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0675A - 液晶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0675A
CN1940675A CNA2006101006015A CN200610100601A CN1940675A CN 1940675 A CN1940675 A CN 1940675A CN A2006101006015 A CNA2006101006015 A CN A2006101006015A CN 200610100601 A CN200610100601 A CN 200610100601A CN 1940675 A CN1940675 A CN 1940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cd
substrate
lcd panel
fluorescen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06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6093C (zh
Inventor
长谷川薰
鸟山良男
小林直人
田克彦
近藤裕则
铃木雅彦
今城由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Display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0750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728116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75056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728116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075063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3132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0750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728118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075038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477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Display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Display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40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0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60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609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77Cells with plural compartments or having plurality of liquid crystal microcells partitioned by walls, e.g. one microcell per pixe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G02F1/1395Optically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 [OCB]- cells or PI-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8Segmented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1One or more single auxiliary printed circuits mounted on a main printed circuit, e.g. modules, adap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1Assembl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Abstract

这里公开的是一个液晶显示装置和一个数据处理装置,通过将视频信号的终端引向液晶显示板的一个侧面和将一个与终端相连的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仅布置在显示板的一面,可使其具有面积被缩小了的框架部分,从而减小了尺寸和重量。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背部照明灯的液晶显示器,它包括在两个叠加绝缘衬底这间密封液晶的液晶显示板,设置在液晶显示板之下的导光板,以及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的附近的荧光管,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装有作为一个显示单元的液晶显示器的数据处理器。
在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器中,分别以为矩阵排列的大量象素电极相对应的方式放置非线性器件(例如开关器件)。原则上讲,每个象素的液晶都是激励装置(能率比为1.0)。与所谓的使用分时驱动系统的“单矩阵型”相比,有源系统具有更好的对比度并且尤其在彩色液晶显示器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开关器件的典型例子是薄膜晶体管(TFT)。
液晶显示器的结构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或液晶显示单元);一个装在液晶显示板外层的外侧上的电路衬底;一个用于固定上述各构件的模制中间架结构;一个形成的具有液晶显示窗口的用于容纳各个构件的金属屏蔽壳;以及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下方的用于给液晶显示板提供灯光的背部照明灯。按下列步骤制备液晶显示板:以预定的间隙将二块透明玻璃衬底叠置在一起以致于它们每一个具有透明导膜的显示象素电极和层叠在其上的取向膜的表面相对而置;通过以框架形状加到两个衬底之间的边缘部分的一个密封件将两块衬底相互粘结,通过从形成在密封件中的液晶密封入口将液晶填入并封装到两块衬底间的密封件中;将偏振板固定或粘结到两块衬底的外侧。
作为例子,使用薄膜晶体管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器已公开在日本公开专利309921/1988中或NIKKEI MCGRAW-HILL于1986年12月15日发行的“Nikkei Electronics”的第193至210页上的名为“采用冗余结构的12.5型的有源矩阵型彩色液晶显示”文章中。
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件的结构使得交替向液晶显示板的两个相对而置的较长侧引出视频信号线以及分别将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设置在较长侧的外部。结果,不能使显示单元的外围部分,即所谓“框架部分”的面积减少而导致一个问题:液晶显示器或其中安装有液晶显示器作显示单元的数据处理器(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的外部尺寸增大以致于很重。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液晶显示器中,为了将在两个叠放的透明玻璃衬底之间密封有液晶的液晶显示板固定在该器件中,都通过橡胶垫压住两个透明衬底。结果,剧烈地压住两个透明玻璃衬底使得两透明玻璃衬底之间的液晶的间隙发生变化,从而带来显示不均匀的问题。因而,不能如此坚固地固定液晶显示板以致于不能保留足够的机械强度。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已有技术的具有由荧光管构成的背部照明灯和导光板的液晶显示器中,没有充分考虑设置荧光管或类似物的位置以致于所述器件的尺寸不够小和重量不够轻。根据计算机化社会的近几年来的发展,希望数据处理器(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发展为尺寸为笔记本大小的轻便型,并希望作为显示单元的并主要确定数据处理器的形状、尺寸和重量的液晶显示器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已有技术中,为了将背部照明灯的导光板和液晶显示板稳定地固定在所述器件中,带来了器件外部尺寸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已有技术中,当在一个方向要抽出两个灯缆时,构成背部照明灯的荧光管的一侧端分别与两个灯缆相连,没有用于穿过灯缆使这些电缆从液晶显示器凸出的空间。而容纳灯缆的较大空间将难以减小器件的尺寸和重量。另一方面,已有的用于固定荧光管的橡胶压垫仅起到固定荧光管的作用。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所述器件中已有技术的背部照明灯导光板有许多用于固定导光板的备用区域以致导光板远大于有效光发射部分。因而,存在着器件尺寸大和非常重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在已有技术中,另一方面,在安装好液晶显示器之后,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单块模制壳(或框架件)由向下的力使其底面凸出,向下的力量液晶显示板、导光板等的重力作用于该底面的力。为了抑制这种凸出,不得不使模制壳加厚从而使液晶显示器不能变薄和变轻。
本发明第七个目标是要解决上述问题。
在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中,从另一方面来讲,背部照明灯的荧光灯管的电缆线沿所述器件的外侧延伸使得要与荧光灯管的引导端相连的所述电缆线和转换器从所述器件凸出。因而,导致了外部尺寸实际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八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要求使用薄膜晶体管作其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器具有多级灰度和单电源以便改进其性能并且轻便。然而,实现这些要求的电路消耗许多功率。进一步地,如果紧凑地将这些器件封闭起来,高紧凑地封装导致封装在电路衬底上的部件的散热问题。
本发明的第九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构成液晶显示板驱动电路的电子部件的数量大的情况下,已有技术是实用的,例如,分两级将电路衬底叠放,分别封装在两个电路衬底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数个电子部件以及用接合物将两个电路衬底电连接。然而,根据实际应用,增加电路衬底的数量,不得不增加接合物从而增加了原材料的成本和加工步骤的数量。结果带来了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十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图46是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的必要部分的内部顶视图。
字符SHD表示一个金属屏蔽壳,字符PNL代表一个液晶显示板,字符PCB,和PCB2表示设置在液晶显示板PNL的外围部分的电路衬底;字符JN表示用于电连接电路衬底PCB1和PCB2的接合物;字符SH表示在屏蔽壳SHD中形成的安装孔,它用于安装在数据处理器(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中用作显示单元的所述液晶显示器。
通常在屏蔽壳SHD的四个顶角中形成安装孔SH。然而,如果用接合物JN进行电路衬底PCB1和PCB2之间的电连接,则将一个电路衬底PCB2制成非直角形的有突出部分的特定形状,如图46所示。这种伴有电路衬底的提取效率不令人满意以致引起电路衬底的生产成本上升。
本发明的第十一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从一方面来说,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有许多分开的电路衬底,用一个接合物将它们电连接。
随着近几年在彩色液晶显示器的多层颜色方面的发展,用于指示红、绿以及蓝色的灰度的视频信号线的数量与灰度电压的数量一起增加,使得在液晶显示器和安装该液晶显示器的个人计算机等的数据处理器侧面之间具有接口功能的部件很复杂以致难以在漏极侧电路衬底和接口电路衬底之间进行电连接。此外,根据液晶显示器的颜色数量的突然增加,不仅要增加视频信号线的数量而且增加连接线的数量,这是因为,连接线完成灰度等级电压的连接,其与颜色、时钟以及电源电压的数目成正比地增加。
随着连接线的数量的增加,安装接合物的空间增大以致引起所述器件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十二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通常在金属屏蔽壳的拐角中的某部位(称为“拉伸部分”)形成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是在液晶显示器中形成的用于固定在数据处理器件(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中用作显示单元的显示器,所述的某部位与形成所述屏蔽壳的金属板是一个整体并且在不同于金属板的水平面上被拉伸形成一个平行的平面。在拉制屏蔽壳拐角的情况下,在所述拐角通过移去屏蔽壳的侧面一般可使拉伸部分减小为四分之一圆。然而从与电路衬底封装部分的布置或衬底的电连接的关系来看要求在离拐角很大距离的中间部分而不是在拐角处形成安装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拉制操作方便起见,安装孔的拉制部分的形状不能做成四分之一圆而应做成半圆,结果增大了用于安装孔的必需的面积以致于不利于减少液晶显示器的尺寸和重量。
本发明的第十三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在最近几年来,以另一方面来讲,存在着液晶显示器发出引起EMI(即电磁干扰)的有害辐射电流,因此,为了安全驱动飞机、轮船或车辆,强求处理这些电波以减少EMI。
本发明的第十四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防止上述的EMI,在日本专利申请53496/1992中提议了一种技术: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的电路衬底在其表面配制与接地导线相连的机架接地点,而且将通过部分引入金属屏蔽壳形成的爪(或细长突出物)焊接到机架接地点。根据该技术,使电路衬底的接地导线与具有非常低的阻抗的公共金属屏蔽壳相连以便在较高频率范围内增强接地导线来抑制有害辐射电波的发射。然而,在这种已有技术中,用其上表面(即所谓在显示周围的架部分)形成具有爪的屏蔽壳以致于当向电路衬底弯折爪时,爪可进入贴着电路衬底的爪轮中,从而导致弯折可加工性差。此外,由于将爪焊到机架接地点,在已附上屏蔽壳覆盖电路衬底之后不得不通过爪周围的开口进行焊接操作。这也使焊接的可加工性变差。
本发明的第十五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在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中,交替地从液晶显示板的上面和下面引出视频信号线,而且,与引出的视频信号线的输入端相连的两个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分别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的上侧和下侧,沿从外部个人计算机通过所述器件馈送的信号流设置电气部分。结果是,与个人计算机等相连的连接器和信号源集成电路设置在接口电路衬底的中心部位。顺便要说的是,如果仅在液晶显示板的一侧设置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的情况下沿上述系统的信号流设置电气部分,则应这样制做线路:将连接器设置在接口电路衬底的离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的远距离端,即最接近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的拐角的端部;信号源集成电路在离开拐角的方向上与连接器邻接。如果接着将连接器设置在接口电路衬底的最远端,即屏蔽壳拐角的附近,用具有对准的安装孔的模制壳覆盖具有安装孔的金属屏蔽壳的拐角,因为用与金属屏蔽壳构成一体的单块模制壳不能覆盖连接器以致连接器可与个人计算机等相连。结果是通过拧螺丝穿过那些安装孔来连接两个壳体不能使两个壳体固定在一起。因而,机械强度变差以致引起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十六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抑制引起EMI的不需要的辐射电波的发射,已有技术在信号源集成电路的附近或在信号传输途径的路程中分散设置了许多用于平滑信号波形的电阻和电容。所以,需要在信号源集成电路的附近和在安装驱动IC芯片的之间有一些用于插入电阻和电容的空间,从而使无信区增加到如此大以致于不能高紧凑地封装电子部分
本发明的第十七个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和一种数据处理器,通过减小机架部分的区域使它们的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牢固地固定液晶显示板以便具有高机械强度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有效地容纳背部照明灯的荧光管使其体积小、重量轻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通过在该器件中牢固地固定导光板和液晶显示板可使该器件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通过以防止荧光管的电缆从液晶显示器件中凸出来的方式固定荧光管的电缆线使该器件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通过在该器件中有效地固定导光板以及使导光板的尺寸尽可能小来使该器件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七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通过消除由于液晶显示板、导光板等的重力作用而引起的模制壳的底表面凸出和通过使模制壳变薄使该器件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八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将电缆线和转换器限定在液晶显示器内的使其体积小、重量轻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九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该器件能实现多灰度、单电源和通过解决电路衬底上部件的散热问题实现紧凑封装。
本发明的第十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少电子部件的数量和加工步骤数量以致减少生产成本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十一个目的是提供能有高提取效率的电路衬底以致减少用于电路衬底的材料的成本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十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通过即使在电路衬底之间的连接量大的情况下也以小空间连接电路衬底来使该器件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十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通过将在屏蔽壳的中部形成安装孔的情况下使安装孔的拉制部分通常减为四分之一圆周使该器件体积小、重量轻。
本发明的第十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消除有害辐射电波的发射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十五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与屏蔽壳一起制成的爪的满意的弯折和焊接可加工性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十六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机械强度和高可靠性的液晶显示器。
本发明的第十七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在作为EMI的防范措施装有电阻和电容时,该器件能减小无信号区以致非常紧凑地封装电子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一个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仅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一个较长侧面上并且与视频信号线的连接端相连。
另一个液晶显示器,它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在液晶显示板中以预定的间隔将第一和第二块绝缘衬底叠置在一起以致于分别形成的具有透明象素电极和一个取向膜的表面相对而置;在液晶显示板中,通过以框架形状加在位于两个衬底之间的边缘部分上的一个密封件将两块衬底相互粘结,同时用位于两个衬底之间的密封件来密封液晶;以及在液晶显示板中,在第一绝缘衬底的相对表面上设置的许多扫描信号线和视频信号线都有它们各自的配置在密封件的外侧的连接端;该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一个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仅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一个较长侧面上并且与视频信号线的连接端相连。
此外,一个包含液晶显示板的液晶显示器,在液晶显示板中以预定的间隔叠置在一起的第一绝缘衬底和第二绝缘衬底,并且液晶被密封在两个衬底之间,第一绝缘衬底包括许多设置在垂直方向并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扫描信号线以及许多设置在水平方向并在垂直方向延伸的视频信号线,而且第一绝缘衬底在位于两个相邻扫描信号线和两个相邻的视频信号线之间的相交区域有一个第一象素电级和一个开关元件,第二绝缘衬底具有与第一象素电极相对的第二象素电极,其特征在于一个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仅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一个较长侧面上并且与视频信号线的连接端相连。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在设置有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的显示板的另一侧面没有设置电路衬底。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设置在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的一个侧面和设置有包括电源电路和转换电路的电路衬底的另一侧面都与设置有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的显示板的侧面垂直。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当将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单元安装在预定数据处理器中时将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设置在显示单元的显示部分的上方。
