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3279B - 光盘 - Google Patents

光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3279B
CN1833279B CN200480022451XA CN200480022451A CN1833279B CN 1833279 B CN1833279 B CN 1833279B CN 200480022451X A CN200480022451X A CN 200480022451XA CN 200480022451 A CN200480022451 A CN 200480022451A CN 1833279 B CN1833279 B CN 18332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ntenna
information
disc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224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3279A (zh
Inventor
大岛光昭
日野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3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3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33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3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014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 G11B23/0021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iscs
    • G11B23/0028Details
    • G11B23/0035Details means incorporated in the disc, e.g. hub, to enable its guiding, loading or driving
    • G11B23/0042Details means incorporated in the disc, e.g. hub, to enable its guiding, loading or driving with provision for auxiliary featu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5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1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not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4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sensing features on the record carrier other than the transducing track ; sensing signals or marks recorded by another method than the main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盘具备:多个记录层;接收部,从光盘外部接收用于切换多个记录层中的成为记录或重放信息的对象的对象层的切换命令;以及切换部,根据接收的切换命令,进行在多个记录层中的对象层的切换。

Description

光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以及进行跟踪控制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ID信息的重要性正在增加。也正在尝试将包含有ID信息的IC内装在各种商品中的实验。期待着该应用今后的发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往,还没有提出过对于在便携型光盘上设有包含ID信息的IC的光盘进行物理性搜索的方法。
专利文献1:特开2002-83482号公报
便携型光盘由于其便携性,在记录内容之后,其位置分散。因此,对于便携型光盘来说,要求有检索暂时记录的内容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光盘上搭载包含ID信息的IC以能够检索记录在光盘中的内容的光盘以及遥控装置。
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盘片,它不需要从盘片外部向盘片的导电层直接施加电压就能够进行对象层的切换。
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它即使在对象层上未设置轨道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照射到对象层的激光进行跟踪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构成为下述结构,在光盘的内周部设置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将存储了该光盘的ID信息的收发IC与这些天线连接。
利用该光盘能够构成从记录重放装置能以无线方式检索各光盘的ID信息的系统。
在本发明中,光盘具备接收用于切换对象层的切换命令的接收部和根据接收到的切换命令切换对象层的切换部。由此,不需要从记录重放装置向光盘的导电层直接施加电压,就能够切换对象层。
在本发明中,通过对其他的激光进行跟踪控制以实现对照射到对象层的激光进行跟踪控制。由此,即使在对象层上不设置轨道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照射到对象层的激光进行跟踪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俯视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俯视图,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芯片部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天线A的指向性的电解分布图,图3(b)是表示天线B的指向性的电解分布图,图3(c)是表示天线A+B的指向性的电解分布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芯片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系统的外观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遥控器以及记录重放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接收信号和检测信号的时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接收信号和检测信号的频率分布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信息文件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信息文件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和遥控器的动作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和遥控器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15(a)~(c)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记录重放装置的托盘的动作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俯视图。
图17(a)~(d)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装载动作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记录重放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4(a)~(c)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ID信息的检测方法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7(a)~(c)是形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带有嵌入孔的基板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28是形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带有嵌入孔的基板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29(a)~(e)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板中的IC模块和信息层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0(a)~(e)是表示形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角度识别标记的工序的图。
图31(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天线部的俯视图,图31(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天线部的剖视图。
图3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天线部的IC模块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33(a)、(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天线部的贴合工序的剖视图。
图34(a)、(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内周部的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IC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6(a)~(f)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IC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效率的图。
图38(a)是直接形成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图,图38(b)是表示直接接合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IC的图,图38(c)是表示采用副基板安装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IC的工序的图。
图39(a)~(d)是表示安装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单匝天线和IC的工序的图。
图40(a)~(e)是表示安装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匝天线和IC的工序的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信息层的结构的图。
图42是表示在信息层的成膜工序中形成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布线和电容器的工序的图。
图43(a)~(c)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IC、天线以及电容器的形成工序的图。
图44(a)~(c)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谐振电路的图。
图45(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掩膜的形状的图,图45(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4枚同时成膜的工序的图。
图46(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IC块的制造工序的图,图46(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图46(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等价的谐振电路图。
图47(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掩膜的形状的图,图47(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形成后的天线和反射膜的俯视图。
图48(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掩膜的形状的图,图48(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形成后的天线和反射膜的俯视图。
图49(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背视图,图49(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俯视图,图49(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背视图,图49(d)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剖视图,图49(e)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剖面放大图。
图50(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俯视图,图50(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侧视图,图50(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背视图。
图5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遥控器和重放装置之间的通信流程的图。
图5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遥控器和记录重放装置之间的通信流程的图。
图53(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俯视图,图53(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剖视图,图53(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信息层的剖视图。
图54(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横截面图,图54(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5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在记录媒体中的IC和记录重放装置的框图。
图5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记录步骤原理图。
图5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记录步骤原理图。
图5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记录步骤原理图。
图5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记录步骤原理图。
图6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记录步骤原理图。
图6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记录步骤原理图。
图6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俯视图。
图6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电极区域的俯视图。
图6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多层盘片的横截面图。
图6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俯视图。
图6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横截面图。
图6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横截面图。
图6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记录重放的流程图。
图6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记录重放的流程图。
图70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片的记录重放的流程图。
图7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行3点射线跟踪方式的装置的图。
图7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3点射线跟踪方式的动作原理图。
图7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行4点射线跟踪方式的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光盘的结构)
以下,对于将本发明适用于盘片形状的记录媒体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1的结构的一个示例。
在光盘1的内周部设有发送天线2和接收天线3。沿着光盘1的圆周方向形成发送天线2、接收天线3。在该示例中,发送天线2和接收天线3都为偶极型天线。
在光盘1的内周部还设有与发送天线2和接收天线3连接的收发IC4。收发IC4通过接收天线3接收无线电波并且通过发送天线2发送无线电波。在该示例中,在芯片上形成收发IC4。该芯片称作为RFID芯片。
在光盘1的中心部设有孔5,该孔5是用于将光盘1装载到使其旋转的旋转部上。
在光盘1的外周部设有能够记录或重放信息的信息层6。信息层6形成在基板7和透明层8之间。在基板7和信息层6之间形成粘接层9。
图2(a)是将图1所示的发送天线2、接收天线3的附近放大后的图。
发送天线2具有发送天线部2a、2b。接收天线3具有接收天线部3a、3b。发送天线部2a、2b和接收天线部3a、3b是错开90°方向配置的。
