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8972B - 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8972B
CN105008972B CN201480009669.5A CN201480009669A CN105008972B CN 105008972 B CN105008972 B CN 105008972B CN 201480009669 A CN201480009669 A CN 201480009669A CN 105008972 B CN105008972 B CN 1050089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able
mechanical splice
connector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96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08972A (zh
Inventor
山口敬
松田贵治
泷泽和宏
高见沢和俊
青柳雄二
大堂淳司
井田政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1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72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1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18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0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18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0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72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01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04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08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8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08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8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3Adjustment or alignment devices for alignment prior to splic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616Holders, macro size fixtures for mechanically holding or positioning fibres, e.g. on an optical benc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2Assembly tools, e.g. crimping tool or pressing benc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6Semi-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the mechanical means keeping the fibres aligned allow for removal of the fib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工具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10),其具有保持机械接头(30)的机械接头保持部、在所述机械接头(30)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的光纤把持部(70)、及能够沿着在固定与所述第一光纤对接的第二光纤的连接夹具(110)设置的引导部滑动的被引导部;以及连接夹具(110),其具有对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10)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及对所述第二光纤进行固定的光纤固定部(90)。在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10),在所述机械接头(30)的一端侧与所述光纤把持部(70)之间形成有第一挠曲宽度(L1),当抵靠时在所述机械接头(30)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光纤固定部(90)之间,确保有比所述第一挠曲宽度(L1)短的第二挠曲宽度(L2)。

Description

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特别是,本发明涉及组装于具有将光纤与一对抗张力体埋入合成树脂制的外皮的构造的光缆,从而能够在光缆相对于光连接器的壳体的锚固等中加以利用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
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具有介插于将光纤把持在元件间的机械接头的元件间的插入部件的机械接头用工具。
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2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040044号、2013年2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040096号、2013年2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040123号、2013年2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040124号、以及2013年2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04012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具有分别把持两根光纤的一对把持部、以及将光纤的端部彼此对接连接来夹持的夹持部件。
在该光纤连接器中,为了确保光纤彼此的抵靠力,设计为能够使光纤产生挠曲。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将光纤的端部彼此对接连接来夹持的夹持部件(机械接头)的光纤连接器。
在该光纤连接器中,使用具有插入部件的插入单元(机械接头用工具)。插入单元通过将插入部件插入夹持部件之间,从而能够在夹持部件之间形成可供光纤插入的缝隙。
在插入单元中,迫切期望安装以及取下操作的容易性。
在以使用光纤连接工具的连接作业为目的的光纤连接器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下,需要防止因弄错它们而引起的光纤的误连接。
另外,在进行使用光纤的数据通信业务(FTTH:Fiber To The Home)时,在从主干光缆等向用户扯线时使用引入用光缆(以下,也称为引入光缆),在用户住宅等的室内布线中使用室内布线用光缆(以下,也称为室内光缆)。
作为引入光缆以及室内光缆,大多使用将光纤与一对抗张力体埋入合成树脂制的剖面矩形的外皮而成的构造的光缆(以下,也称为光纤埋入型线缆)。
作为组装于引入光缆、室内光缆的光连接器,大多使用在其壳体具有供固定于线缆顶端部的外皮把持部件卡止的把持部件卡止部的光连接器。该光连接器能够经由卡止于把持部件卡止部的外皮把持部件而将光纤埋入型线缆锚固于其壳体。
以往,作为外皮把持部件,例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广泛地使用具有以剖面呈“コ”字形的方式延伸的把持部件主体、以及经由薄壁铰接部而能够开闭地安装于该把持部件主体的盖部的构造的树脂一体成形品。在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的相互对置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把持爪,上述把持爪用于从两侧对收容于两侧壁部间的光纤埋入型线缆进行把持固定来确保线缆锚固力。该把持爪为剖面呈三角形且与把持部件主体底部内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突条状,并形成于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内表面的相互对置的位置。另外,在把持部件主体底部内表面、以及盖部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时与把持部件主体底部内表面面对的内表面,在相互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咬入收容在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之间的线缆的外皮的突起状的突爪。该外皮把持部件使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的把持爪、和把持部件主体底部及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的盖部的突爪,咬入收容在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之间的光纤埋入型线缆的外皮,从而组装固定于光纤埋入型线缆(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10~图13等)。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光连接器组装夹具,上述光连接器组装夹具具备供光连接器安装的夹具主体部件、以及对与上述光连接器连接的光纤进行保持的光纤支架。
为了使用上述光连接器组装夹具来进行光纤的连接,在夹具主体部件上使光纤支架朝向光连接器滑动移动,从而将光纤插入光连接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59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954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69293号公报
在前述的光纤连接器中,为了使光纤产生挠曲,在两把持部与夹持部件之间需要足够的距离,并使所应确保的光纤的余长变长。因此,在难以进行光纤的余长确保的情况下等,会对连接作业产生阻碍,从而在连接作业的容易性的方面迫切期望进行改善。
如专利文献2的图8A以及图8B、段落(0004)最后四行所述,存在各种光纤埋入型线缆的剖面尺寸。专利文献2的图8(a)表示剖面尺寸为2.0×3.1mm的引入光缆,图8(b)表示1.6×2.0mm的所谓细径室内光缆。
以往,在2.0×3.1mm尺寸的引入光缆、1.6×2.0mm尺寸的细径室内光缆的锚固中使用外皮把持部件的情况下,从确保适当的线缆锚固力的观点考虑,通常针对每个线缆剖面尺寸准备专用的外皮把持部件。
针对每个线缆剖面尺寸准备专用的外皮把持部件这一情况成为管理工作增大、成本高的原因。
鉴于此,例如提出了一种将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的相互对置的把持爪的顶点间的间隔设定为能够实现把持爪朝向剖面尺寸相互不同的两种光纤埋入型线缆的外皮咬入的结构的外皮把持部件(例如,专利文献2的权利要求1、图3~图5等所公开的外皮把持部件)。
但是,对于该外皮把持部件而言,鉴于剖面尺寸较大的一方的线缆朝向把持部件主体的压入作业性,不易提高剖面尺寸较小的一方的线缆的锚固力。即,对于该外皮把持部件而言,若为了提高剖面尺寸较小的一方的线缆的锚固力而将把持部件主体的相互对置的把持爪顶点间的间隔设定得较小,则把持爪相对于剖面尺寸较大的一方的线缆的外皮的咬入加深。例如,在使把持爪顶点间的间隔比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1.20±0.05mm小的情况下,2.0×3.1mm尺寸的引入光缆朝向把持部件主体的压入所需的力会增大,从而有可能给压入作业性带来影响。
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上述光连接器组装夹具中,需要在与光连接器连接的光纤中确保用于处理的足够的余长。
因此,在难以进行光纤的余长确保的情况下等,会对连接作业产生阻碍,从而在连接作业性的方面迫切期望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使所需的光纤的余长变短而容易进行连接作业、并能够确保足够的光纤彼此的抵靠力的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容易实现向机械接头的安装以及取下的操作的机械接头用工具。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光纤的误连接的光纤连接工具。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确保剖面尺寸相互不同的两种光纤埋入型线缆的各自较高的线缆锚固力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将光纤与光连接器连接时、即使在难以确保光纤的余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连接作业的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以及连接夹具,其中,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有:保持机械接头的机械接头保持部;在上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的光纤把持部;以及能够沿着在固定与上述第一光纤对接的第二光纤的连接夹具设置的引导部滑动的被引导部;上述连接夹具具有对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对上述第二光纤进行固定的光纤固定部,在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在上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与上述光纤把持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挠曲宽度,当抵靠时在上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与上述光纤固定部之间,确保有比上述第一挠曲宽度短的第二挠曲宽度。
优选,上述第一挠曲宽度在抵靠时为10mm以下。
优选,在上述引导部形成有防止上述被引导部从上述连接夹具的浮起的槽部。
优选,上述第一光纤是从光缆的终端抽出的光纤,上述光纤把持部是对上述光缆的终端进行把持的线缆把持部件。
优选,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具有线缆外皮把持部件。在该情况下,线缆外皮把持部件具有:在底壁部的左右设置有侧壁部的把持部件主体;以及经由铰接部而能够开闭地设置于该把持部件主体的盖片,在上述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之间,以使槽宽度中央相互一致的方式确保有第一线缆槽以及第二线缆槽,其中,上述第一线缆槽供第一光缆嵌入,上述第二线缆槽从该第一线缆槽的一端以比该第一线缆槽窄的宽度延伸形成,并供剖面尺寸比上述第一光缆小的第二光缆嵌入,在上述把持部件主体的两侧壁部内表面,对置地形成有呈三角形剖面且沿第一线缆槽、第二线缆槽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把持爪,在上述把持部件主体的底壁部内表面以及上述盖片的关闭于上述把持部件主体时与把持部件主体底壁部内表面面对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咬入收容于上述第一线缆槽的上述第一光缆的外皮的第一突起爪、以及咬入收容于上述第二线缆槽的上述第二光缆的外皮的第二突起爪。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中,上述把持爪中的上述第一线缆槽两侧的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从第二线缆槽两侧的相互对置的侧壁部内表面的假想延长线向第一线缆槽的槽宽度中央侧突出。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中,上述第一线缆槽构成为:剖面尺寸为宽度2.0mm×高度3.1mm的矩形剖面的上述第一光缆能够以其宽度方向与槽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嵌合于上述第一线缆槽,上述第二线缆槽构成为:剖面尺寸为宽度1.6mm×高度2.0mm的矩形剖面的上述第二光缆能够以其宽度方向与槽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嵌合于上述第二线缆槽,上述把持部件主体与上述盖片能够构成矩形筒状体,该矩形筒状体构成为:在将上述第一光缆嵌入上述第一线缆槽的状态、或者将上述第二光缆嵌入上述第二线缆槽的状态下,上述盖片关闭于上述把持部件主体,从而收容上述第一光缆或者上述第二光缆,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把持爪的棱线间距离为1.5±0.1mm,隔着第二线缆槽而相互对置的侧壁部内表面间的距离为1.7±0.15mm,上述把持爪中的上述第二线缆槽两侧的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的棱线间距离为1.15±0.05mm。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中,上述第二线缆槽形成为槽深度比上述第一线缆槽浅,上述把持部件主体底壁部内表面具有位于上述第一线缆槽的槽底的第一槽底面、以及以与上述第一槽底面平行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二线缆槽的槽底的第二槽底面,与第一槽底面、第二槽底面平行且在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突起爪的顶点间的中央通过的假想平面,在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二突起爪的顶点间的中央通过。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中,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突起爪中,突出设置于上述盖片的盖侧第一突起爪的从盖片内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比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主体的主体侧第一突起爪的从上述第一槽底面突出的突出尺寸大,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二突起爪中,突出设置于盖片的盖侧第二突起爪的从盖片内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比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主体的主体侧第二突起爪的从上述第二槽底面突出的突出尺寸大。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中,在上述第一槽底面与上述第二槽底面之间,具有能够供第一光缆的端面抵接的阶梯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中,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突起爪的顶点间距离比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二突起爪的顶点间距离大。
优选,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具有机械接头用工具。在该情况下,机械接头用工具利用弹簧的弹性将对接连接的光纤对夹紧在元件之间并且维持上述光纤彼此的连接状态,其具有:介插部件,其切入机械接头的元件间从而保持将上述元件间推开的状态;以及环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该介插部件驱动部用于将切入于上述机械接头的上述元件间的上述介插部件从上述元件间拔出,上述介插部件具有:主干部,其支承于在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设置的介插部件支承部;介插片支承部,其从该主干部向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突出;以及介插片部,其在该介插片支承部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突出设置,并分别介插于上述机械接头的上述元件间,介插部件支承部形成于隔着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的内侧空间而与供上述介插部件向外侧突出的介插部件插通孔面对的对置壁部,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构成为:通过在其周向上位于上述对置壁部与上述介插部件插通孔之间的两侧的侧壁部被施加使它们相互接近方向的侧压,从而以使上述介插部件支承部与上述介插部件插通孔之间的距离增大的方式变形,并使上述介插部件朝向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量缩小,由此能够将介插部件的多个介插片部从上述元件间拔出。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机械接头用工具中,上述介插片支承部能够弹性变形。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机械接头用工具中,上述介插部件经由上述介插部件支承部而在上述介插部件驱动部安装有多个。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机械接头用工具中,上述机械接头保持于具有对向的一对突壁部的单元基座的上述突壁部间,上述介插片支承部嵌合于上述一对突壁部间从而被限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优选,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机械接头用工具中,介插部件驱动部与形成于上述突壁部的嵌合凹部嵌合从而被限制长度方向上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光纤的连接方法使用如下光纤连接工具,其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以及连接夹具,其中,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有:保持机械接头的机械接头保持部;在上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的光纤把持部;以及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能够沿着在固定与上述第一光纤对接的第二光纤的连接夹具设置的引导部滑动;上述连接夹具具有对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对上述第二光纤进行固定的光纤固定部,在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在上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与上述光纤把持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挠曲宽度,当抵靠时在上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与上述光纤固定部之间确保有比上述第一挠曲宽度短的第二挠曲宽度,通过使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沿着上述连接夹具的引导部朝向与上述光纤固定部接近的方向移动,并对从上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插入的上述第一光纤、与从上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插入的上述第二光纤施加对接方向的力,从而在上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使上述第一光纤产生挠曲变形,并且在上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不使上述第二光纤产生挠曲变形。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具备: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其保持一方侧的光纤;第一光纤固定部,其将与上述一方侧的光纤对接的另一方侧的光纤固定;以及连接夹具,其载置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盒和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上述连接夹具具有:保持部,其保持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以及引导部,其将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向与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接近的方向引导,上述保持部能够代替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而保持第二光纤固定部,上述引导部能够代替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而将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向与上述第二光纤固定部接近的方向引导,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具备:基体部,其将上述另一方侧的光纤固定;以及一对延伸突出部,其从上述基体部向上述引导部延伸突出,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的顶端部能够进入上述延伸突出部之间所确保的第一单元收容空间,上述第二光纤固定部具备:基体部,其将上述另一方侧的光纤固定;以及一对延伸突出部,其从上述基体部向上述引导部延伸突出,上述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的顶端部能够进入上述延伸突出部之间所确保的第二单元收容空间,在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的延伸突出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阻碍上述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进入上述第一单元收容空间的第一进入阻止部,在上述第二光纤固定部的延伸突出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阻碍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进入上述第二单元收容空间的第二进入阻止部。
优选,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具有使从一端侧插入的上述一方侧的光纤与从另一端侧插入的上述另一方侧的光纤对接连接的第一机械接头,上述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具有使内置于套圈的上述一方侧的光纤与上述另一方侧的光纤对接连接的第二机械接头。
优选,上述第一进入阻止部是朝向上述第一单元收容空间突出的凸部,上述第二进入阻止部是朝向上述第二单元收容空间突出的凸部。
优选,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的上述一对延伸突出部分别形成于上述基体部的一侧部以及另一侧部,上述第二光纤固定部的上述一对延伸突出部分别形成于上述基体部的一侧部以及另一侧部,上述第一进入阻止部形成于上述一侧部的延伸突出部,上述第二进入阻止部形成于上述另一侧部的延伸突出部。
优选,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光纤固定部呈现不同颜色,上述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呈现与上述第一光纤固定部相同色系的颜色,上述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呈现与上述第二光纤固定部相同色系的颜色。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其具备载有第一光纤的光连接器;以及连接夹具,其使上述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上述光连接器具备:套圈,其内置上述第一光纤;以及连接机构,其使上述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连接,上述连接夹具具备:光纤固定部,其将上述第二光纤固定;以及引导部,其将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向上述光纤固定部引导。
优选,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有对上述光连接器进行保持的被引导部,上述被引导部能够沿着上述引导部向与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接近的方向滑动移动。
优选,上述被引导部具有基部、以及从上述基部突出的一对弹性卡止片,上述一对弹性卡止片具有与保持在它们之间的上述光连接器卡止的卡止凸部。
优选,上述卡止凸部能够遍及上述光连接器的延伸方向的规定范围地与上述光连接器卡止,并具有随着趋向上述延伸方向的端部而减小突出高度的倾斜内缘。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光纤的连接方法使用如下光纤连接工具,其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其具备载有第一光纤的光连接器;以及连接夹具,其使上述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上述光连接器具备:套圈,其内置上述第一光纤;以及连接机构,其使上述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对接连接,上述连接夹具具备:光纤固定部,其将上述第二光纤固定;以及引导部,其将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向上述光纤固定部引导,通过使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沿着上述连接夹具的引导部向与上述光纤固定部接近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上述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抵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通过使保持第一光纤的光纤连接用单元沿着连接夹具的引导部与光纤固定部接近,从而能够仅在第一光纤产生挠曲变形来进行对接连接。
由于无需在光纤固定部与机械接头之间确保用于第二光纤的挠曲变形的距离,所以能够使光纤固定部与机械接头接近地配置。
因此,即使在所能确保的第二光纤的余长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可靠的对接连接,从而容易进行连接作业。
另外,能够利用挠曲变形的第一光纤的弹性来确保抵靠力,从而得到足够的连接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具有供第一光缆嵌入的第一线缆槽、以及供剖面尺寸比该第一光缆小的第二光缆嵌入的第二线缆槽。该线缆外皮把持部件能够将剖面尺寸相互不同的两种光缆分别收容于适于嵌合固定的线缆槽。另外,该线缆外皮把持部件能够在第一、第二线缆槽分别设定从把持部件主体侧壁部突出的把持爪的突出尺寸。因此,该线缆外皮把持部件能够容易地确保第一、第二光缆的各自较高的线缆锚固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机械接头用工具,由于在介插片支承部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突出设置有介插片部,所以通过对介插部件驱动部施加侧压,能够将多个介插片部容易地从机械接头拔出。
由于介插片支承部沿介插部件驱动部的中心轴向延伸突出地形成,所以通过操作介插部件驱动部,也能够可靠地操作从介插部件驱动部向延伸突出方向分离的介插片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在光纤连接用单元与光纤固定部的组合不正确的情况下,光纤连接用单元相对于光纤固定部的接近被第一进入阻止部或者第二进入阻止部阻碍,从而无法进行连接作业,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以及第五方式,由于连接夹具具备将光纤连接用单元向光纤固定部引导的引导部,所以能够不使光纤固定部移动地使光连接器向光纤固定部移动来进行光纤彼此的连接。
因此,即使在光纤的余长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光纤彼此的可靠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单元基座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中的光纤的插入以及把持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头用工具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切入机械接头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切入机械接头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从侧方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支架的立体图。
图14A是从一方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缆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4B是从另一方侧观察的图14A的线缆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夹具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缆的一个例子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1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19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19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19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19E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21是从后侧观察的图20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从后侧观察的图20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的后视图。
图23是表示图20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0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的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25A是表示嵌入图20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的光缆的剖面构造的图,并且是表示第一光缆的剖视图。
