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2110A - 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02110A
CN1602110A CNA2004100826338A CN200410082633A CN1602110A CN 1602110 A CN1602110 A CN 1602110A CN A2004100826338 A CNA2004100826338 A CN A2004100826338A CN 200410082633 A CN200410082633 A CN 200410082633A CN 1602110 A CN1602110 A CN 1602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ase station
district
sub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826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4525C (zh
Inventor
桥本正则
手塚康夫
国吉秀一
宫崎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602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2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452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452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2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0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controll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4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using triggered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6Registration at serving network Location Register, VLR or user mobility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05PBS [Private Base Sta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6WPBX [Wireless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2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and access point cont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 controllers and backbone network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终端状态控制系统。当终端进入一安装在某个位置区域中的个人用基站的小区时,该终端将接收到编号不同于所述位置区域的标识符的位置区域标识符,并且以接收到所述位置区域标识符为触发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在接收到位置更新请求时,具有一注册表的VLR或NRNC通过查询该注册表来判定发出位置更新请求的终端是否为被允许使用个人用基站的终端,所述注册表中注册了个人用基站的ID和被允许使用个人用基站的终端的ID。如果发出位置更新请求的终端对应于被允许使用个人用基站的终端,则将所述终端置于一种能够在小区中进行通信的状态,否则,将终端置于一种不能在小区中进行通信的状态。

Description

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执行移动终端的状态控制的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业务中存在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在地图上被设为服务区域,但是却处于无线电波所及范围之外,也就是说,这个区域是一个名为“盲区”的区域。盲区的存在是因为无线电波基本上是直线传播的,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来自名为“无线基站”的移动电话网络入口的无线电波不会到达处于建筑物之后、建筑物内部以及地下室等区域内的移动终端。
为了消除这种盲区,目前已经研发了若干种新型无线基站。例如,目前有这样一种名为“光学基站”的系统:在该系统中,敷设光学线路而从现有基站延伸到由于区域太小而不能在其中安装无线基站、或者由于附近没有空间安装基站而成为盲区的区域,并且在所述区域安装基站和天线的某些功能,由此将所述区域设为一个服务区域。根据这种系统,即使是在一个通常不能安装基站的小空间中,也可以安装一个光学基站。由此可以消除建筑物后方、隧道内部等存在的盲区。
另外,目前开发了一种名为“内部移动通信系统(IMCS)”的室内专用基站系统,作为用于消除建筑物内部存在的盲区的系统,所述系统的安装也正处于进行之中。例如,通过使用这种系统,在建筑物的每一层都安装一个天线,由此将整层都设为服务区域。这种IMCS安装在高度公共化的建筑物、车站、场馆等中,由此能够提供室内服务。
此外,目前还开发了一种名为“简单IMCS(也称为“转发器”)”的基站系统。通过使用这种简单IMCS,在来自基站的无线电波所及的区域中设置代理天线,来自代理天线的线路被择路到诸如地下室的盲区,并且在所述盲区中安装天线。也就是说,简单IMCS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其中无线电平的信号放大是以双向方式执行的,并且通过在难以对来自移动电话网络的线路进行布线的地方安装天线,所述系统是非常有效的。
然而,在使用这种简单IMCS的情况下,当代理天线发出强无线电波时,同一区域中的其他终端有可能因为无线电波的干扰而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不能在窄区域中安装很多天线。同样,根据现行规则(无线电波管理规定(denpa kanri hou)),只允许移动电话公司安装简单IMCS。
此外还存在一种与上述盲区不同的盲区,那就是普通人的住宅(私宅),尤其是诸如公寓的多个住所的私有住房区域(专用空间)。这种私有房屋(住宅)区域是私用空间而不是公共程度较低的区域。因此当然不能仅仅为了方便移动电话公司而安装上述IMCS或是简单IMCS的基站。同样,即使个人转而希望安装私有住房使用(个人使用或家用)的基站,从成本和空间角度来看,在当前环境中也不可能以个人方式购买并安装基站。
目前存在多种情况,其中引入诸如IMCS或简单IMCS的基站系统不仅仅是因为其安装地点处于公共空间,而且还因为作为安装地点的土地或建筑物的所有者或居住者(例如业主)希望提高土地或建筑物(例如公寓)的用户的便利性。因此,移动电话公司通过要求土地或建筑物的业主或居住者承担安装基站系统的费用来寻求基站系统安装的扩展。
基于类似逻辑,个人安装私宅用基站系统也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移动电话公司有可能要求他/她以某种方式来负担安装基站系统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明显,如果居住在私宅中的用户不能以独占方式使用私宅用基站,那么以个人方式引入基站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换句话说,当某个人引入基站的时候,如果允许处于可以从该基站接收无线电波的范围中的其他人使用所述基站,那么将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其试图使用该基站进行通信的时候,由于其他人正在使用该基站线路,从而该基站线路已经非常繁忙,所以此人不能进行通信。而他/她是根本不希望发生这种情况的。
与本发明有关的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1~7)包括以下文献。非专利文献1是“3GPP Release9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TechnicalSpecification:TS series),TS.23.012 Location managementprocedure”。非专利文献2是“3GPP Release9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TS series),TS.23.122 NAS functionsrelated to Mobile Station(MS)in idle mode”。非专利文献3是“3GPPRelease9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TSseries),TS.24.007 Mobile radio interface signaling layer 3;Generalaspects”。非专利文献4是“3GPP Release9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TS series),TS.24.008 Mobile RadioInterface Layer 3 specification;Core Network Protocols-Stage”。非专利文献5是“3GPP Release9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TechnicalSpecification:TS series),TS.25.304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 andProcedures for Cell Reselection in Connected Mode”。非专利文献6是“3GPP Release9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TechnicalSpecification:TS series),TS.25.331 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Protocol Specification”。非专利文献7是“3GPP Release99 TechnicalSpecific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TS series),TS.25.413 UTRANIu Interface RANAP Signaling”。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项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对于只能由已注册并被允许使用一特定基站的终端来使用的所述特定基站来说,可以只允许已注册的所述终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并且禁止其他终端使用该特定基站。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用户就可以知道他/她的被允许使用一特定基站的终端是否处于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之中。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一终端可以使用该终端在其中进行了注册的一特定基站来进行尽可能多的通信。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对于某个终端,可以容易地对使用在其中注册了所述终端的一特定基站所进行的通信与使用其它基站所进行的通信加以区分。
根据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以下结构。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状态控制系统,对于只能由经过注册并被允许使用一特定基站的终端所使用的所述特定基站而言,该终端状态控制系统包括:
注册表,其中注册有与被允许使用一特定基站的终端有关的信息;
判定单元,用于通过参照所述注册表来判定一已进入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的终端是否为在所述注册表中注册的终端;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是已注册的终端时,将该终端置于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而在所述终端不是已注册的终端时,则将该终端置于不能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
根据本发明,在一终端进入一特定基站的小区时,如果允许所述终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则所述终端转入能够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不允许所述终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则所述终端转入不能进行通信的状态。由此可以只允许针对所述特定基站进行了注册的终端使用该基站。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以接收到从所述终端传送的位置更新请求为触发,所述判定单元通过获取基站指定信息(所述基站指定信息用于指定从所述终端接收到位置更新请求的基站)和所述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来判定所述终端是否为已注册的终端,并且判定在所述注册表中是否注册有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和所述终端标识信息,并且
如果所述终端是已注册的终端,则所述控制单元批准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如果所述终端不是所述注册终端,则所述控制单元拒绝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
此外,优选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构造所述终端以使得:在由于小区间的移动而改变了所接收到来自基站的位置区域标识符时,该终端发送所述位置更新请求,并且
所述终端状态控制系统还包括:
给予单元,用于为所述特定基站提供位置区域标识符,作为所述特定基站在其小区中广播的位置区域标识符,其中该位置区域标识符不同于在与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相邻的小区中广播的位置区域标识符。
此外,优选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将所述给予单元设置在一管理和控制所述特定基站的基站控制设备中,并且
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包括一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用于将包含在广播信息中的所述特定基站所属的一位置区域的位置区域标识符,转换成用于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位置区域标识符,其中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从一位置管理设备接收所述广播信息并将其传送到所述特定基站,所述位置管理设备对处于所述特定基站所属的所述位置区域中的每个终端的位置进行管理。
此外,优选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终端置于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之后,当出现一针对所述终端的呼叫终接请求时,所述位置管理设备从所述呼叫终接请求的传输单元接收一关于与所述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目的地对应的位置区域的查询,并且从所述注册表中获取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基站指定信息,以及将所述特定基站的标识信息连同对应的位置区域标识符一起通知所述传输单元,基于所获取的位置区域标识符及所述特定基站的基站指定信息,所述传输单元将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仅传送到控制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并且在接收到所述呼叫终接请求时,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将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传送到所述基站控制设备所控制的各个基站。
此外,优选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由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终端置于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之后,当接收到一针对所述终端的呼叫终接请求时,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从所述转换表中获取与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对应的所述特定基站的基站指定信息,并且根据所获取的基站指定信息而将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仅传送到所述特定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其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对进入和退出所述终端被允许使用的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进行检测;和
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的用户通知进入和退出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终端还包括一第二通知单元,在终端当前正在进行通信的时候,所述第二通知单元向所述终端的用户通知是否在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控制设备,其用于管理并控制一特定基站,该特定基站只能由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终端使用,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包括:
用于从另一基站控制设备接收一涉及越区切换的消息的单元,其中所述越区切换的越区切换目的地是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和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来自所述另一基站控制设备的所述消息一致地拒绝进行与所述越区切换有关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控制设备,用于管理并控制一特定基站,该特定基站只能由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终端使用,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包括:
注册表,其中注册有与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有关的信息;
判定单元,用于对越区切换目的地为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的越区切换请求,通过参照所述注册表来判定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是否为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是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时,执行与所述越区切换有关的处理,而在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不是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时,则拒绝进行所述越区切换。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一种越区切换控制设备,其包括:判定单元,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判定所述请求指定的越区切换目的地小区中的基站是否是只允许特定终端使用的基站;以及越区切换控制单元,如果位于所述越区切换目的地处的基站对应于只允许所述特定终端使用的基站,则所述越区切换控制单元拒绝所述越区切换请求,而如果位于所述越区切换目的地处的基站不对应于只允许所述特定终端使用的基站,则所述越区切换控制单元批准所述越区切换请求。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一种越区切换控制设备,其包括:判定单元,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判定该请求指定的越区切换目的地小区中的基站是否是只允许特定终端使用的基站;第二判定单元,如果位于所述越区切换目的地处的基站对应于只允许所述特定终端使用的基站,则所述第二判定单元判定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是否是被允许使用所述基站的终端;以及越区切换控制单元,如果位于所述越区切换目的地处的基站对应于只允许所述特定终端使用的基站,并且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对应于被允许使用所述基站的终端,则所述越区切换控制单元批准所述越区切换请求,否则,则所述越区切换控制单元拒绝所述越区切换请求。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由所述终端状态控制系统或终端实现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对于只能由经过注册并被允许使用特定基站的终端来使用的所述特定基站来说,可以只允许该注册的终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并且禁止其他终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
此外,根据本发明,用户可以了解他/她的被允许使用一特定基站的终端是否处于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中。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终端可以使用在其中注册了该终端的特定基站来进行尽可能多的通信。
此外,根据本发明,对某个终端来说,可以容易地对使用在其中注册了所述终端的特定基站所进行的通信与使用另一基站所进行的通信加以区分。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的是一移动电话网络模型;
图2显示的是网络在整个网络中定期广播的系统信息(广播信息)以及一接收所述信息的终端;
图3显示的是在管理终端当前位置的每一个HLR/VLR的存储器上提供的各表(管理表)的结构的示例;
图4显示的是基于终端的移动来更新HLR/VLR中的表的注册内容的示例;
图5是一其中示出在终端移动时改变HLR/VLR的注册内容的过程的顺序图;
图6是其中示出在终端移动时改变HLR/VLR的注册内容的过程的另一顺序图;
图7还是一其中示出在终端移动时改变HLR/VLR的注册内容的过程的顺序图;
图8是在拒绝终端位置更新的情况下的顺序图;
图9是一终端状态转变图;
图10是一当需要在小区单元中提供服务以便使用个人用基站系统来实现服务的时候将出现的问题的说明图;
图11A和11B是LAI分层的示意图;
图12是LAI分配方法的说明图;
图13A和13B各是注册表的现有位置以及用于获取查阅注册表时所必需的关键信息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4A和14B显示的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1中的网络结构的一个示例(在VLR中提供注册表的情况);
图15A和15B各是图14中显示的HLR与各VLR所拥有的各个表的注册内容、以及在VLR中提供的注册表的注册内容的说明图;
图16A和16B各是图14中显示的HLR与各VLR所拥有的各个表的注册内容、以及在VLR中提供的注册表的注册内容的另一说明图;
图17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一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外部小区(常规小区)进入许可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18还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一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外部小区进入许可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19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二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许可小区进入禁止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0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三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许可小区退出到外部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1还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三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许可小区退出到外部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2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四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外部小区进入禁止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3还是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四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外部小区进入禁止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4A和24B是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五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禁止小区进入许可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5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六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禁止小区进入外部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6还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六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禁止小区进入外部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27A和27B显示的是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中的网络结构的一个示例(在NRNC中提供注册表的情况);
图28A和28B各是各个VLR与HLR的注册内容以及在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中位于NRNC中的注册表的注册内容的说明图;
图29A和29B各是各个VLR与HLR的注册内容以及在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中位于NRNC中的注册表的注册内容的另一说明图;
图30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七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外部小区进入许可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1还是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七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外部小区进入许可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2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八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许可小区进入禁止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3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九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许可小区退出到外部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4还是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九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许可小区退出到外部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5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十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外部小区进入禁止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6A和36B是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十一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禁止小区进入许可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7还是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十一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禁止小区进入许可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8是一显示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十二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在从禁止小区退出到外部小区时进行的操作);
图39是当前情况下的呼叫终端操作(充当触发器的寻呼(PAGING)操作)的说明图;
图4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模式的说明图(在VLR中提供注册表的情况下进行的寻呼操作);
图4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另一说明图(在VLR中提供注册表的情况下进行的寻呼操作);