图2(b)是将图1所示的收发IC4附近放大后的图。
接收天线部3a、3b通过中继基板11与收发IC4连接。发送天线部2a、2b通过布线10a、10b和中继基板11与收发IC4连接。布线10a用于延长发送天线部2a,布线10b用于延长发送天线部2b。布线10a、10b相互平行。
如图2(a)的B-B’剖面所示,配置中继基板11的基板7的部分仅下挖厚度d。厚度d设计为在将光盘1装载到记录重放装置时使收发IC4不与记录重放装置接触的厚度。这里,所说的记录重放装置是指,进行将信息记录到光盘1的记录动作以及重放记录在光盘1中的信息的重放动作中的至少一种动作的装置。
设偶极型天线的发送天线部2a、2b(或接收天线部3a、3b)的长度为L、波长为λ,则由于L=λ/4、λ=300/f,对于2.4GHz的频率,λ=125mm、L=31.3mm。因此,能够在直径120mm的标准光盘的内周部设置发送天线2和接收天线3。
参照图3说明偶极型天线的指向性。
图3(a)表示偶极型天线A的指向性。可知,在天线A的偶极的长方向(y方向)上无灵敏度。
图3(b)表示相对于偶极型天线A错开90°配置的偶极型天线B的指向性。可知,在天线B的偶极的长方向(x方向)上无灵敏度。
图3(c)表示将偶极型天线A和偶极型天线B组合配置的情况下天线的指向性。偶极型天线B相对于偶极型天线A错开90°配置。可知,通过配置天线A、B以使天线A的不灵敏区和天线B的不灵敏区相垂直,能够实现无不灵敏方向的天线。
配置发送天线2(图1)和接收天线3(图1)以使发送天线2的不灵敏区和接收天线的不灵敏区相垂直。因此,能够实现图3(c)所示的无不灵敏方向的天线。其结果是,无论将光盘1放置在哪个方向,都能够检测存储在光盘1的收发IC4中的ID信息(RFID)。
图4(a)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1的结构的另一示例。在该示例中,采用环型的天线替代偶极型天线。
在光盘1的内周部设置发送天线2和接收天线3。沿光盘1的圆周方向形成发送天线2、接收天线3。在该示例中,发送天线2和接收天线3都是环型的天线,接收天线3配置在发送天线2的外周侧。
在光盘1的内周部还设有与发送天线2和接收天线3连接的收发IC4(参照图4(b))。收发IC4通过接收天线3接收无线电波,并且通过发送天线2发送无线电波。
图4(b)是将图4(a)所示的A部分放大的图。发送天线2的端子2a、2b和接收天线3的端子3a、3b通过中继基板11与收发IC4连接。
设环型的天线的圆周长度为L、波长为λ,则设置天线以使得L=λ。由于λ=300/f,因此L=125mm。根据经验法则,设频率为fGHz,天线的膜厚为2/√fμm。因此,可知,f=2.45GHz的情况下,天线的膜厚为大于等于1.5μm即可。
如此,包含沿光盘1的圆周方向形成的天线和通过该天线收发无线电波的收发IC4的光盘1,是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的。形成在光盘1上的天线不限定于上述的2种天线(偶极型天线、环型天线)。
(利用遥控器取得ID的方法)
图5是表示光盘1、遥控器15、记录重放装置35以及显示部100的外观。图6表示光盘1、遥控器15以及记录重放装置35的结构的一个示例。
当按下遥控器15的视图按钮16时,如箭头19a所示从发送部17和发送天线18向光盘1照射具有特定频率(例如,2.45GHz)的电波。该电波由光盘1的接收天线3接收,由接收电路20的检波部21检波并且获得电力22和信号。将电力22送至信号发生部23并且暂时积蓄在电容器等的电力积蓄部24中。利用该微弱的电力读出ID序号存储部26中的ID25,利用ID序号发生部27和调制部28生成包含ID序号的调制信号。由时间调整部29使调制信号仅延迟对应于时间常数30的时间。时间常数30是在制造收发IC4时预先设定为以使每一个收发IC4相互不相同。
ID25是用于识别光盘1的信息。ID25也称作为ID信息。ID25不限定于序号(也可以是英文数字、符号等的组合)。信号发生部23响应从接收电路(接收部)20输出的信号并且产生包含ID信息的信号。
图7表示从遥控器1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来自多枚光盘1(#1~#4)的对于该接收信号的响应信号、以及由遥控器15检测的检测信号的波形的一个示例。
光盘#1、#2、#3、#4对于来自遥控器15的接收信号的响应时间分别不同而为t1、t2、t3、t4。这是由于分别装载在光盘#1~#4的收发IC4内的时间常数30分别不同的缘故。因此,从光盘#1~#4输出的响应信号的波形如图7所示分别不相同。
由遥控器15检测的检测信号的波形如图7所示。由于使得从光盘#1~#4输出的响应信号在时间上分离,因此,即使在从遥控器15发出电波能够到达的范围内存在多枚光盘1的情况下,遥控器15也能够时间上分离地检测从多枚光盘1发送来的信号。由此,能够防止来自多枚光盘1的响应信号发生冲突。
遥控器15中,利用时间分离单元32(图6)使从多枚光盘1发出的响应信号在时间上分离。由此,能够稳定地确定各光盘1的ID。
又,替代使得收发IC4相互不同的预先设定的时间常数30,通过设置随机产生时间常数的随机数发生部34,也能够取得相同的效果。
图8是表示从遥控器1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来自多枚光盘1(#1~#4)的对该接收信号的响应信号以及由遥控器15检测到的检测信号的波形的另一示例。
光盘#1、#2、#3、#4中,对来自遥控器15的接收信号(例如,具有特定的中心频率的激励信号)的响应信号的中心频率的偏移量分别不同而为f1、f2、f3、f4。这是由于利用分别装载在光盘#1~#4的收发IC4内的频率设定部31所设定的频率分别不同的缘故。因此,来自光盘#1~#4的响应信号的波形如图8所示分别不同。
由遥控器15检测到的检测信号的波形如图8所示。由于来自光盘#1~#4的响应信号在频率上是分离的,因此,即使在从遥控器15发出的电波能够到达的范围内存在多枚光盘1的情况下,遥控器15也能够在频率上分离地检测出从多枚光盘1发送来的信号。由此,能够防止来自多枚光盘1的响应信号发生冲突。
在遥控器15中,利用频率分离单元33(图6)使来自多枚光盘1的响应信号在频率上分离。由此,即使在相同的时间带,也能够稳定地特定各光盘1的ID。
又,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示例中,响应接收信号的光盘1的枚数不限定于4枚。也可以是n枚光盘1对接收信号进行响应。这里,n是大于等于1的任意的整数。
又,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时间调整部29以及频率设定部31这两者包含在信号发生部23中。这种方式对于能够在时间上同时也能够在频率上分离来自多枚光盘1的响应信号的情形,是较佳的。然而,也可以在信号发生部23中仅包含时间调整部29以及频率设定部31中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遥控器15的接收部中仅包含时间分离单元32以及频率分离单元33的一方。
(记录重放装置的盘片信息的管理)
接着,参照图6对于遥控器15和记录重放装置35之间的数据的交换进行描述。
ID重放部36取得包含ID的接收信号并且生成ID信息37。将ID信息37输出至处理部38。处理部38在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上显示ID信息37的同时,从通信部40的发送部42向记录重放装置35的通信部41的接收部44发送ID信息37。通信部40和通信部41之间的通信方法可以是光通信也可以是无线通信。
当以光通信方式在通信部40和通信部41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可以兼用标准装备在遥控器15中的遥控器信号发送用的光的发光部和发送部42,并兼用标准装备在记录重放装置35中的遥控器信号接收用的光的受光部和接收部44。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必要新设发送部42和接收部44,故能够削减1组收发单元(受光发光单元)。
在通信部40和通信部41之间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在通信部40设置发送天线46和接收天线47,在通信部41设置发送天线49和接收天线48,通过采用利用频率2.4GHz的电波的蓝牙和IEEE802.11b等的无线LAN方式,能够在通信部40和通信部41之间进行双向通信。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兼用遥控器15的发送天线46和发送天线18,并且兼用接收天线47和接收天线50。由此,能够减少1组收发天线。
通信部41的接收部44将接收到的ID信息37输出到处理部51。在处理部37中,检索部52检索盘片信息文件53,取得与ID信息37相应的盘片物理属性信息54以及盘片逻辑信息55。
图9是表示盘片信息文件53的数据结构的一个示例。
盘片信息文件53中,对于ID信息37分配盘片管理序号57。这是由于,因ID信息37是大于等于100比特的数据(例如,128比特的数据),故通过采用比ID信息37数据量少的虚拟ID即盘片管理序号57(例如,“04”),能够以较少的数据量来管理ID。
对于每一个ID,盘片信息文件53包含盘片物理属性信息54和盘片逻辑信息55。
盘片物理属性信息54中记录有表示该盘片的总存储容量58、该盘片的剩余容量59、该盘片的种类60(能够重复记录、还是1次记录型、还是ROM等)、该盘片的层数61(是1层还是2层等)等的数据。
在盘片逻辑信息55中,记录有与记录在该盘片中的节目相关的信息(节目信息70)。在节目信息70中,记录有节目的属性数据、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内容的摘要图等。
作为盘片逻辑信息55中的节目信息70的一个示例,图10表示节目信息70a、70b。
节目信息70a表示节目1的节目信息。节目信息70a包含节目ID71、属性数据72、以及内容数据86。
属性数据72包含开始地址73、结束地址74、总记录时间75、在该节目之后的邻接节目的ID(链接目的地节目ID)76、记录开始和结束的日时(记录日时)77、记录的来源或电视频道序号78、节目标题79、节目的内容属性信息80(节目的种类81、节目中登场的人物的人名82、地域83、节目内容84)。又,与Web链接的节目的情况下,属性数据72还包含链接目的地的Web的地址(URL)85。
内容数据86包含静止图像87(例如,节目1的最初的画面的JPEG等的静止图像)、最初数秒间的动画数据88(MPEG4等的低分辨率动画89、MPEG2等的高速率的高分辨率动画90等的代表图像(摘要图(thumbnail))。内容数据86也可以包含汇集了摘要图的摘要图数据91。
参照图11、图12的流程图,对于取得ID并且采用该ID显示相应的盘片的属性信息或内容的摘要图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步骤95a中,记录重放装置35等待取得从遥控器15发送来的ID信息。在步骤95b中,当记录重放装置35取得与当前取得的ID信息不同的新的ID信息时,在步骤95c中,处理部51将新的ID信息定义为第n个ID信息(即,ID(n))。在步骤95d中,处理部51采用检索部52检索盘片信息文件53(图9、图10)。在步骤95e中,处理部51判定在盘片信息文件53中是否存在与ID(n)相关的数据。在步骤95e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即,在盘片信息文件53中存在与ID(n)相关的数据时),在步骤95f中,处理部51判定遥控器15是否具有显示图像的能力或者是否有来自遥控器15的图像显示要求。在步骤95f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95g中设m=0,在步骤95h中m加1。在步骤95j中,处理部51采用检索部52从盘片信息文件53中读出与ID(n)对应的第m个节目信息72(节目m)的图像数据(动画数据89、90或静止图像数据87或摘要图数据91(图10))。在步骤95k中,处理部51通过通信路径(发送部45、发送天线49)向遥控器15传送图像数据。在步骤95m中,遥控器15的接收部43接收图像数据,在步骤95n中,处理部38采用图像解码器100将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展开,并且在显示部39显示展开的图像数据(图13的(d))。由此,即使不将光盘1装载在记录重放装置35,只要使遥控器15接近光盘1,就能够确认记录在各光盘1的内容中的摘要图是动态图像还是静止图像。在步骤95p中,处理部38判定图像数据的显示是否完成,在该图像数据的显示完成之前,继续显示该图像数据。即使在该图像数据的显示完成之后,在步骤95q中,直到出现显示下一新图像的要求,或者直到经过一定时间,继续显示该图像数据。显示下一新图像的要求是例如通过使用者按下遥控器15的下一画面按钮101(图5)来实现的。当存在显示下一新的图像的要求的情况下,步骤95q中的判定为“是”,处理进至95y。在步骤95y中,判定m是否为最后,当m不为最后的情况下,处理进至步骤95h。在步骤95h中,m加1。在步骤95j中,处理部38在显示部39显示下一新的图像。
例如,以动画形式在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显示节目的摘要图的情况下,将动画数据从记录重放装置35(服务器)发送到遥控器15。处理部51从盘片信息文件53中读出表示节目1的摘要图的动画数据(例如,节目1的最初的5秒部分的动画数据),并发送到遥控器15。动画数据是例如MPEG4级的低分辨率动画数据89。处理部38接收动画数据并且将其显示在显示部39(图13(d))。当使用者按下遥控器15的下一画面按钮101时,处理部51从盘片信息文件53中读出表示节目2的摘要图的动作数据(例如,节目2的最初的5秒部分的动画数据)并且发送到遥控器15。处理部38接收动画数据并且将其显示在显示部39(图13(d))。
在步骤95q中,当存在显示下一图像的要求的情况下,或者,通过使用者按下遥控器15的前一画面按钮102以要求显示前一画面的情况下,在步骤95y中,若m为最终,返回最初的步骤95a,等待取得下一ID信息。此后进行与到此为止的说明相同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通常图像质量的图像以及低分辨率动画89这两者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53的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53中的也可以仅是通常图像质量的图像。这种情况下,输出通常图像质量的图像时,也可以通过对通常图像质量的图像(例如,6Mbps的MPEG2图像)进行速率变换,获得低分辨率动画89(例如,384kbps的MPEG4图像),并将该低分辨率动画89发送给遥控器15。
(在遥控器上不显示图像时的动作)
在步骤95f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即,在遥控器15上不显示图像的情况)下,处理进至图12的步骤96a~96c,若步骤96c中的判定为“否”,则进至步骤96d。在步骤96d中,处理部51采用检索部52读出与ID(n)相对应的第m个的节目信息72(节目m)的属性数据72,在步骤96e中,通过通信路径最终传递到遥控器15。在步骤96f中,遥控器15的接收部43接收属性数据,在步骤96g中,处理部38在显示部39显示属性数据(例如,剩余容量)或节目的列表。在显示部39显示节目的列表的状态下,当使用者按下遥控器15的向下按钮104(图14)时,选择画面的下方向的节目。
为了在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显示节目列表,如图14所示,(1)使用者将遥控器15接近光盘1,(2)使用者按下遥控器15的视图按钮16即可。其结果,(3)遥控器15读取光盘1的ID,(4)遥控器15将读取的ID发送到记录重放装置35,(5)记录重放装置35检索数据库并取得节目列表数据,(6)记录重放装置35将节目列表数据发送到遥控器15。如此,在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显示节目列表。(7)当使用者按下遥控器15的向下按钮104时,选择画面的下方向的节目。
参照图12的流程图,说明显示节目列表的步骤。
在步骤96h中,处理部38判断属性数据或者节目列表的显示是否完成,在该属性数据或节目列表的显示完成之前,继续显示该属性数据或节目列表(图14)。在步骤96i中,处理部38判定在显示部39是否显示节目列表。若步骤96i中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96k中,处理部38判定是否按下过滚动按钮101~104(图14)。若步骤96k中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96m中,处理部38变更节目列表中的节目标记。接着,当按下选择按钮105或图像按钮106(图14)的情况下,在步骤96p中,处理部38判定是否能够显示图像。当步骤96p中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96q中,处理部38在显示部39显示选择的节目的摘要图图像、动画或静止图像。在步骤96r中,处理部38判定节目列表是否结束,当步骤96r中的判定为“是”,则进至步骤96j。当步骤96p中的判定是“否”的情况(即,不能够显示图像的情况)下,进至步骤96s。在步骤96s中,处理部38在显示部39显示被标记的节目的详细的属性数据。该属性数据是从盘片信息文件53中被读出并被送至遥控器15,并显示于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属性数据是例如图10所示的该节目的类型81、人名82、地区83、内容84以及表示为收看该节目是否收费的收费识别符85a、表示用于加密解除以及收费的Web的地址及URL的链接目的地地址85。在步骤96t中,处理部38判定节目列表是否结束,若步骤96t中的判定为“是”,则进至步骤96j。在步骤96j中,处理部38判定是否存在显示下一属性数据的要求。若步骤96j中的判定为“是”,则返回步骤96b,反复进行以下动作,即m加1,从盘片信息文件53中读出第m个的属性数据,将该读出的属性数据显示于显示部39。
(与其他机器连接的动作)
在步骤95r中,处理部51判定是否能够与其他机器或者服务器连接,若在步骤95r中的判定为“否”,则进至步骤95u。在步骤96u中,处理部51将“无相应数据”的消息或者表示该消息的信息通过通信路径发送到遥控器15,并将该消息或者是表示该消息的信息显示于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当步骤95r中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95s中,处理部51通过通信部41、通信路径283以及通信部41a与其他的子机器35a连接。通信路径283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因特网284。在步骤95s中,子机器35a的处理部51a检索盘片信息文件53a。在步骤95t中,处理部51a判定在盘片信息文件中是否存在与ID(n)相应的数据。若步骤95t中的判定为“是”,则进至步骤95v。在步骤95v中,处理部51判定遥控器15是否有显示图像的能力或者遥控器15是否有图像显示要求。若步骤95v中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95w中,处理部51从盘片信息文件53中读出与ID(n)相对应的图像数据。在步骤95x中,处理部51通过通信部41a、通信路径283以及通信部41将读出的图像数据发送至主机器(即,图6的记录重放装置35),返回步骤95k。
步骤95v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即,在遥控器15不能够显示图像的情况)下,进至图12的步骤96j’,处理部51从盘片信息文件53中读出与ID(n)对应的第m个属性数据。在步骤95k’中,处理部51通过通信部41a、通信路径283以及通信部41将读出的属性数据发送到主机器(即,图6的记录重放装置35),进至步骤96e。在步骤96e中,将属性数据从主机器最终地发送至遥控器15。其结果,在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显示属性数据。
