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5711A - 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45711A
CN1445711A CN02132063.2A CN02132063A CN1445711A CN 1445711 A CN1445711 A CN 1445711A CN 02132063 A CN02132063 A CN 02132063A CN 1445711 A CN1445711 A CN 14457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nformation
code
condition
tes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320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5711B (zh
Inventor
松野下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45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5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445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5711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38Preventing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 H04N1/00856Preventive measures
    • H04N1/00875Inhibiting reproduction, e.g. by disabling reading 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021Adaptations for printing on specific medi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01Input data handl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01Input data handling means
    • G06K15/1822Analysing the received data before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1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1/32144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embedded in the image data, i.e. enclosed or integrated in the image, e.g. watermark, super-imposed logo or stam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46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of data relating to permitted access or usage, e.g. level of access or usage parameters for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related to still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Abstract

将其中排列一图形图像以表示用于禁止复制或消除禁止的控制信息的图像被定义为待读取图像。对图形图像分配禁止复制代码或用于消除禁止的条件代码。在复印机的“正常复制模式”下,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所获得图像内的禁止复制代码,并且在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时,控制器停止进行复制。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所获得图像内的条件代码。提供这样一种复制模式,即在满足条件时允许进行复制。在诸如允许特定用户进行复制或者确定期间的预定日期和时间过去之类的条件成立时,控制器允许进行复制。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禁止文档的非授权复制的技术,其中在读取文档图像时禁止文档的非授权复制。
背景技术
近来,具有复制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得到广泛推广,例如:个人计算机、打印机以及复印机。因此,复制文档非常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受版权保护的文档或者是具有非授权禁止复制标记(例如:“禁止复制”、“不准复制”或者“机密”)的文档(将这些文档称为“机密文档”)也非常容易被复制。有一种原始文档被称为“机密文档”,这种原始文档含有字符串、图形、表格、曲线图等以及要防止泄密的重要信息。近来,以非授权方式复制这种类型的文档,并且文档的重要信息(机密内容)也被泄密。这种信息泄密成为问题。因此,必须对具有复制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禁止欺骗性复制机密文档的功能。
为了禁止主动和任意复制机密文档,或者为了允许在固定范围内进行复制,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可以将这些技术分类为如下几种技术。第一种技术是可以复制机密文档,但是所获得的复制质量非常差。第二种技术是可以在防复制/伪造纸上打印机密文档。在第三种技术中,在复制禁止区内打印一个肉眼难以看见的图形图像(pattern image),或者一个禁止复制标记,例如:“禁止复制”。事先注册该图形或标记。在读取文档时,检测该标记,并将检测到的标记与注册的标记或图形进行比较。如果它们互相一致,则对复制过程进行控制。
第231384/1995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披露了一种对非法复制机密文档进行控制的传统技术。在此公开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图形图像,该图形图像的功能与防复制/伪造纸的功能等效。防复制/伪造纸是一种事先在其上印刷了特定图形图像的纸。人的肉眼难以看到这种特定图形,但是在复印机对它进行复制时,它就出现在该纸上。在利用复印机复制打印在防复制/伪造纸上的文档时,复制的纸上会出现警告字符,例如:“禁止复制”。因此,在心理上对非法复制行为具有一种威慑作用,并且人们可以将原件和复制件区别开。
在第231384/1995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中,以特定共同密度抖动处理的警告字符部分和背景部分被超级插入(superinterposed),从而利用输入的图像数据构成与防复制/伪造纸具有同等效果的图形图像,因此利用普通纸产生的效果与利用防复制/伪造纸产生的效果相同。
在这种技术中,在利用复印机进行复制时,警告字符出现在复制件的背景上。因此,在心理上对非法复制行为具有威慑作用。然而,该非法复制行为防止技术不能从本质上禁止复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技术不能防止非法复制。
因此,建议了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技术。在该技术中,事先将禁止复制信息嵌入机密文档。复印机从读取的图像中检测禁止复制信息,并根据读取的信息对复制过程进行控制。在第2000-76458号、第2001-189855号、第2001-346032号等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中均对这种技术进行了披露。
在第2000-76458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中披露了一种复印机对附加在禁止复制文档上的特定符号进行识别的技术。换句话说,对复印机设置识别特定符号的功能,从而禁止非法复制被禁止复制的文档。
在第2001-189855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中,利用条码或电子水印技术,将禁止复制信息和/或如果满足特定条件就允许用户复制的信息嵌入待打印文档。根据检测到的这些信息对复制过程进行控制。
在第2001-346032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中,将二维码嵌入防复制/伪造纸的背景中。在这种技术中,在背景的二维码中可以含有禁止复制信息。对复印机设置检测该二维信息的功能。如果在二维码内含有禁止复制信息,则停止进行复制。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非法复制而泄漏机密文档上的信息。
然而,传统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如第2000-76458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披露的那样,根据对特定符号的识别来判定是否停止复制过程的技术不能实现这样高水平的复制控制过程,即允许特定用户复制每个文档以及在经过预定日期和时间之后允许用户复制文档。
在第2001-189855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中披露的、利用电子水印技术嵌入禁止复制信息的技术中,经过复制生成过程(重复多次进行复制)之后,电子水印易变得不可识别。换句话说,硬复制过程很容易消除水印。因此,利用电子水印技术嵌入的信息消失了。结果,不知道该文档是否是机密文档。
尽管上述说明的任何一种公开均可以阻止用户非法复制机密文档,但是它们均不能完全避免非法复制。为了确保防止非法复制,必须对复印机设置一种识别放置到复印机上的待复制对象是禁止复制的机密文档并对复制操作进行控制的功能。利用相对简单技术可以实现对禁止复制标记、条码等进行检测的功能。因此,不难将此功能引入所有复印机内。
然而,为了实现检测电子水印功能,必须采用较大规模、高水平处理技术。实现此功能的成本高。具体地说,必须采用如下处理过程:扭曲校正处理、代码数据定位处理、检测作为潜像嵌入图像内的点图形的处理(电子水印检测处理)、为了提高鉴定精度的纠错处理等。由于此原因,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复印机不设置电子水印检测功能。对于二维码情况,也存在这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用没有检测二维码或电子水印功能的复印机复制机密文档时,以二维码或电子水印形式嵌入的信息也会消失。因此,即使该文档是机密文档也不知道。
在第2000-76458号或第2001-189855号以及第2001-346032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披露的技术中,以特定符号、条码或二维码形式嵌入禁止复制信息。此外,禁止复制信息在人肉眼可以看到的状态下位于白背景部分。因此,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档内的禁止复制信息的位置。如果恶意用户容易地删除(隐藏、涂掉、剪掉)含有诸如嵌入其内的条码的这种禁止复制信息的文档部分,就会不停止复制过程而印出该文档。不可能防止保密信息泄漏到外部。在这种情况下,表示机密文档的特定符号或条码对复印机无效。结果是保密保护仅依赖于用户的道德。
在第2001-189855号和第2001-346032号日本未决专利申请公开披露的技术中,在将电子水印或条码嵌入文档之前,不对是停止复制过程还是允许进行复制过程进行判定。如上所述,为了检测电子水印或条码需要高级检测/判定处理,例如扭曲校正处理。因此,处理时间长,并因此降低了复制再现过程的效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或复印机,在读取一个禁止非授权复制的文档图像时,这种读取器或复印机不采用高级检测/判定处理就可以更可靠地防止打印材料被非授权复制。
根据本发明,为了实现此目的,提供一种用于读取包括多种特定图形图像的文档并用于对所读取图像的输出过程进行控制的第一图像读取器,第一图像读取器包括:图像读取部分,用于读取文档;禁止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括在图像读取部分获得的图像内、表示禁止输出图像的禁止信息;条件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括在图像读取部分获得的图像内、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信息;以及模式指示部分,用于指示在正常运行模式与条件运行模式之间转换。
此外,第一图像读取器进一步包括:消除条件判定部分,用于判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是否与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被读取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一致;以及控制器,在正常运行模式下,使条件信息检测部分不检测条件信息,并且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到禁止信息的情况下,禁止输出图像,并且在条件运行模式下,允许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条件信息,并且在消除条件判定部分确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的情况下,允许输出图像。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读取包括多种特定图形图像的文档并用于对所读取图像的输出过程进行控制的第二图像读取器,第二图像读取器包括:图像读取部分,用于读取文档;禁止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括在图像读取器获得的图像内、表示禁止输出图像的禁止信息;以及条件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括在图像读取部分获得的图像内、用于消除输出所读取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信息。
第二图像读取器进一步包括:消除条件判定部分,用于判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是否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以及控制器,无论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是否允许,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禁止信息的情况下,均允许输出获得的图像,并且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到禁止信息时,在消除条件判定部分判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的情况下,允许输出图像。
参考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了解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势实施例。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印机,该复印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图像读取器;以及图像形成部分,用于根据图像读取器读取的图像形成可见图像,其中,根据禁止信息检测部分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获得的检测结果,控制器至少对图像读取器的读取过程或图像形成部分的图像形成过程进行控制。在允许进行复制时,允许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部分运行。在不允许进行复制时,暂停图像读取器当前执行的读取过程,或者在完成读取后,仅暂停图像形成部分的运行过程,因此可以防止获取最终结果,即印出的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复印机可以是其中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部分集成在一起的复印机,也可以是其中分立设置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部分的复印机。在分立设置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部分时,它们可以互相靠近,也可以位于网络连接范围内的远程区域内。
根据第一和第二图像读取器,在复制过程中利用图像读取器检测的代码数据与一个图形图像相关,并且将通过把原始图像与在其内排列了图形图像的背景图像合成获得的合成图像作为待读取图像,因此可以表示用于禁止复制或者用于消除该禁止的控制信息。对图形图像分配用于控制复制过程的数据,例如:用于禁止复制的代码和用于消除禁止的代码。
以这样的方式设计第一图像读取器,以致可以在正常运行模式与条件运行模式之间转换。在正常运行模式下,控制器仅允许禁止信息检测部分运行,并且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到禁止复制信息的情况下,禁止进行复制。而在条件运行模式下,控制器仅允许条件信息检测部分运行,并且仅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复制禁止的条件的范围内,允许进行复制。
关于第二图像读取器,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禁止复制信息时,控制器允许进行复制,而不考虑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条件信息的执行过程。然而,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到禁止复制信息时,仅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复制禁止的条件的范围内,控制器允许进行复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在其内引入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实施例的总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示出复合机的实施例配置的方框图;