图42还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又一说明图(在NRNC中提供注册表的情况下进行的寻呼操作);
图43A和43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外部小区移动到许可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44A和44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另一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许可小区进入禁止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45A和45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又一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外部小区进入禁止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46A和46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另一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禁止小区进入许可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47A和47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另一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外部小区进入许可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48A和48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另一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许可小区进入禁止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49A和49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另一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外部小区进入禁止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50A和50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中的寻呼操作的另一具体示例的说明图(在终端从禁止小区进入许可小区之后进行的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
图51是来自基站及其小区范围的接收功率的说明图(小区选择处理);
图52显示的是考虑到滞后效应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小区选择处理的一个示例;
图53是软切换的说明图;
图54是由终端使用的个人用基站小区选择方法的说明图;
图55A是一显示了常规切换过程的顺序图,图55B则是一显示了用于统一禁止切换到个人用基站的小区的过程的顺序图;
图56A、56B和56C是显示了用于只允许被许可使用个人用基站的终端来执行切换到所述个人用基站的小区的过程的顺序图;
图57是一定义第三实施例模式中的终端的小区间移动的说明图;
图58示出了处于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移动到许可小区(图57中的(1))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59是一显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移动到许可小区(图57中的(1))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60示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移动到常规小区(图57中的(2))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61是一显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移动到常规小区(图57中的(2))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62示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3))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63是一显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3))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64示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4))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65是一显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4))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66示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移动到许可小区(图57中的(7))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67是一显示了在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移动到许可小区(图57中的(7))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68示出了在处于执行切换判定处理状态下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移动到常规小区(图57中的(8))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69是一显示了处于执行切换判定处理状态下进行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移动到常规小区(图57中的(8))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70示出了在处于执行切换判定处理状态下进行通信中的终端在从许可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9))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71是一显示了在处于执行切换判定处理状态下进行通信中的终端在从许可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9))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72示出了在处于执行切换判定处理状态下进行通信中的终端在从常规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10))的情况下的操作定时;
图73是一显示了在处于执行切换判定处理状态下进行通信中的终端在从常规小区移动到禁止小区(图57中的(10))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的顺序图;
图74是一显示了可适用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模式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的示例的方框图;
图75是一显示了由常规终端设备执行的小区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76是一显示了在第三实施例模式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选择处理的流程图,并且示出了图75中的流程图的变化部分;以及
图77是一显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模式的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来描述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所述实施例模式的构造只是示例,而无意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实施例模式的结构。
[移动电话网络系统]
可以通过修改已有的移动电话网络系统来实现本发明。为了说明修改要点,以下将对当前移动电话网络系统概况进行描述。
图1显示了名为“第三代(3G)”移动电话网络结构的一个示例(例如NTT都科摩公司在日本提供的FOMA(注册商标)业务)。如图1所示,移动电话网络大致分为执行交换处理的核心网络(CN)以及包含无线部分并且名为“UMTS(通用)陆地无线电区域网络(UTRAN)”的用户接入网络。
CN包括一用于线路呼叫的交换设备([网关]移动交换中心(MSC/GMSC)),该交换设备执行线路交换处理,CN还包括一用于分组呼叫的交换设备(服务/网关GPRS支持节点(SGSN/GGSN),其中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缩写),该设备交换执行分组交换处理。
此外,在CN中,只提供了一个名为“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的位置注册(位置管理)寄存器,它执行各终端(诸如移动电话的移动终端(移动站))的位置管理。此外,在CN中,CN为表明终端的位置注册的单元区域的每个位置区域(LA)都提供了一名为“访问者位置寄存器(VLR)”的位置管理设备,该位置管理设备是一访问者位置注册(位置管理)寄存器,它对LA中的终端进行位置管理。VLR减轻了访问HLR的集中度。为每个LA和应属于同一预定管理范围的各组LA都提供了一个VLR。
另一方面,可以以LA为单位来划分UTRAN。在每个LA中提供了一个或更多个名为“基传输站(BTS)”(下文中简称为“基站”)的无线基站设备,每个无线基站设备都与多个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并且提供了一个或更多个名为“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的RAN(无线电接入网络)控制设备(基站控制设备),其中所述RAN控制设备可以容纳一个或更多个BTS并且对所容纳的BTS进行管理和控制。在CN中,每个RNC都被容纳在其对应的MSC/GMSC中。同样,在其中每个BTS都能与终端进行通信的LA中的每个范围(无线电波顺利到达的区域)都被称为一个“小区”。
利用上述结构,终端在服务区域中的小区之间移动,以便接收从网络侧提供的服务。对这种终端移动来说,存在终端在同一LA中的小区之间移动的这样一种情况,还存在终端在分别属于不同LA的小区之间移动(跨LA移动)的这样一种情况。
将CN构造为只在终端所在的LA发生变化时才识别该终端位置的移动。另一方面,当终端在同一LA中的小区之间移动时,在UTRAN中识别并管理该终端的移动。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在终端进行通信的时候才在UTRAN中执行这种识别和管理。这时的终端状态被称为“连接模式”,而在终端没有进行通信时的状态则被称为“空闲模式”。当终端处于空闲模式时,CN只为所述终端执行LA中的位置管理。
接下来将对终端位置注册/用户鉴权过程进行描述。当终端通电时,所述终端通过分析接收到的无线电波来检查是否存在可以通信的小区(BTS)。每个BTS都在同步信号信道上不断发送CDMA(码分多址)中使用的同步定时和扰码信息。
终端通过接收同步定时和扰码信息来建立无线同步,并且创建一种该终端能够从BTS接收数据的状态。接着,终端向BTS发送一同步信号并且发送一消息,由此参与网络。终端参与网络的这种操作被称为“预占(camping on)小区”。
在通常情况下,将一个无线网络的多个小区设置得使一小区的一部分与其相邻小区重叠,由此覆盖整个区域。因此,在每个重叠区域中,终端都能够从多个小区接收到同步信号。这样一来,在重叠区域中,终端能够预占多个小区。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将终端构成得根据某种逻辑(结合了针对条件给出的考虑事项来加以规定,以便例如能够使接收无线电波功率最大化或是使终端侧的发射功率最小化),来选择所述多个小区之一。
同样,为了将终端用以使用网络进行通信的各种参数(例如名为“小区ID”的小区标识信息(ID),名为“位置区域标识符(LAI)”的LA的ID,以及各种定时值)通知所述终端,所述网络(基站)定期地通过名为“BCCH”的信道发送名为“广播信息”的系统信息,即使处于空闲模式的终端也能够通过所述BCCH信道接收到信息。
终端在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中都能够接收到广播信息。通过接收广播信息中的系统信息,终端了解到它已经跨越了LA。
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当终端在LAI=1的LA与LAI=2的LA之间(在BTS21的小区与BTS31的小区之间)移动时,终端将会转入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所述终端是从BTS31而不是从BTS21接收广播信息。
在这里,BTS21定期地发送包含其所属LA的标识编号(即,LAI=1)的广播信息。另一方面,BTS31定期地发送包含其所属LA的标识编号(LAI=2)的广播信息。因此,终端能够从广播信息中获取的LAI从LAI=1变成LAI=2。由此,终端将识别到它已经跨越了LA。
在通电之后,终端完成预占一小区,然后请求网络侧执行位置注册。所述位置注册是一用于允许终端参与网络并且进行通信的过程。更详细的说,终端发送一位置注册请求,该位置注册请求包含有分配给该终端的名为“移动站身份标识符(IMSI)”的唯一ID,并且请求网络侧注册所述IMSI。
在网络侧,在HLR中注册包含在从终端发送的位置注册请求中的IMSI。在HLR中,存在已注册信息,用于标识被允许参与该网络的用户(也就是与运营网络的移动电话公司签约的用户)。当请求在HLR中注册终端的位置时,对该终端的IMSI进行检查,并且确认所述终端是否是签约用户的终端以及是否应该许可通信。
这时,如果来自终端的IMSI不能与多个用户终端的IMSI中的任何一个相匹配,则不执行该终端的位置注册并且该终端不转入可通信状态。因此,为使终端接收使用所述网络提供的业务,一个必要条件是执行所述网络中的位置注册。
如果每当进行位置注册或执行实际呼叫始发/终接的时候都使用IMSI,则可能出现一个涉及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将网络构成得对终端分配一名为“临时移动站标识符(TMSI)”的临时ID而非IMSI,并且在为终端分配了TMSI之后,在终端与网络之间进行的几乎所有过程中都使用TMSI。
在对终端通电并且终端首次参与网络的时候,所述网络将TMSI通知终端,然后该TMSI被存储在所述终端的SIM(用户标识模块)卡中。此后,终端使用该TMSI来与网络侧进行通信。
以LA为单位,将TMSI唯一分配给每个IMSI。因此,在为终端的IMSI分配TMSI的时候,终端随后还利用该终端所处LA的LAI以及TMSI来与网络侧进行通信。
也就是说,网络侧使用成对的LAI和TMSI来标识各个终端。这意味着在终端跨越LA的时候,需要执行一个过程,以向该终端的IMSI重新分配一TMSI。
在这里,即使终端跨越LA,所述终端的IMSI也不会改变,但是不可能在每次执行TMSI分配的时候都向所述终端分配同一TMSI。因此,不能使用一个TMSI来通用地指定终端(IMSI)。由此,在每个LA中都无法保证每次都将同一TMSI分配给在LA之间具有同一IMSI的终端。这样一来,即使仅仅针对具有特定TMSI的通信来进行分接或篡改,也不可能识别所述终端,由此确保了终端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对在HLR中注册的位置信息进行存储,以在为各MSC而存在的VLR之间进行分配。通过使用如下构造,即,每当出现需要为通信过程核实终端位置的情况时都对HLR进行访问的构造,将增加HLR上的负载。鉴于这个问题,以MSC为单位(以LA为单位)设置了多个VLR,并且当仅通过访问VLR(不需要访问HLR)就能执行必要过程的时候,只要通过对VLR进行访问就能执行所述过程。
更详细的说,一旦执行了终端在VLR中的位置注册,那么,只要终端处于该VLR管理范围中的一LA之中,则终端只需要使用在VLR中注册的信息就能执行通信过程。与此相反,当终端移动到一由其它VLR管理的LA时,在这个其它LA的VLR中并未注册所述终端的TMSI,由此将进行对HLR的访问(位置注册更新),并且会将所述终端的新位置信息(包括一TMSI)注册在与所述其它LA相对应的VLR中。
图3显示了存储在HLR和每个VLR中的一部分信息。图4显示了由于终端移动而对HLR和VLR进行改写的处理内容。此外,图5到图7分别是显示图4所示的改写处理过程的顺序图。
HLR存储了一具有多个条目的表,所述条目包含IMSI以及其中注册有IMSI的VLR的标识编号。另一方面,每个VLR都存储了一具有多个条目的表,所述条目包含IMSI、具有IMSI的终端所在的LA的LAI以及分配给IMSI的TMSI。这些表分别是在HLR和多个VLR拥有的存储器上创建的。
在图3中示出了一与LAI=101的LA(LA101)相对应的VLR1,以及一与分别具有LAI=102和LAI=103的两个LA(LA102和LA103)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VLR2。终端A(IMSI=5100)和终端B(IMSI6010)处于LA101中,终端C(IMSI=3100)和终端D(IMSI=1300)处于LA102中,而终端E(IMSI=3200)则处于LA103中。在这种情况下,HLR、VLR1及VLR2所拥有的各表T1、T2和T3的注册内容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终端D从LA102到LA103的移动是终端D在同一VLR(VLR2)的管理范围内的移动。因此在VLR2的表T3中,将与终端D相对应的条目中的LAI从102改写为103。然后,在执行了终端鉴权处理之后,将一TMSI重新分配给终端D。将与终端D相关的新信息(LAI+TMSI)通知给终端D,并且在终端D与VLR2(网络)之间建立一致性。
更详细的说,如图5所示,终端D向VLR2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消息(位置更新请求)(S01)。这个消息包含了LAI=102及TMSI=0001(此即移动之前在LA中使用的终端标识信息),以及示出已经从LA103发送了所述消息的信息“来自LAI=103”。
VLR2判定所述消息中的LAI=102指定了一受VLR2自身的管理的LA(S02)。然后,VLR2将消息中的LAI=102及TMSI=0001用作关键字来查询表T3,并且找出一与所述关键字相对应的条目位置(更新存储器位置)(S03)。此后,VLR2将找到的条目中的LAI从102改写为103(S04)。
随后,当在S05中执行了终端D与VLR2之间的鉴权过程(鉴权)之后,VLR2向终端D发送一消息(TMSI分配),以便分配应在LA103中使用的TMSI=0002(S06)。
在接收到所述消息时,终端D将所述终端中安装的SIM卡中的信息(终端SIM内部信息,即,LAI和TMSI)改写成LAI=103及TMSI=0002(S07)。此后,终端D向VLR2发送一与所述分配消息相对应的确认消息(TMSI分配确认)(S08)。
在接收到所述确认消息时,VLR2将对应条目中的TMSI从0001改写成重新分配的0002(S09)。在这之后,VLR2向终端D发送一表明已经成功完成位置注册处理的响应消息(位置更新请求完成)(S10)。
与此相反,当终端跨越两个VLR(在属于不同管理范围的LA之间移动)时,例如如图4所示,在终端B从LA101移动到LA102时,就有必要改变HLR的注册内容。也就是说,在HLR的表T1中,将与终端B对应的条目中的VLR编号改成移动之后的一VLR编号。
这时,由于VLR2不知道终端B的IMSI,因此它会向VLR1查询所述IMSI。然后,VLR2向表T3中添加一个条目,该条目包含了从VLR1返回的终端B的IMSI、移动后的LA的LAI以及分配给终端B的TMSI。
更详细的说,如图6和7所示,当终端B移至LA102时,终端B向VLR2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消息,其包含LA101中使用的成对的LAI和TMSI(LAI=101和TMSI=0002),以及表明所述消息发送自LA102的“来自LAI=102”(S11)。
通过参照所述消息中的LAI=101,VLR2判定所述LA不受VLR2自身管理(S12)。然后,VLR2使用所述消息中的LAI来指定一作为查询目的地的VLR(VLR1),并且向VLR1发送一消息(发送IMSI),以查询与所述LAI和所述TMSI相对应的IMSI(S13)。
在接收到所述查询消息时,VLR1使用所述消息中的LAI和TMSI来搜索表T2,并且找出对应的IMSI=6010(S14)。然后,VLR1向VLR2发送一包含IMIS=6010的确认消息(发送IMSI确认)(S15)。
随后,在终端B与VLR2之间执行鉴权过程(S16)。此后,VLR2向HLR发送一包含VLR=2及IMSI=6010的位置更新请求消息(S17)。
在接收到所述消息时,HLR在表T1中搜索一具有与所述消息中的IMSI相同的IMSI的条目,并且将所述条目中的VLR编号从1改写为2(S18)(同样参见图4)。然后,HLR向VLR1发送一用于请求删除IMSI=6010的消息(取消位置)(S19)。
在接收到所述消息时,VLR1从表T2中删除具有IMSI=6010的数据条目(S20)并且向HLR返回一确认消息(取消位置确认)(S21)。
然后,HLR向VLR2发送一消息(用户插入),以请求添加用户信息(S22)。VLR2在新增的IMSI列(条目)中添加另一条用户信息(S23),然后向HLR返回一确认消息(用户插入确认)(S24)。随后,HLR向VLR2返回一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对应的响应消息(S25)。
然后,VLR2在对应于IMSI=6010的条目中添加LAI=102(S26)(同样参见图4)。此后,VLR2向终端B发送一消息(TMSI分配),以分配应在LA102中使用的TMSI=0003(S27)。
在接收到所述消息时,终端B将终端SIM内部信息(LAI和TMSI)改写成LAI=102及TMSI=0003(S28)。此后,终端D向VLR2发送一与所述分配消息对应的确认消息(TMSI分配确认)(S29)。
在接收到所述确认消息时,VLR2将对应条目中的TMSI从0002改写成重新分配的0003(S30)。此后,VLR2向终端B发送一表明已经完成位置更新处理的消息(位置更新请求完成)(S31)。
按照上述方式,如果终端所在的LA发生变化,则将根据LA的管理环境来更新并注册VLR中或HLR及VLR中的终端位置信息。如果这种位置注册最终失败,则不能在网络侧指定终端的位置,并且所述网络不能为所述终端提供服务。这是因为,该终端的位置是未知的,因此不能将呼入转到所述终端。同样,不能通过参照来自终端的LAI和TMSI来找出IMSI的位置,因此呼叫始发同样是不可行的。
依照下列条件执行位置注册请求(位置更新请求):
(A)当终端当前所在的LA发生变化时(当终端检测到它所预占的小区发生变化并且接收到的广播信息中的LAI发生变化时);
(B)在终端通电并且参与一网络的时候;
(C)在周期定时器超时的时候(只在空闲模式中)。
基于条件(C),终端在从先前的位置更新处理开始经过了一固定时间(使用系统广播信息通知的定时器值)的时候发布一更新请求(位置更新请求)。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在响应于先前的位置更新请求而返回了正常响应(proper response)时或是在因为特定原因而拒绝了位置更新时才会启动所述定时器。
图8显示了位置更新拒绝顺序的一个示例,而图9则是终端的状态转变图。在图8中显示了这样一个处理,其中在终端B已移至LA102并向VLR2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时,在执行了图6中所示的S11到S17的操作之后,HLR判定不能为终端B提供服务(S32)。在这种情况下,从HLR向VLR2返回一表明来自VLR2的位置更新请求被拒绝的消息(位置更新请求拒绝:非法MS(非法终端))(S33),然后从VLR2向所述终端发送一表明位置更新拒绝的消息(S34)。
如图9所示,在通电之后,所述终端变为位置更新请求状态(位置更新),并发布一用于更新位置的请求(位置更新请求)。然后,所述终端转入一响应等待状态(位置更新响应等待)。
此后,如果接收到一正常响应(位置更新请求完成),则将所述终端置于已更新状态(已更新)。这种状态是一种已经成功完成位置更新并且在网络侧已经掌握了所述终端的最新位置的状态。在这种已更新状态下,所述终端能够进行通信。
由在已更新状态下的终端使用以进一步发送位置更新请求(以转入“位置更新”状态)的触发器只改变了终端所在的LA,该改变是由于终端的移动等原因(终端可以通过接收广播信息来了解LA的变化)或是终端通过广播信息接收的定时器超时而导致的。
拒绝来自终端的位置更新请求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根据所述拒绝原因,终端转入不同的状态(图8示出了拒绝位置更新请求的一个示例)。
其中一个拒绝原因可归因于终端侧,举例来说,可归因于终端不能接收服务(禁止漫游)或者终端本身就是非法的(例如由于不支付费用而被中止服务)。这种可归因于终端侧的拒绝原因是使用一小于16的原因编号来表示的,并且将包含这个原因编号的位置更新拒绝消息(位置更新请求拒绝)返回给所述终端。
在接收到这种拒绝消息的时候,终端转入不许可状态(不许可)。为使终端脱离这种状态,除了通过移动所述终端来执行LA改变或是通过断开终端电源然后再接通终端电源以再次执行位置注册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定时器将被停止并且不会作为更新原因而被启动)。
另一个拒绝原因可归因于网络侧,举例来说,可归因于网络拥塞或是网络故障。这个拒绝原因是使用一个大于或等于16的原因编号来表示的,并且将包含这个原因编号的消息(位置更新请求拒绝)作为对应于所述位置注册请求的响应消息返回给所述终端。
在接收到这种拒绝消息时,终端转入更新被拒状态(未更新)。在这种状态下,位置更新是由对实际会话(呼叫请求)的请求和终端的小区间移动(小区改变)(终端可以通过参照系统广播信息来识别其在小区之间的移动)以及由于终端的移动和定时器的超时(定时器超时)导致的LA更新(LA改变)来请求的。
 <<第一实施例模式>>
为了通过修改上述移动电话业务系统来实现本发明,需要解决下述问题。
[第一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私人家用(个人用或家用)基站系统需要判定是否应允许为小区单元(基站单元)中的每个终端提供服务(OK或NG)。为了做出这种判定,需要在基站系统中的某处提供一个注册列表(注册表),在所述注册列表中注册了用于区分基站的标识符(基站ID,如小区ID或BTS编号)以及被允许使用所述基站的终端的标识信息(ID)。此外还需要解决涉及注册表的以下问题:
●如何规定注册表在网络侧的存在位置和基于该注册表的注册内容所进行的处理(应该对当前系统中的处理进行何种修改?);
●如何注册应在注册列表上注册的信息;
●如何解决在向当前系统添加注册表及与基于该注册表的注册内容的处理有关的结构时将会出现的问题。
可以建议使用以下这两个位置作为注册表的存在位置。这两个位置是:(A)VLR,以及(B)RNC。然而,不管将VLR和RNC中的哪一个选作注册表的存在位置,都会出现如下所述的问题。
图10显示了在每个终端A和B都从外部常规区域移动到私人家用基站系统区域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在图10中,NRNC是一个新的基站控制设备,它对每个私人家用基站NBTSx(x=1,2,3,…)进行管理/控制。
另外,假定终端A在网络侧被注册为只能使用多个NBTS中的NBTS1(不能使用其他NBTS)的终端,而终端B在网络侧被注册为只能使用多个NBTS中的NBTS2的终端。
假定每个终端A和B都在图10的纸面上从左边移动到右边,每当终端在小区之间移动的时候,在网络侧都需要判定是否允许/禁止(OK/NG)使用这个区域中的服务(即,使用所述小区的基站)。
在这里,在终端A从BTS21的区域(小区)进入NBTS1的区域(小区)的时候(图中的点“J”),将出现LA变化(从LAI=1变成LAI=2)。因此,终端A发出一位置更新请求。如果终端A接收到一对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正常响应(允许使用),则所述终端A变得能够使用NBTS1来接收通信服务(即,在NBTS1处注册了终端A)。这时,终端A将转入“已更新”状态。
然而,在终端A移至下一个区域NBTS2的时候(图中的点“K”),却不发生LAI变化,从而终端A不发出位置更新请求。这样一来,终端A仍旧处于“已更新”状态并且保持可通信状态。换句话说,为了只允许终端B使用NBTS2,不能将服务供应设为NG。
对终端B而言,这个问题同样也会出现。也就是说,当终端B从BTS21的区域移至NBTS1的区域时,终端B以LA变化为触发来发出一位置更新请求。这时,如果网络侧向终端B返回一对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拒绝消息(原因>#16),则终端B在这个区域中的位置注册将变为NG,由此可以防止终端B使用NBTS1。结果,终端B的状态则变成“未更新”。
此后,当终端B移至下一个小区NBTS2时,终端B将识别到一小区变化并且发出一位置更新请求。如果向终端B返回一针对该请求的正常响应,则终端B的状态将变为“已更新”,并且终端B能够使用NBTS2来进行通信(即,在NBTS2处注册终端B)。
然而,当终端B移至下一个区域NBTS3时却只发生了小区变化,因此不发出位置更新请求。由此不能将为终端B提供服务(由终端B使用NBTS3)设为NG。同样,在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并不包含做出在小区单元中提供服务的OK/NG判定所需要的小区信息。因此,需要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装置。
此外如图9所示,当定时器超时的时候,终端从“已更新”转入“位置更新”,并且发出一位置更新请求。这样一来,如果终端移至另一个小区并且暂时不退出这个小区,那么定时器会在预期时间(due time)后超时,并且将发出一位置更新请求。由此可以返回NG(更新请求拒绝)。
然而为了节省终端所消耗的电池电力,在此将定时器所计数的定时设置得稍长一些,并且不可能立即响应小区变化。此外,如果终端在移至一将服务供应设为NG的小区之后立即开始通信,那么定时器会因为这种状况而被停止并且将使终端处于通信状态。由此不能做出NG判定。结果,不能防止未经注册的终端使用基站的情况。
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尽管为了实现本发明需要在小区单元中做出判定,但是位置注册却是以LA为单位执行的。因此,可以想象到用于以小区为单位进行位置注册的装置,即,用于为每个小区分配一LAI的装置。然而,目前LAI是由16个比特组成的,并且可用LAI的最大数目约为65,000个。因此,实际上不可能为每个私宅分配一个LAI。
[第二问题]
另一个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作为应该在注册列表上注册的终端ID的候选,存在两种的ID,即IMSI和TMSI。在通常情况下,当创建一包含终端ID的消息时,如果LAI和TMSI都是可用的,那么终端将使用优先级较高的TMSI。另一方面,在LAI和TMSI都不可用时或者在不拥有TMSI时,终端将使用IMSI。
分配给终端的LAI和TMSI是依照该终端的移动而变化的。因此,需要将IMSI用作为应在注册列表上注册的终端ID,通过使用所述IMSI,可以通用且清楚地标识所述终端。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如果可以使用TMSI,则终端只发送一其中设有LAI和TMSI的消息。由此,不能始终从来自终端的消息中获取IMSI。
因此,在这里不能始终判定发出位置更新请求的终端是否具有一在NBTSx的注册表中注册的IMSI。因此,有必要提供用于使用来自终端的消息中的TMSI来找出IMSI的装置。
[第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第一问题,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模式中,将LAI分层为具有层次结构。图11A和11B是基于LAI分层的解决方案装置的说明图。
在图11A中,每个NBTS(新的BTS)都是私有家用(私用或家用)基站,并且NRNC(新的RNC)是对NBTS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基站控制设备。将每个终端构成为参照从网络定期发送的广播信息中的LAI,并且当终端在小区之间移动时,所述终端会通过参照所述LAI来识别其在LA之间的移动。
因此,如果在各个小区中使用不同的LAI,那么每当终端在小区之间移动时,它都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结果,可以从网络侧向所述终端返回一适于每一个小区(基站)的响应。
