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1492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1492A
CN1661492A CN2005100087379A CN200510008737A CN1661492A CN 1661492 A CN1661492 A CN 1661492A CN 2005100087379 A CN2005100087379 A CN 2005100087379A CN 200510008737 A CN200510008737 A CN 200510008737A CN 1661492 A CN1661492 A CN 16614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temperature
recording materials
heat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087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09119C (zh
Inventor
伊泽悟
二本柳亘儿
久保地丰
乾史树
桥口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661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1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911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911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influence of heat loss, e.g. due to the contact with the copy material or other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使在先行的记录材料通过加热定影单元的辊隙区的时刻后续记录材料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并开始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继续的连续打印动作中,在该连续打印动作的初始时刻测定表示加热定影部附近的环境温度的第1温度。接着,在该连续打印动作中途的规定时刻测定表示通过压接辊隙部的记录材料的温度的第2温度。然后,基于分别测定的第1和第2温度,控制给予后续的记录材料的热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具有通过形成有对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加热而使该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加热定影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打印机等的加热定影的方法多采用热效率、安全性良好的接触加热型的热辊定影方式、或节能型的薄膜加热方式。
热辊定影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如图19中所示以内包卤素加热器等加热用加热器41的作为加热用旋转体的加热辊(定影辊)40、和与此接触进行加压的作为加压用旋转体的弹性加压辊50为基本构成,使这一对辊子旋转并把作为形成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被加热材料的记录材料P(转印材料片、打印用纸、静电记录纸、传真纸等)引入该辊对的辊隙区(定影辊隙区)使之通过辊隙区,借此用来自加热辊40的热量与辊隙区的加压力把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材料面上而成为永久固定图像。作为加热辊40的构成,在铝、铁等的中空心轴42的外部形成氟树脂等的脱模性层43,作为加压辊50的构成,在铝、铁等的心轴51的外周面上形成硅橡胶等的弹性层52,进而在弹性层52的外侧形成氟树脂等的脱模性层53。加热辊40通过向加热用加热器41通电而被加热,通过由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加热辊40表面的温度,将其维持于规定的温度,加热辊隙区。
此外,薄膜加热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按需定影装置),例如日本特开昭63-31318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15787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204980号公报等中所公开的。其典型例示于图20,在该图20中,60是薄膜总成,在氧化铝、氮化铝等陶瓷基板上形成通电发热电阻层的加热器61固定于由耐热性树脂形成的支撑架62,包括较松地外套于此支撑架62上的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或SUS等金属构成的耐热性薄膜63(以下记为定影薄膜)。使该薄膜总成60的加热器61与加压辊50间夹着定影薄膜63加压而形成定影辊隙区。
定影薄膜63在弹性加压辊50的向箭头方向的旋转驱动力驱动下,在定影辊隙部处紧密接触于加热器61滑动的同时、被向箭头方向输送,该弹性加压辊50通过在心轴51的外周面上形成硅橡胶的弹性层52、由氟树脂等组成的脱模性层53而成的。加热器61的温度由配置于加热器背面的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机构64来检测,并将其向未画出的通电控制部反馈,加热、调温加热器61,以使其成为规定的恒定温度(定影温度)。
用这种薄膜加热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打印机、复印机等各种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加热效率高或升温迅速,与以往的热辊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相比,具有不需要等待中的预热、和缩短等待时间等许多优点。
此外,在最近,图形形成中所用的记录材料的种类也变得丰富,记录材料的厚度或表面性也多种多样地销售着。对于这些记录材料,上述以往的加热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像的定影性受记录材料的厚度、表面性左右是公知的,特别是在表面性粗糙的纸种中定影性显著受损害。这是因为在定影辊隙内加热构件与记录材料间的接触面积减少而不能将足够的热量供给到记录材料的调色剂的缘故。其结果,为了即使表面性差的纸种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有必要提高定影加压力、或者提高定影温度。
但是,在提高定影加压力的方法中,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高,装置成本容易提高。特别是在上述薄膜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中,因为在定影辊隙部处,作为加热旋转体的定影薄膜相对于作为加热体的加热用加热器滑动,使得旋转转矩容易变大,故很难加大加压力,总压力充其量196N(20kgf)左右成为极限,定影辊隙区域内的线压力低。因此,为了改善表面性差的纸种的定影性不得不提高定影温度。
但是,在单单提高定影温度的场合,对薄纸或表面性好的纸会供给过剩的热量,有时产生调色剂热偏移(hot offset)、或纸的翘曲量变大之类弊病。
此外,对于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像的定影性与记录材料的翘曲,调色剂的热偏移等相反的现象,不仅定影温度是重要的参数,定影辊隙宽度也成为重要的参数。也就是说,如果定影辊隙宽度加大,则即使定影温度降低,也因为向记录材料转移热量的时间加长,故可获得出良好的定影性,但是,在相反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记录材料的翘曲或调色剂的热偏移等现象。
虽然定影辊隙宽度主要取决于加压辊的硬度、加压弹簧的加压力,但是它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每个定影装置的定影辊隙宽度不同。因此,当在考虑到定影辊隙宽度的偏差的状态下进行定影温度设定时,则仅由一种温度的设定是难以使上述各种记录材料的定影性、翘曲、热偏移等现象都得到满足的。
这样一来,很难使对表面性粗糙的记录材料与平滑性良好的记录材料两者的最佳的定影条件并存。针对于此,过去用户根据记录材料选择定影温度来适应各种记录材料,但是根据表面粗糙度这样的用户难以理解的参数设定定影模式是很困难的。因此,希望可根据记录材料(特别是表面粗糙度)自动地进行定影温度设定。
从上述观点出发,检测从定影辊隙所排出的记录材料的温度并将其反馈到定影控制的方法,在日本特开平1-15018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6-30885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23023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14961号公报等中有所公开。
图21中表示的是用接触型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的历以往的加热定影装置之一例子。在该加热定影装置中,在定影辊隙下游侧设置温度检测用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18,在与之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橡胶辊等相对构件19,夹入记录材料测定记录材料的温度。
图22是用非接触式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的以往的加热定影装置之一例子。在此加热定影装置中,在定影辊隙下游侧设置着红外线传感器等非接触式传感器20,非接触地测定记录材料的温度。
提出了如下的方法:基于这些记录材料排出温度的测定结果,反馈到向加热构件的加热器的通电控制,由此,在是容易加热的薄纸或平滑纸时,降低定影温度,防止翘曲或热偏移,而在是表面性粗糙的记录材料或厚度厚的记录材料时,提高定影温度以满足定影性。
但是,在上述这种以往的加热定影装置中,产生如下的问题。
