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97031A - 像加热装置以及影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像加热装置以及影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97031A
CN1397031A CN01804117A CN01804117A CN1397031A CN 1397031 A CN1397031 A CN 1397031A CN 01804117 A CN01804117 A CN 01804117A CN 01804117 A CN01804117 A CN 01804117A CN 1397031 A CN1397031 A CN 1397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magnetic flux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4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48065C (zh
Inventor
今井胜
朝仓建治
立松英树
渡边周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97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97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80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806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4Tools, e.g. nozzles, rollers, calenders
    • H05B6/145Heated roll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与转动的导电性的发热辊(1)相向配置励磁线圈(3),并在其背面侧配置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心(4)。磁心(4)由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连续的中心磁心(5)和在该方向分开配置的多个U字磁心(6)构成。在励磁线圈(3)上加上高频电流,利用电磁感应使发热辊(1)发热。在U字磁心(6)的周围卷绕附加线圈(7)。将附加线圈(7)的两端连接在断续器上。当断续器处于接续状态时,利用附加线圈(7)内产生的感应电流在消除励磁线圈(3)的磁通的方向产生磁通,可抑制发热辊(1)的发热。通过根据过纸宽度或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分布切换断续器,可保持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分布均匀。

Description

像加热装置以及影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子照相装置、静电记录装置等的影像形成装置上的、在使未定影影像热定影的发热源上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像加热装置以及采用它的影像形成装置。
技术背景
特开平2000-181258号公报以及特开平2000-206813号公报上发表过采用电磁感应的像加热装置。
图27是特开平2000-181258号公报所发表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图28是用在该像加热装置上的定影装置的移动机构的正视图。在图27中,101是利用感应加热发热同时转动的加热辊,102是与加热辊101压接的加压辊。记录件(纸)105通过两辊101、102之间的压接部使记录件105上的未定影影像定影。103是配置在加热辊101的外周并产生高频磁场的励磁线圈,104是调整发热量的磁场遮蔽件。
担载未定影的色剂像的记录件105被送到加热辊101与加压辊构成的夹持部。然后,利用加热辊101的热和加压辊102的压力使记录件105上的色剂(トナ一)像定影。
磁场遮蔽件104,如图28所示那样,在记录件105的宽度方向被分割为多个部分。分割的磁场遮蔽件104,被分别收在对应JIS规格的A4纸纵向通过时的通过范围PA4L配置的中间的盒子104a、以及配置在其两外侧的盒子104b、104c这3个盒子内。盒子104b、104c的两外侧端之间的间隔对应JIS规格的A4纸横向通过时的通过范围PA4T(PA4T>PA4L)。两外侧的盒子104b、104c,可利用由外周上形成螺纹槽的轴106和具有与该螺纹槽配合的阴螺纹的滑块部分107构成的盒子移动机构108上下移动。在A4纸纵向连续通过的时候,两外侧的盒子105b、105c退避到上方,使收在它们中的磁场遮蔽件104远离励磁线圈103。这样,在与盒子105b、105c相向的部分,到达加热辊101的磁通减弱,可抑制该部分的加热辊101的温度上升。另一方面,当A4纸横向通过时,使盒子105b、105c下降,可使加热辊101的发热量在整个宽度达到大致均匀。
图29,是特开平2000-206831号公报上发表的影像形成装置的像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电路的构成图。由磁性体磁心201和感应加热线圈202构成的3组感应加热部与定影辊203相向配置。中间的感应加热部由中间部感应加热电源205提供电力,两端的感应加热部由端部感应加热电源207提供电力。在中间部和端部分别设温度传感器TH1、TH2,可根据检测出的温度控制对各感应加热部的电力供给。这样,当定影辊203两端部的放热比中间部快的时候,利用与端部相向的感应加热线圈输送更多的电力;如果宽度窄的纸通过时这样的在定影辊203的中间部热量消耗更多的时候,减少对与端部相向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电力供给。这样设计,可构成使定影辊203的轴向的温度保持均匀。
但是,特开平2000-181258号公报上发表的像加热装置(图27、图28),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在该构成中,因为在励磁线圈103的内周不存在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心,所以,与加热辊101的磁力结合差,要使加热辊101感应加热到所希望的温度需要大的电流,因此其励磁回路价格昂贵。又,因为对应通过的纸的宽度移动磁场遮蔽件104的结构,当通过的纸的种类多的时候,移动的磁场遮蔽件和不移动的磁场遮蔽件的组合多,必须设计多个移动机构,导致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并且,必须设置移动磁场遮蔽件104用的空间和移动机构所在的空间,使定影装置体形大,进而存在影像形成装置整体大的问题。
特开平2000-206813号公报上发表的像加热装置(图29),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必须分别设计多个由磁性体磁心201和感应加热线圈202构成的感应加热部以及感应加热电源,所以使价格昂贵。并且,由于是对应通过的纸的尺寸设置感应加热部和感应加热电源的构成,所以,当纸的种类多的时候,成本会显著上升。例如,通过的纸的最大尺寸是JIS规格的A3尺寸、最小尺寸是明信片尺寸、对于A4尺寸纸和B5尺寸纸要实现纵送和横送,感应加热部必须要5到7个,使价格进一步上升。另外,必须有容纳多个感应加热电源的空间,使装置大型化。
发明介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些传统的像加热装置的问题,提供可使发热辊在通过的纸的宽度方向均匀加热的像加热装置。又,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简单且低成本地对应通过的纸的宽度控制发热辊的发热量的、小型且质轻的像加热装置。又,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将这样的像加热装置作为热定影装置的影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设计以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1像加热装置,特征在于其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配置在上述发热件的附近,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通过抑制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磁通,抑制上述发热件的发热的发热抑制机构。
利用这样的构成,可以对应纸的宽度或发热件的温度调整宽度方向的发热量为任意的分布。因此,可使发热件在纸的宽度方向均匀加热。
在上述的第1像加热装置上,上述发热抑制机构最好具有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导电体,上述导电体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ル一プ)状的电流。这样,可构成简单且成本低的发热抑制机构。
在此,对于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共同的环状磁通,最好设计多个上述导电体。这样,可以扩大发热抑制机构作用的调整范围,可使发热件进行细微的温度调整。
上述励磁机构,最好具有与上述发热件相向配置的励磁线圈、以及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心。这样,可使发热件有效发热。
上述发热抑制机构,最好具有绕在上述磁心上的附加线圈。这样,可提高励磁机构和发热抑制机构之间的磁力结合,从而增强发热抑制机构的作用。并且,可小型地简单且低成本地构成发热抑制机构。又,通过改变线圈的线材或绕法可容易地改变成所希望的发热抑制效果。
其次,本发明的第2像加热装置,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励磁机构、发热抑制机构。发热件具有转动的圆筒面。励磁机构,具有与上述发热件相向设置的励磁线圈以及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心,并产生环状磁通且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发热抑制机构,通过抑制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抑制上述发热件的发热。而且,上述励磁线圈的形成,是将线材,在上述发热件的上述圆筒面的转动轴方向的端部沿其外周面卷绕,而在那以外的部分则沿上述圆筒面的母线方向卷绕。上述磁心,相对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成相反侧配置,使其在上述圆筒面的转动方向覆盖上述励磁线圈。上述磁心,具有隔着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导磁部、和不隔着上述励磁线圈而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相向部。上述发热抑制机构具有绕在上述磁心上的附加线圈。
利用这样的构成,穿过磁心的由励磁线圈产生的环状磁通受到抑制,可使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并且,通过改变附加线圈的形式,可容易且任意地设定抑制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的程度。
在上述像加热装置上,上述附加线圈的两端最好短路。这样,通过变化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在附加线圈内产生感应电流,并由此而产生抑制该环状磁通的磁通。其结果,可抑制对应具有附加线圈的部分的发热件的部分的发热。
又,在上述的像加热装置上,上述发热抑制机构最好还具有串联连接在上述附加线圈上的断续器。这样,可对应纸的宽度或发热件的温度在任何时期调整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发热量。
上述附加线圈最好绕在上述导磁部上。这样,可提高励磁机构与发热抑制机构的磁力结合,增强发热抑制机构的作用。并且,可以小型地简单且低成本地构成发热抑制机构。又,通过改变线圈的线材或绕法可容易地改变成所希望的发热抑制效果。
上述磁心最好具有多个上述磁导部,并在多个上述磁导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卷绕上述附加线圈。这样,可使发热件的温度在整个宽度达到均匀。
在上述磁心的共同的上述导磁部上,最好卷绕多个上述附加线圈。这样,可进行调整范围更宽更细微的温度调整。
最好在上述磁心(コア)上卷绕一对上述附加线圈,上述一对附加线圈相互反向卷绕。这样,因为设在磁心两侧的附加线圈分别抑制磁通,与只在一侧抑制的情况相比具有更好的发热抑制效果。
最好在上述磁心上卷绕一对上述附加线圈,将上述一对附加线圈与断续器串联。这样,可使用一个开闭器切换设在磁心上的一对附加线圈的动作。
上述附加线圈,最好由表面绝缘的线材束在一起的线束构成。这样,可减少附加线圈上感应高频交流电流时的电阻,在同样圈数下获得更大的电流,可获得更大的磁通抑制效果。
上述励磁线圈,最好由表面绝缘的上述线材束在一起的线束构成。这样,可减少励磁线圈的电阻,可将供给电力有效地变成发热件的发热。
对于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共同的环状磁通,最好设计多个上述附加线圈。这样,可扩大发热件的作用的调整范围,实现发热件的细微的温度调整。
上述附加线圈,最好配置在最小的纸的通过范围的更外侧。这样,在小尺寸的纸连续过纸的时候,可防止发热件的纸通过范围以外的温度过度上升。
上述附加线圈,最好在最小的纸的通过范围的更外侧配置多个,并可对应通过的纸的宽度切换上述断续器。这样,可使发热抑制机构对应通过的纸的宽度作用,即使是通过不同尺寸的纸也可经常保持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
并且,最好具有温度检测装置,从而可根据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温度切换上述断续器。这样,即使不检测通过的纸的宽度,也可经常保持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
最好在不通过纸的时候,将上述断续器设在非接续状态,开始通过纸后,将上述断续器切换到接续状态。这样,当发热件在转动轴方向均匀加热后,通过对应纸宽度或温度切换断续器,可防止发热件的端部的过度升温,并可防止定影不均。
最好在设定温度以下时将上述断续器设在非接续状态,在达到设定温度之后将上述断续器切换到接续状态。这样,使发热件在转动轴方向均匀加热后,通过对应纸宽度或温度切换断续器,可防止发热件的端部的过度升温,并可防止定影不均。
在设定温度以下的时候,最好对应通过的纸的宽度切换上述断续器。这样,只加热对应纸宽度的部分,以期减少电力消耗以及缩短升温时间。
在上述的第2像加热装置中,上述磁心最好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多个U字磁心,上述多个U字磁心在转动方向覆盖上述发热件的圆筒面,并在上述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相互分开配置。这样,因为励磁线圈可通过磁心的间隙散热,同时磁心自身的表面积增大,所以,可促进磁心的散热,可防止磁心和线圈的温度上升。
上述磁心,最好还具有与上述多个U字磁心磁性连接的第2磁心部,上述第2磁心部具有不隔着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相向部。这样,可使励磁机构产生的磁通在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分散开,可使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发热量均匀化。
上述附加线圈,最好只绕在上述多个U字磁心中的一部分的U字磁心上。这样,可使发热件的温度在转动轴方向上均匀分布。
上述U字磁心的大致中心部最好连接在上述第2磁心部上。这样,可在各U字磁心上产生2束环状磁通,可使发热件有效发热。
上述U字磁心,最好相对上述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倾斜配置。这样,使上述相向部在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位置分散,并且,可减小该相向部在该方向的间隔,所以,可降低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不均。
或者,在上述的第2像加热装置上,上述磁心具有大致L字形状的多个L字磁心,上述多个L字磁心,也可配置成在转动方向覆盖上述发热件的圆筒面,并且,在上述发热件的转动轴方相互分开。这样,因为励磁线圈可通过磁心的间隙散热,同时因磁心自身的表面积增大而可促进磁心的散热,可防止磁心和线圈的温度上升。又,由于磁心材料减少,可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又,因为提高了散热特性,可减小L字磁心在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配置间隔,其结果,可降低该方向的温度不均。
上述磁心,最好还具有磁性连接上述多个L字磁心的第2磁心部,上述第2磁心部具有不隔着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相向部。这样,可使励磁机构产生的磁通在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分散开,可使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发热量均匀化。