否则,取代这种结构的是,如果至少分配(发送)给一NBTS的小区的LAI不同于分配(发送)给与这个小区相邻的其他小区的LAI,那么在终端进入或退出所述NBTS的小区的时候,它会检测LAI变化并且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
将NRNC构成为从CN中接收一系统广播信息发布请求以及应该包含在所述广播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在接收到来自CN的系统广播信息发布请求时,NRNC创建一系统广播信息消息,其中包含了从CN接收到的所述一部分信息以及由NRNC自身管理的预定信息,并且在该NRNC的控制下为所述NBTS(图11中的NBTS1到3)提供所述消息。然后,各个NBTSx在其小区中广播所述系统广播信息。
NRNC具有一图11B中所示的上位LAI与下位LAI之间的转换表。这个转换表是在NRNC拥有的存储器上创建的。上位LAI对应于当前系统中的LAI并且是CN中的管理目标。而下位LAI则是为受控于该NRNC的各NBTS准备的,并且是只在NBTS的管理范围(小区)中有效的(封闭式)LAI。所述转换表存储的是分别分配给受控于NRNC的NBTS的上位LAI和下位LAI。
在图11B所示示例中,在NRNC的转换表中注册了分别分配给受控于NRNC的NBTS1到3的下位LAI“bx”、“by”和“bz”,其中所述NRNC属于LAI=bb的LA。
在将系统广播信息发送到NBTS的时候,NRNC将上位LAI转换成下位LAI。结果,可以在每个NBTSx的小区中广播具有与其相邻小区的LAI不同的LAI的系统广播信息。由此,确保为进入NBTSx的小区的终端提供一与进入之前的LAI不同的LAI,并且终端确保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同样,即使当终端退出NBTSx的小区时,该终端仍会从其目的地小区接收到一不同的LAI,并且发出一位置更新请求。
在从NBTSx的小区经由NBTSx发送到NRNC的位置注册请求中,将下位LAI设为它的LAI。CN并不管理下位LAI,从而不能将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照原样发送到CN。因此,NRNC通过参照转换表而将下位LAI转换回上位LAI,并且将其发送到CN。由此可以向CN发送一与常规请求相同的位置更新请求。
结果,图11A中的终端A在进入NBTS1的小区时和在退出该小区时都将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因此,当终端A从另一个小区进入NBTS1的小区时,它将接收到一对于位置更新请求的正常响应,并且转入一种能够使用NBTS1来进行通信的状态。
与此相反,当终端A从NBTS1的小区移至另一NBTSx的小区(未注册小区)的时候,它将接收到一对于位置更新请求的更新拒绝响应。因此,终端A不能使用所述小区中的NBTSx,并且处于一种不能通信的状态。与此相反,当终端从NBTS1的小区移至常规BTS的小区时,它将接收到一对于位置更新请求的正常响应,并且处于一种能够使用所述BTS来进行通信的状态。在图11A中,当终端A进入右侧的LA时,在NBTS1处对终端A进行注册,而在终端B进入右侧的LA时,则在NBTS2处对终端B进行注册。
<LAI分配方法>
分层LAI是在考虑到以下要点的情况下进行分配的。图12是LAI分配方法的说明图。
首先,把待分配给受控于一NRNC的多个私宅用基站(NBTS)(所述NRNC可以管理的最大数量的NBTS)的多个小区的一组下位LAI设为一个群组。构成一个群组的下位LAI的数量可以任意设置,但是举例来说,较为优选的是在一个群组中包含1000个下位LAI(例如从1000到1999的LAI)。在这里准备了至少四个这种群组(例如,分别包含处于1000这个阶数(order)的LAI,处于2000这个阶数的LAI,处于3000这个阶数的LAI,以及处于4000这个阶数的LAI)。
将这样多个下位LAI的群组分别分配给处于由上位LAI标识的LA的区域中的多个NRNC。这时,将不同阶数的下位LAI的群组分配给了彼此相邻的NRNC,由此防止出现彼此相邻地分配相同阶数的下位LAI的群组的情况。通过准备四组或更多组下位LAI并且解决数学上的四色问题(sugakuteki 4 syoku mondai),可以实现这种分配方法。这时为受控于各个NRNC的每个NBTS唯一地分配了为该NRNC分配的一群组中的多个下位LAI之一。
然后,通过合并多个NRNC,以免包含分配了同一群组编号的NRNC(即,受控的NRNC只包括群组号互不相同的NRNC),来构造合并了所述多个NRNC的原始LA(上位LAI标识的LA)。
在图12所示示例中,准备了七个下位LAI群组,它们分别包括阶数为1000的多个LAI,阶数为2000的多个LAI,阶数为3000的多个LAI,阶数为4000的多个LAI,阶数为5000的多个LAI,阶数为6000的多个LAI,以及阶数为7000的多个LAI(下文中将四个或更多这种群组的集合称为“上位群组”)。然后将这些群组分别分配给多个NRNC,使得不会彼此相邻地分配同一阶数的下位LAI的群组。
然后,对各原始LA(上位LA)进行规定使之不包含分配有相同群组的NRNC,并且为每个LA都分配了一上位LAI。在图12中,规定了三个上位LA,它们分别具有LAI=100、LAI=200以及LAI=300,并且每个LA分别控制一具有七个分配有多个下位LAI群组的NRNC的群组,所述多个下位LAI群组的大群组是由上位LA构成的。
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在图12所示情况下,将处于相同阶数的下位LAI的群组(阶数为5000的LAI)分别分配给NRNC15和NRNC35,但是NRNC15与NRNC35彼此不相邻,并且分配给这些NRNC的上位LAI互不相同。
因此,即使从终端发送的消息包含相同的LAI和TMSI,在NRNC15和NRNC35处也将所述LAI转换成不同的LAI(LAI=100与LAI=300)。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用上位LAI来区分这些消息。同样,不会彼此相邻地分配相同阶数的下位LAI的群组,由此永远不会出现当终端在NRNC之间移动时在移动前后使用同一LAI和TMSI的情况。因此,终端永不会发出一包含相同LAI和TMSI的位置更新请求作为这种移动的结果。
在这里,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将受控于NRNC15并使用LAI=5001进行通信的终端断电,然后在NRNC35的控制下在具有同一LAI=5001的小区中对其加电。然而,由于终端在首次发出位置注册更新请求时使用它的IMSI,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问题。
此外还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当来自终端的无线电波在该终端未断电的情况下受到阻塞,然后使用同一LAI而在一受控的不同位置处释放所述阻塞时,在所述新位置处进行位置注册更新时照原样使用了在其先前位置处分配的TMSI,由此出现了一种重复分配的状态,其中同一小区的另一终端也使用了相同的TMSI。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位置更新时执行的鉴权过程将会导致NG,因此最终是不能进行通信的。结果,不会出现问题。
[第二问题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将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注册列表(注册表)的存在位置和与此相关的结构)进行描述。图13A显示的是注册表设在VLR中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处理。图13B显示的是注册表设在NRNC中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处理。
<注册表设在VLR中的情况>
首先参照图13A,对将注册表置于VLR中的情况进行说明。所述注册表包含私宅用基站(NBTSx)的标识信息(基站编号或小区ID)(在这个示例中使用的是小区ID)与作为至少一个被允许使用所述基站的终端的标识信息的IMSI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表)。例如,在注册表中,预先(以统计方式)注册了这种对应关系表。
如上所述,在将TMSI分配给IMSI的时候,其对应关系(对应关系表)被与所述IMSI一起注册在VLR中(参见图4和5)。因此,在VLR中,对于包含在来自终端的消息中的TMSI来说,可以通过参照所述对应关系表来找出一与所述TMSI相对应的IMSI(曾发出所述消息的终端的IMSI)。
另一方面,在当前系统中,VLR不具有用于接收用于标识基站(小区)的信息(小区ID)的机制,其中终端发出的消息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因此,VLR不能使用注册表来进行检查。鉴于这个问题,将NRNC构造为对一从其发送位置更新请求的基站(小区)进行管理(管理其小区ID)。
因此,NRNC将小区ID添加到应发送到CN(VLR)的位置注册请求消息中并且发送所述消息。将CN构成为经由MSC/SGSN向位于NRNC的上位的VLR发送TMSI和小区ID。
利用这种结构,VLR使用TMSI找出一IMSI并且判定(检查)是否在注册表中注册了成对的所述IMSI和所述小区ID。然后,如果注册有所述成对的所述IMSI和所述小区ID,则VLR返回一对于所述位置注册请求的正常响应消息,而如果没有注册,则返回更新拒绝,以将所述终端状态设为“未更新”。
<注册表设在NRNC中的情况>
接下来通过参照图13B来描述注册表设在NRNC中的情况。作为注册表,在NRNC中设置了与在VLR中设置的情况下相同的注册表。如上所述,NRNC能够使用来自终端的消息(例如,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小区ID来标识一小区(能够获得小区ID),其中所述消息是从所述小区发送的。
在当前系统中,当消息中的终端ID是一TMSI时,RNC不具有用于找出一与所述TMSI相对应的IMSI的结构。因此,NRNC附加地设有一种结构,其用于向位置更新请求的发送者查询其IMSI并从响应于所述查询而发出的响应消息中获取IMSI。
利用这种结构,NRNC使用TMSI来找出一IMSI,并且判定(检查)是否在注册表中注册了成对的所述IMSI和小区ID。然后,如果注册了所述成对的所述IMSI和小区ID,则NRNC返回一对于所述位置注册请求的正常响应消息,如果没有注册,则返回更新拒绝,以将所述终端的状态设为“未更新”。
在使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终端查询处理变得非常必要。然而,与注册表设在VLR中的情况不同,不需要向消息中添加基站的标识信息(基站编号或小区ID)。此外,还可以在不对CN侧的设备做出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构造一个系统。作为终端查询处理,可以应用已有的查询处理(“身份请求”和“身份响应”消息的交换)。
[实施例1]
接下来,将对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1而在VLR中设置注册表的处理进行描述。图14A和14B显示了第一示例中的分层LAI,图I5A、15B、16A和16B各自具体显示了第一示例中的VLR/HLR注册内容,图17到26分别示出在图14中所示的终端A或B移至图14中点<1>到<6>中的任何一点(对应于图10中的点“J”到“N”)时所执行的处理的顺序图。
在图14A中,作为第一示例,其中显示了一接入网络(UTRAN),所述接入网络包括一分配有LAI=10并具有常规系统结构的LA,以及一分配有LAI=20并具有依照本发明的结构的LA。
LAI=20的LA包括一依照本发明的充当基站控制设备的新RNC(NRNC)1,以及NRNC中所容纳(受控于NRNC)的充当新的私宅用基站(NBTS)的NBTS1到3。NRNC1相当于依照本发明的“管理并控制特定基站的基站控制设备”,而NBTS1到3中的每一个则相当于依照本发明的“特定基站”。
为NBTS1到3中的每个NBTS的小区分配了小区ID=1001、1002和1003中的一个,并且为每个小区(NBTS)分配了下位LAI“21”、“22”以及“23”中的一个,其中下位LAI“21”、“22”以及“23”中的每一个都对应于LAI=20。
NRNC1具有一上位LAI与相应的下位LAI之间的转换表2,并且根据需要执行消息中的上位LAI与下位LAI之间的转换处理。可以对所述NRNC进行构造,以使通过由所述NRNC中安装的处理器执行一转换处理程序来实现所述转换处理,或者可以对所述NRNC进行构造,以使利用安装在所述NRNC中的硬件(电路芯片)来实现所述转换处理。另选地,还可以通过组合硬件和软件来实现所述转换处理。如上所述,NRNC1用作为具有依照本发明的转换装置和转换表的设备。
此外,在图14中,CN中包含有一HLR、一管理LAI=10的VLR1以及一管理LAI=20的VLR2。根据本发明,VLR2具有一图15B所示的注册表(注册列表)3。
在注册表3中,作为被允许使用NBTS1的终端,将终端A的IMSI(所述终端特有的标识信息)与NBTS1的小区ID(基站识别信息)相关联地进行注册,此外,作为被允许使用NBTS2的终端,将终端B的IMSI与NBTS2的小区ID相关联地进行注册。在注册表3中可以为一个NBTS注册多个终端的IMTS。结果,可以为一个NBTS注册个人和与他/她有关的人员(例如他/她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孩子、共同生活的亲戚)所拥有的相应终端
同样,在接收到来自已进入NBTS小区的终端的位置更新请求时,VLR2使用注册表3来判定是否为所述NBTS注册了所述终端的IMSI(执行OK/NG检查)。可以对VLR进行构造,以使通过由所述VLR所拥有的处理器执行一程序,来实现这种判定处理,或者可以对VLR进行构造,以使利用所述VLR中安装的硬件(电路芯片)来实现所述判定处理。另选地,还可以通过组合软件和硬件来实现所述判定处理。VLR2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位置管理设备”,并且用作为一具有注册表、判定装置以及控制装置的设备。
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仅为控制NRNC的VLR提供注册表就足够了。HLR不需要具有注册表。然而需要确保一注册路由,通过该注册路由,可以响应于来自用户的请求而将NBTS与IMSI之间的对应关系注册在VLR的注册表中。
现在,对图14A中所示的终端A或B移动到点<1>到<6>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进行描述。应该指出的是,在第一示例中将说明的每个顺序图中,每个由双线矩形框包围的方框都表示依照本发明的新颖处理。
<第一操作示例>
当图14A中所示的终端A从BTS21的小区移动到NBTS1的小区的时候(当终端A从外部BTS进入一只为注册终端提供服务的NBTS、并且为NBTS1注册了所述终端A的时候:图14A中的<1>),将执行图17和18中所示的顺序,并且图15A中所示的HLR/VLR位置注册内容将发生变化。
更详细的说,如图17所示,受控于NRNC1的NBTS1到3每个都定期发送系统广播信息,其中已在NRNC1处将上位LAI改写成了多个下位LAI(例如,图17中所示的S101、S102以及S103)。
因此,当终端A从BTS21的小区移至NBTS1的小区并且检测到一LA变化时,它会通过随着图9所示的状态转变而向网络侧发送位置更新请求(位置更新请求)(S104)。
在经由NBTS1接收到所述位置更新请求时,NRNC1将所述消息中包含的下位LAI转换成上位LAI(=20),并且将NBTS1的小区ID(=1001)添加到所述消息中(S105)。此后,NRNC1将经过LAI转换和添加了小区ID的位置更新请求发送到CN(S106)。
在接收到所述位置更新请求时,VLR2判定必需向VLR1查询IMSI(S107)并且发送一IMSI查询消息(发送IMSI)(S108)。
VLR1搜索表T21(图15A)并且使用所述查询中包含的LAI(=10)和TMSI(=0001)来找出一IMSI=1100(S109)。然后,VLR1将找到的IMSI=1100返回给VLR2(S110)。
VLR2检查在注册表3中是否注册有IMSI=1100,以将其与所述位置更新中包含的小区ID=1001相关联(S111)。在这个示例中,在注册表3中注册有成对的小区ID和IMSI,以便由VLR2启动对于终端A的鉴权过程。
此后,执行图17和18中所示的S113到S131中的操作(步骤)。注意,在S113到S131中,除了在S124和S130中执行基于转换表2的LAI转换处理之外,所执行的位置更新过程的其余步骤与常规过程的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对S113到S131中的操作的详细描述。
由于执行了图17和18中所示的过程,因此与终端A和B有关的HLR、VLR1以及VLR2的位置注册内容将从表T11、T21和T31的内容变成表T12、T22和T32的内容(图15A)。
根据第一操作示例,当终端进入一其中注册了该终端的NBTS的小区时,所述终端被置于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所述终端能够使用所述NBTS来进行通信(能够使用一服务(呼叫终接和呼叫始发))。
<第二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二操作示例,将描述在终端A从对其注册了终端A的小区移至一未对其注册终端A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14A中终端A从NBTS1的小区移至NBTS2的小区的情况:图14A中的<2>)所进行的操作。图19是一显示第二操作示例的顺序图。
如图19中所示,终端A经由NBTS2接收到发送自VLR2并包含在NRNC1处转换的下位LAI=22的系统广播信息(S141、S142和S143)。由此,终端A在这个时候识别出一LA变化并产生一位置更新请求消息,并且将所述位置更新请求消息发送到网络侧(S144)。
作为与第一操作示例中相同的处理的结果,在NRNC1处对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的LAI进行转换,并且将NBTS2小区的小区ID=1002添加到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S145)。此后则将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传送到CN(S146)。
响应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由于没有发生LAI变化,因此CN侧(VLR2)判定不必进行位置更新(S147)。然而,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的小区ID已经改变了(从1001变成1002)。
因此,VLR2从表T32(图15A)中获取一与LAI=20及TMSI=0001相对应的IMSI=1100,并且检查在注册表3(图15B)中是否注册有成对的IMSI=1100和小区ID=1002(S148)。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注册这种成对的IMSI=1100和小区ID=1002,也就是说,检查结果变为NG,由此VLR2判定所述终端不能使用服务(S149),并且所述VLR2将使用一对于“位置更新请求”的“原因>#16”来返回一作为NG响应的“拒绝”响应(拒绝更新)(S150)。
结果,终端A被置于“未更新”状态(图9),并且停止使用服务(S151)。也就是说,终端A被置于不能通过使用NBTS2来使用一服务的状态。注意,当终端转入“未更新”状态时,它将删除其SIM中不可用的LAI和TMSI(或是给出一删除标记)并且在后续的位置更新请求中使用其IMSI。
对于在上述处理过程中在S148中对注册表中的小区ID和IMSI的注册状态进行的确认来说,可以把所述小区ID作为位置信息存储在VLR中,并且当接收到的小区ID不同于所存储的小区ID时,可以执行所述注册检查。另选地,还可以使用一种并未特别将小区ID存储在VLR中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接收到一位置更新请求时,都执行所述注册检查。
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HLR与多个VLR的注册内容并没有因为执行图19中所示的顺序而发生变化,并且还保持了表T12、T22和T32的存储内容(图15A)。
根据第二操作示例,当终端从一其中注册了该终端的小区移动到一其中只注册了其他终端的小区时,终端被置于一种不能使用其中只注册了其他终端的小区中的服务的状态。这意味着拒绝一未曾在小区中注册的终端使用所述小区中的服务(基站)。
<第三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三操作示例,将描述在终端A从一对其注册了终端A的小区移至一对其未注册终端A的小区(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例如,针对在图14A中终端A从NBTS1的小区移至BTS21的小区的情况:图14A中的<3>)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
如图20和21所示,当终端A移到BTS21的小区时,它经由RNC2和BTS21来接收从VLR1发送的系统广播信息。然后,终端A识别出一LAI变化并且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系统广播信息和所述位置更新请求没有经过接入网络中的NRNC,由此没有执行LAI转换。
VLR1不知道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的LAI=21,因此它判定需要向VLR2查询终端A的IMSI并且发送一查询消息(发送IMSI)。然而,在VLR2中并未注册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LAI=21(VLR2也不知道所述LAI)。因此,从VLR2向VLR1返回一查询NG消息(发送IMSING)。
在这种情况下,VLR1向终端A发送一消息(身份请求),以便直接查询所述IMSI。响应于这个消息,终端A向VLR1返回一包含所述IMSI的响应消息(身份响应)。
VLR1以这种方式获取一合适的IMSI,由此可以继续执行接下来的步骤。此后,执行与图7所示的常规操作相同的操作。注意,由于执行了图20和图21所示的过程,因此将HLR和多个VLR的注册内容从表T12、T22和T32更新到表T11、T21和T31(图15A)。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操作示例,当终端从一其中注册了该终端的小区移至一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时,所述终端能够转入这样一种状态,其中能够使用所述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的基站来进行通信。
<第四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四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B从一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移至一其中只注册有其他终端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14A中终端B从BTS21的小区移至NBTS1的小区的情况:图14A中的<4>)所进行的操作。图22和23都是显示第四操作示例的顺序图。
如图22和23所示,当终端B进入NBTS1的小区(小区ID=1001)时,所执行的操作(S161到S166)与第一操作示例中的S101到S106中的操作相同,并且向VLR2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
在VLR2的表T31(图16A)中未注册LAI=20,因此VLR2判定需要执行IMSI查询(S167)。此后,执行与第一操作示例中的S108到S111中相同的操作和处理(S168到S171)。
在这里,在S171中,未与注册表3中的小区ID=1001相关联地注册有终端B的IMSI=2100。因此,检查结果为NG,并且VLR2不会启动一用于终端B的鉴权过程(S172)。
然而,终端B所在的LA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将执行S173到S181中的操作和处理,以便在CN侧更新终端B的位置注册。这些操作与第一操作示例中的S114到S122中的操作和处理是相同的。
作为S173到S181的结果,HLR和多个VLR的注册内容将从图16A中的表T11、T21和T31的内容变成表T13、T23和T33的内容(但在表T33中没有注册TMSI)。
在S182中,VLR2根据与注册表3有关的NG检查结果来改写一消息,并且向终端B发送“位置更新请求拒绝”(S183)。通过将一原先应该发送的正常响应(位置更新请求完成)改写成一更新请求拒绝(位置更新请求拒绝),可以执行这个处理。
结果,终端B的状态转入“未更新”(S184),并且终端B被置于一种不能使用服务的状态。注意,由于终端B的SIM中的LAI和TMSI不能使用,所以它们将被删除(S185)。
根据第四操作示例,当终端从一常规小区移至一其中只注册有其他终端的小区时,作为检查注册表的结果,将拒绝所述终端使用服务(NBTS)。然而,当小区间的移动与LA之间的移动同时发生的时候,与常规情况一样,在CN侧将更新终端的位置注册。
<第五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五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B从一对其仅注册了其它终端的小区移至一对其注册了终端B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14A中终端B从NBTS1的小区移至NBTS2的小区的情况:图14A中的<5>)所进行的操作。图24A和24B是显示第五操作示例的顺序图。
如图24A和24B所示,当终端B进入NBTS2的小区(小区ID=1002)时,它通过S191到S193中的操作来参照到达其自身的系统广播信息(LAI=22),从而识别出一LAI变化,并且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S194)。
此时,实现了这样一种状态,其中由于S185中的操作,在终端B的SIM中并未存储LAI和TMIS,由此终端B产生一包括SIM中存储的IMSI(=2100)的位置更新请求并且发送该位置更新请求。当在NRNC1处经受了LAI转换及小区ID添加之后,这个位置更新请求被传送到CN(VLR2)(S195和S196)。
VLR2使用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IMSI来查询表T33,并且确认注册了IMSI=2100。由于LAI=20并未改变,因此VLR2判定不必进行CN中的位置更新(S197)。
另一方面,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小区ID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VLR2将IMSI=2100及小区ID=1002用作关键字来查询注册表3,并且检查是否注册有对应的对应关系表(S198)。
在这种情况下,在注册表3中注册有所述IMSI和所述小区ID,由此VLR2判定终端B能够使用服务(NBTS2)(S199),并且执行一鉴权过程(S200)。
当完成所述鉴权过程时,VLR2向终端B发送一TMSI分配消息(TMSI分配)(S201)。所述消息在NRNC处经过LAI转换(从20变成22)(S202)之后,由终端B接收(S203)。
响应于接收到的消息,终端B附加地将所述分配消息中包含的LAI和TMSI注册在SIM中(S204),然后则向VLR2返回一正常的分配响应消息(TMSI分配确认)(S205)。
在接收到所述分配响应消息时,VLR2附加地将分配给IMSI=2100的TMSI=0001注册在表T33中(S206)。此后,针对所述位置更新请求向终端B发送一正常响应消息(位置更新完成)(S207、S208和S209),而终端B则转入“已更新”状态。结果,终端B返回到一服务(NBTS2)可用状态。
根据第五操作示例,即使终端在只能由其他终端使用的小区中被置于服务不可用的状态,但是在所述终端移动到一其中注册有该终端的小区时,以此作为触发,所述终端仍然能够返回到在该小区中可以进行通信的状态。
<第六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六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B从一对其仅注册了其它终端的小区移至一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14A中终端B从NBTS1的小区移至BTS21的小区的情况:图14A中的<6>)所进行的操作。
如图25和26所示,当终端B移至BTS21的小区时,它接收到来自VLR1的系统广播信息。终端B识别出一LA变化,产生一位置更新请求,并且发送所述位置更新请求。而这时已经拒绝了NBTS1处的位置更新,从而在终端B的SIM中并未存储LAI和TMSI。因此,终端B将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其中设置了它的IMSI=2100。
这个位置更新请求由VLR1接收。响应于接收到的请求,VLR1查询表T23(图16A),并且由于没有注册IMSI=2100,所以判定必需在CN中进行位置更新。然后,VLR1执行对终端B的鉴权过程,并且当这个鉴权过程结束时,VLR1向HLR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
响应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HLR对它的表进行更新。也就是说,HLR将表T13更新成表T11。此后,HLR向VLR2发送一请求以删除IMSI=2100。VLR2从表T33(图16A)中删除对应于IMSI=2100的条目并且向HLR返回一确认消息。
在接收到所述确认消息时,HLR向VLR1发送一用户信息添加请求(用户插入)。在接收到这个添加请求时,VLR1将IMSI=2100附加地注册在表T23中,然后针对所述添加请求向HLR发送一确认消息(用户插入确认)。
响应于该确认消息,HLR向VLR1发送一对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确认消息。在接收到该确认消息时,VLR1将LAI=10存储在表T23中,使其与IMSI=2100相关联。此后,VLR1向终端B发送一请求以注册所分配的TMSI=0002。
在接收到这个请求时,终端B将LAI=10和TMSI=0002写入SIM中并且返回一确认消息。响应于该确认消息,VLR1将TMSI=0002添加到表T23中,使其与IMSI=2100相关联。结果,表T23变成了图16A中的表T21。
然后,VLR1向终端B发送一对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正常响应消息。结果,终端B转入“已更新”状态,并被置于一种可以利用BTS21来使用一通信服务的状态。
根据第六操作示例,当终端从一只允许注册终端使用的小区移至一其中并未施加这种限制的小区时,所述终端能够返回一种可以利用所述其中并未施加这种限制的小区来使用通信服务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示例,通过向NRNC添加一种(在上位LAI与下位LAI之间执行LAI转换以及向位置更新请求添加小区ID的)功能,并且通过向CN(VLR)添加一种(在VLR中提供注册表,在接收到位置更新请求时检查注册表,以及返回一其中反映检查结果的响应的)功能,可以解决第一和第二问题。
[实施例2]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描述在NRNC中设有注册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处理(位置注册)。图27A和27B显示的是实施例2中的网络结构,图28A、28B、29A和29B分别具体显示了实施例2中的VLR/HLR注册内容以及为NRNC提供的注册表,图30到38中的每一个都是在图27A中所示的终端A或B处于图27A中所示各点<1>到<6>(对应于图10中的点“J”到“N”)的情况下所执行的处理的顺序图。
图27A所示的实施例2的网络与图14A所示实施例1的网络具有相同结构。然而,在实施例2中将改变网络结构,以使NRNC4设有转换表5,并且取代VLR2具有注册表6(图14B、28B以及29B)。这样一来,VLR2的结构,即CN的网络结构,与图10所示的常规结构相同。而BTS编号、LAI、小区ID以及终端IMSI的分配状态则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
NRNC4具有这样一个功能,即,当终端进入NBTSx的小区时,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位置更新请求并且使用注册表6来判定是否为NBTS注册了所述终端的IMSI(OK/NG检查)。因此,NRNC4具有向终端查询一与所述请求中包含的TMSI相对应的IMSI的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由NRNC4所拥有的处理器执行一程序来加以实现。另选地,可以利用安装在NRNC4中的硬件(电路芯片)来实现所述判定处理。此外,另选地,还可以通过组合软件和硬件来实现所述判定处理。
下面,作为第七到第十二操作示例,分别描述对在图27A中所示的终端A或B移至图27A中的点<1>到<6>的情况下所执行的操作示例。注意,在示出第七到第十二操作示例的顺序图中,双线矩形框所包围的每个方框表示的都是根据本发明的新颖处理。
<第七操作示例>
