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3541A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3541A
CN102023541A CN2010102694860A CN201010269486A CN102023541A CN 102023541 A CN102023541 A CN 102023541A CN 2010102694860 A CN2010102694860 A CN 2010102694860A CN 201010269486 A CN201010269486 A CN 201010269486A CN 102023541 A CN102023541 A CN 1020235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ign temperature
control
fixing
photographic fix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94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原一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防止定影装置的过冲、节约耗电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及装置安全性的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该定影装置包括:使记录介质通过并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本申请要求于2009年9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242731号的优选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复印机或MFP(多功能外设)等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试模式、打印模式、待机模式、睡眠模式等。根据图像形成装置模式的变更,变更用于控制定影装置的温度的设定温度。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保持打印模式期间,用于控制定影装置的温度的定影设定温度在中途不变更而为固定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定影设定温度控制定影装置,直到最末的薄片通过定影装置并结束打印模式。当图像形成装置结束打印模式并变更到待机模式时,定影装置的设定温度从定影设定温度向待机时的待机温度变更。
然而,如果结束打印模式之前以定影设定温度控制定影装置,则在最末的薄片通过了定影装置时,定影装置的设定温度成为定影设定温度。在打印模式结束之后,即使将定影装置的设定温度变更为待机设定温度,也因时间滞后而在最末的薄片通过后,定影装置过冲(异常过热),从而存在无用耗电的担忧。并且,因过冲而存在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或对周围装置产生影响的担忧。
因此,期望开发防止定影装置的过冲、节约耗电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及装置安全性的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能够防止定影装置的过冲、节约耗电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及装置安全性的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使记录介质通过并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使上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上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上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使具有上述色调剂图像的上述记录介质通过并将上述色调剂图像定影在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部件;使上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上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上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在向最末的上述记录介质形成上述色调剂图像期间,以两个设定控制温度对定影部件进行发热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复印机的简要构成图;
图2是从侧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IH线圈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试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一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二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IH线圈的控制例1的时序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调试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待机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时序图;
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IH线圈的控制例2的时序图;
图1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2的时序图;
图17是从侧面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加热器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试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一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二的设定的流程图;
图2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加热器的控制例3的时序图;
图2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例3的时序图;
图2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加热器的控制例4的时序图;以及
图2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例4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复印机1具有形成图像的打印机部2、聚集从打印机部2排出的作为记录介质的薄片P的排纸部3、读取原稿图像的扫描器部4、供给薄片P的给纸装置7及旁路给纸装置8。
打印机部2具有沿中间转印带10的下侧排列配置的四组图像形成站11Y、11M、11C及11K。图像形成站11Y、11M、11C及11K分别具有感光鼓12Y、12M、12C及12K。各图像形成站11Y、11M、11C及11K在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上分别形成Y(黄色)、M(品红)、C(青)、K(黑色)的色调剂图像。
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向箭头m方向旋转。各图像形成站11Y、11M、11C及11K在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的周围分别包括带电充电器13Y、13M、13C及13K、显影装置14Y、14M、14C及14K以及感光体清洁器16Y、16M、16C及16K。
激光曝光装置17向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照射曝光光,从而在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上形成静电潜像。各带电充电器13Y、13M、13C及13K以及激光曝光装置17构成潜像形成部。各显影装置14Y、14M、14C及14K分别向感光鼓12Y、12M、12C及12K上的静电潜像供给色调剂,从而将静电潜像可视化。