上述附加线圈,最好只绕在上述多个L字磁心中的一部分的L字磁心上。这样,可使发热件的温度在转动轴方向上均匀分布。
上述L字磁心的一方的端部最好连接在上述第2磁心部上。这样,可在各L字磁心上产生一个环状磁通。因此,可减小发热件的对应L字磁心的部分与那以外的部分的发热量的差,可减小转动轴方向的温度不均。
上述L字磁心最好相对上述第2磁心部交错配置。这样,因为提高了散热特性,因此,可减小L字磁心在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配置间隔,其结果,可减小该方向的温度不均。
在上述磁心的上述相向部,最好具有向上述发热件侧突出的凸部。这样,可提高励磁机构与发热件之间的磁力结合,可使发热件有效发热。
在上述第2磁心部的上述相向部上,具有向上述发热件侧突出的凸部,上述凸部最好插入上述励磁线圈的卷绕中心的中空部内。这样,励磁机构与发热件之间的磁力结合增大,可使发热件有效发热。
又,本发明的第3像加热装置,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开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而且,当上述导电体内产生的感应电流在0附近时切换上述断续器。
这样,可在由输入励磁机构的高频电流在导电体内感应的同波形的电流大致为0的瞬间开闭断续器。因此,可防止在断续器上产生过大的电压,防止产生火花和损坏绝缘。同时,通过防止因断续器的开闭而引起导电体上的电流或电压的急剧变化,还可防止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4像加热装置,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开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而且,其特征在于当上述导电体内产生的感应电流在0附近时切换上述断续器。
这样,可在输入励磁机构的高频电流在导电体内感应的同波形的电压大致为0的瞬间开闭断续器。因此,可防止断续器上产生过大的电压,防止产生火花和损坏绝缘。同时,通过防止因断续器的开闭而引起的导电体上的电流或电压的急剧变化,还可防止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的产生。
在上述构成中,最好在上述断续器切换时不对上述励磁机构外加电流。这样,可在输入励磁机构的高频电流在导电体内感应的同波形的电流或电压大致为0的状态下开闭断续器。因此,可防止在断续器上产生过大的电压,防止产生火花和损坏绝缘。同时,通过防止因断续器的开闭而引起导电体上的电流或电压的急剧变化,还可防止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5像加热装置,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以及电压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以及电压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开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而且,与供给上述励磁机构的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同期地切换上述断续器。
这样,可在由输入励磁机构的高频电流在导电体内感应的同波形的电流或电压大致为0的瞬间开闭断续器。因此,可防止断续器上产生过大的电压,防止产生火花和损坏绝缘。同时,通过防止因断续器的开闭而引起的导电体上的电流或电压的急剧变化,还可防止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6像加热装置,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开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而且,上述导电体由卷绕超过1圈的线材构成。
这样,增大了对磁通的抑制作用,可提高对温度分布的控制效果。如果增加导电体的圈数则可进一步增强对励磁机构产生的磁通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对应温度的不均匀程度改变圈数,可调整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性。
在上述构成中,最好上述线材绕2圈以上,其卷绕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相互不同。这样,可用一个断续器控制多个位置的磁通。这样,可以更少的断续器进行更细微的控制,可实现均匀的温度分布。
最好上述线材相互分开卷绕。这样,可用少的线材增大导电体的设置范围。可增大该导电体的发热抑制效果。
本发明的第7像加热装置,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开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而且,沿上述环状磁通的方向的上述导电体的长度,比上述电导体在与上述环状磁通的方向垂直的面内的厚度大。
这样,一面可充分保证电导体的发热抑制作用,一面可使电导体小型化而减少材料的使用量。
上述发热抑制机构,最好通过产生与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反的磁通,抑制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磁通。
更具体地说,上述发热抑制机构,最好通过利用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产生感应电动势,并感应出电流,从而在消除上述励磁机构的磁通的方向产生磁通。
这样,可以简单的方法抑制发热件的发热,可对应纸的宽度或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分布随意控制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的发热量。
上述导电体,最好具有上述磁通可穿过的中空部。这样,可用减少导电体使用量的小型的发热抑制机构确保发热分布的调整能力。
上述导电体最好由卷绕的线材构成。这样,可构成简单且成本低的发热抑制机构。并且,通过改变线材或绕法,容易改变到所希望的发热抑制效果。
或者,上述导电体也可以是卷绕的带状物。这样,便于发热抑制机构的制作和安装。
上述导电体的导电率最好在1×107[S/m]以上。这样,可防止因导电体内感应的电流而使导电体发热。另外,由于感应的电流值增大,所以可获得大的发热抑制效果。
最好在上述导电体的内侧或附近设置磁性件。这样,可加强励磁机构与导电体的磁力结合,提高利用导电体内感应的电流所产生的发热抑制效果。
上述磁性件的端部与上述导电体之间的沿上述环状磁通的距离,最好比上述导电体沿上述环状磁通的长度大。这样,可增大导电体的发热抑制作用。
上述导电体最好相对贯通它的上述环状磁通倾斜。这样,可连续变化与环状磁通垂直的方向上的导电体的发热抑制作用。因此,可进行更细微的发热量控制,可实现所期望的温度分布。
本发明的像加热装置,还可具有薄壁的定影带和在上述发热件之间悬架上述定影带的定影辊。这样,可单独分开设计发热件和定影带各自的材质、厚度等,从而可以分别设计适合于加热、升温、定影等的材料和厚度。
其次,本发明的影像形成装置,是具有在被记录件上形成并担载未定影影像的影像形成机构、和使未定影影像热定影在上述被记录件上的热定影装置的影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定装置是上述的本发明的像加热装置。这样,可提供能以简单的构成对应多种尺寸的被记录件的成本低、小型、重量轻的影像形成装置。
图面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
图2,是从图1中箭头E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
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的发热部的向视断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励磁线圈利用电磁感应使发热辊发热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5,是为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发热抑制机构的作用的断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发热抑制机构的另一构成例的断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发热抑制机构的又一构成例的断面图。
图8,是从图7中箭头A方向所视的发热抑制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作为热定影装置的影像形成装置的断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
图11,是从图10中箭头G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
图12,是沿图11中XII-XII线的发热部的向视断面图。
图13,本发明的像加热装置上使用的励磁回路的基本构成的一例的电路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发热辊发热的结构以及发热抑制机构的作用的断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发热抑制机构的效果的温度分布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构成发热抑制机构的附加线圈的另一构成例的简要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发热部的结构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发热部的断面图。
图19,是从图18中箭头H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发热部的断面图。
图21,是从图20中箭头I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
图23,是从图22中箭头J方向所视的磁心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构成发热抑制机构的附加线圈的另一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构成发热抑制机构的附加线圈的又一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中构成发热抑制机构的附加线圈的又一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7,是传统例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
图28,是表示用在图27所示的像加热装置上的定影装置的移动机构的正视图。
图29,传统的影像形成装置的像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电路的结构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实施形式1)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图2是从图1中箭头E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包含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和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的面)的发热部的向视断面图。
1是作为发热件的发热辊,利用图中未画出的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图中未画出的支撑侧板上。发热辊1,被图中未画出的装置本体的驱动机构驱动转动。发热辊1是由厚0.5mm的铁·镍·铬的合金构成的磁性材料制成。制造时调整其居里点在300℃以上。
为了使发热辊1的表面具有脱模型,设计氟化树脂的厚20μm的脱模层。脱模层可由PTFE(四氟乙烯)、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体)、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体)、硅酮橡胶、氟化橡胶等脱模性良好的树脂或橡胶等单独或也可混合覆盖而成。在黑白影像定影用的场合只要确保脱模性就可以了;但在彩色影像定影用的场合,最好能具有弹性,这时最好形成更厚的橡胶层。
2是作为加压机构的加压辊,是由硬度为JIS A65度的硅酮橡胶制成,以设定的按压力(例如200N)压接在发热辊上形成夹持部。在该状态下,加压辊2的转动是从动于加热辊1的转动。加压辊2的材料可与发热辊1相同或也可采用另外的氟化树脂、氟化橡胶等耐热性树脂或橡胶制成。另外,为了提高加压辊2的表面的耐磨蚀性和脱模性,可由PFA、PTFE、FEP等树脂或橡胶单独或也可混合覆盖而成。又,为防止热散失,加压辊2最好采用导热性差的材料构成。
3是与发热辊1的外周的圆筒面相向配置的构成励磁机构的励磁线圈,是由表面绝缘的外径0.15mm的铜线构成的线材以60根束在一起的线束绕9圈而成。线束的断面积包含芯线的绝缘层在内约7mm2
励磁线圈3的线束,在发热辊1的圆筒面的转动轴(图中未画出)方向的端部,沿其外周面配置成圆弧形;那以外的部分沿该圆筒面的母线方向配置。如发热辊1的与转动中心轴垂直的断面图——图1所示那样,励磁线圈3的线束,为了覆盖发热辊1的圆筒面,在以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为中心轴的假象的圆筒面上,不重叠(但发热辊1的端部除外)地紧密配置。另外,如包含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的断面图——图3所示那样,在与发热辊1的端部相向的部分上,将励磁线圈3的线束并排两列重叠凸起。因此,励磁线圈3,作为整体形成马鞍形。在此,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与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大致垂直,是穿过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大致中心点的直线,励磁线圈3是相对该卷绕中心轴3a大致对称形成。线束依靠表面的粘接剂相互粘接,以保持图示的形状。励磁线圈3以距离发热辊1的外周面约2mm的间隔相向设计。在图1的断面图中,励磁线圈3与发热辊1的外周面相向的角度范围,是相对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约180度宽的范围。
4是背面磁心,相对励磁线圈3在发热辊1的相反侧,并与励磁线圈3分开配置。如图1所示那样,背面磁心4是相对包含发热辊1的转动轴和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的面大致对称的U字形。这样的背面磁心(U字磁心)4如图2、图3所示那样,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分开配置多个。在本例中,背面磁心4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宽度是10mm,这样的背面磁心4以26mm的间隔配置7个。背面磁心4捕捉从励磁线圈3泄漏到外部的磁通。
如图1所示那样,在各背面磁心4的U字形的两前端部以及中间部上,形成不隔着励磁线圈3而与发热辊1相对的相向部F。另一方面,将与相向部F不同的,隔着励磁线圈3与发热辊1相向的部分叫做导磁部T。在本例中,1个背面磁心4具有相对中心对称的3个相向部F和2个导磁部T。另外,3个相向部F中,将中间部的相向部叫做Fc、两端部的相向部叫做Fe,以示区分。
作为背面磁心4的材料,例如可采用铁氧体。作为背面磁心4的材料,虽然最好采用铁氧体或强磁性铁镍合金(坡莫合金)等高导磁率且电阻率大的材料,但导磁率即使稍微低些,如果是磁性材料就可以使用。
7是附加线圈,是将由表面绝缘的外径0.1mm的铜线的线材20根束在一起的线束如图1所示那样在背面磁心4的两侧的导磁部T上分别绕2圈而成。如图2所示那样,设在背面磁心4上的一对附加线圈7的线材的绕向是相反的。另外,附加线圈7只设置在从外侧起第3号的2个背面磁心4a上。该背面磁心4a配置在相对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中心部大致对称的位置上。各附加线圈7,其两端短路,构成发热抑制机构8。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必须特别将背面磁心4中具有附加线圈7的背面磁心与不具有附加线圈的背面磁心进行区分的时候,采用符号“4a”。
9是厚1mm的由PEEK(聚醚醚酮)或PPS(聚苯硫醚)等耐热温度高的树脂制成的隔热件。
在励磁线圈3上外加来自作为电压谐振变换器的励磁回路10的30kHz的交流电流。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交流电流,根据与发热辊1的表面保持接触的温度传感器11所获得的温度信号,控制发热辊1的表面达到所定的定影设定温度摄氏170度。