图25B是表示嵌入图20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的光缆的剖面构造的图,并且是表示第二光缆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用工具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头用工具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头用工具的正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切入机械接头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从侧方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切入机械接头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从侧方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4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35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中的光纤的插入以及把持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缆的一个例子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3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3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37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37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37E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侧视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单元基座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45是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46是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机械接头中的光纤的插入以及把持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头用工具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切入机械接头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49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切入机械接头的元件之间的样子的、从侧方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支架的立体图。
图51A是从一方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缆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51B是从另一方侧观察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51A的线缆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5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夹具的立体图。
图5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缆的一个例子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5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5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5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56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56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56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56E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5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立体图。
图5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5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60是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带夹紧部的套圈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61是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带夹紧部的套圈与插入部件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6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支架的立体图。
图63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一光纤支架的单元收容空间中收容了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的前端部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64是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二光纤支架的单元收容空间中收容了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的前端部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65A是表示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65B是表示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65C是表示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65D是表示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66是表示光纤连接用单元与光纤支架的组合的说明图。
图6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立体图。
图6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6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用单元的立体图。
图70是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带夹紧部的套圈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71是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带夹紧部的套圈与插入部件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7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块的立体图。
图7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块的侧视图。
图7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块的正视图。
图7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弹性卡止片的卡止凸部的俯视图。
图75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弹性卡止片的卡止凸部的侧视图。
图75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弹性卡止片的卡止凸部的正视图。
图7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支架的立体图。
图7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夹具的立体图。
图7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78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78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图78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组装工序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为能够识别的大小,适当地变更各部件的比例尺。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发明的主旨而进行具体的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就不限定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光纤连接工具100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10,其安装于光缆24的终端24a;以及连接夹具110,其保持光纤支架90(光纤固定部),光纤支架90把持与从终端24a抽出的延伸突出光纤21对接的插入光纤1。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依照图3中的上下方向来规定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
光纤连接用单元10具备:机械接头30,其使从光缆24的终端抽出的延伸突出光纤21(第一光纤)与插入光纤1(第二光纤)对接并进行把持固定;线缆把持部件70(光纤把持部),其把持光缆24;单元基座11,其保持机械接头30和线缆把持部件70;以及滑块120(被引导部)。
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有时将与光纤支架90接近的方向(图3的右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也将机械接头简称为“接头”。
如图2、图5、图6、以及图16所示,单元基座11具有:能够拆装地保持接头30的机械接头保持部60(以下称为接头保持部60);以及对能够拆装地把持光缆24的终端24a的线缆把持部件70进行保持的把持部件保持部50。
接头保持部60具有:基体部61;立设于基体部61的一侧缘的一侧突壁部62;立设于基体部61的另一侧缘的另一侧突壁部63;设置于一侧突壁部62的前端的前侧突壁部64;以及分别设置于突壁部62、63的后端的后侧突壁部65。
接头保持部60能够将接头30收纳并保持于面对的一侧突壁部62与另一侧突壁部63之间所确保的接头收纳空间67。
在突壁部62、63的上缘,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供接头用工具80的插入部件驱动部82(受压壁部86)嵌合的嵌合凹部62c、63c。
如图6所示,在一侧突壁部62的外表面62a(相当于光纤支架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96侧)形成有校准用凹部62b,在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前端部收容于光纤支架90的单元收容空间99时,上述校准用凹部62b能够供光纤支架90的校准用凸部96b进入。校准用凹部62b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的槽状。
根据接头30的长度方向尺寸来设定前侧突壁部64与后侧突壁部65与的分离距离,接头30被前侧突壁部64与后侧突壁部65限制相对于基体部6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
接头保持部60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接头30。
如图6、图17所示,把持部件保持部50具有:基体部51;立设于基体部51的一侧缘的一侧突壁部52;立设于基体部51的另一侧缘的另一侧突壁部53;以及对线缆把持部件70进行定位的杆部件150,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50能够将线缆把持部件70保持在基体部51上。
如图6、图12、图17所示,杆部件150具有:在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50的线缆把持部件70披覆的盖板151;设置于其两侧的侧板152、152;以及后退限制片154。
杆部件150通过以把持部件保持部50的两侧部的旋转轴55为中心而转动,从而能够在保持线缆把持部件70来限制其后退的限制位置(图12的实线所示的位置)、与不限制线缆把持部件70的后退的待机位置(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侧板152具有供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保持部50的两侧部的旋转轴55插入的轴承孔152a。若将旋转轴55插入轴承孔152a,则杆部件15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50能够转动地枢接。
杆部件150在限制位置将后退限制片154(参照图17)配置于线缆把持部件70的后侧,从而能够限制线缆把持部件70相对于单元基座11的后退。
侧板152具有与向把持部件保持部50的外表面50a突出的卡合突起50b卡合的卡合孔152b。通过使卡合突起50b与卡合孔152b卡合,能够将杆部件150维持于限制位置。
优选把持部件保持部50以及接头保持部60形成为一体。例如,能够形成为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此外,作为改变例,能够举出如下构造:把持部件保持部50具有能够载置线缆把持部件70而供其滑动地设置的板状的引导部件(未图示)。引导部件与线缆把持部件70一起前进,从而向把持部件保持部50的内部收容。
如图4、图5所示,在把持部件保持部50与接头保持部60之间设置有光纤引导部13,上述光纤引导部13将从线缆把持部件70的前侧突出部75突出的延伸突出光纤21的顶端朝向接头30的锥状开口部34b(参照图3)引导。
光纤引导部13具有向锥状开口部34b的中央部倾斜的内表面,在将线缆把持部件70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50时,能够将延伸突出光纤21的顶端向接头30的锥状开口部34b引导。
在单元基座11内,在接头30与线缆把持部件70的把持基座71之间,确保有能够供延伸突出光纤21挠曲变形的挠曲空间12。
如图7~图9所示,接头30具有:细长板状的基座部件31;由沿着该基座部件3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构成的按压盖32;以及对它们向相互闭合的方向弹性施力的细长形状的夹紧弹簧33。
基座部件31(基座侧元件)与盖部件321、322、323(盖侧元件)构成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
对于接头30,在其长度方向上,以供延伸突出光纤21插入的一侧(图9的左侧)为后、以相反的一侧(图9的右侧)为前来进行说明。
也将构成接头30的按压盖32的三个盖部件(盖侧元件)321、322、323中的、位于最后侧的附图标记321的盖部件称为后盖部件,也将位于最前侧的附图标记323的盖部件称为前盖部件。另外,也将位于后盖部件32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的附图标记322的盖部件称为中盖部件。
如图8、图9所示,接头30的基座部件31遍及其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形成有与盖部件321、322、323对置的对置面31a。在对置面31a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着基座部件31的长度方向的调心槽31b。
调心槽31b以能够使在延伸突出光纤2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21a、与在插入光纤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1a对接连接(光连接)的方式,高精度地相互定位、调心。调心槽31b例如是V槽(剖面呈V字状的槽)。调心槽31b并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能够采用剖面呈半圆状的槽、U槽(剖面呈U字状的槽)等。
调心槽31b形成于基座部件31的对置面31a的与中盖部件322对置的部分。
在对置面31a的与后盖部件321对置的部分以及与前盖部件323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与调心槽31b相比槽宽度较大的被覆部插入槽31c、31d。被覆部插入槽31c、31d在基座部件31长度方向上并在调心槽31b的两侧,沿基座部件3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
在被覆部插入槽31c、31d与调心槽31b之间,形成有槽宽度随着从被覆部插入槽31c、31d趋向调心槽31b侧而变小的锥状的锥槽31e、31f。各被覆部插入槽31c、31d经由锥槽31e、31f而与调心槽31b连通。
在前盖部件323的对置面323a,在与基座部件31的被覆部插入槽31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1的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槽323b。
在后盖部件321的对置面321a,在与基座部件31的被覆部插入槽31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1的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槽321b。
在接头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的前端,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31,分别开口有由随着从其前端面趋向后侧而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状的凹处构成的锥状开口部34a。该锥状开口部34a的后端(内端)与被覆部插入槽323b、31d连通。
在接头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的后端,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31,分别开口有由随着从其后端面趋向前侧而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状的凹处构成的锥状开口部34b。该锥状开口部34b的前端(内端)与被覆部插入槽321b、31c连通。
如图7所示,在接头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的、于夹紧弹簧33的与背板部33a相反的一侧(以下,敞开侧)露出的侧面,开口有用于供插入部件81的介插片部81a插入的插入部件插入孔35。
插入部件插入孔35形成于中盖部件322的与后端部及前端部对应的两个部位、和后盖部件321及前盖部件323的与基座部件31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共计四个部位。
如图7~图9所示,夹紧弹簧33是对一张金属板进行成形而成的夹紧弹簧,其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背板部33a的两侧,遍及该背板部33a的长度方向全长地,与背板部33a垂直地伸出有侧板部33b。
接头30的基座部件31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以使它们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31a、321a、322a、323a与夹紧弹簧33的一对侧板部33b的间隔方向大体垂直的朝向把持在一对侧板部33b之间。
一对侧板部33b的一方与基座部件31抵接,另一方的侧板部33b与按压盖32抵接。
夹紧弹簧33的一对侧板部33b分别被切口部33d划分为与接头30的按压盖32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
夹紧弹簧33具有:对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31进行保持的第一夹紧弹簧部331;对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31进行保持的第二夹紧弹簧部332;以及对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31进行保持的第三夹紧弹簧部333。
对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1b,对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2b,对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3b。
如图9所示,延伸突出光纤21的端部从接头30的细长形状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的长度方向一端插入至长度方向中央部。
以下,也将延伸突出光纤21中的、插入至构成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的基座部件31与按压盖32之间的部分称为插入端部。
对于延伸突出光纤21的插入端部而言,其顶端的裸光纤21a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被覆层21b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31与后盖部件321之间。
通过从接头30的前侧向基座部件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插入另一光纤1,能够使该光纤1(以下也称为插入光纤)的顶端与延伸突出光纤21的顶端(插入端部的顶端)对接连接。另外,能够利用夹紧弹簧33的弹性,将延伸突出光纤21与抵靠于该光纤21的插入光纤1把持固定在接头30的对半分割的元件之间、即基座部件31(基座侧元件)与按压盖32(盖侧元件)之间。
如图8、图9所示,对于插入光纤1的插入端部而言,在其顶端引出的裸光纤1a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被覆层1b的部分(被覆部)配置在基座部件3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
如图14A所示,线缆把持部件70具有:形成有供光缆24嵌入的线缆嵌合槽71a的把持基座71;与把持基座71的线缆嵌合槽71a的槽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71b、71c的一方枢接的按压盖72;以及从把持基座71突出的前侧突出部75。
把持基座71在底壁部71d立设有一对侧壁部71b、71c,在它们之间确保有线缆嵌合槽71a。
在侧壁部71b、71c的相互对置的面,形成有把持光缆24的终端24a的多个把持用突起71f。图示例的线缆把持部件70的把持用突起71f形成为沿线缆嵌合槽71a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剖面呈三角形状的突条。
按压盖72具有:经由薄壁部73而与把持基座71的第一侧壁部71b连接起来的顶板部72a;以及从顶板部72a的与薄壁部7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垂直于顶板部72a地形成的卡止板部72b。
薄壁部73作为铰接部而发挥功能,因此按压盖72能够绕沿着线缆嵌合槽71a的延伸方向的轴线转动。
也将把持基座71的一对侧壁部71b、71c的另一方称为第二侧壁部71c。
如图14B所示,按压盖72在顶板部72a将线缆嵌合槽71a关闭的状态(关闭状态)下,使第二侧壁部71c外表面的卡止用爪71e与卡止用窗孔72c卡止,从而能够稳定维持相对于把持基座71的关闭状态。
优选线缆把持部件7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前侧突出部75呈具有底壁部75b和突出设置于底壁部75b的上表面侧的侧壁部75c的L字板状,并形成为在把持基座71的前端部71g向线缆嵌合槽71a的延伸方向突出。
在底壁部75b的上表面,沿着前侧突出部75的延伸方向形成有收容延伸突出光纤21的光纤保持槽74。
光纤保持槽74形成为向上敞开,因此不限制收容于内部的延伸突出光纤21的上方移动。因此,保持于光纤保持槽74的部分的延伸突出光纤21能够向上方挠曲变形。
如图14A所示,若使按压盖72为敞开状态而使光缆24的终端24a嵌入线缆嵌合槽71a,则把持基座71的侧壁部71b、71c的把持用突起71f与光缆24的外皮25的侧面抵接,从而把持固定光缆24的终端24a。
优选光缆24的外皮25的前端到达线缆嵌合槽71a的前端。
如图14B所示,通过使按压盖72为关闭状态而卡止于侧壁部71c,从而将线缆把持部件70安装于光缆24的终端24a。
如图5所示,滑块120具有:基板部121,以及立设于其上表面的一对侧壁部122。
滑块120能够在侧壁部122之间的空间亦即单元收纳空间126中保持单元基座11。
在侧壁部122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部122a。在凹部122a嵌合有接头用工具80的卡合壁部87,从而规定卡合壁部8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侧壁部122的外表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连接夹具110的弹性卡止片136的卡合用凹处13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127。优选卡止用突起127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在侧壁部122形成有供卡合壁部87的突爪87a插入的孔部125。
如图16所示,光缆24例如是使光纤21与纵向配置于该光纤21的一对线状的抗张力体26一起埋入树脂被覆材料25(也称为外皮)中从而一体化构成的剖面呈大致长方形的光缆,其作为引入光缆、室内光缆等来使用。
光纤21配置于光缆24的剖面中央部,一对抗张力体26配置于从光纤21向光缆24的剖面长度方向两侧分离的位置。光纤21例如是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被覆光纤。
延伸突出光纤21以及插入光纤1是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带被覆层的光纤。在图示例中,作为延伸突出光纤21以及插入光纤1,采用单芯的光纤芯线。
在延伸突出光纤21的插入端部的顶端(前端)引出有裸光纤21a。接头30上的延伸突出光纤21与插入光纤1的对接连接,通过在插入光纤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1a与延伸突出光纤21的插入端部的顶端的裸光纤21a的对接来实现。
如图1、图10~图12所示,能够在接头30安装接头用工具80。
接头用工具80具有:具有使接头30的基座部件31与按压盖32之间扩张的介插片部81a的两个介插部件81;驱动介插部件81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82;以及从介插部件驱动部82突出的一对卡合壁部87。
如图12所示,两个介插部件81以沿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式安装于该介插部件驱动部82。
介插部件81具有:支承于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设置的介插部件支承部89的主干部84;从主干部84向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突出的介插片支承部83;以及突出设置于介插片支承部83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在图示例中为两个部位)的介插片部81a。上述介插片部81a沿介插部件主体83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
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介插部件驱动部82具有:与接头30面对的受压壁部86;与受压壁部86对置的对置壁部85;以及将受压壁部86与对置壁部85之间连接起来的左右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88。
受压壁部86与突壁部62、63的嵌合凹部62c、63c嵌合,从而相对于单元基座11限制接头用工具80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来进行定位。
在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对置壁部85的下表面向受压壁部86突出地形成有介插部件支承部89,在其内部具有沿着该方向(上下方向)的贯通孔89a。在贯通孔89a的内部形成有具有阶梯面89c的凹部89b。
如图12所示,主干部84通过插通于贯通孔89a而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82。
在主干部84的顶端部(延伸突出端部)的侧面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卡合爪84a。卡合爪84a能够与贯通孔89a内的阶梯面89c卡合。
如图11所示,接头用工具80以使介插片部81a切入接头30的基座部件31与按压盖32之间的状态安装于接头30。
如图10所示,接头用工具80能够按压(参照侧压P)介插部件驱动部82的两侧部分(驱动部侧壁部88),从而使它们相互接近。
即,通过对驱动部侧壁部88(按压用板部88c)作用侧压P而使上述按压用板部88c之间的分离距离缩小,从而使驱动部侧壁部88变形来增大受压壁部86与对置壁部85之间的分离距离,并将与阶梯面89c卡合的主干部84推上去,由此能够从介插片部81a拔出接头30。
分别从受压壁部86的两侧部向介插部件驱动部82外侧突出地形成有卡合壁部87。
在卡合壁部87的突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突爪87a。
卡合壁部87配置在滑块120的凹部122a内,并能够使突爪87a与侧壁部122的下缘(孔部125的内缘)卡合,由此,接头用工具80在环抱单元基座11以及滑块120的形态下安装于接头30,从而限制它们相互的移动。
如图15所示,连接夹具110具备夹具基部130,其具有:引导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第一引导部132;以及保持光纤支架90的第二引导部142(光纤支架保持部)。
第一引导部13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连接用单元1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133的台部13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135、135。
一对引导壁部135沿第一引导部1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供载置在滑动面133上的滑块120的基板部121的两侧缘部121a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引导壁部135的下部内表面,形成有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浮起(光纤连接用单元10朝向从连接夹具110分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槽部135a。
槽部135a沿第一引导部1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并供基板部121的两侧缘部121a进入,从而能够限制滑块120的浮起。
在夹具基部130形成有对第一引导部132上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136。
弹性卡止片136构成为:在从突出设置于第一引导部13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伸出部138向滑动面133侧突出的弯曲板部13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滑块120的卡止用突起127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3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136b。
弯曲板部136a形成为绕沿着第一引导部132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136a的突端位于比滑动面133更靠上方的位置。
卡合片部136b形成为从弯曲板部13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133上伸出。
卡合片部136b的卡合用凹处136c在该卡合片部13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13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36能够在滑块120的卡止用突起127进入卡合用凹处13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127卡合时,限制滑块120相对于第一引导部13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136利用弯曲板部136a的弹性来夹住滑块120,从而稳定地保持滑块120。
弹性卡止片13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136与沿着第一引导部132前进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滑块12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第二引导部14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支架9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143的台部14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145、145。
一对引导壁部145沿第二引导部14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与载置在滑动面143上的光纤支架90的两侧缘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支架9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夹具基部130形成有对光纤支架9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146。
弹性卡止片146构成为:在从夹具基部130突出的突出板部14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光纤支架90的卡止用突起98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4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146b。
