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3323A -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3323A
CN1193323A CN96196382A CN96196382A CN1193323A CN 1193323 A CN1193323 A CN 1193323A CN 96196382 A CN96196382 A CN 96196382A CN 96196382 A CN96196382 A CN 96196382A CN 1193323 A CN1193323 A CN 11933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hyl
general formula
tertiary butyl
compound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96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884C (zh
Inventor
片山博晶
并河正明
今井昭夫
宫下晃
渡边毅
常法寺博文
织田佳明
花冈秀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93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3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88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88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28Titanium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02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 B01J31/12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 B01J31/14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of aluminium or boron
    • B01J31/143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of aluminium or boron of alumin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02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 B01J31/12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 B01J31/14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of aluminium or boron
    • B01J31/14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of aluminium or boron of bor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1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coordination complexes
    • B01J31/22Organic complexes
    • B01J31/2204Organic complexes the ligands containing oxygen or sulfur as complexing ato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1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coordination complexes
    • B01J31/22Organic complexes
    • B01J31/2204Organic complexes the ligands containing oxygen or sulfur as complexing atoms
    • B01J31/2208Oxygen, e.g. acetylacetonates
    • B01J31/2226Anionic ligands, i.e. the overall ligand carries at least one formal negative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1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coordination complexes
    • B01J31/22Organic complexes
    • B01J31/2282Unsaturated compounds used as ligands
    • B01J31/2295Cyclic compounds, e.g. cyclopentadieny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2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addition, inorganic metal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31/02 - B01J31/2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7/00Metalloc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02Eth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31/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talytic system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531/40Complexes comprising metals of Group IV (IVA or IVB) as the central m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31/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talytic system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531/40Complexes comprising metals of Group IV (IVA or IVB) as the central metal
    • B01J2531/46Tita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pha-alkenes, e.g. EP rub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08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onising compound other than alumoxane, e.g. (C6F5)4B-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12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organoaluminium compou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2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yclopentadienyl ring, condensed or not, e.g. an indenyl or a fluorenyl 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526/00Synthetic resins or natural rubbers -- part of the class 520 series
    • Y10S526/943Polymerization with metallocen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如右通式(1)表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M1为元素周期表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A为元素周期表第16族的原子,B为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原子;Cp1为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X1、X2、R1、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取代甲硅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氧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氧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氧基、或具有2—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条件是R1、R2、R3、R4、R5和R6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结合形成环;生产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Description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 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聚合催化剂和用该催化剂生产聚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有很多文献涉及用金属茂配合物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例如,JP-A-58-19309公开了用金属茂配合物和铝氧烷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当使用公开的双(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锆和甲基铝氧烷的催化剂聚合烯烃时,所得烯烃聚合物的分子量低。为改进此问题,WO87/02370公开了使用具有至少两个羟基的有机化合物与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产品。然而,WO87/02370公开的使用2,2′-硫代双(6-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二氯化钛和甲基铝氧烷的体系,和JP-A-5-230133公开的使用2,2′-硫代双(6-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二氯化钛、三异丁基铝和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存在的问题是,从工业上考虑,催化活性不令人满意地低,尽管改进了生产的聚合物的分子量。
