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2626A - 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2626A
TW201502626A TW103107003A TW103107003A TW201502626A TW 201502626 A TW201502626 A TW 201502626A TW 103107003 A TW103107003 A TW 103107003A TW 103107003 A TW103107003 A TW 103107003A TW 201502626 A TW201502626 A TW 2015026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able
groove
protruding
ho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7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6320B (zh
Inventor
Takashi Yamaguchi
Takaharu Matsuda
Kazuhiro Takizawa
Kazutoshi Takamizawa
Yuuji Aoyagi
Atsushi DAIDO
Masahiro Ida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1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18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0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72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1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04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1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72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0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18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02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26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6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63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3Adjustment or alignment devices for alignment prior to splic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616Holders, macro size fixtures for mechanically holding or positioning fibres, e.g. on an optical benc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2Assembly tools, e.g. crimping tool or pressing benc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6Semi-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the mechanical means keeping the fibres aligned allow for removal of the fib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固持機械接頭;光纖握持部,在前述機械接頭一端側握持第1光纖;被導引部,可沿著設於固定與前述第1光纖對合之第2光纖之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滑動;以及連接夾具,具有:導引部,引導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光纖固定部,固定前述第2光纖。在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於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與前述光纖握持部之間形成有第1撓曲寬度,在抵接時,在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與前述光纖固定部之間確保較前述第1撓曲寬度短之第2撓曲寬度。

Description

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
本發明尤其係有關於一種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係安裝於具有光纖與一對抗張力體嵌埋於合成樹脂製外覆材之構造之光纖纜線,並可用於在面對光連接器之殼體時拉住光纖纜線等。
本發明尤其係有關於一種機械接頭用工具,係具有插入居於在元件間握持光纖之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之夾插構件。
發明背景
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0-145951號揭示一種光纖連接器,係包含有:分別握持2條光纖之一對握持部,及將光纖之端部彼此間對合連接並挾持之挾持構件。
前述光纖連接器,設計成可使光纖產生撓曲,以確保光纖彼此之抵接力。
又,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0-145951號揭示一種 具有將光纖之端部彼此間對合連接並挾持之挾持構件(機械接頭)之光纖連接器。
前述光纖連接器中,使用具有插入構件之插入單元(機械接頭用工具)。插入單元藉著將插入構件插入挾持構件之間,可形成光纖可插入挾持構件之間之空隙。
插入單元需求安裝及拆卸之操作容易性。
使用光纖連接工具之連接作業,作為目標之光纖連接器若有2種以上時,就必須預防弄錯該等光纖連接器而造成光纖之誤連接。
此外,藉光纖進行之資料通訊服務(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纖到府),自幹線光纖纜線等對加入者拉引時使用下引用光纖纜線(以下亦稱為光下引纜線),加入者住所等之屋內配線使用屋內配線用光纖纜線(以下亦稱為光室內纜線)。
光下引纜線及光室內纜線,多用具有光纖與一對抗張力體嵌埋於合成樹脂製截面矩形之外覆材之構造之光纖纜線(以下亦稱為光纖嵌埋形纜線)。
安裝於光下引纜線和光室內纜線之光連接器,大多使用於殼體具有卡止固定在纜線前端部之外覆材握持構件之握持構件卡止部的光連接器。該光連接器,於其殼體,可藉卡止於握持構件卡止部之外覆材握持構件拉住光纖嵌埋形纜線。
以往,例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1-95454號所揭示,外覆材握持構件廣泛使用樹脂一體成形體,該樹脂 一體成形體之構造具有:以截面朝左開口U字形延伸之握持構件本體;及於前述握持構件本體安裝成藉由偏薄鉸鏈部而可開關之蓋部。於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之相互相對之內面,突設有握持爪,用以自兩側握持固定收納在兩側壁部間之光纖嵌埋形纜線來確保纜線拉住力。前述握持爪,係截面三角形且與握持構件本體底部內面垂直地延伸之突條狀,並位於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內面之相互相對之位置。又,在握持構件本體底部內面,及蓋部關閉握持構件本體時面對握持構件本體底部內面之內面,設有突起狀之突爪,該突爪於相互相對之位置,陷入收納在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間之纜線之外覆材。前述外覆材握持構件安裝固定於光纖嵌埋形纜線,使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之握持爪,與握持構件本體底部及關閉握持構件本體之蓋部之突爪,陷入收納在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間之光纖嵌埋形纜線之外覆材,(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1-95454號之第10~13圖等)。
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9-69293號揭示一種光連接器組裝夾具,係具有安裝光連接器之夾具本體構件;及固持與前述光連接器連接之光纖之光纖夾座。
使用前述光連接器組裝夾具進行光纖之連接時,在夾具本體構件上,使光纖夾座朝光連接器滑移以將光纖插入光連接器。
在前述光纖連接器,為使光纖產生撓曲,兩握持部與握持構件之間必須具有充分距離,應確保之光纖之預 留長度變長。因此,當難以確保光纖之預留長度時,連接作業將發生障礙,於是在連接作業之容易性此點上一般期望有所改善。
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1-95454號之第8(a)圖及第8(b)圖、段落(0004)最後4行所載,光纖嵌埋形纜線之截面尺寸有多種。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1-95454號之第8(a)顯示截面尺寸為2.0×3.1mm之下光下引纜線,第8(b)圖顯示1.6×2.0mm之所謂細徑光室內纜線。
以往,當使用外覆材握持構件以拉住2.0×3.1mm尺寸之光下引纜線與1.6×2.0mm尺寸之細徑光室內纜線時,自確保適切之纜線拉住力之觀點而言,通常是按每一纜線截面尺寸來準備專用外覆材握持構件。
按每一纜線截面尺寸來準備專用外覆材握持構件,成為管理作業增加且成本提高之原因。
有鑑於此,於是例如有人提案一種外覆材握持構件,其結構係將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之相互相對之握持爪之頂點間之間隔,設定成可實現握持爪陷入相互截面尺寸各異之2種光纖嵌埋形纜線之外覆材(例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1-95454號之請求項1、第3~5圖等所揭示之外覆材握持構件)。
然而,前述外覆材握持構件,有鑑於截面尺寸大之一方之纜線朝握持構件本體之塞入作業性,而欲提高截面尺寸小之一方之纜線之拉住力一事並不容易。即,前述外覆材握持構件,若為提高截面尺寸小之一方之纜線之拉 住力,將握持構件本體之相互相對之握持爪頂點間之間隔設定較小,則握持爪對截面尺寸大之一方之纜線之外覆材之陷入就變深。例如,將握持爪頂點間之間隔設成較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1-95454號所載1.20±0.05mm小時,2.0×3.1mm尺寸之光下引纜線朝握持構件本體塞入所需之力便增大,可能對塞入作業性造成影響。
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9-69293號所示光連接器組裝夾具,與光連接器連接之光纖必須有用以因應處理之充分預留長度。
因此,當難以確保光纖之預留長度時,連接作業將發生障礙,於是在連接作業性此點上一般期望有所改善。
發明概要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可縮短所需光纖之預留長度使連接作業容易,且可確保充分之光纖彼此間之抵接力。
本發明之課題亦係提供一種機械接頭用工具,可使對機械接頭之安裝及拆卸之操作變得容易。
本發明之課題還係提供一種光纖連接工具,可防止光纖之誤連接。
有鑑於前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針對相互截面尺寸各異之2種光纖嵌埋形纜線分別可更容易確保高纜線拉住力。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當將光纖與光連接器連接時,即使難以確保光纖之預留長度,連接作業仍然可行。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光纖握持部及被導引部,該機械接頭固持部固持機械接頭,該光纖握持部在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握持一第1光纖,該被導引部可沿著設於固定與前述第1光纖對合之第2光纖之後述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滑動;及連接夾具,具有導引部及光纖固定部,該導引部導引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該光纖固定部固定前述第2光纖,並且,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於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與前述光纖握持部之間,形成第1撓曲寬度,且,當抵接時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與前述光纖固定部之間,可確保較前述第1撓曲寬度短之第2撓曲寬度。
前述第1撓曲寬度宜當抵接時為10mm以下。
於前述導引部,宜形成有防止前述被導引部自前述連接夾具上浮之槽部。
較佳地,前述第1光纖宜係自光纖纜線之終端拉出之光纖,且前述光纖握持部係握持前述光纖纜線之終端之纜線握持構件。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宜更包含有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此時,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具有握持構件本體及蓋片,該握持構件本體於底壁部之左右設有側壁部,該蓋片於該握持構件本體設成藉由鉸鏈部而可開闔 狀態,於前述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間,確保嵌入第1光纖纜線之第1纜線槽,與自該第1纜線槽之一端延伸形成相較該第1纜線槽狹幅且嵌入截面尺寸相較該第1光纖纜線小之第2光纖纜線之第2纜線槽,呈槽寬中央相互一致,於前述握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內面,形成有多數相對之呈三角形截面且沿第1、第2纜線槽之深度方向延伸之握持爪,於前述握持構件本體之底壁部內面,及前述蓋片於前述握持構件本體關閉時面對該握持構件本體底壁部內面之內面側,形成有第1突起爪與第2突起爪,該第1突起爪陷入收納於前述第1纜線槽之前述第1光纖纜線之外覆材,該第2突起爪陷入收納於前述第2纜線槽之前述第2光纖纜線之外覆材。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較佳地其中前述握持爪之中,前述第1纜線槽兩側之相互相對之第1握持爪,自第2纜線槽兩側相互相對之側壁部內面之假想延長線,朝第1纜線槽之槽寬中央側突出。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較佳地其中前述第1纜線槽構造成可使截面尺寸為寬2.0mm×高3.1mm之矩形截面之前述第1光纖纜線其寬向與槽寬向一致地嵌入,且前述第2纜線槽構造成可使截面尺寸為寬1.6mm×高2.0mm之矩形截面之前述第2光纖纜線其寬向與槽寬向一致地嵌入,前述握持構件本體與前述蓋片,可構造成當前述第1光纖纜線嵌入前述第1纜線槽之狀 態,或當前述第2光纖纜線嵌入前述第2纜線槽之狀態時,將前述蓋片關閉前述握持構件本體,且收納前述第1光纖纜線或第2光纖纜線之矩形筒狀體,並且相互相對之前述第1握持爪之脊線間距離為1.5±0.1mm,間隔第2纜線槽而相互相對之側壁部內面間之距離為1.7±0.15mm,前述握持爪中之前述第2纜線槽兩側之相互相對之第2握持爪之脊線間距離為1.15±0.05mm。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較佳地其中前述第2纜線槽形成槽深度較前述第1纜線槽淺,且前述握持構件本體底壁部內面,具有位於前述第1纜線槽之槽底之第1槽底面,及於前述第2纜線槽之槽底形成與前述第1槽底面平行之第2槽底面,並且與第1槽底面和第2槽底面平行且通過相互相對之前述第1突起爪之頂點間之中央之假想平面,通過相互相對之前述第2突起爪之頂點間之中央。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較佳地其中相互相對之前述第1突起爪,突設於前述蓋片之蓋側第1突起爪自蓋片內面突出之突出尺寸,較突設於前述握持構件本體之本體側第1突起爪自前述第1槽底面突出之突出尺寸大,並且相互相對之前述第2突起爪,突設於前述蓋片之蓋側第2突起爪自蓋片內面突出之突出尺寸,較突設於前述握持構件本體之本體側第2突起爪自前述第2槽底面突出之突出尺寸大。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纜線外覆材 握持構件,較佳地其中前述第1槽底面與前述第2槽底面之間,具有可抵接前述第1光纖纜線之端面之落差。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較佳地其中互相對之前述第1突起爪之頂點間距離,較相互相對之前述第2突起爪之頂點間距離大。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宜包含有機械接頭用工具。此時,機械接頭用工具,係將對接連接之光纖對,於元件之間藉彈簧之彈性夾住以維持前述光纖彼此之連接狀態的機械接頭用工具,且前述機械接頭用工具,具有夾插構件及夾插構件驅動部,該夾插構件藉擠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以保持推開前述元件間之狀態,該夾插構件驅動部呈用以將擠入前述機械接頭之前述元件間之前述夾插構件,自前述元件間拉出之環狀,前述夾插構件具有幹部、夾插片支撐部及夾插片部,前述幹部由設在前述夾插構件驅動部之夾插構件支撐部支撐,前述夾插片支撐部是自前述幹部沿前述夾插構件驅動部之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出,前述夾插片部突設於前述夾插片支撐部之延伸方向多處且分別插入居於前述機械接頭之前述元件間,前述夾插構件支撐部形成於面對壁部,該面對壁部隔著前述夾插構件驅動部之內側空間而面對使前述夾插構件朝外側突出之夾插構件插通孔,前述夾插構件驅動部,構造成藉由於其圓周方向對位在前述面對壁部與前述夾插構件插通孔之間之兩側之側壁部施加使該側壁部相互接近之方向之側壓,以變形讓前述夾插構件支撐部與前述夾插構件插通孔之間之距 離增大,而縮小前述夾插構件朝前述夾插構件驅動部外側突出之突出量,可將前述夾插構件之多個夾插片部自前述元件間拔出。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機械接頭用工具,宜其中前述夾插片支撐部可彈性變形。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機械接頭用工具,宜其中前述夾插構件,係多個藉前述夾插構件支撐部安裝於前述夾插構件驅動部。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機械接頭用工具,宜其中前述機械接頭被固持於具有相對之一對突壁部之單元基座之前述突壁部間,且前述夾插片支撐部嵌合於前述一對突壁部間而被限制寬向之移動。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機械接頭用工具,宜其中前述夾插構件驅動部嵌合於形成在前述突壁部之嵌合凹部而被限制長向之移動。
本發明第二態樣之光纖之連接方法,係使用一光纖連接工具,該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光纖握持部及被導引部,該機械接頭固持部固持機械接頭,該光纖握持部在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握持一第1光纖,該被導引部可沿著設於固定與前述第1光纖對合之第2光纖之後述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滑動;及連接夾具,具有導引部及光纖固定部,該導引部導引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該光纖固定部固定前述第2光纖,並且,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於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與前述光纖 握持部之間,形成第1撓曲寬度,且,當抵接時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與前述光纖固定部之間,可確保較前述第1撓曲寬度短之第2撓曲寬度,藉著使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沿前述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朝接近前述光纖固定部接近之方向移動,並且,對使自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插入之前述第1光纖與自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插入之前述第2光纖,施加對合方向之力,如此來於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使前述第1光纖產生撓曲變形,且於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不使前述第2光纖產生撓曲變形。
本發明第三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固持一方側之光纖;第1光纖固定部,固定與前述一方側之光纖對合之另一方側之光纖;及連接夾具,載置前述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與第1光纖固定部,前述連接夾具具有:固持部,固持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及導引部,將前述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沿接近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之方向導引,前述固持部可固持第2光纖固定部而非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前述導引部可將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而非前述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沿接近前述第2光纖固定部之方向導引,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具有:基體部,固定前述另一方側之光纖;及一對延伸部,自前述基體部朝前述導引部延伸出,且前述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尖端部可進入確保於該等延伸部之間之第1單元收納空間,前述第2光纖固定部具有:基體部,固定前述另一方側之光纖;及一對延伸部,自前述基體部朝前述導引部延伸出,且前述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 之尖端部可進入確保於該等延伸部之間之第2單元收納空間,於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之至少一延伸部,形成有阻礙前述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進入前述第1單元收納空間之第1進入阻止部,且於前述第2光纖固定部之至少一延伸部,形成有阻礙前述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進入前述第2單元收納空間之第2進入阻止部。
較佳地,前述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第1機械接頭,將自一端側插入之前述一方側之光纖,與自另一端側插入之前述另一方側之光纖對合連接,且前述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第2機械接頭,將內建於套圈之前述一方側之光纖,與前述另一方側之光纖對合連接。
較佳地,前述第1進入阻止部係朝前述第1單元收納空間突出之凸部,前述第2進入阻止部係朝前述第2單元收納空間突出之凸部。
較佳地,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之前述一對延伸部,分別形成於前述基體部之一側部及另一側部,前述第2光纖固定部之前述一對延伸部,分別形成於前述基體部之一側部及另一側部,前述第1進入阻止部形成於前述一側部之延伸部,前述第2進入阻止部形成於前述另一側部之延伸部。
較佳地,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與前述第2光纖固定部呈相異之色,前述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之至少一部分呈與前述第1光纖固定部同色系之色,前述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之至少一部分呈與前述第2光纖固定部同色系之色。
本發明第四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光纖 連接用單元,具有具備第1光纖之光連接器;及連接夾具,將前述第1光纖與第2光纖對合,前述光連接器具有:套圈,內建前述第1光纖,及連接機構,將前述第1光纖與第2光纖對合連接,前述連接夾具具有:光纖固定部,固定前述第2光纖;及導引部,將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朝前述光纖固定部導引。
較佳地,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固持前述光連接器之被導引部,且前述被導引部可沿前述導引部於接近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方向移動。
較佳地,前述被導引部具有:基座;及自前述基座突出之一對彈性卡止片,前述一對彈性卡止片具有卡止凸部卡止於固持在該一對彈性卡止片之間之前述光連接器。
較佳地,前述卡止凸部係可橫跨前述光連接器之延伸方向之預定範圍卡止於前述光連接器,且具有朝前述延伸方向之端部減少突出高度之傾斜內緣。
本發明第五態樣之光纖之連接方法,係使用一光纖連接工具,該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具備第1光纖之光連接器;及連接夾具,將前述第1光纖與第2光纖對合,前述光連接器具有:套圈,內建前述第1光纖,及連接機構,將前述第1光纖與第2光纖對合連接,前述連接夾具具有:光纖固定部,固定前述第2光纖;及導引部,將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朝前述光纖固定部導引,並且,使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沿前述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於接 近前述光纖固定部之方向移動,藉此使前述第1光纖與第2光纖抵接。
依本發明第一態樣及第二態樣,可使固持第1光纖之光纖連接用單元,沿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接近光纖固定部,藉此僅使第1光纖產生撓曲變形以進行對合連接。
由於光纖固定部與機械接頭之間無須確保第2光纖之撓曲變形所需距離,所以可將光纖固定部與機械接頭配置接近。
因此,即使可確保之第2光纖之預留長度短時,仍可確實對合連接,連接作業變得容易。
又,可藉撓曲變形之第1光纖之彈性來確保抵接力,獲得充分連接可靠性。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包含有:嵌入第1光纖纜線之第1纜線槽;及嵌入截面尺寸相較該第1光纖纜線小之第2光纖纜線之第2纜線槽。前述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可將相互截面尺寸各異之2種光纖纜線收納於分別各適其所嵌埋固定之纜線槽。又,前述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分別於第1、第2纜線槽,可設定握持爪自握持構件本體側壁部突出之突出尺寸。因此,前述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分別對第1、第2光纖纜線可輕易確保高纜線拉住力。
依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之機械接頭用工具,由於於夾插片支撐部之延伸方向多處突設有夾插 片部,所以可藉著對夾插構件驅動部施加側壓,輕易地將多個夾插片部自機械接頭拔出。
夾插片支撐部,由於係形成沿夾插構件驅動部之中心軸方向延伸出,所以操作夾插構件驅動部,亦可確實操作於延伸方向遠離夾插構件驅動部之夾插片部。
依本發明第三態樣之光纖連接工具,當光纖連接用單元與光纖固定部之組裝不正確時,藉第1進入阻止部或第2進入阻止部,阻礙光纖連接用單元接近光纖固定部且無法進行連接作業,所以可確實防止誤操作。
依本發明第四態樣及第五態樣,由於連接夾具具有將光纖連接用單元朝光纖固定部導引之導引部,所以可藉著使光連接器朝光纖固定部移動來進行光纖彼此間之連接,無須使光纖固定部移動。
因此,即使光纖之預留長度短時,光纖彼此間仍可確實連接。
1‧‧‧插入光纖(第2光纖)
110‧‧‧連接夾具
10‧‧‧光纖連接用單元
120‧‧‧滑件(被導引部)
21‧‧‧延伸光纖(第1光纖)
132‧‧‧第1導引部
24‧‧‧光纖纜線
211‧‧‧第1底壁部211
30‧‧‧機械接合固持部
212‧‧‧第2底壁部212
50‧‧‧夾持構件固持部
241‧‧‧第1纜線槽
60‧‧‧接合固持部(機械接合固持部)
242‧‧‧第2纜線槽
410‧‧‧纜線外覆材夾持構件
70‧‧‧纜線夾持構件(光纖固持部)
411‧‧‧鉸鏈部(偏薄鉸鏈部)
412‧‧‧矩形筒狀體
90‧‧‧光纖夾座(光纖固定部)
420‧‧‧夾持構件本體
100‧‧‧光纖連接工具
421‧‧‧底壁部
422‧‧‧側壁部(第1側壁部)
530‧‧‧機械接頭
423‧‧‧側壁部(第2側壁部)
531‧‧‧基座件(基座側元件)
424‧‧‧纜線嵌合溝
532‧‧‧押蓋(蓋側元件)
425‧‧‧夾持爪(第1夾持爪)
562‧‧‧一側突壁部
426‧‧‧夾持爪(第2夾持爪)
563‧‧‧另一側突壁部
428‧‧‧第1突起爪(本體側第1突起爪)
581‧‧‧夾插件
582‧‧‧夾插件驅動部
429‧‧‧第2突起爪(本體側第2突起爪)
583‧‧‧夾插片支撐部
584‧‧‧幹部
440‧‧‧蓋片
585‧‧‧對面壁部
441‧‧‧蓋片本體
588‧‧‧驅動部側壁部
441‧‧‧卡合突片
589‧‧‧夾插件支撐部
443‧‧‧卡合孔
701‧‧‧插入光纖(第2光纖,另一側之光纖)
448‧‧‧第2突起爪(蓋側第2突起爪)
710‧‧‧光纖連接用單元(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
449‧‧‧第2突起爪(蓋側第2突起爪)
711‧‧‧單元基部
450‧‧‧光纖纜線
713‧‧‧光纖引導部
451‧‧‧第1光纖纜線
720‧‧‧光纖連接用單元(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
452‧‧‧第2光纖纜線
453‧‧‧光纖
721‧‧‧光纖(第1光纖,一側之光纖)
455‧‧‧外覆材
501‧‧‧插入光纖(第2光纖)
721‧‧‧延伸光纖
521‧‧‧延伸光纖(第1光纖)
724‧‧‧光纖纜線
725‧‧‧樹脂披覆材(外披)
780‧‧‧接頭用工具
726‧‧‧線狀抗張力件
781‧‧‧插入居間構件
730‧‧‧機械接頭(第1機械接頭、連接機構)
782‧‧‧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
783‧‧‧插入居間構件本體
731‧‧‧基部構件
783‧‧‧插入居間片支持部
732‧‧‧押蓋
784‧‧‧幹部
733‧‧‧卡簧
785‧‧‧相對壁部
734‧‧‧夾持構件、半部夾持構件
786‧‧‧受壓壁部
787‧‧‧卡合壁部
750‧‧‧夾持構件固持部
788‧‧‧驅動部側壁部
751‧‧‧基體部