图3示出包括在复合机中的合成图像生成部分的实施例配置的方框图;
图4示出合成图像生成部分处理过程、特别是背景图像生成过程以及图像合成过程的典型流程图;
图5(A)至图5(F)典型示出利用预定机器进行复制时检测的代码数据以及与该代码数据对应的图形数据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C)示出通过组合和排列上述图形图像产生并印出的背景图像例子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示出合成图像生成部分产生的背景图像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复制一个文档的处理过程的典型流程图;
图9是示出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10是示出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内的处理过程实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条件信息检测部分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12是示出条件信息检测部分内的典型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控制部分执行的图像输出处理过程的另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控制部分执行的图像输出处理过程的另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A)至图15(C)是典型地示出其它图形图像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F)是典型地示出在整幅原始图像上重复排列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和条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的另一种情况的示意图;以及
图17(A)至图17(C)是用于解释嵌入条件代码阵列外围的合成代码与解码过程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在其内引入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实施例的总体构成的示意图。在用参考编号1表示的图像形成系统中,通过诸如公用通信网的网络9(例如,因特网)或专用线路,将输出(作为原始图像的例子的)前景图像的客户终端2与具有印出功能和复制功能的复合机3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网络上的客户终端2的数量并不局限于1个,可以是多个。复制功能包括图像扫描功能和根据图像扫描功能获得的图像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功能。
客户终端2可以具有产生图像信息的功能,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复合机3包括:扫描仪部分5,用于读取图像;以及打印机部分7,是光栅扫描(ROS)型的,用于在给定记录纸上打印图像。
图像形成系统1采用称作网络打印机的形式,其中位于用户端的客户终端2将数据发送到复合机3,复合机3对此响应,印出图像。例如,用户操作客户终端2将打印命令发送到复合机3。此时,用户在观看由安装在客户终端2上的打印机驱动器显示在终端的显示设备2b上的菜单屏幕的同时,通过操作诸如键盘或计算机鼠标的输入设备2a,选择并输入待嵌入要打印的文档内的附加信息。
附加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控制复制过程的控制信息,例如:禁止复制信息、条件信息以及潜像信息。禁止复制信息用于禁止复印机(包括复合机3)复制一个被指示印出的文档。条件信息表示允许复制一个被指示印出文档的条件。条件信息含有密码(PIN码)、允许复制文档的用户的用户ID号(雇员号)、取消复制禁止的日期和时间、允许进行复制的复印机的机器号等。潜像信息是嵌入背景图像内的潜像字符的信息。稍后对背景图像进行说明。
用户选择这些信息,然后发出打印命令。收到打印命令后,打印机驱动器将文档数据(应用程序数据)转换为用打印描述语言描述的预定打印数据,将附加信息附加到打印数据的头部,然后通过网络9将所得数据发送到复合机3。打印数据优选是用页面描述语言(PDL)描述的数据,例如,页面描述语言(PDL)允许根据要求对图形、字符等的放大、旋转、调整等进行控制。在以下说明中,PDL数据用于打印数据。
将以下信息作为附加信息附加到PDL数据的头部:已经发送了打印作业的客户终端2的IP地址、发送了打印作业的用户名称、待打印文档文件的名称、待打印文档的时间戳、对文档文件设置的密级、对文档文件设置的编码信息(例如密码)、以及待嵌入作为潜像的潜像字符串的潜像信息。仅将这些附加信息附加到要求禁止复制的机密文档。
开始,复合机3检验接收的PDL数据。在接收数据中至少含有禁止复制信息、条件信息以及潜像信息之一时,复合机产生一个其中预定图形图像根据预定规则二维排列的背景图像,将背景图像和根据PDL数据产生的文档图像(原始图像)合成在一起,并印出所得图像。在接收的PDL数据中既不含有禁止复制信息又不含有条件信息时,复合机仅印出根据PDL数据产生的文档图像。
图2示出复合机3的实施例的配置的方框图。复合机3是一种通过利用静电复印技术将图像记录在预定记录介质上来输出可见图像的机器。复合机3包括:扫描仪部分5,用于读取图像;和打印机部分7,用于印出图像。
扫描仪部分5包括:图像读取部分10,用于读取文档图像;以及操作控制部分20,接收用户的指令,并且具有对读取过程、印出过程等进行控制的功能。打印机部分7包括:操作控制部分20,与扫描仪部分5一起使用;图像处理部分40,对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图像进行希望的图像处理过程;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用于产生合成图像;选择部分(选择器)80,选择并输出来自图像处理部分40或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的图像;以及图像形成部分90,是光栅扫描型的,用于在记录纸上输出图像。
操作控制部分20包括: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用于从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图像中检测禁止复制信息;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用于从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图像中检测条件信息;以及页面缓冲器26,存储部分的一个例子,用于存储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图像。
操作控制部分20包括:网络I/F(接口)部分30,通过网络9从客户终端2接收PDL数据,并且具有与其它网络连接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功能;控制部分32,对整个复合机进行控制;以及控制面板34,具有对用户显示信息并接收键盘输入的功能。控制面板34包括:模式指示部分34a,用于接收复合机3的运行模式或利用诸如数字键或触摸屏(未示出)的输入设备所做的其它各种设置或配置;以及显示设备34b,例如,LCD(液晶显示)板。
控制部分32有两个功能: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控制器;以及作为消除条件判定部分,用于确定条件信息表示的、由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检测的条件是否满足一个事先确定的、消除复制禁止的前置条件。图2所示的控制部分32内的“消除条件判定部分实现第二功能。
在复合机3内,可以设置两种复制运行模式,“正常复制模式”和“条件复制模式”,并且根据设置的复制运行模式,复合机3执行不同模式的运行过程。控制面板34的模式指示部分34a将接收的用户指示发送到控制部分32,然后控制部分32对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或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进行控制,以这种方式实现此模式选择过程。例如,以这样的方式对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进行配置,以致它仅在选择“正常复制模式”时运行,并且在选择“条件复制模式”时不运行。以这样的方式对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进行配置,以致它仅在选择“条件复制模式”时运行,并且在选择“正常复制模式”时不运行。
利用一个光学读取系统,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放置在压板玻璃(未示出)上的文档,对读取的文档图像执行图像拾取信号处理(例如:增益控制、分色或白平衡处理),将表示被处理图像的R、G和B图像数据输入到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将处理数据存储到页面缓冲器26。
收到请求时,页面缓冲器26将存储图像输出到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控制部分32和图像处理部分40。图像处理部分40从页面缓冲器26内读取文档图像,执行图像处理(例如:基层消除处理和利用一个空间滤波器进行的加重处理),通过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或选择部分80,将处理图像输入到图像形成部分90。
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将从控制部分32接收的PDL数据进行分解以产生文档图像。在控制部分32的控制下,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产生含有一个对应于禁止复制信息的图形图像或一个对应于条件信息的复制条件图形图像的背景图像。然后,合成图像生成部分将背景图像与先前分解的文档图像或从图像处理部分40接收的读取图像合成。
根据选择部分80选择并输出的图像,或者根据控制部分32输出的图像,图像形成部分90产生用于每种打印颜色的二值化信号。例如,图像形成部分将RGB色系的图像数据转换为YCrCb色系的图像数据,并将YCrCb色系的转换数据映射到至少三色(优选为四色)分量的色系(例如CMY色系或CMYK色系)的数据,这样就产生为了印出而被分色的光栅数据(二值化数据)。在该数据的光栅化期间,进行如下操作:用于消除彩色的C、M、Y分量的原色消除(UCR),或用于利用K分量部分地代替减去的CMY分量的灰度分量替换(GCR)。
此外,图像形成部分90对分色进行线生化以根据输出数据(例如:CMYK)对形成的输出图像的调色剂图像进行调节,或者进行类似处理。根据产生的二值化信号,图像形成部分90调制并驱动一个光源(未示出),利用光源输出的调制光扫描感光鼓(未示出),从而在该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此外,还将潜像转印到记录纸上,并产生印出结果。
图3示出复合机3内的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的实施例的配置的方框图。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包括:读取图像捕获部分502,通过图像处理部分40捕获读取图像(扫描图像);打印数据捕获部分504,通过控制部分32捕获PDL数据;文档图像形成部分506,对打印数据捕获部分504捕获的PDL数据进行分析(分解),并产生文档图像;以及文档图像缓冲器508,作为存储部分的例子,用于存储文档图像形成部分506产生的文档图像。
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还包括: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用于从打印数据捕获部分504获得的PDL数据中提取诸如禁止复制信息、条件信息或潜像信息的附加信息;潜像生成部分512,根据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提取的潜像信息,产生潜像;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通过对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提取的禁止复制信息和条件信息进行编码,产生代码数据;以及图形图像存储部分516,用于存储利用对应于根据禁止复制信息和条件信息编码的代码数据的多种点图形表示的图形图像。稍后将详细说明图形图像。
潜像生成部分512读取潜像信息表示的潜像字符串,利用给定字体,对读取的潜像字符串进行光栅显影,从而产生潜像字符图像作为二值化图像。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对从附加信息提取部分4输入的条件信息编码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并同时参考潜像生成部分512输入的潜像字符图像数据,将被纠错编码的禁止复制信息的编码数据和条件信息的编码数据转换为预定代码数据。这样,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产生对应于一幅图像的二维阵列代码数据。
用于产生潜像字符图像的字体优选具有较大点类型(例如:48点类型),从而使潜像字符图像显示的效果与防复制/伪造纸的效果类似。优选对潜像字符图像进行二值化以满足如下等式1)和等式2):
1)潜像字符图像的分辨率=打印机分辨率÷图形的宽度像素数
2)潜像字符图像的高度/宽度像素数=文档图像的高度/宽度像素数
÷图形的宽度像素数。
在打印机分辨率=600dpi、图形的宽度像素数为12像素以及文档图像数据的高度(辅助扫描方向)像素数×宽度(主扫描方向)像素数=4960×7015像素的例子中,潜像字符图像的分辨率为50dpi,并且高度像素数×宽度像素数=413×584像素。具体地说,所选择的潜像字符图像的一个像素(一个黑色像素)的大小大致等于一个图形图像。通过这样进行选择,可以以对应于禁止复制信息和条件信息的图形图像的规模单位(size unit)来排列潜像的黑色像素。因此,在将潜像字符嵌入背景图像时,将潜像字符的每个黑色像素嵌入一个规模单位或图形图像的一个阵列单位内。
在不仅从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进行输入,而且通过控制部分32进行输入时,通过对禁止复制信息、条件信息以及潜像信息进行编码,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产生代码数据。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将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读取图像与背景图像合成在一起。在产生代码数据时,根据预定规则,同时参考潜像生成部分512产生的潜像,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对潜像生成部分的代码数据进行转换。
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进一步包括背景图像形成部分518、背景图像缓冲器520以及图像合成部分522。根据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编码的代码数据(附加信息)和存储在图形图像存储部分516内的图形图像,背景图像形成部分518产生背景图像。背景图像缓冲器520是用于存储背景图像形成部分518产生的背景图像的存储部分的一个例子。图像合成部分522从文档图像缓冲器508读取文档图像、从背景图像缓冲器520读取背景图像以及将一幅读取图像与另一幅读取图像重叠在一起以产生合成图像。
根据预定规则,同时参考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产生的代码阵列以及对应于存储在图形图像存储部分516内的每个代码数据的图形图像,背景图像形成部分518产生一个其内的禁止复制图形图像区域与条件图形图像区域被重复地二维排列的背景图像。
图4示出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的处理过程、特别是背景图像生成过程以及图像合成过程的典型流程图。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客户终端2发送的PDL数据,印出合成图像(印出时的背景图像生成过程)。
通过网络I/F部分30,控制部分32接收PDL数据,并将它临时存储到内存(未示出)中(步骤S100)。控制部分32将PDL数据的接收通知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步骤S102)。
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的打印数据捕获部分504从控制部分32的内存接收PDL数据。并且它将接收的PDL数据输入到文档图像形成部分506和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步骤S104)。文档图像形成部分506对PDL数据进行翻译以产生文档图像,并将它输出、存储到文档图像缓冲器508内(步骤S106)。所产生的文档图像的分辨率等于打印机分辨率。
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检验附加信息是否被附加到PDL数据的头部(步骤S108)。如果附加了附加信息,则提取附加信息(步骤S108:YES),并将它分解为禁止复制信息、条件信息或潜像信息(步骤S110)。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将禁止复制信息和条件信息输出到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步骤S112),并将潜像信息输出到潜像生成部分512(步骤S113)。在此,潜像信息是指出将什么类型的潜像字符嵌入图形图像的信息。该信息的特定例子是潜像字符串、字型和字型大小以及潜像字符串的方向(角度)。
根据从附加信息提取部分510接收的潜像信息,潜像生成部分512产生潜像(步骤S114)。以指定字型和字型大小、并以指定方向绘制潜像字符串,从而产生二进制潜像。潜像生成部分512将产生的潜像输入到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潜像的分辨率等于将打印机分辨率除以待以后给定的图形图像大小所得的结果。在打印机分辨率为600dpi(点/英寸)并且图形图像的大小为12像素×12像素的例子中,潜像分辨率为50dpi。