此外,已知的金属茂配合物,例如亚乙基双(茚基)二氯化锆、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芴基)二氯化锆和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酰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氯化钛存在的问题是,尽管它们溶于芳烃溶剂中,但它们不溶于饱和烃溶剂中,因此所得含这些配合物的聚合催化剂不能用于利用饱和烃溶剂生产聚合物中。
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从工业上考虑是重要的配合物,该配合物在工业烯烃聚合方法的有效反应温度下具有高活性并可溶于饱和烃溶剂中,还提供一种含该配合物的高活性烯烃聚合催化剂和一种用该催化剂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对过渡金属配合物和烯烃聚合催化剂进行了广泛研究。结果,本发明人发现了可溶于饱和烃溶剂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该配合物具有包括通过共价键合基团相互键合的一个芳环和一个环戊二烯基环的配体,所述芳环在其取代基中具有一个杂原子,本发明人基于上述发现完成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通式(1)表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1))和含该配合物的聚合催化剂:
Figure A9619638200101
其中M1为元素周期表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A为元素周期表第16族的原子,B为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原子;Cp1为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X1、X2、R1、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取代甲硅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氧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氧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氧基、或具有2-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条件是R1、R2、R3、R4、R5和R6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相互结合形成环。[过渡金属配合物]
在化合物[1]中,由M1表示的过渡金属原子是指元素周期表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无机化学命名,IUPAC,修订版,1989)并可为(例如)钛原子、锆原子和铪原子。
由A表示的元素周期表第16族的原子可为(例如)氧原子、硫原子和硒原子,优选氧原子。
由B表示的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原子可为(例如)碳原子、硅原子和锗原子。
取代基Cp1表示的具有环戊二烯类阴离子骨架的基团可为(例如)η5-环戊二烯基、η5-甲基环戊二烯基、η5-二甲基环戊二烯基、η5-三甲基环戊二烯基、η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η5-乙基环戊二烯基、η5-正丙基环戊二烯基、η5-异丙基环戊二烯基、η5-正丁基环戊二烯基、η5-仲丁基环戊二烯基、η5-叔丁基环戊二烯基、η5-正戊基环戊二烯基、η5-新戊基环戊二烯基、η5-正己基环戊二烯基、η5-正辛基环戊二烯基、η5-苯基环戊二烯基、η5-萘基环戊二烯基、η5-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η5-三乙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η5-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η5-茚基、η5-甲基茚基、η5-二甲基茚基、η5-乙基茚基、η5-正丙基茚基、η5-异丙基茚基、η5-正丁基茚基、η5-仲丁基茚基、η5-叔丁基茚基、η5-正戊基茚基、η5-新戊基茚基、η5-正己基茚基、η5-正辛基茚基、η5-正癸基茚基、η5-苯基茚基、η5-甲苯基茚基、η5-萘基茚基、η5-三甲基甲硅烷基茚基、η5-三乙基甲硅烷基茚基、η5-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η5-四氢茚基、η5-芴基、η5-甲基芴基、η5-二甲基芴基、η5-乙基芴基、η5-二乙基芴基、η5-正丙基芴基、η5-二正丙基芴基、η5-异丙基芴基、η5-二异丙基芴基、η5-正丁基芴基、η5-仲丁基芴基、η5-叔丁基芴基、η5-二正丁基芴基、η5-二仲丁基芴基、η5-二叔丁基芴基、η5-正戊基芴基、η5-新戊基芴基、η5-正己基芴基、η5-正辛基芴基、η5-正癸基芴基、η5-正十二烷基芴基、η5-苯基芴基、η5-二苯基芴基、η5-甲基苯基芴基、η5-萘基芴基、η5-三甲基甲硅烷基芴基、η5-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芴基、η5-三乙基甲硅烷基芴基和η5-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其中优选的是(例如)η5-环戊二烯基、η5-甲基环戊二烯基、η5-叔丁基环戊二烯基、η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η5-茚基和η5-芴基。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卤原子可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可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新戊基、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五烷基和正二十烷基,其中优选的是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和戊基。
所有这些烷基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取代。具有1-20个碳原子的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可为(例如)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溴甲基、二溴甲基、三溴甲基、碘甲基、二碘甲基、三碘甲基、氟乙基、二氟乙基、三氟乙基、四氟乙基、五氟乙基、氯乙基、二氯乙基、三氯乙基、四氯乙基、五氯乙基、溴甲基、二溴乙基、三溴乙基、四溴乙基、五溴乙基、全氟丙基、全氟丁基、全氟戊基、全氟己基、全氟辛基、全氟十二烷基、全氟十五烷基、全氟二十烷基、全氯丙基、全氯丁基、全氯戊基、全氯己基、全氯辛基、全氯十二烷基、全氯十五烷基、全氯二十烷基、全溴戊基、全溴丁基、全溴丙基、全溴己基、全溴辛基、全溴十二烷基、全溴十五烷基和全溴二十烷基。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7-20个碳原子的芳烷基可为(例如)苄基、(2-甲基苯基)甲基、(3-甲基苯基)甲基、(4-甲基苯基)甲基、(2,3-二甲基苯基)甲基、(2,4-二甲基苯基)甲基、(2,5-二甲基苯基)甲基、(2,6-二甲基苯基)甲基、(3,4-二甲基苯基)甲基、(4,6-二甲基苯基)甲基、(2,3,4-三甲基苯基)甲基、(2,3,5-三甲基苯基)甲基、(2,3,6-三甲基苯基)甲基、(3,4,5-三甲基苯基)甲基、(2,4,6-三甲基苯基)甲基、(2,3,4,5-四甲基苯基)甲基、(2,3,4,6-四甲基苯基)甲基、(2,3,5,6-四甲基苯基)甲基、(五甲基苯基)甲基、(乙基苯基)甲基、(正丙基苯基)甲基、(异丙基苯基)甲基、(正丁基苯基)甲基、(仲丁基苯基)甲基、(叔丁基苯基)甲基、(正戊基苯基)甲基、(新戊基苯基)甲基、(正己基苯基)甲基、(正辛基苯基)甲基、(正癸基苯基)甲基、(正十四烷基苯基)甲基、萘甲基和蒽甲基,其中优选苄基。
所有这些芳烷基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取代。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6-20个碳原子的芳基可为(例如)苯基、2-甲苯基、3-甲苯基、4-甲苯基、2,3-二甲苯基、2,4-二甲苯基、2,5-二甲苯基、2,6-二甲苯基、3,4-二甲苯基、3,5-二甲苯基、2,3,4-三甲基苯基、2,3,5-三甲基苯基、2,3,6-三甲基苯基、2,4,6-三甲基苯基、3,4,5-三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苯基、2,3,4,6-四甲基苯基、2,3,5,6-四甲基苯基、五甲基苯基、乙基苯基、正丙基苯基、异丙基苯基、正丁基苯基、仲丁基苯基、叔丁基苯基、正戊基苯基、新戊基苯基、正己基苯基、正辛基苯基、正癸基苯基、正十二烷基苯基、正十四烷基苯基、萘基和蒽基,其中优选苯基。
