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7284B -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87284B
CN101287284B CN2007101014105A CN200710101410A CN101287284B CN 101287284 B CN101287284 B CN 101287284B CN 2007101014105 A CN2007101014105 A CN 2007101014105A CN 200710101410 A CN200710101410 A CN 200710101410A CN 101287284 B CN101287284 B CN 1012872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information
equipment
nod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14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87284A (zh
Inventor
蔡思东
许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07101014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87284B/zh
Priority to US12/595,667 priority patent/US20100142405A1/en
Priority to JP2010502404A priority patent/JP5238799B2/ja
Priority to PCT/CN2007/003867 priority patent/WO2008124987A1/zh
Priority to EP07855868.1A priority patent/EP2157806B1/en
Publication of CN101287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7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87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7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hand-off failure or rej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Abstract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该网络为一个基站及其所辖无线中继站组成的无线传输网络组,该方法包括:(a)所述设备在无线传输网络组完成初始接入;(b)根据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判断所述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需要切换,所述设备重新接入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断站,如接入成功,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c)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保存的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d)所述设备初始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保存的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本发明可以使RS和终端更为有效和快速地获取高质量的服务。

Description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基站和无线中继站的无线传输网络,尤其涉及该网络中无线中继站或终端加入到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存在有多种无线通信系统,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站点架设复杂,基站需要有线支持,基站的覆盖相对固定。由于无线通信环境的复杂性,比如传播路径上建筑物的阻挡,或者基站和用户的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之间存在障碍物等,使得用户处于基站服务的盲区。这样,虽然用户处于基站覆盖的小区之内,但是却无法与基站之间保持正常的通信,导致用户的通信质量严重下降;甚至,用户无法接入系统。对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由于信号经历较长路径的传播,信号衰减严重,从而影响用户和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和服务质量,比如,为了保证小区边缘用户能够正常的接收基站的信号,只能采用低阶的编码调制方式,这样就降低了用户的数据速率;如果为了保证用户的数据速率而采用高阶的编码调制方式,则基站和用户的发射功率都需要增加,这样对小区中的其他用户以及邻小区的用户造成干扰。另外,随着应用的深入,这些无线接入系统不能很好的满足随机突发的无线接入需求和一些有线不可达区域的覆盖。 
因此,为了扩展基站服务区域的覆盖,以及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服务质量,当前已经存在多种中继系统,即通过中继站完成基站与用户之间的通信。 
较早出现的中继系统是模拟中继系统。中继站接收到信号之后,不进行数字部分的处理,只是把接收的信号进行模拟放大,然后发送给用户,或者基站,或者下一个中继站。这种中继方法简单,但是缺点明显,除了有效信号之外,中继站接收的带内干扰信号也会被放大,并继续在发送路径上传输。这样,经过中继站之后,有用信号的可信度降低。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中继系统逐步成熟。该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进行解调解码,还原出信源信号,并进行一定的存储和处理,然后再编码调制,发送给用户,或者基站,或者下一个中继站。这种中继方法克服了模拟信号的噪声传递,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 
一般的,无线系统为高速率的无线数据传输提供的是点到多点的网络拓扑结构。为了解决该无线系统中基站服务盲区以及小区边缘用户通信质量的问题,无线中继站的概念被引入到无线网络中,而无线中继站本身具备固定性,游牧性,以及移动性,对整个无线网络的动态构建和调整等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这类无线中继站的引入使得无线网络的管理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些数字中继站可以自行进行基带的处理,有一定的控制和资源调度能力,还可以选择接入的基站或者中继站。而传统的中继站的建设,维护,优化等都是由人工进行,对于实际应用来说,工作量非常大。数字中继站的特点为无线中继站的自配置,自优化提供了基础。 
在有线IP网络中,路由表可以用来帮助路由网关选择最佳路径,进行路由优化,路由网关需要动态维护路由表。但是这种方式在无线传输网中无法适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1)无线传输网络的各个节点可以因为无线环境发生状况,而导致无线链路发生更新。这与有线网络中固定的连接不同。 
2)无线传输网络的无线链路可靠性与有线网络不同。 
3)无线传输网络每个链路需要占用无线资源,无线链路一旦建立就已经占用了无线资源。 
基于以上问题,如何在无线网络中进行无线中继站的自配置,自主优化需要重新考虑解决方案。 
本发明要考虑的一种情况是,当设备(包括无线中断站(RS)或移动终端(MS))在接入后,如何加入到无线传输网络中,才能更为有效和快速地获取高质量的服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中的方法,以更为有效和快速地获取高质量的服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该无线传输网络为一个基站及其所辖无线中继站组成的无线传输网络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所述设备在无线传输网络组完成初始接入; 
(b)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保存的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上述所述设备可以为无线中继站或移动终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该无线传输网络为一个基站及其所辖无线中继站组成的无线传输网络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所述设备在无线传输网络组完成初始接入; 
(b)根据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判断所述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需要切换,所述设备重新接入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断站,如接入成功,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c)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保存的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d)所述设备初始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保存的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设备为无线中继站或移动终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步骤(b)进一步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接入后,根据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 略,自行判断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则选择目标节点,向基站发出链路更新请求,并根据基站反馈的链路更新请求响应中的指示,如需重新接入,执行步骤(b2),否则执行步骤(d); 
(b2)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上述判断时所依据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含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的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 
步骤(b1)中,所述设备发出的链路更新请求中携带有检测到的目标节点标识以及无线状况;基站收到后根据本组的无线传输拓扑信息和/或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以及相应的策略,反馈链路更新请求响应,指示设备切换到哪个目标基站或者中继站。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步骤(b)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初始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根据保存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b2),否则执行步骤(d); 
