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3329A -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3329A
CN101953329A CN2010102292237A CN201010229223A CN101953329A CN 101953329 A CN101953329 A CN 101953329A CN 2010102292237 A CN2010102292237 A CN 2010102292237A CN 201010229223 A CN201010229223 A CN 201010229223A CN 101953329 A CN101953329 A CN 101953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portion
swinging operation
handle arm
handle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92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3329B (zh
Inventor
武智邦生
生田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53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3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3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33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33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for reels with a rotating spool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能够对锁定板和操作捏手顺畅地进行操作。在变速操作机构(7)中,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配置成在其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设置成:封闭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这里,在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大间隙,在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能够进行摆动操作的程度的小间隙。

Description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操作机构,特别涉及能够将手柄的旋转切换为高低两速并传递到卷筒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公知有在将手柄的旋转传递到卷筒的旋转传递机构中具有能够将手柄的旋转切换为高低两速的变速机构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变速机构中,在手柄轴的前端部选择性地可一体地旋转地装配有大直径的高速齿轮以及小直径的低速齿轮,可与大直径的高速齿轮啮合的小直径的小齿轮以及可与小直径的低速齿轮啮合的大直径的小齿轮可一体旋转地装配于卷筒轴和卷筒,通过操作轴的按压操作,将从手柄轴向高速齿轮的旋转传递切换为从手柄轴向低速齿轮的旋转传递。这里,当向内侧压入操作轴时,通过从手柄轴向低速齿轮进行旋转传递,使手柄的旋转经低速齿轮传递到大直径的小齿轮,卷筒轴和卷筒从而低速旋转。另一方面,当通过对以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手柄臂上的锁定部件向使其离开操作轴的卡定槽的方向进行移动操作,而将操作轴向外侧拉出时,从手柄轴向高速齿轮进行旋转传递,由此,手柄的高速旋转经高速齿轮传递到小直径的小齿轮,卷筒轴和卷筒从而高速旋转。
在这样的变速操作机构中,通过对以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手柄臂上的锁定部件向使其远离操作轴的卡定槽的方向进行移动操作,来将操作轴向外侧拉出。这种锁定部件具有:板状的锁定板,其配置在手柄臂上并且基端部具有能够与操作轴的卡定槽卡定的卡定部;以及操作捏手,其设置于锁定板的前端部,用于由钓鱼者用手指捏住进行而移动操作。这样的锁定板以及操作捏手在与手柄臂之间隔开微小的间隙配置,并且在锁定板和操作捏手的整个面与手柄臂接近的状态下移动。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278599号说明书
在上述现有的变速操作机构中,锁定板和操作捏手在与手柄臂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并在锁定板和操作捏手的整个面与手柄臂接近的状态下移动,因此,当钓线啮入到锁定板及操作捏手与手柄臂之间的间隙中时,锁定板和操作捏手可能变得不能移动。另外,由于锁定板及操作捏手与手柄臂之间的间隙在锁定板和操作捏手的整个面的范围内形成,因此,当锁定板和操作捏手向手柄臂侧挠曲或变形时,可能会阻碍锁定板和操作捏手的顺畅的移动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中,能够顺畅地操作锁定板和操作捏手。
技术方案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能够将手柄的旋转切换为高低两速并传递到卷筒,包括:手柄、手柄轴、操作轴、操作轴施力部件、锁定部件以及锁定部件施力部件。手柄具有在与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手柄臂、和装配于手柄臂的前端部的手柄把手。手柄轴的基端部以能够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臂的第一贯通孔中,该手柄轴具有沿轴向贯通该手柄臂内部的第二贯通孔。操作轴贯穿插入在手柄轴的第二贯通孔中,并具有轴部和按压操作部。轴部在基端部外周具有被卡合部。按压操作部以直径大于轴部的方式形成在轴部的基端侧,并通过按压操作能够从高速切换为低速。操作轴施力部件对操作轴向轴向外侧施力。锁定部件具有主体部、摆动轴以及摆动操作部。主体部配置成在其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在侧部具有能够与操作轴的轴部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摆动轴沿主体部与手柄臂交叉的方向立设,并使卡合部向与被卡合部卡合松脱的方向摆动。摆动操作部设置成:封闭主体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锁定部件施力部件对锁定部件向操作轴方向施力。
