄2的旋转传递到卷筒12。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手柄2与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b在贯通孔2e的周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因此,当使手柄2旋转时,该旋转被传递到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b,并从内圈86b经由曳力垫圈51传递到手柄轴30。这里,手柄2的旋转直接传递到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b,所以能够抑制手柄2的晃动。
并且,由于在手柄2的轴向外方配置有星形曳力装置3,所以能够缩短内圈86b的轴向长度。进而,由于手柄2接近卷筒12地配置,所以能够减小绕钓竿的力矩。由此,容易使手柄2旋转,卷起效率提高。
(B)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内圈86b具有以向轴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于手柄2侧的第1端的第1卡合突起87c。手柄2具有以能够与第1卡合突起87c卡合的方式形成于贯通孔2e中的第1卡合凹部14a。
在该情况下,形成于手柄2的贯通孔22e中的第1卡合凹部14a与形成于内圈86b的第1卡合突起86c卡合,从而手柄2与内圈86b一体旋转。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卡合构造使手柄2与内圈86b一体旋转。
(C)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防止内圈86b相对于手柄2脱离的防脱机构11。在该情况下,由于防止了内圈86b相对于手柄2脱离,所以内圈86b不易在轴向上移动。
(D)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手柄2的手柄臂2a具有接近绕线轮主体1的第1面2c和远离绕线轮主体1的第2面2d。防脱机构11具有限制部件88,该限制部件88固定于手柄臂2a的第1面2c并限制内圈86b在手柄轴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情况下,内圈86b在轴向上的移动被固定于手柄臂2a的第1面2c的限制部件88限制。因此,在手柄2的旋转从内圈86b向手柄轴30传递时,内圈86b在轴向上的移动被固定于手柄臂2a的第1面2c的限制部件88限制。这里,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内圈86b与手柄2,并且利用固定于手柄2的限制部件88限制内圈86b在手柄轴30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手柄2的晃动,并且能够可靠地连结手柄2与内圈86b。
(E)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内圈86b具有:筒状部87a,其配置于手柄轴30的外周侧;以及防脱突起87b,其以向径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筒状部87a的第1端侧的外周面,通过限制部件88实现防脱。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防脱突起87b与固定于手柄2的限制部件88卡合,能够限制内圈86b在轴向上的移动,能够更加可靠地连结手柄2与内圈86b。
(F)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防脱突起87b以环状形成于筒状部87a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由于防脱突起87b形成为环状,所以能够利用限制部件88在周向上均匀地防止内圈86b脱离。
(G)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手柄102的手柄臂102a具有突起收纳部114d,该突起收纳部114d设置于第1面102c并能够收纳防脱突起87b。
在该情况下,由于防脱突起87b收纳在突起收纳部114d中,所以手柄轴方向的长度缩短,能够使手柄2更加接近绕线轮主体1。并且,可以不在限制部件188中收纳防脱突起87b,所以限制部件188的形状变得简单。
(H)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限制部件88具有与防脱突起87b接触的防脱面88a。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防脱突起87b和防脱面88a这样的简单结构实现手柄2和内圈86b轴向移动的限制。
(I)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限制部件88还具有筒状部87a能够通过的通过孔88c、以及设置于防脱面88a的径向外方且固定于手柄2的手柄臂2a的固定部88d。防脱面88a形成于通过孔88c的径向外方。
在该情况下,在通过孔88c的径向外方进行内圈86b的防脱,进而在该径向外方固定限制部件88,所以固定位置与防脱位置接近,从而能够进一步限制内圈86b的移动。
(J)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在固定部288d形成有固定用的多个螺纹部件215能够通过的多个螺纹贯穿插入孔288g。在手柄202的手柄臂202a形成有供螺纹部件215旋合的内螺纹部214e。螺纹部件215从手柄的第1面202c侧插入。
在该情况下,利用从第1面202c侧插入的螺纹部件215将限制部件288固定于手柄202,所以螺纹部件的头部不会露出于第2面202d侧。
(K)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在固定部88d形成有供固定用的多个螺纹部件15旋合的多个内螺纹部88f。在手柄2的手柄臂2a形成有螺纹部件15能够通过的多个螺纹贯穿插入孔14b。在手柄臂2a的第2面,在螺纹贯穿插入孔14b的周围形成有能够收纳螺纹部件15的头部15a的头部收纳部14c。螺纹部件15从手柄臂2a的第2面2d侧插入。
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螺纹部件15从第2面2d侧将限制部件88固定于手柄2,所以螺纹部件15的头部15a露出。但是,由于头部15a收纳在头部收纳部14c中,所以头部15a不会从第2面2d突出。并且,由于能够从位于绕线轮的外侧面的第2面2d侧插入螺纹部件15,所以容易组装内圈86b和手柄2。
(L)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固定部388d具有铆接突起388g,该铆接突起388g铆接固定于手柄302的手柄臂302a。手柄302的手柄臂302a具有铆接凹部314f,该铆接凹部314f以能够贯穿插入铆接突起388g的方式设置于贯通孔302e中。
在该情况下,使用铝等容易变形的金属作为限制部件388,由此,能够不使用固定用的其他部件地通过铆接将限制部件388固定于手柄302的手柄臂302a。
(M)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防脱机构411利用第1卡合凹部415e将第1卡合突起486d铆接于手柄402,从而防止内圈486b相对于手柄402脱离。
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第1卡合凹部415e将形成于内圈486b的第1卡合突起486d铆接于手柄402,能够使手柄402与内圈486b一体旋转,并且能够防止内圈486b相对于手柄402脱离。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使手柄402与内圈486b一体旋转并防止内圈486b相对于手柄402脱离。