卡合片部146b形成为从突出板部14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143上伸出。
卡合片部146b的卡合用凹处146c在该卡合片部14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14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46能够在光纤支架90的卡止用突起98进入卡合用凹处14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98卡合时,限制光纤支架90相对于第二引导部14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146利用突出板部146a的弹性来夹住光纤支架90,从而稳定地保持光纤支架90。
弹性卡止片14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146与沿着第二引导部142前进的光纤支架9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在第一引导部132的滑动面133沿着第一引导部1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有槽部139。
在槽部139的底部形成有向滑动面133上突出的弹性突出片137。
弹性突出片137具有:沿前后方向朝向与第二引导部142接近的方向缓缓上升并延伸突出的倾斜板部137a;以及从倾斜板部137a的延伸突出端沿前后方向与滑动面133平行地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板部137b。
优选,延伸突出板部137b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为与插入光纤1接近的位置,其中,上述插入光纤1从被定位在第二引导部142上的光纤支架90延伸突出(参照图19A)。
弹性突出片137能够在基端部137c中弹性地弯曲变形。
因此,当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在滑动面133上前进时,倾斜板部137a被光纤连接用单元10压下而收容于槽部139,从而不会因弹性突出片137而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前进产生阻碍。
在弹性突出片137,能够形成从光纤支架90向机械接头30突出的插入光纤1的位置确认用的一个或者多个显示部140。
在图示例中,显示部140是形成于倾斜板部137a或者延伸突出板部137b的凹部或者孔部。此外,显示部140只要能够进行识别即可,其形态并不限定于图示例,也可以通过凸部、着色来形成。
图示例的显示部140具有:利用光纤切割器(省略图示)来进行长度调整前的插入光纤1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140a;插入光纤1的裸光纤1a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140b;以及插入光纤1的被覆层1b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140c。
显示部140a形成于倾斜板部137a。显示部140b、140c以使位置沿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式形成于延伸突出板部137b。
通过将插入光纤1的顶端与显示部140(140a~140c)核对,从而能够容易地确认从光纤支架90突出的插入光纤1的处理长度(长度调整前的插入光纤1的长度、到裸光纤1a的顶端的长度、以及到被覆层1b的顶端的长度),由此能够实现精度高的连接作业。
在夹具基部130的第二引导部142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暂时放置光纤连接工具100的切口130a。切口130a以随着从第二引导部142的下缘趋向后方而缓缓上升的方式沿倾斜方向形成。
光纤连接工具100例如在将封闭件的箱体(省略图示)的端缘部插入至切口130a的状态下与上述箱体卡止,从而能够进行暂时放置。
如图13所示,光纤支架90具有:基部91;以及以作为铰接部的基端部92a而与基部91转动自如地结合的盖体92,利用盖体92将基部91上的插入光纤1压入基部91,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把持固定。
对于光纤支架90,有时将与光纤连接用单元10接近的方向(图3的左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基部91具备:基体部95;从其前端面的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一侧延伸突出壁部96;以及从基体部95的前端面的另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另一侧延伸突出壁部97。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97之间所确保的单元收容空间99中,能够收容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前端部。
在基部91(基体部95)的上表面91b形成有:具有收容插入光纤1的定位凹部93a的第一保持壁部93;以及具有定位凹部94a的第二保持壁部94。
第二保持壁部94形成为在第一保持壁部93的前方与第一保持壁部93分离。
在基部91(基体部95)的上表面,形成有从定位凹部93a经由定位凹部94a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定位槽91a。定位槽91a是对插入光纤1进行定位的槽部,其例如能够形成为剖面呈近似V字形、剖面呈近似U字形、剖面呈半圆形等。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97的外侧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弹性卡止片146的卡合用凹处14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98。优选,卡止用突起98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96的下缘部的内表面96a,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校准用凸部96b。
在使盖体92披覆于基部91的上表面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盖体92配置在保持壁部93、94之间。
在盖体92的与基端部92a(铰接部)相反的端部亦即顶端部92b侧形成的卡止突起92c能够接合分离自如地与形成于基部91的卡止凹部91c嵌合。
盖体92在披覆于基部91的上表面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使卡止突起92c与基部91的卡止凹部91c卡合,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1压入基部91(基体部95)来进行把持固定。
盖体92也可以与基部91成形为一体。
如图3所示,在接头30的后端与线缆把持部件70之间形成有第一挠曲宽度L1。
挠曲宽度是指有可能在对接连接时产生挠曲变形的光纤的长度。
图示例的第一挠曲宽度L1是与延伸突出光纤21所露出的部分相当的、接头30的后端与线缆把持部件70的距离,详细而言是接头30的锥状开口部34b的内端、与把持基座71的线缆嵌合槽71a前端的直线距离。
如后述那样,在接头30内将光纤1、21对接连接时,在光纤1、21相互抵靠后(参照图19C),光纤连接用单元10进一步前进而到达前进极限位置(参照图19D),在此过程中,在接头30的前端侧与光纤支架90之间确保规定的挠曲宽度(例如图3所示的第二挠曲宽度L2)。
图示例的第二挠曲宽度L2是与插入光纤1所露出的部分相当的、接头30与光纤支架90的距离,详细而言是接头30的锥状开口部34a的内端、与光纤支架90的盖体92的把持部分的前端(盖体92的前端)的直线距离。
第二挠曲宽度L2比第一挠曲宽度L1短。由此,在第一挠曲宽度L1侧,与第二挠曲宽度L2侧相比,能够相对容易地产生挠曲变形21c。
第一挠曲宽度L1例如在10mm以上(进一步优选在20mm以上),第二挠曲宽度L2例如在10mm以下(优选在6mm以下,进一步优选在4mm以下)。
通过使第一挠曲宽度L1进一步变大,能够抑制因光纤发生陡峭的弯曲而产生的损失。第一挠曲宽度L1的上限例如为40mm(优选为30mm)。
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从接头30的锥状开口部34a的内端到前端的距离、或者前进极限位置下的接头30与光纤支架90之间存在缝隙的情况下,第二挠曲宽度L2的下限为2mm左右。
用于使挠曲宽度L的光纤产生挠曲变形所需的对接方向的力F(屈曲应力)能够以如下的公式(欧拉公式)来表达。
式1
(F:屈曲应力,E:光纤的杨氏模量,I:光纤的截面惯性矩,L:挠曲宽度)
为了仅在第一挠曲宽度L1侧产生挠曲变形(屈曲),若考虑对接部的光纤彼此的轴向偏移所引起的力的损失等,则优选延伸突出光纤21的屈曲应力与插入光纤1的屈曲应力存在足够的差。
例如,优选延伸突出光纤21的屈曲应力为插入光纤1的屈曲应力的2倍以上。即,在给出挠曲宽度L1的情况下,以使延伸突出光纤21的屈曲应力为插入光纤1的2倍以上的方式设定挠曲宽度L2。
由此,能够可靠地使延伸突出光纤21产生挠曲变形21c而不使插入光纤1产生挠曲变形。
接下来,参照图17~图19E对使用光纤连接工具100将延伸突出光纤21与插入光纤1连接(光连接)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预先将接头用工具8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从而使介插片部81a切入接头30的把持部件34之间,由此使接头30处于所插入的光纤1、21能够自由地沿插入以及拔出方向移动的状态。
如图18所示,插入光纤1配置在基部91的定位槽91a内,利用盖体92将其压入基部91从而对其进行把持固定。插入光纤1以确保朝向前方的规定的突出长度的方式固定于光纤支架90。
设定插入光纤1从光纤支架90突出的突出长度,以使得在插入光纤1未产生挠曲的情况下,裸光纤1a、21a在接头30内的最佳位置彼此抵靠。
上述突出长度例如能够形成为如下长度: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以及光纤支架90被弹性卡止片136、146定位时,裸光纤1a的顶端到达接头30的中央位置。
光纤支架90载置于第二导轨部142的滑动面143,并使卡止用突起98与弹性卡止片146的卡合用凹处146c卡合。由此,光纤支架90在被弹性卡止片14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143上。
接下来,如图17所示,将把持了光缆24的线缆把持部件70载于把持部件保持部50,并使其在基体部51上前进,从而将延伸突出光纤21插入接头30的一端侧。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处于前进极限位置(后述)时,从把持基座71的线缆嵌合槽71a的前端突出的延伸突出光纤21的突出长度比到接头30内的延伸突出光纤21的裸光纤21a的距离稍微长。
使杆部件150转动来限制线缆把持部件70的后退。
如图18以及图19A所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载置在连接夹具110的第一引导部132的滑动面133上。光纤连接用单元10被引导壁部135限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接下来,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朝向光纤支架90前进。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移动过程中,基板部121的两侧缘部121a进入侧壁部135的内表面的槽部135a从而限制滑块120的浮起,因此能够实现针对插入光纤1的正确的定位。
当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在滑动面133上朝向光纤支架90前进时,弹性突出片137的斜板部137a被光纤连接用单元10压下而收容于槽部139,因此不会因弹性突出片137而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前进产生阻碍。
如图19B所示,由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前进,从而插入光纤1插入至接头保持部60内的接头30的被覆部插入槽31d、323b。
如图19C所示,若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进一步前进,则插入光纤1的裸光纤1a插入调心槽31b,从而与延伸突出光纤21的裸光纤21a的顶端抵靠。
附图标记C1是对接连接位置。
如图19D所示,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进一步前进,从而使卡止用突起127与弹性卡止片136的卡合用凹处136c卡合。
由此,光纤连接用单元10在被弹性卡止片13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133上。将该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位置称为前进极限位置。
光纤连接用单元10的前端部收容于光纤支架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97之间所确保的单元收容空间99。
在光纤1、21相互抵靠后(参照图19C),光纤连接用单元10进一步前进而到达前进极限位置(参照图19D),在此过程中,在接头30的前端与光纤支架90之间,确保比第一挠曲宽度L1短的第二挠曲宽度L2。
由于具有相对较长的第一挠曲宽度L1的延伸突出光纤21的屈曲应力相对较低(其中是在光纤1、21为相同种类的纤维的情况下),所以接头30与线缆把持部件70之间的延伸突出光纤21先产生挠曲变形(屈曲)。一旦延伸突出光纤21产生挠曲,则接头30与光纤支架90之间的插入光纤1不产生挠曲。
接下来,如图19E以及图10所示,从两侧对接头用工具80的插入部件驱动部82施加侧压P,从而从接头30拔出介插片部81a。
若从接头30拔出介插片部81a,则接头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利用夹紧弹簧33的弹性,以保持对接状态不变的方式将裸光纤1a、21a把持固定。由此,利用接头30将延伸突出光纤21与插入光纤1对接连接(光连接)的作业结束。
连接作业结束了的延伸突出光纤21与插入光纤1把持固定于接头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34,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维持裸光纤1a、21a彼此的对接状态。
延伸突出光纤21的挠曲变形21c的大部分被单元基座11的把持部件保持部50与杆部件150包围,从而保护其不受外力干扰。
将延伸突出光纤21与插入光纤1连接的光纤连接工具100能够收纳设置在光纤连接箱(例如封闭件、光终端箱等)内。
根据光纤连接工具100,能够利用挠曲变形21c的延伸突出光纤21的弹性来确保裸光纤1a、21a彼此的抵靠力,从而将裸光纤1a、21a彼此对接连接。
由此,当拆下接头用工具80而将光纤1、21在对接状态下固定时,能够得到较高的连接可靠性。
根据光纤连接工具100,使把持光缆24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沿着连接夹具110的第一引导部132而与光纤支架90接近,从而仅使延伸突出光纤21产生挠曲变形21c,由此能够进行光纤1、21的对接连接。
由于无需在光纤支架90与接头30之间确保用于插入光纤1的挠曲变形的距离,所以能够使光纤支架90与接头30接近地配置。由此,即使在所能确保的插入光纤1的余长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可靠的对接连接,从而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因此,利用由挠曲变形21c产生的弹性的斥力,能够确保光纤1、21的连接中的抵靠力,并能够得到足够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由于能够实现使光纤支架90与接头30接近的设计,所以能够实现光纤连接工具100的小型化。由此,在收纳于光连接箱(封闭件等)时的省空间化的方面是有利的。
在光纤连接工具100中,由于在延伸突出光纤21形成挠曲变形21c,从而即使在外皮25与延伸突出光纤21之间,因线膨胀率的不同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在延伸突出光纤21向外皮25中导入的方向上产生力,也能够抑制对延伸突出光纤21作用过度的张力,从而防止光纤的损伤。
对于光纤连接工具100而言,由于接头保持部60、线缆把持部件70以及光纤支架90一体化形成,所以光缆24的终端24a与插入光纤1的相对位置始终恒定,从而在针对光纤连接箱等的收纳作业等时,不会对延伸突出光纤21以及插入光纤1施加过大的力,能够防止破损。
在光纤连接工具100中,能够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在夹具基部130上与光纤支架90接近来进行光纤1、21的连接,因此光纤支架90也可以固定于夹具基部130。另外,光纤支架90也能够与夹具基部130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的例子中,当使用光纤连接工具100将光纤1、21对接连接时,采用了如下顺序:在将延伸突出光纤21插入接头30后,将插入光纤1插入接头30,但是光纤相对于接头30的插入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先将插入光纤1插入接头30,接着将线缆把持部件70导入单元基座11而将延伸突出光纤21插入接头30,由此将光纤1、21对接连接。
接头、介插部件、光纤支架的具体的结构只要适合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就没有任何限定。
插入光纤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例示出在具有多楼层的建筑物中在遍及各楼层的纵孔(例如电梯用升降路)布设的光纤、在室内布线的光纤、在光复合电子设备中布线的光纤等。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此外,对于上述线缆外皮把持部件410,以图20~图22、图24、图25A、以及图25B中的上侧为上、下侧为下来进行说明。在图23中,纸面近前侧为上,纸面里侧为下。
图20~图22所示的线缆外皮把持部件410(以下也简称为外皮把持部件)具有:形成有供矩形剖面的光缆450嵌入的线缆嵌合槽424的细长形状的把持部件主体420;从该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前端延伸突出的光纤支承片部430;以及经由铰接部411而能够开闭地设置于上述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盖片440。上述铰接部411将盖片440支承为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能够以沿着把持部件主体420长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图示例的外皮把持部件41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具体而言,上述铰接部411是将外皮把持部件410的把持部件主体420与盖片440的边界部形成为变形容易的薄壁而成的薄壁铰接部。
能够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使盖片440手动地旋转。
把持部件主体420简要构成为在细长板状的底壁部421的左右(图22的左右)设置有侧壁部422、423。
一对侧壁部422、423从底壁部421的左右两侧朝向底壁部421的单面侧(上表面侧)以垂直于底壁部421的方式突出。另外,一对侧壁部422、423沿着底壁部421的左右两侧的沿底壁部421长度方向延伸的端缘延伸形成。一对侧壁部422、423以遍及底壁部421长度方向全长的方式形成。
线缆嵌合槽424占据由底壁部421与一对侧壁部422、423包围的内侧的区域的几乎全体。线缆嵌合槽424在隔着该线缆嵌合槽424而与底壁部421相反的一侧整体、以及沿底壁部421长度方向延伸的把持部件主体420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与光纤支承片部430相反的端部(后端)开口。线缆嵌合槽424的前端与光纤收容槽431连通,上述光纤收容槽431以从光纤支承片部430前端切入把持部件主体420前端部的方式延伸形成。
在图20~图22中,底壁部421的左右方向与隔着线缆嵌合槽424而相互分离地设置的一对侧壁部422、423的间隔方向一致。
薄壁铰接部411设置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一对侧壁部422、423的一方与盖片440之间。
以下,也将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一对侧壁部422、423中的、经由薄壁铰接部411而与盖片440连接的一方(在图20~图22中为附图标记422的侧壁部)称为第一侧壁部422,也将另一方称为第二侧壁部423。
薄壁铰接部411设置在第一侧壁部422的与底壁部421相反的一侧的突端和盖片440之间。
盖片440具有:板状的盖片主体441;以及突出设置于该盖片主体441的卡合突片442。盖片主体441的一端部经由薄壁铰接部411而与第一侧壁部422连结。卡合突片442设置为从盖片主体441的与连接于薄壁铰接部411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以垂直于盖片主体441的方式突出。
薄壁铰接部411形成为使形成外皮把持部件410的塑料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侧壁部422的厚度以及盖片440的盖片主体441的厚度相比为薄壁。
此外,外皮把持部件410并不限定于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例如能够采用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具有独立的盖片440的结构。作为铰接部411,只要是使盖片440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能够以沿着把持部件主体420长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手动旋转地连结的部件,就不限定于薄壁铰接部。在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具有独立的盖片440的结构中,作为铰接部411,例如只要是相对于第一侧壁部422以及盖片440的一方或者两方为一体或者独立的旋转轴等即可。
图22的实线表示将盖片440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打开的打开状态。另外,用图22的双点划线表示将盖片440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关闭的关闭状态。
盖片440能够以薄壁铰接部411为中心而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旋转。
盖片440通过以薄壁铰接部411为中心的旋转,从而例如能够从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切换。
如图22的双点划线所示,盖片440在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关闭时,盖片主体441与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421突出的第二侧壁部423的突端面(与底壁部421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抵接而覆盖线缆嵌合槽424。
此时,外皮把持部件410的把持部件主体420以及盖片440构成矩形筒状体412。
如图22的实线所示,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处于打开状态的盖片440从一对侧壁部422、423的突端部分离而将线缆嵌合槽424敞开。
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盖片440的盖片主体441的与线缆嵌合槽424面对的内表面441a和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421的内表面421a对置配置。
盖片440的卡合突片441在盖片主体441的内表面421a侧形成为从盖片主体441以垂直于该盖片主体441的方式突出的板状。
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侧壁部423的与面对线缆嵌合槽424的内表面423a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外侧面423o),突出设置有供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关闭的盖片440的卡合突片441卡合的卡合突起423p。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盖片440使卡合突片441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卡合突起423p卡合,从而被限制朝向打开方向的旋转,由此能够维持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关闭的状态。
在使卡合突片441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卡合突起423p卡合时,能够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手动旋转盖片440。盖片440在将卡合突片441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卡合突起423p卡合的状态下,被限制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旋转。
在卡合突片441形成有卡合窗孔443,上述卡合窗孔443在将盖片主体441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时,能够供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卡合突起423p进入。对于卡合突片441而言,在将盖片主体441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时,通过使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卡合突起423p进入卡合窗孔443,从而卡合突片441与卡合突起423p卡合,由此被限制朝向打开方向的旋转。另外,通过使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卡合突起423p进入卡合窗孔443,从而卡合突片441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侧壁部423的外侧面423o重叠。
具体而言,图示例的外皮把持部件410的把持部件主体420以及盖片440所构成的矩形筒状体412构成为:使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关闭的盖片440的卡合突片441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卡合突起423p卡合,从而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维持盖片440的关闭状态。另外,在矩形筒状体412中,盖片440的卡合突片441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侧壁部423的外侧面423o重叠。
如图21、图23、图24所示,上述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两侧壁部422、423之间的线缆嵌合槽424具有:第一线缆槽241;以及从该第一线缆槽241的延伸方向一端(前端)延伸形成为与该第一线缆槽241相比宽度较窄的第二线缆槽242。
第一线缆槽241以及第二线缆槽242在把持部件主体42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形成。
第一线缆槽241的与连通于第二线缆槽242的前端相反的一侧的后端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后端开口。
如图20、图23所示,在线缆嵌合槽424嵌入有光缆450。如图25A以及图25B所示,光缆450是将光纤453与一对抗张力体454、454埋入合成树脂制的剖面呈矩形的外皮455而成的构造。
作为光纤453,例如采用光纤素线。但是,光纤453也能够采用光纤芯线。光纤453能够采用光纤素线、光纤芯线之类的在裸光纤453a(参照图20)的外周覆盖了树脂被覆材料453b的结构的被覆光纤。
如图20、图23所示,光缆450从外皮455终端,在使除去外皮455而露出的光纤453延伸突出的状态下嵌入线缆嵌合槽424。
第一线缆槽241形成为能够供图25A所示的剖面尺寸的第一光缆451嵌合。
如图25B所示,第二线缆槽242形成为能够供与第一光缆451相比剖面尺寸较小的第二光缆452嵌合。
如图25A所示,第一光缆451是剖面尺寸为宽度2.0mm×高度3.1mm的矩形剖面的光缆。如图25B所示,第二光缆452是剖面尺寸为宽度1.6mm×高度2.0mm的矩形剖面的光缆。
如图21、图23所示,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两侧壁部422、423的隔着第一线缆槽241而相互面对的内表面422a、423a,突出设置有呈三角形剖面且沿第一线缆槽241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把持爪425(以下,也称为第一把持爪)。两侧壁部内表面422a、423a的第一把持爪425隔着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中央部而相互对置,并形成于两侧壁部内表面422a、423a的第一线缆槽241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
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两侧壁部422、423的隔着第二线缆槽242而相互面对的内表面422b、423b,突出设置有呈三角形剖面且沿第二线缆槽242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把持爪426(以下,也称为第二把持爪)。两侧壁部内表面422b、423b的第二把持爪426隔着第二线缆槽242的槽宽度中央部而相互对置,并形成于两侧壁部内表面422b、423b的第二线缆槽242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
以下,也将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两侧壁部422、423的隔着第一线缆槽241而相互面对的内表面422a、423a称为第一内侧面,也将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两侧壁部422、423的隔着第二线缆槽242而相互面对的内表面422b、423b称为第二内侧面。
如图21、图23所示,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内侧面422a、423a相互平行地形成。如图23所示,第二内侧面422b、423b相互平行并且与第一内侧面422a、423a平行地形成。
另外,第一、第二线缆槽241、242形成为使槽宽度中央相互一致、即,使相互对置的第一内侧面422a、423a间的中央、与相互对置的第二内侧面422b、423b间的中央相互一致。
如图21、图22所示,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各第一把持爪425具有:以恒定的从第一内侧面422a、423a突出的突出尺寸沿第一线缆槽241深度方向(把持部件上下方向)延伸的把持爪主体425a;以及从该把持爪主体425a向上侧延伸形成的锥状上端部425c。
各第一把持爪425的把持爪主体425a的从第一内侧面422a、423a突出的突出尺寸同样地相互一致。在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把持爪主体425a的棱线425b相互平行地延伸。
锥状上端部425c形成为从第一内侧面422a、423a突出的突出尺寸随着从把持爪主体425a上端趋向上方而缩小的锥状。该锥状上端部425c使第一光缆451从上方朝向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线缆槽241的压入变得顺利且容易。
如图21、图22所示,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各第二把持爪426具有:以恒定的从第二内侧面422b、423b突出的突出尺寸沿第二线缆槽242深度方向(把持部件上下方向)延伸的把持爪主体426a;以及从该把持爪主体426a向上侧延伸形成的锥状上端部426c。
各第二把持爪426的把持爪主体426a的从第二内侧面422b、423b突出的突出尺寸同样地相互一致。在第二线缆槽242的槽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426的把持爪主体426a的棱线426b相互平行地延伸。
如图23所示,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俯视观察时,在第二线缆槽242的槽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426的把持爪主体426a的棱线426b间的中央,位于通过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把持爪主体425a的棱线425b间的中央并与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方向垂直的假想垂直面S1内。
第二把持爪426的锥状上端部426c形成为从第二内侧面422b、423b突出的突出尺寸随着从把持爪主体426a上端趋向上方而缩小的锥状。该锥状上端部426c使第二光缆452从上方朝向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线缆槽242的压入变得顺利且容易。
如图23所示,第一线缆槽241形成为能够供第一光缆451以其剖面宽度方向与槽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嵌合。
将第一内侧面422a、423a间的分离距离(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W1)设定为比第一光缆451的宽度尺寸稍微大。另外,将在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棱线425b(把持爪主体425a的棱线)间的分离距离设定为比第一光缆451的宽度尺寸稍微小。
把持部件主体420通过使第一光缆451的顶端部嵌入第一线缆槽241内侧,从而能够安装于第一光缆451的顶端部。第一光缆451使其长度方向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线缆槽241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使剖面宽度方向与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方向一致,从而将顶端部压入并嵌入第一线缆槽241。
在压入于第一线缆槽241的第一光缆451的外皮455,从其两侧咬入有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把持爪425(具体而言为把持爪主体425a)。第一光缆451被从两侧咬入其外皮455的第一把持爪425(具体而言为把持爪主体425a)从两侧把持,从而固定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把持爪425有效地帮助第一光缆451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线缆锚固力的确保、即第一光缆451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朝向把持部件主体420后侧的移动阻力的确保。
如图23所示,第二线缆槽242形成为能够供第二光缆452以其剖面宽度方向与槽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嵌合。
