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8100B -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8100B
CN107678100B CN201710799943.9A CN201710799943A CN107678100B CN 107678100 B CN107678100 B CN 107678100B CN 201710799943 A CN201710799943 A CN 201710799943A CN 107678100 B CN107678100 B CN 107678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mechanical splice
jie
fiber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999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78100A (zh
Inventor
森冈宽遵
山口敬
泷泽和宏
高见沢和俊
沼田哲宏
浜冈笃
大堂淳司
佐佐木正
井田政裕
南隼人
铃木千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40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52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40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52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40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008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60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5863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60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59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92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596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78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8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78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81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2Assembly tools, e.g. crimping tool or pressing benc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5Alignment or adjustment devices for aligning prior to splic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3Adjustment or alignment devices for alignment prior to splic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机械接头单元具备:机械接头,其通过基座与盖体形成为两部分的构造在两者的对合面形成光纤引导槽并能够在上述盖体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和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其用于与被上述机械接头把持的上述第一光纤,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具备:机械接头保持部,其保持上述机械接头;和被引导部,其能够沿着形成于连接工具的引导部滑动,上述连接工具固定有欲与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的第二光纤。

Description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80037589.1、申请人为株式会社藤仓以及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发明名称为“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的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利用机械接头将光纤彼此对接连接的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本申请主张于2011年8月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74047号、2011年8月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74048号、2011年8月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74049号、2011年8月2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86090号、2011年8月2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86091号、以及2011年11月2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259209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它们的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机械接头一般构成为具备:具有光纤引导槽的基座、被覆盖于上述基座的盖体、以及将上述基座与盖体以相互配合的状态夹紧的板簧,在将光纤彼此光连接时,将在利用楔形件部件将盖稍打开的状态下从机械接头的一端侧被插入到光纤引导槽(以下根据情况下简称为引导槽)的光纤、与从另一端侧被插入到引导槽的光纤在引导槽上进行对接连接。
在利用该机械接头进行光纤连接的情况下,一般使用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
以往,如图108示意性示出的连接工具81所示,构成为在中央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机械接头2的机械接头固定部83,在其两侧设置有对光纤支架84、85进行引导以使它们能够分别滑动的光纤支架引导部86、87,在将光纤88、89彼此光纤连接时,使保持有一方的光纤88的光纤支架84、以及保持有另一方的光纤89的光纤支架85从两侧分别向机械接头2沿箭头滑动,将被保持的光纤88、89在机械接头2的引导槽内对接连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工具与图21的连接工具相同,也是相对于机械接头而使两侧的光纤支架向机械接头滑动的结构。
专利文献2记载了将被保持于光纤支架的光纤插入机械接头(光纤连接器)并在其内部进行对接连接的光纤连接工具。
专利文献3记载的光连接器用工具具备:介插部件,其插入光连接器的夹紧部的对开的元件间来使元件间开放;和介插部件驱动部,使其从左右因侧压而以上下尺寸增大的方式变形,从而使位于上下的一侧的第一可动端部与介插部件卡合而从配置于上下的另一侧的光连接器的元件间拔出介插部件。
专利文献4记载了如下的光纤连接器,其将被电缆把持部件把持的光纤电缆的被引出的光纤的端部彼此以沿一定的方向相互对接的状态连接,该光纤连接器具备:一对夹持被引出的光纤的端部的夹持部件、以通过弹力进行夹持的方式向一对夹持部件加压的弹簧部件、搭载电缆把持部件并进行引导的引导器、对搭载于引导器的电缆把持部件进行限制的限制罩、多个将一对夹持部件保持为分离状态的插入单元、在电缆把持部件被收纳于外壳内的情况下将该引导器锁定于外壳的锁定机构。
专利文献5记载了将引导销插入光连接器的销孔的销插入部件,其特征是一端侧从端面突出并且具备保持部,该保持部在宽度方向空开规定间隔而保持至少两根引导销的另一端侧,该销插入部件将上述至少两根引导销统一插入上述光连接器的对应各销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719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032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2757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4595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8-110439号公报
然而,例如在向新的用户房屋导入光线路时,在从架空的光通信线路的光密闭盖向用户房屋拉扯分支电缆的情况下,在光密闭盖上从光纤干线取出适当的光纤并将其切断,在切断点的一侧的光纤安装光连接器,并与分支电缆侧的光连接器进行光连接,但在之后由于解除等而不使用该光线路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利用该已不使用的光线路,需要将切断点的上述一侧的光纤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光纤再连接。
此时,需要将与分支电缆的光连接器连接的一侧光连接器、与在上述光线路导入时的切断点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光纤光连接。
在该情况下,有时使用在一端侧安装于光连接器的中继用的带光连接器的光纤,将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连接器(中继用的光连接器)与上述一侧光连接器进行连接器连接,并通过机械接头将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纤(中继用的光纤)与上述切断点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光纤连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述切断点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光纤在光密闭盖内作为余长而伸出的长度例如是8cm左右等那么短,所以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机械接头进行的光纤连接作业性非常差,或者难以实现。
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工具81中,在如上述那样光纤的余长较少的状况下利用机械接头进行光纤连接的情况下,作业性非常差。
即,在使光纤支架侧滑动的构造中,若考虑其滑动的距离,则连接工具81的长边方向尺寸例如成为140mm等大小尺寸,所以使用该连接工具81,利用机械接头难以将在上述光密闭盖内余长为80mm左右那样的短余长的光纤对接连接。
另外,保持的光纤的余长较短,所以使保持有该短余长的光纤的光纤支架动作的操作本身的作业性很差。
因此,希望能够利用机械接头将这样的短余长的光纤连接。
然而,为了将从末端引出光纤并安装有机械接头的光纤电缆收纳到光连接箱等的作业等而进行操作时,为了使光纤不发生破损需要充分留意,所以作业并不容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要连接的光纤中的一方的光纤的余长相当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机械接头进行光纤连接的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末端引出的光纤的破损并能够优化光纤电缆的操作性的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从光纤电缆的末端引出的光纤的破损并能够优化光纤电缆的操作性的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机械接头被把持固定的光纤的破损并能够优化机械接头的操作性的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具备:机械接头,其通过基座与盖体形成为两部分的构造在两者的对合面形成光纤引导槽并能够在上述盖体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和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其用于与被上述机械接头把持的上述第一光纤连接,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具备:机械接头保持部,其保持上述机械接头;和被引导部,其能够沿着形成于连接工具的引导部滑动,上述连接工具固定有欲与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的第二光纤。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在上述盖体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并且使盖体的另一端侧成为打开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在上述机械接头安装有楔形件,该楔形件使该机械接头的盖体的另一端侧成为打开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光纤是从光纤电缆的末端被引出的伸出光纤,所述机械接头单元还具备对上述光纤电缆的末端的外套进行把持的外套把持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和上述外套把持部形成为相互分开,在它们之间的上述伸出光纤形成有弯曲。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在形成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的两侧的侧壁部的外表面具备突部,使该突部与在设置于连接工具侧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卡合片形成的卡合凹处卡合,从而将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固定于连接工具侧。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所述机械接头单元还具备在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以及上述外套把持部的一方的面侧设置的基板部,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以及上述外套把持部与上述基板部形成为一体。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光纤是从光纤电缆的末端被引出的伸出光纤,所述的机械接头单元还具备:电缆把持部件,其把持上述光纤电缆;把持部件保持部,其将上述电缆把持部件保持为能够沿上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移动;第一接头用件,其具有使上述机械接头的盖体的一端侧成为打开的状态的第一楔形件;以及第二接头用件,其具有为上述机械接头的盖体的另一端侧成为打开的状态的第二楔形件。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第一接头用件具备间隔件,该间隔件使上述电缆把持部件沿上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移动,相对于上述机械接头而在规定的距离停止,将上述第一楔形件从上述机械接头的上述基座与盖体之间拔出,由此将上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夹在上述基座与盖体之间进行把持固定,并且使上述电缆把持部件更加接近上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由此在上述电缆把持部件与上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上述伸出光纤上形成弯曲变形。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间隔件被压入间隔件收纳部,该间隔件收纳部形成在,设置于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的定位突起、与设置于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的定位凹部之间,上述定位突起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将上述间隔件朝向上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按压。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在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具备杆部件,该杆部件以与上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能够在保持上述电缆把持部件的后端部并限制其后退的限制位置、与不限制上述电缆把持部件的后退的待机位置之间转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杆部件具有卡止突起,其通过与上述第一接头用件卡止,由此将上述杆部件保持于上述待机位置,将上述第一楔形件从上述机械接头的上述基座与盖体之间拔出,由此将上述卡止突起的卡止解除,从而能够使上述杆部件向上述限制位置转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第二接头用件具备:环状的楔形件驱动部,其用于将上述第二楔形件从上述基座与盖体之间拔出;和保持壁部,其包围并保持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以及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对上述楔形件驱动部施加侧压,由此将上述第二楔形件从上述基座与盖体之间拔出,并且,将上述保持壁部之间打开,从而能够将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从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分离。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中优选为,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具有供突出到上述电缆把持部件的前侧的嵌合部插入的、剖面近似正方形的插入孔,上述电缆把持部件能够以上述伸出光纤的轴线方向为中心在相差90°的多个方向与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嵌合。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具备:机械接头引导部,其将机械接头引导为能够直线地滑动;和光纤位置固定部,其对第二光纤的位置进行固定,该第二光纤设置在与上述机械接头的滑动方向对置的位置,其中,该机械接头通过基座与盖体形成为两部分的构造在两者的对合面形成光纤引导槽并能够在盖体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上述机械接头在上述盖体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并且使盖体的另一端侧成为打开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在上述机械接头引导部的部分设置有浮出防止部,该浮出防止部防止上述机械接头从机械接头引导部浮起。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上述机械接头引导部是将保持有机械接头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引导为能够滑动的构造。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上述光纤位置固定部由对保持第二光纤的光纤支架进行固定的支架固定部构成。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对于上述支架固定部而言,光纤支架能够在该支架固定部上滑动,并且,支架固定部的工具长边方向的长度与光纤支架的工具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在上述机械接头引导部设置有前端位置记号M,其表示使光纤支架位于上述支架固定部的状态下从该光纤支架伸出的光纤的前端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作为将上述光纤支架定位于规定的位置的定位部而在机械接头引导部与支架固定部的边界部设置突起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作为将上述机械接头定位于规定的位置的定位部而在机械接头引导部与光纤位置固定部的边界部设置突起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在上述支架固定部被固定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的光纤支架的前端面,作为规定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前进限度的前进限度规定机构。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在上述机械接头引导部的与支架固定部的边界附近设置有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卡合片,该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卡合片具有使被设置于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两侧面的突部卡合的卡合凹处。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卡合片与U字形弯曲部连接,该U字形弯曲部与工具前端侧宽幅部的两侧部连结。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在上述支架固定部的与机械接头引导部的边界附近设置有光纤支架卡合片,该光纤支架卡合片具有将被设置于上述光纤支架的两侧面的突部卡合的卡合凹处。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中优选为,上述光纤支架卡合片与U字形弯曲部连接,该U字形弯曲部与工具前端侧宽幅部的两侧部连结。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中,使机械接头朝向位置被固定的第二光纤前进,将第二光纤插入机械接头的光纤引导槽内,从而将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连接,所述机械接头通过基座与盖体形成为两部分的构造在两者的对合面形成光纤引导槽并能够在上述盖体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中优选为,利用光纤支架保持上述第二光纤。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中优选为,利用光纤连接用辅助件保持上述机械接头,该光纤连接用辅助件保持该机械接头并能够在机械接头引导部上滑动,使保持有机械接头的该光纤连接用辅助件朝向上述第二光纤前进。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中优选为,在具有上述机械接头引导部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设置有浮出防止部,该浮出防止部防止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从机械接头引导部浮出。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中优选为,作为将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连接之前的工序,在将光纤的包覆除去的工序以及将光纤切断为规定长度的工序中,作为分别规定包覆除去开始位置或者光纤切断位置的间隔件,使用如下附件,即、一体地具有载置用于保持第二光纤的光纤支架的台部、和形成于上述台部的前方侧的规定长度的前方部,并以在相对于上述光纤支架相互定位的状态下能够装卸的方式一体化。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光纤是从光纤电缆的末端被引出的伸出光纤,利用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保持基板部,在该基板部的一方的面侧设置有保持有上述机械接头的机械接头保持部以及把持有上述光纤电缆的末端的外套的外套把持部。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中优选为,上述第一光纤是从光纤电缆的末端被引出的伸出光纤,作为在上述盖体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并使盖体的另一端侧成为打开的状态之前的工序,具有将把持有光纤电缆的电缆把持部件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的工序,利用上述光纤连接用辅助件保持基板部,在该基板部的一方的面侧设有保持有上述机械接头的机械接头保持部以及保持有上述电缆把持部件的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在光纤连接用辅助件所具备的机械接头保持部保持机械接头,该机械接头把持有第一光纤,使设置有引导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引导部的连接工具沿上述引导部滑动,就能够进行与被固定于连接工具的第二光纤的对接连接。
另外,不使机械接头直接滑动,而是使光纤连接用辅助件滑动,从而能够使机械接头直线性精度高且顺利地前进,使机械接头侧移动从而顺利地进行使光纤彼此的对接连接的连接方法。
这样,不需要移动第二光纤,所以即使第二光纤的余长很短,也能够不存在特别问题地进行机械接头的对接连接,能消除因第二光纤的余长短而使作业性变差或者难以实现的问题。
另外,移动短余长的光纤的操作使作业性变差,但在对接连接时第二光纤位置固定,所以在这方面也能消除作业性差的问题。
根据安装有收纳第一光纤的壳体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从机械接头伸出的第一光纤不会引起作业的故障,能提高光纤连接作业的作业性。
根据在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安装有机械接头的机械接头单元,在施工现场进行光纤连接时,使机械接头单元保持原样沿连接工具的上述引导部滑动就能够进行与第二光纤的对接连接,所以施工现场的作业性提高。
根据在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安装机械接头并且安装壳体的机械接头单元,在施工现场进行光纤连接时,从机械接头伸出的第一光纤不会引起作业的故障,使机械接头单元保持原样沿连接工具的上述引导部滑动就能够进行与第二光纤的对接连接,所以施工现场的光纤连接作业变得非常简单,随着短余长的光纤的连接的作业性的提高,现场施工的作业性也大大提高。
另外,能够作为机械接头单元这样的单体部件使用,不仅是在连接作业的阶段,在部件的管理、向现场搬运的其它各方面毫不复杂,操作很容易,在各种场合下提高效率。
预先在机械接头安装有楔形件,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作业性。
另外,形成为将楔形件安装于具有能够与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两侧的壁部卡合、分离地卡合的啮合爪的楔形件单元的构造,从而楔形件的操作变得容易。
在第一光纤是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情况下,如果适用于在光密闭盖内的、向用户房屋导入光线路时切断的光纤的一侧光纤安装的光连接器、和与切断点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短余长的光纤的连接,则能非常有效地利用本发明的一方的光纤的余长很短也能完成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或者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使在盖体的一端侧把持有第一光纤的机械接头,朝向位置被固定的第二光纤前进,将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连接,即,不需要移动第二光纤,所以即使第二光纤的余长很短,也能够不存在特别问题地进行机械接头的对接连接,能消除因第二光纤的余长短而使作业性变差或者难以实现的问题。
另外,移动保持有短余长的光纤的光纤支架的操作本身的作业性很差,但在对接连接时光纤支架位置固定,所以在这样方面也能够消除作业性差的问题。
如上所述,不是使机械接头在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上直接滑动的结构,而是形成经由保持机械接头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而滑动的结构,这样就能够使机械接头顺利地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或者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使在盖体的一端侧把持有第一光纤的机械接头,朝向利用浮出防止部防止机械接头浮出并且位置被固定的第二光纤前进,能够将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连接,即,不需要移动第二光纤,所以即使第二光纤的余长很短,也能够不存在特别问题地进行机械接头的对接连接,能消除因第二光纤的余长短而使作业性变差或者难以实现的问题。
另外,移动保持有短余长的光纤的光纤支架的操作本身的作业性很差,但在对接连接时光纤支架位置固定,所以在这样方面也能够消除作业性差的问题。
在对接连接时不需要移动第二光纤,所以即使是如上所述那样形成使光纤支架能够滑动的构造,也能够使光纤支架的工具长边方向的长度与支架固定部的工具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从而能够缩短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的全长。
由此,能够充分缩短对接连接的第二光纤的长度。
如上所述,不是使机械接头在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上直接滑动的结构,而是形成经由保持机械接头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而滑动的结构,这样就能够使机械接头顺利地动作。
如上所述,利用前端位置记号,容易确定第二光纤从光纤支架伸出的长度(切断长度)。另外,容易定位光纤支架。另外,能够正确设定机械接头的前进限度位置。另外,简单而正确地确定应该对应的机械接头的前进限度位置和光纤支架的位置。另外,使设置于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突部与连接工具侧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卡合片的卡合凹处卡合,从而在对接连接作业期间,能够将保持有第一光纤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适当地固定于连接工具。另外,与U字形弯曲部连接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卡合片的卡合凹处利用U字形弯曲部的弹性,能够对设置于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两侧面的突部进行夹持,从而能够利用适当的夹持力夹持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另外,使设置于光纤支架的突部与连接工具侧的光纤支架卡合片的卡合凹处卡合,从而在对接连接作业期间,能够将保持有第二光纤的光纤支架适当地固定于连接工具。另外,与U字形弯曲部连接的光纤支架卡合片的卡合凹处利用U字形弯曲部的弹性,能够对设置于光纤支架的两侧面的突部进行夹持,从而能够利用适当的夹持力夹持光纤支架。
根据本发明,将接头支架部和外套把持部设置于共用的基体,所以光纤电缆的末端与连接的相对位置总是保持一定。因此,在向光纤连接箱等进行收纳作业等时,过大的力不会作用于上述末端与连接之间的光纤,能够防止破损。因此,操作性很好。
另外,本发明的光纤连接用单元构造简单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由此保持原样地将其收纳于光连接箱(光纤终端盒等)进行使用。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从光纤电缆的末端引出的光纤的破损,能够优化光纤电缆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被把持固定于机械接头的光纤的破损,能够优化机械接头的操作性。另外,能够容易地将光纤连接用单元上下层叠多个然后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进行的利用机械接头对接连接光纤彼此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连接工具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右侧视图。
图7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7的连接工具附近的放大图。
图9是图7的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连接器附近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机械接头的图,图(a)是主视图,图(b)是放大了的右侧视图,图(c)是图(b)的B-B剖视图。
图11是仅表示图1等中的连接工具、滑架以及光纤支架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连接工具的俯视图。
图13的(a)是图12的C-C剖视图,图13的(b)是图12的D-D剖视图。
图14是图11的滑架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主视图。
图16是对楔形件单元向滑架的安装状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施工方法以及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利用机械接头将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连接时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完成准备阶段而进行对接连接时的初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接着图17的阶段将光纤支架安装于连接工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接着图18的阶段将壳体以及被固定于滑架的带楔形件的机械接头设置于连接工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接着图19的阶段使壳体以及被固定于滑架的带楔形件的机械接头在连接工具上滑动从而将内置的第一光纤、与被光纤支架保持的第二光纤对接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的状态)。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1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2的E-E剖视图。
图25是图22的左侧视图。
图26的(a)是图22的F-F剖视图,图26的(b)是图22的G-G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附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光纤支架而一体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的主视图。
图29是图27的俯视图。
图30是图27的左侧视图。
图31是仅表示图27的光纤支架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的主视图。
图33是仅表示图27的附件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3的主视图。
图35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光纤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图3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图3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俯视图。
图38是表示从图3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拆下接头用工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图3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单元基座的立体图。
图40是表示图3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机械接头的立体图。
图41是对图40的机械接头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42是对图40的机械接头的尾纤的插入、把持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43是对在图40的机械接头的中盖部件与基座部件之间、以及前盖部件与基座部件之间插入接头用工具的介插部件而使它们开放的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主剖视图。
图44是表示图43的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接头用工具附近的侧剖视图。
图45是表示使图43的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接头用工具的一对卡合壁部的前端间开放的状态的图。
图46是表示图3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侧视图。
图47是外套把持部的俯视图。
图48是图47的外套把持部的俯视图,是将盖体开放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9是图47的外套把持部的剖视图,是图47的A1-A1剖视图。
图50是图47的外套把持部的后视图。
图51是图47的外套把持部的立体图。
图52是外套把持部的其它例的后视图。
图53是表示光纤电缆的一个例子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54是表示图35的光纤连接装置的基部主体的立体图。
图55是表示图35的光纤连接装置的滑架的立体图。
图56是表示在图35的光纤连接装置中使用的光纤支架的立体图。
图57是对图55的光纤支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58是对图35的光纤连接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59是对图3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使用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61是表示图60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2是表示电缆把持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3是表示将图62的电缆把持部件的盖体开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4是表示第一接头用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5是表示滑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6是表示将电缆把持部件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67是表示将电缆把持部件插入到了把持部件保持部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68的(a)~(c)是插入有电缆把持部件的把持部件保持部的横剖视图。
图69是表示设置于第一接头用件的间隔件使电缆把持部件的前进停止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70是表示设置杆部件的卡止突起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71是表示沿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按压第一接头用件的弹性突起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72是表示将第一介插部件插入到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73是表示将第一介插部件从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74的(a)是表示设置于第一接头用件的间隔件使电缆把持部件的前进停止的样子的剖面侧视图,图74的(b)是表示电缆把持部件进一步前进而在伸出光纤形成了弯曲变形的样子的剖面侧视图。
图75是表示把持固定有伸出光纤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76是表示机械接头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77是对图76的机械接头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78是对图76的机械接头的光纤的插入以及把持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79是表示将第二介插部件插入到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80是表示第二接头用件的第二介插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81是表示将第二介插部件从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82是表示具备图75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光纤连接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83是表示图82的光纤连接装置的基部主体的立体图。
图84是表示光纤支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85是对图84的光纤支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86是对图82的光纤连接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87是表示光纤电缆的一个例子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88是表示被安装于光纤电缆的光连接器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89是表示伸出光纤与插入光纤连接后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设置状态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9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9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9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93是表示图90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4是表示电缆把持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95是表示将图92的电缆把持部件的盖体开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6的(a)~(c)是插入有电缆把持部件的把持部件保持部的横剖视图。