为了解放上述的第二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用单片部分制成在两个叠置绝缘衬底之间密封有液晶的液晶显示板,以便通过位于单片部分的至少一个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弹性元件将液晶显示板保持并固定在该器件中。
另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在两个叠置的透明玻璃衬底之间密封有液晶的液晶显示板;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外围部分上的电路衬底;以及一个位于液晶显示板之下的背部照明灯,其特征在于: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和用于容纳背部照明灯的整体模制而成的模制壳通过它们各自的装配部分装在一起;以及通过在液晶显示板上形成的单片部分上的弹性元件将液晶显示板保持并固定在液晶显示器中。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将弹性元件放入液晶显示板的单片部分和背部照明灯之间。
另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在两个叠置的透明玻璃衬底之间密封有液晶的液晶显示板;数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的两个、三个或四个表面上的电路衬底;一个背部照明灯的导光板位于液晶显示板的下方;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一个用于容纳背部照明灯的整体模制而成的模制壳,金属屏蔽壳和模制壳通过它们各自的装配体装在一起,其特征在于用单片部分形成液晶显示板以便通过位于单片部件和导光板之间的弹性元件将液晶显示板和导光板保持住并固定在该器件中。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在液晶显示板和金属屏蔽壳之间夹有一层双面粘结片。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在液晶显示板的三个侧面或整个外围形成单片部分,尽管必须设置端电极。
为了解决上述第三个问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背部照明灯的荧光管位于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上的许多带状支承部件(Tape Carrier Package,简称TCP)之下。
另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这下的导光板;一个设置在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的周围的荧光管;许多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上的TCP,其特征在于荧光管位于许多TCP之下。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仅在液晶显示板的具有许多TCP外围部分制成一个液晶显示板的较长侧面和一个液晶显示板的较短侧面,荧光管位于许多TCP之下。
为了解决上述第四个问题,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之下的导光板,一个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的附近的荧光管;至少一个设置在导光板的上表面上的光学片;一个容纳导光板和荧光管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光学片的侧面部分放置在壳体的侧壁并以壳体的侧壁凸出;如橡胶垫之类的弹性元件插在侧壁上的光学片和液晶显示板之间。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弹性元件夹在侧壁上的光学片和液晶显示板的上透明玻璃衬底之间。
另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中的电路衬底;一个位于液晶显示板之下的导光板;一个在导光板的至少一侧面的附近的荧光管;至少一个设置在光导片的上表面上的光学片;一个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体;以及一个整体模制而成的并容纳导光板和荧光管的模制壳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光学片的四个侧面的至少一个侧面具有位于模制壳体的侧壁上并凸出的端部;弹性元件插在侧壁上的光学片和液晶显示板的上透明玻璃衬底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固定它们各自的装配件将屏蔽壳和模制壳连接起来。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光学片是位于光导片的上表面上的散射片和在散射片的上表面上形成的棱镜片。
为了解决上述第五个问题,按照本发明,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具有荧光管和荧光管电路的背部照明灯,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具有固定荧光管和电缆的弹性元件。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具有一个荧光灯管和两个电缆的背部照明灯,两个电缆各自的一端与荧光管的两端相连并且在一个共同方向上引出其它端,其特征在于夹持元件形成有用于夹持荧光管和一个或两个电缆的一个或多个孔和槽。
为了解决上述第六个问题,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将位于液晶显示板下方的背部照明灯的一个导光板和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附近的一个荧光管装入一个壳体中,其特征在于用在壳体内表面上形成的并位于导光板和荧光管之间小凸出物防止导光板向荧光管移动。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不在于壳体是一个整体模制壳体。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导光板通常为矩形。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导光板的大小尽可能与有效光发射部的大小相同。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凸出物与壳体是一个整体。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在荧光管的两个端部的附近形成两个凸出物。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通过导光板容纳部分的内壁固定光导光板的除在荧光管的侧面的一个侧面以外的三个侧面,在壳体中沿导光板的通常的矩形形状制成导光板容纳部分。
为了解决上述第七个问题,根据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除壳体框架部分之外在中心部分形成一个开口用于固定导光板。
此外,一种液晶显示器,将液晶显示板和位于液晶显示板下方的导光板装入一个整体模制壳和一个金属屏蔽壳中,其特征在于在除模制壳的框架部分之外在中心部分形成一个开口。
另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的金属屏蔽壳;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下方的导光板并且整体模制而成的模制壳;以及插在液晶显示板和导光板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将屏蔽壳压入该液晶显示器以便通过组装装屏蔽壳和模制壳各自的装配件将它们装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模制壳除其框架部分外在其中心部分形成一个开口。
为了解决上述第八个问题,根据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用在壳体中制成的槽来装配背部照明灯的电缆。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荧光灯管;用于容纳荧光灯管的整体模制壳;其特征在于用在模制壳体中制成的槽来装配与荧光灯管的两端相连的两根电缆。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板;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表面周界部分的电路衬底;在液晶显示板下面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的荧光管;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以及整体模制而成的用于容纳导光板和荧光管的模制壳,其特征在于用与模制壳的侧壁整体制成的槽容纳两个电缆,两个电缆都具有它们的分别与荧光管的两端相连的端部。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用在沿着荧光管的模制壳体的侧壁中形成的槽装配与荧光管的第一端部相连的第一电缆。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用沿着荧光管的在模制壳体的侧壁中形成的槽来装配与荧光管的第一端部相连的第一电缆;以及在与荧光管的第二端部上游的第一电缆的方向垂直方向一起引出在荧光管第二端部下游的第一电缆和与该端部相连的第二电缆。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在模制壳的数个安装孔和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较短侧面的外围部分上的电路衬底之间引出荧光管第二端部下游的第一电缆和与第二端部相连的第二电缆。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将与电缆端端连接的一个转换器在导光板外部的容纳部分中,和在模制壳体中形成的一样,容纳部分不从模制壳体中凸出来。
为了解决上述第九个问题,根据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在与放热部分相对应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凹槽。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板;位于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的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的电路衬底;壳体,其特征在于在与电路衬底上的放热部分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一个凹槽。
另外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板;位于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的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的电路衬底;设置在液晶显示板下方的背部照明灯;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整体模制的用于容纳背部照明灯的模制壳;其中使金属屏蔽壳和模制壳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模制壳在与放置在电路衬底上的放热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是有凹口的。
为了解决上述第十个问题,根据本发明,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板;以及形成的具有用于驱动液晶显示板的电路的电路衬底,其特征在于用电路衬底封装通过混合集成一部分电路形成的混合集成电路。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在电路衬底和混合集成电路之间的电路衬底上封装电子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第十一个问题,根据本发明,一个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许多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周围部分上并通过接合物电连接的分层电路衬底;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壳体,多个在壳体中形成并用于该器件的安装孔,其特征在于至少使一个安装孔远离壳体的拐角。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多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周围部分的两个、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的并且彼此分开的电路衬底;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并且设有安装孔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至少在离壳体拐角一定距离处设置一个安装孔;以及将具有通常矩形的电路衬底分成许多层并且在拐角的附近用接合物电连接。
另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许多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周围部分的两个、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的分层的电路衬底;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下方的背部照明灯;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以及一个整体模制而成的用于容纳背部照明灯的模制壳,其中屏蔽壳和模制壳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安装孔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离屏蔽壳和模制壳的拐角一定距离处;以及将具有通常矩形的电路衬底分成许多层并且在拐角的附近用接合物将其电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第十二个问题,按照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包括许多电路衬底,其特征在于电路衬底通过以两级或多级叠加的两上或多个电连接装置而相互连接。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分为多层的并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周部分的两个、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的电路衬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显示器厚度方向上以两级或多级叠加设置的至少两个接合物使电路衬底相互连接。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许多电连接的电路衬底之一是一个中间电路衬底。
为了解决上述第十三个问题,根据本发明,一个具有一个带安装孔的金属壳体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将安装孔定位在离壳体拐角一预定距离的分开的中间部位而且在一个拉伸部分中,该拉伸部分与制成壳体的金属板是整体制成的并且在不同于金属板的平面上形成一个平行的平面;拉伸部分通常为四分之一圆周形状;在拉伸部分和与拉伸部分邻接的金属板之间的沿径向部分形成带凹槽的四分之一圆。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数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周围部分的两上、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的电路衬底;一个位于液晶显示板下方的背部照明灯;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蔽壳;以及一个用于容纳背后灯的整体模制壳,其中屏蔽壳和模制连接在一起,而且屏蔽壳和模制壳制有相互对准的安装孔,其特征在于:将安装孔定位在与壳体拐角分开一预定距离的中间部分并在一个拉伸部分中,该拉伸部分与制成壳体的金属板是整体制成的并且在不同于金属板的平面形成一个平行的平面;使拉伸部分通常为四分之一圆形状;以及在拉伸部分和与拉伸部分邻接的金属板之间沿径向部分形成带凹槽的四分之一圆形状。
为了解决上述的第十四和第十五个问题,根据本发明,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形成在其至少一部分上有一个框架接地点的电路衬底;以及与屏蔽壳的侧面整体制成的爪与框架接地点相连。
此外,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液晶显示板数个放在液晶显示板的两个、三个或四个外周围部分的电路衬底;以及一个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电路衬底的金属屏蔽壳体,而且金属屏蔽壳体具有一个将液晶显示板露出外部的显示窗口,其特征在于:形成数个在其至少部分上有一个框架接地点的电路衬底;以及与屏蔽壳的侧面整体制成的爪和框架接地点相连。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由切割侧表面的一部分形成爪;通过弯向液晶显示器的内部来连接爪。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爪和框架接点相互焊接。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将电路衬底分成许多层。
为了解决上述第十六个问题,根据本发明,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第一侧面外部的用于驱动信号线的第一电路衬底;一个设置在与第一侧面邻接并与其垂直的第二侧面的外部的第二电路衬底,第二电路衬底具有一个用于连接外部的连接器;一个在其拐角附近具有安装孔并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第一、第二电路衬度的壳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第二电路衬底在其远离第一电路衬底的端部配有具有一个低高度的电子部件;使连接器与在离开端部方向上的电子部件邻接。
此外,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个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第一侧面的外部用于驱动信号线的第一电路衬底;一个设置在与第一侧面垂直并邻接的第二侧面的外部的第二电路衬底,第二电路衬底具有一个用于连接外部的连接器,一个在其拐角附近具有第一安装孔并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和第一、第二电路衬底的第一壳体;一个位于液晶显示板下方的背部照明灯;以及一个具有与第一安装孔对准的第二安装孔并用于容纳背部照明灯的第二壳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第二电路衬底在其远离第一电路衬底的端部配置具有一个低高度的电子部件;使连接器与在离开端部方向上的电子部件邻接。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在与设置有第一电路衬底的液晶显示板的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三侧面的外部没有设置电路衬底。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第一电路衬底是一个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设置在与设置有第二电路衬底的液晶显示板的第二侧面相对的第四侧面上。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第二电路衬底是一个具有一个电源电路和一个转换电路的接口电路衬底。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下面电子部件是一个信号源集成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第十七个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将许多用于EMI的防范措施的许多电子部件集中地设置在电路衬底上。
液晶显示器的特征还在于:将许多用于EMI的防范措施的电容和电阻集中地设置在与信号源集成电路分开的电路衬底的端部和一个驱动IC芯片的电流方向的下游。
此外,液晶显示器包括:设置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周围部分的两个、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的电路衬底,其特征在于将许多EMI的防范措施所用的电容和电阻与信号源集成电路分开集中地设置在沿驱动IC芯片的信号流方向下游的电路衬底的端部。