(减少记录重放装置中记录重放时的损耗时间的方法)
接着,参照图18的流程图,对于记录重放装置35中做成盘片信息文件的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在放置光盘1的托盘113的附近,预先设置主体天线110,在托盘113的内部设置托盘天线112。
主体天线110定期地或者在拉出托盘113时发射电波(步骤111a)。因此,当将装载有ID芯片的光盘1靠近托盘113(步骤111b)时,利用从主体天线11发射出的电波读取光盘1的ID信息。判定光盘1的ID信息的读取是否结束(步骤111c)。
当将光盘1放置在托盘113时,置位信号为ON(步骤111d)。当置位信号为ON时,则托盘天线112发射电波(步骤111e)。利用从托盘天线112发射出的电波读取光盘1的ID信息。判定光盘1的ID信息的读取是否结束(步骤111f)。
在该阶段,由于可以知道此后是把何种光盘1插入记录重放装置35进行重放或记录的,因此,能够使用记录重放装置35的盘片信息文件53中的数据开始重放或记录。
在完成读取ID信息之后,如图17所示,收纳托盘113(步骤111g),将光盘1装载在旋转马达部121并使光盘1开始旋转(步骤111h)。
如图16所示,在光盘1的内周部,称作为BCA的条形码114形成为圆周状。在条形码114中记录有对每一枚光盘1而不同的ID序号。在工厂中,将BCA信息记录在BCA中,其中,该BCA信息与存储在装载于光盘1的收发IC4中的ID信息(以下,称作IC的ID信息)相对应。当然,也可以使和IC的ID信息相同的信息包含在BCA信息中。以下,将包含在BCA信息中的ID信息称作为BCA的ID信息。在正规的光盘1中,IC的ID信息和BCA的ID信息相一致。记录重放装置35读取BCA的ID信息(步骤111j),对照BCA的ID信息和IC的ID信息(步骤111j),判定两者是否一致或者是否有特定关系(步骤111k)。当步骤111k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记录重放装置35认为是不合格盘片并中止记录或重放(步骤111m),将托盘113向外部引出(步骤111n),在显示部151(图21)显示“ID信息不正确”(步骤111p)。利用上述内容,能够防止违法复制以及违法重放等的盘片的不正当利用。
这里,在记录重放装置35初次使用该光盘1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将从光盘1利用无线电波读取的ID信息37和从BCA光学上读取的光学ID信息115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53。将媒体ID116和加密密钥块117如图9所示那样预先记录在盘片信息文件53(步骤111q)中。此外,当光盘1是记录型盘片的情况下,从用于限制多世代复制的版权保护用的称作MKB(Media Key Block,媒体密钥块)的加密密钥块117中选择适合于机器的密钥,采用该加密密钥和对应于光学ID信息115的媒体ID116,将内容或者与内容对应的信息加密之后记录到光盘1的记录区域(步骤111r)。
在步骤111s中,静止图像图像编码器131(图21)将从输入部30输入的内容的各场景的最初的静止图像压缩,摘要图处理部135将由静止图像图像编码器131压缩的静止图像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53。低像质图像编码器132(图21)根据从输入部130输入的内容,以特定时间(例如,20秒间)做成MPEG4类的低像质图像的摘要图,摘要图处理部135将由低像质图像编码器132做成的低像质图像的摘要图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53。此外,通常像质的图像是由图像编码器133压缩并且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53。在步骤111t中当版权保护标志为ON的情况下,将由加密编码器134加密的内容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53(步骤111u)。
参照图19的流程图,对于图18的流程之后的部分进行说明。在步骤119a中,当将光盘1接近托盘113时,如图15以及图21所示,由于在托盘113的前面设置有靠近传感器150,故检测信号为ON。在步骤119b中,天线110发射检测用的电波。在步骤119c中,包含ID信息的应答信号从光盘1返回来,完成该ID信息的读取。在步骤119d中,当将光盘1放置在托盘113时,置位信号为ON,从天线112向光盘1发送电波(步骤119e)。在步骤119f中,当完成ID信息的读取时,在步骤119g中在显示部151显示ID信息或该光盘1的属性信息(例如,光盘1的剩余容量等)。在步骤119o中,当存在与该光盘1相关的盘片信息文件53的情况下,能够缩短重放时或记录时的等待时间。在步骤119h中,当按下重放开始按钮的情况下,收纳托盘113并使光盘1旋转(步骤119j)。在步骤119k中,从记录在记录重放装置35中的盘片信息文件53中,读出媒体ID、MKB等的加密密钥块,在步骤119m中,读出记录在记录重放装置35中的HDD等之中的内容信息。内容被加密的情况下,进至步骤119p,采用媒体ID、加密密钥块做成解密用的加密密钥,获得将加密的内容解密后的原文(plaintext)。在步骤119中,将原文用AV解码器解码并且输出数字的图像声音信号。该数据由盘片信息文件的内容记录部读出、并输出。
接着,输出从光盘1读出的数据。若详细说明,则在步骤119r中收纳托盘113并开始光盘1的重放,从光盘1中光学上读取光盘1的光学ID信息,在步骤119t中,判定光学ID信息和无线ID信息是否一致或者是否存在特定的关系。当步骤119t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优先处理光学ID信息,若存在与此相应的盘片信息文件,则输出它的摘要图。若不存在与光学ID信息相应的盘片信息文件的情况下,在取得来自光盘1的信号之前,为待机状态(步骤119u)。在步骤119v中,判定是否开始进行来自光盘1的重放,在步骤119w中,准备对输出信号进行切换,即将输出信号从盘片信息文件读出的信号切换到来自光盘1的重放信号。进行该输出信号的切换以使得从盘片信息文件读出的信号的时间标记和来自光盘1的重放信号的时间标记相一致。在步骤119x中,在同一时间且在GOP的间隔处切换输出信号(步骤119y),按照通常重放模式进行重放(步骤119z)。
当图19的步骤119h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即,未按下重放开始按钮的情况)下,在步骤119i中判定是否按下记录开始按钮。若步骤119i中的判定为“是”,则进至图20的步骤120。
在步骤120中,判定是否已经记录了大于等于1次并且持有该光盘1的盘片信息文件。当步骤120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120a中,收纳托盘113并且开始向光盘1进行记录的步骤。在步骤120b中,从盘片信息文件读出与ID对应的媒体ID、加密密钥块,在步骤120c中,采用从盘片信息文件读出的媒体ID、加密密钥块将把内容信息编码后的编码化信息做成加密的密码,在步骤120d中将该密码暂时记录在IC等的光盘以外的存储器中。即,在用于记录到光盘1的准备时间(通常30秒~1分钟)中,预先记录到IC或HDD。在步骤120e中,光学地读取光盘1的ID信息(称作为光学ID信息),在步骤120f中,判定光学ID信息和无线ID信息是否一致或者是否存在特定的关系。在步骤120f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进至步骤120g,优先使用光学ID信息。推出托盘113,再次读取无线ID信息,对照光学ID信息和无线ID信息。对照结果成功,则将密码复原成原来的编码化信息,采用与该光学ID信息相应的盘片信息文件53的媒体ID和加密密钥块将内容的编码化信息再次加密后做成密码。当步骤120f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120h中,判定向光盘进行记录的准备是否完成,当步骤120h中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120i中,使得光盘1的旋转速度为大于等于1倍速,在步骤120j中,将记录在IC等的存储器中的密码从最初的时间起记录到光盘1。
(盘片信息文件的摘要图的做成方法)
在步骤120k中,将按照比上述编码化信息低的比特率将内容编码后的低品质编码化信息的一定时间的图像或静止图像作为摘要图记录到盘片信息文件。在步骤120m中,设对光盘1的记录速率为SR、输入信号的速率为SI,则在保持SR>SI的同时,以一定时间进行记录。在步骤120n中,比较当前记录在光盘1中的内容的时间信息tR和当前输入的内容的时间信息tI。在步骤120p中,若tI>tR,则返回步骤120m,在步骤120p中,若大致tI=tR(即,tI和tR之差为1~2帧之差),则在步骤120q中,将内容直接记录在光盘1,在步骤120r中,设光盘1的记录速率为SR、输入信号的速率为SI时,则SR≈SI。因而,在步骤120s中进行通常的记录。
(检索相应的盘片ID的方法)
接着,对于采用盘片信息文件的属性信息进行检索,并且检索出所要求的盘片ID信息、近一步物理上找到盘片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22的步骤135a中输入内容的属性信息。输入盘片的容量及剩余容量这样的物理信息、以及节目的主演演员的姓名、商品名、地名这样的内容的属性信息。在步骤135b中,将输入的内容的属性信息用作为关键字以检索盘片信息文件。在步骤135c中,当检索到与内容的属性信息相应的ID的情况下,在步骤135d中,判定该ID的光盘是否为所要求的光盘。当步骤135d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即,该ID的光盘是所要求的光盘的情况)下,进至步骤135k,就此结束处理。当步骤135d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步骤135e中,输入盘片的属性信息(例如,剩余容量等)。在步骤135f中,将输入的盘片的属性信息用作为关键字以检索盘片信息文件。在步骤135g中,若检索到与盘片的属性信息相对应的ID的情况下,在步骤135h中,判定该ID的光盘是否为所要求的光盘。在步骤135g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进至步骤135k,在此结束处理。当步骤135g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进至步骤135i,采用通信方法访问其他机器(例如,与网络连接的服务器),检索盘片信息文件。在这种情况下,若在步骤135j中存在相应ID时,进至步骤135k,在记录重放装置的显示部和遥控器的显示部显示该ID。当步骤135j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进至步骤135m,在显示部显示无相应ID并结束。
(物理性寻找光盘的方法)
参照图23的流程图,对于图22的流程之后的步骤进行说明。在步骤135k中,能够特定想要寻找的光盘的ID序号。接着,对于寻找具有特定的ID序号的光盘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步骤136a中,在显示部显示“是否搜索盘片”的问题。在搜索盘片的情况(当步骤136b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136c发射检索用的电波。例如,如图24(a)所示,从发送天线18a、18b、18c在3个方向上以分时方式发射检索用的电波。如图24(b)所示,由于来自光盘的响应信号被分时成时隙A、B、C,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分离。在步骤136d,从接收信号139a、139b、139c的各个信号中读取ID,在步骤136e,判定是否为相应的ID。若是相应的ID,则在步骤136f显示该相应的ID。例如,如图24(c)所示,在遥控器15的显示部39显示箭头140a。箭头140a表示在该箭头的方向上存在正在搜索的光盘。在步骤136g中,响起报警音。也可以做成在步骤136f显示相应I D的同时响起报警音。在步骤136h中,判定对正在搜索的所有的光盘是否完成了检索,当完成的情况下,显示所有的ID(步骤136i),并停止(步骤136j)。当未完成的情况下,显示剩下的ID的个数(步骤136k),返回步骤136c。
(更新盘片信息文件的方法)
对于在家庭内存在多个记录重放装置情况下的盘片信息文件的更新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本发明的记录型光盘1的内周部设置盘片信息文件区域144。各个记录重放装置对该部分进行访问并且与自己持有的盘片信息文件进行比较,仅对新的信息进行更新。
若详细说明,则在图26的步骤143b中,记录重放装置读取图25所示的盘片信息文件区域144的数据,在步骤143c中,判定与插入的光盘相关的数据是否记录在记录重放装置内部的盘片信息文件中。当步骤143c中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步骤143k中,做成该光盘的盘片信息文件,并追加到记录重放装置(主体)的盘片信息文件53中。当步骤143c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进至步骤143d,判定主体的盘片信息文件更新日时141(图9)是否比光盘中的盘片信息文件的更新日时要早。若比其早的情况(步骤143d的判定为“是”)下,将主体的该数据改写成盘片的相应数据(步骤143e)。这种情况下,由于数据的可靠性高,因此,将数据可靠性标志142(图9)置为1(高)(步骤143f)。
在步骤143g中,判定在盘片信息文件区域144中是否记录有与插入的光盘不同的ID的盘片信息文件的数据。当步骤143g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判定各个盘片相关的盘片信息文件是否比主体的盘片信息文件新(步骤143h),当步骤143h中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仅对特定的ID的盘片的盘片信息文件用盘片的数据来改写主体的数据(步骤143i)。将在步骤143i改写的其他的盘片的盘片信息文件的数据可靠性标志置为0(低)(步骤143j)。如此,每当将盘片插入其他装置,就更新盘片信息文件的数据。
(天线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天线的制造方法有第1方法和第2方法,其中,所述第1方法是做成将IC、天线、电容器等的部件以及布线一体化的IC模块并通过粘接等固定在盘片基板上,所述第2方法是在盘片基板上直接形成天线或布线或电容器。首先,从模块工法开始说明。
(模块方式天线部的制造方法)
当收发频率为13.5MHz或2.5GHz的情况下,天线的表皮厚度(skindepth)分别为8μm、0.6μm。为了高效接收13.5MHz的电波,天线的膜厚需要大于等于8μm。因此,利用通常印刷基板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电解电镀那样的厚膜工序来形成天线部的情形,适合于需要灵敏度的用途。作为工序,首先,做成设有嵌入孔的基板7,其中,该嵌入孔用于嵌入IC模块。该基板7能够作为光盘的基板使用。另外,做成IC模块201,将IC模块201嵌入该基板7的嵌入孔。在贴合2枚基板的类型的光盘的情况下,在贴合2枚基板之后,通过进行标签印刷,完成光盘。
参照图27详细进行说明。图27(a)表示增加了粘接层的IC模块201的形状。在压模(stamper)206设置嵌入用凸部212以使得在基板7侧形成用于嵌入IC模块201的嵌入孔202。在离嵌入用凸部212的一端距离Lg之间设置保护带203,在其外周部,将用于形成能够记录或重放信息的信息层6的凸部设置在压模206上。保护带203是为了在之后的贴合工序中防止因存在嵌入孔202而产生的粘接层流动的干扰影响到信息层6而设置的。因此,设保护带203的宽度为Lg,则设定保护带203的宽度以使得Lg≥1mm。由此,在贴合盘片上,由于在信息层6上稳定地形成粘接层,故防止了2层盘片情况下的粘接层的光学特性的劣化。又,即使在1层盘片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贴合部的间隙,因此,防止了经过长时间后环境引起的信息层的劣化。
图27(b)表示射出成型工序的整体的工序。首先,将压模206装载在压模支架204上并使其与固定金属模205对向进行固定。从树脂的射出孔207沿箭头方向209向固定金属模205射出树脂208,利用剪切冲头210冲打出中心孔之后,利用喷射器211从压模206分离出来。如此,能够取出由树脂208形成的基板7。由于在该基板7上形成环型的嵌入孔202,因此,能够无间隙地收容图27(a)所示的IC模块201。
图27(c)是在压模支架204上而不是在压模206上形成IC模块201的嵌入凸部212。这种情况下,由于只要在压模206上形成信息层6的凹坑213或轨道214的凸部即可,因此,具有使压模206的制作变得简单的效果。
在存在基板7的信息层6的一侧,形成IC模块201。
如图29(a)所示,用粘接层216贴合未形成信息层的基板215和形成了信息层6的基板7,由此完成1枚光盘217。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用粘接层216保护IC模块201,因此具有能够省略形成保护层的工序这样的显著效果。
图29(c)是在远离读取侧形成基板7并且在该基板7中在读取侧形成信息层和IC模块201。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防止从标签侧看到IC模块201的IC部,因此,具有设计上良好的效果。
图29(d)表示在读取侧设置基板7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过将2枚基板的各自的厚度设定在0.55~0.64mm范围内、将粘接层216的厚度设定在0.055±0.015mm,由此,能够获得这样的效果,即能够用DVD标准的播放器进行重放。
图29(e)表示采用蓝色激光的情况。将基板7的厚度设定在小于等于1.1mm、将粘接层的厚度设定为0.025mm。
对于贴合2枚基板的类型的光盘,仅在1枚基板上形成信息层6的光盘的情况下,在另一枚基板215上不形成信息层6。这种情况下,如图29(b)所示在光盘217的读取侧的相反侧形成基板215a,同时形成IC模块201。由于对于每个标题信息层的内容不同,因此,若是图27(b)和图27(c)的方式,则在IC模块不合格的情况和信息层6不合格的情况中的任意情况下,光盘217为不合格,整体上的不合格数目增加。然而,若为图29(b)的方式,则能够使得基板215a的不合格和基板7的不合格相独立。通过仅将基板215a的合格品贴合到基板7上,具有能够减少完成的光盘217的不合格个数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28对于基板215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设有嵌入凸部212的压模支架204a固定在固定金属模205上,接着喷射树脂208形成基板7。
(角度识别标记的形成)
若是以往方式的光盘,则不需要特定光盘的基板的角度。因此,没有设置识别工序用的角度的标记,仅有识别基板的文字及记号程度的方法。因此,不能够获得角度位置的高检测精度。如本发明那样将IC、天线及零部件安装到基板的情况下,需要以高精度对准角度位置。因此,如图30(a)所示对于机械性角度识别凹部220是在压模支架204的蓄液凸部222的A-A’面上以高精度设置深度dmm的切口220。通过如此设置切口220,如图30(b)所示,在光盘的基板7的圆周状的沟中形成由高度d的突起构成的角度识别标记223。通过采用角度识别标记223,在此后的IC模块201等的装配工序、后述的天线直接成膜工序以及IC安装工序中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安装以及成形。