将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内侧面422b、423b间的分离距离(第二线缆槽242的槽宽度W2)设定为比第二光缆452的宽度尺寸稍微大。另外,将在第二线缆槽242的槽宽度方向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426的棱线426b(把持爪主体426a的棱线)间的分离距离设定为比第二光缆452的宽度尺寸稍微小。
把持部件主体420通过使第二光缆452的顶端部嵌入第二线缆槽242的内侧,从而将第二光缆452的顶端部收容于第一线缆槽241以及第二线缆槽242,由此能够安装于第二光缆452的顶端部。第二光缆452使其长度方向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线缆嵌合槽424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剖面宽度方向与第一、第二线缆槽241、242的槽宽度方向一致,从而将顶端部压入第一、第二线缆槽241、242来嵌入第二线缆槽242。
在压入于第二线缆槽242的第二光缆452的外皮455,从其两侧咬入有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把持爪426(具体而言为把持爪主体426a)。第二光缆452被从两侧咬入其外皮455的第二把持爪426(具体而言为把持爪主体426a)从两侧把持,从而固定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由此,第二光缆452形成为嵌入第二线缆槽242的状态。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把持爪426有效地帮助第二光缆452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线缆锚固力的确保、即第二光缆452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朝向把持部件主体420后侧的移动阻力的确保。
另外,以压入第一、第二线缆槽241、242的方式嵌入于第二线缆槽242的第二光缆452成为与第一线缆槽241接通、并从第一线缆槽241后端向把持部件主体420后方延伸突出的状态。
如图23所示,图示例的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把持爪425从隔着第二线缆槽242而相互对置的第二内侧面422b、423b的假想延长线,向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中央侧突出。将第一线缆槽241的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棱线425b间距离设定为比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相互对置的第二内侧面422b、423b间的距离稍微小。
这里,对第二光缆452的宽度尺寸比图23所例示的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棱线425b间距离稍微大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压入于第一、第二线缆槽241、242的第二光缆452不仅被第二线缆槽242的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426把持,也被第一线缆槽241的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从两侧把持。
作为把持部件主体420,能够适当地采用如下结构:以借助较弱的按压力使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顶部(棱线425b附近)从两侧与第二光缆452的外皮455抵接的方式,设定各第一把持爪425的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两侧壁部422、423突出的突出尺寸。如已叙述的那样,若是将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棱线425b间距离设定为1.5±0.1mm的结构,则各第一把持爪425的顶部借助较弱的按压力与压入于线缆嵌合槽424的1.6mm×2.0mm的剖面尺寸的第二光缆452的外皮455抵接。各第一把持爪425有效地帮助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方向上的第二光缆452的朝向规定位置的稳定支承。以1.5±0.1mm的棱线425b间距离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在宽度尺寸为1.6mm的第二光缆452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锚固力提高中几乎不发挥功能。
此外,对于该把持部件主体420而言,不仅使第二把持爪426,也能够使第一把持爪425在第二光缆452的锚固力确保中发挥功能。
在与2.0mm×3.1mm的剖面尺寸的第一光缆451的把持固定、以及1.6mm×2.0mm的剖面尺寸的第二光缆452的把持固定对应的把持部件主体420中,例如将第一内侧面422a、423a间的距离(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W1)设定为2.3±0.15mm,将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棱线425b间距离设定为1.5±0.1mm。另外,在该把持部件主体420中,例如将第二内侧面422b、423b间的距离(第二线缆槽242的槽宽度W2)设定为1.7±0.15mm,将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426的棱线426b间距离设定为1.15±0.05mm。
此外,在图23所例示的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第二把持爪425、426中,分别将以与它们的棱线425b、426b垂直的剖面的棱线425b、426b为顶点的张角设定在70±15度的范围内。
如图21、图24所示,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线缆槽242形成为使槽深度比第一线缆槽241浅。
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内表面421a具有:位于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底的第一槽底面421b;以及与第一槽底面421b平行地形成于第二线缆槽242的槽底的第二槽底面421c。第二槽底面421c与第一槽底面421b相比,位于更靠把持部件主体前侧的位置。
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内侧面422a形成为与第一槽底面421b垂直,第二内侧面423a形成为与第二槽底面421c垂直。
如图23、图24所示,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内表面421a以及盖片440的盖片主体441的内表面441a侧,突出设置有咬入嵌入于第一线缆槽241的第一光缆451的外皮455的第一突起爪428、448、以及咬入嵌入于第二线缆槽242的第二光缆452的外皮455的第二突起爪429、449。
以下,也将第一突起爪428、448中的、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421的第一突起爪428称为主体侧第一突起爪,也将突出设置于盖片主体441的第一突起爪448称为盖侧第一突起爪。
另外,以下,也将第二突起爪429、449中的、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421的第二突起爪429称为主体侧第二突起爪,也将突出设置于盖片主体441的第二突起爪449称为盖侧第二突起爪。
以下,也将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421中的、面对第一线缆槽241的部分称为第一底壁部211(参照图21~图24),也将面对第二线缆槽242的部分称为第二底壁部212(参照图21~图24)。
如图21~图24所示,在图示例的外皮把持部件410中,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底壁部211,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底壁部212。
如图21~图24所示,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底壁部211,形成有从其第一槽底面421b凹陷的凹部421d(以下,也称为槽底第一凹部)。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从槽底第一凹部421d的底面突出。
在图示例的把持部件主体420中,槽底第一凹部421d在第一底壁部211形成为沿第一线缆槽24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槽状。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在槽状的槽底第一凹部421d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于相互分离的两个部位。
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突出设置于第一底壁部211的沿着第一线缆槽241的延伸方向的相互分离的两个部位。各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比第一槽底面421b更向上方突出、即比第一槽底面421b更向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盖片440的盖片内表面441a侧突出。
如图21~图24所示,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底壁部212,形成有从其第二槽底面421c凹陷的凹部421e(以下,也称为槽底第二凹部)。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从槽底第二凹部421e的底面突出。
在图示例的把持部件主体420中,槽底第二凹部421e在第二底壁部212形成为沿第二线缆槽24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槽状。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在第二底壁部212的槽状的槽底第二凹部421e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于相互分离的两个部位。
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突出设置于第二底壁部212的沿着第二线缆槽242的延伸方向的相互分离的两个部位。各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比第二槽底面421c更向上方突出、即比第二槽底面421c更向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盖片440的盖片内表面441a侧突出。
此外,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底壁部内表面421a除了第一、第二槽底面421b、421c之外,也包括槽底第一凹部421d的内表面、以及槽底第二凹部421e的内表面。槽底第一凹部421d的内表面、以及槽底第二凹部421e的内表面是底壁部内表面421a的一部分。
如图21、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皮把持部件410的把持部件主体420的槽底第一凹部421d并不限定于多个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从其底面突出的槽状。作为把持部件主体420,也能够采用多个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从与它们分别对应地形成的槽底第一凹部421d的底面突出的结构。
另外,槽底第二凹部421e并不限定于多个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从其底面突出的槽状。作为把持部件主体420,也能够采用多个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从与它们分别对应地形成的槽底第二凹部421e的底面突出的结构。
另外,作为把持部件主体,也能够采用不具有槽底第一凹部421d以及/或者槽底第二凹部421e、而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从第一槽底面421b直接突出的结构、以及/或者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从第二槽底面421c直接突出的结构。
如图24所示,在盖片440的盖片主体441,并且在将盖片主体441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时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两个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以及两个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对应的位置,分别突出设置有两个盖侧第一突起爪448与两个盖侧第二突起爪449。
在盖片440中,盖侧第一突起爪448形成于在构成矩形筒状体412时与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对置的位置。
在盖片440中,盖侧第二突起爪449形成于在构成矩形筒状体412时与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对置的位置。
如图21、图24所示,在盖片主体441中,在沿着线缆嵌合槽424的延伸方向的相互分离的四个部位形成有从其内表面441a凹陷的凹部441b(以下,也称为盖凹部)。上述盖凹部441b形成于盖片内表面441a的、将盖片440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而构成矩形筒状体412时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槽底第一凹部421d以及槽底第二凹部421e对置的位置。在图示例的外皮把持部件410中,盖侧第一突起爪448、以及盖侧第二突起爪449分别从盖凹部441b的底面突出。
此外,作为盖片440,并不限定于如图示例那样与盖侧第一突起爪448以及盖侧第二突起爪449分别对应地在盖片主体441形成多个盖凹部441b的结构。
作为盖片440,例如,也能够采用使盖侧第一突起爪448以及/或者盖侧第二突起爪449亦即多个突起爪从形成为沿线缆嵌合槽42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槽状的盖凹部441b的底面突出的结构。
另外,作为盖片440,也能够采用不形成盖凹部441b、而盖侧第一突起爪448以及/或者盖侧第二突起爪449从盖片内表面441a直接突出的结构。
如图24等所示,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的从第一槽底面421b(以及其假想延长线)向上侧突出的部分整体、以及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的从第二槽底面421c(以及其假想延长线)向上侧突出的部分整体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形(图示例为圆锥形)。对于盖侧第一突起爪448以及盖侧第二突起爪449的从盖片内表面441a(以及其假想延长线)突出的部分而言,其整体也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形(图示例为圆锥形)。将第一突起爪428、448以及第二突起爪429、449的圆锥形部分的从顶点张开的张角设定在60±5度的范围内。
此外,第一突起爪428、448以及第二突起爪429、449并不限定于圆锥状,例如也能够采用多棱锥状等锥形状(锥状)的结构。
如图24所示,相互对置的第二突起爪429、449的顶点间的中央,位于通过相互对置的第一突起爪428、448的顶点间的中央并与第一突起爪428、448的顶点间的间隔方向垂直的假想平面S2内。
假想平面S2与通过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425的把持爪主体425a的棱线425b间的中央并垂直于第一线缆槽241的槽宽度方向的已叙述的假想垂直面S1(参照图23)垂直。另外,该假想平面S2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槽底面421b以及第二槽底面421c平行。
如图24等所示,在将盖片440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而构成矩形筒状体412时,盖片内表面441a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槽底面421b以及第二槽底面421c平行地配置。
将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槽底面421b与盖片内表面441a之间的分离距离(第一线缆槽251的槽深度H1)设定为比第一光缆451的高度尺寸稍微大。将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槽底面421c与盖片内表面441a之间的分离距离(第二线缆槽252的槽深度H2)设定为比第一线缆槽251的槽深度H1小,并且比第二光缆452的高度尺寸稍微大。
如图24所示,隔着第二线缆槽242而相互对置的第二突起爪429、449的顶点位于距已叙述的假想平面S2相等的距离的位置。
隔着第一线缆槽241而相互对置的第一突起爪428、448的顶点间距离比隔着第二线缆槽242而相互对置的前述第二突起爪429、449的顶点间距离大。
盖侧第一突起爪448的从盖片主体441的内表面441a突出的突出尺寸比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的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一槽底面421b突出的突出尺寸大。
另外,盖侧第二突起爪449的从盖片主体441的内表面441a突出的突出尺寸比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的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槽底面421b突出的突出尺寸大。
与2.0mm×3.1mm的剖面尺寸的第一光缆451的把持固定、以及1.6mm×2.0mm的剖面尺寸的第二光缆452的把持固定对应的外皮把持部件410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将第一线缆槽251的槽深度H1设定为3.4±0.2mm,将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8相对于第一槽底面421b的突出尺寸T28设定为0.3±0.1mm,将盖侧第一突起爪448相对于盖片内表面441a的突出尺寸T48设定为0.5±0.3mm。另外,作为该外皮把持部件410,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将第二线缆槽252的槽深度H2设定为2.85±0.2mm,将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29相对于第二槽底面421c的突出尺寸T29设定为0.4±0.1mm,将盖侧第二突起爪449相对于盖片内表面441a的突出尺寸T49设定为1.0±0.3mm。
外皮把持部件410的盖片440能够关闭于将第一光缆451或者第二光缆452嵌入于线缆嵌合槽424的状态下的把持部件主体420。对于外皮把持部件410而言,在将盖片440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打开的状态下,将第一光缆451或者第二光缆452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线缆嵌合槽424嵌合,并将盖片440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从而能够将外皮把持部件410组装于光缆450。外皮把持部件410构成因将盖片440关闭于把持部件主体420从而收容第一光缆451或者第二光缆452的矩形筒状体412。
如图22~图24所示,把持部件主体420在第一线缆槽241与第二线缆槽242之间具有阶梯部271(阶梯面)。该阶梯部271供嵌入于第一线缆槽241的第一光缆451的外皮455的端面抵接,从而能够在把持部件主体420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光缆451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定位中加以利用。
如图22~图24所示,在外皮把持部件410,形成有以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线缆槽242前端遍及其前侧的光纤支承片部430的顶端(前端)的方式延伸的光纤收容槽431。光纤支承片部430形成为左右方向尺寸比把持部件主体420小的棒状。
在该光纤收容槽431,收容有从在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线缆嵌合槽424嵌入的光缆450的外皮455的顶端突出的光纤453。
如图22、图23所示,光纤收容槽431形成为宽度比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第二线缆槽242窄。
如图22~图24所示,把持部件主体420在光纤收容槽431与第二线缆槽242之间具有阶梯部272(阶梯面)。该阶梯部272供嵌入于第二线缆槽242的第二光缆452的外皮455的端面抵接,从而能够在把持部件主体420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光缆452相对于把持部件主体420的定位中加以利用。
如图22~图24所示,外皮把持部件410具有形成了第一线缆槽241与第二线缆槽242的把持部件主体420。另外,该外皮把持部件410在把持部件主体420以及盖片440,具有已叙述的第一突起爪428、448以及第二突起爪429、449。因此,该外皮把持部件410能够分别适当地对剖面尺寸相互不同的两种光缆451、452进行把持固定,并能够容易地确保针对各个光缆451、452的高线缆锚固力。
外皮把持部件410的把持部件主体420构成为:与剖面尺寸相互不同的两种光缆451、452对应地形成有槽宽度相互不同的第一、第二线缆槽241、242、以及所对置的棱线间距离相互不同的第一、第二把持爪425、426。对于该把持部件主体420的结构而言,例如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朝向现有结构的外皮把持部件的两侧壁部间的线缆压入相比,有利于将光缆450朝向线缆嵌合槽的压入阻力抑制为较低。
该外皮把持部件410例如能够应用于:在组装了该外皮把持部件410的光缆的终端露出的光纤453(被覆光纤)顶端部的被覆除去、通过因该被覆除去而露出的裸光纤453a的切断来进行的长度调整之类的光纤加工。另外,该外皮把持部件410例如能够应用于光缆相对于光连接器的壳体的锚固等,上述光连接器具有供外皮把持部件卡止的把持部件卡止部。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光纤连接工具600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其安装于光缆524的终端524a;以及连接夹具610,其对光纤支架590(光纤固定部)进行保持,上述光纤支架590(光纤固定部)把持与从终端524a抽出的延伸突出光纤521对接的插入光纤501。
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具备:使从光缆524的终端抽出的延伸突出光纤521(第一光纤)与插入光纤501(第二光纤)对接来进行把持固定的机械接头530;把持光缆524的线缆把持部件570(光纤把持部);保持它们的单元基座511;以及滑块620(被引导部)。
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而言,有时将与光纤支架590接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也将机械接头简称为“接头”。
如图28所示,单元基座511具有:能够拆装地保持接头530的机械接头保持部560(以下,也称为接头保持部560);以及把持部件保持部550,其对能够拆装地把持光缆524的终端524a的线缆把持部件570进行保持。
接头保持部560具有:基体部561;立设于基体部561的一侧缘的一侧突壁部562;立设于基体部561的另一侧缘的另一侧突壁部563;设置于一侧突壁部562的前端的前侧突壁部564;以及分别设置于突壁部562、563的后端的后侧突壁部565。
接头保持部560能够将接头530收纳并保持于面对的一侧突壁部562与另一侧突壁部563之间所确保的接头收纳空间567。
在突壁部562、563的上缘,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供接头用工具5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582(受压壁部586)嵌合的嵌合凹部562c、563c。
与接头530的长度方向尺寸对应地设定前侧突壁部564与后侧突壁部565的分离距离,接头530被前侧突壁部564与后侧突壁部565限制相对于基体部56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
接头保持部560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接头530。
如图27所示,把持部件保持部550具有:基体部551;立设于基体部551的一侧缘的一侧突壁部552;立设于基体部551的另一侧缘的另一侧突壁部553;以及对线缆把持部件570进行定位的杆部件650,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550能够将线缆把持部件570保持在基体部551上。
杆部件650具有:在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550的线缆把持部件570披覆的盖板651;设置于其两侧的侧板652、652;以及后退限制片654。
杆部件650通过以把持部件保持部550的两侧部的旋转轴555为中心而转动,从而能够在保持线缆把持部件570来限制其后退的限制位置(图31的实线所示的位置)、与不限制线缆把持部件570的后退的待机位置(图3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杆部件650在限制位置将后退限制片654配置于线缆把持部件570的后侧,从而能够限制线缆把持部件570相对于单元基座511的后退。
如图28所示,在把持部件保持部550与接头保持部560之间设置有光纤引导部513,上述光纤引导部513将从线缆把持部件570的前侧突出部575突出的延伸突出光纤521的顶端朝向接头530的锥状开口部534b(参照图35)引导。
光纤引导部513具有向锥状开口部534b的中央部倾斜的内表面,在将线缆把持部件570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550时,能够将延伸突出光纤521的顶端向接头530的锥状开口部534b引导。
在单元基座511内,在接头530与线缆把持部件570的把持基座571之间,确保有能够供延伸突出光纤521挠曲变形的挠曲空间512。
如图33~图35所示,接头530具有:细长板状的基座部件531;由沿着该基座部件53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构成的按压盖532;以及对它们向相互闭合的方向弹性施力的细长形状的夹紧弹簧533。
基座部件531(基座侧元件)与盖部件321、322、323(盖侧元件)构成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
对于接头530,在其长度方向上,以供延伸突出光纤521插入的一侧(图35的左侧)为后、相反的一侧(图35的右侧)为前来进行说明。
也将构成接头530的按压盖532的三个盖部件(盖侧元件)321、322、323中的、位于最后侧的附图标记321的盖部件称为后盖部件,也将位于最前侧的附图标记323的盖部件称为前盖部件。另外,也将位于后盖部件32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的附图标记322的盖部件称为中盖部件。
如图34、图35所示,接头530的基座部件531遍及其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形成有与盖部件321、322、323对置的对置面531a。在对置面531a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着基座部件531的长度方向的调心槽531b。
调心槽531b以能够使在延伸突出光纤52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521a、与在插入光纤50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501a对接连接(光连接)的方式高精度地相互定位、调心。调心槽531b例如是V槽(剖面呈V字状的槽)。调心槽531b并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能够采用剖面呈半圆状的槽、U槽(剖面呈U字状的槽)等。
调心槽531b形成于基座部件531的对置面531a的与中盖部件322对置的部分。
在对置面531a的与后盖部件321对置的部分以及与前盖部件323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与调心槽531b相比槽宽度较大的被覆部插入槽531c、531d。被覆部插入槽531c、531d在基座部件531的长度方向上并在调心槽531b的两侧,沿基座部件53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
在被覆部插入槽531c、531d与调心槽531b之间,形成有槽宽度随着从被覆部插入槽531c、531d趋向调心槽531b侧而变小的锥状的锥槽531e、531f。各被覆部插入槽531c、531d经由锥槽531e、531f而与调心槽531b连通。
在前盖部件323的对置面323a,在与基座部件531的被覆部插入槽531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501的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槽323b。
在后盖部件321的对置面321a,在与基座部件531的被覆部插入槽531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501的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槽321b。
在接头5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的前端,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531,分别开口有由随着从其前端面趋向后侧而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状的凹处构成的锥状开口部534a。该锥状开口部534a的后端(内端)与被覆部插入槽323b、531d连通。
在接头5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的后端,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531,分别开口有由随着从其后端面趋向前侧而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状的凹处构成的锥状开口部534b。该锥状开口部534b的前端(内端)与被覆部插入槽321b、531c连通。
如图33所示,在接头5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的、于夹紧弹簧533的与背板部533a相反的一侧(以下,敞开侧)露出的侧面,开口有用于供介插部件581的介插片部581a插入的介插部件插入孔535。
介插部件插入孔535形成于中盖部件322的与后端部以及前端部对应的两个部位、和后盖部件321以及前盖部件323的与基座部件53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共计四个部位。
如图33~图35所示,夹紧弹簧533是对一张金属板进行成形而成的夹紧弹簧,其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背板部533a的两侧,遍及该背板部533a的长度方向全长地,与背板部533a垂直地伸出有侧板部533b。
接头530的基座部件531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以使它们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531a、321a、322a、323a与夹紧弹簧533的一对侧板部533b的间隔方向大体垂直的朝向把持在一对侧板部533b之间。
一对侧板部533b的一方与基座部件531抵接,另一方的侧板部533b与按压盖532抵接。
夹紧弹簧533的一对侧板部533b分别被切口部533d划分为与接头530的按压盖532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
夹紧弹簧533具有:对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531进行保持的第一夹紧弹簧部331;对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531进行保持的第二夹紧弹簧部332;以及对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531进行保持的第三夹紧弹簧部333。
对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1b,对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2b,对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3b。
如图35所示,延伸突出光纤521的端部从接头530的细长形状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的长度方向一端插入至长度方向中央部。
以下,也将延伸突出光纤521中的、插入至构成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的基座部件531与按压盖532之间的部分称为插入端部。
对于延伸突出光纤521的插入端部而言,其顶端的裸光纤521a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5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被覆层521b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531与后盖部件321之间。
通过从接头530的前侧向基座部件5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插入另一光纤501,能够使该光纤501(以下,也称为插入光纤)的顶端与延伸突出光纤521的顶端(插入端部的顶端)对接连接。另外,能够利用夹紧弹簧533的弹性,将延伸突出光纤521与抵靠于该光纤521的插入光纤501把持固定在接头530的对半分割的元件之间、即基座部件531(基座侧元件)与按压盖532(盖侧元件)之间。
如图34、图35所示,对于插入光纤501的插入端部而言,在其顶端引出的裸光纤501a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5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被覆层1b的部分(被覆部)配置在基座部件53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
图27所示,线缆把持部件570具有:形成有供光缆524嵌入的线缆嵌合槽(省略图示)的把持基座571;与把持基座571的线缆嵌合槽的侧壁部的一方枢接的按压盖572;以及从把持基座571突出的前侧突出部575。
优选线缆把持部件57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通过使按压盖572为关闭状态而与把持基座571卡止,从而将线缆把持部件570安装于光缆524的终端524a。
如图28所示,滑块620具有:基板部621;以及立设与其上表面的一对侧壁部622。
滑块620能够在侧壁部622之间的空间亦即单元收纳空间626,保持单元基座511。