图97是表示将杆部件从待机位置朝限制位置转动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98是表示收纳有机械接头的接头支架部的剖视图。
图99是表示机械接头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00是对图99的机械接头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101是对图99的机械接头的光纤的插入以及把持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02是表示光纤电缆的一个例子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03是表示被安装于光纤电缆的光连接器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04是表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层叠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05是从壳体的端部侧表示卡合机构卡合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6的(a)是表示使卡合机构卡合的样子的侧视图,图106的(b)是表示使卡合机构卡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7是表示利用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8是简化表示现有的一般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及其使用状态的图,图(a)是俯视图,图(b)是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机械接头单元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3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11以及光纤连接用辅助件12,进行利用机械接头2对光纤彼此的对接连接的状态(其中作业不完成)的图,图1是立体图,图2是俯视图,图3是主视图。
图4是图2的连接工具附近的放大图,图5是图4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右侧视图。
另外,图7是图2的A-A剖视图,图8是图7的连接工具附近的放大图,图9是图7的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连接器的附近的放大图。
该光纤连接用辅助件12在利用机械接头2将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对接连接时使用,例如,如上所述,在设置于光通信线路的光密闭盖中,特别是在对接连接的一方的光纤的余长很短的情况下是非常有效的光纤连接用辅助件。
该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11在利用机械接头2将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对接连接时使用,例如,如上所述,在设置于光通信线路的光密闭盖中,特别是在对接连接的一方的光纤的余长很短的情况下是非常有效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
作为对象的机械接头是一般的接头,如图10的(a)、(b)、(c)所示,该机械接头构成为包括:具有光纤引导槽(以下根据情况简称为引导槽)6的基座7、被覆盖于上述基座7的盖体8、以及将上述基座7和盖体8以相互配合的状态夹紧的C形板簧9。
此外,光纤引导槽可以形成于基座7或者盖体8的至少一方。
6a是收纳直径0.125mm的裸光纤的槽,6b是收纳直径0.25mm的包覆部分槽。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象的第一光纤3以及第二光纤4都是对φ0.125mm的裸光纤实施φ0.25mm的UV树脂包覆并且实施φ0.5mm的UV树脂包覆而成的光纤芯线。
在各附图中虽然没有明示这些芯线的区别,但在机械接头2的入口之前是φ0.5mm的光纤芯线,机械接头2内的引导槽6b的部分φ0.25mm的光纤芯线,引导槽6a的部分是直径0.125mm的裸光纤。
对于图示例的机械接头2而言,盖体8被分割为一端侧(供第一光纤3插入的一侧)的分割盖体8a、另一端侧(供第二光纤插入的一侧)的分割盖体c、以及中央的分割盖体b三部分。
C形板簧9与上述三个盖体8a、8b、8c分别对应,具有被狭缝分成的三个部分9a、9b、9c。
其中,并非必须分割盖体8。
在机械接头2的四处位置设置有形成于基座7与盖体8之间的楔形件插入凹处10。
在图1~图9中,附图标记11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附图标记1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滑架,附图标记13是保持第二光纤4的光纤支架,附图标记14是楔形件单元,附图标记35是壳体。
如图4~图8、图11、图12等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下根据情况简称为连接工具)11由单独的部件构成,并具备:机械接头引导部16,其将作为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滑架12引导为能够呈直线状滑动从而将机械接头2引导为能够呈直线状滑动;和支架固定部17,其被设置在与上述机械接头2的滑动方向对置的位置的并对保持有上述第二光纤4的光纤支架13进行固定。
上述机械接头引导部16是在平坦的滑动面16a的两侧形成较低的壁状的引导面16b而构成的。
如图12所示,在使滑架12滑动的滑动面16a设置有前端位置记号M,其表示在使光纤支架13位置上述支架固定部17的状态下从该光纤支架13伸出的第二光纤4的前端位置。
该前端位置记号M是用于在除去第二光纤4的包覆时一眼就能看出应除去包覆的范围的刻度,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直径0.5mm的包覆除去和直径0.25mm的包覆除去两次包覆除去操作,所以在两个位置设置有前端位置记号M1,M2。
前端位置记号M可以是划线或者细线切入等。
在机械接头引导部16与支架固定部17的边界部具有对光纤支架13进行定位的突部状的限位器18。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8等所示,滑架12前进限度的规定是基于使滑架12的前端面12b与碰到限位器18的光纤支架13的前端侧的定位面13a接触(接触的位置为前进限度)。
此外,通过适当设定上述限位器18的工具长边方向尺寸,能够将限位器18的与光纤支架13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作为规定滑架12的前进限度的限位器。
另外,也可以将规定滑架12的前进限度的限位器相对于上述限位器18另外设置。
如图8所示,支架固定部17的长边方向尺寸L与光纤支架13的长边方向尺寸(同样用L表示)大致相同。
又如图13的(a)的剖视图所示,在机械接头引导部16的大体长边方向中间部附近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形成有用于防止滑架12浮起的槽部19a的滑架浮出防止部19。
使滑架12的后述左右两端部的被引导部12a在该槽部19a嵌合为能够滑动,从而防止滑架12浮起(防止脱落)。
在机械接头引导部16的靠近上述限位器18的部分的两侧具有供滑架12卡合的滑架卡合片20,在支架固定部17的靠近上述限位器18的部分的两侧具有供光纤支架13卡合的支架卡合片21。
如图13的(b)的剖视图所示,上述滑架卡合片20具有:与连接工具11的前端侧宽幅部11a的两侧部连结的U字形弯曲部20a、以及从其内侧立起部上端朝工具宽度方向中央侧伸出的伸出部20b,形成于该伸出部20b的近似三角形状的卡合凹处20c与形成于滑架12的两侧面的后述的三角形突部28卡合,从而将滑架12固定于该位置。
U字形弯曲部20a具有弹簧作用,能够弹性夹持滑架12。
支架卡合片21也是相同的构造,具有U字形弯曲部21a、伸出部21b、以及卡合凹处21c。
上述滑架12是保持机械接头2并在连接工具11的机械接头引导部16滑动的部件,机械接头2、保持机械接头2的作为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滑架12以及收纳第一光纤并被安装于滑架12的壳体35构成机械接头单元1。
此外,也可以不使用壳体35,在该情况下,机械接头2和保持机械接头2的作为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滑架12构成机械接头单元。
如图11、图14、图15等所示,滑架12在两侧具有被引导部12a,其在连接工具11的机械接头引导部16的滑动面16a上沿两侧的引导面16b被引导,在两侧的被引导部12a间具有形成用于收纳并保持机械接头2的机械接头保持部25的两侧的侧壁部26,在前端附近具有与机械接头2的前端接触的前壁面27。
在两侧的侧壁部26的靠上述前壁面27的附近的外表面形成有与形成于连接工具11的上述滑架卡合片20的卡合凹处20c卡合的上述的三角形突部28。
另外,在两侧的侧壁部26各自的外侧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长方形孔29,在该长方形孔29的前后形成有分别朝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0、31。
将后述的两侧的安装片46在上述两侧的前后的突出部30、31间插入上述长方形孔29并使其下端的爪部46a与侧壁部26的下表面卡合,从而将上述楔形件单元14安装于滑架12。
另外,在滑架前端面12b与上述机械接头保持部25的前壁面27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用于朝向前壁面27将第二光纤4顺畅导入的前端收缩的半圆锥面32。
另外,在后部具有供壳体35的后述的壳体主体36的前端部载置的后方平坦部33。
机械接头2的后部经由壳体主体36载置于上述后方平坦部33。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壳体35如图所示由壳体主体36和罩37构成,它们都是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薄片等形成的。
其中,制造方法任意。
又如图8所示,壳体主体36的前端部36a是载置机械接头2的后半部分的部分。
另外,利用使罩37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向下突出部37a按压机械接头2。
另外,又如图9所示,在壳体主体36的后端部具有收纳带光连接器的光纤40的光连接器39的部分的光连接器收纳部36b。
另外,利用使罩37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向下突出部37b按压光连接器39。
如图8、图10、图16等所示,上述楔形件单元14具备两个插入机械接头2的两个位置的楔形件插入凹处10来打开盖体8的楔形件41,上述楔形件单元14安装于滑架12。
楔形件单元14具有:上述两个楔形件41、与滑架12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部42、与抵接部42对置的上部的升降部43、连结抵接部42与升降部43能够弯曲变形的左右的楔形件拔出操作部44、从升降部43垂下并把持上述楔形件41的楔形件把持部45、以及从抵接部42的两侧朝下方伸出并具有从外侧与滑架12的两侧的壁部26卡合的爪部46a的安装片46。
将楔形件41插入机械接头2的插入口10,从而在基座7与盖体8间形成间隙。
在光纤彼此对接后,若用手将楔形件拔出操作部44从两侧向内侧压入,则楔形件41与楔形件把持部45一起上升从而从插入口10被拔出,借助C形板簧9的弹性夹持力而被光纤基座7和盖体8把持。
如图1~图8、图11等所示,上述光纤支架13由支架主体51和盖体52构成。
此外,支架主体51和盖体52可以是经由铰接机构而一体化的一体成形件。
支架主体51在盖体52的前后的位置具有V槽51a、51b并且在前端侧还具有由突起形成的V槽51c。
光纤支架13通过对第二光纤4在支架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上述V槽51a、51b、51c,关闭盖体52来对载置于支架主体51上的第二光纤4进行保持。
另外,在两侧部具有与连接工具11侧的支架卡合片21的卡合凹处21c卡合的三角形突部53。
如上所述,使连接工具11的支架固定部17的长边方向尺寸L与光纤支架13的长边方向尺寸L大致相同的原因在于,如后所述,在光纤彼此对接时不在光纤支架13侧移动,所以不需要考虑在连接工具11上保持有第二光纤4的状态下的光纤支架13的滑动距离,从而能够减小连接工具11的长边方向尺寸。
图108所示的现有的连接工具81的长边方向尺寸约为140mm,与此相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具11的长边方向尺寸例如是70mm左右即可,充分实现了短边化。
此外,虽然在光纤彼此的对接连接时不使光纤支架13滑动,但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准备阶段使光纤支架13的前端侧部分在连接工具11的支架固定部17的平坦面上滑动从而设置于规定的位置。
对使用作为光纤连接用辅助件的滑架12以及连接工具11将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对接连接的作业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光纤连接作业的说明中,第一光纤3以及第二光纤4都是对φ0.125mm的裸光纤实施φ0.25mm的UV树脂包覆并且实施φ0.5mm的UV树脂包覆而成的光纤芯线。
另外,第一光纤3是向机械接头2的插入侧的相反端安装了光连接器39的带光连接器的光纤40的光纤3。
(1)预先分别向机械接头2的一端侧的两个楔形件插入凹处10以及另一端侧的两个楔形件插入凹处10插入楔形件来打开盖,将除去前端部的包覆而使裸光纤露出的第一光纤3插入机械接头2的引导槽6,在将该前端送入到机械接头2的对接连接点后,拔出一端侧的楔形件,利用C形板簧9将机械接头2的基座7与盖体8在一端侧夹持,从而把持第一光纤3。
另一端侧的楔形件41如各图所示那样保持插入,机械接头2的另一端侧的盖体8b是稍打开的状态。
另外,通过粘合剂等预先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壳体35的壳体主体36的前端部36a固定于滑架12,预先将机械接头2以及带光连接器的光纤40收纳于壳体35。
此外,机械接头2的前半部分被直接收纳于滑架12的机械接头保持部25。
(2)将光纤支架13的前端部以打开了盖体52的状态载置于连接工具11的支架固定部17上,并使其滑动到与限位器18抵接为止。
(3)使要连接的第二光纤4通过光纤支架13的V槽51a、51b、51c而载置于支架主体51上,使前端到达与连接工具11接触的规定位置(例如,距离固定于支架固定部17的状态的光纤支架13的前端例如47mm的位置(图12的M1的位置))并关闭盖体52来进行保持。
(4)0.5mm用手动剥线钳将从光纤支架13伸出的部分的0.5mm包覆除去,使0.25mm光纤芯线露出。
(5)打开光纤支架13的盖体52,使上述第二光纤4后退,使前端到达与连接工具11另外接触的规定位置(例如35mm(图12的M2的位置))并关闭盖体52来进行保持。
此外,使该第二光纤4后退的工序根据支架的构造而可以不后退。
(6)利用0.25mm用手动剥线钳将从光纤支架13伸出的部分的0.25mm包覆除去,使0.125mm的裸光纤露出。
(7)将光纤支架13从连接工具11拿开,进行光纤(裸光纤)的打扫、筛选,利用光纤切断机切断光纤。
此时,在光纤切断机设置专用的间隔件,从而能够利用该专用间隔件按照所指定的规定长度切断光纤。
(8)图17表示完成以上作业的状态,接着,再次将光纤支架13的前端部载置于连接工具11的支架固定部17并使其滑动到与限位器18抵接。
此时,光纤支架13的两侧的三角形突部53与连接工具11的支架固定部17的卡合凹处21c卡合,光纤支架13不从该位置后退地被保持(图18的状态)。
(9)将如上述那样预先安装有机械接头2以及壳体主体36的滑架12设置于连接工具11的机械接头引导部16,使其前端面12b朝前方滑动直到与已经被固定于连接工具11的光纤支架13的定位面13a接触为止(图19表示滑动的中途状态)。
由于与滑架12一起前进的机械接头2的前进,被保持于光纤支架13的第二光纤4被插入机械接头2的引导槽6内,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在引导槽6的对接连接点进行对接(图20表示该阶段)。
(10)当在上述的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对接的状态下,确认从光纤支架13伸出的第二光纤4弯曲之后,若从左右捏住楔形件单元14的左右的楔形件拔出操作部44并以靠近内侧的方式使升降部43上升从而将楔形件41从楔形件插入凹处10拔出,则基座7和盖体8由于C形板簧9的弹性而被夹紧从而把持光纤4。
由此,适当地对接连接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
通过以上的作业,利用机械接头2对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的对接连接本身完成,而实际上还要进行接下来的作业。
(11)从滑架12取下楔形件单元14。
(12)打开光纤支架13的盖体52。
(13)打开壳体35的盖37(罩),从壳体主体36取出光连接器39。
(14)一边把持光连接器39,一边将机械接头2从壳体主体36以及滑架12取出。
由此,利用机械接头2对第一光纤3与第二光纤4的光纤连接完成。
上述的滑架(光纤连接用辅助件)12、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11、机械接头单元1、或光纤连接施工方法对于第二光纤4在光密闭盖内是短余长的光纤的情况特别有效。
如上所述,例如在向新的用户房屋导入光线路时,在从架空的光通信线路的光密闭盖向用户房屋拉扯分支电缆的情况下,在光密闭盖中从光纤干线取出适当的光纤并将其切断,在切断点的一侧的光纤安装光连接器并与分支电缆侧的光连接器进行光连接,但之后在由于解除等而不使用该光线路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利用该不使用的光线路,需要将切断点的上述一侧的光纤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光纤再连接。
此时,需要将与分支电缆的光连接器连接的一侧光连接器、与在上述光线路导入时的与切断点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光纤光连接。
在该情况下,有时使用一端侧安装有光连接器的中继用的带光连接器的光纤,将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连接器(中继用的光连接器)与上述一侧光连接器进行连接器连接,利用机械接头将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纤(中继用的光纤)与上述切断点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光纤连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上述切断点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光纤在光密闭盖内作为余长而伸出的长度例如为8cm左右等那么短,所以若连接工具的长边方向尺寸大,则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机械接头进行的光纤连接的作业性非常差,或者难以实现。
然而,上述的连接工具11实现了其长边方向尺寸的短边化,所以即使余长很短,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基于机械接头的光纤连接,消除作业性差或者难以实现的问题。
另外,在进行光纤彼此的对接连接时,只要使把持中继用的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纤(第一光纤3)的机械接头2滑动即可,不需要使保持有与上述切断点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短余长的光纤(第二光纤4)的光纤支架13移动,所以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消除作业性差或者难以实现的问题。
此外,对于上述的光纤连接作业实际是在光密闭盖内的中继用的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纤连接的情况而言,紧接着上述的作业,将带光连接器的光纤40的光连接器39与连接于分支电缆的光连接器的一侧光连接器连接,将该光连接器连接部安装于光密闭盖内的收纳托盘上的光连接器安装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保持第二光纤的光纤支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连接工具装卸的其它部件,但也可以将光纤支架部分固定地设置于连接工具,另外,可以在连接工具上直接设置直接光纤保持部。
上述光纤连接作业是在光纤干线的光密闭盖内的利用机械接头进行的光纤连接的情况,但在例如多层公寓等集合住宅中,在以各层为单位设置分支连接箱的情况下,也存在需要在该分支连接箱中利用机械接头进行与短余长的光纤的光纤连接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能够适用。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工具11构成为单独的部件,但也可以例如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具11本身作为工具主体,将在该工具主体上将滑架12安装为能够滑动的构造作为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
在该情况下,将机械接头相对于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上的滑架12安装为能够装卸。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相当于能够滑动的滑架12的部分而是在连接工具上直接将机械接头安装为能够滑动的构造。
另外,一般即使在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的余长都很充裕的情况下,在进行光纤连接作业时也无法通过一次性作业获得很好的连接性能,而是将光纤再切断或者多次切断等,从而时常存在余长变短的情况,但在该情况下,将余长充裕的光纤作为第一光纤,将短余长的光纤作为第二光纤,从而能够避免余长过短而难以进行对接连接的情况。
本发明,第一光纤并不局限于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纤,当然能够适用于不带光连接器的仅仅是短边的光纤的情况,另外,光纤的长度没有限定,也能够适用于长光纤的情况。
另外,对于作为对象的光纤是具有在与包层的铁芯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多个沿着铁芯的管状的空穴的构造并具有低损失、波长分散特性等方面优良的特性的多孔光纤(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的情况也能够同样地能够适用。
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由具有折射率匹配性的硅树脂或者丙烯酸树脂构成的固形的粘着性连接部件作为单独一层夹装于机械接头内的光纤彼此的对接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21~图26表示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的对接连接作业中,在除去第二光纤4的包覆时,以使第二光纤从光纤支架伸出规定距离的状态保持第二光纤并进行包覆除去,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具(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111在利用光纤支架保持第二光纤时,能够非常正确确定第二光纤从光纤支架伸出的距离。
因此,该连接工具111的基根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具11相同,是具备机械接头引导部116、和对保持有第二光纤4的光纤支架进行固定的支架固定部117而且具备滑架卡合片120、和支架卡合片121的树脂一体成形件。
此外,在图示例中,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连接工具111作为对象的光纤支架的外形稍微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上述机械接头引导部116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具11的机械接头引导部16相同,具有与滑架12的底面接触而滑动的平坦的滑动面116a,具有对滑架12的左右两端部的被引导部12a进行引导的较低的壁状的引导面116b,并具有滑架浮出防止部119,该滑架浮出防止部119具有供滑架12的上述被引导部1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的槽部119a并防止滑架12浮起,但在机械接头引导部11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具有在第二光纤包覆除去作业之前的工序中利用的能够弹性升降的光纤暂存部130。
上述光纤暂存部130具有:从靠近机械接头引导部116的滑动面116a的滑架进入侧的边缘的位置向上倾斜的倾斜板部131、和从倾斜板部131的上边缘水平延伸的水平板部132,在倾斜板部131从滑动面116a的立起部具有能够使倾斜板部131的倾斜角弹性变化的半圆弧状的弹性变形部133。
使倾斜板部131的倾斜角变化从而使水平板部132的高度位置变化。
水平板部13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被在支架固定部117设置的光纤支架保持的第二光纤的高度位置处于同一水平。
在上述水平板部132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收纳包覆除去之前的工序的阶段的第二光纤的V槽134。
在水平板部132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和中间部的V槽的两侧形成有隆起部135、136、137,在这些隆起部135、136、137的部分V槽134的上缘变高。
倾斜板部131侧的隆起部136的位置以及中间部的隆起部137的位置相当于表示在除去第二光纤4的包覆时在使光纤支架位于上述支架固定部117的状态下的从该光纤支架伸出的第二光纤4的前端位置的上述的前端位置记号M,倾斜板部131侧的隆起部136的位置相当于在进行直径0.5mm的包覆除去时的上述的前端位置记号M1,中间部的隆起部137的位置相当于在进行直径0.25mm的包覆除去时的上述的前端位置记号M2。
对于图11、图12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具11的情况,机械接头引导部16的滑动面16a比被光纤支架13保持的第二光纤4的高度位置低,所以与滑动面16a接触的前端位置记号M的位置与第二光纤4存在高度方向的距离。
因此,即使将第二光纤的前端位置正确对位于前端位置记号M,在从正上方观察时也能够通过目视观察直接确认第二光纤的前端位置与前端位置记号M的位置一致的情况,但如果观察方向不同则两者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所以通过目视观察无法明确地确认是否一致从而变得模棱两可。
然而,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具111中,光纤暂存部130的水平板部13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被在支架固定部117设置的光纤支架保持的第二光纤的高度位置是同一水平,而且在该水平板部132上有前端位置记号(隆起部136、137),所以在使第二光纤的前端位置与前端位置记号(隆起部136、137)一致时两者直接一致,两者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因观察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能够通过目视观察明确地确认两者一致的情况。
因此,作为除去第二光纤的包覆时之前的工序,在利用光纤支架保持第二光纤时,能够正确并且容易地确定第二光纤从光纤支架伸出的距离。
在完成第二光纤的包覆除去后,在利用该连接工具111进行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的对接连接作业的情况下,在将滑架12设置于连接工具111时,若将滑架12载置于机械接头引导部116的滑动面116a并使其前进,则在滑架12的前端部与光纤暂存部130的倾斜板部131接触后,将因弹性变形部133的弯曲而角度能够弹性变化的倾斜板部131推倒并使水平板部132一边下降一边前进,所以能将滑架12正常地安装于连接工具111。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工具11、111构成为单独的部件,但例如也可以将连接工具11、111本身作为工具主体,并将在该工具主体上把滑架12安装为能够滑动的构造作为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
在该情况下,机械接头在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上的滑架1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
另外,可以是不设置相当于能够滑动的滑架12的部分,而在连接工具上直接将机械接头安装为能够滑动的构造。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保持第二光纤的光纤支架在连接工具上作为能够装卸的其它部件而设置,但也可以将光纤支架部分固定地设置于连接工具,另外,还可以在连接工具上直接设置光纤保持部。
上述光纤连接作业是在光纤干线的光密闭盖内的基于机械接头的光纤连接的情况,但在例如多层的公寓等集合住宅中,在以各层为单位而设置分支连接箱的情况下,也会有需要在该分支连接箱中,利用机械接头对仍为短余长的光纤进行光纤连接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适用。
另外,一般在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的余长都很充裕的情况下,在光纤连接作业时也无法通过一次性作业获得很好的连接性能,而是将光纤再切断或者多次切断等,从而时常存在余长变短的情况,但在该情况下,将余长充裕的光纤作为第一光纤,将短余长的光纤作为第二光纤,从而能够避免余长过短而难以进行对接连接。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第一光纤是带光连接器的光纤的光纤,当然也能够适用于不带光连接器的仅仅是短边的光纤情况,另外,光纤的长度没有限定,也能够适用于长光纤的情况。
另外,在作为对象的光纤是具有在与包层的铁芯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多个沿着铁芯的管状的空穴的构造,并具有低损失、波长分散特性等方面优良的特性的多孔光纤(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适用。
在该情况下,将由具有折射率匹配性的硅树脂或者丙烯酸树脂构成的固形的粘着性连接部件作为单独一层而夹装于机械接头内的光纤彼此的对接部。
(第三实施方式)
图27~图34表示在除去包覆时作为确定包覆除去开始位置的间隔件使用的附件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27是表示在光纤支架13'安装有上述附件6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8是其主视图,图29是其俯视图,图30是其左侧视图。
图31是表示图27的光纤支架13'的立体图,图32是图31的主视图,图33是表示图27的附件60的立体图,图34是图33的主视图。
图示例的光纤支架13'与图11等示出的光纤支架13稍微不同,但基本构造是相同的。
该光纤支架13'与上述的光纤支架13相同,由支架主体51'和盖体52'构成。
此外,支架主体51'和盖体52'可以是经由铰接机构而一体化的一体成形件。
支架主体51'在盖体52'的后方侧(图31、32的右侧)具有由于突起部而形成的深V槽51a'作为收纳光纤的槽,在支架主体51'的前端部也具有深V槽51b',在盖体52'的下侧以及上述V槽51a'的后方位置具有浅V槽51c'。
光纤支架13'通过对第二光纤4在支架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上述V槽51c'、51a'、51b'而关闭盖体52'对载置于支架主体51'上的第二光纤4进行保持。
另外,在前端附近的两侧部具有与上述的连接工具11侧的支架卡合片21的卡合凹处21c卡合的三角形突部53'。
另外,使连接工具11的支架固定部17的长边方向尺寸L与光纤支架13'的长边方向尺寸L大致相同。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支架13'而言,也是在利用手动剥线钳将第二光纤4切断为规定的长度之后设置于连接工具11的阶段中,使光纤支架13'的前端侧部分在连接工具11的支架固定部17的平坦面上滑动从而设置于规定的位置。
如图33、35所示,上述附件60具有供光纤支架1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载置的台部61、和具有与光纤支架13'侧的V槽51b'对应的深V槽62a并形成于上述台部61的前方侧的前方部62,在上述台部61的后端侧形成有设置了收纳第二光纤的圆弧状槽61b的突起部61a。
光纤支架13'具有供附件60的上述台部61的后端侧的突起部61a嵌合的U字形凹处51d',使上述突起部61a与上述U字形凹处51d'嵌合,由此附件60与光纤支架13'以相互定位的状态能够装卸地实现一体化。
上述的附件60在除去了第二光纤4的0.5mm包覆的阶段安装于光纤支架13'。
而且,在利用0.25mm用手动剥线钳将第二光纤4的0.25mm包覆除去时,将附件60设置于0.25mm用手动剥线钳的规定位置,并将0.25mm包覆除去。
此外,在将附件60设置于0.25mm用手动剥线钳时,0.25mm用手动剥线钳的包覆除去刃的位置相对于附件60准确地位于0.25mm包覆除去开始位置(图28的箭头P的位置(实际是距离光纤支架13'的前端面距离S的位置))。
在图27~图32中,用4a表示第二光纤4的裸光纤的部分,4b表示0.25mm包覆光纤的部分,4c表示0.5mm包覆光纤的部分。
接下来,在进行了光纤(裸光纤)的打扫、筛选后,利用光纤切断机切断光纤。
上述附件60在切断光纤时保持原样地安装于光纤支架13'。
该附件60在包覆除去时和光纤切断时作为共用的间隔件发挥功能,在将该附件60设置于光纤切断机时,光纤切断机能够按照由该附件60所指定的规定的长度切断光纤。
根据上述的附件60,如上所述,在除去0.25mm包覆时能够正确地确定0.25mm包覆除去开始位置。
另外,现有的包覆除去用的间隔件以及光纤切断用的间隔件相对于光纤支架都是独立的,以往在进行包覆除去以及光纤切断作业时准备两个间隔件,或者至少将在包覆除去时使用的间隔件取下而进行光纤切断作业,但根据上述的附件60,与光纤支架13'一体化,并且形成为在包覆除去以及光纤切断作业中共用的形状,所以能够通过一个附件60并且不需要换置,就能够进行0.25mm包覆除去和光纤切断的工序,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由于光纤支架13'是相当小的部件,所以难以用手进行操作,但如果使附件60与光纤支架13'一体化,则在下一工序的光纤切断时向光纤切断机进行设置时的操作容易,作业性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使用了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光纤连接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35~图37以及图46所示,光纤连接装置100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101,其被安装于光纤电缆24的一方的末端24a;和装置基部89,其保持光纤支架90,该光纤支架90把持有与从末端24a被引出的伸出光纤102对接的插入光纤103。
光纤连接用单元101具备: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104(以下也称为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和保持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的单元基座105。
如图46所示,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构成为,将从光纤电缆24的一方的末端24a被引出的伸出光纤102(以下也简称为光纤102)把持固定于机械接头106(以下也简称为接头)。
优选光纤102具有在末端24a与接头106之间能够获得相对于插入光纤103足够的抵接力那样的弯曲。
在光纤电缆24的另一方的末端24b安装有光连接器22。
有时将从接头106的长边方向一端伸出的部分的光纤102、光纤电缆24以及光连接器22称为带连接器的尾纤23。即,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是带连接器的尾纤23从接头106伸出而成的结构。
接头106具有在其对开把持部件34插入介插部件107而安装的接头用工具80。
此外,将图35以及图36的上侧作为上,将下侧作为下,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01进行说明。
如图40、图41、图42以及图46所示,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的机械接头106构成为,在以剖面为U字形或者C形(图示例的剖面为U字形)延伸的细长形状的夹紧弹簧110的内侧统一保持有细长板状的基座部件108、和由三个沿该基座部件108的长边方向排列设置的盖部件321、322、323构成的压盖109。
该接头106具有由基座部件108(基座侧元件)、以及盖部件321、322、323(盖侧元件)构成的对开把持部件34。基座部件108以及盖部件321、322、323由于夹紧弹簧110的弹性而朝相互闭合的方向被弹性施力。
如图40~图42以及图46所示,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的上述光纤102的端部从接头106的细长形状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长边方向一端插入到长边方向中央部。
以下将上述光纤102称为伸出光纤,并将该光纤102的被插入构成上述对开把持部件34的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的部分称为插入端部。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接头106而言,在其长边方向上,将带连接器的尾纤23伸出的一侧作为后,将相反的一侧作为前从而进行说明。上述带连接器的尾纤23从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后端伸出。
在构成接头106的压盖109的三个盖部件(盖侧元件)321、322、323中,以下将位于最后侧的附图标记为321的盖部件称为后盖部件,将位于最前侧的附图标记为323的盖部件称为前盖部件。另外,以下将位于后盖部件32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的附图标记为322的盖部件称为中盖部件。
如图40~图42所示,剖面为U字形的夹紧弹簧110是将一张金属板成形而成的,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背板部110a的两侧遍及该背板部110a的长边方向全长,以垂直于背板部110a的方式伸出侧板部110b。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108a、321a、322a、323a在大体垂直于夹紧弹簧110的一对侧板部110b的间隔方向的方向被把持于一对侧板部110b之间。一对侧板部110b的一方与基座部件108抵接,另一方的侧板部110b与压盖109抵接。
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的前端配置于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与中盖部件322之间,从该前端靠光连接器22侧(伸出端部侧)的部分被把持固定于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与后盖部件321之间。
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将光纤103从接头106的前侧插入到基座部件108与中盖部件322之间,从而能够将该光纤103(以下称为插入光纤)的前端与伸出光纤102前端(插入端部前端)对接连接。另外,该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在接头106的对开的元件之间,即在基座部件108(基座侧元件)与压盖109(盖侧元件)之间,能够利用上述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将上述伸出光纤102和与该光纤102抵接的光纤进行把持固定。
如图52所示,光纤电缆24例如是将光纤102与被纵向添加到该光纤102的一对线状的抗张力体112一起埋入树脂包覆材料113(以下称为外套)中而一体化的结构且剖面近似长方形的光纤电缆,作为光分支电缆、室内光缆等使用的。
光纤102配置于光纤电缆24的剖面中央部,一对抗张力体112配置于从光纤102朝光纤电缆24的剖面长边方向两侧离开的位置。光纤102例如是光纤芯线、光纤线这样的包覆光纤。
伸出光纤102以及插入光纤103是光纤芯线、光纤线这样的带包覆的光纤。在图示例中,伸出光纤102以及插入光纤103采用单芯的光纤芯线。
在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前端(前端)引出有裸光纤102a。利用接头106将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对接连接是通过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与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前端的裸光纤102a的对接来实现的。
如图41、图42所示,在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延伸形成有遍及其长边方向全长而与盖部件321、322、323对置的对置面108a。在该基座部件108的上述对置面108a的长边方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调心槽108b,该调心槽108b用于使被引出到伸出光纤102前端的裸光纤102a与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能够对接连接(光连接)并将它们彼此高精度递定位、调心。该调心槽108b是沿基座部件108的长边方向延伸形成的V槽。其中,调心槽108b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上述调心槽108b形成于基座部件108的上述对置面108a的与中盖部件322对置的部分。
在基座部件108的上述对置面108a的与后盖部件321对置的部分以及与前盖部件323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槽宽度比上述调心槽108b大的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在基座部件108长边方向的上述调心槽108b的两侧沿基座部件108长边方向而延伸形成。
在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与调心槽108b之间形成有从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趋向于调心槽108b侧而槽宽度变小的锥形的锥形槽108e、108f。各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经由上述锥形槽108e、108f与调心槽108b连通。
在图示例的接头106中,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是V槽(包覆部插入槽108d参照图43)。然而,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不限定于V槽,例如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将裸光纤102a外周被包覆102b覆盖的部分即包覆部插入到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08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108a、321a上分别形成的包覆部插入槽108c、321b,将从上述包覆部的末端突出的裸光纤102a插入到上述调心槽108b,从而将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设置于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