又,在压模支架204的C-C’剖面上,如图30(c)所示在角度θ的位置上设置角度识别凸部221。由于如图30(d)所示在嵌入凸部224也设置对应的角度识别凹部,因此,通过使两者相配,在基板7上,在高角度的相对位置上形成嵌入孔202和角度识别标记223。图30(e)表示压模支架204和嵌入凸部224的剖视图。
(IC模块的说明)
图31(a)表示具有双绕的天线231、IC230、绝缘层232、布线233的IC模块201的俯视图。图31(b)表示图31(a)的A-A’的剖面。
参照图31(b)说明IC模块201的制造工序。
准备柔性基板等的10~20μm的薄片状布线基板234。具体地,用大面积的薄片汇总地做成多条布线,完成之后,通过切割成图31(a)所示的圆环形状,能够大量地进行生产。在内周或外周的特定的角度位置上设置切口并且形成同样的角度识别标记223a,由此,在此后的工序中,将IC模块201与光盘的基板7粘接时,通过使角度识别标记223a和基板7的角度识别标记223相对应,能够正确地对准相互角度的相对位置,因此,具有能够将IC模块201在角度方向上高精度地嵌入到嵌入孔中的效果。又,光盘由于本来就是在圆周方向上高精度地制作成的,因此,不需要追加用于取得圆周方向的装配精度的特别方法。
参照图31(b),在工序1中,形成天线231(231a、231b、231c)。在天线231为厚膜的情况下,例如,能够用无电解电镀或印刷工法来制作。在工序2中,形成绝缘层232。在工序3中,在绝缘层232上形成桥接布线233,用该桥接来跨接天线231b。在工序4中,在天线231的两端子上利用接合装配IC230。作为接合方法,例如,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薄片等进行装配。若为该方式,由于布线基板234的背面侧平坦,因此不会阻碍基板贴合工序中粘接剂树脂的流动,故光学特性不会变差。虽然在图31中未表示,而参照图44如后文描述那样通过装配谐振用的电容器,能够实质上提高天线灵敏度。又,也可以替代形成绝缘层232而在布线基板234的背面侧形成桥接用的布线233并且在布线基板234上设置2个通孔并进行连接。
(IC模块的装配方法)
对于将IC模块201装配到图32的工序1所示的光盘的基板7的嵌入孔202的装配方法进行描述。如图32的工序2所示,设IC模块201的IC部等的最大高度为d4,则以薄片厚度d2、并采用最大厚度d4的粘接薄片235装配到基板7上。在工序3中,利用加热或紫外线等使粘接薄片硬化,以完成将IC模块201固定到光盘的基板7。如图32所示,相对于完成的盘片的基板7的表面,IC模块201是平坦的。又,在IC模块201和信息层6之间设置距离Lg的保护带。在贴合2枚基板的类型的光盘(例如,图29(c)所示的光盘)的情况下,使如图33(a)所示做成的光盘的基板7和另1枚基板218空开0.025mm~0.05mm的空隙对向并且在空隙中封入具有透光性的粘接剂236。粘接剂236在箭头237方向上流动。此时,具有图32所示结构的IC模块201的情况下,由于与基板7的表面高度相同且为平坦,因此,粘接剂236的流动如箭头237a、237b、237c所示,因为在IC模块201的装配部也为平坦,因此,粘接剂236的流动不会产生混乱。因此,由于在取得空隙的间隔精度的同时不会影响粘接剂236的流动,因此,能够获得这样的显著效果,即粘接剂236硬化后双折射率等的光学特性不会发生劣化。如图32的工序3所示使IC模块201和基板表面的高度差的平坦度d5为±0.015mm以内,由此能够满足DVD等的规格。采用紫外线硬化树脂作为粘接剂236的情况下,通过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236硬化,形成粘接层216(图33(b))。如此,完成贴合2枚基板的类型的光盘。通过将保护带的宽度Lg做成大于等于1mm,能够使得追加IC模块201不会影响到信息层6的粘接层的光学特性。
(安装非平坦的IC模块的方法)
上文已经对于通过在基板7侧预先设置凹凸的嵌入孔以使得嵌入后的基板面平坦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然而,这里,对于相反地在基板7上形成平坦的嵌入孔238的方法进行描述。如图34(a)所示,在压模206上设置高度d7的嵌入凸部212并且进行射出成型,由此能够做成持有深度d7的平坦的嵌入孔238的基板7。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信息层6和嵌入孔238之间设置满足Lg≥1mm的保护带,也能够获得下述的效果,即防止了信息层6的透明的基板7或粘接层216的双折射率等的光学特性的劣化。又,如图34(b)所示,替代在压模206设置嵌入凸部212,而通过做成在压模支架204上设置嵌入凸部212的结构,具有能够缩短压模206的制作时间的效果。
图35是表示将IC模块安装到基板上的安装方法图。在工序1中,在上述基板7的嵌入孔238通过粘接薄片235从装配IC230的相反侧的布线基板234侧开始安装IC模块201。工序2表示将IC模块201嵌入到嵌入孔238后的状态。此时,设离IC230的基板面的高度为d11、布线基板234和基板面的高度差为d12,则通过将d11+d12之和限制在±0.015mm范围即0.03mm以内,由于满足光盘的规格,所以具有能够取得互换性的效果。
又,在布线基板234上形成IC230和天线231,以使得d11范围内的IC模块201的体积(即,相对于基板7的贴合侧面突出的IC模块201的部分的体积的总和)和d12范围内的除去天线及IC的空隙部的体积(即,相对于基板7的贴合侧面凹下的部分的空隙部的体积的总和)大致为相同。利用该结构,如工序3所示在基板7和基板218的贴合工序中,在封入粘接剂236时,当将体积平均化,则差为0。因此,将IC模块部201的嵌入部等价地看作与基板7的贴合侧面为相同高度。由于等价地视为相同高度,因此,在IC模块区域、基板部以及信息层6的部分都封入相同体积的粘接剂,因此,粘接剂236厚度均匀地分布。因此,具有粘接层216的厚度均匀的效果。又,若为该结构,则由于不需要角度方向的定位,因此,具有下述的效果,即不仅不需要角度识别标记而且能够省略角度方向的位置对准工序。
(将IC装配在IC模块的盘片基板侧的方法)
图36表示在基板的嵌入孔侧设置IC230和桥接用的布线233的同时在基板7的嵌入孔的相反侧设置天线231时的实施方式。
如图36(a)所示,在布线基板234的上表面(表面)形成双绕的天线231。如图36(b)所示,在布线基板234的背面,形成桥接用的布线233、布线239以及IC230。如此,通过在布线基板234的正反面形成零部件,制作成IC模块。
图36(c)表示图36(b)所示的IC模块的A-A’剖面。天线231的厚度d17如上所述,对于13.5MHz的情况,做成表皮深度(Skindepth)为8μm。若设布线基板234的厚度d13为15~20μm、布线239的厚度d14为8μm、IC230的厚度d19为50μm、粘接层的厚度d16=15μm,则最大厚度d22为100μm,若没有嵌入孔,则贴合部的粘接层216的范围不能够限制到范围55±15μm中。
图36(e)表示基板7的剖面。基板7的嵌入孔202的最大深度d20为约90μm,最小深度d21为约30μm。
图36(f)表示通过粘接层(图36(d))将IC模块(图36(c))与基板7(图36(e))粘接的状态。如图36(e)所示,通过粘接层将IC模块粘接到基板7上,以使得天线231在基板7的嵌入孔的相反侧并且桥接用的布线233、布线239、IC230在基板7的嵌入孔侧。根据图36(f)可知,将布线基板234和IC230良好地收纳在基板7的表面之下,突出在基板7的表面之上的仅是天线231。由于13.5MHz的情况下天线231的突出高度d22为8μm,因此,具有能够利用嵌入孔将粘接层216的厚度限制在范围55±15μm中的效果。
又,如在图35的工序2中所说明的,将IC模块201嵌入得更深以使得IC模块201的高度等价地为基板表面的高度,由此,具有下述效果,即在贴合工序中,粘接剂236的流动情况变得良好,光学特性不会发生劣化,同时粘接层216的厚度变得更加均匀。又,由于在IC模块上设置角度识别标记223a,因此,具有下述效果,即能够在角度方向上高精度地安装基板的嵌入孔和IC模块。
如此做成IC模块,将该IC模块安装在设置于基板的贴合侧的嵌入孔中并使其贴合。因此,首先,由于即使不特别地设置保护层做成工序也可以利用粘接层来保护IC模块,因此,具有下述效果,即,在减少保护层形成工序数目的同时,提高抵御环境的可靠性。又,IC模块由于位于盘片的约0.6mm或1.1mm的内部的贴合部,因此,具有下述效果,即防止从完成的贴合盘片的外部因机械性接触引起破坏。这些效果在下述的天线直接形成法中也能够取得相同效果。
(天线直接形成法:单匝型)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对于做成IC模块并且将该IC模块装配在基板的嵌入部的方法进行了说明。这里,对于将天线直接形成在盘片基板上的方法进行描述。在13.5MHz、2.5GHz的情况下,表皮深度(Skindepth)分别为8μm、0.μm。因此,在2.5GHz的情况下,用喷射法等的薄膜工法足够能够形成。又,即使在13.5MHz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随着金属膜的厚度增加,天线的电场强度也指数级地减少。由于能量是电场的平方的积分值,因此,即使是1μm程度的厚度下,灵敏度也不会有如此下降,仅仅是接收距离变短。因此,若选择用途,薄膜工法能够适用于两者。又,即使在2.5GHz的情况下,同样在0.07~0.1μm程度下也能够进行动作。因此,在聚碳酸酯的光盘基板上形成银合金或铝合金的工序,已经在工厂批量生产中取得长久的实绩并且也确立了可靠性。能够兼用该工法。
参照图38对于形成单匝型的天线的方法进行描述。
在图38(a)的工序1中,沿光盘的基板7的圆周方向形成天线231。
参照图38(b),对于将裸(bare)IC芯片直接装载到基板7上的工序进行说明。在工序1中,利用射出成形在基板7上预先做成沿圆周方向伸长的嵌入孔240。在工序2中,利用喷射法,借助于掩膜241形成局部有切口部242的天线231。在工序3中,将IC230接合在天线231的切口部242的部分。借助于丝焊或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薄片进行的接合等,固定IC230。此后,在贴合2枚基板的类型的光盘的情况下,如图35的工序3所示,使得另一枚基板对向并封入粘接剂236,由此,完成光盘。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用粘接剂236密封IC230,因此,不需要形成保护层的工序。从接合IC芯片之后到贴合工序的过程中,若实施记录层等的喷射工序的情况下,如图38(b)的工序4所示通过在IC230之上设置保护层243,能够排除此后工序的喷射对IC的影响。
在图38(c)的工序3中,形成副基板244,在工序4中,做成将IC230装载在副基板244的小型的IC块247,在工序5中,安装粘接薄片235,在工序6中,将小型IC块247装载到基板的嵌入孔240。在该工序中,利用副基板244保护IC230。因此,具有这样的效果,即在该工序之后能够实施喷射工序。如后文所描述,由于在利用记录层的成膜工序做成电容器等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喷射,能够防止喷射对IC的影响,其效果是好的。
又,在利用喷射等进行的薄膜成膜工序中,由于形成亚微米程度薄的膜厚的天线导线,在使用低频的情况下,天线导线的厚度未到达表皮深度(Skin depth),有时天线的收发效果会下降。在使用这样的低频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对天线导线实施电解电镀或无电极的无电解电镀。电解电镀例如可以这样进行,即在天线导线上附上电极,用保护膜覆盖除此之外的金属部分及记录膜部分,浸在电解液中并放入电解电镀槽。通过对天线导线实施电解电镀或无电极的无电解电镀,能够增加天线导线的厚度,能够使天线导线的厚度接近表皮深度。通过在薄膜形成工序之后追加这样的电镀工序,能够增加天线导线的厚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天线的收发效果。
(在装配IC之后形成天线的方法)
图38的情况是在形成天线231之后安装IC的步骤,而在图39中,对于安装IC230之后形成天线231的方法进行描述。
如图39(a)所示,与图38的情形相同,在工序1中,在射出成形时形成在圆周方向伸长的长方形嵌入孔240。在图39(b)的工序2中,做成厚度d25的副基板244,在工序3中,在副基板244的周围形成分为2个的电极245、246,在工序4中,安装IC230。在工序5中,安装粘接薄片235,在工序6中,在嵌入孔240中安装副基板244。如俯视图所示,电极245和电极246露出。在图39的(c)的工序7中,通过利用喷射法等形成天线231的端子231a、231b,由此,天线231和IC230电气耦合。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用副基板244保护IC230,因此,能够在以后的工序中实施喷射工序。又,由于电极245、246和基板面是同一高度、且是连续的,因此,即使用薄膜工序形成天线231之后进行连接,此后发生破坏的可能性也降低,具有提高可靠性的效果。又,工序3的带电极的副基板在1枚长薄片状的基板的两端设置2个电极,只要将其切成短条状,就能够一次性大批量制造,因此,能够用极其低廉的成本做成1枚副基板。用喷射法形成铝合金或银合金的金属膜的工序,是在RAM型或ROM型光盘的制造工序中来实施的。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该金属膜的形成工序以形成天线,由此,不需要增加成膜工序就能够在光盘的内周部形成天线或布线,因此,具有下述的显著效果,即不需要增加IC成本之外的费用,就能够在光盘内形成RF-ID的IC和天线。
(多匝型天线的直接形成法)
前面对于单匝型天线的情形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2.5GHz的情况下,单匝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13.5MHz的情况下,灵敏度会下降。对于希望提高灵敏度的用途来说,需要N次卷绕的多匝型天线。
图40(a)表示设有多匝型天线的光盘的俯视图。将IC块247嵌入基板7的长方形的嵌入孔240并且在其两端部利用喷射法形成卷绕3次的天线231的两端子,其中,上述IC块247是采用图39(b)在前文中说明的长方形的IC模块247中的电极位置错开的IC块247。
若参照图40(b)的剖视图进行详细说明,则在工序1中用粘接薄片235将IC块247固定在嵌入孔240。电极245、246露出于基板面。在工序2中,在该露出的电极245、246之上,用喷射法形成天线231的两端。如此,电极245、246和天线231的两端的端子231a、231d分别电气耦合。
图40(c)是从上部观察上述的工序1和工序2的图。图40(d)是采用液体粘接剂进行粘接时的剖视图。虽然可以看见在基板7和IC块247的电极245、246之间存在若干粘接剂的凸起,然而,两者间的接合会变得更加牢固。因此,如工序2所示用喷射法形成天线231的端子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断线的可能性。
图40(e)表示在图40(a)的天线231的布线上设置4处弯折部248a、248b、248c、248d的示例。在该示例中,对于半径从光盘的外周部向内周部变小的螺旋状的天线231的布线,从光盘的外周部向内周部,按照弯折部248b、248a、248d、248c的顺序形成天线231的布线的弯折部。在弯折部248b、248a、248d、248c,天线231的布线(绕线)的半径分别发生变化。在图40(e)所示的示例中,在从外周端到弯折部248b的区间中,天线231的布线(绕线)的半径变大,在弯折部248b到弯折部248a的区间中天线231的布线(绕线)的半径暂且变小,在弯折部248a到弯折部248d的区间中天线231的布线(绕线)的半径变大,在弯折部248d到弯折部248c的区间中天线231的布线(绕线)的半径暂且变小,在弯折部248c到内周端的区间中天线231的布线(绕线)的半径变大。设置桥接部(IC块247或金属的导线),上述桥接部跨过弯折部248b、248a之间的天线231的布线并且跨过弯折部248d、248c之间的天线231的布线。桥接部与天线231的布线的内周端和天线231的布线外周端连接。
通过如此配置天线的线圈,具有能够将天线收容在更小的圆周之中的效果。在光盘的情况下,由于记录区域是从半径23mm左右开始的,因此,仅能够将从该内周部到中心孔为止的狭窄区域用作为天线区域。在光盘的情况下,通过形成该弯折,能够收容更多卷数的天线,故效果是好的。
(利用记录盘片的成膜工序形成部分的电路或零部件的方法)
在记录型光盘的情况下,利用6~8层的成膜工序形成记录区域。在其中存在用于反射光的金属层,导电率高。此外,存在多层用于调整光的吸收的电介质层,它们是导电率低的绝缘体。又,也存在半导体层。利用喷射工法形成半导体层。也能够采用蒸镀来形成。在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利用上述的金属层、电介质、半导体的成膜工序,用同一工序形成天线、电容器、电阻、布线。由此,能够部分或全部地减少天线、布线等的工序,由此,能够以短时间、低成本来实现。
例如,能够利用包含于能够记录或重放信息的信息层中的金属反射膜的成膜工序来形成天线的至少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形成金属反射膜和天线以使得金属反射膜的厚度以及组成和天线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以及组成实质上相同。
参照图41说明当前的记录型盘片的信息层的结构示例。图41的最下面的层是基板7,由聚碳酸酯的透明层构成,在贴合盘片的情况下厚度为0.6mm、1.1mm、0.075mm,在单片的情况下厚度为0.8mm或1.2mm。在基板7上有厚度100nm的电介质层251,在电介质层251之上形成由厚度数nm的电介质构成的界面层252、记录层253、界面层254、厚度为30nm的电介质层255、厚度10nm的光吸收层256、厚度100nm的由Ag合金或Al合金构成的反射层257。从基板7侧开始读取的情况下,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成膜。然而,从基板7的相反侧开始读取的情况下,当然按照相反顺序形成即在基板7之上逐步形成反射层257、在其上形成光吸收层256等。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本发明的工序顺序相反来实现。
(多匝天线和电容器的制造工序)
参照图42和图43,对于利用光盘的信息层的成膜工序来制造天线和电容器的方法进行描述。
如图42以及图43(a)所示,在工序1中,在基板7设置嵌入孔202,在工序2中,安装IC块247,如图42的工序3所示,采用掩膜260a进行利用金属靶261a的喷射,形成图43所示的天线231。在工序4中,利用电介质靶261b进行喷射,利用掩膜260b在记录区域和电容器的区域上形成电介质层255。图43的工序4表示俯视图。在工序5中,用掩膜260c覆盖天线231和电容器263的区域,在记录区域上利用喷射依次形成图41所示的界面层254以及记录层253。在工序6中,在对天线231的一部分实施掩膜260d的基础上,利用铝或银合金的金属靶261d实施喷射,形成反射层257和电极262。
如此,能够利用包含在信息层中的金属反射膜的成膜工序形成天线231的至少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形成金属反射膜和天线以使得金属反射膜的厚度以及组成和天线231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以及组成实质上相同。又,能够利用包含在信息层中的电介质膜的成膜工序形成电容器263的至少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形成电介质膜和电容器263,以使得电介质膜的厚度以及组成和电容器263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以及组成实质上相同。
(电容器的容量)