所有这些芳基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取代。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1-20个碳原子的取代甲硅烷基是指用至少一个烃基取代的甲硅烷基。所述烃基可为(例如)具有1至10个碳原子的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正己基和环己基,和芳基如苯基。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取代甲硅烷基的例子包括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单取代甲硅烷基,如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和苯基甲硅烷基,具有2至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甲硅烷基,如二甲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和二苯基甲硅烷基,及具有3至20个碳原子的三取代甲硅烷基如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正丙基甲硅烷基、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三正丁基甲硅烷基、三仲丁基甲硅烷基、三叔丁基甲硅烷基、三异丁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正戊基甲硅烷基、三正己基甲硅烷基、三环己基甲硅烷基和三苯基甲硅烷基,其中优选三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和三苯基甲硅烷基。
这些取代甲硅烷基中任何一个的烃基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取代。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可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新戊氧基、正己氧基、正辛氧基、正十二烷氧基、正十五烷氧基和正二十烷氧基,其中优选甲氧基、乙氧基和叔丁氧基。
这些烷氧基都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取代。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7-20个碳原子的芳烷氧基可为(例如)苄氧基、(2-甲基苯基)甲氧基、(3-甲基苯基)甲氧基、(4-甲基苯基)甲氧基、(2,3-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4-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5-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6-二甲基苯基)甲氧基、(3,4-二甲基苯基)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甲氧基、(2,3,4-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5-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6-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4,5-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4,6-三甲基苯基)甲氧基、(3,4,5-三甲基苯基)甲氧基、(2,3,4,5-四甲基苯基)甲氧基、(2,3,4,6-四甲基苯基)甲氧基、(2,3,5,6-四甲基苯基)甲氧基、(五甲基苯基)甲氧基、(乙基苯基)甲氧基、(正丙基苯基)甲氧基、(异丙基苯基)甲氧基、(正丁基苯基)甲氧基、(仲丁基苯基)甲氧基、(叔丁基苯基)甲氧基、(正己基苯基)甲氧基、(正辛基苯基)甲氧基、(正癸基苯基)甲氧基、(正十四烷基苯基)甲氧基、萘甲氧基和蒽甲氧基,其中优选苄氧基。
这些芳烷氧基都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取代。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6-20个碳原子的芳氧基可为(例如)苯氧基、2-甲基苯氧基、3-甲基苯氧基、4-甲基苯氧基、2,3-二甲基苯氧基、2,4-二甲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氧基、3,4-二甲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氧基、2,3,4-三甲基苯氧基、2,3,5-三甲基苯氧基、2,3,6-三甲基苯氧基、2,4,5-三甲基苯氧基、2,4,6-三甲基苯氧基、3,4,5-三甲基苯氧基、2,3,4,5-四甲基苯氧基、2,3,4,6-四甲基苯氧基、五甲基苯氧基、乙基苯氧基、正丙基苯氧基、异丙基苯氧基、正丁基苯氧基、仲丁基苯氧基、叔丁基苯氧基、正己基苯氧基、正辛基苯氧基、正癸基苯氧基、正十四烷基苯氧基、萘氧基和蒽氧基。
这些芳氧基都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取代。
取代基X1、X2、R1、R2、R3、R4、R5和R6中的具有2-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是指被两个烃基取代的氨基,烃基为(例如)具有1至10个碳原子的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正己基和环己基,及芳基如苯基。具有2至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的例子包括二甲氨基、二乙氨基、二正丙氨基、二异丙氨基、二正丁氨基、二仲丁氨基、二叔丁氨基、二异丁氨基、叔丁基异丙基氨基、二正己氨基、二正辛氨基、二正癸氨基、二苯氨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和双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氨基,其中优选二甲氨基和二乙氨基。
取代基R1、R2、R3、R4、R5和R6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相互键合形成环。
X1和X2各自优选为卤原子、烷基和芳烷基,更优选卤原子。
R1优选为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烷基、芳烷基、芳基、卤代烷基、卤代芳烷基、卤代芳基或取代甲硅烷基。
化合物(1)包括其中通式(1)中的B为碳原子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如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亚甲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异亚丙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异亚丙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二苯基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将上述化合物中的“钛”变为锆或铪所得的化合物、将上述化合物中的“氯化物”变为溴化物、碘化物、二甲基氨化物、二乙基氨化物、正丁氧化物或异丙氧化物所得的化合物;将上述化合物中的“(环戊二烯基)”变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环戊二烯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或(茚基)所得的化合物;将上述化合物中的“3,5-二甲基-2-苯氧基”变为2-苯氧基、3-甲基-2-苯氧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3-苯基-5-甲基-2-苯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或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所得的化合物;和将上述化合物中的“亚甲基”变为二乙基亚甲基所得的化合物;和通式(1)中的B为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原子而非碳原子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如:
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萘氧-2-基)二氯化钛;将上述化合物中的“(环戊二烯基)”变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乙基环戊二烯基)、(正丙基环戊二烯基)、(异丙基环戊二烯基)、(仲丁基环戊二烯基)、(异丁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苯基环戊二烯基)、(甲基茚基)或(苯基茚基)所得的化合物;将上述化合物中的“2-苯氧基”变为3-苯基-2-苯氧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或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所得的化合物;将上述化合物中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变为二乙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硅烷基或二甲氧基甲硅烷基所得的化合物;将上述化合物中的“钛”变为锆或铪所得的化合物和将上述化合物中的“氯化物”变为溴化物、碘化物、二甲基氨化物、二乙基氨化物、正丁氧化物或异丙氧化物所得的化合物。