789‧‧‧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
752‧‧‧一側突壁部
790‧‧‧光纖夾座、第1光纖夾座(第1光纖固定部)
753‧‧‧另一側突壁部
760‧‧‧接頭固持部
791‧‧‧基部
761‧‧‧基體部
792‧‧‧蓋體
764‧‧‧前側突壁部
793‧‧‧第1保持壁部
765‧‧‧後側突壁部
794‧‧‧第2保持壁部
767‧‧‧接頭收納空間
795‧‧‧基體部
770‧‧‧纜線夾持構件(光纖夾持部)
796‧‧‧延伸部
797‧‧‧延伸部
771‧‧‧基部、夾持基體
798‧‧‧卡合用突起
772‧‧‧押蓋
799‧‧‧單元收納空間
774‧‧‧光纖固持溝
800‧‧‧暫置光纖連接工具、光纖連接工具
775‧‧‧前側突出部
810‧‧‧連接夾具
864‧‧‧凸緣部
820‧‧‧滑件(被引導部)
865‧‧‧基部構件、後側延伸片
821‧‧‧基板部
866‧‧‧前蓋構件
822‧‧‧一對側壁部
867‧‧‧後蓋構件
825‧‧‧孔部
881‧‧‧本體部
826‧‧‧單元收納空間
882‧‧‧延伸筒部
827‧‧‧卡合用突起
890‧‧‧第2光纖夾座(第2光纖固定部)
830‧‧‧夾具基部
832‧‧‧第1導引部
891‧‧‧基座部
833‧‧‧滑面
834‧‧‧台部
835‧‧‧導引壁部
892‧‧‧蓋體
836‧‧‧彈性卡止片
893‧‧‧第1固持壁部
837‧‧‧彈性突出片
894‧‧‧第2固持壁部
842‧‧‧第2導引部(固持部)
895‧‧‧基體部
843‧‧‧滑面
896‧‧‧一側延伸部
844‧‧‧台部
897‧‧‧另一側延伸部
846‧‧‧彈性卡止片
898‧‧‧卡止用突起
850‧‧‧桿構件
899‧‧‧單元收納空間(第2單元收納空間)
851‧‧‧蓋板
852‧‧‧側板
900‧‧‧光纖連接工具
854‧‧‧後退限制片
910‧‧‧光連接器
860‧‧‧附夾部套圈
920‧‧‧滑件(被導引部)
861‧‧‧套接管(ferrule)
921‧‧‧基板部
862‧‧‧內建光纖(一方側光纖)
922‧‧‧側壁部
863‧‧‧夾部(第2機械接頭)
923‧‧‧殼體支持部
924‧‧‧空間
1136a‧‧‧彎曲板部
925‧‧‧彈性卡止片
1136b‧‧‧卡合片部
926‧‧‧基體部
1136c‧‧‧卡合用凹部
927‧‧‧卡止用突起
1137‧‧‧彈性突出片
927‧‧‧側板部
1137a‧‧‧傾斜板部
928‧‧‧收容空間
1137b‧‧‧延伸板部
930‧‧‧接頭用工具
1137c‧‧‧基端部
931‧‧‧插入居間構件
1138‧‧‧隆出部
932‧‧‧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
1139‧‧‧溝部
935‧‧‧對向壁部
1140‧‧‧顯示
936‧‧‧受壓壁部
1140a‧‧‧顯示
937‧‧‧卡合壁部
1140b‧‧‧顯示
1001‧‧‧挿入光纖(第2光纖)
1140c‧‧‧顯示
1001a‧‧‧裸光纖
1142‧‧‧第2導引部
1020‧‧‧光纖連接用單元
1143‧‧‧滑面
1110‧‧‧連接夾具
1144‧‧‧梯形部
1130‧‧‧夾具基部
1145‧‧‧導引壁部
1130a‧‧‧切口
1146‧‧‧彈性卡止片
1132‧‧‧第1導引部
1146a‧‧‧突出板部
1133‧‧‧滑面
1146b‧‧‧卡合片部
1134‧‧‧梯形部
1146c‧‧‧卡合用凹部
1135‧‧‧導引壁部
1160‧‧‧套接管
1135a‧‧‧溝部
1161‧‧‧套接管
1136‧‧‧彈性卡止片
1161a‧‧‧光纖孔
1161b‧‧‧接合端面
1181‧‧‧本體部
1162‧‧‧內蔵光纖(第1光纖)
1181a‧‧‧挿通孔
1162a‧‧‧後側突出部
1182‧‧‧延伸筒部
1163‧‧‧夾部(連接機構)
1182a‧‧‧凹凸部
1164‧‧‧突緣部
1190‧‧‧光纖夾座(光纖固定部)
1165‧‧‧基座構件
1191‧‧‧基部
1165a‧‧‧對向面
1191a‧‧‧定位槽
1166‧‧‧蓋件
1191b‧‧‧上面
1166a‧‧‧對向面
1191c‧‧‧卡止凹部
1167‧‧‧蓋件
1192‧‧‧蓋體
1167a‧‧‧對向面
1192a‧‧‧蓋体
1168‧‧‧夾持彈簧
1192b‧‧‧前端部
1169a‧‧‧校準槽
1192c‧‧‧卡止突起
1169b‧‧‧披覆部收納槽
1193a‧‧‧定位凹部
1169c‧‧‧披覆部收納槽
1194‧‧‧第2固持壁部
1170‧‧‧旋鈕
1194a‧‧‧定位凹部
1170a‧‧‧挿通孔
1195‧‧‧基體部
1170b‧‧‧側緣部
1195a‧‧‧定位凹部
1170c‧‧‧上面
1195b‧‧‧梯形部
1171‧‧‧符號
1196‧‧‧延伸部
1172‧‧‧符號
1196a‧‧‧內面
1173‧‧‧基部
1196b‧‧‧溝狀凹部
1174‧‧‧彈性片
1197‧‧‧延伸部
1180‧‧‧殼座
1197a‧‧‧內面
1197b‧‧‧照合用凸部
1226d‧‧‧凸部
1198‧‧‧卡止用突起
1227‧‧‧卡止用突起
1199‧‧‧第2單元收容空間
1228‧‧‧收容空間
1210‧‧‧光學連接器
1230‧‧‧接頭用工具
1220‧‧‧滑件(被導引部)
1231‧‧‧夾插件
1221‧‧‧基板部(基座)
1231a‧‧‧夾插片部
1221a‧‧‧側縁部
1235‧‧‧對向壁部
1222‧‧‧側壁部
1236‧‧‧受壓壁部
1223‧‧‧殼座支撐部
1237‧‧‧卡合壁部
1224‧‧‧空間
1237a‧‧‧突爪
1225‧‧‧彈性卡止片
1225a‧‧‧卡止凸部
1225a‧‧‧卡止凸部
1225c‧‧‧切口
1225c‧‧‧切口
1225k‧‧‧下緣(傾斜內緣)
1225d‧‧‧下面
1b‧‧‧披覆
1225e‧‧‧側面
21c‧‧‧撓曲變形
1225f‧‧‧上面
271、272‧‧‧段差(段差面)
1225g‧‧‧內面
321、322、323‧‧‧蓋構件
1225j‧‧‧切面
321a、323a‧‧‧對向面
1225k‧‧‧下縁
323b‧‧‧披覆部插入槽
1225m‧‧‧最前端
421b‧‧‧第1槽底面
1226‧‧‧基體部
421c‧‧‧第2槽底面
1226a‧‧‧側面
421d‧‧‧凹部(溝底第1凹部)
1226b‧‧‧照合用凹部
421e‧‧‧凹部(溝底第2凹部)
1226c‧‧‧側面
422、423‧‧‧側壁部
423o‧‧‧側面(外側面)
762、763‧‧‧突壁部
423p‧‧‧卡合突起
762b‧‧‧照準用凹部
425a、426a‧‧‧夾持爪本體
762c、763c‧‧‧嵌合凹部
425b、426b‧‧‧脊線
771a‧‧‧纜線嵌合槽
425c‧‧‧錐狀上端部
771b、771c‧‧‧側壁部
441a、421a、422a、423a‧‧‧內面
771e‧‧‧卡合用爪
771f‧‧‧夾持用突起
453a‧‧‧裸光纖
771g‧‧‧前端部
453b‧‧‧樹脂被覆材
772a‧‧‧頂板部
454‧‧‧抗張力體
772b‧‧‧卡合板部
562c、563c‧‧‧嵌合凹部
775b‧‧‧底壁部
581a‧‧‧夾插片部
775c‧‧‧側壁部
582a‧‧‧夾插件插通孔
781a‧‧‧插入居間片部
582a‧‧‧內側空間
787a‧‧‧突爪
701a、721a‧‧‧裸光纖
789a‧‧‧貫通孔
721c‧‧‧撓曲變形
789b‧‧‧凹部
724a‧‧‧終端
789c‧‧‧段差面
731a‧‧‧對向面
791a‧‧‧定位槽
731b‧‧‧校準槽
791b‧‧‧基部791上面
731c、731d‧‧‧披覆部插入槽
791c‧‧‧卡止凹部
731e、731f‧‧‧錐槽
792a‧‧‧基端部(鉸鏈部)
733a‧‧‧背板部
792b‧‧‧尖端部
733b‧‧‧一對側板部
792c‧‧‧卡止凸起
734a、734b‧‧‧錐狀開口部
793a‧‧‧定位凹部
794a‧‧‧定位凹部
861a‧‧‧光纖孔
795、895‧‧‧基體部
861b‧‧‧接合端面
796、896‧‧‧一側延伸部
862a‧‧‧後側突出部
796a‧‧‧內面
865a‧‧‧對向面(槽形成面)
796b‧‧‧照合用凸部(第1進入阻止部)
866a‧‧‧對向面
867a‧‧‧對向面
797、897‧‧‧另一側延伸部
869a‧‧‧校準槽
821a‧‧‧兩側緣部
869b、869c‧‧‧被覆部收納槽
822a‧‧‧凹部
870a‧‧‧插通孔
830a‧‧‧缺口
881a‧‧‧插通孔
835a‧‧‧槽部
882a‧‧‧凹凸部
836a‧‧‧彎曲板部
891a‧‧‧定位槽
836b‧‧‧板狀卡止片部
891b‧‧‧上面
836c‧‧‧卡合用凹處
891c‧‧‧卡止凹部
837a‧‧‧傾斜板部
892a‧‧‧基端部(鉸鏈部)
837b‧‧‧延伸板部
892b‧‧‧前端部
837c‧‧‧基端部
892c‧‧‧卡止突起
840(840a~840c)‧‧‧標示
893a‧‧‧定位凹部
845‧‧‧導引壁部
894a‧‧‧定位凹部
846a‧‧‧突出板部
895a‧‧‧定位凹部
846b‧‧‧板狀卡止片部
895b‧‧‧座部
846c‧‧‧卡合用凹處
896a‧‧‧內面
852a‧‧‧軸承孔
896b‧‧‧凹部
852b‧‧‧卡合孔
897a‧‧‧內面
897b‧‧‧照合用凸部(第2進入阻止部)
937a‧‧‧突爪
C1‧‧‧對合連接位置
925a‧‧‧卡止凸部
L1‧‧‧第1撓曲寬度
926a‧‧‧基體部其中一側面
L2‧‧‧第2撓曲寬度
926b‧‧‧照準用凹部
P‧‧‧側壓
926c‧‧‧基體部另一側面
S1‧‧‧假想垂直面
926d‧‧‧凸部
W1、W2‧‧‧槽寬
931a‧‧‧插入居間片部
圖1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側面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平面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立體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單元基座之立體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一例之立體圖。
圖8係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之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圖9係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之光纖之插入及握持狀態的截面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接頭用工具之立體圖。
圖11係顯示將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夾插構件塞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12係顯示將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夾插構件塞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之狀態之自側方觀看的部分截面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夾座之立體圖。
圖14A係自一方側觀看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纜線握持構件之立體圖。
圖14B係自另一方側觀看第14A圖之纜線握持構件之立體圖。
圖15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夾具之 立體圖。
圖16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纜線一例之構造之立體圖。
圖17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18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19A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19B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19C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19D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19E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20係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之整體立體圖。
圖21係顯示自其後側觀看第20圖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之立體圖。
圖22係顯示自其後側觀看第20圖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之後面圖。
圖23係顯示第20圖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之構 造之平面圖。
圖24係顯示第20圖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之構造之縱截面圖。
圖25A係顯示嵌入第20圖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之光纖纜線之截面構造之圖,係顯示第1光纖纜線之截面圖。
圖25B係顯示嵌入第20圖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之光纖纜線之截面構造之圖,係顯示第2光纖纜線之截面圖。
圖26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使用機械接頭用工具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立體圖。
圖27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28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立體圖。
圖29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接頭用工具之立體圖。
圖30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接頭用工具之正截面圖。
圖31係顯示將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夾插構件塞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之狀態之自側方觀看的部分截面圖。
圖32係顯示將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夾插構件塞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之狀態之自側方觀看的部分截面 圖。
圖33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一例之立體圖。
圖34係說明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之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圖35係說明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之光纖之插入及握持狀態的截面圖。
圖36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纜線一例之構造之立體圖。
圖37A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37B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37C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37D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37E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38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立體圖。
圖39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40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 具之側面圖。
圖41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平面圖。
圖42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立體圖。
圖43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單元基座之立體圖。
圖44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一例之立體圖。
圖45係說明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之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圖46係說明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機械接頭之光纖之插入及握持狀態的截面圖。
圖47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接頭用工具之立體圖。
圖48係顯示將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夾插構件塞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49係顯示將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夾插構件塞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之狀態之自側方觀看的部分截面圖。
圖50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夾座之立體圖。
圖51A係自一方側觀看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纜線握持構件之立體圖。
圖51B係自另一方側觀看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圖51A之纜線握持構件之立體圖。
圖52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連接夾具之立體圖。
圖53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纜線一例之構造之立體圖。
圖54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55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56A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56B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56C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56D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56E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57係顯示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立體圖。
圖58係顯示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59係顯示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立體圖。
圖60係說明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附夾部套圈之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圖61係說明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附夾部套圈與夾插構件之間關係之截面圖。
圖62係顯示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光纖夾座之立體圖。
圖63係顯示於第四實施形態所用之第1光纖夾座之單元收納空間收納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前端部之狀態的前面圖。
圖64係顯示於第五實施形態所用之第2光纖夾座之單元收納空間收納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前端部之狀態的前面圖。
圖65A係顯示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65B係顯示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65C係顯示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65D係顯示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66係顯示光纖連接用單元與光纖夾座之組裝之說明圖。
圖67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立體圖。
圖68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69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立體圖。
圖70係說明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附夾部套圈之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圖71係說明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附夾部套圈與夾插構件之間關係之截面圖。
圖72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滑件之立體圖。
圖73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側面圖。
圖74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滑件之前面圖。
圖75A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彈性卡止片之卡止凸部之平面圖。
圖75B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彈性卡止片之卡止凸部之側面圖。
圖75C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彈性卡止片之卡止凸部之前面圖。
圖76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夾座之立體圖。
圖77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連接夾具之立體圖。
圖78A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78B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78C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圖78D係顯示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組裝步驟之步驟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圖中符號說明
1...插入光纖(第2光纖)、10...光纖連接用單元、21...延伸光纖(第1光纖)、21c...撓曲變形、24...光纖纜線、30...機械接合固持部、50...夾持構件固持部、60...接合固持部(機械接合固持部)、70...纜線夾持構件(光纖固持部)、90...光纖夾座(光纖固定部)、110...連接夾具、120...滑件(被導引部)、132...第1導引部、L1...第1撓曲寬度、L2...第2撓曲寬度、410...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411...鉸鏈部(偏薄鉸鏈部)、420...握持構件本體、421...底壁部、422...側壁部(第1側壁部)、423...側壁部(第2側壁部)、241...第1纜線槽、242...第2纜線槽、425...第1握持爪、426...第2握持爪、271、272...段差(段差面)、428...第1突起爪(本體側第1突起爪)、429... 第2突起爪(本體側第2突起爪)、440...蓋片、441...蓋片本體、441a...蓋片內面、448...第2突起爪(蓋側第2突起爪)、449...第2突起爪(蓋側第2突起爪)、450...光纖纜線、451...第1光纖纜線、452...第2光纖纜線、501...插入光纖(第2光纖)、521...延伸光纖(第1光纖)、530...機械接頭、531...基座件(基座側元件)、532...押蓋(蓋側元件)、562...一側突壁部、563...另一側突壁部、562c、563c...嵌合凹部、581...夾插件、581a...夾插片部、582...夾插件驅動部、582a...夾插件插通孔、582a...內側空間、583...夾插片支撐部、584...幹部、585...對面壁部、588...驅動部側壁部、589...夾插件支撐部、701...插入光纖(另一側的光纖)、710...光纖連接用單元(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20...光纖連接用單元(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1...光纖(一方側光纖)、730...機械接頭(第1機械接頭)、790...光纖夾座(第1光纖固定部)、795、895...基體部、796、896...一側延伸部、797、897...另一側延伸部、796b...照合用凸部(第1進入阻止部)、810...連接夾具、832...第1導引部、842...第2導引部(固持部)、861...套接管(ferrule)、862...內建光纖(一方側光纖)、863...夾部(第2機械接頭)、890...光纖夾座(第2光纖固定部)、897b...照合用凸部(第2進入阻止部)、1001...挿入光纖(第2光纖)、1020...光纖連接用單元、1110...連接夾具、1132...第1導引部、1161...套接管、1162...內蔵光纖(第1光纖)、1163...夾部(連接機構)、1190...光纖夾座(光纖固定部)、1220...滑件(被導引部)、1221...基板部(基座)、1225...彈性卡止片、1225a...卡止凸部、1225c...切 口、1225k...下緣(傾斜內緣)。
以下,依較佳實施形態,配合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
以下說明所用各圖式中,為求可辨識各構件之大小,適當變更各構件之比例。
另,本實施形態,係為使發明宗旨更好理解而具體說明者,只要未特別指定,就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第一實施形態)
如第1~4圖所示,光纖連接工具100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10,安裝於光纖纜線24之終端24a;及連接夾具110,固持光纖夾座90(光纖固定部),且該光纖夾座90握持與自終端24a拉出之延伸光纖21對合之插入光纖1。
以下說明中,依第3圖之上下方向來規定上下方向,以進行說明。
光纖連接用單元10,包含有:機械接頭30,將自光纖纜線24之終端拉出之延伸光纖21(第1光纖)與插入光纖1(第2光纖)對合握持固定;纜線握持構件70,握持光纖纜線24(光纖握持部);單元基座11,固持前述構件;及滑件120(被導引部)。
關於光纖連接用單元10,將接近光纖夾座90之方向(圖3之右方向)稱為前方,其相反方向稱為後方。又,機械接頭亦會僅稱為「接頭]。
如圖2、圖5、圖6、第16圖所示,單元基座11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60(以下稱為接頭固持部60),固持接 頭30使其呈可裝卸狀態;及握持構件固持部50,固持纜線固持構件70,該纜線固持構件70握持光纖纜線24之終端24a使其呈可裝卸狀態。
接頭固持部60具有:基體部61;立設於基體部61之一側緣之一側突壁部62;立設於基體部61之另一側緣之另一側突壁部63;設於一側突壁部62之前端之前側突壁部64;及,分別設於突壁部62、63之後端之後側突壁部65。
接頭固持部60可將接頭30收納固持於接頭收納空間67,該接頭收納空間67確保於相對之一側突壁部62與另一側突壁部63之間。
在突壁部62、63之上緣,於長向之中間位置,形成有嵌合接頭用工具80之夾插構件驅動部82(受壓壁部86)之嵌合凹部62c、63c。
如圖6所示,於一側突壁部62之外面62a(相當於光纖夾座90之一側延伸部96側)形成有對照用凹部62b,該對照用凹部62b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前端部收納於光纖夾座90之單元收納空間99時,可供光纖夾座90之對照用突部96b進入。對照用凹部62b形成沿前後方向之槽狀。
前側突壁部64與後側突壁部65之間相隔距離係對應接頭30之長向尺寸而設定,接頭30藉前側突壁部64與後側突壁部65,被限制偏離面對基體部61之前後方向之位置。
接頭固持部60可固持接頭30,使之呈可拆卸狀態。
如圖6、第17圖所示,握持構件固持部50具有:基體部51;立設於基體部51之一側緣之一側突壁部52;立設於基體部51之另一側緣之另一側突壁部53;及,將纜線握持構件70定位之桿構件150,且可將纜線握持構件70固持於基體部51上。
如圖6、圖12、第17圖所示,桿構件150具有:覆蓋被固持於握持構件固持部50之纜線握持構件70之蓋板151;設於兩側之側板152、152;及後退限制片154。
桿構件150可藉著以握持構件固持部50之兩側部之旋轉軸55為中心旋動,來切換限制位置(圖12之實線所示位置)與待機位置(圖12之兩點虛線所示位置),限制位置是固持纜線握持構件70並限制其後退之位置,待機位置是不限制纜線握持構件70後退之位置。
側板152具有軸承孔152a,該軸承孔152a可插入突設於握持構件固持部50之兩側部之旋轉軸55。當旋轉軸55插入軸承孔152a時,桿構件150便樞接成可相對握持構件固持部50旋動之狀態。
桿構件150在限制位置時,可藉著後退限制片154(參照第17圖)配置於纜線握持構件70之後側,來限制纜線握持構件70對單元基座11之後退。
側板152具有與突出於握持構件固持部50之外面50a之卡合突起50b卡合之卡合孔152b。藉著使卡合突起50b與卡合孔152b卡合,可將桿構件150維持於限制位置。
握持構件固持部50及接頭固持部60宜形成一體。 例如可做成塑膠製一體成形品。
另,作為改變例,可例舉如握持構件固持部50具有設置成托載纜線握持構件70並呈可滑動狀態之板狀引導構件(未圖示)的構造。引導構件可藉著與纜線握持構件70一齊前進而收納至握持構件固持部50之內部。
如圖4、圖5所示,握持構件固持部50與接頭固持部60之間設有光纖導引部13,用以將自纜線握持構件70之前側突出部75突出之延伸光纖21之尖端朝接頭30之錐狀開口部34b(參照圖3)導引。
光纖導引部13具有朝錐狀開口部34b之中央部傾斜之內面,當纜線握持構件70插入握持構件固持部50時,可將延伸光纖21之尖端朝接頭30之錐狀開口部34b導引。
單元基座11內,於接頭30與纜線握持構件70之握持基座71之間,確保有延伸光纖21可撓曲變形之撓曲空間12。
如圖7~圖9所示,接頭30具有:細長板狀之基座構件31;押蓋32,由沿該基座構件31之長向配列設置之三個蓋構件321、322、323構成;及卡簧33,細長狀且朝使前述構件相互閉合之方向彈性賦與勢能。
基座構件31(基座側元件)與蓋構件321、322、323(蓋側元件),構成半部握持構件34。
關於接頭30,在其長向,以延伸光纖21插入之側(圖9之左側)為後,以相反側(圖9之右側)為前來進行說明。
構成接頭30之押蓋32之三個蓋構件(蓋側元件)321、322、323之中,將位於最後側之標號321之蓋構件亦稱為後蓋構件,將位於最前側之標號323之蓋構件亦稱為前蓋構件。又,將位於後蓋構件321與前蓋構件323之間之標號322之蓋構件亦稱為中蓋構件。
如圖8、圖9所示,接頭30之基座構件31,跨其長向之全長,形成有面對蓋構件321、322、323之對向面31a。在對向面31a之長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基座構件31之長向之校準槽31b。