在该变速操作机构中,锁定部件的主体部配置成在其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设置成:封闭主体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这里,在锁定部件的主体部(锁定板)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大间隙,在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操作捏手)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能够进行摆动操作的程度的小间隙。这里,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接近地配置,因此,与以往的锁定板及操作捏手与手柄臂之间的间隙形成于锁定板及操作捏手的整个面的范围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大间隙,因此钓线不易啮入到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小间隙中。另外,即使在锁定部件的主体部或摆动操作部作用有手柄臂的方向的大的力,通过与手柄臂的表面接近地配置的摆动操作部同手柄臂的表面接触,也能够防止锁定部件的主体部挠曲或变形。因此,通过以上结构,钓线不易啮入到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并且能够防止锁定部件的主体部和摆动操作部的变形,因此能够顺畅地对锁定部件的主体部和摆动操作部进行摆动操作。
技术方案2的变速操作机构,在技术方案1的变速操作机构中,所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还具有台座部件,该台座部件上设置有锁定部件的摆动轴,在台座部件的表面侧以摆动自如的方式配置有锁定部件的主体部和锁定部件施力部件。在该情况下,通过在手柄臂上设置台座部件,使得在手柄臂与锁定部件的主体部之间产生大间隙,但是在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和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小间隙,由此,钓线不易啮入到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并且能够防止锁定部件的主体部和摆动操作部的变形,因此,能够顺畅地对锁定部件的主体部和摆动操作部进行摆动操作的效果变得显著。
技术方案3的变速操作机构,在技术方案1的变速操作机构中,摆动操作部以沿着手柄臂的表面的方式能够摆动地配置。在该情况下,摆动操作部以沿着手柄臂的表面的方式仅在手柄臂上摆动,因此,摆动操作部不会比手柄臂的外形向外侧探出,因此,钓线不易缠在摆动操作部上。
技术方案4的变速操作机构,在技术方案3的变速操作机构中,摆动操作部形成为外形是大致圆形,且外周部被实施了滚花加工。在该情况下,由于摆动操作部的外周部实施了滚花加工,因此,即使摆动操作部以沿着手柄臂的表面的方式配置,也不易打滑从而容易操作。
技术方案5的变速操作机构,在技术方案1的变速操作机构中,摆动操作部具有:配置在主体部的表面侧的第一摆动操作部;以及配置在主体部的背面侧且设置成封闭主体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间隙的第二摆动操作部。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摆动操作部为第一摆动操作部和第二摆动操作部的两件结构,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二摆动操作部,因此能够使第二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得更小。
技术方案6的变速操作机构,在技术方案5的变速操作机构中,主体部具有贯通其前端部的第三贯通孔。第一摆动操作部具有贯通主体部的第三贯通孔的轴部。第二摆动操作部具有供第一摆动操作部的轴部的前端部插入并铆接固定的凹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第一摆动操作部铆接固定于第二摆动操作部,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摆动操作部和第二摆动操作部的固定。另外,由于第一摆动操作部和第二摆动操作部的铆接部分设置于手柄臂侧并且不露出于外侧,因此钓线不易缠在铆接部分。
技术方案7的变速操作机构,在技术方案1的变速操作机构中,被卡合部是形成于轴部的外周的卡合槽。卡合部是能够与卡合槽卡合的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与形成于轴部的外周的卡合槽卡合,能够减小锁定部件的主体部的摆动范围。
技术方案8的变速操作机构,在技术方案2的变速操作机构中,所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还具有外壳部件,该外壳部件固定于手柄臂的表面,并以使按压操作部和摆动操作部露出于外部的方式覆盖操作轴、锁定部件、锁定部件施力部件以及台座部件。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遮蔽作为比较复杂的机构的操作轴、锁定部件、锁定部件施力部件以及台座部件的盖部件,使得钓线不易缠在该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在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中,锁定部件的主体部配置成在其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设置成:封闭主体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钓线不易啮入到锁定部件的摆动操作部与手柄臂的表面之间,并且能够防止锁定部件的主体部和摆动操作部的变形,因此,能够顺畅地对锁定部件的主体部和摆动操作部进行摆动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剖视图。
图3是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变速操作机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上述变速操作机构的锁定部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上述锁定部件周边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绕线轮主体
2:卷筒轴
2a:止转销
3:卷筒
3a:绕线体部
3b:凸缘部
4:手柄
4a:手柄臂
4b:手柄把手
4c:贯通孔
4d:内螺纹孔
5:框架
6:旋转传递机构
7:变速操作机构
8:卷筒发音机构
9:杆式曳力机构
