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6987A - 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 Google Patents

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6987A
CN1476987A CNA031438563A CN03143856A CN1476987A CN 1476987 A CN1476987 A CN 1476987A CN A031438563 A CNA031438563 A CN A031438563A CN 03143856 A CN03143856 A CN 03143856A CN 1476987 A CN1476987 A CN 1476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cording
sheet
layer
heat transf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38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3190C (zh
Inventor
田中良正
水原由郎
长嵨茂
清水良浩
篠原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Oji Pap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ji Pap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688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332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Pap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Oji Pap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76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6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319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319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1Base layers supports or substr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2Thermal recei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4Layer or component removable to expose adhesive
    • Y10T428/1405Capsule or particulate matter containing [e.g., sphere, flake, microballoon,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4Layer or component removable to expose adhesive
    • Y10T428/1476Release lay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893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5Of polyam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855Of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具有以下的层压结构:(2)图像接收片材部分(包括图像接收层(D)、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和粘合层(E)),和(1)隔离片材部分(包括隔离层(B)和隔离片材基底(A)),并整体上显示出50MPa或更少的压缩模量,其中基底(C)是由(a)与图像接收层(D)粘合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和(b)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组成的,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中的聚合物与上部薄膜层(a)中的聚酯不同,下部薄膜层(b)层压在上部薄膜层(a)上并与粘合层(E)粘合,或粘合层(E)包括粘合剂和大量平均粒度为0.3-30微米的空心颗粒,每个空心颗粒由空心核部分和壳部分组成,其中,记录片材图像接收部分(2)可从隔离片材部分(1)分离并粘附到所需要的物品上。

Description

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在下文称为“图像记录复合片材”,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将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可分离地粘附于隔离片材部分上,当图像被热转印记录在图像记录片材部分上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可以从隔离片材部分分离并粘附在所需的物体上,而该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对于由纸片材基底的热收缩造成的图像接收层的粗糙和凹痕具有高的抗性,图像接收层是在纸片材基底上形成的。当油墨图像记录片材通过热转印印刷机的热头受热成像时,能够在其上记录具有与银盐摄影图像相当的清晰度和分辨率的油墨图像,同时基本上没有在片材转送夹紧辊压力下产生的凹痕。
2)相关技术的描述
传统的热转印图像记录片材用于记录图像,其中通过油墨片材的油墨层表面与图像记录片材的图像接收层表面接触(该图像接收层含有吸附染料的树脂),并通过用由成像加热装置例如热头提供的热量加热油墨成像层,将油墨层中的部分油墨或染料以图像方式热转印在图像接收层表面上。
对于记录,一般使用在基底薄膜上重复排列的三色油墨层(即黄色油墨层,品红油墨层和青色油墨层)或四色油墨层(即除以上三色油墨层外还有黑色油墨层)的墨带。通过热转印黄色、品红、青色和任选黑色油墨连续地在油墨图像记录片材上成像以及将转印的色彩油墨图像一个接一个地叠置,生成全色油墨图像。
图像记录片材包括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该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包括:(1)隔离片材部分,该隔离片材部分具有隔离层,隔离层形成在该部分片材基底的上面;(2)图像记录片材部分,该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具有粘合层和图像接收层,粘合层形成在该部分片材基底的表面上,该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可分离地粘附于隔离片材部分的隔离层,图像接收层形成在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的基底的对表面上。在这类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在所要的图像热记录在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的图像接收层上之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可以从隔离片材部分的隔离层剥离并粘附在所要的物体上。该热转印记录复合片材可以用作可粘附的标签。
热转印记录复合片材必须能够使被热转印记录在其上的油墨图像具有高色密度、高均匀性以及没有由油墨片材或墨带转印引起的皱痕。同时,记录复合片材在通过印刷机时需要有好的移动性能。
也就是说,记录复合片材必须是流畅地一张接一张的供给到印刷机中,叠置在油墨片材上,可与油墨片材分离而不会与油墨片材熔融粘附在一起,且被从印刷机中送出而不会阻塞记录的片材从印刷机中送出。而且,印刷后,带有图像的记录片材部分可以容易和精确地从隔离片材部分释放出来。更进一步,隔离记录片材部分必须具有合适的压缩模量和手感。
目前,随着热转印印刷机的发展、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用电脑处理数字图像程度的改善,所得图像的质量明显得到改善,所以油墨图像热转印记录系统在贸易中的应用大大增加了。例如,油墨图像热转印记录系统可用于图案的印刷和校对输出,医疗内窥镜检查以及CT扫描图像的输出,人像照片和日历的输出,用于娱乐,以及用于身份证和信用卡的身份照片的输出。同时,随着热头控温技术的改进,强烈需要提高油墨图像热转印记录系统的记录速度。例如,能在A6纸上在30秒或更短的时间内打印图像的打印机已经上市。将来,会进一步要求提高记录速度。
随着记录速度的提高,在记录的图像的色密度等级上、在记录图像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上以及在防止叠置的油墨图像的剪切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为了获得记录图像的好的色密度等级,必须用窄范围的记录能量记录宽的色密度范围的图像,和为了在低能量下记录具有高色密度的图像,油墨图像记录片材必须具有高的绝热性能。同时,为了使记录的油墨图像具有高精密度和准确度,油墨片材与热头以及与置于油墨片材上的油墨图像记录片材需要紧密接触,且油墨图像记录片材必须具有好的减震性能。
在全色印刷过程中,为了防止相互重叠在一起的记录油墨图像的剪切,油墨图像记录片材需要在带齿辊和橡皮辊之间被夹持,以将片材传送通过打印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高速下精确地传送片材,必须通过增加齿的尺寸和/或夹区压力以确保片材被夹持住。夹持的增加引起一个问题,即在记录片材的图像记录表面上形成许多凹痕和/或齿痕,因此所得记录片材的商业价值降低。
在热头型印刷机系统中,作为能在其上记录高质量油墨图像的可粘合分离的热转印记录片材,日本未审专利公开说明书No.09-300,83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发泡树脂薄膜层的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在该发泡树脂薄膜层的表面上形成图像接收层,且在发泡树脂薄膜层的另一表面和粘合层之间形成非发泡树脂薄膜层。然而,这种类型的记录片材整体上具有高的压缩模量,这是不利的,因为当记录操作在高的记录速度进行时,同时记录片材是在一种高夹区压力下通过紧紧地夹持在带齿辊和橡皮辊之间来传送的,为了防止印刷过程中的剪切,在图像记录部分的图像记录层表面上形成了大量不需要的凹痕和/或齿痕。
在另一类已知的热转印记录复合片材中,记录片材部分由基底片材(载体)、图像接收层和粘合层构成,其中基底片材由包含聚酯或聚丙烯树脂作为主要组分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构成,图像接收层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可染色性树脂并直接或者通过一中间层形成在基底片材的表面上),所述粘合层包含粘合剂并形成在基底片材的另一表面(无图像接收层))上。
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是优选的,因为薄膜的厚度是均匀的,膜的柔软度是合适的,膜的热导率比那些由纤维素纸浆纤维作为主要成分的纸片材要低,因此在图像接收层上记录的图像具有高的和均一的色密度。
通常,记录图像的色密度可以通过降低薄膜的表观密度来增加,例如增加孔数目和/或孔的尺寸以提高薄膜的绝热性能。然而,降低表观密度会造成薄膜的机械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以及对由片材传送辊引起的薄膜凹痕的抗性降低。
当图像接收层是由非多孔薄膜(其包括聚酯作为主要聚合物组分)形成时,所得的表面层显示出高的耐热性、高的拉伸弹性模量以及能够使所得记录片材显示出在作为标签时好的手感并增加对由片材传送辊产生的凹痕的抗性。但是,这种聚酯膜层引起的缺点是膜层与热头通过油墨片材接触的均匀性以及对记录图像上形成皱痕的抗性降低。
同样,当使用包含聚丙烯作为主要组分的图像接收层时,通过油墨片材时薄膜层与热头接触的均匀性是令人满意的。然而,在热转印记录过程中,薄膜层收缩,致使薄膜层表面变粗糙,而且由于片材传送夹辊而在薄膜层上形成大量凹痕。
在上述情况下,作为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的基底片材,广泛使用的是包含聚酯树脂作为主要组分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
然而,所得传统的可分离粘合的热转印记录片材的质量是不令人满意的,必须加以改进。
因此,强烈要求一种新型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具有能通过油墨片材与热头均匀接触的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因此能使记录的油墨图像具有类似于那些银盐摄影图像的高精度和准确性,并具有高绝热性、低热收缩性和高抗凹痕性,该凹痕是由于片材传送夹紧辊引起的。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对各种热转印印刷机具有高的记录灵敏性;其图像记录表面在用热头加热成像时基本上不会变粗糙或起皱,因此可以记录具有高的色密度、清晰度和均匀性的图像,并显示出高的抗凹痕性(大量凹痕的形成),该凹痕是由于被印刷机的片材传送夹紧辊施加到图像记录表面上的夹区压力引起的;其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可以从隔离片材部分剥离并粘附在所需要的物品上。
上述目的可以通过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实现,其包括:
(1)一种隔离片材部分,包括
  (A)用于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片材,和
  (B)在基底片材(A)表面上形成的隔离层,该隔离层含有隔离剂;和
(2)一种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包括
  (C)用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
  (D)在基底片材(C)表面上形成的图像接收层,该图像接收层含有可染色的树脂,和
  (E)在基底片材(C)的另一表面而不是形成图像接收层的表面上形成的粘合层,该粘合层含有粘合剂并可分离地粘附到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B)上,