(N)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手柄402的手柄臂402a具有:手柄主体414,其具有形成于手柄轴430的贯通部分的非圆形孔414a;以及能够与手柄主体414一体旋转的插入部件415,其具有与非圆形孔414a卡合的外形部415a,且在内周部形成有第1卡合凹部415e和贯通孔415d。
在该情况下,由于手柄402具有手柄主体414以及供内圈486b卡合的插入部件415,因此,即使手柄主体414使用轻量但容易电解腐蚀的铝合金或镁合金,也能够通过插入部件415避免手柄主体414与内圈486b的接触。因此,能够实现手柄402的轻量化并防止电解腐蚀。另外,在将插入部件415固定于手柄主体414的情况下,例如使用粘接或铆接固定等适当的固定手段即可。
(O)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内圈486b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的,手柄主体414为铝合金和镁合金中的任意一种轻合金制成的。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由于手柄主体414与内圈486b的接触而导致的电解腐蚀。
(P)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手柄主体514为碳石墨制成的。在该情况下实现了手柄主体514的轻量化。并且,在将插入部件415铆接固定于手柄主体514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于铆接固定而导致的手柄主体514的裂纹。
(Q)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内圈86b具有至少一个第2卡合突起87d,该第2卡合突起87d以从第1端相反侧的第2端向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曳力垫圈51连结。
在该情况下,通过凹凸嵌合,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内圈86b与曳力垫圈51。
(R) 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螺母部件428,其与手柄轴430的前端旋合,防止手柄402相对于手柄轴430脱离;以及止转螺钉441,其贯通螺母部件428,并与形成于手柄轴430的前端面的内螺纹部430d旋合。
在该情况下,由于使贯通螺母部件428的止转螺钉441直接与手柄轴430旋合来防止螺母部件428转动,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螺母部件428在较小的空间内转动。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特别能够根据需要将本说明书中所写的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任意组合。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手柄臂的两端具有把手的双手柄为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双轴承绕线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内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臂的基端卡合且在前端具有把手的单手柄。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脱突起形成为环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从内圈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至少一个防脱突起。在该情况下,为了提高旋转平衡和防脱效果,优选设置多个防脱突起。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圈86b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曳力垫圈51连结,内圈86b经由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30连结。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连结内圈和曳力垫圈,而将内圈直接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轴连结。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突起87c和第1卡合凹部14a设置了一对即2个,但是,第1卡合突起87c和第1卡合凹部14a至少为一个即可。并且,第1卡合凹部的数量也可以比第1卡合突起的数量少。 

Claims (18)

1.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该双轴承绕线轮具有:
绕线轮主体;
手柄轴,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绕线轮主体;
单向离合器,其具有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所述绕线轮主体的外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所述手柄轴连结的内圈、和配置于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
曳力机构,其包括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所述手柄轴连结的至少一个曳力垫圈;
曳力调整部件,其装配于所述手柄轴,用于调整所述曳力机构的曳力;
手柄,其配置于所述曳力调整部件与所述绕线轮主体之间,具有供所述手柄轴贯通的贯通孔,并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围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内圈连结;
卷筒,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所述绕线轮主体;以及
旋转传递机构,其将所述手柄的旋转传递到所述卷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圈具有以向轴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手柄侧的第1端的第1卡合突起,
所述手柄具有以能够与所述第1卡合突起卡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贯通孔中的第1卡合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防止所述内圈相对于所述手柄脱离的防脱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具有接近所述绕线轮主体的第1面和远离所述绕线轮主体的第2面,
所述防脱机构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固定于所述手柄的所述第1面并限制所述内圈在所述手柄轴方向上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圈具有:筒状部,其配置于所述手柄轴的外周侧;以及防脱突起,其以向径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第1端侧的外周面并通过所述限制部件实现防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突起以环状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具有突起收纳部,该突起收纳部设置于所述第1面并能够收纳所述防脱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与所述防脱突起接触的防脱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还具有所述筒状部能够通过的通过孔、以及设置于所述防脱面的径向外方且固定于所述手柄的固定部,所述防脱面形成于所述通过孔的径向外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固定用的多个螺纹部件能够通过的多个螺纹贯穿插入孔,