10a:第一侧板
11a:连接部
11b:连接部
11c:连接部
11d:钓竿装配部
12a:第一盖部件
12b:第二盖部件
12c:凸台部
12d:鼓出部
12e:支承筒部
12f:长孔
16a:第一轴承
16b:第二轴承
16c:第三轴承
16d:第四轴承
17a:第一弹簧部件
17b:第二弹簧部件
18:第一主齿轮
19:第二主齿轮
20:手柄轴
20a:内螺纹孔
20b:贯通孔
20c:基端部
21:第一小齿轮
22:第二小齿轮
23:卡合件
24a:第一压缩弹簧
24b:第二压缩弹簧
25:操作轴
25a:轴部
25b:按压操作部
25c:被卡合部
25d:环状槽
25e:E型挡圈
25f:弹簧支架
29:螺母部件
29a:外螺纹部
29b:头部
29c:贯通孔
30:锁定部件
30a:主体部
30b:摆动操作部
30c:卡合部
30d:摆动轴孔
30e:卡定部
30f:贯通孔
31:台座部件
31a:摆动轴
31b:抵接部
31c:贯通孔
31d:非圆形孔
32:外壳部件
32a:开口部
32b:贯通孔
32c:螺钉部件
32d:侧孔
33:第一摆动操作部
33a:轴部
33b:头部
34:第二摆动操作部
34a:贯通孔
34b:主体部
35:弹簧部件
41:摩擦盘
42:曳力盘
43:移动机构
45:盘主体
46:制动盘
60:凹凸部件
61:操作部件
65:轴环部件
80:曳力杆
81:牵拉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是中型的杆式曳力绕线轮。杆式曳力绕线轮包括:筒状的绕线轮主体1;以不能旋转但是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的中心部的卷筒轴2;以旋转自如但是不能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卷筒轴2的卷筒3;以及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的手柄4。另外,如图2所示,杆式曳力绕线轮在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具有:将手柄4的旋转传递到卷筒3的旋转传递机构6;以及对卷筒3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杆式曳力机构9。
如图1所示,绕线轮主体1具有金属制的框架5,该金属制的框架5包括:金属制成的左右一对的碟状第一侧板10a以及第二侧板10b;将第一侧板10a和第二侧板10b在前后以及下部连接起来的连接部11a、连接部11b和连接部11c;以及以覆盖第一侧板10a的外侧的方式与第一侧板10a一体形成的第一盖部件12a。如图2所示,在第一盖部件12a的侧部的右侧上方形成有长孔12f,该长孔12f贯通第一盖部件12a的侧部并且外形形成为大致长圆形。
在框架5的连接部11c一体形成有用于将杆式曳力绕线轮装配于钓竿的钓竿装配部11d。第一侧板10a、第二侧板10b、连接部11a、连接部11b、连接部11c以及第一盖部件12a通过金属的切削加工而一体成形。
如图1所示,绕线轮主体1具有覆盖第二侧板10b的外侧的金属制的第二盖部件12b。另外,第一侧板10a和第二侧板10b具有能使卷筒3穿过的开口。在第一盖部件12a的内部形成有凸台部12c,该凸台部12c将卷筒轴2的左端支承成沿轴向移动自如但是不能旋转。如图2所示,在第一盖部件12a的内部设置有对应于卷筒3的旋转而发音的卷筒发音机构8。
如图2所示,卷筒发音机构8是能够对应于卷筒3的旋转而发音而且能够切换到能发音状态和不能发音的发音解除状态的机构。如图2所示,卷筒发音机构8包括:与卷筒3联动地旋转的凹凸部件60;以在与凹凸部件60接触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的操作部件61;摆动自如地装配于操作部件61的发音部件62;对发音部件62向凹凸部件60的方向施力的未图示的施力部件;以及弹性部件制成的轴环部件65,该轴环部件65装配于第一盖部件12a的长孔12f并用于将操作部件61定位于能发音位置或者发音解除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手柄4侧的第二盖部件12b上形成有向径向和轴向的外侧突出的鼓出部12d。如图2所示,在鼓出部12d设置有旋转传递机构6。在鼓出部12d的下方,向轴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用于支承手柄4的手柄轴20的支承筒部12e。
如图2所示,卷筒轴2由第一盖部件12a的凸台部12c和第二盖部件12b支承成沿轴向移动自如但是不能旋转。在卷筒轴2的左端部装配有沿着径向贯通的止转销2a,在第一盖部件12a的凸台部12c沿着径向形成有与止转销2a卡合的未图示的止转狭缝。
卷筒轴2通过配置于其外周面的第一轴承16a和第二轴承16b两者将卷筒3支承成旋转自如。第一轴承16a被碟形弹簧方式的第一弹簧部件17a向轴向内侧(图2中为右侧)施力,第二轴承16b被螺旋弹簧方式的第二弹簧部件17b向轴向内侧(图2中为左侧)施力。另外,第一轴承16a、第二轴承16b的轴向内侧面的向内侧的移动被卷筒3和卷筒轴2所限制。由此,卷筒轴2和卷筒3能够沿轴向一体地移动。卷筒轴2通过杆式曳力机构9沿轴向与卷筒3一起移动。
如图2所示,卷筒3具有绕线体部3a和一体形成于绕线体部3a的两端的凸缘部3b。在右侧的凸缘部3b的端面,通过螺钉固定有构成杆式曳力机构9的摩擦盘41。
如图2所示,手柄4固定于与卷筒轴2平行地配置在卷筒轴2的下方的筒状的手柄轴20的突出端。手柄轴2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如图2所示,在手柄轴20形成有沿轴向贯通手柄轴20内部的贯通孔20b。
如图2所示,旋转传递机构6具有可进行高低两速切换的变速操作机构7。如图2所示,变速操作机构7包括: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手柄4的手柄轴20的高速卷绕用的第一主齿轮18以及低速卷绕用的第二主齿轮19;在分别与第一主齿轮18和第二主齿轮19啮合的状态下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卷筒轴2的第一小齿轮21和第二小齿轮22;将第一主齿轮18和第二主齿轮19中的任一方与手柄轴20结合起来以传递旋转的卡合件23;配置在卡合件23的图2中左侧并且经卡合件23和后述的第二压缩弹簧24b以及弹簧支架25f对操作轴25向轴向外侧(图2中右侧)施力的第一压缩弹簧24a(操作轴施力部件的一例);配置在卡合件23的图2中右侧并且对卡合件23向第二主齿轮19侧施力的第二压缩弹簧24b;以及将卡合件23的位置设定成与第一主齿轮18卡合的高速位置(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高速位置的卡合件23)或者与第二主齿轮19卡合的低速位置(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低速位置的卡合件23)的一方的操作轴25。