图30和31每个都是示出第七操作示例的顺序图,并且显示了在终端从一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使用不受限制的小区)进入一只允许注册终端使用的小区并且为NBTS1注册了终端A的情况下(例如,在图27A中所示的终端A从BTS21的小区进入NBTS1的小区的情况下)执行的过程和处理。所述第七操作示例对应于第一操作示例。
受控于NRNC4的NBTS1到3发送系统广播信息,其中已在NRNC4处将它们的LAI改写成了下位LAI。而每条系统广播信息都是在其对应的小区中广播的。
因此,在进入NBTS1的小区的时候,终端A检测到一LA变化,并且根据图9的状态转变而向网络侧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位置更新请求)。这些操作与实施例1的第一操作示例中的操作相同。
在接收到来自终端A的位置更新请求时,NRNC4将执行以下处理而非立即将所述消息传送到CN侧。也就是说,NRNC4识别到来自终端A的位置更新请求是由NBTS1转发的,并且所述NRNC4使用一物理接口来获取NBTS1的小区ID(标识信息)。
另一方面,NRNC4参照所述位置注册请求中的成对的LAI和TMSI,来识别所述终端,并且向终端A发送一IMSI查询消息(身份请求),以便从终端A获取IMSI。
响应于这个IMSI查询消息,终端A从它的SIM中读取IMSI,产生一包含所述IMSI的响应消息(身份响应),并且将该消息返回给NRNC4。NRNC4由此获取终端A的IMSI。然后,NRNC4使用所述IMSI与所述小区ID作为关键字来查询注册表6,并且判定在注册表6中是否注册了成对的所述IMSI和所述小区ID。
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了这种成对的所述IMSI和所述小区ID,因此检查结果变成OK。然后,NRNC4利用转换表5来将其传送被停止的位置更新请求中的下位LAI改写成上位LAI并将其发送到CN侧(VLR2)。
这时,将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的TMSI改为了IMSI。结果,可以省略在VLR2处的IMSI查询处理。此外,与实施例1中不同的是,不需要向位置更新请求中添加小区ID。
在VLR/HLR侧,执行常规(已有)处理,并且在从HLR接收到一消息“位置更新OK”时,VLR2开始为终端A执行“TMSI分配”处理。NRNC4识别到这种情况,并且获取一对应于IMSI的TMSI。结果,NRNC4就不必在随后每当发布位置更新请求时都向终端A查询IMSI。
此后,执行与图18中的S125到S131中相同的操作和处理,并且完成位置更新。这时,终端A被置于一种可以利用NBTS1来使用服务的状态。
<第八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八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A从一对其注册了终端A的小区移至一未对其注册终端A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27中终端A从NBTS1的小区移动到NBTS2的小区的情况:图27中的<2>)所进行的操作。图32是一显示了第八操作示例中的过程和处理的顺序图。第八操作示例对应于第二操作示例。
如图32所示,终端A接收到包含一与NBTS1的LAI=21不同的LAI的系统广播信息。然后,终端A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作为图31所示处理的结果,将终端A的TMSI和IMSI成对地存储在NRNC4中。这样一来,NRNC4能够利用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TMSI来导出IMSI。
同样,NRNC4能够找出关于已接收到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NBTS的小区ID。NRNC4利用由此获得的IMSI和小区ID来搜索注册表6,并且判定是否注册了成对的所述IMSI和所述小区ID。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注册表6中没有注册这种成对的所述IMSI和所述小区ID。因此,NRNC4判定终端A不能使用服务,并且针对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使用“原因>#16”而立即向终端A发送一更新拒绝消息(位置更新请求拒绝)。
结果,终端A转入一种不能使用服务的状态,即不能使用NBTS2的状态。而且,删除了SIM中的LAI和TMSI。
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根据图32中所示的过程,最终并未将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传送到CN侧。然而,在从CN侧看时,终端A所在的LA并未发生变化,由此没有出现问题。
<第九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九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A从一对其注册了终端A的小区移至一未对其注册终端A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27中终端A从NBTS1的小区移至BTS21的小区的情况:图27中的<3>)所进行的操作。
图33和34每个都是显示第九操作示例的顺序图。该第九操作示例中的过程和处理与图20和21所示的第三操作示例中的过程和处理完全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对这些操作和处理的描述。
<第十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十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B从一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移至一其中只注册了不同于终端B的终端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27A中终端B从BTS21的小区移至NBTS1的小区的情况:图27A中的<4>)所进行的操作。图35是一显示第十操作示例的顺序图。所述第十操作示例对应于第四操作示例。
从图35中可以看出,这个第十操作示例与第七操作示例(终端A的情况)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为NBTS1注册终端B。与第七操作示例中相同的是,NRNC4通过向终端B发送“身份请求”来获取终端B的IMSI,并且检查在注册表6中是否注册有成对的IMSI与NBTS1的小区ID。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为NBTS1注册终端B,由此NRNC4判定检查结果是NG。这样一来,NRNC4不向CN侧发送位置更新请求,而是直接发送一对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更新拒绝消息,由此将终端B置于不能得到服务的状态。
因此,在CN侧并没有接收到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从而HLR和每个VLR的注册内容都不改变,并且终端B的LA位置注册也没有从原始位置发生变化。在这一点上,所述第十操作示例不同于其中将注册表3设在VLR2中的第四操作示例。
<第十一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十一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B从一其中只注册有其它终端的小区移至一其中注册有终端B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27A中终端B从NBTS1的小区移动到NBTS2的小区的情况:图27A中的<5>)所进行的操作。图36A、36B和图37是显示第十一操作示例的顺序图。
如图36A、36B和图37所示,在接收到系统广播信息时,终端B识别到一LAI变化并且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NBTS1的小区中的位置更新判定为NG,因此并没有为终端B分配一TMSI。因此,在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设置了终端B的IMSI。
在接收到其中设有IMSI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时,NRNC4利用IMSI=2100以及源于NBTS2的小区ID=1002来检查注册表6。在这种情况下,在注册表6中发现了成对的所述IMSI与所述小区ID,由此NRNC4判定终端B能够使用服务,并且向CN侧发送所述位置更新请求。
此后进行的处理与基于常规位置更新请求的过程和处理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关于所述处理的描述。注意,对于图37所示的来自VLR2的“TMSI分配”消息来说,NRNC4执行用于获取这个消息中包含的TMSI并将其添加到注册表6中的处理。
然后,最终将一“位置更新请求完成”消息传送到终端B,并且使终端B处于一种允许利用NBTS2来使用服务的状态。
<第十二操作示例>
接下来,作为第十二操作示例,描述在终端B从一对其仅注册了其它终端的小区移至一基于常规系统结构的小区的情况下(例如,针对在图27A中终端B从NBTS1的小区移至BTS21的小区的情况:图27A中的<6>)进行的操作。图38是一显示第十二操作示例的顺序图。所述第十二操作示例对应于第六操作示例。
在图38中,终端B根据来自BTS21的系统广播信息中的LAI=10识别出一LA变化,并且发送一位置更新请求。VLR1接收这个位置更新请求。
这时,如第十操作示例(图27A中的<4>)所述,当终端B进入NBTS1的小区时,CN侧没有接收到来自终端B的位置更新请求,从而没有更新终端B在CN中的位置注册。这样一来,在从VLR1侧查看时,终端B的位置似乎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在CN中并不执行位置注册更新过程。
然而,在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设置了终端B的IMSI,从而将执行TMSI的再分配处理。结果,将TMSI=0002分配给了IMSI=2100。这样一来,终端B可以返回到一种可以使用服务的状态。
如上所述,利用这种将终端注册表置于NRNC中而非VLR中的方法,NRNC需要附加地执行操作以从一终端处获取IMSI。然而,完全不需要改变在CN中的处理和过程,并且不必将注册表设置在CN侧。因此,不必为了实施本发明而改变已有系统,这是实施例2的一个主要好处。
[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动作/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例模式,可以实现以下动作(操作)和效果。(1)通过对LAI进行分层,将使终端每当在小区之间移动时都发布位置注册请求。结果,可以在网络侧执行适合当前情况的位置更新判定。(2)通过将注册表设置在VLR中,并使NRNC向位置注册请求消息中添加一标识小区的ID并且发送所述消息,可以使用所述注册表来做出针对使用一服务(NBTS)所进行的允许/禁止检查。(3)通过将注册表设置在NRNC中,并且使用与终端的IMSI有关的TMSI来附加地执行处理以查询一发布消息的终端,NRNC可以单独检查所述注册表。
由于上述动作和效果,可以防止一种削弱了个人引入私宅用(家用)基站系统的意义的情况。结果可以促进个人引入家用基站系统(NBTS)。
<<第二实施例模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模式进行描述。首先,对要在第二实施例模式中解决的当前移动电话网络系统的另一问题进行说明。所述问题涉及呼叫终接时的操作。
在当前环境下,对处于空闲模式的终端的呼叫终接请求是通过从网络侧向终端发送一消息(寻呼类型1消息)来产生的,并且所述终端以接收到这个消息为触发器,开始一呼叫终接操作。
然而,如上所述,在网络侧只以LA为单位对处于空闲模式的终端进行管理。因此,在网络侧只能识别出应将呼叫终接请求发送到的LA。因此,如图39所示,通常以多播方式将呼叫终接请求发送到作为呼叫终接请求(寻呼类型1消息)的目的地的终端所在的LA中的各个RNC和BTS。
因此,寻呼类型1消息由LA中的每个终端接收,并且终端判定所述消息是否定址到其自身。然后,判定所述消息定址到其自身的终端继续进行至呼叫终接操作(更详细的说,一用于建立到UTRAN的链路的过程)。另一方面,其它终端则丢弃这个消息。
上述过程和处理在网络上施加了非常沉重的负载。此外,其他终端接收到不必要的消息,因此它们的功耗会因为接收这个消息的操作而增加。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模式,现在对用于通过修改当前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进行描述。注意,通过将第二实施例模式添加到第一实施例模式中,可以实现所述第二实施例模式。因此,在这里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例模式相同的结构的描述,而主要描述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模式中的每个结构。
在第一实施例模式中,描述了一种将注册表设置在VLR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一种方法来减轻上述过载。在第一实施例模式中,为了判定终端是否是一对家用无线基站进行了注册的终端,使用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利用这种技术,VLR设有一注册表,其中注册了成对的终端ID(相应终端独有的标识信息:IMSI)和基站ID(基站标识信息:小区ID)(成对信息)。
在终端处于VLR管理范围所辖的LA中的状态下(已经实施了位置注册),在向所述终端发出呼叫终接请求时,通常需要标识所述终端所在的LA,并且向属于这个LA的各个基站控制设备发送一呼叫终接请求(寻呼类型1消息)。
然而,如果在VLR中提供了注册表,则不必向LA中的每个NRNC都发送寻呼类型1消息。也就是说,通过使用注册表来找出该消息应发送到的终端,提取对应于所述终端的基站,并且将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只发送到管理/控制所述基站的NRNC,可以在缩小消息传输目的地范围的同时请求所述终端终接呼叫。这是因为,终端只能在对其注册了该终端的LA中的基站的范围内进行通信,而不能在其他基站的范围中进行通信,因此不需要向其他基站发送所述消息。
图40是第二实施例模式概况的说明图。在图40所示的示例中,通过使用VLR中提供的注册表,可以发现,能与终端x进行通信的基站只有受控于NRNC2的NBTS22(小区ID22)。
在这里,VLR(MSC/SGSN)从另一个表中(未显示)了解到NBTS22受控于NRNC2。因此,根据所述注册表,寻呼类型1消息仅被发送到NRNC2。
在接收到寻呼类型1消息之后,对基站进行管理的NRNC依照常规情况将消息发送到每个受其控制的基站。在图40中,将寻呼类型1消息传送到受控于NRNC2的每个NBTS21、22和23。
然而,终端只处于其中一个NBTS小区之中,因此针对目标基站之外的基站所进行的传输是浪费的处理。然而,与当前系统相比,由于并未将消息传送到非目标RNC和NRNC以及受它们控制的基站,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负载。此外,还可以降低终端的功耗。
在此,当终端x处于由同一NRNC2控制的NBTS21或NBTS23的小区中时,它将接收到寻呼类型1消息。然而,通过提供一步骤,以使得在以后执行的呼叫终接操作中将链路建立之后的鉴权设为不可能,可以防止出现终端x使用一对其没有注册所述终端的NBTS来进行通信的情况。
此外,如图41所示,在将寻呼类型1消息从CN侧发送到终端之前,可以从注册表中检索出对应的基站ID(小区ID)并且将所述ID提供给所述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在接收到提供有所述基站ID的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时,NRNC只向对应于所述小区ID的基站发送所述消息。结果,可以以一种完全没有浪费的方式来向目标终端发送呼叫终接请求。
利用图41中所示的技术,在VLR(或MSC(对应于传输装置))处将小区ID添加到寻呼类型1消息中。结果,NRNC可以确定接收的寻呼类型1所应发送到的NBTS。
利用这种结构,寻呼类型1消息待被发送到的基站变成了只有对其注册了终端x的NBTS22。结果,应该执行呼叫终接操作的NBTS22之外的BTS和RNC不需要执行针对这个寻呼类型1消息的处理。由此可以减轻网络上的负载。此外还可以降低受控于这些BTS的终端的功耗。
此外,如图42所示,在将注册表设置在NRNC侧时,按与当前情况下相同的方式将寻呼类型1消息发送到对应LA中的各个NRNC。然后,利用发送到所述NRNC的寻呼类型1消息中的终端信息(IMSI),从注册表中检索出对应的基站ID(小区ID)。对于其注册表不包含所述终端信息的NRNC来说,即使终端受其控制,所述终端也不能进行通信,因此不必发送所述消息。
寻呼类型1消息只被发送到与所检索出的基站ID对应的基站。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减轻由传送呼叫终接请求消息而施加于网络上的负载。此外还可以降低终端的功耗。
在图42中,每个NRNC都具有一注册表,所述注册表显示的是为受其控制的NBTS所注册的终端。因此,在每个NRNC接收到一寻呼类型1消息时,对为其注册了所述目标终端的NBTS进行控制的NRNC将所述消息只发送到所述NBTS。
而且,当NRNC接收到一定址到没有在其注册表中注册的终端的呼叫终接请求消息时,很明显,即使这个NRNC将所述消息发送到受其控制的NBTS,也不能执行呼叫终接。因此,NRNC不必发送所述消息。NRNC能够利用所述注册表来做出这种判定。
[实施例1]
作为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1,现在参照图43到46来对在将注册表设在VLR中的情况下所执行的呼叫终接操作进行描述。注意,在图43到46中,与常规步骤和操作相同的步骤和操作分别使用粗线箭头来表示,而依照本发明的每个新颖步骤和操作都是使用双线箭头来表示的。
<第一操作示例>
图43A和43B每个都是第一操作示例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在终端A进入NBTS1的区域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一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17和18)后,向终端A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的一种状态。
当网络中出现呼叫终接请求时(图43A中的(1)),GMSC/GGSN向HLR查询终端A所在的VLR(图43A中的(2))。响应于这个查询,HLR查询一表并且回答所述终端A的位置由VLR2管理(图43A中的(3))。由此确认了终端A所在的VLR。
然后,GMSC/GGSN向管理VLR2的MSC传送所述呼叫终接请求(图43A中的(4))。MSC(传输装置)向VLR2查询终端A所在的LA,是否存在注册表以及注册小区ID(图43A中的(5))。
响应于这个查询,VLR2向MSC通知终端A所在LA的LAI。同时,VLR2通过查询注册表(图43B)而向MSC通知对应于终端A的小区ID(图43A中的(6))。基于来自VLR2的响应,MSC将小区ID添加到“寻呼请求”中,并且将其仅发送到一对具有所述小区ID的NBTS1进行控制和管理的NRNC(图43A中的(7))。
在接收到所述“寻呼请求”时,NRNC参照添加到所述寻呼请求中的小区ID=1001来判定NBTS1即为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应被发送到的NBTS,并且将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仅发送到NBTS1(图43A中的(8))。
NBTS1在NBTS1的区域中广播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终端A接收到所述消息并且开始执行呼叫终接操作(图43A中的(9))。
<第二操作示例>
图44A和44B各是第二实施例模式的第二操作示例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在终端A进入NBTS2的区域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二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19)后,向终端A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的一种状态。
如第一实施例模式中所述,由于第二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在NBTS2的小区中,终端A处于一种不能通信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当出现一针对终端A的呼叫终接请求时(图44A中的(1)),所执行的操作(图44A中的(2)到(8))与第一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图43A中的(2)到(8))相同。
因此,只把寻呼类型1消息发送到NBTS1的小区。这样一来,处于NBTS2的小区中的终端A不能接收这个消息并且不开始呼叫终接操作。由此,减轻了网络上的负载,并且防止了终端A使用一利用NBTS2的服务的情况。
<第三操作示例>
图45A和45B每个都是第二实施例模式的第三操作示例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在终端B进入NBTS1的区域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四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22和23)后,向终端B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的一种状态。
如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四操作示例所述,在NBTS1的区域内,终端B处于一种不能通信的状态。然而,在CN处对所述终端进入这个LA进行了注册(位置更新)。因此,当出现呼叫终接请求时,执行与图43A中的操作(2)到(7)相同的操作(图45A中的(2)到(7)),然后,NRNC只向与在注册表中与终端B的ID相关联的小区ID=1002相对应的NBTS2发送一寻呼类型1消息(图45A中的(8))。然后,NBTS2只在NBTS2的小区中广播这个消息(图45A中的(9))。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B处于NBTS1的区域中,因此它不能接收到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这样一来,终端B不会开始呼叫终接操作。由此将减轻网络上的负载,并且防止出现终端B使用一利用NBTS1的服务的情况。
<第四操作示例>
图46A和46B每个都是第二实施例模式的第四操作示例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在终端B进入NBTS2的区域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五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24)后,向终端B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的一种状态。
如图46A所示,对于针对终端B的呼叫终接请求而言,执行与第三操作示例中的操作(2)到(8)相同的操作(图46A中的((2)到(8)),并且NBTS2在其小区中对从NRNC接收到的寻呼类型1消息进行广播。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B能够接收到所述消息,并且开始呼叫终接操作。由此终端B能够使用一利用对其注册了终端B的NBTS2的服务。
<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1的动作和效果>
依照第二实施例模式的第一到第四操作示例,可以将寻呼类型1消息的传送范围最小化。也就是说,可以避免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将寻呼类型1消息发送到由对应于所述消息的NRNC以及其他NRNC控制的非目标NBTS。由此可以减轻网络上的负载。
此外,还可以减少由于接收不必要的寻呼类型1消息而造成的终端功耗。此外,即使执行了这种涉及呼叫终接请求的处理,也不会对基于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1中的操作的终端状态(通信OK/NG状态)造成影响。
[实施例2]
作为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下面参照图47到50来描述在注册表设在NRNC中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呼叫终接操作。
<第五操作示例>
图47A和47B每个都是第二实施例模式的第五操作示例的说明图,其中显示了在终端A进入NBTS1的区域(小区)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五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30和31)后,向终端A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的一种状态。
当网络中出现了针对终端A的呼叫终接请求时(图47A中的(1)),GMSC/GGSN向HLR查询终端A所在的VLR(图47A中的(2))。响应于这个查询,HLR查询一表(管理表)并且回答终端A的位置由VLR2管理(图47A中的(3))。由此确认了终端A所在的VLR。
然后,GMSC/GGSN向管理VLR2的MSC(传输装置)传送所述呼叫终接请求(图47A中的(4))。所述MSC向VLR2查询终端A所在的LA(图47A中的(5))。
响应于这个查询,VLR2向MSC通知终端A所在的LA(图47A中的(6))。根据来自VLR2的响应,MSC将一“寻呼请求”发送到位于终端A所在LA中的各个NRNC(图47A中的(7))。注意,在只有一个NRNC归属于所述LA时,只向该NRNC发送所述寻呼请求。
在接收到所述寻呼请求时,NRNC利用所述消息中的终端ID(IMSI)来查询注册表(图47B)并检索出一对应的小区ID。然后,NRNC参照从注册表中检索出的小区ID=1001来判定NBTS1即为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所应发送到的NBTS,并且只向NBTS1发送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图47A中的(8))。
NBTS1在一NBTS1区域(它本身的小区)中广播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终端A接收到这个寻呼类型1消息并且开始一呼叫终接操作(图47A中的(9))。
<第六操作示例>
图48A和48B各显示了在终端A进入NBTS2的区域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六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32)后,向终端A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的处理。
如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六操作示例中所述,在NBTS2的区域(小区)中,终端A处于一种不能通信的状态。在终端A处于这个区域之中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一呼叫终接请求,则如图48A所示,执行与图47A中的操作(2)到(8)相同的操作(图48A中的(2)到(8))。
结果,只由NBTS1来广播寻呼类型1消息。因此,终端A不能接收到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并且不开始呼叫终接操作。
<第七操作示例>
图49A和49B各显示了在终端B进入NBTS2的区域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十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35)后,向终端B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的处理。
如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十操作示例中所述,终端B处于一种不能通信的状态。此外,在这里没有向上层(CN)传送位置注册请求,因此CN识别到终端B受控于原先的VLR1。在这一点上,第七操作示例不同于图43。
受控于VLR1的多个RNC并非每个都具有一注册表以及使用该注册表来识别NBTS的功能,从而执行与常规呼叫终接操作相同的呼叫终接操作(图49A中的(2)到(8))。这样一来,寻呼类型1消息被传送到受控于VLR1的每个RNC以及受控于RNC的每个BTS。然而,不出意料的话,终端B不能接收到所述寻呼类型1消息并且不开始呼叫终接操作。
<第八操作示例>
图50A和50B各显示了在终端B进入NBTS2的区域以及执行了第一实施例模式的第十一操作示例中的操作(参见图36和37)后,向终端B发布一呼叫终接请求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成功完成了终端B的位置注册,由此在CN侧识别到终端B受控于VLR2。因此,将寻呼请求传送到所述NRNC(图50A中的(2)到(7))。
所述NRNC利用终端B的ID(IMSI)来从注册表(参见图50B)中检索出小区ID=1002。根据该小区ID,所述NRNC只向NBTS2发送寻呼类型1消息(图50A中的(8))。终端B接收这个寻呼类型1消息并且开始一呼叫终接操作。
[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的动作和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与常规情况相比,可以利用一NRNC将寻呼类型1消息(呼叫终接请求消息)的传送范围最小化(不必将消息发送到由小区ID所标识的NBTS之外的其他NBTS)。由此可以减轻网络上的负载。
此外,还可以抑制由于接收不必要的寻呼类型1消息而导致的终端功耗。而且,即使将依照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的结构添加到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中,也不会对第一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2中的操作带来影响。此外,与第二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此只对所述NRNC进行改变就足够了。
[第二实施例模式的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例模式,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使用注册表来判定呼叫终接消息的传送目的地,由此可以减少用于传送不必要的呼叫终接消息的处理,并且减轻核心网络侧的设备、基站管理设备以及其间线路上的负载。(2)将显示一呼叫终接消息被传送到目的地所应经由的基站的信息添加到所述消息中,由此可以消除从基站管理设备向目的地基站之外的其他基站发送不必要的呼叫终接消息所进行的处理,并且可以减轻基站管理设备、基站以及其间线路上的负载。(3)在基站管理设备处使用注册表来判定传输目的地基站,由此可以消除从基站管理设备向其他基站发送不必要的呼叫终接消息的处理,并且减轻基站管理设备、基站以及其间线路上的负载。
<<第三实施例模式>>
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模式。首先,对要在第三实施例模式中解决的问题进行描述。
作为对安装了私宅用(个人用或家用)基站的个人有益的服务,除了优先(独占)使用线路之外,还可以想到基于费用而进行区分。也就是说,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服务,其中当个人使用他/她安装的基站来进行通信时,用于该通信的费用与使用常规基站的通信相比,是打了折扣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以下功能:
(1)允许安装家用基站的个人知道他/她的终端是否处在其中可以使用所述家用基站进行通信的区域之中的功能;
(2)当终端进入/退出所述家用基站的区域时通知终端用户(个人)所述进入/退出的功能;
(3)在网络侧对个人使用所述基站执行通信的情况与他/她使用常规基站执行通信的情况进行区分以及对它们应用不同收费系统的功能。
仅对常规基站系统进行小型化,并且使其可在私宅中安装,不能实现上述功能。因此,不能提供这种区分服务。为了在实际的移动电话网络中实现这种功能所应具体应用的装置,即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模式的要点。