在所述手柄形成有供所述螺纹部件旋合的内螺纹部,
所述螺纹部件从所述手柄的所述第1面侧插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供固定用的多个螺纹部件旋合的多个内螺纹部,
在所述手柄形成有所述螺纹部件能够通过的多个螺纹贯穿插入孔,
在所述手柄的所述第2面,在所述螺纹贯穿插入孔的周围形成有能够收纳所述螺纹部件的头部的头部收纳部,
所述螺纹部件从所述手柄的所述第2面侧插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机构具有铆接突起,该铆接突起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并铆接固定于所述手柄,
所述手柄具有铆接凹部,该铆接凹部以能够使所述铆接突起贯穿插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贯通孔中。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机构利用所述第1卡合凹部将所述第1卡合突起铆接于所述手柄,从而防止所述内圈相对于所述手柄脱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具有:
手柄主体,其具有形成于所述手柄轴贯通部分的非圆形孔;以及
能够与所述手柄主体一体旋转的插入部件,其具有与所述非圆形孔卡合的外形部,且在内周部形成有所述第1卡合凹部和所述贯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圈为包含不锈钢合金的铁类合金制成的,
所述手柄主体为铝合金和镁合金中的任意一种轻合金制成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主体为碳石墨制成的。
17.根据权利要求2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圈具有至少一个第2卡合突起,该第2卡合突起以从所述第1端相反侧的第2端向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所述曳力垫圈连结。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
螺母部件,其与所述手柄轴的前端旋合并防止所述手柄相对于所述手柄轴脱离;以及
止转螺钉,其贯通所述螺母部件,并与形成于所述手柄轴的前端面的内螺纹部旋合。
CN201110256415.1A 2010-09-02 2011-09-01 双轴承绕线轮 Active CN102379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6826 2010-09-02
JP2010196826A JP5536594B2 (ja) 2010-09-02 2010-09-02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1005203A JP5581233B2 (ja) 2011-01-13 2011-01-13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1-005203 2011-0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9265A true CN102379265A (zh) 2012-03-21
CN102379265B CN102379265B (zh) 2014-10-29

Family

ID=45769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6415.1A Active CN102379265B (zh) 2010-09-02 2011-09-01 双轴承绕线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23096B2 (zh)
KR (1) KR101889843B1 (zh)
CN (1) CN102379265B (zh)
MY (1) MY164166A (zh)
TW (1) TWI50038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2874A (zh) * 2017-11-13 2019-07-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3705B2 (ja) * 2012-10-19 2016-09-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JP6376740B2 (ja) * 2013-10-01 2018-08-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267937B2 (ja) 2013-11-08 2018-01-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装置
JP6488098B2 (ja) * 2014-10-10 2019-03-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284497B2 (ja) * 2015-03-24 2018-02-28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両軸受型リール
JP6534556B2 (ja) * 2015-04-15 2019-06-26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両軸受リール及び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6599776B2 (ja) * 2016-01-13 2019-10-3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両軸受型リール
US9901086B1 (en) * 2017-01-04 2018-02-27 Okuma Fishing Tackle Co., Ltd. Brake mechanism of fishing reel
US9807991B1 (en) * 2017-01-04 2017-11-07 Okuma Fishing Tackle Co., Ltd. Brake mechanism of fishing reel
JP2018113919A (ja) * 2017-01-19 2018-07-26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KR101884236B1 (ko) * 2017-02-03 2018-08-01 유한책임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텐션 너트 이탈 방지수단을 구비한 낚시 릴
JP6966846B2 (ja) * 2017-02-21 2021-11-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JP6979789B2 (ja) * 2017-05-18 2021-12-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910239B2 (ja) * 2017-08-08 2021-07-2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008454B2 (ja) * 2017-09-28 2022-01-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105613B2 (ja) * 2018-05-22 2022-07-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魚釣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リターン位置調整機構