这里,当设天线的电感为L时,形成电容器263是用于做成图44(a)、(b)、(c)所示的谐振电路。通过将f=1/2π(Route LC)设定为收发的频率,具有能够提高总的天线灵敏度的效果。
(天线部的制造方法)
图45(a)是图42的工序3中采用的掩膜260b的俯视图。通过采用该掩膜260b进行喷射,形成天线231。在光盘的批量生产工序中,形成Ag合金的0.05μm的反射膜需要1秒钟。因此,为了提高灵敏度,要成膜2.5GHz的表皮深度0.6μm的情况下,即使进行冷却,也需要花费将近10秒钟。为缩短工厂喷射的生产节拍,如图45(b)所示将4枚同时放入喷射用的容器(chamber),生产节拍成为1/4,每枚花费2~3秒钟。因此,从生产节拍的方面看,能够导入到批量生产工序的生产线中。在薄膜工序中,从生产节拍的方面出发,实现13.5MHz下的表皮深度8μm的情形是很难引进到批量生产线中。通过做成1~2μm程度的膜厚、降低天线灵敏度并导入本发明的电容器中的谐振电路,实质上提高了灵敏度,由此,能够实现批量工序。将制作成的薄膜天线放入到电解槽中进行通电,形成电镀层,由此,能够形成1~10μm的天线,因此,能够形成对应于低频的、厚度大于等于表皮深度的天线。
(其他谐振电路的制造方法)
根据图43的结构,能够得到图44(a)的谐振电路。这里,参照图46对于采用图44(b)型的谐振电路的天线部的制造方法进行描述。与图43相比,首先,IC块247的结构不同。如图46(a)所示,在工序1中,一个电极246被分离成电极246a、电极246b。在工序2中将IC230与电极246a连接。在工序3中,安装IC块247,在工序4中,形成天线231以使得天线的一个端子231b和电极246b电气耦合。在工序5中,形成电介质层251,在工序6中利用喷射形成反射层257以使得电极262和天线231的端子231b电气耦合。这样,能够在兼用记录膜的成膜工序同时,制造图46(c)所示的具有谐振电路的天线、IC部。
(用同一工序制造天线和反射膜的方法)
在图42中对于用同一工序制造天线231和反射膜的示例进行了描述,然而,通过采用图47(a)的掩膜260e,能够用同一成膜工序做成图47(b)所示的天线231和反射层257。在ROM盘片的情况下,由于仅仅有反射膜和保护膜的二个工序,因此,该工法效果好。
通过采用图48(a)所示的掩膜260f,利用Al或Ag的靶260进行喷射时,则形成图48(b)所示的1圈的天线231和反射膜257。设置嵌入孔240并且只要对IC230进行接合,就能够形成带天线和IC的盘片。由于只要追加接合IC的1个工序,因此,具有能够极其简单地、低成本地进行制造的效果。该工法能够适用于RAM盘片和ROM盘片。又,能够贴合2枚盘片以使IC230靠内侧地做成1枚盘片,因此,由于保护天线和IC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故能够取得高可靠性。最简单的是这样的方法,即,采用RF-ID用的带天线的IC,嵌入到盘片的基板7的的嵌入孔240中,并将其贴合以使该IC靠近内侧。若上述IC的成本下降,则用该工法就能够简单地制造高可靠性的盘片。
(薄膜天线的制造方法)
图49(a)是薄膜天线231g的背视图。在内周部的天线231h设置通孔271a、271b。图49(b)是俯视图,形成天线231d。参照图49(e)对于通孔的制造工序进行描述。在工序1中,采用金属靶261从表面对基板7的通孔271进行喷射,在通孔271的上半部分形成金属层272a。在工序2中,从背面侧起在通孔271的下半部分形成金属层272b,故表面侧的金属层272a和背面侧金属层272b电气耦合。在工序3中,通过在背面接合IC230,完成天线和IC部。如图49(d)所示通过将该盘片和另1枚盘片贴合,完成1枚盘片。这种情况下,贴合用的粘接剂236流入通孔并堵塞孔,因此,外部环境的影响不会波及到内部的IC等。为了保护上表面部的天线231c,形成保护层272。由于该天线在表面和背面具有2个极性,因此,也能够作为偶极天线发挥作用。
(遥控器的结构和动作)
对于参照图5说明的遥控器15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描述。
图50(a)表示遥控器15的俯视图,图50(b)表示侧视图。在遥控器15中内设天线282、起动开关280以及扬声器281。如图50(b)所示,在通常将遥控器15水平放置的状态下,由于没有按下起动开关280,因此,不起动。如图50(d)所示那样倾斜并按下光盘1时,则如图51的1以及图52的1所示,起动开关280接通,接入电源,发送RF信号,由光盘1的天线231接收,IC230利用天线231发送包含ID的响应信号。用天线282接收该信号,由扬声器281发出确认音,并通知操作者。若经过一定时间,停止向发送电路供给电源。
由于遥控器15中装载有小容量的电池,因此,必须要尽可能减少RF信号在发送电路中的动作。若为图50的方法,则当将开关280按向盘片1时,接入电源、发送RF信号、检测ID仅进行一定时间,因此,具有减少电源消耗并延长遥控器电池的寿命这样的效果。
(应用到多层盘片)
对于将本发明应用到多层盘片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53(a)是盘片1的俯视图,图53(b)是盘片1的剖视图。在该示例中,盘片1具备天线231、IC4、信息层6。在盘片1的内周部设置具有接收电波以及电力中的至少一方的接收功能的线圈(即天线231)。将IC4嵌入到形成在基板7上的嵌入孔202中。信息层6包含图53(c)所示的m个多层膜Lk+n等。多层膜Lk+n具备用于记录信息的记录层301a~301d等。
天线231与IC4连接。IC4通过图54(b)所示的布线302a、302b、302c、302d、302e等,与具备信息层6的导电层303a、303b、303c、303d、303e连接。在图54(b)中,在布线和导电层的连接部上,各导电层依次排列成阶梯状。
导电层303a~303e的每一个,是与多个记录层301a~301d中的相对应的至少一个记录层邻接地设置。由此,记录层夹在上下2个导电层之间。为制造该光盘1,必须要在角度方向上正确配置这些布线以及膜。为了实现该制造,在本发明的制造工序中,通过采用图30的角度识别凹部220以及角度识别凸部221,能够提高角度方向的位置精度。在将特定的层例如记录层301a做成能够记录重放的状态的情况下,在导电层303a和导电层303b之间施加电压。这样,记录层301a的材料对特定波长的吸收或反射增加。对于记录光或重放光的波长λ,未施加电压的其他的层其吸收或反射不会增加。
在图55中表示图53(a)所示的IC4(集成电路部)的内部。图55所示的IC4具备接收部370、电源部22a、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故障可能性层检测部326、以及RF-ID部368。接收部370从光盘外部(例如,记录重放装置35)通过无线通信获得切换命令,其中,上述切换命令是用于切换多个记录层中作为记录或重放信息的对象的对象层。接收部370具备频率分离部360以及解调部363。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作为根据接收部370获得的切换命令在多个记录层中切换对象层的切换部发挥作用。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通过调节施加在多个导电层的每一个上的电压(激励信号),切换对象层。解调部363具备解调电路363a和调制电路363b。
记录重放装置35具备控制部373、聚焦控制部375、发送部17、接收部32、输入部17a、输出部32a、频率分离部360、电源发生部22b以及天线18。从控制部373输出的切换命令374通过输入部17a、发送部17、频率分离部360、天线18发送到IC4。又,记录重放装置35和IC4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是电波通信,也可以是光通信。在以光通信进行通信的情况下,记录重放装置35和IC4分别具备光通信用的发光部和接收部。
(对象层切换方法)
将切换m个多层膜中的施加电压的多层膜的信号(激励信号)从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图55)供给多层膜。当作为激励信号在任意的导电层例如导电层303c(图54(a))上施加+V1伏特的电压、在导电层303d施加0V的电压时,则在记录层301c上施加+V1伏特的电压。也能够在导电层上施加交流电压以代替直流电压。又,也能够使得在信号发生部312产生分别具有电压V1、V2、0的3个激励信号,并且在m个多层膜中的特定层上施加V1伏特的电压、在与该特定层相邻的层上施加V2伏特的电压。多层膜所具备的层是由根据电致彩色发光、或电沉积、或强电体材料等的电场施加使光学性质发生变化的材料形成,由此,通过对包含对象层的特定的多层膜的预定部位施加电压,能够仅改变该特定的多层膜的光学特性。例如,激光具有的特定波长的吸收率、反射率、折射率、卡尔旋转角等的光学特性发生变化。又,设定各多层膜所具有的层,以使得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激光具有的特定波长的吸收率或发射率变低。因此,在该示例中,激光几乎不发生衰减地到达对象层,能够对激励状态的对象层记录信息或重放信息。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对象层施加电压以将对象层做成激励状态,然而,用于切换各层的激励或非激励的能量不限定于电力(电压),例如,也可以是光能。这种情况下,各层是通过施加光能形成被激励的材料。又,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外部的能量(例如,电力(电压)、光)的施加或非施加将能够记录或重放信息的层的状态称作为激励状态、根据外部能量的非施加或施加将不能够进行记录或重放信息的层的状态称作为非激励状态。本实施例的多个记录层的至少一部分是对应于切换施加或不施加激励信号而切换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
参照图56,以信息层6具有固体电解质的情形为一个示例,对于切换对象层的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56是表示信息层6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图56(a)表示信息层6的初始状态。以下,将多个多层膜的每一个分别记作第K+n层Lk+n
作为多个多层膜中之一的第K层LK如图56(a)的上方开始依次所示地具有电介质层251a、导电层303c、记录层301c、导电层303d、电介质层255a、导电层305a、固体电解质层308、Ag等的金属电极306、导电层304a。固体电解质层308包含含有银等的金属离子309的材料(例如,包含银的碘化合物)。第K-1层Lk-1与第K层Lk相同地具备电介质层251b、导电层303d’、记录层301d、导电层303e、电介质层255b、导电层305b、固体电解质层308b、Ag等的金属电极306b以及导电层304b。在图56中,第K-1层的下一多层膜具有电介质层251、记录层253、电介质层255、光吸收层256、反射层257。上述的多层膜(包含多个记录层)设置在基板7上。这里,图56(b)表示反射层的形成步骤。图56(c)表示K层的激励步骤。图56(d)表示对K层施加电压的步骤。图56(e)表示对K层进行记录的步骤。图56(f)表示K层的重放步骤。图56(g)表示删去形成在K层上的标记的步骤。图56(h)表示对K层进行改写的步骤。图56(i)表示解除对K层施加电压V2的状态。
在图56(b)的状态下,从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图55)在导电层305a、304a之间施加电压-V1作为激励信号。因此,持有正离子的金属离子309在作为负极的导电层305a获得电子之后析出金属。因此,形成图56(b)所示的反射层307。由图41所示的GeSbTe化合物形成记录层301c,设定为在不施加激励信号时为低光吸收状态(非激励状态)、在施加激励信号时为高光吸收状态(激励状态)。在图56(b)的状态即形成反射层307的状态下,调整电介质层251a、255a的厚度以及折射率并设计为记录层301c中的光吸收为最大。具体地,使得形成法布里珀罗谐振器。在该状态下,如图56(c)、图56(d)所示,通过导电层303c、303d向记录层301c施加电压V2,使记录层301c为激励状态。在该状态下,当使记录用的激光会聚到反射层307时,如图56(e)所示,热量集中到记录层301c,在加热部313的范围中,通过形成记录标记314来记录信息。由于该记录标记314吸收光,故如图56(f)所示利用重放用的激光进行重放,或者如图56(g)、(h)所示,通过提高激光的强度即能够删去标记也能够进行改写。
第K层的标记314表示强吸收、其他的记录层表示弱吸收,这是由于,因存在反射层307而形成法布里珀罗谐振器,光多次通过记录层301c,由此记录层301c的光的吸收量变多。若没有反射层307,则由于也不能够形成法布里珀罗谐振器,故记录层301c的光的吸收量大幅下降。如图56(i)所示,当在导电层305a、304a之间施加反方向即正的电压+V1(激励信号)时,形成了反射层307的银变成为Ag++等的金属离子309,并溶解到固体电解质308之中,如图57(a)所示反射层307消失。此时,由于不存在反射层307,非激励状态的记录层301c的重放波长(λ)的光吸收变少。又,标记314的吸收也变少。因此,即使在第K-1层记录信息的情况(图57(d))下,由于第K层的记录层中的记录光的吸收少,故光也几乎不衰减地到达第K-1层。如此,能够进行多层记录。这里,图57(a)表示使K层为非激励状态的状态。图57(b)表示在K-1层形成反射层的步骤。图57(c)表示K-1层具备的记录层的激励步骤。57(d)表示对K-1层具备的记录层记录信息的步骤。图57(e)表示解除对K-1层施加电压V2的同时对固体电解质层施加电压+V1的状态。图57(f)表示使K-1层为非激励状态的状态。
如图58(a)所示,当使第K层以及第K-1层都为非激励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层的光吸收少,故充足的记录光可到达最下层的第1层L1。由此,如图58(b)所示,在第1层L1具备的记录层253上形成记录标记314c。如图58(c)、(d)、(e)所示,也能够进行重放、删去、改写。这里,图58(c)表示第1层L1的重放步骤。图58(d)表示删去形成在第1层L1上的记录标记314c的步骤。图58(e)表示对第1层L1进行信息的改写的步骤。图58(f)表示在第1层L1具备的记录层253上形成记录标记314c的状态。图58(g)表示从图58(f)所示的状态开始使K-1层Lk-1激励的状态。
由于第1层L1具备的反射层257是固定的,因此,不存在如其他层那样的形成、删除这样的循环。因此,反射层257完全不会劣化。第1层L1的信息改写次数与一般的RAM盘片相同,为大于等于100万次。据此,若将第1层L1设定为基准层,并将如各层的数据文件的FAT以及数据地址结构信息管理信息那样的改写频率高的数据记录到第1层L1,则能够实质上增加光盘的信息改写次数。
又,也可以通过除去固体电解质层308使得不存在反射层307的同时用电致彩色发光的材料形成K、K-1层等具备的记录层,由此做成标记破坏型的1次写入记录层。这种情况下,在每次追加记录时,需要改写FAT信息。通过仅将第1层做成可改写层,实现组合了多个一次写入W/O层和1层可改写层的盘片。这种情况下,通过将FAT、数据结构、完成记录区域及未记录区域信息等记录在第1层,具有下述效果,能够减少伴随W/O层的FAT等的数据变更而追加管理信息所引起的记录容量的浪费的消耗。
图56的记录层301c是通过使用Te的3元化合物且光吸收率为0.5~1b的低光吸收率的材料来实现的。这是由于,通过形成反射层来激励(有效化)K层时,由于形成由反射膜307构成的法布里珀罗谐振器,λ多次通过吸收层,故吸收率等价地增大。
(光的吸收端的变化引起的光吸收)
也可以用电气光学变化材料来形成记录层301a~301d,其中,上述电气光学变化材料是随着施加电压带隙发生变化并且光的吸收端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设定记录层以使得在不施加电压时对于波长λ的记录光不进行光吸收、在施加电场时光吸收端发生变化而吸收波长λ的记录光。又,也可以根据上述记录层的特性调整波长λ。当使用波长λ的记录光时,如图56(a)、(b)所示在不向记录层301c施加电压V2时,没有光吸收。如图56(d)所示,在向记录层301c施加电压V2时,记录层301c的材料的带隙等发生变化,吸收端发生变化(即,记录层301c激励)。记录重放用激光具有与变化的吸收端对应的波长频带内的波长λ。由于被激励的记录层301c对于记录重放用激光显示吸收特性,因此,如图56(e)所示照射激光的情况下,光能由记录层301c吸收,由于破坏、变色或相变化而形成标记314。通过对该标记照射重放用激光,重放信息。当停止施加电压V2时,吸收端复原,因此,记录层301c不再吸收波长λ的光(图56(i)的记录层301c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对其他的记录层进行记录重放。如此,采用吸收端变化方式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图56的反射层307,也能够对多层进行记录重放。
参照图59对于多层膜具备光学变化层的示例进行说明。如图59(b)所示,通过在光学变化层315c上施加电压V1使折射率变化,光学变化层315c和记录层310c之间的界面上的反射增加,同时通过对记录层310c施加电压V2,使记录层的310c的光吸收端改变以增加光吸收。利用这一点,如图59(c)所示能够使得在记录层310c上记录信息。作为光学变化材料,有液晶、LiNbO3、钛酸钡等。这里,图59(a)表示K层的初始状态。图59(d)表示形成了记录标记的记录层310c的状态。图59(e)表示从记录层310c重放信息的步骤。图59(f)表示删去记录标记的步骤。图59(g)表示K层未被激励的状态。图59(h)表示K-1层的激励步骤。图59(i)表示对K-1层记录信息的步骤。图59(j)表示从K-1层重放信息的步骤。
参照图60,对于多层膜具有光学变化层的示例做详细说明。图60所示的K层LK具备导电层303、光学变化层315、导电层304、记录层310、光学变化层315a以及导电层305。这些层依次具备折射率n1~n6。光学变化层315是用如铌酸锂那样的随着施加电压折射率、吸收端、反射等的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材料来形成。图60(a)表示K层LK的初始状态。
如图60(b)所示,在记录层310和光学变化层315a施加电压V1并在光学变化层315施加电压V2时,光学变化层315的折射率从n2变化到n22,光学变化层315a的折射率从n5变化到n55(K层LK被激励)。因此,在导电层303和光学变化层315之间的位置、以及记录层310和光学变化层315a之间的位置的至少2个部位,光的反射增加。若设该反射面相互的间隔为t、光源的波长为λ时,通过使t为λ/4的偶数倍,在反射面相互之间形成光谐振器即所谓的法布里珀罗谐振器。因此,光多次通过记录层310,吸收率等价地放大。如此,在记录层310上如图60(c)所示记录标记314。
如图60(d)所示也能够进行重放,当如图60(e)所示向记录层施加大的光能时,也能够删去记录标记,或也能够如图60(f)所示改写信息。如图60(g)所示,当停止施加电压时,K层的法布里珀罗谐振器消失,放大效果消失。因此,记录层310的光吸收率恢复到原来的低的状态(非激励状态),标记314的吸收也变少。其结果,即使在更深部的其他记录层记录信息的情况下,记录层310的吸收引起的光的衰减也变小。在图60(h)中,在K-1层施加电压(K-1层的激励),记录层310’实质上的光吸收增加,如图60(i)所示在K-1层形成标记314a。
(组合了1层(或2层)区域和多层区域的混合型盘片)
图62所示的光盘1是具备第1区域316、保护区域317、第2区域318、保护区域319、电极区域320、线圈区域321的混合型盘片。图64是图62所示的光盘1的剖视图。在第1区域316上形成多层膜(即,形成多个记录层)。设置在第2区域318上的记录层仅为1层,其中,上述第2区域318是夹着第1区域316和保护区域317。第1区域316、保护区域317、第2区域318包含在地址区域371中。在从IC4延伸出来的布线以及天线231上,形成电镀322。
参照图61对于混合型盘片的记录重放方法进行说明。图61是表示图62所示的光盘1的一部分要部的剖面。