在当前的移动电话网络系统中,为了向终端通知网络中使用的各种参数,如小区ID、LA的ID以及各种定时器值,通过名为“BCCH”的信道定期地发送名为“广播信息”的系统信息,其中终端即使处于空闲模式中也能够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信息。终端被设置得不管它们处于空闲模式还是连接模式,都可以通过接收所述广播信息来了解其在LA或小区之间的移动。
下面对终端执行的小区选择进行详细描述。图51是所述小区选择的说明图。所述终端要选择的小区是通过接收所述小区中广播的第一公共导频信道并测量其接收电平来加以确定的。
下面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其中终端正在从基站A(BTS-A)移动到基站B(BTS-B)。如果假设基站A和基站B具有相同的发送功率,那么在基站A与基站B之间的各点处的接收功率电平以图51中的曲线图所示的方式变化。
当然,如果终端接近基站A,那么来自基站A的接收功率电平要高于来自基站B的接收功率电平。然而,随着终端逐渐接近基站B(远离基站A),来自基站A的接收功率电平将下降,而来自基站B的接收功率电平将增加。当终端处于这两个基站之间的中点时,它们的接收功率电平变得彼此相等,并且当终端从中点向基站B移动时,基站B的接收功率电平反而变得高于基站A的接收功率电平。
在终端执行实际通信的时候,它会根据其当前位置处的接收功率电平来选择一基站(更详细的说,选择频率和扰码群),确定一目标小区(目标基站),并且执行通信。这时,将终端构造得选择一在其中终端A具有最佳接收状态的小区。在图51所示的示例中,从中点到左侧的部分中选择基站A,从中点到右侧的部分则选择基站B。
然而,实际上为了避免在接收功率相等的中点处出现小区选择振荡状态(以很短的周期重复选择基站A和B),采用了“滞后(历史)”的概念。
图52是利用滞后的小区选择的说明图。在图52中,当终端位于点(1)处时,BTS-A的接收功率电平最大,从而BTS-A(BTS-A的小区)被选择。
当在图52的纸面上终端向右移动并且到达点(2)时,BTS-B的接收功率电平变得与BTS-A的接收功率电平相等。当终端进一步从点(2)向右移动时,应该选择BTS-B(BTS-B的小区)。
然而,实际上是在向原始BTS-A的功率添加了作为偏移值的滞后功率的状态下来判定接收功率电平之间的大小关系的。因此,在点(2)不会改变小区选择。小区选择的改变是在出现滞后功率差的点(3)处进行的。在这个点(3)处,首次选择了BTS-B。
一旦选择了BTS-B,则这次将滞后功率添加给BTS-B,这样一来,除非在纸面上终端从点(4)向左移动到点(6),否则不会将选择结果改成BTS-A。由此防止了频繁进行小区选择。
上述小区选择技术同样在处于通信状态的终端中得到了使用。然而,对处于通信中的终端而言,向小区选择添加了“越区切换”的概念。所述越区切换是一种用以在通信过程中执行无线链路之间的切换以继续进行所述通信的方法。
在用于第二代移动电话的PDC系统中,各个基站发送频率不同的无线电波。因此,当一终端移至一相邻小区时,它执行这样一个操作,其中首先切断其与原先基站之间的无线链路,然后无延迟地建立与目的地基站的无线链路,从而继续进行通信。在用于第三代移动电话的W-CDMA系统中,对于向一频率不同的相邻小区的移动,同样执行了这种操作。这种系统被称作“硬越区切换”。
然而,在W-CDMA系统中,为频率相同的多个无线电波准备了多个不同的扰码,并且可以将它们作为不同小区来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能够同时从分配了相同频率的多个基站接收无线电波。由此可以同时与不同基站建立多个无线链路。基于这种技术的越区切换被称作“软越区切换”。
图53示出了软越区切换情况的一个示例(为了便于说明,在这里省略了滞后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图中将所述滞后设为“0”)。为了执行软越区切换,将一从当前最大接收功率电平开始的特定范围设为执行无线链路的建立/释放所参照的阈值。这个阈值被称为“报告范围”。在图中,充当报告范围的阈值为虚线所表示的电平。
在图53中,当BTS-B的接收功率电平由于终端向右移动而超出了报告范围电平的时候,所述终端将进入与BTS-B建立无线链路的过程,同时保持与BTS-A之间的无线链路。
结果,在图53中的点(2)与点(3)之间,同时建立了到BTS-A和到BTS-B的两条无线链路。这样一来,来自终端的通信数据被传送到这两个BTS。在位于所述基站上层的设备处,可以将这两个BTS接收到的这两条通信数据合成为一条数据。
当然,来自网络侧的这两条数据是从所述两个BTS传送到所述终端的。来自所述两个BTS的这两条数据具有相同的频率但却使用不同的扰码,由此所述终端能够对其进行区分。在所述终端内部可以对经由两条链路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成,并且将其作为单个数据来进行处理。
将其中建立这样多条链路的状态称为“宏分集状态(macro-diversity state)”。当终端从点(3)进一步向右移动并且BTS-A的接收功率小于报告范围电平时,终端将进入一用于释放与BTS-A之间的链路的过程。当然,由于已建立了与BTS-B之间的链路,因此可以继续进行通信。
对硬越区切换来说,在改变小区的时候,无线链路是在没有建立新无线链路的情况下被切断的,因此通信会在一很短的时间段内中断。与此相反,对软越区切换来说,始终存在一个或更多个链路,因此不会出现这种通信中断。而这正是软越区切换的一个重要特征。
顺便提一句,对由本发明实现的个人用或家用基站系统来说(注意,可以通过略微增加基站的输出而将该基站系统应用于一共享使用的小型公寓大楼、小型办公室等等),可以设想,将个人用或家用基站(作为这种基站的用户和应用目的的代表性名称,在某些情况中将会使用术语“个人”和“个人使用”)安装在基站能够覆盖一很小范围的住宅内部或是某个地方,而个人承担与安装相关的一些费用(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费用是由若干住户分摊或是由一作为公司的小型办公室来负担的)。因此,除了个人(或者负担了引入基站所需费用的有关人员)能够单独使用基站的优点之外,可以设想,与使用常规基站进行通信的费用相比,可以要求对使用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费用进行打折。
实际上,安装个人用基站也为移动电话公司带来好处。也就是说,个人用基站的密集使用将增加通信的机会,由此增加通信费收入。而且,常规基站的使用率下降了,由此可以解决无线资源短缺的问题。
然而,即使通过只在当前基站系统中注册被允许使用基站的各个终端并且标识其用户来实现基站的独占使用,但是由于以下原因,也很难提供基于费用的区分服务。
(1)目前没有能够让用户了解到他/她正在使用个人用基站还是常规基站进行通信的装置。
(2)由于用户是在家中,因此不能保证仅可使用个人用基站。
(3)当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在个人用基站与常规基站之间移动时,没有装置能够让他/她了解到现在正在使用哪一个基站进行通信并且所述基站的使用是何时开始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个系统需要以下功能:
(A)当终端进入其中该终端能够使用个人用基站来进行通信的区域时,通过从终端输出声音、在终端屏幕上显示指示符等方式来通知用户进入了所述区域(当终端退出所述区域时,同样通知用户退出了所述区域)的功能;
(B)如果用户希望使用能以打折费率进行通信的基站(个人用基站)来进行所述通信,则以最高优先级将终端连接到个人用基站的功能(也就是说,如果个人用基站处于可选小区之中,则以最高优先级选择个人用基站的小区,而不考虑其接收功率(在这里,需要为该个人用基站预先注册所述终端))。
此外,对没有为个人用基站进行注册的终端来说,需要在个人用基站的小区中禁止其进行通信。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在网络侧,只在呼叫终接和呼叫始发时识别终端的唯一ID,而在通信过程中在小区之间移动时(越区切换)不识别终端的唯一ID。
因此,需要一种装置,用于统一禁止从常规基站到个人用基站的越区切换,并且避免因为通信中的终端进入所述区域而导致外来者使用个人用基站的无线资源。用于实现这些功能的装置即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本发明的一个要点。下文将对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进行描述。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首先,终端设有以下功能:在终端中注册个人用基站的小区ID;将终端中的小区ID与通过广播信息接收到的小区ID进行比较;以及,当两个小区ID相同的时候,判定终端处于对其注册了所述终端的个人用基站的区域中。此外,所述终端还设有利用该功能的以下功能。
(i)为终端提供了一显示功能,当检测到在非通信状态下进入个人区域时,使用标记、消息等进行显示。对在通信状态下的区域进入而言,通过输出诸如钟声的通知声音来通知用户所述进入。当终端退出所述区域时,通过清除所显示的标记或消息来通知所述退出。另外,在终端正在执行通信时,使用钟声等来通知所述退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声音或音调应该不同于进入时使用的声音或音调。在下文中将这种功能称为“个人区域进入/退出通知功能”。
(ii)为个人用基站准备一预定滞后电平A,当来自个人用基站的无线电波的接收电平变成“可接收最小电平+滞后电平A”时,不考虑来自其他基站的无线电波的电平,而将个人用基站选作一使用小区。当个人用基站的接收电平低于可接收最小电平时,终端将进入一用于选择另一基站小区的操作。下文中将这种功能称为“个人小区优先选择功能”。
图54是(i)个人区域进入/退出功能以及(ii)个人小区优先选择功能的说明图。在图54中,在点(1)处,终端选择左侧的BTS。此后,当终端向右移动并且开始接收来自NBTS(个人用基站)的无线电波时(图54中的(2)),它将分析其广播信息,对该广播信息中包含的小区ID与终端中注册的小区ID(个人用基站的小区ID)进行匹配,并且识别到所述基站即为终端可以使用的个人用基站。
当终端进一步向右移动并且NBTS的接收功率电平变成“最小电平+滞后A”时(图54中的(3)),终端进行操作来选择个人用基站的小区(来自NBTS的无线电波)。这时,将在终端的显示单元(显示屏)上显示一表明终端已进入个人用基站的区域的指示符(下文称为“个人区域存在指示符”)。这时,如果终端正在进行通信,则从所述终端中输出一表明进入所述个人区域的声音。
此后,当终端向左移动并且所述接收功率低于最小电平时(图54中的(4)),小区选择返回到BTS。这时将清除在终端的显示单元上显示的个人区域存在指示符,由此通知退出了所述个人区域。这时,如果终端正在进行通信,则从终端输出一表明退出了所述个人区域的声音。
图55A和55B各是用于禁止越区切换到个人用基站小区的方法的说明图。图55A显示的是常规越区切换的顺序,而图55B显示的是在没有执行针对个人用基站的小区的越区切换的情况下的顺序。
RNC从终端处接收一接收功率电平的测量报告,并且确定执行向另一个小区的越区切换。RNC将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请求”发送到一对作为越区切换目标的小区进行管理的NRNC,并且请求所述NRNC确保用于该越区切换的无线链路的资源。
在执行越区切换的时候,实际上确保了无线链路,返回一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响应”,并且开始一越区切换顺序(通常每个基站和RNC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操作的)。
与此相反,当统一禁止越区切换到受控于NRNC的基站时,针对来自另一RNC的建立请求返回了一建立失败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失败),由此向发出所述建立请求的RNC通知不能进行所述越区切换。通过使用这种方式来针对来自其他基站控制设备的建立请求来统一返回建立失败消息,NRNC将拒绝每个向受控于该NRNC的NBTS的小区的越区切换。
如果终端在开始越区切换时没有接收到从网络侧返回的“物理信道重新配置”(在硬越区切换的情况下)或是“有效集更新”(在软越区切换情况下),则不能开始执行越区切换处理。因此,利用上述处理,可以禁止外来者(未注册终端)对所述个人用基站进行越区切换处理。
在这里应该指出,作为所述处理的结果,不能在对其注册了所述终端的个人用基站的小区与常规基站的小区之间执行越区切换。然而,如果允许这种越区切换,则计费处理将会变得非常复杂(为了进行计费,必需向核心网络报告每一次越区切换,其处理在UTRAN内部是封闭的),因此从计费服务角度来看,优选的是不允许进行这种小区之间的越区切换。
通过修改并改变终端和NRNC,以实现上述功能和过程,可以为目标个人用基站执行排除未注册终端的控制。如果进一步对作为已有设备的RNC进行修改和变化,则可以只为注册终端在个人用基站的小区与常规小区之间执行越区切换。图56A、56B和56C显示了用于只允许注册终端进行向许可小区(个人用基站的小区)的越区切换的顺序。
在图56中,在从终端接收到请求进行越区切换的消息(测量报告)时,RNC获取一作为该终端的唯一ID的IMSI,其中所述终端即为通信信息(测量报告)的发送者。在通常情况下,将这个IMSI通知给网络侧,并且在设置通信呼叫的阶段对该IMSI进行鉴权。因此,通过在RNC中记录通信与IMSI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获取所述IMSI。RNC将IMSI添加到建立请求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请求)中,并且将其发送到作为越区切换目的地的NRNC。
所述NRNC具有一注册表,其中预先注册了在第一实施例模式中描述的个人用基站的ID(例如小区ID)以及为该个人用基站所注册的每个终端的ID(IMSI)。
在接收到所述建立请求消息时,NRNC检查在所述注册表中是否注册了所述消息中包含的IMSI与消息应被发送至的个人用基站的ID(小区ID)的成对信息,由此判定是否应允许所述终端使用作为越区切换目的地的个人用基站。
如果这个检查的结果是OK(注册了所述成对信息),则NRNC向所述个人用基站(NBTS)发送建立请求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请求),并且继续进行越区切换过程。由此,最终执行了向所述个人用基站的小区的越区切换。
与此相反,如果在注册表中没有注册所述成对信息,则NRNC判定不允许所述终端使用所述个人用基站,并且进一步判定不能进行所述越区切换。结果,NRNC向RNC返回一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失败”,并且拒绝所述越区切换。
利用这种结构,只为得到许可的终端执行针对个人用基站的越区切换。注意,在这种结构中,只有注册终端才可以进行个人用基站与常规基站之间的越区切换。这时,如果需要基于费用的区分服务,那么在使用注册表做出判定之后,将终端进入/退出个人用基站区域的情况通知CN侧。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图56显示了硬越区切换的顺序,但是图53中描述的软越区切换同样适合这种常规小区与个人用基站之间的移动。另外,即便用NRNC来替换图56中的RNC,所执行的过程也是相同的。
此外,图56还示出了这样一种情况,其中越区切换前的小区(基站)和作为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小区(基站)受控于不同的基站控制设备(NRNC)。与此相反,如果在受控于同一NRNC的两个NBTS的小区之间进行越区切换,那么将执行以下过程。
在从终端接收到作为“测量报告”的越区切换请求时,NRNC获取终端的IMSI。作为用于获取IMSI的方法,可以使用上述技术,其中预先获取呼叫设置过程中要使用的IMSI,或者可以使用这样一种技术,其中向终端发布一关于IMSI的查询。然后,NRN查询注册表并且判定是否注册了IMSI与越区切换目的地小区的基站ID(小区ID)的成对信息。这时,如果注册了所述成对信息,则NRNC发送一对于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正常响应(物理信道重新配置或有效集更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注册所述成对信息,则NRNC忽略所述越区切换请求,从而拒绝进行所述越区切换。
[实施例]
接下来,作为第三实施例模式的实施例,详细描述在注册终端在常规基站小区与个人用基站小区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执行的操作。图57是终端在其间移动的小区的含意以及小区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58到73则分别显示了图57中规定的每次移动中的操作示例的细节。
在图57中规定的每次移动中,如果终端目前不在进行通信,则它只在显示单元上显示其进入/退出许可小区(允许该终端使用的个人用基站小区)。另外,在第一实施例模式已经描述了与以进入/退出许可小区作为触发器而执行的通信激活有关的处理。因此,在以下示例中,只对通信中的终端在小区之间移动时所执行的操作进行说明。
所述终端是不能在禁止小区中执行通信的,因此,图57所示的在通信状态下从禁止小区(不允许终端使用的个人用基站小区)到另一个小区的移动(5)和(6)是不可能的。因此,以下将省略对移动(5)和(6)的描述。
<在移动[1]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58和59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常规基站小区(BTS))移动到许可小区(NBTS-A)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1))下的操作定时和顺序。注意,图58中的“(2)到(5)”分别与图59中的“(2)到(5)”相一致。
在图58和59中,假设终端在点(1)处开始进行通信。当在纸面上终端向右移动并且到达点(2)处时,来自NBTS-A的接收功率电平将超过阈值(可以执行正常接收的最小电平),并且终端能够接收到包含NBTS-A的小区ID(小区ID-101)的广播信息。
在接收到所述广播信息时,终端参照所述广播信息中包含的小区ID识别到NBTS-A的小区是一对其注册了所述终端的许可小区。结果,与小区捕获有关的处理将发生变化,在接收功率电平达到“阈值+滞后A”的电平时的时间点,产生一用于激活所述许可小区的请求。这个激活请求被作为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发送到一对当前使用的BTS进行管理的RNC(图58和59中的(3))。
RNC对测量报告中包含的越区切换请求进行解码,并且向对小区ID=101(NBTS-A)进行管理的NRNC发送一建立请求(无线电承载建立请求)。然而,在这个操作示例中,针对许可小区的越区切换是被完全禁止的,因此NRNC将返回一对于所述建立请求的建立失败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失败),并且拒绝进行所述越区切换。
这样一来,在BTS的接收功率电平低于一个下限(低于可以进行正常接收的电平)之前,所述终端就不能执行所述越区切换,并且将继续进行通信。如果所述终端退出BTS的小区,则所述通信被切断。
顺便说一句,如果所述接收功率电平跌至几乎不能进行通信的预定接收功率电平,则终端将发出一告警声音,由此提醒用户注意,所述告警声音与在当前系统中的无线电波区域极限上发出的声音相同。另外,当终端选择NBTS-A的小区时,它会输出一表明进入NBTS-A的区域的声音(与上述告警声音不同的声音),由此通知用户进入了个人区域(也被称为“注册区域”),
此外,在这个操作示例中,当结束通信时(在因为无线电波低于下限而切断通信的情况下,或者在用户有意切断通信的情况下),所述终端立即选择许可小区,并且在终端的显示屏上显示一表明所述终端当前正处于个人区域之中的个人区域存在指示(如图像、文本或符号)。只要终端处于所述个人区域之中,那么该个人区域存在指示将会一直显示。
<在移动[2]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60和61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NBTS-A)移至常规小区(BTS)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2))下的操作定时和顺序。注意,图60中的“(2)到(4)”分别与图61中的“(2)到(4)”相一致。
与图58和59中一样,终端当前正在进行通信并且开始接收常规小区的广播信息(图60和61中的(2))。然而,许可小区优先逻辑(个人小区优先选择功能)将起作用,从而不执行诸如越区切换的小区重选操作。
结果,将继续选择许可小区,直到来自许可小区的接收功率电平低于可以正常接收的电平(图60和61中的(3))。如果通信到该时刻仍继续进行,则终端输出与移动到点(3)处的服务区域之外的情况相同的告警声音,从而提醒用户注意。
当终端进一步从点(3)退出NBTS-A(图60中的向右)时,切断所述通信。然后,终端将选择常规小区。这时,终端向用户通知所述终端已经退出注册区域。更详细的说,终端清除了个人区域存在指示符。
<在移动[3]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62和63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NBTS-A)移动到禁止小区(NBTS-B)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3))下的操作定时及顺序。注意,图62中的“(2)到(4)”分别与图63中的“(2)到(4)”相一致。
这个操作示例基本上与在如上所述的移动到常规小区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在移动(2)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相同。然而,终端未被允许在禁止小区中进行通信,因此当终端退出许可小区的范围并且处于禁止小区中时(图64中的(4)),所述终端被置于一种不能通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将会显示一无法通信的指示(在某些情况下称为“不可通信指示符”)以及个人区域存在指示符。在这一点上,这个操作示例与移动(2)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不同。
<在移动[4]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64和65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BTS)移动到禁止小区(NBTS-B)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4))下的操作定时及顺序。注意,图64中的“(2)到(5)”分别与图65中的“(2)到(5)”相一致。
在图中的点(2)处,终端开始从禁止小区接收广播信息。包含在广播信息中的小区ID是一未在所述终端中注册的小区ID。因此,终端识别到所述小区ID不是许可小区(也称为“注册小区”)的ID。然而,终端不能区分所述ID是常规小区的小区ID还是禁止小区的小区ID。
这样一来,终端将执行一与常规操作相同的越区切换操作。也就是说,终端在图中的点(3)处,使用报告范围作为阈值来做出一越区切换电平判定,并且向网络侧发布一作为“测量报告”的越区切换请求。这个请求是从RNC发送到NRNC的。
受控于NRNC的越区切换,即,在NBTS的小区与BTS的小区之间的越区切换是被统一禁止的,因此将会拒绝所述越区切换并且不能执行该越区切换。此后,执行的处理与在移动(1)(图58和59)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相同,当终端退出常规小区的区域时,切断所述通信。另外,在选择了禁止小区的状态下,终端处于一种不能通信的状态。
<在移动[7]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66和67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BTS)移动到许可小区(NBTS-A)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7))下,在基站控制设备处做出越区切换执行判定的系统中的操作定时及顺序。注意,图66中的“(2)到(4)”分别与图67中的(2)到(4)相一致。另外,图66和67各显示了执行小区间的硬越区切换的一个示例。
在图66中,假设终端在点(1)处开始进行通信。在这之后,当终端移动并且到达点(2)处的时候,来自NBTS-A的接收功率电平将超出一阈值(最小可接收电平),并且终端变得能够接收来自NBTS-A的具有小区ID=101的广播信息。
终端对广播信息中的小区ID与终端中保持的个人用基站的小区ID进行比较,并且识别出所述NBTS-A的小区是一许可小区。结果,终端改变与小区捕获有关的处理,在来自NBTS-A的接收功率电平达到“阈值+预定滞后A”的电平时的时刻(图66中的(3)),所述终端发布一用于激活许可小区的请求(越区切换请求)。这个请求被作为一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发送到对应的RNC。
RNC对所述测量报告中包含的越区切换请求进行解码,并且从在RNC中存储的与终端通信有关的呼叫设置信息中获取终端的IMSI。然后,RNC将该IMSI添加到一建立请求(无线电承载建立请求)中,并且将其发送到一对小区ID=101(NBTS-A)进行管理的NRNC。
在接收到这个请求时,NRNC判定在(设置在CN中的VLR中或NRNC中的)注册表中是否注册了由所述建立请求指定的越区切换目的地的基站ID(小区ID)与所述IMSI的成对信息。
在这个示例中,NRNC根据自身所做判定的结果或是通过接收来自CN侧的判定结果,来识别出在注册表中注册有所述成对信息。结果,NRNC判定可以进行越区切换(对所述越区切换请求进行鉴权),执行剩余的越区切换顺序,并且进行所述越区切换。
结果,终端新建立与NBTS-A之间的无线链路,切断与原先的BTS之间的无线链路,并且结束所述越区切换处理。这样一来,终端在继续通信的同时转入一受控于NBTS-A的通信状态。
<在移动[8]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68和69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NBTS-A)移动到常规小区(BTS)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8))下,在基站控制设备处做出越区切换执行判定的系统中的操作定时及顺序。注意,图68中的“(2)到(4)”分别与图69中的“(2)到(4)”相一致。另外,图68和69分别显示的是执行小区间硬越区切换的一个示例。
与在移动(7)(图66和67)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一样,终端在图68中的点(2)处开始接收常规小区的广播信息。然而,许可小区优先逻辑(私有小区优先选择功能)将起作用,从而不执行诸如越区切换的小区重选操作。结果,终端终于在来自许可小区的无线电波降至几乎不能进行正常接收的电平时的时刻向NRNC发送一越区切换请求,作为“测量报告”。
越区切换目的地是一常规小区,从而NRNC照常执行越区切换处理。这样一来,在终端退出许可小区的可接收区域时的时刻,所述终端在链路之间执行切换,并处于一种与常规基站建立了链路的状态。
<在移动[9]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70和71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许可小区(NBTS-A)移动到禁止小区(NBTS-B)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9))下,在基站控制设备处做出越区切换执行判定的系统中的操作定时及顺序。注意,图70中的“(2)到(4)”分别与图71中的“(2)到(4)”相一致。
如图71所示,在与图69所示移动(8)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中的相同定时处从终端发送测量报告(图71中的(3))。接收这个越区切换请求的NRNC能够利用注册表来执行判定处理(已经获取了IMSI,因为它处于同一NRNC中),由此识别出越区切换目的地是一禁止所述终端使用的禁止小区。因此,NRNC判定不能进行所述越区切换,并且忽视这个越区切换请求。
因此,在点(3)处将输出与在终端移至服务区域外部的情况下相同的告警声音,以提醒用户注意,并且当终端从该点向外移动(例如移至点(4))时,切断所述通信。
<在移动[10]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
图72和73分别显示了在通信中的终端从常规小区(BTS)移动到禁止小区(NBTS-B)的情况(对应于图57中的移动(10))下,在基站控制设备处做出越区切换执行判定的系统中的操作定时及顺序。注意,图72中的“(2)到(5)”分别与图73中的“(2)到(5)”相一致。
终端在点(2)处接收到来自禁止小区的广播信息。然而,由于广播信息中包含的小区ID是未在终端中注册的小区ID,因此终端无法区分所述小区是常规小区还是禁止小区。由此执行了与常规操作相同的操作,并且将报告范围用作阈值,以做出一越区切换电平判定。在终端移至点(3)时的时刻,将越区切换请求作为测量报告发送到网络侧。
然后,RNC执行与在移动(7)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中相同的处理。也就是说,RNC获取一IMSI,并且将所述IMSI添加到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请求”中,并将所述消息发送到一NRNC。所述NRNC判定在注册表中是否注册了所述IMSI与所述小区ID的成对信息,并且获得一NG结果。根据这个结果,NRNC向RNC发送一消息“无线电承载建立失败”,并且通知不能执行所述越区切换。
这样一来,来自终端的越区切换请求将被忽视,并且将通信设置为只有在能够接收到来自常规小区的无线电波的范围中才能进行。
<终端的构造与操作>
接下来描述应用于第三实施例模式的终端(例如移动电话终端)的具体构造。图74显示了所述移动电话终端内部的模块结构。在图74中,标号11表示的是一发送/接收天线,标号12是一双工器(信号合成/分离单元),标号13是一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标号14是一语音CODEC(话音信号编码处理单元),标号15是一话音麦克风,标号16是一话音扬声器,标号17是一信道CODEC(控制信号处理单元),标号18是一视频CODEC(视频信号处理单元),标号19是一小键盘(数字等的输入单元),标号20是一UIM(对应于SIM卡的用户标识符卡),标号21是一显示器(视频/字母显示单元),标号22是一电源单元,标号31是一终端控制单元。标号311和312分别表示设置在终端控制单元31中的一控制存储器(例如ROM/RAM)和一控制CPU。
在天线11接收到无线信号之后,所述信号被分为对应于各个物理信道(根据无线频率或扰码进行区分)的信号,并且无线信号处理单元13将每一个所得信号转换成一比特流。这些信号中的控制信号由控制信号处理单元17转换成控制信号数据(消息数据),并且被写入控制单元31的RAM(控制存储器311)中。
控制CPU312使用其内置软件来对所述消息进行分析并且执行处理。如果作为处理结果控制CPU312判定应该发送所述消息,则其组合所述消息并且将其写入控制存储器(RAM)311中。
控制信号处理单元17把写入控制存储器311中的消息转换成一比特流,并且将所述比特流发送到无线信号处理单元13。所述无线电信号处理单元13选择一物理信道(即,选择一扰码和一无线频率),并且所述流数据被作为无线信号从天线11发送到一基站。
控制存储器311中存储有对其注册了所述终端的个人用基站的小区ID,以及用于实现第三实施例模式中描述的功能(终端)的控制程序,其中举例来说,所述功能包括个人区域进入/退出通知功能,个人小区优先选择功能,以及允许/禁止在个人区域内部进行通信的通知功能。控制CPU312通过执行所述控制程序,在第三实施例模式的各个操作示例中所述的定时处实现如上所述的各个功能。
图75是一显示了由当前终端执行的小区选择处理的流程图,而图76则是一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模式的小区选择逻辑的流程图。图75与76所示的流程图分别显示了在通信过程中执行的处理。在没有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将意图通过执行流程图中的处理来建立链路的小区识别成一在开始进行随后可能发生的通信时将要首先使用的小区。
同样,图75中的“max[A1,A2,...An]”表示的是当存在“n”个测得小区功率时选择其中最大功率的函数。此外,图75中的“H1”表示的是一用于进行软越区切换判定的滞后功率阈值,而“H2”则表示的是一用于执行硬越区切换判定的滞后功率值。
此外,图75中的定时处理(ST4)表示所述小区选择处理是以固定时间间隔执行的循环处理。另外,图76中的流程图只显示了小区选择操作,而没有显示与对其注册了所述终端的小区(与上述“许可小区”相对应)的选择有关的通知定时(通常情况下,在选择了注册小区并将其设为当前小区时执行区域进入显示,而在当前小区从注册小区变为其他小区时执行区域退出显示)。
此外,在图76的流程图所显示的处理中,为了获取每一个小区ID(ST21),需要接收每一个小区的广播信息并从所述广播信息中提取小区ID。然而,这个处理是在不同于所述流程图中所示处理的周期中执行的,其结果存储在终端的控制存储器311中。另外,图76中的“H3”表示的是一用于注册小区选择判定的滞后值。
图75显示了常规终端根据多个小区的接收功率所执行的小区选择判定处理。这种判定处理是由控制CPU312来执行的。当终端通电(ST1)时,所述终端测量每个可接收小区的功率(ST2),并且将一接收功率最小的小区功率设为当前小区功率Pc(ST3)。