首先,对图21中所示的、在温度传感器与辊子等相对构件之间夹着记录材料而进行温度检测的方法的问题所在进行说明。在该方法中,因为温度传感器的相对构件始终与记录材料接触,故相对构件夺走记录材料的热量,从而无法正确地检测记录材料的温度。特别是,为了稳定地夹持输送记录材料,有必要以一定程度的大小来构成作为相对构件的橡胶辊,作为相对构件的橡胶辊的热容量不能忽视,从而难以相应于记录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或厚度在温度检测热敏电阻中产生显著差异。此外,在相对构件使用橡胶辊的场合,橡胶辊从记录材料夺走的热量因橡胶辊的表面状态而异,在因过纸长期使用而引起橡胶辊的表面状态变化了的场合,该变化也成为检测温度产生偏差的原因。
此外,在测定从定影辊隙所排出的记录材料的温度的场合,有必要考虑来自从定影辊隙所排出的记录材料的散热所带来的影响。这是因为在从定影辊隙所排出的记录材料的被输送区域中,机内的对流或机外的气温的影响引起的来自记录材料的散热状况不同的缘故。因此,记录材料从定影辊隙排出经过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受其影响,即使在输送同一记录材料的场合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也变化。因此,为了减轻机内的对流状况的影响而在定影辊隙之后紧靠定影辊隙的位置配置温度检测元件时,记录材料的判别精度高。
但是,另一方面,在定影辊隙之后紧靠定影辊隙的位置配置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元件的场合,温度检测元件所配置的气氛的温度因定影辊或定影薄膜的定影构件的加热状态或以前的加热定影经历而异,有必要根据各自的场合适当地判别记录材料的种类。
根据以上的观点,还会带来如下的问题,也是在定影辊隙之后紧靠定影辊隙的位置由热容量大的橡胶辊等构件与温度检测元件接触相对的场合,热容量大的橡胶辊容易受定影辊隙后方跟前处的环境温度的影响,与温度检测元件相对配置的橡胶辊的加热状况成为各种各样,从定影辊隙所排出的记录材料被橡胶辊夺走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难以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正确地判别记录材料的种类。
此外特别是虽然在以往例子中,以某个一定值判断由配置于定影辊隙之后的温度检测元件进行的记录材料的判别,但是实际上在定影辊隙之后紧靠定影辊隙配置温度检测元件的场合,不能忽视环境温度的影响,从而使得难以正确地判别记录材料的种类,进行加热定影装置的最佳的控制。
接下来,对图22中所示的,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温度检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在加热定影记录材料时,因为记录材料中所含有的水分也同时被加热,故从记录材料表面产生水蒸气。因此,非接触式传感器的表面因该水蒸气而模糊,无法正确地检测记录材料的温度。虽然如上所述,在定影辊隙之后紧靠定影辊隙的位置实施记录材料的温度检测对于减轻定影辊隙后的记录材料的散热的影响是最好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定影辊隙之后紧靠定影辊隙的位置也最容易受来自记录材料的水蒸气的影响。
虽然为了避免该水蒸气的影响,考虑了采用形成风扇的风路等来防止因水蒸气使非接触式传感器的表面模糊的对策,但是在该情况下,该风路也影响记录材料表面的温度,如果风速不稳,则使记录材料的判别变困难。
根据以上情况,用红外线传感器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记录材料温度测定来进行记录材料的种类判别实质上是不能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通过根据记录材料的种类或定影装置的状态自动地切换到最佳的定影条件,防止记录材料的变形于未然,可以得到稳定的定影性能。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则进行使在先行的记录材料通过加热定影单元的辊隙区的时刻将后续的记录材料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并开始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继续的连续打印动作。在该连续打印动作中,首先,在该连续打印动作的初始时刻测定表示加热定影部附近的环境温度的第1温度。接着,在该连续打印动作中途的规定的时刻测定表示通过压接辊隙部的记录材料的温度的第2温度。而且,基于分别所测定的第1温度和第2温度,控制给予后续的记录材料的热量。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的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所有附图中同一标号代表同一或类似部分。
附图说明
包括于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则。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简图。
图2、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的剖面简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概略剖面图,是说明定影排纸导向器的配置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概略剖面图,是说明排纸传感器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排纸传感器杆附近的概略构成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排纸传感器杆附近的概略构成的透视图,是从图6的相反方向看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定影排纸导向器的排纸传感器杆附近部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连续打印时的动作的程序框图。
图10是表示各记录材料的连续打印时的排纸温度推移的图。
图11是表示不同初始温度的连续打印时的排纸温度推移的图。
图12是表示各记录材料的,不同初始温度的连续打印30页时的排纸温度的图。
图13是表示描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打印张数与处理能力的关系的表之一例的图。
图14A~图14C是表示用来确认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连续打印时的动作的程序框图。
图17是表示对应于环境温度的加热器的温度控制之一例的图。
图18A是表示环境温度15℃下的各记录材料的、不同初始温度的相当于连续打印到第30页时的排纸温度的图。
图18B是表示环境温度25℃下的各记录材料的、不同初始温度的相当于连续打印到第30页时的排纸温度的图。
图18C是表示环境温度35℃下的各记录材料的、不同初始温度的相当于连续打印到第30页时的排纸温度的图。
图19是表示以往的热辊定影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0是表示以往的薄膜加热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1是表示用接触型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的以往的加热定影装置的图。
图22是表示用非接触式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的以往的加热定影装置之一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第1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
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简图。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由供纸盘1、纸页堆放台2、由供纸辊3组成的供纸装置。堆放于供纸盘1内的纸页堆放台2上的记录材料P由供纸辊3从最上位的记录材料起每次拾起一页,由输送辊4、输送滚5送到校准(调正)部。记录材料P被由校准辊6与校准滚7组成的校准部校正输送方向后,送进到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由感光鼓8、调色剂盒9、激光扫描单元10、转印鼓12等来构成。虽然未图示调色剂盒9的构成,但是是把例如使感光鼓8带电的带电器、用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显影感光鼓8上的潜像的显影器、去除并收容感光鼓8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器等单元化的构成。激光扫描单元10由多面体反射镜11、未画出的多面体反射镜旋转用电动机、激光器单元等单元化而构成。
从激光扫描单元10的基于图像信息而照射激光L,对感光鼓8上曝光,在感光鼓8上以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潜像图像。该潜像由显影器用调色剂显影,该显影了的调色剂像由转印辊12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调色剂像的转印结束了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包括加热单元13与加热辊24的加热定影装置,在此处加热定影转印的调色剂像。然后记录材料P被由中间排纸辊15、排纸辊16等组成的排纸单元排纸到排纸盘17。
此外,14是控制电路,主管图像形成部中的图像形成动作以及加热定影装置中的定影控制。
(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