而且,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的上述包覆部在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08之间通过夹紧弹簧110的弹性被把持固定。
后盖部件321的包覆部插入槽108c形成于后盖部件321的对置面321a的、与基座部件108的包覆部插入槽108c对应的位置。另外,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08的包覆部插入槽108c、321b根据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外径调整其深度,以便能够在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牢固地把持固定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即,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08的包覆部插入槽108c、321b调整各自的深度,以使得它们的深度合计比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外径小。
如图41、图42所示,向形成于调心槽108b的前侧的包覆部插入槽108d插入插入光纤103的裸光纤103a外周被包覆103b覆盖的部分即包覆部。
另外,在图示例的接头106的前盖部件323的对置面323a且在与基座部件108的包覆部插入槽108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插入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插入光纤103在预先将裸光纤103a引出到其前端的状态下,从接头106前侧被插入到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
如图44所示,接头用工具80具有两个介插部件107。
两个介插部件107的一方(图中标记为附图标记107a)介插于接头106的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08之间,另一方(图中标记为附图标记107b)介插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接头106的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由于上述介插部件107A、107B而克服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并开放。
介插部件107没有介插在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以及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108之间。
此外,以下将介插于接头106的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介插部件107A称为第一介插部件,将介插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介插部件107B称为第二介插部件。
如图42所示,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以能够从接头106前侧向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轻松地插入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的方式离开(开放)。中盖部件322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以能够将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轻松地插入调心槽108b的方式离开(开放)。
图示例的接头用工具80的介插部件107在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被插入到形成为板状的前端部107a。
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以及中盖部件322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开放量根据介插部件107的板状的前端部107a的厚度尺寸而设定。
将由于第一介插部件107A而开放的、中盖部件322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离开距离设定为,使裸光纤102a、103a不会从调心槽108b与中盖部件322的对置面322a之间脱离的范围。
将由于第二介插部件107B而开放的、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离开距离设定为,使插入光纤103(其包覆部)不会从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之间脱离的范围。
此外,对于介插部件而言,不限定于被插入到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的前端部(介插片部)为板状的情况。
介插部件的介插片部能够采用例如片状的形状、杆状的形状的等。
图43例示的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主体83具有板状的前端部107a作为介插片部。以下,将介插部件主体83的板状的前端部107a称为介插片部。
介插部件主体83的除了介插片部107a以外的部分形成为板厚(厚度尺寸)比该介插片部107a大的板状。
另外,介插部件107的板状的介插片部107a形成为其前端较细的锥形。在将该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拔去后,能够通过压入将其介插片部107a插入到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组装带介插部件的接头)。
另外,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从接头106取下介插部件的状态向现场供给,在现场,可以在接头106的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分别插入介插部件的介插片部来组装带介插部件的接头。
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08的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根据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外径调整其深度以便在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拔去介插部件107B时,能够将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牢固地把持固定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即,调整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08的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各自的深度以使得其深度的合计比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外径小。
在图示例的接头106中,后盖部件321、前盖部件323的包覆部插入槽321b、323b是V槽(前盖部件323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参照图43)。但是,包覆部插入槽321b、323b不限定于V槽,例如能够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另外,包覆部插入槽不一定非要形成于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08的相互对置的部分双方。对于接头而言,能够采用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08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一方形成有包覆部插入槽的结构。
这与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08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相同,对于接头而言,能够采用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08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一方形成有包覆部插入槽的结构。
如图41、图42所示,中盖部件322形成为将沿基座部件108长边方向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细长板状。如上所述,该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由于第一介插部件107A而相对于基座部件108开放。介插部件不从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介插于后侧的部分与基座部件108之间。
如图42所示,中盖部件322以从其后侧朝向前侧距离基座部件108的距离增大的方式相对于基座部件108倾斜。因此,被引出到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前端的裸光纤102a在沿基座部件108长边方向的细长板状的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108之间被把持固定,但没有从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被把持固定于前侧的部分与基座部件108之间。
如图40所示,在朝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与上述夹紧弹簧110的背板部110a相反的一侧(以下称为开放侧)露出的侧面,开口有用于插入上述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如图41所示,该介插部件插入孔350通过形成于基座部件108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的对置面108a、321a、322a、323a的相互对应的位置的介插部件插入槽108g、321c、322c、323c而被确保在基座部件108与盖部件321、322、323之间。
此外,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形成为从对开把持部件34的开放侧不会到达调心槽108b、包覆部插入槽108c、108d,321b、323b的深度。
另外,介插部件插入孔350能够采用通过形成于基座部件108以及盖部件321、322、323的一方介插部件插入槽而确保的结构。
如图40所示,在图示例的接头106中,上述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形成于如下的四处位置,即、与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以及前端部对应的两个位置、以及与后盖部件321和前盖部件323的沿基座部件108长边方向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介插部件107A、107B被插入到四处位置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中、在与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图40中,标记为附图标记350a)、在与前盖部件32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图40中,标记为附图标记350b)。
如图42所示,在中盖部件322的与基座部件108的调心槽108b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平坦的对置面322a。在将介插于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第一介插部件107A拔去时,借助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利用对置面322a对伸出光纤102前端的裸光纤102a、和抵接于该裸光纤102a前端的插入光纤103的裸光纤103a进行按压,从而能够将中盖部件322压入调心槽108b。
如图41、图42所示,夹紧弹簧110的一对侧板部110b分别被分为与接头106的压盖109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与压盖109抵接的侧板部110b(在图41、图42中的上侧的侧板部110b)通过在与后盖部件321与中盖部件322的边界、以及中盖部件322与前盖部件323的边界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的狭缝状的切入部110d,被分为与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
与基座部件108抵接的侧板部110b通过在与抵接于盖部件321、322、323的侧板部110b的切入部110d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切入部110d,被分为与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
夹紧弹簧110具有:保持后盖部件321和基座部件108的第一夹紧弹簧部331、保持中盖部件322和基座部件108的第二夹紧弹簧部332、以及保持前盖部件323和基座部件108的第三夹紧弹簧部333。
第一~第三夹紧弹簧部331~333作为相互独立的夹紧弹簧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图41、图42等中,对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1b,对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2b,对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3b。
接头106具有与三个夹紧弹簧部对应的三个夹紧部。
即,该接头106具有:在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内侧保持后盖部件321和基座部件108第一夹紧部、在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内侧保持中盖部件322和基座部件108的第二夹紧部、以及在第三夹紧弹簧部333侧保持前盖部件323和基座部件108的第三夹紧部。
三个夹紧部分别能够借助与各个夹紧部对应的夹紧弹簧部的弹性,将光纤把持固定于对开的元件(基座部件108(基座侧元件)与盖部件(盖侧元件))之间。
接头106的第一夹紧部借助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弹性而成为将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把持固定于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状态。对于该接头106而言,例如即使由于在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08之间插脱介插部件的而使该中盖部件322开闭(即第二夹紧部的开闭),也能稳定维持第一夹紧部的伸出光纤102的把持固定状态。另外,介插部件的插脱引起的第三夹紧部的开闭对第一夹紧部对伸出光纤102的把持固定状态不产生任何影响。
如图43、图44所示,接头用工具80具有:两个在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插入有前端部(介插片部107a)的介插部件107、和安装有该介插部件107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
上述介插部件107具有板状的介插部件主体83,该介插部件主体83通过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形成的切口部82a而突出到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该介插部件107的上述介插片部107a构成经由上述切口部82a而突出到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的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3的前端部。
上述接头用工具80构成为,将与上述介插部件107的介插片部107a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安装于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中形成有上述切口部82a的壁部即与受压壁部86相对的卡止壁部85。
上述受压壁部86构成为,在形成有上述切口部82a的平板状的板状主壁部86a突出地设置有向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突出的抵接用突壁部86b。
上述受压壁部86的抵接用突壁部86b是在沿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述板状主壁部86a的延伸方向中央部朝该板状主壁部86a垂直于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而突出地设置的肋状的突壁。另外,该抵接用突壁部86b沿着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中将受压壁部86(详细的说是板状主壁部86a)与卡止壁部85(详细地说是后述的板状主壁部85a)之间连结的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88的间隔方向即左右方向(图43的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上述切口部82a在受压壁部86的板状主壁部86a从该前后方向两端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形成。受压壁部86的抵接用突壁部86b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前后方向位于前后的切口部82a之间。
使接头用工具80的两个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主体83经由上述抵接用突壁86a而通过前后的切口部82a进行设置。
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主体83在与介插片部107a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具有从上述受压壁部86侧与卡止壁部85抵接的抵接壁部83a。
图示例的接头用工具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卡止壁部85构成为,在与受压壁部86的板状主壁部86a平行地形成的板状主壁部85a突出地设置有从该板状主壁部85a向受压壁部86突出的突壁部85b。
介插部件107的抵接壁部83a能够从受压壁部86侧与卡止壁部85的突壁部85b突端的端面抵接。
另外,介插部件107具有从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2的基端部(抵接壁部83a)朝与上述介插片部107a相反的一侧(介插部件107的基端侧)伸出的卡合片84。而且,使上述卡合片84通过贯通上述卡止壁部85的贯通孔85c,将在突出到上述卡止壁部85外侧(与受压壁部86相反的一侧)的卡合片84前端部(伸出端部)的侧面突出地设置的啮合爪84a以能够与上述卡止壁部85卡合的方式配置,从而将该介插部件107安装于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82。
图示例的接头用工具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卡止壁部85的贯通孔85c的一端朝突壁部85b突端的端面开口。贯通孔85c的另一端朝在卡止壁部85从板状主壁部85a外表面(与介插部件驱动部82内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凹陷形成的凹部85d内开口。上述凹部85d形成为将上述贯通孔85c的另一端扩张而成的孔状。介插部件107的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在从上述贯通孔85c的另一端与凹部85d的边界的阶梯差面85e向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方向突出的卡合片84的前端部侧面突出地设置。该啮合爪84a能够从与受压壁部86相反的一侧与上述阶梯差面85e卡合。
图示例的介插部件107在上述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上述抵接壁部83a之间,确保比上述卡止壁部85的上述贯通孔85c的长度(轴线方向尺寸)稍微长的离开距离。因此,该介插部件107以相对于上述卡止壁部85在上述贯通孔85c的轴线方向确保少许可动范围的方式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详细地说是卡止壁部85)。
此外,接头用工具采用以使介插部件107的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抵接壁部83a之间的离开距离、与卡止壁部85的贯通孔85c的长度一致的方式将介插部件107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详细地说是卡止壁部85)的结构。对于该结构的情况,对于介插部件107而言,将卡止壁部85夹在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抵接壁部83a之间并以限制介插部件107相对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详细地说是卡止壁部85)朝上述贯通孔85c的轴线方向的位移的状态进行安装。
两个介插部件107A、107B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以在其轴线(中心轴线Q)方向相互离开的方式安装。
此外,以下将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轴线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对接头用工具80进行说明。介插部件107在其板状的介插部件主体83的厚度方向垂直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前后方向的方向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
而且,将介插部件107突出到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3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的前端部,插入到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从而将接头用工具80安装于接头106。该接头用工具80以使其前后方向与接头106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
介插部件主体83由于接头106的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在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被比较大的力把持。
如图43所示,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从夹紧弹簧110朝其开放侧(与背板部110a相反的一侧)突出。使上述受压壁部86的抵接用突壁部86b与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抵接从而将接头用工具80安装于接头106。
该接头用工具80在垂直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轴线(中心轴线Q)方向的剖面,经由上述介插部件107对位置两侧(图43的左右两侧。以下将图43的左右方向作为接头用工具80的左右方向进行说明)的部分进行按压(施加侧压P)而使它们相互接近,从而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上述受压壁部86与上述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增大。其结果是,该接头用工具80能够将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06(详细地说是对开把持部件34)拔去。
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施加侧压P从而使该左右两侧部分相互接近并将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06拔去的作业,例如能够通过作业者用单手的手指握住介插部件驱动部82来进行。
另外,该接头用工具80具有一对卡合壁部87,该一对卡合壁部87经由上述受压壁部86的上述切口部82a从两侧,即经由在垂直于上述受压壁部86的方向通过上述切口部82a的介插部件主体83从两侧(图43的左右两侧)在平行于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3的方向,朝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突出。
而且,从上述一对卡合壁部87的突端部使在该一对卡合壁部87的相互相对从内表面侧突出的突爪87a与滑架120a的侧壁部122的下端卡合从而将该接头用工具80安装于滑架120a。使卡合壁部87与滑架120a卡合,从而难以产生接头用工具80相对于滑架120a的位置偏移。
其中,对于该接头用工具80而言,在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从其左右两侧施加侧压P,从而进行将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06拔去的作业时,在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上述受压壁部86与上述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为最大之后还继续上述侧压P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变形,从而能够将一对卡合壁部87与滑架120a的卡合解除。
之后对一对卡合壁部87与滑架120a相对于卡合、以及卡合解除进行说明。
如图35~图39所示,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单元基座105具有:基板部50(基体)、将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的接头106保持为能够装卸的接头支架部114、以及将光纤电缆24末端24a的外套113把持为能够装卸的外套把持部70(末端把持部)。
基板部50是细长形的板状体,例如俯视可以为近似长方形。
如图39所示,接头支架部114具有:一对立设于基板部50的一侧边缘50c的一侧突壁部140、一对立设于另一侧边缘50b的另一侧突壁部141、一对设置于基板部50的前端部的两侧的前侧突壁部64、以及一对设置于一侧突壁部140的后端部的两侧的后侧突壁部65。
突壁部140、141、64、65在基板部50的上表面50a(一侧的面)侧突出形成。
接头支架部114将接头106收纳于在一侧突壁部140与另一侧突壁部141之间形成的连接收纳空间67并保持接头106。
如图35~图39所示,一对一侧突壁部140、140在前后空开间隔而形成。将靠近前方的一侧突壁部140称为一侧突壁部140A,将靠近后方的一侧突壁部140称为一侧突壁部140B。
一对另一侧突壁部141、141在前后空开间隔而形成。靠近前方的另一侧突壁部141A比一侧突壁部140A位于靠后方,靠近后方的另一侧突壁部141B比一侧突壁部140B位于靠前方。
在一侧突壁部140的内表面形成有朝内表面侧突出的卡止爪140c。同样,在另一侧突壁部141的内表面形成有朝内表面侧突出的卡止爪141c。利用这些卡止爪140c、141c能够限制接头106的浮起。
将接头106压入连接收纳空间67内从而进入卡止爪140c、141c的下侧,由此限制接头106朝上方浮起。
一对前侧突壁部64比一侧突壁部140A形成于更靠前方。
在前侧突壁部64的相对的内表面分别形成有前侧限位器突起64a。
一对后侧突壁部65比一侧突壁部140B形成于更靠后方。
前侧突壁部64与后侧突壁部65的离开距离根据接头106的长边方向尺寸而设定,利用前侧突壁部64和后侧突壁部65限制接头106相对于基板部50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
对于接头106的第三夹紧部而言,若将介插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的介插部件107B从接头106拔去,则夹紧弹簧110的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一对侧板部333b间的离开距离缩小,所以接头106容易从接头支架部114取出。
因此,接头支架部114能够将接头106保持为可装卸。
此外,一侧突壁部140以及另一侧突壁部141的卡止爪140c、141c对接头106的卡止的解除,例如能够通过作业者用手指使一侧突壁部140以及另一侧突壁部141朝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来进行。
如图40~图42所示,对于接头106而言,以下将与基座部件108的对置面108a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前端卡合突部的两侧的卡合面108k、323e位于前端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后端卡合突部的两侧的卡合面108i、321e位于后侧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另外,夹紧弹簧110的两侧的侧板部110b经由对开把持部件34配置于其宽度方向两侧。
从接头106的基座部件108的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向后端突出部108h以及前端突出部108j突出的尺寸比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的板厚稍大。另外,从后盖部件321的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向后端突出部321d突出的尺寸以及从前盖部件323的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向前端突出部323d的突出尺寸也比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的板厚稍大。
板状的中盖部件322的厚度,即中盖部件322的对置面322a与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之间的距离、后盖部件321的除了后端突出部321d以外的板状部的厚度、以及前盖部件323的除了前端突出部323d以外的板状部的厚度彼此相同地一致。
在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08之间介插有介插部件107A、107B的状态的接头106(带介插部件的接头),在第一~第三夹紧部中位于第三夹紧部的前端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尺寸最大的部位。
如图39所示,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第三夹紧部的前端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尺寸(宽度尺寸的最大值)能够与接头支架部114的突壁部140、141间的宽度方向距离相同。该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宽度方向尺寸能够比突出地设置于突壁部140、141的卡止爪140c、141c的突端间的距离稍大,并且是突壁部140、141间的宽度方向距离以下的尺寸。
该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第一夹紧部的从后端卡合突部到前侧部分、以及第二夹紧部的宽度方向尺寸比第三夹紧部的从前端卡合突部到后侧部分的宽度方向尺寸小。
如图41、图42所示,在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前端,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08分别开口有由从该前端面朝向后侧而形成为较细的锥形的凹处构成的锥形开口部34a。该锥形开口部34a的后端(里端)与包覆部插入槽323b、108d连通。
如图38所示,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上述锥形开口部34a周围的口边缘部从前侧限位器突起64a的后侧与其抵接。另外,一对前侧限位器突起64a不配置在与锥形开口部34a重叠的位置,不会妨碍从锥形开口部34a向包覆部插入槽323b、108d插入插入光纤103。
另外,在一对前侧限位器突起64a之间确保有用于将插入光纤103顺利地引导至在接头106前端开口的上述锥形开口部34a的光纤导入凹部66,上述插入光纤103从接头支架部114的前侧插入到被保持于该接头支架部114的接头106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108d。光纤导入凹部66是形成为从其前侧朝向后侧而槽宽度缩小的锥形的槽。
从基板部50前侧插入到接头106的插入光纤103能够通过光纤导入凹部66而引导至被保持于接头支架部114的接头106。
如图41、图42所示,在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后端,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08分别开口有由形成为从其后端面朝向前侧而较细的锥形的凹处构成的锥形开口部34b。该锥形开口部34b的前端(里端)与包覆部插入槽321b、108c连通。
如图38所示,基座部件108后端的锥形开口部34b的周围的口边缘部从后侧突壁部65的前侧与其抵接。
外套把持部70在基板部50的上表面50a侧形成于从接头支架部114离开的位置。
具体而言,相对于在包含基板部50的前端部的位置形成的接头支架部114,外套把持部70形成于朝后方离开的位置。在图示例中,外套把持部70形成于包含基板部50的后端部的位置的上表面50a。
图47是外套把持部70的俯视图。图48是开放盖体72的状态的外套把持部70的俯视图。图49是外套把持部70的剖视图,是图47的A1-A1剖视图。图50是外套把持部70的后视图。图51是外套把持部70的立体图。
如图47~图51所示,外套把持部70具有:形成有嵌入光纤电缆24的电缆嵌合槽71a的剖面为U字形的把持基座71、和枢接于上述把持基座71的电缆嵌合槽71a的槽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71b、71c的一方的压盖72。
外套把持部70将在把持基座71的一对侧壁部71b、71c的相互对置的面突出地设置的多个把持用突起71f压入到在电缆嵌合槽71a嵌入的光纤电缆24的外套113,从而能够将光纤电缆24把持固定于一对侧壁部71b、71c之间。把持基座71是在突出地设置于底壁部71d的一面侧的一对侧壁部71b、71c之间确保电缆嵌合槽71a的剖面为U字形的部件。电缆嵌合槽71a的槽宽度方向是指经由该电缆嵌合槽71a相对的两侧的侧壁部71b、71c的间隔方向。图示例的外套把持部70的把持用突起71f是在电缆嵌合槽71a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剖面为三角形的突条。
在压盖72从侧壁部71c离开的开放状态下将把持基座71外嵌于光纤电缆24末端被固定之后,将压盖72转动到关闭把持基座71的侧壁部71b、71c上端部间的电缆嵌合槽71a的开口部的闭位置,使该压盖72与侧壁部71c卡止从而将外套把持部70安装于光纤电缆24末端。
图示例的外套把持部7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压盖72经由作为铰接部发挥功能的薄壁部73与一对侧壁部71b、71c的一方(第一侧壁部71b)的突端连结。该压盖72通过薄壁部73在沿电缆嵌合槽71a的延伸方向的轴线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枢接于把持基座71的第一侧壁部71b。此外,将把持基座71的一对侧壁部71c的另一方称为第二侧壁部71c。
图示例的外套把持部70的压盖72形成为L形板状。该压盖72具有:经由薄壁部73与把持基座71的第一侧壁部71b枢接的顶板部72a、和从顶板部72a的与薄壁部7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垂直于顶板部72a形成的卡止板部72b。该压盖72在将顶板部72a配置在与把持基座71的一对侧壁部71b、71c的突端抵接而关闭电缆嵌合槽71a的开口部的闭位置时,能够使卡止板部72b与把持基座71的第二侧壁部71c的电缆嵌合槽71a的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重叠。而且,使突出地设置于把持基座71的第二侧壁部71c外表面的卡止用爪71e进入到形成于卡止板部72b卡止用窗孔72c,从而将压盖72与把持基座71卡止,稳定维持相对于把持基座71的闭状态。
图示例的外套把持部70(固定用固定部件)具有一对从沿把持基座71的电缆嵌合槽71a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的一端突出的前侧突壁部75。一对前侧突壁部75形成为从把持基座71的两侧的侧壁部71b、71c以在该侧壁部71b、71c上沿把持基座71前后方向延长的方式突出的板片状。
如图48所示,若将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嵌入电缆嵌合槽71a,则在把持基座71的一对侧壁部71b、71c的面对电缆嵌合槽71a的面(内表面)分别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爪71f与光纤电缆24的外套113的侧面抵接,在一对侧壁部71b、71c之间把持固定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
另外,如上述那样,利用第二侧壁部71c外表面的卡止爪71e卡止L形板状的盖体72来维持闭合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把持基座71的一对侧壁部71b、71c的突端间的离开以及光纤电缆24从电缆嵌合槽71a脱离,能够稳定地保持外套把持部70相对于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的固定状态。
开放盖体72并从电缆嵌合槽71a取出光纤电缆24,从而能够将外套把持部70从光纤电缆24取下。
即,外套把持部70相对于光纤电缆24能够装卸。
优选外套把持部7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
优选外套把持部70相对于基板部50一体地形成。例如,能够将外套把持部70和基板部50形成为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通过使外套把持部70和基板部50一体形成,从而能够可靠地固定光纤电缆24,防止光纤102的破损,从而能够提高可靠性。
此外,外套把持部70不限定于一体成形,只要是相对于基板部50能够稳固地固定的构造,则也可以相对于基板部50而独立。
优选单元基座105包括接头支架部114而一体形成。例如,能够将单元基座105形成为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
此外,外套把持部不限定于图示例的结构。外套把持部作为能够采用例如省略卡止板部72b而是在顶板部72a设置有与把持基座71的第二侧壁部71c的突端卡合的卡合部的构造的压盖。另外,外套把持部能够采用仅由把持基座构成的结构。另外,外套把持部不限定于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也能够采用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结构。
外套把持部可以是例如通过粘合剂的粘合固定、热熔敷等固定于光纤电缆24末端外周的部件等。
图52表示外套把持部的其它例,该外套把持部70A不具备盖体,而是由使两侧的侧壁部71b、71c经由电缆嵌合槽71a并在底板部71d上相互并行地突出设置的把持基座71A构成方面与图50等所示的外套把持部70不同。
在侧壁部71b、71c的突端(图52的上端)形成有防脱突起74,其朝内侧突出并限制光纤电缆24朝上方移动从而防止光纤电缆24脱离的。
该结构的外套把持部70A由于没有盖体所以构造简单,将光纤电缆24嵌入电缆嵌合槽71a的操作容易。另外,由于构造简单所以容易制造,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如图35以及图54所示,光纤连接装置100的装置基部89是对把持有插入光纤103的光纤支架90进行保持的构造,其具有近似托盘状的基部主体170、和在基部主体170上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滑架120a。
基部主体170具有:主部171、从主部171单向地伸出的第一导轨部172、以及从主部171朝与第一导轨部172相反的方向伸出的第二导轨部172。
在主部171上形成有卡止滑架120a的弹性卡止片176、和卡止光纤支架90的弹性卡止片146。
第一导轨部172形成如下的简要结构,即、在形成有供滑架120a滑动的滑动面173的台部174的两侧边缘分别突出地设置有对滑架120a进行引导的引导壁部175、175。
一对引导壁部175在第一导轨部17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通过与被载置于滑动面173上的滑架120a的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抵接从而在宽度方向对滑架120a进行定位。
弹性卡止片176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在从突出地设置于主部17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突出部178朝滑动面173侧突出的弯曲板部176a的前端突出地设置有板状的卡合片部176b,在该卡合片部176b形成有供滑架120a的卡止用突起127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76c。
弯曲板部176a形成为在沿第一导轨部172前后方向的轴线上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176a的突端位于从第一导轨部172朝向主部171形成的滑动面173更靠上方。
卡合片部176b从弯曲板部176a的突端向内侧伸出到滑动面173上。
卡合片部176b的卡合用凹处176c形成为在该卡合片部176b的前后中央部从该卡合片部17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76在滑架120a的卡止用突起127进入卡合用凹处176c与该卡止用突起127卡合时,能够限制滑架120a相对于第一导轨部172在前后方向的移动。
在该状态中,弹性卡止片176借助弯曲板部176a的弹性夹住滑架120a从而稳定地保持滑架120a。
弹性卡止片176作为与沿第一导轨部172前进的滑架120a卡合来限制其后退的连接卡止机构发挥功能。
在第一导轨部172的两侧边缘立设有侧壁部177、177。
侧壁部177形成于第一导轨部172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范围,在侧壁部177的下部内表面形成有限制滑架120a浮起的槽部177a。槽部177a沿第一导轨部17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而形成,使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进入从而能够限制滑架120a浮起。
第二导轨部172形成如下的简要结构,即、在形成有供光纤支架90滑动的滑动面143的台部144的两侧边缘突出地设置有一对引导光纤支架90的引导壁部145。
一对引导壁部145在第二导轨部17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与载置于滑动面143上的光纤支架90的两侧边缘抵接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定位光纤支架90。
弹性卡止片146构成为,从突出地设置于主部14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突出部148朝滑动面143侧突出的弯曲板部146a的前端突出地设置有板状的卡合片部146b,该卡合片部146b形成有供光纤支架90的卡止用突起98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46c。
弯曲板部146a形成为在沿第二导轨部172前后方向的轴线上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146a的突端位于比从第二导轨部172朝向主部141形成的滑动面143更靠上方。