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为最大纸宽度,是假设JIS规格的A4纸纵向通过时的情况。因此,考虑该A4纸的短边宽度(210mm),设发热辊1的长度为260mm,最外侧配置的两个背面磁心4的最外端间的间隔为226mm,励磁线圈3的两最外端间的宽度为245mm,隔热件9的宽度为250mm。
在具有以上那样构成的热定影装置的影像形成装置上,利用图中未画出的影像形成机构,在记录纸(被记录件,以下有时也叫作“纸”  )12的表面形成未定影的色剂像后,如图1所示那样,使该记录纸12从箭头A方向伸入,从而使记录纸12上的色剂13定影,得到记录影像。
在本实施形式中,上述励磁线圈3利用电磁感应使发热辊1发热。以下参照图4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由来自励磁回路10的交流电源通过励磁线圈3产生的磁通M,从背面磁心4的前端部的相向部Fe进入发热辊1,由于发热辊1的磁性,如图中虚线M所示那样,在发热辊1内沿周向通过。而且,从与发热辊1相对的相向部Fc进入背面磁心4,经导磁部T到达前端部的相向部Fe。每个背面磁心4形成一对这样的环状磁通M。一对磁通M的方向相反。该磁通M,利用励磁回路10的交流电源反复生成和消失。由于该磁通M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流,利用表皮效应几乎只在发热辊1的表面流过,产生焦耳热。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2所示那样,将宽度窄的背面磁心4设计均匀的间隔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排列多个。只是因为设计了背面磁心4,所以,在励磁线圈3的背面侧(相对励磁线圈3而与发热辊1相对的一侧)沿周向流过的磁通集中到背面磁心4,几乎不在相邻的背面磁心4之间的空气中流过。这样,进入发热辊1的磁通容易集中到与背面磁心4相向的部分。因此,有发热辊1的发热量在与背面磁心4相对的相向部增大的倾向。
下面,参照图5对附加线圈7的作用进行说明。如果捕捉在励磁线圈3上通电的某一瞬间,由于励磁线圈3而产生了沿箭头方向的一对磁通M。当该磁通M通过背面磁心4a内时,在磁通M的路径途中的卷绕在背面磁心4a的外周上的附加线圈7上,由于磁通M的变化而产生感应电力。因为附加线圈7的两端短路,所以,该感应电力在附加线圈7上产生与磁通M交链的匝状的感应电流。利用该电流,在背面磁心4a内产生与磁通M的方向相反(即,消除磁通M的方向)的磁通P。
卷绕在背面磁心4a上的一对附加线圈7,如上所述那样是相互反向卷绕的。因此,一对附加线圈7所产生的各磁通P,与对应的一对磁通M的方向都是相反的。其结果,在图5中,在背面磁心4a的左右分别产生的磁通M,分别受到在左右的由附加线圈7上产生的感应电力所引起的磁通P的抑制。因此,具有附加线圈7的背面磁心4a内的磁通M,变得比不具有附加线圈7的背面磁心4内的磁通M小。这样,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相对具有附加线圈7的背面磁心4a的部分的发热量变得比与相对不具有附加线圈7的背面磁心4的部分的发热量小。
发热辊1的两端部的温度,由于向图中未画出的轴承部等传热使热量损失而容易降低。在本实施形式中,在配置在转动轴方向的7个背面磁心中靠近中心部的2个背面磁心4a上设计附加线圈7(图2)。这样,发热辊1的中间部的发热量受到抑制。其结果,发热辊1的温度可在整个宽度达到均匀。
作为附加线圈7可使用将20根芯线束在一起的线束,因为附加线圈7对于高频交变电流的电阻小,所以,可获得大的感应电流,从而获得大的磁通抑制作用。
一般来说,作为用于附加线圈7的线束,可采用将外径φ0.1mm~φ0.5mm的芯线1至50根束在一起的线束。如果芯线的外径不到0.1mm,则由于机械负荷的作用有断裂的危险;反之,如果芯线的外径超过0.5mm,相对高频交变电流的电阻增大,有导致附加线圈7发热过度的危险。在构成线束的芯线的根数多的时候,线束太粗很难绕成任意形状的附加线圈7,并且,难以在设定的空间内获得设定的效果。线束的外径在大致2mm以内就可以满足这些条件。
在本实施形式中,虽然是将附加线圈7在背面磁心4上绕2圈,但第2圈是为了短路而引出的,在磁路上有效的圈数是1到1.5圈。如果增加该圈数,可进一步增强对励磁线圈3所产生的磁通M的抑制作用。因此,可对应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的不均匀程度改变圈数,调整使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
在本实施形式中,虽然作为附加线圈7使用的是将20根0.1mm的线材束在一起构成的线束,但也可增减构成线束的芯线的根数以增减附加线圈7对磁通M的抑制作用。并且,虽然使用将芯线束在一起的线束,但也可使用单线(例如表面绝缘的外径0.5mm的铜线),设计多的圈数也可达到同样的作用。
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因为励磁线圈3的线束相互紧密卷绕,所以,磁通不从线束间通过。并且,因为发热辊1的周向上大约180度的范围对应励磁线圈3,所以,在发热辊1的大范围有磁通M沿周向通过。这样,因为发热辊1的大范围发热,所以,即使线圈电流减小,产生的磁通变少,也可提供所定的电力。
又,因为没有磁通不穿过发热辊1内而通过线束之间,所以,供给励磁线圈3的电磁能无泄漏地全部传给了发热辊1。因此,可以少量的电流有效地提供给发热辊1所定的电力。并且,通过使线束紧密,可使励磁线圈3小型化。
另外,因为励磁线圈3所有的线束都位于发热辊1附近,所以,线圈电流产生的磁通M可以有效地传递给发热辊1。该磁通在发热辊1上产生的涡电流,流过以消除线圈电流所引起的磁通M的变化。因为线圈电流与发热辊1上产生的涡电流接近,所以消除的效果好,整体电流在周边空间产生的磁场受到抑制。
作为励磁线圈3上使用的线束,也可采用将外径φ0.1mm~φ0.3mm的芯线50根至200根束在一起的线束同样构成。如果芯线的外径不到0.01mm,则由于机械负荷的作用有断裂的危险;反之,如果芯线的外径超过0.3mm,相对高频交变电流的电阻增大,有导致励磁线圈3发热过度的危险。在构成线束的芯线的根数不到50根时则因为断面积小而使电阻增大,使励磁线圈3发热过度;相反如果超过200根,由于线束太粗很难将励磁线圈3绕成任意形状,并且,难以在所定的空间内获得设定的圈数。线束的外径在大致5mm以内就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可在狭窄的空间内增加励磁线圈3的圈数。因此,可利用小型的励磁线圈3向发热辊1提供必要的电力。
因为配置了背面磁心4,磁通在磁导率低的空气中穿过的情况,只存在于发热辊1与背面磁心4的间隙部分(相向部F)。因此,励磁线圈3的电感增加的同时,由励磁线圈3产生的磁通M也更多地传导给发热辊1,所以,改善了发热辊1与励磁线圈3的磁力结合。这样,即使是同样的电流,也可向发热辊1提供更多的电力。
另外,因为励磁线圈3的背面侧的磁通几乎所有的都通过背面磁心4的内部,所以,可进一步防止磁通向后侧泄漏。这样,可防止周边的导电性元件因电磁感应而发热,同时,还可防止不必要的电磁波的辐射。
又,因为励磁线圈3的背面的磁通所有都通过背面磁心4的内部,所以,通过在背面磁心4的导磁部T设计附加线圈7,可抑制沿周向通过发热辊1内的磁通M。这样,可采用非常小型的附加线圈7控制发热辊1的发热分布。
与背面磁心4的导磁部T的磁通M的方向垂直的面的断面积,设计为励磁线圈3产生的磁通M的密度不超过背面磁心4的材料的饱和磁通密度。更具体地说,磁通M最大时的磁通密度,设计为作为背面磁心4的材料的铁氧体的饱和磁通密度的大约80%。虽然磁通M最大时的磁通密度相对饱和磁通密度的比例在100%以下就可以,但是,实际上最好设计在50%~85%的范围。如果该比例过高,由于环境或部件的偏差可能使磁通M的密度超过饱和磁通密度。这时,磁通M从背面磁心4的更后侧通过,使周围的部件发热。反之如果该比例过小的时候,因为使用了超过需要量的高价铁氧体,所以使装置的成本上升。
又,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因为以大的均匀间隔配置同一尺寸的多个背面磁心4,所以,背面磁心4、励磁线圈3、以及附加线圈7不会有热积蓄。并且,没有妨碍背面磁心4、励磁线圈3、以及附加线圈7的各外表面散热的物体。因此,可防止因蓄热而升温所导致的作为背面磁心4的材料的铁氧体的饱和磁通密度下降,从而防止整体的导磁率急剧下降。另外,可防止构成励磁线圈3以及附加线圈7的芯线的绝缘包层熔化而使芯线之间短路。这样,可使发热辊1稳定且长时间地保持设定的温度。
又,因为励磁线圈3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两端部是重叠线束而形成的,所以,可在该转动轴方向的被限定的尺寸内,在更宽的范围使励磁线圈3沿该转动轴方向均匀配置。这样,可使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发热分布均匀。换言之,因为可以一面确保使发热辊1在转动轴方向均匀发热的范围,一面减小励磁线圈3在该方向的尺寸,所以,可使整体装置小型化。
又,在本实施形式中,如果按发热辊1转动轴方向上的尺寸从小到达顺序排列,则分别是最大纸宽度、最外侧的两背面磁心4的最外端间间隔、励磁线圈3的最外端间距离、隔热件9的宽度、发热辊1的长度。隔热件9的宽度比励磁线圈3的宽度或者最外侧的两背面磁心4的最外端间间隔大。因此,由于背面磁心4隔着隔热件9与发热辊1相对,因此,即使背面磁心4靠近发热辊1也可防止背面磁心4的温度上升。
又,当励磁线圈3的宽度比发热辊1的长度大的时候,磁通从图中未画出的侧板等配置在发热辊1的端部的导电性部件中通过。因此,使周围构件发热,同时,减少了传导给发热辊1的能量的比例。在本实施形式中,因为发热辊1的长度比励磁线圈3的宽度大,所以,励磁线圈3产生的磁通几乎全部到达发热辊1。这样,可将提供给励磁线圈3的电磁能有效地传递给发热辊1。又,励磁线圈3的宽度如果比发热辊1还长,则磁通从发热辊1的端面沿轴向通过,使发热辊1的端面的涡电流密度增大。其结果是,也产生端面的发热过多的问题。通过设计使发热辊1的长度大于励磁线圈3的宽度,可防止这样的问题。
作为背面磁心4,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的将大致U字形的厚度均匀的铁氧体排列多个的构成。例如,也可采用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连续的一体的背面磁心4上设计多个孔的构成。又,还可在励磁线圈3的背面侧分别独立地分开设置多个铁氧体的块件。
在以上的说明中,是说明采用附加线圈7构成发热抑制机构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发明抑制机构,是在励磁线圈3产生的环状磁通M的路径途中配置的导电体,如果可利用磁通M感应与磁通M交链的匝状的电流,则并不局限于附加线圈7。
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也可将厚度与附加线圈7的线材的外径相同、宽度与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相同的薄壁的板金形成匝状的附加环14,配置在背面磁心4的导磁部T上。通过在背面磁心4上配置这样的附加环14,可与上述附加线圈7同样地获得抑制发热辊1的与该背面磁心4相对的部分的发热量使温度分布均匀的效果。并且,利用该构成,因为不必多次卷绕线圈,所以,可简化制造工序。
又,作为发热抑制机构的另外的实施形式,如图7所示那样,在磁通M在空气中穿过的空间(相向部Fe)上,也可将非磁性的导电材料构成的薄壁的板金15接合在绝热件9上,这时,也可获得与上述同样的调整发热量的效果。在该构成中,不需要如上述的附加线圈7或附加环14那样在板金15的内部设计磁通M通过的中空部。图7中从箭头A方向看到的板金15和背面磁心4的局部放大图示于图8。穿过该作为导电体的板金15的磁通M的变化在磁通M的周围感应起匝状的电流I,由该电流I产生的磁通起到消除励磁线圈3所产生的磁通M的作用。因此,为了不妨碍与磁通M交链的匝状的电流I的产生,板金15的外周端最好在外侧构成凸形的环。如该例这样,发热抑制机构不构成线圈形状或环状。因为不必要形成线圈或环,所以,可进一步简化制造工序。
(实施形式2)
图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像加热装置作为热定影装置的影像形成装置的断面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图11是从图10中箭头G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图12是沿图11中XII-XII线(包含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的面)上的发热部的向视断面图。具有与实施形式1同样作用的部件采用同一符号,对它们不再重复说明,以下对该装置的构成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9中,15是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叫“感光鼓”)。感光鼓15一面在箭头的方向上以设定的周向速度被驱动转动,一面其表面利用带电器16带电与负的暗电位V0一样。17是激光束扫描设备,输出对应影像信息的信号的激光束18。该激光束18在带电的感光鼓15的表面扫描曝光。这样,感光鼓15的曝光部分电位绝对值下降变成明电位VL,形成静电潜像。该潜像利用显影器19的带负电的色剂而形成可见图像。
显影器19具有被驱动转动的显影辊20。显影辊20在其外周面上形成色剂的薄层,并与感光鼓15相对。一方面,在显影辊20上外加绝对值比感光鼓15的暗电位V0小、比明电位VL大的显影偏压,另一方面,从给纸部21一张一张地送记录纸12,通过一对定位辊22之间,以与感光鼓15的转动同期的适当的时序被送达感光鼓15与转印辊23构成的夹持部。利用外加了转印偏压的转印辊23依次将感光鼓15上的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12上。与纪录纸12分离后的感光鼓15的外周面用清理装置24除去转印残留色剂等残留物,以供下次的成像。
25是定影导向器,将转印后的记录纸12引导到热定影装置26。记录纸12从感光鼓15上分离后,传送到热定影装置26,进行转印色剂像的定影。27是排纸导向器,将通过热定影装置26的记录纸12引导到装置外部。引导记录纸的定影导向器25以及排纸导向器27由ABS等树脂或铝等非磁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定影而影像固定后的记录纸12被排送到排纸托架28上。
29是装置本体的底板,30是装置本体的顶板,31是本体的机壳,这些作为一体构成承载装置本体强度的部件。这些强度件,是由作为磁性材料的钢为基材进行镀锌后的材料构成。
32是冷却风扇,在装置内产生气流。33是铝等非磁性材料构成的线圈保护罩,设计成覆盖构成热定影装置26的励磁线圈3的背面磁心4的形式。
下面,对作为上述热定影装置26使用的本实施形式2的像加热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0中,薄壁的定影带36是无接头循环的带子,直径50mm、厚80μm。定影带36的基材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在其上设计厚200μm的硅酮橡胶层,为了使表面具有脱模性,在更上面覆盖厚20μm的氟化树脂构成的脱模层。作为基材的材质,除具有耐热性的聚酰亚胺或氟化树脂等外,也可采用利用电铸制成的镍等的极薄的金属材料。另外,表面的脱模层可由PTFE、PFA、FEP、硅酮橡胶、氟化橡胶等脱模性好的树脂或橡胶单独或也可混合覆盖而成。在黑白影像定影用的场合只要确保脱模性就可以了,但在彩色影像定影用的场合,最好能使其具有弹性,这时最好如上述那样形成硅酮橡胶层。
发热辊1,如图12所示那样,由嵌在两端的电木等导热性差的耐热树脂构成的法兰盘38和贯通其中心的中心轴39支撑,并利用图中未画出的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图中未画出的支撑侧板上。在法兰盘38上,为了防止定影带39摆动,设计直径比发热辊1的外径大的凸缘38a。发热辊1的直径是20mm,由厚度为0.3mm的铁·镍·铬的合金构成的磁性材料制成,制造时调整其居里点在300℃以上。
构成励磁机构的励磁线圈3与在实施形式1中说明的一样,是由表面绝缘的外径0.15mm的铜线构成的线材60根束在一起的线束绕9圈而成。线束的断面积包含芯线的绝缘层在内约7mm2
励磁线圈3的线束,在发热辊1的圆筒面的转动轴方向的端部,沿其外周面配置成圆弧形;那以外的部分沿该圆筒面的母线配置。如与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垂直的断面图——图10所示那样,励磁线圈3的线束,为了覆盖卷绕在发热辊1的外周面上的定影带36,不重叠(但发热辊1的端部除外)地紧密配置在以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为中心轴的假象的圆筒面上。另外,如包含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的断面图——图12所示那样,在与发热辊1的端部相向的部分上,将励磁线圈3的线束并排两列重叠凸起。因此,励磁线圈3,作为整体形成马鞍形。在此,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与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大致垂直,是穿过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大致中心点的直线,励磁线圈3相对该卷绕中心轴3a大致对称形成。