如图2所示,第一小齿轮21是例如非磁性的不锈钢合金等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制成的筒状部件。第一小齿轮21的右端在卷筒轴2的外侧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由装配于鼓出部12d的第四轴承16d支承。另外,第一小齿轮21的左端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卡合于杆式曳力机构9的曳力盘42。第二小齿轮22是与第一小齿轮21同样材质的筒状部件,其左端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卡合于曳力盘42。卡合件23以不能旋转的方式配置在手柄轴20的狭缝内。如图2所示,操作轴25贯穿插入在手柄轴20的贯通孔20b中。操作轴25的图2中右侧的端部向手柄臂4a的轴向外侧(图2中右侧)突出,能够将操作轴25向图2中左侧方向压入。操作轴25通过螺母部件29以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该螺母部件29用于将拧入到手柄轴20的突出端的手柄4固定于手柄轴20。
如图2到图4所示,变速操作机构7包括:手柄4;包括螺母部件29的手柄轴20;第一压缩弹簧24a(操作轴施力部件的一例);操作轴25;锁定部件30;作为锁定部件施力部件的弹簧部件35;台座部件31以及外壳部件32。
如图2和图4所示,手柄4具有在与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贯通孔4c的手柄臂4a、以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臂4a的前端部的手柄把手4b。手柄臂4a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形成于手柄臂4a基端部的非圆形的贯通孔4c中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有构成手柄轴20的螺母部件29。如图2所示,手柄轴20的基端部20c在贯通孔20b的内周部形成有内螺纹部20a,通过与螺母部件29的外螺纹部29a旋合,手柄轴20与螺母部件29能够一体地旋转。螺母部件29具有外形为六角形的头部29b,该头部29b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后述的固定于手柄臂4a的台座部件31的非圆形孔31d卡合。在螺母部件29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29c,后述的操作轴25的轴部25a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插入到该贯通孔29c中。另外,在手柄臂4a的贯通孔4c周围的两个部位形成有两个内螺纹孔4d,该两个内螺纹孔4d用于通过两个螺钉部件32c固定后述的台座部件31和外壳部件32。
如图2到图4所示,操作轴25是贯穿插入在手柄臂4a的贯通孔4c中的螺栓形状的轴部件,其具有:轴部25a;以及直径大于轴部25a的按压操作部25b。如图2所示,轴部25a配置成:图2中左侧的前端部经弹簧支架25f和第二压缩弹簧24b向第二主齿轮19侧按压卡合件23。在轴部25a的基端部(图2右侧)外周具有被卡合部25c。被卡合部25c是形成于轴部25a的外周的卡合槽,能够与后述的作为锁定部件30的弯曲部的卡合部30c卡合。如图2和图4所示,在轴部25a的中央部外周形成有环状槽25d,在环状槽25d中装配有两个E型挡圈25e,该E型挡圈25E用于防止操作轴25从手柄轴20向手柄臂4a外侧飞出。按压操作部25b以直径大于轴部25a的方式形成于轴部25a的基端侧(图2中右侧),是用于通过钓鱼者的按压操作而切换为高速和低速的圆形的按压操作按钮。
如图2到图6所示,锁定部件3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30a;摆动轴31a,其立设于台座部件31并装配于贯通地形成在主体部30a的中央部的摆动轴孔30d中;以及设置于主体部30a的前端的摆动操作部30b。
如图3所示,主体部30a配置成在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并在侧部具有能够与被卡合部25c卡合的卡合部30c。在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形成有大间隙,该间隙大于后述的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小间隙。例如,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间隙)在0.3mm以上、1mm以下。当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到0.3mm时,由于在这种绕线轮中经常使用的直径为0.3mm到直径为0.35mm的钓线啮入到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小间隙中(钓线以被压缩的状态进入到小间隙中),使得摆动操作部30b的摆动可能会变差。相反,若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mm,则钓线有可能会缠到摆动操作部30b上。而且,当由于下落或碰撞而对摆动操作部30b施加大的力时,在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接触之前,主体部30a可能发生弹塑性变形。另外,这里所例示的数值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考虑绕线轮中通常使用的钓线的直径和主体部30a的强度(弹性极限)等适当变更。主体部30a和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间隙)与台座部件31的表面和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卡合部30c是能够与被卡合部25c卡合的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在主体部30a的基端形成有向侧部突出的卡定部30e,并且装配有作为锁定部件施力部件的弹簧部件35的一端侧。如图3所示,弹簧部件35是向操作轴25的方向对锁定部件30施力的螺旋弹簧,弹簧部件35的另一端侧以与作为台座部件31的壁部的抵接部31b接触的方式压缩地配置。
如图3所示,摆动操作部30b设置成:封闭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间隙,而且在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摆动操作部30b形成为外形是大致圆形,在摆动操作部30b的外周部实施了滚花加工,因此,摆动操作部30b的摆动操作容易进行。在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能够对摆动操作部30b进行摆动操作的程度的非常小的间隙。如图3所示,摆动操作部30b以沿着手柄臂4a的表面的方式能够摆动地配置。这里,摆动操作部30b不会比手柄臂4a的外形向外侧探出。