在侧壁部622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部622a。在凹部622a嵌合有接头用工具580的卡合壁部587,从而规定卡合壁部58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侧壁部622的外表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连接夹具610的弹性卡止片636的卡合用凹处63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627。优选卡止用突起627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在侧壁部622形成有供卡合壁部587的突爪587a插入的孔部625。
如图36所示,光缆524例如是使光纤521与纵向配置于该光纤521的一对线状的抗张力体526一起埋入树脂被覆材料525(也称为外皮)中从而一体化构成的剖面呈大致长方形的光缆,其作为引入光缆、室内光缆等来使用。
光纤521配置于光缆524的剖面中央部,一对抗张力体526配置于从光纤521向光缆524的剖面长度方向两侧分离的位置。光纤521例如是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被覆光纤。
延伸突出光纤521以及插入光纤501是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带被覆层的光纤。在图示例中,作为延伸突出光纤521以及插入光纤501,采用单芯的光纤芯线。
在延伸突出光纤521的插入端部的顶端(前端),引出有裸光纤521a。接头530上的延伸突出光纤521与插入光纤501的对接连接,通过在插入光纤50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501a与延伸突出光纤521的插入端部的顶端的裸光纤521a的对接来实现。
如图26、图27、图29~图31所示,能够在接头530安装接头用工具580。
接头用工具580具有:使介插片部581a切入接头530的基座部件531与按压盖532之间并将它们保持为推开的状态的介插部件581;用于拔出介插部件581的环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582;以及从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突出的一对卡合壁部587。
接头用工具580安装为使其前后方向与接头530的前后方向一致。
此外,对于接头用工具580,以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轴线方向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
如图29以及图31所示,接头用工具580具有两个介插部件581。两个介插部件581中的一方(也称为第一介插部件581A)与另一方(也称为第二介插部件581B)在介插部件驱动部582沿其轴线(中心轴线Q)方向相互分离地安装。
介插部件581具有:支承于在介插部件驱动部582设置的介插部件支承部589的主干部584;从主干部584向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中心轴线Q方向延伸突出的介插片支承部583;以及突出设置于介插片支承部583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的介插片部581a。
介插部件驱动部582具有:与接头530面对的受压壁部586;隔着内侧空间582A而与受压壁部586对置的对置壁部585;以及将受压壁部586与对置壁部585之间连接起来的左右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588。
受压壁部586形成为形成有供介插片支承部583插通的插通孔582a的平板状。
以能够与突壁部562、563的嵌合凹部562c、563c嵌合的方式设定受压壁部586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插通孔582a在受压壁部586形成为从其前后方向两端沿前后方向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的狭缝状。
因此,受压壁部586成为具有前后排列的两个板状主壁部586a、与将它们连结的连结部586b的形状。
对置壁部585形成于隔着内侧空间582A而与插通孔582a面对的位置。
如图30所示,驱动部侧壁部588由经由薄壁部588b而连起来的三个板部588a构成,将上述板部588a中的中央的板部称为按压用板部588c。
如图30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对左右的按压用板部588c作用侧压P而使上述按压用板部588c之间的分离距离缩小,从而板部588a使薄壁部588b作为铰接部而位移,由此增大受压壁部586与对置壁部585之间的分离距离。
如图31所示,介插部件支承部589在对置壁部585的下表面朝向受压壁部586突出地形成,在其内部具有沿着该方向(图31的上下方向)的贯通孔589a。
在贯通孔589a的上端部的内部,形成有扩张了的凹部589b。
主干部584插通于贯通孔589a,从而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582。
在主干部584的顶端部(延伸突出端部)的侧面,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卡合爪584a。卡合爪584a能够与贯通孔589a内的凹部589b的阶梯面589c卡合。
在主干部584的卡合爪584a与介插片支承部583之间,确保有比贯通孔589a的长度(图31的上下方向)稍微长的分离距离。因此,该介插部件581以相对于对置壁部585在贯通孔589a的形成方向上确保少许的可动范围的方式,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582。
此外,主干部584的卡合爪584a也可以形成为使其和介插片支承部583的分离距离与对置壁部585的贯通孔589a的长度一致。
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使介插部件581A、581B的介插片支承部583与介插部件支承部589的突端抵接时的、主干部584的卡合爪584a与阶梯面589c之间的分离距离在介插部件581A与介插部件581B之中相互不同。
主干部584的卡合爪584a与阶梯面589c之间的分离距离也可以在介插部件581A与介插部件581B之中相互相同。
如图29以及图31所示,介插片支承部583从主干部584的下端部向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中心轴线Q方向延伸突出。
两个介插部件581的介插片支承部583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延伸突出。在图31中,介插部件581A的介插片支承部583向左方延伸突出,介插部件581B的介插片支承部583向右方延伸突出。
如图29所示,介插片支承部583具备:从主干部584的下端部向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中心轴线Q方向延伸突出的臂部583a;以及设置于臂部583a的延伸突出端的头部583b。
臂部583a形成为剖面呈近似矩形的柱状。介插部件581A、581B的臂部583a与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后端以及前端相比,分别向后方以及前方延伸突出。
优选,臂部583a的宽度尺寸为能够进入单元基座511的突壁部562、563间的程度的宽度。由此,能够在接头用工具580的安装时使臂部583a位于突壁部562、563间,因此能够在与接头530接近的位置将介插片部581a插入。
头部583b具有:块状的主体部583c;以及从其上部的两侧面分别向外侧方突出的突出片部583d。
如图26所示,优选将主体部583c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与单元基座511的接头保持部560的突壁部562、563的间隔大致相等、或者比其稍微小。
由此,通过将主体部583c嵌入接头保持部560的突壁部562、563之间,能够相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在宽度方向上对介插部件581进行稳定的定位。
介插片部581a形成为板状,并以使厚度方向与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垂直的朝向形成于介插部件驱动部582。
介插片部581a形成为其顶端变细的锥状。介插片部581a能够使其顶端压入并切入基座部件531与按压盖532之间。
在图示例中,在介插片支承部583分别沿前后方向隔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介插片部581a。具体而言,一方的介插片部581a形成于臂部583a,另一方的介插片部581a形成于头部583b。
此外,形成于一个介插片支承部583的介插片部581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第一介插部件581A的两个介插片部581a中的、一方(标注附图标记581b)介插于接头530的中盖部件322的后端部与基座部件531之间,另一方(标注附图标记581c)介插于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531之间。
第二介插部件581B的两个介插片部581a中的、一方(标注附图标记581d)介插于接头530的中盖部件322的前端部与基座部件531之间,另一方(标注附图标记581e)介插于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531之间。
接头用工具580使受压壁部586与接头5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抵接从而安装于接头530。
如图30所示,接头用工具580能够按压(参照侧压P)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两侧部分(驱动部侧壁部588)而使它们相互接近。
即,如图30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对左右的按压用板部588c作用侧压P而使按压用板部588c间的分离距离缩小,从而板部588a使薄壁部588b作为铰接部而位移,由此增大受压壁部586与对置壁部585之间的分离距离。
由此,将与图31所示的阶梯面589c卡合的主干部584推上去,从而能够将介插片部581a从接头530拔出。
卡合壁部587(保持壁部)形成为经由受压壁部586的插通孔582a而在两侧部,分别向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外侧突出。
在卡合壁部587的突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突爪587a。
卡合壁部587配置于滑块620的凹部622a内,并能够使突爪587a与侧壁部622的下缘(孔部625的内缘)卡合。
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连接夹具610具备夹具基部630,上述夹具基部630具有:对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632;以及对光纤支架590进行保持的第二引导部642(光纤支架保持部)。
第一引导部63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连接用单元51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633的台部63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635、635。
一对引导壁部635沿第一引导部6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供载置在滑动面633上的滑块620的基板部621的两侧缘部621a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引导壁部635的下部内表面,形成有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浮起(光纤连接用单元510朝向从连接夹具610分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槽部635a。
槽部635a沿第一引导部6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通过供基板部621的两侧缘部621a进入,从而能够限制滑块620的浮起。
如图26所示,在夹具基部630形成有对第一引导部632上的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636。
弹性卡止片636构成为:在从突出设置于第一引导部63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伸出部638向滑动面633侧突出的弯曲板部63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滑块620的卡止用突起627进入的卡合用凹处63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636b。
弯曲板部636a形成为绕沿着第一引导部632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636a的突端位于比滑动面633更靠上方的位置。
卡合片部636b形成为从弯曲板部63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633上伸出。
卡合片部636b的卡合用凹处636c在该卡合片部63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63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636能够在滑块620的卡止用突起627进入卡合用凹处63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627卡合时,限制滑块620相对于第一引导部63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636利用弯曲板部636a的弹性来夹住滑块620,从而稳定地保持滑块620。
弹性卡止片63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636与沿着第一引导部632前进的光纤连接用单元510(滑块62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第二引导部64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支架59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643的台部64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645、645。
一对引导壁部645沿第二引导部64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与载置在滑动面643上的光纤支架590的两侧缘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支架59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夹具基部630形成有对光纤支架59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646。
弹性卡止片646构成为:在从夹具基部630突出的突出板部64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光纤支架590的卡止用突起598进入的卡合用凹处64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646b。
卡合片部646b形成为从突出板部64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643上伸出。
卡合片部646b的卡合用凹处646c在该卡合片部64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64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646能够在光纤支架590的卡止用突起598进入卡合用凹处64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598卡合时,限制光纤支架590相对于第二引导部64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646利用突出板部646a的弹性来夹住光纤支架590,从而稳定地保持光纤支架590。
弹性卡止片64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646与沿着第二引导部642前进的光纤支架59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在第一引导部632的滑动面633,沿第一引导部6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有槽部639。
在槽部639的底部形成有向滑动面633上突出的弹性突出片637。
弹性突出片637能够在基端部中弹性地弯曲变形,因此,当使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在滑动面633上前进时,其被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压下而收容于槽部639,从而不会对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前进产生阻碍。
如图27所示,光纤支架590具有:基部591;以及与基部591转动自如地结合的盖体592,利用盖体592将基部591上的插入光纤501压入基部591,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把持固定。
对于光纤支架590,有时将与光纤连接用单元510接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基部591具备:基体部595;从其前端面的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一侧延伸突出壁部596;以及从基体部595的前端面的另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另一侧延伸突出壁部597。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5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597之间所确保的单元收容空间599中,能够收容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前端部。
在基部591(基体部595)的上表面形成有定位槽591a。定位槽591a是对插入光纤501进行定位的槽部,其例如能够形成为剖面呈近似V字形、剖面呈近似U字形、剖面呈半圆形等。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5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597的外侧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弹性卡止片646的卡合用凹处64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598。优选,卡止用突起598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如图37A~图37E所示,在接头530的后端与线缆把持部件570之间形成有第一挠曲宽度L1。挠曲宽度是指有可能在对接连接时产生挠曲变形的光纤的长度。
如后述那样,在接头530内将光纤501、521对接连接时,在接头530的前端侧与光纤支架590之间,确保有规定的挠曲宽度(第二挠曲宽度L2)。
若第二挠曲宽度L2比第一挠曲宽度L1短,则在第一挠曲宽度L1侧,与第二挠曲宽度L2侧相比,能够相对容易地产生挠曲变形521c。
接下来,对使用光纤连接工具600将延伸突出光纤521与插入光纤501连接(光连接)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0所示,预先将接头用工具58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510,从而使介插片部581a切入接头530的把持部件534之间,进而使接头530处于所插入的光纤501、521能够自由地沿插入以及拔出方向移动的状态。
如图26所示,在将接头用工具58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510时,通过将介插片支承部583的主体部583c嵌入接头保持部560的突壁部562、563之间,从而限制介插部件581的宽度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将介插部件581相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稳定地定位。
另外,通过使介插部件驱动部582(受压壁部586)与突壁部562、563的嵌合凹部562c、563c嵌合,从而接头用工具580相对于单元基座511,其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而被定位。
并且,通过将卡合壁部587配置在滑块620的凹部622a内,并使突爪587a与侧壁部622的下缘(孔部625的内缘)卡合,从而接头用工具580在环抱单元基座511以及滑块620的形态下,被限制它们相互的移动。
这样,接头用工具580将介插片支承部583的主体部583c嵌入接头保持部560,并使介插部件驱动部582(受压壁部586)与突壁部562、563的嵌合凹部562c、563c嵌合,进而将卡合壁部587配置在滑块620的凹部622a内,由此能够在宽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稳定地定位。
如图26所示,插入光纤501配置在基部591的定位槽591a内,利用盖体592将其压入基部591来进行把持固定。插入光纤501以确保朝向前方的规定的突出长度的方式固定于光纤支架590。
设定插入光纤501的从光纤支架590突出的突出长度,以使得在插入光纤501未产生挠曲的情况下,裸光纤501a、521a在接头530内的最佳位置彼此抵靠。
上述突出长度例如能够形成为如下长度:在光纤连接用单元510以及光纤支架590被弹性卡止片636、646定位时,裸光纤501a的顶端到达接头530的中央位置。
光纤支架590载置于第二导轨部642的滑动面643,并使卡止用突起598与弹性卡止片646的卡合用凹处646c卡合。由此,光纤支架590在被弹性卡止片64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643上。
接下来,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将把持了光缆524的线缆把持部件570载置于把持部件保持部550,并使其在基体部551上前进,从而将延伸突出光纤521插入接头530的一端侧。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处于前进极限位置(后述)时,从把持基座571的线缆嵌合槽571a的前端突出的延伸突出光纤521的突出长度比到接头530内的延伸突出光纤521的裸光纤521a的距离稍微长。
使杆部件650转动来限制线缆把持部件570的后退。
如图37A所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载置在连接夹具610的第一引导部632的滑动面633上。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被引导壁部635限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接下来,使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向光纤支架590前进。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移动过程中,基板部621的两侧缘部621a进入侧壁部635的内表面的槽部635a从而限制滑块620的浮起,因此能够实现相对于插入光纤501的正确的定位。
如图37B所示,由于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前进,从而插入光纤501插入至接头保持部560内的接头530的被覆部插入槽531d、323b。
如图37C所示,若使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进一步前进,则插入光纤501的裸光纤501a插入调心槽531b,从而与延伸突出光纤521的裸光纤521a的顶端抵靠。
附图标记C1是对接连接位置。
如图37D所示,使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进一步前进,并使卡止用突起627与弹性卡止片636的卡合用凹处636c卡合。
由此,光纤连接用单元510在被弹性卡止片63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633上。将该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位置称为前进极限位置。
光纤连接用单元510的前端部收容于光纤支架5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5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597之间所确保的单元收容空间599。
在光纤501、521相互抵靠后(参照图37C),光纤连接用单元510进一步前进而到达前进极限位置(参照图37D),在此过程中,在接头530的前端与光纤支架590之间,确保比第一挠曲宽度L1短的第二挠曲宽度L2。
由于具有相对较长的第一挠曲宽度L1的延伸突出光纤521的屈曲应力相对较低(其中是在光纤501、521为相同种类的纤维的情况下),所以接头530与线缆把持部件570之间的延伸突出光纤521先产生挠曲变形(屈曲)。一旦延伸突出光纤521产生挠曲,则接头530与光纤支架590之间的插入光纤501不产生挠曲。
接下来,如图37E以及图30所示,从两侧对接头用工具5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582(左右的按压用板部588c)施加侧压P,从而使上述按压用板部588c间的分离距离缩小,由此使对置壁部585上升。
如图31所示,随着对置壁部585的上升,介插部件支承部589也上升,因此将与阶梯面589c卡合的主干部584推上去,从而介插片支承部583上升。因此,能够将介插片部581a从接头530拔出。
只要两个介插部件581A、581B同时上升,就能够将四个介插片部581a几乎同时地从接头530拔出。
如上述那样,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使介插片支承部583与介插部件支承部589的突端抵接时的、主干部584的卡合爪584a与阶梯面589c之间的分离距离在介插部件581A与介插部件581B之中相互不同。
因此,也能够实现不同时进行而隔着时间地进行介插部件581A的拔出与介插部件581B的拔出的错开时间拔出。例如,能够先于第二介插部件581B的拔出而进行第一介插部件581A的拔出。
在介插片支承部583的臂部583a具有足够刚性的情况下,臂部583a以维持其姿势不变的状态上升,因此各介插部件581的两个介插片部581a同时上升。
另一方面,如图32所示,在臂部583a具有能够进行微小的弯曲变形的程度的刚性的情况下,若从两侧对介插部件驱动部582施加侧压P而使主干部584上升,从而对介插片支承部583的基端部施加朝向上方的力,则随着臂部583a的弯曲变形,在第一介插部件581A中,基端侧的介插片部581a(介插片部581b)先于延伸突出端侧的介插片部581a(介插片部581c)而上升。另外,在第二介插部件581B中,基端侧的介插片部581a(介插片部581d)先于延伸突出端侧的介插片部581a(介插片部581e)而上升。
因此,能够先把持包括光纤501、521(裸光纤501a、521a)的对接连接位置在内的部分(接头530的中央部分),接着把持接头530的端部侧的光纤501、521,因此能够除去光纤501、521的挠曲。
若从接头530拔出介插片部581a,则接头5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利用夹紧弹簧533的弹性,以保持对接状态不变的方式对裸光纤501a、521a进行把持固定。由此,利用接头530将延伸突出光纤521与插入光纤501对接连接(光连接)的作业结束。
连接作业结束了的延伸突出光纤521与插入光纤501把持固定于接头5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534,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维持裸光纤501a、521a彼此的对接状态。
延伸突出光纤521的挠曲变形521c的大部分被单元基座511的把持部件保持部550与杆部件650包围,从而保护其不受外力干扰。
将延伸突出光纤521与插入光纤501连接的光纤连接工具600能够收纳并设置在光纤连接箱(例如封闭件、光终端箱等)内。
对于接头用工具580而言,由于在介插片支承部583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突出设置有介插片部581a,所以通过对介插部件驱动部582施加侧压,能够将多个介插片部581a容易地从接头530拔出。
介插片支承部583沿介插部件驱动部582的中心轴向延伸突出地形成,因此通过操作介插部件驱动部582,也能够可靠地操作从介插部件驱动部582向延伸突出方向分离的介插片部581a。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510中,为了进行切换连接等,需要再次安装一度取下的接头用工具580。
此时,如图26所示,通过将介插片支承部583的主体部583c嵌入接头保持部560的突壁部562、563之间,并使介插部件驱动部582(受压壁部586)与突壁部562、563的嵌合凹部562c、563c嵌合,从而接头用工具580相对于单元基座511,其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而被定位。
并且,通过将卡合壁部587配置在滑块620的凹部622a内,并使突爪587a与侧壁部622的下缘(孔部625的内缘)卡合,从而接头用工具580在环抱单元基座511以及滑块620的形态下,被限制它们相互的移动。
这样,能够以容易的操作相对于单元基座511再次安装接头用工具580。
接头、介插部件、光纤支架的具体的结构只要适合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就没有任何的限定。
插入光纤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例示出在具有多楼层的建筑物中在遍及各楼层的纵孔(例如电梯用升降路)布设的光纤、在室内布线的光纤、在光复合电子设备中布线的光纤等。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工具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如图38~图41所示,光纤连接工具800具备:安装于光缆724的终端724a的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对与从终端724a抽出的延伸突出光纤721对接的插入光纤701进行把持的第一光纤支架790(第一光纤固定部);以及载置它们的连接夹具810。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依照图40的上下方向来规定上下方向地进行说明。
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具备:使从光缆724的终端抽出的延伸突出光纤721(第一光纤,一方侧的光纤)与插入光纤701(第二光纤,另一方侧的光纤)对接来进行把持固定的机械接头730(第一机械接头,连接机构);对光缆724进行把持的线缆把持部件770(光纤把持部);保持它们的单元基座711;以及滑块820(被引导部)。
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710,有时将与光纤支架790接近的方向(图40的右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也将机械接头简称为“接头”。
如图39、图42、图43、图53所示,单元基座711具有:能够拆装地保持接头730的机械接头保持部760(以下,称为接头保持部760);以及对能够拆装地把持光缆724的终端724a的线缆把持部件770进行保持的把持部件保持部750。
接头保持部760具有:基体部761;立设于基体部761的一侧缘的一侧突壁部762;立设于基体部761的另一侧缘的另一侧突壁部763;设置于一侧突壁部762的前端的前侧突壁部764;以及分别设置于突壁部762、763的后端的后侧突壁部765。
接头保持部760能够将接头730收纳并保持于面对的一侧突壁部762与另一侧突壁部763之间所确保的接头收纳空间767。
在突壁部762、763的上缘,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供接头用工具7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782(受压壁部786)嵌合的嵌合凹部762c、763c。
如图43以及图63所示,在一侧突壁部762的外表面762a(相当于光纤支架7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796侧)形成有校准用凹部762b,上述校准用凹部762b在将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端部收容于光纤支架790的单元收容空间799时,能够供光纤支架790的校准用凸部796b进入。图示例的校准用凹部762b为沿着剖面呈矩形的校准用凸部796b的剖面呈矩形的形状。校准用凹部762b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的槽状。
根据接头730的长度方向尺寸来设定前侧突壁部764与后侧突壁部765的分离距离,接头730被前侧突壁部764与后侧突壁部765限制相对于基体部76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移。
接头保持部760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接头730。
如图43、图54所示,把持部件保持部750具有:基体部751;立设于基体部751的一侧缘的一侧突壁部752;立设于基体部751的另一侧缘的另一侧突壁部753;以及对线缆把持部件770进行定位的杆部件850,上述把持部件保持部750能够将线缆把持部件770保持在基体部751上。
如图43、图49、图54所示,杆部件850具有:在保持于把持部件保持部750的线缆把持部件770披覆的盖板851;设置于其两侧的侧板852、852、以及后退限制片854。
杆部件850通过以把持部件保持部750的两侧部的旋转轴755为中心而转动,从而能够在保持线缆把持部件770来限制其后退的限制位置(图49的实线所示的位置)、与不限制线缆把持部件770的后退的待机位置(图49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侧板852具有供突出设置于把持部件保持部750的两侧部的旋转轴755插入的轴承孔852a。若将旋转轴755插入轴承孔852a,则杆部件850相对于把持部件保持部750能够转动地枢接。
杆部件850在限制位置将后退限制片854(参照图54)配置于线缆把持部件770的后侧,从而能够限制线缆把持部件770相对于单元基座711的后退。
侧板852具有与向把持部件保持部750的外表面750a突出的卡合突起750b卡合的卡合孔852b。通过使卡合突起750b与卡合孔852b卡合,能够将杆部件850维持于限制位置。
优选把持部件保持部750以及接头保持部760形成为一体。例如,能够形成为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此外,作为改变例,能够举出如下构造:把持部件保持部750具有能够载置线缆把持部件770而供其滑动地设置的板状的引导部件(未图示)。引导部件与线缆把持部件770一起前进,从而向把持部件保持部750的内部收容。
如图41、图42所示,在把持部件保持部750与接头保持部760之间设置有光纤引导部713,上述光纤引导部713将从线缆把持部件770的前侧突出部775突出的延伸突出光纤721的顶端朝向接头730的锥状开口部734b(参照图40)引导。
光纤引导部713具有向锥状开口部734b的中央部倾斜的内表面,在将线缆把持部件770插入把持部件保持部750时,能够将延伸突出光纤721的顶端向接头730的锥状开口部734b引导。
在单元基座711内,在接头730与线缆把持部件770的把持基座771之间,确保有能够供延伸突出光纤721挠曲变形的挠曲空间712。
如图44~图46所示,接头730具有:细长板状的基座部件731;由沿着该基座部件73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构成的按压盖732、以及对它们向相互闭合的方向弹性施力的细长形状的夹紧弹簧733。