4是背面磁心,由通过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并与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平行配置的棒状的中心磁心(第2磁心部)5、和相对励磁线圈3与发热辊1位于相反侧的并与励磁线圈3分开配置的大致U字形的U字磁心6构成。中心磁心5与U字磁心6磁性连接。如图10所示那样,U字磁心6是相对包含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和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的面大致对称的U字形。这些U字磁心6,如图11、图12所示那样,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分开配置多个。在本例中,U字磁心6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宽度是10mm,以29mm的间隔配置这样的U字磁心6总共9个。U字磁心6捕捉从励磁线圈3泄漏到外部的磁通。
如图10所示那样,各U字磁心6的两前端延伸到不与励磁线圈3相对的范围,形成不隔着励磁线圈3而与发热辊1相对的相向部F。另一方面,与相向部F不同,将U字磁心6的隔着励磁线圈3与发热辊1相对的部分叫做导磁部T。另外,中心磁心5,不隔着励磁线圈3而与发热辊1相对,并且,形成比U字磁心6更向发热辊1侧突出的相向部N。突出的中心磁心5的相向部N,插入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的中空部内。中心磁心5的断面形状是4mm×10mm。背面磁心4的材料与
实施形式1相同。
9是厚1mm的由PEEK或PPS等耐热温度高的树脂制成的隔热件。
8是发热抑制机构,由配置在U字磁心6上的附加线圈7、和连接在其两端的例如进行电气的ON/OFF接续的开关或继电器等断续器40构成。附加线圈7,是将表面绝缘的外径0.1mm的铜线构成的线材20根束在一起的线束如图10所示那样,分别在U字磁心6的两侧的导磁部T上卷绕2圈而成。设在U字磁心6上的一对附加线圈7的线材的卷绕方向,如图11所示那样,是相反的。各附加线圈7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断续器40上。发热抑制机构8,如图11所示那样,只设在两外侧的各3个U字磁心6a、6b、6 c上,该U字磁心6a、6b、6c配置在相对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中心部大致对称的位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U字磁心6中,当必须特别将具有附加线圈7的U字磁心与不具有附加线圈7的U字磁心进行区分的时候,添加“a”、“b”、“c”。
向励磁线圈3提供交流电流的方法与上述实施形式1相同。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交流电流,根据与定影带36的表面保持接触的温度传感器11所获得的温度信号,控制使定影带36的表面达到所设的定影设定温度摄氏190度。
图13所示是用在励磁回路10上的1石式谐振变换器(inverter)的基本电路。来自商用电源24的交变电流经整流电路23整流,加到变换器上。在变换器上利用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等开关元件20的开关和谐振用电容器22将高频电流加到励磁线圈3上。21是二极管。
如图10所示那样,定影带36,以具有一定张力的状态悬架在定影辊37与发热辊1之间,并可沿箭头所示方向转动移动。上述定影辊37,是直径20mm的导热性差的构件,其表面由低硬度(JIS A30度)的具有弹性的发泡体的硅酮橡胶构成。
作为加压机构的加压辊2,隔着定影带36以设定的按压力(例如400N)压接在定影辊37上形成夹持部。
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为最大纸宽度,是假设JIS规格的A3纸纵向通过时的情况。因此,考虑该A3纸的短边宽度(297mm),设定影带36的宽度为350mm、发热辊1的长度为360mm、最外侧配置的2个U字磁心6(U字磁心6c)的最外端间的间隔为322mm、励磁线圈3的两最外端间的宽度为342mm、隔热件9的宽度为355mm。
在具有以上那样构成的热定影装置上,将表面担载未定影的色剂像的记录纸12,如图10所示那样,从箭头B的方向伸入,使记录纸12上的色剂13定影。
根据上述的励磁线圈3、背面磁心4以及发热辊1的构成,励磁线圈3利用电磁感应使发热辊1发热。下面参照表示发热部断面图的图14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利用来自励磁回路10的交流电流在励磁线圈3上产生的磁通M,从U字磁心6的前端部的相向部F到达发热辊1,并由于发热辊1的磁性而如图中虚线M所示那样,在发热辊1内沿周向通过。然后,通过与发热辊1相对的相向部N进入中心磁心5,再经过U字磁心6的导磁部T到达前端部的相向部F。在各U字磁心6上对称形成这样的一对环状磁通M。一对磁通M的方向是相反的。该磁通M利用励磁回路10的交流电流反复产生和消失。因该磁通M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由于表皮效应几乎只在发热辊1的表面流过,产生焦耳热。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11所示那样,将宽度窄的U字磁心6以等间隔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排列多个。只是因为设计了U字磁心6,使在励磁线圈3的背面侧(相对励磁线圈3与发热辊1相向一侧)沿周向流过的磁通集中到U字磁心6,几乎不在相邻U字磁心6之间的空气中流过。所以,进入发热辊1的磁通容易集中到与U字磁心6相对应的部分。因此,有发热辊1的发热量在与U字磁心6的相向部增大的趋向。
但在本实施形式中,形成相向部N的中心磁心5,与各U字磁心6磁性连接,且,与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平行地连续配置。因此,从U字磁心6的相向部F进入发热辊1的磁通M在发热辊1内也向其转动轴方向流过。这样,通过发热辊1内的磁通M在转动轴方向分布均匀化。因此,缓和了发热辊1的发热量在转动轴方向的不均匀性。
下面,对本实施形式中的发热抑制机构8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最宽的纸通过时的情况,即,JIS规格的A3纸纵向通过时的情况。这时,将断续器40全部设在非接续状态(开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对励磁线圈3通电时,在附加线圈7上,由于励磁线圈3产生的磁通M的变化产生了感应电力,但因为附加线圈7的两端为非接续状态,所以不流过感应电流。因此,附加线圈7不会因感应电力而产生磁通,发热辊1的发热部的几乎所有区域在转动轴方向被均匀加热。如图11所示那样,对应A3纸的通过范围PA3L,两最外侧的U字磁心6c、6c配置在其外侧,从两外侧起的第2号U字磁心6b、6b配置在其内侧。通过的A3纸在几乎整个宽度上吸热,所以,利用励磁线圈3的磁通M可保证定影带36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均匀。
下面,对明信片(宽105mm)那样的宽度窄的纸通过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那样,两外侧的3对U字磁心6a、6b、6c被设置在明信片的通过范围Ppc的更外侧。这时,配置在两侧的U字磁心6a、6b、6c上的断续器40全部切换到接续状态(关闭状态)。在图14中,在该状态下,如果捕捉在励磁线圈3上通电后的某一瞬间,在U字磁心6内,由励磁线圈3产生了沿箭头方向的一对磁通M。在卷绕在位于磁通M的路径途中的U字磁心6外周的附加线圈7上,利用磁通M的变化产生感应电力。因为附加线圈7的两端连接,所以,该感应电力在附加线圈7上产生与磁通M交链的匝状的感应电流。利用该电流,在U字磁心6内产生与磁通M的方向相反(即,消除磁通M的方向)的磁通P。其结果,减少了穿过设计有附加线圈7的U字磁心6a、6b、6c的磁通M,抑制了发热辊1的与它们对应的部分附近的发热量。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在位于明信片的通过范围Ppc更外侧的U字磁心6a、6b、6c上配置附加线圈7。因此,通过抑制不被明信片吸热的发热辊1的两端部的发热量,可保证该两端部的温度与中间部的温度几乎为同样的温度。
图15所示为连续通过明信片时的与定影带36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与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温度分布。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定影带36上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以中心部为原点)。实线表示将所有的断续器设为接续状态,使发热抑制机构8工作的情况;虚线表示将所有的断续器设为非接续状态,发热抑制机构8不工作的情况。发热抑制机构8工作的时候(实线),明信片通过范围Ppc以外的温度仅比该通过范围Ppc内的温度低一点。发热抑制机构8不工作的时候(虚线),明信片通过范围Ppc以外的温度比该通过范围Ppc内的温度高很多,超过了定影带36或轴承的耐热温度,从而产生破损或老化。
对JIS规格的A4纸(短边长210mm)纵向通过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那样,相对A4纸的通过范围PA4L,从两外侧起第2号的U字磁心6b、6b配置在其外侧,从外侧起第3号的U字磁心6a、6a配置在内侧。因此,这时,将配置在两端的2对U字磁心6b、6c上的断续器40切换到接续状态,将配置在从外侧起第3号的U字磁心6a、6a上的断续器40设定在非接续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对励磁线圈3通电时,与上述同样地抑制了发热辊1的对应U字磁心6b、6c的部分附近的发热量。通过抑制因为不过纸而热量不被纸吸走的部分的发热辊1的发热量,可保证定影带36的温度沿最大纸的通过范围PA3L均匀。
这样,可防止因纸不吸热的两端部的温度过度上升而使定影带36或轴承等构件超过耐热温度而破损或老化。并且,即使在刚刚连续通过小尺寸纸之后,通过最大尺寸纸,因为可经常保持定影带36沿最大纸的通过范围PA3L温度均匀,所以,可防止产生热偏移。
在本实施形式中,断续器40的切换是在纸通过开始后进行的。即,在对励磁线圈3通电开始时或待机时,断续器40全部处于非接续状态。利用该构成,在通电开始时或待机时,定影带36可在整个宽度均匀加热。然后,在过纸开始后,对应纸宽度切换断续器40,抑制端部的温度上升,过纸时也可在整个宽度方向获得均匀的温度。
或者,采用在对励磁线圈3通电开始时或待机时,断续器40全部处于非接续状态,在定影带36达到设定温度后切换断续器40的构成,也可同样获得定影带36的均匀温度。
又,本实施形式中,如果按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的尺寸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则分别是最大纸宽度、最外侧的两U字磁心6(U字磁心6c)的最外端间间隔、励磁线圈3的最外端间间隔、定影带36的宽度、隔热件9的宽度、发热辊1的长度。隔热件9的宽度比励磁线圈3的宽度或者最外侧的两U字磁心6的最外端间间隔大。因此,由于背面磁心4隔着隔热件9与发热辊1以及定影带36相对,所以,即使背面磁心4靠近发热辊1也可防止背面磁心4的温度上升。又,可防止冷却气流接触定影带36而使定影带36冷却。
又,如图9所示那样,通过设计线圈保护罩33,可防止少量泄漏到背面磁心4的后侧的磁通和励磁线圈3产生的高频的电磁波在装置内外传播。这样,可防止装置内外的电路由于电磁噪声而发生误动作。
又,将该线圈保护罩33与隔热件9围成的空间设计为通风道,使冷却风扇32的空气流可以流过。因此,空气流不会冷却发热辊1以及定影带36,而可以冷却励磁线圈3以及背面磁心4。
又,构成装置本体的底板29、顶板30、本体机壳31的磁性件,与励磁线圈3的间隔即使是最近的也是20mm。这样,可防止通过背面磁心4内部的磁通从相向部F以及相向部N以外的地方向外侧辐射,射入机壳31等磁性件。这样,可使装置的结构件不被无谓地加热,而将提供给励磁线圈3的电磁能有效传递给发热辊1。另外,励磁线圈3与由构成装置本体的机壳31等的磁性件组成的强度件之间的间隔设计为20mm,但背面磁心4与这些强度件之间的间隔,最好超过相向部F以及相向部N这部分背面磁心4与发热辊1之间的间隔,最好在其间隔的1.5倍以上,如果这样,可防止磁通向背面磁心4的外侧泄漏。在本实施形式中,因为必须最接近热定影装置26的定影导向器25以及排纸导向器27是用树脂制成的,所以,容易确保背面磁心4与其它磁性件之间有大的间隔。
又,发热辊1在定影带36的内侧,而励磁线圈3、背面磁心4、附加线圈7配置在定影带36的外侧。因此,外侧的励磁线圈3等难以接受到来自发热部的热量而升温。这样,可稳定保持发热辊1的发热量的同时,还可防止背面磁心4等过度升温而使发热量变化。
又,因为可采用断面积比发热辊1的断面积大的励磁线圈3,所以,对于热容量小的发热辊1,可结合圈数多的励磁线圈3与适量的铁氧体构成的背面磁心4使用。因此,可一面抑制热定影装置的热容量,一面以设定电流提供大的电力。这样,可实现励磁回路10的成本低、升温快的热定影装置。在本实施形式中,可在来自励磁回路10的交流电流为有效值电压140V(电压振幅500V)、有效值电流22A(峰电流55A)下获得850W的电力。
又,因为外侧的励磁线圈3使发热辊1的表面发热,所以与其表面接触的定影带36接触在发热辊1的发热量最大的部分。因此,最大发热部成为向定影带36的导热部,可使产生的热减少对发热辊1内的传递,而传给定影带36。因为传热距离小,所以,可根据定影带36的温度变化进行反应及时的控制。
又,在定影带36的越过与发热辊1的接触部的位置附近设计温度传感器11。通过控制该部分的温度为一定,可使伸入夹持部的定影带36的温度经常保持一定。这样,可与连续通过的纸的数量无关地进行稳定的定影。
并且,因为励磁线圈3以及背面磁心4覆盖了发热辊1的圆筒面的大致一半,所以,定影带36与发热辊1的接触部的几乎所有区域均发热。因此,利用电磁感应从励磁线圈3传递给发热辊1的加热能量可更多地传递给定影带36。
又,在本实施形式的构成中,可对发热辊1以及定影带36的材质以及厚度等分开单独设计。因此,发热辊1的材质以及厚度可选择最适合利用励磁线圈3的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材料以及厚度。而定影带36的材质以及厚度可设计为最适合进行定影。
在本实施形式中,为了达到缩短加热时间的目的,将定影带36的热容量设计到极小,同时,减小发热辊1的厚度和外径使其热容量减小。因此,当断续器40全部为非接触状态时,以输入电力850W可在用于定影的升温开始后约18秒达到定影设定温度的摄氏190度。又,当断续器40全部为接触状态时,励磁回路10的设定与上述状态相同,以输入电力820W可在升温开始后约15秒达到定影设定温度的摄氏190度。设计由附加线圈7和断续器40构成的发热抑制机构8,通过对应纸的宽度切换断续器40,可减小升温对象范围,通过将电力集中输送到该范围,如上所述那样,可望节省电力并缩短加热时间。这样,在向励磁线圈3通电开始时,通过对应通过纸宽度切换断续器40,可缩短升温时间并节省电力。
又,在本实施形式中,虽然定影带36的基材由树脂构成,但是也可用镍等导电的强磁性金属代替,这时利用电磁感应发热的部分可在该定影带36内形成。这时,因为定影带36本身也可加热,所以,可将加热能量更有效地传递给定影带36。
又,装置本体的底板29、顶板30、机壳31是由磁性件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树脂材料构成。这时,因为承担装置强度的部件不受磁力线的影响,所以可在背面磁心4的附近配置这些构件。因此,可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14所示那样,附加线圈7在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长度L2)抑制励磁线圈3产生的环状磁通M。因此,沿磁通M的路径的方向的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长度L2大时,则在断续器40为接续状态时的发热抑制效果大。在本实施形式中,附加线圈7是在U字磁心6上绕1.5圈。因此,沿与附加线圈(导电体)7交链的磁通M的方向的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的长度L2,比与磁通M的方向垂直的面上的附加线圈7的厚度(这里等于线圈线材的粗度)大。这样,可一面使附加线圈7小型化,且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一面还可充分确保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
如图16所示那样,也可一面使附加线圈7的圈数相同,一面使构成附加线圈7的线束相互分开卷绕。这样,与将线圈紧密卷绕时相比可用较少的线材增大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L2。因此,可充分增大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
在本实施形式中,附加线圈7卷绕在U字磁心6的周围。所以,附加线圈7的中间的空间的导磁率高。这样,加强了从励磁线圈3到附加线圈7的磁力结合,可充分增大附加线圈7上的感应电流的发热抑制效果。
在本实施形式中,是采用铜线作为附加线圈7的材料,一般附加线圈7的材料的电阻值最好要小。具体地说,如果导电率在1×107[S/m]以上,则可在防止因感应的电流而发热的同时,也使感应电流增大,所以,可充分获得发热抑制效果。