[操作]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仅对液晶显示板的一侧分出数个视频信号线的连接端,要与这些连接端相连的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设置在该显示板的侧面,通常仅设置在较长侧面。结果,使环绕显示单元的框架部分的面积减小从而使液晶显示器以及装有液晶显示器的数据处理器的大小和重量减小。此外,当将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单元组装在数据处理器(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中时,设置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的侧面位于显示部分的上侧面。在显示单元铰接到键盘部分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中,可容易地获得将铰链接到显示部分的下部的空间以便使显示的垂直位置合适。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使构成液晶显示板的两个绝缘衬底之一凸出并与用单片部分一起制成,而且仅通过装在单片部分上的弹性元件将所述衬底之一固定,以致于即使压力很大,但在两个衬底之间的间隔不变,因而不会引起显示非均匀性。结果是,能使液晶显示板的推压力增大从而改善机械强度和可靠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将细长的荧光管设置在许多封装在液晶显示板的外围部分上的TCP下面的空间中以便能有效地容纳在一个高空间。从而器件的外部尺寸减少以致器件的体积和重量下减。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设置在导光板上的至少一个光学片(例如散射片或棱镜片)的端部从导光板的侧面的端部突出并放在容纳导光板壳体的侧壁上,而且弹性元件(例如橡胶垫)夹在侧壁上的光学片与液晶显示板之间,并由壳体牢牢地固定,以便在器件中能牢固地支撑和固定导光板和液晶显示板。另外,这种夹持结构能减少器件的外部尺寸并因此减少器件的尺寸和重量。顺便说说,弹性元件(如像胶垫)能有效地避免由于构成液晶显示板的两块透明玻璃衬底之间的间隙变化所产生的显示不均,因为如果弹性元件夹在壳体侧壁的光学片与两块透明玻璃衬底的上透明玻璃衬底之间,这些衬底中就有一块被推上。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由弹性元件制成的支承元件(如橡胶衬套)夹住荧光管和荧光管电缆。结果,将电缆不凸出地容纳在液晶显示器中,以便液晶显示器做得体积小、重量轻,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背部照明灯的导光板的尺寸做得如有效光发射单元那么小,以致能将电子部件装在由已有技术的导光板已占有的空间中。同时,导光板由形成在容纳导光板的壳体的内表面上的小凸出部分支撑着,以便在小的空间内能支撑导光板。结果,显示器能做得体积小、重量轻,从而生产成本降低。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在模制壳体底面的中央而不是周边框部分有一个大开口,以便防止模制壳体的底面由于模制壳体底面受到垂直向下的力所产生的凸出,即在液晶显示器组装后,由液晶显示板的重量和内压力所产生的力。结果,模制壳体可以变薄,以减少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和重量。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将用于与背部照明灯的荧光管的两端相连的两根电缆放在壳体中形成的凹槽中,将转换器装入在导光板的外侧的模制壳体中形成的容纳部分中,以便将电缆和转换器在不从显示器中凸出的情况下能将电缆和变换器装入。结果,液晶显示器能做得体积小、重量轻,生产成本降低。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在与壳体发热部分相对应的部分做有槽口。结果,能得到具有这样一种电路的液晶显示器,该电路不仅能改进放热部分的散热、电路的高紧密封装能力和紧凑性,而且能实现多级灰度,单电源和压模封装。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将混合式集成电路封装在电路衬底上以便能减少电子元件的数量,通过混合集成用于驱动液晶显示板的一部分电路来制备混合集成电路。同时,由于既不再需要另一块电路衬底又不再需要任何连接器,就能减少材料费用和加工步骤。结果,能降低生产成本以改进产品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通过在远离壳体拐角处设置壳体的安装孔,可以保留出用于由连接器电连接电路衬底的空间,并基本上为矩形,以致于使电路衬底的抽取效率变高,以降低用作电路衬底的材料的成本。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可有效地利用显示器在厚度方向的空间以致于通过二层或更多层叠加的二个或更多个电连接装置将许多电路衬底的电连接。结果,即使电路衬底的电连接线很多,也可以将它们连接在小的空间中,以减少液晶显示器的体积和重量。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如果想做,在离金属壳体拐角一个相当大的预定距离的中间部分,通过在与安装孔一起将形成的拉伸部分和邻近前者的金属板之间的四分之一圆周的径向部分开槽口能形成安装孔,以将拉伸部分拉成四分之一圆周。结果,液晶显示器能做得体积小、重量轻。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通过在金属屏蔽壳中开槽口整体形成的爪与框架接地点相连接,在电路衬底的表面上形成与接地导线相连的框架接地点。结果,接地导线与具有足够低阻抗的公用金属屏蔽壳相连,以致于在较高频范围内使它们加强,以抑制有害辐射电波的发射。
此外,由于在屏蔽壳的侧面上形成爪,所以,弯折时,它们与在上表面上形成的爪不同能保持与电路衬底无任何接触,从而可得到令人满意的易加工性。换句话说,在将爪焊到框架接地点上的情况下,在与液晶显示板相连的电路衬底已装在屏蔽壳中后,仍能从敞开的屏蔽壳的内表面焊接该电路衬底,以致可焊性极好。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将具有低电平的信号源集成电路的电子元件装在具有与外面连接的连接器的电路衬底的最远端,即,在用于容纳电路衬底和液晶显示板的壳体的拐角附近的电路衬底上,而且在离开拐角的方向邻近安装连接器。结果,可以用与前述壳体整体形成的盒或与前述壳体分开的盒来覆盖与安装孔一起形成的壳体的拐角附近。当将显示器装在数据处理器(如个人计算机)中时,用螺钉或类似物穿过安装孔将显示器壳体的拐角牢牢地夹持和固定,以便能改进机械强度,从而改进产品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许多作为EMI防范措施的电子元件集中装在电路衬底上,以便能减少不必要的空隙以便电子元件紧凑地封装。结果,液晶显示器可以做得体积小、重量轻,生产成本降低。
图1是根据本发的一个有源矩阵型彩色液晶显示器的一个液晶显示模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必要部分的顶视平面图,它表示液晶显示单元的一个象素和其周围部分。
图3是图2中沿3-3线的剖面图,它表示一个象素和其周围部分。
图4是沿图2中4-4线的一个辅助电容器Cadd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设置许多图2中所示的象素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必要部分的顶视图。
图6是只表示图2中所示象素的层g2和As的顶视图。
图7是只表示图2中所示象素的层d2、d2和d3的顶视图。
图8是只表示图2中所示象素的象素电极层ITO1,光屏蔽膜EM和滤光层FIL的顶视图。
图9是必要部分的顶视图,它只表示了图5所示象素阵的象素电极层,光屏蔽膜和滤光层。
图10是表示栅线GL的栅极端(CTM之间的连接部分附近的顶视及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漏极端DTM和视频信号线DL之间连接部分附近的顶视图及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有源矩阵型彩色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单元的等效电路方框图。
图13是图2中所示象素的等效电路方框图。
图14是象素部分和栅极端部分截面的流程图,并表示了在衬底SUB1侧面的制作步骤A至C。
图15是象素部分和栅极端部截面的流程图,并表示了在衬底SUB1侧面的制作步骤D至F。
图16是象素部分和栅极端部截面的流程图,并表示了在衬底SUB1侧面的制作步骤G至I。
图17是用于解释显示板的矩阵型外层部分结构的顶视图。
图18是用于更具体地解释图17中的外层部分的板顶视图。
图19是包括上和下衬底的电连接部分的显示板的拐角的放大了的顶视图。
图20是表示在板的拐角附近和中央以及在两侧的视频信号端部附近矩阵的象素部分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左手边的扫描信号端和右手边没有外接端的板边缘部分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部件TCP结构的剖面图,其中构成驱动电路的集成电路块CHI装在一个软线衬底上。
图23是必要部件的剖视图,并表示了部件TCP
与显示板PNL的视频信号电路端DTM相连接的状态。
图24是具有液晶显示板PNL和其中装有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屏蔽壳SHD的顶视图,以及沿A-A线截面、B-B线截面、C-C线截面和D-D线截面的剖面图。
图25是屏蔽壳SHD的顶视图,以及它的前侧、后侧、右手边和左手边。
图26是带有液晶显示板PNL和其中装有部件TCP的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底视图,以及沿A-A线、B-B线、C-C线和D-D线截面的剖面图。
图27是其中没有装入部件TCP的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详细底视图。
图28是绝缘板INS1至INS3的顶视图,以及沿A-A线、B-B线和C-C线的截面的剖面图。
图29(A)是接口电路衬底PCB3的顶视图,而图29(B)是接口电路衬底PCB3的底视图。
图30是装在接口电路衬底PCB3上的混合集成电路HI的横截侧和正侧图。
图31是栅侧电路衬底PCB1的底视图。
图32是栅侧电路衬底PCB2的底视图。
图33是部件TCP的顶视(或底视)图。
图34是许多装好的TCP的顶视(或底视)和侧视图。
图35(A)、(B)和(C)分别是接合器JN1至JN3的顶视图。
图36是接合器JN1和JN2在装好时的顶视和侧视图。
图37是底壳MCA的顶视、正视、后视、右手边和左手边视图。
图38是底壳体MCA的底视图。
图39(A)是装在底壳MCA中的导光板GLB、荧光管LP、橡胶套GB等的顶视图,图39(B)是沿图39(A)中的B-B线的截面图,和图39(C)是沿图39(A)中C-C线的截面图。
图40(A)是背部照明灯BL的基本部件(包括荧光管LP、灯缆LPC和橡胶套GB)的顶视图,图40(B)是沿图40(A)中A-A线的截面图,图40(C)是沿图40(A)中C-C线的截面图。
图41是装在底壳MCA中的背部照明灯BL的基本部件(包括导光板GLB、荧光管LP等)的剖面图。
图42是液晶显示模块MD的基本部件的剖面图,并表示了导光板GLB和液晶显示板PNL的支撑结构。
图43是液晶显示板PNL、带有装有部件TCP的电路衬底PC3、到PCB3以及橡胶垫GC的底视图。
图44是基本部件的剖面图,并表示了电路衬底SHD、液晶显示板PNL、橡胶垫GC和底壳体MCA的组装状态。
图45是基本部件的剖面图,并表示了电路衬底SHD、液晶显示板PNL、橡胶垫GC和底壳MCA的已有技术的组装状态。
图46是表示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模块MDL的安装孔SH的方框图。
图47是其中装有液晶显示模块MDL的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机的透视图。
本发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以及本发明的其它特性将通过如下参照附图的描述变得很清楚。
《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关于有源矩阵型彩色液晶显示器的实施例的结构。顺便说说,在描述实施例的所有附图中以相同参考标记表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而且将省略它们的重复的描述。
《矩阵部分的概述》
图2是应用于本发明的有源矩阵型彩色液晶显示器的一个象素和其周围部分的一个实施例的顶视平面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剖面图。另一方面,图5是表示设置许多图2中所示象素的情形的顶视图。
如图2所示,在两个邻接扫描信号线(例如栅极信号或水平信号线)GL和两个视频信号线(例如漏极信号线或垂直信号线)DL之间的交叉区域(由4个信号线确定)设置每一个象素。每一象素包括一个薄膜晶体管TFT,一个透明象素电极ITO1和一个辅助电容器Cadd。扫描信号线GL在行方向上延伸并在列方向上设置了大量扫描信号线。视频信号线DL在列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行方向设置大量的视频信号线。
如图3所示,穿过液晶层LC在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的一侧形成薄膜晶体管TFT和透明玻璃电极ITO1,并且在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的一侧形成彩色膜FIL和用于光屏蔽的背后矩阵图案BM。作为例子,将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的一侧制成大约1.1mm厚。再在透明玻璃衬底SUB1和SUB2的双侧表面上,形成氧化硅层SIO,SIO通过浸涂处理沉积而成。结果是,即使是在透明玻璃衬底SUB1和SUB2的表面形成了很明显的裂缝,也能用氧化硅层SIO覆盖,以致扫描信号线GL和要沉积在其上的背后矩阵图案BM能保持它们的膜的质量均匀。
在内侧的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或液晶LC的一侧)的表面上,顺序分层形成光屏蔽膜BM,滤色片FIL,钝化膜PSV2,公共透明象素电极ITO2(或COM)以及上取向膜ORI2。
《矩阵周围的概念》
图17是表示显示板PNL的矩阵(AR)周围的必须部件的顶视图,显示板PNL包括上和下玻璃衬底SUB1和下玻璃衬底SUB2。图18是进一步放大了的周围部分的顶视图。图19是放大了的表示与图17和18所示显示板的左手上角相应的一个密封部分SL的附近的顶视图。进一步地,图20在左手边表示图3的一个剖面,在右手边表示沿图19线19a-19a所取的一个剖面,以及表示与视频信号驱动电路相连的外部连接端DTM的附近的一个剖面。同样,在图21中,左手边表示与扫描电路相连的外部连接端GTM附近的一个剖面图,在右手边表示无外部连接端的密封部分附近的一个剖面图。
在该显示板的制备过程中,如果显示板尺寸小,则同时制造许多器件并由一单片玻璃衬底来分割以提高生产量,但如果显示板的尺寸大,则制作任何种类的标准尺寸的玻璃衬底并将其减少到与具体种类匹配的尺寸以共用生产设备。在两种情况下,都在一系列步骤之后切割玻璃。在表示后者例子的图17至19中,图17和18表示已切割上衬底SUB1和下衬底SUB2之后的状态,图19表示切割操作之前的状态。字母LN表示在切割操作前的两个衬底的边缘,字符CT1和CT2表示衬底SUB1和SUB2待被切割的各部分。在两个情况下都将上衬底SUB2的尺寸限制在下衬底SUB1的以内,使得在完成状态呈现的外连接端组Tg和Td(尽管下标省略)部分(位于附图的上、下和左手侧)可暴露于外侧。给连接端组Tg和Td这样命名以致于在TCP部件如图22和23所示的单元集中许多扫描线连接端GTM,视频信号电路连接端DTM和它们的导线,用TCP部件封装集成电路芯片CHI。使从每一组的矩阵部分到外连接端部分的导线向两端倾斜。这是因为要使显示板PNL的连接端DTM和GTM与部件TCP行距和在每一部件TCP的连接端间距相配。
沿透明玻璃板SUB1和SUB2的边缘并在其之间,制成用于密封除液晶入口INJ以外的液晶LC的密封图案SL。作为例子,密封材料由环氧树脂制成。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的侧面的公用透明象素电极ITO2在本实施例的四个拐角通过银膏材料AGP在至少一部分与导线INT相连,在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的侧面形成导线INT。以与下面将描述的制作栅极端GTM和漏极端DTM的相同步骤来形成导线INT。
在密封图案SL中形成取向膜ORI1和ORI2,透明象素电极ITO1,公用透明象素电极ITO2,以及各个层。分别在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和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的外表面各自形成极化板POL1和POL2。在由位于用于设定液晶分子取向的下取向膜ORI1和上取向膜ORI2之间的密封图案SL限定的区域内填入液晶LC。在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一侧的钝化膜PSV1上制作下取向膜ORI1。
这样组合液晶显示器:叠放在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和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一侧的各层;在衬底SUB2一侧制成密封图案SL,将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和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叠加;从密封单元SL的开口INJ注入液晶LC,用环氧树脂或类似的东西密封注入入口INJ;切割上、下衬底。
《薄膜晶体管TFT》
如果将正偏压加到栅电极GT,会使薄膜晶体管TFT在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沟道电阻减小。如果将偏压减小为0,薄膜晶体管TFT工作以使其沟道电阻增加。
在象素中将每个象素的薄膜晶体管TFT分成两个(或多个)以致它由薄膜晶体管(或分开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组成。分别制作这些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并具有大致相等的尺寸(在沟道长度和宽度方面)。每个分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主要由一个栅电极GT,一个栅绝缘膜GI,一个本征型(即没有掺导电型决定性杂质的本征型)非晶硅(Si)半导体层AS,以及一对源电极SD1和漏电极SD2组成。顺便说说,对源极和漏极的内部限定依赖于在它们之间的偏压极性,而且在本显示器的电路中该极性在工作过程中是转换的。然而,应理解源极和漏极在工作过程中是互换的。但是,在下面的描述中仅为了方便,将一个定为源极而另一个定为漏极。
《栅电极GT》
形成从扫描信号线GL(或″T形″中的分支)垂直(即图2和6中所示的向上)地突出的栅电极,如图6(仅表示图示2的第二导电层g2和i型半导体层AS的一个顶视图)详细所示。栅电极GT延伸到与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分开制成的区域。这些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有它们各自的并入扫描信号线GL的集成栅电极GL(作为它们共同的栅电极)。栅电极GT由单级导电层g2构成。第二导电层g2,如通过喷镀厚度约1000至5500埃的铝(Ae)制成。在栅电极GT上,有一层AL的阳极氧化膜AOF。
将这种栅电极GT制做得稍微大点以便完全覆盖半导体层AS(向上看),如图2和3以及图6所示。因此,万一象荧光管这样的背部照明灯BL接触到衬底SUB1的底部,这种不透光铝栅电极GT产生阴影以屏蔽半导体层AS不受背部照明灯的影响,这样就基本消除了由于光辐射产生的传导现象,如TFTs的断开特性的退化。这里,栅电极GT的因有尺寸给定为让在源极电极SD1和漏极电极SD2之间延伸的最小必要宽度(包括能设置栅电极GT、源电极SD1和漏电极SD2)。根据决定互导gm的因子W/L确定用于决定沟道宽度W的深度,即,与在源极SD1和漏极SD2之间的距离L的比。本液晶显示器中栅电极GT的尺寸自然地比前面所述固有尺寸做得大。
《扫描信号线GL》
由第二导电膜g2构成扫描信号线GL。与栅电极GT的第二导电膜g2一起以相同的步骤形成扫描信号线g1的第二导电膜g2。另外,也用阳极化的铝氧化膜AOF在其上形成扫描信号线。
《栅绝缘膜GI》
绝缘膜GI用作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的各个栅绝缘膜。在栅电极GT和扫描信号线GL上形成绝缘膜GL。例如,绝缘膜GI由等离子体CVD制备的氮化硅膜制成,厚度为1200至2700埃(例如,在本液晶显示器中大约2000埃)。形成栅绝缘膜GI以覆盖整个矩阵部分AR,如图18所示,而且使其周围部分除去以将外连接端DTM和GTM暴露到外边。
《i型半导体层AS》
i型半导体层AS用作分成许多部分的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的各沟道形成区,如图6所示。i型半导体层AS由厚度大约为200至2200埃(例如,在本液晶显示器中大约为2000埃)的非晶硅膜或多晶硅膜形成。
在形成Si3N4栅绝缘膜GI之后,除使用公用等离子体CVD系统之外通过改变供给气体的成份来制成i型半导体层AS,以便使i型半导体层不从系统暴露到外侧。另一方面,随后又同样制成用于欧姆接触的渗入2.5%的磷(P)的N(+)型层do(如图3所示),厚度为大约200到500埃(例如,在本液晶显示器中约为300埃)。在此之后,将下衬底SUB1拿出CVD系统,而且通过照相技术使N(+)型层do和i型层AS形成多个独立岛的图案,如图2、图3和图6所示。
也在扫描信号线GL和视频信号线DL的交叉部分之间形成i型半导体层AS,如图2和图6所示。形成交叉i型半导体层AS以减少在交叉部分处的扫描信号线GL和视频信号线DL之间的短路。
《透明象素电极ITO1》
透明象素电极ITO1构成液晶显示的象素电极的部件之一。
透明象素电极ITO1既与薄膜晶体管TFT1的源极SD1又与薄膜晶体管TFT2的源极SD1相连。因此,即使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中有一个变得有缺陷,在缺陷带来有害作用的情况下也可用激光束切割一合适的部分。换句话说,由于别的薄膜晶体管在正常工作,这种情况可以维持。顺便说说,两个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都变得有缺陷的可能性很小,点缺陷或线缺陷的概率可以通过复接系统急剧减少。透明象素电极ITO1由第一导电膜d1构成,而该导电膜是由具有厚度为1000至2000埃(例如,在本液晶显示器中约为1400埃)的透明导电膜(氧化铟锡,如ITO或NESA膜)制成。
《源极电极SD1和漏极电极SD2》
隔开的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的各个源电板SD1和漏电极SD2在半导体层AS上形成并相互分离,如图2、图3和图7中所示(只将a表示给说明图2中层d1至d3的平面图)。
每个源电极SD1和漏电极SD2通过将第二导电膜d2和第三导电膜d3从与N(+)型半导体层do接触的下侧顺序地叠加而形成。源电极SD1的这些第二导电膜d2和第三导电膜d3按与漏电极SD2相同的制作步骤形成。
第二导电膜d2由厚度为500至1000埃(如,本液晶显示器中约为600埃)的喷镀铬(Cr)膜构成。所形成Cr膜的厚度不大于2000埃,其原因是如果它太厚会产生高的应力。Cr膜与N(+)型半导体层do接触很好。Cr膜构成了防止后面要描述的第三导电膜d3的铝扩散到N+)型半导体层do中去的所称的″阻挡层″。第二导电膜d2不仅可以由前述的Cr膜制成,而且可以由难熔金属(如Mo,Ti,Ta或W)膜或它的硅化物(如MoSi2,TiSi2或WSi2)制成。
第三导电膜d3由喷镀厚度为约3000至5000埃(如在本液晶显示器中约为4000埃)的铝构成。使铝层受到的压力小于Cr层,以致将它制成较大的厚度来减少源电极、漏电极SD2和视频信号线DL的电阻。第三导电膜d3不仅可以由纯铝膜制成,而且可以由含有硅或铜(Cu)作为添加物的铝膜制成。
在用相同的掩模图案使第二导电膜d2和第三导电膜d3已制成图案之后,通过使用相同的照相掩模或第二导电膜d2和第二导电膜d3而取替N(+)型层do。特别地,在留下第二导电膜和第三导电膜d3的自动校准中将留在i型层AS上的N(+)型层do去掉。同时,在浸蚀N(+)型层do以去除它的整个厚度时,会使i型层AS在其表面部分稍许腐蚀,而这种去除可以由浸蚀时间来控制。
源电极SD1与透明象素电极ITO1相连。源电极SD1沿着i型半导体层AS的阶梯形状(如与第二导电膜d2、阳极氧化膜AOF、i型半导体层AS和N(+)型半导体层do的总厚度相对应的阶梯)形成。更特别地,源电极SD1由沿着i型半导体层AS的阶梯形状形成的第二导电膜d2和形成在第二导电膜d2之上的第三导电膜d3构成。制成源电极SD1的这种第三导电膜d3以重叠在i型半导体AS上,因为由于应力的增加而使得第二导电膜d2的Gr膜不可能做得如此之厚以安放在i型半导体层AS的阶梯形状上。简言之,第二导电膜d2做得厚是为了改进阶梯覆盖范围。第三导电膜d3可以做得厚以便它能大大地有助于减少电源极SD1的电阻(以及漏极电极SD2和视频信号线DL的电阻)。