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检验是否已经收到禁止复制信息和条件信息(步骤S116)。如果已经收到这些信息,则对禁止复制信息和条件信息进行编码(步骤S116:YES,S118)。如果未收到禁止复制信息,或者该信息不是用于禁止复印机复制被指示印出的文档的信息,则附加信息编码部分不产生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并进入下一个处理过程(步骤S116:NO)。
在收到禁止复制信息时,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对禁止复制信息进行编码以产生预定区域大小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步骤S120)。在收到条件信息时,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对条件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以产生预定区域大小的条件代码阵列(步骤S120)。构成代码阵列的各元素是代码数据“0”或“1”。
产生一个数据串以便能够利用多种代码数据表示条件信息。对数据串(条件代码=编码条件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将纠错数据串排列为给定大小的二维阵列(单位二维阵列)。此时,为了易于定位条件代码阵列,并且为了在图像读取器内执行检测处理和判定处理(代码的解码)时不产生解码错误,事先对单位二维阵列的最外围等的数据阵列进行定义(稍后说明其细节)。
随后,根据预定规则,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重复排列多个产生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和多个条件代码阵列。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对它们进行二维排列,以产生与整幅潜像具有同样大小的图形号阵列(pattern number array),即产生对应于背景图像的图形号阵列(步骤S122)。在未产生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两种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之一)时(步骤S118),将条件代码阵列设置在未产生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部分。在未产生条件代码阵列时,将禁止复制代码阵列设置在条件代码阵列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之一,或者将这两种禁止复制代码阵列适当组合在一起。例如,在整幅图像上排列一种代码数据。在另一种替换情况中,在预定大小区域内,对多种代码数据进行二维排列以产生一个单位二维阵列。此外,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一维)对单位二维阵列进行线性排列,优选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二维)重复排列单位二维阵列,从而产生一幅图像的代码阵列。在产生单位二维阵列的条件代码阵列时,还将此条件代码阵列组合。在利用条件代码消除在固定范围内的复制禁止时,优选地在图像上重复排列多个条件代码阵列,而不是一个条件代码阵列,从而确保可靠检测。
根据预定规则,同时参考潜像,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对对应于潜像内的黑色像素的图形号阵列元素的代码数据进行转换,并对潜像内的所有像素进行此数据转换过程(步骤S124、S126)。在这种情况下,将潜像的黑色像素嵌入图形图像的规模单位内。因此,图形号阵列具有这样的形式,即根据预定规则,由图形号(例如“2”)在其上排列了禁止复制代码和条件代码的背景上绘制潜像字符。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将图形号阵列输入到背景图像形成部分518(步骤S126)。
背景图像形成部分518参考从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接收的图形号阵列的每个元素,并从图形图像存储部分516内读出对应于图形号的图形图像,并产生包括图形图像阵列的一个集合的背景图像(步骤S130)。然后,背景图像形成部分518将产生的背景图像存储到背景图像缓冲器520内(步骤S132)。
最后,图像合成部分522从文档图像缓冲器508读取文档图像,与此同时,从背景图像缓冲器520读出文档图像,以及将这两个图像的像素数据合成在一起,并产生整幅合成图像(步骤S134)。通过选择部分80,图像合成部分522将产生的合成图像输入到图像形成部分90(步骤S136)。图像形成部分90将输入的合成图像打印在记录纸上(步骤S138)。由于已经利用图像合成部分522合成了背景图像,所以图像形成部分90将原始文档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合成图像印出。
图5(A)至图5(F)典型地示出利用预定机器进行复制时检测的代码数据以及与该代码数据对应的图形数据的示意图。把作为附加信息之一的禁止复制信息、条件信息或潜像信息分配给代码数据。
例如,当禁止复制信息禁止复印机复制被指示印出的文档时,附加信息编码部分产生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两种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中的一种,(参考步骤S120)。图5(A)所示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具有这样的形式,即阵列内的代码数据(图形号)全部为“0”,并且图5(B)所示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具有这样的形式,即阵列内的代码数据全部为“1”。在未输入禁止复制信息时,或者在禁止复制信息不是用于禁止复印机复制被指示要印出的文档的信息时,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不产生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两种禁止复制代码阵列。
在所示的例子中,将单位二维阵列的大小定义为20(垂直方向或辅助扫描方向)×20(水平方向或主扫描方向)。区域大小优选约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整幅图像的1/4或更小。此区域大小并不仅仅适用于本例。然而,在区域大小太小时,会产生某些缺陷。以这样的方式选择区域大小,使得在一个区域大小内含有100个“0”或“1”。总之,此区域大小优选允许在整幅图像内重复排列单位二维阵列。
在输入条件信息时,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对条件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以产生如图5(C)所示的条件代码阵列。在未产生条件代码阵列时,产生禁止复制代码阵列,而不产生条件代码阵列。图5(C)所示的代码阵列以由“0”和“1”的代码数据构成的二维阵列(二维代码)形式来表示编码条件信息。与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一样,也将条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的大小(区域大小)定义为20(垂直方向或辅助扫描方向)×20(水平方向或主扫描方向)。
利用特定数据阵列,将同步代码分配到条件代码阵列的外围,以便易于定位该阵列(稍后参考图17(A)和图17(B)说明)。在所示的例子中,全部用“1”定义具有给定垂直尺寸和水平尺寸的矩形区域。在对条件信息进行编码过程中,以如下方式在由同步代码包围的区域内产生一个二维代码,即根据给定规则将位串排列为二维阵列,同时对应于条件信息来校正位串。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二维代码与同步代码区别开,连续“0”或“1”的数量小于在同步代码之外的部分的区域侧中数据串的数量。在区域大小为20(垂直)×20(水平)情况下,将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连续排列的数字的数量选择为17个或者更少。为了对这样构造的条件代码进行解码,参考在特定数据阵列内表示的同步代码,并且根据预定规则把包含在其内的代码数据演变为数据串(位串),从而检测条件信息。
在步骤S122,根据预定规则,重复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和条件代码以产生与整幅潜像同样大小的图形号阵列。因此,在整幅图像上,图形号阵列的元素值均为“0”或“1”。
图5(D)、图5(E)以及图5(F)示出存储在图形图像存储部分516内的图形图像的例子。利用12像素×12像素大小的矩阵表示图形图像。图5(D)示出对应于代码数据(图形号)“0”的图形图像,该图形图像是由黑点构成的、从扫描线的开始点侧向下倾斜的斜线图形。图5(E)示出对应于代码数据(图形号)“1”的图形图像,该图形图像是由黑点构成的、对着扫描线的开始点侧向下倾斜的斜线图形。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图形图像的例子,示出这两种斜线图形图像。
在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这两种图形图像中的每种图形图像中,利用线性函数表示由黑点构成的图形特征。在图像读取器内进行检测处理和判定处理时,可以使用表示图形特征的装置(如果它易于处理)。可以采用二次函数或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的组合来表示图形特征,正如在稍后说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那样。
图5(F)示出对应于代码数据(图形号)“2”的图形图像,该图形图像是在步骤S124对潜像内的黑色像素的坐标进行转换后产生的图形图像的例子。在此例中,图形图像是一个其黑色像素散布在图形图像上的点图形图像。这些像素位于坐标(3,3)、(1,6)等(关于像素坐标的细节,请参考附图)的散布点。
在图形图像表示的整幅背景图像上,将取决于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图5(A)和图5(B))和条件代码阵列(图5(C))的数据值的斜线图形(图5(D)和图5(E))转换为以二维排列的图形,同时根据预定规则以给定周期重复进行。将潜像字符部分转换为隔离的点图形(5(F))。
图形号阵列的分辨率对应于把打印机分辨率除以图形大小获得的结果表示的分辨率。根据该分辨率产生的图形图像以如下方式产生,即利用一个图形代替图形号阵列内的一个元素。因此,所产生图形图像的分辨率等于打印机的分辨率。
以不同方式排列图形图像“0”、“1”和“2”的黑色像素。各图形图像的黑色像素数量(7和8个像素)大致相同。这些图形图像的光密度在印出的记录介质上大致相等,与黑色像素的阵列形式无关。位于潜像字符的黑色像素位置的图形图像“2”是其隔离点是散布的(如图5(F)所示)图形图像。因此,在复制该图形图像时,难以再现隔离的点。通常,打印机的某些打印特性会使打印图像的密度在某种程度上随黑色像素的阵列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即使黑色像素的数量大致相等。在这方面,优选以如下方式选择形成每幅图形图像的黑色像素的数量和阵列形式,以使打印图像数据的密度互相完全相等。
图6(A)至图6(C)示出通过组合和排列上述图形图像产生并印出的背景图像例子的示意图。图6(A)示出利用图形图像表示的整幅背景图像的示意图。图像数据表示1位/像素的二进制图像。在该图中,字符“COPY”是潜像字符。实际上,尽管在该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字符,但是这些字符不可见,因为这些字符的密度被设置为大致等于背景密度。可见地示出这些字符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
将部分潜像字符(矩形包围的区域)放大并示于图6(C)。从图6(C)可以看出,潜像字符的内部由含有以随机、致密方式排列的小点的点图形图像形成。潜像字符之外的背景图像由图5(D)和图5(E)所示的两种斜线图形形成。通过对两种斜线图形指定数据“0”和“1”,可以构建二维代码。潜像字符内、外的图形图像不同于潜像外的图形图像。位于印出的背景图像上的潜像内部的平均密度(单位面积内的黑色像素面积)大致等于潜像外部的平均密度。因此,印出的背景图像看上去好象具有均匀灰度背景。
在印出图6(A)所示的背景图像时,并且在利用复印机复制所得图像时,可以如实再现潜像外部的较大点,但是却不能利用复印机如实复制潜像字符内的较小点。因此,只能再现潜像字符外的部分(背景部分),而使潜像字符部分保留空白,从而再现图6(B)所示的图像。在纸上实际印出的图像是通过根据给定规则将文档图像与图6(A)上的含有许多图形图像的背景图像合成所形成的图像。在此例中,为了说明问题,字符图像是不含有字符和图形的雪白颜色。
将潜像字符的黑色像素以图形图像规模为单位嵌入。以网状结构形式,将对应于禁止复制信息和条件信息的图形图像连接到对应于潜像字符的图形图像。也可以对每个图形图像规模单位,执行在参考图形图像的代码数据的同时产生背景图像的过程。因此,以高速产生背景图像。
图7(A)和图7(B)示出在步骤S130产生的背景图像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此例中,可以绘制图6所示的潜像字符“COPY”。用斜线标出阴影线的方格是图5(A)所示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代码数据“0”);用垂直线标出阴影线的方格是图5(B)所示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代码数据“1”);以及用点标出阴影线的方格是图5(C)所示的条件代码阵列(代码数据“0”或“1”)。
如上所述(参考步骤S122),在不产生禁止复制代码时,条件代码位于禁止复制代码部分。如果不产生条件代码,则禁止复制代码位于图中的条件代码部分。因此,此时,图形号阵列的元素值为“0”或“1”。在图7(A)内,利用相应阴影方格示出这种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对应于图5(D)至图5(F)所示的单位二维阵列。
在此,对应于两种禁止复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的图像区域是第一和第二图形图像区域的例子。对应于条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的图像区域是复制条件图像区域的例子。潜像字符部分的图像区域是第三图形图像区域。
图7(B)示出附加信息编码部分514将构成对应于潜像字符“COPY”的黑色像素的坐标的图形号阵列的各元素的图形号变更为“2”的结果。图形号阵列具有这样的形式,即,以将禁止复制代码和条件代码重叠在背景图像的图形阵列上的状态绘制对应于潜像字符的图形号“2”,其中这些代码根据预定规则循环重复排列。
如上所述,代码数据“0”、“1”、“2”对应于图5(D)至图5(F)所示的图形图像,并且以二维方式对它们进行排列以形成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和条件代码阵列。以预定循环将代码数据重复排列为二维阵列。因此,对于相应背景图像,对一种或多种图形图像进行排列,以检测用于控制复制过程的控制信息(即上述代码数据)。
在上述例子中,以这样的方式产生背景图像,即图形图像覆盖整幅原始图像。将背景图像与原始图像合成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必须排列图形图像以便覆盖整幅原始图像。为了避免禁止复制信息很容易被删除,在原始图像含有用于描述要发送到用户的信息的重要部分(例如文本对象)的情况下,以图形图像至少与部分文本部分重叠的状态,产生背景图像。在变换例中,图形图像还可以与图形对象以及文本对象重叠。换句话说,如果原始图像含有待发送到用户的重要对象,则它足以产生背景图像,以致图形图像至少与部分重要对象重叠。因为不需要用图示出,就可以容易地理解这种重叠方式,所以省略了其图示。
如果指定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和条件代码阵列的阵列大小具有预定阵列大小(此大小还被称为控制代码阵列的区域大小),并且以给定循环、并以给定规模单位对它们进行重复排列(优选排列为二维形式),在相应背景图像上排列多种图形图像以检测控制信息(即:代码阵列及其组合)。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利用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产生合成图像的过程,则在利用复印机复制一个印出的文档图像时,可以看到作为潜像嵌入的字符图像等。因此,在心理上对非法复制行为具有一种威慑作用,并且通过呈现的图像,人们可以将原件和复制件区别开。将原始文档的原始图像重叠到背景图像上。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存在图形图像,则不能消除(隐藏、涂掉、剪掉)该图形图像。如果使禁止复制代码对应于图形图像,则可以完全禁止非法复制。
利用二次函数或更简单的函数表示代表禁止复制代码的多种图形图像(在先前例子中,是利用线性函数示例地表示两种斜线)。因此,图像读取器执行的检测处理和判定处理是简单的。换句话说,以实时方式,与图像读取过程同时地执行禁止复制代码的检测过程和禁止复制代码的判定过程。因此,至少对于为了完全禁止复制过程而进行的控制来说,不需要强迫用户执行高水平的复制控制过程。
在利用多种图形图像构建条件代码时,可以将用于消除复制禁止的条件代码嵌入机密文档内。图像读取器可以比较简单、可靠地检测条件代码。可以自动实现允许特定用户复制每个文档以及允许用户在预定日期和时间之后复制文档的高水平复制控制过程,因此不会对用户带来麻烦。如果在整幅像面上重复排列许多条件代码,则即使嵌入潜像,或者将他与原始图像合成,并且即使部分丢失了条件代码,仍可以以高精度对嵌入的消除条件进行解码。
接着,将对使用这样产生的合成图像的方法,特别是复印机控制复制过程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此,“控制复制过程”包括“禁止复制”和“在固定范围内允许复制”。
图8是在“正常复制模式”或“条件复制模式”下,复制根据图4所示的过程印出的文档的处理过程的典型流程图。首先说明“正常复制模式”下的处理过程。
通常,将复合机3设置为“正常复制模式”。因此,通常,不需要特别改变运行模式。如果选择“条件复制模式”,则用户操作复合机3的控制面板34以建立“正常复制模式”。根据此运行模式,控制部分32使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运行,并使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不运行。