卡合片部146b从弯曲板部146a的突端向内侧伸出到滑动面143上。
卡合片部146b的卡合用凹处146c形成为在该卡合片部146b的前后中央部从该卡合片部14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46在光纤支架90的卡止用突起98进入卡合用凹处14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98卡合时,限制光纤支架90相对于第二导轨部172在前后方向的移动。
在该状态中,弹性卡止片146借助弯曲板部146a的弹性夹住光纤支架90,从而稳定地保持光纤支架90。
弹性卡止片146作为与沿第二导轨部172前进的光纤支架90卡合来限制其后退的连接卡止机构而发挥功能。
如图35以及图55所示,滑架120a具有:一对基板部121b、一对分别立设于该内边缘部121b的侧壁部122、以及形成于这些侧壁部122间的底板部123。
滑架120a作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1收纳于在侧壁部122间形成的单元收纳空间126来保持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单元保持部件而发挥功能。
滑架120a和被保持于其上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1构成在第一导轨部172上能够滑动的移动单元160(参照图35~图37)。
在侧壁部122的外表面上前后空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定位突部124A、124B。在定位突部124A、124B间配置有接头用工具80的卡合壁部87,定位突部124A、124B规定卡合壁部8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侧壁部122的外侧面,且在比定位突部124A更靠前方的位置朝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基部主体170的弹性卡止片176的卡合用凹处17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127。优选卡止用突起127的俯视形状是从突端朝向基端侧的前后尺寸增加的锥形(例如三角形,参照图55)。
在基板部121b形成有供卡合壁部87插入的长孔125。
如图43所示,使一对卡合壁部87插入长孔125,使卡合壁部87的突端部的突爪87a与侧壁部122的下端卡合,从而将接头用工具8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滑架120a。
将连接头工具8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滑架120a,从而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相对于滑架120a在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成为定位的状态。
如图56以及图57所示,光纤支架90是保持光纤的支架,并具有基座部91、和通过铰接部91a相对于基座部9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结合的盖体92,利用盖体92将基座部91上的插入光纤103压入基座部91从而能够进行把持固定。
在基座部91的上表面91b形成有具有用于收纳插入光纤103的定位凹部93a的第一保持壁部93、具有定位凹部94a的第二保持壁部94、以及一对定位突起95。
第二保持壁部94在第一保持壁部93的前方从第一保持壁部93分离而形成,定位突起95在第二保持壁部94的前方从第二保持壁部94分离而形成。
在基座部91的上表面形成有直线状的定位槽96,该定位槽96从定位凹部93a经由定位凹部94a通过一对定位突起95之间。定位槽96是对插入光纤103进行定位的槽部,例如可以是剖面近似V字形、剖面近似U字形、剖面近似半圆形等。
在基座部91的外侧面朝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基部主体170的弹性卡止片146的卡合用凹处14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98(参照图35以及图57)。优选卡止用突起98的俯视形状是从突端朝向基端侧而前后尺寸增加的锥形(例如三角形)。
如图57所示,在将盖体92覆盖到基座部91的上表面91b的状态(闭状态)下,将盖体92配置于保持壁部93、94之间。
在盖体92的与设置有铰接部91a的基端部92a相反的端部即前端部92b侧形成的卡止突起92c能够与形成于基座部91的卡止凹部(图示省略)以能够卡合分离的方式嵌合。
在覆盖于基座部91的上表面91b状态(闭状态)下,使卡止突起92c与基座部91的卡止凹部(图示省略)卡合,从而将插入光纤103压入基座部91从而能够进行把持固定。
如图46所示,光连接器22例如能够使用如下结构,其具备连接器主体22a、和将光纤电缆24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2a的固定机构22b。
连接器主体22a具备:收纳光纤套圈22c(以下简称为套圈22c)的外壳22d、和安装于外壳22d的外侧的旋钮22e。
在外壳22d内设置有例如套圈22c的内置光纤、和将从光纤电缆24引出的光纤通过对接连接等连接的连接机构(图示省略)。
固定机构22f具备:主体部(图示省略)、把持光纤电缆24的末端的电缆把持具(图示省略)、以及固定该电缆把持具的固定罩22g。
连接器主体22a能够采用例如SC型光连接器(参照JISC5973)、LC型光连接器(朗讯公司商标)、MU型光连接器(参照JISC5983)、SC2型光连接器(SC型光连接器省去旋钮的构造)等构造。
接下来,对使用光纤连接装置100将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连接(光连接)的作业(光纤连接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6以及图57所示,插入光纤103配置于基座部91的定位槽96内,被盖体92压入到基座部91来进行把持固定。插入光纤103确保朝规定的前方的突出长度而固定于光纤支架90。
如图35所示,在将插入光纤103从光纤支架90朝前方突出的部分的前端部的包覆除去并将裸光纤103a引出的状态下,用于向保持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接头支架部114的接头106插入、相对于伸出光纤102的对接连接。
插入光纤103从光纤支架90突出的长度比到接头106内的伸出光纤102的裸光纤102a的距离稍长,由此利用形成于插入光纤103的弯曲的弹性,确保裸光纤103a、102a彼此的抵接力,从而能够将裸光纤103a、102a彼此对接连接。
将光纤支架90载置于基部主体170的第二导轨部172的滑动面143,使卡止用突起98与弹性卡止片146的卡合用凹处146c卡合。由此,光纤支架90被弹性卡止片146夹住,以被稳定保持的状态在滑动面143上定位。
如图35所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收纳有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滑架120a载置于基部主体170的第一导轨部172的滑动面173上。滑架120a使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与第一导轨部17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引导壁部175抵接从而确定宽度方向位置。
使第一导轨部172上的滑架120a朝向光纤支架90前进。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滑架120a的移动过程中,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进入到在侧壁部177的内表面形成的槽部177a从而限制滑架120a的浮起,所以能够相对于插入光纤103进行正确的定位。
由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前进,插入光纤103能够经由在接头支架部114前端开口的光纤导入凹部66插入到接头106的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
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经由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插入调心槽108b,从而能够与伸出光纤102的裸光纤102a前端抵接(对接连接)。
如图58所示,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滑架120a进一步前进,并使卡止用突起127与弹性卡止片176的卡合用凹处176c卡合。由此,光纤支架90在被弹性卡止片146夹住而被稳定保持的状态下在滑动面143上定位。将该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滑架120a的位置称为前进极限位置。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1到达前进极限位置时,插入到接头106的调心槽108b的裸光纤103a与伸出光纤102的裸光纤102a前端抵接,成为包覆部被插入到包覆部插入槽108d、323b的状态。
在插入光纤103形成弯曲,利用其弹性确保裸光纤103a、102a彼此的抵接力从而能够将裸光纤103a、102a彼此对接连接。
接下来,如图43所示,向接头用工具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从左右两侧施加侧压P,从接头106拔去介插部件107A、107B。
若从接头106拔去介插部件107A、107B,则接头106的第二夹紧部由于夹紧弹簧110(详细地说是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弹性,在基座部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以保持将裸光纤103a、102a对接的状态被把持固定。另外,第三夹紧部由于夹紧弹簧110(详细地说是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弹性,在基座部3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把持固定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由此,完成利用接头106将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对接连接(光连接)的作业。
完成连接作业的伸出光纤102和插入光纤103被把持固定于接头106的对开把持部件34,结果是,能够稳定维持裸光纤103a、102a彼此的对接状态。
如上所述,接头用工具80利用来自左右的侧压P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变形,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增大,从而能够从接头106拔去介插部件107A、107B。
如图43所示,该接头用工具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连结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左右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88构成为,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周向排列的三个板部88a经由薄壁部88b而连结。另外,驱动部侧壁部88与受压壁部86之间、驱动部侧壁部88与卡止壁部85之间也是经由薄壁部88b而连结。
此外,卡止壁部85、受压壁部86、驱动部侧壁部88的各板部88a形成为在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中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
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变形的侧压P作用于左右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88中、经由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中心轴线Q朝左右两侧伸出最大的部位,即、构成驱动部侧壁部88的三个板部88a中、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周向的两端的板部88a之间的中央的板部88a。以下,将该中央的板部88a称为按压用板部。另外,该按压用板部在图中标记附图标记88c。
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从其左右两侧向左右的按压用板部88c作用侧压P,缩小左右的按压用板部88c间的离开距离,从而使薄壁部88b作为铰接部而变形,增大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
另外,如图45所示,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从左右作用侧压P而使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成为最大之后,继续上述侧压P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变形,从而左右的驱动部侧壁部88变形为使按压用板部88c位于最接近中心轴线Q的部位的近似弓形。而且,介插部件驱动部82变形为使受压壁部86与该介插部件驱动部82周向两端相比而中央部位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的圆弧板状。其结果是,接头用工具80随着受压壁部86的变形,一对卡合壁部87相互的相对方向以增大其前端(突端)间的距离的方式变化,从而将一对卡合壁部87相对于侧壁部122的卡合解除。
如果将一对卡合壁部87相对于侧壁部122卡合解除,则能够简单取下接头用工具80。
如图44所示,在图示例的接头用工具80使介插部件107A、107B的抵接壁部83a与卡止壁部85(具体而言是突壁部85b的突端)抵接时,介插部件107的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卡止壁部85(具体而言为阶梯差面85e)之间的离开距离c1、c2不同,彼此是不一样的。
在图示例的接头用工具80中,插入到接头106的第二夹紧部的第一介插部件107A的上述离开距离c1比插入到第三夹紧部的第二介插部件107B的上述离开距离c2短。
因此,在接头用工具80利用来自左右的侧压P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变形时,从接头106的第二夹紧部将第一介插部件107A拔去后,完成从第三夹紧部拔去第二介插部件107B。在该接头用工具80中,从第二夹紧部拔去第一介插部件107A在从第三夹紧部拔去第二介插部件107B之前进行,从而能够实现时差拔去。
对于完成了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作业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1而言,能够将整体从装置基部89取出进行使用。具体而言,在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滑架120a从基部主体170取出后,能够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从滑架120a取出进行使用。
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利用光连接器22能够与其它光纤进行连接器连接。由此,能够经由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将插入光纤103与其它带连接器的光纤光连接。
图59是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该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的使用例进行说明的图。
通过上述的连接方法将从光纤电缆151引出的插入光纤103与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连接。
光纤电缆151例如是在具有多个楼层建筑物中在遍及各楼层的纵孔(例如电梯用升降路)布设的主干线光纤电缆等。
将连接有插入光纤103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1收纳于光纤连接箱150(例如所谓的光纤终端盒等)内,根据需要将其它光纤(图示省略)连接器连接于光连接器22,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103与其它带连接器的光纤(图示省略)光连接。
作为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连接对象的上述其它光纤(图示省略)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在屋内布线的光纤、在光复合电子设备中布线的光纤等。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中,将接头支架部114和外套把持部70设置于共用的基板部50,所以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与接头106的相对位置总是保持一定。
因此,在向光纤连接箱等进行收纳作业等时,不会对末端24a与接头106之间的光纤102施加过大的力,从而能够防止破损。
因此,操作性很好。
另外,由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构造简单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因此能够保持原样地收纳于光连接箱(光纤终端盒等)来进行使用。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中,将接头支架部114和外套把持部70都设置于基板部50的上表面50a侧,所以该构造很简单,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来自基板部50的下表面侧的外力难以作用于接头支架部114、外套把持部70以及光纤102,所以能够提高耐久性。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中,能够高效、容易地实现使用了机械接头的光纤彼此的连接(插入光纤103与伸出光纤102的连接)。
另外,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与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光纤连接工具相比构造简化,能够容易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该光纤连接用单元101能够容易实现小型化,所以有利于向狭窄空间插入,将伸出光纤102连接于光纤(插入光纤103)的作业能够广泛适用于经由带伸出光纤的接头104连接光纤彼此的作业(光纤中继连接施工方法)。
另外,采用上述的接头用工具80的介插部件107作为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介插部件的结构能够实现使接头用工具80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由于来自其两侧的侧压P而变形从而从接头106拔去介插部件107,所以在接头用工具80上确保少许空间就个实现从接头106拔去介插部件的作业。即,例如,与介插部件采用通过使作业者直接利用手指向从接头106离开的方向拉动并从接头106拔去的结构的情况相比,采用上述接头用工具80只要在接头用工具80上确保的空间很少即可。这一点在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1插入狭窄的空间从而用于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方面是有利的。
此外,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介插部件能够采用通过使作业者直接利用手指向从接头106离开方向的拉动而从接头106拔去的结构。该结构的介插部件能够采用例如在使接头106的被介插到基座部件108与压盖109之间的前端侧的介插片部的相反的基端侧从接头106突出的部分,设置用于供作业者利用手指把持介插部件并向从接头106离开的方向拉动进行操作的拔去用把持部。
上述拔去用把持部作为例如能够在从前端侧的介插片部向突出到接头106外侧的基端侧延伸的介插部件主体的基端部,采用在垂直于该介插部件主体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突出的突起等。
在上述连接方法中,在将插入光纤103相对于基部主体170定位后,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1接近插入光纤103来进行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但在本发明中相反,在将光纤102相对于基部主体170定位后,使光纤支架90在第二导轨部172上朝接近光纤102的方向滑动,从而能够进行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
即,能够使用的方法是,在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1以及滑架120a前进到前进极限位置后,使光纤支架90在第二导轨部172上上朝接近光纤连接用单元101的方向滑动。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如图60以及图61所示,光纤连接用单元191具备:把持光纤电缆24的电缆把持部件192、能够使从光纤电缆24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102与作为其它光纤的插入光纤103(参照图78)对接并夹到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来进行把持固定的机械接头195、保持机械接头195的接头支架部60、在伸出光纤102的前端部从机械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插入到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的位置对电缆把持部件192进行保持的把持部件保持部196、以及使接头支架部60和把持部件保持部196成为一体的单元基座197。
此外,将图60以及图82的上侧作为上、将下侧作为下,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91进行说明。
如图76~图78所示,机械接头195构成为,将细长板状的基座部件193、和由三个沿该基座部件193的长边方向排列设置的盖部件321、322、323构成的压盖194,统一保持于以剖面为U字形或者C形(图示例的剖面为U字形)延伸的细长形状的夹紧弹簧110的内侧。
该机械接头195具有由基座部件193(基座侧元件)和盖部件321、322、323(盖侧元件)构成的对开把持部件34。基座部件193和盖部件321、322、323由于夹紧弹簧110的弹性而朝相互闭合的方向被弹性施力。以下,将机械接头称为接头。
如图78所示,伸出光纤102的端部从接头195的细长形状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长边方向一端插入到长边方向中央部。
以下,将伸出光纤102中、被插入到构成对开把持部件34的基座部件193和压盖194之间的部分称为插入端部。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接头195而言,在其长边方向上,将伸出光纤102伸出的一侧(图78的左侧)作为后,将相反的一侧(图78的右侧)作为前从而进行说明。伸出光纤102从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后端伸出。
在构成接头195的压盖194的三个盖部件(盖侧元件)321、322、323中,以下将位于最后侧的附图标记为321的盖部件称为后盖部件,将位于最前侧的附图标记为323的盖部件称为前盖部件。另外,以下,将位于后盖部件32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的附图标记为322的盖部件称为中盖部件。
如图76~图78所示,剖面为U字形的夹紧弹簧110是将一张金属板成形而成的,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背板部110a的两侧遍及该背板部110a的长边方向全长,以垂直于背板部110a的方式伸出侧板部110b。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193a、321a、322a、323a在大体垂直于夹紧弹簧110的一对侧板部110b的间隔方向的方向被把持于一对侧板部110b之间。一对侧板部110b的一方与基座部件193抵接,另一方的侧板部110b与压盖194抵接。
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的前端的裸光纤102a的部分配置于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包覆102b的部分被配置在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后盖部件321之间。
将其它光纤103从接头195的前侧插入到基座部件193与中盖部件322之间,从而能够将该光纤103(以下称为插入光纤)的前端与伸出光纤102前端(插入端部前端)对接连接。另外,在接头195的对开的元件之间,即在基座部件193(基座侧元件)与压盖194(盖侧元件)之间,能够利用上述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将上述伸出光纤102和与该光纤102抵接的插入光纤103进行把持固定。
如图87所示,光纤电缆24例如是将光纤102与被纵向添加到该光纤102的一对线状的抗张力体112一起埋入树脂包覆材料113(以下称为外套)中而一体化的结构且剖面近似长方形的光纤电缆,作为光分支电缆、室内光缆等使用的。
光纤102配置于光纤电缆24的剖面中央部,一对抗张力体112配置于从光纤102朝光纤电缆24的剖面长边方向两侧离开的位置。光纤102例如是光纤芯线、光纤线这样的包覆光纤。
伸出光纤102以及插入光纤103是光纤芯线、光纤线这样的带包覆的光纤。在图示例中,伸出光纤102以及插入光纤103采用单芯的光纤芯线。
在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前端(前端)引出有裸光纤102a。利用接头195将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对接连接是通过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与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前端的裸光纤102a的对接实现的。
如图77、图78所示,在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延伸形成有遍及该长边方向全长而与盖部件321、322、323对置的对置面193a。在该基座部件193的上述对置面193a的长边方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调心槽193b,该调心槽193b用于使被引出到伸出光纤102前端的裸光纤102a与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能够对接连接(光连接)并将它们彼此高精度地定位、调心。该调心槽193b是沿基座部件193的长边方向延伸形成的V槽。其中,调心槽193b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上述调心槽193b形成于基座部件193的上述对置面193a的与中盖部件322对置的部分。
在基座部件193的上述对置面193a的与后盖部件321对置的部分以及与前盖部件323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槽宽度比上述调心槽193b大的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在基座部件193长边方向的上述调心槽193b的两侧沿基座部件193长边方向延伸形成。
在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与调心槽193b之间形成有从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趋向于调心槽193b侧而槽宽度变小的锥形的锥形槽193e、193f。各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经由上述锥形槽193e、193f与调心槽193b连通。
在图示例的接头195中,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是V槽(包覆部插入槽193d参照图79)。然而,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将裸光纤102a外周被包覆102b覆盖的部分即包覆部插入到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93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193a、321a上分别形成的包覆部插入槽193c、321b,将从上述包覆部的末端突出的裸光纤102a插入到上述调心槽193b,从而将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设置于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
而且,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的上述包覆部在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93之间通过夹紧弹簧110的弹性被把持固定。
后盖部件321的包覆部插入槽193c形成于后盖部件321的对置面321a的、与基座部件193的包覆部插入槽193c对应的位置。另外,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93的包覆部插入槽193c、321b根据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外径调整其深度,以便能够在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牢固地把持固定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即,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93的包覆部插入槽193c、321b调整各自的深度,以使得它们的深度的合计比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外径小。
如图77、图78所示,向形成于调心槽193b的前侧的包覆部插入槽193d插入插入光纤103的裸光纤103a外周被包覆103b覆盖的部分即包覆部。
另外,在图示例的接头195的前盖部件323的对置面323a且在与基座部件193的包覆部插入槽193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插入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插入光纤103在预先将裸光纤103a引出到其前端的状态下,从接头195前侧被插入到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
如图64所示,第一接头用件240具有两个介插部件241。
两个介插部件241的一方(图中标记为附图标记241A)介插于接头195的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另一方(图中标记为附图标记241B)介插于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93之间。接头195的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及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由于上述介插部件241A、241B而克服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并开放。
此外,以下,将介插于接头195的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介插部件241A称为第一介插部件241A,将介插于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介插部件241B称为第二介插部件241B。
第一接头用件240的详细情况后述。
如图80所示,第二接头用件80具有两个介插部件107。
两个介插部件107的一方(图中标记为附图标记107A)介插于接头195的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另一方(图中标记为附图标记107B)介插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接头195的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由于上述介插部件107A、107B而克服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并开放。
此外,以下,将介插于接头195的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介插部件107A称为第一介插部件107A,将介插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介插部件107B称为第二介插部件107B。
第二接头用件80的详细情况后述。
如图78所示,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能够从接头195前侧向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轻松地插入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的方式离开(开放)。中盖部件322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能够将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轻松地插入调心槽193b的方式离开(开放)。在图78中,对由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形成的光纤103的收纳空间标记附图标记FS。
图示例的第二接头用件80的介插部件107在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被插入到形成为板状的前端部107a。
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及中盖部件322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开放量根据介插部件107的板状的前端部107a的厚度尺寸而设定。
将由于第一介插部件107A而开放的、中盖部件322前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离开距离设定为,使裸光纤102a、103a不会从调心槽193b与中盖部件322的对置面322a之间脱离的范围。
将由于第二介插部件107B而开放的、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离开距离设定为,使插入光纤103(其包覆部)不会从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之间脱离的范围。
此外,对于介插部件而言,不限定于被插入到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的前端部(介插片部)为板状的情况。
介插部件的介插片部作为能够采用例如片状的形状、杆状的形状的等。
图79例示的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主体83具有板状的前端部107a作为介插片部。以下,将介插部件主体83的板状的前端部107a称为介插片部。
介插部件主体83的除了介插片部107a以外的部分形成为相比板厚(厚度尺寸)比该介插片部107a大的板状。
另外,介插部件107的板状的介插片部107a形成为其前端较细的锥形。在将该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拔去后,能够通过压入将其介插片部107a插入到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组装带介插部件的接头)。
另外,光纤连接用单元191以从接头195取下介插部件的状态向现场供给,在现场,可以在接头195的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分别插入介插部件的介插片部来组装带介插部件的接头。
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93的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根据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外径调整其深度以便在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拔去介插部件107B时,能够将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牢固地把持固定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即,调整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93的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各自的深度,以使得其该深度的合计比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外径小。
在图示例的接头195中,后盖部件321、前盖部件323的包覆部插入槽321b、323b是V槽(前盖部件323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参照图79)。然而,包覆部插入槽321b、323b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另外,包覆部插入槽不一定非要形成于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93的相互对置的部分双方。对于接头而言,能够采用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93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一方形成有包覆部插入槽结构。
这与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93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相同,对于接头而言,能够采用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93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一方形成有包覆部插入槽结构。
如图76所示,在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与上述夹紧弹簧110的背板部110a相反的一侧(以下称为开放侧)露出的侧面,开口有用于插入上述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如图77所示,该介插部件插入孔350通过形成于基座部件193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的对置面193a、321a、322a、323a的相互对应的位置的介插部件插入槽193g、321c、322c、323c而被确保在基座部件193与盖部件321、322、323之间。
此外,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形成为从对开把持部件34的开放侧不会到达调心槽193b、包覆部插入槽193c、193d,321b、323b的深度。
另外,介插部件插入孔350能够采用通过形成于基座部件193以及盖部件321、322、323的一方的介插部件插入槽而确保的结构。
如图76所示,在图示例的接头195中,上述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形成于如下的四处位置,即、与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以及前端部对应的两个位置、以及与后盖部件321和前盖部件323的沿基座部件193长边方向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介插部件107A、107B被插入到四处位置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中、在与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图76中,标记为附图标记350a)、在与前盖部件32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介插部件插入孔350(图76中,标记为附图标记350b)。
如图78所示,在中盖部件322的与基座部件193的调心槽193b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平坦的对置面322a。在将介插于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第一介插部件107A拔去时,借助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利用对置面322a对伸出光纤102前端的裸光纤102a、和抵接于该裸光纤102a前端的插入光纤103的裸光纤103a进行按压,从而能够将该中盖部件322压入调心槽193b。
如图77、图78所示,夹紧弹簧110的一对侧板部110b分别被分为与接头195的压盖194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与压盖194抵接的侧板部110b(在图77、图78中的上侧的侧板部110b)通过在与后盖部件321与中盖部件322的边界、以及中盖部件322与前盖部件323的边界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的狭缝状的切入部110d,被分为与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与基座部件193抵接的侧板部110b通过在与盖部件321、322、323抵接的侧板部110b的切入部110d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切入部110d,被分为与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
夹紧弹簧110具有:保持后盖部件321和基座部件193的第一夹紧弹簧部331、保持中盖部件322和基座部件193的第二夹紧弹簧部332、以及保持前盖部件323和基座部件193的第三夹紧弹簧部333。
第一~第三夹紧弹簧部331~333作为相互独立的夹紧弹簧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图77、图78等中,对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1b,对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2b,对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3b。
接头195具有与三个夹紧弹簧部对应的三个夹紧部。
即,该接头195具有:在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内侧保持后盖部件321和基座部件193第一夹紧部、在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内侧保持中盖部件322和基座部件193的第二夹紧部、以及在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侧保持前盖部件323和基座部件193第三夹紧部。
三个夹紧部分别能够借助与各个夹紧部对应的夹紧弹簧部的弹性,将光纤把持固定于对开的元件(基座部件193(基座侧元件)与盖部件(盖侧元件))之间。
接头195的第一夹紧部借助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弹性而成为将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把持固定于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的状态。对于该接头195而言,例如即使由于在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193之间插脱介插部件而使该中盖部件322开闭(即第二夹紧部的开闭),也能够稳定维持第一夹紧部的伸出光纤102的把持固定状态。另外,介插部件的插脱引起的第三夹紧部的开闭对第一夹紧部对伸出光纤102的把持固定状态不产生任何影响。