《钝化膜PSV1》
在薄膜晶体管TFT和透明象素电极ITO1之上,形成有钝化膜PSV1,它主要用于保护薄膜晶体管TFT不受湿度等的影响。这样,要使用的钝化膜PS1是高度透明的和防潮的。钝化膜PS1由氧化硅膜或用等离子体CVD制备的氮化硅膜制成,厚度约1微米。
如图19所示,形成钝化膜PSV1以封住整个矩阵部分AR,并且在矩阵部分的周边部分去掉纯化膜PSV1以使外连接端OTM和GTM露在外边,以及在通过银膏AGP将处于上衬底SUB2一侧的公用电极COM与连接下衬底SUB1的导线INT的外连接端相连的部分上去掉钝化膜PS1。与钝化膜PSV1和栅绝缘膜GI之间的厚度连接相联系,考虑到钝化效果,前者做得厚,而考虑到晶体管的互导gm,后者做得薄。结果,如图19所示,具有高钝化效应的钝化膜PSV1做得比栅绝缘膜GI大以便于使其周边部分尽可能宽地钝化。
《屏蔽膜BM》
在上衬底SUB2一侧,设置有屏蔽膜BM,用于避免任何外源光(如,来自图3顶部的光)进入要用作沟道形成区的i型半导体层AS,如图8中所示画阴影线的图形。这里,图8是只表示含有图2中的ITO膜、滤光层FIL和屏蔽膜BM的第一导电层d1的顶视图。屏蔽膜BM由一种对光具有高的屏蔽性能的膜制成,如铝膜或铬膜。在本液晶显示器中,屏蔽膜BM由通过喷镀的铬膜制成,厚约1300埃。
结果,由薄膜晶体管TFT1和TFT2公用的半导层AS夹在上屏蔽膜BM和除较大的栅电极GT之外的下屏蔽膜之间,以便它可屏蔽外部自然光或背后光。屏蔽膜BM形成在象素周围,如图8中阴影所示。特别地,屏蔽膜BM呈格状(黑阵的格),定义着一个象素的有效显示区域。结果,通过屏蔽膜BM使每个象素的轮廓清晰以改进对比度。换句话说,这种屏蔽膜BM有两个功能,即对半导体层AS和黑矩阵的屏蔽功能。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屏蔽膜BM使与研磨方向的垂足相对而置的透明象素电极ITO1的部分(在图2的下右手边部分)与光屏蔽,即使在上述部分引入一个畴区(domain),因该区是遮光的所以显示特性几乎不会变坏。
顺便说说,可将背部照明灯固定到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的一侧,而下透明玻璃衬底SUB1可放在观察一侧(暴露于外面)。
另外,屏蔽膜BM在其周围部分用框形图案制成,并归并到具有许多做成点形状的开口的矩阵部分的图案中,如图18所示。使在周围部分的屏蔽膜BM延伸到部分SL的外侧,如图18至21所示,由此防止漏泄光(如从提供的象个人计算机之类的机器中反射的光)进入矩阵部分。另一方面,将屏蔽膜BM限制到衬底SUB2的边缘的内侧大约0.3至1.0mm的范围内,并且屏蔽膜是成形加工的以避开衬底SUB2的切割区。
《彩色滤光器FIL》
通过用一种染色剂对一种由树脂材料(如丙烯酸树脂)制成的染色基质进行冷却来制备彩色滤光器FIL。彩色滤光器FIL被制成条形(如图9所示)并位于面向象素的位置。(图9示出了仅在图5中表示的第一导电膜d1,黑白阵列层BM及彩色滤光器层FIL,且B、G和R滤光器被分别以交叉方式画以45°和135°的阴影线)。将彩色滤光器做得略大一些以全部覆盖住象素电极ITO1,如图8至9所示。屏蔽膜BM位于象素电极ITO1周边的内侧以便与彩色滤光器FIL和象素电极ITO1重叠。
彩色滤光器FIL可以按下列方式形成。首先,在上部透明玻璃衬底SUB2的表面上形成染色基质,并利用光刻技术将除位于红色彩色滤光器形成区域内的染色基质以外的染色基质去除。此后,用红色染色剂对染色基质进行染色并固定以构成红色滤光器R,然后,采用类似步骤依次形成绿色滤光器G和蓝色滤光器B。
《钝化膜PSV2》
设置钝化膜PS2是为了防止用于不同颜色的彩色滤光器FIL的染色剂泄漏到液晶LC中。钝化膜PS2是由透明树脂材料(如丙烯酸树脂或环氧树脂)制成的。
《公用透明象素电极ITO2》
公用透明象素电极ITO2相对于透明象素电极ITO1,它被设在每个象素的下部透明玻璃衬底SUB1的侧面,以便于液晶LC具有其随每个象素电极ITO1与公用象素电极ITO2之间的电势差(或电场)变化的光学状态。该公用透明象素电极ITO2被加以公用电压Vcom。在本实施例中,该公用电压Vcom被设在位于低电平的驱动电压Vmin和高电平的驱动电压Vmax之间的一个中间电位上,上述两个高、低电压值均被加在视频信号线DL上。如果用于视频信号驱动电路的集成电路的电源降低到一半的话,可以施加一个交流电压。顺便说一下,公用透明象素电极ITO2的顶面形状参照图18和19。
《栅极端部分》
图10示出了从显示阵列的扫描信号线GL到其外部联接端GTM的连接结构,(A)为顶视图,而(B)是沿(A)中的B-B线的剖面图。顺便说一下,图10对应于图19的下部,为简便起见,阴影线部分是用直线表示的。
字母AO代表光刻掩膜图案,也就是说,对于选择性的阳极氧化的光阻材料图案。结果,该光阻材料被阳极氧化,然后去除,所以并不是整体地留下,示出的图案AO而只是留下一个轨迹,因为氧化膜AOF是在栅极线GL中有选择地形成的,如截面图所示。参照顶视图中的光阻材料的边界线AO,左手一侧是用光阻材料覆盖而不被阳极氧化的区域,而右手一侧则是暴露在光阻材料以外而被阳极氧化的区域。阳极氧化的AL层g2的表面上形成有其氧化物Al2O3的膜AOF且下面的导电部分体积减小。当然,阳极氧化作用应当在适当的电压下以适当的时间进行以便留出导电部分。掩膜的图案AO是以折线而不是直线形状贯穿扫描线GL的。
如图所示,AL层g2被画以阴影线以便理解,但留下的非氧化区域被画上了梳状线。这样做是为了使断线及导电性损失的可能性压缩至最低限度,同时,通过缩短每层AL层的宽度和将它们平行地束在一起来防止任何金属须的形成,因为针须将会出现在较宽的AL层的表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梳状根部的部分被沿着掩膜AO进行了位移。
栅极端GTM是由下列构成的:一个Cr层g1,它与氧化硅(SiO)层具有极好的接触,并具有比Ae或类似金属高的阻止电蚀作用的能力;和保护Cr层g1表面并与象素电极ITO1具有相同的电平(属于同一层并同时形成)的透明导电层d1。顺便说一下,在栅极绝缘膜G1上方及侧面留下形成的导电层d2和d3,结果,用光电阻材料覆盖导电层g2和g1以使它们不会在腐蚀导电层d2和d3时被针孔或类似物腐蚀掉。此外,设置了向右延伸穿过栅极绝缘膜g1的ITO层d1以进一步完成类似的防范措施。
在顶视图中,栅极绝缘膜GI是在比其边界更靠右手边的位置形成的,且钝化膜PS1也是这样形成的,这样,左手侧的栅极端部分GTM可以暴露出来与外部电路形成电接触。虽然只示出了一对栅极线GL和栅极,但事实上在图19中垂直设置了许多对以构成栅极端组Tg(如图18和19所示),而且这些栅极端的左手端部在制造过程中被延长而跨过基底的切割区域CT1并用线SHg将其短路。在制造过程中的这种短路线SHg对在阳极氧化时提供电源以及在摩擦取向膜ORT1时防止静电击穿是很有用的。
《漏极端DTM》
图11是表示从视频信号线PL到其外部联接端DTM的连接关系的示图,且(A)表示顶视图,而(B)表示沿(A)中的线B-B的剖面图。顺便说,图11对应于图19的上部右手一侧的部分,且其右手一侧的方向对应于衬底SUB1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尽管为简便起见而改变了附图的方向。
字母TSTd代表一个测试端,它不与任何外部端相连,但是被加宽以便与探头或类似物相接触。同样,漏极端DTM也做得比导线部分宽以便与外部端相连接。测试端TSTd和外部连接漏极端DTM可以以垂直交错多种不同方式交替排列以便使测试端TSTd接在端点上不会达到衬底SUB1的端部,如图所示。但是,多个漏极端DTM构成了漏极端组Td(其下标被省略了),如图19所示,并延伸超过了衬底SUB1的切割线CT1,使所有的组都被线SHd彼此短路以防止在制造过程中的任何静电击穿。漏极的连接端穿过阵列与视频信号线DL的对侧相连,在该线上已连有测试端TSTd,而测试端TSTd穿过阵列与已连有漏极连接端DTM的视频信号线DL的相对侧相连。
由于一个类似于栅极端GTM的原因,漏极连接端DTM由两层构成,即Cr层g1和ITO层d1,并通过该去除了栅极绝缘膜GI的部分与视频信号线DL相连。设置了在栅极绝缘膜GI的端部上方形成的半导体层AS以将栅极绝缘膜GI的边缘蚀刻成锥形。为了与外部电路相连,自然要将钝化膜PSV1从漏极端DTM上除去。字母AO代表前面提及的阳极氧化掩膜,该掩膜所形成的周边将整个阵列封住。如图所示,左手一侧用掩膜覆盖住,但剩余部分不含g2层,因此与图案无关。
如图19中的(C)所示,构成了从阵列部分至漏极端部分DTM的导线,使得与视频信号线DL有同一电平的d2和d3层就在与漏极端部分DTM有同一电平的d1和g1层上的密封图案SL的中间相互层叠。这种组成结构是为了降低断线的可能性从而尽可能地用钝化膜PSV1和密封图案来保护电蚀Al层。
《辅助电容器cadd结构》
形成透明象素电极ITO1以便与相邻的扫描信号线GL在相对于与薄膜三极管TFT相连的那端重叠。这种重叠构成了一个闭锁电容元件(或静电电容元件)Cadd,该元件将透明象素电极ITO作为其一个电极PL2而将相邻的扫描信号线GL作为其另一个电极PL1,如可从图2和图4中明显看出。该闭锁电容元件Cadd的绝缘膜构成如F:。作为薄膜三极管TFT的栅极绝缘膜的绝缘膜GI以及阳极氧化膜AOF。
如可从图6明显看出的,辅助电容器Cadd是在扫描栅极线GL的第二导电层g2的加宽部分中形成的。这里,第二导电膜g2在与视频信号线DL交叉的部分处变薄以便降低与视频信号线短路的可能性。
即使透明象素电极ITO1在辅助电容器Cadd的电极PL1的阶梯部分处断路,这种故障也可以通过由在阶梯两端形成的第二和第三导电膜d2和d3构成的岛式区域得到补偿。
《全部显示电路的等效电路》
图12表示显示阵列部分的一个等效电路图以及其周边电路的接线图。虽然该附图是一个电路图,但是它是以对应于实际的线形布置的方式描绘的。字符AR代表通过沿二维布置的多个象素构成的一个阵列组。
在附图中,字符X代表视频信号线,而加入下标G、B和R是为了分别对应于绿色、蓝色和红色象素。字符Y代表扫描信号线GL,而下标1、2、3等等是根据扫描计时顺序而加入的。
视频信号线X(虽然下标被省略了)与上部视频信号驱动电路He相连。特别是视频信号线X的端点象扫描信号线Y一样,只在液晶显示板PNL的一侧被引出来。
扫描信号线Y(省略了下标)与垂直扫描电路V相连接。
字符SUP代表两上电路,一个是包含用来从一个电压源获得多个分压的和稳定电压源的电源电路在内的电路,另一个电路是用来将来自主处理机(即更高阶的运算处理机)的CRT(即阳极射线管)的数据转化成供TFT液晶显示装置用的数据。
《辅助电容器Cadd的等效电路及其工作情况》
图2所示的象素的等效电路表示在图13中。在图13中,字符Cgs表示将要在薄膜三极管TFT的栅极GL和源极SD1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器。该寄生电容器的介电膜是由绝缘膜GT和阳极氧化膜AOF制成的。字符Cpix代表在透明象素电极ITO1(或PIX)和公用透明象素电极ITO2(或COM)之间形成的液晶电容器。该液晶电容器Cpix的介电膜是由液晶(LC<)钝化膜PSV1及准直膜ORI1和ORI2构成的。字符V1c代表一个中点电位。
闭锁电容元件Cadd的作用是当薄膜三极管TFT转换时,降低栅极电位随着中心电位C例如象素电极电位)V1c变delta Vg所产生的影响,如下列公式所表示的:
delta V1c={Cgs/(Cgs+Cadd+Cpix)}×delta Vg,其中delta V1c表示由于delta Vg而产生的中心电位的变化。该变化delta V1c使得DC分量被加在了液晶LC上并且对于更高容量辅助电容器Cadd来说变化delta V1c降低的更多。并且,辅助电容器Cadd的作用是在薄膜三极管TFT关断之后,延长放电时间并将视频信息存储一段较长时间。施加于液晶LC上的DC分量可以提高液晶LC的持续时间以降低所谓的″复制″,这样,当转换液晶显示帧时,前面的图象仍保留在上面。
如此前所述,由于栅极GT已被加大到足以完全覆盖住半导体层AS,因此增加了与源极SD1和漏极SD2重叠的区域从而产生了一种反作用,即寄生电容Cgs增加而使得中心电位V1c容易受栅极(扫描)信号Vg的影响。然而这一缺陷可以通过设置辅助电容器Cadd而得以消除。
按照象素的写特性而将辅助电容器Cadd的闭锁电容值设在4至8倍于液晶电容值Cpix(4*Cpix<cadd<8*Cpix)及8至32倍于电容值Cgs(8*Cgs<Cadd<32*Cgs)。
《辅助电容器Cadd电极线的连接方法》
只用作电容电极线的初级扫描信号线GL(即YO)被设在等同于公用透明象素电极(Vcom)ITO2的电位上,如图12所示。在图19的实施例中,初级扫描信号线通过端GTO,导引线INT,端DTO及一个外部连线与公用电极com短路。或者,初级闭锁电容电极线YO不与Vcom相连,而与终级扫描信号线Yend或DC电位点(或AC接地点)相连,或者连接成可以接收来自垂直扫描电路V的一个附加的扫描脉冲Yo的方式。
《与外部电路的连接结构》
图22是表示TCP断面结构的示意图,其中集成电路芯片CHI被安装在弹性接线衬底上(即所说的″TAB″:条带自动接合)以构成扫描信号驱动电路V或视频信号驱动电路He和Ho。图23是表示一个基本部分状态的断面图,其中在该实例中TCP与视频信号电路的端部DTM相连。
在同一附图中,字符TTB代表集成电路CHI的输入端/输入接线部分,而字符TTM代表集成电路CHI的输出端/输出接线部分。这些部分,例如,可由Cu(铜)制成,并且其各自内部的导引部分(如所称的″内部引线″)采用所谓的″面朝下焊接法″与集成电路CHI的焊接点PAD相连。TTB和TTM端的外部导引部分(如所谓的″外部引线″)分别对应于半导体集成电路CHI的输入和输出,并且采用低温焊接法与CRT/TFT转换器电路和电源电路相连接,并通过一种各向异性的导电膜ACF与液晶显示板PNL相连。盒TCP与显示板的连接是这样的,即其导引端部分覆盖住保护膜PSV,而让连接端DTM在显示板PNL一侧暴露出来。结果,外部连接端DTM(GTM)具有很强的抗电蚀作用,因为它至少被保护膜PSV1或盒TCP中的一个所覆盖。
字符BF1代表由聚酰亚胺或类似物制成的底膜,而字符SRS代表一种用于掩盖的抗焊接膜,它在焊接时可防止焊料泄漏到不必要部分。在用环氧树脂EPX或类似物进行清洗之后,密封图案SL外侧的玻璃衬底的上下端之间的缝隙得到了保护,而且这种保护还可以通过在部件TCP与上部衬底SUB2之间填充硅树脂SIL而得以进一步加强。
《制作步骤》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14至16来对前面提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衬底SUB1的侧面制作步骤加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中央的字符表示步骤名称的缩写,而左手一侧表示图3所示的象素部分,右手一侧表示步骤流程,如从图10所示的栅极端附近的剖面可以看到。除步骤D以外,步骤A到I被划分以对应于各个光刻步骤且各步骤的任何部分都表示在经过光刻处理之后光阻材料被去除的那些步骤。顺便说一下,在本说明书中的这些光刻处理意味着从施加光阻材料到通过利用掩模有选择地暴光来进行显象的一系列的操作,且省去了重复的步骤。下面将按照划分的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A,图14
通过浸渍处理,在由7059玻璃(商标名)制成的一个下部透明玻璃衬底SUB1的西侧表面上涂覆一层二氧化硅膜SIO,然后,在500℃下烘烤60分钟。通过喷涂在下部透明玻璃衬底SUB1上涂覆一层由1,100A°的铬膜构成的第一导电膜g1。在光刻处理之后,通过利用硝酸铵铈溶液作为蚀刻液进行的光蚀刻作用来对第一导电膜g1进行选择性蚀刻,进而形成栅极端GTM和漏极端DTM,以及形成供连接栅极端GTM进行阳极氧化的电源总线SMg,和一个与电源总线SHg相连的供阳极氧化的焊点(尽管没有示出)。
步骤B:图14
通过喷涂法形成由Al-Pd,Al-Si,Al-Si-Ti或Al-Si-Cu制成的厚度为2,800A°的第二导电膜g2。在光刻处理之后,用磷酸,硝酸和极冷的醋酸的混合酸溶液对第二导电膜g2进行选择性蚀刻。
步骤C,图14
在光刻处理之后(即在形成前述阳极氧化掩模之后),将衬底SUB1浸渍在阳极氧化溶液中,该液体是通过用一种乙二醇溶液对PH值为6.2至6.3的含3%的酒石酸的溶液进行稀释来备制的,且阳极氧化电流强度调整在0.5mA/cm2(供在恒定电流下进行阳极氧化)。接下来,进行阳极氧化直到达一个对于预定的Al2O3薄膜厚度所必需的125V的阳极氧化电流。此后,最好将衬底SUB1在该状态下保持几十分钟(供在恒定电压下进行阳极氧化)。这样做对于获得均匀的Al2O3薄膜是很重要的。因此,导电膜g2被阳极氧化,从而在扫描信号线GL、栅电极GT以及电极PL1上方形成了厚度为1,800A°的阳极氧化薄膜AOF。
步骤D,图15
将氨气、硅烷气体和氮气引入一个等离子体CVD装置中以形成厚度为2,000A°的氮化硅膜,并且将硅烷气和氢气引入等离子体CVD装置中以形成一种厚度为2,000A°的i型非晶体硅(Si)膜。此后,将氢气和磷化氢气引入等离子体CVD装置中以形成厚度为300A°的一种N(+)型非晶体硅(Si)膜。
步骤E,图15
在光刻之后,通过采用SF6和CCL4作为干燥蚀刻气体进行光蚀刻的方法对N(+)型非晶体Si膜和i型非晶体Si膜进行有选择地蚀刻以形成一个由i型半导体层AS构成的岛。
步骤F,图15
在光刻处理之后,采用SF6作为干燥蚀刻气体对氮化硅膜进行选择性蚀刻。
步骤G,图16
通过喷涂法形成由ITO膜构成的厚度为1,400A°的一个第一导电膜d1,在光刻之后,采用电盐酸和硝酸构成的混合酸溶液作为蚀刻溶液对第一导电膜d1进行选择性蚀刻,以形成最上层的栅极GTM和漏极DTM以及透明象素电极ITO1。
步骤H,图16
通过喷涂法形成由厚度为600A°的Cr构成的第二导电膜d2,且通过同样方法形成厚度为4,000A°的由Al-Pd,Al-Si,Al-Si-Ti或Al-Si-Cu构成的第三导电膜d3。在光刻处理之后,采用类似于步骤B中的溶液对第三导电膜d3进行蚀刻,并用类似于步骤A中的溶液对第二导电膜d2进行蚀刻,以形成视频信号线DL,源极SD1及漏极SD2。接着,将CCL4和SF6引入一个干燥蚀刻装置,从而对N(+)型非晶体Si膜进行蚀刻,进而有选择地去除源极和漏极之间的N(+)型半导体层do。
步骤I,图16
将氨气,硅烷气体和氮气引入到一个等离子体CVD装置中以形成厚度为1微米的氮化硅薄膜。在光刻处理之后,通过采用SF6作为干燥蚀刻气体的光蚀刻技术对氮化硅薄膜进行选择性蚀刻以形成保护膜PSV1。
《整个液晶显示组件的结构》
图1表示出一个液晶显示组件MDL的分解示意图,而图24至45则表示各部件的具体构成。
字符SHD代表由金属板制成的屏蔽壳体(还可称作″金属框″);字符WD表示显示窗口;字符INS1到INS3表示绝缘板;字符PCB1至PCB3表示电路衬底(由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栅极一侧电路衬底PCB2和接口电路衬底PCB3组成);字符JN代表一个有选择地将电路衬底PCB1至PCB3彼此相连的接合物;字符TCP1和TCP2代表带状支撑部件;字符PNL表示液晶显示板;字符GC代表一个胶皮垫;字符ILS代光遮光片;字符PRS表示一片棱镜片;字符SPS代表一个散射片;字符GLB代表一个导光板;字符RFS表示一个反光片;字符MCA代表由整块模具构成的下部的壳体(或模制盒);字符LP代表荧光管;字符LPC表示灯缆;以及字符GB表示一个支承荧光管LP的橡胶衬套。字符BAT代表双面粘接条。这些部件按照所示的下列连接关系各自叠放以组成一个液晶显示组件MDL。
组件MDL具有下部壳体MCA和屏蔽壳体SHD两种容纳和固定部件。通过联接金属屏蔽壳体SHD与下部壳体MCA未对组件MDL进行组装,其中屏蔽壳体包含和固定有绝缘板INS1至INS3,电路衬底PCB1至PCB3以及液晶显示板PNL,而下部壳体MCA包含有由荧光管LP构成的背部照明灯BL,导光板GLB及棱镜片PRS。
下面将详细描述那些各自独立的部件。
《金属屏蔽壳体SHD》
图25表示了屏蔽壳体SHD的上侧、前侧、后侧,右手一侧以及在左手一侧,以及沿上述屏蔽壳体SHD斜剖透视图。
屏蔽壳体(或金属框)SHD是利用压制法通过对金属板进行穿孔和折叠而制成的。字符WD表示一个用来将显示板PNL暴露给视场的窗口,如可被称作″显示窗口″。
字符NL表示用来固定屏蔽壳体SHD和下部盒体MCA的固定爪(共12个),字符HK也代表固定钩(共4个),它们与屏蔽壳体SHD是一体的。在图1和图25所示的固定爪NL被折叠以前,将电路衬底PCB1至PCB3装入屏蔽壳体SHD。此后,将固定爪NL折起并插入到下部壳体MCA中的矩形固定槽中(如图37的各侧视图所示)。固定钩HK则各自与下部壳体MCA中的固定突起HP相配合(如图37的侧视图所示)。结果,将装有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屏蔽壳体SHD与装有导光板GLB和荧光管LP的下部壳体MCA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另一方面,显示板PNL下侧的四边(对显示不施加影响)的边缘与细长的矩形橡胶垫GL(也可称作″橡胶隔板,如图2和43所示)相接。该橡胶垫GC夹在显示板PNL与导光板GLB之间。通过利用橡胶垫GC的弹性将屏蔽壳体SHD推入装置中,使固定钩HK被固定突起HP所抓住,并使固定爪NL折起进入固定槽NR中。结果,那些固定部件起到了将屏蔽壳体SHD和下部壳体MCA固定起来的限制器的作用,而使得组件被牢固地固定为一体而无需其他固定部件。所以,便于组装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增强了机械强度从而提高了振动和碰撞阻力,进而改善了装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容易去除固定爪NL和固定钩HK(只需拉直固定爪NL和去除固定钩HK),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拆卸和组装这二个部件从而使其很容易检修以便于更换背部照明灯BL的荧光管LP。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一边主要用固定钩HK固定,而相对的另一边则用固定爪NL固定,如图25所示,使得拆卸时只需拆除某些而不是所有的固定爪NL。结果,可以很方便地拆除和更换背部照明灯。
字符CH代表在共同平面位置上形成的均分给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共同通孔。在制造时,通过将各个共同通孔CH与固定的竖直销相配合,而将屏蔽壳体SHD与电路衬底PCB1至PCB3依次装配,使其彼此之间处于准确的相对位置上。而且,当组件MDL被装置用于某种应用(如个人计算机)时,这些共同通孔CH可以用作定位参考。
字符FGN表示总共12个与金属屏蔽壳体SHD一体形成的机架接地爪。这些机架接地爪FGN是由在屏蔽壳体SHD侧面形成的,伸入到方形开孔(即C形开孔)内的矩形突起构成的。这些细长的突起(即爪FGN)在其根部各自向装置的内部折起并被焊接到与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地线相连(未示出)的机架接地点FGP(如图24和27所示)。顺便说一下,由于爪FGN是形成在屏蔽壳体SHD的侧面的,因此,在与液晶显示板PNL一体的电路衬底PCB1至PCB3被装入到屏蔽壳体SHD内之后,使屏蔽壳体SHD的内侧(即下侧)朝上就可以将爪FGN折入到装置内并将其焊接到机架接地点FGP上,因此,具有令人满意的可加工性。而且,爪FGN在折起时不受靠在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支座的影响,因此折叠操作也是令人满意的。而且在焊接操作中,焊芯可从打开的屏蔽壳体SHD的内侧施加,因此焊接操作也是令人满意的。结果提高了爪FGN与机架接地点FGP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字符SH1至SH4表示四个在屏蔽壳体SHD内形成的安装孔以便将组件MDL作为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机)中的显示单元。下部壳体MCA也有4个与屏蔽壳体SHD的安装孔SH1至SH4对准的安装孔MH1至MH4(如图37和38所示),将螺钉拧入两个安装孔中以便固定和安装数据处理装置。顺便说一下,如果安装孔形成在金属屏蔽壳体SHD拐角处,则安装孔的延伸部分(即当金属板一体形成金属屏蔽壳SHD并且构成与金属板不在同一水平上的平行平面的延伸部分)可以呈四分之一圆弧形。然而,如果安装孔SH不打算设在拐角处,而是根据电路衬底PCB3的装配部件的布局以及电路衬底PCB1和PCB3之间的电连接的观点将孔设在距拐角有一预定距离的中部的话,则安装孔SHD的延伸部分的形状不能为四分之一圆弧形而应为半圆形以便于延伸操作,从而扩大了安装孔所必需的区域。因此,如图25所示,槽口L设在延伸部分DR和相邻金属板之间的圆弧形的径向部分上以便延伸操作从而使安装孔SH1的延伸部分DR可以呈圆弧形以降低其所需的区域。结果,组件MDL的体积减小,重变轻,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换句话说,可将安装孔SH设在距组件NDL拐角处一预定距离的中部来实现降低组件MDL的尺寸。
《电路衬底PCB1至PCB3》