打印机部2在各显影装置14Y、14M、14C及14K的上方具有分别将Y、M、C及K的色调剂经由子料斗(sub-hopper)单元36Y、36M、36C及36K补充给显影装置14Y、14M、14C及14K的色调剂盒26Y、26M、26C及26K。各色调剂盒26Y、26M、26C及26K可安装在盒保持部37或从盒保持部37拆卸。
中间转印带10张挂在中间转印带10的支承辊20及从动辊21上。中间转印带10向箭头n方向旋转。各一次转印辊18Y、18M、18C及18K将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各感光体清洁器16Y、16M、16C及16K除去一次转印后残留在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上的色调剂并进行回收。
打印机部2包括与中间转印带10对置的二次转印辊27。打印机部2将中间转印带10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在经过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辊27之间的薄片P上。给纸盒7a、7b或旁路给纸装置8与中间转印带10上的色调剂图像同步,供给薄片P。在二次转印完成后,带清洁器10a清洁中间转印带10。
彩色复印机1在从给纸装置7到二次转印辊27之间设置拾取辊7e、分离辊7c、输送辊7d及对位辊对28。彩色复印机1在从旁路给纸装置8的手动送纸托盘8a到对位辊对28之间设置手动拾取辊8b、手动分离辊8c及手动输送辊8d。彩色复印机1在沿薄片P的输送方向且二次转印辊27的下游设置定影装置30。
彩色复印机1在定影装置30的下游包括将薄片P向排纸辊31方向或再输送单元32方向分配的栅33。彩色复印机1将从门33到达排纸辊31的薄片P向排纸部3排出。再输送单元32将薄片P再次向二次转印辊27方向引导。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30具有构成定影部件的热辊37和加压辊38及作为以感应电流使热辊37发热的发热部件的感应加热线圈(以下简称IH线圈)50。定影部件并不限定于辊型,也可以为带型。发热部件也可以使加压辊发热。
热辊37例如在心轴37a的周围依次层压厚度5mm的泡沫橡胶(海绵)层37b、厚度40μm的镍(Ni)金属层37c、厚度200μm的硅橡胶制的固态橡胶层37d以及PFA管制的脱模层37e。金属层37c的材料也可以是不锈钢、铝(Al)以及不锈钢和铝的复合材料等。加压辊38例如在心轴38a的周围层压硅海绵橡胶层38b及氟橡胶层38c。
因加压辊38与热辊37加压接触,从而在热辊37和加压辊38之间形成固定宽度的钳口40。加压辊38向箭头f方向驱动旋转,热辊37从动于加压辊38从而向箭头g方向从动旋转。薄片P通过钳口40,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加热加压定影在薄片P上。
通过对IH线圈50施加高频电流产生磁通量,从而使在热辊37的金属层37c中产生涡电流。通过根据涡电流和金属层37c的电阻值产生的焦耳热,使热辊37表面发热。IH线圈50具有使热辊37的中央区域发热的中央线圈50a和使热辊37的两侧区域发热的侧线圈50b。例如,在对JIS规格“A·4”横向尺寸(210mm)的宽度的薄片P进行定影时,向中央线圈50a供给电力,使热辊37的中央区域发热。在使热辊37的全长发热时,向中央线圈50a和侧线圈50b交替供给电力。也可以向中央线圈50a及侧线圈50b同时供给电力。
在热辊37的外周配置有剥离爪51、作为温度传感器的非接触的第一热敏电阻52a、第二热敏电阻52b、第一恒温器53a及第二恒温器53b。
如图3所示,IH线圈50的控制系统70具有向中央线圈50a和侧线圈50b供给电力的逆变器驱动电路72、对来自商用交流电源73的电流进行整流并供给至逆变器驱动电路72的噪声滤波器74、作为控制逆变器驱动电路72的控制部件的线圈控制电路76、检测噪声滤波器74的输出并以来自商用交流电源73的电力变为固定的方式进行反馈的电源/检测电路77及保险丝78。第一恒温器53a或第二恒温器53b在热辊37异常过热时,切断从商用交流电源73向IH线圈50的电力供给。
线圈控制电路76通过接口80与控制彩色复印机1整体的CPU 71连接。CPU 71控制彩色复印机1的图像形成所需的高压电源、控制薄片P的输送等所用的电机,并且,控制彩色复印机1的动作。在CPU 71中输入有第一热敏电阻52a和第二热敏电阻52b的温度检测结果。
CPU 71例如按照调试模式、打印模式、待机模式、睡眠模式等的彩色复印机1的模式,向线圈控制电路76通知动作状况。
接着,参照图4至图8,对IH线圈50的控制的设定进行说明。通过接通电源或从睡眠模式的恢复,CPU 71开始调试模式。调试模式是从定影装置30处于变凉了的状态到变成待机模式的期间的模式。在调试模式开始时,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设定温度Tw1(例如,170℃),并将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1000W(Act100)。
在Act101中,第一热敏电阻52a及第二热敏电阻52b测定热辊温度t。CPU 71在Act102中待机到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1。当在Act102中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1时,则CPU 71过渡到待机模式一。
在待机模式一中,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保持成与调试的设定温度相同的设定温度Tw1,线圈控制电路76将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800W(ACT110)。CPU 71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111)。当有打印插入时(ACT111中的是),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打印模式开始时,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一定影设定温度的设定温度Tn(例如,180℃),并将线圈控制电路76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800W(Act120)。彩色复印机1进行打印处理(Act121)。CPU 71每进行打印处理都将打印张数n减去1(Act122),并当打印张数n变成1以下时(Act123中的是),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
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二定影设定温度的设定温度T1(例如,160℃)(Act130)。彩色复印机1进行末张纸的打印处理(Act131)。CPU 71过渡到待机模式二。
在待机模式二中,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待机设定温度的Tw2(例如,160℃)(Act140)。CPU 71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141)。当有打印插入时(Act141中的是),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实施上述图4至图8的期间,定影装置30按照图9进行定影控制。在定影装置30中,第一热敏电阻52a及第二热敏电阻52b测定热辊37在定影时的热辊温度t(Act150)。在Act151中,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在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时,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例如降下100W(Act152),并前进到Act153。热辊温度t一变更,就变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
Act151的设定温度T诸如是调试模式及待机模式一时T=Tw1、打印模式时T=Tn、末张纸打印模式时T=T1及待机模式二时T=Tw2。在Act153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不足400W时,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功率设定成OFF(设定电功率P=0W)(Act154)。在Act153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大于等于400W时,返回到Act150。