附加线圈7,在图14中的长度L2的范围抑制磁通M在U字磁心6内通过。更详细地说,就是断续器40在接续状态时,使磁通M在附加线圈7的跟前从U字磁心6漏到发热辊1侧。该漏出的磁通,因为是在相向部F或相向部N以外的U字磁心6与发热辊1之间的空间距离长的部分通过,所以,U字磁心6与发热辊1之间的磁性结合变弱。另外,磁通M在发热辊1中的通过范围变窄。由于这些原因,使发热辊1的发热受到抑制。因此,如果将附加线圈7设在U字磁心6的端部,则因为磁通M可通过直到U字磁心6的端部附近,所以,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降低。反之,如果使附加线圈7离开U字磁心6的端部,则在断续器40的接续状态时和非接续状态时,它们之间磁通M在U字磁心6内通过的距离的差增大,使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显著。在本实施形式中,从U字磁心6的端部到附加线圈7在U字磁心6的该端部侧的一端的沿磁通M的方向上的距离L1,比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长度L2大。这样,利用连接在附加线圈7上的断续器40的开闭而引起的磁路的变化更大,可增大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
连接在附加线圈7上的断续器40的切换,如果在励磁线圈3上外加高频电流时进行,则可能产生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使断续器40的动作不正常。这是因为在由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磁通M的变换而感应的附加线圈7的电流以及电压大时进行开闭操作而导致的。
如果详细描述,则是在断续器40为接续状态时,利用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流在附加线圈7上产生大致相同波形的高频电流。当在附加线圈7上感应的电流大的时候切断断续器40,这时,发生附加线圈7的电流迅速降为0的所谓骤变。因此,在切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上产生过大的电压,产生火花,并破坏绝缘。
另一方面,在断续器40为非接续状态时,也利用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流产生的磁通M的变化在附加线圈7的两端产生感应电压。该感应的电压波形大致与外加在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压的波形相同。当该感应电压大时接续断续器40,则会在该接续的瞬间产生火花,并损坏绝缘,且流过大的电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形式中,在进行断续器40的开闭操作时,停止对励磁线圈3外加高频电流。这样,可防止切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上产生过大的电压,引起火花和损坏绝缘。同时,通过防止在附加线圈7上因断续器40的开闭引起的电流或电压的急剧变化,还可防止产生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
在本实施形式中,采用20根束在一起的芯线作为附加线圈7,因为相对在附加线圈7上产生的高频的交变电流,电阻小,所以,可获得大的感应电流,可获得对磁通M的大的抑制作用。
又,在本实施形式中,虽然在U字磁心6上绕2圈附加线圈7,但第2圈是为连接到断续器40上而引出的,磁路上的有效圈数是1到1.5圈。如果增加该圈数,可进一步增强抑制励磁线圈3的磁通M的作用。因此,对应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的不均匀程度,改变圈数,可调整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性。
在本实施形式中,是采用20根外径0.1mm的线材束在一起作为附加线圈7,但增减构成线束的芯线的根数也可增减附加线圈7对磁通M的抑制作用。并且,虽然使用的是将芯线束在一起的线束,但也可使用单线(例如,表面绝缘的外径0.5mm的铜线),增加圈数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将背面磁心4的U字磁心6相对发热辊1的转动轴倾斜配置。这时,U字磁心6的两端的相向部F在该转动轴方向的位置变得相互不同。这样,因为磁通集中的地方在转动轴方向上被分散开,所以,可抑制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发热不均匀。
(实施形式3)
图17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发热部的结构图。具有与实施形式2同样作用的部件采用同一符号,对它们不再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与第2实施形式不同,是将配置在同一U字磁心6上的一对附加线圈7串联连接,并且,在其上串联连接断续器40。又,配置2个温度传感器11a、11b,一个温度传感器11a配置在最小尺寸纸的通过范围Pmin内,另一个温度传感器11b配置在最小尺寸纸的通过范围Pmin外,分别检测定影带36的温度。根据纸通过时的两温度传感器11a、11b的温度信号,切换断续器40,调整磁通M,调整发热量。上述以外的构成与实施形式2相同。
在第2实施形式中,是对应在同一个U字磁心6内产生的2个磁通M设计2个附加线圈7,并分别对应它们设计2个断续器40,形成2个封闭电路。而且,利用由2个封闭电路内产生的2个匝状感应电流所引起的磁通P,分别抑制励磁线圈3的2个磁通M。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式中,则是由在同一个U字磁心6上设计的2个附加线圈7和1个断续器40形成1个封闭电路。而且,利用由1个封闭电路中产生的1个匝状的感应电流所引起的磁通P抑制励磁线圈3的2个磁通M。在本实施形式中,相对实施形式2,虽然附加线圈7内产生的感应电流有一点点差别,但通过改变构成附加线圈7的线束的根数或圈数,可获得与实施形式2同样的发热抑制作用。
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构成,在第2实施形式中对应一个U字磁心6需要2个断续器,在此只要1个就够了。所以,可使装置简化且降低成本。
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对于由励磁线圈3产生的多个环状磁通M分别设计的附加线圈7串联连接在一个断续器上,所以,利用一个断续器40可控制不同位置上产生的多个磁通M。这样,可利用少量的断续器40进行更细微的控制,可实现均匀的温度分布。
并且,因为利用分别设计在最小尺寸纸的通过范围内和范围外的多个温度传感器11a、11b检测定影带36的温度,并根据该温度信号切换断续器40,所以,可进一步提高定影带36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性。
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那样的2个,可增加到3个以上。例如,也可对应通过的纸的尺寸设计发热抑制机构8和温度传感器。这样,可获得温度不均进一步减小的均匀的温度。
另一方面,在通过纸的种类少的情况下,也可进一步串联配置在相邻的U字磁心6上的附加线圈7,并在它们上串联连接1个断续器40。这样,利用1个断续器40的切换可控制对应2个(或者3个以上)的U字磁心6的范围的发热量,使装置进一步简化,也可使成本下降。
在本实施形式中,将断续器40的开闭操作定时设计与从励磁回路10的电压谐振变换器供给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流(或高频电压)的变动同步。这是因为,当提供给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流(或高频电压)产生的磁通M的变化所感应的附加线圈7的电流(或电压)大的时候进行断续器40的开闭操作时,会产生形成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并导致断续器40的动作不正常的问题。
详细地说,就是在断续器40为接续状态时,利用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流在附加线圈7上产生大致相同波形的高频电流。当在附加线圈7上感应的电流大的时候切断断续器40时,发生附加线圈7的电流迅速降为0的所谓骤变。因此,在切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上产生过大的电压,产生火花,并破坏绝缘。
另一方面,在断续器40为非接续状态时,也利用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流产生的磁通M的变化在附加线圈7的两端感应电压。该感应的电压波形大致与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压的波形相同。当该感应电压大时接续断续器40,则会在该接续的瞬间产生火花,导致损坏绝缘,并流过大的电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形式中,将进行断续器40的开闭操作定时,设计与从励磁回路10的电压谐振变换器供给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流的变动同步。这样,可在由提供给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流在附加线圈7上感应的同波形的电流或电压大致为0的瞬间进行断续器40的开闭操作。因此,可防止切断励磁线圈3的断续器40上产生过大的电压,引起火花和损坏绝缘。同时,通过防止在附加线圈7上因断续器40的开闭引起的电流或电压的急剧变化,还可防止产生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
将断续器40的开闭定时,设计与供给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流的变动同步,是通过结合励磁回路10的变换器的开关元件的开关定时和断续器40的开闭定时实现的。这时,断续器40的开闭与开关不需要完全同时进行,可以有设定的时间差。
另外,断续器40的开闭在1次的记录动作中不限于进行一次。也可对应记录动作中的温度的变化进行多次的开闭动作。并且,还可在一秒内进行10次~数千次的开闭动作。在进行多次开闭动作的时候,容易产生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所以,将断续器40的开闭定时设计与供给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流的变动同步是特别重要的。作为断续器40的开闭动作,可以从每1次记录动作进行1次,到以与该高频电流的频率数同样的频率次数进行。
(实施形式4)
图18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发热部的断面图,图19是从图18中的箭头H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具有与第3实施形式同样作用的部件采用同一符号,对它们不再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与第3实施形式不同,是在U字磁心6a上配置二对发热抑制机构8。
附加线圈7a是将表面绝缘的外径0.1mm的铜线构成的线材25根束在一起的线束分别在U字磁心6a的两侧的导磁部T上卷绕2圈而形成。一对附加线圈7a的线材的卷绕方向相反。一对附加线圈7a串联连接,并与断续器40a串联连接。
附加线圈7b与第3实施形式的附加线圈7相同。一对附加线圈7b串联连接,并与断续器40b串联连接。
配置在U字磁心6b、6c上的发热抑制机构8与第3实施形式相同。
利用该构成,对于通过U字磁心6a的磁通,可切换到4种状态。
在第1状态下,将连接在附加线圈7a上的断续器40a置于接续状态,连接在附加线圈7b上的断续器40b也置于接续状态。在图18中,由附加线圈7a上生成的感应电流产生磁通Pa(磁通的方向与磁通M的方向相反),由附加线圈7b上生成的感应电流产生磁通Pb(磁通的方向与磁通M的方向相反),两磁通加在一起大大地抑制了励磁线圈3上的磁通M。
在第2状态下,将连接在附加线圈7a上的断续器40a置于接续状态,连接在附加线圈7b上的断续器40b置于非接续状态。这时,由附加线圈7a上生成的感应电流产生磁通Pa,但由于附加线圈7b上不生成感应电流因此也不产生磁通Pb。结果,只利用附加线圈7a生成的磁通Pa抑制励磁线圈3上的磁通M。因此,与上述断续器40a、40b两方都置于接续状态的上述第1状态相比,对励磁线圈3的磁通M的抑制作用减小。
在第3状态下,将连接在附加线圈7a上的断续器40a置于非接续状态,连接在附加线圈7b上的断续器40b置于接续状态。这时,由附加线圈7b上生成的感应电流产生磁通Pb,但由于附加线圈7a上不生成感应电流也不产生磁通Pa。结果,只利用附加线圈7b生成的磁通Pb抑制励磁线圈3上的磁通M。附加线圈7a一方的芯线的根数比附加线圈7b多,其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因此,上述第2状态下产生的磁通Pa的一方比该第3状态下产生的磁通Pb大。因此,对励磁线圈3的磁通M的抑制作用,与上述第2状态的情况比较,该第3状态时的小。
在第4状态下,将连接在附加线圈7a上的断续器40a置于非接续状态,连接在附加线圈7b上的断续器40b也置于非接续状态。这时,附加线圈7a、7b不产生磁通Pa、Pb。励磁线圈3的磁通M不受抑制地都用于发热。
如上那样,可在利用附加线圈7a、7b的磁通Pa、Pb抑制励磁线圈3的磁通M的状态(第1状态)、利用附加线圈7a、7b的磁通Pa、Pb中的任何一方抑制励磁线圈3的磁通M的状态(第2状态、第3状态)、不利用附加线圈7a、7b的磁通Pa、Pb抑制励磁线圈3的磁通M的状态(第4状态)的4种状态间切换。
利用该构成,可进行更细微的温度调整,进一步提高定影带36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性。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虽然是在U字磁心6a上设计了2种结构不同的发热抑制机构,但也可设计3种以上的发热抑制机构。又,也可在一个U字磁心上设计同样结构的发热抑制机构。又,也可代替U字磁心6a,在另外的U字磁心6b、6c上设计同样的发热抑制机构,或者除U字磁心6a外,在另外的U字磁心6b、6c上也设计同样的发热抑制机构。
(实施形式5)
图20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发热部的断面图,图21是从图20中箭头I方向所视的发热部的结构图,图20是沿图21中XX-XX线的向视断面图。具有与第2实施形式同样构成、同样功能的部件采用同一符号,对它们不再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采用大致L形的L字磁心41代替第2实施形式的U字磁心6。L字磁心41与发热辊1的外周面相向配置。在图20的断面图中,L字磁心41与发热辊1的外周面对应的角度范围相对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为大约90度。
与发热辊1的外周面相向,并与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平行地配置棒状的中心磁心(第2磁心部)5,这一点与第2实施形式相同。
L字磁心41的一方的端部,磁性连接在中心磁心5上。从与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平行的方向看到的如图20所示那样,在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方向分开配置的11个L字磁心41,相对中心磁心5设置方向交替反向设计,即交错配置。
本实施形式假设的最大记录宽度与实施形式2相同,发热辊1的长度相同。对于同一尺寸的发热辊1,在实施形式2中是将9个U字磁心6在发热辊1的转动中心轴方向等间隔地配置。与此相对,本实施形式中,是将11个L字磁心41在该方向等间隔配置。因此,本实施形式中的相邻的L字磁心41的间隔比实施形式2中的相邻的U字磁心6的间隔小。
L字磁心41的没有与中心磁心5连接的一侧的前端,一直延长到不与励磁线圈3相向的范围,形成不隔着励磁线圈3而与发热辊1相向的相向部F。在本实施形式中,形成相向部F的L字磁心41的前端部分向发热辊1侧突出,增强了磁力结合。又,与实施形式2相同,中心磁心5不隔着励磁线圈3与发热辊1相对,并且,比L字磁心41更向发热辊1侧突出形成相向部N。突出的中心磁心5的相向部N插入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的中空部内。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上所述那样,将多个L字磁心41的设置方向相对中心磁心5交替反向设计。因此,如图21所示那样,当从与励磁线圈3的卷绕中心轴3a平行的方向看相向部N的配置时,与实施形式2不同,相向部N相对中心磁心5为非对称(即交错)布置。
11个L字磁心41中,在从外侧起到第4号的L字磁心41a、41b、41c、41d上配置由附加线圈7和断续器40构成的发热抑制机构8。
在实施形式2中,各U字磁心6的两端的2个相向部F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位置是相同的。因此,某一个U字磁心6的两端的2个相向部F在转动的发热辊1的外表面上分别描出的轨迹相同。形成该轨迹的发热辊1的表面部分,相对2个相向部F转动;而转动轴方向的位置与之不同的表面部分,不相对相向部F地转动。因此,在两位置之间产生发热量的差,易使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分布不均。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形式中,因为使相向部N相对中心磁心5为交错布置,所以,发热辊1的表面上的某部分相对1个相向部F转动。因此,与第2实施形式相比,发热辊1的外表面中,与相向部N相对的部分和不相对的部分之间不易形成发热量的差,因而不易形成温度分布的不均匀。
又,因为L字磁心41相对中心磁心5为交错布置,所以提高了散热特性。因此,容易将L字磁心41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配置间隔设计得小些。这时,因为也可减小相向部N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配置间隔,所以,可进一步抑制温度分布的不均匀。