(b2)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点,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b3)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BS或RS,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上述判断时所依据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含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的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步骤(a)中所述设备接入的是无线中继站,步骤(b)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中继点根据保存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b2),否则执行步骤 (d); 
(b2)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中继站根据保存的信息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b3)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节点,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d)。 
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中继站判断时所依据的保存信息包括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或本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本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判断是否需要切换的节点在判断时还依据了邻区的信息,该邻区的信息包含邻区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拓扑关系信息,或邻区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步骤(b)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指示新接入的设备开始测试,同时指示其余节点配合测试,所述设备对外发送一次或一系列测试信号,参与测试的节点和所述设备将测试结果通知所述管理节点,所述管理节点根据测试结果,获取该新接入设备与相邻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b2)所述管理节点根据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所述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b3),否则执行步骤(d); 
其中,判断时所依据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括保存的拓扑关系信息和实时检测得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b3)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b3)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节点,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 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步骤(c)和步骤(d)中,又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A,如果所接入的是无线中继站,且该无线中继站是保存的所辖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的代理节点,则该代理节点要更新所辖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并上报管理节点,由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网络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B,如果所接入的是无线中继站,且该无线中继站不是代理节点,则直接上报给管理节点,由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网络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C,如果所接入的是基站,且该基站是管理节点,则该基站直接完成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的更新; 
D,如果所接入的上基站,且该基站不是管理节点,则该基站还要上报给管理节点,由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网络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点:在所述几种情况下,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还更新相应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可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充分利用拓扑关系信息,使得无线中继站可以接入到能够提供更好QoS的基站或无线中断站,从而获得更好的服务,并提高无线传输网络的总体性能。另外,在接入后马上进行切换判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更新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案无线中继通信系统的组网图。 
图2~图5是本发明无线传输网络的自适应管理方法的4个示例。 
图6~图10是本发明RS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组方法的5个示例。 
图11~图12是本发明RS连接关系更新方法的2个示例。
图13~图14是本发明RS连接关系终止方法的2个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方案,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方案无线中继的智能构建所应用于的无线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至少一个基站,该基站发送同步信号和控制信息,用于终端和中继站的接入和控制;基站可以直接与终端进行通信;基站也可以通过中继站与终端进行通信。 
2)至少一个第一跳中继站(RS),该中继站直接接入一个基站,基站和无线中继站发送同步信号和控制信息,用于终端和其他中继站的接入和控制。 
3)至少包括一个通过中继站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 
4)可能包括多跳的中继站; 
5)可能包括一个直接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 
如图所示,每个基站可以带一个或者多个无线中继站,每个中继站也可以根据需要再携带无线中继站,也就是BS->RS->RS,例如图中的RS21就是一个第2跳的无线中断站。有的RS例如RS1是为了提高网络覆盖,有的RS例如RS2是为了提高吞吐量。终端可以同时接收到多个基站,无线中继站的信号。 
因此,本发明将BS以及它所辖的RS(即直接或间接接入到该BS的RS)构成的组称为一个无线传输网络组。一个基站只有一个无线传输网络组,不同的基站属于不同的无线传输网络组。 
无线传输网络的自适应管理方法
第一种方案 
本方案中,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无线传输网络组中的管理节点创建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 
本方案中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包含无线传输网络组中无线链路的两端节点信息,端节点可以用基站标识(BSID)和无线中继站标识(RSID)来表示。 
上述信息可以用一个基本关系矩阵来描述,在该矩阵中描述了该无线传输网络组中任意两个节点的连接关系,包括是否有连接的信息,有连接时还包含了跳数的信息。 
以图1为例,左边基站所在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关系矩阵如下: 
  
  BS RS1 RS2 RS21
BS 0 1 1 2
RS1 1 0 0 0
RS2 1 0 0 1
RS21 2 0 1 0
同样的,图1右边基站所在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关系矩阵如下所示: 
  
  BS RS1 RS11 RS2
BS 0 1 2 1
RS1 1 0 1 0
RS11 2 1 0 0
RS2 1 0 0 0
这里,第一行和第一列都是本无线传输网络组内所有节点的编号。‘0’表示这两节点之间没有无线链路。‘1’表示这两个节点之间有直接的无线链路,以第二行第三列的值“1”为例,它表示RS1和BS之间有直接的无线连接。“2”表示这两个节点之间是通过两个无线链路连接的。以第二行第五列为例,它表示RS21与BS之间是通过两条无线链路连接的,也就是说RS21通过了一个无线中继与基站BS相连。 
因此,该关系矩阵中“1”对应于一个无线链路,其所对应的第一行和第一列中的节点即为该无线链路的两端节点。同时,通过该关系矩阵还可以 直接得到两个节点之间的跳数信息。 
具有管理功能的节点的设置有几种可选的方式: 
第一种,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则一般将基站作为唯一的管理节点,来创建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并负责信息的更新和传递。但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指定某个RS作为管理节点的可能性。 
第二种,采用分布式控制的方式,基站作为管理节点,创建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并负责信息的更新和传递。另外,可以由无线中继站作为代理节点来管理自己所辖下的无线传输子网,无线传输子网的节点包括代理节点以及通过该代理节点接入BS的一个或多个RS,如左侧的RS2可以作为代理节点来管理RS21。 
代理节点创建本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并负责子网内该信息的更新和传递,同时需将本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传递到基站,由基站完成整个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更新。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代理节点的RS创建的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与基站创建的上述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即包括无线传输子网中无线链路的两端节点信息,还可进一步包括两个节点之间的跳数信息。该结构也可以用上述基本关系矩阵的相同方式来描述。 
例如,RS1作为下挂有RS11中继站的节点,可以自行管理这样一个关系矩阵: 
  
  RS1 RS11
RS1 0 1
RS11 1 0
该基本关系矩阵中信息的解读在上文中已说明,不再重复。 