如图3到图6所示,摆动操作部30b具有:配置在主体部30a的表面侧的第一摆动操作部33;以及第二摆动操作部34,其配置于主体部30a的背面侧,并且设置成封闭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主体部30a形成有贯通其前端部的贯通孔30f,第一摆动操作部33具有贯通主体部30a的贯通孔30f的轴部33a。第一摆动操作部33具有直径大于轴部33a的头部33b,并且外形形成为圆形。另外,第二摆动操作部34具有作为第一摆动操作部33的轴部33a的前端部插入并且进行铆接固定的凹部的贯通孔34a。第二摆动操作部34的贯通孔34a的内径与第一摆动操作部33的轴部33a的外径大致相同。另外,第二摆动操作部34具有环状的主体部34b,该主体部34b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34a。第二摆动操作部34的主体部34b的外形形成为圆形,第二摆动操作部34的主体部34b的外径与第一摆动操作部33的头部33b的外径大致相同。如图3所示,第二摆动操作部34设置成:封闭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第二摆动操作部34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在第二摆动操作部34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有能够对第二摆动操作部34进行摆动操作的程度的非常小的间隙。
如图3和图4所示,台座部件31是这样的台座:设置有摆动轴31a,并在表面侧以摆动自如的方式配置有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和作为锁定部件施力部件的弹簧部件35。台座部件31是在中央部形成有与螺母部件29的头部29b卡合的非圆形孔31d的部件,台座部件31具有作为保持器的功能。非圆形孔31d是内形为多角形的贯通孔,其形成为在所有位置与外形为六角形的头部29b卡合。台座部件31具有摆动轴31a,摆动轴31a立设于非圆形孔31d的外缘侧,并装配于贯通地形成在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的中央部的摆动轴孔30d中。摆动轴31a是这样的摆动轴:沿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交叉的方向立设,使锁定部件30的卡合部30c向与操作轴25的被卡合部25c卡合松脱的方向摆动。另外,台座部件31具有抵接部31b,抵接部31b是能够与作为锁定部件施力部件的弹簧部件35的另一端侧接触的壁部。另外,台座部件31通过两个螺钉部件32c与外壳部件32一起螺纹固定于手柄臂4a的表面,台座部件31形成有两个螺钉部件32c贯穿插入的两个贯通孔31c。
如图2和图4所示,外壳部件32是这样的盖部件:固定于手柄臂4a的表面,并以使操作轴25的按压操作部25b和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露出于外部的方式,覆盖操作轴25、锁定部件30、作为锁定部件施力部件的弹簧部件35以及台座部件31。外壳部件32具有:使按压操作部25b露出于外侧的圆形的开口部32a;以及使摆动操作部30b露出于侧部外侧的矩形的侧孔32d。另外,外壳部件32通过两个螺钉部件32c与台座部件31一起螺纹固定于手柄臂4a的表面,外壳部件32形成有两个螺钉部件32c贯穿插入的两个贯通孔32b。
关于这样的锁定部件30,当对操作轴25的按压操作部25b进行按压操作而将操作轴25向图2中左侧压入时,锁定部件30的卡合部30c与操作轴25的被卡合部25c卡合,操作轴25成为被锁定的状态。另外,当对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进行摆动操作时,锁定部件30的卡合部30c从操作轴25的被卡合部25c离开,从而成为操作轴25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
在这样构成的变速操作机构7中,当对操作轴25的按压操作部25b进行按压操作而将操作轴25向图2中左侧压入时,卡合件23配置于第二主齿轮19,手柄4的旋转经第二主齿轮19传递到第二小齿轮22,卷筒3从而进行低速旋转。另一方面,当对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进行摆动操作,将锁定部件30的作为弯曲部的卡合部30c向从形成于操作轴25的轴部25a的作为环状槽的被卡合部25c离开的方向进行锁定解除,从而通过作用力将操作轴25向图2中右侧拉出时,卡合件23配置于第一主齿轮18,手柄4的旋转经第一主齿轮18传递到第一小齿轮21,卷筒3从而进行高速旋转。
如图2所示,杆式曳力机构9具有:装配于卷筒3的图2中右端的摩擦盘41;与摩擦盘41对置地配置的曳力盘42;以及用于使卷筒轴2沿轴向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43。
如图2所示,摩擦盘41例如是碳石墨或纤维强化树脂等耐磨损性材料制成的垫圈状的圆板部件,摩擦盘41通过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安装螺栓固定在卷筒3的右侧的凸缘部3b的外侧面。
如图2所示,曳力盘42具有:以能够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卡合于第一小齿轮21和第二小齿轮22的盘主体45;以及通过多根安装螺栓固定于盘主体45并与摩擦盘41对置地配置的例如不锈钢制成的制动盘46。盘主体45例如是铝压铸制成的圆板状的部件,其通过第三轴承16c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卷筒轴2。在盘主体45的与卷筒3对置的面固定有制动盘46。
如图2所示,移动机构43具有:摆动自如地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曳力杆80;对应于曳力杆80的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的摆动而牵拉卷筒轴2以使其向图2中右方移动的牵拉机构81;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7b,其用于对卷筒轴2向图2中左方施力,从而对应于曳力杆80向图中逆时针方向的移动而使卷筒轴向图2中左方移动。
在这样构成的杆式曳力绕线轮中,在对杆式曳力机构9的曳力进行强弱调整的情况下,使曳力杆80摆动。当将曳力杆80配置在图1中最近前侧的摆动位置即曳力释放位置时,在杆式曳力机构9中,摩擦盘41从曳力盘42离开而变成曳力释放状态,卷筒3从而能够自由旋转。由此能够进行抛投。当自此对曳力杆80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进行摆动操作时,摩擦盘41逐渐向卷筒轴向外侧(图2中右侧)移动,卷筒轴2和卷筒3逐渐向右侧移动。其结果为,摩擦盘41对曳力盘42的压接力增大,曳力增大。