在Act151中,在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为不足设定温度T时,前进到Act156。在Act156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不足400W时,线圈控制电路76使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变成400W,从而使设定电功率P恢复到功率的下限(Act157),并返回到Act150。
在Act156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大于等于400W时,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例如提高100W(Act158),并前进到Act160。在Act160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大于等于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时,线圈控制电路76在Act161中将IH线圈50的功率设定为功率的上限(设定成设定电功率P=初始设定电功率Pu),并返回到Act150。在Act160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不足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时,返回到Act150。
Act16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诸如是在调试模式时Pu=1000W、在待机模式一及打印模式时Pu=800W、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Pu=0W及在待机模式二时Pu=800W。
(控制例1)
作为IH线圈50的控制例1,参照图10对打印张数为五张的控制进行说明。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为1000W、将设定温度T设为Tw1=170℃,并开始IH线圈50的调试模式。如α1所示,从第一热敏电阻52a或第二热敏电阻52b向CPU 71输入的热辊温度t在从变凉状态到达Tw1=170℃时,CPU 71将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变更为800W。热辊37的控制模式从调试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一。之后,在保持待机模式一期间,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例如摆动控制在0W~800W中,并将热辊温度t保持为170℃。
当有打印插入时,则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为Tn=180℃,并将定影装置30从待机模式一过渡到打印模式。热辊37当在调试模式刚结束之后开始打印时,热辊温度t诸如像α2所示那样变低。通常,打印开始后最初的数张薄片P在通过定影装置30的钳口40之前,热辊温度t特别低。α2所示的打印开始时的定影温度的下降量例如根据环境温度、薄片P的厚度等条件而变化。因此,待机模式一的设定温度Tw1被预先设定,以使即使在被容许的最低环境温度及被容许的最大的薄片厚度等最坏条件下时,打印开始时的热辊温度t(α2)也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1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定影最低温度TL是为了定影装置30获得良好的定影性能而需要的最低温度。
在打印开始时已下降的热辊温度t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并如α3所示,在打印第一张的薄片P1至第四张的薄片P4期间稳定在设定温度Tn中。之后,在第五张的最末薄片P5进入到钳口40之前,CPU 71将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并使设定温度T变成T1=160℃。从打印模式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的定时只要最末薄片P5的后端在离开钳口40之前就可以。从打印模式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的定时也可以在最末薄片P5进入到钳口40之后。
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以比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n低、且比定影最低温度TL高的方式被设定(Tn>T1>TL)。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当将定影装置3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Tn低的T1时,则如α4所示,热辊温度t比设定温度T1=160℃变大了。因此,为了降下热辊温度t而依次变小向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并从800W依次下降到400W,接着下降到0W。将设定电功率P设定为0W就是实质上与断开IH线圈50的情况为相同的状态,如γ1所示,IH线圈50停止。
热辊温度t伴随设定电功率P的降低而下降。当热辊温度t如α5所示那样从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开始变低时,则设定电功率P如γ2所示那样从0W开始变大。伴随定影装置30的热辊温度t的变化,设定电功率P例如摆动控制在0W~800W之间。通过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进行摆动控制,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的结束时,热辊温度t如α6所示那样稳定在设定温度T1中。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CPU 71将IH线圈50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由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热辊温度t稳定在比设定温度Tn低的T1中,所以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热辊37进行过冲的情况发生。
在待机模式二的期间,线圈控制电路76摆动控制向IH线圈的供电功率,从而将热辊温度t保持在Tw2=T1=160℃。接着,当从待机模式二过渡到打印模式时,则在打印开始后,定影装置30的热辊温度t例如像α7所示那样变低。在待机模式二时的设定温度Tw2被预先设定,以使不论在什么样的定影条件下,热辊温度t(α7)都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2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但是,当使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比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变高时,则在末张纸打印模式刚结束之后(稳定在Tw2之前),在接着的打印模式开始了时,热辊温度t低于定影最低温度TL从而有发生定影不良的危险。因此,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和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的关系必须是T1≥Tw2。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和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的关系在T1=Tw2时功率效率高。
(比较例1)
相对于控制例1,参照图11至图14,对作为比较例1的在IH线圈50的控制模式中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比较例1中,在调试模式时,将设定温度T设定在调试设定温度Tw(例如,170℃)、并将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1000W(Act200)。在Act201中,测定热辊温度t,并在Act202中待机到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调试设定温度Tw的情况。当在Act202中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调试设定温度Tw时,则CPU 71过渡到待机模式。