该记录片材作为一个整体的压缩模量为50MPa或更少,压缩模量依照日本工业标准K7220测定。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用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优选包括:(a)与图像接收层(D)粘合的一种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和(b)一种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其中的聚合物不同于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中的聚酯,且该膜层的一面与粘合层(E)粘合,而其另一面与上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a)粘合。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取向多孔聚酯薄膜优选具有10-80MPa的压缩模量。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取向多孔聚酯薄膜是优选通过下面方法制备的膜层:从一种混合物中制得未拉伸的薄膜,该混合物包括基体聚酯树脂和至少一种选自颗粒树脂和填料的物质,该颗粒树脂和填料各自与基体聚酯树脂不相容;将所述未拉伸的薄膜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使取向聚酯薄膜变为多孔。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优选具有45MPa或更少的压缩模量。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优选包括至少一种选自聚烯烃、尼龙、聚氨酯和聚丁二烯树脂的物质。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是优选通过下面方法制备的膜层:从一种混合物中制得未拉伸的薄膜,该混合物包括不同于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的基体聚合物和至少一种选自颗粒树脂和颜料的物质,该颗粒树脂和颜料各自与基体聚合物不相容;将所述未拉伸的薄膜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使取向聚合物薄膜变为多孔。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粘合层(E)除了包括粘合剂外还优选包括大量空心颗粒,每个空心颗粒由核空心部分和壳部分构成,壳部分包含聚合材料并将核空心的部分围绕和封闭,空心颗粒的平均粒径是0.3-3.0微米。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在粘合层(E)中,基于粘合层(E)的干固体质量计,空心颗粒的量为0.1-2.5质量%。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比值(THC/THA),即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的厚度THC与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片材(A)的厚度THA之比,优选在0.35-2.5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粘合层(E)优选以5-30g/m2的干固体质量存在。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粘合层(E)的空心颗粒优选选自:(i)发泡空心颗粒,该发泡空心颗粒通过将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混合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中的热膨胀性物质的颗粒加热发泡制得;和(ii)微胶囊,该微胶囊由以下方法形成:形成微胶囊前体,每个微胶囊前体包括由挥发性液体组成的核部分和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组成的壳部分,该壳部分通过微胶囊-聚合方法围绕核部分,从微胶囊前体中蒸发掉挥发性液体,以形成各自具有被壳围绕和封闭的空心核的微胶囊。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包含在图像接收层(D)中的可染色的树脂优选是可用升华染料染色的。
在本发明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图像接收层(D)优选表现出80%或以上的亨特亮度(根据JIS P 8123测定)和90%或以上的亨特暗度(根据JIS P 8138测定)。
在本发明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在用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中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优选表现出80%或以上的亨特亮度(根据JIS P 8123测定)和90%或以上的亨特暗度(根据JIS P 8138测定)。
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
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包括隔离片材部分(1)和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这两部分彼此可分离地粘附在一起。
隔离片材部分(1)包括用于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片材(A)(其在下文中称为隔离片材基底(A))和在隔离片材基底(A)上形成的并包含隔离剂的隔离层(B)。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包括用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其在下文中称为图像记录片材基底(2))并包含一种在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表面上形成的可用染料、优选升华染料染色的树脂的图像接收层(D),以及一种在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表面而不是图像接收层(D)表面上形成的粘合层(E),该粘合层包括一种粘合剂,并可分离地粘附到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B)的表面。
本发明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整体上具有50MPa或更小、优选50MPa或更小但不小于10MPa、较优选5至40MPa、更优选5至30MPa的压缩模量,该压缩模量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 7220测定。
在本发明图像记录复合片材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包括:
(a)一种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在其上形成并粘合图像接收层(D),和
(b)一种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其中的聚合物与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中的聚酯不同,在该薄膜层的(b)的一个表面上层压了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而在该薄膜层(b)的另一表面上被粘合层(E)涂覆。
上述特殊的两层图像记录片材基底以及限定的压缩模量能够使本发明的图像记录片材对图像记录的表面表现出相当高的抗粗糙性(粗糙是由于用热头加热成像时造成的)以及对图像记录表面上的凹痕和齿痕表现出抗凹痕和齿痕性(凹痕和齿痕是由于片材传送夹紧辊对图像记录片材施加的夹区压力造成的),以及对染料热转印记录具有极好的灵敏度,记录的图像显现出高的色密度和清晰度。
本发明的图像记录片材具有上述优点、特别是高的抗凹痕性(凹痕是由于片材传送夹辊的夹区压力造成的)的原因解释如下。
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由彼此层压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和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构成,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聚合物与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不同。
在该层压材料中,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后表面与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前表面粘合,用图像接收层(D)涂覆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的前表面,用粘合层(E)涂覆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后表面。
当提供给热转印印刷机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是用夹紧辊传送通过印刷机,同时当向图像记录片材的图像记录表面施加高的夹区压力时,夹区压力主要被与图像接收层(D)邻接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和与聚酯薄膜层(a)粘合的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相结合所吸收,从而通过上部聚酯薄膜层(a)和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协同效果防止了在图像接收层表面上的粗糙和凹面的形成。同样,由于与图像接收层(D)邻接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具有高的耐热性、高的平滑度和低的热导率,且图像记录复合片材整体上具有低的压缩模量,因此,当对图像记录片材施加压缩力(例如在热头和平压辊之间)时,图像记录片材可以适当地变形以吸收压缩负荷能量,且当压缩力被释放时,图像记录片材可以立即恢复到原始形式。另外,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特殊结构和图像记录片材的有限的压缩模量有助于提高热头与图像接收层(D)表面的紧密粘合,因此改善了热转印记录时的图像接收层(D)的灵敏性,从而改善了记录图像的质量。
用于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薄膜优选是由选自以下物质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均聚酯,以及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与至少一种共聚单体的共聚酯。用于共聚酯的共聚单体选自:例如,羟基羧酸,如对羟基苯甲酸;芳香二羧酸,如间苯二酸和萘二甲酸;烷撑二醇,如丁二醇和1,4-丁二醇,和聚亚烷基二醇,如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
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薄膜具有多孔(微孔)结构,因此显现出极好的减震性能和绝热性能。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薄膜的压缩模量优选在10-80MPa、较优选在10-50MPa的范围内。
如果压缩模量小于10MPa,则所得的图像记录片材可能显示出不令人满意的抗凹面形成性。同样,如果压缩模量大于80MPa,所得图像记录片材的图像记录表面可能与热头不能紧密接触,因此记录图像的质量可能不令人不满意。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优选具有10-80微米、较优选20-60微米的厚度。
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取向多孔聚酯薄膜优选通过下面方法制备:从一种混合物制得未拉伸的薄膜,该混合物包括基体聚酯树脂和至少一种选自颗粒树脂和填料的物质,该颗粒树脂和填料各自与基体聚酯树脂不相容;将所述未拉伸的薄膜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使取向聚酯薄膜变为多孔,该取向多孔聚酯薄膜优选具有0.6-1.2g/cm2的表观密度。
上述不相容的颗粒树脂优选选自烯烃如乙烯和丙烯、苯乙烯、丁二烯和丙烯腈的均聚物和共聚物。同样,上述不相容的填料包括选自如碳酸钙、氧化镁、二氧化钛、碳酸镁、氢氧化铝、铝硅酸钠、粘土、云母、滑石、硫酸钡和硫酸钙的至少一种物质。
上述不相容的树脂和填料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中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形式使用。
在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中,与粘合层(E)邻接的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例如聚烯烃)薄膜层(b)的压缩模量优选为45MPa或更小,较优选30MPa或更小、更优选3-10MPa,其厚度为50-200微米,较优选60-150微米。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优选由至少一种不同于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的聚合物制备。不同于聚酯的聚合物优选选自聚烯烃树脂、尼龙树脂、聚氨酯树脂和聚丁二烯树脂。聚烯烃树脂包括如聚丙烯树脂和聚乙烯树脂。
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可以如下制备:从一种混合物中制得未拉伸的薄膜,该混合物包括不同于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的基体聚合物和至少一种选自颗粒树脂和颜料的物质,该颗粒树脂和颜料各自与基体聚合物不相容;将所述未拉伸的薄膜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使取向聚合物薄膜变为多孔。
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可以选自发泡聚合物薄膜,该发泡聚合物薄膜由热塑性树脂和发泡剂的的混合物制备,该热塑性树脂的混合物不同于用于上部薄膜层(a)的聚酯。
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表观密度优选为0.2-1.0g/cm3
在下部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的一个实例中,优选使用由聚烯烃树脂如聚乙烯和/或聚丙烯树脂与无机颜料颗粒混合形成的取向多孔薄膜。在这种情况下,未拉伸的薄膜由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颜料颗粒的混合物制备得到,将其双轴拉伸使得在被拉伸的薄膜中形成大量细孔(微孔)。下部薄膜层(b)的聚烯烃薄膜可以是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在多层结构中,通过常规层压方法如干式层压法、湿式层压法或熔体层压法将大量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合并成一种层压薄膜的单一体。对多层薄膜的结构并没有限制,即对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的结合方式没有限制。