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大概如上所述,但是下面详细说明把记录材料P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作为永久图像加热定影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的剖面简图。这里,图2示出记录材料P未供给到加热定影装置的状态,图3示出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正在通过加热定影装置中的状态。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经由薄膜加热定影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薄膜加热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按需定影装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按需定影装置,也可应用于由维持于规定温度的加热辊和经由弹性体层接触于加热辊加压该加热辊的加压辊夹持输送记录材料的同时对其加热的热辊方式等加热定影方式。
如前所述,记录材料用由感光鼓8、转印鼓12等组成的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显影·转印后,送到加热定影装置,记录材料的前端被定影入口导向器21引导到夹着薄壁的定影薄膜22由加热器23与加压辊24形成的辊隙区N。
定影薄膜22作为加热用旋转体,是由聚酰亚胺、聚酰胺亚胺、PEEK等耐热性树脂、或SUS、Ni等金属形成的薄的挠性的环形带状的定影薄膜,在表层上形成有作为脱模层的PFA、PTFE等氟树脂层。定影薄膜22为了减小热容量提高快速起动性,并且满足机械强度而把聚酰亚胺、SUS等基材的厚度取为≤100μm,最好是20μm~60μm的厚度,在外面上以8μm~16μm左右的厚度形成作为脱模层的氟树脂层。该环形带状的定影薄膜22以周长上有富裕的形式外套于由液晶聚合物、铁氧体、PPS等耐热性树脂形成的半圆弧状的薄膜导向器构件25上。
24是作为加压用旋转体的加压辊,在铁、铝等心轴之上有硅橡胶、使硅橡胶发泡而形成的海绵硅橡胶等弹性层,进而在其上覆盖或管状地包覆作为脱模层的PFA、PTFE等氟树脂层。
定影薄膜22在加压辊24的旋转驱动下,至少在进行图像定影时紧密接触于发热体(加热器23)面上,而在该加热体面上朝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滑动的同时、以规定的圆周速度即以与从未画出的图像形成部输送来的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速度大致同一圆周速度无皱纹地被旋转驱动。
加热器23是例如陶瓷加热器,包括作为通过电力供给而发热的发热源的通电发热体(电阻发热体),通过该通电发热体的发热而升温。该发热体的基板使用氧化铝(Al2O3)或氮化铝(AlN),通过丝网印刷等方法在基板上厚膜印刷由银·钯组成的电阻体,形成具有想要的电阻值的发热体图形。进而在发热体上形成作为保护层·与定影薄膜的滑动层的玻璃层。在发热体形成面的里侧粘接固定或者通过以规定压力接触作为加热器温度检测元件的热敏电阻23a来监测加热器的温度,把该监测温度信息输入控制电路14。该控制电路14,为了把加热器温度维持于规定温度而控制驱动器通过相位控制、频率控制等方法控制从AC电源向加热器的发热体的通电量。
通过对加热器23的通电发热体的电力供给而加热发热体,另外在定影薄膜22被旋转驱动的状态下,在由于加压辊24的弹性层的变形产生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记录材料P被引入加压辊24与该加热辊23之间所形成的辊隙区N(定影辊隙区),借此记录材料P紧密接触于定影薄膜22而与定影薄膜22一起在相重合状态下通过定影辊隙部N。
在该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辊隙部的过程中,从加热器经由定影薄膜22把热能和加压力赋予记录材料P而将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加热熔融固定。然后,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辊隙部N,从定影薄膜22分离而排出,由排纸辊26、排纸滚27将其送到排纸单元。
在定影辊隙部N与排纸辊隙部(由排纸辊26、排纸滚27所形成)之间,设有形成记录材料输送路的定影排纸导向器28。该定影排纸导向器28由PBT或PET等耐热性高的材料来构成。定影排纸导向器28的输送面设在连接定影辊隙部N与排纸辊隙部的线A的下方(参照图4),并且排纸辊26处的记录材料输送速度设定成比定影辊隙部N处的记录材料输送速度要快,由此,使得在记录材料通过时记录材料P与定影排纸导向器28的输送面不直接接触。
在从加热定影装置到排纸单元的记录材料输送路上,设置着检测有无通过加热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的排纸传感器单元。该排纸传感器单元主要由排纸传感器杆29与光电断续器30来构成。
图6、7是表示该排纸单元的概略构成的透视图,图7是从图6的相反方向看的图。排纸传感器杆29主要由聚缩醛等滑动性高的塑料构件等制成,前端的记录材料通过部作为原始位置设置于遮住连接定影辊隙部N与排纸辊隙部的线A(图4)的位置。在排纸传感器杆29上形成有朝与该杆主体正交的方向突出的遮挡构件29a,构成为以S为支点整体地转动的构造。而且,在通过记录材料时,排纸传感器杆29倒向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参照图3),随此遮挡构件29a遮断光电断续器30的红外线光。在没有记录材料时排纸传感器杆29回到原始位置,遮挡构件29a来到不遮断光电断续器30的红外线光的位置(参照图1)。这样一来,通过排纸传感器杆29的动作进行光电断续器30的红外线光的通/断,检测记录材料的有无。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如上所述所设置的排纸传感器单元中,设有由集热板与温度检测传感器构成的排纸温度检测单元。
该排纸温度检测单元构成为检测从加热定影装置排出的图像定影后的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的温度。作为在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侧检测温度的优点,有如下两点:第一,在通常的单面打印印刷时因为用与调色剂定影的面相反的面与集热板接触,故不受调色剂向集热板附着的影响。也就是说,没有因调色剂对集热板附着而招致温度检测精度降低的情况;第二,由于从加热器23经由定影薄膜22将热能主要赋予记录材料的打印面,所以通过在非打印面处进行温度检测,利用从记录材料打印面向非打印面侧的热传导引起的温度梯度的特性的不同可根据检测温度预测记录材料的特性。例如,薄的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侧的温度就高于后的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侧的温度。此外,因此在定影辊隙部处,表面性平滑的记录材料的一方可以比表面性粗糙的记录材料得到与定影薄膜22的贴紧性,所以热能的传递变容易,结果非打印面侧的温度变高。
图5是排纸传感器杆29附近的详细图。在排纸传感器杆29前端的记录材料通过部上,热容量小的铝或不锈钢等的厚度0.1mm左右的薄板制的集热板31通过镶嵌(outsert)成形等与排纸传感器杆29构成为一体,在弹簧等加载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接触于从加热定影装置所排出的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侧。
集热板31设在连接定影辊隙部与排纸辊隙部的线A的上方(参照图4)。通过定影辊隙部的记录材料的前端部首先接触于排纸传感器杆29的塑料部。进而当记录材料被送到下游侧时,排纸传感器杆29转动,集热板31接触于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侧。这样,通过减小集热板31的热容量,积极地使之与记录材料接触,使集热板31的温度可在短时间内相应于记录材料的温度进行上升。在此,为了减小集热板31的热容量,集热板31最好是尽量减小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和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正交且与记录材料的宽度大致平行方向的尺寸。
在进行单面打印的场合,在第2面的过纸时,因为排纸传感器杆上的集热板31与记录材料的第1面的打印面接触,故担心调色剂向集热板表面附着。作为此对策,可以在不影响集热板31的热传导的范围内在集热板31的表面上施以PFA、PTFE等氟树脂覆盖、或UV涂覆等表面处理。此外,也可以在集热板31的表面上用PI(聚酰亚胺)等进行包覆。
在排纸传感器杆前端的集热板31的背面上通过粘接等方法粘贴热敏电阻等响应性高的温度检测传感器(排纸温度传感器)32。当从加热定影装置输送图像定影后的记录材料P时,排纸传感器杆29转动,集热板31接触于记录材料P的非打印面,夺取记录材料的热量,热量传递到设在背面上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而检测依存于记录材料的温度的温度。此时,在排纸传感器杆29转动时、即排纸传感器杆29检测到有记录材料时,即排纸温度传感器32安装于记录材料P与集热板31接触的位置的正下方,使在集热板内的温度梯度的影响成为最小限度,借此提高依存于记录材料的温度的检测温度的精度。此外,通过使排纸传感器杆29的与记录材料的滑动部使用金属构件,防止滑动部的磨损,可以提高排纸传感器杆29的耐久性。
这样,通过在检测记录材料的有无的排纸传感器杆上设置集热板31与热敏电阻等排纸温度传感器32,可高精度地使记录材料的位置信息与温度信息同步,从热敏电阻所输出的温度信息可高精度地检测记录材料处于什么位置的信息。例如,由于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处于后端部一方比记录材料的前端部上升的倾向,所以通过与记录材料的位置信息同步,可更可靠地检测依存于记录材料温度的温度。
热敏电阻是电阻值随温度而变化的元件,在热敏电阻芯片的电极上烧焊铜被铁镍合金线33的状态下封入玻璃中。此外排纸传感器杆29的由不锈钢等金属制的两根电极34通过外折帖成形等与塑料部构成为一体(参照图6、7)。前述铜被铁镍合金线33焊接于这两根电极上。进而,这些电极连接于控制电路14,传送由热敏电阻检测出的温度信息。
电极34由厚度0.1mm左右的薄的不锈钢等板金制成,起着把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传送到控制电路14的作用,同时兼有对排纸传感器杆29加载转动力的功能。电极34的一端部与排纸传感器杆29的塑料部构成为一体,与热敏电阻的铜被铁镍合金线33焊接,另一端部连接于固定于定影排纸导向器28的未图示的端子上。排纸传感器杆29转动时,电极34与排纸传感器杠杆29一起运动,通过从所固定的端子连接部螺钉固定,对排纸传感器杠杆29施加朝回到原始位置的方向的转动力。此外,电极34对排纸传感器杠杆29施加适当的转动力,而且以曲柄形状构成,以便使电极本身不因受到反复应力而产生永久变形或断裂等。