在比较例1中,在待机模式中,将设定温度T保持成调试设定温度Tw、将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800W(Act210),并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211)。当有打印插入时(Act211中的是),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打印模式时,将设定温度T设定为定影设定温度Tn(例如,180℃)、将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800W(Act220),并进行打印处理(Act221)。每次进行打印处理都将打印张数n减去1(Act222)、当结束所有的打印时(Act223中的是),则CPU 71过渡到待机模式。
在比较例1中,由于在打印模式结束时的设定温度T为Tn,所以如图14的δ1所示,在最末薄片P5打印结束时的热辊温度t稳定在比T1高的Tn中。在比较例1中,在热辊温度t处于Tn的状态下,定影装置30过渡到待机模式。因此,如δ2所示,热辊37发生过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并且,为了避免过冲的影响,在打印模式结束后,例如,需要有由冷却风扇冷却定影装置30的操作,从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控制例2)
作为IH线圈50的控制例2,参照图15对在打印张数为一张时的控制进行说明。在经过调试模式保持Tw1=170℃的待机模式一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并将定影加热器37的设定温度T设为Tn=180℃。通过调试模式之后的打印开始,热辊温度t虽然如α8所示那样下降,但是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3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由于打印张数为一张,也是末张纸,所以在打印模式开始后,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1-1进入到定影装置30的钳口40前,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CPU 71将设定温度T设定在比Tn低的T1=160℃。但是,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1=160℃。因此,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设定温度T虽然降低至T1=160℃,但是如γ3所示,线圈控制电路76继续向IH线圈50供给的设定电功率800W。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但是,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热辊温度t变成比设定温度Tn低的T1=160℃。因此,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热辊37进行过冲的情况发生。
之后,在待机模式二期间,线圈控制电路76如γ4所示那样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例如摆动控制在0W~800W,从而将热辊温度t保持在Tw2=160℃。在待机模式二期间,当有打印张数为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CPU 71将定影装置30过渡到打印模式。CPU 71将定影加热器37的设定温度T设为Tn=180℃。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变更为800W。
在打印模式开始后,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1-2进入到定影装置30的钳口40前,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但是,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1=160℃。因此,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设定温度T虽然降低至T1=160℃,但是如γ5所示,线圈控制电路76将向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持续在800W。
在薄片P2-2通过钳口40过程中,如α9所示,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T1时,如γ6所示,线圈控制电路76摆动控制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从而将热辊温度t保持为T1。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但是,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热辊温度t保持比设定温度Tn低的T1=160℃。因此,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进行过冲的情况发生。
(比较例2)
相对于控制例2,参照图16,对作为比较例2的以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且将定影加热器37的设定温度T保持为Tn=180℃进行一张打印的控制进行说明。在比较例2中,在经过调试模式并保持Tw的待机模式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定影加热器37过渡到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2-1通过时,如δ3所示,热辊温度t未达到T1。因此,在从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的过渡时,热辊37不发生过冲。
在待机模式期间,当有第一张薄片P2-2的打印插入时,则定影加热器37过渡到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2-2的打印模式结束时,如δ4所示,热辊温度t达到设定温度Tn。因此,当结束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时,如δ5所示,热辊37发生过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而且,为了避免在因过冲而引起的打印结束后的定影温度的过热,在打印结束后,例如需要有由冷却风扇的冷却操作,从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将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打印模式时的Tn低的T1。通过将设定温度T降低至T1,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变小向IH线圈50供给的设定电功率,从而缩减耗电。由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使设定温度变为T1,所以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过冲的情况发生,从而消除无用耗电。缩减用于冷却定影装置30的耗电。通过使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温度T1和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变相同,从而缩减待机模式二的耗电。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发热部件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构成相同构成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以辐射热使定影装置81的热辊82发热的灯加热器的定影加热器83。热辊82例如在厚0.8mm的铝辊周围具有氟树脂等表面层。加压辊84例如在铁心轴上具有硅橡胶等弹性表面层。热辊82和加压辊84相互压接,从而形成钳口85。加压辊84向箭头h方向驱动旋转,热辊82从动于加压辊84并向箭头j方向从动旋转。