首先,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放置在压板上的文档,将读取的文档图像存储到页面缓冲器26,并将它输入到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步骤S204)。
仅在选择“正常复制模式”时,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才运行。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检验对应于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是否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文档图像内,即检测禁止复制代码从而判定待处理的图像是否是一个禁止复制文档(稍后对其细节进行说明),并将判定结果输入到控制部分32(步骤S206)。与图像读取部分10输入的图像信号同步地,以实时方式,在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中执行处理过程。
根据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输入的判定结果,控制部分32对输出过程进行控制(步骤S208)。例如,在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输入的判定结果指出读取的文档是禁止复制文档(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时,控制部分就停止复制过程(S208:YES,S210)。在判定结果指出该文档不是禁止复制文档(未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时,控制部分32控制选择部分80允许将图像处理部分40输出的图像送到图像形成部分90,并以如下方式使复合机继续进行复制(S208:NO,S212)。
图像处理部分40读取存储在页面缓冲器26内的文档图像,对读取的文档图像进行图像处理,例如:基层消除处理、由空间滤波器执行的加重处理、颜色变换处理以及色调校正处理,并通过选择部分80,将处理的图像输入到图像形成部分90(S214)。通常,图像形成部分90将图像处理部分40输入的图像打印在记录纸上(S216)。
如上所述,在“正常复制模式”下,在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文档图像内时,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检测禁止复制代码,从而禁止进行复制。在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不包含在该文档图像内时,可以将读取的图像打印在记录纸上,因此,允许进行正常复制。
现在对“条件复制模式”下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首先,用户操作复合机3的控制面板34以建立“条件复制模式”(步骤S200)。根据此运行模式,控制部分32将注册屏幕显示在控制面板34上,通过该注册屏幕,输入用户ID和密码(S202)。通过此屏幕,用户输入其用户ID和密码。因此,建立了“条件复制模式”,并且将用户ID和密码发送到控制部分32。控制部分32对系统进行配置以禁止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运行,但是允许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运行(步骤S203)。
然后,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放置在压板玻璃上的文档,将读取的文档图像存储到页面缓冲器26内,并将它输入到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步骤S224)。仅在复合机处于“条件复制模式”下时,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才运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检验对应于条件代码的图形图像是否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文档图像内,即它检测条件代码,并将检测结果输入到控制部分32(S226)。与图像信号同步地,并以实时方式,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执行如下处理过程:二值化处理、降噪处理、图形检测处理以及将图形检测结果存储到缓冲存储器的处理(稍后对执行处理过程的细节进行说明)。
控制部分32对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输入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步骤S228)。如果判定结果指出未检测到条件代码,则控制部分32停止复制过程(S228:NO,S210)。
如果判定结果指出检测到条件代码(S228:YES),则控制部分32对条件代码的内容进行分析,并规定对应于所检测的条件代码的条件信息(步骤S230)。该条件代码是对应于允许用户在固定范围内复制被指示印出的文档的条件信息的代码。条件代码的例子有:密码、允许复制该文档的用户的用户ID号(雇员号)、消除复制禁止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允许进行复制的复印机的机器号。
控制部分32将条件代码表示的机器号与存储在控制部分32的内部ROM(未示出,也适用于以下内容)内的机器号或注册机器号进行比较(步骤S232)。如果检测到的机器号与注册机器号一致(S232:YES),则控制部分将通过控制面板34输入的用户ID和密码与存储在内部ROM内的用户ID和密码(即注册用户ID和注册密码)进行比较(步骤S234)。
如果输入的用户ID与注册用户ID一致,并且如果对应于注册用户ID的注册密码与输入的密码一致时(S234:YES),则控制部分32从内部计时器(未示出)读取当前日期和时间,并将它与用条件代码表示的消除复制禁止的日期和时间进行比较(步骤S236)。如果当前日期和时间超过了消除复制禁止的日期和时间(S2 36:YES),则控制部分32控制选择部分80将图像处理部分40输出的图像发送到图像形成部分90,并使复印机继续进行复制(S236:YES,S212至S216)。
在比较机器号(S232)、比较用户ID和密码(S234)或比较日期和时间(S236)的验证步骤,如果不满足验证条件(不一致/时间还未过),则控制部分停止复制过程(S232:NO,S234:NO,S236:NO,S210)。
如上所述,在“条件复制模式”下,如果表示条件代码的图形图像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10读取的文档图像内,则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检测条件代码,并且仅在满足事先注册的预定条件时,才允许进行复制。如果不包含表示条件代码的图形图像,则将读取的图像打印在记录纸上,因此允许进行正常复制。
图9是显示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的配置的方框图。如图所示,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包括:二值化处理部分220,用于将输入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值化)二进制数据“0”或“1”;降噪处理部分222,用于降低二值化处理部分220输出的二进制图像数据的噪声分量;以及图形检测处理部分224,根据利用降噪处理部分222降低噪声分量的二进制图像数据,检测图形图像。
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包括:块处理部分226,用于将作为图形检测处理部分224输出的检测结果的代码数据阵列图形分割为给定大小的小块,其大小取决于对应于用于控制复制过程的控制信息的代码阵列(在先前例子中,它是禁止复制代码阵列等)的区域大小;数据个数计算部分230,用于计算包含在块处理部分226分割的每个小块内的阵列数据“0”和“1”的数量。
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包括:比率计算部分232,用于计算数据个数计算部分230计算的阵列数据的“0”的数量的比率;以及判定处理部分234,用于根据数据个数计算部分230的计算结果和比率计算部分232的计算结果,判定块属性。在此,块属性指出待判定的块是表示禁止复制代码阵列的块、表示条件代码阵列的块或这些块之外的其它块中的任何一种块。
图10是显示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内的处理过程(对应于图8所示的步骤S206)的实例的流程图。二值化处理部分220将图像读取部分10输出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值化数据“0”或“1”,并将该二值化数据输入到降噪处理部分222(步骤S300)。降噪处理部分222消除二值化数据内的噪声分量,并将不含有噪声的二值化数据输入到图形检测处理部分224(步骤S302)。降噪处理部分222收集其黑色像素连接在一起的像素的群集,并且利用白色像素代替其大小不在预定大小范围内的像素集群(耦合像素的数量)的像素。以这样的方式适当选择该预定大小,即不删除斜线图形,但是删除斜线图形之外的其它图形(隔离的点图形、以及文档内的字符和图形(graphics))。
图形检测处理部分224对图5(D)和图5(E)所示的两种斜线图形图像进行检测,并将其一个像素由两位组成的这种图像数据输入到块处理部分226(步骤S304)。利用模板匹配技术,以将图5(D)和图5(E)所示的图形图像(基准图形)连续应用于二值化数据表示的图像内的每个像素位置的方式,图形检测处理部分224检测图形图像。在检测到图5(D)所示的图形图像时,图形检测处理部分224输出数据“0”;在检测到图5(E)所示的图形图像时,它输出数据“1”,并且在检测到任何其它图形图像时,它输出数据“2”。也就是说,使图像数据对应于代码数据,并作为代码阵列输出。采用模板匹配技术的图形检测装置众所周知,因此不对其细节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块处理部分226将作为图形检测处理部分224的检测结果、利用“0”、“1”或“2”表示的代码阵列分割为给定大小的块,并将所得块输入到数据个数计算部分230(步骤S306)。以块大小小于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和条件代码阵列的一半区域大小(即控制代码阵列的区域大小)的方式选择块大小,使得至少有一个块包含在每个代码阵列内。
数据个数计算部分230计算在块处理部分226设置的每个块内出现的阵列数据“0”和“1”的数量,并将结果输入到比率计算部分232(步骤S308)。比率计算部分232将阵列数据“0”和“1”的总数输入到判定处理部分234(步骤S310)。根据从数据个数计算部分230接收的阵列数据总量和比率计算部分232计算的比率,判定处理部分234判定块属性(步骤S312)。
在待处理的块位于其阵列数据全部为“0”、其大小对应于给定大小(控制代码阵列的区域大小)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内时,在块内选择至少对应于预定数量阵列数据“0”的斜线图形(如图5(D)所示)。此外,很少检测到对应于“1”的斜线图形(如图5(E)所示),阵列数据“0”的斜线图形的比率高,而且该比率必须在1.0左右。
如果待处理的块位于其阵列数据全部为“1”、其大小对应于给定大小(控制代码阵列的区域大小)的条件代码阵列内,则检测到至少具有预定数量“1”的斜线图形(如图5(E)所示)。很少检测到对应于“0”的斜线图形,并且阵列数据“0”的斜线图形的比率低,而且该比率必须在0.0左右。
如果待处理的块至少含有部分条件代码,则在该块内可以检测到对应于阵列数据“0”的斜线图形(如图5(D)所示)和对应于阵列数据“1”的斜线图形(如图5(E)所示)。检测到阵列数据“0”的斜线图形的比率比1.0低得多,并且该比率比0.0高得多。
对于将表示禁止复制信息的图形数据(图5(D)、图5(E)以及图5(F)中任何一种)嵌入其内的输入图像数据,必须将其阵列数据为“0”的多个禁止复制代码和其阵列数据为“1”的多个禁止复制代码嵌入待处理的块内。
利用上述特性,以如下方式,判定处理部分234预判定块属性(第一判定过程)。
1)在总数>阈值Th1,并且比率>阈值Th2时,待处理的块属于禁止复制代码“0”区域。
2)在总数>阈值Th1,并且(1-比率)>阈值Th2时,待处理的块属于禁止复制代码“1”区域。
3)在不满足上述关系式(和2)时,待处理的块不属于禁止复制代码阵列区域。
在此,从控制代码阵列的块大小和区域大小内选择阈值Th1,而对包含在该块内的各图形的理论数量附加边际值(marginal value)。将阈值Th2设置为接近1.0的值(例如:Th2=0.95)。
判定处理部分234分别对禁止复制代码为“0”的块的数量以及禁止复制代码为“1”的块的数量进行计数(步骤S314)。并且判定处理部分将计数值与阈值Th3进行比较(第二判定过程)(步骤S316)。根据各种禁止复制代码的数量,可以调节阈值Th3。
在其禁止复制代码为“0”的块的数量大于阈值Th3,并且在其禁止复制代码为“1”的块的数量大于阈值Th3时,判定处理部分234判定该图像为禁止复制文档(S316:YES,S318)。在上述情况之外,它就判定该图像不是禁止复制文档(S316:NO,S320)。并且它还将判定结果输入到控制部分32(步骤S322)。
此判定方法仅是一个例子,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还可以根据禁止复制代码类型的数量,变更判定方法,或者不仅可以通过参考图形图像的数量和图形图像的比率,而且可以通过参考这两个之一进行判定。
正如参考图8所述的那样,如果它是禁止复制文档,则控制部分32停止机器进行的复制(S208:YES,S210)。如果它不是禁止复制文档,则允许进行复制,因此,控制部分使该机器继续复制(S208:NO,S212)。
在检测禁止复制信息的过程中,不需要在精确获得对应于图形数据的代码数据阵列后进行解码。通过仅计算块内的图形图像的数量和比率,对图像是否是禁止复制文档进行判定,而与图像的扭曲和断开(setoff)无关。尽管嵌入的信息(它仅表示存在还是不存在禁止复制代码)量少,但是判定处理部分仍可以在从读取过程到打印过程的处理过程中,与图像读取部分10输入的图像信号同步地,以实时方式,对读取的图像是否是禁止复制文档进行判定。
在该实施例中,仅在至少检测到预定数量的这两种禁止复制代码时,才进行它是否是禁止复制文档的判定过程。即使在类似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包含在正常图像内,而不是禁止复制图像内时,仍可以提高判定精度,而不会产生误判。在变换例中,将对应于一种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嵌入背景图像内,并对该图像是否是禁止复制图像进行判定。即使在将对应于这两种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嵌入背景图像时,仍可以根据两个禁止复制代码中的任一个禁止复制代码进行判定。显然,这两种情况下的判定精度均比上述实施例低。
图11是显示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的配置的方框图。如图所示,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与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类似,它包括:二值化处理部分240,用于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二值化;降噪处理部分242,用于降低二值化处理部分240输出的二进制图像数据的噪声分量;以及图形检测部分244,用于根据利用降噪处理部分242降低了噪声分量的二进制图像数据,检测图形图像。
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包括:缓冲存储器250,是存储部分的一种形式,用于存储图形检测部分244的检测结果;以及扭角检测处理部分252,根据从缓冲存储器250读取的数据,获得作为条件代码阵列部分相对于图像布局基准的倾斜程度的扭角。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包括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和纠错解码部分256。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检测基于从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读取的数据和扭角检测处理部分252输出的扭角的二维代码,以及根据预定规则,将检测的二维代码转换为位串。纠错解码部分256对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检测、转换的二维代码的位串进行预定的纠错解码处理,从而将位串解码为条件信息。
图12是显示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内的典型处理过程(对应于步骤S226)的流程图。二值化处理部分240、降噪处理部分242以及图形检测部分244的处理过程与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内的相应功能部分的处理过程(步骤S400至S404)类似(省略说明其细节)。
图形检测部分244将作为检测结果的“0”、“1”和“2”代码阵列存储到缓冲存储器250(步骤S406)。存储在缓冲存储器250内的代码阵列具有这样的方式,即位于检测到图5(D)所示的、对应于代码数据“0”的图形图像的位置的数据为“0”,并且位于检测到图5(D)所示的、对应于代码数据“1”的图形图像的位置的数据为“1”。在上述情况之外,存储的代码阵列是其一个像素由两位组成的代码阵列。
根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250内的代码阵列(图像数据),扭角检测处理部分252获得输入的图像数据的扭角,特别是条件代码阵列部分的扭角,并将获得的扭角输入到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步骤S408)。具体地说,以对代码数据(像素值)为“0”或“1”的像素进行霍夫变换的方式,扭角检测处理部分252获得扭角,并获得对角度轴的投影分布的峰值。利用霍夫变换获得扭角的技术众所周知,所以在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250内的代码阵列(图像数据)读出,并参考扭角检测处理部分252检测的扭角,从条件代码阵列部分检测二维代码(步骤S410)。例如,沿扭角检测处理部分252获得的扭角,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扫描图像以获取数据“0”或“1”(对应于代码数据的“1”)。此外,它从获取的数据串中找到同步代码。同步代码被定义为这样的代码,即具有给定垂直大小和水平大小的方格区域的外围由“1”构成。被同步代码包围的位阵列是二维代码(条件代码)。