化合物[1]可通过包括下列3个步骤或4个步骤的方法用如下通式(10)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10])作为起始物质制备:
Figure A9619638200231
其中Y4为卤原子,R1、R2、R3和R4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
Figure A9619638200241
在化合物[10]中由取代基Y4表示的卤原子可为(例如)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化合物[10]的例子包括2-溴苯酚、2-溴-6-甲基苯酚、2-溴-4,6-二甲基苯酚、2-溴-6-叔丁基苯酚、2-溴-6-叔丁基-4-甲基苯酚、2-溴-4,6-二叔丁基苯酚、2-溴-6-三甲基甲硅烷基苯酚、2-溴-4-甲基-6-三甲基甲硅烷基苯酚、2-溴-6-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苯酚、2-溴-6-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4-甲基苯酚、2-溴-6-苯基苯酚、2-溴-4-甲基-6-苯基苯酚、4,6-二戊基-2-溴苯酚、2-溴-6-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2-溴-6-叔丁基4-氯苯酚、和将上述各化合物中的“溴”变为氯或碘所得的化合物。
下面详细描述各步骤。[步骤3]
本步骤通过由如下通式(2)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2])与碱反应,然后将所得反应产物与如下通式(3)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3])反应生产化合物(1),其中所述通式[2]为:
Figure A9619638200251
其中Cp2为具有环戊二烯骨架的基团,R7为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烃基或三取代甲硅烷基,A、B、R1、R2、R3、R4、R5和R6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通式[3]为:其中X3和X4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原子或C1-C20烷基、芳烷基、芳基、取代甲硅烷基、烷氧基、各自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氧基或芳氧基、或C2-C20二取代氨基;M1、X1和X2分别与前面定义的相同。
化合物[2]中取代基Cp2表示的具有环戊二烯骨架的基团可为(例如)环戊二烯基、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环戊二烯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乙基环戊二烯基、正丙基环戊二烯基、异丙基环戊二烯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仲丁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正戊基环戊二烯基、新戊基环戊二烯基、正己基环戊二烯基、正辛基环戊二烯基、苯基环戊二烯基、萘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三乙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茚基、甲基茚基、二甲基茚基、乙基茚基、正丙基茚基、异丙基茚基、正丁基茚基、仲丁基茚基、叔丁基茚基、正戊基茚基、新戊基茚基、正己基茚基、正辛基茚基、正癸基茚基、苯基茚基、甲苯基茚基、萘基茚基、三甲基甲硅烷基茚基、三乙基甲硅烷基茚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四氢茚基、芴基、甲基芴基、二甲基芴基、乙基芴基、二乙基芴基、正丙基芴基、二正丙基芴基、异丙基芴基、二异丙基芴基、正丁基芴基、仲丁基芴基、叔丁基芴基、二正丁基芴基、二仲丁基芴基、二叔丁基芴基、正戊基芴基、新戊基芴基、正己基芴基、正辛基芴基、正癸基芴基、正十二烷基芴基、苯基芴基、二苯基芴基、甲苯基芴基、萘基芴基、三甲基甲硅烷基芴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芴基、三乙基甲硅烷基芴基和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其中优选环戊二烯基、甲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芴基、茚基等。
由取代基R7表示的烃基可为(例如)具有1至10个碳原子的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己基和癸基,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如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2-甲基-2-丙烯基、高烯丙基、己烯基和癸烯基,烷氧基烷基如甲氧基甲基和甲氧基乙氧基甲基,及具有7至12个碳原子的芳烷基如苄基、(4-甲基苯基)甲基和(2,4,6-三甲基苯基)甲基。这些烃基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一个卤原子取代。被至少1个卤原子取代的烃基的例子包括2-氯-2-丙烯基。三取代甲硅烷基可为(例如)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正丙基甲硅烷基、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三正丁基甲硅烷基、三仲丁基甲硅烷基、三叔丁基甲硅烷基、三异丁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三正戊基甲硅烷基、三正己基甲硅烷基、三环己基甲硅烷基和三苯基甲硅烷基。这些取代基R7中,链烯基,特别是烯丙基是优选的,因为它能高产率地得到化合物[1]。
这些化合物[2]包括如下通式(2a)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2a])其中,Cp2、A、R1、R2、R3、R4、R5、R6和R7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这些化合物[2]的例子为2-[(环戊-1,4-二烯基)甲基]-1-甲氧基苯、2-[(环戊-1,4-二烯基)甲基]-1-甲氧基-4,6-二甲基苯、2-叔丁基-6-[(环戊-1,4-二烯基)甲基]-1-甲氧基-4-甲基苯、6-[(环戊-1,4-二烯基)甲基]-1-甲氧基-2-苯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环戊-1,4-二烯基)甲基]-2-甲氧基-5-甲基苯、3-[(环戊-1,4-二烯基)甲基]-2-甲氧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2-叔丁基-6-[(环戊-1,4-二烯基)甲基]-1,4-二甲氧基苯、3-叔丁基-1-氯-5-[(环戊-1,4-二烯基)甲基]-4-甲氧基苯、2-叔丁基-6-[(环戊-1,4-二烯基)甲基]-1-甲氧基苯、
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苯、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4,6-二甲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4-甲基苯、6-[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2-苯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3-[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4-二甲氧基苯、5-叔丁基-1-氯-3-[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甲氧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苯、
1-甲氧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甲氧基-4,6-二甲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6-叔丁基-1-甲氧基-4-甲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甲氧基-6-[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苯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3-[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甲氧基-5-甲基-3-[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6-叔丁基-1,4-二甲氧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5-叔丁基-1-氯-4-甲氧基-3-[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6-叔丁基-1-甲氧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苯、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4,6-二甲基苯、6-叔丁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4-甲基苯、6-[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2-苯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3-[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6-叔丁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4-二甲氧基苯、5-叔丁基-1-氯-3-[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甲氧基苯、6-叔丁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甲氧基苯、