在本发明的记录复合片材的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中,与粘合层(E)粘合的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压缩模量优选比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b)低,在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b)的上面形成图像接收层(D)。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片材传送夹紧辊向记录复合片材施加高压时,施加的大部分压力被在粘合层(E)上的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所吸收,因此可以避免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和形成在聚酯薄膜层(a)上的图像接收层(D)的不希望有的变形。
上部取向聚酯薄膜层(a)和下部取向聚合物薄膜层(b)是通过干式层压法、湿式层压法或压延法彼此层压和粘合的,其中在上部取向聚酯薄膜层(a)上形成图像接收层(D),而下部取向聚合物薄膜层(b)的下表面与粘合层(E)相粘合。
本发明的记录复合片材整体来说优选具有100-300微米、较优选150-280微米的厚度。如果厚度小于100微米,则当热转印记录时,所得记录复合片材可能会显示出不足的机械强度和刚度,以及令人不满意的抗片材卷曲性。如果厚度大于300微米,则印刷机中所能含的片材的数目上限会变小或需要增加片材盒的容积,因此难以使印刷机紧凑。
在上述本发明的记录复合片材的具体实施方案中,当使用具有相对低亮度和暗度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a)作为图像接收层(D)的基底时,可以获得具有极好亮度(白度)和暗度的图像接收层(D)。作为下部薄膜层(b)的取向聚合物薄膜,优选使用聚烯烃树脂膜,如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在这种情况下,用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聚烯烃树脂和无机颜料的树脂混合物制成未拉伸的薄膜,然后将该薄膜双轴拉伸,得到具有大量微孔的取向多孔聚烯烃薄膜。优选地,使用由两个或更多取向多孔聚烯烃薄膜相互层压一起成为复合薄膜的合成纸片材作为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下部取向聚合物膜层(b)与上部取向聚酯薄膜层(c)的厚度比优选在1-8、较优选在2-5的范围内。如果厚度比((b)/(a))小于1,则所得图像接收层的亮度和暗度可能会不足。如果厚度比((b)/(a))大于8,则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的厚度可能太小,所得记录片材的抗凹痕性会不够。
在本发明的记录复合片材中,在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中的图像接收层(D)优选具有80%或以上、较优选83%或以上的亨特亮度(根据JISP 8123测定)以及90%或以上、较优选94%或以上的亨特暗度。如果亨特亮度小于80%,则记录的图像的锐度可能显示出不足的对比度或看上去是暗的和单调的。同样,如果亨特暗度小于90%,则当印刷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粘合在物品上时,可以通过粘附的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看到已在物品上形成的图像,因此在图像记录部分上的图像看上去被物品上的图像损坏。
在本发明的记录复合片材中,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优选表现出80%或以上、较优选85%的亨特亮度(根据JISP 8123测定)和90%或以上、较优选95%或以上的亨特暗度(根据JIS P 8138测定)。如果亮度小于80%,则难以记录具有好的对比度的图像,记录的图像可能看起来是暗和单调的。如果亨特暗度小于90%,则当打印的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粘合在物品上时,可以通过粘附的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看到已在物品上形成的图像,因此图像接收层(D)上的图像看上去被物品上的图像损坏。
粘合层(E)的粘合剂优选包括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的常规粘合树脂,如丙烯酸树脂、合成橡胶、天然橡胶和有机硅树脂。
粘合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聚异丁烯、丁基橡胶、氯丁二烯橡胶和丁腈橡胶。
在粘合层(E)的粘合树脂中,非常优选使用丙烯酸树脂。用作粘合剂的丙烯酸树脂包括由作为主单体的至少一种选自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乙酯的物质和作为共聚单体的至少一种选自不同于上述作为主单体的丙烯酸酯的其他(甲基)丙烯酸酯(其具有至少一个基团选自非官能团或官能团)以及任选至少一种不是上述那些共聚单体的其它烯属不饱和共聚单体制备得到的树脂。
除了粘合剂外,粘合层任选包含至少一种添加剂,选自增粘剂,如松香、改性松香、松香和改性松香的衍生物、多萜树脂、脂肪族烃树脂、环戊二烯树脂、芳族石油树脂、酚树脂和苯并呋喃-茚树脂;交联剂,如异氰酸酯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和金属螯合物;防老剂,稳定剂,软化剂如油,填料,颜料和着色剂。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以其两个或更多的混合物形式使用。
粘合层中的增粘剂和交联剂的含量可以根据粘合树脂、增粘剂和交联剂以及其组合的类型和含量比例来适当地确定。
通过控制粘合剂、增粘剂和交联剂的类型和含量,可以充分调节粘合层(E)的剥离力和蠕变性能。
例如,基于粘合剂干固体含量计,优选包含5-50质量%、较优选5-30质量%的增粘剂,优选包含0.2-5质量%、较优选0.5-3质量%的交联剂。
用于粘合剂的粘合聚合物优选具有某种高分子量(较优选250,000或以上、更优选300,000-600,000),和单个粘合聚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的位置相互靠近。官能团通过交联化合物互相交联。优选具有相对低分子量的交联化合物和使用相对小的量。
粘合层(E)是如下形成的:用涂布机如棒式涂布机、凹版式涂布机、弧形涂布机、刮刀涂布机、气刀涂胶机、冲模涂布机、幕涂式涂布机或浸涂机在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后表面上涂敷含粘合剂和添加剂的涂敷液,然后将涂敷好了的涂敷液层进行干燥。或者,也可以如下形成粘合层(E):将上述涂敷液涂敷到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B)的前表面上,并将涂敷好了的涂敷液层干燥,然后将粘合层粘附至其前表面上已经涂有图像接收层的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后表面。还有一种替换的方法,即在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前表面上形成图像接收层(D),在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后表面上形成粘合层(E),以形成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然后将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粘合层(E)与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B)粘合。
粘合层(E)的干固体量优选为5-30g/m2、较优选为10-20g/m2。如果形成的粘合层(E)的干固体量小于10g/m2,所得粘合层(E)的胶粘强度会不够。同样,如果粘合层(E)的干固体量大于30g/m2,所得粘合层(E)的粘合作用可能已经饱和,从这点看,粘合层(E)的干固体量大于30g/m2是不必要的。
从隔离层(B)剥离粘合层(E)的剥离强度优选为390mN/25mm或更多。如果剥离强度小于390mN/25mm,可能会发生粘合层(E)与隔离层(B)部分分离的问题。然而,粘合层(E)和隔离层(B)之间的剥离强度优选为785mN/25mm或更少。如果剥离强度大于785mN/25mm,则所得的图像记录片材(2)部分可能很难从所得隔离片材部分(1)中分离。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的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中,位于与粘合层(E)相邻位置的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优选具有低于其上涂布了图像接收层(D)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的压缩模量。
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片材传送夹紧辊向生成的图像记录片材上施加高的夹区压力时,所施加的大部分压力可以被与粘合层(E)邻接的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所吸收,因此可以避免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和形成于其上的图像接收层(D)的可能变形。
与粘合层(E)邻接的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和与图像接收层(D)邻接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是通过干式层压法、湿式层压法或压延法而相互粘合的。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B)包含一种隔离剂,以及适当地与粘合层(E)中的粘合剂组合。通常,隔离剂优选包括具有适宜剥离性能的有机硅树脂。隔离层(B)通常通过用例如凹版式涂布机或棒式涂布机在隔离片材基底(A)的前表面上涂布含隔离剂的液体制得。隔离层(B)的干固体量优选为0.3-15g/m2、较优选0.5-1.2g/m2。如果隔离层(B)的干固体量小于0.3g/m2,则所得隔离层(B)的隔离性能会显著不均一。同样,如果隔离层(B)的干固体量大于1.5g/m2,则所得隔离层(B)的隔离性能已经饱和,这在经济上是不利的。
隔离片材部分(1)具有隔离片材基底(A),在隔离片材基底(A)上涂敷有隔离层(B)。隔离片材基底(A)优选包括层压纸片材,该层压纸片材包括基纸片材和层压在基纸片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聚乙烯树脂层,该基纸片材的主要组分是纤维素纸浆;或聚烯烃合成纸片材,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合成纸片材。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片材中,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必须由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和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其与聚酯不同)薄膜层(b)相互层压在一起来形成,并且隔离片材基底(A)优选由含无机颜料的聚丙烯合成纸片材制得。然而,用于隔离片材基底(A)的片材并不局限于上述类型的片材。
为了防止图像记录片材通过印刷机时因为静电产生的问题,图像记录片材的前表面,即图像接收层的前表面,和/或图像记录片材的后表面,即隔离片材基底的后表面,可以被一层包含抗静电剂的抗静电层涂覆。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图像接收层(D)包含高染料亲合性(可染色性)树脂,以及在用于热转印印刷机的墨带中所含的染料。可染色性树脂优选包括至少一种选自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酯、聚氯乙烯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的物质。为了防止由于印刷机的热头加热成像引起的墨带对图像接收层的熔融粘附,除了可染色性树脂外,图像接收层(D)优选包含至少一种选自交联剂、润滑剂和隔离剂的物质。同样,图像接收层(D)任选地更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种选自荧光增白剂、增塑剂、抗氧化剂、颜料和紫外线吸收剂的物质。上述添加剂可以与图像接收层(D)的可染色性树脂混合,然后将所得的混合涂敷液涂敷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的前表面上或将包含添加剂的涂层涂敷到图像接收层(D)的表面上或在图像接收层(D)和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之间进行排列。
图像接收层可以由以下方式形成:制备一种含可染色性树脂和任选的添加剂的涂敷液,将涂敷液涂敷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前表面上,将涂敷好了的涂敷液表面进行干燥。涂敷过程可通过使用常规涂布机而实现,例如使用棒式涂布机、凹版式涂布机、弧形涂布机、刮刀涂布机、气刀涂胶机、幕涂式涂布机、冲模涂布机或浸涂机。
图像接收层(D)优选以1-15g/m2、较优选3-10g/m2的量来形成。如果图像接收层(D)的量小于1g/m2,则所得的油墨接收层可能没有完全地涂敷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因此记录的图像的质量是不令人满意的,且当所得图像接收层(D)通过印刷机的热头加热成像时,油墨片材可能会熔融粘附到图像接收层上。如果图像接收层的量大于15g/m2,则不仅所得图像接收层的图像接收效果可能饱和,这在经济上是不利的,而且,图像接收层(D)的涂布强度会不够,图像接收层(D)的厚度会太大,因此图像记录片材基底(1)可能不能实现充足的绝热效果,并且记录的图像的色密度也会不够。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片材中,图像接收层(D)可以经由中间层粘合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上,该中间层提高了上部聚酯薄膜层(a)和图像接收层(D)之间的粘合强度以及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抗静电性能。中间层优选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物质:乙烯基聚合物,如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和其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聚二甲基丙烯酰胺、聚丙烯酸和盐、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天然聚合物和其改性产物,如淀粉、改性淀粉和羧甲基纤维素。中间层任选进一步包含常规的抗静电剂和/或交联剂,其可单独使用或以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形式使用。
通常,中间层的干固体量在0.2-5g/m2、较优选在0.5-3g/m2的范围内。如果中间层的量小于0.2g/m2,则所得层的粘合效果可能不令人满意。同样,如果中间层的量大于5g/m2,则所得层的涂布强度可能不够并可能导致所得图像记录片材阻塞片材在印刷机中的供给和输出,因此降低工作效率。