基座部件731(基座侧元件)与盖部件321、322、323(盖侧元件)构成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
对于接头730,在其长度方向上,以供延伸突出光纤721插入的一侧(图46的左侧)为后、以相反的一侧(图46的右侧)为前来进行说明。
也将构成接头730的按压盖732的三个盖部件(盖侧元件)321、322、323中的、位于最后侧的附图标记321的盖部件称为后盖部件,也将位于最前侧的附图标记323的盖部件称为前盖部件。另外,也将位于后盖部件32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的附图标记322的盖部件称为中盖部件。
如图45、图46所示,接头730的基座部件731遍及其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形成有与盖部件321、322、323对置的对置面731a。在对置面731a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着基座部件731的长度方向的调心槽731b。
调心槽731b以能够使在延伸突出光纤72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721a、与在插入光纤70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701a对接连接(光连接)的方式,高精度地相互定位、调心。调心槽731b例如是V槽(剖面呈V字状的槽)。调心槽731b并不限定于V槽,例如也能够采用剖面呈半圆状的槽、U槽(剖面U字状的槽)等。
调心槽731b形成于基座部件731的对置面731a的与中盖部件322对置的部分。
在对置面731a的与后盖部件321对置的部分以及与前盖部件323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与调心槽731b相比槽宽度较大的被覆部插入槽731c、731d。被覆部插入槽731c、731d在基座部件731长度方向上并在调心槽731b的两侧,沿基座部件73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
在被覆部插入槽731c、731d与调心槽731b之间,形成有槽宽度随着从被覆部插入槽731c、731d趋向调心槽731b侧而变小的锥状的锥槽731e、731f。各被覆部插入槽731c、731d经由锥槽731e、731f而与调心槽731b连通。
在前盖部件323的对置面323a,在与基座部件731的被覆部插入槽731d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701的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槽323b。
在后盖部件321的对置面321a,在与基座部件731的被覆部插入槽731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插入光纤701的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槽321b。
在接头7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的前端,在前盖部件323以及基座部件731,分别开口有由随着从其前端面趋向后侧而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状的凹处构成的锥状开口部734a。该锥状开口部734a的后端(内端)与被覆部插入槽323b、731d连通。
在接头7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的后端,在后盖部件321以及基座部件731,分别开口有由随着从其后端面趋向前侧而形成为尖端变细的锥状的凹处构成的锥状开口部734b。该锥状开口部734b的前端(内端)与被覆部插入槽321b、731c连通。
如图44所示,在接头7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的、于夹紧弹簧733的与背板部733a相反的一侧(以下,敞开侧)露出的侧面,开口有用于供介插部件781的介插片部781a插入的介插部件插入孔735。
介插部件插入孔735形成于中盖部件322的与后端部以及前端部对应的两个部位、和后盖部件321以及前盖部件323的与基座部件731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共计四个部位。
如图44~图46所示,夹紧弹簧733是对一张金属板进行成形而成的夹紧弹簧,其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背板部733a的两侧,遍及该背板部733a的长度方向全长地,与背板部733a垂直地伸出有侧板部733b。
接头730的基座部件731以及三个盖部件321、322、323以使它们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731a、321a、322a、323a与夹紧弹簧733的一对侧板部733b的间隔方向大体垂直的朝向把持在一对侧板部733b之间。
一对侧板部733b的一方与基座部件731抵接,另一方的侧板部733b与按压盖732抵接。
夹紧弹簧733的一对侧板部733b分别被切口部733d划分为与接头730的按压盖732的三个盖部件321、322、323对应的三个部分。
夹紧弹簧733具有:对后盖部件321与基座部件731进行保持的第一夹紧弹簧部331;对中盖部件322与基座部件731进行保持的第二夹紧弹簧部332;以及对前盖部件323与基座部件731进行保持的第三夹紧弹簧部333。
对第一夹紧弹簧部331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1b,对第二夹紧弹簧部332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2b,对第三夹紧弹簧部333的一对侧板部标注附图标记333b。
如图46所示,延伸突出光纤721的端部从接头730的细长形状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的长度方向一端插入至长度方向中央部。
以下,也将延伸突出光纤721中的、插入于构成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的基座部件731与按压盖732之间的部分称为插入端部。
对于延伸突出光纤721的插入端部而言,其顶端的裸光纤721a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7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被覆层721b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731与后盖部件321之间。
通过从接头730的前侧向基座部件7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插入另一光纤701,能够使该光纤701(以下,也称为插入光纤)的顶端与延伸突出光纤721的顶端(插入端部顶端)对接连接。另外,能够利用夹紧弹簧733的弹性,将延伸突出光纤721与抵靠于该光纤721的插入光纤701把持固定在接头730的对半分割的元件中间、即基座部件731(基座侧元件)与按压盖732(盖侧元件)之间。
如图45、图46所示,对于插入光纤701的插入端部而言,在其顶端引出的裸光纤701a的部分配置在基座部件731与中盖部件322之间,具有被覆层1b的部分(被覆部)配置在基座部件731与前盖部件323之间。
如图51A所示,线缆把持部件770具有:形成有供光缆724嵌入的线缆嵌合槽771a的把持基座771;与把持基座771的线缆嵌合槽771a的槽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771b、771c的一方枢接的按压盖772;以及从把持基座771突出的前侧突出部775。
把持基座771在底壁部771d立设有一对侧壁部771b、771c,在它们之间确保有线缆嵌合槽771a。
在侧壁部771b、771c的相互对置的面,形成有把持光缆724的终端724a的多个把持用突起771f。图示例的线缆把持部件770的把持用突起771f形成为沿线缆嵌合槽771a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剖面呈三角形状的突条。
按压盖772具有:经由薄壁部773而与把持基座771的第一侧壁部771b连接起来的顶板部772a;以及从顶板部772a的与薄壁部77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垂直于顶板部772a地形成的卡止板部772b。
薄壁部773作为铰接部而发挥功能,因此按压盖772能够绕沿着线缆嵌合槽771a的延伸方向的轴线转动。
也将把持基座771的一对侧壁部771b、771c的另一方称为第二侧壁部771c。
如图51B所示,按压盖772在顶板部772a将线缆嵌合槽771a关闭的状态(关闭状态)下,使第二侧壁部771c外表面的卡止用爪771e与卡止用窗孔772c卡止,从而能够稳定维持相对于把持基座771的关闭状态。
优选线缆把持部件770是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前侧突出部775呈具有底壁部775b、与突出设置于底壁部775b的上表面侧的侧壁部775c的L字板状,并形成为在把持基座771的前端部771g,向线缆嵌合槽771a的延伸方向突出。
在底壁部775b的上表面,沿着前侧突出部775的延伸方向形成有收容延伸突出光纤721的光纤保持槽774。
光纤保持槽774形成为向上敞开,因此不限制收容于内部的延伸突出光纤721的上方移动。因此,保持于光纤保持槽774的部分的延伸突出光纤721能够向上方挠曲变形。
如图51A所示,若使按压盖772为敞开状态而使光缆724的终端724a嵌入线缆嵌合槽771a,则把持基座771的侧壁部771b、771c的把持用突起771f与光缆724的外皮725的侧面抵接,从而把持固定光缆724的终端724a。
优选光缆724的外皮725的前端到达线缆嵌合槽771a的前端。
如图51B所示,通过使按压盖772为关闭状态而卡止于侧壁部771c,从而将线缆把持部件770安装于光缆724的终端724a。
如图42所示,滑块820具有:基板部821;以及立设于其上表面的一对侧壁部822。
滑块820能够在侧壁部822之间的空间亦即单元收纳空间826中,保持单元基座711。
在侧壁部822的外表面形成有凹部822a。在凹部822a嵌合有接头用工具780的卡合壁部787,从而规定卡合壁部787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侧壁部822的外表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连接夹具810的弹性卡止片836的卡合用凹处83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827。优选卡止用突起827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在侧壁部822形成有供卡合壁部787的突爪787a插入的孔部825。
如图53所示,光缆724例如是使光纤721与纵向配置于该光纤721的一对线状的抗张力体726一起埋入树脂被覆材料725(也称为外皮)中从而一体化构成的剖面呈大致长方形的光缆,其作为引入光缆、室内光缆等来使用。
光纤721配置于光缆724的剖面中央部,一对抗张力体726配置于从光纤721向光缆724的剖面长度方向两侧分离的位置。光纤721例如是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被覆光纤。
延伸突出光纤721以及插入光纤701是光纤芯线、光纤素线之类的带被覆层的光纤。在图示例中,作为延伸突出光纤721以及插入光纤701,采用单芯的光纤芯线。
在延伸突出光纤721的插入端部顶端(前端)引出有裸光纤721a。接头730上的延伸突出光纤721与插入光纤701的对接连接,通过在插入光纤701的顶端引出的裸光纤701a与延伸突出光纤721的插入端部顶端的裸光纤721a的对接来实现。
如图38、图47~图49所示,能够在接头730安装接头用工具780。
接头用工具780具有:具有使接头730的基座部件731与按压盖732之间扩张的介插片部781a的两个介插部件781;驱动介插部件781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782;以及从介插部件驱动部782突出的一对卡合壁部787。
如图49所示,两个介插部件781以沿介插部件驱动部782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式安装于该介插部件驱动部782。
介插部件781具有:支承于在介插部件驱动部782设置的介插部件支承部789的主干部784;从主干部784向介插部件驱动部782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突出的介插片支承部783;以及突出设置于介插片支承部783的延伸方向多个部位(在图示例中为两个部位)的介插片部781a。上述介插片部781a沿介插部件主体783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
如图47以及图49所示,介插部件驱动部782具有:与接头730面对的受压壁部786;与受压壁部786对置的对置壁部785;以及将受压壁部786与对置壁部785之间连接起来的左右两侧的驱动部侧壁部788。
受压壁部786与突壁部762、763的嵌合凹部762c、763c嵌合,从而相对于单元基座711限制接头用工具780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来进行定位。
在介插部件驱动部782的对置壁部785的下表面,向受压壁部786突出地形成有介插部件支承部789,在其内部具有沿着该方向(上下方向)的贯通孔789a。在贯通孔789a的内部,形成有具有阶梯面789c的凹部789b。
如图49所示,主干部784插通于贯通孔789a,从而安装于介插部件驱动部782。
在主干部784顶端部(延伸突出端部)的侧面,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卡合爪784a。卡合爪784a能够与贯通孔789a内的阶梯面789c卡合。
如图48所示,接头用工具780在使介插片部781a切入接头730的基座部件731与按压盖732之间的状态下安装于接头730。
如图47所示,接头用工具780能够按压(参照侧压P)介插部件驱动部782的两侧部分(驱动部侧壁部788),从而使它们相互接近。
即,通过对驱动部侧壁部788(按压用板部788c)作用侧压P而使上述按压用板部788c间的分离距离缩小,从而使驱动部侧壁部788变形来增大受压壁部786与对置壁部785之间的分离距离,并将与阶梯面789c卡合的主干部784推上去,由此能够将介插片部781a从接头730拔出。
卡合壁部787形成为从受压壁部786的两侧部分别向介插部件驱动部782外侧突出。
在卡合壁部787的突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突爪787a。
卡合壁部787配置在滑块820的凹部822a内,并能够使突爪787a与侧壁部822的下缘(孔部825的内缘)卡合,由此,接头用工具780在环抱单元基座711以及滑块820的形态下安装于接头730,并被限制它们相互的移动。
如图52所示,连接夹具810具备夹具基部830,上述夹具基部830具有:对光纤连接用单元710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832;以及对光纤支架790进行保持的第二引导部842(光纤支架保持部)。
第一引导部83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连接用单元71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833的台部83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835、835。
一对引导壁部835沿第一引导部8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供载置在滑动面833上的滑块820的基板部821的两侧缘部821a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引导壁部835的下部内表面,形成有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浮起(光纤连接用单元710朝向从连接夹具810分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槽部835a。
槽部835a沿第一引导部8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并供基板部821的两侧缘部821a进入,从而能够限制滑块820的浮起。
在夹具基部830,形成有对第一引导部832上的光纤连接用单元71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836。
弹性卡止片836构成为:在从突出设置于第一引导部83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伸出部838向滑动面833侧突出的弯曲板部83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滑块820的卡止用突起827进入的卡合用凹处83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836b。
弯曲板部836a形成为绕沿着第一引导部832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836a的突端位于比滑动面833更靠上方的位置。
卡合片部836b形成为从弯曲板部83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833上伸出。
卡合片部836b的卡合用凹处836c在该卡合片部83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83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836能够在滑块820的卡止用突起827进入卡合用凹处83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827卡合时,限制滑块820相对于第一引导部83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836利用弯曲板部836a的弹性来夹住滑块820,从而稳定地保持滑块820。
弹性卡止片83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836与沿着第一引导部832前进的光纤连接用单元710(滑块82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第二引导部84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支架79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843的台部84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845、845。
一对引导壁部845沿第二引导部84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与载置在滑动面843上的光纤支架790的两侧缘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支架79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夹具基部830形成有对光纤支架79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846。
弹性卡止片846构成为:在从夹具基部830突出的突出板部84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光纤支架790的卡止用突起798进入的卡合用凹处84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846b。
卡合片部846b形成为从突出板部84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843上伸出。
卡合片部846b的卡合用凹处846c在该卡合片部84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84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846能够在光纤支架790的卡止用突起798进入卡合用凹处84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798卡合时,限制光纤支架790相对于第二引导部84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846利用突出板部846a的弹性来夹住光纤支架790,从而稳定地保持光纤支架790。
弹性卡止片84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846与沿着第二引导部842前进的光纤支架79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在第一引导部832的滑动面833,沿着第一引导部8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有槽部839。
在槽部839的底部,形成有向滑动面833上突出的弹性突出片837。
弹性突出片837具有:沿前后方向朝向与第二引导部842接近的方向缓缓上升并延伸突出的倾斜板部837a;以及从倾斜板部837a的延伸突出端沿前后方向与滑动面833平行地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板部837b。
优选延伸突出板部837b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为与插入光纤701接近的位置,其中,上述插入光纤701从被定位在第二引导部842上的光纤支架790延伸突出(参照图56A)。
弹性突出片837能够在基端部837c中弹性地弯曲变形。
因此,当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在滑动面833上前进时,倾斜板部837a被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压下而收容于槽部839,从而不会因弹性突出片837而对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进产生阻碍。
在弹性突出片837,能够形成从光纤支架790向机械接头730突出的插入光纤701的位置确认用的一个或者多个显示部840。
在图示例中,显示部840是形成于倾斜板部837a或者延伸突出板部837b的凹部或者孔部。此外,显示部840只要能够进行识别即可,其形态并不限定于图示例,也可以通过凸部、着色来形成。
图示例的显示部840具有:利用光纤切割器(省略图示)来进行长度调整前的插入光纤701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840a;插入光纤701的裸光纤701a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840b;以及插入光纤701的被覆层1b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840c。
显示部840a形成于倾斜板部837a。显示部840b、840c以使位置沿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式形成于延伸突出板部837b。
通过将插入光纤701的顶端与显示部840(840a~840c)校准,从而能够容易地确认从光纤支架790突出的插入光纤701的处理长度(长度调整前的插入光纤701的长度、到裸光纤701a的顶端的长度、以及到被覆层1b的顶端长度),由此能够实现精度高的连接作业。
在夹具基部830的第二引导部842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暂时放置光纤连接工具800的切口830a。切口830a以随着从第二引导部842的下缘趋向后方而缓缓上升的方式沿倾斜方向形成。
光纤连接工具800例如在将封闭件的箱体(省略图示)的端缘部插入至切口830a的状态下与上述箱体卡止,从而能够进行暂时放置。
如图50所示,光纤支架790(第一光纤固定部)具有:基部791;以及以作为铰接部的基端部792a而与基部791转动自如地结合的盖体792,利用盖体792将基部791上的插入光纤701压入基部791,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把持固定。
对于光纤支架790,有时将与光纤连接用单元710接近的方向(图40的左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基部791具备:基体部795;从其前端面的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一侧延伸突出部796;以及从基体部795的前端面的另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797。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7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797之间所确保的单元收容空间799(第一单元收容空间)中,能够收容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端部。
在基部791(基体部795)的上表面791b形成有:具有收容插入光纤701的定位凹部793a的第一保持壁部793;以及具有定位凹部794a的第二保持壁部794。
第二保持壁部794形成为在第一保持壁部793的前方与第一保持壁部793分离。
在基部791(基体部795)的上表面,形成有从定位凹部793a经由定位凹部794a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定位槽791a。定位槽791a是对插入光纤701进行定位的槽部,其例如能够形成为剖面呈近似V字形、剖面呈近似U字形、剖面呈半圆形等。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7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797的外侧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弹性卡止片846的卡合用凹处84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798。优选卡止用突起798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796的内表面796a,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校准用凸部796b(第一进入阻止部)。
校准用凸部796b是进入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校准用凹部762b的形状,其在针对光纤连接用单元710之外的光纤连接用单元(例如图59的光纤连接用单元720)使用时,阻止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的顶端部进入单元收容空间799。
图示例的校准用凸部796b是剖面呈矩形的形状。
在将盖体792披覆于基部791的上表面7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盖体792配置在保持壁部793、794之间。
在盖体792的与基端部792a(铰接部)相反的端部亦即顶端部792b侧形成的卡止突起792c能够接合分离自如地与形成于基部791的卡止凹部791c嵌合。
盖体792在披覆于基部791的上表面7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使卡止突起792c与基部791的卡止凹部791c卡合,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701压入基部791(基体部795)来进行把持固定。
盖体792也可以与基部791成形为一体。
接下来,参照图54~图56E对使用光纤连接工具800将延伸突出光纤721与插入光纤701连接(光连接)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4所示,预先将接头用工具78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710,从而使介插片部781a切入接头730的把持部件734之间,进而使接头730处于所插入的光纤701、721能够自由地沿插入以及拔出方向移动的状态。
如图55所示,插入光纤701配置在基部791的定位槽791a内,利用盖体792将其压入基部791从而对其进行把持固定。插入光纤701以确保朝向前方的规定的突出长度的方式固定于光纤支架790。
设定插入光纤701的从光纤支架790突出的突出长度,以使得在插入光纤701未产生挠曲的情况下,裸光纤701a、721a在接头730内的最佳位置彼此抵靠。
上述突出长度例如能够形成为如下长度:在光纤连接用单元710以及光纤支架790被弹性卡止片836、846定位时,裸光纤701a顶端到达接头730的中央位置。
光纤支架790载置于第二导轨部842的滑动面843,并使卡止用突起798与弹性卡止片846的卡合用凹处846c卡合。由此,光纤支架790在被弹性卡止片84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843上。
接下来,如图54所示,将把持了光缆724的线缆把持部件770载置于把持部件保持部750,并使其在基体部751上前进,从而将延伸突出光纤721插入接头730的一端侧。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处于前进极限位置(后述)时,从把持基座771的线缆嵌合槽771a的前端突出的延伸突出光纤721的突出长度比到接头730内的延伸突出光纤721的裸光纤721a的距离稍微长。
使杆部件850转动来限制线缆把持部件770的后退。
如图55以及图56A所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710载置在连接夹具810的第一引导部832的滑动面833上。光纤连接用单元710被引导壁部835限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接下来,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朝向光纤支架790前进。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移动过程中,基板部821的两侧缘部821a进入侧壁部835的内表面的槽部835a从而限制滑块820的浮起,因此能够实现针对插入光纤701的正确的定位。
当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在滑动面833上朝向光纤支架790前进时,弹性突出片837的斜板部837a被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压下而收容于槽部839,因此不会因弹性突出片837而对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进产生阻碍。
如图56B所示,由于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进,从而插入光纤701插入接头保持部760内的接头730的被覆部插入槽731d、323b。
如图56C所示,若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进一步前进,则插入光纤701的裸光纤701a插入调心槽731b,从而与延伸突出光纤721的裸光纤721a顶端抵靠。
附图标记C1是对接连接位置。
如图56D所示,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进一步前进,从而使卡止用突起827与弹性卡止片836的卡合用凹处836c卡合。
由此,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在被弹性卡止片83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833上。将该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位置称为前进极限位置。
此时,在接头730与线缆把持部件770之间的延伸突出光纤721产生挠曲变形721c。
在图56C等中,L1是接头730的后端与线缆把持部件770之间所确保的第一挠曲宽度,L2是接头730与光纤支架790之间所确保的第二挠曲宽度。
如图41以及图50所示,在前进极限位置上,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端部进入光纤支架7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7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797之间的单元收容空间799。
如图63所示,此时,光纤支架790的校准用凸部796b进入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校准用凹部762b,因此不会阻止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进入。
因此,光纤连接用单元710能够与插入光纤701的把持位置充分地接近。
接下来,如图56E以及图47所示,从两侧对接头用工具780的介插部件驱动部782施加侧压P,从而从接头730拔出介插片部781a。
若从接头730拔出介插片部781a,则接头7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利用夹紧弹簧733的弹性,以保持对接状态不变的方式将裸光纤701a、721a把持固定。由此,利用接头730将延伸突出光纤721与插入光纤701对接连接(光连接)的作业结束。
连接作业结束了的延伸突出光纤721与插入光纤701把持固定于接头730的对半分割把持部件734,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维持裸光纤701a、721a彼此的对接状态。
延伸突出光纤721的挠曲变形721c的大部分被单元基座711的把持部件保持部750与杆部件850包围,从而保护其不受外力干扰。
将延伸突出光纤721与插入光纤701连接的光纤连接工具800能够收纳并设置在光纤连接箱(例如封闭件、光终端箱等)内。
在插入光纤701的突出长度以及引出长度的调整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在将固定了插入光纤701的光纤支架790载置于光纤切割器(省略图示)而将插入光纤701切断为规定的长度后,将光纤支架790移至剥线钳(省略图示)而将插入光纤701的顶端部的被覆层除去。
对于光纤切割器以及剥线钳而言,由于无法改变用于光纤的定位的基准面的位置,所以通常需要在光纤支架与基准面之间放置规定的大小的间隔件来调整光纤支架的位置,由此操作变得繁琐。
与此相对,在光纤连接工具800中,由于光纤支架790具备一侧延伸突出部7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797,所以即使不使用间隔件,也能够利用上述延伸突出部796、797来实现光纤切割器以及剥线钳相对于基准面的位置调整。即,能够将基部791(基体部795)定位于远离基准面的位置。
由于无需使用间隔件,所以容易进行从光纤支架790突出的突出长度以及引出长度的调整时的作业。
另外,对于延伸突出部796、797而言,由于能够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端部进入它们之间,所以能够在连接作业中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与插入光纤701的把持位置充分接近。由此,尽管存在延伸突出部796、797,也无需超出所需地将插入光纤701的余长确保得较长。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光纤连接工具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如图57~图59所示,光纤连接工具900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720;把持插入光纤701的第二光纤支架890(第二光纤固定部);以及载置它们的连接夹具810。
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具备:光连接器910;以及对其进行保持的滑块920(被引导部)。
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720,有时将与光纤支架890接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仅在带夹紧部的套圈860的说明中,有时将套圈861朝向接合端面861b的方向称为前方。
光连接器910具备:剖面呈矩形的空心状的旋钮870;设置于旋钮870内的空心状的壳体880;以及设置于壳体880内的带夹紧部的套圈860。
如图58以及图60所示,带夹紧部的套圈860是将夹紧部863(第二机械接头、连接机构)组装于内插固定了光纤862(内置光纤862、第一光纤、一方侧的光纤)的套圈861的后侧而成的套圈。