1-甲氧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甲氧基-4,6-二甲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6-叔丁基-1-甲氧基-4-甲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甲氧基-2-苯基-6-[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3-[ 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甲氧基-5-甲基-3-[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6-叔丁基-1,4-二甲氧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5-叔丁基-1-氯-4-甲氧基-3-[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6-叔丁基-1-甲氧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1-甲氧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甲氧基-4,6-二甲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6-叔丁基-1-甲氧基-4-甲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甲氧基-2-苯基-6-[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3-[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甲氧基-5-甲基-3-[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6-叔丁基-1,4-二甲氧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5-叔丁基-1-氯-4-甲氧基-3-[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6-叔丁基-1-甲氧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1-甲氧基苯、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1-甲氧基-4,6-二甲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1-甲氧基-4-甲基苯、6-[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1-甲氧基-2-苯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2-甲氧基-5-甲基苯、3-[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2-甲氧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1,4-二甲氧基苯、5-叔丁基-1-氯-3-[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4-甲氧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1-甲氧基苯、
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1-甲氧基苯、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1-甲氧基-4,6-二甲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1-甲氧基-4-甲基苯、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1-甲氧基-6-苯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2-甲氧基-5-甲基苯、3-[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2-甲氧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1,4-二甲氧基苯、5-叔丁基-1-氯-3-[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4-甲氧基苯、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甲基]-1-甲氧基苯、
1-烯丙氧基-2-[(环戊-1,4-二烯基)甲基]苯、1-烯丙氧基-2-[(环戊-1,4-二烯基)甲基]-4,6-二甲基苯、1-烯丙氧基-2-叔丁基-6-[(环戊-1,4-二烯基)甲基]-4-甲基苯、1-烯丙氧基-6-[(环戊-1,4-二烯基)甲基]-2-苯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环戊-1,4-二烯基)甲基]-5-甲基苯、2-烯丙氧基-3-[(环戊-1,4-二烯基)甲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烯丙氧基-2-叔丁基-6-[(环戊-1,4-二烯基)甲基]-4-甲氧基苯、4-烯丙氧基-3-叔丁基-1-氯-5-[(环戊-1,4-二烯基)甲基]苯、1-烯丙氧基-2-叔丁基-6-[(环戊-1,4-二烯基)甲基]苯、
1-烯丙氧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6-二甲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甲基苯、1-烯丙氧基-6-[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苯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5-甲基苯、2-烯丙氧基-3-[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甲氧基苯、4-烯丙氧基-5-叔丁基-1-氯-3-[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1-烯丙氧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4,6-二甲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4-甲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苯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3-[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烯丙氧基-5-甲基-3-[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4-甲氧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4-烯丙氧基-5-叔丁基-1-氯-3-[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4-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1-烯丙氧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6-二甲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甲基苯、1-烯丙氧基-6-[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2-苯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5-甲基苯、2-烯丙氧基-3-[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4-甲氧基苯、4-烯丙氧基-5-叔丁基-1-氯-3-[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4-叔丁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1-烯丙氧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4,6-二甲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4-甲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2-苯基-6-[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3-[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烯丙氧基-5-甲基-3-[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4-甲氧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4-烯丙氧基-5-叔丁基-1-氯-3-[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2,3,4,5-四甲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1-烯丙氧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4,6-二甲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4-甲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2-苯基-6-[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3-[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2-烯丙氧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3-[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4-甲氧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4-烯丙氧基-5-叔丁基-1-氯-3-[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3-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1-甲基-乙基]苯、