可以用与制备图像接收层相同的方法制备中间层。
图像接收层表面和/或中间层表面可任选地使用超级压光机进行压延或热压的方法使其变平滑。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比值(THC/THA),即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的厚度THC与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片材(A)的厚度THA之比(THC/THA),优选在0.35-2.5、较优选在0.5-2.0的范围内。
如果比值(THC/THA)小于0.35,则在印刷机的图像记录过程中,图像记录片材基底的厚度THC过小,引起所得图像记录片材很大的卷曲并当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从隔离片材部分(1)剥离时很容易起皱,从而降低了所得图像接收片材的商业价值。同样,如果比值(THC/THA)大于2.5,隔离片材基底(A)的厚度过小,使得在控制在粘附部分上发生卷曲现象的同时很难做到使隔离片材部分(I)平滑地粘附到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上,所得图像记录片材会显示出不希望有的卷曲现象,该卷曲现象是在粘附工序后立即产生或在所得图像记录片材储存期间产生的。卷曲的片材在外观上是不令人满意的,其商业价值低。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隔离片材部分(1)优选进一步包括涂敷在隔离片材基底(A)的后表面(无隔离层(B))上的衬里树脂层(F)。衬里树脂层(F)可以由挠性树脂与抗静电剂的混合物制得或由抗静电挠性树脂制得。衬里树脂层(F)有助于改善从热转印印刷机中的进入、通过或输出的所得图像记录片材的平滑给纸性能、移动性能或传输性能。
用于衬里树脂层(F)的抗静电剂可以选自常规的阳离子抗静电剂,如阳离子改性淀粉;阴离子抗静电剂以及非离子抗静电剂,并且以合适的含量存在于衬里树脂层(F)中。可用于衬里树脂层的抗静电挠性树脂优选选自聚乙烯亚胺、阳离子单体共聚合丙烯酸树脂以及阳离子改性丙烯酰胺树脂。衬里树脂层还可进一步包含粘合剂,该粘合剂包括选自下列的至少一种物质:水溶性树脂,如聚乙烯醇;以及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酚树脂、烷基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以及上述树脂的硬化反应产物。另外,衬里树脂层(F)任选包含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的物质:作为摩擦改性剂的填料,如无机颜料颗粒和有机颜料颗粒。
衬里树脂层(F)的干固体量优选为0.3-10g/m2,较优选1-5g/m2。如果衬里树脂层(F)的干固体量小于0.3g/m2,则由于片材相对表面之间的相互摩擦,不可能完全避免对所得油墨记录片材的相互面对的表面的损害。同样,如果衬里树脂层(F)的量大于10g/m2,则所需的衬里树脂层的效果已经饱和,这在经济上是不利的。
衬里树脂层可以通过常规的涂覆方法,如上述提及的那些,在隔离片材基底(A)的后表面上形成。
在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隔离片材部分(1)和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具有与上述具体实施方案相同的结构,只是对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和粘合层(B)做了如下改变。
在此具体实施方案中,根据隔离片材基底(A)的类型、组成和厚度,油墨记录片材基底(C)由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片材形成:例如,纸片材,例如,涂布纸片材、美术纸片材、不含木浆的纸片材和发泡纸片材;层压纸片材,包括例如用热塑性树脂层(例如聚乙烯层)层压在每种基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纸片材基底;热塑性树脂薄膜,例如聚酯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烯烃树脂(例如聚丙烯树脂);由以下方法制备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即将热塑性树脂和造孔组分的混合物的熔体生成未拉伸的薄膜,单轴或双轴拉伸这种未拉伸的薄膜并允许大量孔的产生;以及通过相继或同时使许多薄膜例如多孔薄膜相互层压制得的多层薄膜。上述片材可以单独或以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形式使用。
在此组合中,大量片材通过干式层压法、湿式层压方法或熔融层压法相互层压在一起,生成多层的复合片材或薄膜。在复合多孔薄膜中,孔可以均匀分布于所有组分薄膜中或仅仅是分布在一个或多个组分薄膜而不是整个组分薄膜中。
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优选包括取向多孔薄膜,该取向多孔薄膜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聚酯或聚烯烃。取向多孔薄膜具有大量的孔(微孔),因此显示出低的热传导率和好的绝热性能。当取向多孔薄膜作为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使用时,它有助于在图像记录过程中防止不必要的热量扩散到所得记录片材中,和提高记录片材的图像记录敏感性。
取向多孔聚酯薄膜通过如下方法制备,例如,从包含基体聚酯树脂以及至少一种选自各自与基体聚酯树脂不相容的颗粒树脂以及无机和有机填料中的物质的混合物的熔体生成未拉伸的薄膜;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这种未拉伸的薄膜,以致在所得取向聚酯薄膜中生成大量微孔。
取向多孔聚烯烃(特别是聚丙烯树脂)薄膜通过以下方法制备,例如,由聚烯烃树脂(例如聚丙烯树脂)和无机填料和/或有机填料的混合物生成未拉伸的聚烯烃薄膜;以及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这种未拉伸的聚烯烃薄膜以形成合成纸片材,其中分布有大量的微孔。
造孔组分包括与聚酯树脂不相容的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树脂,以及这些树脂的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用于多孔聚酯或聚烯烃薄膜的无机填料包括无机白色颜料,例如,氧化镁,氧化铝,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钡,硅酸钙以及上述颜料的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在薄膜中,优选包含5-30质量%的无机颜料。
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厚度优选20-200微米,较优选50-180微米。如果厚度小于20微米,则所得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机械强度、刚性以及从变形复原或抗变形性会不足,并且在图像记录期间,记录片材不能呈现出足够的卷曲。同样,如果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厚度小于20微米,则当部分(2)用作粘胶标签时,标签的刚性以及抗变形性也许会不足,和当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从隔离片材部分(1)分离时,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也许会起皱,打印的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也会失去商业价值。另外,如果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厚度大于200微米,则所得的记录片材也许太厚,因此在印刷机的片材盒中所容纳的记录片材的最大数目可能会太小,因此片材盒的容积不得不增加。这需要增加印刷机的尺寸,致使印刷机难以紧凑。
在本发明的记录复合片材的具体实施方案中,粘合层(E)还包括大量的空心颗粒,每个空心颗粒由至少一个空心核部分以及壳部分构成,所述壳部分围绕并封闭空心核部分并包含一种聚合材料,空心颗粒的平均粒度为0.3-30微米,优选0.3-25微米。
分散并分布在粘合层中的空心颗粒有助于降低图像记录片材的压缩模量,有助于赋予图像记录片材的变形以一个合适的自由度,以及有助于提高图像记录片材对印刷机的热头和墨带的形式和状况的随动性能,以及图像记录片材与热头和墨带的紧密粘合。因此,在高速印刷机的高能印刷过程中,可以避免由于墨带上的起皱引起的油墨记录片材上的图像印刷故障。同样,当在图像记录片材上施加热头和片材传送辊的高压时,相应于压力的应力可以被包含空心颗粒的图像记录片材所吸收。因此,增加了本发明的图像记录片材对于由片材传送夹紧辊的夹区压力造成的凹痕和齿痕的抗性。同时,在粘合层中空心颗粒的分布有助于提高图像记录片材的绝热性能,并因此提高印刷机的热头在图像记录片材上的的热效率(即使当热头在低能条件下工作时也是如此),并提高了在图像记录片材上的记录图像的色密度和清晰度。
对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没有限制。空心颗粒可以选自如下提及的那些。
(i)通过将颗粒热发泡制备的发泡空心颗粒,所述颗粒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混合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中的热膨胀性物质;
(ii)一种微胶囊,该微胶囊如下制得:形成前体微胶囊,每个前体微胶囊包括由挥发性液体组成的核部分以及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壳部分,所述壳部分通过微胶囊-聚合方法围绕核部分,从前体微胶囊蒸发掉挥发性液体,以形成各自具有被壳围绕和封闭的空心核的微胶囊。
空心颗粒也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形成包含非发泡颗粒的非发泡粘合层,其中非发泡颗粒是由热塑性树脂与热膨胀性物质混合形成的;然后通过在制备图像记录片材过程中的加热干燥期间或在热转印记录期间加热,使热膨胀性物质在粘合层的热塑性树脂颗粒中膨胀,以便将热塑性树脂颗粒转化为具有至少一个空腔的空心颗粒。
然而,该方法有以下缺点,即当在制备图像记录片材过程期间加热包含热膨胀性物质的热塑性树脂颗粒时,很难均匀地使颗粒发泡以提供具有均匀粒度的空心颗粒,因此所得的含空心颗粒的粘合层具有粗糙的表面,这会引起所记录的图像不规则和所记录的图像的清晰度低。
在含可膨胀性颗粒的非发泡粘合层是在热转印记录过程中通过加热来发泡的情况下,用于热转印和固定图像的一部分热能被可膨胀性颗粒的热膨胀消耗掉,因此,所得图像记录片材的记录过程的能量效率可能会降低。因此,在本发明中,粘合层优选包含空心颗粒,每个空心颗粒具有至少一个在热转印记录工序之前已经生成的空心部分。
通过对包含在单个热塑性颗粒中的热膨胀性物质进行热膨胀制得的发泡空心颗粒一般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将具有低沸点的挥发性烃(其作为热膨胀性核物质)如正丁烷、异丁烷、戊烷和/或新戊烷与热塑性树脂材料(作为壳材料)如亚乙烯基二氯和丙烯腈的均聚物和共聚物混合,以形成前体颗粒,然后对膨胀性核物质进行膨胀处理,例如加热工艺,将前体颗粒转化为具有所需粒度的空心颗粒。作为上述类型的发泡或非发泡空心颗粒,如NIPPON FERRITE K.K生产的商品名为EXPANCELL 551DE20、461DE和461DE20的发沫产品以及由MATSUMOTO YUSHI K.K公司生产的商标名为MATSUMOTO MICROSPHERE MEL-80GCA、100SCA和30STI的非发泡产品,都是市场上可提供的。
由含热膨胀性物质的热塑性材料颗粒进行加热膨胀制得的发泡空心颗粒通常具有低的比重。因此,在实践中为了提高发泡空心颗粒的加工操作性和分散性,通过用无机颗粒如碳酸钙微粒、滑石和/或二氧化钛涂到发泡空心颗粒的熔融表面上来对发泡空心颗粒进行表面处理,提供发泡空心复合颗粒,其中发泡空心颗粒基底的表面用细的无机颗粒涂覆。
由MATUMOTO YUSHI K.K公司生产的商品名为MATSUMOTOMICROSPHERE MFL-80GCA、100SCA和30STI的实际产品有市售。
用于本发明的发泡空心颗粒优选具有0.3-30微米、较优选0.4-25微米、更优选0.5-20微米的平均直径。
通过包含混合到热塑性材料中的热膨胀性物质的前体颗粒进行加热膨胀制得的发泡空心颗粒显示出比那些微胶囊型空心颗粒更高的减震效果和柔软性。通常,用于本发明的发泡空心颗粒具有30微米或更小的平均粒度。如果平均粒度小于0.3微米,则所得图像记录片材的压缩模量过高以及缓冲作用太低,因此不能充分防止从墨带转印到图像记录片材时皱痕的形成。同样,如果平均粒度大于30微米,则所得粘合层的平滑性可能不足,所得图像记录片材上的记录图像可能显示出不足的均匀性和清晰度。
用于本发明的胶囊型空心颗粒通过如下方法制备:首先制备前体微胶囊颗粒,该前体微胶囊颗粒包括至少一种由挥发性液体(例如水)生成的核以及由硬聚合材料如苯乙烯-丙烯酸单体共聚物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生成的壳,该壳围绕并封闭该核;将前体微胶囊颗粒干燥至这样的程度,使得核挥发性液体被蒸发掉以形成被壳围绕的空心核。前体微胶囊可以通过将形成聚合物的材料(形成壳的材料)与挥发性液体(形成空心或孔的材料)进行形成微胶囊的聚合过程来制备。作为微胶囊型空心颗粒,可以市购商品名如下的产品,例如NIHON GOSEIGOMU K.K公司的JSR-SX863A和SX864,Rohm & Hass公司的OP-84J、OP-62和HP-91,HONEN公司的MB-923和925。
用于本发明的微胶囊型空心颗粒优选具有0.3-30微米、较优选0.3-10微米、更优选0.4-8微米、进一步优选0.5-7微米的平均粒度。如果微胶囊型空心颗粒的粒径小于0.3微米,则所得图像记录片材具有过高的压缩模量并显示出过低的减震效果。因此,所得图像记录片材在防止皱纹从墨带转印到图像记录片材方面以及在防止由片材传送夹辊形成夹痕和凹痕方面的效果上会不足。如果平均粒度大于30微米,则所得粘合层的平滑度不足,且在所得图像记录片材上记录的图像可能会显示出不足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片材的粘合层(E)中,基于粘合剂干固体的量计,空心颗粒的含量优选为0.1-2.5质量%、较优选0.2-2质量%。如果空心颗粒的含量小于0.1质量%,则所得图像记录片材的压缩模量会过高并且减震效果不足,因此,在防止皱痕从墨带热转印到记录表面方面以及在防止由于片材传送夹紧辊引起在图像记录片材上形成凹痕和齿痕方面是不令人满意的。同样,如果空心颗粒的含量大于2.5质量%,则所得粘合层的平滑度可能会不足,在所得图像记录片材上记录的图像的均匀性会不足,因此所得图像记录片材的记录效果会不令人满意。
粘合层(E)的干固体量优选为5-30g/m2、较优选为6-27g/m2。如果粘合层的干固体量小于5g/m2,则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后表面可能没有被粘合层(E)完全涂敷,所得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粘结性能可能会不够,所得图像记录片材可能具有过高的压缩模量,因此在防止皱痕从墨带热转印方面以及在防止由片材传送夹紧辊的夹区压力引起在图像记录片材上形成的压痕方面可能是不令人满意的。同样,如果粘合层的干固体量大于30g/m2,则所得粘合层的减震效果可能饱和,这在经济上是不利的,并且一部分粘合剂会鼓出到粘合层(E)外。
实施例