对排纸传感器杆前端部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前所述,在排纸传感器杆前端部上,由热容量小的材质制成的集热板31与热导率低的塑料的排纸传感器杆29构成一体。在此,集热板31的背面除了与排纸传感器杆部的接合部外成为空洞35。由此,减小集热部附近的热容量,并且通过隔热集热板31与排纸传感器杆29,可以使聚集于排纸温度传感器32上的热量散逸,可提高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响应性。
进而,用图8对定影排纸导向器28的排纸传感器杆附近部进行说明。定影排纸导向器28在排纸传感器杠杆29转动的位置设有大的避让部36,构成为在记录材料与排纸传感器杠杆29接触的部分的附近,记录材料与定影排纸导向器28的过纸面不接触。由此,使得集热板附近的热不向定影排纸导向器28逃逸,提高依存于记录材料的温度的检测温度的精度。此外,排纸传感器杆29设在朝轴方向(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躲避排纸辊26与排纸轮27的辊隙的位置,在通过记录材料时成为与排纸辊26重叠,靠排纸传感器杠杆29的加载力防止记录材料的弯曲。
确认到配置于以上的排纸传感器杠杆29上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如前所述受输送到定影辊隙部的记录材料的种类的影响,根据此一检测温度自动地变更定影条件,借此与记录材料的种类无关地防止热偏移等图像不良、记录材料的翘曲等记录材料的变形于未然,可得到稳定的定影性能。
(基于排纸温度传感器的动作顺序)
在以下,对使各种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热定影的场合的本实施方式中的排纸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推移和基于检测温度的动作顺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是处理速度为320mm/sec的激光打印机,是1分钟内打印LTR尺寸的记录材料55张的装置。作为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使用旋转自如地配置有定影薄膜的加热部件,该定影薄膜是在厚度0.6mm、宽度12mm的AlN基板上丝网印刷由Ag/Pd糊形成的通电发热体而成的加热器的滑动面上以外径30mm、厚度40μm的SUS304的无缝金属薄膜为基层,并在其表层上依次包覆厚度4μm的底层和厚度10μm的电阻调整过的氟树脂层而形成的。此外,作为加压辊,使用在直径22mm的铝心轴的外面上包覆作为弹性层的厚度4mm的导电硅橡胶,进而在其表层上包覆PFA管子的辊子。赋予上述定影构件与加压辊之间的加压力为15kgf。此外,如上所述,在定影辊隙部下游侧配置排纸传感器杠杆29,在杠杆的前端上安装厚度0.1mm、宽度6mm、高度8mm的SUS板,在其背面上用环氧类粘接剂粘接固定作为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小型热敏电阴感热部。从定影辊隙部中央到原始位置的排纸传感器杆29的距离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取为25mm的距离,以便高精度地保证从定影辊隙部所排出的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温度与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相关。
测定了在以上的构成中连续打印各种记录材料之际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推移。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连续打印’是指在先行的记录材料通过定影辊隙部的时刻后续的记录材料供给到图像形成部已经开始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持续,先行的记录材料的后端与后续的记录材料的前端的距离(纸间隔)维持于大致恒定的状态。如果更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则在加热定影的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排纸传感器杠杆29的时刻后续的记录材料已经通过校准辊6并开始调色剂图像向记录材料的转印的状态继续的打印动作,成为连续打印。
此外,在实验中,因为把条件取为同一,故在待机状态下不向加热器通电的状态持续较长,加热器的温度从最接近于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室温(机外温度)的状态(以后记为朝一状态)开始各种记录材料的连续打印动作。此外,记录材料全都使用刀切纸。
使用的记录材料是基量为64g/m2的表面性平滑的薄纸A,基量为80g/m2且比薄纸A表面的粗糙度粗一些的薄纸B,基量90g/m2的表面性非常粗的毛面纸C,基量为135g/m2的表面性平滑的厚纸D,实验中用的记录材料的尺寸全取为LTR尺寸(宽216mm,长279mm)。
实验的结果示于图10。在图10中,横轴表示连续打印时的张数,纵轴表示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由图可以看出,表面平滑的薄纸A的检测温度推移最高。此外,表面性比薄纸A粗一些,基量大一些的薄纸B的检测温度推移比薄纸A低一些,毛面纸C、厚纸D比起薄纸A和B的检测温度低的多地推移。这表示因为表面性越粗的记录材料,越得不到加热构件的与定影薄膜的贴紧性,所以从定影薄膜表面向记录材料的热的传导差,此外,即使表面性平滑、厚度厚的记录材料热容量大,非打印面的温度不容易上升。从以上情况示出,可根据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判别加热定影的记录材料的种类。
接下来,对在同样的连续打印动作中使用薄纸B和毛面纸C,打印开始时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初始温度)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实验。即,(1)测定从朝一状态的连续打印时的检测温度推移后,在待机2分钟左右状态下放置图像形成装置,(2)测定从检测加热构件和加压辊一定程度变热了的状态(以后记为热状态)的连续打印时的温度检测推移。
测定结果示于图11。示出薄纸B-1和毛面纸C-1从朝一状态起的连续打印时,薄纸B-2和毛面纸C-2从热状态起的连续打印时的检测温度推移。由图可以看出,在各个记录材料中,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从热状态起的连续打印时的检测温度推移比起从朝一状态起的连续打印时的高,此外,从打印动作开始起的检测温度的上升少。这是因为,由于排纸传感器杠杆29配置于靠近定影辊隙部的位置从而检测打印开始时的加热构件和加压辊附近的环境温度的缘故。
此外,薄纸B、毛面纸C和基量105g/m2的表面性平滑的厚纸E反复进行从种种初始温度T0起的连续打印,测定对各初始温度T0的相当于连续打印第30张的检测温度T3时,成为图12中所示的结果。这里所谓初始温度T0是激光打印机接收打印信号,即将开始供纸驱动、各部的旋转驱动等图像形成动作之前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测定温度。由图可以看出,各记录材料的连续打印第30张时的检测温度因初始温度T0而变化,初始温度T0越高则连续打印第30张的检测温度越高。此外,在薄纸B与厚纸E,以及,厚纸E与毛面纸C中初始温度T0同样的场合,在连续打印第30张时刻的检测温度不同,查明通过在其间划出边界线(控制式1和控制式2)可以判别记录材料的种类。
而且,根据此判别结果,反馈到加热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或者图像形成装置的记录材料供给定时,借此可控制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以上这种实验结果执行基于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动作程序。图9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连续打印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像形成装置收到打印信号(步骤S101)时,在开始打印动作前测定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初始温度T0(步骤S102)。
接着,基于初始温度T0将初始温度T0分别代入用基于图12中所示的实验结果所确定的两个控制式,确定阈值温度T1和T2(步骤S103)。阈值温度T1和T2由例如下式表示。
T1=0.16·T0+62〔℃〕
T1=0.16·T0+70〔℃〕
然后,分别开始来自供纸装置的记录材料的供纸动作、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动作、向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器的通电,继续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温度监测(步骤S104)。
然后,测定例如连续打印第30张时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步骤S105)。虽然这里取为连续打印时第30张时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但是也可以测定其他时刻的检测温度。
再者,步骤S103也可以在步骤S104或步骤S105之后执行。
接着,判断排纸温度T3是否≥T2(步骤S106)。在这里,在排纸温度T3≥T2的场合,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足够高,可以判断为加热定影作为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的薄纸。结果,一边维持处理能力(规定时间内所输送的记录材料的张数),一边使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器的温度降低到规定温度(例如5℃),借此防止对记录材料过分加热(步骤S107)。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6里,在排纸温度T3不足T2的场合,判断T3是否≥T1(步骤S108),在此,在T3≥T1的场合(也就是,T1≤T3<T2的场合),判断为正在实施最佳的加热定影,维持现行的处理能力和温度控制,继续打印动作(步骤S109)。