接头195具有在对开的元件193、194插入之间介插部件241、107而安装的接头用工具240、80。
第一接头用件240具有在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能够在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插入伸出光纤102的方式进行插入的第一介插部件241。第二接头用件80具有在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能够在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将插入光纤103插入的方式进行插入的第二介插部件107。
如图64、图72以及图73所示,第一接头用件240具有:两个在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插入前端部(介插片部241a)的介插部件241、和安装有该介插部件241的介插部件驱动部242。
介插部件驱动部242具有:支承介插部件241的介插部件支承部243、和一对配置于其两侧的介插部件操作部244、244。在介插部件支承部243与介插部件操作部244之间沿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长边方向具有间隙245,但在该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图64的右上)的基部246,介插部件操作部244的端部朝介插部件支承部243侧弯曲,并与介插部件支承部243连结。在基部246与介插部件支承部243之间具有薄壁状的铰接部247。对于该铰接部247而言,在介插部件支承部243设置有介插部件241的介插部件形成面243f的一侧(与接头195对置的一侧)凹陷,以基部246为支点,介插部件支承部243能够朝远离接头195的方向转动。
两个介插部件241A、241B在介插部件支承部243上以沿其轴线(中心轴线Q1)方向相互离开的方式安装。
此外,以下将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轴线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对第一接头用件240进行说明。介插部件241在其板状的厚度方向垂直于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前后方向的方向安装。
而且,将介插部件241突出到介插部件支承部243外侧的前端部241a插入到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从而将第一接头用件240安装于接头195。该接头用工具240以使其前后方向与接头195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
介插部件241由于接头195的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在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被比较大的力把持。
介插部件支承部243具有突出地设置于介插部件形成面243f的相反的一侧的按压用突起248。如图69所示,按压用突起248、248在各介插部件241、241的相反的一侧分别形成于对应的位置,按压按压用突起248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介插部件241插入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的。
如图64以及图72所示,在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与介插部件操作部244对置的侧面243a形成有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宽度(图72的左右方向)越远离接头195则越大的斜面243b。另外,在介插部件操作部244的与介插部件支承部243对置的侧面244a形成有具有介插部件操作部244的宽度(图72的左右方向)越远离接头195则越小的斜面244b的突起部244c。
该第一接头用件240在垂直于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轴线(中心轴线Q1)方向的剖面,对经由介插部件241位于两侧(以下将图72的左右方向作为接头用工具240的左右方向进行说明)的部分进行按压(施加侧压P1)而使它们相互接近,从而如图73所示,介插部件操作部244的斜面244b与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斜面243b接触,沿这些斜面的法线方向施加按压力。
将施加于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两侧的斜面244b的按压力合成,,由此介插部件支承部243朝远离接头195的方向变形,从而能够将介插部件241从接头195(详细地说是对开把持部件34)拔去。
此时,介插部件支承部243如上所述那样以基部246为支点进行转动,由此位于远离基部246的一侧的第一介插部件241A比靠近基部246的一侧的第二介插部件241B距离接头195的距离先增大。在该接头用工具240中,从第二夹紧部拔去第一介插部件241A在从第一夹紧部拔去第二介插部件241B之前进行,从而能够实现时差拔去。
对介插部件驱动部242施加侧压P1从而使该左右两侧部分相互接近并将介插部件241从接头195拔去作业,例如能够通过作业者用单手的手指握住介插部件驱动部242来进行。
如图79、图80所示,第二接头用件80具有:两个将前端部(介插片部107a)插入到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的介插部件107、和安装有该介插部件107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
上述介插部件107具有板状的介插部件主体83,该介插部件主体83通过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形成的切口部82a而突出到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该介插部件107的上述介插片部107a构成经由上述切口部82a而突出到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的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3的前端部。
上述第二接头用件80构成为,将与上述介插部件107的介插片部107a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安装于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中形成有上述切口部82a的壁部即与受压壁部86相对的卡止壁部85。
上述受压壁部86构成为,在形成有上述切口部82a的平板状的板状主壁部86a突出地设置有向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突出的抵接用突壁部86b。
上述受压壁部86的抵接用突壁部86b是在沿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述板状主壁部86a的延伸方向中央部朝该板状主壁部86a垂直于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而突出地设置的肋状的突壁。另外,该抵接用突壁部86b沿着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中将受压壁部86(详细地说是板状主壁部86a)与卡止壁部85(详细地说是后述的板状主壁部85a)之间连结的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88的间隔方向即左右方向(图79的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上述切口部82a在受压壁部86的板状主壁部86a从该前后方向两端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形成。受压壁部86的抵接用突壁部86b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前后方向位于前后的切口部82a之间。
使第二接头用件80的两个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主体83经由上述抵接用突壁86a而通过前后的切口部82a进行设置。
介插部件107的介插部件主体83在与介插片部107a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具有从上述受压壁部86侧与卡止壁部85抵接的抵接壁部83a。
图示例的第二接头用件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卡止壁部85构成为,在与受压壁部86的板状主壁部86a平行地形成的板状主壁部85a突出地设置有从该板状主壁部85a向受压壁部86突出的突壁部85b。
介插部件107的抵接壁部83a能够从受压壁部86侧与卡止壁部85的突壁部85b突端的端面抵接。
另外,介插部件107具有从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3的基端部(抵接壁部83a)朝与上述介插片部107a相反的一侧(介插部件107的基端侧)伸出的卡合片84。而且,使上述卡合片84通过贯通于上述卡止壁部85的贯通孔85c,将在突出到上述卡止壁部85外侧(与受压壁部86相反的一侧)的卡合片84前端部(伸出端部)的侧面突出地设置的啮合爪84a以能够与上述卡止壁部85卡合的方式配置,从而将该介插部件107安装于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82。
图示例的第二接头用件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卡止壁部85的贯通孔85c的一端朝突壁部85b突端的端面开口。贯通孔85c的另一端朝卡止壁部85从板状主壁部85a外表面(与介插部件驱动部82内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凹陷形成的凹部85d内开口。上述凹部85d形成为将上述贯通孔85c的另一端扩张而成的孔状。介插部件107的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在从上述贯通孔85c的另一端与凹部85d的边界的阶梯差面85e向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方向突出的卡合片84的前端部侧面突出地设置。该啮合爪84a能够从与受压壁部86相反的一侧与上述阶梯差面85e卡合。
图示例的介插部件107在上述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上述抵接壁部83a之间,确保比上述卡止壁部85的上述贯通孔85c的长度(轴线方向尺寸)稍微长的离开距离。因此,该介插部件107以相对于上述卡止壁部85在上述贯通孔85c的轴线方向确保少许可动范围的方式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详细地说是卡止壁部85)。
此外,作为接头用工具采用以使介插部件107的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抵接壁部83a之间的离开距离、与卡止壁部85的贯通孔85c的长度一致的方式将介插部件107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详细地说是卡止壁部85)的结构。对于该结构的情况,对于介插部件107而言,将卡止壁部85夹在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抵接壁部83a之间并以限制介插部件107相对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详细地说是卡止壁部85)朝上述贯通孔85c的轴线方向的位移的状态进行安装。
两个介插部件107A、107B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以在其轴线(中心轴线Q)方向相互离开的方式安装。
此外,以下将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轴线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对接头用工具80进行说明。介插部件107在其板状的介插部件主体83的厚度方向垂直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前后方向的方向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
而且,将介插部件107的突出到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3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的前端部,插入到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从而将第二接头用工具80安装于接头195。该第二接头用工具80以使其前后方向与接头195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
介插部件主体83由于接头195的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在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被比较大的力把持。
如图79所示,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从夹紧弹簧110朝其开放侧(与背板部110a相反的一侧)突出。使上述受压壁部86的抵接用突壁部86b与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抵接从而将第二接头用件80安装于接头195。
该第二接头用工具80在与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轴线(中心轴线Q)方向垂直的剖面,经由上述介插部件107对位置两侧(图79的左右两侧。以下将图79的左右方向作为第二接头用工具80的左右方向进行说明)的部分进行按压(施加侧压P)而使它们相互接近,从而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上述受压壁部86与上述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增大。其结果是,该第二接头用工具80能够将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95(详细地说是对开把持部件34)拔去。
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施加侧压P从而使该左右两侧部分相互接近并将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95拔去的作业,例如能够通过作业者用单手的手指握住介插部件驱动部82来进行。
另外,该第二接头用工具80具有一对卡合壁部87(保持壁部),该一对卡合壁部87经由上述受压壁部86的上述切口部82a从两侧、即经由在垂直于上述受压壁部86的方向通过上述切口部82a的介插部件主体83从两侧(图79的左右两侧)在平行于上述介插部件主体83的方向,朝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突出。
而且,从上述一对卡合壁部87的突端部使在该一对卡合壁部87的相互相对从内表面侧突出的突爪87a与滑架120a的侧壁部122的下端卡合从而将该第二接头用工具80安装于滑架120a。使卡合壁部87与滑架120a卡合,从而难以产生第二接头用工具80相对于滑架120a的位置偏移。
其中,对于该第二接头用工具80而言,在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从其左右两侧施加侧压P,从而进行将介插部件107从接头195拔去的作业时,在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上述受压壁部86与上述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为最大之后还继续上述侧压P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变形,从而能够将一对卡合壁部87与滑架120a的卡合解除。
之后对一对卡合壁部87与滑架120a相对于卡合、以及卡合解除进行说明。
如图61所示,光纤连接用单元191的单元基座197具有:将接头195保持为能够装卸的接头支架部60、和对将光纤电缆24末端24a的外套113把持为能够装卸的电缆把持部件192进行保持的把持部件保持部196。
单元基座197例如俯视可以为近似长方形。
如图61以及图72所示,接头支架部60具有:作为单元基座197的一部分的基体部261、立设于基体部261的一侧边缘的一侧突壁部262、立设于基体部261的另一侧边缘的另一侧突壁部263、一对设置于前端部的两侧的前侧突壁部264、以及一对设置于后端部的两侧的后侧突壁部265。
突壁部262~265在基体部261的上表面侧突出形成。
接头支架部60将接头195收纳于在一侧突壁部262与另一侧突壁部263之间形成的连接收纳空间267并保持接头195。
在一侧突壁部262的内表面形成有朝内表面侧突出的卡止爪262c。同样,在另一侧突壁部263的内表面形成有朝内表面侧突出的卡止爪263c。利用这些卡止爪262c、263c能够限制接头195的浮起。
将接头195压入连接收纳空间267内从而进入卡止爪262c、263c的下侧,由此限制接头195朝上方浮起。
前侧突壁部264与后侧突壁部265的离开距离根据接头195的长边方向尺寸而设定,接头195,利用前侧突壁部264和后侧突壁部265限制接头195相对于基体部261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
对于接头195而言,若将介插部件从接头195拔去,则夹紧弹簧110的一对侧板部110b间的离开距离缩小,所以接头195容易从接头支架部60的取出。
因此,接头支架部60能够将接头195保持为可装卸。
此外,一侧突壁部262以及另一侧突壁部263的卡止爪262c、263c对接头195的卡止的解除,例如能够通过作业者用手指使一侧突壁部262以及另一侧突壁部263朝相互离的方向弹性变形来进行。
如图76~图78所示,对于接头195而言,以下将垂直于基座部件193的对置面193a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前端卡合突部(前端突出部193j、323d)的两侧的卡合面193k、323e位于前端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后端卡合突部(后端突出部193h、321d)的两侧的卡合面193i、321e位于后侧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另外,夹紧弹簧110的两侧的侧板部110b经由对开把持部件34配置于其宽度方向两侧。
从接头195的基座部件193的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向后端突出部193h以及前端突出部193j突出的尺寸比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的板厚稍大。另外,从后盖部件321的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向后端突出部321d突出的尺寸以及从前盖部件323的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向前端突出部323d突出的尺寸也比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的板厚稍大。
板状的中盖部件322的厚度,即中盖部件322的对置面322a与供夹紧弹簧110的侧板部110b抵接的背面之间的距离、后盖部件321的除了后端突出部321d以外的板状部的厚度、以及前盖部件323的除了前端突出部323d以外的板状部的厚度相互相同地一致。
如图77、图78所示,在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前端,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193分别开口有由从该前端面朝向后侧而形成为较细的锥形的凹处构成的锥形开口部34a。该锥形开口部34a的后端(里端)与包覆部插入槽323b,193d连通。
另外,在前侧突壁部264之间确保有用于将插入光纤103顺利地引导至在接头195前端开口的上述锥形开口部34a的光纤导入凹部66,上述插入光纤103从接头支架部60的前侧插入到被保持于该接头支架部60的接头195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193d。光纤导入凹部66是形成为从其前侧朝向后侧而槽宽度缩小的锥形的槽。
从前侧插入到接头195的插入光纤103能够通过光纤导入凹部66而引导至被保持于接头支架部60的接头195。
如图77、图78所示,在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的后端,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193分别开口有由形成为从其后端面朝向前侧而较细的锥形的凹处构成的锥形开口部34b。该锥形开口部34b的前端(里端)与包覆部插入槽321b、193c连通。
如图61所示,基座部件193后端的锥形开口部34b的周围的口边缘部从后侧突壁部265的前侧与其抵接。
如图62以及图63所示,电缆把持部件192具有:形成有嵌入光纤电缆24的电缆嵌合槽271a的剖面为U字形的把持基座271、和枢接于上述把持基座271的电缆嵌合槽271a的槽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271b、271c的一方的压盖272。
如图74所示,电缆把持部件192将在把持基座271的一对侧壁部271b、271c的相互对置的面突出地设置的多个把持用突起271f,压入到在电缆嵌合槽271a嵌入的光纤电缆24的外套113,从而能够将光纤电缆24把持固定于一对侧壁部271b、271c之间。把持基座271是在突出地设置于底壁部271d的一面侧的一对侧壁部271b、271c之间确保电缆嵌合槽271a的剖面为U字形的部件(参照图66)。电缆嵌合槽271a的槽宽度方向是指经由该电缆嵌合槽271a相对的两侧的侧壁部271b、271c的间隔方向。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192的把持用突起271f是在电缆嵌合槽271a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剖面为三角形的突条。
在压盖272从侧壁部271c离开的开放状态下将把持基座271外嵌于光纤电缆24末端被固定之后,将压盖272转动到关闭把持基座271的侧壁部271b、271c上端部间的电缆嵌合槽271a的开口部的闭位置,使该压盖272与侧壁部271c卡止,从而将电缆把持部件192安装于光纤电缆24末端。
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192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压盖272经由作为铰接部发挥功能的薄壁部273与一对侧壁部271b、271c的一方(第一侧壁部271b)的突端连结。该压盖272通过薄壁部273在沿电缆嵌合槽271a的延伸方向的轴线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枢接于把持基座271的第一侧壁部271b。此外,将把持基座271的一对侧壁部271b、271c的另一方称为第二侧壁部271c。
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压盖272形成为L形板状。该压盖272具有:经由薄壁部273与把持基座271的第一侧壁部271b枢接的顶板部272a、和从顶板部272a的与薄壁部27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垂直于顶板部272a形成的卡止板部272b。该压盖272在将顶板部272a配置在与把持基座271的一对侧壁部271b、271c的突端抵接而关闭电缆嵌合槽271a的开口部的闭位置时,能够使卡止板部272b271的第二侧壁部271c的电缆嵌合槽271a的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重叠。而且,使突出地设置于把持基座271的第二侧壁部271c外表面的卡止用爪271e进入到形成于卡止板部272b卡止用窗孔272c,从而将压盖272与把持基座271卡止,稳定维持相对于把持基座271的闭状态。
若将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嵌入电缆嵌合槽271a,则在把持基座271的一对侧壁部271b、271c的面对电缆嵌合槽271a的面(内表面)分别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爪271f与光纤电缆24的外套113的侧面抵接,在一对侧壁部271b、271c之间把持固定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
另外,如上述那样,利用第二侧壁部271c外表面的卡止爪271e卡止L形板状的盖体272来维持闭合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光纤电缆24从电缆嵌合槽271a脱离,能够稳定地保持电缆把持部件192相对于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的固定状态。
开放盖体272并从电缆嵌合槽271a取出光纤电缆24,从而能够将电缆把持部件192从光纤电缆24取下。即,电缆把持部件192相对于光纤电缆24能够装卸。
优选电缆把持部件192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
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192具有从沿把持基座271的电缆嵌合槽271a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的一端突出的前侧突出部275。能够在形成于前侧突出部275的光纤保持槽274载置伸出光纤102。
另外,如图61以及图66所示,在单元基座197的一端设置有保持电缆把持部件192的把持部件保持部196。
如图66所示,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具有能够供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侧突出部275嵌合的插入孔251。如图67所示,将前侧突出部275插入到插入孔251,从而使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侧突出部275嵌合,能够将其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
在把持部件保持部196与接头支架部60之间设置有光纤引导部213,该光纤引导部213将从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侧突出部275突出的伸出光纤102的前端朝向接头195的锥形开口部34b进行引导。由此,在将电缆把持部件192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196时,即使伸出光纤102的前端在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内部难以通过目视来观察,也能够可靠地将其向接头195的锥形开口部34b引导。
光纤引导部213具有:朝向锥形开口部34b的中心部倾斜的斜面213a、和朝上方开口的U字槽213b,斜面213a的上端与U字槽213b的下端213c高度一致。U字槽213b的下端213c的高度在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中与插入光纤的槽的高度几乎一致。此外,在图示例中,光纤引导部213与接头支架部60的后侧突壁部265一体形成,U字槽213b以接近接头195的锥形开口部34b的方式配置。
如图68所示,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侧突出部275的剖面外形近似正方形。为了能够与其嵌合,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插入孔251的剖面也是近似正方形。由此,如图68所示,电缆把持部件192能够以光纤(详细地说是伸出光纤102)的轴线方向为中心在相差90°的多个方向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嵌合。前侧突出部275的外表面包含至少在四处位置与插入孔251的四个内表面分别面接触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上下或者左右方向的间隙、小角度(例如不足几度)的摇晃,并且能够在相差90°的多个方向稳定地嵌合。另外,在任意的方向上使电缆把持部件192朝向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笔直地移动,由此能够使前侧突出部275与插入孔251嵌合。
对于相对于插入孔251而成为嵌合部的前侧突出部275的剖面形状而言,如果其剖面形状是内接于正方形的形状,则可以在其边部以及/或者角部具有一个以上的切口、倒角。例如图68(a)以及图68(b)是将相同的电缆把持部件192插入到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在图68(a)中前侧突出部275的底部275d朝向左侧,而在图68(b)中前侧突出部275的底部275d朝向下侧。
对于前侧突出部275而言,即使电缆把持部件192是图68(a)以及图68(b)的任一配置,光纤保持槽274都是以向上开口的方式剖面形成为L字形。这是因为在上侧具有用于通过目视观察确认图示例的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内部的样子的观察孔252(参照图67)。即使前侧突出部275的底部275d朝向观察孔252侧,也不会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91的功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但通过将伸出光纤102载置于前侧突出部275的光纤保持槽274上进行作业由此能够抑制光纤保持槽274向下开口的状况。
图示例的第一接头用件240具有从基部246经过介插部件支承部243的一部分而与观察孔252连续的切口部240a(参照图60、图66等)。由此,容易观察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内部的伸出光纤102的状态。
此外,在图68(a)以及图68(b)中示出了光纤保持槽274可以是在两个方向朝上开口的配置的结构,但如图68(c)所示,也可以是光纤保持槽274朝上开口的配置只有一种。
如图87所示,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192适用于外套113的剖面形状是平形的光纤电缆24,所以如图68(a)以及图68(b)所示,优选能够以光纤的长边方向为中心轴线的旋转角度相差90°、并在两个方向上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91。即,对于平形的光纤电缆24的情况,外套113朝其短边方向(图87的左右方向)比朝其长边方向(图87的上下方向)容易弯曲。在图示例的情况下,若像相当于图68(a)的图67那样安装电缆把持部件192,则形成相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91的长边方向而容易在上下方向弯曲光纤电缆24的结构。另外,若像图68(b)那样安装电缆把持部件192,则形成相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91的长边方向而容易在左右方向弯曲光纤电缆24的结构。在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91收纳于终端箱等狭小空间时,能够选择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任一方向弯曲光纤电缆24,所以光纤电缆24的处理(收纳)变得容易。
图示例的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将电缆把持部件192(详细地说是该前侧突出部275)插入、嵌合于在长边方向具有相同形状的剖面的插入孔251,所以能够将电缆把持部件192保持为沿接头195的长边方向能够移动。
此外,作为变更例,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可以具有载置电缆把持部件192并设置为能够滑动的板状的引导部件(未图示)。这种引导部件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插入孔251的端面251a突出,从而接纳电缆把持部件192,使引导部件与电缆把持部件192一起前进,从而能够将电缆把持部件192收纳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即使电缆把持部件192不具有与插入孔251嵌合的部分,将引导部件嵌合以及收纳于在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形成的槽状的引导部件收纳部(未图示),也能够实现无摇晃的滑动。
如图64以及图69所示,第一接头用件240具备间隔件249,该间隔件249使电缆把持部件192沿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移动相对于接头195在规定的距离停止。在图示例中,间隔件249构成为从第一接头用件240的基部246突出的突起部。因此,如图66~图67所示,若将电缆把持部件192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则前侧突出部275的前端面275a与间隔件249抵接,如图69以及图74(a)所示,能够使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进停止。此时,仅将伸出光纤102插入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成为插入光纤103尚未插入到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状态。
由于具有间隔件249,由此伸出光纤102的前端能够使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进在接头195的长边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停止。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具有在除去间隔件249后能够使电缆把持部件192进一步前进的间隙S1、S2。
如图74(b)所示,若将第一接头用件240取下,则电缆把持部件192能够更加接近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具体而言,如图74所示,使电缆把持部件192的限位器部270a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插入孔251的周围的端面251a抵接,从而使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进停止。
如上所述,第一接头用件240的取下是在将伸出光纤102的前端部与插入光纤103的前端部对接后,将第一接头用件240的介插部件241从接头195的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拔出由此将伸出光纤102的前端部夹在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而把持固定时进行的。
在将伸出光纤102的前端部与插入光纤103对接,并将外套113把持固定于电缆把持部件192的状态下,使电缆把持部件192更加接近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由此如图74(b)所示,在电缆把持部件192与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伸出光纤102形成弯曲变形T。由此,在将伸出光纤102夹在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进行把持固定时,为了维持与插入光纤103的对接而能够向伸出光纤102施加足够的按压力(接触力)。
为了将间隔件249定位于适当的位置,在图示例中,向设置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侧的定位突起253、与设置于接头支架部60侧的定位凹部214之间的间隔件收纳部215压入间隔件249,由此能够可靠地定位间隔件249。具体而言,如图74(b)所示的定位突起253与定位凹部214之间的间隔件收纳部215的尺寸K2比间隔件249的尺寸K1稍小。
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具有弹性部件54,该弹性部件54将间隔件249向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按压。具体而言,如图71以及图74所示,是设置于定位突起253的前表面的弹性突起54。该弹性部件54在将间隔件收纳部215压入间隔件249时进行弹性收缩,确保接纳间隔件249的尺寸。另外,图示例的第一接头用件240仅在将间隔件249收纳于间隔件收纳部215的位置与单元基座197连结,在除此以外的部分第一接头用件240不与单元基座197连结。因此,若将介插部件241从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拔出,并且将间隔件249从间隔件收纳部215拔出,则第一接头用件240从单元基座197分离。
间隔件249以在第一接头用件240中避开把持固定时活动的介插部件241、介插部件驱动部242的部分的方式设置于基部246的部分。由此,能够在为了进行把持固定而驱动介插部件241时抑制对间隔件249的压入状态产生的影响。
如图60、图67、图70、图74等所示,图示例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91具备杆部件250,该杆部件250以与接头195的长边方向(图70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轴线X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能够在保持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后端部270b并限制其后退的限制位置250A(图70的实线所表示的位置)、与不限制电缆把持部件192后退的待机位置250B(图70的点划线所表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该杆部件250构成为包括:覆盖到被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电缆把持部件192的盖板250a、和在其两侧相互平行地设置的细长形状的转动臂152、152。一对转动臂152具有轴承孔152a,该轴承孔152a供突出地设置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两侧部的旋转轴55插入。若将旋转轴55插入轴承孔152a,则杆部件25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以在其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X上能够转动的方式枢接。
此外,这里轴承孔152a是在壁厚方向贯通转动臂152的贯通孔,但也可以是有底的孔。另外,枢接部的具体构造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将轴承孔形成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将旋转轴突起形成于转动臂152等结构。
如图70所示,使杆部件250以旋转轴55为中心而转动,从而能够向被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电缆把持部件192覆盖盖板250a(参照图74(b))。将此时的杆部件25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位置(图70的实线部分)称为覆盖位置。
如图66所示,在将电缆把持部件192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196之前,杆部件250打开以便容易将电缆把持部件192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将此时的杆部件25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位置(图70的点划线部分)称为开位置。在图示例中,在将电缆把持部件192插入到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后,在完成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对接连接之前电缆把持部件192能够进行操作,以此方式将杆部件250维持在开位置。
如图70以及图71所示,杆部件250具有与第一接头用件240卡止的卡止突起153。由此,限制杆部件250从待机位置(开位置)250B移至限制位置(覆盖位置)250A,从而能够将杆部件250保持于上述待机位置250B。
在图示例中,将第一接头用件240的介插部件241从接头195的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拔出,由此将卡止突起153的卡止解除,能够使杆部件250向限制位置250A转动。由此,在向接头195插入插入光纤103进行与伸出光纤102的对接作业之前的期间,能够可靠地限制杆部件250移至限制位置(覆盖位置)250A。
卡止突起153以在第一接头用件240中避开把持固定时活动的介插部件241、介插部件驱动部242的部分的方式卡止于基部246的部分。由此,能够在为了进行把持固定而驱动介插部件241时抑制对杆部件250的保持状态产生的影响。
如图66、图67等所示,杆部件250在配置于覆盖位置时,能够将突出地设置于后端侧的后退限制片154配置于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后侧。
如图74(b)所示,将后退限制片154配置于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后侧,由此能够限制电缆把持部件192相对于单元基座197的后退。从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后侧突出的光纤电缆24配置于后退限制片154之间的切口部155,所以能够将后退限制片154设置于光纤电缆24的左右两侧,包覆比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后端部的更大范围。
在杆部件250的转动臂152具有卡合孔152b,该卡合孔152b供突出到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的外表面196a的卡合突起196b卡合。使卡合突起196b与卡合孔152b卡合,由此能够将杆部件25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维持在覆盖位置。
将杆部件250配置于覆盖位置,由此能够进行限制电缆把持部件192相对于单元基座197后退的固定作业。由此,维持电缆把持部件192与单元基座197一体化的状态。
单元基座197包括把持部件保持部196以及接头支架部60,优选为一体形成。例如,单元基座197可以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
此外,外套把持部不限定于图示例的结构。外套把持部例如能够采用省略卡止板部272b而在顶板部272a设置有与把持基座271的第二侧壁部271c的突端卡合的卡合部的构造的压盖。另外,外套把持部能够采用仅由把持基座构成的结构。另外,外套把持部不限定于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能够采用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结构。
外套把持部可以是例如通过粘合剂的粘合固定、热熔敷等固定于光纤电缆24末端外周的部件等。
改变例的外套把持部不具备盖体,而是由两侧的侧壁部271b、271c经由电缆嵌合槽271a而在底壁部271d上相互并行且突出地设置的把持基座构成。在侧壁部271b、271c的突端形成有防脱突起,其向内侧突出并限制光纤电缆24朝上方移动从而防止光纤电缆24脱离。
该结构的外套把持部没有盖体所以构造简单,将光纤电缆24嵌入电缆嵌合槽271a的操作容易。另外,由于构造简单所以容易制造,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接下来,如图75所示,对在接头195的一端侧把持固定有伸出光纤102的光纤连接用单元291及其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66以及图67所示,将把持有光纤电缆24的电缆把持部件192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196,如图69所示,向接头195的一端侧插入伸出光纤102。