夹紧部863对内置光纤862的后侧突出部862a、以及从后侧插入而与内置光纤862后端抵靠的光纤701的顶端部进行把持固定,从而维持光纤862、1彼此的对接连接状态。
夹紧部863具备:从套圈861的凸缘部864向后侧延伸突出的基座部件865(后侧延伸突出片865)(基座侧元件);盖部件866、867(盖侧元件);以及将它们一并保持于内侧的夹紧弹簧868。
夹紧部863能够在基座部件865与盖部件866、867之间,夹住内置光纤862的后侧突出部862a、以及抵靠于内置光纤862后端的插入光纤701的顶端部来进行把持固定。
内置光纤862内插于与套圈861的轴线同轴地贯通设置于该套圈861的微小孔亦即光纤孔861a,并通过使用了粘合剂的粘合固定等而固定于套圈861。因此,套圈861作为在夹紧部863的前侧将内置光纤862相对于夹紧部863定位的定位机构而发挥功能。
内置光纤862的前端的端面在套圈861的顶端(前端)的接合端面861b露出。
在套圈861的后端部,一体化形成有沿其外周环绕设置(突出设置)的凸缘部864。
夹紧部863构成为:在夹紧弹簧868的内侧一并保持有从凸缘部864向套圈861后侧延伸突出的后侧延伸突出片865、以及盖部件866、867。
在后侧延伸突出片865的与盖部件866、867面对的对置面865a(槽形成面),形成有将内置光纤862的后侧突出部862a定位在套圈861的光纤孔861a的后方延长上的调心槽869a、以及从调心槽869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被覆部收纳槽869b。
在后盖部件867的对置面867a,在与后侧延伸突出片865的被覆部收纳槽869b对应的位置,延伸形成有被覆部收纳槽869c。
在前盖部件866,形成有与后侧延伸突出片865的对置面865a面对的平坦的对置面866a。
在后侧延伸突出片865与盖部件866、867之间,能够以可拔出的方式介插接头用工具930的介插片部931a(参照图61)。
如图58所示,介插片部931a能够经由旋钮870的插通孔870a、以及壳体880的插通孔881a而插入夹紧部863的后侧延伸突出片865与盖部件866、867之间。
壳体880具有:空心状(圆筒状)的主体部881;以及从主体部88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突出的空心状(圆筒状)的延伸突出筒部882。
在主体部881,沿其轴线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能够供介插片部931a插通的两个插通孔881a。两个插通孔881a以沿主体部881的轴线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
优选在延伸突出筒部882的外周面形成凹凸部882a。图示例的凹凸部882a是由沿着延伸突出筒部882的周向的多个环状凸部构成的。
在图58中,附图标记871是供套圈861插入的定位套筒。
附图标记872是对带夹紧部的套圈860进行保持、定位的保持件。保持件872具有基部873、以及从基部873延伸突出的一对弹性片874,并能够在弹性片874、874之间保持带夹紧部的套圈860。
如图58所示,滑块920具有:基板部921;立设于其上表面的一对侧壁部922;从基板部92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地形成的壳体支承部923;以及从基板部921向上方突出来对光连接器91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925。
滑块920能够在侧壁部922之间的空间924保持光连接器910。
弹性卡止片925形成为从侧壁部922的上缘向上方突出的板状,在顶端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与光连接器910的旋钮870卡止的卡止凸部925a。弹性卡止片925能够弹性地弯曲变形。
在侧壁部922的外表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连接夹具810的弹性卡止片836的卡合用凹处83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927。
如图58以及图59所示,壳体支承部923具有基体部926、以及从其上表面突出的一对侧板部927,并能够在侧板部927、927之间的收容空间928中保持壳体880的延伸突出筒部882。
如图59以及图64所示,在基体部926的一方的侧面926a(相当于光纤支架890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侧),形成有能够供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的校准用凸部897b进入的校准用凹部926b。图示例的校准用凹部926b是沿着剖面呈矩形的校准用凸部897b的剖面呈矩形的形状。校准用凹部926b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的槽状。
在基体部926的另一方的侧面926c(相当于光纤支架8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896侧),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凸部926d。
如图58、图59以及图61所示,能够在带夹紧部的套圈860的夹紧部863安装接头用工具930。
接头用工具930具有:具有使夹紧部863的后侧延伸突出片865与盖部件866、867之间扩张的介插片部931a的两个介插部件931;对介插部件931进行驱动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932;以及从介插部件驱动部932突出的一对卡合壁部937。
两个介插部件931、931以沿介插部件驱动部932的轴线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式设置于该介插部件驱动部932。
接头用工具930在使介插片部931a切入后侧延伸突出片865与盖部件866、867之间的状态下安装于夹紧部863。
接头用工具930通过按压介插部件驱动部932的两侧部分(参照图47)而使它们相互接近,从而能够使对置壁部935相对于介插部件驱动部932的受压壁部936上升。由此,能够将介插片部931a从夹紧部863拔出。
在卡合壁部937的突端部,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与光纤连接用单元720卡止的突爪937a。
接头用工具930能够在卡合壁部937、937之间保持光纤连接用单元720。
如图62所示,保持于第二引导部842的光纤支架890具有:基部891;以及以作为铰接部的基端部892a而与基部891转动自如地结合的盖体892,上述光纤支架890能够利用盖体892将基部891上的插入光纤701压入基部891来进行把持固定。
盖体892也可以与基部891成形为一体。
对于光纤支架890,有时将与光纤连接用单元720接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基部891具备:基体部895;从其前端面的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一侧延伸突出部896;以及从基体部895的前端面的另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
一侧延伸突出部8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能够在它们之间所确保的单元收容空间899(第二单元收容空间)中,收容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前端部。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896的内表面896a,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的槽状的凹部896b。
如图62以及图64所示,在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的内表面897a,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校准用凸部897b(第二进入阻止部)。
校准用凸部897b是进入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校准用凹部926b的形状,其在用于光纤连接用单元720之外的光纤连接用单元(例如图42的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情况下,阻止上述光纤连接用单元的顶端部进入单元收容空间899。
图示例的校准用凸部897b是剖面呈矩形的形状。
在基部891(基体部895)的上表面891b形成有:具有收容插入光纤701的定位凹部893a的第一保持壁部893;具有定位凹部894a的第二保持壁部894;以及具有定位凹部895a的台部895b。
第二保持壁部894形成为在第一保持壁部893的前方与第一保持壁部893分离。
台部895b形成为在第二保持壁部894的前方与第二保持壁部894分离。
在基部891(基体部895)的上表面,形成有从定位凹部893a经由定位凹部894a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定位槽891a。定位槽891a是对插入光纤701进行定位的槽部,其例如能够形成为剖面呈近似V字形、剖面呈近似U字形、剖面呈半圆形等。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8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的外侧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弹性卡止片846的卡合用凹处84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898。优选卡止用突起898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在使盖体892披覆于基部891的上表面8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盖体892配置在保持壁部893、894之间。
在盖体892的与基端部892a(铰接部)相反的端部亦即顶端部892b侧形成的卡止突起892c能够接合分离自如地与形成于基部891的卡止凹部891c嵌合。
盖体892在披覆于基部891的上表面8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使卡止突起892c与基部891的卡止凹部891c卡合,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701压入基部891(基体部895)来进行把持固定。
优选第一光纤支架790与第二光纤支架890呈现相互不同的颜色。例如,能够使第一光纤支架790为黑色,使第二光纤支架890为白色。
由此,能够通过目视观察而容易地识别第一光纤支架790与第二光纤支架890。
优选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至少一部分呈现与第一光纤支架790相同色系的颜色,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至少一部分呈现与第二光纤支架890相同色系的颜色。
相同色系的颜色是指具有相同或者接近的色调的颜色。只要色调相同或者接近,则明度、彩度也可以不同。
例如,在第一光纤支架790为黑色时,能够使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单元基座711或者滑块820为黑色。
另外,在第二光纤支架890为白色时,能够使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滑块920为白色。
由此,通过目视观察从而容易确认光纤连接用单元710、720、与光纤支架790、890的正确的组合,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操作。
作为光纤连接用单元710、720与光纤支架790、890所能够采用的颜色,并不限定于白色、黑色,也存在红色、蓝色、黄色、绿色、橙色等。
接下来,参照图65A~图65D对使用光纤连接工具900将内置光纤862与插入光纤701连接(光连接)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9~图61所示,预先将接头用工具93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720,从而将介插片部931a插入夹紧部863的后侧延伸突出片865与盖部件866、867之间,由此成为能够供插入光纤701插入的状态。
如图62所示,插入光纤701配置在基部891的定位槽891a内,利用盖体892将其按压于基部891从而对其进行把持固定。插入光纤701以确保朝向前方的规定的突出长度的方式固定于光纤支架890。
光纤支架890载置于第二导轨部842的滑动面843,并使卡止用突起898与弹性卡止片846的卡合用凹处846c卡合来进行定位。
接下来,如图65A以及图65B所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720载置在连接夹具810的第一引导部832的滑动面833上,并使其在被引导壁部835限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下,朝向光纤支架890前进。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移动过程中,基板部921的两侧缘部921a进入侧壁部835的内表面的槽部835a,从而限制滑块920的浮起。
如图65C所示,利用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进,使卡止用突起927与弹性卡止片836的卡合用凹处836c卡合,从而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20在被弹性卡止片83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833上。将该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位置称为前进极限位置。
插入光纤701插入带夹紧部的套圈860的调心槽869a,并与内置光纤862的后端抵靠。附图标记C1是对接连接位置。
也可以使带夹紧部的套圈860与光纤支架890之间的插入光纤701产生挠曲。
如图62所示,在前进极限位置上,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前端部进入光纤支架8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8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之间所确保的第二单元收容空间899。
如图64所示,此时,光纤支架890的校准用凸部897b进入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校准用凹部926b,因此不会阻止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进入。
因此,光纤连接用单元720能够与插入光纤701的把持位置充分接近。
如图65D所示,若操作接头用工具930而从夹紧部863拔出介插片部931a,则利用夹紧弹簧868的弹性,在后侧延伸突出片865与盖部件866、867之间对光纤701的顶端的裸光纤701a进行把持固定。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光纤701相对于带夹紧部的套圈860的内置光纤862的对接连接状态。
如图63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800中,在光纤701、721的连接时,第一光纤支架7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796的校准用凸部796b(第一进入阻止部)进入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校准用凹部762b,因此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前端部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单元收容空间799。
另一方面,如图64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工具900中,在光纤862、721的连接时,第二光纤支架890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的校准用凸部897b(第二进入阻止部)进入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校准用凹部926b,因此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前端部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单元收容空间899。
由图63以及图64可知,由于在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另一侧面不存在凹部,所以若将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应用于第一光纤支架790,则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的朝向单元收容空间799的进入被第一光纤支架790的校准用凸部796b阻止。
反之,由于在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一侧面不存在凹部,所以若将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应用于第二光纤支架890,则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的朝向单元收容空间899的进入被第二光纤支架890的校准用凸部897b阻止。
即,如图66所示,在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与第二光纤支架890的组合中,在连接操作中产生阻碍,同样地,在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与第一光纤支架890的组合中,也在连接操作中产生阻碍。
与此相对,在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10与第一光纤支架890的组合、或者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0与第二光纤支架890的组合中,能够毫无问题地进行连接作业。
这样,根据光纤连接工具800、900,若光纤连接用单元710、720、与光纤支架790、890的组合不正确则无法进行连接作业,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操作。
在上述的例子中,在第一光纤支架7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796形成校准用凸部796b(第一进入阻止部),在第二光纤支架890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形成校准用凸部897b(第二进入阻止部)。即,将第一光纤支架790的第一进入阻止部与第二光纤支架890的第二进入阻止部形成于相互不同侧的延伸突出部。
因此,即使光纤连接用单元710、720相对于光纤支架790、890的进入位置产生变动,也能够可靠地阻止组合不同的光纤连接用单元710、720的进入。
在本发明中,第一进入阻止部的形状只要是与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抵接而阻碍其进入的形状,就不限定于图示例。同样地,第二进入阻止部的形状只要是与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抵接而阻碍其进入的形状,就不限定于图示例。
例如,在图示例中,在光纤支架侧形成凸部,在光纤连接用单元侧形成与之对应的凹部,但也可以相反地在光纤支架形成凹部,在光纤连接用单元形成与之对应的凸部。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校准用凸部796b(第一进入阻止部)形成于第一光纤支架7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796,校准用凸部897b(第二进入阻止部)形成于第二光纤支架890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897,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一以及第二进入阻止部都仅形成于一侧延伸突出部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中的一方。
此外,第一以及第二进入阻止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剖面呈矩形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剖面呈圆弧状的形状、剖面呈多边形的形状等。
接头、介插部件、光纤支架的具体的结构只要适合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就没有任何限定。
插入光纤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例示出在具有多楼层的建筑物中在遍及各楼层的纵孔(例如电梯用升降路)布设的光纤、在室内布线的光纤、在光复合电子设备中布线的光纤等。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工具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如图67~图69所示,光纤连接工具1200具备:具备光连接器1210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以及具有把持了插入光纤1001001的光纤支架1190的连接夹具1110。
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具备:光连接器1210;以及对其进行保持的滑块1220(被引导部)。
对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有时将与光纤支架1190接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仅在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的说明中,有时将套圈1161朝向接合端面1161b的方向称为前方。
如图68所示,光连接器1210具备:剖面呈矩形的空心状的旋钮1170;设置在旋钮1170内的空心状的壳体1180;以及设置在壳体1180内的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
如图68以及图70所示,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是将夹紧部1163(连接机构)组装于内插固定了内置光纤1001、1162(第一光纤)的套圈1161的后侧而成的套圈。
夹紧部1163对内置光纤1001、1162的后侧突出部1162a、以及从后侧插入而与内置光纤1001、1162后端抵靠的光纤10011的顶端部进行把持固定,从而维持光纤1001、1162彼此的对接连接状态。
夹紧部1163具备:从套圈1161的凸缘部1164向后侧延伸突出的基座部件1165(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基座侧元件);盖部件1166、1167(盖侧元件);以及将它们一并保持于内侧的夹紧弹簧1168。
夹紧部1163能够在基座部件1165与盖部件1166、1167之间,夹住内置光纤1001、1162的后侧突出部1162a、以及抵靠于内置光纤1001、1162后端的插入光纤1001的顶端部来进行把持固定。
内置光纤1001、1162内插于与套圈1161的轴线同轴地贯通设置于该套圈1161的微小孔亦即光纤孔1161a,并通过使用了粘合剂的粘合固定等而固定于套圈1161。因此,套圈1161作为在夹紧部1163的前侧将内置光纤1001、1162相对于夹紧部1163定位的定位机构而发挥功能。
内置光纤1001、1162的前端的端面在套圈1161的顶端(前端)的接合端面1161b露出。
在套圈1161的后端部,一体化形成有沿其外周环绕设置(突出设置)的凸缘部1164。
夹紧部1163构成为:在夹紧弹簧1168的内侧一并保持有从凸缘部1164向套圈1161后侧延伸突出的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以及盖部件1166、1167。
在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的与盖部件1166、1167面对的对置面1165a(槽形成面),形成有将内置光纤1001、1162的后侧突出部1162a定位在套圈1161的光纤孔1161a的后方延长上的调心槽1169a、以及从调心槽1169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被覆部收纳槽1169b。
在后盖部件1167的对置面1167a,在与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的被覆部收纳槽1169b对应的位置,延伸形成有被覆部收纳槽1169c。
在前盖部件1166,形成有与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的对置面1165a面对的平坦的对置面1166a。
在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与盖部件1166、1167之间,能够以可拔出的方式介插接头用工具1230的介插片部1231a(参照图71)。
如图68所示,介插片部1231a能够经由旋钮1170的插通孔1170a、以及壳体1180的插通孔1181a而插入夹紧部1163的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与盖部件1166、1167之间。
壳体1180具有:空心状(圆筒状)的主体部1181;以及从主体部118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突出的空心状(圆筒状)的延伸突出筒部1182。
在主体部1181,沿其轴线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能够供介插片部1231a插通的两个插通孔1181a。两个插通孔1181a以沿主体部1181的轴线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
优选,在延伸突出筒部1182的外周面形成凹凸部1182a。图示例的凹凸部1182a是由沿着延伸突出筒部1182的周向的多个环状凸部构成的。
在图68中,附图标记1171是供套圈1161插入的定位套筒。
附图标记1172是对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进行保持、定位的保持件。保持件1172具有基部1173、以及从基部1173延伸突出的一对弹性片1174,并能够在弹性片1174、1174之间保持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
如图68以及图72所示,滑块1220具有:基板部1221(基部);立设于其上表面的一对侧壁部1222;从基板部12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而对光连接器121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1225;以及从基板部122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地形成的壳体支承部1223。
滑块1220能够在侧壁部1222之间的空间1224保持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下的光连接器1210。
如图72所示,弹性卡止片1225在比侧壁部1222稍靠后方的位置,形成为从基板部1221向上方突出的板状。
以下,参照图72的XYZ直角坐标系对构造进行说明。X方向是前后方向,也是侧壁部1222与弹性卡止片1225的排列方向。Y方向是在平行于基板部1221的面内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
弹性卡止片1225形成为宽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X方向)、长度方向沿着高度方向(Z方向)的长板状,在顶端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与光连接器1210的旋钮1170的侧缘部1170b卡止的卡止凸部1225a。
弹性卡止片1225形成为能够弹性地弯曲变形的板状,其限制旋钮1170的侧方移动,从而能够对光连接器1210进行定位。
如图72~图74所示,卡止凸部1225a是向内侧突出的剖面呈近似梯形的凸部,其形成为沿弹性卡止片1225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图示例的卡止凸部1225a以遍及弹性卡止片1225的几乎整个宽度范围的方式形成。
图75A~图75C是表示卡止凸部1225a的图,图75A是俯视图,图75B是侧视图,图75C是正视图。
如图75C所示,卡止凸部1225a的剖面形状为近似梯形,其具有沿着XY平面的下表面1225d、沿着XZ平面的侧面1225e、以及向突出方向(内侧)缓缓下降的倾斜面亦即上表面1225f。
卡止凸部1225a形成为当处于弹性卡止片1225未变形的状态时,在旋钮1170的上表面1170c之上伸出,上述卡止凸部1225a限制旋钮1170的上方移动,从而能够对光连接器1210进行定位。
在卡止凸部1225a的前端部形成有切口1225c。
由切口1225c形成的切口面1225j是越趋向前方(图75A以及图75B的右方)、突出高度(从弹性卡止片1225的内表面1225g突出的突出高度)(参照图75C)越减小的倾斜面。
切口面1225j的下缘1225k(倾斜内缘)以越趋向前方(图75B的右方)越与内表面1225g接近的方式倾斜。图示例的下缘1225k在其最前端1225m到达内表面1225g。即,切口面1225j的下缘1225k越趋向前方则突出高度(从内表面1225g突出的突出高度)越减小,并且在最前端1225m,突出高度变为零。
在侧壁部1222的外表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连接夹具1110的弹性卡止片1136的卡合用凹处113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1227。
如图68以及图69所示,壳体支承部1223具有基体部1226、以及从其上表面突出的一对侧板部1227,并能够在侧板部1227、1227之间的收容空间1228保持壳体1180的延伸突出筒部1182。
如图69所示,在基体部1226的一方的侧面1226a(相当于光纤支架1190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1197侧),形成有能够供另一侧延伸突出部1197的校准用凸部1197b进入的校准用凹部1226b。
校准用凹部1226b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的槽状。
在基体部1226的另一方的侧面1226c(相当于光纤支架11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1196侧),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凸部1226d。
滑块1220能够形成为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如图68、图69以及图71所示,能够在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的夹紧部1163安装接头用工具1230。
接头用工具1230具有:具有使夹紧部1163的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与盖部件1166、1167之间扩张的介插片部1231a的两个介插部件1231;对介插部件1231进行驱动的空心状的介插部件驱动部1232;以及从介插部件驱动部1232突出的一对卡合壁部1237。
两个介插部件1231、1231以沿介插部件驱动部1232的轴线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式设置于该介插部件驱动部1232。
接头用工具1230在使介插片部1231a切入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与盖部件1166、1167之间的状态下安装于夹紧部1163。
接头用工具1230通过按压介插部件驱动部1232的两侧部分而使它们相互接近,从而能够使对置壁部1235相对于介插部件驱动部1232的受压壁部1236上升。由此,能够将介插片部1231a从夹紧部1163拔出。
在卡合壁部1237的突端部,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有与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卡止的突爪1237a。
接头用工具1230能够在卡合壁部1237、1237之间保持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
如图76所示,保持于第二引导部1142的光纤支架1190具有:基部1191;以及以作为铰接部的基端部1192a而与基部1191转动自如地结合的盖体1192,上述光纤支架1190能够利用盖体1192将基部1191上的插入光纤1001压入基部1191来进行把持固定。
对于光纤支架1190,有时将与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接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基部1191具备:基体部1195;从其前端面的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一侧延伸突出部1196;以及从基体部1195的前端面的另一侧部向前方延伸突出的另一侧延伸突出部1197。
一侧延伸突出部11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1197能够在它们之间所确保的单元收容空间1199(第二单元收容空间)中收容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前端部。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1196的内表面1196a,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的槽状的凹部1196b。
在另一侧延伸突出部1197的内表面1197a,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校准用凸部1197b。校准用凸部1197b是进入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校准用凹部1226b的形状。
在基部1191(基体部1195)的上表面1191b形成有:具有收容插入光纤1001的定位凹部1193a的第一保持壁部1193;具有定位凹部1194a的第二保持壁部1194;以及具有定位凹部1195a的台部1195b。
第二保持壁部1194形成为在第一保持壁部1193的前方与第一保持壁部1193分离。
台部1195b形成为在第二保持壁部1194的前方与第二保持壁部1194分离。
在基部1191(基体部1195)的上表面,形成有从定位凹部1193a经由定位凹部1194a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定位槽1191a。定位槽1191a是对插入光纤1001进行定位的槽部,其例如能够形成为剖面呈近似V字形、剖面呈近似U字形、剖面呈半圆形等。
在一侧延伸突出部1196以及另一侧延伸突出部1197的外侧面,向外侧方突出地形成有与弹性卡止片1146的卡合用凹处1146c卡合的卡止用突起1198。优选卡止用突起1198的俯视形状为前后尺寸随着从突端趋向基端侧而增大的锥状(例如三角形状)。
在使盖体1192披覆于基部1191的上表面11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将盖体1192配置在保持壁部1193、1194之间。
在盖体1192的与基端部1192a(铰接部)相反的端部亦即顶端部1192b侧形成的卡止突起1192c能够接合分离自如地与形成于基部1191的卡止凹部1191c嵌合。
盖体1192在披覆于基部1191的上表面1191b的状态(关闭状态)下,使卡止突起1192c与基部1191的卡止凹部1191c卡合,从而能够将插入光纤1001压入基部1191(基体部1195)来进行把持固定。
盖体1192也可以与基部1191成形为一体。
如图77所示,连接夹具1110具备夹具基部1130,上述夹具基部1130具有: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1132;以及对光纤支架1090进行保持的第二引导部1142(光纤支架保持部)。