热辊82在中空内部具有定影加热器83。定影加热器83例如具有使热辊82的中央区域发热的耗电功率600W的中心灯83a、使热辊82的两侧区域发热的耗电功率600W的侧灯83b及覆盖热辊82的中央区域和两侧区域的耗电功率280W的辅助灯83c。例如,在对JIS规格“A·4”横向尺寸(210mm)的宽度的薄片P进行定影时,接通中心灯83a,从而使热辊82的中央区域发热。在使热辊82的全长发热时,接通中心灯83a和侧灯83b。在调试模式时或在厚纸定影时等需要更大的热量时,接通辅助灯83c。
图18所示的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系统86具有通断控制从电源向中心灯83a、侧灯83b及辅助灯83c的电力供给的开关电路88。控制系统86具有将基于由第一热敏电阻52a和第二热敏电阻52b的温度检测结果的控制反馈给开关电路88的加热器控制基板90。
开关电路88具有分别通断控制中心灯83a、侧灯83b及辅助灯83c的中心灯控制电路91a、侧灯控制电路91b及辅助灯控制电路91c。开关电路88通过继电器88a、噪声滤波器88b、电源开关88c,将中心灯控制电路91a、侧灯控制电路91b及辅助灯控制电路91c与电源87连接。
加热器控制基板90具有A/D转换器92、CPU 93、继电·断开电路94、中心灯控制电路91a、侧灯控制电路91b及辅助灯控制电路91c用的ASIC 96。CPU 93控制彩色复印机1整体。
接着,按照图19至图24,对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的设定进行说明。在调试模式开始时,ASIC 96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设定温度Tw1(例如170℃)(Act300)。
在Act301中,第一热敏电阻52a及第二热敏电阻52b测定热辊温度t。CPU 93在Act302中待机到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1。当在Act302中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1时,则CPU 93过渡到待机模式一。
在待机模式一中,ASIC 96将定影加热器83的待机模式一的设定温度T保持为与调试的设定温度相同的设定温度Tw1(Act310)。CPU 93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311)。当有打印插入时(Act311中的是),则CPU 93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打印模式开始时,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一定影设定温度的设定温度Tn(例如,180℃)(Act320)。彩色复印机1进行打印处理(Act321)。CPU 93每次进行打印处理都将打印张数n减去1(Act322),当打印张数n为1以下时(Act323中的是),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
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二定影设定温度的设定温度T1(例如,160℃)(Act330)。彩色复印机1进行末张纸的打印处理(Act331)。CPU 93过渡到待机模式二。
在待机模式二中,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例如170℃)(Act340)。CPU 93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341)。当有打印插入时(Act341中的是),则CPU 93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实施上述图19至图23期间,在定影装置30中,按照图24进行定影控制。在定影装置30中,第一热敏电阻52a及第二热敏电阻52b测定热辊37的热辊温度t(Act350)。在Act351中,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在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时,ASI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Act352),并返回到Act350。
在Act351中,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在不足设定温度T时,前进到Act353。在Act353中,ASI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并返回到Act350。
(控制例3)
作为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例3,参照图25对打印张数为五张的控制进行说明。ASI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开始定影加热器83的调试模式。热辊温度t如α11所示那样上升。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Tw1=170℃时,定影加热器83从调试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一,ASI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之后,在保持待机模式一期间,ASIC96对定影加热器83进行通断控制,以使热辊温度t保持Tw1=170℃。
当有打印插入时,则CPU 93将设定温度T设为Tn=180℃,并在打印模式中通断定影加热器83。定影装置30当在调试模式之后开始打印时,则热辊温度t例如像α12所示那样变低。但是,即使在最坏的打印条件下时,待机模式一的设定温度Tw1也被预先设定,以使热辊温度t(α12)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11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在打印开始时已下降的热辊温度t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从而稳定在如α13所示的设定温度Tn。之后,第五张的最末薄片P5在进入到钳口85之前,CPU 93将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Tn低的T1=160℃。
热辊温度t由于比设定温度T1变高,所以如γ3所示,ASI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热辊温度t如α14所示那样降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的结束时,热辊温度t如α16所示那样稳定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过渡时,抑制热辊82过冲的情况发生。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在待机模式二期间,ASIC 96通断控制定影加热器83,从而将热辊温度t保持为Tw2=T1=160℃。而且,当将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从待机模式二过渡到打印模式时,则在打印开始后,定影装置30的热辊温度t例如像α17所示那样变低。在待机模式二时的设定温度Tw2被预先设定,以使不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热辊温度t(α17)都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12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但是,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和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的关系必须为T1≥Tw2。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和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1的关系在T1=Tw2时电功率效率高。
(比较例3)