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将位阵列重新排列为一维数据串(位串),并将结果输出到纠错解码部分256(步骤S412)。纠错解码部分256对从代码检测处理部分254接收的位串应用给定的纠错解码处理(步骤S414),并根据图形图像的排列顺序将它解码为条件信息,然后将解码的条件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32(步骤S416)。
正如结合图8所述的那样,根据纠错解码部分256输入的条件信息,控制部分32允许或停止复制过程。在图像是含有条件信息的禁止复制文档时,控制部分32对条件信息进行分析,并将条件信息的内容与内存中注册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这些信息互相一致,则控制部分允许进行复制(对于S232、S234、S236以及S212的NO)。如果这些信息互相不一致,则控制部分禁止进行复制(对于S232、S234、S236以及S210的YES)。
条件信息检测过程使用多种(在上述例子中为两种)禁止复制代码,并利用这些阵列的组合表示条件。与图像读取部分10输入的图像信号同步,以实时方式,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至少执行如下处理过程:二值化处理、降噪处理、图形检测处理以及将图形检测结果存储到缓冲存储器的处理。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和图像形成部分90组装到复合机3的外壳内。在变换例中,将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放置在一个外壳内,并且将图像形成部分90放置在另一个外壳内。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图形图像,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产生背景图像,并将背景图像与文档图像合成,然后通过网络9,或者直接将合成图像送到图像形成部分90。随后,将合成图像印出。通过网络9的前一种情况就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网络打印机的情况。
在该实施例中,产生同样大小的背景图像和文档图像,并将它们合成作为整幅文档图像。在变换例中,所产生的背景图像比文档图像小,并将背景图像并入文档图像作为文档图像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背景图像并入文档图像的重要部分。在将背景图像并入文档图像的重要部分时,就难以删除包含在背景图像内的禁止复制代码和条件代码。因此,可以防止通过删除事先合成的这些信息、然后复制文档来进行的这种非法复制。可以将背景图像并入文档图像的上部或下部内的预定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的排列和处理过程中,对图形图像分配用于控制复制过程的控制信息。根据预定规则,将这些图形图像排列为二维阵列。因此,在进行复制时,可以有效防止非法复制。
利用对应于代码的图形图像,将待嵌入的信息量少的、但是可以实时检测的这种第一代码(先前例子中的禁止复制代码),以及难以实时检测、但是信息量大的这种第二代码(先前例子中的条件代码)重复嵌入背景图像内。将禁止复制信息指定到第一代码,将禁止复制的消除条件指定到第二代码。这样,就可以对复制过程进行灵活控制。
在复印机的“正常复制模式”下,如果在读取的图像内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则可以防止非法复制机密文档,而无需停止复制过程,降低复印机的复制生产率。如果从读取的图像内检测到条件代码,并且满足条件代码,则建立允许进行复制“条件复制模式”。如果满足特定用户将要复制,或者预定日期或时间已经过去的条件,则允许进行复制。可以自动实现复杂复制控制,而无需烦扰用户。
此外,在文档图像的整幅背景图像内,将第一代码和第二代码重复排列为相应图形图像。因此,难以消除用于控制复制过程的控制信息,所以可以可靠防止非法复制。
在含有潜像时,产生这两个代码,作为背景图像的一部分,其功能类似于防复制/伪造纸的作用。因此,如果利用没有此检测功能的复印机复制该文档,则告警字符会出现在复制文档上。因此,用户可以识别出该复制的文档是机密文档。此外,在复制的文档中,可以可靠保留对应于该代码的用于禁止复制的控制信息。
图13是控制部分32执行的另一个图像输出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此处理过程称为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背景图像与从客户终端2接收的PDL数据合成,并印出该合成图像。此外,仅在“条件复制模式”下检测到条件代码。在第二实施例中,如果在“正常复制模式”下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则自动开始执行条件代码检测过程,从而根据检测到的条件代码的内容进行复制。复合机3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只有运行过程不同。
控制部分32这样设置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使得它在“正常复制模式”下也被激活(S700)。然后,图像读取部分10扫描放置在压板上的文档,将获得的文档图像存储到页面缓冲器26内,并将该图像传送到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S704)。
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只能在“正常复制模式”下运行,从图像读取部分10获得的文档图像内检测禁止复制代码,判定待处理的图像是否是禁止复制文档,并将判定结果传送到控制部分32(S706)。与从图像读取部分10收到图像信号同步地,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实时执行此过程。该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执行的过程与在第一实施例内说明的相同。
此外,在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执行禁止复制代码检测过程的同时,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在图像读取部分10获得的文档图像内检测条件代码(S720)。在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执行条件代码检测过程时,在传送图像信号的同时,实时执行二值化处理、噪声消除处理、图形检测处理以及将图形检测结果存储到缓冲存储器250的处理。详细处理过程与在第一实施例内解释的处理过程相同。在完成将图形检测结果存储到缓冲存储器250后,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处于等待状态,直到从控制部分32收到指令(S722)。
根据从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收到的判定结果,控制部分32对输出过程进行控制(S708)。在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获得的判定结果指出有关文档不是禁止复制文档(未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时,控制部分32允许选择部分80将图像处理部分40输出的图像发送到图像形成部分90,并继续复制过程(S708:NO,S742至S746)。在判定结果指出有关文档是禁止复制文档(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时,控制部分32临时停止复制过程(S708:YES,S710)。然后,控制部分32允许控制面板34显示输入用户ID和密码的屏幕,与此同时,请求发送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的检测结果(S712)。此后,控制部分32处于等待状态,直到完成输入用户ID和密码并收到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输出的检测结果。
利用控制面板34的屏幕,用户输入用户ID和密码(S714),然后通知控制部分32已经输入了用户ID和密码(S716)。此后,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从缓冲存储器250读取图像数据,进行扭角检测、代码检测以及纠错和解码,并将获得的条件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32(S706)。详细处理过程与在第一实施例内解释的处理过程相同。
控制部分32对从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接收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S728)。并且如果该结果未指出已经检测到条件代码,或者如果还未输入用户ID和密码,则即使是在预定时间过去之后,仍认为不存在消除复制禁止的条件,并且控制部分32停止复制过程(S780:NO,S740)。
然而,如果该结果指出已经检测到条件代码(S728:YES),则控制部分32对条件代码的内容进行分析,并规定相应的条件信息(S730)。然后,控制部分32将条件代码表示的机器号或输入的用户ID和密码与存储在内部ROM内的注册数据进行比较,或者将禁止消除时间和日期与从内部计时器获得的当前时间和日期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复制过程(S732至S736)。详细比较过程与对第一实施例说明的比较过程相同。
如上所述,即使在“正常复制模式”下,仍可以根据需要,自动激活条件代码检测过程。因此,在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包含在通过扫描获得的图像内时,并且在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检测到此图形图像时,临时停止复制过程,并仅在满足事先记录的预定条件时恢复复制过程。因此,仅在满足预定条件时,才允许进行复制。在临时停止复制过程时,并且在不包含表示条件代码的图形图像时,或者在,甚至在预定时间过去后,没有输入用户ID和密码时,仍可以禁止进行复制。此外,在不包含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时,可以将扫描图像打印在纸上。这样,可以执行正常复制过程。
图14是控制部分32执行的图像打印处理过程的另一个例子的流程图。以下将此配置称为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采用了根据检测的禁止复制代码和条件代码进行复制控制的复合机。在第三实施例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所谓网络扫描仪,并将复合机3的图像读取部分10获得的图像发送到通过网络相连的客户终端2。复合机3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复合机3的配置相同,只有其运行过程不同。
对于第三实施例的复合机3,可以设置两种扫描模式:“正常扫描模式”和“条件扫描模式”,并且其所执行的运行过程随指定的扫描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控制部分32通过控制面板34收到用户指令时,进行模式转换,并对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或合成图像生成部分50进行控制。可以这样设置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以致它仅在“正常扫描模式”下被激活,并且它在“条件扫描模式”下不被激活,而且可以这样设置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以致它仅在“条件扫描模式”下被激活,并且它在“正常扫描模式”下不被激活。
首先,对“正常扫描模式”下执行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通过操作复合机3的控制面板34,用户选择“正常扫描模式”(S800),并且在收到此指令后,控制部分32允许控制面板34显示用于输入被扫描图像的传输目的地(客户终端2)的网络地址数据的屏幕(S801)。用户利用该屏幕输入网络地址数据(S802)。这样,就可以将建立“正常扫描模式”的通知与传输目的地的网络地址数据一起发送到控制部分32。然后,控制部分32允许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被激活,并防止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被激活(S803)。
接着,图像读取部分10扫描放置在压板上的文档,并将获得的文档图像存储到页面缓冲器26内。它还将该文档图像发送到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S804)。
只能在“正常扫描模式”下运行的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在图像读取部分10获得的文档图像内检测禁止复制代码,判定待处理的图像是否表示禁止复制文档,并将判定结果发送到控制部分32(S806)。在这种情况下,与从图像读取部分10接收的图像信号同步地,以实时方式,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进行该处理。禁止复制代码检测处理过程的细节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根据从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接收的判定结果,控制部分32对输出过程进行控制(S808)。如果从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接收的判定结果指出该文档是禁止复制文档(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则控制部分32停止扫描过程(S808:YES,S810)。“停止扫描过程”意味着立即停止当前进行的扫描过程,或者意味着在完成扫描时,避免将扫描的图像发送到客户终端2。
如果判定结果指出待处理图像不是禁止复制文档(未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则控制部分32继续进行扫描(S812),从页面缓冲器26内读取图像数据,并将与所指定的网络地址数据一致的图像数据发送到客户终端2(S808:NO,S814)。之后,终止扫描过程。
如上所述,在“正常扫描模式”下,如果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10获得的文档图像内,则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可以检测到该图形图像,并可以禁止将获得的图像发送到客户终端2。如果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不包含在文档图像内,则可以将该文档图像发送到客户终端2,这样就可以开始执行网络扫描仪的正常功能了。
现在,将对“条件扫描模式”下执行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操作复合机3的控制面板34,用户选择“条件扫描模式”(S900)。在收到此指令后,控制部分32允许控制面板34显示用于输入被扫描图像的传输目的地(客户终端2)的网络地址数据的屏幕(S901),并且用户利用该屏幕输入用户ID和密码(S902)。这样,就可以将建立“条件扫描模式”的通知、传输目的地的网络地址数据以及已经输入的用户ID和密码发送到控制部分32。然后,控制部分32避免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的激活,而允许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的激活(S903)。
此后,图像读取部分10扫描放置在压板上的文档,并将获得的文档图像存储到页面缓冲器26。它还将该文档图像发送到禁止复制信息检测部分22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S904)。
只能在“条件扫描模式”下运行的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在图像读取部分10获得的文档图像内检测条件信息,并将检测结果发送到控制部分32(S926)。在这种情况下,与图像信号同步地,以实时方式,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进行二值化、噪声消除以及图形检测,并将图形检测结果存储到缓冲存储器。
条件信息是表示允许对文档进行扫描的条件的数据,并且包括允许进行复制的用户的密码(PIN代码)和用户ID号(雇员号)、消除复制禁止的时间和日期以及指定进行扫描的复合机的机器号。除了条件信息与被扫描图像的发送有关,而不是与被扫描图像的打印有关之外,条件信息检测过程的细节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
控制部分32对从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接收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S928),并且在检测结果未指出已经检测到条件代码时,则控制部分32停止扫描过程,并禁止将获得的图像发送到客户终端2(S928:NO,S810)。
如果检测结果指出已经检测到条件代码(S928:YES),则控制部分32对条件代码进行分析并规定相应的条件信息(S930)。
控制部分32将条件代码表示的机器号与存储在控制部分32的内部ROM内的每个注册机器号进行比较(S932)。如果检测到的机器号与注册机器号之一一致(S932:YES),则控制部分32将从控制面板34接收的用户ID和密码与存储在内部ROM内的每个注册用户ID和每个注册密码进行比较(S934)。如果用户ID与注册用户ID之一一致,并且对应于此注册用户ID的注册密码与输入的密码一致(S934:YES),则控制部分32从内部计时器读取当前时间和日期,并将它们与用于消除扫描禁止的条件代码表示的时间和日期进行比较(S936)。此外,如果已经到达消除扫描禁止的时间和日期,则控制部分32使扫描过程继续进行。也就是说,控制部分32从页面缓冲器26读取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发送到对应于所设置的网络地址数据的客户终端2(S936:YES,S812,S814)。