也就是说,在通电的时候对终端进行初始化,以便判定具有所述最大接收功率电平的小区即为用于通信的第一候选者。而这个小区则被称为“当前小区”。按照固定间隔为每个可接收小区执行所述小区接收功率测量。在流程图中将其表示为“定时”(ST4)。
此后,当每个可接收小区的功率测量都已结束(ST5),并且作为功率测量结果发现了与当前小区使用相同频率的“m(=自然数)”个小区接收功率(也就是与当前小区使用不同的扰码)时,将这些小区的功率设为“Pf1,Pf2,...,Pfm”。此外,如果存在使用与当前小区频率不同的频率的小区,则将其接收功率设为“Pd1,Pd2,...,Pdn”(也就是说,存在“n(=自然数)”个接收功率)。这些操作都是在ST6中执行的。
随后,选择与当前小区使用相同频率的多个小区的接收功率中的最大功率(ST7和ST8)。这时,如果存在一高于当前小区功率Pc的功率,则将这个功率设为最大小区功率,如果没有的话,则将当前小区功率Pc设为最大小区功率。
然后则将每一个满足条件“Pc-H1<Pfx”的小区以及当前小区都设置成有效候选小区(ST9)。也就是说,将通过从最大小区功率(Pc)中减去软越区切换滞后(H1)所获得的值设为一阈值,并选择功率高于该阈值的每个小区(ST9)。将每个选定小区设为有效候选小区。这意味着要对与图53中的点(2)相对应的每个小区进行搜索(在图53中显示的“报告范围”电平对应于“H1”)。
如果存在任何不同于当前小区的有效小区,则将该有效候选小区以及当前小区各设为一有效小区,并且建立与各有效小区之间的链路(如果正在执行通信)(ST10,ST14)。
这种处理是按固定间隔重复进行的。只有在有效小区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才对有效小区采取动作。也就是说,如果ST15中的判定结果是肯定的,则将目前为止已设为有效小区的小区设为非有效小区并且切断与这个小区之间的链路。另一方面,对设为新的有效小区的小区来说,将执行一链路建立过程(ST16)。这是一软越区切换。
在没有除当前小区之外的有效候选小区时(ST10;Y),首次将具有不同频率的小区设为越区切换目标候选者。在这种情况下,在具有不同频率的小区中,将具有最大功率的小区设为候选者(Py)。然而,与软越区切换情况所不同的是,在这里,即使它的接收功率超出了当前小区的接收功率,也不立即开始一越区切换。所述越区切换是在向当前小区的功率添加了判定滞后H2所获取的值(Pc+H2)低于所述候选小区的功率Py时才得到执行的(ST12;Y)。这对应于图52中的点(3)。如果当前正在进行通信,则在此时执行一硬越区切换,以便切断与当前小区之间的链路,同时建立与新的小区之间的链路(ST13)。
图76中的流程图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处理。通过用图76所示流程图来替换图75中由虚线包围的一部分流程图,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小区选择逻辑(小区选择处理)。
如图76所示,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小区选择逻辑,在对每个可接收小区执行了功率测量(ST5)之后,将得到每个可接收小区的小区ID(ST21)。此后,判定是否存在一与终端中注册的小区ID相匹配的小区ID(ST22)。如果不存在这种匹配的小区ID(ST22;N),则所述处理转到ST6。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匹配的小区ID(ST22;Y),则将具有匹配小区ID的小区(注册小区)的功率设为Px(ST23),并且判定是否满足“Pc=Px(当前小区=注册小区)”(ST24)。如果当前小区即为注册小区(ST24;Y),则处理返回到ST4。
另一方面,如果当前小区不是注册小区(ST24;N),则判定注册小区的功率Px是否超出了用于注册小区选择判定的滞后值H3(ST25)。如果Px等于或小于H3(ST25;N),则所述处理转到ST6。另一方面,如果Px超出H3(ST25;Y),则切断与小区(当前小区)Pc之间的链路,并且将Px(注册小区)设为Pc(当前小区),此外还建立与注册小区之间的链路(ST26)(硬越区切换)。
如上所述,利用依照本发明的新颖处理,所述终端使用通过广播信息接收到的小区ID、终端中注册的ID以及小区接收功率,来判定已对其接收功率进行了测量的多个小区之中是否存在其注册小区。如果不存在注册小区,则终端执行的操作与常规操作相同。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注册小区,则终端判定所述注册小区是否即为当前小区。如果注册小区是当前小区,则终端保持其与注册小区建立了链路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注册小区不是当前小区,则终端根据所述注册小区是否具有超出预定滞后功率H3的功率来判定是否应该选择注册小区。
如果注册小区的功率没有超出H3,则判定没有发现注册小区,并且所述处理返回到与常规操作相同的操作。另一方面,如果超出了H3,则新选择注册小区。这时,如果终端正在进行通信,则执行一硬越区切换。
ST25中的处理与对终端是否处于图54中的点(3)的判定相对应。另外,图54中的功率值“滞后A”与这个实施例模式中描述的H3相对应。
[第三实施例模式的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例模式,可以实现以下动作和效果。
(1)当注册终端进入个人区域时,终端识别出所述区域并且向其用户通知所述进入。结果,用户能够意识到进入了所述个人区域。另外,在终端退出所述个人区域的时候,终端识别出所述退出并且向用户通知所述退出。结果,用户能够意识到退出了所述个人区域。
(2)终端通过将较高优先级指配给个人区域来捕获一小区。结果,即使个人用基站无线电波输出很低,该个人用基站也能与注册终端进行通信。因此,无论其他外部(常规)基站的无线电波强度有多高,都可以使用个人用基站。另外,个人用基站的无线电波输出弱,由此可以节省耗电量。
(3)可以分离/区分使用个人用基站的通信与使用常规基站的通信。结果,举例来说,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服务,其中对使用个人用基站通信的费用进行打折。
(4)此外,用户能够知道他/她是否使用个人用基站来接收服务。
在第三实施例模式中,通过改变终端的构造,可以实现个人区域进入/退出通知功能、个人区域优先选择功能以及个人区域内部通信允许/禁止通知功能。
此外,通过修改和改变基站控制设备的结构,可以实现越区切换执行判定功能(其中统一禁止越区切换到个人小区或者只允许来自注册终端的越区切换)。注意,当注册表设在VLR中时,还需要对CN进行修改和改变。
除了上述要点之外,可以使用已有的基站、基站管理设备(RNC)以及CN,来构造依照第三实施例模式的移动电话网络系统。此外,在这里没有向个人用基站注册已有终端,由此统一禁止所述终端使用个人用基站。结果,可以在不影响已有系统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
此外,如果还对已有的基站管理设备(RNC)进行改变,则可以判定每个终端是否可以越区切换到个人用基站,并且只为注册终端执行在常规基站与个人用基站之间的越区切换。
<第四实施例模式>
接下来描述的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模式。为了执行本发明,非常重要的是,如何在普通人的家中安装小型基站(NBTS),以及如何将其连接到移动电话公司的网络。当然,也可以直接从移动电话公司将线路拉到家中安装的小型基站。然而,在每家重新安装线路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在下文中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引入这种小型基站。
图77显示了用于引入根据本发明的小型基站系统的一种方法的示例。近来,已经将诸如ADSL的宽带线路引入到普通人的家中,以便接入因特网。
在这种住宅中,安装了ADSL调制解调器,它是一信号转换设备,其中将网络侧设为电话公司的电话线路,而将执行因特网接入的个人计算机(PC)端侧设为IP接口。ADSL调制解调器是一中继设备,它将PC连接到因特网,并且能够在使用IP分组的情况下透明地进行与接入目的地的数据通信。
为了将使用这种ADSL调制解调器的因特网连接系统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基站系统,为小型基站(NBTS101)提供了一IP接口,并且为小型基站管理设备(NRNC102)也提供了一IP接口。
也就是说,NBTS101和NRNC102被构造得执行消息发送/接收,其中将IP(网际协议)用作网络层的协议。此外,在NRNC102与已有移动电话网络的交换机(MMS103)之间设置了用于在IP接口与应用于移动电话网络的ATM接口之间进行转换的转换设备104,并且NRNC102通过转换设备104连接到已有的移动电话网络。
利用这种结构,在转换设备104处,将从NRNC102到移动电话网络的消息转换成了一基于ATM的消息,并且经由MMS103将其传送到一上位网络(CN)或另一基站控制设备(RNC)。此外,从MMS103发送到NRNC102的消息则由转换设备104转换成一基于IP的消息。而NRNC102则将来自转换设备104的基于IP的消息发送(中继)到NBTS101,并且创建一基于NBTSIP的消息并将其发送到NBTS101。
NRNC102经由一条线路连接到一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SP),由此能在IP分组级上与NBTS101进行通信。更详细的说,NRNC102与构成ISP(ISP网络)中的设施的边缘路由器之一(边缘路由器E1)相连接。另一方面,举例来说,NBTS101经由普通人住宅中的路由器106(例如家用路由器或SOHO路由器)而与一ADSL调制解调器相连接。
ADSL调制解调器经由电话公司网络的线路连接设备(DSLAM)连接到一个ISP边缘路由器(边缘路由器E2)。所述边缘路由器E2则与边缘路由器E1相连接。注意,作为一种从ADSL调制解调器到ISP(边缘路由器E2)的网络结构,在这里可以使用常规的ADSL接入网络结构。这样一来,NBTS是经由路由器连接到所述ISP网络的。
利用这种结构,NBTS101能够创建一基于IP的消息并将其发送到NRNC102,此外还能够从NRNC102接收一基于IP的消息。另外,利用这种结构,NBTS101处于一种始终连接到因特网(ISP)的状态,从而NBTS101始终能够对与发至终端的呼叫终接以及来自终端的呼叫始发有关的消息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在这里为NBTS101提供了一创建和发送基于IP的消息以及接收基于IP的消息的功能(IP接口部分),并且还为NRNC102提供了一创建、接收和发送(中继)基于IP的消息的功能(IP接口部分)。
利用这种结构,可以使用ISP作为中继装置,来实现基站系统。结果,在为NBTS101注册的终端使用NBTS101来执行会话(包括呼叫始发和呼叫终接)的时候,在NBTS101与NRNC102之间经由ISP网络来执行基于IP的通信。另一方面,在经由另一BTS来执行会话的时候,经由常规的基于ATM的移动电话网络进行通信。也就是说,通信信道是根据终端使用BTS还是使用NBTS而发生变化的。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获得以下益处。也就是说,可以在ISP网络中汇总来自与同一ISP订立合同的多个家庭中安装的多个NBTS的信号。此外,通过使用大容量线路连接ISP网络与NRNC,可以在同一NRNC中容纳多个NBTS。而且,在ISP网络侧,没有对其通过允许IP分组经过网络来实现因特网接入的作用进行改变,因此不会特别要求安装新的设备。
因此,如图77所示,(1)为小型基站(NBTS)及其管理设备(NRNC)分别提供一IP接口,(2)在IP接口与已有移动电话网络的交换机(MMS)的ATM接口之间提供转换设备,以及(3)使用ISP与移动电话公司之间的线路连接设备(DSLAM),就已足够了。利用这种结构,可以构造一种用于以低成本引入个人用基站系统的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模式,在小型基站系统中,为基站和基站管理设备中的每一个都提供了一IP接口,所述小型基站与一用于将引入家中的电话线转换成因特网接入线路的设备的IP接口相连接,此外还将一提供作为服务的因特网接入线路的因特网接入供应商(ISP)的设备经由线路连接到移动电话网络。利用这种结构,为基站管理设备提供了IP接口,并且所述基站管理设备与连接到所述ISP的线路相连接。此外,将在IP接口与移动电话公司的网络侧交换机的ATM接口之间执行转换的设备置于基站管理设备与交换机之间,并且使基站管理设备与交换机二者相互连接,由此构造了一个网络。结果,可以为旨在容纳移动电话网络中的家用小型基站的移动电话小型基站系统实现一引入系统。
尽管以上仅仅对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在没有实质脱离本发明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情况下,可以对所述示范性实施例进行多种修改。因此,所有这些修改都视为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内。

Claims (27)

1、一种终端状态控制系统,包括:
注册表,其中注册有与被允许使用一特定基站的终端有关的信息;
判定装置,用于通过参照所述注册表来判定一已进入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的终端是否为在所述注册表中注册的终端;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终端是注册终端时,则将该终端置于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而在所述终端不是注册终端时,则将该终端置于不能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以接收到从所述终端传送的位置更新请求作为触发,所述判定装置通过获取基站指定信息和所述终端的终端标识信息来判定所述终端是否为所述注册终端,并且判定在所述注册表中是否注册有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和所述终端标识信息,其中所述基站指定信息用于指定接收到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基站,并且
如果所述终端是注册终端,则所述控制装置批准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如果所述终端不是注册终端,则所述控制装置拒绝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终端被构成得,在从一基站接收到的位置区域标识符由于小区之间的移动而改变的时候发送所述位置更新请求,并且
所述终端状态控制系统还包括:
给予装置,用于为所述特定基站提供一用于该特定基站的位置区域标识符,作为所述特定基站在其小区中广播的位置区域标识符,其中所述位置区域标识符不同于在与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相邻的小区中广播的位置区域标识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给予装置设置在一用于管理和控制所述特定基站的基站控制设备中,并且
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包括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用于将包含在广播信息中的、所述特定基站所属位置区域的位置区域标识符,转换成用于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位置区域标识符,其中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从一位置管理设备接收所述广播信息并将其传送到所述特定基站,所述位置管理设备对处于所述特定基站所属的所述位置区域中的每个终端的位置进行管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转换装置将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用于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位置区域标识符,转换成所述特定基站所属的所述位置区域的所述位置区域标识符,其中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从所述特定基站接收所述位置更新请求并将其传送到所述位置管理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4和5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位置管理设备包括一管理表,该管理表用于对每个终端独有的标识信息、所述终端所处位置区域的位置区域标识符以及临时分配给所述终端的临时标识信息进行管理,并且
所述注册表和所述判定装置设置在所述位置管理设备中,
其中,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将所述特定基站的标识信息添加到从所述特定基站接收到的位置注册请求中,并且将所述位置注册请求传送到所述位置管理设备,并且
所述判定装置从由所述位置管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位置注册请求中获取所述基站的标识信息,作为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并且如果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终端标识信息为所述终端临时标识信息,则所述判定装置进一步从所述管理表中获取所述终端独有的对应标识信息,并且判定在所述注册表中是否注册有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和所述终端独有的标识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位置管理设备判定是否可以批准来自所述终端的位置更新请求,
其中,如果不能允许进行位置更新,则所述位置管理设备向所述终端传送更新拒绝,而如果可以允许进行所述位置更新,则使所述判定装置执行判定处理,
其中,作为所述判定处理的结果,如果判定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则向所述终端传送对于所述位置更新的许可,而如果判定不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则向所述终端传送对于所述位置更新的拒绝。
8、根据权利要求4和5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注册表和所述判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中,并且
所述判定装置获取由所述基站控制设备管理的所述特定基站的标识信息,作为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并且如果由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从所述特定基站接收到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信息是临时标识信息,则所述判定装置通过查询所述终端来获取所述终端独有的标识信息,并且判定在所述注册表中是否注册有所述基站指定信息以及所述终端独有的所述标识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当所述基站控制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位置更新请求时,所述判定装置在所述位置更新请求被传送到所述位置管理设备之前执行判定处理,并且
作为判定结果,如果所述判定装置判定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则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向所述位置管理设备传送所述位置更新请求,而如果所述判定装置判定不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则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向所述终端传送对于所述位置更新请求的更新拒绝。
10、根据权利要求3、4、5和7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当在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终端置于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之后出现一针对所述终端的呼叫终接请求时,所述位置管理设备从所述呼叫终接请求的传输装置接收到一关于与所述呼叫终接请求的传送目的地对应的位置区域的查询,从所述注册表中获取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并且将所述特定基站的标识信息连同一对应的位置区域标识符一起通知所述传输装置,基于所获取的位置区域标识符及所述特定基站的基站指定信息,所述传输装置将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仅传送到对所述特定基站进行控制的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并且
在接收到所述呼叫终接请求时,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将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传送到所述基站控制设备所控制的各个基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传输装置对所述呼叫终接请求提供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并且
在接收到所述呼叫终接请求的时候,所述基站控制设备根据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基站指定信息,将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仅传送到所述特定基站。
12、根据权利要求8和9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在由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终端置于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进行通信的状态下之后,当接收到一针对所述终端的呼叫终接请求时,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从所述转换表中,获取与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对应的所述特定基站的基站指定信息,并且根据所获取的基站指定信息将所述呼叫终接请求仅传送到所述特定基站。
13、根据权利要求4到12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对所述特定基站进行控制的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一致拒绝来自其他基站控制设备的越区切换请求。
14、根据权利要求4到12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对于来自另一基站控制设备的越区切换请求,对所述特定基站进行控制的所述基站控制设备根据所述注册表的注册内容,来判定作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目标的终端是否为被许可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终端,
其中,如果所述目标终端是被许可的终端,则所述基站控制设备批准所述越区切换请求,如果所述目标终端不是被许可的终端,则所述基站控制设备拒绝所述越区切换请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在接收到来自所述终端的呼叫始发时,所述另一基站控制设备从所述终端获取所述终端独有的标识信息,将所述终端独有的标识信息添加到来自所述终端的所述越区切换请求中,并且将所述越区切换请求传送到对所述特定基站进行控制的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并且
对所述特定基站进行控制的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从所述越区切换请求中获取执行所述判定处理所必需的、所述终端独有的标识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还包括:
网际协议接口部,设置在所述特定基站与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之间,所述基站控制设备管理并控制所述特定基站并且执行所述特定基站与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之间的网际协议通信,和
转换设备,设置在所述基站控制设备与包括其他基站控制设备及所述位置管理设备的网络的交换机之间,并且用于执行所述网际协议接口与应用于所述交换机的另一接口之间的转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特定基站经由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网络连接到所述基站控制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其中,如果所述特定基站始终连接到所述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网络,并且处于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中的终端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则所述特定基站将对来自所述终端的呼叫始发和/或传送至所述终端的呼叫终接进行控制。
19、一种终端,包括:
检测装置,用于对进入和退出所述终端被允许使用的特定基站的小区进行检测;和
通知装置,用于向所述终端的用户通知进入和退出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还包括:
第二通知装置,用于在所述终端目前正在进行通信的时候,向所述终端的用户通知是否使用所述特定基站来进行通信。
21、根据权利要求19和20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终端,还包括: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所述特定基站的标识信息,
其中,所述检测装置接收从所述终端能够与其通信的至少一个基站定期发送的基站标识信息,并且如果接收到的标识信息中包含有与所述存储装置中所存储的标识信息相匹配的标识信息,则检测到所述终端已进入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终端,
其中,在所述终端进入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之后,当不能从所述特定基站接收到所述标识信息时,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终端已退出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还包括:
选择装置,在对所述终端可与其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中的一个进行选择时,如果所述特定基站包含在所述多个基站之中,则所述选择装置优先选择所述特定基站。
24、一种基站控制设备,用于管理并控制一特定基站,该特定基站只能由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终端使用,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包括:
用于从另一基站控制设备接收一涉及越区切换的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越区切换的越区切换目的地是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和
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来自所述另一基站控制设备的所述消息一致拒绝进行与所述越区切换有关的处理。
25、一种基站控制设备,用于管理并控制一特定基站,该特定基站只能由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终端使用,所述基站控制设备包括:
注册表,其中注册有与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有关的信息;
判定装置,用于对越区切换目的地为所述特定基站的小区的越区切换请求,通过参照所述注册表来判定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是否即为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在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是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时,执行与所述越区切换有关的处理,而在发出所述越区切换请求的终端不是被允许使用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终端时,则拒绝进行所述越区切换。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控制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参照从所述另一基站控制设备接收到的、为确保用于向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越区切换的资源的请求,不向所述特定基站传送资源确保请求,而向所述另一基站控制设备传送资源确保失败消息,由此拒绝所述越区切换。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控制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参照从所述另一基站控制设备接收到的为确保用于向所述特定基站的所述越区切换的资源的请求,不向所述特定基站传送资源确保请求,而向所述另一基站控制设备传送资源确保失败消息,由此拒绝所述越区切换。
CNB2004100826338A 2003-09-26 2004-09-27 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452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36250A JP4318520B2 (ja) 2003-09-26 2003-09-26 端末の状態制御システム
JP2003336250 2003-09-26
JPJP2003336250 2003-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2110A true CN1602110A (zh) 2005-03-30
CN100574525C CN100574525C (zh) 2009-12-23

Family

ID=34191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263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4525C (zh) 2003-09-26 2004-09-27 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7738922B2 (zh)
EP (1) EP1519613B1 (zh)
JP (1) JP4318520B2 (zh)
CN (1) CN100574525C (zh)
DE (1) DE602004027585D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54865A1 (en) * 2007-06-18 2008-12-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ell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S7792530B2 (en) 2006-07-11 2010-09-07 Broadcom Corporation Facilitating use of a restricted base tranceiver station
CN101861748A (zh) * 2007-11-22 2010-10-13 京瓷株式会社 越区切换方法以及利用了该方法的控制装置和终端装置
CN101888698A (zh) * 2010-07-01 2010-11-17 黎英征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寻呼方法