图61所示的第K层LK包含导电层303c、导电层303d等。记录层301c包含随施加电压光学上会产生变化的电致彩色发光材料等。从图61(a)所示的初始状态开始,如图61(b)所示在记录层301c施加电压V1以激励记录层301c。这里,在记录层301c包含电致彩色发光材料的情况下,由于氧化、还原,记录层301c变为蓝色等。如此,由于仅第K层LK的光吸收、反射等的光学特性发生变化,因此能够使记录光在K层LK上成像。这里,若增强光输出,则如图61(c)所示,能够在记录层301c形成记录标记314并记录信息。当停止向记录层301c施加电压或施加反方向的电压时,产生相反反应,光学变化消失。因此,能够如图61(d)所示使K层为非激励。与K层LK相同地,通过如图61(e)所示将K-1层Lk-1具备的记录层301d激励以如图61(f)所示在记录层301d形成记录标记314,由此,也能够记录信息。
当在这里记录数据的情况下,必须要更新FAT或VAT等的文件管理信息。如图62、图64以及后述的图65、图66所示的本发明的多层+1层的混合型光盘,在内周部或外周部的第2区域318中如图61(g)所示记录层仅为1层。因此,不需要向记录层施加电压等的切换作业,就能够使激光从光盘表面充分地到达设置在第2区域的记录层。
作为电气切换对象层(激励层)的方式,认为有采用作为显示材料已知的电致彩色发光材料或电沉积材料、或液晶材料等的方式。该方式的情况下,切换需要数百ms的时间。又,在对象层的切换的时间之中,由于对象层的反射率以及吸收率变得不稳定,因此,聚焦变得不稳定,光头可能会碰撞到光盘的相对面而受损。在本发明的情况下,通过在切换时间之中使光头退避以使得光会聚到第2区域的第1层上,由此防止损伤光头。
图61(g)表示向位于第1层L1具备的记录层253中的第2区域318的区域记录文件的管理信息(FAT、TOC、VAT等)、摘要图、开始信息等的记录动作。在图61(g)所示的示例中,由于记录层301c虽被激励,但在记录层253的上方不存在记录层301c,因此,记录层301c不会使照射到记录层253的激光衰减。图61(h)表示光头访问记录层253(例如,FAT、TOC、VAT、摘要图等的记录)的期间中将对象层从记录层301c切换到记录层301d的步骤。图60(i)表示对记录层301d记录数据的步骤。图61(j)表示使记录层301d为非激励的状态。如图61(k)所示,也能够向位于记录层253中的第1区域316的区域记录数据。在该示例中,位于记录层253中的第2区域318的区域作为预先记录表示光盘1的属性的属性信息、例如文件的管理信息(FAT、TOC、VAT等)、摘要图、开始信息等的基准层发挥作用。最好是,在未施加电压(激励信号)的状态下激励作为基准层发挥作用的区域(基准层区域)。当将光盘1装载到记录重放装置时,记录重放装置的光拾取器首先重放光盘1的属性信息。在重放属性信息之前,记录重放装置不能够掌握光盘1的结构。当在该状态下标准层区域为非激励状态时,记录重放装置不能够掌握装载的光盘1的类型是否是需要利用施加电压来激励记录层的类型、还是通过将哪层激励就能够读取属性信息。若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激励基准层区域,则记录重放装置在装载光盘1时能够掌握基准层区域位于何处并且读取属性信息。
又,基准层区域也可以与电压的施加无关地而通常为激励状态。这种情况下,例如用无定形材料形成基准层区域。图55表示第1层L1为基准层区域的情况下切换信号发生部311和信息层6之间的连接关系。当基准层区域与有无施加电压无关地而通常为激励状态的情况下,不需要从切换信号发生部311在第1层L1上施加激励信号。
又,也可以用在不施加电压时使基准层区域激励而在施加电压时使其为非激励的材料来形成。这种情况下,根据需要从切换信号发生部311向基准层区域施加电压。即使对于基准层区域和其他的记录层重复的光盘,在访问其他记录层时通过使基准层区域为非激励,能够消除基准层区域引起的、照射其他记录层的激光的衰减。
(混合型盘片的结构)
在图64的光盘中,在第1记录区域316和第2记录区域318之间,设置保护区域317,其中,该保护区域317的记录层随着向内周而逐渐消失。由于在第2记录区域318不存在多个记录层,因此,不进行切换对象层的动作,能够对记录层253进行读写。在电极区域320中,如图63所示,m个导电层呈阶梯状存在,分别连接布线302a~302k的一端,另一端与IC4内部的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连接。根据这样的结构,将从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输出的电压V1、V2等(激励信号)施加到各导电层。
在如图65所示的光盘1中,与图62不同,在外周部设置第2记录区域318。这种情况下,如图66所示,由于在第2区域318上不存在导电层303a~303e,故短路的可能性下降。在图66所示的光盘1中,由于在第2区域318存在多个记录层,而位于记录层301a~301d的第2区域318的区域与导电层不邻接而未施加电压,因此,照射到记录层253上的激光几乎不发生衰减。
又,如图67所示,也可以将位于外周部的第2区域318的记录层做成仅1层。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记录层253的上方不存在多层膜,因此,激光不衰减,即使较弱的激光功率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2区域进行记录重放。
对于第2区域138的记录层为1层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与2层的光盘相同地,将第2层做成半透明膜并且用与第1层大致相同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形成2层的RAM层(第2区域318的记录层)。这种情况下,不减少能够改写的次数就能够使第2区域的记录容量约增加2倍。
图68、图69、图70是表示对盘片记录或重放信息的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将盘片装载到记录重放装置(步骤323a),使焦点对准到第2区域的第1层的ROM部或RAM部(步骤323b)。从第2区域的第1层的RAM部或ROM部、或者IC4中的存储器25a读出盘片的属性信息(盘片的总层数、各层的容量、固有ID、各层的RAM、W/O的属性的信息、故障层的序号、有故障可能性层的序号等)和用于非法拷贝控制的加密密钥(步骤323d)。
在步骤323e中,在接收到向K层进行记录的命令的情况下,进至步骤323f,查看第K层是否为不需要的层,若是,则重新将K层定义为预备层h(步骤323g)。在步骤323h,检查K层是否为故障可能性层,若是,则使得第K层的全部数据移动退避到预备层j之后,重新将第j层定义为第K层(步骤323i),进至步骤323j,从第2区域读出第K层的FAT、VAT、UDF等的文件管理信息,获得至少最终记录数据的结束点和成为有效的层(对象层)的信息以特定对象层。在步骤323k中,检查成为有效的层是否为K层,若不是,则进至步骤323v的向K层切换的例程。
在步骤323w,从图55所示的记录重放装置35通过线圈231向光盘传送使得“在K层上施加电压”的命令,在步骤323X从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31向K层的上下导电层供给电压。当经过一定时间(步骤323y)并且从光盘1取得完成切换的信息时(步骤323z),将标志置为1(步骤323m)、进至步骤323n,将光头从第2区域移动到第1区域(步骤323n),使得焦点对准到第K层(步骤323p),从焦点对准的层读出层数据信息X(步骤323q),确认层数据信息X表示的层和第K层是否一致(步骤323r),若为否,则停止动作,若为是,则将光头移动至能够开始记录的地址(步骤323s),使激光功率增强以记录数据(步骤323t),在步骤323u若完成了记录,则进至图69的步骤324a。
在步骤324a,将光头移动至第2区域,不切换对象层(步骤324b),使焦点对准到第2区域的第1层(步骤324c)。在步骤324d中,将文件的管理信息(FAT、VAT、UDF、TOC、最终记录地址层信息)等记录到第2区域318的RAM区域。接着,将文件名、属性信息等的文件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图像的摘要图、表示动画图像的最初5~10秒的压缩或非压缩的开头信息记录到第2区域中(步骤324e)。
若下一数据的记录命令出现(步骤324f),返回第1区域,在K层记录数据,将表示该层是K层的层信息记录到K层(步骤324g)。若(K+J)层的记录命令出现(步骤324h),则光头返回第2区域318(步骤324i),进入向(K+J)层切换的例程,将切换到(K+J)层的切换信息送至盘片(步骤324p),在(K+J)层的上下的电介质层施加电压(步骤324q),当经过一定时间或者从盘片获取层切换完成信息(步骤324r)时,将标志置为1(步骤324s)。进至步骤324j,将K层的文件管理信息记录到第2区域318的第1层(若存在第2、3层,也可以是该层),当完成记录(步骤324k)时,在步骤324m若标志为1,则对象层的切换完成,因此,进至步骤324n,聚焦到第1区域的(K+J)层,进至图70的步骤325a。
在步骤325a,将数据记录到(K+1)层,当记录完成时(步骤325b),则移动到第2区域并记录管理信息(步骤325c),完成处理(步骤325d)。在步骤325e,当接收(K+J)层的重放命令时,首先,重放第2区域的(K+J)层的FAT等的文件的管理信息(步骤325f),移动到第1区域,重放(K+J)层(步骤325g)。
当在步骤325h接收K层的重放命令时,利用上述的步骤323v中的向K层切换的例程,将有效层(对象层)从(K+J)层切换到K层。将光头移动到第2区域,聚焦到第1层(步骤325i),取得第K层的管理信息(步骤325j),将当前成为有效的层即K层作为对象层,记录在第2区域(步骤325k),在步骤325m确认是否标志=1即是否切换到K层。当向第1区域移动或者已经移动到第1区域的情况下,进行聚焦并且重放K层的数据(步骤325n)。当在步骤325p完成重放时,在步骤325q确认是否检查层的状态。在“是”的情况下,在步骤325r向记录媒体1的IC的微机367(图55)传送层的检查命令(步骤325r),故障可能性检测部326向各层间提供电压,测定绝缘电阻或阻抗,检测有故障可能性层(步骤325s)。在步骤325t检测到有故障可能性层的情况下,在存储器25a或者/以及第2区域318具有的管理信息中追加有故障可能性层的序号。在追加序号之后,在步骤325v结束作业。
(跟踪方法)
图71表示对光盘1记录信息或从光盘1重放信息的装置380。装置380是记录重放装置、记录装置、重放装置中的任意一种。装置380具备第1~3光头部377、378、379;第1~第3聚焦控制部329、334、336;第1~第3跟踪控制部330、333、329;记录重放控制部337;分时部351;以及信号生成部376。信号生成部376具备时间分离部352和偏光分离部353。
图71所示的光盘1设有:设有轨道331的且为半透明层的跟踪层327、多个记录层301a~3011等。在记录层3011上设置轨道331a。
记录重放控制部337控制对预定的记录层(例如,记录层301e)记录信息或从预定的记录层重放信息。从记录重放控制部337输出的控制信号根据需要由分时部351进行分割,依次输入到第1~第3光头部377、378、379。各光头部具备激光发光部、光学部件(透镜、偏光片、分光器等)、激励器等。
信号生成部376采用时间分离部352和偏光分离部353分离通过各光头部接收到的来自光盘的反射光,对于每一分离光生成聚焦错误信号以及跟踪错误信号。将信号生成部376生成的这些信号依次输入到第1~第3聚焦控制部329、334、336、第1~第3跟踪控制部330、333、339。
第1聚焦控制部329对从第1光头部377输出的第1激光328进行聚焦控制,第1跟踪控制部330对第1激光328进行跟踪控制。第2聚焦控制部334对从第2光头部378输出的第2激光332进行聚焦控制,第2跟踪控制部333对第2激光332进行跟踪控制。第3聚焦控制部336对从第3光头部379输出的第3激光335进行聚焦控制,第3跟踪控制部339对第3激光335进行跟踪控制。
对于对预定的记录层(例如,记录层301e)进行记录或重放时的跟踪方法进行说明。光盘1的最上层是设有跟踪用的轨道331的跟踪层327。这里,记录或重放的对象层是记录层301e。
首先,利用第1聚焦控制部329和第1跟踪控制部330使第1激光328照射到跟踪层327具有的轨道331,由此,通过使得摆动连续沟等,重放记录的地址以及轨道序号。利用第2聚焦控制部334和第2跟踪控制部333使第2激光332照射到最下层的记录层3011具有的轨道331a,由此,通过使得摆动连续沟等,重放记录的地址以及轨道序号。第1激光328和第2激光332由于具有相同的偏光角θa并且同时被分时调制,因此,能够通过时分割进行分离。由于地址信息是由低频带的频率成分表示的,因此,容易进行分离。
利用第3聚焦控制部336使第3激光335照射到作为对象层的记录层301e。第3激光335具有与偏光角θa相差90°的偏光角,因此,能够采用偏光分离部353具备的偏光滤波器/偏光镜,将第3激光335的反射光和其他激光的反射光光学分离。由此,能够进行第3激光335的聚焦以及对记录层的记录重放。第3激光335的焦点与第1激光328的焦点以及第2激光332的焦点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
在该方法中,首先,分别对第1激光328以及第2激光332进行跟踪控制。控制激光335,以使得焦点位于连接轨道331和轨道331a的直线338上的P2/(P1+P2)的位置上。P1是从跟踪层327到记录层301e的层数(不包含记录层301e),P2是从记录层301e到记录层3011的层数(不包含记录层3011)。在图71所示的示例中,由于P1=5、P2=7,利用第3聚焦控制部336控制激光335以使得AC∶CB=5∶7。通过保持第1激光328的焦点以及第2激光332的焦点与第3激光335的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第3激光335的焦点在假想的轨道上进行扫描。即,利用第1、第2跟踪控制部330、333,进行第1、第2激光328、332的跟踪控制,由此能够进行第3激光335的跟踪控制。又,第3激光335即使在如图72所示存在倾斜的情况下,由于通常位于连接轨道331和轨道331a的直线AB上,因此,即使在记录层301e上不存在轨道,也可以具有良好再现性且正确地进行跟踪。
(4射线跟踪方式)
图73是表示向光盘1记录信息或从光盘1重放信息的装置380a。装置380a可以是记录重放装置、记录装置、重放装置中的任意一种。与如图71所示的装置380相同,装置380a进行激光的跟踪控制。在图73所示的装置380a中,对于与装置380的结构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装置380a具备第1~第4光头部377、378、379、344;第1~第4聚焦控制部329、334、336、346;第1跟踪控制部330;第4跟踪控制部345;记录重放控制部337;分时部351;以及信号生成部376。第4光头部344与其他的光头部相同地具有激光发光部、光学部件(透镜、偏光片、分光器等)、激励器等。第4聚焦控制部346对从第4光头部344输出的第4激光348进行聚焦控制,第4跟踪控制部345对第4激光348进行跟踪控制。图73所示的光盘1是从图71所示的光盘1中省略了记录层3011,并且形成有轨道的层即跟踪层327这一层。
对于对预定的记录层(例如,记录层301e)进行记录或重放时的4射线跟踪方法进行说明。利用第1聚焦控制部329和第1跟踪控制部330使第1激光328照射到跟踪层327上的轨道331。利用第2聚焦控制部334和第3聚焦控制部336进行聚焦控制,以使得第2激光332和第3激光335的焦点对准到跟踪层327上。第1~第3激光具有相同的偏光角θa,能够与第4激光348光学上分离。又,由于第1~第3激光可以是低频发光的,因此,由分时部351进行分时控制而发光,因此,各个反射光由时间分离部352分离。因此,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跟踪控制、聚焦控制。第4激光348具有与偏光角θa相差90°的偏光角。利用第4聚焦控制部346使第4激光348以焦点对准到记录层301h的方式进行照射。第4激光348与第1~第3激光328、332、335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
在该4射线跟踪方法中,第4跟踪控制部345控制第4激光348以使得第4激光348的光轴与通过F、C、E的直线相垂直。这里,F是第3激光335的焦点、C是第1激光328的焦点、E是第2激光332的焦点。通过使得第1~第3激光328、332、335的各焦点对准到跟踪层327,第4激光348的焦点在假想的轨道上扫描。即,利用第1~第3激光328、332、335的聚焦控制以及第1激光328的跟踪控制,能够进行第4激光348的跟踪控制。
这种情况下,第2激光332和第3激光335的焦点误差为约0.2微米。设从跟踪层327到最下层的记录层的距离为d,则第2激光332和第3激光335之间的间隔w必须要为W>d。这种条件的情况下,轨道的误差为0.2~0.3微米,和相邻的轨道之间留有余量。又,由于第1~第3激光328、332、335和第4激光348偏光角不同,故用偏光分离部354能够将它们相互分离。因此,第4激光348能够与其他的激光相独立地进行聚焦控制以及对记录层进行记录重放。
又,也可以省略照射第2激光332。即使仅用第1、第3激光328、335的聚焦控制以及第1激光328的跟踪控制,也能够进行第4激光348的跟踪控制。
(记录媒体内的电路的动作)
如图55所示,在记录重放装置35中,利用频率分离部360以高频带信号发送数据,以低频带信号发送电力。通过天线即借助于线圈18和231的无线通信,这些信号从记录重放装置35送至IC4。利用频率分离部360的HPF361、LPF362,将IC4获得的信号分离成高频带信号和低频带信号。高频带信号由解调部363变换成层数据(层切换命令)364等的数据。获得层数据364的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切换从信号发生部312输出的电压V1、V2、0的传送路径并供给预定的导电层。电源部22作为向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等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发挥作用。电源部22作为电力获得通过无线通信取得的低频带信号,并且将获得的电力22供给层切换信号发生部311等。
故障可能性层检测部326对各层施加直流或交流的电压并测定电阻值或阻抗,检查绝缘状况,将位于一定以下的绝缘状态的层识别为有故障可能性层,将该判别结果送至微机,并存储在存储器25a中。包括该数据、存放在存储器25a内的数据(总层数、当前的对象层的序号、记录信息的层数、有故障可能性层的序号、盘片ID等),利用调制电路365、发送部366通过线圈231送至记录重放装置35。也可以如上述RF-ID的动作那样以无线方式进行发送。又,也可以如上述RF-ID的动作那样,与盘片ID一起发送这些数据。又,RF-ID部368具备解调电路365a。作为标记的记录方法,已经描述过相变化、破坏型、色变化型,而也可以是光磁记录等的其他记录方式。
至少以下的内容是本发明的范围。
A1.一种光盘,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记录层;接收部,从光盘外部接收用于切换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成为记录或重放信息的对象的对象层的切换命令;以及切换部,根据所述接收的切换命令,在所述多个记录层中进行所述对象层的切换。
A2.如上述A1.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多个导电层,所述多个导电层的每一层与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相对应的至少一个记录层相邻接地设置,所述切换部通过调节施加在所述多个导电层的每一个上的电压,切换所述对象层。
A3.如A1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通过与所述光盘外部的无线通信接收所述切换命令。