并且,L字磁心41的体积比U字磁心6的体积减小了近一半。因此,可降低成本和重量。
又,利用发热抑制机构8的作用,通过各种尺寸的纸的时候,都可保持发热辊1以及定影带36无温度不均的均匀温度。
又,在相向部F上,因为在L字磁心41上设计了向发热辊1侧突出的凸部,所以,可进一步缩小L字磁心41与发热辊1的间隔,来自励磁线圈3的磁通完全导向发热辊1,增强了发热辊1与励磁线圈3之间的磁力结合。另外,可使励磁线圈3与背面磁心4接触,也可设计1mm的间隙。设计间隙时,可防止励磁线圈3与背面磁心4相互对应的部分的温度上升。
又,通过采用在转动方向约90度的角度范围覆盖发热辊1的L字磁心41,可使重量下降,而表面积增加,从而可增强散热。因此,在内部不会有局部的热量积蓄。这样,在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的同时可降低成本。
又,如果设计使隔热件9与励磁线圈3之间流过气流,则可进一步促进励磁线圈3的散热。
并且,在上述例子中,所有的L字磁心41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宽度相同且形状相同,在该转动轴方向上等间隔配置。但也可改变宽度、改变间隔,或者,设计成将与发热辊1相对的相向部F在转动轴方向上连续配置的形状,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获得更加无温度不均的均匀温度。
(实施形式6)
图22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式的像加热装置的断面图,图23是从图22中的箭头J方向所视的磁心的侧视图。具有与第2实施形式同样材料、同样作用的部件采用同一符号,对它们不再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与第2实施形式不同,在大致长方形的磁心50的外周上卷绕励磁线圈3,并将其设置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圆筒状的发热辊1的内部。如图22所示那样,磁心50的高度只比发热辊1的内径小一点。又,图23中的磁心50的横向尺寸(纵向长度)与发热辊1的长度大致相同。在本实施形式中,在通过不同尺寸的纸时,通常以图23的左端为基准。因此,通过窄纸时,只有图23的右端为非过纸区域。
对应该非过纸区域,在图23所示的磁心50的右端配置由附加线圈7和断续器40构成的发热抑制机构8。在大致对应小尺寸纸的通过区域的端部的位置,靠上方切入切口52,在切口52与磁心50的右侧端面之间卷绕附加线圈7。附加线圈7从右侧端面紧密卷绕在磁心50上,绕完1圈后再绕大约1圈,然后将其两端向右侧端面引出。而且,引出的端部连接在断续器40上。
在此,对附加线圈7的作用参照图22进行说明。
当开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为非接续状态时,利用励磁线圈3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磁心50的、从上下端面进入发热辊1内的、沿周向穿过发热辊1内的环状的磁通S1。这样的磁通S1,在磁心50的纵向的整个宽度上形成。磁通S1,利用励磁回路10的交流电流反复产生和消失。其结果,发热辊1在转动轴方向的整个宽度发热。
另一方面,当开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为接续状态时,在磁通S1的路径途中卷绕的附加线圈7上,由于磁通S1的变化产生感应电力。由该感应电力在附加线圈7上产生与磁通S1交链的匝状的感应电流,在磁心50内产生与磁通S1的方向相反的磁通(图中未画)。因为该反向的磁通抑制了磁通S1在附加线圈7内部通过,所以,如虚线S2所示那样,形成从磁心50的附加线圈7的跟前经过空气中进入发热辊1的磁路。因为空气中导磁率低,所以,使励磁线圈3与发热辊1的磁力结合减弱。并且,再加上磁通在发热辊1中的通过范围变窄,可抑制设置附加线圈7的区域的发热量。
在断续器40为接续状态时,利用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流在附加线圈7上产生大致相同波形的高频电流。当在附加线圈7上感应的电流大的时候切断断续器40,这时,发生附加线圈7的电流迅速降为0的所谓骤变。因此,在切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上产生过大的电压,引起火花,损坏绝缘。
另一方面,在断续器40为非接续状态时,也利用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流产生的磁通S1的变化在附加线圈7的两端感应电压。该感应的电压波形大致与外加在励磁线圈3上的高频电压的波形相同。当该感应电压大时接续断续器40,则会在该接续的瞬间产生火花,损坏绝缘,流过大的电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当附加线圈7上的感应电流为0时将断续器40切换到非接续状态。并且,当附加线圈7上的感应电压为0时将断续器40切换到接续状态。这样,可防止开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上产生过大的电压,引起火花和损坏绝缘。同时,通过防止在附加线圈7上因断续器40的开闭引起的电流或电压的急剧变化,还可防止产生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
另外,断续器40的开闭在1次的记录动作中不限于进行一次。也可对应记录动作中的温度的变化进行多次的开闭动作。并且,还可在一秒内进行10次~数千次的开闭动作。在进行多次开闭动作的时候,容易产生不需要的电磁波噪声,所以,将断续器40的开闭定时设计与供给励磁线圈3的高频电流的变动同步是特别重要的。作为断续器40的开闭动作,可以从每1次记录动作进行1次,到以与该高频电流的频率数同样的频率次数进行。
又,在本实施形式中,因为是将附加线圈7绕大致2圈构成,所以与只有1圈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附加线圈7在图23中的长度L2的范围抑制磁心50内通过的磁通S1。因此,当附加线圈7设计在磁心50的上端部时,磁通S2可通到磁心50的上端部附近,所以,磁通S2在空气中穿过的距离缩短,降低了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反之,当附加线圈7离开上端部时,在断续器40的接续状态时与非接续状态时,两状态之间磁通S2通过磁心50内的距离的差增大,使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显著。在本实施形式中,从磁心50的上端到附加线圈7在磁心50的该上端侧的一端的沿磁通S1的方向的距离L1,比附加线圈7沿磁通S1的方向的设置范围长度L2长。这样,由于开闭附加线圈7的断续器40的开闭而引起的磁路的变化更大,可增大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23所示那样,附加线圈7在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长度L2)抑制励磁线圈3产生的环状磁通S1。因此,沿磁通S1的路径方向的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的长度L2长的一方,断续器40为接续状态时的发热抑制效果大。在本实施形式中,附加线圈7绕磁心50大致2圈。因此,沿与附加线圈(导电体)7交链的磁通S1的方向的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的长度L2,比与沿该磁通S1的方向垂直的面内的附加线圈7的厚度(这里等于线圈线材的粗度)大。这样,可一面使附加线圈7小型化减少材料的消耗量,一面充分保证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
又,将厚度与附加线圈7的线材的外径相同、宽度与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长度L2相同的薄壁的板金设计成匝状卷装在磁心50上,也可抑制对应设置部分的发热辊1的区域的发热量,获得使温度分布均匀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卷绕的大致2圈的附加线圈7的卷绕路径几乎完全一致,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如图24所示那样,在磁心50上从上端形成2个切口52a、52b,将附加线圈7在切口52a与切口52b之间的区域54a卷绕1圈之后,引出到磁心50的右侧端部。采用该构成,在切口52a与切口52b之间的、卷绕2圈附加线圈7的区域54a的一方,与比该部分更靠右侧端部的卷绕1圈附加线圈的区域54b相比,断续器40在接续状态时,附加线圈7对磁通S1的抑制效果大。因此,区域54a的一方,发热抑制效果大。本构成的效果如下面所述。通过小尺寸的纸的时候,必须抑制对应区域54a、54b的非过纸区域的发热辊1的发热量。另一方面,在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端部,散热大易使温度下降。在上述的构成中,因为作为端侧的区域54b的发热抑制效果比内侧的区域54a的发热抑制效果小,所以,可一面抑制端部的散热而引起的温度下降,一面抑制不通过纸的区域的发热。其结果,可保持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均匀。
又,在上述例子中,将附加线圈7与磁心50的纵向平行设计,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5所示那样,也可将附加线圈7的卷绕数设计为1圈,并倾斜设计附加线圈7,使其与励磁线圈3的距离,在切口52侧近,在磁心50的右侧端部侧远。在本例中,从附加线圈7到磁心50的上端的距离,设计为在磁心50的右侧端部侧为5mm,在切口52的位置为10mm。本构成的效果如下所述。断续器40在接续状态时,励磁线圈3产生的磁通不通过磁心50靠近附加线圈7的上端侧的部分。通过将附加线圈7如上所述那样相对该磁通的路径倾斜配置,使该磁通在磁心50内通过的距离,从切口52到右侧端部逐渐变长。因此,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效果从切口52到右侧端部逐渐减弱。因此,可一面抑制散热大的端部的温度下降,一面抑制不通过纸的区域的发热。其结果,可保持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均匀。另外,如果附加线圈7的圈数不是如上述那样的1圈,而是比这多的圈数,当然也可同样获得抑制温度不均的效果。
又,在上述例子中,卷绕附加线圈7时,是使线束相互紧密接触,但也可如图26所示那样,将相邻线束分开卷绕。采用该构成,可用少的线材增大附加线圈7的设置范围长度L2。这样,可充分发挥附加线圈7对感应电流引起的发热的分布的控制效果。又,在图26、图24中,所示为将附加线圈7分开卷绕的例子,在图23的构成中,也可同样分开卷绕,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又,要将发热辊1设计为厚度薄的所谓管状,也可通过设计加强的支撑件实现。
又,在本实施形式中,在通过尺寸不同的纸的时候,介绍的是以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为基准的构成,但也可如实施形式2那样,以中心部为基准。这时,可设计在磁心50的两端部上具有附加线圈7的发热抑制机构40。
如上述实施形式1~6表明的那样,如果根据本发明,利用发热抑制机构,可自动调整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发热量,可保持发热辊1的转动轴方向的温度均匀。因此,即使是在窄的纸通过时,也不会使端部的温度升高,导致结构件损坏或老化。
又,即使在连续通过小尺寸纸之后马上通过最宽的纸,也不会产生热偏移。
并且,也可在对应纸宽度的范围进行重点加热,这时可望减少电力的消耗并缩短升温时间。
本发明的发热抑制机构,由于在其结构件中没有活动部件,结构简单,所以,可使装置小型化、轻量化,还可降低成本。
以上说明的实施形式,无论哪项都旨在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本发明不只限于这些具体例介绍的形式,可在该发明的精神和权利项所记述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应该广义地解释本发明。

Claims (53)

1、一种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配置在上述发热件的附近,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通过抑制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磁通,抑制上述发热件的发热的发热抑制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热抑制机构具有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导电体;上述导电体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的电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共同的环状磁通,设计多个上述导电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励磁机构,具有与上述发热件相向配置的励磁线圈、以及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热抑制机构,具有绕在上述磁心上的附加线圈。
6、一种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具有转动的圆筒面的导电性的发热件、具有与上述发热件相向设置的励磁线圈以及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心并产生环状磁通且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通过抑制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抑制上述发热件的发热的发热抑制机构;上述励磁线圈,是将线材,在上述发热件的上述圆筒面的转动轴方向的端部沿其外周面卷绕、在那以外的部分沿上述圆筒面的母线方向卷绕形成;上述磁心,相对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成相反侧配置,使其在上述圆筒面的转动轴方向覆盖上述励磁线圈;上述磁心具有隔着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导磁部、和不隔着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相向部;上述发热抑制机构具有绕在上述磁心上的附加线圈。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附加线圈的两端短路。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热抑制机构还具有串联连接在上述附加线圈上的断续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线圈绕在上述导磁部上。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心具有多个上述导磁部,在多个上述导磁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卷绕上述附加线圈。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磁心的共同的上述导磁部上,卷绕多个上述附加线圈。
12、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磁心上卷绕一对上述附加线圈,上述一对附加线圈相互反向卷绕。
13、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磁心上卷绕一对上述附加线圈,将上述一对附加线圈与断续器串联连接。
14、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线圈,由表面绝缘的线材束在一起的线束构成。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励磁线圈,由表面绝缘的上述线材束在一起的线束构成。
16、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共同的环状磁通,设置多个上述附加线圈。
1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线圈,配置在最小的纸通过范围的更外侧。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线圈,在最小的纸通过范围更外侧配置多个,可对应通过的纸的宽度切换上述断续器。
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温度检测装置;可根据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温度切换上述断续器。
2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不通过纸的时候,将上述断续器设在非接续状态,开始通过纸之后,将上述断续器切换到接续状态。
2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定温度以下的时候,上述断续器设在非接续状态,在达到设定温度之后将上述断续器切换到接续状态。