JP2022174810A (ja) * 2021-05-12 2022-11-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68354A (ja) * 1995-12-21 1997-06-30 Shimano Inc 釣用リール
JP2000201600A (ja) * 1999-01-11 2000-07-25 Shimano Inc 片軸受リ―ル
JP2004283068A (ja) * 2003-03-20 2004-10-14 Miyamae:Kk 魚釣用リール
CN1740584A (zh) * 2004-08-27 2006-03-01 株式会社岛野 旋转式绕线轮的单向离合器
JP2007000106A (ja) * 2005-06-27 2007-01-11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CN101711518A (zh) * 2008-10-07 2010-05-26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调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2391Y2 (zh) * 1972-10-13 1976-04-03
JP2001145446A (ja) * 1999-11-19 2001-05-29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の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JP2002084936A (ja) * 2000-09-18 2002-03-26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
SG114615A1 (en) * 2002-05-09 2005-09-28 Shimano Kk Handle assembly for fishing reel
JP5122273B2 (ja) * 2007-12-28 2013-01-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JP5047889B2 (ja) * 2008-06-19 2012-10-1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JP2010004791A (ja) * 2008-06-26 2010-01-14 Globeride Inc 魚釣用リール
JP5001929B2 (ja) * 2008-11-20 2012-08-1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68354A (ja) * 1995-12-21 1997-06-30 Shimano Inc 釣用リール
JP2000201600A (ja) * 1999-01-11 2000-07-25 Shimano Inc 片軸受リ―ル
JP2004283068A (ja) * 2003-03-20 2004-10-14 Miyamae:Kk 魚釣用リール
CN1740584A (zh) * 2004-08-27 2006-03-01 株式会社岛野 旋转式绕线轮的单向离合器
JP2007000106A (ja) * 2005-06-27 2007-01-11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CN101711518A (zh) * 2008-10-07 2010-05-26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调整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2874A (zh) * 2017-11-13 2019-07-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CN110012874B (zh) * 2017-11-13 2021-11-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64166A (en) 2017-11-30
KR20120023574A (ko) 2012-03-13
US8523096B2 (en) 2013-09-03
US20120056028A1 (en) 2012-03-08
CN102379265B (zh) 2014-10-29
KR101889843B1 (ko) 2018-08-20
TWI500384B (zh) 2015-09-21
TW201216844A (en) 2012-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9265A (zh) 双轴承绕线轮
TWI656838B (zh) 捲筒制動裝置及釣魚用捲線器
CN103416375B (zh) 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制动结构及双轴承绕线轮
US7618003B2 (en) Baitcast reel having externally adjustable dual brakes having centrifugal and magnetic brakes
US20170172131A1 (en) Dual-bearing reel and reel unit for same
KR102294431B1 (ko) 양 베어링 릴의 피니언 기어 및 양 베어링 릴
KR20110087213A (ko)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드래그 사운드 발생 장치
JP6376740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4155470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ピニオンギア及びそれを備えた両軸受リール
JP3862229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発音装置
JP2014100078A5 (zh)
JP2015065961A5 (zh)
JP2016002062A (ja) 両軸受リール及び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機構
JP2016002062A5 (zh)
EP2425713B1 (en) Dual-bearing reel
JP2005013114A (ja) 両軸受リール
CN104115797A (zh) 双轴承绕线轮
CN101711518B (zh) 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调整装置
CN100366151C (zh) 旋转绕线轮的卷筒支承结构
JP3182452U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626787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EP2898772B1 (en) Fishing reel
JP2000004734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発音機構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JP2007259706A (ja) 魚釣用リ−ルのドラグ装置
JP5581233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