通过下面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这些实施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在图像记录片材的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制备中,使用厚度为50微米、基准质量为50g/m2、压缩模量为50MPa的取向多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50E63S,由TORAY生产)作为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在该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的前表面形成图像接收层(D);并使用厚度为60微米、基准质量为45g/m2、压缩模量为7MPa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YUPO FPG60,由YUPO公司生产)作为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在该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后表面涂敷粘合层(E)。
通过干式层压法用聚酯粘合剂将上部聚酯薄膜层压到下部聚合物薄膜上,得到干固体量为4g/m2的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
用于图像接收层(D)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1制备。
涂敷液1(图像接收层)
                   组分                                    质量份聚酯树脂(商品名:VYLON2OO,由TOYOBO K.K生产)                    100有机硅树脂(商品名:KF 393,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生产)                                  3异氰酸酯(商品名:TAKENAT D-140N,由TAKEDA
     YAKUHIN K.K生产)                                       5甲苯                                                            300
用模压涂布法将组合物1的涂敷液涂敷到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前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8g/m2的图像接收层(D)。
用于粘合层的另一种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2制备。
组合物2(粘合层)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粘合剂(商品名:AT191,由SAIDEN KAGAKU
         K.K生产)                                           100环氧固化剂(商品名:A-51,由SAIDEN KAGAKU K.K
      生产)                                                 2.25
用乙酸乙酯将组合物稀释至20%质量的浓度。
通过凹版式涂布方法将该涂敷液涂敷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后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6g/m2的粘合层(E)。获得了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
使用厚度为100微米、基准质量为100g/m2和压缩模量为45MPa的多孔聚酯薄膜(商品名:W900E100,由MITSUBISHI KAGAKUPOLYESTER K.K生产)作为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片材基底(A)。
用凹版式涂布法将作为隔离层(B)的涂敷液的有机硅树脂隔离剂(商品名:KS-830,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生产)涂敷到隔离片材基底(A)的前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0.6g/m2的隔离层(B)。
衬里树脂层(F)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3制备。
组合物3(衬里树脂层(F))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树脂(商品名:RIKABOND SAR-615A,                     100环氧固化剂(商品名:RIKABOND SAR-615B,
      由Chuo RIKA K.K生产)                             5电导剂(商品名:ST2000H,由MITSUBISHI
  YUKASEI K.K生产)                                     75白炭黑(商品名:P78A,由MIZUSAWA
  KAGAKU K.K生产                                       30
用棒式涂布法将组合物3的涂敷液涂敷到隔离片材基底(A)的后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g/m2的抗静电衬里树脂层(F)。获得隔离片材部分(1)。
将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粘合层(E)粘附到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B),形成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2
除了以下不同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厚度为55微米、基准质量为30g/m2和压缩模量为5MPa的多孔聚丙烯薄膜(商品名:260 LLG 302,由MOBILE生产)代替用于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YUPO FPG60)。
实施例3
除了以下不同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厚度为38微米、基准质量为38g/m2和压缩模量为15MPa的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商品名:CRISPER,由TOYOBO K.K生产)代替用于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YUPO FPG60)。
实施例4
除了以下不同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厚度为110微米、基准质量为82.5g/m2和压缩模量为5MPa的多孔聚丙烯薄膜(商品名:YUPO FPG 110,由YUPO公司生产)代替用于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YUPO FPG60)。
实施例5
除了以下不同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主要成分的厚度为38微米、基准质量为40g/m2和压缩模量为15MPa的多孔薄膜(商品名:CRISPER,由TOYOBO K.K生产)代替用于图像记录片材基底的多孔聚酯薄膜(商品名:50E 63S)。
用厚度为130微米、基准质量为98g/m2和压缩模量为6MPa的多孔聚丙烯薄膜(商品名:YUPO FPG 130,由YUPO公司生产)代替用于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YUPO FPG60)。
比较实施例1
除了以下不同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基准质量为157g/m2和压缩模量为86MPa的涂布纸片材(商品名:OK TOPCOAT N,由OJI纸业有限公司生产)代替用于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YUPO FPG60)。
比较实施例2
除了以下不同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厚度为100微米和压缩模量为86MPa的聚酯薄膜(商品名:EMBLET,由UNITIKA K.K生产)代替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b)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YUPO FPG60)。
比较实施例3
除了以下不同外,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厚度为60微米和压缩模量为7MPa的多孔合成纸片材(商品名:FPU60,由YUPO公司生产)代替用于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的多孔聚酯薄膜(商品名:50E63S)。
将实施例1-5和比较实施例1-3的图像记录片材的样品进行如下测试和评价。
(1)压缩模量
每个样品的压缩模量根据JIS K 7220进行测定。在检测中,试样的高度用样品的厚度表示,在20微米/分钟的压缩速率下进行压缩。
(2)图像记录片材的抗凹痕性
将热转印可视印刷机(商品名:M1,由索尼公司生产)改造成具有可在高的夹区压力下工作的片材传送夹紧辊的试验机。用压力测试膜(商品名:Prescale,由FUJI PHOTOGRAPHIC FILM K.K.)测定,试验机的夹区压力为200kg/cm2
用肉眼观察,对通过试验机测定的图像记录片材样品的抗凹痕性进行评价,抗凹痕性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级别                      抗凹痕性
3                         没有发现凹痕
2                         发现轻微凹痕
1                         发现明显凹痕
(3)所记录的图像的质量(色密度、图像均匀性和记录部分的抗凹痕性)
彩色墨带由以下方法制备:用三层油墨层(每层包括粘合剂和黄色、品红或青色升华染料)涂敷厚度为6微米的聚酯薄膜,并在薄膜上重复排列。
对图像记录片材的样品进行印刷试验,其中使每个样品通过热转印可视印刷机(商品名:DR100,由索尼公司制造)与墨带接触,并通过热头在逐步变化的不同温度下进行热成像,得到颜色为黄色、品红或青色的单色记录图像或得到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相互叠加而形成的各种混合颜色的记录图像。
图像记录片材样品上记录图像的色密度是通过MACBETH反射色密度试验机(型号:RD-914)进行测定的。每个图像的色密度由相应于从最低一步到第十六步所施加的能量的高等级色密度表示。
同样,对于记录图像的均匀性,以相应于色密度为1.0的等级为黑色,通过肉眼对(1)记录图像的色密度的均匀性和(2)颜色染料图像的有缺陷的转印进行观察和评价。
另外,通过肉眼对最高色密度约为2.2的图像记录部分的粗糙度进行观察,以评价图像记录部分的平滑度。
评价结果分为下面三级。
级别                      评价
3        极好
2        好
1        色密度的均匀性、着色染料图像的转印和/或图像记
         录部分的平滑度和抗凹陷性不令人满意。
(4)亮度测定
图像记录片材基底和记录片材的亨特亮度是根据JIS P 8123用亨特反射仪测定的。亮度的光谱性质是建立在具有光源、蓝色滤光片和光电池的相互光谱敏感性的产品基础上的,在该测定方法中,使具有457纳米主波长的光以45度的入射角进行照射并以0度角进行接收。
样品的后表面用与样品同样的片材衬垫,以使其达到测定数据为常数的程度。作为标准版,可使用亮度为100%的氯化镁版。
(5)暗度测定
图像记录片材基底和记录片材的暗度根据JIS P8138用具有绿色滤光器的亨特反射仪进行测定,并根据下列方程进行计算。
C=100×R0/R0.89
其中C表示暗度%(计算至小数点第1位),
R0表示当样品用黑色版衬垫时的反射率%,和
R0.89表示当样品用反射率为89%的白色板衬垫时的反射率%,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Figure A0314385600321
实施例6
(1) 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C)、图像接收层(D)和中间层
使用含无机颜料、厚度为75微米的双轴取向多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W900 J75,由MITSUBISHI KAGAKU POLYESTERFILM K.K生产)作为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C)。
中间层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4制备。
组合物4(中间层)
               组分                               质量份聚乙烯亚胺(商品名:PP-061,由NIHON
      SHOKUBAI K.K生产)                             4乙醇                                                    100
用棒式涂敷法将涂敷液体(4)涂敷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的前表面,干燥形成干固体量为0.5g/m2的中间层。
图像接收层(D)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5制备。
组合物5(图像接收层(D))
               组分                               质量份聚酯树脂(商品名:Vylon 200,TOYOBO K.K.
    生产)                                           100硅油(商品名:KF 393,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生产)异氰酸酯(商品名:TAKENATE D-l1ON,由
TAKEDA YAKUHIN K.K.生产)                            6甲苯/甲基乙基酮混合物(1/1(质量))                        350
用凹版式涂布方法将涂敷液5涂敷到中间层上,干燥形成干固体量为6g/m2的图像接收层(D)。
(2)粘合层
粘合层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6制备。
组合物6(粘合层)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粘合剂(商品名:PE-115E,由NIHON
        CARBIDE K.K.生产)                                   100异氰酸酯固化剂(商品名:CK101,由NIHON