CN101960893A (zh) * 2008-03-26 2011-01-2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资源控制方法、无线电台站设备、存储无线电台站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及无线电通信系统
CN102057726A (zh) * 2008-06-10 2011-05-11 阿尔卡特朗讯美国公司 处理移动设备到受限制区域的漫游的方法
US7949336B2 (en) 2006-07-11 2011-05-24 Broadcom Corporation Access control in a cellular system
CN102224752A (zh) * 2008-11-25 2011-10-1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基站和通信控制系统
CN101499945B (zh) * 2008-01-31 2011-11-0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认证信息登记系统
US8224323B2 (en) 2007-05-10 2012-07-17 Zte (Usa) Inc. Enhanced timer based registra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2804883A (zh) * 2009-05-11 2012-11-28 司亚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位置更新的方法和系统
CN107181556A (zh) * 2008-03-21 2017-09-19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搜索封闭订户组小区的方法和wtru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5222B1 (en) * 2000-01-10 2006-12-26 Qualcomm,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RR-level regist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86952B1 (en) * 2000-02-09 2009-02-03 Alcatel-Lucent Usa Inc. Facilitated security for handoff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01097548A1 (en) * 2000-06-14 2001-12-20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a location registration
TW552815B (en) * 2002-03-05 2003-09-11 Ind Tech Res Inst Reallocation method for a distributed GGSN system
US7885644B2 (en) * 2002-10-18 2011-02-08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of providing landline equivalent location information over a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40008B2 (en) * 2002-10-18 2009-12-29 Kineto Wireles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the coverage area of a 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n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69859B2 (en) * 2003-10-17 2008-05-06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subscriber
US7940746B2 (en) 2004-08-24 2011-05-10 Comcast Cable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cating a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device connected to a network
US7184760B2 (en) * 2004-12-29 2007-02-27 M-Stack Limited Air interface managemen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7990888B2 (en) * 2005-03-04 2011-08-02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network reachability detection
US7933598B1 (en) 2005-03-14 2011-04-26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effecting handover in integrated wireless systems
US7801525B2 (en) * 2005-03-25 2010-09-21 Alcatel-Lucent Usa Inc. Network support for paging channel and access channel optimization
JP4552728B2 (ja) * 2005-03-28 2010-09-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費用算出方法
US20060234702A1 (en) * 2005-04-19 2006-10-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lective transmission of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service information
US8059672B2 (en) 2005-05-18 2011-11-15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wireless base stations and service nodes
JP4725955B2 (ja) * 2005-06-30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メッセージ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DE102005036583A1 (de) * 2005-07-21 2007-02-01 T-Mobile International Ag & Co. K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Optimierung der Betriebsbereitschaftszeiten und Zellwechselperformance von mobilen Endgeräten
KR100810207B1 (ko) * 2005-07-22 2008-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 교환 기반의 네트워크에서 코어 네트워크 개체들 간의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치
DE202005021930U1 (de) * 2005-08-01 2011-08-08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Faseroptische Auskoppelkabel und vorverbundene Baugruppen mit Toning-Teilen
WO2007015067A2 (en) * 2005-08-01 2007-02-08 Ubiquisys Limited Local area cellular basestation
JP4676275B2 (ja) * 2005-08-04 2011-04-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位置登録方法
JP4615396B2 (ja) * 2005-08-23 2011-01-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ロケーションレジスタ及び収容移管制御方法
JP5080481B2 (ja) * 2005-10-04 2012-11-21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Ip接続の無線基地局に対する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制御局の選択
EP1981305B1 (en) 2005-10-04 2013-06-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 paging method, a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a base station device for executing the same
US20070082667A1 (en) * 2005-10-06 2007-04-1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Process for migrating a mobile station identity from a mobile identification number to an international mobile station identity
CN101176356B (zh) * 2005-10-18 2012-06-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避免ue测量报告干扰的服务无线网络控制器的重定位方法
CN100428853C (zh) * 2005-10-19 2008-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基站环境下用户站接入基站的控制方法
WO2007058024A1 (ja) * 2005-11-16 2007-05-24 Nec Corporation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コアネットワーク、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収容ネットワーク選択方法
JP4754335B2 (ja) * 2005-11-28 2011-08-24 Kddi株式会社 無線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制御方法
PL1796408T3 (pl) * 2005-12-09 2008-11-28 Siemens Ag Radiokomunikacja po włączeniu stacji abonenckiej
US7983174B1 (en) 2005-12-19 2011-07-19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agnosing a fault in a network path
CA2634643A1 (en) * 2005-12-23 2007-06-2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Validating user identity by cooperation between core network and access controller
US7912934B1 (en) 2006-01-09 2011-03-22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network probes
US8441919B2 (en) 2006-01-18 2013-05-14 Cisco Technology, Inc. Dynamic protection against failure of a head-end node of one or more TE-LSPs
JP4772551B2 (ja) * 2006-03-24 2011-09-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可搬型基地局装置及び課金方法
GB0607084D0 (en) * 2006-04-07 2006-05-17 Nokia Corp Managing connection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1845741B1 (en) * 2006-04-12 2013-03-13 Alcatel Lucent Mobility management method for mobile terminals in a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equip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US7941144B2 (en) * 2006-05-19 2011-05-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ccess contro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93046B2 (en) * 2006-06-05 2010-04-06 Tellabs San Jos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network connectivity via label switched path(s)
JP2007329542A (ja) * 2006-06-06 2007-12-20 Nec Corp ゲートウェイサーバ、セキュリティ保証システム、そ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07147142A2 (en) 2006-06-16 2007-12-21 Openwave Systems Inc. Wireless user based notification system
KR100959336B1 (ko) * 2006-06-23 2010-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인접 셀 간섭을 줄이기 위한장치 및 방법
US7961690B2 (en) * 2006-07-07 2011-06-14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 switch network architecture implementing mobility areas within a mobility domain
US7826869B2 (en) * 2006-07-07 2010-11-02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Mobility relay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layer 3 mobility control traffic and peering sessions to provide scalability in large wireless switch networks
CN100499866C (zh) * 2006-07-14 2009-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接入点提供充足lai/rai的方法和系统
US7889641B2 (en) * 2006-07-18 2011-02-15 Opnet Technologies, Inc. Path flow formulation for fast reroute bypass tunnels in MPLS networks
GB0619179D0 (en) 2006-09-29 2006-11-08 Ip Access Ltd Telecommunications access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R2907302A1 (fr) * 2006-10-17 2008-04-18 France Telecom Procede et systeme de mobilite personnalisee par l'utilisateur dans un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mobile
CN101529854B (zh) * 2006-10-17 2012-12-26 法国电信公司 用于控制服务接入的系统和对应方法、控制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
US8320331B2 (en) * 2006-10-27 2012-1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a position of an access poi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2530981B1 (en) 2006-10-30 2018-04-1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rouping of tracking area
US20080132239A1 (en) * 2006-10-31 2008-06-05 Amit Khetawat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enable hand-in for femtocells
US7990927B2 (en) * 2006-10-31 2011-08-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263274A1 (en) * 2006-11-22 2011-10-27 David Fox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devices
JP4884240B2 (ja) * 2007-01-17 2012-02-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位置登録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GB2446738C (en) 2007-02-02 2014-10-01 Ubiquisys Ltd Basestation measurement modes
GB2449532B (en) 2007-02-23 2009-05-27 Ubiquisys Ltd Basestation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019331B2 (en) * 2007-02-26 2011-09-13 Kineto Wireless, Inc. Femtocell integration into the macro network
JP4684349B2 (ja) * 2007-03-15 2011-05-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ノード
CN101287284B (zh) * 2007-04-13 2012-04-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US8072953B2 (en) * 2007-04-24 2011-12-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ome Node-B identification and access restriction
CN102006333B (zh) 2007-06-11 2012-1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安装软件组件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JP4989336B2 (ja) 2007-06-27 2012-08-0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呼受付制御方法及び無線制御装置
US8111627B2 (en) * 2007-06-29 2012-02-07 Cisco Technology, Inc. Discovering configured tunnels between nodes on a path in a dat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4897613B2 (ja) * 2007-08-13 2012-03-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状態制御方法
US8923212B2 (en) 2007-08-17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S20090086691A1 (en) * 2007-10-01 2009-04-02 Qual 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handling of access terminals camped onto an access point base station
US9198122B2 (en) * 2007-10-12 2015-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rvice redirection background
US8948749B2 (en) * 2007-10-12 2015-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acquisition of access point base stations
GB2454649B (en) 2007-10-26 2012-05-30 Ubiquisys Ltd Cellular basestation
BRPI0820408A2 (pt) * 2007-10-29 2015-05-19 Ntt Docomo Inc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móvel, estação base e estação móvel
JP5177498B2 (ja) * 2007-12-10 2013-04-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2009147531A (ja) * 2007-12-12 2009-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20090069472A (ko) * 2007-12-26 2009-07-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휴대단말의 위치 업데이트 방법 및 장치
US20090197606A1 (en) * 2008-01-31 2009-08-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High-speed serving cell change
US9467923B2 (en) * 2008-02-07 2016-10-11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cation-based prearranged hand-off
US8355725B2 (en) * 2008-02-08 2013-0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node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4629797B2 (ja) * 2008-02-18 2011-02-0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位置登録方法、ハンドオーバ方法、交換局、移動局及び無線制御局
JP4592769B2 (ja) * 2008-02-27 2010-1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および移動機
WO2009110565A1 (ja) 2008-03-05 2009-09-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WO2009123235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交換局及び特定無線基地局
JP5047038B2 (ja) * 2008-04-09 2012-10-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位置登録方法、無線制御局及び交換局
JP5173556B2 (ja) * 2008-04-24 2013-04-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収容サーバ
JP5123727B2 (ja) * 2008-04-28 2013-01-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JP2009296230A (ja) * 2008-06-04 2009-12-17 Nec Corp 伝送ネットワーク、伝送装置、伝送ネットワークの回線切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143991B2 (en) * 2008-06-13 2015-09-22 Fujitsu Limited Seamless handover of a mobile station from a macro base station to a privately accessible femto base station
US9049581B2 (en) 2008-06-23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tilizing system access sequences to request resources for GCI report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2595399B (zh) * 2008-06-23 2017-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密钥衍生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0004608A1 (ja) * 2008-07-07 2010-01-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およ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制御方法
FR2934107B1 (fr) * 2008-07-17 2010-08-27 Alcatel Lucent Methode de gestion d'un reseau de telecommunication et equipements associes
JP5121624B2 (ja) * 2008-08-08 2013-01-1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回線交換局
JP2010041652A (ja) 2008-08-08 2010-02-18 Fujitsu Ltd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検出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装置
WO2010019970A1 (en) * 2008-08-15 2010-02-18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 home node b cell update handling
JP5169635B2 (ja) 2008-08-29 2013-03-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サービスフロー確立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サービスフロー確立方法
JP5417780B2 (ja) 2008-09-18 2014-02-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端末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
KR101472749B1 (ko) * 2008-09-25 2014-1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Home eNB에서 단말의 수락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7937492B1 (en) 2008-09-30 2011-05-03 Juniper Networks, Inc. LSP ping and traceroute for bypass tunnels
EP2332377B1 (en) 2008-10-02 2016-07-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rea identifier replac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348759A4 (en) 2008-10-14 2014-03-19 Fujitsu Optical Components Ltd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KR20100042204A (ko) * 2008-10-15 2010-04-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위치갱신 수행방법
US20100118705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seamless transfer of a mobile station to a neighboring base station in an overload condition
JP5126042B2 (ja) * 2008-12-16 2013-01-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小型無線基地局、及び制御方法
JP5112523B2 (ja) 2009-02-09 2013-01-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経路の設定方法、及び管理装置
JP5287361B2 (ja) * 2009-03-04 2013-09-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903413B2 (en) * 2009-03-20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cell manag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165032B1 (en) * 2009-03-27 2012-04-24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liveliness detection
KR20140091073A (ko) 2009-05-04 2014-07-18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사용자 장비에 허용된 액세스 권리들에 관하여 셀 및 셀을 서빙하는 라디오 기지국을 사용자 장비에 알림
JP5424314B2 (ja) 2009-07-21 2014-02-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ェムトセル用基地局、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mapgw装置、通信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装置のプログラム
EP3173810B1 (en) 2009-08-13 2019-12-1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positioning measurements