相对于控制例3,参照图26,对作为比较例3的在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模式中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比较例3中,在最末打印模式结束时,如δ11所示,热辊温度t稳定在比T1高的Tn(例如180℃)。在比较例3中,在热辊温度t处于Tn的状态下,定影装置30过渡到待机模式。因此,如δ12所示,热辊82发生过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并且,为了避免过冲的影响,在打印结束后,例如,需要有摇动冷却风扇冷却定影装置的操作,从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控制例4)
作为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例4,参照图27对打印张数为一张时的控制进行说明。在经过调试模式并保持Tw1=170℃的待机模式一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CPU 93过渡到打印模式,并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为Tn=180℃。定影装置30当在调试模式刚结束之后开始打印时,则热辊温度t例如像α18所示那样变低。因此,ASI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以使热辊37保持Tn=180℃。虽然通过在调试模式刚刚结束后开始打印,热辊温度t下降,但是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21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由于定影张数为一张,也是末张纸,所以在打印模式开始后,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3-1在进入定影装置30的钳口85前,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Tn低的T1=160℃。但是,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1=160℃。因此,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虽然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降低至T1=160℃,但如γ14所示,ASIC 96持续定影加热器83的接通。
之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的执行中,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T1=160℃时,如γ15所示,ASI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的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但是,在薄片P3-1通过了定影装置30的钳口85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比设定温度Tn低的T1=160℃。因此,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过冲的情况发生。
之后,如α19所示,在待机模式二中,在热辊温度t保持Tw2=160℃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CPU 93将定影装置30过渡到打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为Tn=180℃。ASI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
通过开始打印模式,热辊温度t例如像α20所示那样变低。ASIC 96对定影加热器83进行通断控制,以使热辊37保持Tn=180℃。在打印模式开始后,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3-2在进入到定影装置30的钳口85前,CPU 93将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Tn低的T1=160℃。但是,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1=160℃。因此,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虽然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降低至T1=160℃,但是如γ16所示,ASIC 96持续定影加热器83的接通。
在薄片P3-2通过钳口85过程中,如α21所示,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T1=160℃时,如γ17所示,ASI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之后,ASIC 96对定影加热器83进行通断控制,以使热辊温度t保持T1。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在薄片P3-2通过了定影装置30的钳口85时,热辊温度t为比设定温度Tn低的T1=160℃,并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热辊37过冲的情况发生。
(比较例4)
相对于控制例4,参照图28,对作为比较例4的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而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保持为Tn进行一张打印的控制进行说明。在比较例4中,在经过调试模式并保持Tw1的待机模式一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定影加热器83过渡到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4-1的通过时,如δ13所示,热辊温度t未达到T1。因此,在从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的过渡时,热辊82不产生过冲。
当结束一张打印时,则变成待机模式,定影加热器83被通断控制,从而将热辊温度t保持为设定温度Tw。在待机模式期间,当有第一张的薄片P4-2的打印插入时,则定影加热器83过渡到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4-2的打印模式结束时,如δ14所示,热辊温度t达到设定温度Tn。因此,当结束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时,则如δ15所示,热辊82发生过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而且,为了避免因过冲引起的打印结束后的定影温度的过热,在打印结束后,例如需要有由冷却风扇的冷却操作,从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根据第二实施例,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通过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在打印模式时的Tn低的T1,从而能够缩短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定影加热器83的接通时间,并缩减耗电。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由于设定温度T降低至T1,所以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过冲的情况发生,从而消除无用耗电。缩减用于冷却定影装置30的耗电。通过使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温度T1和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变相同,从而缩减待机模式二的耗电。
虽然就某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举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在此所述的新的方法和系统可用其他各种方式体现,此外,在此所述的方法和系统的各种省略、替换以及改变都属于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意在涵盖所有与本发明范围和宗旨相符的任何方式和修改。

Claims (19)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使记录介质通过并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