          CARBIDE K.K.生产)                                 1平均粒度为20微米以及表观比重为200kg/m3的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 MFL-80GCA,由MATSUMOTO                                   0.5YUSHI K.K.生产)
用凹版式涂布法将涂敷液6涂敷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后表面上,在100℃干燥形成干固体量为15g/m2的粘合层。
(3) 隔离片材部分和层压
使用包含无机颜料且厚度为100微米的双轴取向多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W900 E100,由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K.K生产)作为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A)。
使用凹版式涂布法用有机硅树脂隔离剂(商品名:KS830,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生产)涂覆隔离片材基底(A)的前表面,干燥形成干固体量为0.5g/m2的隔离层(B)。
衬里树脂层(F)的液态涂覆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7制备。
组合物7(衬里树脂层(F))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树脂(商品名:RIKABOND SAR-615A,由
      CHUO RIKA K.K生产)                          100阳离子导电剂(商品名:ST 2000H,由
        MITSUBISHI YUKA K.K生产)                  75白炭黑(商品名:PM 363,由MIZUSAWA
  KAGAKU K.K生产)                                 30异丙醇                                                300甲苯                                                  200
用棒式涂布法将涂敷液7涂敷到隔离片材基底(A)的后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3g/m2的衬里树脂层(F)。
用如下方式将所得隔离片材部分(1)层压到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上,即将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A)表面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粘合层(E)的表面接触,制得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7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6中,用另外的平均粒度为20微米和60kg/m3比重的发泡空心颗粒(商品名:EXPANCELL 551DE 20,由NIHON FERITE K.K生产)代替发泡复合材料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 MFL-80GCA)外,用与实施例6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8
(1) 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C)、图像接收层(D)和中间层
使用含无机颜料、厚度为75微米的双轴取向多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W900 J75,由MITSUBISHI KAGAKU POLYESTERFILM K.K生产)作为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C)。
中间层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8制备。
组合物8(中间层)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树脂(商品名:RIKABOND SAR-615A,由
       CHUO RIKA K.K生产)                            40环氧树脂(商品名:RIKABOND SAR-615B,由
     CHUO RIKA K.K生产)                              5阳离子导电剂(商品名:Chemistat 9800,由SANYO
         KASEI K.K生产)                              50异丙醇                                                   450水                                                       150
通过棒式涂布法将涂敷液8涂敷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的前表面,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2g/m2的中间层。
图像接收层(D)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9制备。
组合物9(图像接收层(D))
                   组分                                质量份聚酯树脂(商品名:Vylon 200,由TOYOBO K.K.生产)              100硅油(商品名:KF 393,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生产)                                    3异氰酸酯(商品名:TAKENATE D-120N,由TAKEDA
    YAKUHIN K.K.生产)                                   5位阻胺光稳定剂(商品名:ADECASTAB LA-63,由
          ASAHI DENKAKOGYO K.K.生产)                    3甲苯/甲基乙基酮混合物(1/1(质量))                            400
用凹版式涂布方法将涂敷液9涂敷到中间层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5g/m2的图像接收层(D)。
(2) 粘合层
用于粘合层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10制备。
组合物10(粘合层)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粘合剂(商品名:TS-1224L,由NIHON
        CARBIDE K.K生产)                                100平均粒度为0.55微米的微胶囊型空心颗粒(商品名:LOPAQUE OP-84J,由ROHM & HASS生产)                          0.5
用凹版式涂布法将涂敷液10涂敷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后表面上,在110℃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5g/m2的粘合层。
(3) 隔离片材部分和层压
使用含无机颜料并且厚度为100微米的双轴取向多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W900 E100,由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K.K生产)作为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A)。
通过凹版式涂布方法将有机硅树脂隔离剂(商品名:KS830,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制备)涂敷到隔离片材基底(A)的前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0.5g/m2的隔离层(B)。
衬里树脂层(F)的液体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11制备。
组合物11(衬里树脂层(F))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树脂(商品名:RIKABOND SAR-615A,由
      CHUO RIKA K.K.制备)                             50环氧固化剂(商品名:RIKABOND SAR-615B,由
      CHUO RIKA K.K.制备)                             5阳离子导电剂(商品名:ST 2000H,由MITSUBISHI
         YUKA K.K.制备)                               50白炭黑(商品名:PM 363,由MIZUSAWA
  KACAKU K.K制备)                                     20异丙醇                                                    350甲苯                                                      150
使用棒式涂布法将涂敷液11涂覆到隔离片材基底(A)的后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8g/m2的衬里树脂层(F)。
用将隔离片材(1)的隔离层(A)表面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粘合层(E)的表面相接触这样的方式,将所得隔离片材部分(1)层压在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上,以制得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9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10中,将微胶囊型空心颗粒(商品名:LOPAQUE OP-84J)用另一种平均粒径为7微米的微胶囊型空心颗粒(商品名:HONEN MICROSPHERE MB927,由HONEN公司生产)代替外,用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10
(1) 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C)、图像记录层(D)和中间层
使用含无机颜料并且厚度为50微米的双轴取向多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50E63S,由TORAY K.K生产)作为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C)。
中间层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12制备。
组合物12(中间层)
              组分                                      质量份阳离子导电剂(商品名:ST 2000H,由MITSUBISHI
        KAGAKU K.K生产)                                   4异丙醇                                                        96
使用棒式涂布法将涂敷液12涂覆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的前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0g/m2的中间层。
图像接收层(D)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13制备。
组合物13(图像接收层(D))
              组分                                      质量份聚酯树脂(商品名:Vylon 200,由TOYOBO K.K.生产)                100硅油(商品名:KF 393,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生产)                                      3异氰酸酯(商品名:TAKENATE D-120N,由TAKEDA
    YAKUHIN K.K.生产)                                     6位阻胺光稳定剂(商品名:ADECASTAB LA-63,由
          ASAHI DENKA K.K.生产)                           4甲苯/甲基乙基酮混合物(1/1质量)                                300
使用凹版式涂布法将涂敷液13涂覆到中间层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7g/m2的图像接收层(D)。
(2) 粘合层
粘合层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14制备。
组合物14(粘合层)
              组分                                    质量份丙烯酸粘合剂(商品名:AT-191,由SAIDEN KAGAKU
        K.K.生产)                                      100固化剂(商品名:AL,由SAIDEN KAGAKU K.K.生产)               1平均粒度为3.6微米且孔腔百分比为88%的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 MICRO SPHERE                      0.25MFL-80GCA,由MATSUMOTO YUSHI K.K.生产)
使用凹版式涂布法将涂敷液14涂覆到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的后表面上,在100℃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16g/m2的粘合层。
(3) 隔离片材部分和层压
用含无机颜料并且厚度为100微米的双轴取向多孔聚时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W900 E100,由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K.K生产)作为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A)。
使用凹版式涂布法将有机硅树脂隔离剂(商品名:KS830,由SHINETSU KAGAKUKOGYO K.K.生产)涂覆到隔离片材基底(A)的前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0.6g/m2的隔离层(B)。
衬里树脂层(F)的涂敷液由如下所示的组合物15制备
组合物15(衬里树脂层(F))
                   组分                             质量份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商品名:ESLEC BX-1,由