步骤12、管理节点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发生变化时,更新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新的RS的加入,已有RS的切换、已有RS终止连接等情况(RS的切换和终止可以由管理节点主动发起,也可以由RS主动发起),都可能引起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的变化。这些过程一般都需要管理节点的参与,因此管理节点可以根据相应的信令获取网络拓扑关系的变化情况。如果这些变化是在代理节点管辖的无线传输子网中完成的,代理节点应将本无线传输子网的更新后拓扑关系上报管理节点,管理节点因此可以更新无线传输网络组中原有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步骤13、管理节点利用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及相应策略,对所辖RS或MS进行管理。 
一种示例是在RS或终端请求从组内的一个RS向另一个RS切换时,基站可以根据网络拓扑关系来判断要切换到的目标RS的跳数,如果超过规定的跳数门限,如2跳,则可以拒绝其请求或者为其选择另外一个目标节点。这样可以避免接入后时延过大。但本发明不限定这种管理的具体情形,实际上在配置、调度、切换等管理上可以有很多的应用。 
第二种方案 
本方案中,如图3所示,无线传输网络的自适应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无线传输网络组中的管理节点创建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 
步骤21、管理节点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发生变化时,更新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以上两步和第一种方案相同。 
步骤22、管理节点将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传递到本组的RS和/或本组覆盖范围内的MS; 
本方案中,管理节点将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传递到本组的所有RS,但在其它情况下,也可以只传递到其中部分RS如作为代理节点的RS,或者第1跳的RS。 
无线拓扑关系表的传递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A,在现有的下行数据 指示消息中增加一种配置指示信息单元,用来指示诸如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等无线网络配置信息数据的位置,大小等信息。B,直接使用配置指示消息,携带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等配置信息。这些配置信息可以通过广播方式发给传输组内的各节点。传输组内各节点也可以主动请求获得无线网络的配置信息。 
由于作为代理节点的RS也可以创建所在的无线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因此,对于本发明来说,RS上可能具有整个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信息,也可能具有所在无线传输子网的拓扑信息,也可能没有任何拓扑信息。 
传递信息时,管理节点也可以将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在广播信道上广播,帮助RS和MS获取更多的无线传输网信息。无线传输组内的节点也可以向管理节点申请获取无线链路拓扑信息,管理节点根据申请内容提供相应的无线链路拓扑信息。 
步骤23、管理节点以及获取了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的RS和/或MS利用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相应策略,进行无线传输组的连接优化。 
一个示例是,RS根据整个无线传输网络组或者所辖传输子网的网络拓扑信息,可以控制新的RS的接入,例如,当一个处于第2跳位置的RS在收到新的RS的接入请求时,可以拒绝其接入。 
另一个示例是,MS如果可以从广播消息中获得网络拓扑信息,则可根据该信息判断出可以切换过去的候选RS的跳数,如果是第3跳的RS,即使其信号最强也不接入,而是从第2跳以上的RS或BS中选择一个信号最强的节点来进行切换。 
同样地,在本发明中不限定这种管理的具体情形。 
明显的,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中的两种管理方式可以同时使用。即在第一种方案中也可进行第二种方案的步骤三和步骤四的操作。 
第三种方案 
本方案中,在创建、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的基础上,还对其中无线链 路的链路状况信息进行检测、记录和更新,并依据无线链路状况进行更为广泛和有效的管理。 
本方案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无线传输网络组中的管理节点创建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并检测和记录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可以包括信道载干比/载噪比(CINR)、无线链路丢包/错包率、无线链路的处理和传输迟延、每条无线链路实际吞吐量、无线链路配置的资源等等,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种参数或任意组合,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参数。 
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获取: 
1)根据对业务信号的检测结果来获取,对于管理节点(通常为基站)所直接连接的无线链路,管理节点可以检测出上行链路状况的相关参数,并要求对端节点上报下行链路状况的相关参数(可以采用周期上报或事件触发上报等方式);对于其它节点之间的链路状况,由其中的上一跳的节点按相同方法来获取并上报到管理节点。 
2)根据对检测信号的测量结果来获取,由管理节点(通常为基站)指定拓扑中的某个或多个节点对外发送一次或一系列测试信号,同时指示其它节点配合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返回给发送信号的节点或者直接发送给管理节点。发送信号的节点或者管理节点根据检测结果获取相关无线链路的状况信息,如果发送信号的节点不是管理节点,则需要将更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报告给管理节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多种检测的方式,如可以是在新的RS初始接入后,由管理节点指定该RS发送检测信号,并指示其余RS配合测试,将测试结果(例如测试RS信号接收强度、信噪比等)返回基站,管理节点就可以分析得到相关链路的状况,并根据拓扑关系和这些无线链路的状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对该RS的接入节点进行调整。 
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网络较为空闲时,管理节点选择基站和所有接入有RS的RS来发送上述测试信号,并指定拓扑关系中的对端节点配合测 试,返回测试结果,这样可以保证测试到拓扑中每一无线链路的状况。管理节点根据测试结果分析更新无线传输网络组中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并根据当前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进行无线传输网络连接关系的调整。 
步骤31、管理节点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发生变化时,更新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并在检测到无线传输网络组内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变化时,更新原有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网络拓扑关系的更新和无线链路的状况信息的更新过程可以是互相独立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的更新同样可以根据上文中的两种方式,即根据对业务信号的检测结果获取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后进行更新,或者根据对检测信号的测量结果获取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后进行更新。 
步骤32、管理节点利用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及相应策略,对所辖RS和/或MS进行管理。 
在本方案中,由于管理节点获取了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可以实现更为合理和智能的管理。下面以几个示例进行说明: 
当基站进行一次检测后发现某个第1跳的RS业务过于繁忙时,可以指示其下的第2跳RS切换到另一个第1跳RS上,即自适应地进行负荷平衡的操作。 
当RS初始接入到一个第1跳的RS时,一般来说是选择信号强度最大的RS来接入,而此时基站如发现该第1跳的RS与基站之间的链路状况十分糟糕如过于拥挤时,就可以让该RS切换到另一个RS上,这个RS的信号可能不是最强,但整个路径上的链路的质量更好。 
当一个RS要切换时,基站或作为代理节点的RS可以根据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根据路径上的多个无线链路状况进行加权运算,为RS选择一个服务质量(QoS)最好的目标节点。等等。 
第四种方案 
本方案中,如图5所示,无线传输网络的自适应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无线传输网络组中的管理节点创建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构,并检测和记录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步骤41、管理节点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发生变化时,更新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并在检测到无线传输网络组内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变化时,更新原有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以上两步和第三种方案相同。 
步骤42、管理节点将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以及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传递到本组的RS和/或本组覆盖范围内的MS; 
管理节点可以将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以及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传递到本组的所有RS,也可以只传递到其中部分RS如第1跳RS或接入有RS的RS。管理节点还可以将本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在广播信道上广播,MS可以在接入之前就接收到这些信息。另外,无线传输组内的节点也可以向管理节点申请获取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管理节点根据申请内容提供相应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步骤43、获取了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的RS和/或MS利用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及相应策略,进行无线传输组的连接优化。 