校準槽31b將裸光纖21a與裸光纖1a相互高精度定位校準以可對合連接(光連接),該裸光纖21a外露於延伸光纖21之尖端,裸光纖1a外露於插入光纖1之尖端。校準槽31b例如可是V槽(截面V字形之槽)。校準槽31b不限於V槽,亦可採用例如截面半圓形之槽和U槽(截面U字形之槽)等。
校準槽31b形成於基座構件31之對向面31a面對中蓋構件322之部分。
對向面31a面對後蓋構件321之部分及面對前蓋構件323之部分,形成有槽寬較校準槽31b大之披覆部插入槽31c、31d。披覆部插入槽31c、31d在基座構件31長向之校準槽31b兩側,沿基座構件31長向延伸形成。
披覆部插入槽31c、31d與校準槽31b之間,形成有自披覆部插入槽31c、31d愈朝校準槽31b側槽寬愈小之錐狀之錐槽31e、31f。各披覆部插入槽31c、31d藉由錐槽31e、 31f與校準槽31b連通。
在前蓋構件323之對向面323a,於對應基座構件31之披覆部插入槽31d之位置,形成有插入光纖1之披覆部可插入之披覆部插入槽323b。
在後蓋構件321之對向面321a,於對應基座構件31之披覆部插入槽31c之位置,形成有插入光纖1之披覆部可插入之披覆部插入槽321b。
在接頭30之半部握持構件34之前端,於前蓋構件323及基座構件31,由分別自前端面朝後側形成尖細錐狀之凹處形成開口之錐狀開口部34a。該錐狀開口部34a之後端(深處端)與披覆部插入槽323b、31d連通。
在接頭30之半部握持構件34之後端,於後蓋構件321及基座構件31,由分別自後端面朝前側形成尖細錐狀之凹處形成開口之錐狀開口部34b。該錐狀開口部34b之前端(深處端)與披覆部插入槽321b、31c連通。
如圖7所示,在接頭30之半部握持構件34,於與卡簧33之背板部33a相反側(以下稱為開放側)露出之側面,形成有用以插入夾插構件81之夾插片部81a之夾插構件插入孔35。
夾插構件插入孔35形成有總計四處,於對應中蓋構件322之後端部及前端部之兩處,與對應後蓋構件321及前蓋構件323之基座構件31長向之中央部之位置。
如圖7~圖9所示,卡簧33係將一片金屬板成形作成,自細長板狀背板部33a之兩側,跨該背板部33a之長向 全長於背板部33a垂直突出之側板部33b所構成。
接頭30之基座構件31及三個蓋構件321、322、323,其相互相對之對向面31a、321a、322a、323a,被握持於一對側板部33b之間,朝與卡簧33之一對側板部33b之間隔方向大致垂直之方向。
一對側板部33b之其中之一側版部33b與基座構件31抵接,另一側版部33b則與押蓋32抵接。
卡簧33之一對側板部33b,分別藉切痕部33d分為對應接頭30之押蓋32之三個蓋構件321、322、323之三個部分。
卡簧33具有:固持後蓋構件321與基座構件31之第1卡簧部331;固持中蓋構件322與基座構件31之第2卡簧部332;及固持前蓋構件323與基座構件31之第3卡簧部333。
對第1卡簧部331之一對側板部賦予標號331b,對第2卡簧部332之一對側板部賦予標號332b,對第3卡簧部333之一對側板部賦予標號333b。
如圖9所示,延伸光纖21之端部,自接頭30之細長狀半部握持構件34之長向之一端插入直至長向中央部。
延伸光纖21之中,插入構成半部握持構件34之基座構件31與押蓋32之間之部分,以下亦稱為插入端部。
延伸光纖21之插入端部,其前端之裸光纖21a部分配置在基座構件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具有披覆材21b之部分配置在基座構件31與後蓋構件321之間。
自接頭30之前側,將其他光纖1插入基座構件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藉此可使該光纖1(以下亦稱為插入光纖)之尖端與延伸光纖21之尖端(插入端部之尖端)對合連接。又,藉卡簧33之彈性,將延伸光纖21和與該光纖21抵接之插入光纖1,握持固定於接頭30之半部之元件間,即於基座構件31(基座側元件)與押蓋32(蓋側元件)之間。
如圖8、圖9所示,插入光纖1之插入端部,其前端露出之裸光纖1a之部分配置於基座構件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具有披覆材1b之部分(披覆部)配置於基座構件31與前蓋構件323之間。
如第14A圖所示,纜線握持構件70具有:握持基座71,形成有嵌入光纖纜線24之纜線嵌合槽71a;押蓋72,樞接於握持基座71之纜線嵌合槽71a之槽寬方向兩側之側壁部71b、71c之其中之一;及,前側突出部75,自握持基座71突出。
握持基座71,於底壁部71d立設有一對側壁部71b、71c,該等側壁部之間確保有纜線嵌合槽71a。
於側壁部71b、71c之相互面對之面,形成有握持光纖纜線24之終端24a之多數個握持用突起71f。圖示例之纜線握持構件70之握持用突起71f,係形成於纜線嵌合槽71a之深度方向延伸之截面三角形之突條。
押蓋72具有:頂板部72a,藉由偏薄部73繫結於握持基座71之第1側壁部71b;及,卡止板部72b,自與頂板 部72a之偏薄部73相反側之端部,垂直形成於頂板部72a。
由於偏薄部73發揮作為鉸鏈部之功能,所以押蓋72構成可以沿著纜線嵌合槽71a之延伸方向之軸線為中心旋動。
握持基座71之一對側壁部71b、71c之另一者亦稱為第2側壁部71c。
如第14B圖所示,押蓋72,在頂板部72a關閉纜線嵌合槽71a之狀態時(閉狀態),藉第2側壁部71c外面之卡止用爪71e卡止於卡止用窗孔72c,可穩定維持對握持基座71之閉狀態。
纜線握持構件70宜為塑膠製一體成形品。
前側突出部75,形成具有底壁部75b及突設於壁部75b之上面側之側壁部75c之L字形板狀,且於握持基座71之前端部71g沿纜線嵌合槽71a之延伸方向突出形成。
在底壁部75b之上面,沿前側突出部75之延伸方向形成有收納延伸光纖21之光纖固持槽74。
光纖固持槽74由於形成朝上開放,所以不限制收納於內部之延伸光纖21之上方移動。因此,被固持於光纖固持槽74之部分之延伸光纖21,可於上方撓曲變形。
如第14A圖所示,當使押蓋72呈開放狀態,將光纖纜線24之終端24a嵌入纜線嵌合槽71a時,握持基座71之側壁部71b、71c之握持用突起71f便與光纖纜線24之外覆材25之側面抵接,並握持固定光纖纜線24之終端24a。
光纖纜線24之外覆材25之前端,宜達到纜線嵌合 槽71a之前端。
如第14B圖所示,使押蓋72呈關閉狀態且卡止於側壁部71c,藉此纜線握持構件70安裝於光纖纜線24之終端24a。
如圖5所示,滑件120具有:基板部121;及立設於基板部121之上面之一對側壁部122。
滑件120,可將單元基座11固持於側壁部122間之空間之單元收納空間126。
側壁部122之外面,形成有凹部122a。凹部122a可嵌合接頭用工具80之卡合壁部87,限制卡合壁部87之前後方向之位置。
側壁部122之外面,形成有朝外側方突出之卡止用突起127,可卡止於連接夾具110之彈性卡止片136之卡合用凹處136c。卡止用突起127之平面視形狀,宜為隨著自突端朝基端側,前後尺寸增加之錐狀(例如三角形)。
於側壁部122,形成有卡合壁部87之突爪87a可插入之孔部125。
如第16圖所示,光纖纜線24,是例如光纖21與縱向附加於該光纖21之一對線狀抗張力體26一齊嵌入樹脂披覆材25(亦稱為外覆材)中而一體化之構造之截面略長方形光纖纜線,作為光下引纜線、光室內纜線使用。
光纖21配置於光纖纜線24之截面中央部,一對抗張力體26配置於遠離光纖21且在光纖纜線24之截面長向兩側之位置。光纖21可是例如所謂光纖芯線、光纖素線之披 覆光纖。
延伸光纖21及插入光纖1,係所謂光纖芯線、光纖素線之附有披覆材光纖。圖示例中,延伸光纖21及插入光纖1,係採用單芯之光纖芯線。
裸光纖21a外露於延伸光纖21之插入端部之尖端(前端)。在接頭30之延伸光纖21與插入光纖1之對合連接,可藉外露於插入光纖1之尖端之裸光纖1a,與延伸光纖21之插入端部之尖端之裸光纖21a之間之對合來實現。
如圖1、圖10~圖12所示,於接頭30可安裝接頭用工具80。
接頭用工具80具有:兩個夾插構件81,具有推開接頭30之基座構件31與押蓋32之間之夾插片部81a;夾插構件驅動部82,呈套筒狀且驅動夾插構件81;及一對卡合壁部87,自夾插構件驅動部82突出。
如圖12所示,兩個夾插構件81在夾插構件驅動部82,於其軸線方向(前後方向)安裝成相互遠離。
夾插構件81具有:幹部84,由設在夾插構件驅動部82之夾插構件支撐部89支撐;夾插片支撐部83,自幹部84沿夾插構件驅動部82之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及,夾插片部81a,於夾插片支撐部83之延伸方向上多處(圖示例為兩處)突設。該等夾插片部81a在夾插片支撐部83之長向上相距間隔形成。
如圖10及圖12所示,夾插構件驅動部82具有:受壓壁部86,面對接頭30;對向壁部85,相對受壓壁部86; 及,左右兩側之驅動部側壁部88,繫接受壓壁部86與對向壁部85之間。
受壓壁部86,藉著嵌合於突壁部62、63之嵌合凹部62c、63c,相對單元基座11限制接頭用工具80之前後方向移動,使其定位。
夾插構件支撐部89,於夾插構件驅動部82之對向壁部85之下面,形成朝受壓壁部86突出,且其內部具有沿此方向(上下方向)之貫通孔89a。於貫通孔89a之內部,形成有具有落差面89c之凹部89b。
如圖12所示,幹部84插通貫通孔89a而安裝於夾插構件驅動部82。
於幹部84之尖端部(延伸端部)之側面,形成有朝外方突出之卡合爪84a。卡合爪84a可卡合於貫通孔89a內之落差面89c。
如圖11所示,接頭用工具80,係以夾插片部81a擠入接頭30之基座構件31與押蓋32之間之狀態來安裝於接頭30。
如圖10所示,接頭用工具80,可按壓(參照側壓P)夾插構件驅動部82之兩側部分(驅動部側壁部88)使之相互接近。
即,可使側壓P作用於驅動部側壁部88(按壓用板部88c),縮小該等按壓用板部88c間之相距距離,以使驅動部側壁部88變形而擴大受壓壁部86與對向壁部85之間相距距離,並將卡合於落差面89c之幹部84推上,將夾插片部 81a自接頭30拔出。
卡合壁部87形成自受壓壁部86之兩側部分別朝夾插構件驅動部82外側突出。
於卡合壁部87之突端部,形成有朝內方突出之突爪87a。
卡合壁部87,係配置於滑件120之凹部122a內,並且可使突爪87a卡合於側壁部122之下緣(孔部125之內緣),藉此,接頭用工具80以抱夾單元基座11及滑件120之狀態安裝於接頭30,限制該兩者相互移動。
如第15圖所示,連接夾具110包含有夾具基座130,該夾具基座130具有:導引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第1導引部132;及固持光纖夾座90之第2導引部142(光纖夾座固持部)。
第1導引部132具有:形成有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滑動之滑面133之座部134;及分別突設於座部134兩側緣之導引壁部135、135。
一對導引壁部135,於第1導引部1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延伸形成,且藉著與載置於滑面133上之滑件120之基板部121之兩側緣部121a抵接,以限制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寬向移動。
導引壁部135之下部內面,形成有限制光纖連接用單元10浮上(自連接夾具110離開之方向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移動)之槽部135a。
槽部135a,係沿第1導引部132之形成方向(前後 方向)形成,藉著基板部121之兩側緣部121a進入而可限制滑件120浮上。
於夾具基座130,形成有可定位第1導引部132上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一對彈性卡止片136。
彈性卡止片136之構造,係於自突設在第1導引部132之寬向兩側之外張部138朝滑面133側突出之彎曲板部136a之尖端,突設形成有滑件120之卡止用突起127進入之卡合用凹處136c之板狀卡合片部136b。
彎曲板部136a係形成以沿第1導引部132之前後方向之軸線彎曲之圓弧板狀。該彎曲板部136a之突端位於較滑面133上方。
卡合片部136b形成自彎曲板部136a之突端朝內方外張於滑面133上。
卡合片部136b之卡合用凹處136c,係於該卡合片部136b之前後中央部,自該卡合片部136b之突端凹陷形成缺口狀。
彈性卡止片136,係當滑件120之卡止用突起127進入卡合用凹處136c而與該卡止用突起127卡合時,可限制滑件120對第1導引部132之前後方向移動。
在此狀態時,彈性卡止片136藉彎曲板部136a之彈性夾入滑件120,且穩定固持滑件120。
彈性卡止片136發揮作為卡止機構之功能,卡合於沿第1導引部132前進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滑件120)以限制其前進及後退。
第2導引部142具有:形成有使光纖夾座90滑動之滑面143之座部144;及,分別突設於座部144兩側緣之導引壁部145、145。
一對導引壁部145,係沿第2導引部14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延伸形成,可與載置在滑面143上之光纖夾座90之兩側緣抵接以限制光纖夾座90之寬向移動。
夾具基座130形成有可定位光纖夾座90之一對彈性卡止片146。
彈性卡止片146,係於自夾具基座130突出之突出板部146a之尖端突設有板狀卡合片部146b之結構,該卡合片部146b形成有光纖夾座90之卡止用突起98可進入之卡合用凹處146c。
卡合片部146b形成自突出板部146a之突端朝內方外張於滑面143上。
卡合片部146b之卡合用凹處146c,係於該卡合片部146b之前後中央部,形成自該卡合片部146b之突端凹陷缺口狀。
彈性卡止片146,在光纖夾座90之卡止用突起98進入卡合用凹處146c並與該卡止用突起98卡合時,可限制光纖夾座90對第2導引部142之前後方向移動。
在此狀態時,彈性卡止片146藉突出板部146a之彈性夾入光纖夾座90,且穩定固持光纖夾座90。
彈性卡止片146,發揮作為卡止機構之功能,卡合於沿第2導引部142前進之光纖夾座90以限制其前進及後 退。
於第1導引部132之滑面133,沿第1導引部1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形成有槽部139。
於槽部139之底部,形成有突出於滑面133上之彈性突出片137。
彈性突出片137具有:傾斜板部137a,沿前後方向朝接近第2導引部142之方向逐漸上升並延伸;及延伸板部137b,自傾斜板部137a之延伸端沿前後方向,與滑面133平行地延伸。
延伸板部137b之上面之高度位置,宜在接近自定位於第2導引部142上之光纖夾座90延伸之插入光纖1之位置(參照第19A圖)。
彈性突出片137於基端部137c可彈性彎曲變形。
因此,當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在滑面133上前進時,傾斜板部137a被光纖連接用單元10押下而收納於槽部139,所以藉彈性突出片137,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前進並不會發生障礙。
彈性突出片137可形成自光纖夾座90朝機械接頭30突出之插入光纖1之位置確認用之一個或多個顯示部140。
圖示例中,顯示部140係形成在傾斜板部137a或者延伸板部137b之凹部或孔部。另,顯示部140若可辨別即可,其形態不限於圖示例,亦可形成凸部或上色等。
圖示例之顯示部140具有:藉光纖切削具(圖示 略)調整長度前之插入光纖1之尖端之位置確認用顯示部140a;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之尖端之位置確認用顯示部140b;及,插入光纖1之披覆材1b之尖端之位置確認用顯示部140c。
顯示部140a形成於傾斜板部137a。顯示部140b、140c於延伸板部137b在長向上錯開位置形成。
於顯示部140(140a~140c)核對插入光纖1之尖端,藉此可輕易確認自光纖夾座90突出之插入光纖1之處理長度(長度調整前之插入光纖1之長度、至裸光纖1a之尖端之長度、及至披覆材1b之尖端之長度),於是可實現高精度之連接作業。
於夾具基座130之第2導引部142之下部,形成有用以暫置光纖連接工具100之缺口130a。缺口130a,係自第2導引部142之下緣愈朝後方愈逐漸上升地斜向形成。
光纖連接工具100,例如以閉合器之箱體(圖示略)之端緣部插入缺口130a之狀態來卡止於前述箱體,藉此可暫置。
如圖13所示,光纖夾座90,具有基座91;及藉由作為鉸鏈部之基端部92a而與基座91結合成可相對基座91自由旋動之蓋體92,且可藉蓋體92將基座91上之插入光纖1押入基座91以握持固定之。
關於光纖夾座90,接近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方向(圖3之左向)稱為前方,其相反方向稱為後方。
基座91具有:基體部95;自基體部95之前端面之 一側部朝前方延伸之一側延伸壁部96;及,自基體部95之前端面之另一側部朝前方延伸之另一側延伸壁部97。
確保於一側延伸壁部96及另一側延伸壁部97之間之單元收納空間99,可收納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前端部。
於基座91(基體部95)之上面91b,形成有具有收納插入光纖1之定位凹部93a之第1固持壁部93;及,具有定位凹部94a之第2固持壁部94。
第2固持壁部94於第1固持壁部93之前方形成與第1固持壁部93分離之狀態。
基座91(基體部95)之上面,形成有自定位凹部93a經過定位凹部94a而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直線狀定位槽91a。定位槽91a係定位插入光纖1之槽部,可形成例如截面略V字形、截面略U字形、截面半圓形等。
於一側延伸部96及另一側延伸部97之外側面,朝外側方突出形成有可卡合於彈性卡止片146之卡合用凹處146c之卡止用突起98。卡止用突起98之平面視形狀宜係隨著自突端朝基端側,前後尺寸增加之錐狀(例如三角形)。
於一側延伸部96之下緣部之內面96a,沿前後方向延伸形成有朝內方突出之照合用凸部96b。
在蓋體92覆蓋於基座91之上面91b之狀態(閉狀態)時,蓋體92配置於固持壁部93、94之間。
形成在蓋體92之與基端部92a(鉸鏈部)相反之端部之尖端部92b側的卡止凸起92c,可拆卸自如地嵌合於 形成在基座91之卡止凹部91c。
蓋體92藉著覆蓋於基座91之上面91b之狀態(閉狀態)時,使卡止凸起92c卡合於基座91之卡止凹部91c,俾將插入光纖1押入基座91(基體部95)以握持固定之。
蓋體92亦可形成與基座91一體。
如圖3所示,接頭30之後端與纜線握持構件70之間,形成有第1撓曲寬度L1。
所謂撓曲寬度,係對合連接時可產生撓曲變形之光纖之長度。
圖示例之第1撓曲寬度L1,係相當於延伸光纖21露出之部分之接頭30之後端與纜線握持構件70之間距離,更詳而言之,係接頭30之錐狀開口部34b之深處端,與握持基座71之纜線嵌合槽71a前端之間之直線距離。
如後述,在接頭30內使光纖1、21對合連接時,光纖1、21相互抵接後(參照第19C圖),光纖連接用單元10更前進直到到達前進界限位置(參照第19D圖)之過程中,接頭30之前端側與光纖夾座90之間,可確保預定撓曲寬度(例如圖3所示第2撓曲寬度L2)。
圖示例之第2撓曲寬度L2,係相當於插入光纖1露出之部分之接頭30與光纖夾座90之間距離,更詳而言之,係接頭30之錐狀開口部34a之深處端,與光纖夾座90之蓋體92之握持部分之前端(蓋體92之前端)之間之直線距離。
第2撓曲寬度L2係較第1撓曲寬度L1短。藉此,在第1撓曲寬度L1側,相較於第2撓曲寬度L2側,易於產生 撓曲變形21c。
第1撓曲寬度L1係例如10mm以上(以20mm以上為佳),第2撓曲寬度L2係例如10mm以下(以6mm以下為佳,以4mm以下為更佳)。
使第1撓曲寬度L1更大,可抑制因光纖產生急陡彎曲而造成之損失。第1撓曲寬度L1之上限,係例如40mm(以30mm為佳)。
如本實施形態,設有自接頭30之錐狀開口部34a之深處端直至前端之距離,當前進界限位置之接頭30與光纖夾座90之間有間隙時,第2撓曲寬度L2之下限約為2mm。
為使撓曲寬度L之光纖產生撓曲變形,所需對合方向之力F(屈曲應力)可以下述式(Euler;歐拉公式)來表示。
F:屈曲應力,E:光纖之楊氏係數,I:光纖之截面二次矩,L:撓曲寬度)
為使僅第1撓曲寬度L1側產生撓曲變形(屈曲),考慮到在對合部之光纖彼此間之軸向偏差造成之力損失等等,延伸光纖21之屈曲應力與插入光纖1之屈曲應力,宜具有充分差距。
例如延伸光纖21之屈曲應力宜為插入光纖1之屈曲應力之2倍以上。即,撓曲寬度L2設定為當賦予撓曲寬度L1時,延伸光纖21之屈曲應力成為插入光纖1之2倍以上。
藉此,可確實地使延伸光纖21產生撓曲變形21c,而使插入光纖1不產生撓曲變形。
接著,配合參照第17圖~第19E圖,說明使用光纖連接工具100連接(光連接)延伸光纖21與插入光纖1之方法。
如第17圖所示,預先,將接頭用工具80安裝於光纖連接用單元10,藉此將夾插片部81a擠進接頭30之握持構件34間,使接頭30呈插入光纖1、21可自由地於插入及拔出方向移動之狀態。
如第18圖所示,插入光纖1係配置於基座91之定位槽91a內,且藉蓋體92押入基座91以握持固定。插入光纖1確保有朝前方之預定突出長度並固定於光纖夾座90。
插入光纖1自光纖夾座90突出之突出長度,設定為當插入光纖1不產生撓曲時,可在接頭30內之最佳位置使裸光纖1a、21a彼此抵接。
前述突出長度,可設定為當例如光纖連接用單元10及光纖夾座90藉彈性卡止片136、146定位時,裸光纖1a之尖端到達接頭30之中央位置之長度。
光纖夾座90,載置於第2導引部142之滑面143,使卡止用突起98卡合於彈性卡止片146之卡合用凹處146c。依此,光纖夾座90,以藉彈性卡止片146夾入而被穩定固持 之狀態定位於滑面143上。
接著,如第17圖所示,使握持光纖纜線24之纜線握持構件70載置於握持構件固持部50,且藉由使其在基體部51上前進,如此將延伸光纖21插入接頭30。
自握持基座71之纜線嵌合槽71a之前端突出之延伸光纖21之突出長度,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位於前進界限位置(後述)時,較直至接頭30內之延伸光纖21之裸光纖21a之距離還長些許。
使桿構件150旋動以限制纜線握持構件70之後退。
如第18圖及第19A圖所示,將光纖連接用單元10載置於連接夾具110之第1導引部132之滑面133上。光纖連接用單元10藉導引壁部135限制寬向之移動。
然後,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朝光纖夾座90前進。
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移動過程,由於藉由基板部121之兩側緣部121a進入側壁部135之內面之槽部135a而限制滑件120浮上,所以可對插入光纖1正確定位。
當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在滑面133上朝光纖夾座90前進時,彈性突出片137之傾斜板部137a被連接用單元10押下而收納於槽部139,所以藉彈性突出片137,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前進並不會發生障礙。
如第19B圖所示,藉由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前進,插入光纖1可插入接頭固持部60內之接頭30之披覆部插入槽31d、323b。
如第19C圖所示,當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再前進時,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會插入校準槽31b,而與延伸光纖21之裸光纖21a之尖端抵接。
標號C1係對合連接位置。
如第19D圖所示,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再前進,且使卡止用突起127卡合於彈性卡止片136之卡合用凹處136c。
依此,光纖連接用單元10,以藉彈性卡止片136夾入而被穩定固持之狀態定位於滑面133上。該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位置稱為前進界限位置。
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前端部,收納在確保於光纖夾座90之一側延伸部96與另一側延伸部97之間之單元收納空間99。
在光纖1、21相互抵接後(參照第19C圖),至光纖連接用單元10再前進到達前進界限位置(參照第19D圖)為止之過程中,接頭30之前端與光纖夾座90之間確保有較第1撓曲寬度L1短之第2撓曲寬度L2。
由於具有相對較長之第1撓曲寬度L1之延伸光纖21之屈曲應力相對較低(不過,是光纖1、21為同一種類光纖時),所以接頭30與纜線握持構件70之間之延伸光纖21先產生撓曲變形(屈曲)。當延伸光纖21產生撓曲時,接頭30與光纖夾座90之間之插入光纖1便不會產生撓曲。
接下來,如第19E圖及圖10所示,自兩側對接頭用工具80之夾插構件驅動部82施加側壓P,將夾插片部81a 自接頭30拔出。
當自接頭30拔出夾插片部81a時,接頭30之半部握持構件34,藉卡簧33之彈性使裸光纖1a、21a保持對合狀態並加以握持固定。依此,在接頭30,完成使延伸光纖21與插入光纖1對合連接(光連接)之作業。
完成連接作業之延伸光纖21與插入光纖1,被接頭30之半部握持構件34握持固定後,可穩定維持裸光纖1a、21a彼此間之對合狀態。
延伸光纖21之撓曲變形21c之大部分,被單元基座11之握持構件固持部50與桿構件150包圍且保護免於外力。
連接延伸光纖21與插入光纖1之光纖連接工具100,可設置收納於光纖連接箱(例如閉合器、光纖終端箱)內。
依光纖連接工具100,可藉由撓曲變形21c之延伸光纖21之彈性,確保裸光纖1a、21a彼此間之抵接力而使裸光纖1a、21a彼此對合連接。
因此,當卸下接頭用工具80,且使光纖1、21以對合狀態固定時,可獲得高連接可靠性。
依光纖連接工具100,使握持光纖24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沿連接夾具110之第1導引部132接近光纖夾座90,可藉此使僅延伸光纖21產生撓曲變形21c且進行光纖1、21之對合連接。
由於無須確保光纖夾座90與接頭30之間插入光 纖1之撓曲變形所需距離,所以可將光纖夾座90與接頭30配置接近。因此,即使可確保之插入光纖1之預留長度短時,仍可達成確實之對合連接,連接作業變得更為容易。
因此,藉由撓曲變形21c而產生之彈性反彈力,可確保光纖1、21之連接之抵接力,而獲得充分連接可靠性。
又,由於可設計使光纖夾座90接近接頭30,所以光纖連接工具100可小型化。因此,在收納於光連接箱(閉合器等)時之省空間此點上十分有利。
在光纖連接工具100,藉著使延伸光纖21形成撓曲變形21c,即使外覆材25與延伸光纖21之間因線膨脹率不同與環境溫度變化而導致產生延伸光纖21被朝外覆材25之中拉入之方向之力,仍然可抑制過大張力作用於延伸光纖21,而防止光纖損傷。
光纖連接工具100,由於接頭固持部60、纜線握持構件70、及光纖夾座90形成一體,所以光纖纜線24之終端24a與插入光纖1之間相對位置常為固定,因此在收納至光纖連接箱等之收納作業時,不會有過大之力施加於延伸光纖21及插入光纖1,可防止損傷。
在光纖連接工具100,由於可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在夾具基座130上接近光纖夾座90,藉此進行光纖1、21之連接,所以光纖夾座90亦可固定於夾具基座130。又,光纖夾座90亦可與夾具基座130一體形成。
在上述例,當使用光纖連接工具100使光纖1、21 對合連接時,係採用在延伸光纖21插入接頭30後,再將插入光纖1插入接頭30之步驟,不過光纖對接頭30之插入順序並不限於此。
即,亦可先將插入光纖1插入接頭30,接著將纜線握持構件70導入單元基座11並將延伸光纖21插入接頭30,藉此使光纖1、21對合連接。
接頭、夾插構件、光纖夾座之具體結構,只須符合本發明技術思想,其他就無沒有限定。
插入光纖並無特別限定,可例舉如在具有多層之建築物中布設於跨越各層之縱孔(例如電梯用升降路)之光纖、配線於屋內之光纖、配線於光複合電子機器之光纖等等。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配合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
第二實施形態中,對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賦予同一標號,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另,關於前述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410,在第20圖~第22圖、第24圖、第25A圖、及第25B圖中,上側稱為上,下側稱為下來作說明。第23圖中,紙張靠觀看者面前側為上,紙張靠深處側為下。
如第20圖~第22圖所示纜線外覆材握持構件410(以下亦僅稱為外覆材握持構件),包含有:握持構件本體420,呈細長形,且形成有可嵌入矩形截面之光纖纜線450 之纜線嵌合槽424;光纖支撐片部430,自前述握持構件本體420之前端延伸出;及,蓋片440,藉由鉸鏈部411設置於前述持構件本體420而呈可開關狀態。前述鉸鏈部411,支撐蓋片440可以沿握持構件本體420之長向之軸線為中心相對握持構件本體420旋轉。
圖示例之外覆材握持構件410係塑膠製一體成形品。
前述鉸鏈部411,具體而言,係將外覆材握持構件410之握持構件本體420與蓋片440之邊界部,構成易變形之偏薄之偏薄鉸鏈部。
蓋片440,可以手動方式使其相對握持構件本體420旋轉。
握持構件本體420,係於細長板狀之底壁部421之左右(第22圖之左右)設置側壁部422、423之概略結構。
一對側壁部422、423,自底壁部421之左右兩側,於底壁部421之單面側(上面側)與底壁部421垂直地突出。又,一對側壁部422、423,係沿著底壁部421之左右兩側之沿底壁部421長向延伸之端緣,延伸形成。一對側壁部422、423係跨底壁部421長向全長形成。
纜線嵌合槽424,係占有由底壁部421與一對側壁部422、423包圍之內側區域之幾乎全部。纜線嵌合槽424,在隔著該纜線嵌合槽424而與底壁部421相反之側整體,及與沿底壁部421長向延伸之握持構件本體420長向(前後方向)之光纖支撐片部430相反之端(後端)具有開口。纜線 嵌合槽424之前端與光纖收納槽431連通,該光纖收納槽431自光纖支撐片部430前端延伸形成切入握持構件本體420前端部。
在第20圖~第22圖中,底壁部421之左右方向,與隔著纜線嵌合槽424所設置之相互遠離之一對側壁部422、423之間隔方向一致。
偏薄鉸鏈部411,係設置在握持構件本體420之一對側壁部422、423之其中之一與蓋片440之間。
將握持構件本體420之一對側壁部422、423之中,藉由偏薄鉸鏈部411與蓋片440繫結者(第20圖~第22圖中,標號422之側壁部)以下亦稱為第1側壁部422,另一者以下亦稱為第2側壁部423。
偏薄鉸鏈部411,設置在第1側壁部422與底壁部421相反側之突端與蓋片440之間。
蓋片440具有:板狀蓋片本體441;及突設於蓋片本體441之卡合突片442。蓋片本體441以一端部藉由偏薄鉸鏈部411與第1側壁部422連結。卡合突片442,係自與蓋片本體441繫結偏薄鉸鏈部411之一端部相反之另一端部,垂直地突設於蓋片本體441。
偏薄鉸鏈部411,係以形成外覆材握持構件410之塑膠,形成較握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側壁部422之厚度,及蓋片440之蓋片本體441之厚度還薄之偏薄狀。
另,外覆材握持構件410並不限於塑膠製一體成形品,亦可採用例如具有相對握持構件本體420為另一個體 之蓋片440之結構。鉸鏈部411,只須是將蓋片440連結於握持構件本體420,使之呈可以沿握持構件本體420長向之軸線為中心手動旋轉狀態者即可,並不限於偏薄鉸鏈部。在具有相對握持構件本體420為另一個體之蓋片440之結構,鉸鏈部411亦可是例如與第1側壁部422及蓋片440之其中之一,或兩者形成一體,或者是另一個體之旋轉軸等等。
第22圖之實線顯示使蓋片440相對握持構件本體420呈開啟之狀態。又,使蓋片440相對握持構件本體420呈關閉之狀態於第22圖中以兩點鍊線顯示。
蓋片440可以偏薄鉸鏈部411為中心,相對握持構件本體420旋轉。
藉由蓋片440以偏薄鉸鏈部411為中心之旋轉,例如,可自對握持構件本體420之開狀態切換為閉狀態。
如第22圖中以兩點鍊線顯示者,蓋片440對握持構件本體420關閉時,蓋片本體441與自握持構件本體420之底壁部421突出之第2側壁部423之突端面(與底壁部421相反側之端面)抵接,並覆蓋纜線嵌合槽424。
此時,外覆材握持構件410之握持構件本體420及蓋片440,構成矩形筒狀體412。
如圖22的實線所示,與夾持構件本體420相對而呈開啟狀態的蓋片440,其自一對的側壁部422、423的突端部分離並開放光纖纜線嵌合溝424。
在夾持構件本體420中已關閉的蓋片440之蓋片本體441之靠近光纖纜線嵌合溝424的內面441a,與夾持構 件本體420的底壁部421的內面421a相對向配置。
蓋片440的卡合突片441,在蓋片本體441的內面421a側,形成自蓋片本體441突出並垂直於該蓋片本體441的板狀。
在夾持構件本體420的第2側壁部423之靠近光纖纜線嵌合溝424的內面423a之相對側之側面(外側面423o),突設有卡合突起423p,其中卡合突起423p使對夾持構件本體420已關閉的蓋片440之卡合突片441卡合。在夾持構件本體420中已關閉的蓋片440,藉由使卡合突片441卡合於夾持構建本體420的卡合突起423p,限制往開啟方向的旋轉,並對夾持構件本體420維持已關閉狀態。
蓋片440,在卡合突片441不卡合於夾持構建本體420的卡合突起423p時,可對夾持構件本體420手動旋轉。蓋片440,在卡合突片441卡合於夾持構建本體420的卡合突起423p之狀態下,限制對夾持構建本體420的旋轉。