1-烯丙氧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苯、1-烯丙氧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4,6-二甲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4-甲基苯、1-烯丙氧基-6-[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2-苯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5-甲基苯、2-烯丙氧基-3-[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4-甲氧基苯、4-烯丙氧基-5-叔丁基-1-氯-3-[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乙基-丙基]苯、
1-烯丙氧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苯、1-烯丙氧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4,6-二甲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4-甲基苯、1-烯丙氧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6-苯基苯、2-烯丙氧基-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5-甲基苯、2-烯丙氧基-3-[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5-甲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4-甲氧基苯、4-烯丙氧基-5-叔丁基-1-氯-3-[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苯、  1-烯丙氧基-6-叔丁基-2-[1-(环戊-1,4-二烯基)-1,1-二苯基甲基]苯;将上述化合物中的“甲氧基”或“烯丙氧基”变为乙氧基、苄氧基、三甲基甲硅烷氧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或甲氧基甲氧基所得的化合物,将“环戊-1,4-二烯基”变为二甲基环戊-1,4-二烯基、三甲基环戊-1,4-二烯基、正丁基环戊-1,4-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4-二烯基、茚基或芴基所得的化合物,将“1-甲氧基苯”变为1-甲氧基-6-甲基苯、1-甲氧基-4,6-二叔丁基苯、1-甲氧基-4-甲基-6-苯基苯、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苯或2-甲氧基-1-三甲基甲硅烷基苯所得的化合物,和
如下通式(2b)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2b]):其中B′为元素周期表第14族除碳原子外的元素,A、Cp2、R1、R2、R3、R4、R5、R6和R7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例如(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3-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二甲基硅烷、(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甲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3-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甲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3-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3-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甲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3-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茚-1-基)(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2-基)(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1-基)(2-甲氧基-3-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2-基)(2-甲氧基-3-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1-基)(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2-基)(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茚-1-基)(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2-基)(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1-基)(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二甲基硅烷、(茚-2-基)(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
(9H-芴-9-基)(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9H-芴-9-基)(2-甲氧基-3-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9H-芴-9-基)(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9H-芴-9-基)(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二甲基硅烷、(9H-芴-9-基)(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5-叔丁基-3-氯-6-甲氧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2,3,4,5-四甲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叔丁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1,3-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茚-1-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茚-2-基)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6-烯丙氧基-5-叔丁基-3-氯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和(1-烯丙氧基萘-2-基)二甲基(1,2,3,4-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将上述化合物中的“甲氧基”或“烯丙氧基”变为苄氧基、乙氧基、三甲基甲硅烷氧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或甲氧基甲氧基所得的化合物,将“二甲基硅烷”变为二乙基硅烷、二苯基硅烷、或二甲氧基硅烷所得的化合物,将“环戊二烯基”变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环戊二烯基、正丙基环戊二烯基、异丙基环戊二烯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异丁基环戊二烯基、仲丁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苯基环戊二烯基或甲基茚基所得的化合物,将“2-甲氧基苯基”变为3-苯基-2-甲氧基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苯基或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苯基所得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2]某些时候具有多个因取代基位置不同或取代基Cp2的环戊二烯骨架中的双键位置不同带来的异构体。本发明中的化合物[2]包括所有这些异构体。
在化合物(3)中,由取代基X3和X4表示的氢原子、卤原子、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具有7至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基、具有6至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基、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取代甲硅烷基、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氧基、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氧基、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氧基和具有2至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可分别与化合物[1]中由取代基X1和X2表示的那些基团相同。