这里,RS在控制新的RS或者MS接入时,除了跳数外,还可以将相关的无线链路状况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控制,可参照第三种方案。无线链路的更新也是如此,可以同时考虑跳数和无线链路状况来选择目标节点。 
明显的,第三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中的两种管理方式可以同时使用。即在第三种方案中也可进行第四种方案的步骤三和步骤四的操作。 
另外,在上述任何一种方案中,相邻无线传输网的管理节点之间都可以交互各自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信息,在RS切换时过程中检测到邻区节点时,基站就可以依据该邻区节点所在传输网络组的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更为准确地选择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节 点作为目标节点。 
管理节点之间的交互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形: 
1)管理节点在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关系(可以包括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有更新的时候主动通知相邻基站。 
2)管理节点主动请求邻区的管理节点提供该邻区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还可以包括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管理节点还可以进一步将邻区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态信息传递到本组的全部或部分RS,这些RS在切换时检测到邻区信号时,也可以更为准确地选择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节点作为目标节点。 
无线中继站RS加入传输网络组的过程
该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案来实现: 
第一种方案 
该实施例中,设备接入后,根据自己获取的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进行切换,在切换后再完成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关系的更新,完成加入过程。如图6所示。 
步骤100,管理节点发送广播消息,消息中包括上行和下行信道控制信息,还包括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设备(RS或MS)接收后保存上述信息; 
在这些广播发送的信道控制信息中,基站可以将给中继站的控制信息与给终端的控制信息分类说明。而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既可以在已有的广播消息,例如IEEE802.16空中接口协议中的DCD消息中增加新的消息字段来携带,也可以在新的广播消息,例如无线拓扑广播消息中携带此信息。 
步骤110,新进入某个BS范围的设备,扫描到BS或RS的信号,与之同步后,接收上行和下行信道控制信息; 
上述BS的所辖范围包括组内RS扩展出的覆盖范围。 
步骤120,所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开始接入过程,接入成功 后,与BS建立业务连接; 
新加入的设备可能直接接入到BS,也可能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的RS来完成接入。下面的几种方案同此。 
步骤130,所述设备在接入后,可以根据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含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以及邻区信息(可以包含邻区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可选),判断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执行步骤140,如果不需要切换,执行步骤160; 
这里的策略譬如可以是从跳数不能大于2跳的节点中选择无线链路质量最好的作为目标节点,该无线链路质量最好可以是对到基站的路径上的多个无线链路加权平均的结果。等等。 
步骤140,所述设备选择目标节点,向基站发出链路更新请求,携带有目标节点标识以及无线状况;基站收到后根据本组的无线传输拓扑信息、无线链路状况信息、邻区信息(可以包含邻区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或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可选)以及相应的策略,反馈链路更新请求响应,指示设备切换到哪个目标基站或者中继站,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BS或RS,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150,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160; 
这里的目标BS或RS可能是与初始接入相同的一个无线传输网络组,也可能是另一个无线传输网络组的BS或RS。 
步骤150,所述设备重新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步骤160,所述设备初始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步骤150和160的具体过程又可分成几种情况: 
如果所接入的是RS,且该RS是代理节点,则该代理节点要更新所辖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并上报管理节点,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如果所接入的是RS,且该RS不是代理节点,则直接上报给管理节点,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如果所接入的是BS,且该BS是管理节点,则该BS可以直接完成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的更新。 
如果所接入的是BS,且该BS不是管理节点,则该BS还要上报给管理节点,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在其它方案中也可以有以上几种方式。 
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可以将该信息传递到其它的节点。随后,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获取新增加的无线链路的状况信息后进行更新,并可进一步地传递到其它节点。 
第二种方案 
该实施例中,设备接入后,由所接入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接点根据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需切换,在切换后再更新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如图7所示。 
步骤200,新进入某个BS范围的设备,扫描到BS或RS的信号,与之同步后,接收上行和下行信道控制信息; 
步骤210,所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开始接入过程,接入成功后,与BS建立业务连接; 
步骤220,所接入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根据保存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含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邻区信息(可选)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230,否则执行步骤260; 
如果基站不是管理节点,需将该设备接入的节点通知管理节点。 
步骤230,该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BS或RS,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步骤240,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BS或RS,如接入成功后,执行步骤 250,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260; 
步骤250,所述设备建立业务连接,重新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步骤260,所述设备初始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可以将该信息传递到其它的节点。随后,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获取新增加的无线链路的状况信息后进行更新,并可进一步地传递到其它节点。 
第三种方案 
该实施例中,设备接入后,由所接入无线传输网络组的RS根据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需切换,在切换后再更新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如图8所示。 
其前提是管理节点将整个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传递到所接入的RS,即RS中保存有该信息。或者,该RS是保存有所属传输子网的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态信息。 
步骤300,新进入某个BS范围的设备,扫描到RS的信号,与之同步后,接收上行和下行信道控制信息; 
步骤310,所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开始接入过程,接入成功后,通过所述RS与BS建立业务连接; 
步骤320,所述设备接入的RS根据保存的信息(包含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或本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本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邻区信息(可选)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330,否则执行步骤360; 
上步中的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可以是整个传输网络组的,或者所属子网的。 
步骤330,所述RS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BS或RS,并通知所 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步骤340,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BS或RS,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350,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360; 
步骤350,所述设备重新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步骤360,所述设备初始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可以将该信息传递到其它的节点。随后,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获取新增加的无线链路的状况信息后进行更新,并可进一步地传递到其它节点。 