图26表示将电路衬底PCB1至PCB3装配在显示板PNL的外周部分的状态的下侧及相应的剖面;图24则呈现出表示将显示板PNL和电路衬底PCB1至PCB3装入屏蔽壳SHD内的状态的下侧及各个剖面;图27表示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下侧(比图24和26更详细地表示TCP未被装在电路衬底PCB1至PCB2中而是装在PCB3中的情况);图29(A)表示处于未将电部分装入状态下的电路衬底PCB3的下侧;图29(B)则表示其处于将电部分装入状态下的下侧;图31表示电路衬底PCB1的下侧(未装入TCP);以及图32表示电路衬底PCB2(未装入TCP)的下侧。
字符CHI1和CHI2表示用来驱动显示板PNL的驱动IC(即集成电路)芯片(其中图26中下面的5个是垂直扫描电路一侧的驱动IC芯片,而左手的10个是视频信号驱动电路一侧的驱动IC芯片)。字符TCP1和TCP2表示带式支撑部件,其中驱动IC芯片已经采用如参照图23所述的条带自动接合(即TAB)法被装入,字符PCB1和PCB2表示由PCB(即印刷线路板)构成的电路衬底,其中各自装入了TCP、电容器CDS等。字符FGP代表机架接地点;字符JN3代表将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与栅极一侧电路衬底PCB2进行电连接的接合物;而字符JN1和JN2表示将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与接口电路衬底PCB3进行电连接的接合物。如图35所示,接合物JN1至JN3是通过将其插入到剥离了的聚乙烯层和聚乙烯醇层之间并支持其间的多条引线(由涂有Sn的磷青铜制成)来构成的。顺便说一下,JN1到JN3还可以由FPC(即软性印刷电路)构成。
特别是,显示板PNL的三个外周边部分以字母″C″的形状布置了显示板PNL的电路衬底PCB1至PCB3。在显示板PNL的一个较长边(如位于图24的左手一侧)的外周边布置有漏极一侧的电路衬底PCB1,其中装有多个含有用来将驱动信号传送给显示板PNL的视频信号线(即漏极信号线)的驱动IC芯片(即驱动器)CHI1的TCP1。另一方面,显示板PNL的一个较短边(如位于图24的下边)的外周边布置有栅极一侧的电路衬底PCB3,其中装有多个含有用来将驱动信号传送给显示板PNL的扫描信号线(即栅极信号线)的驱动IC芯片CHI2的TCP2。而且,显示板PNL的另一个较短边(如位于图24的上侧)的外周边上布置有接口电路衬底(还可称作“控制电路衬底”或“转换器电路衬底”)PCB3。
由于电路衬底PCB1至PCB3被分为三个矩形,因此,由显示板PNL和电路衬底PCB1至PCB3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之差而产生的沿其长轴方向上的力在接合物JN1至JN3部分处被吸收。结果防止了具有低连接强度的TCP的输出引线(即图22和23中的TTM)与液晶显示板PNL的外端部(即图22和23中的DTM(或GTM))之间的分离,并且TCP的输入线的力得到衰减从而提高了组件抗热的可靠性。因为这种衬底具有比C形衬底更简单的矩形形状,因此,可由单片衬底材料制成多片电路衬底PCB1至PCB3,从而提高了印刷衬底材料的使用率进而有效地降低部件/材料的成本(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降低大约50%)。顺便说一下,如果用柔软的FPC(即软印刷电路)替代由玻璃环氧树脂制做的PCB(即印刷电路板)来制作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话,FPC可产生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止导线断开的效果。此外,还可采用一体的C形PCB。这样即可以通过减小步骤数及部件数来达到简化制造步骤的效果,并通过去除电路衬底之间的接合物来提高可靠性。
如图27所示,设置了分别与3个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接地线相连的5、4和3个(总共12个)机架接地点FGP。在将电路衬底划分为多个的情况下,如果至少一个驱动电路衬底与机架的地以直流(DC)方式相连的话,就不会产生电学问题。如果驱动电路衬底数在高频范围内很小的话,由于由各驱动电路衬底之间的电阻差而引起的电信号的反射及地线电位的偏差的缘故而产生了一个造成引起EMI(即电磁干扰)的不必要的辐射电波的电位。对于EMI的干扰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采用薄膜三极管的有源型阵列的组件MOL中。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对于分为多个电路衬底的每一个,将地线(处于交流接地电位)与具有足够低的阻抗的公用机架(即屏蔽壳SHD)相连。结果,与只有一个与屏蔽壳SHD相连的情况相比较,地线在高频范围内被加强,在本实施例中的12个接地点的情况下电场强度提高了5个dB或更多。
屏蔽壳SHD的机架接地爪FGN(如上所述)是由细长的金属突起物构成的,并且可以通过将其折起而与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机架接地点FGP相连,而无需特殊的连接线(或引线)。而且,可以通过爪FGN将屏蔽壳SHD与电路衬底PCB1至PCB3进行机械连接,从而提高电路衬底PCB1至PCB3的机械强度。
为了抑制产生EMI的不必要的辐射电波的辐射,已有技术中,在信号源集成电路附近或在信号传输路径的途中直接设置多个用来平滑信号波形的电阻/电容器。结果,就需要一些空间以便在信号源集成电路附近以及TCP之间插入这些电阻/电容,因此,扩大了死空间而使电学部分不被以高密度进行装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多个用于EMT的电容/电容器CR被集中布置在多个驱动IC芯片CHI1信号下游的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的端部,远离安装在接口电路衬底PCB3处的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此后将详细叙述),并且更远离用来接收来自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的信号的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的驱动IC芯片CHI1。因此,与分立布置相比较,可以减少死空间以便高密度地装配电学部件。结果,组件ND的体积变小,重量变轻,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
如图24所示,只在显示板PNL的一个较长边(即图2A的左手一侧)设置一片漏极一侧电衬底PCB1。尤其是,视频信号线DL的端部,与扫描信号线GL一样,只在液晶显示板PNL的一侧引出。结果,与视频信号线可以从显示板的两条相对的长边引出以及漏极一侧电路衬底各自设置在各较长边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较,显示单元(即所谓的“框架部分”)外周面积减少。结果,液晶显示组件MDL以及带有作为显示单元的液晶显示组件MDL的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机这类的数据处理装置(如图47所示)的外部尺寸降低从而降低了重量。因此,减少了材料从而也降低了生产成本。顺便说一下,当组件MDL被装配在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机中时,如图47所示,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被设置在显示器上部的一侧。为此,通常笔记本型计算机或文字处理机都需要在显示器的下部有一个用来设置将显示单元和键盘部分连接起来的颌页的空间,可以通过将漏极一则电路衬底设置在显示单元的上部来适当设置显示单元的垂直位置。顺便说一下,在图31中:字符JP11代表与接合物JN1相连的接点;字符JP12代表与接合物JN2相连的接点;以及字符JP13代表与接合物JN3相连的接点。
在已有技术的组件中,其中视频信号线可以从液晶显示板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任何一个中引出,且其中两个漏极一侧电路衬底被设置在液晶显示板外周边的上侧和下侧,电学部件是沿着从外部个人计算机或类似装置到组件的信号传输方向设置的。因此,在接口电路衬底的中心部分处设置了与个人计算机或类似装置以及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相连接的连接器。在将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设在液晶显示板PNL一侧的情况下,如本实施例,如果按照已有技术沿着信号传输方向设置电学部件的话,则采用下面的设置。尤其是,将连接器CT设置在紧靠屏蔽壳SHD的拐角处的端部(如图24所示,但不在该实施例的屏蔽壳SHD的拐角处),并将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设置在沿着远离拐角的方向附近。如果将连接器电路CT设置在电路衬底PCB3的最远端(即屏蔽壳SHD的拐角处)的话,由于它要与个人计算机相连就无法被下部壳体MCA所覆盖(因为下部壳体MCA的槽口位于连接器CT上面,如图37所示)。结果,带有安装孔SH4的屏蔽壳SHD无法被带有对中的安装孔MH5的下部壳体MCA所覆盖。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如以一个较低水平)设置在电路衬底PCB3的最远端,即在屏蔽壳SHD拐角处附近的电路衬底PCB3的上方,并且拐角附近可以被下部壳体MCA所覆盖,而将连接器CT设置在离开该拐角方向的附近。特别是,带有安装孔SH4的屏蔽壳SHD的拐角附近被带有对中安装孔MH4的下部壳体MCA所覆盖。结果,当将组件MDL装配在数据处理装置(如个人计算机)中时,组件MDL的屏蔽壳SHD和下部壳体MCA通过其安装孔SH4和MH4用螺钉或类似物牢固地固定在一起,从而提高了机械强度,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顺便说一下,如图47所示,来自个人计算机或类似装置的信号首先从连接器CT传送到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然后到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的驱动IC芯片CHI1。结果,调节了信号传输以消除任何无用的信号传输,从而减少无用接线,进而降低电路衬底的面积。
此外,在图24所示实施例中,将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和连接器CT设在了处于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的连接侧的对侧(即在连接器JN1和JN2那侧)的接口电路衬底PCB3上。结果,如图47所示,液晶显示板MDL装配在个人计算机、文字处理机或类似装置中,使得其具有漏极电路衬底PCB1的那侧与颌页相对,从而缩短了与主机的连接电缆,因此,有可能降低从主机与液晶显示组件MDL之间的连接缆中引入的噪声干扰。而且,可以极大地缩短主机与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之间的连接缆以加强抗噪声和抗波形的平滑延迟的能力。
《栅极一侧电路衬底PCB2》
图32是电路衬底PCB2的一个顶视(或下侧)图。字符JP23代表与连接器JN3相连的一个接点。
《TCP》
图33是上面装有集成电路芯片CHI的TCP的一个顶视(或下侧)图。TCP的结构以及与液晶显示板的连接结构已经在《与外部电路的连接结构》部分中参照以剖面的方式表示的附图22和23进行了描述。
图33表示出了部件TCP的平面形状。端部TM和TB具有较小的轮廓宽度的原因是为了适应变窄的端部间距。尤其是,要与显示极PNL相连的输出端部分TM的尺寸被调整到板PNL的输入端间距大小;而要与电路衬底PCB1至PCB2相连的输入端部分TB的尺寸被调节为电路衬底PCB1或PCB2的输出端间距大小。
顺便说一下,无论是输出端部分TM还是输入端部分TB都可以使其宽度小于最外端宽度。
图34为表示将多层TCP封装在电路衬底PCB1和PCB2上的情况的顶视(或下部)图和侧视图。
《接口电路衬底PCB3》
图29(A)表示了接口电路衬底PCB3的上部(即内装接线器CT和混合式集成电路HT),和图29(B)表示装有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及如IC、电容器或电阻等部件的上部(以及位于该部分中的接线器CT和混合式集成电路HI,如用点划线表示的)。在接口电路衬底PCB3上,不仅装有IC,电容器或电阻这类电学元件,而且还装有用来从一个电压源获得多个稳定的电压源的电源电路;以及用来将来自主机(即主机处理机)的CRT(即阴极射线管)的数据转换为TFT液晶显示装置的数据的电路(如图12所示)。字符CT代表与装有组件MDL的数据处理机(如个人计算机)相连的连接器,而字符TCON代表用于处理以主机传来的图像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成液晶显示信号以及用来产生驱动/控制栅极一侧电路衬底PCB2和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的计时脉冲进而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显示这些数据的信号源集成电路。字符JN31代表与接合物JN1相连的连接部分,而字符JN32代表与接合物JN2相连的连接部分。
《电路衬底PCB1至PCB3之间的电连接》
图36为表示以两层装配的用来将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与接口电路衬底PCB3进行电连接的接合物JN1和JN2的状态的顶视图和侧视图。
随着近几年来在彩色液晶显示装置的多层彩色方向的发展,用于指示红、绿及蓝色灰度的视频信号线的数量与灰度电压的数量一起增加使得在组件与装有组件的个人计算机或类似装置的设置一侧之间的具有接口功能的部分相当复杂以致于很难在漏极一侧电路衬底与接口电路衬底之间进行电连接。此外,由于连接线要完成灰度电压的连接,而灰度电压与颜色数目,时钟以及电源电压的增加成正比,因此,不仅是视频信号线的数目,而且包括连接线的数目都要随着液晶显示装置颜色数量的突然增加而增加。
如图24所示,在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和接口电路衬底PCB3两者彼此相邻的屏蔽壳SHD的拐角处,各连接线被引向电路衬底PCB1和PCB3的各个相邻的端部,以两排、四列排列的多个端部采用沿电路衬底的厚度方向以两层设置的两个接合物JN1和JN2进行电连接。因此,为了连接电路衬底,有效地利用了沿组件MDL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多层接合物,即使端部数量很大的话,也可以在小空间内连接这些连接端。结果,可以减小组件MDL的尺寸,减轻其重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在图36中,字符JN1代表接合物JN1的端部;字符JN2代表接合物JN2的端部;字符PT1代表电路衬底PCB1的连接端;而字符PT3代表电路衬底PCB3的连接端。
顺便说一下,不应该将接合物的层数限制在两层,可以为三层或者更多层。而且,漏极一侧电路衬底PCB1及栅极一侧电路衬底PCB2之间的电连接是通过一个接合物JN3(如图1所示,但也可利用叠放在多层结构中的多个接合物来完成的。
通常将组件MDL的安装孔设在组件MDL的拐角处。然而,当电路衬底PCB1和PCB3通过采用接合物JN进行电断开时,一个电路衬底PCB3不呈矩形,如图46所示,而是呈一个带突起的特殊形状。这种特殊形状降低了电路衬底PCB3的接合效率,以至于提高了电路衬底材料的成本。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壳SHD的安装孔SH1和SH2(且相应地下壳体MCA的安装孔MH1和MH2)从组件MDL或屏蔽壳SHD的拐角处移开,如图24所示。结果,可以保持住连接接合物JN的空间,同时让电路衬底PCB2和PCB3一般呈矩形(虽然电路衬底PCB3上具有用于安装孔SH1的槽口),从而改善了电路衬底的接合效率,进而降低了电路衬底材料的成本。
《分两层装在接口电路衬底PCB3上的混合式集成电路HI和电学元件EP》
图30表示装在接口电路衬底PCB3上的混合式集成电路的侧视图和前视图。
如图24所示,混合集成电路HI是通过混合集成和将多个集成电路和电学元件装在一小块电路衬底PCB3的上、下侧来构成的,并被装在接口电路衬底PCB3上。如图30所示,混合式集成电路HI的引线HL被拉长以便将多个电学部件装配在电路衬底PCB3和混合式集电路HI之间的电路衬底PCB3上。在部件数目大的情况下,按照已有技术,装有部件的电路衬底被分多叠放并通过接合物连接。与该已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混合集成来降低电学部件的数目。此外,即不需要附加的电路衬底也不需要附加接合物(因为混合式集成电路HI的引线HL对应于接合物),从而降低了材料成本和加工步骤的数目。结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绝缘层INS》
如图28所示,在金属屏蔽壳SHD和电路衬底PCB1至PCB3之间设有绝缘层INS1到INS3以便使两者之间绝缘。字符LT代表双面粘结条以便将绝缘层INS1至INS3与液晶显示板PNI相连接,字符ST代表用来连接绝绝层INS1到INS3与屏蔽壳SHD的双侧粘结条。
《下部壳体MCA》
图37表示下部壳体MCA的顶面、上部、后部、右手侧和左手侧,图38表示下部壳体的下部。
在模制时,下壳体MCA是容纳背部照明灯的壳体,即用于荧光管LP、灯缆LPC、导光板GLB等的支持部件,并用一个模型对合成树脂进行整体模制。如已经在《屏蔽壳SHD》部分中详细描述的,通过各固定元件和弹性元件的作用将下壳体MCA与金属屏蔽壳SHD牢固地联接起来,使得组件MDC的抗振动冲击和抗热冲击能力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可靠性。
在下面壳体MCA底面除外周机架部分以外的中央部分处,有一个占居了底面一半或更大面积的大的开口MO。结果,在安装上组件MDL之后,可以通过液晶显示板PNL和导光板之间的橡胶垫GC的(如图42)推斥力,防止下壳体MCA的底面由于向下施加于下壳体MCA底面的垂直力而凸出出来,进而抑制较大厚度。这样就不必增加下壳体的厚度来抑制凸出,因此使下壳体可以被做得很薄以减小组件MDL的厚度和重量。
字符MLC表示一个槽口(包括图27所示的用于连接连接器CT的那个槽口),该槽口设在下壳体MCA内以便对应于接口电路衬底PCB3的发热部分,即密封部分,如本实施例中的混合式IC电源电路(如一个DC-DC转换器)。因此,接口电路衬底PCB3发热部分的热量释放不是通过用下壳体MCA覆盖住电路衬底的发热部分上,而是通过形成那个槽口来改善的。尤其是,目前,要求多级和单电源以改善采用薄膜三极管TFT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效能及便利性。实现这些要求的电路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将电路元件紧凑地封装起来,则这种高密度封装会带来发热的问题。结果,可以通过在下壳体MCA上设置对应于发热部分的槽口MLC来改善电路的稠密封装及其紧密性。另一方面,信号源集成电路TCON也被认为是发热部件,可以在位于其上的下壳体MCA处开槽。
字符MH1至MH4代表用来将组件MDL安装在设备(如个人计算机)中的四个装配孔。在金属屏蔽壳SHD上还设有与下壳体MCA上的装配孔MH1至MH4相对准的装配孔SH1至SH4,以便将其固定和装配在设备中。
《背部照明灯》
图40(A)是背部照明灯BL的荧光管LP、灯缆LPC1和LPC2以及橡胶衬套GB1和GB2的基本部分的一个顶视图,图40(B)是沿图40(A)中的B-B线的剖面图以及图40(C)是沿图40(A)中的C-C线的剖面图。
用来为显示板PNL提供照明光的背部照明灯BL包括:冷阴极荧光管LP;荧光管LP的灯缆LPC1和LPC2;用于支持荧光管LP和灯缆LPC的橡胶衬套;导光板GLB;与导光板GLB的整个中表面相接触设置的散射片SPS;在整个导光板GLB的下表面上设置的反射片RFS;以及与整个散射片SPS的上表面相接触设置的棱镜片PRS。
在组件MLD中,在沿液晶显示板PNL的一个较长边装配的漏板一侧电路衬底PCB1和TCP1下面的空间内设有细长的荧光管LP。结果,可以减小组件MDL的外部尺寸从而使组件体积小、重量轻以降低生产成本。
橡胶衬套GB1和GB2既支持单冷阴极荧光管LP又支持灯缆LPC1和LPC2。特别是,荧光管LP是由橡胶衬套GB1和GB2上的孔(该孔的形状为钥匙形,它连有一个直径较大的孔和一个直径较小的孔,如图40(B)所示中的一个直径较大的孔HL支持的。在荧光管LP的一端相连的灯缆LPC1插入并保持在橡胶衬套GB2中的槽GBD中。而且,沿着与灯缆LPC1相同方向引出的灯缆LPC2插入并保持在灯缆引出一侧的橡胶衬套GB2的孔GBH中的直径较小的孔HS内。顺便说一下,孔GBH的主体部分并非贯穿橡胶衬套GB1和GB2延伸的,而是至少在橡胶衬套GB2的灯缆引出一侧设有与孔GBH中的较小孔相连通的直径较小的通孔以便从橡胶衬套GB2中引出灯缆LPC2。按照已有技术,当上述结构的两根灯缆要从一个方向引出时,就没有灯缆穿入的空间,而且灯缆无法穿过橡胶衬套,使得灯缆突出到组件以外。然而按照本发明,灯缆LPC没有突出到下壳体MCA以外,使得组件MDL所占空间减小。结果,可以使得组件MDL体积小而重量轻从而减少生产成本。而且,由于荧光管LP和灯缆LPC是由橡胶衬套GB1和GB2支持的,则支持荧光管的那些橡胶衬套GB1和GB2被灯缆LPC的支持力所支持,使得荧光管的可支持性得到改善。顺便说,橡胶衬套GB1支持荧光管LP和一根灯缆LPC1,而橡胶衬套GB2支持荧光管LP和两根灯缆LPC1和LPC2。然而为了减少部件的种类,所采用的橡胶衬套GB1的形状类似于橡胶衬套GB2的形状。
顺便说一下,设置在橡胶衬套GB1和GB2中用来支持荧光管LP和灯缆LPC的孔或槽的形状不应局限于上述形状。例如,支持荧光管LP和两根灯缆LPC的孔或槽可以是独立的,或者,荧光管LP和一根或两根灯缆LPC可以共用孔或槽。而且,采用的橡胶衬套GB1和GB2可以具有不同形状,从而在橡胶衬套GB1上形成一个用来支持一根灯缆LPC1的孔或槽,而在橡胶被套GB2上形成一个用来支持荧光管LP和两根灯缆LPC1和LPC2的孔或槽。
《将荧光管LP、灯缆LPC和橡胶衬套GB装入下壳体MCA内》
图39(A)是表示背部照明灯BL(包括荧光管LP、灯缆LPC、橡胶衬套GB和导光板GLB)位于下壳体MCA中的状态的一个顶视图;图39(B)是沿图39(A)中的B-B线的剖面图;及图39(C)是沿图39(A)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图37表示了下壳体MCA的内侧(或上侧);字符MB代表导光板GLB的一个支持部分;字符ML表示容纳荧光管LP的一个部分;字符MG代表容纳橡胶衬套GB的一个部分;字符MC1代表容纳灯缆LPC1的一个部分;及字符MC2代表容纳灯缆LPC2的一个部分。
如图39(A)至(C)所示,背部照明灯BL被装在下壳体MCA或容纳背部照明灯的壳体内。尤其是,支持荧光壳LP和灯缆LPC的橡胶衬套GB1和GB2装配在如图37所示的紧贴着橡胶衬套GB1和GB2装配的安放部分MG中,且荧光管LP与下壳体MCA无接触地装配在安放部分ML中。灯缆LPC1和LPC2被装在安放部分MC1和MC2中,安放部分MC1和MC2由在下壳体MCA中基本上准确地沿灯缆LPC1和LPC2的轮廓形成的槽构成。靠近与转换器IV相连的前端(即橡胶衬套GB2的下游)的灯缆LPC1和LPC2通常以一个直角偏离电路衬底PCB2的长轴方向(如图1和39所示)并被放入安装孔MB3(图37)和电路衬底PCB2之间的空间内。灯缆LPC1和LPC2的前端部分与放置在电路衬底PCB2(如图39(A)所示)的侧边形成的转换器放置部分PCB2内的转换器IV相连。所以,当将组件MDL装配在一种设备(如个人计算机)上时,可以将背部照明灯BL的荧光管LP、灯缆LPC、橡胶衬套GB和转换器IV紧凑地放置及装配,以使灯缆LPC不会延伸到组件MDL的外部,转换器IV也不会突出到组件MDL以外。结果,可使组件MDL尺寸小,重量轻,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荧光管LP,但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并可设在导光板GLB的较短一侧。
《将导光板GLB放入下壳体MCA》
图41是下壳体MCA、导光板GLB、荧光管LP、灯缆LPC等部件的基本部分的剖面图。