化合物[3]的例子包括卤化钛如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和四碘化钛,氨基化钛如四(二甲氨基)钛、二氯双(二甲氨基)钛、三氯(二甲氨基)钛和四(二乙氨基)钛,烷氧基钛如四异丙氧基钛、四正丁氧基钛、二氯二异丙氧基钛和三氯异丙氧基钛,和将上述各化合物中的“钛”变为锆或铪所得的化合物。化合物[3]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2]用量的0.5-3倍(摩尔),优选0.7-1.5倍(摩尔)。
碱可为(例如)有机碱金属化合物,如有机锂化物,例如甲基锂、乙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叔丁基锂、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化锂、乙炔化锂、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锂、乙烯基锂、苯基锂和烯丙基锂。碱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2]用量的0.5-5倍(摩尔)。
此外,胺化合物可与碱一起使用。胺化合物可为(例如)伯胺化合物如甲胺、乙胺、正丙胺、异丙胺、正丁胺、叔丁胺、正辛胺、正癸胺、苯胺和乙二胺,仲胺化合物如二甲胺、二乙胺、二正丙胺、二异丙胺、二正丁胺、二叔丁胺、二正辛胺、二正癸胺、吡咯烷、六甲基二硅氮烷和二苯胺,及叔胺化合物如三甲胺、三乙胺、三正丙胺、三正丁胺、二异丙基乙基胺、三正辛胺、三正癸胺、三苯胺、N,N-二甲基苯胺、N,N,N′,N′-四甲基乙二胺、N-甲基吡咯烷和4-二甲氨基吡啶。胺化合物的用量通常为碱的10倍(摩尔)或更低,优选0.5-10倍(摩尔),更优选1-3倍(摩尔)。
该反应通常在对反应惰性的溶剂中进行。此溶剂为(例如)非质子传递溶剂,如芳烃溶剂,例如苯和甲苯,脂族烃溶剂如己烷和庚烷,醚类溶剂如乙醚、四氢呋喃和1,4-二噁烷,酰胺类溶剂如六甲基磷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极性溶剂,如乙腈、丙腈、丙酮、二乙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含卤素的溶剂,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苯和二氯苯。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溶剂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2]的1至200倍(重量),优选3至50倍(重量)。
本步骤通常可通过将化合物[2]和碱加入溶剂中接着加入化合物[3]进行。当加入化合物[2]和碱后,某些时候将沉淀出固体。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的固体加入溶剂中,然后向其中加入化合物[3]。此外,化合物[2]、碱和化合物[3]可同时加入溶剂中。反应温度通常为从不低于-100℃至不超过溶剂的沸点,优选-80℃至+100℃。
反应体系优选避光以获得化合物[1]的更好收率。
目标化合物[1]可由所得反应混合物通过常规方法,如滤出形成的沉淀,将滤液浓缩沉淀出化合物[1],然后过滤收集化合物[1]获得。
如上所述,上述[步骤1]中使用的化合物[2]包括化合物[2a]和化合物[2b]。化合物[2a]可通过如下[步骤2]制备。[步骤2]
本步骤通过将如下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9])与有机碱金属盐或金属镁反应,接着将反应产物与如下通式(4)表示的亚环戊二烯基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4])反应,然后将所得反应产物与水反应制备化合物[2a],所述通式(9)为
Figure A9619638200411
其中A、R1、R2、R3、R4、R7和Y4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通式(4)为:其中Cp3为具有亚环戊二烯基骨架的基团,R5和R6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
化合物[9]可为(例如)1-溴-2-甲氧基苯、1-溴-3-甲基-2-甲氧基苯、1-溴-3,5-二甲基-2-甲氧基苯、1-溴-3-叔丁基-2-甲氧基苯、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1-溴-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1-溴-2-甲氧基-3-苯基苯、1-溴-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1-溴-2-甲氧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溴-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1-溴-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苯、1-溴-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1-溴-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1-溴-3-叔丁基-5-氯-2-甲氧基苯、3,5-二戊基-1-溴-2-甲氧基苯、
2-烯丙氧基-1-溴苯、2-烯丙氧基-1-溴-3-甲基苯、2-烯丙氧基-1-溴-3,5-二甲基苯、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苯、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2-烯丙氧基-1-溴-3,5-二叔丁基苯、2-烯丙氧基-1-溴-3-苯基苯、2-烯丙氧基-1-溴-5-甲基-3-苯基苯、2-烯丙氧基-1-溴-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2-烯丙氧基-1-溴-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苯、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苯、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氧基苯、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氯苯、2-烯丙氧基-3,5-二戊基-1-溴苯和1-烯丙氧基-2-溴萘。
化合物[9]的例子还包括将上述化合物中的“甲氧基”或“烯丙氧基”变为苄氧基、乙氧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三甲基甲硅烷氧基或甲氧基甲氧基所得的化合物,和将“溴”变为氯或碘所得的化合物。
在化合物[4]中,取代基Cp3表示的具有亚环戊二烯基骨架的基团可为(例如)亚环戊二烯基、甲基亚环戊二烯基、二甲基亚环戊二烯基、三甲基亚环戊二烯基、四甲基亚环戊二烯基、乙基亚环戊二烯基、正丙基亚环戊二烯基、异丙基亚环戊二烯基、正丁基亚环戊二烯基、仲丁基亚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亚环戊二烯基、正戊基亚环戊二烯基、新戊基亚环戊二烯基、正己基亚环戊二烯基、正辛基亚环戊二烯基、苯基亚环戊二烯基、萘基亚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亚环戊二烯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亚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亚环戊二烯基、亚茚基、甲基亚茚基、二甲基亚茚基、乙基亚茚基、正丙基亚茚基、异丙基亚茚基、正丁基亚茚基、仲丁基亚茚基、叔丁基亚茚基、正戊基亚茚基、新戊基亚茚基、正己基亚茚基、正辛基亚茚基、正癸基亚茚基、苯基亚茚基、甲基苯基亚茚基、萘基亚茚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亚茚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亚茚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亚茚基、四氢亚茚基、亚芴基、甲基亚芴基、二甲基亚芴基、乙基亚芴基、二乙基亚芴基、正丙基亚芴基、二正丙基亚芴基、异丙基亚芴基、二异丙基亚芴基、正丁基亚芴基、仲丁基亚芴基、叔丁基亚芴基、二正丁基亚芴基、二仲丁基亚芴基、二叔丁基亚芴基、正戊基亚芴基、新戊基亚芴基、正己基亚芴基、正辛基亚芴基、正癸基亚芴基、正十二烷基亚芴基、苯基亚芴基、二苯基亚芴基、甲基苯基亚芴基、萘基亚芴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亚芴基、双三甲基甲硅烷基亚芴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亚芴基和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亚芴基,其中优选亚环戊二烯基、甲基亚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亚环戊二烯基、四甲基亚环戊二烯基、亚茚基、亚芴基等。
化合物[4]的例子包括5-亚甲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5-亚甲基-环戊-1,3-二烯、2-甲基-5-亚甲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亚甲基-环戊-1,3-二烯、2-三甲基甲硅烷基-5-亚甲基-环戊-1,3-二烯、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2-甲基-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2-三甲基甲硅烷基-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5-(1-乙基亚丙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5-(1-乙基亚丙基)-环戊-1,3-二烯、2-甲基-5-(1-乙基亚丙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1-乙基亚丙基)-环戊-1,3-二烯、2-三甲基甲硅烷基-5-(1-乙基亚丙基)-环戊-1,3-二烯、5-二苯基亚甲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5-二苯基亚甲基-环戊-1,3-二烯、2-甲基-5-二苯基亚甲基-环戊-1,3-二烯、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二苯基亚甲基-环戊-1,3-二烯和2-三甲基甲硅烷基-5-二苯基亚甲基-环戊-1,3-二烯。