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
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打印模式开始时,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一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在所述定影部件结束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之前,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定影部件时,将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从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变更为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比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与待机模式时所述发热部件的待机控制温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发热部件是以辐射热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灯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定影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灯加热器进行通断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发热部件是以感应电流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感应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定影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感应加热器的供电功率进行摆动控制。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使具有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通过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部件;
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
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打印模式开始时,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一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在所述定影部件结束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之前,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定影部件时,将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从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变更为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比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低。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与待机模式时所述发热部件的待机控制温度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发热部件是以辐射热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灯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定影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灯加热器进行通断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发热部件是以感应电流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感应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定影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感应加热器的供电功率进行摆动控制。
1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
在向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形成所述色调剂图像期间,以两个设定控制温度对定影部件进行发热控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开始对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形成所述色调剂图像时,所述定影部件被以第一定影设定温度进行发热控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定影结束之前,所述定影部件被以第二定影设定温度进行发热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发热控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定影部件前,从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变更为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比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低。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在等待所述色调剂图像的形成的期间,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与对所述定影部件进行发热控制的待机控制温度相同。
CN2010102694860A 2009-09-15 2010-08-31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Pending CN1020235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4273109P 2009-09-15 2009-09-15
US61/242,731 2009-09-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3541A true CN102023541A (zh) 2011-04-20

Family

ID=43730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94860A Pending CN102023541A (zh) 2009-09-15 2010-08-31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64441A1 (zh)