接下来,如图72以及图73所示,若向第一接头用件24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242从左右两侧施加侧压P1,从接头195拔去介插部件241A、241B,则第一夹紧部由于夹紧弹簧110(详细地说是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弹性而在基座部193与后盖部件321之间把持固定伸出光纤102的包覆部。
如图64所示,对于图示例的接头用工具240而言,如上述那样使介插部件支承部243以基部246为支点而转动,由此位于远离基部246的一侧的第一介插部件241A比靠近基部246的一侧的第二介插部件241B距离接头195的距离先增大。由此,从第二夹紧部拔去第一介插部件241A的在从第一夹紧部拔去第二介插部件241B之前进行,从而能够实现时差拔去。
另外,在图示例中,如图74所示,在取下第一接头用件240时间隔件249对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进限度被解除,电缆把持部件192能够前进。
在将第一接头用件240的介插部件241从接头195的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拔出,将伸出光纤102的前端部夹在对开的元件193、194之间进行把持固定时,使电缆把持部件192更加接近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由此如图74(b)所示,在电缆把持部件192与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具有伸出光纤102的包覆102b的部分形成弯曲变形T。
在图示例中,在取下第一接头用件240并将间隔件249对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前进限度解除后,即使作业者忘记使电缆把持部件192前进的作业,在使杆部件250从退避位置向限制位置转动时,后退限制片154的斜面154a(参照图67、图74(b))也能够与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后端部270b抵接,从而对电缆把持部件192施加前进的按压力。由此,在电缆把持部件192与接头195之间,能够在具有伸出光纤102的包覆102b的部分可靠地形成弯曲变形T。
此外,在图示例中,由于在利用接头195把持固定伸出光纤102后形成弯曲变形T,所以弯曲变形T产生的弹力不作用于伸出光纤102的前端的裸光纤102a。然而,在光纤支架90与接头195之间使弯曲变形形成于插入光纤103从而能够确保光纤103、102彼此的抵接力。
将伸出光纤102向对开把持部件34插入的端部把持固定于接头195并且将把持外套113的电缆把持部件192保持于杆部件250,由此保护该弯曲变形T。通过形成这样的弯曲变形T,在外套113与伸出光纤102之间,即使由于线膨胀率不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在将伸出光纤102导入至外套113中的方向上产生力,也能够抑制过度的张力作用于伸出光纤102,从而能够防止光纤的损伤。
另外,为了在光纤支架90与接头195之间在插入光纤103上形成适当的弯曲变形,被先插入到接头195的伸出光纤102的前端的位置很重要。将两光纤103、102的长度设定为,使两光纤103、102的前端彼此的对接能够在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进行。若被先插入的伸出光纤102的前端的位置不到达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则与插入光纤103的对接可能会不完全。相反,若被先插入的伸出光纤102的前端的位置超过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则与插入光纤103对接时形成于插入光纤103的弯曲变形可能会过大。
利用间隔件249能够使伸出光纤102的前端的位置与接头19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一致,所以能够可靠地实施光纤的连接作业。
保持电缆把持部件192的后端部270b并限制其后退的杆部件250具有与第一接头用件240卡止的卡止突起153,由此在接头195对伸出光纤102进行把持固定前,能够将杆部件250保持于待机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插入光纤103的插入以及把持固定的作业完成前误将第一接头用件240取下的情况。
在图示例的光纤连接用单元291使用图60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91时,作为将插入光纤103插入接头195之前的工序,将光纤电缆24的上述伸出光纤102向接头195的一端侧插入,取下第一接头用件240并在接头195的一端侧把持固定上述伸出光纤102,并且将把持有光纤电缆24的外套113的电缆把持部件192固定于把持部件保持部196。由此,能够抑制从光纤电缆24的末端引出的光纤103的破损,并能够优化将插入光纤103插入以及把持固定于接头195的作业的光纤电缆24的操作性。
在接头195的一端侧把持固定有伸出光纤102的光纤连接用单元291从光纤导入凹部66将插入光纤103插入到接头195的另一端侧之后,取下第二接头用件80并将插入光纤103把持固定于接头195的另一端侧,从而实现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光连接。
如图88所示,有时将从接头195的长边方向一端伸出的部分的光纤102、光纤电缆24以及光连接器22作为带连接器的尾纤23。即,在图75所示的光纤连接用单元291中,在接头195的一端侧把持固定有伸出光纤102的接头195是带连接器的尾纤23从接头195伸出而成的结构。
此时,接头195具有将介插部件107插入该对开把持部件34而安装的第二接头用件80。
接头195的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193之间由于上述介插部件107A、107B而克服夹紧弹簧110的弹性并开放,并且,介插部件不介插于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以及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因此,中盖部件322以从把持固定有伸出光纤102的后侧(图78的左侧)朝向介插有介插部件107的前侧(图78的右侧)而,距离基座部件193的距离增大的方式相对于基座部件193倾斜。被引出到伸出光纤102的插入端部前端的裸光纤102a在沿基座部件193长边方向的细长板状的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193之间被把持固定,但从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在前侧的部分与基座部件193之间不被把持固定。
图82所示的光纤连接装置190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291,其如图75所示那样安装于光纤电缆24的一方的末端24a;和装置基部292,其保持光纤支架90,该光纤支架90把持插入光纤103,该插入光纤103与从末端24a引出的伸出光纤102对接。
如图82以及图83所示,光纤连接装置190的装置基部292是对把持有插入光纤103的光纤支架90进行保持的部分,具有近似托盘状的基部主体170、和以在基部主体170上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滑架120a。
基部主体170具有:主部171、从主部171单向地伸出的第一导轨部172、以及从主部171朝与第一导轨部172相反的方向伸出的第二导轨部142。
在主部171形成有卡止滑架120a的弹性卡止片176、和卡止光纤支架90的弹性卡止片146。
第一导轨部172是在形成有使滑架120a滑动的滑动面173的台部174的两侧边缘突出地设置有分别引导滑架120a的引导壁部175、175的简要结构。
一对引导壁部175在第一导轨部17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与载置于滑动面173上的滑架120a的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抵接,从而能够将滑架120a在宽度方向进行定位。
弹性卡止片176是在从突出地设置于主部17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突出部178朝滑动面173侧突出的弯曲板部176a的前端,突出地设置有形成了供滑架120a的卡止用突起127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7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176b的结构。
弯曲板部176a形成为在沿第一导轨部172前后方向的轴线上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176a的突端位于比从第一导轨部172遍及主部171而形成的滑动面173更靠上方。
卡合片部176b从弯曲板部17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173上伸出。
卡合片部176b的卡合用凹处176c形成为在该卡合片部176b的前后中央部从该卡合片部17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76在滑架120a的卡止用突起127进入卡合用凹处17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127卡合时,能够限制滑架120a相对于第一导轨部172在前后方向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176借助弯曲板部176a的弹性夹住滑架120a,稳定地保持滑架120a。
弹性卡止片176作为与沿第一导轨部172前进的滑架120a卡合从而限制其后退的连接卡止机构发挥功能。
在第一导轨部172的两侧边缘立设有侧壁部177、177。
侧壁部177形成于第一导轨部172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范围,在侧壁部177的下部内表面形成有限制滑架120a的浮起的槽部177a。槽部177a沿第一导轨部17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使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进入槽部177a,从而能够限制滑架120a的浮起。
第二导轨部142是在形成有使光纤支架90滑动的滑动面143的台部144的两侧边缘突出地设置有对光纤支架90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壁部145的简要结构。
一对引导壁部145在第二导轨部14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与载置于滑动面143上的光纤支架90的两侧边缘抵接从而能够将光纤支架90在宽度方向进行定位。
弹性卡止片146是在从突出地设置于主部14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突出部148朝滑动面143侧的突出弯曲板部146a的前端突出地设置有形成了供光纤支架90的卡止用突起98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4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146b的结构。
弯曲板部146a形成有为在沿第二导轨部142前后方向的轴线上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146a的突端位于比从第二导轨部142遍及主部141而形成的滑动面143更靠上方。
卡合片部146b从弯曲板部146a的突端朝向内侧向而在滑动面143上伸出。
卡合片部146b的卡合用凹处146c形成为在该卡合片部146b的前后中央部从该卡合片部14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46在光纤支架90的卡止用突起98进入卡合用凹处14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98卡合时,能够限制光纤支架90相对于第二导轨部142在前后方向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146借助弯曲板部146a的弹性夹住光纤支架90,从而稳定地保持光纤支架90。
弹性卡止片146作为与沿第二导轨部142前进的光纤支架90卡合从而限制其后退的连接卡止机构发挥功能。
如图82以及图65所示,滑架120a具有:一对基板部121b、一对分别立设于其内边缘部的侧壁部122、以及形成于这些侧壁部122间的底壁部123。
滑架120a作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291收纳于在侧壁部122间确保的单元收纳空间126并保持光纤连接用单元191的单元保持部件发挥功能。
滑架120a和保持于其上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91构成在第一导轨部172上能够滑动的移动单元(参照图60、图82、图86)。
在侧壁部122的外表面且在前后空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定位突部124A、124B。在定位突部124A、124B间配置有第二接头用件80的卡合壁部87,定位突部124A、124B规定卡合壁部8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侧壁部122的外侧面且在比定位突部124A更靠前方的位置,在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基部主体170的弹性卡止片176的卡合用凹处17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127。优选卡止用突起127的俯视形状是从突端朝向基端侧而前后尺寸增大的锥形(例如三角形,参照图65)。
在基板部121b形成有供卡合壁部87插入的长孔125。
如图79所示,使一对卡合壁部87插入长孔125,使卡合壁部87的突端部的突爪87a与侧壁部122的下端卡合,从而将第二接头用件80安装于接头支架部60以及滑架120a。
将第二接头用件80安装于接头支架部60以及滑架120a,从而限制接头支架部60相对于滑架120a在前后方向的移动,成为定位的状态。
如图61所示,接头支架部60的两突壁部262、263具有与形成于滑架120a的两侧壁部122的内表面的定位突部128A、128B卡合的卡合凹部68A、68B。在图示例中,卡合凹部68A、68B是将突壁部262、263的厚度整体除去而成的切口部,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从突壁部262、263的外表面厚度减小的有底的凹部。
如图84以及图85所示,光纤支架90是保持光纤的支架,并具有基座部91、和通过铰接部91a而相对于基座部9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结合的盖体92,利用盖体92将基座部91上的插入光纤103压入基座部91从而能够进行把持固定。
在基座部91的上表面91b形成有:具有收纳插入光纤103的定位凹部93a的第一保持壁部93、具有定位凹部94a的第二保持壁部94、以及一对定位突起95。
第二保持壁部94在第一保持壁部93的前方从第一保持壁部93分离而形成,定位突起95在第二保持壁部94的前方从第二保持壁部94分离而形成。
在基座部91的上表面形成有从定位凹部93a经由定位凹部94a而通过一对定位突起95间的直线状的定位槽96。定位槽96是对插入光纤103进行定位的槽部,例如可以形成为剖面近似V字形、剖面近似U字形、剖面为半圆形等。
在基座部91的外侧面朝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基部主体170的弹性卡止片146的卡合用凹处146c的卡合卡止用突起98(参照图82以及图85)。优选卡止用突起98的俯视形状是从突端朝向基端侧而前后尺寸增大的锥形(例如三角形)。
如图85所示,在将盖体92覆盖于基座部91的上表面91b的状态(闭状态)下,将盖体92配置于保持壁部93、94之间。
在与设置有盖体92的铰接部91a的基端部92a相反的端部即前端部92b侧形成的卡止突起92c能够与形成于基座部91的卡止凹部(图示省略)以能够卡合分离的方式嵌合。
在覆盖于基座部91的上表面91b的状态(闭状态)下,使卡止突起92c与基座部91的卡止凹部(图示省略)卡合,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103压入基座部91来进行把持固定。
如图88所示,光连接器22例如能够作为如下的结构使用,其具备连接器主体22a、和将光纤电缆24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2a的固定机构22b。
连接器主体22a具备:收纳光纤套圈22c(以下简称为套圈22c)的外壳22d、和安装于外壳22d的外侧的旋钮22e。
在外壳22d内设置有例如套圈22c的内置光纤、和通过对接连接等将从光纤电缆24引出的光纤连接的连接机构(图示省略)。
固定机构22f具备:主体部(图示省略)、把持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b的电缆把持具(图示省略)、以及固定该电缆把持具的固定罩22g。
连接器主体22a可以采用例如SC型光连接器(参照JISC5973)、LC型光连接器(朗讯公司商标)、MU型光连接器(参照JISC5983)、SC2型光连接器(SC型光连接器省去旋钮的构造)等构造。
接下来,对使用光纤连接装置190将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进行连接(光连接)的作业(光纤连接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84以及图85所示,插入光纤103配置于基座部91的定位槽96内,被盖体92压入基座部91进行把持固定。插入光纤103确保朝规定的前方的突出的长度而固定于光纤支架90。
如图82所示,插入光纤103在将从光纤支架90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的前端部的包覆除去而引出裸光纤103a的状态下,用于向保持于光纤连接用单元291的接头支架部60的接头195插入、相对于伸出光纤102的对接连接。
插入光纤103从光纤支架90突出的长度比到接头195内的伸出光纤102的裸光纤102a的距离稍长,由此利用形成于插入光纤103的弯曲的弹性,确保裸光纤103a、102a彼此的抵接力,能够将裸光纤103a、102a彼此对接连接。
将光纤支架90载置于基部主体170的第二导轨部142的滑动面143,使卡止用突起98与弹性卡止片146的卡合用凹处146c卡合。由此,光纤支架90在被弹性卡止片146夹住而稳定保持的状态下被定位于滑动面143上。
如图82所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291以及收纳有该光纤连接用单元291的滑架120a载置于基部主体170的第一导轨部172的滑动面173上。使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与第一导轨部17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引导壁部175抵接,从而对滑架120a在宽度方向进行定位。
使第一导轨部172上的滑架120a朝向光纤支架90前进。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291以及滑架120a的移动过程中,基板部121b的两侧边缘部121a进入到在侧壁部177的内表面形成的槽部177a从而限制滑架120a的浮起,所以能够实现相对于插入光纤103的正确的定位。
使光纤连接用单元291前进,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103经由在接头支架部60前端开口的光纤导入凹部66而插入接头195的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
被引出到插入光纤103前端的裸光纤103a经由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而插入调心槽193b,从而能够与伸出光纤102的裸光纤102a前端抵接(对接连接)。
如图86所示,使光纤连接用单元291以及滑架120a进一步前进,并使卡止用突起127与弹性卡止片176的卡合用凹处176c卡合。由此,光纤支架90在被弹性卡止片146夹住而稳定保持的状态下被定位于滑动面143上。将该光纤连接用单元291以及滑架120a的位置称为前进极限位置。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291到达前进极限位置时,被插入到接头195的调心槽193b的裸光纤103a与伸出光纤102的裸光纤102a前端抵接,成为包覆部被插入到包覆部插入槽193d、323b的状态。
在插入光纤103形成有弯曲,利用其弹性确保裸光纤103a、102a彼此的抵接力侧能够将裸光纤103a、102a彼此对接连接。
接下来,如图79所示,向第二接头用件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从左右两侧施加侧压P,从接头195拔去介插部件107A、107B。
若从接头195拔去介插部件107A、107B,则接头195的第二夹紧部借助夹紧弹簧110(详细地说是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弹性,而保持裸光纤103a、102a的对接状态被把持固定于基座部193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另外,第三夹紧部借助夹紧弹簧110(详细地说是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弹性,将插入光纤103的包覆部把持固定于基座部193与前盖部件323之间。由此,利用接头195进行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对接连接(光连接)的作业完成。
完成了连接作业的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被把持固定于接头195的对开把持部件34,结果是,能够稳定维持裸光纤103a、102a彼此的对接状态。
如上所述,第二接头用件80,利用来自左右的侧压P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变形,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增大,从而能够从接头195拔去介插部件107A、107B。
如图79所示,该第二接头用件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连结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左右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88是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周向排列的三个板部88a经由薄壁部88b连结而成的结构。
另外,在驱动部侧壁部88与受压壁部86之间、驱动部侧壁部88与卡止壁部85之间也是经由薄壁部88b而连结。
此外,卡止壁部85、受压壁部86、驱动部侧壁部88的各板部88a形成为在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
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变形的侧压P作用于在左右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88中、经由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中心轴线Q朝左右两侧的伸出最大的部位,即作用于构成驱动部侧壁部88的三个板部88a中、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周向中的两端的板部88a之间的中央的板部88a。以下,将该中央的板部88a称为按压用板部。另外,对该按压用板部标记图中附图标记88c。
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从其左右两侧向左右的按压用板部88c作用侧压P,缩小左右的按压用板部88c间的离开距离,从而将薄壁部88b作为铰接部而变形,将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增大。
另外,如图81所示,介插部件驱动部82使侧压P从左右进行作用从而使受压壁部86与卡止壁部85之间的离开距离成为最大后,使上述侧压P对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变形继续,从而左右的驱动部侧壁部88变形为使按压用板部88c成为最接近中心轴线Q的部位的近似弓形。而且,介插部件驱动部82将受压壁部86变形为中央部位于比该介插部件驱动部82周向两端更靠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的圆弧板状。其结果是,第二接头用件80随着受压壁部86的变形,使一对卡合壁部87彼此相对的方向变化为使其前端(突端)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将一对卡合壁部87相对于侧壁部122的卡合解除。
若将一对卡合壁部87相对于侧壁部122卡合解除,则能够简单地取下第二接头用件80。
如图80所示,图示例的第二接头用件80在使介插部件107A、107B的抵接壁部83a与卡止壁部85(具体而言是突壁部85b的突端)抵接时的、介插部件107的卡合片84的啮合爪84a与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卡止壁部85(具体而言是阶梯差面85e)之间的离开距离c1、c2不相同,是彼此不同的。在图示例的第二接头用件80中,第一介插部件107A插入接头195的第二夹紧部的上述离开距离c1,比第二介插部件107B插入第三夹紧部的上述离开距离c2短。
因此,第二接头用件80在利用左右的侧压P使介插部件驱动部82变形时,在从接头195的第二夹紧部拔去第一介插部件107A后,完成从第三夹紧部拔去第二介插部件107B。该第二接头用件80在从第三夹紧部拔去第二介插部件107B之前进行从第二夹紧部拔去第一介插部件107A,从而能够实现时差拔去。
完成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作业的光纤连接用单元能够将整体从装置基部292取出而进行使用。具体而言,在将光纤连接用单元以及滑架120a从基部主体170取出后,能够将光纤连接用单元从滑架120a取出进行使用。
伸出光纤102利用光连接器22能够与其它光纤进行连接器连接。由此,能够经由伸出光纤102将插入光纤103与其它带连接器的光纤光连接。
图89表示完成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作业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设置例。完成连接作业的光纤连接用单元(图89中标记为附图标记191A)是将接头用工具240、80、滑架120a取下并且使杆部件250在图70所示的限制位置覆盖电缆把持部件192的构造。该光纤连接用单元191A将突出地设置于单元基座197的下部的啮合爪216与作为光连接箱的一部分的板状部200卡合,由此,设置变得容易。另外,如图60所示,单元基座197具有与前端部的下部卡合的凸部17a、和与前端部的上部卡合的凹部17b。如图89所示,使上侧的单元191A的卡合凸部17a与下侧的单元191A的卡合凹部17b卡合从而构成连结部217,由此能够使多个单元191A以在上下以层叠任意个的状态成为一体,有利于设置作业的高效率、省空间化。
此外,在完成连接作业前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91、291中,如图60、图65等所示,能够将形成于单元基座197的下部的卡合凸部17a,收纳到在滑架120a的底壁部123形成的收纳凹处123a。
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91A的使用例进行说明。
通过上述的连接方法将从光纤电缆引出的插入光纤103与伸出光纤102连接。
光纤电缆例如是在具有多个楼层的建筑物中在遍及各楼层的纵孔(例如电梯用升降路)布设的主干线光纤电缆等。
将连接插入光纤103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91A收纳于光纤连接箱(例如所谓的光纤终端盒等)内,根据需要将其它光纤(图示省略)与光连接器22进行连接器连接,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103与其它带连接器的光纤(图示省略)光连接。
作为光纤连接用单元191A的连接对象的上述其它光纤(图示省略)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在屋内布线的光纤、在光复合电子设备中布线的光纤等。
光纤连接用单元191使接头支架部60与电缆把持部件192一体化,所以能使光纤电缆24的末端24a与接头195的相对位置总是保持一定。
因此,在向光纤连接箱等进行收纳作业等时,不会向末端24a与接头195之间的光纤102施加过大的力,能够防止破损。
因此,操作性很好。
另外,光纤连接用单元191构造简单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由此能够将其收纳于保持光连接箱(光纤终端盒等)进行使用。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91中,接头支架部60和电缆把持部件192都设置于单元基座197的上表面侧,所以其构造简单,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来自单元基座197的下表面侧的外力难以作用于接头支架部60、电缆把持部件192以及光纤102,所以能够提高耐久性。
光纤连接用单元191能够高效、容易地实现使用机械接头的光纤彼此的连接(插入光纤103与伸出光纤102的连接)。
另外,光纤连接用单元191与上述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光纤连接工具相比,构造简化,能够容易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该光纤连接用单元191能够容易实现小型化,所以有利于向狭窄的空间插入,能够广泛适用于向光纤(插入光纤103)连接伸出光纤102的作业、经由伸出光纤102连接光纤彼此的作业(光纤中继连接施工方法)。
另外,对于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介插部件而言,采用上述第二接头用件80的介插部件107的结构使第二接头用件80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由于来自其两侧的侧压而P变形从而能够实现从接头195拔去介插部件107,所以在第二接头用件80上确保少许空间就能够实现从接头195拔去介插部件的作业。即,采用上述第二接头用件80,与介插部件采用的是例如通过作业者直接利用手指从接头195向离开的方向拉动来从接头195拔去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在第二接头用件80上确保的空间有少许就能够完成。这一点有利于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91插入狭窄的空间来用于伸出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
此外,带介插部件的接头的介插部件能够采用作业者直接利用手指从接头195向离开的方向拉动而从接头195拔去的结构。该结构的介插部件能够采用例如如下结构,即、在使接头195的介插于基座部件193与压盖194之间的前端侧的介插片部的相反的基端侧从接头195突出的部分,设置有用于供作业者用手指把持介插部件而从接头195向离开的方向进行拉动操作的拔去用把持部。
上述拔去用把持部能够采用例如在从前端侧的介插片部朝向突出到接头195外侧的基端侧延伸的介插部件主体的基端部,朝垂直于该介插部件主体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突出的突起等。
在上述连接方法中,在将插入光纤103相对于基部主体170定位后,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91接近插入光纤103进行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但在本发明中相反,在将光纤102相对于基部主体170定位后,使光纤支架90在第二导轨部142上朝接近光纤102的方向滑动,从而能够进行光纤102与插入光纤103的连接。
即,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在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91以及滑架120a前进到前进极限位置后,使光纤支架90在第二导轨部142上朝接近光纤连接用单元191的方向滑动。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90~图92所示,光纤连接用单元410具备:能够将光纤彼此对接并夹在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的机械接头430、和具备保持机械接头430的接头支架部460的壳体412。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把持固定于机械接头430的光纤的一方是从光纤电缆424的末端被引出的伸出光纤421。将该伸出光纤421与作为其它光纤的插入光纤401(参照图101)对接被夹在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来把持固定。
壳体412具备:保持机械接头430的接头支架部460、把持光纤电缆424的电缆把持部件470、保持电缆把持部件470的把持部件保持部450、使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和接头支架部460成为一体的单元基座411、以及保持上述电缆把持部件的后端部并限制其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后退的杆部件440。
此外,将图90~图92的上侧作为上、将下侧作为下,对光纤连接用单元410进行说明。
如图99~图101所示,机械接头430构成为,在以剖面为U字形或者C形(图示例的剖面为U字形)延伸的细长形状的夹紧弹簧433的内侧统一保持有细长板状的基座部件431、和由三个沿该基座部件431的长边方向排列设置的盖部件321、322、323构成的压盖432。
该机械接头430具有由基座部件431(基座侧元件)、以及盖部件321、322、323(盖侧元件)构成的对开把持部件434。基座部件431以及盖部件321、322、323由于夹紧弹簧433的弹性而朝相互闭合的方向被弹性施力。以下将机械接头称为接头。
图101所示,伸出光纤421的端部从接头430的细长形状的对开把持部件434的长边方向一端插入到长边方向中央部。
以下,将伸出光纤421中、插入到构成对开把持部件434的基座部件431与压盖432之间的部分称为插入端部。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接头430而言,在其长边方向上,将伸出光纤421伸出的一侧(图101的左侧)作为后,将相反的一侧(图101的右侧)作为前从而进行说明。伸出光纤421从接头430的对开把持部件434的后端伸出。
在构成接头430的压盖432的三个盖部件(盖侧元件)321、322、323中,以下将位于最后侧的附图标记为321的盖部件称为后盖部件,将位于最前侧的附图标记为323的盖部件称为前盖部件。另外,以下将位于后盖部件32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的附图标记为322的盖部件称为中盖部件。
如图99~图101所示,剖面为U字形的夹紧弹簧433是将一张金属板成形而成的,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背板部433a的两侧遍及该背板部433a的长边方向全长,以垂直于背板部433a的方式伸出侧板部433b。接头430的基座部件431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的该相互对置的对置面431a、321a、322a、323a在大体垂直于夹紧弹簧433的一对侧板部433b的间隔方向的方向被把持于一对侧板部433b之间。
一对侧板部433b的一方与基座部件431抵接,另一方的侧板部433b与压盖432抵接。
伸出光纤421的插入端部的前端的裸光纤421a的部分配置于接头430的基座部件4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包覆421b的部分配置于接头430的基座部件431后盖部件321之间。
从接头430的前侧向基座部件4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插入其它光纤401,从而能够将该光纤401(以下称为插入光纤)的前端与伸出光纤421前端(插入端部前端)对接连接。另外,在接头430的对开的元件之间,即在基座部件431(基座侧元件)与压盖432(盖侧元件)之间,能够利用上述夹紧弹簧433的弹性将上述伸出光纤421和与该光纤421抵接的插入光纤401把持固定。
如图102所示,光纤电缆424例如是将光纤421与被纵向添加到该光纤421的一对线状的抗张力体426一起埋入树脂包覆材料425(以下称为外套)中而一体化的结构且剖面近似长方形的光纤电缆,作为光分支电缆、室内光缆等使用。
光纤421配置于光纤电缆424的剖面中央部,一对抗张力体426配置于从光纤421朝光纤电缆424的剖面长边方向两侧离开的位置。光纤421例如是光纤芯线、光纤线这样的包覆光纤。
伸出光纤421以及插入光纤401是光纤芯线、光纤线这样的带包覆的光纤。在图示例中,伸出光纤421以及插入光纤401采用单芯的光纤芯线。
在伸出光纤421的插入端部前端(前端)引出有裸光纤421a。利用接头430将伸出光纤421与插入光纤401对接连接是通过被引出到插入光纤401前端的裸光纤401a与伸出光纤421的插入端部前端的裸光纤421a的对接来实现。
如图103所示,有时将从接头430的长边方向一端伸出的部分的光纤421、光纤电缆424以及光连接器422称为带连接器的尾纤423。即,对于在光纤电缆424的一方的末端424a安装光纤连接用单元410,在光纤电缆424的另一方的末端424b安装光连接器422的情况,伸出光纤421被把持固定于接头430的一端侧的连接付尾纤420是带连接器的尾纤423从接头430伸出的结构。
光连接器422例如能够使用如下结构,其具备连接器主体422a、和将光纤电缆424固定于连接器主体422a的固定机构422b。连接器主体422a具备:收纳光纤套圈422c(以下简称为套圈422c)的外壳422d、和安装于外壳422d的外侧的旋钮422e。在外壳422d内设置有例如套圈422c的内置光纤、和将从光纤电缆424引出的光纤通过对接连接等连接的连接机构(图示省略)。固定机构422f具备:主体部(图示省略)、把持光纤电缆424的末端424b的电缆把持具(图示省略)、以及固定该电缆把持具的固定罩422g。
连接器主体422a能够采用例如SC型光连接器(参照JISC5973)、LC型光连接器(朗讯公司商标)、MU型光连接器(参照JISC5983)、SC2型光连接器(SC型光连接器省去旋钮的构造)等构造。
如图100、图101所示,在接头430的基座部件431以遍及其长边方向全长的方式延伸形成有与盖部件321、322、323对置对置面431a。在该基座部件431的上述对置面431a的长边方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调心槽431b,该调心槽431b用于使被引出到伸出光纤421前端的裸光纤421a与被引出到插入光纤401前端的裸光纤401a能够对接连接(光连接)并将它们彼此高精度地定位、调心。该调心槽431b是沿基座部件431的长边方向延伸形成的V槽。其中,调心槽431b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上述调心槽431b形成于基座部件431的上述对置面431a的与中盖部件322对置的部分。
基座部件431的上述对置面431a的与后盖部件321对置的部分以及与前盖部件323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槽宽度比上述调心槽431b大的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在基座部件431长边方向的上述调心槽431b的两侧沿基座部件431长边方向延伸形成。
在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与调心槽431b之间形成有从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趋向于调心槽431b侧而槽宽度变小的锥形的锥形槽431e、431f。各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经由上述锥形槽431e、431f与调心槽431b连通。
在图示例的接头430中,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是V槽。然而,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将裸光纤421a外周被包覆421b覆盖的部分即包覆部插入到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431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431a、321a分别形成的包覆部插入槽431c、321b,将从上述包覆部的末端突出的裸光纤421a插入上述调心槽431b,从而将伸出光纤421的插入端部设置于基座部件431与压盖432之间。
而且,伸出光纤421的插入端部的上述包覆部在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431之间通过夹紧弹簧433的弹性被把持固定。
后盖部件321的包覆部插入槽431c形成于后盖部件321的对置面321a的、与基座部件431的包覆部插入槽431c对应的位置。另外,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431的包覆部插入槽431c、321b根据伸出光纤421的包覆部外径调整其深度,以便能够在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431之间牢固地把持固定伸出光纤421的包覆部。即,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431的包覆部插入槽431c、321b调整各自的深度,以使得它们的深度的合计比伸出光纤421的包覆部外径小。
如图100、图101所示,向形成于调心槽431b的前侧的包覆部插入槽431d插入插入光纤401的裸光纤401a外周被包覆401b覆盖的部分即包覆部。
另外,在图示例的接头430的前盖部件323的对置面323a且在与基座部件431的包覆部插入槽431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401的包覆部插入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插入光纤401在预先将裸光纤401a引出到其前端的状态下,从接头430前侧被插入对包覆部插入槽431d、323b。
如图98所示,在接头430中,能够将介插部件K插入到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
作为介插部件K使用如下的介插部件,即、以在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图101的左侧)能够将伸出光纤421插入到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的方式被插入的第一介插部件、和以在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图101的右侧)能够将插入光纤401插入到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的方式被插入的第二介插部件。
第一介插部件用于使接头430的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431之间、以及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431之间克服夹紧弹簧433的弹性而开放。
第二介插部件用于使接头430的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与基座部件431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431之间克服夹紧弹簧433的弹性而开放。
如图101所示,若将第二介插部件插入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则能够将插入光纤401插入从而与伸出光纤421对接。
如图101所示,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431之间以能够从接头430前侧轻松地将插入光纤401的包覆部插入到包覆部插入槽431d、323b的方式离开(开放)。中盖部件322前端部与基座部件431之间以能够轻松地将被引出到插入光纤401前端的裸光纤401a插入调心槽431b的方式离开(开放)。在图101中,将由包覆部插入槽431d、323b构成的光纤401的收纳空间标记为附图标记FS。