同样地,管理节点中也可能只保存有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关系信息时,此时只需将上述流程中出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删除用同样的流程即可。 
第四种方案 
该实施例中,设备接入后,由所接入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接点根据网络拓扑信息和实时检测得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需切换,在切换后再更新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如图9所示。 
步骤400,新进入某个BS范围的设备,扫描到BS或RS的信号,与之同步后,接收上行和下行信道控制信息; 
步骤410,所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开始接入过程,接入成功后,与BS建立业务连接; 
步骤420,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指示新接入的设备开始测试,同时指示其余节点配合测试,该设备对外发送一次或一系列测试信号,例如接收测试信号,并反馈测量情况,例如信号强度,信噪比,迟延等,并将结果通知管理节点,管理节点根据测试结果,获取该新接入设备与相邻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并更新保存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步骤430,管理节点根据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括保存的拓扑关 系信息、实时检测得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邻区信息(可选)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440,否则执行步骤470; 
步骤440,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BS或RS,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步骤450,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BS或RS,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460,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470; 
步骤460,所述设备重新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获取该设备接入的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步骤470,所述设备初始接入到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获取该设备接入的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态信息后,可以将该信息传递到其它的节点。在传递之前,可以丢弃测试后已不存在的无线链路的状况信息。 
本实施例进行实时的检测,可以获得最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从而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进行切换判决。 
第五种方案 
该实施例中,设备接入后不进行切换判决,直接更新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拓扑信息,完成加入。如图10所示。 
步骤500,新进入某个BS范围的设备,扫描到BS或其它RS的信号,与之同步后,接收上行和下行信道控制信息; 
步骤510,所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开始接入过程,接入成功后,与BS建立业务连接; 
步骤520,管理节点获取所述设备初始接入的节点,更新自己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可以将该信息 传递到其它的节点。随后还可进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的更新和传递。 
无线中继站连接关系更新的过程
一般的,在RS加入到某个传输组后,RS会接收到BS发送的邻区信息,它会主动或者根据基站的要求,监测相关的邻区,并将监测结果上报给BS,结果中包含RS监测到的各邻区下行无线信道状况信息。 
连接关系的更新(以下也称为切换)可以是BS发起也可以是RS发起。终端、无线中继站以及基站可能面临以下几种情况: 
(1)无线中继站RSx和其下挂的所有RS和终端全部整体迁移到新的传输组或者本传输组内的其他节点。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无线中继站RSx作为代表与基站进行消息交互, 
(2)仅仅无线中继站RSx发生迁移,其下关联的RS和终端根据自己检测的无线情况决定是否做切换。 
另外,在基站和无线中继站连接更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保证该RS下所有关联的无线中继站以及终端的业务连续性。 
第一种方案 
本方案中,由基站主动发起连接关系更新,如图11所示,本方案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0,BS根据保存信息以及设定策略,判断需改变某个RS1的连接关系时,选择目标节点并向目标节点发送切换请求; 
BS主动要求RS进行连接关系更新,可以有多种触发方式:例如a.覆盖的需要。b.负载均衡的需要。c提高吞吐量的需要。d.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e.运营商网络管理需要,等等。 
上述判断所依据的保存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组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本组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相邻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相邻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RS上报的邻区 信息等。在判断上述触发方式相应的触发条件是否满足时,以及进行目标节点选择时,都可以将判断本发明所创建和保存的本传输组及相邻传输组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作为依据之一,从而为更好地进行判断、选择提供了基础。 
上述目标节点可以是本无线传输网络组中的BS或RS,也可以是其他无线传输网络组的节点。向目标节点发送切换请求是为了进一步保证RS1后续的接入成功,避免因接入失败而导致业务中断。 
步骤620,该BS得到目标节点允许切换的响应后,在RS1有数据传输时,在保留原有连接的同时,BS为RS1建立一条到目标节点的数据隧道并在该数据隧道发送RS1的下行数据,再指示RS1更新连接到目标节点; 
文中定义节点A到节点B的链路为一个隧道,这个隧道可以是基于无线的,也可以是无线有线混合的。隧道的建立、修改和删除需要根据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通过先建立到目标节点的数据隧道,可以减少RS1下挂的其他RSn和终端的服务中断时间。 
对于跨传输组的链路更新,可以按以下方式建立隧道: 
第一种,目标节点是另一个基站时,由网络侧数据节点->RS1切换前所在基站->目标基站;目标节点是另一个基站下挂的RS时,由网络侧数据节点->RS1切换前所在基站->目标RS所属基站->目标RS。 
这里建立了无线有线混合的数据隧道,下行数据由RS1切换前所在的基站按原有数据隧道发送到RS1的同时,复制一份发送到RS1要切换到的目标节点所属的基站。隧道建立之后,目标节点向RS1发送数据,当RS1接入目标节点后即可接收到。 
第二种,目标节点是另一个基站时,由网络侧数据节点->目标基站;目标节点是另一个基站下挂的RS时,由网络侧数据节点->目标RS所属的基站->目标RS。 
这种方式即从网络侧数据节点直接给目标节点所属基站发送RS1的下行数据,不再经过原来的基站来转发。 
第三种,由网络侧数据节点->RS1切换前接入的BS->RS1切换前接入 的RS->目标RS或目标BS。 
在RS1接入到RS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下利用原有的数据隧道,增加一条由RS1所接入的RS到目标节点的链路,即建立无线的数据通道,不需要经过基站和基站之间有线连接。 
对于本传输组的链路更新,可以按以下方式建立隧道: 
第一种,由网络侧数据节点->RS1所在基站->目标RS。 
即下行数据由基站按原有数据隧道发送到RS1的同时,复制一份发送到RS1要切换到的目标RS。 
第二种,由网络侧数据节点->RS1切换前接入的RS->目标RS。 
这种方式也是利用原有的数据隧道,并增加一条从源RS到目标RS的链路,作为新的数据隧道。 
这种方式是在RS1从所接入RS切换到本组BS时,网络侧数据节点到RS1所在传输组的BS的数据隧道已经存在,不必重新建立。 
在建立到目标节点的数据隧道时,RS1切换前所在的基站或者网络侧需要将RS1相应的无线连接属性(例如,链路的QoS要求、安全信息等)发送到目标节点所属的BS。进一步地,RS切换前所在的基站或者所在传输子网作为代理节点的RS或者网络侧还可以将RS1及其下挂的RS和终端的属性(如RS和终端的能力等)发送到目标节点所属的BS或所属传输子网作为代理节点的RS,使得RS1及其下挂的RS和终端在链路切换时可以省去相关的交互过程,从而减少接入时间,加速重新接入过程。 
同样的,RS或者终端可以提前与可能的相邻基站和相邻RS同步,并将这些同步信息储存起来。一旦这些下挂的RS和终端收到更新连接的指示后,可以根据指示信息,从自己储存的目标基站/RS信息找到目标节点的同步信息,尽快与目标节点同步并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步骤630,RS1收到连接更新指示后,启动连接更新,与新的节点建立无线链路后,释放已有数据隧道中不再使用的资源; 
RS1接入到目标节点后,通过建立的到目标节点的数据隧道来传输数 据,如RS1原有的数据隧道与该数据隧道有不重合的部分,则释放掉这些部分的未利用资源。 
在某些情况下,RS1也有可能不按照基站的要求切换到目标节点,而是切换到自己选择的另一个节点,这种情况下,基站需要拆除事先建好的数据隧道。本发明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步骤640,RS1连接关系更新前后所属传输组的管理节点(可以是同一BS)更新保存的本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束RS1连接关系更新过程。 
管理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可以按相应策略更新无线链路状态信息,以及将该信息传递到本组或相邻无线传输网络组的其它节点。 
以上流程是考虑RS1下挂的终端或RS随RS1整体迁移的情况,即可适用于RS1静态情况下的连接关系更新,也可适用于RS1与下挂的终端和RS一起运动时的情况。 
上述的连接关系更新也可以由作为代理节点的RS主动发起所辖传输子网内的RS的连接关系更新,流程和上述流程是基本相同的,只需要将发起切换的BS改为RS即可。另外,在连接关系更新后,作为代理节点的RS需要更新本地的传输子网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 
第二种方案 
本方案中,由无线中继站主动发起连接关系更新,如图1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10,RS1根据保存的信息以及自身的策略,判断需进行连接关系更新时,选择目标节点,发出切换请求给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BS; 