2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定温度以下的时候,对应通过的纸的宽度切换上述断续器。
2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心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多个U字磁心;上述多个U字磁心在转动方向覆盖上述发热件的圆筒面、并在上述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相互分开地配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心,还具有与上述多个U字磁心磁性连接的第2磁心部,上述第2磁心部具有不隔着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相向部。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线圈,只绕在上述多个U字磁心中的一部分的U字磁心上。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U字磁心的大致中心部连接在上述第2磁心部上。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U字磁心相对上述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倾斜配置。
2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心具有大致为L字形状的多个L字磁心;上述多个L字磁心,也可在转动方向覆盖上述发热件的圆筒面、并在上述发热件的转动轴方向相互分开地配置。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心,还具有磁性连接上述多个L字磁心的第2磁心部;上述第2磁心部具有不隔着上述励磁线圈与上述发热件相向的相向部。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线圈,只绕在上述多个L字磁心中的一部分的L字磁心上。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L字磁心的一方的端部连接在上述第2磁心部上。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L字磁心相对上述第2磁心部交错配置。
3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磁心的上述相向部上,具有向上述发热件侧突出的凸部。
34、如权利要求24或29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磁心部的上述相向部上,具有向上述发热件侧突出的凸部,上述凸部被插入上述励磁线圈的卷绕中心的中空部内。
35、一种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断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当上述导电体内产生的感应电流在0附近时切换上述断续器。
36、一种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断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在上述导电体内产生的感应电压在0附近时切换上述断续器。
37、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断续器切换时不对上述励磁机构外加电流。
38、一种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以及电压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以及电压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断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与供给上述励磁机构的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同步地切换上述断续器。
39、一种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断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上述导电体由卷绕超过一圈的线材构成。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材卷绕2圈以上,其卷绕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相互不同。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材相互分开卷绕。
42、一种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的发热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的励磁电源、配置在上述发热件附近的由上述励磁电源提供电流产生环状磁通并利用电磁感应使上述发热件发热的励磁机构、配置在上述励磁机构产生的环状磁通的路径途中的利用上述磁通感应与上述磁通交链的匝状电流的导电体、以及具有断续上述电流的断续器的发热抑制机构;沿上述环状磁通的方向的上述导电体的长度,比上述导电体在与上述环状磁通的方向垂直的面内的厚度大。
43、如权利要求1、6、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热抑制机构,通过产生与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反的磁通,抑制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
44、如权利要求1、6、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热抑制机构,通过利用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生成感应电动势,感应出电流,在消除上述励磁机构所产生的磁通的方向产生磁通。
45、如权利要求2、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体,具有上述磁通通过的中空部。
46、如权利要求2、35、36、38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体由卷绕的线材构成。
47、如权利要求2、35、36、38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体由卷绕的带状物构成。
48、如权利要求2、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体的电导率在1×107[S/m]以上。
49、如权利要求2、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电体的内侧或附近设置磁性件。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性件的端部与上述导电体之间的沿上述环状磁通的距离,比上述导电体沿上述环状磁通的长度大。
51、如权利要求2、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体相对贯通它的上述环状磁通倾斜。
52、如权利要求1、6、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薄壁的定影带、以及在与上述发热件之间悬架上述定影带的定影辊。
53、一种影像形成装置,是具有在被记录件上形成并担载未定影影像的影像形成机构和将上述未定影影像热定影在上述被记录件上的热定影装置的影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定装置是权利要求1、6、35、36、38、39或42所述的像加热装置。
CNB018041175A 2000-09-29 2001-09-27 像加热装置以及影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80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0069/00 2000-09-29
JP300069/2000 2000-09-29
JP2000300069 2000-09-29
JP110961/2001 2001-04-10
JP2001110961 2001-04-10
JP110961/01 2001-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7031A true CN1397031A (zh) 2003-02-12
CN1248065C CN1248065C (zh) 2006-03-29

Family

ID=26601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411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8065C (zh) 2000-09-29 2001-09-27 像加热装置以及影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810230B2 (zh)
EP (1) EP1253483A4 (zh)
JP (1) JP4418156B2 (zh)
CN (1) CN1248065C (zh)
WO (1) WO200202949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2164C (zh) * 2003-10-17 2008-12-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979356B (zh) * 2005-12-05 2011-04-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38A (zh) * 2010-11-12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749829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589639A (zh) * 2016-07-08 2018-01-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41563A1 (en) * 2001-11-01 2004-07-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agnetic induction exothermic roll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WO2003039198A1 (ja) * 2001-11-01 2005-02-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加熱ローラ、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94234B2 (en) * 2001-11-01 2007-03-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 generating roller,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353814C (zh) * 2001-11-14 2007-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辊、加热带、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223171C (zh) * 2002-04-02 2005-10-1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US6872925B2 (en) * 2002-08-05 2005-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76196B2 (en) * 2002-09-25 2006-07-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ubular coil winding
US7177578B2 (en) * 2002-10-31 2007-02-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rocess for clean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CN100478804C (zh) * 2003-01-08 2009-04-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05121899A (ja) * 2003-10-16 2005-05-1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80267B2 (ja) * 2003-10-17 2009-06-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674946A4 (en) * 2003-10-17 2009-05-06 Panasonic Corp FIXING DEVICE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CN100447681C (zh) * 2003-10-17 2008-12-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US7379287B2 (en) * 2003-10-23 2008-05-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hielding method and shielding apparatus
US7132631B2 (en) * 2003-12-25 2006-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duction heating for image flexing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magnetic flux
US20050205559A1 (en) * 2004-03-22 2005-09-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236733B2 (en) * 2004-03-22 2007-06-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pparatus for fixing toner on transferred material
CN101287313B (zh) * 2004-05-18 2011-05-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生产磁激励线圈的绕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7480478B2 (en) * 2004-06-28 2009-01-20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fixing a toner image on a recording sheet by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JP2006078612A (ja) * 2004-09-08 2006-03-23 Oki Data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54198B2 (ja) * 2004-09-10 2011-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8809A (ja) * 2004-09-10 2006-03-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48309B1 (ko) * 2004-09-11 2006-1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기기의 정착장치
JP4612862B2 (ja) * 2005-04-28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4717566B2 (ja) * 2005-09-13 2011-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7147845A (ja) * 2005-11-25 2007-06-1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JP4916245B2 (ja) * 2006-08-07 2012-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5871B2 (ja) 2007-12-11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6869B2 (ja) * 2008-03-25 2013-09-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219014B2 (en) * 2008-05-13 2012-07-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magnetic flux confining means