在卡合突片441中,形成有卡合孔443,其中卡合孔443當蓋片本體441在夾持構件本體420中已關閉時,可讓夾持構件本體420的卡合突起423p進入。卡合突片441,當蓋片本體441在夾持構件本體420中已關閉時,藉由於卡合孔443讓夾持構件本體420的卡合突起423p進入,與卡合突起423p相卡合,限制往開啟方向的旋轉。又卡合突片441,藉由於卡合孔443讓夾持構件本體420的卡合突起423p進入,重合於夾持構件本體420的第2側壁部423的外側面423o。
圖示例之外覆材夾持構件410之夾持構件本體 420及蓋片440構成之矩形筒狀體412,具體而言、是使對夾持構件本體420關閉之蓋片440之卡合突片441卡合於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卡合突起423p,並且對夾持構件本體420維持蓋片440之關閉狀態的構成。又,矩形筒狀體412中,蓋片440之卡合突片441疊合於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側壁部423之外側面423o。
如圖21、圖23、圖24所示,前述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兩側壁部422、423間之纜線嵌合槽424具有第1纜線槽241、及第2纜線槽242,前述第2纜線槽242是從該第1纜線槽241之延伸方向一端(前端)延伸形成相較該第1纜線槽241狹幅。
第1纜線槽241及第2纜線槽242是於夾持構件本體420沿著其長向方向上而延伸形成。
與連通第1纜線槽241之第2纜線槽242之前端為相反之後端是開口於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後端。
如圖20、圖23所示,光纖纜線450嵌入於纜線嵌合槽424。如圖25A及圖25B所示,光纖纜線450是光纖453一對抗張力體454、454埋入於合成樹脂製之截面矩形之外覆材455的構造。
光纖453採用例如光纖撚線。但是,光纖453亦可採用光纖心線。光纖453可採用在稱為光纖撚線、光纖心線之裸光纖453a(參照圖20)的外周被著有樹脂被覆材453b之構成的被覆光纖。
如圖20、圖23所示,光纖纜線450是在使除去外 覆材455而露出之光纖453自外覆材455端末延伸出的狀態下嵌入於纜線嵌合槽424。
第1纜線槽241形成為可嵌入如圖25A所示之截面尺寸之第1光纖纜線451。
第2纜線槽242是如圖25B所示,形成為可嵌入截面尺寸比第1光纖纜線451小之第2光纖纜線452。
如圖25A所示,第1光纖纜線451是截面尺寸為寬2.0mm×高3.1mm之矩形截面的光纖纜線。如圖25B所示,第2光纖纜線452是截面尺寸為寬1.6mm×高2.0mm之矩形截面的光纖纜線。
如圖21、圖23所示,呈三角形截面且沿著第1纜線槽241之深度方向延伸之夾持爪425(以下、也稱為第1夾持爪)突出設置於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兩側壁部422、423之隔著第1纜線槽241而相互相對之內面422a、423a。兩側壁部內面422a、423a之第1夾持爪425隔著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中央部而相互相對,且於兩側壁部內面422a、423a之第1纜線槽241之延伸方向上形成複數處。
呈三角形截面且沿著第2纜線槽242之深度方向延伸之夾持爪426(以下、也稱為第2夾持爪)突出設置於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兩側壁部422、423之隔著第2纜線槽242而相互相對之內面422b、423b。兩側壁部內面422b、423b之第2夾持爪426是隔著第2纜線槽242之槽寬中央部相互相對,且在兩側壁部內面422b、423b之第2纜線槽242之延伸方向上形成於複數處。
以下、將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兩側壁部422、423之隔著第1纜線槽241而相互相對之內面422a、423a也稱為第1內側面,將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兩側壁部422、423之隔著第2纜線槽242而相互相對之內面422b、423b也稱為第2內側面。
如圖21、圖23所示,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內側面422a、423a是形成相互平行。如圖23所示,第2內側面422b、423b是形成相互平行且與第1內側面422a、423a平行。
又,第1、第2纜線槽241、242呈槽寬中央相互一致,即相互相對之第1內側面422a、423a間之中央、與相互相對之第2內側面422b、423b間之中央相互一致形成。
如圖21、圖22所示,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各第1夾持爪425具有:夾持爪本體425a,是自第1內側面422a、423a突出之突出尺寸固定且延伸於第1纜線槽241深度方向(夾持構件上下方向);及錐狀上端部425c,是從該夾持爪本體425a延伸形成於上側。
各第1夾持爪425之夾持爪本體425a之從第1內側面422a、423a突出之突出尺寸是相互一致。於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方向上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之夾持爪本體425a之脊線425b是相互平行地延伸。
錐狀上端部425c是形成為,自第1內側面422a、423a突出之突出尺寸隨著從夾持爪本體425a上端往上方而縮小之錐狀。該錐狀上端部425c是可使第1光纖纜線451自其上方往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纜線槽241之推入滑順且 容易進行者。
如圖21、圖22所示,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各第2夾持爪426具有:夾持爪本體426a,是自第2內側面422b、423b突出之突出尺寸固定且在第2纜線槽242深度方向(夾持構件上下方向)上延伸,及錐狀上端部426c,是從該夾持爪本體426a延伸形成於上側。
各第2夾持爪426之夾持爪本體426a自第2內側面422b、423b突出之突出尺寸是相互一致。於第2纜線槽242之槽寬方向上相互相對之第2夾持爪426之夾持爪本體426a之脊線426b是相互平行地延伸。
如圖23所示,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平面視圖中,在第2纜線槽242之槽寬方向上相互相對之第2夾持爪426之夾持爪本體426a之脊線426b間之中央,是位於通過相互相對第1夾持爪425之夾持爪本體425a之脊線425b間之中央,且垂直於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方向的假想垂直面S1內。
第2夾持爪426之錐狀上端部426c是形成為,自第2內側面422b、423b突出之突出尺寸隨著從夾持爪本體426a上端往上方而縮小之錐狀。該錐狀上端部426c是可使第2光纖纜線452自其上方往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纜線槽242之推入滑順且容易進行者。
如圖23所示,第1纜線槽241形成為可使第1光纖纜線451之截面寬方向與槽寬方向一致地嵌入第1光纖纜線451。
第1內側面422a、423a間之間隔距離(第1纜線槽 241之槽寬W1)設定為稍大於第1光纖纜線451之寬度尺寸。又,於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方向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之脊線425b(夾持爪本體425a之脊線)間之間隔距離是設定為稍小於第1光纖纜線451之寬度尺寸。
夾持構件本體420可藉由將第1光纖纜線451之前端部嵌入第1纜線槽241內側,而安裝於第1光纖纜線451之前端部。第1光纖纜線451是使其長向方向與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纜線槽241之延伸方向一致,並且截面寬方向與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方向一致,而將前端部推入而嵌入於第1纜線槽241。
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夾持爪425(具體而言為夾持爪本體425a)從推入至第1纜線槽241之第1光纖纜線451之外覆材455之兩側咬入。第1光纖纜線451藉由從二側咬入該外覆材455之第1夾持爪425(具體而言為夾持爪本體425a)而由二側被夾持並固定於夾持構件本體420。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夾持爪425有效的確保第1光纖纜線451對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纜線固持力,即確保第1光纖纜線451對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往夾持構件本體420後側移動之移動阻力。
如圖23所示,第2纜線槽242形成為可使第2光纖纜線452之截面寬方向與槽寬方向一致地嵌入第2光纖纜線452。
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內側面422b、423b間之間隔距離(第2纜線槽242之槽寬W2)是設定成稍大於第2光 纖纜線452之寬度尺寸。又,於第2纜線槽242之槽寬方向相互相對之第2夾持爪426之脊線426b(夾持爪本體426a之脊線)間的間隔距離設定為稍小於第2光纖纜線452之寬度尺寸。
夾持構件本體420可藉由將第2光纖纜線452之前端部嵌入第2纜線槽242之內側,將第2光纖纜線452之前端部收容於第1纜線槽241及第2纜線槽242,而安裝於第2光纖纜線452之前端部。第2光纖纜線452是使其長向方向與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纜線嵌合槽424之延伸方向一致,並且截面寬方向與第1、第2纜線槽241、242之槽寬方向一致,而將前端部推入第1、第2纜線槽241、242而嵌入第2纜線槽242。
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夾持爪426(具體而言為夾持爪本體426a)從推入至第2纜線槽242之第2光纖纜線452之外覆材455之兩側咬入。第2光纖纜線452藉由從兩側咬入該外覆材455之第2夾持爪426(具體而言為夾持爪本體426a)而由二側被夾持並固定於夾持構件本體420。藉此,成為第2光纖纜線452嵌入於第2纜線槽242之狀態。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夾持爪426可有效的確保第2光纖纜線452對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纜線固持力,即確保第2光纖纜線452對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往夾持構件本體420後側移動之移動阻力。
又,推入於第1、第2纜線槽241、242而嵌入於第2纜線槽242之第2光纖纜線452成為拉通於第1纜線槽241,並且從第1纜線槽241後端往夾持構件本體420後方延伸出 之狀態。
如圖23所示,圖示例之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夾持爪425是從隔著第2纜線槽242而相互相對之第2內側面422b、423b之假想延長線往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中央側突出。第1纜線槽241之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之脊線425b間距離設定成稍小於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相互相對之第2內側面422b、423b間的距離。
在此,是就第2光纖纜線452之寬度尺寸稍大於圖23例示之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之脊線425b間距離的情況加以說明。此種情況下,推入至第1、第2纜線槽241、242之第2光纖纜線452不僅被第2纜線槽242之相互對向之第2夾持爪426夾持,亦被第1纜線槽241之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從兩側夾持。
夾持構件本體420可適於採用如下構成:將各第1夾持爪425自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兩側壁部422、423突出之突出尺寸設定成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之頂部(脊線425b附近)以較弱之按壓力從兩側抵接第2光纖纜線452之外覆材455。如前所述,若是將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之脊線425b間距離設定為1.5±0.1mm的構成,則各第1夾持爪425之頂部會以較弱之押圧力抵接於推入至纜線嵌合槽424之1.6mm×2.0mm之截面尺寸之第2光纖纜線452的外覆材455。各第1夾持爪425可有效地將在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方向之第2光纖纜線452穩定支持於預定位置。脊線425b間距離為1.5±0.1mm且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幾乎不具有提 高寬度尺寸1.6mm之第2光纖纜線452對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固持力的功能。
再者,在該夾持構件本體420中,不僅可使第2夾持爪426,亦可使第1夾持爪425發揮確保第2光纖纜線452之固持力的功能。
對應於2.0mm×3.1mm之截面尺寸之第1光纖纜線451的夾持固定、與1.6mm×2.0mm之截面尺寸之第2光纖纜線452之夾持固定之夾持構件本體420,是將例如、第1內側面422a、423a間之距離(第1纜線槽241之槽寬W1)設定為2.3±0.15mm,將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425之脊線425b間距離設定為1.5±0.1mm。又,該夾持構件本體420是將例如第2內側面422b、423b間之距離(第2纜線槽242之槽寬W2)設定為1.7±0.15mm,並將相互相對之第2夾持爪426之脊線426b間距離設定為1.15±0.05mm。
再者,圖23例示之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第2夾持爪425、426分別將以垂直於其脊線425b、426b之截面的脊線425b、426b為頂點之張角設定在70±15度之範圍。
如圖21、圖24所示,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纜線槽242之槽深度是形成比第1纜線槽241淺。
夾持構件本體420之底壁部內面421a具有:位於第1纜線槽241之槽底之第1槽底面421b、及與第1槽底面421b平行地形成於第2纜線槽242之槽底之第2槽底面421c。第2槽底面421c相較於第1槽底面421b位置於夾持構件本體前側。
把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內側面422a是形成為垂直第1溝底面421b,第2內側面423a是形成為垂直第2溝底面421c。
如圖23、圖24所示,把持構件本體420之底壁部內面421a及蓋片440之蓋片本體441之內面441a側突設有第1突起爪428、448及第2突起爪429、449,第1突起爪428、448咬入到嵌入於第1纜線溝241之第1光纖纜線451的外被覆455,第2突起爪429、449咬入到嵌入於第2纜線溝242之第2光纖纜線452的外被覆455。
第1突起爪428、448中,以下也將突設於把持構件本體420之底壁部421的第1突起爪428稱為本體側第1突起爪,以下也將突設於蓋片本體441之第1突起爪448稱為蓋側第1突起爪。
又,第2突起爪429、449中,以下也將突設於把持構件本體420之底壁部421的第2突起爪429稱為本體側第2突起爪,以下也將突設於蓋片本體441之第2突起爪449稱為蓋側第2突起爪。
把持構件本體420之底壁部421中,以下也將面臨第1纜線溝241的部分稱為第1底壁部211(參照圖21~圖24),以下也將面臨第2纜線溝242的部分稱為第2底壁部212(參照圖21~圖24)。
如圖21~圖24所示,在圖示例的外被覆把持構件410中,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突設於把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底壁部211,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突設於把持構件本體420 之第2底壁部212。
如圖21~圖24所示,在把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底壁部211,形成有從其第1溝底面421b凹陷的凹部421d(以下也稱為溝底第1凹部)。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是從溝底第1凹部421d的底面突出。
在圖示例的把持構件本體420中,溝底第1凹部421d是形成為沿著第1底壁部211之第1纜線溝24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溝狀。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是形成於在溝狀之溝底第1凹部421d的延伸方向相互隔離的2處。
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突設於沿著第1底壁部211之第1纜線溝241的延伸方向互相隔離的2處。各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是朝著比第1溝底面421b還上方,亦即朝著較第1溝底面421b位在關閉把持構件本體420的蓋片440的蓋片內面441a側突出。
如圖21~圖24所示,在把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底壁部212,形成有從其第2溝底面421c凹陷的凹部421e(以下也稱溝底第2凹部)。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是從溝底第2凹部421e的底面突出。
在圖示例之把持構件本體420中,溝底第2凹部421e是在第2底壁部212形成為沿著第2纜線溝242之延伸方向延伸的溝狀。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是形成於在第2底壁部212之溝狀的溝底第2凹部421e的延伸方向相互隔離的2處。
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是突設於沿著第2底壁部 212之第2纜線溝242之延伸方向的互相隔離的2處。各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是朝著比第2溝底面421c更上方,亦即朝著較第2溝底面421c位在關閉把持構件本體420的蓋片440的蓋片內面441a側突出。
而且,把持構件本體420之底壁部內面421a,除了第1、第2溝底面421b、421c之外,也包含溝底第1凹部421d的內面、及溝底第2凹部421e的內面。溝底第1凹部421d的內面及溝底第2凹部421e的內面是底壁部內面421a的一部分。
如圖21、圖23所示,此實施形態之外覆材夾持構件410的夾持構件本體420之溝底第1凹部421d並不限定是從其底面複數個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突出的溝狀。作為夾持構件本體420,亦可採用複數個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從對應該各個而形成之溝底第1凹部421d的底面突出之構成。
又,溝底第2凹部421e並不限定是從其底面複數個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突出的溝狀。作為夾持構件本體420,亦可採用複數個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從對應該各個而形成之溝底第2凹部421e的底面突出之構成。
又,作為夾持構件本體,亦可採用不預設有溝底第1凹部421d及/或溝底第2凹部421e,而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從第1溝底面421b直接突出之構成,及/或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從第2溝底面421c直接突出之構成。
如圖24所示,在蓋片440之蓋片本體441,蓋片本體441對夾持構件本體420關閉時,在對應於夾持構件本體 420之2個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及2個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之位置,突設有蓋側第1突起爪448與蓋側第2突起爪449各2個。
蓋片440中,蓋側第1突起爪448是於構成矩形筒狀體412時,形成於與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對向之位置。
蓋片440中,蓋側第2突起爪449是於構成矩形筒狀體412時,形成於與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對向之位置。
如圖21、圖24所示,蓋片本體441從其內面441a沿纜線嵌合溝424的延伸方向相互隔離的4處,形成有低窪的凹部441b(以下,也稱為蓋凹部)。該等蓋凹部441b是蓋片內面441a中,蓋片440對夾持構件本體420關閉而構成矩形筒狀體412時,形成於與夾持構件本體420之溝底第1凹部421d及溝底第2凹部421e對向的位置。圖示例之外覆材夾持構件410中,蓋側第1突起爪448,及蓋側第2突起爪449是分別從蓋凹部441b之底面突出。
又,作為蓋片440,如圖示例,並不限定是蓋側第1突起爪448及蓋側第2突起爪449之對應各個而於蓋片本體441形成複數個蓋凹部441b之構成。
作為蓋片440,例如,亦可採用從沿著纜線嵌合溝424之延伸方向延伸之溝狀所形成的蓋凹部441b之底面,使蓋側第1突起爪448及/或蓋側第2突起爪449的複數個突起爪突出之構成。
又,作為蓋片440,亦可採用不形成蓋凹部441b,蓋側第1突起爪448及/或蓋側第2突起爪449從蓋片內面441a 直接突出之構成。
如圖24等所示,從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之第1溝底面421b(及其假想延長)於上側突出之部分全體,及從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之第2溝底面421c(及其假想延長)於上側突出之部分全體,是形成為前端細的錐形(圖示例是圓錐形)。從蓋側第1突起爪448及蓋側第2突起爪449之蓋片內面441a(及其假想延長)突出的部分亦是,其全體形成為前端細的錐形(圖示例是圓錐形)。從第1突起爪428,448及第2突起爪429,449之圓錐形部分之頂點的張角是設定在60±5度的範圍。
而,第1突起爪428、448及第2突起爪429、449不限定於圓錐狀,例如也可採用多角錐狀等的錐形狀(楔形狀(tapered))者。
如第24圖所示,相互相對的第2突起爪429、449的頂點間的中央,位於通過相互相對的第1突起爪428、448的頂點間的中央而垂直於第1突起爪428、448的頂點間的間隔方向之假想平面S2內。
假想平面S2與通過相互相對的第1把持爪425的把持爪本體425a的稜線425b間的中央而垂直於第1纜線槽241的槽寬度方向之前述的假想垂直面S1(參照圖23)相垂直。又,該假想平面S2平行於把持構件本體420之第1槽底面421b及第2槽底面421c。
如圖24等所示,將蓋片440封閉於把持構件本體420而構成矩形筒狀體412時,蓋面內面441a是配置成平行 於把持構件本體420的第1槽底面421b及第2槽底面421c。
把持構件本體420的第1槽底面421b及蓋片內面441a之間的隔離距離(第1纜線槽251的槽深H1)是設定成約略大於第1光纖纜線451的高度尺寸。把持構件本體420的第2槽底面421c及蓋片內面441a之間的隔離距離(第2纜線槽252的槽深H2)設定成較第1纜線槽251的槽深H1小,且約略大於第2光纖纜線452的高度尺寸。
如圖24所示,隔著第2纜線槽242相互對向的第2突起爪429、449的頂點位於從前述的假想平面S2相互等距離的位置。
隔著第1纜線槽241相互對向的第1突起爪428、448的頂點間距離較隔著第2纜線槽242相互對向的第2突起爪429、449的頂點間距離大。
從蓋側第1突起爪448的蓋片本體441的內面441a之突出尺寸較從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的把持構件本體420的第1槽底面421b之突出尺寸大。
又,從蓋側第2突起爪449的蓋片本體441的內面441a之突出尺寸較從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的把持構件本體420的第2槽底面421b之突出尺寸大。
與2.0mm×3.1mm的截面尺寸的第1光纖纜線451的把持固定、及1.6mm×2.0mm的截面尺寸的第2光纖纜線452的把持固定相對應的外被把持構件410例如可採用如以下設定之構成:第1纜線槽251之槽深H1為3.4±0.2mm、相對於本體側第1突起爪428之第1溝底面421b之突出尺寸T28 為0.3±0.1mm、相對於蓋側第1突起爪448之蓋片內面441a之突出尺寸T48為0.5±0.3mm。又,該外被把持構件410例如可採用如以下設定之構成:第2纜線槽252之槽深H2為2.85±0.2mm、相對於本體側第2突起爪429之第2槽底面421c之突出尺寸T29為0.4±0.1mm、相對於蓋側第2突起爪449之蓋片內面441a之突出尺寸T49為1.0±0.3mm。
外被把持構件410之蓋片440可關閉在第1光纖纜線451或第2光纖纜線452嵌合於纜線嵌合槽424狀態之把持構件本體420。外被把持構件410是在蓋片440相對於把持構件本體420開啟之狀態下,於把持構件本體420之纜線嵌合槽424嵌合第1光纖纜線451或第2光纖纜線452,將蓋片440閉合於把持構件本體420,藉此可組裝光纖纜線450。外覆材夾持構件410是以把蓋片440關閉夾持構件本體420而構成收納第1光纖纜線451或第2光纖纜線452之矩形筒狀體412。
如第22圖~第24圖所示,夾持構件本體420在第1纜線槽241與第2纜線槽242之間具有落差271(落差面)。該落差271是可利用於使嵌入於第1纜線槽241之第1光纖纜線451的外覆材455端面抵接,決定夾持構件本體420長度方向中第1光纖纜線451之相對夾持構件本體420的位置。
如第22圖~第24圖所示,在外覆材夾持構件410上形成從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纜線槽242前端橫跨到其前側之光纖支持片部430之尖端(前端)延伸之光纖收納槽431。光纖支持片部430形成左右方向尺寸比夾持構件本體 420小之棒狀。
在該光纖收納槽431上收納從嵌入於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纜線嵌合槽424之光纖纜線450的外覆材455尖端突出之光纖453。
如第22圖、第23圖所示,光纖收納槽431形成比夾持構件本體420之第2纜線槽242窄。
如第22圖~第24圖所示,夾持構件本體420在光纖收納槽431與第2纜線槽242之間具有落差272(落差面)。該落差272是可利用於使嵌入於第2纜線槽242之第2光纖纜線452的外覆材455端面抵接,決定夾持構件本體420長度方向中第2光纖纜線452之相對夾持構件本體420的位置。
如第22圖~第24圖所示,外覆材夾持構件410具有形成有第1纜線槽241與第2纜線槽242之夾持構件本體420。又,該外覆材夾持構件410是在夾持構件本體420及蓋片440上具有前述第1突起爪428、448及第2突起爪429、449。因此,該外覆材夾持構件410可分別適當地夾持固定截面尺寸相異之2種光纖纜線451、452,而且,可容易地確保有關各光纖纜線451、452之高的纜線拉住力。
外覆材夾持構件410之夾持構件本體420對應截面尺寸相異之2種光纖纜線451、452,形成槽寬相異之第1、第2纜線槽241、242與對向之稜線間距離相異之第1、第2夾持爪425、426之構成。該夾持構件本體420之構成為,有利於使往纜線嵌合槽之光纖纜線450之塞入阻力比例如在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1-95454號記載之習知構成的往外覆材 夾持構件兩側壁部間之纜線塞入更壓低。
該外覆材夾持構件410可用於,例如所謂使將該外覆材夾持構件410安裝之光纖纜線末端露出之光纖453(披覆光纖)尖端部之披覆除去,藉由以該披覆除去而露出之裸光纖453a之切斷調整長度之光纖加工。又,該外覆材夾持構件410可用於例如對具有卡止外覆材夾持構件之夾持構件卡止部的光連接器殼體拉住光纖纜線等。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來進行說明。
第三實施形態中,對與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相同的構件附上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或簡略其說明。
如圖26及圖27所示,光纖連接工具600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及連接夾具610,該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安裝於光纖纜線524之終端524a;該連接夾具610固持光纖夾座590(光纖固定部),且該光纖夾座590夾持與自終端524a拉出之延伸光纖521對合之插入光纖501。
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包含有:機械接頭530、纜線夾持構件570(光纖夾持部)、單元基部511、及滑件620(被導引部),該機械接頭530將自光纖纜線524之終端拉出之延伸光纖521(第1光纖)與插入光纖501(第2光纖)對合夾持固定;該纜線夾持構件570夾持光纖纜線524;該單元基部511固持前述構件。
關於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將接近光纖夾座590之方向稱為前方,其相反方向稱為後方。又,機械接頭亦會僅稱為「接頭」。
如圖28所示,單元基部511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560(以下稱為接頭固持部560)、及夾持構件固持部550,該機械接頭固持部560固持接頭530使其呈可裝卸狀態;該夾持構件固持部550固持纜線夾持構件570,該纜線夾持構件570夾持光纖纜線524之終端524a使其呈可裝卸狀態。
接頭固持部560具有:基體部561、立設於基體部561之一側緣之一側突壁部562、立設於基體部561之另一側緣之另一側突壁部563、設於一側突壁部562之前端之前側突壁部564、及分別設於突壁部562、563之後端之後側突壁部565。
接頭固持部560可將接頭530收納固持於接頭收納空間567,該接頭收納空間567確保於相對之一側突壁部562與另一側突壁部563之間。
在突壁部562、563之上緣,於長向之中間位置,形成有供接頭用工具580之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受壓壁部586)嵌合之嵌合凹部562c、563c。
前側突壁部564與後側突壁部565之間相隔距離是對應接頭530之長向尺寸而設定,接頭530是藉由前側突壁部564與後側突壁部565而被限制偏離面對基體部561之前後方向之位置。
接頭固持部560可固持接頭530,使之呈可拆卸狀 態。
如圖27所示,夾持構件固持部550具有:基體部551、立設於基體部551之一側緣之一側突壁部552、立設於基體部551之另一側緣之另一側突壁部553、及將纜線夾持構件570定位之桿構件650,且可將纜線夾持構件570固持於基體部551上。
桿構件650具有:覆蓋被固持於夾持構件固持部550之纜線夾持構件570之蓋板651、設於其兩側之側板652、652、及後退限制片654。
桿構件650可藉著以夾持構件固持部550之兩側部之旋轉軸555為中心旋動,來切換限制位置(圖31之實線所示位置)與待機位置(圖31之兩點虛線所示位置),該限制位置是固持纜線夾持構件570並限制其後退之位置,該待機位置是不限制纜線夾持構件570後退之位置。
桿構件650在限制位置中,可藉著後退限制片654配置於纜線夾持構件570之後側,來限制纜線夾持構件570對單元基部511之後退。