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431的包覆部插入槽431d、323b根据插入光纤401的包覆部外径调整其深度,以便在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431之间拔去第二介插部件时,能够在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431之间牢固地把持固定插入光纤401的包覆部。即,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431的包覆部插入槽431d、323b调整各自的深度,以使得它们深度的合计比插入光纤401的包覆部外径小。
在图示例的接头430中,后盖部件321、前盖部件323的包覆部插入槽321b、323b是V槽。然而,包覆部插入槽321b、323b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可以采用剖面为半圆形的槽、U槽等。
另外,包覆部插入槽不一定非要形成于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431的相互对置的部分双方。对于接头而言,能够采用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431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一方形成有包覆部插入槽的结构。
这与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431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相同,对于接头而言,能够采用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431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一方形成有包覆部插入槽的结构。
如图99所示,在接头430的对开把持部件434的、与上述夹紧弹簧433的背板部433a相反的一侧(以下称为开放侧)露出的侧面,开口有用于插入介插部件的介插部件插入孔435。如图100所示,该介插部件插入孔435通过形成于基座部件431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的对置面431a、321a、322a、323a的相互对应的位置的介插部件插入槽431g、321c、322c、323c而被确保在基座部件431与盖部件321、322、323之间。
此外,介插部件插入孔435形成为从对开把持部件434的开放侧不会到达调心槽431b、包覆部插入槽431c、431d,321b、323b的深度。
另外,介插部件插入孔435能够采用通过形成于基座部件431以及盖部件321、322、323的一方的介插部件插入槽而确保的结构。
如图99所示,在图示例的接头430中,上述介插部件插入孔435形成于如下的四处位置,即、与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以及前端部对应的两个位置、以及与后盖部件321和前盖部件323的沿基座部件431长边方向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
第二介插部件被插入到四处位置的介插部件插入孔435中、在与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介插部件插入孔435(图99中标记为附图标记435a)、在与前盖部件32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介插部件插入孔435(图99中,标记为附图标记435b)。
如图101所示,在中盖部件322的与基座部件431的调心槽431b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平坦的对置面322a。在将介插于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431之间的介插部件拔去时,借助夹紧弹簧433的弹性,利用对置面322a对伸出光纤421前端的裸光纤421a、和抵接于该裸光纤421a前端的插入光纤401的裸光纤401a进行按压,从而能够将该中盖部件322压入调心槽431b。
如图100、图101所示,夹紧弹簧433的一对侧板部433b分别被分为与接头430的压盖432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与压盖432抵接的侧板部433b(在图100、图101中上侧的侧板部433b)通过在与后盖部件321与中盖部件322的边界、以及中盖部件322与前盖部件323的边界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的狭缝状的切入部433d,被分为与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与基座部件431抵接的侧板部433b通过在与盖部件321、322、323抵接的侧板部433b的切入部433d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切入部433d,被分为与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
夹紧弹簧433具有:保持后盖部件321和基座部件431的第一夹紧弹簧部331、保持中盖部件322和基座部件431的第二夹紧弹簧部332、以及保持前盖部件323和基座部件431的第三夹紧弹簧部333。
第一~第三夹紧弹簧部331~333作为相互独立的夹紧弹簧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图100、图101等中,对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1b,对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2b,对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一对侧板部标记附图标记333b。
接头430具有与三个夹紧弹簧部对应的三个夹紧部。
即,该接头430具有:在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内侧保持后盖部件321和基座部件431的第一夹紧部、在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内侧保持中盖部件322和基座部件431的第二夹紧部以及在第三夹紧弹簧部333侧保持前盖部件323和基座部件431的第三夹紧部。
三个夹紧部分别能够借助与各个夹紧部对应的夹紧弹簧部的弹性,将光纤把持固定于对开的元件(基座部件431(基座侧元件)与盖部件(盖侧元件))之间。
接头430的第一夹紧部借助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弹性而成为将伸出光纤421的包覆部把持固定于将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431之间的状态。对于该接头430而言,例如即使由于在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431之间插脱介插部件而使该中盖部件322开闭(即第二夹紧部的开闭),也能够稳定维持第一夹紧部的伸出光纤421的把持固定状态。另外,介插部件的插脱引起的第三夹紧部的开闭对第一夹紧部的伸出光纤421的把持固定状态不产生任何影响。
如图90~图93所示,光纤连接用单元410的单元基座411具有:接头支架部460,其将接头430保持为能够装卸;和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其保持将光纤电缆424末端424a的外套425把持为能够装卸的电缆把持部件470。
单元基座411可以形成为例如俯视近似长方形。
如图90~图93以及图98所示,接头支架部460具有:作为单元基座411的一部分的基体部461、立设于基体部461的一侧边缘的一侧突壁部462、立设于基体部461的另一侧边缘的另一侧突壁部463、一对设置于前端部的两侧的前侧突壁部464、以及一对设置于后端部的两侧的后侧突壁部465。
突壁部462~465在基体部461的上表面侧突出而形成。
接头支架部460将接头430收纳于在一侧突壁部462和另一侧突壁部463之间确保的连接收纳空间467并保持接头430。
在一侧突壁部462的内表面形成有在内表面侧突出的卡止爪462c。同样,在另一侧突壁部463的内表面形成有在内表面侧突出的卡止爪463c。利用这些卡止爪462c、463c能够限制接头430的浮起。
将接头430压入到连接收纳空间467内并进入卡止爪462c、463c的下侧,从而其朝限制上方浮起。
根据接头430的长边方向尺寸设定前侧突壁部464与后侧突壁部465的离开距离,利用前侧突壁部464和后侧突壁部465限制接头430相对于基体部461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
若将接头430从介插部件接头430拔去,则夹紧弹簧433的一对侧板部433b间的离开距离缩小,所以容易将接头430从接头支架部460取出。
因此,接头支架部460能够将接头430保持为能够装卸。
此外,一侧突壁部462以及另一侧突壁部463的卡止爪462c、463c的接头430的卡止的解除例如能够通过作业者利用手指使一侧突壁部462以及另一侧突壁部463在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而进行。
如图99~图101所示,以下对于接头430而言,将垂直于基座部件431的对置面431a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接头430的对开把持部件434的前端卡合突部(前端突出部431j,323d)的两侧的卡合面431k、323e位于前端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后端卡合突部(后端突出部431h、321d)的两侧的卡合面431i、321e位于后侧卡合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另外,夹紧弹簧433的两侧的侧板部433b经由对开把持部件434配置于该宽度方向两侧。
从接头430的基座部件431的供夹紧弹簧433的侧板部433b抵接的背面向后端突出部431h以及前端突出部431j突出的尺寸比夹紧弹簧433的侧板部433b的板厚稍大。另外,从后盖部件321的供夹紧弹簧433的侧板部433b抵接的背面向后端突出部321d突出的尺寸以及从前盖部件323的供夹紧弹簧433的侧板部433b抵接的背面向前端突出部323d突出的尺寸也比夹紧弹簧433的侧板部433b的板厚稍大。
板状的中盖部件322的厚度,即中盖部件322的对置面322a与供夹紧弹簧433的侧板部433b抵接的背面之间的距离、后盖部件321的除了后端突出部321d以外的板状部的厚度、以及前盖部件323的除了前端突出部323d以外的板状部的厚度彼此相同而一致。
如图100、图101所示,在接头430的对开把持部件434的前端开口有锥形开口部434a,该锥形开口部434a由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431分别形成为从其前端面朝向后侧而较细的锥形的凹处构成。该锥形开口部434a的后端(里端)与包覆部插入槽323b、431d连通。
另外,在前侧突壁部464之间确保有光纤导入凹部466,该光纤导入凹部466用于从接头支架部460的前侧,将向保持于该接头支架部460的接头430的包覆部插入槽323b、431d插入的插入光纤401顺利地引导至在接头430前端开口的上述锥形开口部434a。光纤导入凹部466是形成为从其前侧朝向后侧而槽宽度缩小的锥形的槽。
从前侧插入接头430的插入光纤401在保持于接头支架部460的接头430能够通过光纤导入凹部466进行引导。
如图100、图101所示,在接头430的对开把持部件434的后端开口有锥形开口部434b,该锥形开口部434b由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431分别形成为从其后端面朝向前侧而较细的锥形的凹处构成。该锥形开口部434b的前端(里端)与包覆部插入槽321b、431c连通。
如图93所示,基座部件431后端的锥形开口部434b的周围的口边缘部从后侧突壁部465的前侧与其抵接。
如图94以及图95所示,电缆把持部件470具有:形成有嵌入光纤电缆424的电缆嵌合槽471a的剖面为U字形的把持基座471、和与上述把持基座471的电缆嵌合槽471a的槽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471b、471c的一方枢接的压盖472。
如图107所示,电缆把持部件470将在把持基座471的一对侧壁部471b、471c的相互对置的面突出地设置的多个把持用突起471f压入与电缆嵌合槽471a嵌入的光纤电缆424的外套425,从而能够在一对侧壁部471b、471c之间把持固定光纤电缆424。把持基座471是在底壁部471d的一面侧突出地设置有一对侧壁部471b、471c且在它们之间确保电缆嵌合槽471a的剖面为U字形的部件(参照图93)。电缆嵌合槽471a的槽宽度方向是指经由该电缆嵌合槽471a相对的两侧的侧壁部471b、471c的间隔方向。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470的把持用突起471f是在电缆嵌合槽471a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剖面为三角形的突条。
在使压盖472从侧壁部471c离开的开放状态下将把持基座471外嵌于光纤电缆424末端而固定后,将压盖472转动到将把持基座471的侧壁部471b、471c上端部间的电缆嵌合槽471a的开口部关闭的闭位置,并将该压盖472与侧壁部471c卡止,从而将电缆把持部件470安装于光纤电缆424末端。
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47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压盖472在一对侧壁部471b、471c的一方(第一侧壁部471b)的突端经由作为铰接部发挥功能的薄壁部473而连结。该压盖472通过薄壁部473,在沿电缆嵌合槽471a的延伸方向的轴线上,相对于把持基座471的第一侧壁部471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枢接。此外,将把持基座471的一对侧壁部471b、471c的另一方称为第二侧壁部471c。
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压盖472形成为L形板状。该压盖472具有:经由薄壁部473与把持基座471的第一侧壁部471b枢接的顶板部472a、和从顶板部472a的与薄壁部47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垂直于顶板部472a而形成的卡止板部472b。在该压盖472配置于使顶板部472a与把持基座471的一对侧壁部471b、471c的突端抵接从而将电缆嵌合槽471a的开口部关闭的闭位置时,能够使卡止板部472b重叠于把持基座471的第二侧壁部471c的与电缆嵌合槽471a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而且,压盖472使突出地设置于把持基座471的第二侧壁部471c外表面的卡止用爪471e进入到形成于卡止板部472b的卡止用窗孔472c,从而与把持基座471卡止,进而能够稳定维持相对于把持基座471关闭的状态。
若将光纤电缆424的末端424a嵌入电缆嵌合槽471a,则在把持基座471的一对侧壁部471b、471c的与电缆嵌合槽471a面对的面(内表面)分别突出地设置的多个把持用突起471f与光纤电缆424的外套425的侧面抵接,光纤电缆424的末端424a被把持固定于一对侧壁部471b、471c之间。
另外,如上述那样,利用第二侧壁部471c外表面的卡止爪471e将L形板状的盖体472卡止并维持闭合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光纤电缆424从电缆嵌合槽471a脱离,并能够稳定地保持电缆把持部件470相对于光纤电缆424的末端424a的固定状态。
将盖体472开放并从电缆嵌合槽471a取出光纤电缆424,从而能够将电缆把持部件470从光纤电缆424取下。即,电缆把持部件470相对于光纤电缆424能够装卸。
优选电缆把持部件47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
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470具有前侧突出部475,该前侧突出部475从沿把持基座471的电缆嵌合槽471a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的一端突出。能够在形成于前侧突出部475的光纤保持槽474载置伸出光纤421的。
另外,如图93所示,在单元基座411的一端设置有保持电缆把持部件470的把持部件保持部450。
如图93所示,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具有能够嵌合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前侧突出部475的插入孔451。将前侧突出部475插入到插入孔451,从而能够使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前侧突出部475嵌合,并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
如图107所示,在把持部件保持部450与接头支架部460之间设置有光纤引导部413,其将从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前侧突出部475突出的伸出光纤421的前端向接头430的锥形开口部434b引导。
由此,在将电缆把持部件470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450时,即使在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内部难以通过目视观察伸出光纤421的前端,也能够可靠地将其引导至接头430的锥形开口部434b。
光纤引导部413具有朝向锥形开口部434b的中心部倾斜的斜面413a、和朝上方开口的U字槽413b,斜面413a的上端与U字槽413b的下端413c的高度一致。U字槽413b的下端413c的高度与在接头430的对开把持部件434中插入光纤的槽的高度几乎一致。此外,在图示例中,光纤引导部413与接头支架部460的后侧突壁部465一体形成,U字槽413b接近接头430的锥形开口部434b而配置。
如图96所示,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前侧突出部475的剖面的外形近似正方形。为了能够与其嵌合,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插入孔451的剖面也是近似正方形。由此,如图96所示,电缆把持部件470以光纤(详细地说是伸出光纤421)的轴线方向为中心在相差90°的多个方向能够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嵌合。前侧突出部475的外表面至少在四处位置包含与插入孔451的四个内表面分别面接触的部分,由此抑制上下或者左右方向的间隙、小的角度(例如不足几度)的摇晃,并且能够在相差90°的多个方向稳定地嵌合。另外,在任意方向都能够使电缆把持部件470朝向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笔直地移动,由此能够使前侧突出部475与插入孔451嵌合。
对于相对于插入孔451而作为嵌合部的前侧突出部475的剖面形状,如果其剖面形状是内接于正方形的形状,则可以在其边部以及/或者角部具有一处以上的切口、倒角。例如图96(a)以及图96(b)是将相同的电缆把持部件470插入到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情况,在图96(a)中前侧突出部475的底部475d朝向左侧,而在图96(b)中前侧突出部475的底部475d朝向下侧。
对于前侧突出部475而言,即使电缆把持部件470是图96(a)以及图96(b)的任一配置,光纤保持槽474都是以向上开口的方式剖面形成为L字形。这是因为在上侧具有用于通过目视观察确认图示例的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内部的样子的观察孔452(参照图93)。即使前侧突出部475的底部475d朝向观察孔452侧,也不会对光纤连接用单元410的功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但通过将伸出光纤421载置于前侧突出部475的光纤保持槽474上进行作业由此能够抑制光纤保持槽474向下开口的状况。
此外,在图96(a)以及图96(b)示出了光纤保持槽474可以是在两个方向朝上开口的配置的结构,但如图96(c)所示,也可以是光纤保持槽474朝上开口的配置只有一种。
如图102所示,图示例的电缆把持部件470适用于外套425的剖面形状是平形的光纤电缆424,所以如图96(a)以及图96(b)所示,优选能够以光纤的长边方向为中心轴线的旋转角度相差90°、并在两个方向上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410。即,对于平形的光纤电缆424的情况,外套425朝其长边方向(图102的上下方向)比朝其短边方向(图102的左右方向)容易弯曲。在图示例的情况下,若像相当于图96(a)的图90的那样安装电缆把持部件470,则形成相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410的长边方向而容易在上下方向弯曲光纤电缆424的结构。另外,若像相当于图96(b)的图91那样安装电缆把持部件470,则形成相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410的长边方向而在左右方向容易弯曲光纤电缆424的结构。在将光纤连接用单元410收纳于终端箱等狭小空间时,能够选择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任一方向弯曲光纤电缆424,所以光纤电缆424的处理(收纳)变得容易。
图示例的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将电缆把持部件470(详细地说是该前侧突出部475)插入、嵌合于在长边方向具有相同形状的剖面的插入孔451,所以能够将电缆把持部件470保持为沿接头430的长边方向能够移动。
此外,作为变更例,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可以具有载置电缆把持部件470并设置为能够滑动的板状的引导部件(未图示)。这种引导部件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插入孔451的端面451a突出,从而接纳电缆把持部件470,使引导部件与电缆把持部件470一起前进,从而能够将电缆把持部件470收纳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即使电缆把持部件470不具有与插入孔451嵌合的部分,将引导部件嵌合以及收纳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形成的槽状的引导部件收纳部(未图示),也能够实现无摇晃的滑动。
如图97等所示,图示例的光纤连接用单元410具备杆部件440,该杆部件440以与接头430的长边方向(图97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轴线X为中心而转动由此能够在保持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后端部470b并限制其后退的限制位置440A(图97的实线表示的位置)、和不限制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后退的待机位置440B(图97的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该杆部件440构成为包括:覆盖到被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电缆把持部件470的盖板441、和在其两侧相互平行地设置的细长形状的转动臂442、442。一对转动臂442具有轴承孔442a,该轴承孔442a供突出地设置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两侧部的旋转轴455插入。若将旋转轴455插入轴承孔442a,则杆部件44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以在其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X上能够转动的方式枢接。
此外,这里轴承孔442a是在壁厚方向贯通转动臂442的贯通孔,但也可以是有底的孔。另外,枢接部的具体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将轴承孔形成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将旋转轴突起形成于转动臂442等结构。
如图97所示,使杆部件440以旋转轴455为中心而转动,从而能够向被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电缆把持部件470覆盖盖板441(参照图107)。将此时的杆部件44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位置(图97的实线部)称为覆盖位置。
如图93所示,在将电缆把持部件470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450之前,杆部件440打开以便容易将电缆把持部件470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将此时的杆部件44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位置(图97的点划线部)称为开位置。在图示例中,在将电缆把持部件470插入到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后,在完成伸出光纤421与插入光纤401的对接连接之前电缆把持部件470能够进行操作,以此方式将杆部件440维持在开位置。
如图107所示,杆部件440在配置于覆盖位置时,能够将突出地设置于后端侧的后退限制片444配置于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后侧。
将后退限制片444配置于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后侧,由此能够限制电缆把持部件470相对于单元基座411后退。从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后侧突出的光纤电缆424配置于后退限制片444之间的切口部445(参照图93),所以将后退限制片444设置于光纤电缆424的左右两侧,能够包覆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后端部的更大范围。
如图93以及图97所示,在杆部件440的转动臂442具有与在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外表面450a突出的卡合突起450b卡合的卡合孔442b。使卡合突起450b与卡合孔442b卡合,由此能够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而将杆部件440维持于覆盖位置。
将杆部件440配置于覆盖位置,由此能够进行限制电缆把持部件470相对于单元基座411后退的固定作业。由此,维持电缆把持部件470和单元基座411一体化的状态。
优选单元基座411包括把持部件保持部450以及接头支架部460而一体形成。例如,单元基座411可以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
此外,外套把持部不限定于图示例的结构。外套把持部能够采用例如省略卡止板部472b而是在顶板部472a设置有与把持基座471的第二侧壁部471c的突端卡合的卡合部的构造的压盖。另外,外套把持部能够采用仅由把持基座构成的结构。另外,外套把持部不限定于塑料制的一体成形件,也能够采用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的结构。
外套把持部可以是例如通过粘合剂的粘合固定、热熔敷等固定于光纤电缆424末端外周的部件等。
改变例的外套把持部不具备盖体,而是由使两侧的侧壁部471b、471c经由电缆嵌合槽471a并在底壁部471d上相互并行地突出设置的把持基座构成。在侧壁部471b、471c的突端形成有防脱突起,其朝内侧突出并限制光纤电缆424朝上方移动从而防止光纤电缆424脱离。
该结构的外套把持部由于没有盖体所以构造简单,将光纤电缆424嵌入电缆嵌合槽471a的操作容易。另外,由于构造简单所以容易制造,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接下来,如图90以及图91所示,对将伸出光纤421把持固定于接头430的一端侧的光纤连接用单元410及其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在接头430的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插入上述介插部件K。另外,如图93所示,将杆部件440配置于退避位置(开位置)。
将把持有光纤电缆424的电缆把持部件470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450,向接头430的一端侧插入伸出光纤421。电缆把持部件470将前侧突出部475的前端面475a朝向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插入孔451压入,由此将前侧突出部475收纳于插入孔451的内部。
如图93所示,在前侧突出部475的侧面突出地设置有防脱突起476。在将前侧突出部475插入到插入孔451后,如图107所示,防脱突起476与观察孔452的内表面452a(详细地说是靠近插入孔451的端面451a侧的内表面)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前侧突出部475从插入孔451脱落。此外,如图96(b)所示,在改变电缆把持部件470的方向使前侧突出部475的底部475d朝向下侧的情况下,防脱突起476能够与在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侧面开口的孔456的内表面456a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前侧突出部475从插入孔451脱落。
若将在接头430的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431之间、以及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431之间插入的上述第一介插部件(图示省略)从接头430拔去,则利用夹紧弹簧433的弹性,能够将伸出光纤421把持固定于接头430的一端侧。
在将上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接头430的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拔出,并将伸出光纤421的前端部夹在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进行把持固定时,使电缆把持部件470更加接近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由此如图107所示,能够在电缆把持部件470与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且在具有伸出光纤421的包覆421b的部分形成弯曲变形T。
最后,如图107所示,使电缆把持部件470的限位器部470a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插入孔451的周围的端面451a抵接,从而使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前进停止。
使杆部件440转动至限制位置,由此在伸出光纤421的前端部从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插入到对开的元件431、432之间的位置,通过把持部件保持部450保持电缆把持部件470。
在图示例中,即使作业者忘记使电缆把持部件470前进的作业,在使杆部件440从退避位置向限制位置转动时,后退限制片444的斜面444a(参照图93、图107)也能够与电缆把持部件470的后端部470b抵接,从而对电缆把持部件470施加前进的按压力。由此,在电缆把持部件470与接头430之间,能够在具有伸出光纤421的包覆421b的部分可靠地形成弯曲变形T。
此外,在图示例中,由于在利用接头430把持固定伸出光纤421后形成弯曲变形T,所以弯曲变形T产生的弹力不作用于伸出光纤421的前端的裸光纤421a。然而,在两光纤401、421对接时使弯曲变形形成于插入光纤401从而能够确保光纤401、421彼此的抵接力。
将伸出光纤421向对开把持部件434插入的端部把持固定于接头430并且将把持外套425的电缆把持部件470保持于杆部件440,由此保护该弯曲变形T。通过形成这样的弯曲变形T,在外套425与伸出光纤421之间,即使由于线膨胀率不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在将伸出光纤421导入至外套425中的方向上产生力,也能够抑制过度的张力作用于伸出光纤421,从而能够防止光纤的损伤。
另外,为了在两光纤401、421对接时在插入光纤401形成适当的弯曲变形,被先插入到接头430的伸出光纤421的前端的位置很重要。将两光纤401、421的长度设定为,使两光纤401、421的前端彼此的对接能够在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进行。若被先插入的伸出光纤421的前端的位置不到达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则与插入光纤401的对接可能会不完全。相反,若被先插入到伸出光纤421的前端的位置超过接头43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则与插入光纤401对接时形成于插入光纤401的弯曲变形可能会过大。
在伸出光纤421被把持固定于接头430的一端侧后,从光纤导入凹部466向接头430的另一端侧插入插入光纤401,能够将插入光纤401把持固定于接头430的另一端侧,从而实现伸出光纤421与插入光纤401的光连接。
插入光纤401在例如被保持于光纤支架(图示省略)状态下,能够经由在接头支架部460前端开口的光纤导入凹部466插入到接头430的包覆部插入槽431d、323b。
被引出到插入光纤401前端的裸光纤401a经由包覆部插入槽431d、323b插入调心槽431b,从而能够与伸出光纤421的裸光纤421a前端抵接(对接连接)。
若将在接头430的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与基座部件431之间、以及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431之间插入的上述第二介插部件(图示省略)从接头430拔去,则利用夹紧弹簧433的弹性,能够在接头430的另一端侧把持固定插入光纤401。
完成连接作业的伸出光纤421和插入光纤401被把持固定于接头430的对开把持部件434,结果是,能够稳定地维持裸光纤401a、421a彼此的对接状态。另外,完成伸出光纤421与插入光纤401的连接作业的光纤连接用单元410将把持固定有两光纤401、421的接头430收纳于接头支架部460,由此能够优化机械接头的操作性。
伸出光纤421利用光连接器422能够与其它光纤进行连接器连接。由此,能够经由伸出光纤421将插入光纤401与其它带连接器的光纤进行光连接。
对连接两光纤401、421的光纤连接用单元410的使用例进行说明。
通过上述的连接方法将从光纤电缆引出的插入光纤401与伸出光纤421连接。
光纤电缆例如是在具有多个楼层的建筑物中在遍及各楼层的纵孔(例如电梯用升降路)布设的主干线光纤电缆等。
将连接插入光纤401的光纤连接用单元410收纳于光纤连接箱(例如所谓的光纤终端盒等)内,根据需要将其它光纤(图示省略)与光连接器422进行连接器连接,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401与其它带连接器的光纤(图示省略)光连接。
作为光纤连接用单元410的连接对象的上述其它光纤(图示省略)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在屋内布线的光纤、在光复合电子设备中布线的光纤等。
光纤连接用单元410使接头支架部460与电缆把持部件470一体化,所以能够使光纤电缆424的末端424a与接头430的相对位置总是保持一定。
因此,在向光纤连接箱等进行收纳作业等时,不会向末端424a与接头430之间的光纤421施加过大的力,能够防止破损。
因此,操作性很好。
另外,光纤连接用单元410构造简单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由此能够将其收纳于保持光连接箱(光纤终端盒等)进行使用。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410中,接头支架部460和电缆把持部件470都设置于单元基座411的上表面侧,所以其构造简单,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来自单元基座411的下表面侧的外力难以作用于接头支架部460、电缆把持部件470以及光纤421,所以能够提高耐久性。
光纤连接用单元410能够高效、容易地实现使用机械接头的光纤彼此的连接(插入光纤401与伸出光纤421的连接)。
另外,光纤连接用单元410与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纤连接工具相比,构造简化,能够容易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该光纤连接用单元410能够容易实现小型化,所以有利于向狭窄的空间插入,能够广泛适用于向光纤(插入光纤401)连接伸出光纤421的作业、经由伸出光纤421连接光纤彼此的作业(光纤中继连接施工方法)。
图104表示完成了与插入光纤401的连接作业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设置例。该光纤连接用单元410具有在单元基座411的下部突出地设置的啮合爪416。使该啮合爪416与光连接箱、托盘等收纳容器类的底部即板状部200a卡合,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光纤连接用单元410设置于收纳容器类内。在板状部200a形成供啮合爪416卡合的卡止部201,在卡止部201的周围设置有能够收纳与卡止部201卡合的啮合爪416的开口部202。以下,将光纤连接用单元称为单元。
在图示例中,卡止部201设置于比板状部200a更高的位置。由此,即使板状部200a的厚度很小也能够防止啮合爪416突出到板状部200a的下方,能够抑制在板状部200a的下侧设置的构造物的制约。
如图104所示,具有在该单元410中收纳接头430的接头支架部460的壳体412具备:通过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能够将单元410彼此卡合的卡合机构417、和通过在层叠单元410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的移动能够将单元410彼此连结的连结机构418。
这样,使多个单元410以在上下层叠任意个的状态成为一体,有利于设置作业的效率化、省空间化。另外,在将卡合机构417卡合时使单元410移动的方向与在将连结用凸部418a与连结用凹部418b连结时的移动方向即上下方向不同,由此能够抑制连结机构418的意外脱离、单元410间的分离。
如图90~图92以及图107所示,连结机构418具有:从壳体412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的连结用凸部418a、和从壳体412的底面朝下方开口的连结用凹部418b。在图示例的情况下,连结用凹部418b是贯通于盖板441的厚度方向的贯通孔,但连结用凹部418b只要能够嵌合连结用凸部418a,则也可以是贯通孔或有底孔。
这些连结用凸部418a和连结用凹部418b能够通过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嵌合,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可靠地连结上下的单元410、410彼此。
在图示例中,壳体上面的连结部形成于把持部件保持部450的单元基座411的上表面411a,壳体底面的连结部形成于处于限制位置的杆部件440的盖板441的外表面。此外,连结部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置于单元基座411的上部和底部,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接头支架部460的基体部461的底面和突壁部462~465的上表面等。
另外,在图示例中,对于壳体上部以及下部的连结部而言,在壳体上部设置有凸部,在壳体下部设置有凹部。与之相反,对于壳体上部以及下部的连结部而言,也可以在壳体上部设置凹部,在壳体下部设置凸部。另外,也可以同时采用由壳体上部的凸部和壳体下部的凹部的组合构成的第一连结机构、以及由壳体上部的凹部和壳体下部的凸部的组合构成的第二连结机构。
在连结用凹部418b的周围设置有突部418c,该突部418c从壳体412的底面朝向下方突出而厚度增加。由此,即使不增大壳体412的底部整体的厚度,也能够充分确保能够供连结用凸部418a插入并嵌合的连结用凹部418b的深度。
连结用凸部418a以及连结用凹部418b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适当的形状。若使连结用凹部418b的剖面尺寸(例如内径)比连结用凸部418a的剖面尺寸(例如外径)小,则通过更大的力嵌合从而在连结后难以脱离,故为优选。
如图105所示,卡合机构417构成为包括:设置于壳体412的上部的上侧卡合部417a、和设置于壳体412的下部的下侧卡合部417b。在将上侧的单元410层叠于下侧的单元410的上时,如图106所示,使上侧的单元410沿单元基座411的长边方向(接头长边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上侧的单元410的下侧卡合部417b插入到下侧的单元410的上表面411a与上侧卡合部417a之间,从而能够使两卡合部417a、417b卡合。
图示例的上侧卡合部417a具有从单元基座411的上表面411a朝上方突出而且在接头430的宽度方向(图105的左右方向)朝内侧弯曲的形状。另外,下侧卡合部417b具有从单元基座411的底面411b朝下方突出而且在接头430的宽度方向(图105的左右方向)朝外侧弯曲的形状。此外,卡合机构417的结构不限定于图示例,可以是例如具有使上侧卡合部417a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而下侧卡合部417b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形状。另外,可以代替将上侧卡合部417a设置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而将其设置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侧。另外,也可以代替将下侧卡合部417b设置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而将其设置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侧。
在上侧卡合部417a的内侧形成有比上述上表面411a更朝下方凹陷的凹部417c。由此,如图106(a)所示,在使卡合部417a、417b卡合时,能够使上侧的单元410的端部410a成为下降的姿势,能够较大地确保上侧的单元410的端部410a的方向的允许范围。
在下侧卡合部417b的后方(图106的左方)设置有防止上侧卡合部417a的穿通的限位器部417d。
如图93以及图98所示,图示例的接头支架部460在接头430的上方具有能够取出接头430的取出口468。由此,如图104所示,在使多个单元410上下层叠的状态下,能够根据需要在把持固定光纤401、421的状态将接头430取下。
如图92所示,在单元基座411的底部(详细地说是接头支架部460的基体部461),且在相当于卡止爪462c、463c的下方的位置具有长孔411c。
由此,在通过取出口468相对于接头支架部460的连接收纳空间467对接头430进行取放时,在卡止爪462c、463c的位置一侧突壁部462以及另一侧突壁部463容易在其厚度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容易将卡止爪462c、463c的间隔扩张到接头430的宽度以上。
如图104所示,将多个单元410、410上下层叠而连结成的单元连结体500能够在收纳容器类的板状部200a上形成多个。可以在单元连结体500的周围或者单元连结体500彼此之间设置隔板。另外,可以在该隔板上设置供光纤401、光纤电缆424插通的间隙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单元410中,由于单元410彼此容易装卸,所以即使在确定的单元410中被把持固定于接头430的光纤需要更换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将各单元410分离,从而能够进行光纤的更换、再连接的作业。
以往,在将接头等光纤的连接点收纳于托盘、光连接箱等收纳容器类的情况下,在进行任意线路的作业时,需要暂时移动周围的线路的连接点进行作业。此时,在操作人员用手等确保暂时移动的连接点的状态下,有时进行某一线路的作业,或使用粘性胶带、绳、表面扣件等暂时固定用的夹具暂时固定于作业场所的附近。
在一个单元连结体500中,在对上侧的单元410进行作业的情况下,不会对下侧的单元410产生影响,就能够仅将上侧的单元410取下。在对下侧的单元410进行作业的情况下,优选将比其靠上侧的单元410暂时保持于其它的场所。本实施方式的单元410能够将连结用凸部418a相对于其它单元410的连结用凹部418b而连接为能够装卸,所以能够将需要在其它的场所保持的上述上侧的单元410层叠于位于其它单元连结体500的最上层的单元410的更上方并暂时固定。由此作业者无需用手等确保不需要作业的单元410,能够安全地对所需要的单元410进行作业,能够抑制对线路的影响。即使在光纤401、光纤电缆424的余长很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附近适当的单元410进行暂时固定,所以能够抑制对光纤401、光纤电缆424产生的影响。