A4.如A1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向所述切换部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
A5.如A4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供给部通过与所述光盘外部的无线通信接收电力。
A6.如A1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有所述多个记录层的基板,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孔,所述接收部以及所述切换部嵌入在所述孔中。
A7.如A1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置所述多个记录层的基板;以及包含所述接收部以及所述切换部的集成电路部,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孔,所述集成电路部嵌入在所述孔中。
A8.如A1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部分,按照施加或不施加从所述切换部输出的激励信号的切换,切换为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所述光盘还具备:在不施加所述激励信号的状态下为激励状态的预定的区域,在所述预定的区域中记录有表示所述光盘的属性的属性信息。
A9.如A8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记录区域无论有无所述激励信号为激励状态。
A10.一种光盘,是具备多个记录层的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部分是按照是否施加激励信号来切换为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所述光盘还具备在不施加所述激励信号的状态下为激励状态的预定的记录区域。
A11.如A10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具备:设有所述多个记录层的第一区域;以及设有一层记录层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含所述预定的记录区域。
A12.如A10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定的记录区域中记录有表示所述光盘的属性的属性信息。
A13.如A10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记录区域无论有无所述激励信号为激励状态。
A14.如A10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记录区域在施加所述激励信号时为非激励状态。
A15.一种装置,是向光盘记录信息或者从所述光盘重放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具备:预定层、分别设有轨道的第一层以及第二层,所述装置具备:对照射所述第一层的第一激光进行跟踪控制的第一跟踪控制部、以及对照射所述第二层的第二激光进行跟踪控制的第二跟踪控制部,照射所述预定层的第三激光与所述第一激光以及所述第二激光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跟踪控制部以及所述第二跟踪控制部通过对所述第一激光进行跟踪控制以及对所述第二激光进行跟踪控制,以对所述第三激光进行跟踪控制。
A16.一种装置,是向光盘记录信息或者从所述光盘重放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具备:预定层、设有轨道的第一层,所述装置具备:对照射所述第一层的第一激光进行跟踪控制的跟踪控制部、以及对照射所述第一层的第二激光进行聚焦控制的第一聚焦控制部以及对照射所述预定层的第三激光进行聚焦控制的第二聚焦控制部,所述第三激光与所述第一激光以及所述第二激光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所述跟踪控制部以及所述第一聚焦控制部通过对所述第一激光进行跟踪控制以及对所述第二激光进行聚焦控制,以对所述第三激光进行跟踪控制。
工业上的可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盘片上搭载持有ID信息的无线收发IC,能够管理各盘片的ID。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使在盘片上搭载持有ID信息的无线收发IC的光盘的制造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解决了很难检索记录在光盘等交换型媒体中的数据的问题,提供了通过简单操作能够检索记录在光盘中的数据的光盘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光盘具备接收用于切换对象层的切换命令的接收部以及根据接收到的切换命令切换对象层的切换部。由此,不需要从记录重放装置向光盘的导电层直接施加电压,就能够切换对象层。
根据本发明,通过对其他的激光进行跟踪控制来实现对照射到对象层的激光进行跟踪控制。由此,即使在对象层上不设置轨道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照射到对象层的激光进行跟踪控制。

Claims (9)

1.一种光盘,包括:
多个记录层;
接收部,用于从所述光盘外部接收用于切换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成为信息的记录或重放对象的对象层的切换命令;以及
切换部,用于根据所接收的切换命令,进行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所述对象层的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
还包括多个导电层,
其中所述多个导电层的每一个与所述多个记录层中至少一个相对应的记录层相邻接地设置,
所述切换部通过调节施加在所述多个导电层的每一个上的电压,以切换所述对象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其中,
所述接收部从所述光盘外部通过无线通信接收所述切换命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
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切换部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部从所述光盘外部通过无线通信接收电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
还包括其上设有所述多个记录层的基板,
其中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孔,
所述接收部以及所述切换部嵌入在所述孔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
还包括其上设有所述多个记录层的基板以及包含所述接收部以及所述切换部的集成电路部,
其中,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孔,以及
所述集成电路部嵌入在所述孔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其中,
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部分依据对其施加或不施加从所述切换部输出的激励信号而在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光盘还包括当不施加激励信号时为激励状态的预定的区域,
表示所述光盘的属性的属性信息被记录在所述预定的区域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其中,
所述多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部分依据对其施加或不施加从所述切换部输出的激励信号而在激励状态和非激励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光盘还包括无论是否存在所述激励信号均为激励状态的预定的区域,
表示所述光盘的属性的属性信息被记录在所述预定的区域上。
CN200480022451XA 2003-05-30 2004-05-28 光盘 Active CN18332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55691 2003-05-30
JP155691/2003 2003-05-30
PCT/JP2004/007796 WO2004107331A1 (ja) 2003-05-30 2004-05-28 光ディス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3279A CN1833279A (zh) 2006-09-13
CN1833279B true CN1833279B (zh) 2010-11-03

Family

ID=33487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22451XA Active CN1833279B (zh) 2003-05-30 2004-05-28 光盘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710852B2 (zh)
EP (2) EP1630802A4 (zh)
JP (1) JP4509934B2 (zh)
KR (1) KR101010873B1 (zh)
CN (1) CN1833279B (zh)
WO (1) WO20041073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320993D1 (de) * 2002-06-14 2008-06-2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tegrierter schaltkreis auf aufzeichnungsmedium mit integrierter stromversorgung
US7457227B2 (en) * 2003-08-06 2008-11-25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US20090052309A1 (en) * 2004-08-27 2009-02-26 Ip And Innovation Company Holdings (Pty) Limited Optical disc comprising rf transponder
US8035482B2 (en) * 2004-09-07 2011-10-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System for updating a content bearing medium
EP1958199A4 (en) * 2005-07-29 2009-07-08 Kestrel Wireless Inc DEVICES AND PROCESSES FOR OPTICAL SUPPORT
US20090268593A1 (en) * 2005-08-30 2009-10-29 Kazuo Kurod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JP4560017B2 (ja) * 2006-08-03 2010-10-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ィスクメディアおよびディスクメディアの製造方法
JP2009064543A (ja) * 2007-08-16 2009-03-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5222524B2 (ja) * 2007-10-19 2013-06-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US8234667B2 (en) 2008-01-04 2012-07-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k with embedded flash memory and disc drive
EP2296149A1 (en) * 2009-05-27 2011-03-16 Nxp B.V. Apparatus for storing digital media that includes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US8774634B2 (en) 2011-03-18 2014-07-08 Don Swanner Wrenn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wirelessly streaming data to an optical disc
FR3063164B1 (fr) * 2017-02-22 2021-06-04 Mpo Int Disque de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connecte
WO2019005647A1 (en) * 2017-06-27 2019-01-03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INTEGRATED DISCONNECTED CIRCUITS IN DATA STORAGE DEVIC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2838A (en) * 1996-05-20 1997-07-29 Lovett; Donna M. Smart disc cd-rom
US5790489A (en) * 1997-01-21 1998-08-04 Dell Usa, L.P. Smart compact disk including a processor and a transmission element
US5862117A (en) * 1997-03-12 1999-01-19 Em Microelectronic-Marin Sa Device, in particular a compact disc, comprising a data storage medium and an integrated circuit
CN1206182A (zh) * 1997-07-17 1999-01-27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319838A (zh) * 1991-06-04 2001-10-3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多数据表面数据存贮系统
US6373799B1 (en) * 1998-10-22 2002-04-16 Hitachi, Ltd. Optical disk and 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6119A (ja) 1984-05-09 1985-11-22 Toshiba Corp 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H0243090A (ja) * 1988-08-03 1990-02-13 Ricoh Co Ltd 光記録媒体
JPH02230584A (ja) 1989-03-02 1990-09-12 Seiko Epson Corp コンパクトディスク
JPH02306443A (ja) * 1989-05-22 1990-12-19 Canon Inc 光記録媒体及び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5423054A (en) 1989-12-29 1995-06-06 Pitney Bowes Inc. Processor and read/write head incorporated in disk for communicating data to host directly from processor read/write head to read/write head of host disk drive
JPH03224799A (ja) 1990-01-31 1991-10-03 Sony Corp 情報カード
GB9009739D0 (en) 1990-05-01 1990-06-20 Disys Inc Transponder system
US5255262A (en) 1991-06-04 1993-10-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ple data surface optical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transmissive data surfaces
SE501106C2 (sv) * 1992-02-18 1994-11-14 Peter Toth Optiskt minne
US5572226A (en) 1992-05-15 1996-11-0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pherical antenna pattern(s) from antenna(s) arranged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for use in RFID tags and labels
FR2701614B1 (fr) 1993-02-12 1995-04-28 Hyper X International Sa Unité de transfert de données à distance et transpondeur correspondant.
US5412265A (en) 1993-04-05 1995-05-02 Ford Motor Company Planar micro-mot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JPH06309840A (ja) 1993-04-21 1994-11-04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記録再生装置
US5539267A (en) 1994-07-21 1996-07-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icrofabricated rotary motion wobble motor and disk drive incorporating it
JPH08161790A (ja) 1994-11-30 1996-06-21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光ディスク装置
KR100481596B1 (ko) 1995-10-09 2005-04-11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컨텐츠 재생 장치 및 컨텐츠 재생 방법
JP2814974B2 (ja) 1996-01-16 1998-10-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接触icカードとデータ交信装置
JP3882218B2 (ja) 1996-03-04 2007-02-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