此外,在步骤S108里,在排纸温度T3不足T1的场合,因为对记录材料的加热不充分,存在着损及定影性能的可能性,故加宽纸间距而降低处理能力(步骤S110)。例如,按照图13中所示的描述打印张数与处理能力的关系的表降低处理能力。在该图中,所谓‘ppm’是表示每1分钟的打印张数的处理能力的单位。再者,虽然这里提示了通过降低处理能力来满足定影性能的方法,但是这是加宽纸间距,在其间充分地加热加压辊,借此从加压辊侧也补充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从而使其增加热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提高加热器控制温度等,增加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的其他方法。
根据以上,基于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根据所输送的记录材料的种类自动地控制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把打印动作继续到最后一页(步骤S111、S112),在加热定影最后一页后结束打印动作,清除设定的阈值T1和T2(步骤S113)。
为了确认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了与完全不变更加热条件时(比较例1),和分别与初始温度T0无关地把阈值温度T1和T2设定成70℃和77℃的恒定温度时(比较例2)的比较实验。本实施方式、比较例1、比较例2中分别进行连续打印动作,比较了排纸盘上的堆积性能(规格上堆积250张),定影性能。再者,排纸盘上的堆积性能测试了记录材料到从盘上掉落为止可以堆积多少张。定影性能把胶带贴在打印后的记录材料的打印面上,在剥去该胶带时判断胶带把图像剥掉什么程度。
打印了的记录材料为前述薄纸B和毛面纸C、厚纸E,在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打印动作前的初始温度为23℃、50℃、70℃的各条件下分别实施五次,堆积张数的平均值,定影性能五次所有的实验中完全没有问题的场合判断为为○,图像缺损两次以内判断为为△,图像缺损三次以上的场合判断为×。比较结果示于图14A~图14C。
根据图14A,则在薄纸B中,与在缩小判断为适当的向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本实施方式中不损及定影性能地堆积性也足够者相比,在没有实施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的比较例1中堆积性差。这是因为翘曲大的记录材料留在排纸盘内,后续的记录材料从排纸盘上压住已经堆积的记录材料致使从排纸盘上落下。此外,在不依存于初始温度T0而把阈值取为一定的比较例2中,虽然在初始温度50℃和70℃下,可以正确地识别薄纸,但是在初始温度23℃的场合有时无法识别薄纸,结果因为不进行对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反馈的场合在五次测试中有三次,故与比较例1同样有时堆积性恶化。
接下来,图14B示出连续打印毛面纸的场合的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照图13那样的表,根据张数降低处理能力可以避免定影不良,但是在比较例1中,在第40张以后产生了定影不良。此外,在比较例2中也是,五次测试中两次无法识别毛面纸,产生定影不良。
此外,图14C示出连续打印厚纸E的场合的结果。在本实施方式和比较例1中,因为对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处理能力未加变更,故得到良好的堆积性、定影性,与此相对,在比较例2中在初始温度23℃下为了提高定影性降低处理能力的动作,因为在初始温度70℃下加入使加热器的温度降低5℃的控制,故在各场合中使堆积性、定影性恶化。
以上,如果用本实施方式,则把低热容量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配置于定影辊隙后边紧靠定影辊的位置的非打印面侧,设定根据开始打印时的初始温度T0的阈值T1、T2,在连续打印时的规定时刻测定排纸温度T3,根据该T3与T1、T2的比较结果进行定影控制,由此可防止热偏移、翘曲/堆积不良、定影不良等问题。
再者,采用上述本实施方式,基于根据开始打印时的初始温度T0设定的阈值T1、T2在连续打印时的规定时刻与排纸温度T3的比较结果,可以实质地判别记录材料的种类。但是,本发明的目的不一定是判别记录材料的种类,而是根据开始打印时的由排纸温度传感器32所检测的初始温度和其后的检测温度的推移变更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实施最佳的加热定影。由此,只要实现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初始检测温度T0与其后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变化的程度(检测温度的倾向),按连续打印时的规定时刻的检测温度等检测温度变化的推移控制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方法,本发明对其检测定时刻、热量控制方法等未作限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由排纸温度传感器32测定开始打印时的初始温度T0的方法。虽然由排纸温度传感器32测定的初始温度T0相当于定影装置附近的环境温度,但是也可以代替它,由设在加热定影装置附近的其他温度检测元件,测定相当于该环境温度的初始温度T0。或者,也可以由作为加热器温度检测元件的热敏电阻23a测定初始温度T0吧。虽然热敏电阻23a的测定对象是加热器23的温度,但是由于与上述环境温度关系甚大,所以当然即使这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示于图15。在图15中,对与作为第1实施方式示出的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引用图2~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来检测图像形成装置所设置的环境(室温)的热敏电阻等外气温传感器19例如配置于主体侧面,外气温传感器19配置于取入外界空气防止机内的升温的冷却风扇18附近,以便正确地检测机外的温度。由此外气温传感器19可正确地检测图像形成装置所设置的室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更正确地实施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进行的记录材料的判别的方法。
下面,就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排纸温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通常,堆积于供纸盘内的记录材料的温度因配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而保持于接近于该环境的温度。此外,根据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即使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情况相同,加热定影装置周边的温度也受对流等的影响而异。由此,在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的温度低的场合与高的场合,即使在实施最佳的加热定影的场合,排纸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也不同。此外,特别是在薄膜加热方式的加热定影装置中,因为使用低热容量的薄膜,故采取根据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根据连续打印的张数精细地控制加热器的温调温度的方法,如果举出其具体的温调控制之一例,则成为图17那样。在该图中,横轴表示从朝一状态起的连续打印张数,纵轴表示加热器控制温度。
如该图中所示,在例如高温环境(例如,室温30℃以上)中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场合,供纸盘内的记录材料的温度也成为接近于环境温度,因为在加热定影装置中即使把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抑制得很低,也可以得到足够的定影性能,所以把加热器的控制温度设定得低些。另一方面,在常温环境(例如室温20℃~30℃)、低温环境(例如室温20℃以下)中分别考虑供纸盘内的记录材料的温度而确定加热器的控制温度,越是低温环境,把加热器的控制温度设定得越高,借此不受环境左右地环境地可得到同等的定影性能。
在该图中,根据打印张数慢慢降低加热器的控制温度是为了把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保持恒定的缘故。也就是说,因为在纸间距等配置于加热器的周围的各种加热构件或加压辊因连续打印而慢慢升温,所以,例如,在加压辊被充分加热的状态的场合,从非打印面侧也向记录材料给予热量,因为此一热量也有助于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像的加热,故即使慢慢降低加热器的控制温度也可以得到足够的定影性能。
这样一来,特别是在薄膜加热方式中,采取根据装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使加热器的控制温度最佳化等方法,向根据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排纸温度传感器进行的记录材料的识别和识别结果的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控制的反馈的最佳值因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而异。
因此,根据开始打印时的排纸检测传感器的初始温度T0在各环境中确认各记录材料的连续打印第30张时刻的检测温度如何变化。作为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温度,取为15℃、25℃、35℃的各环境。使用的记录材料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薄纸B、毛面纸C、厚纸E。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的结果示于图18A~18C。从这些结果看出,即使因图像形成装置所设置的环境而初始温度T0同等,连续打印30张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也多少不同。