如圖28所示,夾持構件固持部550與接頭固持部560之間設有光纖導引部513,用以將自纜線夾持構件570之前側突出部575突出之延伸光纖521之尖端朝接頭530之錐狀開口部534b(參照圖35)導引。
光纖導引部513具有朝錐狀開口部534b之中央部傾斜之內面,在將纜線夾持構件570插入夾持構件固持部550時,可將延伸光纖521之尖端朝接頭530之錐狀開口部 534b導引。
單元基部511內,於接頭530與纜線夾持構件570之夾持基部571之間,確保有可供延伸光纖521撓曲變形之撓曲空間512。
如圖33~圖35所示,接頭530具有:細長板狀之基部構件531、押蓋32、及細長狀卡簧533,該押蓋532是由沿該基部構件531之長向配列設置之三個蓋構件321、322、323所構成;該細長狀卡簧533是朝使前述構件相互閉合之方向賦與彈性勢能。
基部構件531(基部側元件)與蓋構件321、322、323(蓋側元件)構成半部夾持構件534。
關於接頭530,在其長向,以延伸光纖521插入之側(圖35之左側)為後,以相反側(圖35之右側)為前來進行說明。
構成接頭530之押蓋532之三個蓋構件(蓋側元件)321、322、323之中,將位於最後側之標號321之蓋構件亦稱為後蓋構件,將位於最前側之標號323之蓋構件亦稱為前蓋構件。又,將位於後蓋構件321與前蓋構件323之間之標號322之蓋構件亦稱為中蓋構件。
如圖34、圖35所示,接頭530之基部構件531,跨其長向之全長,形成有面對蓋構件321、322、323之對向面531a。在對向面531a之長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基部構件531之長向之校準槽531b。
校準槽531b將裸光纖521a與裸光纖501a相互高 精度定位校準以可對合連接(光連接),該裸光纖521a外露於延伸光纖521之尖端;該裸光纖501a外露於插入光纖501之尖端。校準槽531b例如可是V槽(截面V字形之槽)。校準槽531b不限於V槽,亦可採用例如截面半圓形之槽或U槽(截面U字形之槽)等。
校準槽531b形成於基部構件531之對向面531a面對中蓋構件322之部分。
對向面531a面對後蓋構件321之部分及面對前蓋構件323之部分,形成有槽寬較校準槽531b大之披覆部插入槽531c、531d。披覆部插入槽531c、531d是在基部構件531長向中,於校準槽531b兩側,沿基部構件531長向延伸形成。
披覆部插入槽531c、531d與校準槽531b之間,形成有自披覆部插入槽531c、531d越朝校準槽531b側槽寬越小之錐狀之錐槽531e、531f。各披覆部插入槽531c、531d藉由錐槽531e、531f與校準槽531b連通。
在前蓋構件323之對向面323a,於對應基部構件531之披覆部插入槽531d之位置,形成有可供插入光纖501之披覆部插入之披覆部插入槽323b。
在後蓋構件321之對向面321a,於對應基部構件531之披覆部插入槽531c之位置,形成有可供插入光纖501之披覆部插入之披覆部插入槽321b。
在接頭530之半部夾持構件534之前端,於前蓋構件323及基部構件531,各自有著由自其前端面朝後側形成 尖細錐狀之凹處所構成之錐狀開口部534a。該錐狀開口部534a之後端(深處端)與披覆部插入槽323b、531d連通。
在接頭530之半部夾持構件534之後端,於後蓋構件321及基部構件531,各自有著由自其後端面朝前側形成尖細錐狀之凹處所構成之錐狀開口部534b。該錐狀開口部534b之前端(深處端)與披覆部插入槽321b、531c連通。
如圖33所示,在接頭530之半部夾持構件534,於與卡簧533之背板部533a相反側(以下稱為開放側)露出之側面,形成有用以將插入居間構件581之插入居間片部581a插入之插入居間構件插入孔535。
插入居間構件插入孔535形成有總計四處,於對應中蓋構件322之後端部及前端部之兩處,與對應後蓋構件321及前蓋構件323之基部構件531長向之中央部之位置。
如圖33~圖35所示,卡簧533是將一片金屬板成形而作成,且構成為自細長板狀背板部533a之兩側,跨該背板部533a之長向全長於背板部533a垂直突出之側板部533b。
接頭530之基部構件531及三個蓋構件321、322、323,其相互相對之對向面531a、321a、322a、323a,被夾持於一對側板部533b之間,朝與卡簧533之一對側板部533b之間隔方向大致垂直之方向。
一對側板部533b之其中之一側板部533b與基部構件531抵接,另一側板部533b則與押蓋532抵接。
卡簧533之一對側板部533b,分別藉切痕部533d 分為對應接頭530之押蓋532之三個蓋構件321、322、323之三個部分。
卡簧533具有:固持後蓋構件321與基部構件531之第1卡簧部331、固持中蓋構件322與基部構件531之第2卡簧部332、及固持前蓋構件323與基部構件531之第3卡簧部333。
對第1卡簧部331之一對側板部賦予標號331b,對第2卡簧部332之一對側板部賦予標號332b,對第3卡簧部333之一對側板部賦予標號333b。
如圖35所示,延伸光纖521之端部,自接頭530之細長狀半部夾持構件534之長向之一端插入直至長向中央部。
延伸光纖521之中,插入構成半部夾持構件534之基部構件531與押蓋532之間之部分,以下亦稱為插入端部。
延伸光纖521之插入端部,其前端之裸光纖521a部分配置在基部構件5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具有披覆材521b之部分配置在基部構件531與後蓋構件321之間。
自接頭530之前側,將其他光纖501插入基部構件5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藉此可使該光纖501(以下亦稱為插入光纖)之尖端與延伸光纖521之尖端(插入端部之尖端)對合連接。又,藉卡簧533之彈性,將延伸光纖521和與該光纖521抵接之插入光纖501,夾持固定於接頭530之半部之元件間,即於基部構件531(基部側元件)與押蓋532(蓋 側元件)之間。
如圖34、圖35所示,插入光纖501之插入端部,其前端露出之裸光纖501a之部分配置於基部構件5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具有披覆材1b之部分(披覆部)配置於基部構件531與前蓋構件323之間。
如圖27所示,纜線夾持構件570具有:夾持基部571、押蓋572、及前側突出部575,該夾持基部571形成有嵌入光纖纜線524之纜線嵌合槽(省略圖示);該押蓋572樞接於夾持基部571之纜線嵌合槽之側壁部之其中之一;該前側突出部575自夾持基部571突出。
纜線夾持構件570宜為塑膠製一體成形品。
使押蓋572呈關閉狀態且卡止於夾持基部571,藉此纜線夾持構件570安裝於光纖纜線524之終端524a。
如圖28所示,滑件620具有:基板部621、及立設於基板部621之上面之一對側壁部622。
滑件620可將單元基部511固持於側壁部622間之空間之單元收納空間626。
側壁部622之外面,形成有凹部622a。凹部622a可供接頭用工具580之卡合壁部587卡合,規定卡合壁部587之前後方向之位置。
側壁部622之外面,形成有朝外側方突出之卡止用突起627,可卡止於連接夾具610之彈性卡止片636之卡合用凹處636c。卡止用突起627之平面視形狀,宜為隨著自突端朝基端側,前後尺寸增加之錐狀(例如三角形)。
於側壁部622,形成有卡合壁部587之突爪587a可插入之孔部625。
如圖36所示,光纖纜線524,是例如光纖521與縱向附加於該光纖521之一對線狀抗張力體526一齊嵌入樹脂披覆材525(亦稱為外覆材)中而一體化之構造之截面略長方形光纖纜線,作為光下引纜線、光室內纜線等使用。
光纖521配置於光纖纜線524之截面中央部,一對抗張力體526配置於遠離光纖521且在光纖纜線524之截面長向兩側之位置。光纖521是例如所謂光纖芯線、光纖素線之披覆光纖。
延伸光纖521及插入光纖501是所謂光纖芯線、光纖素線之附有披覆材光纖。圖示例中,延伸光纖521及插入光纖501,是採用單芯之光纖芯線。
裸光纖521a外露於延伸光纖521之插入端部之尖端(前端)。在接頭530之延伸光纖521與插入光纖501之對合連接,可藉外露於插入光纖501之尖端之裸光纖501a,與延伸光纖521之插入端部之尖端之裸光纖521a之間之對合來實現。
如圖26、圖27、圖29~圖31所示,於接頭530可安裝接頭用工具580。
接頭用工具580具有:插入居間構件581、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及一對卡合壁部587,該插入居間構件581將插入居間片部581a插入接頭530之基部構件531與押蓋532之間,並將插入居間片部581a保持在推開該等構件之 狀態;該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82呈套筒狀且用以拉出插入居間構件581;該一對卡合壁部87自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突出。
接頭用工具580是將其前後方向對準接頭530的前後方向而安裝。
另外,關於接頭用工具580,是將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的軸線方向作為前後方向來說明。
如圖29及圖31所示,接頭用工具580具有:兩個插入居間構件581。兩個插入居間構件581之其中之一插入居間構件(亦稱為第1插入居間構件581A)與另一插入居間構件(亦稱為第2插入居間構件581B)是在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於其軸線(中心軸線Q)安裝成相互遠離。
插入居間構件581具有:幹部584、插入居間片支持部583、及插入居間片部581a,該幹部584由設在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之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589支持;該插入居間片支持部583自幹部584沿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之中心軸線Q方向;該插入居間片部581a於插入居間片支持部583之延伸方向上多處突設。
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具有:受壓壁部586、對向壁部585、及左右兩側之驅動部側壁部588,該受壓壁部586面對接頭530;該對向壁部585經由內側空間582A而相對受壓壁部586;該左右兩側之驅動部側壁部588繫接受壓壁部586與對向壁部585之間。
受壓壁部586形成有可供插入居間片支持部583 插通之插通孔582a,且形成為平板狀。
受壓壁部586的前後方向尺寸是設定成足以嵌合於突壁部562、563的嵌合凹部562c、563c。
插通孔582a是在受壓壁部586,從其前後方向兩端,沿前後方向,形成為往彼此靠近之方向延伸的狹縫狀。
因此,受壓壁部586成為具有:前後並排的兩個板狀主壁部586a、及連接該等板狀主壁部的連接部586b的形狀。
對向壁部585是隔著內側空間582A形成在面對插通孔582a的位置。
如圖30所示,驅動部側壁部588是透過薄肉部588b而接繫的3個板部588a所構成,這些板部588a之中,中央的板稱為按壓用板部588c。
如圖30中的2點鏈線所示,藉由對左右的按壓用板部588c作用側壓P,而縮小這些按壓用板部588c間的間隔距離,板部588a將薄肉部588b作為合葉部變位,且受壓壁部586與對面壁部585間的間隔距離增大。
如圖31所示,夾插件支撐部589是於對面壁部585的下面,向受壓壁部586突出而形成,其內部裡具有沿此方向(圖31的上下方向)的貫通孔589a。
貫通孔589a的上端部的內部中形成有已擴張的凹部589b。
幹部584是插通貫通孔589a而安裝於夾插件驅動部582。
幹部584的先端部(延出端部)的側面中,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卡合爪584a。卡合爪584a是可卡合於貫通孔589a內的凹部589b的段差面589c。
幹部584的卡合爪584a與夾插片支撐部583之間,確保有比貫通孔589a的長度(圖31的上下方向)稍微長的間隔距離。因此,此夾插件581是相對於對面壁部585,在貫通孔589a的形成方向上確保了一些可動範圍,而安裝於夾插件驅動部582。
另外,幹部584的卡合爪584a與夾插片支撐部583的間隔距離也可形成為與對面壁部585的貫通孔589a的長度等長。
圖31所示之例中,將夾插件581A、581B之夾插片支撐部583,抵接於夾插件支撐部589的突端時,在夾插件581A與夾插件581B中,幹部584的卡合爪584a與段差面589c之間的間隔距離是相異的。
在夾插件581A與夾插件581B中,幹部584的卡合爪584a與段差面589c之間的間隔距離也可以是互相相同的。
如圖29及圖31所示,夾插片支撐部583是從幹部584的下端部沿夾插件驅動部582的中心軸線Q方向延出。
2個夾插件581的夾插片支撐部583是向互相相反的方向延出。圖31之中,夾插件581A的夾插片支撐部583是向左方延出,夾插件581B的夾插片支撐部583是向右方延出。
如圖29所示,夾插片支撐部583是具備從幹部584的下端部沿夾插件驅動部582的中心軸線Q方向延出的腕部583a,與設置於腕部583a的延出端的頭頂部583b。
腕部583a是形成為截面約矩形的柱狀。夾插件581A、581B的腕部583a是比夾插件驅動部582後端及前端,各別向後方及前方延出。
腕部583a的寬度是可進入單元基座511的突壁部562、563之間的程度的寬為佳。藉此,為了在安裝接合用工具580的時候可使腕部583a位於突壁部562、563之間,可將夾插片部581a插入接近機械接頭530的位置。
頭頂部583b是具有塊狀的本體部583c、與從其上部的兩側面各自向外側方突出的突出片部583d。
如圖26所示,本體部583c的寬度是設定為與單元基座511的機械接頭保持部560的突壁部562、563幾乎相等,或是比其略小為佳。
因此,藉由將本體部583c嵌入機械接頭保持部560的突壁部562、563之間,可將夾插件581安定地定位於相對於光纖接續用單元510的寬度方向。
夾插片部581a是形成為板狀,且厚度方向是朝向相對於夾插件驅動部582的軸線方向(前後方向)成為垂直的方向上,而形成於夾插件驅動部582。
夾插片部581a是其先端形成為越來越細的錐形。夾插片部581a是可將其先端壓入而插入基座件531與押蓋532之間。
圖示例之中,夾插片支撐部583中各自形成2個於前後方向間隔的夾插片部581a。具體地說,一個夾插片部581a形成於腕部583a,且另一個夾插片部581a形成於頭頂部583b。
另外,形成於1個夾插片支撐部583的夾插片部581a的數量不限於2個,3個以上也可以。
第1夾插件581A的2個夾插片部581a之中,一個(標記有符號581b)是介插於機械接頭530的中蓋構件322的後端部與基座件531之間,且另一個(標記有符號581c)是介插於後蓋構件321與基座件531之間。
第2夾插件581B的2個夾插片部581a之中,一個(標記有符號581d)是介插於機械接頭530的中蓋構件322的前端部與基座件531之間,且另一個(標記有符號581e)是介插於前蓋構件323與基座件531之間。
接合用工具580是將受壓壁部586抵接於機械接頭530的切半握持構件534,而安裝於機械接頭530。
如圖30所示,接合用工具580是可按壓(詳見側壓P)介插部件驅動部582的兩側部分(驅動部側壁部588),而使其互相接近。
即,如圖30中2點鏈線所示,對左右的按壓用板部588c作用側壓P,藉由縮小這些按壓用板部588c間的間隔距離,板部588a將薄肉部588b作為合葉部變位,且受壓壁部586與對面壁部585間的間隔距離增大。
藉此,將卡合於圖31所示之段差面589c的幹部 584推出,且可將夾插片部581a從機械接頭530拔出。
卡合壁部587(保持壁部)是在介於受壓壁部586的插通孔582a的兩側部,各自向介插部件驅動部582的外側突出而形成。
卡合壁部587的突端部中,形成有向內方突出的突爪587a。
卡合壁部587是配置於滑件620的凹部622a內的同時,可將突爪587a卡合於側壁部622的下緣(孔部625的內緣)。
如圖26及圖27所示,接續夾具610是具備夾具基座630,該夾具基座630具有引導光纖接續用單元510的第1引導部632,與保持光纖夾持具590的第2引導部642(光纖夾持具保持部)。
第1引導部632是具有已形成使光纖接續用單元510滑移的滑動面633的座部634,與各自突設於其兩側緣的引導壁部635、635。
一對引導壁部635是延伸於第1引導部632的形成方向(前後方向)而形成,藉由抵接載置於滑動面633上的滑件620的基板部621的兩側緣部621a,而可限制光纖接續用單元510的寬度方向移動。
引導壁部635的下部內面中,形成有可限制光纖接續用單元510浮起(光纖接續用單元510在從接續夾具610離開的方向的移動)的溝部635a。
溝部635a是沿第1引導部632的形成方向(前後方 向)而形成,藉由基板部621的兩側緣部621a的進入,而可限制滑件620浮起。
如圖26所示,夾具基座630中,形成有將第1引導部632上的光纖接續用單元510定位的一對彈性阻止片636。
彈性阻止片636是成為在從突設於第1引導部632的寬度方向兩側的伸出部638,向滑動面633側突出的彎曲板部636a的先端,突設形成有滑件620的阻止用突起627進入的卡合用凹處636c形成的板狀卡合片部636b之構成。
彎曲板部636a是形成為以沿第1引導部632的前後方向彎曲的圓弧板狀。此彎曲板部636a的突端是位於滑動面633的上方。
卡合片部636b是形成為從彎曲板部636a的突端向內方而伸出於滑動面633上。
卡合片部636b的卡合用凹處636c是在該卡合片部636b的前後中央部,形成為從該卡合片部636b的突端凹陷的缺口狀。
彈性阻止片636是在滑件620的阻止用突起627進入卡合用凹處636c而與該阻止用突起627卡合時,可限制滑件620相對於第1引導部632的前後方向的移動。
在此狀態中,彈性阻止片636是藉由彎曲板部636a的彈性,夾住滑件620並保持滑件620的安定。
彈性阻止片636是作為卡合沿第1引導部632前進的光纖接續用單元510(滑件620),而限制其前進及後退的阻 止機構而發揮功能。
第2引導部642是具有使光纖夾持具590滑移的滑動面643的座部644,與各自突設於其兩側緣的引導壁部645、645。
一對引導壁部645是延伸於第2引導部642的形成方向(前後方向)而形成,藉由抵接載置於滑動面643上的光纖夾持具590的兩側緣,而可限制光纖夾持具590的寬度方向移動。
夾具基座630中,形成有將光纖夾持具590定位的一對彈性阻止片646。
彈性阻止片646是成為在從夾具基座630突出之突出板部646a的先端,突設形成有光纖夾持具590的阻止用突起598進入的卡合用凹部646c的板狀卡合片部646b之構成。
卡合片部646b是形成為從突出板部646a的突端向內方而伸出於滑動面643上。
卡合片部646b的卡合用凹處646c是在該卡合片部646b的前後中央部,形成為從該卡合片部646b的突端凹陷的缺口狀。
彈性阻止片646是在光纖夾持具590的阻止用突起598進入卡合用凹處646c而與該阻止用突起598卡合時,可限制光纖夾持具590相對於第2引導部642的前後方向的移動。
在此狀態中,彈性阻止片646是藉由突出板部 646a的彈性,夾住光纖夾持具590並保持光纖夾持具590的安定。
彈性阻止片646是作為卡合沿第2引導部642前進的光纖夾持具590,而限制其前進及後退的阻止機構而發揮功能。
第1引導部632的滑動面633中,沿第1引導部632的形成方向(前後方向),形成有溝部639。
溝部639的底部中,形成有突出於滑動面633上的彈性突出片637。
彈性突出片637由於基端部可彈性地彎曲變形,使光纖接續用單元510在滑動面633上前進時,下壓光纖接續用單元510而收容於溝部639,因此光纖接續用單元510的滑動不會產生障礙。
如圖27所示,光纖夾持具590是具有基座部591、相對於基座部591旋動自在地結合的蓋體592,可藉由蓋體592將基座部591上的插入光纖501壓入基座部591而握持固定。
光纖夾持具590中,接近光纖接續用單元510的方向為前方,其相反方向為後方。
基座部591是具備基體部595、從其前端面的一側部向前方延出的一側延出壁部596、從基體部595的前端面的他側部延出的他側延出壁部597。
在一側延出部596及他側延出部597之間確保的單元收容空間599中,可收容光纖接續用單元510的前端 部。
基座部591(基體部595)的上面中形成有定位溝591a。定位溝591a是將插入光纖501定位的溝部,例如可作成截面略V字形、截面略U字形、截面半圓形等。
一側延出部596及他側延出部597的外側面中,卡合於彈性阻止片646的卡合用凹處646c的阻止用突起598向外側方突出而形成。阻止用突起598的平面視形狀的前後尺寸是隨著突端朝向基端側而增加的錐狀(例如三角形狀)為佳。
如圖37A~圖37E所示,機械接頭530的後端與纜線握持構件570之間形成有第1撓曲寬度L1。撓曲寬度是面對接續時可能產生彎曲變形的光纖的長度。
如後述,在機械接頭530內將光纖501、521面對接續時,在機械接頭530的前端側與光纖夾持具590之間,確保既定的撓曲寬度(第2撓曲寬度L2)。
當第2撓曲寬度L2是較第1撓曲寬度L1短時,在第1撓曲寬度L1側,可相對地比第2撓曲寬度L2側容易產生彎曲變形521c。
接下來說明使用光纖連接工具600來連接(光連接)延伸光纖521與挿入光纖501之方法。
如第30圖所示,先藉由將接頭用工具580安裝於光纖連接用單元510,以將居間片部581a置入接頭530之夾持構件534間,並令接頭530成為揮入之光纖501、521可自由地往挿入及拔出方向移動之狀態。
如第26圖所示,在將接頭用工具580安裝於光纖連接用單元510時,藉由將居間片支持部583之本體部583c嵌入接頭固持部560之突壁部562、563之間,可限制居間構件581在寬向之移動。因此,可令居間構件581相對於光纖連接用單元510穩定地定位。
又,藉由令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受壓壁部586)嵌合突壁部562、563之嵌合凹部562c、563c,可限制接頭用工具580相對於單元基部511在前後方向之移動,以定位之。
而且,將卡合壁部587配置於滑件620之凹部622a內,令突爪587a卡合側壁部622之下緣(孔部625之內緣),使接頭用工具580成為受單元基部511及滑件620所包圍之形態,以限制該等之相互移動。
如此,接頭用工具580,是將居間片支持部583之本體部583c嵌入接頭固持部560,同時令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受壓壁部586)嵌合突壁部562、563之嵌合凹部562c、563c,而且藉由將卡合壁部587配置於滑件620之凹部622a內,以穩定地在寬向及前後方向上定位。
如第26圖所示,挿入光纖501配置於基部591之定位槽591a內,由蓋體592壓入基部591以固持。挿入光纖501確保往前方預定之凸出長,而固定於光纖夾座590。
挿入光纖501自光纖夾座590凸出之長度,是設定為在挿入光纖501無撓曲之狀態下,位在接頭530內之最適位置且裸光纖501a、521a相互突抵。
前述凸出之長度,例如可以設為在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及光纖夾座590由彈性卡止片636、646來定位時,裸光纖501a之前端到達接頭530之中央位置之長度。
光纖夾座590,載置於第2導引部642之滑面643,使卡止用突起598卡合於彈性卡止片646之卡合用凹處646c。依此,光纖夾座590,以藉彈性卡止片646夾入而被穩定固持之狀態定位於滑面643上。
接著,如第27圖及第28圖所示,使夾持光纖纜線524之纜線夾持構件570載置於夾持構件固持部550,且藉由使其在基體部551上前進,如此將延伸光纖521插入接頭530。
自夾持基部571之纜線嵌合槽571a之前端突出之延伸光纖521之突出長度,在光纖連接用單元510位於前進界限位置(後述)時,較直至接頭530內之延伸光纖521之裸光纖521a之距離還長些許。
使桿構件650旋動以限制纜線夾持構件570之後退。
如第37A圖所示,將光纖連接用單元510載置於連接夾具610之第1導引部632之滑面633上。光纖連接用單元510藉導引壁部635限制寬向之移動。
然後,使光纖連接用單元510朝光纖夾座590前進。
在光纖連接用單元510之移動過程,由於藉由基板部621之兩側緣部621a進入側壁部635之內面之槽部635a 而限制滑件620浮上,所以可對插入光纖501正確定位。
如第37B圖所示,藉由光纖連接用單元510之前進,插入光纖501可插入接頭固持部560內之接頭530之披覆部插入槽531d、323b。
如第37C圖所示,當使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再前進時,插入光纖501之裸光纖501a會插入校準槽531b,而與延伸光纖521之裸光纖521a之尖端抵接。
標號C1係對合連接位置。
如第37D圖所示,使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再前進,且使卡止用突起627卡合於彈性卡止片636之卡合用凹處636c。
依此,光纖連接用單元510,以藉彈性卡止片636夾入而被穩定固持之狀態定位於滑面633上。該光纖連接用單元510之位置稱為前進界限位置。
光纖連接用單元510之前端部,收納在確保於光纖夾座590之一側延伸部596與另一側延伸部597之間之單元收納空間599。
在光纖501、521相互抵接後(參照第37C圖),至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再前進到達前進界限位置(參照第37D圖)為止之過程中,接頭530之前端與光纖夾座590之間確保有較第1撓曲寬度L1短之第2撓曲寬度L2。
由於具有相對較長之第1撓曲寬度L1之延伸光纖521之屈曲應力相對較低(不過,是光纖501、521為同一種類光纖時),所以接頭530與纜線夾持構件570之間之延伸光 纖521先產生撓曲變形(屈曲)。當延伸光纖521產生撓曲時,接頭530與光纖夾座590之間之插入光纖501便不會產生撓曲。
接下來,如第37E圖及第30圖所示,自兩側對接頭用工具580之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左右之推壓用板部588c)施加側壓P,以縮短推壓用板部588c間之間隔距離,使對向壁部585上昇。
如圖31所示,由於隨著對向壁部585上昇,居間構件支持部589也上昇,因此,可將卡合落差面589c之幹部584推上,令居間片支持部583上昇。因此可將居間片部581a自接頭530拔出。
若2個居間構件581A、581B同時上昇,則可將4個居間片部581a幾乎同時地自接頭530拔出。
如上述,在第31圖所示之例中,令居間片支持部583抵接居間構件支持部589之突端時,幹部584之卡合爪584a與落差面589c間之間隔距離,是隨著居間構件581A與居間構件581B而異。
因此,居間構件581A之拔出與居間構件581B之拔出,也可不是同時而間隔時間來進行。例如,第1居間構件581A之拔出可在第2居間構件581B之拔出前執行。
在居間片支持部583之腕部583a具有充分剛性時,由於腕部583a是維持其姿勢上昇,因此各居間構件581之2個居間片部581a是同時上昇。
另一方面,如第32圖所示,當腕部583a之剛性是 會稍微撓曲變形之程度時,若對居間構件驅動部582施加來自兩側之側壓P使幹部584上昇,以對居間片支持部583之基端部施加往上方之力,則隨著腕部583a之撓曲變形,第1居間構件581A是基端側之居間片部581a(居間片部581b)比延伸端側之居間片部581a(居間片部581c)先上昇。又,在第2居間構件581B則是基端側之居間片部581a(居間片部581d)比延伸端側之居間片部581a(居間片部581e)先上昇。
因此,可先夾持光纖501、521(裸光纖501a、521a)包含對合連接位置之部分(接頭530之中央部分),接著夾持接頭530之端部側之光纖501、521,如此可除去光纖501、521之撓曲。
當自接頭530拔出插入居間片部581a時,接頭530之半部夾持構件534,藉卡簧533之彈性使裸光纖501a、521a保持對合狀態並加以夾持固定。依此,在接頭530,完成使延伸光纖521與插入光纖501對合連接(光連接)之作業。
完成連接作業之延伸光纖521與插入光纖501,被接頭530之半部夾持構件534夾持固定後,可穩定維持裸光纖501a、521a彼此間之對合狀態。
延伸光纖521之撓曲變形521c之大部分,被單元基部511之夾持構件固持部550與桿構件650包圍且保護免於外力。
連接延伸光纖521與插入光纖501之光纖連接工具600,可設置收納於光纖連接箱(例如閉合器、光纖終端 箱)內。
接頭用工具580,由於居間片支持部583之延伸方向複數處凸設有居間片部581a,因此藉由對居間構件驅動部582施加側壓,使複數之居間片部581a可容易地自接頭530拔出。
由於居間片支持部583形成為往居間構件驅動部582之中心軸方向延伸,因此藉由操作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可確實地同時操作從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往延伸方向間隔之居間片部581a。
光纖連接用單元510則是為了切換連接等,一旦取下之接頭用工具580必須再次安裝。
此時,如第26圖所示,藉由令居間片支持部583之本體部583c嵌入接頭保持部560之突壁部562、563之間,同時令居間構件驅動部582(受壓壁部586)嵌合突壁部562、563之嵌合凹部562c、563c,以限制接頭用工具580相對於單元基部511在前後方向及寬向上的移動而定位。
而且,藉由將卡合壁部587配置於滑件620之凹部622a內,且令突爪587a卡合側壁部622之下緣(孔部625內緣),使接頭用工具580成為受單元基部511及滑件620所包圍之狀態,以限制該等之相互移動。
如此,接頭用工具580操作容易,且可再次安裝於單元基部511。
接頭、居間構件、光纖夾座之具體性構成,只要符合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並無任何限制。
挿入光纖無特殊限制,例如有鋪設於具複數樓層之建築物中穿過各樓層之縱孔(例如電梯用升降通道)之光纖、配線於屋內之光纖、配線於光複合電子機器之光纖等。
(第四實施形態)
茲就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工具之第四實施形態說明於下。
於第四實施形態中,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第二實施形態及第三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賦予其相同元件符號,省略其說明或予以簡略化。
如圖38~圖41所示,光纖連接工具800具有: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其安裝於光纖纜線724之終端724a;第1光纖夾座790(第1光纖固定部),其夾持有插入光纖701,且該插入光纖701係與從終端724a拉出之延伸光纖721對合;及,載置其等之連接夾具810。
於以下說明中,有時會按照圖40之上下方向來規定上下方向並進行說明。
光纖連接用單元710(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設有:機械接頭730(第1機械接頭、連接機構),其係使自光纖纜線724之終端拉出的延伸光纖721(第1光纖,一側之光纖)與插入光纖701(第2光纖,另一側之光纖)對合並予以夾持固定;纜線夾持構件770(光纖夾持部),其夾持光纖纜線724;固持有其等之單元基部711;滑件820(被引導部)。
就光纖連接用單元710而言,有時會將接近光纖 夾座790之方向(圖40之右側方向)稱為前方,其相反方向則稱為後方。此外,機械接頭也可僅稱為「接頭」。
如圖39、圖42、圖43及圖53所示,單元基部711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760(以下稱為接頭固持部760),其將接頭730以可裝卸之方式予以固持;及,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其用以固持纜線夾持構件770,且該固持纜線夾持構件770係以可裝卸之方式夾持光纖纜線724之終端724a。
接頭固持部760具有基體部761、立設於基體部761之一側緣的一側突壁部762、立設於基體部761之另一側緣的另一側突壁部763、設於一側突壁部762前端之前側突壁部764以及分別設置於突壁部762、763後端之後側突壁部765。
接頭固持部760可將接頭730收納在接頭收納空間767中並將之固持,該接頭收納空間767則確保在相對向之一側突壁部762與另一側突壁部763之間。
突壁部762、763之上緣係在長度方向之中間位置處形成有嵌合凹部762c、763c,供接頭用工具780之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受壓壁部786)嵌合。
如圖43及圖63所示,一側突壁部762之外面762a(相當於光纖夾座790之一側延伸部796之側)形成有照合用凹部762b,其在將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前端部收容在光纖夾座790之單元收容空間799時,可供光纖夾座790之照合用凸部796b進入。圖示例之照合用凹部762b截面為矩形,配合截面為矩形之照合用凸部796b。照合用凹部762b形成 為沿著前後方向之溝狀。
前側突壁部764與後側突壁部765之離間距離係按接頭730之長向尺寸設定,接頭730係藉由前側突壁部764與後側突壁部765而使相對於基體部761之前後方向錯位受到限制。
接頭固持部760係以可裝卸之方式固持接頭730。
如圖43、圖54所示,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具有基體部751、立設於基體部751一側緣之一側突壁部752、立設於基體部751另一側緣之另一側突壁部753以及用以定位纜線夾持構件770之桿構件850,並可將纜線夾持構件770固持於基體部751上。