JP4666004B2 (ja) * 2008-05-23 2011-04-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8263B2 (ja) 2008-05-30 2015-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75648B2 (ja) 2008-07-30 2013-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81634B2 (ja) * 2009-09-15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5647A (ja) * 2011-01-07 2012-08-0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37056A (ja) * 2011-08-04 2013-02-21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5212848B2 (ja) * 2011-12-15 2013-06-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8238B2 (ja) * 2012-07-31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021494B2 (ja) * 2012-07-31 2016-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4048330A (ja) * 2012-08-29 2014-03-17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397647B2 (ja) * 2012-12-21 2014-0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0217B2 (ja) * 2013-04-22 2015-08-26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2520B2 (ja) * 2013-08-20 2015-0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15257B2 (ja) * 2014-11-13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7056686A1 (ja) * 2015-09-30 2017-04-0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7380077B2 (ja) * 2019-10-23 2023-11-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986330A (zh) * 2021-04-22 2021-06-18 东北大学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管道缺陷检测数据收集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1141A (en) * 1978-04-04 1979-10-12 Koshuha Netsuren Kk Induction heating coil and induction heating method
JP2976144B2 (ja) 1991-02-28 1999-11-10 コニカ株式会社 定着方法及び装置
DE4407931C2 (de) 1993-03-10 1996-02-01 Nitto Kogyo Kk Fixiervorrichtung für ein elektrofotografisches Gerät
JP2813297B2 (ja) 1993-03-10 1998-10-22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用定着装置
JPH0772761A (ja) 1993-09-01 1995-03-17 Fujitsu Ltd 電子写真プリンタ
EP1122019B1 (en) * 1993-12-16 2003-03-26 Kawasaki Ste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joining metal pieces
JP2616433B2 (ja) 1994-04-25 1997-06-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H0844228A (ja) 1994-08-03 1996-02-16 Tomoegawa Paper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定着方法
JP2953957B2 (ja) 1994-08-31 1999-09-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H08129313A (ja) 1994-11-01 1996-05-21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37306A (ja) 1994-11-10 1996-05-31 Minolta Co Ltd 電磁誘導加熱式定着装置
JP3862313B2 (ja) 1995-02-15 200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204052B2 (ja) * 1995-10-09 2001-09-04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JP3624040B2 (ja) 1995-12-20 2005-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H09197863A (ja) 1996-01-12 1997-07-31 Minolta Co Ltd 定着装置
JP3387765B2 (ja) 1996-03-29 2003-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9281824A (ja) 1996-04-16 1997-10-31 Hitachi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
JPH09319243A (ja) 1996-05-27 1997-12-12 Toshiba Corp 定着装置
JPH09325629A (ja) 1996-05-31 1997-12-1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819150A (en) 1996-06-28 1998-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H1031379A (ja) * 1996-07-16 1998-02-03 Minolta Co Ltd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JPH10106739A (ja) 1996-08-28 1998-04-24 Canon Inc 励磁コイル、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74007A (ja) 1996-08-30 1998-03-17 Minolta Co Ltd 定着装置
US6037576A (en) 1996-08-30 2000-03-14 Minolta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condition in an inductive heating device
JPH1074009A (ja) * 1996-08-30 1998-03-17 Minolta Co Ltd 定着装置
US5951503A (en) * 1996-09-30 1999-09-14 Pomatto; Jeanne K. Cranial orthosis band
GB2319583B (en) 1996-11-25 1999-09-22 Ricoh Kk Device with induction heating roller
JPH10184662A (ja) 1996-12-20 1998-07-14 Ricoh Co Ltd 誘導発熱ローラ
JPH11219051A (ja) 1998-02-04 1999-08-10 Minolta Co Ltd 定着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62097B2 (ja) 1998-04-09 2006-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H11297463A (ja) 1998-04-10 1999-10-29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29700A (ja) * 1998-05-18 1999-11-30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9854034A1 (de) * 1998-11-16 2000-05-18 Walzen Irle Gmbh Induktionsheizung für Thermowalzen
JP4166886B2 (ja) 1998-12-18 2008-10-15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
JP2000188177A (ja) * 1998-12-21 2000-07-04 Fuji Xerox Co Ltd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記録装置
JP2000206813A (ja) 1999-01-18 2000-07-28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89577B2 (ja) 1999-01-22 2005-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0221830A (ja) 1999-02-01 2000-08-11 Canon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03349B2 (ja) * 1999-03-02 2009-07-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282238B1 (en) 1999-03-02 2013-03-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age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0356919A (ja) 1999-04-15 2000-12-26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像加熱用コイル
JP2000310914A (ja) 1999-04-27 2000-11-07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US6246843B1 (en) 1999-04-27 2001-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GB2357461B (en) 1999-12-22 2002-05-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Fixing device
US6255633B1 (en) * 1999-12-28 2001-07-0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JP2001313162A (ja) * 2000-04-28 2001-11-09 Ricoh Co Ltd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10336A (ja) * 2000-09-27 2002-04-12 Fuji Xerox Co Ltd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記録装置
JP2002123106A (ja) * 2000-10-19 2002-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CN1200323C (zh) 2000-12-22 2005-05-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定影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2164C (zh) * 2003-10-17 2008-12-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979356B (zh) * 2005-12-05 2011-04-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38A (zh) * 2010-11-12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540838B (zh) * 2010-11-12 2014-1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749829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855539B2 (en) 2011-04-18 2014-10-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duction heating type fus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589639A (zh) * 2016-07-08 2018-01-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7589639B (zh) * 2016-07-08 2022-01-11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810230B2 (en) 2004-10-26
JP4418156B2 (ja) 2010-02-17
CN1248065C (zh) 2006-03-29
US20020190060A1 (en) 2002-12-19
JPWO2002029498A1 (ja) 2004-02-12
EP1253483A1 (en) 2002-10-30
WO2002029498A1 (fr) 2002-04-11
EP1253483A4 (en) 2006-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8065C (zh) 像加热装置以及影像形成装置
CN1295573C (zh) 像加热装置
CN1735841A (zh) 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752866A (zh) 定影装置
CN1189799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01043768A (zh) 升压电路、电源单元以及使用其的成像装置
CN1264071C (zh) 磁芯、磁场屏蔽部件和使用它们的电子照相装置
CN1577162A (zh) 定影装置
CN1145082C (zh) 图象加热装置
CN1819428A (zh) 开关电源电路
CN1101949C (zh) 成像设备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CN1782921A (zh) 像加热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
CN1239966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504065A (zh) 加热辊、加热带、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367410A (zh) 感应加热辊装置,加热辊,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CN1589985A (zh) 金属板带的连接装置
CN1467585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490829A (zh) 磁芯和磁场屏蔽部件及线圈、变压器、电设备和照相装置
CN1832316A (zh) 开关电源电路
CN1961612A (zh) 高频加热装置
CN1504064A (zh) 加热辊、图像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806209A (zh) 图象加热装置
CN1189800C (zh) 成像装置及定影装置
CN101042562A (zh) 环状金属带及使用该环状金属带的定影带、加热定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