根据以上,可以说通过根据各环境温度变更判别记录材料的种类的控制式1和2,可以提高识别精度。
因此,在以下中,说明根据图像形成装置所设置的环境温度变更用来控制排纸温度传感器进行的记录材料识别和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控制程序的方法。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连续打印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当图像形成装置收到打印信号时(步骤S201),由外气温传感器19测定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的温度Te,并且基于此测定结果确定加热器的控制温度曲线(步骤S202),依次实施向加热器的通电、图像形成动作的开始,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像的加热定影(步骤S203)。
然后,测定从开始向加热器的通电起规定时间后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初始温度T0(步骤S204)。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向加热器的通电前,进行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初始温度T0的测定,但是也可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把从开始向加热器的通电起规定时间后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取为初始温度T0。在此场合,虽然通过加热定影装置旋转驱动,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多少升高,但是因为此检测温度受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情况的影响,故检测受在定影辊隙之后紧靠定影辊隙处的环境温度和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状态双方影响的温度。此外,初始温度T0的测定方法不限于以上的方法,只要是弄清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情况的方法,不问其检测定时。
接着,根据初始温度T0与环境检测温度Te双方确定阈值温度T1和T2(步骤S205)。阈值温度T1和T2由例如下式表示。
T1=0.25·Te+0.16·T0+57.75〔℃〕
T1=0.25·Te+0.16·T0+65.75〔℃〕
然后,继续连续打印,测定例如第30张时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T3(步骤S206)。再者,也可以在步骤S206之后执行步骤S105。以下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106以下是同样的,其说明如下。
判断排纸温度T3是≥T2(步骤S207)。在此,在排纸温度T3≥T2的场合,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足够高,可以判断成作为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的薄纸被加热定影。结果,一边维持处理能力(规定时间内所输送的记录材料的张数),一边使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器的温度降低到规定温度(例如5℃),借此防止对记录材料过分加热(步骤S208)。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7里,在排纸温度T3<T2的场合,判断T3是否≥T1(步骤S209),在此,在T3≥T1的场合(也就是,T1≤T3<T2的场合),判断成正在实施最佳的加热定影,维持现行的处理能力和温度控制,继续打印动作(步骤S210)。
此外,在步骤S209里,在排纸温度T3<T1的场合,因为对记录材料的加热不充分,存在着损及定影性能的可能性,故加宽纸间距而降低处理能力(步骤S211)。
根据以上,基于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根据所输送的记录材料的种类自动地控制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把打印动作继续到最后一页(步骤S212、S213),在加热定影最后一页后结束打印动作,清除设定的阈值T1和T2(步骤S214)。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中,把连续打印到第30张的时刻的排纸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T3与阈值温度T1和T2进行比较而变更给予其后的记录材料的热量,但是也可以在连续打印中的任何定时检测T3。例如,可以是在连续打印到第20张~第35张之间根据初始温度T0和环境温度Te确定对应于各自的张数的阈值温度T1和T2,依次进行判断的方法,也可以是把第20张~第35张的最大温度或平均温度作为T3而进行判断的方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检测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温度Te而根据该信息确定阈值温度T1和T2的方法,但是查明记录材料中所含有的水分也影响翘曲或定影性能,也可以考虑引入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设置检测环境湿度的元件,进而根据该信息确定阈值温度T1和T2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识别记录材料的种类的精度。
为了确认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加热定影装置中仅使用25℃环境下的控制程序在各环境(15℃、25℃、35℃环境)下加热定影各种各样的记录材料的场合(比较例)中,比较了热偏移的发生频度、向排纸盘的堆积张数、定影性能。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根据环境温度确定阈值温度一方记录材料识别精度提高,进一步减少了问题的发生。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中,还具有检测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或湿度的机构,基于此检测结果和排纸温度传感器的初始温度的检测结果确定判别记录材料的阈值,所以不管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环境或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状态如何都可进行正确的记录材料的识别和给予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控制。由此,可以不管记录材料的种类如何都可防止翘曲/堆积性恶化或热偏移、定影不良于未然,以良好的质量加热定影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像。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记录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加热定影单元,包括内包发热体的旋转体、接触于前述旋转体并加压前述旋转体的加压构件,将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输送到前述旋转体与前述加压构件的辊隙区并在该辊隙区中对其施加前述发热体的热的同时使之通过,从而把前述调色剂图像定影于前述记录材料上;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通过了前述辊隙区的记录材料的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在进行使在先行的记录材料通过前述辊隙区的时刻后续的记录材料供给到前述图像形成单元并开始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持续的连续打印动作的场合,基于在该连续打印的初始时刻由前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第1温度、和在该连续打印动作中途的规定时刻由前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第2温度控制给予后续记录材料的热量。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前述控制单元包括:
基于前述第1温度对前述第2温度设定阈值的单元,和
根据所设定的前述阈值与前述第2温度的比较结果,确定给予前述后续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控制量的单元。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前述控制量是表示单位时间的打印页数的处理能力、和前述发热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包括检测通过前述加热定影单元的记录材料的有无的排纸传感器单元,
前述温度传感器设在前述排纸传感器单元上。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前述排纸传感器单元包括接触于输送来的记录材料并由该输送带动而转动的传感器杆,
前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前述传感器杆。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前述传感器杆设在记录材料的非打印面侧。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包括检测前述加热定影单元附近的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传感器,