如圖43、圖49、圖54所示,桿構件850具有:覆蓋被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固持之纜線夾持構件770的蓋板851;設置於其兩側之側板852、852;及,後退限制片854。
桿構件850係以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兩側部分之旋轉軸755作為中心來旋轉,藉此可進行以下兩者之切換:固持纜線夾持構件770並限制其後退之限制位置(圖49中以實線表示之位置);及,不限制纜線夾持構件770之後退的待機位置(圖49中以夾2點之虛線表示的位置)。
側板852具有軸承孔852a供突設在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兩側部分之旋轉軸755插入。一旦將旋轉軸755插入軸承孔852a,桿構件850即以可相對於夾持構件固持部750旋動之方式被樞接。
桿構件850於限制位置時,藉由將後退限制片854(參照圖54)配置在纜線夾持構件770後側,可限制纜線夾持構件770相對於單元基部711之後退。
側板852具有卡合孔852b供突出在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外面750a之係合突起750b卡合。藉由使卡合突起750b與卡合孔852b卡合,而可將桿構件850維持在限制位置。
夾持構件固持部750與接頭固持部760宜形成為一體。例如,可製成塑膠製之一體成形品。
此外,作為變更例,可列舉如下述結構: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具有板狀之導引構件(未圖示),該板狀之導引構件係承載纜線夾持構件770並設作成可滑動。導引構件藉由與纜線夾持構件770一起前進而被收容到夾持構件固持部750內部。
如圖41、圖42所示,夾持構件固持部750與接頭固持部760之間設有光纖引導部713,其係將自纜線夾持構件770之前側突出部775突出之延伸光纖721前端朝接頭730之錐狀開口部734b(參照圖40)引導。
光纖引導部713具有一朝錐狀開口部734b中央部傾斜之內面,將纜線夾持構件770插入夾持構件固持部750時,可將延伸光纖721之前端朝接頭730之錐狀開口部734b引導。
單元基部711內確保有撓曲空間712,其可供延伸光纖721在接頭730與纜線夾持構件770之夾持基部771之間彎撓変形。
如圖44~圖46所示,接頭730具有:細長板狀之基部構件731;押蓋732,係由沿著該基部構件731之長向作配列設置的3個蓋構件321、322、323所構成;及,細長形狀之卡簧733,係朝可將其等相互閉合之方向賦予彈性勢能。
基部構件731(基部側元件)與蓋構件321、322、323(蓋側元件)構成半部夾持構件734。
就接頭730而言,在其長向中,係以待延伸光纖721插入之側(圖46左側)為後、相反側(圖46右側)為前,予以說明。
構成接頭730之押蓋732的3個蓋構件(蓋側元件)321、322、323之中,位在最後側之元件編號321的蓋構件也稱為後蓋構件,位在最前側之元件編號323之蓋構件也稱為前蓋構件。此外,位在後蓋構件321與前蓋構件323之間的元件編號322之蓋構件也稱為中蓋構件。
如圖45、圖46所示,接頭730之基部構件731係跨其長向全長形成有與蓋構件321、322、323相對向之對向面731a。對向面731a之長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則形成有沿基部構件731長向之校準槽731b。
校準槽731b係將延伸光纖721前端吐出的裸光纖721a與插入光纖701前端吐出之裸光纖701a彼此作高精度定位並予以校準,以使兩者可對接並連接(光連接)。校準槽731b舉例而言為V溝(截面V字狀之溝)。校準槽731b不限於V溝,舉例來說亦可採用截面半圓狀之溝或U溝(截面U字狀之溝)等。
校準槽731b係形成在與基部構件731之對向面731a的中蓋構件322相對向的部分。
與對向面731a之後蓋構件321相對向之部分及與前蓋構件323相對向之部分形成有溝幅較校準槽731b更大之披覆部插入槽731c、731d。披覆部插入槽731c、731d係在基部構件731長向上,在校準槽731b之兩側沿著基部構件731之長向而延伸形成。
披覆部插入槽731c、731d與校準槽731b之間形成有錐狀之錐槽731e、731f,其等之溝幅隨著從披覆部插入槽731c、731d朝校準槽731b側而逐漸變小。各披覆部插入槽731c、731d經由錐槽731e、731f而與校準槽731b連通。
前蓋構件323之對向面323a係在與基部構件731之披覆部插入槽731d相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供插入光纖701之被覆部插入的披覆部插入槽323b。
後蓋構件321之對向面321a係在與基部構件731之披覆部插入槽731c相對應之位置上形成有供插入光纖701之被覆部插入的披覆部插入槽321b。
接頭730之半部夾持構件734前端係在前蓋構件323及基部構件731上分別開口有錐狀開口部734a,錐狀開口部734a係由形成呈從其前端面越朝後側越尖細之錐狀的凹處所構成。該錐狀開口部734a之後端(內端)與披覆部插入槽323b、731d連通。
接頭730之半部夾持構件734後端係在後蓋構件321及基部構件731上分別開口有錐狀開口部734b,該錐狀 開口部734b係由已形成呈自其後端面越朝前側越尖細之錐狀的凹處所構成。該錐狀開口部734b之前端(內端)與披覆部插入槽321b、731c連通。
如圖44所示,接頭730之半部夾持構件734中,露出在與卡簧733之背板部733a相反側(以下稱開放側)的側面上開口有插入居間構件插入孔735,以供插入居間構件781之插入居間片部781a插入。
插入居間構件插入孔735係形成在對應於中蓋構件322之後端部及前端部的2處,以及對應於後蓋構件321及前蓋構件323之基部構件731長向中央部之位置,共4處。
如圖44~圖46所示,卡簧733係將1片金屬板成形而成者,且構造成:從細長板狀之背板部733a兩側跨該背板部733a之長向全長,側板部733b自背板部733a垂直並突出。
接頭730之基部構件731及3個蓋構件321、322、323中,相互對向之對向面731a、321a、322a、323a係以與卡簧733之一對側板部733b之間隔方向大致呈垂直的方向保持在一對側板部733b之間。
一對側板部733b中有一者抵接基部構件731,另一之側板部733b則抵接押蓋732。
卡簧733之一對側板部733b分別以切口部733d區分成與接頭730之押蓋732的3個蓋構件321、322、323對應之3個部分。
卡簧733具有固持後蓋構件321與基部構件731之 第1卡簧部331、固持中蓋構件322與基部構件731之第2卡簧部332以及固持前蓋構件323與基部構件731之第3卡簧部333。
對第1卡簧部331之一對側板部賦予元件編號331b,對第2卡簧部332之一對側板部賦予元件編號332b,對第3卡簧部333之一對側板部賦予元件編號333b。
如圖46所示,延伸光纖721之端部係自接頭730之細長形狀的半部夾持構件734之長向一端被插入到長向中央部。
延伸光纖721之中,被插入到構成半部夾持構件734之基部構件731與押蓋732之間的部分,以下也稱為插入端部。
延伸光纖721之插入端部中,其前端之裸光纖721a部分被配置於基部構件7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具有被覆721b之部分則配置於基部構件731與後蓋構件321之間。
藉由將其他光纖701從接頭730前側插入到基部構件7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可將該光纖701(以下也稱為插入光纖)之前端與延伸光纖721之前端(插入端部前端)對接並連接。此外,在將接頭730剖半而成的元件之間,亦即在基部構件731(基部側元件)與押蓋732(蓋側元件)之間,可藉由卡簧733之彈性而將延伸光纖721與對接該光纖721之插入光纖701予以夾持固定。
如圖45、圖46所示,插入光纖701之插入端部中, 其前端吐出之裸光纖701a部分被配置在基部構件731與中蓋構件322之間,具有被覆1b之部分(被覆部)則配置在基部構件731與前蓋構件323之間。
如圖51A所示,纜線夾持構件770具有:夾持基部771,其形成有供光纖纜線724嵌入之纜線嵌合溝771a;押蓋772,係樞接於夾持基部771之纜線嵌合溝771a之溝幅方向兩側的側壁部771b、771c中之一者;前側突出部775,係自夾持基部771突出。
夾持基部771係在底壁部771d立設有一對側壁部771b、771c,其等之間確保有纜線嵌合溝771a。
側壁部771b、771c相互對向之面上形成有夾持光纖纜線724之終端724a的多數夾持用突起771f。圖示例之纜線夾持構件770之夾持用突起771f被製作成朝纜線嵌合溝771a之深度方向延伸的截面三角形突條。
押蓋772具有:頂板部772a,係透過偏薄部773與夾持基部771之第1側壁部771b連接;及,卡合板部772b,係從與頂板部772a之偏薄部773相反側的端部形成,與頂板部772a垂直。
偏薄部773會作為樞紐部發揮機能,因此,押蓋772製作成,可以沿著纜線嵌合溝771a之延伸方向的軸線作旋動。
夾持基部771之一對側壁部771b、771c中的另一者也稱為第2側壁部771c。
如圖51B所示,押蓋772係在頂板部772a將纜線嵌 合溝771a關閉之狀態(閉合狀態)下,使第2側壁部771c外面之卡合用爪771e卡合於卡止用窗孔772c,藉此,可使對夾持基部771之閉合狀態維持安定。
纜線夾持構件770宜為塑膠製之一體成形品。
前側突出部775被製成具有底壁部775b及突設於底壁部775b上面側之側壁部775c的L字板狀,且形成為朝夾持基部771之前端部771g、纜線嵌合溝771a之延伸方向突出。
底壁部775b之上面形成有光纖固持溝774,其係沿著前側突出部775之延伸方向收容延伸光纖721。
由於光纖固持溝774形成為朝上開放,不會限制收容於內部之延伸光纖721朝上方移動。因此,固持於光纖固持溝774之部分延伸光纖721可朝上方彎撓變形。
如圖51A所示,當使押蓋772呈開放狀態,並將光纖纜線724之終端724a嵌入纜線嵌合槽771a,夾持基體771之側壁部771b、771c之夾持用突起771f便抵接於光纖纜線724之外披725側面,光纖纜線724之終端724a即被夾持固定。
光纖纜線724之外披725之前端以達到纜線嵌合槽771a之前端為佳。
如圖51B所示,藉由使押蓋772以閉合狀態卡合於側壁部771c,纜線夾持構件770即被安裝於光纖纜線724之終端724a。
如圖42所示,滑件820具有:基板部821與立設於 其上面之一對側壁部822。
滑件820係可將單元基部711保持於側壁部822間之空間即單元收納空間826。
於側壁部822之外面形成有凹部822a。於凹部822a嵌合有接頭用工具780之卡合壁部787,以限制規範住卡合壁部787之前後方向的位置。
於側壁部822之外面,形成有卡合用突起827,其突出於外側方,且用以卡合於連接夾具810之彈性卡止片836之卡合用凹處836c。卡合用突起827之俯視形狀宜為自突端隨著朝基端側前後尺寸增加的錐狀(例如三角形)。
側壁部822形成有孔部825可供卡合壁部787之突爪787a插入。
如圖53所示,光纖纜線724為例如已將光纖721與縱向疊繞於該光纖721之一對線狀抗張力件726一起埋入樹脂披覆材725(亦稱外披)中而一體化之構成且截面略長方形之光纖纜線,可作為光壓降纜線、光室內纜線等使用。
光纖721配置於光纖纜線724之截面中央部,一對抗張力件726則配置於自光纖721隔離於光纖纜線724之截面長邊方向兩側的位置。光纖721為例如光纖芯線、光纖素線這種披覆光纖。
延伸光纖721及插入光纖701為光纖芯線、光纖素線這種附披覆光纖。在圖式所示之例中,是採用單芯光纖芯線來作為延伸光纖721及插入光纖701。
在延伸光纖721之插入端部先端(前端),裸光纖 721a探伸而出。於接頭730之延伸光纖721與插入光纖701的對齊連接乃是藉由該自插入光纖701前端探出的裸光纖701a與延伸光纖721之插入端部前端的裸光纖721a兩相對齊而予以實現。
如圖38、圖47~圖49所示,於接頭730可安裝接頭用工具780。
接頭用工具780具有:兩個插入居間構件781,其具有用以推擴接頭730之基部構件731與押蓋732間的插入居間片部781a;套筒狀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其用以驅動插入居間構件781;及自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突出之一對卡合壁部787。
如圖49所示,兩個插入居間構件781是以使彼此在軸線方向(前後方向)相隔離之方式安裝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
插入居間構件781具有:幹部784,其設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且由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789所支持;插入居間片支持部783,其自幹部784延伸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之中心軸線方向;及插入居間片部781a,其突設於插入居間片支持部783之延在方向多數處所(圖式所示之例中為2處)。該等插入居間片部781a係在插入居間構件本體783之長度方向上隔著間隔而形成。
如圖47及圖49所示,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具有:與接頭730相對面之受壓壁部786、與受壓壁部786相對向之相對壁部785、用以聯繫受壓壁部786與相對壁部785間 左右兩側之驅動部側壁部788。
受壓壁部786嵌合於突壁部762、763之嵌合凹部762c、763c,藉此使得接頭用工具780之相對於單元基部711在前後方向移動受到限制、並且被定位。
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789朝著受壓壁部786突出形成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之相對壁部785下面,其內部具有沿著該方向(上下方向)之貫通孔789a。於貫通孔789a內部形成有具備段差面789c之凹部789b。
如圖49所示,幹部784插通於貫通孔789a並安裝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
於幹部784前端部(延伸端部)側面,形成有突出於外方之卡合爪784a。卡合爪784a可卡合於貫通孔789a內之段差面789c。
如圖48所示,接頭用工具780是以令插入居間片部781a侵入接頭730之基部構件731與押蓋732之間的狀態下安裝於接頭730。
如圖47所示,接頭用工具780可按壓(參考側壓P)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之兩側部分(驅動部側壁部788)使相互接近。
亦即,藉由使側壓P作用於驅動部側壁部788(按壓用板部788c)使該等按壓用板部788c間之隔距縮短,即可使驅動部側壁部788變形而使受壓壁部786與相對壁部785之間的隔距增大,壓抬卡合於段插面789c之幹部784,而將插入居間片部781a自接頭730拔除離開。
卡合壁部787係自受壓壁部786之兩側部分別突出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外側而形成。
於卡合壁部787之突端部形成有於內方向突出之突爪787a。
卡合壁部787配置於滑件820之凹部822a內同時可使突爪787a卡合於側壁部822下緣(孔部825之內緣),藉此,接頭用工具780即以環抱單元基部711及滑件820之姿安裝於接頭730,且該等之相互移動受到限制規範。
如圖52所示,連接夾具810具備夾具基部830,而該夾具基部830具有用以導引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第1導引部832、及用以保持光纖夾座790之第2導引部842(光纖夾座固持部)。
第1導引部832具有:台部834,其形成有可供光纖連接用單元710滑行移動之滑面833;及分別突設於其兩側緣之導引壁部835、835。
一對導引壁部835係延伸形成於第1導引部8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且與載置於滑面833上之滑件820之基板部821兩側緣部821a抵接,藉此,可規範限制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在寬度方向之移動。
於導引壁部835之下部內面形成有槽部835a用以限制光纖連接用單元710浮升(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從離開連接夾具810之方向移動)。
槽部835a沿著第1導引部8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而形成,且基板部821之兩側緣部821a深入,藉此可限 制滑件820之浮升。
於夾具基部830形成有用以將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定位於第1導引部832上之一對彈性卡止片836。
彈性卡止片836構成為突設有板狀卡止片部836b,其形成有卡合用凹處836c,該卡合用凹處836c可供滑件820之卡合用突起827深入彎曲板部836a前端,而該彎曲板部836a係從已突設於第1導引部832寬度方向兩側之伸出部838朝滑面833側突出。
彎曲板部836a形成為以沿第1導引部832前後方向之軸線彎曲的圓弧板狀。該彎曲板部836a之突端位於較滑面833更上方。
卡止片部836b形成為自彎曲板部836a之突端朝 內方突伸於滑面833上。
卡止片部836b之卡合用凹處836c係在該卡止片部836b之前後中央部,自該卡止片部836b之突端形成為凹陷缺口狀。
當滑件820之卡合用突起827深入卡合用凹處836c而與該卡合用突起827卡合時,彈性卡止片836即可限制滑件820相對於第1導引部832在前後方向之移動。
在該狀態下,彈性卡止片836利用彎曲板部836a之彈性將滑件820挾入,而穩定保持滑件820。
彈性卡止片836可發揮作為卡合機構之機能,卡合於沿第1導引部832前進之光纖連接用單元710(滑件820)並限制其前進及後退。
第2導引部842具有:台部844,其形成有可供光纖夾座790滑行移動之滑面843;及分別突設於其兩側緣之導引壁部845、845。
一對導引壁部845係延伸於第2導引部84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而形成,其抵接於已載至於滑面843上之光纖夾座790兩側緣,因而可限制光纖夾座790在寬度幅方向之移動。
於夾具基部830形成有用以將光纖夾座790定位之一對彈性卡止片846。
彈性卡止片846構成為:突設有板狀卡止片部846b,其形成有卡合用凹處846c,該卡合用凹處846c可供光纖夾座790之卡合用突起798深入突出板部846a前端,而該突出板部846a係自夾具基部830突出。
卡止片部846b形成為自突出板部846a之突端朝內方突伸於滑面843上。
卡止片部846b之卡合用凹處846c係在該卡止片部846b之前後中央部,自該卡止片部846b之突端形成為凹陷缺口狀。
當光纖夾座790之卡合用突起798深入卡合用凹處846c而與該卡合用突起798卡合時,彈性卡止片846即可限制光纖夾座790相對於第2導引部842在前後方向之移動。
在該狀態下,彈性卡止片846利用突出板部846a之彈性將光纖夾座790挾入,而穩定保持光纖夾座790。
彈性卡止片846可發揮作為卡合機構之機能,卡合於沿第2導引部842前進之光纖夾座790並限制其前進及後退。
第1導引部832之滑面833上沿第1導引部8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形成有槽部839。
於槽部839之底部,形成有突出於滑面833上之彈性突出片837。
彈性突出片837具有:傾斜板部837a,其沿著前後方向在接近第2導引部842之方向逐漸上升而延伸;延伸板部837b,其自傾斜板部837a之延伸端沿前後方向與滑面833平行延伸。
延伸板部837b上面之高度位置,宜為靠近插入光纖701之位置,且該插入光纖701係自已定位於第2導引部842上之光纖夾座790延伸而出者(參考圖56A)。
彈性突出片837係在基端部837c可彈性地彎曲變形。
因此,當使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在滑面833前進時,傾斜板部837a受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壓下而可被收納於槽部839,藉此,不會有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前進因彈性突出片837而產生阻礙的情況。
於彈性突出片837,可形成1個或多數個標示840,供自光纖夾座790朝機械接頭730突出之插入光纖701位置確認用。
圖式所示之例中,標示840是形成於傾斜板部 837a或延伸板部837b之凹部或孔部。再者,標示840係只要可辨識分別即可,其形態並不限定於圖示例,亦可利用凸部或著色來形成。
圖式所示之例之標示840,具有:供藉光纖切割刀(省略圖示)調整長度前之插入光纖701前端之位置確認用標示840a、與供插入光纖701之裸光纖701a前端之位置確認用標示840b、及供插入光纖701之披覆1b前端之位置確認用標示840c。
標示840a形成於傾斜板部837a。標示840b、840c係在長度方向取相異位置形成於延伸板部837b上。
藉由將插入光纖701前端與標示840(840a~840c)照準,便可輕易確認自光纖夾座790突出之插入光纖701之處理長度(長度調整前之插入光纖701長度、至裸光纖701a前端為止之長度、及至披覆1b前端為止之長度),使精確度高之連續作業化為可能。
在夾具基部830之第2導引部842下部,形成有用以暫置光纖連接工具800之缺口830a。缺口830a係形成於傾斜方向,以使隨自第2導引部842下緣朝後方行進而徐緩上升。
光纖連接工具800係在例如已將截流器(closure)之殼體(省略圖式顯示)端緣部插入缺口830a之狀態下遭卡合於前述殼體,藉此而可被容置。
如圖50所示,光纖夾座790(第1光纖固定部)具有基部791及蓋體792,該蓋體792係利用構成樞紐部之基端部 792a而對基部791以可旋動自如地結合。且利用蓋體792將基部791上之插入光纖701按入基部791而可將之夾持固定。
就光纖夾座790,係以接近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方向(圖40之左方向)為前方,且將其相反方向稱為後方。
基部791具備:基體部795、自其前端面一側部延伸於前方之一側延伸部796、自基體部795前端面之另一側部延伸於前方之另一側延伸部797。
在由一側延伸部796及另一側延伸部797之間所確保之單元收納空間799(第1單元收納空間)內可收納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前端部。
在基部791(基體部795)之上面791b,形成有:第1保持壁部793、第2保持壁部794,該第1保持壁部793具有可收納插入光纖701之定位凹部793a,該第2保持壁部794具有定位凹部794a。
第2保持壁部794係在第1保持壁部793之前方且與第1保持壁部793隔著間隔而形成。
在基部791(基體部795)之上面,形成有自定位凹部793a經過定位凹部794a而延伸於前後方向之直線狀定位槽791a。定位槽791a係用以將插入光纖701定位之槽部,可令其為例如截面略V字形、截面略U字形、截面半圓形等。
在一側延伸部796及另一側延伸部797之外側面,卡合用突起798係突出於外側方而形成,其可卡合於彈性卡止片846之卡合用凹處846c。卡合用突起798之俯視形狀, 宜為自突端隨著朝基端側而前後尺寸增加之錐狀(例如三角形狀)。
在一側延伸部796之內面796a,照準用凸部796b(第1進入阻止部)係沿著前後方向延伸形成並突出於內方。
照準用凸部796b係進入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照準用凹部762b的形狀者,係對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以外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例如圖59的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使用時,阻止其尖端部進入單元收納空間799。
圖示例的照準用凸部796b係截面矩形狀。
將蓋體792覆蓋於基部791的上面791b之狀態(閉狀態)時,蓋體792係配置在保持壁部793、794之間。
形成在蓋體792之與基端部792a(鉸鏈部)相反的端部之尖端部792b側的卡止凸起792c可拆卸自如地嵌合於形成在基部791之卡止凹部791c。
蓋體792係藉著於覆蓋於基部791之上面791b的狀態(閉狀態),使卡止凸起792c卡合於基部791的卡止凹部791c,俾將插入光纖701押入基部791(基體部795)以挾持固定。
蓋體792亦可形成與基部791一體。
接著,參照圖54~圖56E,說明使用光纖連接工具800連接(光連接)延伸光纖721與插入光纖701之方法。
如圖54所示,預先將接頭用工具780安裝於光纖連接用單元710,藉此將插入居間片部781a擠進接頭730的 夾持構件734間,使接頭730呈經插入的光纖701、721可自由地於插入及拔出方向移動之狀態。
如圖55所示,插入光纖701係配置於基部791之定位槽791a內,且藉蓋體792押入基部791以夾持固定。插入光纖701係確保有朝前方之預定突出長度以固定於光纖夾座790。
插入光纖701自光纖夾座790突出之突出長度係設定為當插入光纖701不產生撓曲時,可在接頭730內之最佳位置使裸光纖701a、721a彼此抵接。
前述突出長度係設定為當例如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及光纖夾座790藉彈性卡止片836、846定位時,裸光纖701a尖端到達接頭730之中央位置的長度。
光纖夾座790係載置於第2導引部842之滑面843,使卡止用突起798卡合於彈性卡止片846之卡合用凹處846c。依此,光纖夾座790係在被彈性卡止片846夾入而穩定固持之狀態定位於滑面843上。
接著,如圖54所示,使夾持光纖纜線724之纜線夾持構件770載置於夾持構件固持部750,並使其在基體部751上前進,藉此將延伸光纖721插入接頭730的一端側。
自夾持基部771之纜線嵌合槽771a的前端突出之延伸光纖721的突出長度,係在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位於前進界限位置(後述)時,較至接頭730內之延伸光纖721之裸光纖721a之距離更長些。
使桿構件850旋動以限制纜線夾持構件770之後 退。
如圖55及圖56A所示,將光纖連接用單元710載置於連接夾具810之第1導引部832的滑面833上。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係藉導引壁部835限制寬方向之移動。
然後,使光纖連接用單元710朝光纖夾座790前進。
在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移動過程中,因藉由基板部821之兩側緣部821a進入側壁部835之內面的槽部835a來限制滑件820浮上,故可對插入光纖701正確定位。
當使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在滑面833上朝光纖夾座790前進時,彈性突出片837之傾斜板部837a會被光纖連接用單元710押下而收納於槽部839,故不會因彈性突出片837而對光纖連接用單元710的前進產生障礙。
如圖56B所示,藉由光纖連接用單元710的前進,插入光纖701可插入接頭固持部760內之接頭730的披覆部插入槽731d、323b。
如圖56C所示,當使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再前進時,插入光纖701之裸光纖701a會插入校準槽731b,而與延伸光纖721之裸光纖721a尖端抵接。
標號C1係對合連接位置。
如圖56D所示,使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再前進,而使卡止用突起827卡合於彈性卡止片836之卡合用凹處836c。
依此,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係在被彈性卡止片836 夾入而穩定固持之狀態定位於滑面833上。該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位置稱為前進界限位置。
此時,接頭730與纜線夾持構件770之間的延伸光纖721會產生撓曲變形721c。
圖56C等中,L1係確保接頭730之後端與纜線夾持構件770之間的第1撓曲寬度,L2係確保接頭730與光纖夾座790之間的第2撓曲寬度。
如圖41及圖50所示,前進界限位置中,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尖端部會進入光纖夾座790之一側延伸部796與另一側延伸部797之間的單元收納空間799。
如圖63所示,此時,因光纖夾座790之照準用凸部796b會進入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照準用凹部762b,故不會阻止光纖連接用單元710的進入。
因此,光纖連接用單元710可非常靠近插入光纖701的夾持位置。
接著,如圖56E及圖47所示,對接頭用工具780之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782自兩側施加側壓P,以自接頭730拔出插入居間片部781a。
自接頭730拔出插入居間片部781a時,接頭730的半部夾持構件734會藉卡簧733的彈性將裸光纖701a、721a在保持卡合之狀態下夾持固定。依此,在接頭730進行使延伸光纖721與插入光纖701卡合連接(光連接)作業結束。
連接作業結束後之延伸光纖721與插入光纖701被接頭730之半部夾持構件734夾持固定,結果可穩定維持 裸光纖701a、721a彼此對合的狀態。
延伸光纖721的撓曲變形721c的大部分係被單元基部711之夾持構件固持部750與桿構件850包圍,保護不受外力。
連接延伸光纖721與插入光纖701的光纖連接工具800可收納於光纖連接箱(例如閉合器、光纖電纜終端箱等)內來設置。
插入光纖701之突出長度及露出長度的調整係採取下述方法:將固定插入光纖701的光纖夾座790載置於光纖切削具(省略圖示)並截斷插入光纖701至預定長度後,將光纖夾座790移至去除器(省略圖示)除去插入光纖701之尖端部的被覆。
因光纖切削具及去除器無法改變用以定位光纖之基準面的位置,故通常須於光纖夾座與基準面之間隔出預定大小的空間以調整光纖夾座的位置,而操作煩雜。
對此,光纖連接工具800因光纖夾座790不具備一側延伸部796與另一側延伸部797,故即使不使用空間亦可藉由該等延伸部796、797來對光纖切削具及去除器之基準面調整位置。即,可定位基部791(基體部795)距離基準面之位置。
因不必須使用空間,故調整自光纖夾座790突出之突出長度及露出長度時變得容易作業。
又,因延伸部796、797可使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尖端部進入該等之間,故在連接作業時可使光纖連接用 單元710非常靠近插入光纖701之夾持位置。因此,不管有沒有延伸部796、797,都不必須確保插入光纖701過多的長度。
(第五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光纖連接工具之第五實施形態。
第五實施形態中,對與第四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賦予同一標號,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如圖57~圖59所示,光纖連接工具900具備:光纖連接用單元720,夾持插入光纖701之第2光纖夾座890(第2光纖固定部),與載置該等之連接夾具810。
光纖連接用單元720(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具備光連接器910與保持其之滑件920(被導引部)。
關於光纖連接用單元720,可將靠近光纖夾座890之方向稱為前方,並將其相反方向稱為後方。又,僅對附卡部的套圈860之說明有將面向套圈861之接合端面861b的方向稱為前方。
光連接器910具備:截面矩形之套筒狀的突耳870,設於突耳870內之套筒狀的殼體880,與設於殼體880內之附卡部的套圈860。
如圖58及圖60所示,附卡部的套圈860係於內插固定有光纖862(內建光纖862。第1光纖,一側的光纖)之套圈861後側安裝有卡部863(第2機械接頭,連接機構)者。
卡部863係夾持固定內建光纖862之後側突出部862a與自後側插入抵接內建光纖862後端之光纖701的尖端 部,來維持光纖862、1彼此之對合連接狀態。
卡部863具備自套圈861之凸緣部864沿後側延伸之基部構件865(後側延伸片865)(基部側元件)與蓋構件866、867(蓋側元件),及將該等一同保持之卡簧868。
卡部863可在基部構件865與蓋構件866、867之間夾入內建光纖862之後側突出部862a與抵接內建光纖862後端之插入光纖701的尖端部並夾持固定。
內建光纖862係內插於以與套圈861之軸線同軸而貫設之微細孔的光纖孔861a,並藉由使用接著劑之接著固定等固定於套圈861。因此,套圈861可將內建光纖862作為用以在卡部863之前側對卡部863定位之定位機構而發揮功能。
內建光纖862前端的端面係露出套圈861之尖端(前端)的接合端面861b。
套圈861的後端部係與設置(突設)於其外周之凸緣部864一體化。