CN (1) CN10202354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7551A (zh) * 2012-01-17 2013-07-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7037709A (zh) * 2016-02-03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6282B2 (ja) * 2010-04-27 2013-01-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873987B2 (en) 2010-06-21 2014-10-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5892457B2 (ja) * 2010-08-23 2016-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0281B2 (ja) * 2012-01-19 2016-06-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533686A (ja) * 2012-09-07 2015-11-2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基材に印刷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6019048B2 (ja) * 2014-01-22 2016-11-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722B2 (ja) * 2015-07-22 2017-1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44341B2 (ja) * 2015-09-01 2018-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加熱量制御方法
JP6742578B2 (ja) * 2016-03-10 2020-08-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40670B2 (ja) * 2016-03-31 2020-08-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32659B2 (ja) 2019-02-08 2023-03-0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5875A (zh) * 2002-06-24 2004-02-18 ���ǵ�����ʽ���� 控制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定影装置的功率的方法
US6881927B2 (en) * 2001-03-29 2005-04-1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eventing excessiv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of fixing device
CN1661492A (zh) * 2004-02-27 2005-08-3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06650A (zh) * 2004-06-09 2005-12-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熔化装置及控制打印装置的熔化温度的方法
CN1770037A (zh) * 2004-10-22 2006-05-1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3057B2 (ja) * 1998-02-27 2003-05-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1927B2 (en) * 2001-03-29 2005-04-1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eventing excessiv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of fixing device
CN1475875A (zh) * 2002-06-24 2004-02-18 ���ǵ�����ʽ���� 控制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定影装置的功率的方法
CN1661492A (zh) * 2004-02-27 2005-08-3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06650A (zh) * 2004-06-09 2005-12-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熔化装置及控制打印装置的熔化温度的方法
CN1770037A (zh) * 2004-10-22 2006-05-1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7551A (zh) * 2012-01-17 2013-07-1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7037709A (zh) * 2016-02-03 2017-08-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37709B (zh) * 2016-02-03 2019-12-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64441A1 (en) 201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3541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58715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情報取得方法
JP4314247B2 (ja) 像加熱装置
US7953338B2 (en) Heating apparatus,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harges an auxiliary power unit to less than a maximum value in a standby status
JP2012145685A (ja)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559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04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18262A1 (en) Fixing apparatus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1602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66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方法
US106781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heater depending on a detection of abnormality
JP20102178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2500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145933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JP20092943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581A (ja) 定着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440303B2 (ja) 定着装置、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91284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加熱装置
US1105478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utomatic cleaning mode
JP54041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79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定着部材の温度制御方法
JP71304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14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当該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
US103867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0647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