这个目标节点可以是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RS或BS,也可以是另一个无线传输网络组的RS或BS。 
RS1判断所依据的保存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相邻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相邻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链路 状况信息、RS测量的周围邻区情况等。 
无线中继站主动请求连接关系的更新,也可以有多种触发方式:例如a.发现更好的无线信号。b.获取更好的无线资源的需要。c.申请更好的服务质量的需要。d.网络管理需要等等。 
步骤720,该BS收到请求后,如判断可以切换,确定本BS选择的目标节点并向目标节点发送切换请求,否则拒绝请求; 
BS收到请求后,可以将RS1选择的目标节点作为本BS选择的目标节点,也可以根据RS1提供的信息、自己保存的信息(同步骤610中的保存信息)以及设定策略,从RS1选择的目标节点中选择部分作为本BS选择的目标节点,或者,重新为RS1选择新的目标节点,都是可以的。 
步骤730,该BS得到目标节点允许切换的响应后,在RS1有数据传输时,在保留原有连接的同时,该BS为RS1建立一条到目标节点的数据隧道,再指示RS1更新连接到目标节点; 
关于数据隧道的建立,RS1下挂终端和RS属性的传递,以及目标BS或RS同步信息的预先保存等,都可以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案的内容,这里不再重复。 
步骤740,RS1收到连接更新指示后,启动连接更新,与新的节点建立无线链路后,释放原有数据隧道的不再使用的资源; 
步骤750,RS1连接关系更新前后所属传输组的管理节点(组内切换时即为同一BS或RS)更新保存的本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结束RS1连接关系更新过程。 
后面这三步及其具体实现与第一种方案是相同的,不再详细说明。同样,上述的连接关系更新也可以由RS1上报到所接入的代理节点RS,流程和上述流程是基本相同的,只需要将RS1所在组的BS改为所在传输子网的代理节点RS即可。 
应当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在启动连接更新之前建立一条到目标节点的隧道,在满足基本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只采用RS或者终端提前与可能的相邻基站/RS同步,或者只将RS1的无线连接属性,和/或RS1及其下挂 终端、RS的属性通知目标节点所属BS也是可以的。 
本发明所述无线中继站与BS连接关系终止的过程
这里提到的连接关系终止与上面的更新连接关系区别在于终止后RS退出了传输组,而不是进行切换。该RS如果重新进入某个传输组,需要进行传输组加入过程。同样地,在连接终止时,如果该RS下连接有其他的RS或者终端,有时需要考虑如何让它们继续接受服务,如何尽可能地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假定某个无线中继站RS1已经与BS建立了连接关系。无线中继站与基站的连接关系终止可以由基站发起,也可以由无线中继站发起。 
第一种方案 
该方案中,RS连接关系终止由基站发起,如图1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10,基站根据当前情况和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需终止某个无线中继站RS1的连接; 
终止RS1的连接可能是由于系统容量方面的需要,也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需要,也可能是检修方面的需要等等。 
步骤820,基站判断RS1是否有数据传输,如没有,直接执行步骤850,如有,执行下一步; 
步骤830,基站根据保存的信息和设定的相应策略为RS1下挂的有数据传输的RS和终端选择要切换到的目标节点,并向这些目标节点发送切换请求; 
选择目标节点所依据的保存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组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本组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相邻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网络拓扑关系信息、相邻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下挂终端或RS上报的邻区信息等。另外,在进行连接关系终止的判断中也可以使用以上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RS1下挂的有数据传输的RS和终端局限在RS1下挂 的第一跳的RS和直接与RS1相连接的终端,对于连接到第一跳RS上的其他RS和其他终端可以随第一跳RS一起迁移即可。当然,本发明也可以不作此限定。 
步骤840,基站获取目标节点允许切换的响应后,为对应的RS1下挂的有数据传输的终端和第一跳RS建立到这些目标节点的数据隧道并在该数据隧道发送相应的下行数据,同时指示这些终端和第一跳RS更新连接到目标节点; 
所述下挂的终端和RS收到更新连接的指示后,启动连接更新,与新的节点建立无线链路,从而可以使服务继续保持。对于没有数据传输的RS1下挂的终端和RS,则直接终止连接,由这些终端和RS自行重新接入无线网络。 
如果没有收到目标节点允许切换的响应,基站可以放弃建立数据隧道,或者选择另一目标节点再次发送切换请求。 
建立数据隧道的方法可以采用RS连接关系更新部分中步骤620下的几种方式,包括跨传输组切换的3种方式和在传输组内切换的3种方式,这里也不再重复。 
另外,为加速重新接入过程,在连接更新之前,RS1所在的基站或者所属传输子网作为代理节点的RS或者网络侧还可以将RS1下挂的有数据传输的RS和终端的属性(如RS和终端的能力,RS或者终端当前的无线链路的属性等)发送到目标节点所属的BS或所属传输子网作为代理节点的RS,以便在这些终端和RS进行网络重进入时,简化信息交互,减少其接入时间。传递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利用切换请求消息,也可以用新的消息,例如中继站/终端属性消息等。 
同样的,RS或者终端可以提前与可能的相邻基站/RS同步,并将这些同步信息储存起来。一旦这些下挂的RS和终端收到更新连接的指示后,可以根据指示信息,结合自己储存的目标基站/RS信息找到目标节点的同步信息,尽快与其他的相邻基站/RS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可以采用链路更新消息来指示下挂的有数据传输的终端和RS更新连接 到目标节点。 
步骤850,基站向RS1下发终止连接消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释放RS1的资源,并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基站在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如基站不是管理节点则还要上报管理节点,由管理节点更新本地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管理节点还可按相应策略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组内的其它节点,并进行相应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的更新。 
步骤860,RS1在收到终止连接指示后,自行释放资源,终止与无线传输网络的连接关系。 
在终止连接指示中可以包含一个终止连接的时间,基站和RS1均在该时间到达时再释放资源,以避免其下挂的终端和RS的服务被中断。 
以上流程中的基站完成的功能可以由RS1所属传输子网作为代理节点的RS来完成,即将上述流程中的BS替换为该代理节点即可。 
本发明也可以不对RS1下挂的终端或RS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执行了步骤810后,就直接执行步骤850。 
第二种方案 
该方案由无线中继站发起,如图1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10,无线中继站RS1首先发出终止连接请求; 
步骤920,基站判断是否可以终止RS1的连接,如果可以,执行步骤930,否则,拒绝无线中继站此次请求; 
步骤930,基站判断RS1是否有数据传输,如有,执行下一步,否则执行步骤960; 
步骤940,基站根据保存的信息和设定的相应策略为RS1下挂的有数据传输的RS和终端选择要切换到的目标节点,并向这些目标节点发送切换请求; 
步骤950,基站获取目标节点允许切换的响应后,为对应的RS1下挂的 有数据传输的终端和RS建立到这些目标节点的数据隧道并在该数据隧道发送相应的下行数据,然后指示这些终端和RS更新连接到目标节点; 
该步的具体实现都可以参照步骤830下的说明,对于其中与隧道创建、属性传递和相邻节点同步信息预先保存相关的三种手段均可以单独采用或任意组合采用。 
步骤960,基站向RS1下发终止连接消息,在等待设定的一段时间后释放RS1的资源,并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步骤970,RS1在收到终止连接指示后,自行释放资源,终止与无线传输网络的连接关系。 
同样,在终止连接指示中可以包含一个终止连接的时间,基站和RS1均在该时间到达时再释放资源,以避免其下挂的终端和RS的服务被中断。以上流程中的基站完成的功能也可以由RS1所属传输子网作为代理节点的RS来完成。 
另外,在一些情况,例如对服务连续性要求不高或者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执行完步骤920后,也可以直接执行步骤960,减少系统复杂度。 
第三种方案 
该方案是异常情况引起的连接关系的终止,BS和RS之间,RS和RS之间需要有维护无线连接的机制。如果BS或者RS监测到与对端的无线连接异常终止,则也可以发起连接终止过程。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 
RS1和RS2之间的链路出现异常时,例如RS1和RS2之间的链路某一方向持续一段时间无法收到正确的数据包,与基站保持链接的RS(如RS1)向基站发起终止连接请求,请求中指示需要终止连接的对端RS(RS2)和请求终止的原因,例如无法收到正确的数据包; 
基站收到该请求后,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如基站不是管理节点,还要上报管理节点,管理节点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对端RS(RS2)根据既定策略,可以重新开始加入无线连接网络组也可以关闭发射功率,等待系统维护。 
第二种 
RS和RS之间的链路出现异常时,例如RS1和RS2之间的链路某一方向持续一段时间无法收到正确的数据包,与基站保持链接的RS1向所属传输子网作为代理节点的RS发起终止连接请求,请求中指示需要终止连接的对端RS(RS2)和请求终止的原因为链路异常; 
作为代理节点的RS收到该请求后,更新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并上报管理节点; 
管理节点收到上报后,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对端RS(RS2)根据既定策略,可以重新开始加入无线连接网络组也可以关闭发射功率,等待系统维护。 
第三种 
RS和RS之间的链路出现异常时,与基站保持链接的RS是代理节点,该RS更新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并上报管理节点此异常情况; 
管理节点收到上报后,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对端RS(RS2)根据既定策略,可以重新开始加入无线连接网络组也可以关闭发射功率,等待系统维护。 
第四种 
BS和RS之间的链路出现异常时,BS认为该RS与无线传输网络的连接终止,BS直接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而RS则应通知下挂的所有RS和终端切换到别的BS或RS上。与此同时,该RS可以根据既定策略,重新开始加入无线连接网络组,也可以关闭发射功率,等待系统维护。 