通过比较机器号、比较用户ID和密码(在S934为NO)或者比较禁止消除的时间和日期,如果比较条件不成立(不一致/时间还没有过去),则停止扫描过程(S932:NO,S934:NO,S936:NO,S810)。
如上所述,在“条件扫描模式”下,如果表示条件代码的图形图像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10获得的文档图像内,则条件信息检测部分24可以检测到该图形图像。因此,只有在事先记录的预定条件成立时,才允许将获得的图像发送到客户终端2。如果表示条件代码的图形图像不包含在获得的文档图像内,则可以发送该文档图像,这样就可以执行网络扫描仪的正常功能了。
在第三实施例中,连接在网络上的复合机3读取文档,并将文档图像发布到客户终端2。然而,可以采用仅作为扫描仪的配置,即可以将获得的图像存储到预定存储介质内,或者将获得的图像发送到另一个应用程序。此外,扫描仪可以位于客户终端附近,并将图像发送到通过电缆或短距离无线通信装置(例如:蓝牙)相连的打印机,这样就可以利用打印机打印图像了。
图15(A)至图15(C)是其它图形图像的典型示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一个图形图像的像素大小是12(垂直)×12(水平)像素的方格大小。然而,大小并不局限于前者的大小,而且还可以是另一种大小的方格大小或矩形大小。对于矩形大小,如图15(A)所示,利用上述两个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可以将大小定义为12(垂直)×24(水平)像素。
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A)所示,图形特征不同,并且使各图形的黑色像素的数量互相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表示多种禁止复制代码。图形并不局限于斜线图形,可以是其特征量是利用线性函数或线性函数与二次函数的组合表示的图形,该图形由黑色像素阵列的方向来表示。图形的例子是表示线性线、方形、圆形、椭圆等的图,例如,图15(B)所示的三角形,或图15(C)所示的接近圆的矩形。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的种数,并不局限于两个,当然还可以是3个或更多个。
图16(A)至图16(F)典型地示出在整幅原始图像上重复排列禁止复制代码阵列与条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的另一种情况的示意图。为了进行比较,图16(A)示出图7(A)所示的阵列图形,图16(B)内示出其简化表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整幅图像上重复排列由“0”和“1”构成的禁止复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和由“0/1”构成的条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如图16(C)所示,“0”和“1”的单位二维阵列之一和由“0/1”构成的条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可以重复排列在整幅图像上。
在变换例中,如图16(D)所示,仅将“0”和“1”的单位二维阵列之一重复排列在整幅图像上。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二维阵列实际上没有刚好重复排列在整幅图像上。然而,以固定间隔将表示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排列为二维形式的事实保持不变。如果采用对应于多种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则在判定过程中可以采用图形图像阵列的组合。因此,降低了误判的机会。如果采用对应于一种禁止复制代码的图形图像,则简化此判定过程,并因此提高复印机的复制生产率。
可以采用如图16(E)和图16(F)所示的图形号阵列图形:在垂直于扫描线方向的垂直(辅助扫描)方向交替地排列“0”和“1”构成的扫描线。
对于图16(D)至16(F)所示的情况,未对条件代码阵列的单位二维阵列进行排列,但是可以适当和分散地排列它。在这种情况下,待排列的单位二维阵列数可以是一至三个,但是更多个更好。其原因是,即使因为嵌入潜像字符并将它重叠在原始图像上而丢失部分条件代码,仍可以以高精度对嵌入消除条件进行解码。
图17(A)至图17(C)示出用于解释嵌入条件代码阵列外围的同步代码与解码过程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17(A)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条件代码阵列,图17(B)和图16(C)示出其它条件代码阵列。
在第一实施例中,单位二维阵列的条件代码阵列的最外围被“1”包围,将条件代码编码为二维阵列,并在最外围的内部排列对应于“1”和“0”的图形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在某些图形图像内,图像读取器有时不能根据文档如何被放置在文档台上来检测同步代码,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不对条件代码阵列的位置或倾角(扭角)做规定。此外,出现如下缺陷。图像读取器可以检测同步代码,但是不对条件代码阵列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做规定,并且在条件代码的解码过程中会出现解码错误。
例如,如图17(A)所示,对于采用斜线图形的第一实施例的条件代码阵列,在将条件代码阵列旋转180°时,检测同步代码,但是未规定其上侧和下侧。因此,在解码条件代码时,内部数据阵列发生变化,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解码,导致解码错误。在将条件代码阵列旋转90°或270°时,在进行检测时,最外围的代码数据会由“1”变更为“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判定条件代码阵列是向右旋转90°,还是向左旋转90°,但是不能规定旋转方向:左或右。结果是不能检测同步代码,或者不能发现条件代码阵列。不仅在采用斜线图形并且代码阵列的最外围填充“1”的情况下,而且在采用斜线图形并且代码阵列的最外围填充“0”的情况下,均会出现此问题。此外,在将代码阵列旋转90°时,倒置代码数据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同样问题。
为了解决此问题,在采用这种图像图形情况下,优选使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之一的代码数据不同于其它三侧的代码数据。例如,如图17(B)所示,将“1”指定到上侧,而将“0”指定到下侧、左侧和右侧。如果这样进行指定,则在将代码阵列旋转180°时,“1”位于下侧,并被检测到。因此,为了进行判定,倒置上侧和下侧。内部的代码数据自身保持不变。在将代码阵列旋转90°时,右侧和左侧之一被检测为“0”,而另一侧被检测为“1”。因此,规定将代码阵列的哪个方向旋转90°,是左侧还是右侧。在此情况下,在倒置状态检测内部代码数据。因此,可以可靠地检测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并且通过根据文档是如何设置的,在条件代码的解码过程中调整数据(包括倒置“0”和“1”)的重新排列,可以避免出现解码错误。
如图17(C)所示,可以将同步代码分配到最外围的内侧及其相邻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使这些同步代码不同于最外围的代码。将相同数据分配到上侧和下侧,并分配到左侧和右侧,但是将不同数据代码分配到上侧(下侧)和右侧(左侧)。省略说明文档布局的旋转过程和代码数据的检测结果。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确保了对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的检测。不仅如此,还可以以根据文档放置状态,对进行条件代码解码时的数据重新排列过程进行调节的方式(此调节过程包括将“0”逻辑状态转换为“1”逻辑状态,反之亦然),防止产生解码错误。
尽管利用某些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显然,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述的实质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调整、变更和变化。此外,显然,对实施例所做的说明对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没有限制意义,并且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本发明特性特征的所有组合对于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并不始终是必不可少的。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由诸如主计算机、接口装置、扫描仪以及打印机的多种设备构成的系统,或诸如复印机或传真机的单个设备。
在将实现各实施例功能的软件程序代码送到系统或设备时,并且在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CPU或MPU)读取并执行存储介质内的代码时,也可以实现在各实施例中描述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从存储介质读取的软件程序代码实现各实施例的功能。
此外,不仅可以通过执行计算机读取的程序代码来实现各实施例的功能,而且根据程序代码的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的OS(操作系统)可以执行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功能所要求的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过程。
此外,还可以将从存储介质读取的程序代码写入安装在插入计算机内的功能扩展卡上的存储器内,或者写入位于与计算机相连的功能扩展单元内的存储器内,并且根据程序代码形式的指令,安装在功能扩展卡上的,或者位于功能扩展单元内的CPU可以执行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功能所要求的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过程。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将待扫描的图像定义为对其内的图形图像进行排列以表示用于禁止复制或用于消除复制禁止的控制数据的图像。对图形图像指定用于禁止复制的代码,或者用于消除复制禁止的代码。
此外,不需要用户负责进行高水平的复制控制。具体地说,如果在扫描过程中检测到禁止复制代码,则自动停止复制过程,或者如果检测到消除复制禁止代码,则仅在检测的条件指定的范围内允许进行复制。因此,可以自动控制复制过程。
只要利用相对简单的特性值(例如:斜线图形)表示代表禁止复制代码的多个图形图像,则可以简化读取器执行的检测过程或确定过程。此外,可以将尽管只能被嵌入少量、但是可以实时检测到的禁止复制代码以及尽管可以被嵌入大量、但是不能实时检测到的条件代码作为斜线图形重复嵌入文档图像的背景内。在复印机的“正常复制模式”下,在获得的图像内检测禁止复制代码,并在检测到此代码后,停止复制过程。因此,可以防止机密文档被非授权复制,而不会降低复印机的生产率。
此外,还提供了另一种复制模式,其中如果在获得的图像内检测到条件代码并且条件成立,则允许进行复制。因此,如果诸如允许特定用户进行复制,或者确定期间的预定日期和时间过去的条件成立时,可以自动实现诸如允许进行复制的复杂复制过程,而无需用户操作。

Claims (8)

1.一种用于读取文档并用于对所读取图像的输出过程进行控制的图像读取器,该图像读取器包括:
图像读取部分,用于读取文档;
禁止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获得的图像内、表示禁止输出图像的禁止信息;
条件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获得的图像内、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信息;
模式指示部分,用于指示在正常运行模式与条件运行模式之间转换;
消除条件判定部分,用于判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是否与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所读取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一致;以及
控制器,
其中在正常运行模式下,该控制器使条件信息检测部分不检测条件信息,并且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到禁止信息的情况下,禁止输出图像,并且
其中在条件运行模式下,该控制器使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条件信息,并且在消除条件判定部分判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的情况下,允许输出图像。
2.一种用于读取文档并用于对所读取图像的输出过程进行控制的图像读取器,该图像读取器包括:
图像读取部分,用于读取文档;
禁止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含在图像读取器获得的图像内、表示禁止输出图像的禁止信息;
条件信息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包含在图像读取部分获得的图像内、用于消除输出所读取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信息;
消除条件判定部分,用于判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是否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以及
控制器,
其中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禁止信息的情况下,该控制器允许输出获得的图像,而与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条件信息的过程无关;并且
其中在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到禁止信息并且在消除条件判定部分判定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的条件信息表示的条件满足事先确定的用于消除输出图像的禁止的条件的情况下,允许输出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器,其中控制器停止输出所读取的图像的过程,直到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到条件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器,其中禁止信息被表示为预定大小的禁止信息图像区域,该禁止信息图像区域包括与输出图像期间可检测到的代码数据相关的图形图像,以预定空间间隔、以二维方式排列这些图形图像以表示禁止信息;以及
其中至少根据图形图像的数量或包括在禁止信息图像区域内的图形图像的比率之一,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验代码数据并从图像中检测禁止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器,其中通过根据预定循环重复排列多个禁止信息图像区域,来表示禁止信息;
其中至少根据图形图像的数量或包括在每个禁止信息图像区域内的图形图像的比率之一,禁止信息检测部分检测禁止信息并确定禁止信息图像区域的属性;以及
其中根据禁止信息图像区域的属性,禁止信息检测部分从图像内检测禁止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器,其中条件信息被表示为预定大小的条件信息图像区域,该条件信息图像区域包括多种与输出图像期间可检测到的代码数据相关的图形图像,以预定空间间隔、以二维方式排列这些图形图像以表示条件信息;以及
其中根据包含在每个条件信息图像区域内的多种图形图像的排列顺序,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验代码数据并从图像中检测条件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器,其中通过根据预定循环重复排列多个条件信息图像区域,来表示条件信息;
其中根据包含在每个条件信息图像区域内的多种图形图像的排列顺序,条件信息检测部分检测条件信息,并确定条件信息图像区域的属性;以及
其中根据条件信息图像区域的属性,条件信息检测部分从图像内检测条件信息。
8.一种复印机,该复印机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读取器;以及
图像形成部分,根据图像读取器读取的图像,形成可见图像,
其中根据禁止信息检测部分和条件信息检测部分获得的检测结果,控制器至少对图像读取器的读取过程或图像形成部分的图像形成过程之一进行控制。
CN02132063.2A 2002-03-20 2002-09-10 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4457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79387A JP4039093B2 (ja) 2002-03-20 2002-03-20 画像読取装置、複写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079387/2002 2002-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5711A true CN1445711A (zh) 2003-10-01
CN1445711B CN1445711B (zh) 2010-12-08

Family

ID=28035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32063.2A Expired - Lifetime CN1445711B (zh) 2002-03-20 2002-09-10 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67355B2 (zh)
JP (1) JP4039093B2 (zh)