在这样的杆式曳力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7中,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配置成在其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设置成:封闭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这里,在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大间隙,在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产生能够进行摆动操作的程度的小间隙。这里,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接近地配置,因此,钓线不易啮入到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的小间隙中。另外,即使在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或摆动操作部30b作用有手柄臂4a的方向的大的力,通过与手柄臂4a的表面接近地配置的摆动操作部30b同手柄臂4a的表面接触,而能够防止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挠曲或变形。因此,钓线不易啮入到锁定部件30的摆动操作部30b与手柄臂4a的表面之间,并且能够防止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和摆动操作部30b的变形,因此能够顺畅地对锁定部件30的主体部30a和摆动操作部30b进行摆动操作。
[其他实施方式]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中型的杆式曳力绕线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变速操作机构7的双轴承绕线轮,则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所有的双轴承绕线轮。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台座部件31设置摆动轴31a,在锁定部件30设置摆动轴31a贯穿插入的摆动轴孔30d,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锁定部件30设置摆动轴,而在台座部件31设置摆动轴贯穿插入的摆动轴孔。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摆动操作部33铆接固定于第二摆动操作部34,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摆动操作部34铆接固定于第一摆动操作部33。另外,第一摆动操作部33和第二摆动操作部34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铆接固定,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摆动操作部33螺纹固定于第二摆动操作部34。

Claims (8)

1.一种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能够将手柄的旋转切换为高低两速并传递到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包括:
手柄,其具有沿与纵长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手柄臂、和装配于所述手柄臂的前端部的手柄把手;
手柄轴,其基端部以能够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所述手柄臂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中,该手柄轴具有沿轴向贯通该手柄臂内部的第二贯通孔;
操作轴,其贯穿插入在所述手柄轴的所述第二贯通孔中,并具有轴部和按压操作部,所述轴部在基端部外周具有被卡合部,所述按压操作部以直径大于该轴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轴部的基端侧,该按压操作部通过按压操作能够从高速切换为低速;
操作轴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操作轴向轴向外侧施力;
锁定部件,其具有主体部、摆动轴以及摆动操作部,所述主体部配置成在其与所述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该主体部在侧部具有能够与所述操作轴的所述轴部的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所述摆动轴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手柄臂交叉的方向立设,该摆动轴使所述卡合部向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松脱的方向摆动,所述摆动操作部设置成:封闭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并且在所述摆动操作部与所述手柄臂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以及
锁定部件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锁定部件向所述操作轴方向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还具有台座部件,该台座部件上设置有所述锁定部件的所述摆动轴,在所述台座部件的表面侧以摆动自如的方式配置有所述锁定部件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锁定部件施力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操作部以沿着所述手柄臂的表面的方式能够摆动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操作部形成为外形是大致圆形,并且外周部被实施了滚花加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操作部具有: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表面侧的第一摆动操作部;以及第二摆动操作部,该第二摆动操作部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背面侧,且设置成封闭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手柄臂的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贯通其前端部的第三贯通孔,