            SEKISUI KAGAKU K.K.生产)                  6阳离子导电剂(商品名:ST 2000H,由MITSUBISHI
        YUKA K.K生产)                                 2硬脂酸钡(由NITTO KAGAKUKOGUO K.K.生产)                    7异丙醇/甲基乙基酮混合物(8/2(质量))                        100
使用棒式涂布法将涂敷液15涂覆到隔离片材基底(A)的后表面上,干燥制得干固体量为2.8g/m2的衬里树脂层(F)。
用将隔离片材(1)的隔离层(A)表面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粘合层(E)的表面接触的方式,将所得隔离片材部分(1)层压在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上,以制得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11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14中,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 MFL-80GCA)的用量为2质量份外,用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12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14中,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 MFL-80GCA)的用量为0.5质量份并且制得的粘合层(E)的干固体量为6g/m2外,用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13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14中,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 MFL-80GCA)的用量为0.5质量份并且制得的粘合层(E)的干固体量为27g/m2外,用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实施例14
除了用含无机颜料并且厚度为95微米的取向多孔聚丙烯薄膜(商品名:YUPO FPG 95,由YUPO公司生产)作为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以及用厚度为50微米的双轴取向无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TETRON U2,由TEIJIN生产)作为隔离片材基底(A)外,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比较实施例4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6中用平均粒度为40微米、比重为30kg/m3的其它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EXPANCELL 091DE,由NIHONFERITE K.K.生产)代替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MICROSPHERE MFL-80GCA)外,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比较实施例5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10中用平均粒度为0.25微米的其它微囊型空心颗粒(商品名:BONCOAT PP-199,由DAINPPON INK生产)代替微囊型空心颗粒(商品名:LOPAQUE OP-84J)外,用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比较实施例6
除了在粘合层(E)的涂敷液14中省略发泡复合空心颗粒(商品名:MATSUMOTO MICROSPHERE MFL-80GCA))外,用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比较实施例7
除了用含无机颜料并且厚度为38微米的双轴取向多孔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W900 J38,由MITSUBISHI KAGAKU POLYESTERFILM K.K.生产)作为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以及用厚度为125微米的双轴取向无孔白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TETRON U2,由TEIJIN生产)作为隔离片材基底(A)外,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比较实施例8
除了用厚度为100微米的双轴取向无孔白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TETRON U2,由TEIJIN生产)作为图像记录片材基底(C)以及用厚度为38微米的双轴取向无孔白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商品名:TETRON U2,由TEIJIN生产)作为隔离片材基底(A)外,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用实施例6-14和比较实施例4-8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的样品进行下面的测试和评价。
(1)压缩模量
根据JIS K 7220测定每个样品的压缩模量。在测试中,试样的高度用样品的厚度表示,压缩是在20微米/分钟的压缩速率下进行的。
(2)图像记录片材的抗凹痕性
将热转印可视印刷机(商品名:M1,由索尼公司生产)改造成具有可在高的夹区压力下工作的片材传送夹紧辊的试验机。用压力测试膜(商品名:Prescale,由FUJI PHOTOGRAPHIC FILM K.K.)测定,试验机的夹区压力为200kg/cm2
用肉眼观察,对通过试验机测定的图像记录片材样品的抗凹痕性进行评估,抗凹痕性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级别                           抗凹痕性
3                              没有发现凹痕
2                              有轻微凹痕产生
1                              发现明显凹痕
(3)墨带转印的抗皱性
在热转印可视印刷机(商品名:DPP-SV55,由索尼公司生产)中,使样品的图像接收表面先后与墨带的黄色、品红、青色油墨层接触,每种颜色的油墨层是涂敷在厚度为6微米并含升华染料和粘合剂的聚酯薄膜上的,以印出实心黑色图像。连续进行印刷操作印刷出50张片材。用肉眼检查由油墨片材转印到图像接收层表面的皱痕,并用下面三级进行评价。
级别                           抗皱痕性
3                在像接收层表面没有发现皱痕
2                仅在一张片材上发现皱痕,实际上可用
1                在二张或多张片材上发现皱痕,实际上不可用
(4)记录的图像的质量(色密度、图像的均匀性)
墨带是通过用含黄色、品红或青色可升华染料和粘合剂的三层着色油墨层对厚度为6微米的聚酯薄膜表面进行涂敷并在薄膜上重复排列制得的。
将样品用热转印可视印刷机(商品名:DPP-SV55,由索尼公司生产)以如下方式进行印刷,即,将三色油墨片材先后与样品的油墨接收层表面接触,同时用热头(其加热能量是逐步控制的)对油墨片材进行热成像,在油墨记录片材表面上热转印记录下单色或集成颜色的图像,用MacBeth色密度仪(商品名:RD-914,由KOLLMOGEN公司生产)对样品上所记录的图像进行色密度的测定,在对于印刷所应用的每一能量下一一测定。图像的色密度用高色密度级别(此时色密度的值最高)的值表示。
同样,在反射色密度(黑色图像的色密度)相当于0.3的级别下,通过检查色密度的均匀性和图像的缺陷来评价图像的均匀性。
记录图像的质量是由以下三个等级来评价。
级别                         图像质量
3                             极好
2                             好
1                            明显有缺陷
(5)抗粘合剂鼓出性
将样品卷起,然后在展开样品的同时用切割机剪切为片材碎片。在上述过程中,用肉眼检查样品的加工性能,并按下面三级进行评价。
级别                         抗鼓出性
3                基本上没有粘合剂鼓出
2                发现轻微的粘合剂鼓出,实际上可用
1                发现明显的粘合剂鼓出,加工性能差
(6)分离性能
将样品进行分离试验,其中手工将图像记录片材部分从隔离片材部分分离,用肉眼观察对图像记录片材部分的起皱现象的抗性进行评价,并用下面三级进行评价。
级别                         评价
3                   没有皱纹产生
2                   产生轻微皱纹,实际上可用
1                   产生明显皱纹,外观差
测试结果列于表2。
                        表2
如表1和表2所示,当图像记录复合片材用热转印印刷机进行印刷时,图像记录片材表现出对粗糙(由热头引起)和凹痕(由片材传送夹紧辊的高夹区压力引起)的很高的抗性,可以记录具有高色密度和清晰度的图像。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复合片材中,图像记录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可以从隔离片材部分(1)分离,然后粘合到所需要的物体上。
本发明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在工业应用上是有利的。

Claims (15)

1.一种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包括:(1)一种隔离片材部分,它包括(A)用于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片材和(B)在基底片材(A)表面上形成且含有隔离剂的隔离层;和(2)一种图像记录片材部分,它包括(C)用于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D)在基底片材(C)表面上形成且含有可染色性树脂的图像接收层,和(E)在基底片材(C)的另一表面而不是形成图像接收层的表面上形成的粘合层,该粘合层含有粘合剂并可分离地粘附到隔离片材部分(1)的隔离层(B)上,
该记录片材作为一个整体的压缩模量为50MPa或更少,压缩模量依照日本工业标准K7220测定。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包括:(a)与图像接收层(D)粘合的一种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和(b)一种下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其中的聚合物不同于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中的聚酯,且该膜层的一面与粘合层(E)粘合,而其另一面与上部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层(a)粘合。
3.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取向多孔聚酯薄膜的压缩模量为10-80MPa。
4.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取向多孔聚酯薄膜通过下面方法制备:从一种混合物中制得未拉伸的薄膜,该混合物包含基体聚酯树脂和至少一种选自颗粒树脂和填料的物质,该颗粒树脂和填料各自与基体聚酯树脂之间不相容;将所述未拉伸的薄膜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使取向聚酯薄膜变为多孔。
5.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的压缩模量为45MPa或更少。
6.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包含至少一种选自聚烯烃、尼龙、聚氨酯和聚丁二烯树脂的物质。
7.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下部聚合物薄膜层(b)的取向多孔聚合物薄膜通过下面方法制得:从一种混合物中制得未拉伸的薄膜,该混合物包含不同于上部聚酯薄膜层(a)的聚酯的基体聚合物和至少一种选自颗粒树脂和颜料的物质,该颗粒树脂和颜料各自与基体聚合物之间不相容;将所述未拉伸的薄膜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使取向聚合物薄膜变为多孔。
8.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粘合层(E)除了包括粘合剂外还包括大量空心颗粒,每个空心颗粒由核空心部分和壳部分构成,壳部分包含聚合材料并将核空心的部分围绕和封闭,空心颗粒的平均粒径是0.3-30微米。
9.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在粘合剂层(E)中,空心颗粒是以基于粘合层(E)的干固体质量计0.1-2.5质量%的量存在。
10.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的厚度THC与隔离片材部分(1)的基底片材(A)的厚度THA之比值THC/THA在0.35-2.5的范围内。
11.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粘合层(E)是以干固体质量计5-30g/m2的量存在。
12.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粘合层(E)的空心颗粒选自:(i)发泡空心颗粒,该发泡空心颗粒通过将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混合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中的热膨胀性物质的颗粒加热发泡制得;和(ii)微胶囊,该微胶囊由以下方法形成:形成微胶囊前体,每个微胶囊前体包括由挥发性液体组成的核部分和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组成的壳部分,所述壳部分通过微胶囊-聚合方法围绕核部分,从微胶囊前体中蒸发掉挥发性液体,以形成各自具有被壳围绕和封闭的空心核的微胶囊。
13.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图像接收层(D)中的可染色性树脂是可用升华染料染色的。
14.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图像接收层(D)表现出根据JIS P 8123测定的80%或以上的亨特亮度和根据JIS P 8138测定的90%或以上的亨特暗度。
15.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其中在图像记录片材部分(2)的基底片材(C)中的上部取向多孔聚酯薄膜层(a)表现出根据JISP 8123测定的80%或以上的亨特亮度和根据JIS P 8138测定的90%或以上的亨特暗度。