卡部863係構成為於卡簧868內側一同保持自凸緣部864往套圈861後側延伸之後側延伸片865與蓋構件866、867。
後側延伸片865之面對蓋構件866、867之對向面865a(槽形成面)係形成有:校準槽869a,係用以將內建光纖862之後側突出部862a對位於套圈861之光纖孔861a的後方延長上;與自校準槽869a後端沿後方延在之被覆部收納槽869b。
後蓋構件867的對向面867a係於對應後側延伸片865之被覆部收納槽869b之位置延在形成有被覆部收納槽869c。
前蓋構件866係形成有面對後側延伸片865的對向面865a之平坦的對向面866a。
後側延伸片865與蓋構件866、867之間可以可拔出接頭用工具930之插入居間片部931a地插入居間(參照圖61)。
如圖58所示,插入居間片部931a可藉突耳870之插通孔870a及殼體880之插通孔881a,插入於卡部863之後側延伸片865與蓋構件866、867之間。
殼體880具有套筒狀(圓筒狀)之本體部881與自本體部881之後端沿後方延伸之套筒狀(圓筒狀)的延伸筒部882。
本體部881係於其軸線方向隔出間隔,而形成有可插通插入居間片部931a之2個插通孔881a。2個插通孔881a係在本體部881之軸線方向隔出間隔而形成。
延伸筒部882的外周面宜形成凹凸部882a。圖示例的凹凸部882a係由多數沿著延伸筒部882之周方向的環狀凸部所構成。
圖58中,標號871係插入套圈861之定位套筒。
符號872為固持附夾部套圈860並進行定位之固持具。固持具872具有基部873、及由基部873延伸而出之一對彈性片874,且可於彈性片874、874間固持附夾部套圈 860。
如圖58所示,滑件920具有基板部921、立設於其上面之一對側壁部922、由基板部921前端朝前方突出而形成之殼體支持部923、由基板部921朝上方突出將光連接器910定位之一對彈性卡止片925。
滑件920可於側壁部922間之空間924中固持光連接器910。
彈性卡止片925形成由側壁部922上緣朝上方突出之板狀,且前端部之內面形成有會卡止於光連接器910之突耳870的卡止凸部925a。彈性卡止片925可彈性彎曲變形。
於側壁部922之外面朝外側方向突出形成有卡止用突起927,其會與連接夾具810之彈性卡止片836之卡合用凹處836c卡合。
如圖58及圖59所示,殼體支持部923具有基體部926、及由其上面突出之一對側板部927,且可於側板部927、927間之收容空間928固持殼體880之延伸筒部882。
如圖59及圖64所示,於基體部926其中一側面926a(相當於光纖夾座890之另一側延伸部897側),形成有可供另一側延伸部897之照準用凸部897b進入的照準用凹部926b。圖示例之照準用凹部926b呈截面矩形,並與截面矩形之照準用凸部897b相合。照準用凹部926b並形成沿前後方向而成之槽狀。
於基體部926之另一側面926c(相當於光纖夾座 890之一側延伸部896側),沿前後方向延伸形成有朝側邊突出之凸部926d。
如圖58、圖59及圖61所示,可將接頭用工具930安裝於附夾部套圈860之夾部863。
接頭用工具930具有2個插入居間構件931、套筒狀之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932及一對卡合壁部937;前述插入居間構件931具有用以撐抵於夾部863之後側延伸片865與蓋構件866、867之間的插入居間片部931a;前述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932用以驅動插入居間構件931;前述卡合壁部937則由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932突出。
2個插入居間構件931、931係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932之軸線方向上相互間隔而設。
接頭用工具930係以令插入居間片部931a插入後側延伸片865與蓋構件866、867之間之狀態安裝於夾部863。
接頭用工具930藉由擠壓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932之兩側部分(參照圖47)使其等互相靠近,可使對向壁部935相對於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932之受壓壁部936上升。藉此,可將插入居間片部931a自夾部863脫除。
於卡合壁部937之突端部向內突出形成有會卡止於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突爪937a。
接頭用工具930可將光纖連接用單元720固持於於卡合壁部937、937間。
如圖62所示,固持於第2導引部842之光纖夾座 890具有基座部891、及藉由作為鉸鏈部之基端部892a與基座部891呈可相對轉動自如地結合之蓋體892,並可藉由蓋體892將基座部891上之插入光纖701摁入基座部891中加以夾持固定。
蓋體892可與基座部891一體成形。
關於光纖夾座890,是以接近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方向為前方,並以其相反方向為後方。
基座部891具備有基體部895、由其前端面之一側部朝前方延伸之一側延伸部896、及由基體部895前端面之另一側部朝前方延伸之另一側延伸部897。
一側延伸部896及另一側延伸部897可於其等之間所確保之單元收納空間899(第2單元收納空間)中收納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前端部。
於一側延伸部896之內面896a形成有沿前後方向而成之槽狀凹部896b。
如圖62及圖64所示,於另一側延伸部897之內面897a沿前後方向形成有向內突出之照準用凸部897b(第2進入阻止部)。
照準用凸部897b係呈可進入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照準用凹部926b的形狀,因此用於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以外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例如圖4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710)時,會阻止其前端部進入單元收納空間899。
圖示例之照準用凸部897b呈截面矩形。
於基座部891(基體部895)之上面891b形成有具有 用以收納插入光纖701之定位凹部893a的第1固持壁部893、具有定位凹部894a之第2固持壁部894、及具有定位凹部895a之座部895b。
第2固持壁部894係於第1固持壁部893之前方與第1固持壁部893隔開形成。
座部895b係於第2固持壁部894之前方與第2固持壁部894隔開形成。
於基座部891(基體部895)之上面形成有直線狀之定位槽891a,其係由定位凹部893a經過定位凹部894a朝前後方向延伸。定位槽891a為用以將插入光纖701定位之槽部,可做成譬如截面略V字形、截面略U字形、截面半圓形等。
於一側延伸部896及另一側延伸部897之外側面,朝外側方向突出形成有會卡合於彈性卡止片846之卡合用凹處846c的卡止用突起898。卡止用突起898之俯視形狀宜為由突端往基端側之前後尺寸漸增的錐狀(例如三角形)。
在令蓋體892覆蓋基座部891之上面891b的狀態(關閉狀態)下,蓋體892乃配置於固持壁部893、894之間。
形成於與蓋體892之基端部892a(鉸鏈部)為相反端部之前端部892b側的卡止突起892c,可卡合於形成在基座部891之卡止凹部891c中並可自由卡合或脫離。
蓋體892覆蓋基座部891之上面891b的狀態(關閉狀態)下,使卡止突起892c與基座部891之卡止凹部891c卡合,藉此可將插入光纖701摁入基座部891(基體部895)中加以固持固定。
第1光纖夾座790與第2光纖夾座890宜呈彼此不同顏色。例如,可令第1光纖夾座790為黑色,令第2光纖夾座890為白色。
藉此,在目視下可輕易辨識第1光纖夾座790與第2光纖夾座890。
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至少一部分宜呈與第1光纖夾座790同色系之顏色,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至少一部分宜呈與第2光纖夾座890同色系之顏色。
所謂同色系之顏色為具有相同或相近色相之顏色。只要色相相同或相近,則亮度或彩度可為不同。
舉例言之,第1光纖夾座790為黑色時,可令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單元基部711或滑件820為黑色。
又,第2光纖夾座890為白色時,可令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滑件920為白色。
藉此,容易目視確認光纖連接用單元710、720與光纖夾座790、890正確組合,可確實防止錯誤操作。
光纖連接用單元710、720與光纖夾座790、890可採用之顏色不限於白、黑,還有紅、藍、黃、綠、橙。
其次,關於使用光纖連接工具900將內建光纖862與插入光纖701連接(光連接)之方法,參照圖65A~圖65D加以說明。
如圖59~圖61所示,藉由預先將接頭用工具930安裝於光纖連接用單元720,而將插入居間片部931a插入於夾部863之後側延伸片865與蓋構件866、867之間,即變成 插入光纖701可插入之狀態。
如圖62所示,插入光纖701配置於基座部891之定位槽891a內,受蓋體892按壓於基座部891而把持固定。插入光纖701為確保可朝前方突出預定長度而固定於光纖夾座890。
光纖夾座890載置於第2導軌部842之滑面843,用以使卡止用突起898卡合於彈性卡止片846之卡合用凹處846c並定位。
接著,如圖65A及圖65B所示,將光纖連接用單元720載置於連接夾具810中第1導引部832之滑面833上,並使其在寬度方向之移動受制於導引壁部835之狀態下朝光纖夾座890前進。
在光纖連接用單元720的移動過程中,基板部921之兩側緣部921a深入側壁部835內面之槽部835a,藉此使滑件920之浮升可受限。
如圖65C所示,利用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前進使卡止用突起927卡合於彈性卡止片836之卡合用凹處836c,藉此,光纖連接用單元720可在被彈性卡止片836環抱而穩定受保持的狀態下定位於滑面833上。該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位置稱之為前進界限位置。
插入光纖701可被插入附夾部套圈860之校準槽869a並抵皆於內建光纖862後端。符號C1為對齊連接位置。
於附夾部套圈860與光纖夾座890間之插入光纖701亦可形成撓曲。
如圖62所示,在前進界限位置,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前端部係進入業經確保於光纖夾座890之一側延伸部896與另一側延伸部897之間的第2單元收容空間899。
如圖64所示,此時,光纖夾座890之照準用凸部897b由於深入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照準用凹部926b,因此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進入不會受到阻礙。
也因此,光纖連接用單元720可充分靠近插入光纖701之把持位置。
如圖65D所示,當操作接頭用工具930而將插入居間片部931a自夾部863拔除脫離,則後側延伸片865與蓋構件866、867之間光纖701先端之裸光纖701a可藉著卡簧868之彈性而被把持固定。藉此,可穩定保持內建光纖862之光纖701對附夾部套圈860之對齊連接狀態。
如圖63所示,在第四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800中,在光纖701、721之連接上係令第1光纖夾座790之一側延伸部796之照準用凸部796b(第1進入阻止部)深入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照準用凹部762b,因此,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前端部變得可毫無阻礙地進入單元收容空間799。
另一方面,如圖64所示,在第五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工具900中,在光纖862、721連接上係令第2光纖夾座890之另一側延伸部897之照準用凸部897b(第2進入阻止部)深入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照準用凹部926b,因此,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前端部變得可毫無阻礙地進入單元 收容空間899。
由圖63及圖64可知,由於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之另一側面沒有凹部,因此,設若欲將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使用於第1光纖夾座790,則會因為第1光纖夾座790之照準用凸部796b而使得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朝單元收容空間799之進入受阻。
反之,由於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之一側面沒有凹部,因此,設若欲將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使用於第2光纖夾座890,則會因為第2光纖夾座890之照準用凸部897b而使得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朝單元收容空間899之進入受阻。
亦即,如圖66所示,在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與第2光纖夾座890之組合中,連接操作會發生障礙,同樣的,即使是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與第1光纖夾座890之組合也會在連接操作上產生障礙。
相對於此,以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710與第1光纖夾座890之組合、或是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720與第2光纖夾座890之組合而言,便可毫無問題地行連接作業。
如此,依據光纖連接工具800、900,光纖連接用單元710、720與光纖夾座790、890之組合若不正確,便無法進行連接作業,因此可確實防止誤操作。
在上述例子中,第1光纖夾座790之一側延伸部796上形成照準用凸部796b(第1進入阻止部),第2光纖夾座890之另一側延伸部897上形成照準用凸部897b(第2進入阻 止部),亦即,令第1光纖夾座790之第1進入阻止部與第2光纖夾座890之第2進入阻止部形成於彼此互異之側的延伸部。
因此,即使光纖連接用單元710、720對光纖夾座790、890之進入位置變動,仍可確實阻止組合不同的光纖連接用單元710、720之進入。
本發明中,第1進入阻止部之形狀只要是可抵接於第2光纖連接用單元並妨礙其進入,則不受限於圖式所示例子。同樣的,第2進入阻止部之形狀、只要是可抵接於第1光纖連接用單元並妨礙其進入,則不受限於圖式所示例子。
例如,在圖式所示例子中,於光纖夾座側形成凸部,且於光纖連接用單元側形成與之對應之凹部,但亦可相反地在光纖夾座形成凹部,並於光纖連接用單元上形成對應於其之凸部。
還有,上述例子中,照準用凸部796b(第1進入阻止部)係形成於第1光纖夾座790之一側延伸部796,照準用凸部897b(第2進入阻止部)係形成於第2光纖夾座890之另一側延伸部897,不過,無論是第1及第2進入阻止部,皆可僅形成於一側延伸部與另一側延伸部當中之其中一側。
還有,第1及第2進入阻止部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截面矩形,亦可令其為截面圓弧狀、截面多邊形狀等。
接頭、插入居間構件、光纖夾座之具體構成只要是適合於本發明之技術性思想,則並不受任何限定。
插入光纖並無特別限定,可例示如在具有多數樓層之建築物中鋪設於遍佈各樓層之縱穴(例如升降梯用升降路徑)之光纖、佈線於屋內之光纖、佈線於光複合電子機器之光纖等。
(第六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工具之一實施形態。
在第六實施形態中,在與第一實施形態、第二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第四實施形態、及第五實施形態相同構件附上相同符號,並省略或者是簡化其說明。
如第67~69圖所示,光纖連接工具1200包含有:具備光學連接器1210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具有握持插入光纖1001001之光纖夾座1190之連接夾具1110。
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具有光學連接器1210、及固持該連接器之滑件1220(被導引部)。
針對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有時候將接近光纖夾座1190之方向稱為前方,將該相反方向稱為後方。又,限於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之說明,有時候將朝向套接管1161之接合端面1161b之方向稱為前方。
如第68圖所示,光學連接器1210具有:截面矩形之套管狀之旋鈕1170、設於旋鈕1170內之套管狀之殼座1180、及設於殼座1180內之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
如第68圖及第70圖所示,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是在內插固定有內建光纖1001、1162(第1光纖)之套接管 1161的後側安裝有夾部1163(連接機構)。
夾部1163是握持且固定內建光纖1001、1162之後側突出部1162a、及從後側插入而抵觸到內建光纖1001、1162後端之光纖10011之前端部,以保持光纖1001、1162彼此間之相接合連接狀態。
夾部1163具有:從套接管1161之突緣部1164朝後側延伸之基座構件1165(後側延伸片1165)(基座側元件)與蓋件1166、1167(蓋側元件)、及將該等一併固持在內側之夾持彈簧1168。
夾部1163能將內建光纖1001、1162之後側突出部1162a、與抵觸於內建光纖1001、1162後端之挿入光纖1001之前端部夾在基座構件1165與蓋件1166、1167之間來握持固定。
內建光纖1001、1162內插於以與套接管1161之軸線同軸貫穿該套接管1161設置之微細孔即光纖孔1161a,藉使用黏著劑之接著固定等方式,而固定在套接管1161。為此,套接管1161是作為將內建光纖1001、1162在夾部1163之前側而相對於夾部1163定位之定位機構展現功能。
內建光纖1001、1162之前端之端面是露出在套接管1161之先端(前端)之接合端面1161b。
在套接管1161之後端部一體成形有環設(突設)於該外周之突緣部1164。
夾部1163是構成為將從突緣部1164朝套接管1161後側延伸之後側延伸片1165、及蓋件1166、1167一起 固持在夾持彈簧1168之內側之構成。
在與後側延伸片1165之蓋件1166、1167相對之對向面1165a(槽形成面),形成有將內建光纖1001、1162之後側突出部1162a定位在套接管1161之光纖孔1161a之後方延長線上之校準槽1169a、及從校準槽1169a之後端朝後方延伸之被覆部收納槽1169b。
在後蓋件1167之對向面1167a,於後側延伸片1165之與披覆部收納槽1169b對應之位置延伸形成有一披覆部收納槽1169c。
在前蓋件1166形成有與後側後側延伸片1165之對向面1165a相對之平坦的對向面1166a。
在後側延伸片1165與蓋件1166、1167之間,夾插有可拔出之接頭用工具1230之夾插片部1231a(參考第71圖)。
如第68圖所示,夾插片部1231a經由旋鈕1170之挿通孔1170a、及殼座1180之挿通孔1181a,能插入於夾部1163之後側延伸片1165與蓋件1166、1167之間。
殼座1180具有套管狀(圓筒狀)之本體部1181、及從本體部1181之後端朝後方延伸之套管狀(圓筒狀)之延伸筒部1182。
在本體部1181,於該軸線方向間隔地形成可插通夾插片部1231a之2個挿通孔1181a。2個挿通孔1181a是在本體部1181的軸線方向間隔形成。
在延伸筒部1182之外周面宜形成有凹凸部1182a。 圖示例之凹凸部1182a是由沿著延伸筒部1182的周向設置之數個環狀凸部所構成。
在第68圖中,符號1171是將套接管1161插入之定位套管。
符號1172是固持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且予以定位之固持件。固持件1172具有基部1173、與由基部1173延伸之一對彈性片1174,在彈性片1174、1174之間能固持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
如第68圖及第72圖所示,滑件1220具有基板部1221(基部)、立設於該上面之一對側壁部1222、由基板部1221之上面朝上方突出而將光學連接器1210定位之一對彈性卡止片1225、及由基板部1221之前端而朝前方突出形成殼座支撐部1223。
滑件1220,在側壁部1222之間之空間1224能將沿前後方向之姿勢之光學連接器1210固持。
如第72圖所示,彈性卡止片1225是形成為在較側壁部1222稍微後方,從基板部1221朝上方突出之板狀。
以下,一邊參考第72圖之XYZ正交座標系,一邊進行構造說明。X方向是前後方向,亦為側壁部1222與彈性卡止片1225之排列方向。Y方向是平行於基板部1221之面內且與X方向垂直之方向,Z方向是與X方向與Y方向垂直之高度方向。
彈性卡止片1225是形成為寬度方向沿著前後方向(X方向),長度方向是沿著高度方向(Z方向)之長板狀,在 前端部的內面,形成有卡止在光學連接器1210之旋鈕1170之側緣部1170b之卡止凸部1225a。
彈性卡止片1225構成為可彈性彎曲變形之板狀,限制旋鈕1170之側邊移動,將光學連接器1210定位。
如第72圖~第74圖所示,卡止凸部1225a為朝內側突出之截面略呈梯形之凸部,延伸形成在彈性卡止片1225之寬度方向(X方向)。圖示例之卡止凸部1225a是形成在彈性卡止片1225大致全寬範圍。
第75A圖~第75C圖是顯示卡止凸部1225a之圖,第75A圖是俯視圖,第75B圖是側視圖,第75C圖是前視圖。
如第75C圖所示,卡止凸部1225a之截面形狀是具有沿XY平面之下面1225d、沿XZ平面之側面1225e、及朝突出方向(內側)慢慢地降低之斜面即上面1225f之大致呈梯形。
卡止凸部1225a,在彈性卡止片1225未變形之狀態下,在旋鈕1170之上面1170c突出形成,限制旋鈕1170之上方移動,將光學連接器1210定位。
在卡止凸部1225a之前端部形成有切口1225c。
藉切口1225c所形成之切面1225j是一突出高度(從彈性卡止片1225之內面1225g之突出高度)(參考第75C圖参照)愈向前方(第75A圖及第75B圖的右邊)減少之傾斜面。
切面1225j之下縁1225k(傾斜內縁)是傾斜形成愈往前方(第75B圖的右邊)而愈接近內面1225g。在圖示例之 下縁1225k是以該最前端1225m抵達內面1225g。即,切面1225j之下縁1225k愈往前方,突出高度(從內面1225g之突出高度)減少,在最前端1225m,突出高度成為零。
在側壁部1222之外面,朝外側邊突出形成有卡止用突起1227,卡合於連接夾具1110之彈性卡止片1136之卡合用凹部1136c。
如第68圖及第69圖所示,殼座支撐部1223具有基體部1226、由該上面突出之一對側板部1227,在側板部1227、1227間之收容空間1228可固持殼座1180之延伸筒部1182。
如第69圖所示,在基體部1226之一方側面1226a(相當於光纖夾座1190之另一側延伸部1197側)形成可讓另一側延伸部1197之照合用凸部1197b進入之照合用凹部1226b。
照合用凹部1226b是形成為沿前後方向之溝狀。
在基體部1226之另一個側面1226c(相當於光纖夾座1190之一側延伸部1196側)沿前後方向延伸形成有朝側邊突出之凸部1226d。
滑件1220可做成塑膠製之一體成形品。
如第68圖、第69圖及第71圖所示,在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之夾部1163可安裝接頭用工具1230。
接頭用工具1230具有:設有將夾部1163之後側延伸片1165與蓋件1166、1167之間撐開之夾插片部1231a之2個夾插件1231、將夾插件1231驅動之套管狀之夾插件材驅動部1232、及從夾插件驅動部1232突出之一對卡合壁部 1237。
2個夾插件1231、1231是在夾插件驅動部1232於該軸線方向相互間隔設置。
接頭用工具1230是在將夾插片部1231a夾持在後側延伸片1165與蓋件1166、1167之間之狀態下安裝在夾部1163。
接頭用工具1230,按壓夾插件驅動部1232之兩側部分而使該等相互接近,以此可相對於夾插件驅動部1232之受壓壁部1236,將對向壁部1235上昇。藉此,可將夾插片部1231a由夾部1163拔出。
在卡合壁部1237之突端部,朝內側突出形成有卡止於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突爪1237a。
接頭用工具1230可在卡合壁部1237、1237之間固持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
如第76圖所示,固持在第2導引部1142之光纖夾座1190具有基部1191、及蓋体1192,在成為鉸鏈部之基端部1192a相對於基部1191旋動自如地結合,藉蓋体1192而將基部1191上之挿入光纖1001壓入基部1191而握持固定。
針對光纖夾座1190,有時候將接近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方向稱為前方,將該相反方向稱為後方。
基部1191具有:基體部1195、從該前端面之一側部延伸於前方之一側延伸部1196、及從基體部1195之前端面之另一側部延伸於前方之另一側延伸部1197。
一側延伸部1196及另一側延伸部1197,可在於該 等之間所確保之單元收容空間空間1199(第2單元收容空間)收容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前端部。
在一側延伸部1196之內面1196a形成有一沿前後方向之溝狀凹部1196b。
在另一側延伸部1197之內面1197a,沿前後方向形成有朝內側突出之照合用凸部1197b。照合用凸部1197b是進入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照合用凹部1226b之形狀。
在基部1191(基體部1195)之上面1191b形成有:具有收容挿入光纖1001之定位凹部1193a之第1固持壁部1193、具有定位凹部1194a之第2固持壁部1194、及具有定位凹部1195a之梯形部1195b。
第2固持壁部1194是在第1固持壁部1193之前方,距離第1固持壁部1193間隔形成。
梯形部1195b是在第2固持壁部1194之前方,距離第2固持壁部1194間隔形成。
在基部1191(基體部1195)之上面,形成有從定位凹部1193a經由定位凹部1194a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直線狀定位槽1191a。定位槽1191a是將挿入光纖1001定位之溝部,例如可形成為截面略呈V字形、截面略呈U字形、截面半圓形等。
在一側延伸部1196及另一側延伸部1197之外側面,朝外側突出形成有一卡合於彈性卡止片1146之卡合用凹部1146c之卡止用突起1198。卡止用突起1198之俯視形狀宜為從突出端往基端側,前後尺寸愈增之傾斜狀(例如三角 形狀)。
在將蓋體1192覆蓋基部1191之上面1191b之狀態(關閉狀態)下,蓋體1192配置於固持壁部1193、1194之間。
在蓋體1192之與基端部1192a(鉸鏈部)相反的端部之前端部1192b側所形成之卡止突起1192c能卡卸自如地嵌合在形成於基部1191之卡止凹部1191c。
在蓋體1192覆蓋於基部1191的上面1191b之狀態(關閉狀態)下,將卡止突起1192c卡合在基部1191之卡止凹部1191c,將挿入光纖1001擠入基部1191(基體部1195)而固持固定。
蓋体1192亦可與基部1191一體成形。
如第77圖所示,連接夾具1110含有具有引導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第1導引部1132、以及具有固持光纖夾座1090之第2導引部1142(光纖夾座保持部)之夾具基部1130。
第1導引部1132具有形成有可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滑動之滑面1133之梯形部1134、及各從該兩側緣突出設置之導引壁部1135、1135。
一對導引壁部1135是延伸形成在第1導引部11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藉使載置於滑面1133上之滑件1220之基板部1221之兩側縁部1221a抵接,可限制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寬度方向的移動。
在導引壁部1135之下部內面形成有溝部1135a,限制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上浮(離開連接夾具1110之方向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移動)。
溝部1135a是沿第1導引部11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形成,藉使基板部1221之兩側縁部1221a進入,能限制滑件1220之上浮。
在夾具基部1130形成有將第1導引部1132上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定位之一對彈性卡止片1136。
彈性卡止片1136是形成為在彎曲板部1136a之前端突出設置有板狀之卡合片部1136b之構成,該彎曲板部1136a是從於第1導引部1132之寬度方向兩側突出之隆出部1138而朝滑面1133側突出,卡合片部1136b是形成有使滑件1220之卡止用突起1227進入之卡合用凹部1136c。
彎曲板部1136a是形成為於沿第1導引部1132之前後方向之軸線而彎曲之圓弧板狀。該彎曲板部1136a之突出端是位於較滑面1133更上方。
卡合片部1136b是從彎曲板部1136a之突出端朝內側而突出於滑面1133上形成。
卡合片部1136b之卡合用凹部1136c是在該卡合片部1136b之前後中央部形成為由該卡合片部1136b之突出端凹陷之切口狀。
彈性卡止片1136,在滑件1220之卡止用突起1227進入卡合用凹部1136c而與該卡止用突起1227卡合時,可限制相對於第1導引部1132之滑件1220之前後方向之移動。
在該狀態下,彈性卡止片1136是藉彎曲板部1136a的彈性而夾住滑件1220,穩定固持滑件1220。
彈性卡止片1136是作為卡合在沿第1導引部1132 前進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滑件1220)而限制該前進行及後退之卡止機構展現功能。
第2導引部1142具有:形成有使光纖夾座1190滑動之滑面1143之梯形部1144、及分別由該兩側緣突出之導引壁部1145、1145。
一對導引壁部1145是延伸形成在第2導引部114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抵接於載置於滑面1143上之光纖夾座1090之兩側緣,可限制光纖夾座1190之寬度方向移動。
在夾具基部1130形成有將光纖夾座1190定位之一對彈性卡止片1146。
彈性卡止片1146形成為,在從夾具基部1130突出之突出板部1146a之前端突出有板狀卡合片部1146b之構成,該卡合片部1146b形成有讓光纖夾座1190之卡止用突起1198進入之卡合用凹部1146c。
卡合片部1146b是由突出板部1146a之突出端朝內側而隆出於滑面1143上形成。
卡合片部1146b之卡合用凹部1146c是在該卡合片部1146b之前後中央部,形成為由該卡合片部1146b之突出端凹陷之切口狀。
彈性卡止片1146,在光纖夾座1190之卡止用突起1198進入卡合用凹部1146c而與該卡止用突起1198卡合時,可限制相對於第2導引部1142之光纖夾座1190之前後方向之移動。
在該狀態下,彈性卡止片1146是藉突出板部 1146a的彈性而夾住光纖夾座1190,穩定固持光纖夾座1190。
彈性卡止片1146是作為卡合在沿第2導引部1142前進之光纖夾座1190而限制該前進行及後退之卡止機構展現功能。
在第1導引部1132之滑面1133,沿第1導引部1132之形成方向(前後方向),形成有溝部1139。
在溝部1139之底部形成有突出於滑面1133上之彈性突出片1137。
彈性突出片1137具有:傾斜板部1137a,沿前後方向愈接近第2導引部1142之方向慢慢上昇且延伸形成、以及延伸板部1137b,從傾斜板部1137a之延伸端而沿前後方向與滑面1133平行延伸形成。
延伸板部1137b之上面的高度位置宜為接近從已定位在第2導引部1142上之光纖夾座1190延伸之挿入光纖1001之位置。
彈性突出片1137可在基端部1137c上做彈性彎曲變形。