所述第一摆动操作部具有贯通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三贯通孔的轴部,
所述第二摆动操作部具有凹部,所述第一摆动操作部的所述轴部的前端部插入并铆接固定于该凹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合部是形成于所述轴部的外周的卡合槽,
所述卡合部是能够与所述卡合槽卡合的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还具有外壳部件,该外壳部件固定于所述手柄臂的表面,并以使所述按压操作部和所述摆动操作部露出于外部的方式覆盖所述操作轴、所述锁定部件、所述锁定部件施力部件以及所述台座部件。
CN201010229223.7A 2009-07-14 2010-07-14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Active CN1019533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5885A JP5474428B2 (ja) 2009-07-14 2009-07-14 両軸受リールの変速操作機構
JP2009-165885 2009-07-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3329A true CN101953329A (zh) 2011-01-26
CN101953329B CN101953329B (zh) 2014-07-30

Family

ID=43464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9223.7A Active CN101953329B (zh) 2009-07-14 2010-07-14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113456B2 (zh)
JP (1) JP5474428B2 (zh)
KR (1) KR101694222B1 (zh)
CN (1) CN101953329B (zh)
MY (1) MY151381A (zh)
SG (1) SG168463A1 (zh)
TW (1) TWI50434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3184A (zh) * 2010-06-21 2011-12-21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CN102812937A (zh) * 2012-09-05 2012-12-12 宁波中源欧佳渔具股份有限公司 渔线轮三速变换装置
CN110012874A (zh) * 2017-11-13 2019-07-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07749B1 (en) * 2012-05-16 2016-04-12 Harout Alajajyan Fishing reel speed control
ES1098706Y (es) * 2014-01-07 2014-04-25 Melian Correa Bernardo Carrete de pesca con dos velocidades
KR101697222B1 (ko) * 2014-10-22 2017-01-17 유한책임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스플 잠금용 스냅버튼을 구비한 낚시릴
JP6769722B2 (ja) * 2016-03-29 2020-10-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857476B2 (ja) * 2016-09-30 2021-04-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JP6979789B2 (ja) * 2017-05-18 2021-12-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949661B2 (ja) * 2017-10-25 2021-10-13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用のハンドル組立体、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7100979B2 (ja) * 2018-01-11 2022-07-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US10624326B1 (en) * 2019-05-29 2020-04-21 Okuma Fishing Tackle Co., Ltd. Gear shifting device of drum fishing reel
WO2022056411A1 (en) * 2020-09-14 2022-03-17 Trika Inc. Fishing reel with planetary drive, offset gear, and translatable spool
US20230363368A1 (en) * 2022-05-12 2023-11-16 Accurate Grinding And Mfg. Corp. Dba Accurate Fishing Products Cast control system for a fishing ree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7569U (zh) * 1989-11-06 1991-07-02
JPH09205955A (ja) * 1996-01-30 1997-08-12 Ryobi Ltd 魚釣り用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レバー
US6254020B1 (en) * 1997-03-14 2001-07-03 David C. Nilsen Drive mechanism for a fishing reel
US6325315B1 (en) * 2000-06-01 2001-12-04 Liang-Jen Chang Change-speed construction for fishing reel
US6827306B1 (en) * 2003-07-22 2004-12-07 Penn Fishing Tackle Manufacturing Push to turn locking preset knob for fishing reel
JP2006061012A (ja) * 2004-08-24 2006-03-09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装置。
US7234661B2 (en) * 2004-07-21 2007-06-26 Shimano Inc. Drag adjustment device for a dual-bearing reel