DE19616819A1 (de) * 1996-04-26 1997-10-30 Giesecke & Devrient Gmbh CD mit eingebautem Chip
US5979757A (en) 1996-09-05 1999-11-09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senting item information using a portable data terminal
JPH117412A (ja) 1997-06-18 1999-01-12 Oputoromu:Kk 電子回路を有する記憶媒体とその管理方法
JPH11149532A (ja) 1997-11-14 1999-06-02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移動情報通信体
JPH11185288A (ja) * 1997-12-17 1999-07-09 Takeshi Aoki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1203847A (ja) 1998-01-06 1999-07-30 Sony Corp 情報伝送装置
JPH11203832A (ja) 1998-01-06 1999-07-30 Sony Corp 記録可能時間判別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ATE329352T1 (de) 1998-08-10 2006-06-15 Ovd Kinegram Ag Beugungsoptische sicherheitsvorrichtung auf kompaktdisks
WO2000023994A1 (en) 1998-10-16 2000-04-27 Intermec Ip Corp. Smart optical storage media
JP3643488B2 (ja) 1998-10-30 2005-04-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Icカード
JP3903614B2 (ja) 1998-11-04 2007-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Idタグ用手持式リーダライタ
US6617963B1 (en) 1999-02-26 2003-09-09 Sri International Event-recording devices with identification codes
JP2000276558A (ja) 1999-03-26 2000-10-06 Canon Inc 複合記録担体の変造防止方法
US6400272B1 (en) * 1999-04-01 2002-06-04 Presto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 transceiver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ags
US6150948A (en) 1999-04-24 2000-11-21 Soundcraft, Inc. Low-powe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eader
WO2000077700A1 (en) 1999-06-14 2000-12-21 Sensormati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Feedback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ding of rfid tags
JP2001014277A (ja) 1999-06-28 2001-01-1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1067842A (ja) 1999-08-31 2001-03-16 Nec Corp マルチメディア・コンテンツ記録媒体管理システム
JP2001078166A (ja) 1999-09-06 2001-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番組提供システム
US7889052B2 (en) * 2001-07-10 2011-02-15 Xatra Fund Mx, Llc Authorizing payment subsequent to RF transactions
US6318636B1 (en) 1999-09-21 2001-11-20 Intermec Ip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ad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carriers, such RFID tags and machine-readable symbols, and a user interface for the same
AU1962901A (en) 1999-11-18 2001-05-30 Jack Hidary A network based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using url addresses
JP2001243308A (ja) 2000-02-25 2001-09-07 Seiko Epson Corp 商品購入支援システム
US7117374B2 (en) 2000-03-24 2006-10-03 Intermec Ip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athering and utilizing data
JP2001297568A (ja) 2000-04-12 2001-10-2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インデックス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目次記憶用rfid付記録媒体並びにそのrfid
JP2001307464A (ja) 2000-04-25 2001-11-02 Hitachi Ltd メディア記憶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メディア関連情報提供装置及び方法
JP2001312496A (ja) 2000-05-01 2001-11-09 Sony Corp 情報提供方法及び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AU2001261192B2 (en) * 2000-05-08 2005-01-06 Checkpoint Systems, Inc. Radio frequency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JP4741104B2 (ja) 2000-05-11 2011-08-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319380A (ja) 2000-05-11 2001-11-1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Rfid付光ディスク
JP2002002217A (ja) 2000-06-15 2002-01-0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019921A (ja) 2000-07-03 2002-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荷物集配管理装置
JP2002022177A (ja) 2000-07-12 2002-01-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調理情報および食品情報の配信・管理システム
JP2002037417A (ja) 2000-07-25 2002-02-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配達業務用端末装置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配送物品取扱システム
US6359596B1 (en) 2000-07-28 2002-03-19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mm-wave antenna structure
TW554636B (en) 2000-08-22 2003-09-21 Toshiba Corp Food managing/processing system
JP2002147929A (ja) 2000-08-22 2002-05-22 Toshiba Corp 食品管理・加工システム、メインデータサーバ、メインデータサーバの食品管理方法、ユーザデータサーバ、ユーザデータサーバの食品管理方法、食品貯蔵庫、食品貯蔵庫の食品管理方法、食品加工機、食品加工機の食品加工方法、携帯型端末、食品管理・加工方法
JP2002083278A (ja) 2000-09-06 2002-03-22 Sato Corp データチェック方法
JP2002124891A (ja) 2000-10-16 2002-04-26 Hitachi Ltd 情報取得支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2203224A (ja) 2000-10-24 2002-07-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接触式および非接触式兼用のデータキャリアモジュール
US6634564B2 (en) 2000-10-24 2003-10-21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Contact/noncontact type data carrier module
JP2002132595A (ja) 2000-10-26 2002-05-10 Star Alpha Kk ホームゲートウェイ、ホームゲートウェイ上で実現するセキュリティ方法、ホームゲートウェイ上で実現するコンテンツ受信方法、ホームゲートウェイに実現するためのセキュリティ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憶媒体及びホームゲートウェイに実現するためのコンテンツ受信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憶媒体
JP2002150142A (ja) 2000-11-15 2002-05-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商品の販売システム及び該システムに使用される広告媒体
JP2002163613A (ja) 2000-11-27 2002-06-07 Toshiba Corp 媒体記録内容取得システム及び情報記録媒体検索システム
JP3498139B2 (ja) * 2000-12-13 2004-02-16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光記録再生方法
DE60126999T2 (de) 2001-05-14 2007-11-08 Innovision Research & Technology Plc, Cirencester Ein tragbares Kommunikationsgerät
JP3956660B2 (ja) 2001-09-10 2007-08-08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icタグ、及び非接触式icタグの製造方法
JP2003157477A (ja) 2001-11-19 2003-05-30 Hitachi Ltd タグ管理サーバとこれを用いた情報の取得・活用システム
JP4120268B2 (ja) * 2002-05-27 2008-07-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情報記録方法
US6697178B2 (en) 2002-05-30 2004-02-2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Disk with holographic security label applied thereto and method of applying label
KR20030094730A (ko) * 2002-06-07 2003-12-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록 방지 정보를 저장하는 기록 매체, 그 기록 방법 및기록 방지 방법
EP1553576A4 (en) * 2002-08-09 2010-11-10 Panasonic Corp OPTICAL DATA CARRIER AND REMOTE CONTROL DEVICE
WO2004077410A2 (en) * 2003-02-27 2004-09-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ulti-stack information carrier
US7086073B2 (en) 2003-06-16 2006-08-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Optical storage media with embedded security device
US7317396B2 (en) * 2004-05-26 2008-01-08 Funai Electric Co., Ltd. Optical disc having RFID tag,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zed copying
JP2006085823A (ja) 2004-09-16 2006-03-30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製造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
US7292147B2 (en) 2004-09-24 2007-11-06 Microsoft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and method of integrating a high gain RFID antenn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9838A (zh) * 1991-06-04 2001-10-3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多数据表面数据存贮系统
US5652838A (en) * 1996-05-20 1997-07-29 Lovett; Donna M. Smart disc cd-rom
US5790489A (en) * 1997-01-21 1998-08-04 Dell Usa, L.P. Smart compact disk including a processor and a transmission element
US5862117A (en) * 1997-03-12 1999-01-19 Em Microelectronic-Marin Sa Device, in particular a compact disc, comprising a data storage medium and an integrated circuit
CN1206182A (zh) * 1997-07-17 1999-01-27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US6373799B1 (en) * 1998-10-22 2002-04-16 Hitachi, Ltd. Optical disk and 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3279A (zh) 2006-09-13
JPWO2004107331A1 (ja) 2006-07-20
USRE45695E1 (en) 2015-09-29
EP2821995A3 (en) 2015-12-02
KR20060016792A (ko) 2006-02-22
JP4509934B2 (ja) 2010-07-21
KR101010873B1 (ko) 2011-01-26
EP1630802A4 (en) 2008-12-24
EP1630802A1 (en) 2006-03-01
US20070171772A1 (en) 2007-07-26
WO2004107331A1 (ja) 2004-12-09
EP2821995A2 (en) 2015-01-07
US7710852B2 (en) 2010-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33279B (zh) 光盘
JP4480577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7839757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therefor
US6839900B2 (en) Disk cartridge,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a recording/reproducing system
TWI356404B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US20040218518A1 (en) Multi-layered data storage card
CN100363998C (zh) 光盘及遥控装置
JPH10171961A (ja) 記録媒体及び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CN100359579C (zh) 光盘和用于读取和/或录制光盘的装置
Paulson et al. The Video Disc System: A Technical Report by the SMPTE Study Group on Video Disc Recording
JPS6363143A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担体
JP2001250353A (ja) 情報記録媒体及び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2000268495A (ja)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及びその偽造品検出装置、再生装置
JPH04271032A (ja) 光ディスクの作製方法
JPH10187920A (ja) 磁気カード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H1021358A (ja) 磁気カードおよびその偽造防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30

Address after: Seaman Avenue Tor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alifornia No. 20000 room 200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