已有技术中的导光板具有许多在组件中用于支承目的的无用区域,并且比有效光辐射部分的尺寸要大得多。相反,如图39(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光板GLB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以使其整体尺寸做得尽可能与主发射部分的尺寸相近。导光板GLB的三边紧密地支承在其下壳体MCA放置部分的内壁上而其余的一边由二个小突起(或爪)PJ支承,该突起PJ与下壳体MCA为一体,并位于导光板GLB和荧光管LP之间的下壳体MCA内表面(或上表面)上的橡胶衬套GB附近。这些突起PJ可防止导光板GLB移向荧光管LP和防止其碰撞以致打碎荧光管LP。顺便说,在施用前,灯光反射片LS为长方形,但在施用后,其较长端部被焊接到反射片RS的下端面上以跨过荧光管LP的整个长度,且其另一个较长端部置于并支承在棱镜片PRS的上端部上。灯光反射片LS具有U形截面以及具有设置在突起PJ中的长度。将这些突起做得尽可能的小以便不降低灯光的使用效率。
因此,将导光板GLB做得与有效光发射部分一样大小以使电学部件可被装配在已有技术中已被导光板占据的那个空间。同时,导光板GLB由与下壳体MCA做成一体的突起PJ支持以使其被放置在一个小空间内。结果,可使组件MDL体积小,重量轻,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换句话说,可以在改善导光板GLB的光发射效率的同时,实现组件MDL的尺寸的减小。
顺便说,突起PJ不必总是与下壳体MCA做成一体,但由分立的金属部件制成的突起可以连接到下壳体MCA上。
《散射片SPS》
将散射片SPS放置在导光板GLB上以便对由导光板GLB的上表面发射出来的光进行散射,进而使光线均匀一致地辐射在液晶显示板PNL上。
《棱镜片》
棱镜片PRS位于散射片SPS之上,且具有光滑的下表面和上棱柱面。棱柱面是由许多具有V型截面的槽形成的,这些槽排列成彼此平行的直线。棱镜片PRS可以通过会聚由位于与棱镜片PRS垂直方向的散射片SPS散射在一个宽阔的角形范围的光线来改善背部照明灯BL的亮度。因此,背部照明灯BL可以消耗较少的电能,从而使组件MDL尺寸小,重量轻,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反射片》
反射片RFS布置在导光板GLB之下,将由导光板GLB下表面发射的光线射到液晶显示板PNL。
《导光板GLB和液晶显示板PNL的固定结构》
图42为组件MDL的基本部分的剖面图,示出用于固定导光板GLB和液晶显示板PNL的结构。
如图42所示,棱镜片PRS和散射片SPS做得比导光板GLB大些,其端部由导光板GL的端部伸出(或突出)到下壳体MCA的侧壁上。在棱镜片PRS和散射片SPS的突出的部分和下壳体MCA的侧壁上布置有橡胶垫GC和由橡胶制成的防护垫片ILS以推动并固定液晶显示板PNL的上透明玻璃衬底SUB2(为在《液晶显示板的固定结构》中所要说明的并参考图44)。因此,棱镜片PRS和散射片SPS二者或者只是散射片SPS潜入导光板GLB和下壳体MCA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了导光板的振动并牢固地固定在组件MDL之中。按照图42所示的结构,橡胶垫GC和防护垫片ILS的压力通过棱镜片PRS和散射片SPS作用在下壳体MCA上,使液晶显示板PNL可靠地固定在组件MDL中,改善了导光板GLB,液晶显示板PNL等的支持力,从而改善了产品的可靠度。
在这里,棱镜片PRS和散射片SPS二者由导光板GLB伸出,可以是它们中的一个向外伸出。再有,这里可以延整个导光板GLB周边或四个侧边伸出,但在一边或三边伸出也可达到这一效果。
《液晶显示板PNL的固定结构》
图45为基本部分的截面图,表示已有的技术的液晶显示组件MDL中液晶显示板PNL的夹持结构。图44为一基本部分的剖面图,表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组件MDL中液晶显示板PNL的夹持结构。
在已有技术的液晶显示组件MDL中,如图45所示,构成液晶显示板PNL的两个透明玻璃衬底由橡胶垫GC夹住,从而将液晶显示板PNL固定在组件MDL中。特别是,如在《屏蔽壳SHD》中所详述的,屏蔽壳SHD是利用橡胶垫GC的弹性被推进装置之中的,因而屏蔽壳SHD和下壳体MCA是由各固定件固定的(即,固定环HK由固定凸起HP所固定,同时固定爪NL向内折叠并插入装配槽NR内)。其结果,在已有技术中,两个透明玻璃衬底被用力推过橡胶垫GC,因而液晶显示板PNL的两个透明玻璃衬底之间的液晶的间隙被改变导致显示的不均匀性,其结果,液晶显示板PNL不能用力推动,以至不能保持其应有的机械强度。相反,按照本发明,构成液晶显示板PNL的两个透明玻璃衬底做成不同的尺寸,即,一个透明玻璃衬底由另一透明玻璃衬底伸出,以使侧边(如位在电路衬底PCB3交接面的侧边)没有布置终端,同时,单个玻璃板部分布置在液晶显示板PNL整个的三个侧边,因而只有一个透明玻璃衬底由位于所说的单个玻璃板部分上的橡胶垫GC所固定,其结果,甚至在强力推动下,两个透明玻璃衬底间的间隙也不会改变,从而也不会导致显示的不均匀。因此,可以增加对液晶显示板PNL的推力,以改善机械强度和可靠度。再有,液晶显示板PNL的单个玻璃板部分的上表面和金属屏蔽壳SHD的下(或内)表面之间有一个双侧粘结条BAT夹在其间从而将之固定。顺便指出,图44为表示液晶显示板PNL夹持结构的示意图。事实上,导光板GLB是放在橡胶垫GC和下壳MCA之间。
顺便指出,在示于图44中的优选实施例中,其结构并不限制棱镜片PRS是外伸的,如上所述,棱镜片PRS并未突出于导光板GLB。
虽然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特殊的说明,但并不能限制并且可以很自然地在不脱离其要点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修正。
[本发明的意义]
如此前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围绕显示器的机架部分的面积,可以通过仅在显示板的一侧布置视频信号线驱动电路衬底予以减少,从而可使如前述安装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的尺寸小、重量轻。再者,可以防止不均匀性显示,改善显示质量,同时液晶显示板在装置中的固定力可以增加。因此,可改善其机械强度从而改善其可靠度,此外,由于在放置荧光管中极好地有效利用了空间,可使液晶显示装置减小其外部尺寸从而使之尺寸小,重量轻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在另一方面,导光板和液晶显示板在不增大外部尺寸以改善机械强度的情况下可以很坚固地固定在装置之中。同时装置可以是尺寸小和重量轻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再者,由于背部照明灯的荧光管的电缆可以在不凸出在装置之外的情况下进行放置,所以该装置可以是尺寸小,重量轻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再有,可能改善荧光管的夹持能力。此外,背部照明灯的导光板可以固定在小的空间内,从而使装置可以是尺寸小、重量轻,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模制壳的底面,在其中间部分具有一个大的开口,从而防止了向外凸出,减少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和重量。此外,背部照明灯的电缆和转换器可以在不突出在装置之外的情况下予以放置,从而使液晶显示装置尺寸小,重量轻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按照本发明,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个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的电路不仅可以改善发热部分的放热,电路的密集的容纳能力和紧密性,并可实现多极灰度,单一电源和紧密封装。再者,电子部分的数目可以减小,以减少材料的成本和加工步骤的数目,因此,生产成本可以降低,以改善产品的可靠度。
按照本发明,另一方面,电路衬底的板的提取效率的提高减少了电路衬底的材料成本,从而降低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此外,多个电路衬底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内进行电连接从而使液晶显示装置尺寸小,重量轻,降低生产成本,并有利于装置的高度的动作性能。再有,即使在液晶显示装置于其中间部分带有安装孔以将其安装在某一设备上时,如个人电脑,将与安装孔一起形成的金属外壳的延伸部分通常可缩减成一个扇形。因此,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是尺寸小,重量轻以降低生产成本。
按照本发明,在另一方面,在爪与金属屏蔽壳的侧面连成整体,当与接地线连接时,这些爪与电路衬底上的机架接地点相连接。因此,有害的辐射电波可被抑制,而爪的折叠与焊接可加工性被改善了从而改善了连接的可靠度。此外,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壳用螺丝或类似的东西通过装配孔固定而在其拐角度被坚固地固定住,改善了其机械强度,从而改善了产品的可靠度,此外,许多用于EMI防范干扰的电子部分,集中地布置在电路衬底,从而减少了死空间以高密度地放置电子部分,困此,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是尺寸小,重量轻的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Claims (7)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显示板;
导光板,被布置在上述液晶显示板的下侧;
荧光管,被相对布置在上述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上;
金属制框架,用以覆盖上述液晶显示板的上侧周边,具有使上述液晶显示板露出的开口;
树脂壳,用以安装上述导光板和上述荧光管,被固定在上述金属制框架上并被模制成形;
第一电缆,与上述荧光管的一端连接;以及
第二电缆,与上述荧光管的另一端连接,
上述第一电缆从上述荧光管的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而安装在形成于上述树脂壳上的第一槽中,
在上述树脂壳的上述荧光管的上述另一端侧,形成有安装上述第一电缆和上述第二电缆的第二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槽沿着上述荧光管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槽形成在相对于上述荧光管的上述树脂壳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树脂壳的上述侧壁与上述荧光管之间设有灯反射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缆和上述第二电缆从上述树脂壳的预定位置向上述树脂壳的外侧引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持上述荧光管的上述一端的第一保持部件和保持上述荧光管的上述另一端的第二保持部件;
在上述树脂壳上形成有安装上述第一保持部件的第三槽和安装上述第二保持部件的第四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保持部件和上述第二保持部件是橡皮衬套,上述橡皮衬套形成有保持上述荧光管的孔穴和保持上述第一和上述第二电缆中的至少一方电缆的孔穴或者槽。
CNB2006101006015A 1994-04-13 1995-04-13 液晶显示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260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075072A JPH07281161A (ja) 1994-04-13 1994-04-13 液晶表示装置
JP7505694A JPH07281160A (ja) 1994-04-13 1994-04-13 液晶表示装置
JP07506394A JP3313236B2 (ja) 1994-04-13 1994-04-13 液晶表示装置
JP6075019A JPH07281183A (ja) 1994-04-13 1994-04-13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75072/1994 1994-04-13
JP07503894A JP3247793B2 (ja) 1994-04-13 1994-04-13 液晶表示装置
JP75038/1994 1994-04-13
JP75056/1994 1994-04-13
JP75019/1994 1994-04-13
JP75063/1994 1994-04-13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43224A Division CN100354717C (zh) 1994-04-13 1995-04-13 液晶显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0675A true CN1940675A (zh) 2007-04-04
CN100426093C CN100426093C (zh) 2008-10-15

Family

ID=2752454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4322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4717C (zh) 1994-04-13 1995-04-13 液晶显示器
CN9510574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00280C (zh) 1994-04-13 1995-04-13 液晶显示器和数据处理装置
CNB200610100601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26093C (zh) 1994-04-13 1995-04-13 液晶显示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4322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4717C (zh) 1994-04-13 1995-04-13 液晶显示器
CN9510574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00280C (zh) 1994-04-13 1995-04-13 液晶显示器和数据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9) US5640216A (zh)
KR (2) KR100299388B1 (zh)
CN (3) CN100354717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4863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9559667A (zh) * 2019-01-04 2019-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测试方法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0854A (en) 1993-02-26 1999-06-08 Donnelly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polymeric solid films, manufactur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s using such solid films, and processes for making such solid films and devices
US5640216A (en) * 1994-04-13 1997-06-17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video signal driving circuit mounted on one side and housing
US5668663A (en) 1994-05-05 1997-09-16 Donnelly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mirrors and devices
US5936850A (en) * 1995-03-03 1999-08-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ircuit board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device including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US5834327A (en) 1995-03-18 1998-11-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display device
US6891563B2 (en) * 1996-05-22 2005-05-10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ular vision system
JP3866783B2 (ja) * 1995-07-25 2007-01-10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H09203907A (ja) * 1995-11-20 1997-08-0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US6288764B1 (en) * 1996-06-25 2001-09-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or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6275278B1 (en) * 1996-07-19 2001-08-14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TW383508B (en) * 1996-07-29 2000-03-01 Nichia Kagaku Kogyo Kk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JP3889090B2 (ja) * 1996-08-28 2007-03-07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保持装置
US6188174B1 (en) * 1996-10-01 2001-02-13 Nisshinbo Insustries, Inc.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hield pane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5986634A (en) * 1996-12-11 1999-11-16 Silicon Light Machines Display/monitor with orientation dependent rotatable image
KR100229615B1 (ko) * 1997-01-28 1999-11-15 구자홍 액정표시장치
US6838810B1 (en) * 1997-03-21 2005-01-04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lat-panel display mounting system for portable computer
JP3731774B2 (ja) * 1997-03-26 2006-0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3883641B2 (ja) * 1997-03-27 2007-02-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コンタクト構造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表示装置
US6147724A (en) * 1997-04-04 2000-11-14 Hitachi, Ltd. Back light system for minimizing non display area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H10282896A (ja) * 1997-04-07 199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
JPH10319864A (ja) * 1997-05-09 1998-12-04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表示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機器
JPH116998A (ja) * 1997-06-09 1999-01-12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246849B1 (ko) * 1997-06-30 2000-03-15 윤종용 액정표시장치
US6014194A (en) * 1997-08-01 2000-01-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orming polymer networks with red, green and blue sub-pixels by applying different bias voltages while exposed to a UV light
US6977640B1 (en) 1997-08-21 2005-12-20 Lg Philips Lcd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for notebook computer
US6124886A (en) 1997-08-25 2000-09-26 Donnelly Corporation Modula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6172613B1 (en) 1998-02-18 2001-01-09 Donnelly Corporatio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vehicle information display
US8294975B2 (en) 1997-08-25 2012-10-23 Donnelly Corporation Automotive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6326613B1 (en) 1998-01-07 2001-12-04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interior mirror assembly adapted for containing a rain sensor
US8288711B2 (en) 1998-01-07 2012-10-16 Donnelly Corporation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system with forwardly-viewing camera and a control
US6445287B1 (en) 2000-02-28 2002-09-03 Donnelly Corporation Tire inflation assistance monitoring system
KR100280891B1 (ko) * 1998-02-25 2001-02-01 구본준 액정표시장치 케이스
US6693517B2 (en) 2000-04-21 2004-02-17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mirror assembly communicating wirelessly with vehicle accessories and occupants