如基站不是管理节点,还要上报管理节点,管理节点更新组内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判定RS和RS之间的无线链路异常,或者BS和RS之间的无线链路异常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定时检测,也可以是通过统计日常的数据交互来被动检测。只要上行或者下行有一个方向的无线链路出现异常,都需要采取终止措施。

Claims (10)

1.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该无线传输网络为一个基站及其所辖无线中继站组成的无线传输网络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所述设备在无线传输网络组完成初始接入;
(b)根据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判断所述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需要切换,所述设备重新接入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如接入成功,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c)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保存的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d)所述设备初始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更新保存的所在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完成加入过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无线中继站或移动终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进一步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接入后,根据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略,自行判断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则选择目标节点,向基站发出链路更新请求,并根据基站反馈的链路更新请求响应中的指示,如需重新接入,执行步骤(b2),否则执行步骤(d);
(b2)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上述判断时所依据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含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的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b1)中,所述设备发出的链路更新请求中携带有检测到的目标节点标识以及无线状况;基站收到后根据本组的无线传输拓扑信息和/或无线链路状况信息以及相应的策略,反馈链路更新请求响应,指示设备切换到哪个 目标基站或者中继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初始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根据保存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b2),否则执行步骤(d);
(b2)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b3)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BS或RS,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上述判断时所依据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含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的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设备接入的是无线中继站,步骤(b)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中继站根据保存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该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b2),否则执行步骤(d);
(b2)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中继站根据保存的信息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b3)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节点,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d)。
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中继站判断时所依据的保存信息包括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或本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或本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7.如权利要求3、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是否需要切换的节点在判断时还依据了邻区的信息,该邻区的信息包含邻区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拓扑关系信息,或邻区无线传输网络组的无线拓扑关系信息和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b1)所述设备接入的无线传输网络组的管理节点指示新接入的设备开始测试,同时指示其余节点配合测试,所述设备对外发送一次或一系列测试信号,参与测试的节点和所述设备将测试结果通知所述管理节点,所述管理节点根据测试结果,获取该新接入设备与相邻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b2)所述管理节点根据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及设定的相应策略,判断所述设备是否需要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执行步骤(b3),否则执行步骤(d);
其中,判断时所依据的本无线传输网络组的信息包括保存的拓扑关系信息和实时检测得到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b3)所述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设备要切换到的目标基站或无线中继站,并通知所述设备切换到目标节点;
(b3)所述设备重新接入目标节点,接入成功后,建立业务连接,执行步骤(c),如果接入失败,执行步骤(d)。
9.如权利要求3、5、6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和步骤(d)中,又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A,如果所接入的是无线中继站,且该无线中继站是保存的所辖传输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的代理节点,则该代理节点要更新所辖子网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并上报管理节点,由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网络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B,如果所接入的是无线中继站,且该无线中继站不是代理节点,则直接上报给管理节点,由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网络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C,如果所接入的是基站,且该基站是管理节点,则该基站直接完成所在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的更新;
D,如果所接入的上基站,且该基站不是管理节点,则该基站还要上报 给管理节点,由管理节点更新所在无线网络传输组的无线网络拓扑信息 。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几种情况下,代理节点或管理节点在更新无线网络拓扑信息后,还更新相应的无线链路状况信息。 
CN2007101014105A 2007-04-13 2007-04-13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Active CN1012872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014105A CN101287284B (zh) 2007-04-13 2007-04-13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US12/595,667 US20100142405A1 (en) 2007-04-13 2007-12-28 Method for join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network
JP2010502404A JP5238799B2 (ja) 2007-04-13 2007-12-28 無線通信デバイスの無線伝送ネットワークに加入する方法
PCT/CN2007/003867 WO2008124987A1 (en) 2007-04-13 2007-12-28 Method for join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network
EP07855868.1A EP2157806B1 (en) 2007-04-13 2007-12-28 Method for join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network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014105A CN101287284B (zh) 2007-04-13 2007-04-13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7284A CN101287284A (zh) 2008-10-15
CN101287284B true CN101287284B (zh) 2012-04-18

Family

ID=39863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14105A Active CN101287284B (zh) 2007-04-13 2007-04-13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42405A1 (zh)
EP (1) EP2157806B1 (zh)
JP (1) JP5238799B2 (zh)
CN (1) CN101287284B (zh)
WO (1) WO20081249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54974B2 (en) * 2009-12-10 2012-08-28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transmission of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93324A1 (ja) 2010-01-26 2011-08-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局及び制御方法