前述控制单元在前述规定的时刻,用前述环境温度传感器代替前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前述第1温度。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包括测定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至少一个的外界空气测定单元,
前述控制单元还基于在前述连续打印动作前的前述外界空气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控制给予前述后续记录材料的热量。
9.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前述控制单元包括:
基于前述外界空气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和前述第1温度,对前述第2温度设定阈值的单元,和
根据所设定的前述阈值与前述第2温度的比较结果,确定给予前述后续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控制量的单元。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加热定影单元,该加热定影单元包括内包有发热体的旋转体和接触于前述旋转体并加压前述旋转体的加压构件,将调色剂图像所形成的记录材料输送到前述旋转体与前述加压构件的辊隙区,在该辊隙区中对该记录材料施加前述发热体的热的同时、使该记录材料通过该辊隙区由此把前述调色剂图像定影于前述记录材料上,
该控制方法包括:
第1测定步骤,在该第1步骤中,在进行使在先行的记录材料通过前述辊隙区的时刻、后续记录材料供给到前述图像形成单元并开始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继续的连续打印动作的场合,在该连续打印的初始时刻测定表示前述加热定影部附近的环境温度的第1温度,
第2测定步骤,在该第2步骤中在该连续打印动作中途的规定时刻测定表示通过前述辊隙区的记录材料的温度的第2温度,以及
控制步骤,在该控制步骤中,基于在前述第1和第2测定步骤里分别测定的前述第1和第2温度,控制给予后续的记录材料的热量。
11.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前述控制步骤包括:
基于前述第1温度对前述第2温度设定阈值的步骤,以及
根据所设定的前述阈值与前述第2温度的比较结果,确定给予前述后续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控制量的步骤。
12.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前述控制量,是表示单位时间的打印页数的处理能力和前述发热体的温度的中的至少一个。
13.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还包括在前述连续打印动作前测定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中至少一个的外界空气测定步骤,
前述控制步骤基于前述外界空气测定步骤中的测定结果控制给予前述后续的记录材料的热量。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前述控制步骤包括:
基于前述外界空气测定步骤中的测定结果和前述第1温度对前述第2温度设定阈值的步骤,
根据所设定的前述阈值与前述第2温度的比较结果,确定给予前述后续记录材料的热量的控制量的步骤。
CNB2005100087379A 2004-02-27 2005-02-25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11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54638A JP4262119B2 (ja) 2004-02-27 2004-02-27 画像形成装置
JP054638/2004 2004-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1492A true CN1661492A (zh) 2005-08-31
CN100409119C CN100409119C (zh) 2008-08-06

Family

ID=34879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873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119C (zh) 2004-02-27 2005-02-25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187878B2 (zh)
JP (1) JP4262119B2 (zh)
CN (1) CN100409119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3541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2298295A (zh) * 2010-06-23 2011-1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定影方法
CN107861351A (zh) * 2016-09-21 2018-03-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0673B2 (ja) * 2004-02-03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7215899B2 (en) * 2004-02-27 2007-05-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f recording material
JP2006023377A (ja) * 2004-07-06 2006-01-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84821A (ja) * 2004-09-16 2006-03-30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7078875A (ja) * 2005-09-12 2007-03-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記録材搬送方法
JP5267187B2 (ja) * 2009-02-13 2013-08-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円筒軸、搬送ローラー、搬送ユニ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5453831B2 (ja) * 2009-02-13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1008171A (ja) * 2009-06-29 2011-0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404B2 (ja) * 2010-03-10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条件制御方法
JP5598238B2 (ja) 2010-10-08 2014-10-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0785B2 (ja) * 2016-12-09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9105699A (ja) * 2017-12-11 2019-06-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6886B2 (ja) 1987-06-16 1996-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EP0295901B1 (en) 1987-06-16 1995-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n image fixing apparatus
US5300997A (en) 1987-06-16 1994-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H01150185A (ja) 1987-12-08 1989-06-1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
US5262834A (en) 1988-12-06 1993-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2646444B2 (ja) 1988-12-12 1997-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US5162634A (en) 1988-11-15 1992-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US5083168A (en) 1988-11-15 1992-01-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fixing heater for use in the same
US5221682A (en) 1989-06-28 1993-06-22 Hoechst-Roussel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Heteroarylamino- and heteroaryloxypyridinamines and related compounds
JPH0442186A (ja) * 1990-06-08 1992-02-12 Toshiba Corp 定着装置
DE69117806T2 (de) 1990-06-11 1996-08-22 Canon Kk Heizgerät mit Endlosfilm
JP2884714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900604B2 (ja) 1990-11-30 1999-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5210579A (en) 1990-11-30 1993-05-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parting resin layer for reducing frictional resistance of the film through which the image is heated