US6329925B1 (en) 1999-11-24 2001-12-11 Donnelly Corporatio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added feature modular display
US6477464B2 (en) 2000-03-09 2002-11-05 Donnelly Corporation Complete mirror-based global-positioning system (GPS) navigation solution
JPH11305254A (ja) * 1998-04-24 1999-11-05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6031585A (en) * 1998-05-28 2000-02-29 Ncr Corporation Electronic price label comprised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polarizers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creating a wide verticle viewing angle
KR100278611B1 (ko) * 1998-07-29 2001-01-15 윤종용 에프피씨를 이용하는 엘씨디 모듈
US6303986B1 (en) 1998-07-29 2001-10-16 Silicon Light Machines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sealing an hermetic lid to a semiconductor die
TWI228610B (en) * 1998-07-31 2005-03-01 Toshiba Corp Flat panel display unit
JP4298068B2 (ja) 1998-08-18 2009-07-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た電子機器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532152B1 (en) * 1998-11-16 2003-03-11 Intermec Ip Corp. Ruggedized hand held computer
JP3906956B2 (ja) * 1998-12-24 2007-04-1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US6330148B1 (en) * 1999-01-13 2001-12-11 Lg. Philips Lcd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module for computer
KR20010038827A (ko) * 1999-10-27 2001-05-15 구본준 컴퓨터용 평판표시장치 및 그 모듈
KR100322651B1 (ko) 1999-03-13 2002-02-07 윤종용 디스플레이 유니트 및 그 디스플레이 유니트를 사용한 노트북 컴퓨터
US6304458B1 (en) * 1999-09-22 2001-10-16 Ericsson Inc RF shielded LCD assembly and PCB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1117094A (ja) * 1999-10-19 2001-04-27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96135B1 (ko) * 1999-12-31 2007-03-20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배광장치 케이블의 단선을 방지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와 이를 적용한 컴퓨터
US7004593B2 (en) 2002-06-06 2006-02-28 Donnelly Corporation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system with compass
WO2007053710A2 (en) 2005-11-01 2007-05-10 Donnelly Corporation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with display
US7167796B2 (en) 2000-03-09 2007-01-23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navigation system for use with a telematics system
US7370983B2 (en) 2000-03-02 2008-05-13 Donnelly Corporation Interior mirror assembly with display
WO2001064481A2 (en) 2000-03-02 2001-09-07 Donnelly Corporation Video mirror systems incorporating an accessory module
JP3628235B2 (ja) * 2000-04-26 2005-03-09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スト・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0373848B1 (ko) * 2000-07-27 2003-0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게이트 드라이버 집적 회로의 접지 전압 레벨을안정시키기 위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2123226A (ja) * 2000-10-12 2002-04-26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87532B1 (ko) * 2000-12-05 2007-0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581859B2 (en) 2005-09-14 2009-09-01 Donnelly Corp. Display device for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DE60220379T2 (de) 2001-01-23 2008-01-24 Donnelly Corp., Holland Verbessertes fahrzeugbeleuchtungssystem
US7255451B2 (en) 2002-09-20 2007-08-14 Donnelly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 mirror cell
GB2372633A (en) * 2001-02-24 2002-08-28 Mitel Semiconductor Ab Flip-chip mounted optical device
US6707591B2 (en) 2001-04-10 2004-03-16 Silicon Light Machines Angled illumination for a single order light modulator based projection system
TWI224293B (en) * 2001-05-09 2004-11-21 Sanyo Electric Co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6782205B2 (en) 2001-06-25 2004-08-24 Silicon Light Machin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equalization in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6747781B2 (en) 2001-06-25 2004-06-08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diffuser for reducing laser speckle
US6829092B2 (en) 2001-08-15 2004-12-07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Blazed grating light valve
JP4007779B2 (ja) * 2001-08-29 2007-11-1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US6806938B2 (en) 2001-08-30 2004-10-19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particular on substrate wiring, portable terminal and display equipment provided with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930364B2 (en) * 2001-09-13 2005-08-16 Silicon Light Machines Corporation Micro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 and methods
TW523161U (en) * 2001-09-20 2003-03-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lat panel display used light source of stretch resistance
JP2003140188A (ja) * 2001-11-07 2003-05-14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6757034B2 (en) * 2001-11-09 2004-06-2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display screen thereof
KR20030039602A (ko) * 2001-11-13 2003-05-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3162901A (ja) * 2001-11-27 2003-06-06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427282B (zh) * 2001-12-17 2010-05-12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背照模块的固定框架
KR100434325B1 (ko) * 2001-12-26 2004-06-0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용 램프 와이어 설치구조체
KR100456143B1 (ko) * 2001-12-28 2004-11-0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TWI241879B (en) * 2002-01-04 2005-10-1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metal frame and the electronic module board of LCD
US6800238B1 (en) 2002-01-15 2004-10-05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Method for domain patterning in low coercive field ferroelectrics
JP3875891B2 (ja) * 2002-01-24 2007-01-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US6918674B2 (en) 2002-05-03 2005-07-19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system
US6767751B2 (en) 2002-05-28 2004-07-27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Integrated driver process flow
US6728023B1 (en) 2002-05-28 2004-04-27 Silicon Light Machines Optical device arrays with optimized image resolution
JP3990193B2 (ja) * 2002-05-30 2007-10-10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US6822797B1 (en) 2002-05-31 2004-11-23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Light modulator structure for producing high-contrast operation using zero-order light
US7329013B2 (en) 2002-06-06 2008-02-12 Donnelly Corporation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system with compass
KR100471064B1 (ko) * 2002-06-11 2005-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6829258B1 (en) 2002-06-26 2004-12-07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Rapidly tunable external cavity laser
US6714337B1 (en) 2002-06-28 2004-03-30 Silicon Light Machines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dulating a light beam and having an improved gamma response
US6813059B2 (en) 2002-06-28 2004-11-02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Reduced formation of asperities in contact micro-structures
US20040012730A1 (en) * 2002-07-17 2004-01-22 Long-Jyh Pan Electrically shielding light guide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7053971B2 (en) * 2002-07-17 2006-05-30 Citzen Watch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6801354B1 (en) 2002-08-20 2004-10-05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2-D diffraction grating for substantially eliminating polarization dependent losses
JP3938367B2 (ja) * 2002-09-03 2007-06-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駆動回路基板
EP1543358A2 (en) 2002-09-20 2005-06-22 Donnelly Corporation Mirror reflective element assembly
US7310177B2 (en) 2002-09-20 2007-12-18 Donnelly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 reflective element assembly
US6712480B1 (en) 2002-09-27 2004-03-30 Silicon Light Machines Controlled curvature of stressed micro-structures
JP4084166B2 (ja) * 2002-11-13 2008-04-30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画像表示装置
AU2002368342A1 (en) * 2002-11-14 2004-06-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0913307B1 (ko) * 2002-12-12 2009-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와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6829077B1 (en) 2003-02-28 2004-12-07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Diffractive light modulator with dynamically rotatable diffraction plane
US6806997B1 (en) 2003-02-28 2004-10-19 Silicon Light Machines, Inc. Patterned diffractive light modulator ribbon for PDL reduction
TWI357523B (en) * 2003-03-10 2012-0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assembl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
KR100813955B1 (ko) * 2003-04-16 2008-03-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버튼 기능 표시 방법, 그에 적합한 영상 표시 장치,그리고 그에 적합한 osd 메뉴 처리 방법
US7289037B2 (en) 2003-05-19 2007-10-30 Donnelly Corporation Mirror assembly for vehicle
DE60303713T2 (de) * 2003-07-15 2006-08-24 Siemens Ag Bauteilträger
EP2273426A1 (en) * 2003-09-04 2011-01-12 Fujitsu Limited Portable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multilayer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4235070B2 (ja) * 2003-09-17 2009-03-0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US7446924B2 (en) 2003-10-02 2008-11-04 Donnelly Corporation Mirror reflective element assembly inclu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US7308341B2 (en) 2003-10-14 2007-12-11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282884B (en) * 2004-02-19 2007-06-21 Hannstar Display Corp Display module
US7595583B2 (en) * 2004-02-25 2009-09-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and backlight unit
JP4737367B2 (ja) * 2004-03-15 2011-07-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
US7369189B2 (en) * 2004-04-15 2008-05-06 Arima Display Corporation Fram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protrudent elements and blocking elements being engaged with mounting openings and indentations
KR101174149B1 (ko) * 2004-06-18 2012-08-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682575B2 (ja) * 2004-09-30 2011-05-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60032398A (ko) * 2004-10-12 2006-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JP2006196853A (ja) * 2004-12-13 2006-07-27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TWI289226B (en) * 2004-12-24 2007-11-01 Innolux Display Corp Diffuser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100626056B1 (ko) * 2005-01-11 2006-09-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403377B2 (en) 2005-01-20 2008-07-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an enclosure for a displa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KR101272327B1 (ko) * 2005-03-11 2013-06-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면적을 확대한 표시 장치
KR20060104088A (ko) * 2005-03-29 2006-10-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의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060104356A (ko) * 2005-03-30 2006-10-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7626749B2 (en) 2005-05-16 2009-12-01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mirror assembly with indicia at reflective element