以上,根据最优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最优的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机械接头、带伸出光纤的连接、介插部件、光连接器、光纤支架的具体的结构只要符合本发明的技术的思想,则没有任何限定。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机械接头单元;2…机械接头;3…第一光纤;4…第二光纤;6…槽;7…基座;8…盖体;8a、8b、8c…分割盖体;9…C形板簧;10…楔形件插入凹处;11…连接工具(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11a…前端侧宽幅部;12…滑架(光纤连接用辅助件);12a…被引导部;12b…前端面;13…光纤支架;13a…定位面;14…楔形件单元;16…机械接头引导部;16a…滑动面;16b…引导面;17…支架固定部;18…限位器;19…滑架浮出防止部;19a…槽部;20…滑架卡合片(光纤连接用辅助件卡合片);21…支架卡合片;20a、21aU…字形弯曲部;20b、21b…伸出部;20c、21c…卡合凹处;25…机械接头保持部;26…侧壁部;27…前壁面;28…三角形突部;29…长方形孔;30、31…突出部;32…半圆锥面;33…后方平坦部;35…壳体;36…壳体主体;37…罩;39…光连接器;40…带光连接器的光纤;41…楔形件;42…抵接部;43…升降部;44…楔形件拔出操作部;45…楔形件把持部;46…安装片;46a…爪部;51…支架主体;51a、51b、51c…V槽;52…盖体;53…三角形突部。

Claims (16)

1.一种光纤的连接方法,将在一方的末端安装有光连接器的分支电缆或者室内电缆即第一光纤电缆的另一方的末端,与从干线光纤电缆即第二光纤电缆引出的光纤在连接箱内连接,其中,
使用如下的光纤连接装置,
该光纤连接装置具备:
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其将从所述第一光纤电缆的另一方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在机械接头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把持固定在对开的元件之间,并且在机械接头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将介插部件插入于对开的元件之间;
单元基座,其保持所述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以及
装置基部,其具有把持部,该把持部把持用于在所述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内与所述伸出光纤对接的、从所述第二光纤电缆引出的插入光纤,
所述单元基座具有基体、与所述基体一体成型并保持所述机械接头的接头支架部、以及与所述基体一体成型并把持所述第一光纤电缆的所述另一方的末端的外套的外套把持部,
所述接头支架部与所述外套把持部相互远离地形成,所述接头支架部与所述外套把持部之间的伸出光纤形成有弯曲,
所述装置基部具备使所述单元基座朝接近所述把持部的方向滑动的导轨部,
在所述光纤的连接方法中,
使保持有所述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的所述单元基座沿所述导轨部朝接近所述把持部的方向滑动,从而将被该把持部把持的所述插入光纤插入于所述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间,将该插入光纤的前端与所述伸出光纤抵接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连接装置还具备单元保持部件,该单元保持部件保持所述单元基座并且具有被所述导轨部引导的被引导部,
所述单元保持部件的被引导部被所述导轨部引导,从而所述单元基座沿所述导轨部滑动。
3.一种光纤连接装置,用于将在一方的末端安装有光连接器的分支电缆或者室内电缆即第一光纤电缆的另一方的末端,与从干线光纤电缆即第二光纤电缆引出的光纤在连接箱内连接,其中,具备:
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其将从所述第一光纤电缆的另一方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在机械接头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把持固定在对开的元件之间,并且在机械接头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将介插部件插入于对开的元件之间;
单元基座,其保持所述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以及
装置基部,其具有把持部,该把持部把持用于在所述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内与所述伸出光纤对接的、从所述第二光纤电缆引出的插入光纤,
所述单元基座具有基体、与所述基体一体成型并保持所述机械接头的接头支架部、以及与所述基体一体成型并把持所述第一光纤电缆的所述另一方的末端的外套的外套把持部,
所述接头支架部与所述外套把持部相互远离地形成,所述接头支架部与所述外套把持部之间的伸出光纤形成有弯曲,
所述装置基部具备使所述单元基座朝接近所述把持部的方向滑动的导轨部,
使保持有所述带伸出光纤的机械接头的所述单元基座沿所述导轨部朝接近所述把持部的方向滑动,从而将被该把持部把持的所述插入光纤插入所述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间,将该插入光纤的前端与所述伸出光纤抵接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连接装置还具备单元保持部件,该单元保持部件保持所述单元基座并且具有被所述导轨部引导的被引导部,
所述单元保持部件的被引导部被所述导轨部引导,从而所述单元基座沿所述导轨部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纤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头支架部具有多个保持所述机械接头的突壁部,在该突壁部突出地设置有卡止爪,该卡止爪与收纳于所述突壁部间的所述机械接头卡合从而限制浮起。
6.一种光纤连接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把持部件,其把持光纤电缆;
机械接头,其能够将从所述光纤电缆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与作为其它光纤的插入光纤对接并夹入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接头支架部,其保持所述机械接头;
第一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一介插部件,该第一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第二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二介插部件,该第二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插入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把持部件保持部,其在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位置保持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以及
单元基座,其使所述接头支架部及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一体化,
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将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保持为能够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接头用件具备间隔件,该间隔件使所述电缆把持部件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移动,相对于所述机械接头在规定的距离停止,
通过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从而将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夹在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并且通过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一步接近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从而在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所述伸出光纤上形成弯曲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纤连接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备滑架,该滑架将所述接头支架部引导为能够在对把持有与所述伸出光纤对接的插入光纤的光纤支架进行保持的装置基部形成的导轨部上,朝接近所述光纤支架的方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纤连接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被压入间隔件收纳部,该间隔件收纳部形成在设于把持部件保持部的定位突起与设于接头支架部的定位凹部之间,
所述定位突起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将所述间隔件朝向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按压。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纤连接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具备杆部件,该杆部件通过以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在保持所述电缆把持部件的后端部并限制其后退的限制位置、与不限制所述电缆把持部件的后退的待机位置之间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纤连接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部件具有卡止突起,该卡止突起通过与所述第一接头用件卡止而将所述杆部件保持于所述待机位置,
通过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由此将基于所述卡止突起的卡止解除,从而能够使所述杆部件向所述限制位置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连接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头用件具备:环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其用于将所述第二介插部件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和保持壁部,其包围并保持所述接头支架部以及所述滑架,通过对所述介插部件驱动部施加侧压,由此将所述第二介插部件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并且将所述保持壁部之间打开而能够将所述滑架从所述接头支架部分离。
12.根据权利要求6、7、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具有剖面近似正方形的插入孔,向所述电缆把持部件的前侧突出的嵌合部插入于该插入孔,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能够以所述伸出光纤的轴线方向为中心在相差90°的多个方向与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嵌合。
13.一种光纤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纤连接用单元,其被安装于光纤电缆的末端;和装置基部,其保持光纤支架,该光纤支架把持有与从所述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对接的插入光纤,
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备:
电缆把持部件,其把持光纤电缆;
机械接头,其能够将从所述光纤电缆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与作为其它光纤的插入光纤对接并夹入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接头支架部,其保持所述机械接头;
第一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一介插部件,该第一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第二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二介插部件,该第二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插入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把持部件保持部,其在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位置保持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以及
单元基座,其使所述接头支架部及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一体化,
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将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保持为能够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移动,
所述装置基部具备使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或者所述光纤支架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滑动的导轨部,
所述第一接头用件具备间隔件,该间隔件使所述电缆把持部件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移动,相对于所述机械接头在规定的距离停止,
通过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从而将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夹在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并且通过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一步接近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从而在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所述伸出光纤上形成弯曲变形。
14.一种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如下的光纤连接用单元,
该光纤连接用单元具备:
电缆把持部件,其把持光纤电缆;
机械接头,其能够将从所述光纤电缆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与作为其它光纤的插入光纤对接并夹入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接头支架部,其保持所述机械接头;
第一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一介插部件,该第一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第二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二介插部件,该第二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插入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把持部件保持部,其在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位置保持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以及
单元基座,其使所述接头支架部及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一体化,
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将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保持为能够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接头用件具备间隔件,该间隔件使所述电缆把持部件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移动,相对于所述机械接头在规定的距离停止,
通过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从而将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夹在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并且通过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一步接近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从而在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所述伸出光纤上形成弯曲变形,
在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组装方法中,
使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对保持有所述光纤电缆的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行保持,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
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将所述伸出光纤夹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15.一种光纤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如下的光纤连接用单元,
该光纤连接用单元具备:
电缆把持部件,其把持光纤电缆;
机械接头,其能够将从所述光纤电缆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与作为其它光纤的插入光纤对接并夹入于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接头支架部,其保持所述机械接头;
第一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一介插部件,该第一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第二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二介插部件,该第二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插入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把持部件保持部,其在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位置保持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以及
单元基座,其使所述接头支架部及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一体化,
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将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保持为能够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接头用件具备间隔件,该间隔件使所述电缆把持部件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移动,相对于所述机械接头在规定的距离停止,
通过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从而将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夹在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并且通过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一步接近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从而在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所述伸出光纤上形成弯曲变形,
在所述光纤的连接方法中,
使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对保持有所述光纤电缆的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行保持,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
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将所述伸出光纤夹入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然后将所述插入光纤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插入于所述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间,并使所述插入光纤的前端与所述伸出光纤抵接,
将所述第二介插部件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将所述伸出光纤和所述插入光纤的对接部夹入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16.一种光纤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如下的光纤连接装置,
所述光纤连接装置具备:
光纤连接用单元,其安装于光纤电缆的末端;和装置基部,其保持光纤支架,该光纤支架把持有与从所述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对接的插入光纤,
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备:
电缆把持部件,其把持光纤电缆;
机械接头,其能够将从所述光纤电缆的末端引出的伸出光纤与作为其它光纤的插入光纤对接并夹入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接头支架部,其保持所述机械接头;
第一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一介插部件,该第一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第二接头用件,其具有第二介插部件,该第二介插部件以能够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插入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方式进行插入;
把持部件保持部,其在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的位置保持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以及
单元基座,其使所述接头支架部及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一体化,
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将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保持为能够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移动,
所述装置基部具备使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或者所述光纤支架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滑动的导轨部,
所述第一接头用件具备间隔件,该间隔件使所述电缆把持部件沿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移动,相对于所述机械接头在规定的距离停止,
通过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从而将所述伸出光纤的前端部夹在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并且通过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一步接近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从而在所述电缆把持部件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之间,能够在所述伸出光纤上形成弯曲变形,
在所述光纤的连接方法中,
使所述把持部件保持部对保持有所述光纤电缆的所述电缆把持部件进行保持,在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伸出光纤插入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
将所述第一介插部件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将所述伸出光纤夹入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然后使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或者所述光纤支架沿所述导轨部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滑动,从而将被所述光纤支架把持的所述插入光纤从所述机械接头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插入于所述机械接头的对开的元件间,使所述插入光纤的前端与所述伸出光纤抵接,
将所述第二介插部件从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拔出,将所述伸出光纤与所述插入光纤的对接部夹入所述对开的元件之间进行把持固定。
CN201710799943.9A 2011-08-09 2012-08-09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78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4048 2011-08-09
JP2011174048A JP5325273B2 (ja) 2011-08-09 2011-08-09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補助具、及び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工法
JP2011-174047 2011-08-09
JP2011-174049 2011-08-09
JP2011174047A JP5325272B2 (ja) 2011-08-09 2011-08-09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用接続工具
JP2011174049A JP5400839B2 (ja) 2011-08-09 2011-08-09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用接続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工法
JP2011186090A JP5358632B2 (ja) 2011-08-29 2011-08-29 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2011186091A JP5325955B2 (ja) 2011-08-29 2011-08-29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2011-186091 2011-08-29
JP2011-186090 2011-08-29
JP2011259209A JP5325967B2 (ja) 2011-11-28 2011-11-28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
JP2011-259209 2011-11-28
CN201280037589.1A CN103765266A (zh) 2011-08-09 2012-08-09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7589.1A Division CN103765266A (zh) 2011-08-09 2012-08-09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8100A CN107678100A (zh) 2018-02-09
CN107678100B true CN107678100B (zh) 2019-09-20

Family

ID=476685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7589.1A Pending CN103765266A (zh) 2011-08-09 2012-08-09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CN20171079994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78100B (zh) 2011-08-09 2012-08-09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7589.1A Pending CN103765266A (zh) 2011-08-09 2012-08-09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9541706B2 (zh)
EP (1) EP2743744A4 (zh)
CN (2) CN103765266A (zh)
IN (1) IN2014CN00818A (zh)
TW (1) TWI480613B (zh)
WO (1) WO20130220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7257B2 (ja) * 2013-02-28 2015-12-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用工具
US10139568B2 (en) * 2013-02-28 2018-11-27 Fujikura Lt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tool an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method
JP5820411B2 (ja) * 2013-02-28 2015-11-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ケーブル外被把持部材
JP5871839B2 (ja) * 2013-02-28 2016-03-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5827256B2 (ja) * 2013-02-28 2015-12-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JP5871840B2 (ja) * 2013-02-28 2016-03-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5927229B2 (ja) * 2014-04-2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受け側光ファイバ付き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US9829633B2 (en) * 2014-10-06 2017-11-2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leaving optical fibers
CN106289596A (zh) * 2015-05-29 2017-01-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压力感测器
CN108292014B (zh) * 2016-01-22 2020-03-31 株式会社藤仓 支架以及光纤加工方法
JP6593794B2 (ja) * 2016-02-12 2019-10-23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および当該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が取付可能な光ファイバ切断装置
CN109154694B (zh) * 2016-07-21 2020-11-13 西蒙公司 光纤端接工具
JP7475849B2 (ja) * 2019-12-02 2024-04-30 日本通信電材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用工具
JP7306262B2 (ja) * 2019-12-27 2023-07-1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押さえ治具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3218A (ja) * 2006-06-21 2008-01-10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2010145951A (ja) * 2008-12-22 2010-07-01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CN102057307A (zh) * 2008-06-13 2011-05-11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连接方法、连接工具及连接用夹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8563B2 (ja) * 1987-11-11 1995-08-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アイバの切断装置
JPH08110439A (ja) 1994-08-18 1996-04-3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ピン挿入部材
JP3540096B2 (ja) * 1996-05-30 2004-07-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2002071999A (ja) 2000-08-31 2002-03-1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接続工具
JP4336733B2 (ja) 2002-09-06 2009-09-30 株式会社精工技研 光コネクタ
JP2005128139A (ja) * 2003-10-22 2005-05-19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4306558B2 (ja) * 2003-10-29 2009-08-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治具および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WO2005052661A1 (en) 2003-11-04 2005-06-09 Tyco Electronics Raychem Nv Device for installing an optical fibre in a splice connector
JP4205021B2 (ja) 2004-08-11 2009-01-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ファイバホルダ用スペーサ
JP4689415B2 (ja) 2005-01-18 2011-05-2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用工具、工具付き光コネクタ
US7310471B2 (en) 2005-08-25 2007-12-18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Stackable splice chip device
JP4786293B2 (ja) 2005-10-27 2011-10-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リーコム 光ケーブル接続用クロージャ
JP4537935B2 (ja) * 2005-10-31 2010-09-0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治具
MX2009013522A (es) * 2007-10-05 2010-01-18 Afl Telecommunications Llc Empalme mecanico.
JP4976267B2 (ja) * 2007-12-10 2012-07-1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JP2010072227A (ja) * 2008-09-17 2010-04-02 Kozo Yamanoi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
JP5148446B2 (ja) 2008-10-10 2013-02-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リーコム コネクタ収納ケース
TWM369465U (en) * 2009-06-17 2009-11-21 Jin-Chiuan Lin Improved structure for optical fiber connec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3218A (ja) * 2006-06-21 2008-01-10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CN102057307A (zh) * 2008-06-13 2011-05-11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连接方法、连接工具及连接用夹具
JP2010145951A (ja) * 2008-12-22 2010-07-01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8100A (zh) 2018-02-09
US20170108652A1 (en) 2017-04-20
TW201339677A (zh) 2013-10-01
CN103765266A (zh) 2014-04-30
WO2013022071A1 (ja) 2013-02-14
US20140140668A1 (en) 2014-05-22
IN2014CN00818A (zh) 2015-04-03
US10025037B2 (en) 2018-07-17
US9541706B2 (en) 2017-01-10
TWI480613B (zh) 2015-04-11
EP2743744A1 (en) 2014-06-18
EP2743744A4 (en)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78100B (zh) 机械接头单元、机械接头用连接工具以及光纤连接施工方法
US20180275351A1 (en)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wo bare optical fibers
JP3216692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替え装置及び方法
US8876405B2 (en) Field terminable optical connector with splice element for jacketed cable
RU2178193C2 (ru) Волоконно-оптически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упругости волокна и центрирующей канавки
CN104199151A (zh) 光连接器、光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以及销夹紧件
US8401356B2 (en)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ing jig and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ing method
JP2005258129A (ja)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および配列部材
US6481662B1 (en) Fiber optic cable winding assist tool
JP4264026B2 (ja) 光ケーブル接続用クロージャ
CN110764205B (zh) 一种光纤配线架系统
CN208873518U (zh) 组合式电缆
US20220082758A1 (en)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tool and method of setting optical fibers in fiber holder
US722921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n op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PC board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JP2007041380A (ja)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
CN218824835U (zh) 一种熔配一体化托盘
CN202512278U (zh) 一种带检测功能的光纤总配线架
JP2001218327A (ja) 通信線用の識別タ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514317A (ja) 多重パックアクティブデバイスレセプタクル
JP2005345809A (ja) 光コネクタ
RU2179733C2 (ru) Розетка с электрооптическ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KR19990076635A (ko) 섬유 스프링력과 정렬 홈을 이용한 광 섬유 커넥터
CN109192380A (zh) 组合式电缆
MXPA98004867A (es) Conectador de fibra optica que utiliza la fuerzade muelle de la fibra y hendidura de alineacion
JP2004333601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切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