JP3219518B2 (ja) 1993-01-29 2001-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308854A (ja) 1993-04-19 1994-11-04 Canon Inc 加熱装置
US5450181A (en) 1993-05-11 1995-09-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JPH07230231A (ja) 1994-02-17 1995-08-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08314312A (ja) 1995-05-22 1996-11-29 Canon Inc 加圧用回転体、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722026A (en) 1995-08-31 1998-0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essing rotator and heating-fix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450623B2 (ja) 1997-01-21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372811B2 (ja) 1997-02-03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JPH11133803A (ja) 1997-10-30 1999-05-21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32629B2 (ja) 1999-10-06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293B2 (ja) * 2000-02-10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6314252B1 (en) * 2000-03-09 2001-11-06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 forming image
JP2001324892A (ja) * 2000-05-17 2001-11-22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US6701102B2 (en) * 2000-12-01 2004-03-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in a fixing device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214961A (ja) 2001-01-16 2002-07-31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814542B2 (ja) 2001-02-20 2006-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4125023B2 (ja) 2001-03-13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2328560A (ja) * 2001-04-26 2002-11-15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3002B2 (ja) 2001-07-26 2012-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加熱用金属製スリーブ
JP3970122B2 (ja) 2001-08-10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に接触する金属製回転体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回転体及びこの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JP2003131502A (ja) 2001-08-10 2003-05-09 Canon Inc イミド系摺動層を有する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用いた像加熱装置
JP4261859B2 (ja) 2001-10-09 2009-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4054599B2 (ja) 2002-04-25 2008-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4012822A (ja) * 2002-06-07 2004-01-15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13045A (ja) 2002-06-11 2004-01-15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77200B2 (ja) 2002-08-23 2007-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990957B2 (ja) 2002-08-28 2007-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4144833A (ja) 2002-10-22 2004-05-20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4095406B2 (ja) 2002-11-06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4170950A (ja) 2002-11-06 2004-06-17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3541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2298295A (zh) * 2010-06-23 2011-1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定影方法
CN102298295B (zh) * 2010-06-23 2015-05-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定影方法
CN107861351A (zh) * 2016-09-21 2018-03-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7861351B (zh) * 2016-09-21 2021-10-15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62119B2 (ja) 2009-05-13
CN100409119C (zh) 2008-08-06
US7187878B2 (en) 2007-03-06
JP2005242189A (ja) 2005-09-08
US20050191070A1 (en) 2005-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149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7427727B2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525769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1589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f recording material
JP4944987B2 (ja) 画像形成方法
CN1645272A (zh) 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加热器
JP3297495B2 (ja) 定着装置
US201202307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deformation of continuous forms
EP2423762A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and fixing method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US7298985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20071994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800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95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0701A (ja) 定着装置
JP2009075439A (ja) 画像加熱装置
CN1003385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317512A (ja)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8275753A (ja) 加熱定着装置
JP37992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50427B2 (ja) ヒータ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052150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123339B2 (ja) 加熱装置
JP2022126830A (ja) ヒータ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10038980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