第一引导部113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1133的台部113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1135、1135。
一对引导壁部1135沿第一引导部11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供载置在滑动面1133上的滑块1220的基板部1221的两侧缘部1221a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引导壁部1135的下部内表面,形成有限制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浮起(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朝向从连接夹具1110分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槽部1135a。
槽部1135a沿第一引导部11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并供基板部1221的两侧缘部1221a进入,从而能够限制滑块1220的浮起。
在夹具基部1130,形成有对第一引导部1132上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1136。
弹性卡止片1136构成为:在从突出设置于第一引导部113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伸出部1138向滑动面1133侧突出的弯曲板部113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滑块1220的卡止用突起1227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13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1136b。
弯曲板部1136a形成为绕沿着第一引导部1132的前后方向的轴线弯曲的圆弧板状。该弯曲板部1136a的突端位于比滑动面1133更靠上方的位置。
卡合片部1136b形成为从弯曲板部113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1133上伸出。
卡合片部1136b的卡合用凹处1136c在该卡合片部113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113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136能够在滑块1220的卡止用突起1227进入卡合用凹处113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1227卡合时,限制滑块1220相对于第一引导部113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1136利用弯曲板部1136a的弹性来夹住滑块1220,从而稳定地保持滑块1220。
弹性卡止片113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1136与沿着第一引导部1132前进的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滑块122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第二引导部1142具有:形成有供光纤支架1190滑动移动的滑动面1143的台部1144;以及分别突出设置于其两侧缘的引导壁部1145、1145。
一对引导壁部1145沿第二引导部114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并与载置在滑动面1143上的光纤支架1090的两侧缘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光纤支架1190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夹具基部1130形成有对光纤支架1190进行定位的一对弹性卡止片1146。
弹性卡止片1146构成为:在从夹具基部1130突出的突出板部1146a的顶端,突出设置了形成有供光纤支架1190的卡止用突起1198进入的卡合用凹处1146c的板状的卡合片部1146b。
卡合片部1146b形成为从突出板部1146a的突端朝向内侧而在滑动面1143上伸出。
卡合片部1146b的卡合用凹处1146c在该卡合片部1146b的前后中央部,形成为从该卡合片部1146b的突端凹陷的切口状。
弹性卡止片1146能够在光纤支架1190的卡止用突起1198进入卡合用凹处1146c而与该卡止用突起1198卡合时,限制光纤支架1190相对于第二引导部1142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弹性卡止片1146利用突出板部1146a的弹性来夹住光纤支架1190,从而稳定地保持光纤支架1190。
弹性卡止片1146作为卡止机构来发挥功能,上述弹性卡止片1146与沿着第二引导部1142前进的光纤支架1190卡合来限制其前进以及后退。
在第一引导部1132的滑动面1133,沿第一引导部1132的形成方向(前后方向)形成有槽部1139。
在槽部1139的底部,形成有向滑动面1133上突出的弹性突出片1137。
弹性突出片1137具有:沿前后方向朝向与第二引导部1142接近的方向缓缓上升并延伸突出的倾斜板部1137a;以及从倾斜板部1137a的延伸突出端沿前后方向与滑动面1133平行地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板部1137b。
优选,延伸突出板部1137b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为与插入光纤1001接近的位置,其中,上述插入光纤1001从被定位在第二引导部1142上的光纤支架1190延伸突出。
弹性突出片1137能够在基端部1137c中弹性地弯曲变形。
因此,当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在滑动面1133上前进时,倾斜板部1137a被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压下而收容于槽部1139,从而不会因弹性突出片1137而对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前进产生阻碍。
在弹性突出片1137,能够形成插入光纤1001的位置确认用的一个或者多个显示部1140。
图示例的显示部1140具有:利用光纤切割器(省略图示)来进行长度调整前的插入光纤1001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1140a;插入光纤1001的裸光纤1001a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1140b;以及插入光纤1001的被覆层1001b的顶端的位置确认用的显示部1140c。
在夹具基部1130的第二引导部1142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暂时放置光纤连接工具1200的切口1130a。切口1130a以随着从第二引导部1142的下缘趋向后方而缓缓上升的方式沿倾斜方向形成。
光纤连接工具1200例如在将封闭件的箱体(省略图示)的端缘部插入至切口1130a的状态下与上述箱体卡止,从而能够进行暂时放置。
接下来,参照图78A~图78D对使用光纤连接工具1200将内置光纤1001、1162与插入光纤1001连接(光连接)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69~图71所示,预先将接头用工具1230安装于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从而将介插片部1231a插入夹紧部1163的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与盖部件1166、1167之间,由此成为能够供插入光纤1001插入的状态。
如图76所示,插入光纤1001配置在基部1191的定位槽1191a内,利用盖体1192将其按压于基部1191从而对其进行把持固定。插入光纤1001以确保朝向前方的规定的突出长度的方式固定于光纤支架1190。
光纤支架1190载置于第二导轨部1142的滑动面1143,并使卡止用突起1198与弹性卡止片1146的卡合用凹处1146c卡合来进行定位。
接下来,如图78A以及图78B所示,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载置在连接夹具1110的第一引导部1132的滑动面1133上,并使其在被引导壁部1135限制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下,朝向光纤支架1190前进。
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移动过程中,基板部1221的两侧缘部1221a进入侧壁部1135的内表面的槽部1135a,从而限制滑块1220的浮起。
如图78C所示,利用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前进,使卡止用突起1227与弹性卡止片1136的卡合用凹处1136c卡合,从而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在被弹性卡止片1136夹住而稳定地保持的状态下定位在滑动面1133上。将该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位置称为前进极限位置。
插入光纤1001插入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的调心槽1169a,并与内置光纤1001、1162的后端抵靠。附图标记C1是对接连接位置。
也可以使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与光纤支架1190之间的插入光纤1001产生挠曲。
如图76所示,在前进极限位置中,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前端部进入光纤支架1190的一侧延伸突出部1196与另一侧延伸突出部1197之间所确保的第二单元收容空间1199。
此时,光纤支架1190的校准用凸部1197b进入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的校准用凹部1226b。
如图78D所示,若操作接头用工具1230而从夹紧部1163拔出介插片部1231a,则利用夹紧弹簧1168的弹性,在后侧延伸突出片1165与盖部件1166、1167之间对光纤1001的顶端的裸光纤1001a进行把持固定。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光纤1001相对于带夹紧部的套圈1160的内置光纤1001、1162的对接连接状态。
在光纤连接工具1200中,由于连接夹具1110具备将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向光纤支架1190引导的第一引导部1132,所以能够不使光纤支架1190移动而使光连接器1210向光纤支架1190移动来进行光纤1001、1162的连接。
因此,即使在插入光纤1001的余长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光纤1001、1162的可靠的连接。
接下来,对将光连接器1210安装于滑块1220、以及从滑块1220取下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72所示,滑块1220的弹性卡止片1225能够弹性地弯曲变形,因此,通过使弹性卡止片1225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弯曲变形,能够将光连接器1210设置在弹性卡止片1225之间。
如图72以及图73所示,为了将光连接器1210从滑块1220取下,使与滑块1220的前部相当的部分的光连接器1210向上方移动。
由此,光连接器1210与滑块1220的后部(比弹性卡止片1225更靠后方的位置)抵接,并以此为支点,形成为以越趋向滑块1220的前方则越上升的方式倾斜的姿势。
如图75A~图75C所示,若使光连接器1210的倾斜度变大,则光连接器1210的旋钮1170的侧缘部1170b与卡止凸部1225a的切口面1225j的下缘1225k抵接。
如上述那样,对于下缘1225k而言,由于越趋向后方(图73的左方),突出高度越增大,所以若侧缘部1170b变为进一步倾斜的姿势,则会从下缘1225k向卡止凸部1225a施加包含外侧方的成分的力。
因此,如图72以及图74所示,弹性卡止片1225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变形,从而解除卡止凸部1225a相对于旋钮1170的卡止,由此能够将光连接器1210从滑块1220取下。
另一方面,若使光连接器1210不倾斜地向上方移动,则旋钮1170与卡止凸部1225a的下表面1225d抵接,从而阻止向上方移动。
这样,在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中,由于在弹性卡止片1225形成有具有切口1225c的卡止凸部1225a,所以在通常状态下光连接器1210难以从滑块1220脱离,并且容易进行将光连接器1210从滑块1220取下的操作。
在光纤连接工具1200中,能够使光纤连接用单元1020在连接夹具1110上与光纤支架1190接近来进行光纤1001、1162的连接,因此光纤支架1190也可以固定于夹具基部1130。另外,光纤支架1190也能够与夹具基部1130形成为一体。
连接机构、介插部件、光纤支架的具体的结构只要适合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就没有任何限定。
插入光纤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例示出在具有多楼层的建筑物中在遍及各楼层的纵孔(例如电梯用升降路)布设的光纤、在室内布线的光纤、在光复合电子设备中布线的光纤等。
虽然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理解它们是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例,不应作为限定内容来考虑。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进行追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因此,本发明不应被视为由前述的说明所限定,而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插入光纤(第二光纤);10…光纤连接用单元;21…延伸突出光纤(第一光纤);21c…挠曲变形;24…光缆;30…机械接头;50…把持部件保持部;60…接头保持部(机械接头保持部);70…线缆把持部件(光纤把持部);90…光纤支架(光纤固定部);110…连接夹具;120…滑块(被引导部);132…第一引导部;L1…第一挠曲宽度;L2…第二挠曲宽度;410…线缆外皮把持部件;411…铰接部(薄壁铰接部);420…把持部件主体;421…底壁部;422…侧壁部(第一侧壁部);423…侧壁部(第二侧壁部);241…第一线缆槽;242…第二线缆槽;425…第一把持爪;426…第二把持爪;271、272…阶梯部(阶梯面);428…第一突起爪(主体侧第一突起爪);429…第二突起爪(主体侧第二突起爪);440…盖片;441…盖片主体;441a…盖片内表面;448…第二突起爪(盖侧第二突起爪);449…第二突起爪(盖侧第二突起爪);450…光缆;451…第一光缆;452…第二光缆;501…插入光纤(第二光纤);521…延伸突出光纤(第一光纤);530…机械接头;531…基座部件(基座侧元件);532…按压盖(盖侧元件);562…一侧突壁部;563…另一侧突壁部;562c、563c…嵌合凹部;581…插入部件;581a…介插片部;582…插入部件驱动部;582a…插入部件插通孔;582a…内侧空间;583…介插片支承部;584…主干部;585…对置壁部;588…驱动部侧壁部;589…插入部件支承部;701…插入光纤(另一方侧的光纤);710…光纤连接用单元(第一光纤连接用单元);720…光纤连接用单元(第二光纤连接用单元);721…延伸突出光纤(一方侧的光纤);730…机械接头(第一机械接头);790…光纤支架(第一光纤固定部);795、895…基体部;796、896…一侧延伸突出部;797、897…另一侧延伸突出部;796b…校准用凸部(第一进入阻止部);810…连接夹具;832…第一引导部;842…第二引导部(保持部);861…套圈;862…内置光纤(一方侧的光纤);863…夹紧部(第二机械接头);890…光纤支架(第二光纤固定部);897b…校准用凸部(第二进入阻止部);1001…插入光纤(第二光纤);1020…光纤连接用单元;1110…连接夹具;1132…第一引导部;1161…套圈;1162…内置光纤(第一光纤);1163…夹紧部(连接机构);1190…光纤支架(光纤固定部);1220…滑块(被引导部);1221…基板部(基部);1225…弹性卡止片;1225a…卡止凸部;1225c…切口;1225k…下缘(倾斜内缘)。

Claims (6)

1.一种光纤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纤连接用单元以及连接夹具,其中,
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有:保持机械接头的机械接头保持部;在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的光纤把持部;以及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能够沿着在固定与所述第一光纤对接的第二光纤的连接夹具设置的引导部滑动;
所述连接夹具具有对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对所述第二光纤进行固定的光纤固定部,
所述光纤连接工具还具备能够将所述机械接头的两端从未把持固定状态切换成把持固定状态的工具,
在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在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与所述光纤把持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挠曲宽度,
当所述第一光纤与所述第二光纤抵靠时在所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光纤固定部之间确保有比所述第一挠曲宽度短的第二挠曲宽度,在利用所述工具使所述机械接头的两端侧均为未把持固定状态的基础上,将固定于所述连接夹具的所述光纤固定部的所述第二光纤从所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插入所述机械接头,在该状态下,进行被所述光纤把持部把持且从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插入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第一光纤与所述第二光纤的对接,从而在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形成所述第一挠曲宽度的变形,在该状态下利用所述工具使所述机械接头的两端侧成为把持固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挠曲宽度在抵靠时为10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形成有防止所述被引导部从所述连接夹具浮起的槽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形成有防止所述被引导部从所述连接夹具浮起的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纤是从光缆的终端抽出的光纤,
所述光纤把持部是对所述光缆的终端进行把持的线缆把持部件。
6.一种光纤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如下光纤连接工具,
所述光纤连接工具具备光纤连接用单元和连接夹具,其中,
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具有:保持机械接头的机械接头保持部;在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把持第一光纤的光纤把持部;以及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能够沿着在固定与所述第一光纤对接的第二光纤的连接夹具设置的引导部滑动;
所述连接夹具具有对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以及对所述第二光纤进行固定的光纤固定部,
所述光纤连接工具还具备能够将所述机械接头的两端从未把持固定状态切换成把持固定状态的工具,
在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在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与所述光纤把持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挠曲宽度,
当所述第一光纤与所述第二光纤抵靠时在所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光纤固定部之间确保有比所述第一挠曲宽度短的第二挠曲宽度,
在利用所述工具使保持于所述机械接头保持部的所述机械接头的两端侧均为未把持固定状态的基础上,通过使所述光纤连接用单元沿着所述连接夹具的引导部朝向与所述光纤固定部接近的方向移动,将固定于所述连接夹具的所述光纤固定部的所述第二光纤从所述机械接头的另一端侧插入所述机械接头,在该状态下,进行被所述光纤把持部把持且从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插入于所述机械接头的所述第一光纤与所述第二光纤的对接,从而在所述机械接头的一端侧使所述第一光纤形成所述第一挠曲宽度的变形,在该状态下利用所述工具使所述机械接头的两端侧成为把持固定状态。
CN201480009669.5A 2013-02-28 2014-02-28 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Active CN105008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0124A JP5827257B2 (ja) 2013-02-28 2013-02-28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用工具
JP2013040123A JP5871840B2 (ja) 2013-02-28 2013-02-28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2013-040044 2013-02-28
JP2013-040123 2013-02-28
JP2013-040125 2013-02-28
JP2013-040124 2013-02-28
JP2013040096A JP5871839B2 (ja) 2013-02-28 2013-02-28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2013040044A JP5827256B2 (ja) 2013-02-28 2013-02-28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JP2013040125A JP5820411B2 (ja) 2013-02-28 2013-02-28 ケーブル外被把持部材
JP2013-040096 2013-02-28
PCT/JP2014/055159 WO2014133157A1 (ja) 2013-02-28 2014-02-28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8972A CN105008972A (zh) 2015-10-28
CN105008972B true CN105008972B (zh) 2018-09-21

Family

ID=51428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9669.5A Active CN105008972B (zh) 2013-02-28 2014-02-28 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9568B2 (zh)
EP (1) EP2963466A4 (zh)
CN (1) CN105008972B (zh)
CA (1) CA2901986C (zh)
MY (1) MY179110A (zh)
TW (1) TWI506320B (zh)
WO (1) WO20141331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7229B2 (ja) * 2014-04-2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受け側光ファイバ付き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US9829633B2 (en) * 2014-10-06 2017-11-2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leaving optical fibers
US10345526B2 (en) * 2014-12-14 2019-07-09 Telescent Inc. High reliability robotic cross-connect systems
BR112018014991A2 (pt) * 2016-01-22 2018-12-18 Fujikura Ltd suporte e método de processamento de uma fibra ótica
BR102017000982A8 (pt) * 2017-01-17 2023-04-11 Furukawa Ind S A Produtos Eletricos Conector para cabo de fibra óptica única e mordente para cabo de fibra óptica única
BR202017009256Y1 (pt) * 2017-05-02 2020-03-24 Valcir Fabris Dispositivo de retenção de cabos
CN107682486B (zh) * 2017-10-31 2021-07-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组件、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8345076A (zh) * 2018-04-19 2018-07-31 中科光电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缆分纤箱内的尾纤式对接盘
WO2019222646A1 (en) * 2018-05-17 2019-11-2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Fiber optic connector
CN108572418B (zh) * 2018-06-13 2023-10-20 汇聚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的插芯对接装置
CN114981566A (zh) * 2020-12-25 2022-08-30 东京制纲株式会社 索体阻留配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42461B (en) * 1996-05-30 1998-10-11 Fujikura Ltd Optical fiber mechanical splice
CN1742219A (zh) * 2003-02-17 2006-03-01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连接夹具
CN101034192A (zh) * 2006-03-08 2007-09-12 株式会社藤仓 光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428U (ja) 1993-02-16 1994-09-02 日本マランツ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用ツマミ
JPH10274721A (ja) * 1997-03-31 1998-10-1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及び光ファイバ研磨方法
JP2000121863A (ja) 1998-10-20 2000-04-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部、光ファイバ心線接続部及び光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心線
JP2005128139A (ja) 2003-10-22 2005-05-19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KR100830143B1 (ko) * 2004-04-09 2008-05-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광학접속방법
JP2007178786A (ja) * 2005-12-28 2007-07-12 Photonic Science Technology Inc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及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4724091B2 (ja) * 2006-10-26 2011-07-13 株式会社サンコーシヤ 通信ケーブル用クロージャ
JP4832389B2 (ja) 2007-09-11 2011-12-07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組立治具
JP2011117985A (ja) * 2007-12-25 2011-06-16 Nf Techno Summit Corp 光ファイバー接続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ー接続方法
WO2010016451A1 (ja) 2008-08-04 2010-02-1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用治具
JP5401090B2 (ja) 2008-12-22 2014-01-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5260472B2 (ja) 2009-10-29 2013-08-1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外被把持型光コネクタ用の外被把持部材
JP5538326B2 (ja) 2011-08-09 2014-07-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TWI480613B (zh) 2011-08-09 2015-04-11 Fujikura Ltd 機械接合件單元、機械接合件用接續工具、及光纖接續工法
JP5917043B2 (ja) 2011-08-15 2016-05-11 花王株式会社 皮膚外用剤
JP2013040124A (ja) 2011-08-15 2013-02-28 Osaka Univ 自己組織化単分子膜形成用の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半導体素子
JP5855389B2 (ja) 2011-08-16 2016-02-09 クラシエホーム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皮膚洗浄剤組成物
JP2013040044A (ja) 2011-12-23 2013-02-28 Nakane Kikai Kk 昇降機
JP5574302B2 (ja) 2012-09-26 2014-08-20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金属硫化物と金属酸化物の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42461B (en) * 1996-05-30 1998-10-11 Fujikura Ltd Optical fiber mechanical splice
CN1742219A (zh) * 2003-02-17 2006-03-01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连接夹具
CN101034192A (zh) * 2006-03-08 2007-09-12 株式会社藤仓 光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11378A1 (en) 2016-01-14
CN105008972A (zh) 2015-10-28
US10139568B2 (en) 2018-11-27
MY179110A (en) 2020-10-28
CA2901986A1 (en) 2014-09-04
WO2014133157A1 (ja) 2014-09-04
EP2963466A1 (en) 2016-01-06
TW201502626A (zh) 2015-01-16
TWI506320B (zh) 2015-11-01
EP2963466A4 (en) 2016-10-12
CA2901986C (en)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8972B (zh) 光纤连接工具以及光纤的连接方法
US5222168A (en) Method for stacking ferrules of a stacked-type optical connector and a stacked-type optical connector
JP5209503B2 (ja) 光ファイバスプリッタモジュール
KR100961244B1 (ko) 광섬유 케이블의 광섬유를 페룰에 삽입하기 위한 방법 및시스템
CN103858036B (zh) 光纤连接用单元、光纤连接方法、以及光纤连接单元用保持部件
CN110073555A (zh) 电端子以及连接器组件
US20230105574A1 (en) Apparatus and system adapted to enable manufacture of wire harnesses and cable assemblies
CN101989683A (zh) 电缆系统
CN110112632A (zh) 辅助组装方法和系统
US10345527B2 (en) Holder and optical fiber processing method
JP2020148834A (ja) 光ファイバ整列用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のファイバホルダへのセット方法
CN101989697A (zh) 电缆系统
KR102475764B1 (ko) 병리 조직의 랜드 마크 표시를 위한 가이드 장치
US20210315671A1 (en) Model teeth, model teeth base, and dental model
JP5538326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CN218771499U (zh) 一种定子线圈组件连接结构
JP5865291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CN110311276B (zh) 一种排线端部的均分装置和均分方法
JP5871840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US20220373743A1 (en) Optical fiber pitch conversion jig, optical connector, pitch conversion cord, optical conversion box, and pitch conversion method for optical fibers
JP5072610B2 (ja) 光コネクタカバーおよび光コネクタカバーを用いた光配線盤
JP2014219519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
JP2015206952A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およ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5743842B2 (ja) 光接続用ユニット
CN115869634A (zh) 古建筑模型中采用双燕尾销的台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