US7278599B2 (en) * 2004-02-10 2007-10-09 Harout Alajajyan Double disc brake for brake pads of fishing r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780Y2 (zh) * 1987-04-11 1993-04-20
JPH0460064U (zh) * 1990-09-25 1992-05-22
JPH0956308A (ja) * 1995-08-18 1997-03-04 Mamiya Op Co Ltd 両軸受リール
JP4334381B2 (ja) * 2004-03-25 2009-09-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釣り情報表示装置及び釣り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7569U (zh) * 1989-11-06 1991-07-02
JPH09205955A (ja) * 1996-01-30 1997-08-12 Ryobi Ltd 魚釣り用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レバー
US6254020B1 (en) * 1997-03-14 2001-07-03 David C. Nilsen Drive mechanism for a fishing reel
US6325315B1 (en) * 2000-06-01 2001-12-04 Liang-Jen Chang Change-speed construction for fishing reel
US6827306B1 (en) * 2003-07-22 2004-12-07 Penn Fishing Tackle Manufacturing Push to turn locking preset knob for fishing reel
US7278599B2 (en) * 2004-02-10 2007-10-09 Harout Alajajyan Double disc brake for brake pads of fishing reel
US7234661B2 (en) * 2004-07-21 2007-06-26 Shimano Inc. Drag adjustment device for a dual-bearing reel
JP2006061012A (ja) * 2004-08-24 2006-03-09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3184A (zh) * 2010-06-21 2011-12-21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CN102283184B (zh) * 2010-06-21 2014-12-24 株式会社岛野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CN102812937A (zh) * 2012-09-05 2012-12-12 宁波中源欧佳渔具股份有限公司 渔线轮三速变换装置
CN110012874A (zh) * 2017-11-13 2019-07-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CN110012874B (zh) * 2017-11-13 2021-11-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手柄把手及钓鱼用卷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68463A1 (en) 2011-02-28
KR101694222B1 (ko) 2017-01-09
KR20110006599A (ko) 2011-01-20
US8113456B2 (en) 2012-02-14
TWI504346B (zh) 2015-10-21
MY151381A (en) 2014-05-30
TW201110874A (en) 2011-04-01
US20110011966A1 (en) 2011-01-20
JP2011019426A (ja) 2011-02-03
CN101953329B (zh) 2014-07-30
JP5474428B2 (ja)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3329A (zh) 双轴承绕线轮的变速操作机构
CN101953328B (zh) 双轴承绕线轮的发音装置
CN101953327A (zh) 双轴承绕线轮的杆式曳力机构
CN101816296B (zh) 两轴承绕线轮
CN101578969A (zh) 用于带杆式卸力机构的渔线轮的反转防止机构
CN101874480B (zh) 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
EP2842420B1 (en) Spinning reel
CN100569069C (zh) 双轴承绕线架
CN1736188B (zh) 双轴承渔线轮制动调整装置
KR101389000B1 (ko) 양 베어링 릴의 캐스트 컨트롤 기구
US9468199B2 (en) Reel part for fishing reel
CN101884318A (zh) 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制动装置
CN205937688U (zh) 一种可自回复的双向拉索机构
CN103027016A (zh) 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与渔线轮
US4901944A (en) Fishing reel having a spool shaft supported at both ends thereof
JPS6012925A (ja) 両軸受リ−ル
US20040104291A1 (en) Fishing reel component
CN101785446A (zh) 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
KR100692643B1 (ko) 스피닝릴의 스풀
CN1695442B (zh) 双轴承绕线架的刹车机构
US4394991A (en) Double bearing fishing reel
KR20030004115A (ko) 스피닝 릴의 스풀
US20050279872A1 (en) Brake operation structure for fishing reel spool
US10045519B2 (en) Washer for fishing reel
DE112018004333B4 (de) Fahrzeugbrem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