CNB031438563A 2002-06-10 2003-06-10 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19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68861A JP4233274B2 (ja) 2002-06-10 2002-06-10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168861/2002 2002-06-10
JP230030/2002 2002-08-07
JP2002230030 2002-08-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6987A true CN1476987A (zh) 2004-02-25
CN100363190C CN100363190C (zh) 2008-01-23

Family

ID=29586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385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190C (zh) 2002-06-10 2003-06-10 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41349B2 (zh)
EP (1) EP1371497B1 (zh)
CN (1) CN100363190C (zh)
DE (1) DE60309246T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6671B (zh) * 2007-01-04 2011-07-27 东丽尖端素材株式会社 用于柔性印刷版的聚酯薄膜
CN101241321B (zh) * 2007-02-05 2011-11-16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粘接方法,片材粘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103125A (zh) * 2014-03-19 2016-11-09 宝洁公司 用于将三维图案印刷并固定在非纤维基底上的方法以及包括在其上具有三维图案的非纤维表面的制品
US20220251407A1 (en) * 2021-02-09 2022-08-11 Sihl Gmbh Transfer Media for Transferring Sublimation Dyes Onto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93898B2 (en) * 2001-04-19 2012-11-21 Toray Industries, Inc. White laminate polyester film and receiving sheet for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using it
JP4469135B2 (ja) * 2002-07-15 2010-05-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受容材料
US7261934B2 (en) * 2003-09-11 2007-08-28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imited Polyester film
US7470649B2 (en) * 2004-05-11 2008-12-30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Thermal transfer image receiving sheet
US8163563B2 (en) * 2004-06-09 2012-04-24 Pathogen Removal And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moving target agents from a sample
DE102006032521B3 (de) * 2006-07-12 2008-04-03 Papierfabrik August Koehler Ag Wärmeempfindliches Aufzeichnungsmaterial
US20090223625A1 (en) * 2008-03-05 2009-09-10 Danzinger Oded Printing member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CN103643590B (zh) * 2013-12-25 2016-01-20 山东鲁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胶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预浸胶纸生产中的应用
JP6147284B2 (ja) * 2015-03-09 2017-06-14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剥離性に優れた離型フィルム
JP6866200B2 (ja) * 2017-03-24 2021-04-28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7157924B2 (ja) * 2018-09-27 2022-10-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CN110396215B (zh) * 2019-07-22 2021-02-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定向多孔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6638B2 (ja) 1989-01-17 1999-07-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熱転写用受像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922525B2 (ja) * 1989-02-28 1999-07-2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用受像紙
JPH0569677A (ja) * 1991-09-12 1993-03-23 Konica Corp 感熱転写記録用受像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314861A (en) * 1991-10-09 1994-05-24 Ricoh Company, Ltd. Sublimation type thermal image transfer image receiving medium
JPH05147364A (ja) 1991-11-29 1993-06-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54559A (ja) 1996-03-22 1997-09-30 Oji Paper Co Ltd タグ、ラベル用溶融転写型インク受像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996916B2 (ja) * 1996-05-10 2000-01-11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キャストコート粘着シート
JPH09300832A (ja) 1996-05-14 1997-11-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KR100498670B1 (ko) 1996-05-14 2005-11-01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전사수상시트
US5721086A (en) * 1996-07-25 1998-02-2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mage receptor medium
JPH1086540A (ja) 1996-09-12 1998-04-07 Oji Paper Co Ltd 感熱記録用再剥離性粘着シート
US6200670B1 (en) * 1997-02-18 2001-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JPH10250240A (ja) * 1997-03-13 1998-09-22 Oji Paper Co Ltd 染料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H1134517A (ja) 1997-07-24 1999-02-09 Oji Paper Co Ltd 溶融転写型インク受像シート
JP4139478B2 (ja) 1998-07-29 2008-08-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177257A (ja) 1998-12-17 2000-06-27 Ricoh Co Ltd 昇華型熱転写用受像シート及び昇華熱転写用受像体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記録方法
JP2000231335A (ja) * 1999-02-10 2000-08-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ベースフィルム付印刷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461422B1 (en) * 2000-01-27 2002-10-08 Chartpak, Inc. Pressure sensitive ink jet media for digital printing
JP2001246865A (ja) * 2000-03-06 2001-09-11 Oji Paper Co Ltd 染料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2001260548A (ja) 2000-03-17 2001-09-25 Oji Paper Co Ltd 記録用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652929B2 (en) * 2000-10-27 2003-11-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JP4385534B2 (ja) * 2001-03-05 2009-12-16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2003072995A (ja) * 2001-08-31 2003-03-12 Oji Paper Co Ltd 記録紙ロール
JP4469135B2 (ja) * 2002-07-15 2010-05-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受容材料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6671B (zh) * 2007-01-04 2011-07-27 东丽尖端素材株式会社 用于柔性印刷版的聚酯薄膜
CN101241321B (zh) * 2007-02-05 2011-11-16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粘接方法,片材粘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103125A (zh) * 2014-03-19 2016-11-09 宝洁公司 用于将三维图案印刷并固定在非纤维基底上的方法以及包括在其上具有三维图案的非纤维表面的制品
US20220251407A1 (en) * 2021-02-09 2022-08-11 Sihl Gmbh Transfer Media for Transferring Sublimation Dyes Onto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s
US11667802B2 (en) * 2021-02-09 2023-06-06 Sihl Gmbh Transfer media for transferring sublimation dyes onto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71497A2 (en) 2003-12-17
DE60309246D1 (de) 2006-12-07
DE60309246T2 (de) 2007-07-05
US20030228430A1 (en) 2003-12-11
US7041349B2 (en) 2006-05-09
EP1371497A3 (en) 2004-01-21
CN100363190C (zh) 2008-01-23
EP1371497B1 (en) 2006-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76987A (zh) 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CN1141220C (zh) 喷墨记录材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126668C (zh) 记录材料
CN1102503C (zh) 记录片材
CN1833876A (zh) 热敏记录材料
CN1096940C (zh) 单轴向拉伸的多层薄膜及包含此薄膜的航空行李标签
CN101056769A (zh) 热敏记录材料
CN1069370C (zh) 墨水喷射记录用高光泽印刷纸、其制造方法及使用这种纸的墨水喷射记录方法
CN1277692C (zh) 喷墨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CN1181981C (zh) 热敏记录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48290A (zh)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CN87103691A (zh) 干转印图形制品和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751891A (zh) 热记录材料和热记录标签
CN1769360A (zh) 热敏性粘合材料
CN1524710A (zh) 热敏记录材料
CN1749865A (zh) 影像记录材料支持体和影像记录材料
CN1649744A (zh) 信息记录显示卡,及使用该卡的图像处理方法与图像处理装置
CN1946566A (zh) 热敏记录体
CN1555316A (zh) 颜料油墨用喷墨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和记录材料
CN101052534A (zh) 热转印片
CN1604856A (zh) 多色图像形成材料和多色图像形成方法
CN1193898C (zh) 喷墨记录介质
CN1155479C (zh) 喷墨记录材料
CN1638973A (zh) 多色热敏记录介质
CN1228193C (zh) 热转印记录介质和图象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23

Termination date: 201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