KR101129432B1 (ko) * 2005-05-26 2012-03-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206496B1 (ko) * 2005-08-13 2012-1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인쇄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312434B (en) 2005-08-19 2009-07-21 Au Optronics Corporatio A fan-out structure for a flat panel display
JP4665677B2 (ja) 2005-09-09 2011-04-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集積回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313374B (en) * 2005-10-21 2009-08-11 Innolux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084134B2 (ja) 2005-11-21 2012-11-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らを用いた機器
KR100816902B1 (ko) 2006-08-03 2008-03-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기기 및 디스플레이 기기의 제조방법
KR101291796B1 (ko) * 2006-08-07 2013-07-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모듈
JP5142495B2 (ja) * 2006-08-07 2013-02-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249968A (ja) * 2007-03-30 2008-10-16 Fujifilm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方式の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340282B (en) * 2007-05-25 2011-04-1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panel, thin film transistors array substrate and curing line structure thereof in use of phase separation alignment process
JP2009230037A (ja) * 2008-03-25 2009-10-08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8154418B2 (en) 2008-03-31 2012-04-10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system
KR20100000402A (ko) * 2008-06-24 2010-01-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169594B2 (ja) * 2008-08-01 2013-03-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GB0818918D0 (en) * 2008-10-15 2008-11-19 Icera Inc Boot algorithm
TWI389067B (zh) * 2010-06-29 2013-03-11 Compal Electronics Inc 顯示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KR101767961B1 (ko) * 2010-08-31 2017-08-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공급 어셈블리 및 표시 장치
JP5032651B2 (ja) 2010-12-27 2012-09-26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及び電子機器
JP2012137672A (ja) * 2010-12-27 2012-07-19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
JP5032650B2 (ja) * 2010-12-27 2012-09-26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159872B2 (ja) 2010-12-27 2013-03-13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US20140016062A1 (en) * 2011-04-06 2014-01-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085768B1 (ja) 2011-06-07 2012-1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637629B2 (ja) * 2011-07-22 2014-12-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1303595B1 (ko) * 2011-12-21 2013-09-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방열 인쇄회로기판, 방열 인쇄회로기판 제조방법, 방열 인쇄회로기판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US9007556B2 (en) * 2012-05-30 2015-04-14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Susbtrate with PSVA mode pad set and cell switch for array process of pane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840598B2 (ja) 2012-12-17 2016-01-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587321B1 (ko) * 2013-07-24 2016-01-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의 구조체
KR102198111B1 (ko) * 2013-11-04 2021-0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175818B1 (ko) * 2014-06-10 2020-11-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60087944A (ko) * 2015-01-14 2016-07-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인쇄 회로 기판 유닛,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5137672B (zh) * 2015-08-10 2018-11-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146355A (ja) * 2016-02-15 2017-08-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9416896B (zh) * 2016-07-15 2022-03-01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474411B (zh) * 2016-11-28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
US10427503B2 (en) * 2017-08-10 2019-10-01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Vehicle window assembly with display
CN109285494B (zh) * 2018-10-31 2021-10-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异形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82484B (zh) * 2019-01-24 2022-02-25 重庆京东方显示照明有限公司 背光源限位结构及背光源模组
KR102154345B1 (ko) 2019-07-30 2020-09-09 전병률 높이조절이 가능한 베개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38197A1 (de) 1980-10-09 1982-04-29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Integrierte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elektronischen stabilisierung des betriebsstromes eines mindestens eine gateelektrode aufweisenden betriebsfeldeffekttransistors
FR2598029B1 (fr) 1986-04-25 1990-11-02 Videocolor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mbases pour tubes a vide ne necessitant pas de coupe des conducteurs interieurs apres moulage, et dispositif de mise en oeuvre
JPS6368817A (ja) * 1986-09-10 1988-03-28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S63300224A (ja) * 1987-05-29 1988-12-07 Ne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0422390Y2 (zh) * 1987-10-09 1992-05-21
JPH0273615A (ja) 1988-09-08 1990-03-13 Nec Corp アルミ電解コンデンサ
JPH02245788A (ja) * 1989-03-20 1990-10-01 Hitachi Ltd 薄型平面状均一輝度光源装置
JPH0326128A (ja) 1989-06-23 1991-02-04 Nec Corp ポーリングアドレス制御装置
JP3092810B2 (ja) * 1989-12-25 2000-09-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H0443327A (ja) * 1990-06-11 1992-02-13 Rico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4163525A (ja) 1990-10-29 1992-06-09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5849601A (en) * 1990-12-25 1998-1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4206434A (ja) 1990-11-30 1992-07-28 Hitachi Ltd 液晶バックライト用蛍光ランプ
JPH04336527A (ja) * 1991-05-14 1992-11-24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A2071381C (en) * 1991-07-19 1998-12-15 Youji Satou Electronic apparatus, card-type electronic component used with th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system with expanding apparatus for expanding function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975729B2 (ja) 1991-08-20 1999-11-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724642B2 (ja) * 1991-09-10 1998-03-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780543B2 (ja) * 1991-11-06 1998-07-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109611U (zh) * 1992-01-18 1992-07-08 马希光 分离式液晶显示器
JP3205373B2 (ja) * 1992-03-12 2001-09-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TW232065B (zh) * 1992-04-16 1994-10-11 Sharp Kk
JPH05313179A (ja) * 1992-05-13 1993-11-26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05323365A (ja) * 1992-05-19 1993-12-07 Casio Comput Co Ltd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液晶表示装置
JPH05323317A (ja) 1992-05-20 1993-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EP0607453B1 (en) * 1992-07-13 2002-05-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urfa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3136200B2 (ja) * 1992-07-22 2001-02-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2823993B2 (ja) * 1992-08-03 1998-1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EP0600279B1 (en) * 1992-11-12 1999-0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5467210A (en) * 1993-02-16 1995-11-14 Casio Computer Co., Ltd. Arrangement of bonding IC chip to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P0638832B1 (en) * 1993-08-10 2000-03-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5640216A (en) * 1994-04-13 1997-06-17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video signal driving circuit mounted on one side and housing
JP2830972B2 (ja) * 1995-03-06 1998-1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H11142850A (ja) * 1997-11-05 1999-05-28 Hitachi Ltd 偏光照射方法とその装置
JP4435625B2 (ja) * 2004-06-07 2010-03-2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4863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9559667A (zh) * 2019-01-04 2019-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测试方法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9559667B (zh) * 2019-01-04 2022-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测试方法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50033579A (ko) 1995-12-26
US5815224A (en) 1998-09-29
USRE41305E1 (en) 2010-05-04
USRE40130E1 (en) 2008-03-04
CN1515928A (zh) 2004-07-28
US5640216A (en) 1997-06-17
KR100299388B1 (ko) 2001-10-22
CN100426093C (zh) 2008-10-15
USRE41732E1 (en) 2010-09-21
US5946062A (en) 1999-08-31
CN1100280C (zh) 2003-01-29
KR100312256B1 (ko) 2001-12-28
US5805249A (en) 1998-09-08
CN1121186A (zh) 1996-04-24
USRE41306E1 (en) 2010-05-04
USRE38516E1 (en) 2004-05-18
CN100354717C (zh) 2007-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80C (zh) 液晶显示器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158565C (zh) 具有大视角特性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310065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2684231Y (zh) 散热部件、照明装置、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287207C (zh) 平面内开关模式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08671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54714C (zh) 光电装置和电子仪器
CN1790139A (zh) 薄膜晶体管面板和使用该薄膜晶体管面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381750A (zh) 电光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991459A (zh) 显示装置
CN1680844A (zh) 显示装置
CN1655040A (zh) 液晶显示器
CN1648744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07445A (zh) 水平电场施加型液晶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341231A (zh) Tft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896836A (zh) 背光组件、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显示衬底及制造方法
CN1763615A (zh) 阵列基板、彩色滤光片基板、液晶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794058A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CN1782833A (zh) 液晶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3061C (zh) 有源矩阵式液晶显示器
CN100557485C (zh) 液晶显示器
CN1720480A (zh) 阵列基板、具有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892335A (zh) 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542511A (zh) 电布线结构、具有该结构的电光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LCD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PS ALPHA SUPPORT CO., LTD.

Owner name: IPS ALPHA SUPPORT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118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Patentee after: Hitachi Displays, 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IPS pioneer support society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118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after: IPS Pioneer Support Society

Patentee after: Hitachi Displays, 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JAPAN DISPLAY,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PAN DISPLAY EAST, INC.

Owner name: APAN DISPLAY EAST,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HITACHI DISPLAY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after: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404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ssignor: JAPAN DISPLAY Inc.|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3990000688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Power source managemnt system for LC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3101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4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