為此,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於滑面1133上前進時,傾斜板部1137a被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下壓而收容在溝部1139,以此藉彈性突出片1137,不會對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前進造成障礙。
在彈性突出片1137可形成挿入光纖1001之確認位置用之一個或者是多個顯示1140。
圖示例之顯示1140包括:藉光纖刀具(省略圖示)而調整長度之前的挿入光纖1001之前端之確認位置用之顯示1140a、挿入光纖1001之裸光纖1001a之前端之確認位置用之顯示1140b、及挿入光纖1001之被覆1001b之前端之確認位置用之顯示1140c。
在夾具基部1130之第2導引部1142之下部形成一用以暫時放置光纖連接工具1200之切口1130a。切口1130a是由第2導引部1142之下緣朝向後方而慢慢上昇而斜向形成。
光纖連接工具1200例如是將插入閉合體之盒體(省略圖示)之端縁部插入切口1130a之狀態下而卡止在前述盒體,就可暫時放置。
其次,一邊參考第78A圖~第78D圖,一邊說明使用光纖連接工具1200而將內建光纖1001、1162與挿入光纖1001連接(光學式連接)之方法。
如第69圖~第71圖所示,事先將接頭用工具1230安裝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藉此將夾插片部1231a插入夾部1163之後側延伸片1165與蓋件1166、1167之間,形成為可將挿入光纖1001插入之狀態。
如第76圖所示,挿入光纖1001是配置於基部1191之定位槽1191a內,藉蓋體1192擠入基部1191而握持固定。挿入光纖1001確保著朝前方之預定突出長度而固定在光纖夾座1190。
光纖夾座1190載置於第2軌部1142之滑面 1143,將卡止用突起1198卡合在彈性卡止片1146之卡合用凹部1146c而定位。
其次,如第78A圖及第78B圖所示,將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載置於連接夾具1110之第1導引部1132之滑面1133上,在藉導引壁部1135而限制寬度方向之移動之狀態下,朝光纖夾座1190前進。
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移動過程中,藉使基板部1221之兩側緣部1221a進入側壁部1135之內面之溝部1135a,可限制滑件1220之上浮。
如第78C圖所示,藉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前進,將卡止用突起1227卡合在彈性卡止片1136之卡合用凹部1136c,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在藉彈性卡止片1136夾持而穩定固持之狀態下,定位在滑面1133上。將該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位置稱為前進極限位置。
挿入光纖1001插入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之校準槽1169a,抵觸於內建光纖1001、1162之後端。符號C1是對合連接位置。
在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與光纖夾座1190之間之挿入光纖1001亦形成撓曲部。
如圖76所示,在前進極限位置,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前端部是進入至在光纖夾座1190之一側延伸部1196與另一側延伸部1197之間所確保之第2單元收容空間1199。
此時,光纖夾座1190之照合用凸部1197b是進 入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之照合用凹部1226b。
如圖78D所示,操作接頭用工具1230,從夾部1163拔出夾插片部1231a,藉夾持彈簧1168之彈性,在後側延伸片1165與蓋件1166、1167之間握持固定光纖1001之前端之裸光纖1001a。藉此,可穩定地維持附有夾部之套接管1160之相對於內建光纖1001、1162之光纖1001之對合連接狀態。
在光纖連接工具1200中,連接夾具1110具有將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導向光纖夾座1190之第1導引部1132,因此不將光纖夾座1190移動,而將光學連接器1210往光纖夾座1190移動,藉此可進行光纖1001、1162之連接。
因此,就算挿入光纖1001之剩餘長度很短的時候,亦能進行光纖1001、1162之確實的連接。
其次,針對相對於滑件1220裝設光學連接器1210以及由滑件1220取下該光學連接器1210之操作進行說明。
如第72圖所示,滑件1220之彈性卡止片1225能彈性彎曲變形,因此可將彈性卡止片1225朝相互遠離之方向彎曲變形,藉此可將光學連接器1210設置於彈性卡止片1225之間。
如第72圖及第73圖所示,要從滑件1220取下光學連接器1210時,將相當於滑件1220之前部之部分的光學連接器1210往上方移動。
藉此,光學連接器1210抵接於滑件1220之後 部(較彈性卡止片1225後方之位置),以此處為支點,成為愈朝滑件1220前方愈上升之傾斜的姿勢。
如第75A圖~第75C圖所示,愈將光學連接器1210之傾斜加大,光學連接器1210之旋鈕1170之側緣部1170b抵接於卡止凸部1225a之切面1225j之下緣1225k。
如上述,下縁1225k愈朝後方(圖73之左方)愈使突出高度增加,因此使側緣部1170b更形成傾斜姿勢,在卡止凸部1225a,由下緣1225k施有含外側成分之力。
為此,如第72圖及第74圖所示,彈性卡止片1225朝相互遠離之方向變形,使解除相對於旋鈕1170之卡止凸部1225a之卡止,可將光學連接器1210由滑件1220取下。
另一方面,不將光學連接器1210傾斜地朝上方移動,旋鈕1170抵接於卡止凸部1225a之下面下面1225d,阻止上方移動。
如此,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中,於彈性卡止片1225形成有具有切口1225c之卡止凸部1225a,因此在通常狀態下,光學連接器1210不容易從滑件1220脫離,且,容易進行從滑件1220取下光學連接器1210之操作。
在光纖連接工具1200中,藉使光纖連接用單元1020於連接夾具1110上接近於光纖夾座1190,可進行光纖1001、1162之連接,因此光纖夾座1190亦可固定在夾具基部1130。又,光纖夾座1190亦可與夾具基部1130一體形成。
連接機構、夾插件、光纖夾座之具體構成只要適於本發明的技術思想,並無任何限定。
插入光纖並無特別的限制,舉例來說諸如在具有數樓層之建築物中鋪設在跨越各樓層之直孔(例如電梯用升降通路)之光纖、施有屋內配線之光纖、配線於光學複合電子機器之光纖等。
已於上述說明中說明了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但該等只是舉例顯示本發明,須理解該等並不是考慮作為限定之元件。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下進行追加、省略、替換、及其他的變更。因此,本發明不應視為藉前述之說明予以限定,而是受限於申請專利範圍。
1‧‧‧插入光纖
10‧‧‧光纖連接用單元
11‧‧‧單元基部
12‧‧‧撓曲空間
21‧‧‧延伸光纖
24‧‧‧光纖纜線
25‧‧‧外覆材
30‧‧‧機械接合固持部
50‧‧‧夾持構件固持部
60‧‧‧接頭固持部
70‧‧‧纜線夾持構件
71‧‧‧夾持基部
75‧‧‧前側突出部
90‧‧‧光纖夾座
110‧‧‧連接夾具
120‧‧‧滑件
130‧‧‧夾具基部
1a、21a‧‧‧裸光纖
21c‧‧‧撓曲變形
24a‧‧‧終端
34a、34b‧‧‧錐狀開口部
C1‧‧‧對合連接位置
L1‧‧‧第1撓曲寬度
L2‧‧‧第2撓曲寬度

Claims (17)

  1. 一種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光纖夾持部及被導引部,該機械接頭固持部固持機械接頭,該光纖夾持部在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夾持第1光纖,該被導引部可沿著設於用以固定與前述第1光纖對合之第2光纖之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滑動;及連接夾具,具有導引部及光纖固定部,該導引部導引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該光纖固定部固定前述第2光纖,並且,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於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與前述光纖夾持部之間,形成第1撓曲寬度,且,當抵接時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與前述光纖固定部之間,可確保較前述第1撓曲寬度短之第2撓曲寬度。
  2. 如請求項1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第2撓曲寬度係當抵接時為10mm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於前述導引部,形成有防止前述被導引部自前述連接夾具上浮之槽部。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第1光纖係自光纖纜線之終端拉出之光纖,且前述光纖夾持部係夾持前述光纖纜線之終端之纜線夾持構件。
  5. 如請求項1之光纖連接工具,更包含有纜線外覆材夾持 構件,且前述纜線外覆材夾持構件具有夾持構件本體及蓋片,該夾持構件本體於底壁部之左右設有側壁部,該蓋片於該夾持構件本體設成藉由鉸鏈部而可開闔,於前述夾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間,確保嵌入第1光纖纜線之第1纜線槽,與自該第1纜線槽之一端延伸形成相較該第1纜線槽狹幅且嵌入有截面尺寸相較該第1光纖纜線小之第2光纖纜線之第2纜線槽,呈槽寬中央相互一致,於前述夾持構件本體之兩側壁部內面,形成有複數相對之呈三角形截面且沿第1、第2纜線槽之深度方向延伸之夾持爪,於前述夾持構件本體之底壁部內面,及前述蓋片於前述夾持構件本體關閉時面對該夾持構件本體底壁部內面之內面側,形成有第1突起爪與第2突起爪,該第1突起爪陷入收納於前述第1纜線槽之前述第1光纖纜線之外覆材,該第2突起爪陷入收納於前述第2纜線槽之前述第2光纖纜線之外覆材。
  6. 如請求項5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夾持爪之中,前述第1纜線槽兩側之相互相對之第1夾持爪,自第2纜線槽兩側相互相對之側壁部內面之假想延長線,朝第1纜線槽之槽寬中央側突出。
  7. 如請求項6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第1纜線槽構造成可使截面尺寸為寬2.0mm×高3.1mm之矩形截面之前述 第1光纖纜線其寬向與槽寬向一致地嵌入,且前述第2纜線槽構造成可使截面尺寸為寬1.6mm×高2.0mm之矩形截面之前述第2光纖纜線其寬向與槽寬向一致地嵌入,前述夾持構件本體與前述蓋片可構造成當前述第1光纖纜線嵌入前述第1纜線槽之狀態,或當前述第2光纖纜線嵌入前述第2纜線槽之狀態時,將前述蓋片關閉前述夾持構件本體,且收納前述第1光纖纜線或前述第2光纖纜線之矩形筒狀體,並且相互相對之前述第1夾持爪之脊線間距離為1.5±0.1mm,間隔第2纜線槽而相互相對之側壁部內面間之距離為1.7±0.15mm,前述夾持爪中之前述第2纜線槽兩側之相互相對之第2夾持爪之脊線間距離為1.15±0.05mm。
  8. 如請求項5~7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第2纜線槽形成槽深度較前述第1纜線槽淺,且前述夾持構件本體底壁部內面具有位於前述第1纜線槽之槽底之第1槽底面,及於前述第2纜線槽之槽底形成與前述第1槽底面平行之第2槽底面,並且與第1槽底面和第2槽底面平行且通過相互相對之前述第1突起爪之頂點間之中央之假想平面,通過相互相對之前述第2突起爪之頂點間之中央。
  9. 如請求項8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相互相對之前述第1突起爪是,突設於前述蓋片之蓋側第1突起爪自蓋片內面突出之突出尺寸,較突設於夾持構件本體之本體側第1 突起爪自前述第1槽底面突出之突出尺寸大,並且相互相對之前述第2突起爪是,突設於蓋片之蓋側第2突起爪自蓋片內面突出之突出尺寸,較突設於夾持構件本體之本體側第2突起爪自前述第2槽底面突出之突出尺寸大。
  10. 如請求項8或9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第1槽底面與前述第2槽底面之間,具有可抵接第1光纖纜線之端面之落差。
  11. 如請求項5~10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相互相對之前述第1突起爪之頂點間距離,較相互相對之前述第2突起爪之頂點間距離大。
  12. 一種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機械接頭用工具,將對接連接之光纖對,於元件之間藉彈簧之彈性夾住以維持前述光纖彼此之連接狀態,且前述機械接頭用工具,具有插入居間構件及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該插入居間構件藉擠入機械接頭之元件間以保持推開前述元件間之狀態,該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呈用以將擠入前述機械接頭之前述元件間之前述插入居間構件,自前述元件間拉出之環狀,插入居間構件具有幹部、插入居間片支持部及插入居間片部,前述幹部由設在前述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之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支持,前述插入居間片支持部是自前述幹部沿前述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之中心軸線方向 延伸出,前述插入居間片部突設於前述插入居間片支持部之延伸方向多處且分別插入居於前述機械接頭之前述元件間,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形成於面對壁部,該面對壁部隔著前述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之內側空間而面對使前述插入居間構件朝外側突出之插入居間構件插通孔,前述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構造成,藉由於其圓周方向對位在前述面對壁部與前述插入居間構件插通孔之間之兩側之側壁部施加使該側壁部相互接近之方向之側壓,以變形讓前述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與前述插入居間構件插通孔之間之距離增大,而縮小前述插入居間構件朝前述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外側突出之突出量,可將插入居間構件之複數個插入居間片部自前述元件間拔出。
  13. 如請求項12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插入居間片支持部係可彈性變形。
  14. 如請求項12或13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插入居間構件,係藉前述插入居間構件支持部安裝複數個於前述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
  15. 如請求項12~14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前述機械接頭被固持於具有相對之一對突壁部之單元基部之前述突壁部間,且前述插入居間片支持部嵌合於前述一對突壁部間而被限制寬向之移動。
  16. 如請求項15之光纖連接工具,其中插入居間構件驅動部嵌合於形成在前述突壁部之嵌合凹部而被限制長向之移動。
  17. 一種光纖之連接方法,係使用光纖連接工具,該光纖連接工具包含有光纖連接用單元及連接夾具,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具有機械接頭固持部、光纖夾持部及被導引部,該機械接頭固持部固持機械接頭,該光纖夾持部在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夾持第1光纖,該被導引部可沿著設於用以固定與前述第1光纖對合之第2光纖之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滑動;前述連接夾具具有導引部及光纖固定部,該導引部導引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該光纖固定部固定前述第2光纖,並且,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於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與前述光纖夾持部之間,形成第1撓曲寬度,且,當抵接時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與前述光纖固定部之間,可確保較前述第1撓曲寬度短之第2撓曲寬度,且前述光纖之連接方法藉著使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沿前述連接夾具之導引部,朝接近前述光纖固定部之方向移動,並且,對自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插入之前述第1光纖與自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插入之前述第2光纖,施加對合方向之力,如此於前述機械接頭之一端側使前述第1光纖產生撓曲變形,且於前述機械接頭之另一端側不使前述第2光纖產生撓曲變形。
TW103107003A 2013-02-28 2014-03-03 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 TWI5063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0123A JP5871840B2 (ja) 2013-02-28 2013-02-28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2013040044A JP5827256B2 (ja) 2013-02-28 2013-02-28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JP2013040125A JP5820411B2 (ja) 2013-02-28 2013-02-28 ケーブル外被把持部材
JP2013040124A JP5827257B2 (ja) 2013-02-28 2013-02-28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用工具
JP2013040096A JP5871839B2 (ja) 2013-02-28 2013-02-28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2626A true TW201502626A (zh) 2015-01-16
TWI506320B TWI506320B (zh) 2015-11-01

Family

ID=51428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7003A TWI506320B (zh) 2013-02-28 2014-03-03 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9568B2 (zh)
EP (1) EP2963466A4 (zh)
CN (1) CN105008972B (zh)
CA (1) CA2901986C (zh)
MY (1) MY179110A (zh)
TW (1) TWI506320B (zh)
WO (1) WO201413315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2486A (zh) * 2017-10-31 2018-02-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组件、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TWI813014B (zh) * 2020-12-25 2023-08-21 日商東京製綱股份有限公司 索體錨定零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7229B2 (ja) * 2014-04-2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受け側光ファイバ付き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US9829633B2 (en) * 2014-10-06 2017-11-2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leaving optical fibers
US10345526B2 (en) * 2014-12-14 2019-07-09 Telescent Inc. High reliability robotic cross-connect systems
BR112018014991A2 (pt) * 2016-01-22 2018-12-18 Fujikura Ltd suporte e método de processamento de uma fibra ótica
BR102017000982A8 (pt) * 2017-01-17 2023-04-11 Furukawa Ind S A Produtos Eletricos Conector para cabo de fibra óptica única e mordente para cabo de fibra óptica única
BR202017009256Y1 (pt) * 2017-05-02 2020-03-24 Valcir Fabris Dispositivo de retenção de cabos
CN108345076A (zh) * 2018-04-19 2018-07-31 中科光电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缆分纤箱内的尾纤式对接盘
WO2019222646A1 (en) * 2018-05-17 2019-11-2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Fiber optic connector
CN108572418B (zh) * 2018-06-13 2023-10-20 汇聚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的插芯对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428U (ja) 1993-02-16 1994-09-02 日本マランツ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用ツマミ
JP3540096B2 (ja) * 1996-05-30 2004-07-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H10274721A (ja) * 1997-03-31 1998-10-1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及び光ファイバ研磨方法
JP2000121863A (ja) 1998-10-20 2000-04-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部、光ファイバ心線接続部及び光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心線
US7412145B2 (en) 2003-02-17 2008-08-12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fiber connecting tool
JP2005128139A (ja) 2003-10-22 2005-05-19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DE602005013441D1 (de) 2004-04-09 2009-05-07 Tomoegawa Paper Co Ltd Verfahren zur Verbindung von optischen Fasern und optischen Komponenten unter Verwendung von Faserbiegungen
JP2007178786A (ja) * 2005-12-28 2007-07-12 Photonic Science Technology Inc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及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4566932B2 (ja) * 2006-03-08 2010-10-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
JP4724091B2 (ja) * 2006-10-26 2011-07-13 株式会社サンコーシヤ 通信ケーブル用クロージャ
JP4832389B2 (ja) 2007-09-11 2011-12-07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組立治具
JP2011117985A (ja) * 2007-12-25 2011-06-16 Nf Techno Summit Corp 光ファイバー接続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ー接続方法
BRPI0916274B1 (pt) 2008-08-04 2021-08-3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erramenta de construção de conector óptico
JP5401090B2 (ja) 2008-12-22 2014-01-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5260472B2 (ja) 2009-10-29 2013-08-1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外被把持型光コネクタ用の外被把持部材
CN107678100B (zh) * 2011-08-09 2019-09-20 株式会社藤仓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JP5538326B2 (ja) * 2011-08-09 2014-07-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2013040124A (ja) 2011-08-15 2013-02-28 Osaka Univ 自己組織化単分子膜形成用の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半導体素子
JP5917043B2 (ja) 2011-08-15 2016-05-11 花王株式会社 皮膚外用剤
JP5855389B2 (ja) 2011-08-16 2016-02-09 クラシエホーム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皮膚洗浄剤組成物
JP2013040044A (ja) 2011-12-23 2013-02-28 Nakane Kikai Kk 昇降機
JP5574302B2 (ja) 2012-09-26 2014-08-20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金属硫化物と金属酸化物の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2486A (zh) * 2017-10-31 2018-02-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组件、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TWI813014B (zh) * 2020-12-25 2023-08-21 日商東京製綱股份有限公司 索體錨定零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39568B2 (en) 2018-11-27
TWI506320B (zh) 2015-11-01
US20160011378A1 (en) 2016-01-14
EP2963466A1 (en) 2016-01-06
CN105008972B (zh) 2018-09-21
CA2901986A1 (en) 2014-09-04
EP2963466A4 (en) 2016-10-12
MY179110A (en) 2020-10-28
CN105008972A (zh) 2015-10-28
CA2901986C (en) 2018-12-11
WO2014133157A1 (ja) 2014-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6320B (zh) 光纖連接工具及光纖連接方法
US10025037B2 (en) Method of splicing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device
EP0490698B1 (en) Method of stacking ferrules of a stacked-type optical connector and a stacked-type optical connector
JP5820484B2 (ja) 光コネクタ
JP5400155B2 (ja)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コネクタ用フェルール
KR100698594B1 (ko) 광섬유 접속공구 및 광섬유 접속방법
US20180299623A1 (en) Unitary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wo bare optical fibers
JP5325955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4047104B2 (ja) 光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KR101087037B1 (ko) 기계식 접속자용 공구 겸용 보호 케이스
JP2013047741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5871840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5538326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5827256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JP2013015786A (ja) 光コネクタ
JP5782478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JP5596635B2 (ja) 光コネクタ
JP5865291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JP2008262245A (ja) 光コネクタ組立工具
JP5827257B2 (ja)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用工具
JP2013015785A (ja) 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2013015783A (ja) 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2013015782A (ja) 光コネクタ
JP2009122594A (ja) 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