CN (1) CN1445711B (zh)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9248C (zh) * 2004-11-12 2008-04-02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00382561C (zh) * 2004-01-13 2008-04-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程序及存储其程序的记录媒体
CN100405347C (zh) * 2003-12-03 2008-07-23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44053C (zh) * 2004-12-28 2008-12-17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99006A (zh) * 2008-06-03 2009-12-09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和打印机
CN101339397B (zh) * 2007-07-05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打印控制方法
CN101136065B (zh) * 2006-08-31 2011-04-06 郑阿奇 一种控制复印系统中复印功能的方法
CN102202143A (zh) * 2010-03-26 2011-09-28 樊晓青 一种新型传真系统
CN101315534B (zh) * 2007-06-01 2011-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和打印限制方法
CN101646005B (zh) * 2008-08-04 2012-06-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1465944B (zh) * 2007-12-20 2013-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1567952B (zh) * 2008-04-25 2013-05-01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3809926A (zh) * 2014-02-18 2014-05-21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标示的喷墨打印的方法
CN103823648A (zh) * 2014-02-18 2014-05-28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标示的喷墨打印的方法
TWI563453B (en) * 2015-11-04 2016-12-21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Barcode, decoding method and decoding apparatus of barcode
CN108693752A (zh) * 2017-03-30 2018-10-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107237A (zh) * 2018-10-26 2020-05-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
CN112512812A (zh) * 2018-08-01 2021-03-1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隐蔽标记
US11410005B2 (en) 2018-08-01 2022-08-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vert dot patterns
CN116226885A (zh) * 2023-03-07 2023-06-06 达思凯瑞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复印机保密检查取证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9552B2 (ja) * 2002-03-20 2007-0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生成装置、画像読取装置、不正複製防止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出力媒体の製造方法
JP4000970B2 (ja) * 2002-09-18 2007-10-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269343C (zh) * 2002-12-19 2006-08-0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窜改检查方法及其装置
US7302580B2 (en) * 2003-02-07 2007-11-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igital combined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digital combined apparatus system
US20040174553A1 (en) 2003-03-04 2004-09-09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50058476A1 (en) * 2003-09-17 2005-03-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py-forgery-inhibited pattern density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method, copy-forgery-inhibited pattern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8049933B2 (en) 2003-09-17 2011-1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py-forgery-inhibited pattern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629581B2 (ja) * 2003-09-25 2011-02-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出力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2005150815A (ja) * 2003-11-11 2005-06-0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透かし情報埋め込み装置,透かし情報検出装置,透かし情報埋め込み方法,透かし情報検出方法,および印刷物
US8521185B2 (en) * 2004-02-28 2013-08-27 Charles Martin Hym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visually-identified targets
US7751629B2 (en) 2004-11-05 2010-07-06 Colorzip Medi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mixed code
KR100653886B1 (ko) * 2004-11-05 2006-12-05 주식회사 칼라짚미디어 혼합코드 및 혼합코드 인코딩 방법과 장치
JP2006167986A (ja) * 2004-12-13 2006-06-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656301B2 (ja) * 2005-02-17 2011-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88939B2 (ja) * 2005-03-18 2010-06-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526812B2 (en) * 2005-03-24 2009-04-28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ipulating rights management data
US7599099B2 (en) * 2005-05-26 2009-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4490335B2 (ja) * 2005-06-10 2010-06-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パターン重畳装置、パターン重畳方法、パターン重畳プログラム、パターン重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7037099A (ja) * 2005-06-22 2007-02-08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7013580A (ja) * 2005-06-30 2007-01-18 Sharp Corp 画像処理装置
JP4223027B2 (ja) * 2005-06-30 2009-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秘匿データ送信方法
JP4604884B2 (ja) * 2005-07-04 2011-01-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4183262B2 (ja) * 2005-07-29 2008-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JP2007053651A (ja) * 2005-08-19 2007-03-0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586677B2 (ja) * 2005-08-24 2010-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87123B2 (ja) * 2005-09-05 2010-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227636B2 (ja) * 2005-10-31 2009-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JP4678278B2 (ja) 2005-10-31 2011-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両面同時読取装置
JP4684857B2 (ja) * 2005-11-08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736760B2 (ja) * 2005-12-05 2011-07-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写方法
JP2007166222A (ja) * 2005-12-13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機密文書読取方法、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166225A (ja) * 2005-12-13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認証方法
JP2007166221A (ja) * 2005-12-13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7166303A (ja) * 2005-12-14 2007-06-28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626507B2 (ja) * 2005-12-14 2011-02-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生成装置
JP4661580B2 (ja) * 2005-12-22 2011-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141472B2 (ja) * 2005-12-28 2008-08-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201660A (ja) 2006-01-25 2007-08-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208436A (ja) * 2006-01-31 2007-08-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4886312B2 (ja) * 2006-02-09 2012-02-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668086B2 (ja) * 2006-02-23 2011-04-1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274192B2 (ja) * 2006-02-28 2009-06-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51705B2 (ja) * 2006-04-19 2008-09-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07306091A (ja) * 2006-05-09 2007-11-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複写禁止コード検出方法
US8804152B2 (en) * 2006-06-23 2014-08-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py restriction function
US7894624B2 (en) * 2006-06-23 2011-02-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4692766B2 (ja) 2006-06-29 2011-06-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と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295304B2 (ja) 2006-09-19 2009-07-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4865475B2 (ja) * 2006-09-25 2012-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表示データ生成システム、画像表示データ生成方法及び画像表示データ生成プログラム
JP2008085875A (ja) * 2006-09-28 2008-04-10 Toshiba Corp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US20080085135A1 (en) * 2006-10-06 2008-04-10 Xerox Corporation Full glass platen scan to simplex or duplex copy
JP4821559B2 (ja) * 2006-10-27 2011-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生成装置、情報生成プログラム、情報生成方法、情報読取システム、電子ペン及び記録媒体
JP4915512B2 (ja) 2006-10-30 2012-04-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915513B2 (ja) * 2006-10-31 2012-04-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262276B2 (ja) 2006-12-20 2009-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7854383B2 (en) * 2007-02-22 2010-12-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8211332A (ja) * 2007-02-23 2008-09-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343968B2 (ja) * 2007-03-13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JP4418826B2 (ja) 2007-05-08 2010-0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出力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838778B2 (ja) 2007-07-25 2011-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付加情報表現装置及び付加情報表現方法
JP4992609B2 (ja) * 2007-08-22 2012-08-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60230A (ja) 2007-08-30 2009-03-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503640B2 (ja) * 2007-09-28 2010-07-1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4062B2 (ja) * 2007-10-29 201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871841B2 (ja) 2007-11-08 2012-0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4645652B2 (ja) * 2008-01-08 2011-03-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2009160848A (ja) * 2008-01-08 2009-07-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2009160846A (ja) * 2008-01-08 2009-07-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4845902B2 (ja) 2008-01-25 2011-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5147429B2 (ja) 2008-01-28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960902B2 (ja) 2008-02-25 2012-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999730B2 (ja) 2008-02-28 2012-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927010B2 (ja) * 2008-03-12 2012-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出力装置、画像出力方法及び画像出力プログラム