JP5562663B2 (ja) * 2010-01-26 2014-07-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局及び制御方法
EP3860280A1 (en) * 2010-06-04 2021-08-04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tus
US9794949B2 (en) 2010-07-30 2017-10-17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Distributed rate allocation and collision detec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2480739B (zh) * 2010-11-25 2014-10-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邻区优化方法、以及邻区优化装置
WO2012122508A2 (en) 2011-03-09 2012-09-13 Board Of Regents Network routing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US9131428B2 (en) * 2012-10-31 2015-09-08 Broadcom Corporation Probe request for relay discovery within single use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426675B2 (en) 2013-03-15 2016-08-2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4219789B (zh) * 2014-08-19 2017-09-22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水位监测的wsn信息感知系统及方法
CN104486806B (zh) * 2014-11-14 2017-12-1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承载效率的异构网络联合承载方法及装置
CN107615820B (zh) * 2015-06-01 2020-10-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集群管理器、无线电节点和控制节点中使用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129875A1 (zh) * 2017-01-10 2018-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路径转换方法及设备
US11706076B2 (en) * 2020-01-23 2023-07-18 Novnet Computing System Tech Co., Ltd. Computer system with computing devices, communication device, task processing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4684A (zh) * 2004-12-21 2006-06-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控制装置、移动终端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852194A (zh) * 2005-10-28 2006-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状网中网络移动节点的位置更新系统和方法
CN1897758A (zh) * 2005-06-18 2007-01-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跳中继蜂窝网络中的路由设备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7155A (ja) * 1999-01-25 2000-08-04 Nec Eng Ltd Phsデ―タ通信システム
JP4221200B2 (ja) * 2002-08-19 2009-02-12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負荷分散システム及び交換装置
JP2004297480A (ja) * 2003-03-27 2004-10-21 Kyocera Corp 携帯端末
US7808939B2 (en) * 2003-03-28 2010-10-05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Routing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JP4318520B2 (ja) * 2003-09-26 2009-08-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の状態制御システム
KR20050101692A (ko) * 2004-04-19 2005-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방법
GB2413731B (en) * 2004-04-28 2008-11-26 Motorola Inc Ad-hoc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method
JP4214960B2 (ja) * 2004-06-24 2009-0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4750515B2 (ja) * 2005-09-07 2011-08-1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安全な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を構築するシステム
KR100824239B1 (ko) * 2005-11-07 2008-04-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이동 중계국의 핸드오버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및 방법
KR20070091571A (ko) * 2006-03-06 2007-09-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종료 시그널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JP4849326B2 (ja) * 2006-09-07 2012-01-11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20080084856A1 (en) * 2006-10-06 2008-04-10 Motorola,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path selection in a multihop network
US20080107075A1 (en) * 2006-11-07 2008-05-08 Motorola,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facilitate path selection in a multihop network
US20080165736A1 (en) * 2007-01-05 2008-07-10 Shengjie Zhao Macro Diversity Handover and Fast Access Station Switching in Wireless Multi-User Multi-Hop Relay Networks
US8780795B2 (en) * 2007-01-30 2014-07-15 Kyocera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4684A (zh) * 2004-12-21 2006-06-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控制装置、移动终端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897758A (zh) * 2005-06-18 2007-01-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跳中继蜂窝网络中的路由设备和方法
CN1852194A (zh) * 2005-10-28 2006-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状网中网络移动节点的位置更新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57806A4 (en) 2013-10-23
US20100142405A1 (en) 2010-06-10
WO2008124987A1 (en) 2008-10-23
CN101287284A (zh) 2008-10-15
EP2157806B1 (en) 2015-02-11
EP2157806A1 (en) 2010-02-24
JP5238799B2 (ja) 2013-07-17
JP2010524369A (ja) 201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7178B (zh) 包含基站和无线中继站的无线传输网络的自适应管理方法
CN101287268B (zh) 一种无线中继站连接关系更新的方法
CN101286781B (zh) 一种无线中继站连接关系终止的方法
CN101287284B (zh) 一种设备加入无线传输网络的方法
CN101282569B (zh) 包含基站和无线中继站的无线传输网络的自适应管理方法
CN101932120B (zh) 中继节点与网络节点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
US7515568B2 (en) Neighborhood wireless protocol with switchable ad hoc and wide area network coverage
US8345627B2 (en) Fast synchronised transparent handover method and system
EP0871340A2 (en) Cellular radiotelephone system with dropped call protection
EP1890442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connection parameters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12470508B (zh) 处置无线电链路失败的方法及设备
CN105338513A (zh) 设备到设备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828481B (zh) 数据传输设备、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1998441A (zh) 一种动态协作的方法和系统、一种数据交换设备
CN101626607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场景下终端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CN101557653A (zh) 一种基站的选择方法和基站类型信息的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