GB2473882A (en) * 2009-09-29 2011-03-30 Nec Corp Allocation of temporary identifiers to mobile devices connecting to home node base stations
US8666403B2 (en) * 2009-10-23 2014-03-0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facilitating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KR101086540B1 (ko) 2009-11-03 2011-11-23 주식회사 팬택 소형 기지국 진입을 위한 단말,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US8743688B2 (en) * 2009-12-11 2014-06-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controlling internet protocol packet handling in a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
JP2013514675A (ja) * 2009-12-18 2013-04-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常サービスの再開のための方法、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US8699488B2 (en) * 2009-12-30 2014-04-15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odification of peer-to-peer based feature network based on changing conditions / session signaling
CN104602295A (zh) 2010-01-08 2015-05-0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Wtru以及在无线通信中使用的方法
KR101634214B1 (ko) * 2010-01-18 2016-06-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공중 이동 통신망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CN101795434A (zh) * 2010-03-01 2010-08-0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区域通信的控制方法及终端
KR101612299B1 (ko) * 2010-03-12 2016-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간섭을 제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373690B2 (ja) * 2010-04-16 2013-1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メインユニット、無線アクセスユニット及び通信方法
JP5394331B2 (ja) * 2010-06-21 2014-01-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
JP4975151B2 (ja) * 2010-08-11 2012-07-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機、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セル情報報告方法
US9173119B2 (en) * 2010-09-24 2015-10-27 Nec Corporation Gateway, server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gateway system
US8937924B2 (en) 2010-09-28 2015-01-20 Blackberry Limited Releasing connections with local GW when UE moves out of residential/enterprise network coverage
EP4213537A1 (en) 2010-09-28 2023-07-19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in a core network,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and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JP5588817B2 (ja) * 2010-10-14 2014-09-10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WiMAXローミング通信システム
EP2466789A1 (en) * 2010-12-15 2012-06-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ssage passing to assure deletion of label switched path
JP5620808B2 (ja) * 2010-12-24 2014-11-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通信管理装置、移動機、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管理方法
KR101728371B1 (ko) * 2011-01-07 2017-04-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고속의 이동 단말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2595343B (zh) * 2011-01-12 2016-01-1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送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JP5031112B2 (ja) * 2011-02-24 2012-09-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緊急情報通知システム
US9066312B2 (en) * 2011-03-03 2015-06-23 Acer Incorporat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location registration methods
CN102695157A (zh) * 2011-03-23 2012-09-26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终端及其位置更新方法
KR20140050579A (ko) * 2011-04-03 2014-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위치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WO2012164826A1 (ja) * 2011-06-01 2012-12-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訪問者認証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訪問者認証方法
US8504041B2 (en) * 2011-06-08 2013-08-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elements providing communications with pooled switching center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934335B2 (en) * 2011-08-30 2015-01-13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loop free alternative coverage
CN103124431A (zh) * 2011-11-21 2013-05-2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区域定位监控方法、系统以及终端
CN103164747B (zh) * 2011-12-13 2020-01-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一种战场抢修资源重组优化决策方法
ES2883576T3 (es) * 2012-01-06 2021-12-09 Alcatel Lucent Reducir la carga debido al reporte de cambios de información a un controlador de política y/o carga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EP2648465B1 (en) * 2012-04-06 2017-02-01 Acer Incorporat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location registration methods
JP5598525B2 (ja) * 2012-10-29 2014-10-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小型無線基地局、及び制御方法
US9374285B1 (en) 2013-02-07 2016-06-21 Big Switch Network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network topologies
US9473392B2 (en) * 2013-05-06 2016-10-18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idspan re-optimization of traffic engineered label switched paths
US10020984B1 (en) 2014-01-10 2018-07-10 Juniper Networks, Inc. RSVP local protection signaling reduction
US9590894B2 (en) 2014-10-27 2017-03-07 Juniper Networks, Inc. Establishing label switched paths having refresh interval independent fast reroute facility protection
US9660860B1 (en) 2014-12-30 2017-05-23 Juniper Networks, Inc. Path computation delay timer i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ed networks
EP3348084A1 (en) * 2015-09-07 2018-07-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redundancy of a vlr database of a virtualized msc
US10136318B1 (en) 2017-06-21 2018-11-2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uthentication device selection to facilitate authentication via an updateable subscriber identifier
US20190014095A1 (en) 2017-07-06 2019-01-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provisioning of an out-of-band pseudonym over a secure communication channel
JP7186013B2 (ja) * 2018-04-27 2022-12-08 エヌ・ティ・ティテレコン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および管理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5466B2 (ja) * 1989-08-24 1996-10-1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位置登録方法
US5255307A (en) 1992-05-07 1993-10-19 Sony Electronics Inc. Status indicator control for cellular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WO1994005128A1 (en) 1992-08-11 1994-03-03 Fujitsu Limited Position registration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JPH06245255A (ja) 1993-02-15 1994-09-02 Hitachi Ltd 個人情報に基づく移動体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H0738627A (ja) * 1993-07-15 1995-02-07 Casio Comput Co Ltd 無線電話機及び無線送受信機
FI100076B (fi) 1995-01-04 1997-09-1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Johdottoman tilaajaliitännän toteuttava radiojärjestelmä
JP3015705B2 (ja) 1995-02-28 2000-03-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話装置及び携帯電話システム
US5598459A (en) 1995-06-29 1997-01-28 Ericsson Inc. Authentication and handover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adio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GB2315193B (en) 1996-07-10 2000-11-15 Orange Personal Comm Serv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H1065801A (ja) * 1996-08-26 1998-03-06 Nec Corp 移動機識別方式
JPH10108245A (ja) 1996-09-30 1998-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Phs移動局
GB2322041B (en) * 1997-02-05 2001-09-19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Intelligent network searching for a multi mode phone
JPH10257548A (ja) 1997-03-11 1998-09-25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無線電話システム
FI972396A (fi) 1997-06-05 1998-12-06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Kanavanvaihto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FR2771583B1 (fr) * 1997-11-27 2004-09-24 Alsthom Cge Alkatel Procede de cooperation entre entites d'un reseau cellulaire de radiocommunications mobiles, lors de transferts de communications intercellulaires
JP2000004481A (ja) 1998-06-17 2000-01-07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機
JP2947280B1 (ja) * 1998-07-28 1999-09-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位置登録制御方法
JP3080076B2 (ja) * 1998-07-30 2000-08-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一斉呼出信号送出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送出方法並びに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KR100300350B1 (ko) * 1998-10-20 2001-09-06 윤종용 휴지상태의이동전화기감지장치및방법
US6782262B1 (en) * 1998-10-28 2004-08-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Self-tuning sufficient signal strength threshold
US6275706B1 (en) * 1998-11-09 2001-08-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nd identifying hierarchical overlapping radio coverage areas
FI112908B (fi) 1999-03-09 2004-01-30 Nokia Corp Menetelmät, verkko, verkkoelementti ja matkaviestin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n soluun leiriytymiseksi
US7003297B2 (en) 1999-04-06 2006-0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artial support of mobility between radio access networks
JP4105824B2 (ja) * 1999-06-10 2008-06-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識別子割当て方法
JP2001189950A (ja) * 1999-12-28 2001-07-10 Fujitsu Ltd 移動加入者の移動を制限するサービスを提供する無線交換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適用される移動交換局
US20020111166A1 (en) 2001-02-12 2002-08-15 Opuswave Network,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a prefer red cel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603968B2 (en) * 2001-06-22 2003-08-05 Level Z, L.L.C. Roa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with dynamic modification of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US6470187B1 (en) * 2001-07-18 2002-10-22 Howard Rosen Multi-base station cordless telephone
US20030040314A1 (en) * 2001-08-21 2003-02-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on area updating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US20030063613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Carpini Walter Joseph Label switch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th restoration
US20030114169A1 (en) * 2001-12-14 2003-06-19 Hitachi,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mobile station
US7170895B2 (en) * 2002-03-29 2007-01-30 Tropic Networks Inc. Switch and a switching apparatus f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04147021A (ja) * 2002-10-23 2004-05-20 Ntt Docomo Inc 経路制御システム、経路制御装置、及び経路制御方法
CA2744878A1 (en) * 2003-02-21 2004-09-02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a path trouble in a communcation network
US7406032B2 (en) * 2005-01-06 2008-07-29 At&T Corporation Bandwidth management for MPLS fast rerouting
US7586841B2 (en) * 2005-05-31 2009-09-08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gainst failure of a TE-LSP tail-end node
JP4621086B2 (ja) * 2005-07-25 2011-01-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通信網、ノード装置および経路故障救済方法
CN1909501A (zh) * 2005-08-05 2007-0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端到端业务快速收敛的方法和路由设备
JP4758259B2 (ja) * 2006-01-31 2011-08-24 株式会社クラウド・スコープ・テクノロジーズ ネットワーク監視装置及び方法
US7782847B2 (en) * 2006-10-19 2010-08-24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system for verifying connectivity of multi-segment pseudo-wires by tracing
US7920466B2 (en) * 2007-01-11 2011-04-05 Cisco Technology, Inc. Protection of hierarchical tunnel head-end nodes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92530B2 (en) 2006-07-11 2010-09-07 Broadcom Corporation Facilitating use of a restricted base tranceiver station
US7949336B2 (en) 2006-07-11 2011-05-24 Broadcom Corporation Access control in a cellular system
CN101415230B (zh) * 2007-05-10 2013-06-19 中兴通讯美国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增强的基于定时器的注册方法
US8224323B2 (en) 2007-05-10 2012-07-17 Zte (Usa) Inc. Enhanced timer based registra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423069B2 (en) 2007-06-18 2013-04-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ell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WO2008154865A1 (en) * 2007-06-18 2008-12-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ell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S8224321B2 (en) 2007-06-18 2012-07-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ell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CN101330722B (zh) * 2007-06-18 2012-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接入控制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CN101861748A (zh) * 2007-11-22 2010-10-13 京瓷株式会社 越区切换方法以及利用了该方法的控制装置和终端装置
CN101499945B (zh) * 2008-01-31 2011-11-0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认证信息登记系统
CN107181556B (zh) * 2008-03-21 2019-09-0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搜索封闭订户组小区的方法和wtru
CN107181556A (zh) * 2008-03-21 2017-09-19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搜索封闭订户组小区的方法和wtru
US8688158B2 (en) 2008-03-26 2014-04-01 Nec Corporatio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thod, radio station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radio station control progra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60893B (zh) * 2008-03-26 2014-06-0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资源控制方法、无线电台站设备、存储无线电台站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及无线电通信系统
CN101960893A (zh) * 2008-03-26 2011-01-2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资源控制方法、无线电台站设备、存储无线电台站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及无线电通信系统
CN102057726A (zh) * 2008-06-10 2011-05-11 阿尔卡特朗讯美国公司 处理移动设备到受限制区域的漫游的方法
CN102224752A (zh) * 2008-11-25 2011-10-1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基站和通信控制系统
CN102804883A (zh) * 2009-05-11 2012-11-28 司亚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位置更新的方法和系统
CN101888698B (zh) * 2010-07-01 2014-05-21 黎英征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寻呼方法
CN101888698A (zh) * 2010-07-01 2010-11-17 黎英征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寻呼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88221A1 (en) 2008-08-07
US20080304494A1 (en) 2008-12-11
EP1519613A2 (en) 2005-03-30
DE602004027585D1 (de) 2010-07-22
JP2005109570A (ja) 2005-04-21
CN100574525C (zh) 2009-12-23
US7738922B2 (en) 2010-06-15
US20050070283A1 (en) 2005-03-31
JP4318520B2 (ja) 2009-08-26
EP1519613A3 (en) 2008-07-23
EP1519613B1 (en) 201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02110A (zh) 终端状态控制系统
CN1269369C (zh) 移动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180638C (zh) 用于控制和监视无线漫游呼叫的系统和方法
CN1294775C (zh) 信息提供系统、无线接入点、收费服务器和信息提供方法
CN1265674C (zh) 用于在数据通信系统内选择服务扇区的方法和装置
CN1073328C (zh)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选择控制信道的方法以及基站和移动站
CN100341379C (zh) 无线电信系统中移动站重选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CN1291616C (zh) 在网络上通信的方法与设备
CN1764160A (zh) 移动通信系统,路由器,移动节点和移动通信方法
CN1094882A (zh) 无线数字个人通信系统
CN1378405A (zh) 通过直接接触或邻近连接在通信设备间进行无线局域网参数设置的方法
CN101043701A (zh) 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为移动电路域用户提供注册和呼叫接续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669255A (zh) 使用专用频道的封包切换连接
CN1714586A (zh) 移动通信系统、集线装置、无线基站、移动台及通信方法
CN1663181A (zh) 通信系统、信息处理装置与方法
CN1418446A (zh) 移动通信终端的位置登记方法,移动通信终端的整体寻呼方法,及移动通信方法
CN1414751A (zh) 服务控制网络,服务器,网络装置,服务信息分配方法以及服务信息分配程序
CN1778124A (zh) 无线网络中的信道选择系统和方法
CN100346665C (zh) 移动通信位置业务的平台、系统及方法
CN1310554A (zh) 用于移动性的终端、用户和业务的h.323移动性结构
CN1235421C (zh) 智能终端应用协议
CN1692612A (zh) 提供集成通讯id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49036A (zh) 移动电话终端间的数据传送路径建立系统
CN1817055A (zh) 基于区域的个性化信息提供的系统和方法
CN1622567A (zh) 组合式移动通信方法及其扩展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