JP4996522B2 (ja) 2008-03-28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出力装置、画像出力装置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5072774B2 (ja) 2008-08-25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081122B2 (ja) * 2008-10-20 2012-1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039721B2 (ja) * 2009-01-29 2012-10-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5286294B2 (ja) * 2009-02-05 2013-09-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95002B2 (ja) 2009-10-15 2014-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540763B2 (ja) 2010-02-23 2014-07-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媒体
JP5089800B2 (ja) * 2011-09-29 201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付加画像生成装置及び付加画像生成方法
JP4977262B2 (ja) * 2011-10-04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認証情報が含まれる原稿を処理する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079133B2 (ja) * 2011-11-18 2012-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US9167120B2 (en) 2011-12-28 2015-10-20 Intel Corporation Document policies for a document processing unit
JP6123262B2 (ja) * 2012-12-11 2017-05-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24535B2 (ja) * 2013-03-14 2016-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904497B2 (en) 2014-11-12 2018-02-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prevention
JP6113258B2 (ja) * 2015-11-26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7240190B2 (ja) * 2018-04-26 2023-03-15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8844A (en) * 1993-07-23 1998-08-25 Ricoh Company, Ltd. Duplicator having function concerning specific mark put on recording shee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unction of processing confidential documents
JPH07231384A (ja) 1994-02-16 1995-08-29 Ricoh Co Ltd デジタル記録装置
FR2732532B1 (fr) * 1995-03-29 1997-06-20 Lahmi Paul David Procede securise de reproduction de documents sensibles
US5752152A (en) * 1996-02-08 1998-05-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py restrictive system
JPH10186969A (ja) * 1996-12-24 1998-07-14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10320497A (ja) * 1997-05-16 1998-12-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コード読取記録装置
JP3656368B2 (ja) 1997-07-24 2005-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複写機
US6095417A (en) * 1998-04-07 2000-08-01 Eastman Kodak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ading bar codes on a moving web
JP2000076458A (ja) 1998-08-31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カラー画像認識装置、カラー画像認識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122629B2 (ja) * 1998-09-03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2次元コードの生成方法
JP2000148906A (ja) * 1998-11-10 2000-05-30 Hitachi Ltd 文書認識装置および郵便区分機
JP2000287081A (ja) 1999-03-31 2000-10-13 Canon Inc 画像処理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JP3607915B2 (ja) 1999-04-27 2005-0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EP1087330A3 (en) * 1999-09-21 2002-04-10 Omron Corporation Two-dimensional dot code and reader thereof
JP2001189855A (ja) 1999-12-28 2001-07-10 Canon Inc 複写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2001218011A (ja) * 2000-01-31 2001-08-10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6876460B2 (en) * 2000-01-31 2005-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3837999B2 (ja) 2000-06-05 2006-10-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画像生成装置
US6711277B1 (en) * 2000-10-25 2004-03-23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reproduction of copyrighted images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5347C (zh) * 2003-12-03 2008-07-23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82561C (zh) * 2004-01-13 2008-04-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程序及存储其程序的记录媒体
CN100379248C (zh) * 2004-11-12 2008-04-02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00444053C (zh) * 2004-12-28 2008-12-17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36065B (zh) * 2006-08-31 2011-04-06 郑阿奇 一种控制复印系统中复印功能的方法
CN101315534B (zh) * 2007-06-01 2011-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和打印限制方法
CN101339397B (zh) * 2007-07-05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打印控制方法
CN101465944B (zh) * 2007-12-20 2013-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图像处理方法
US8817334B2 (en) 2008-04-25 2014-08-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N101567952B (zh) * 2008-04-25 2013-05-01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1599006A (zh) * 2008-06-03 2009-12-09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和打印机
CN101599006B (zh) * 2008-06-03 2014-05-07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和打印机
US8467078B2 (en) 2008-08-04 2013-06-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1646005B (zh) * 2008-08-04 2012-06-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2202143A (zh) * 2010-03-26 2011-09-28 樊晓青 一种新型传真系统
CN103809926A (zh) * 2014-02-18 2014-05-21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标示的喷墨打印的方法
CN103823648A (zh) * 2014-02-18 2014-05-28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标示的喷墨打印的方法
CN103809926B (zh) * 2014-02-18 2016-08-17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标示的喷墨打印的方法
CN103823648B (zh) * 2014-02-18 2016-10-05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标示的喷墨打印的方法
TWI563453B (en) * 2015-11-04 2016-12-21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Barcode, decoding method and decoding apparatus of barcode
CN108693752A (zh) * 2017-03-30 2018-10-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2512812A (zh) * 2018-08-01 2021-03-1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隐蔽标记
US11281946B2 (en) 2018-08-01 2022-03-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vert marking
US11410005B2 (en) 2018-08-01 2022-08-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vert dot patterns
CN111107237A (zh) * 2018-10-26 2020-05-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
CN116226885A (zh) * 2023-03-07 2023-06-06 达思凯瑞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复印机保密检查取证系统及方法
CN116226885B (zh) * 2023-03-07 2024-01-23 达思凯瑞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复印机保密检查取证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3280469A (ja) 2003-10-02
CN1445711B (zh) 2010-12-08
US20030179399A1 (en) 2003-09-25
JP4039093B2 (ja) 2008-01-30
US7567355B2 (en) 2009-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45711A (zh) 图像读取器和复印机
JP49749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ドットパターン較正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249982C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US7227661B2 (en)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device and program, and illicit copying prevention system
JP5147429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69276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と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585455A (zh) 禁止复制防拷贝文档的方法、程序、装置及存储介质
JP2007166229A (ja) 画像読取り装置
JP5366657B2 (ja) 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684490A (zh) 检测特殊信息的方法、程序、装置及存储该程序的介质
US9509880B2 (en) Device capable of reading plural document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device, and program
JP2008154106A (ja) 秘匿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018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946123A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071662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認証方法
JP41357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1662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機密文書読取方法、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283290A (ja) 画像出力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182998B2 (ja) 画像生成装置、画像読取装置、不正複製防止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出力媒体の製造方法
JP458712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080221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写制限解除方法
JP2007166227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WO2011016151A1 (ja) 複数の原稿を読み取ることが可能な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8160890A (ja)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7306090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複写禁止コード検出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