化合物[4]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9]计,通常为0.5-3mol,优选0.7-1.5mol。
有机碱金属化合物的例子包括有机锂化物,如甲基锂、乙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叔丁基锂、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化锂、乙炔化锂、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锂、乙烯基锂、苯基锂和烯丙基锂。
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9]计,通常为0.5-5mol,有机碱金属化合物用量优选为0.9-2.2mol,金属镁的用量优选为0.9-1.2mol。
该反应通常在对反应惰性的溶剂中进行。此溶剂的例子包括非质子传递溶剂,如芳烃溶剂,例如苯和甲苯,脂族烃溶剂如己烷和庚烷,醚类溶剂如乙醚、四氢呋喃和1,4-二噁烷,酰胺类溶剂如六甲基磷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极性溶剂,如乙腈、丙腈、丙酮、二乙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含卤素的溶剂,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苯和二氯苯。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溶剂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9]的1至200倍(重量),优选3至50倍(重量)。
本步骤通常可通过将化合物[9]和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加入溶剂中,然后加入化合物[4],接着加入水或酸性水溶液或其类似物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化合物[9]、化合物[4]、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同时加入溶剂中然后加入水或酸性水溶液进行。反应温度通常为从不低于-100℃至不超过溶剂的沸点,当使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时温度优选为-80℃至+40℃,当使用金属镁时优选为10℃至100℃。
酸性水溶液的例子包括氯化铵水溶液和盐酸。水或酸性水溶液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9]的1至200倍(重量),优选3至50倍(重量)。
当使用金属镁时,可通过使用与其混合的引发剂促进反应引发。引发剂的例子包括分子卤如溴和碘,烷基卤化物如碘代甲烷、碘代乙烷和溴代乙烷,及烷基二卤化物,如1,2-二氯乙烷和1,2-二溴甲烷。引发剂的用量按每摩尔金属镁计通常为0.00001-0.1mol。
将获得的反应混合物分离为有机层和水层,化合物[2a]的溶液以有机层形式获得。当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与水相容的溶剂时,或因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不足量的溶剂导致有机层与水层不容易分离时,在将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甲苯、乙酸乙酯和氯苯)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后进行层分离是有利的。
化合物[2a]可以获得的溶液本身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后用于下一[步骤3]中。
化合物[2a]可通过(例如)用水洗涤溶液,然后将溶液干燥并蒸出溶剂的方式从化合物[2a]的溶液中分离出来。如此获得的化合物[2a]可进一步通过诸如重结晶、蒸馏和柱色谱方式纯化。
当将化合物[9]和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加入溶剂中,接着加入化合物[4]后,或将化合物[9]、化合物[4]和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加入溶剂中后沉淀出固体时,还可通过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固体,将该固体加入可在步骤[3]中使用的溶剂中,然后加入化合物[3]的方式,制备化合物[1]。
用于上述[步骤2]中的化合物[9]可通过如下[步骤1]制备。[步骤1]
本步骤通过化合物[10]与如下通式(11)表示的卤化物(以下称为化合物[11])在碱存在下反应制备化合物[9],所述通式[11]为:
         R7Y5                     (11)其中Y5为卤原子,R7与上面定义的相同。
化合物[11]中由取代基Y5表示的卤原子包括氯、溴和碘原子。
化合物[11]可为(例如)溴代甲烷、溴代乙烷、乙烯基溴、烯丙基溴、2-氯-2-丙烯基溴、2-溴-2-丙烯基溴、2-甲基-2-丙烯基溴、高烯丙基溴、己烯基溴和癸烯基溴,和将上述化合物中“溴”变为氯或碘所得的化合物。化合物[11]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10]计通常为0.5-5mol,优选0.9至3.3mol。
碱可为(例如)无机碱,如氢氧化锂、碳酸锂、碳酸氢锂、氢化锂、甲醇锂、乙醇锂、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氢化钠、甲醇钠、氢氧化钾、碳酸钾、碳酸氢钾、氢化钾、甲醇钾和乙醇钾,
胺化合物,如伯胺化合物,例如甲胺、乙胺、正丙胺、异丙胺、正丁胺、叔丁胺、正辛胺、正癸胺、苯胺和乙二胺,仲胺化合物如二甲胺、二乙胺、二正丙胺、二异丙胺、二正丁胺、二叔丁胺、二正辛胺、二正癸胺、吡咯烷、六甲基二硅氮烷和二苯胺,及叔胺化合物如三甲胺、三乙胺、三正丙胺、三正丁胺、二异丙基乙基胺、三正辛胺、三正癸胺、三苯胺、N,N-二甲基苯胺、N,N,N′,N′-四甲基乙二胺、N-甲基吡咯烷和4-二甲氨基吡啶,和
有机碱金属化合物,如有机锂化合物,例如甲基锂、乙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叔丁基锂、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化锂、乙炔化锂、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锂、乙烯基锂、苯基锂和烯丙基锂。碱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10]计为0.5-3mol,优选0.9-1.5mol。
催化剂可用于该反应中。催化剂可以为(例如)季铵盐,如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苄基三乙基氯化铵、苄基三正丙基氯化铵、苄基三正丁基氯化铵、四甲基氯化铵、四乙基氯化铵、四正丙基氯化铵和四正丁基氯化铵,及将上述化合物中的“氯”变为溴或碘所得的化合物。催化剂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10]计通常为0.00001-0.5mol,优选0.0001-0.1mol。
反应通常在对反应惰性的溶剂中进行。此溶剂的例子包括非质子传递溶剂,如芳烃溶剂,例如苯和甲苯,脂族烃溶剂如己烷和庚烷,醚类溶剂如乙醚、四氢呋喃和1,4-二噁烷,酰胺类溶剂如六甲基磷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极性溶剂,如乙腈、丙腈、丙酮、二乙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含卤素的溶剂,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苯和二氯苯,及质子溶剂如醇溶剂,如甲醇、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溶剂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10]的1至200倍(重量),优选5至30倍(重量)。
本步骤可通过(例如)将碱加入溶剂中,接着加入化合物[10],然后加入化合物[11]进行。当使用催化剂时,该反应通过将碱和催化剂加入溶剂中,接着加入化合物[10],然后加入化合物[11]进行。反应温度通常为从不低于-100℃至不超过溶剂的沸点,优选0-100℃。
将获得的反应混合物与水混合,然后分离为有机层和水层,化合物[9]的溶液以有机层形式获得。当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与水相容的溶剂时,或因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不足量的溶剂导致有机层与水层不容易分离时,在将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甲苯、乙酸乙酯和氯苯)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后进行层分离是有利的。
化合物[9]可以如此获得的溶液本身用于下一步骤中,但该化合物通常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后使用。
化合物[9]可通过(例如)用水洗涤溶液,然后将溶液干燥并蒸出溶剂的方式从其溶液中分离出来。如此获得的化合物[9]可进一步通过诸如重结晶、蒸馏和柱色谱方式纯化。
化合物[2b]可通过如下[步骤5]制备。[步骤5]
本步骤通过如下通式(5)表示的卤化物(以下称为化合物[5])与如下通式[6]表示的环戊二烯基金属盐(以下称为化合物[6])反应制备化合物[2b],所述通式[5]为
Figure A9619638200461
其中Y1为卤原子,A、B′、R1、R2、R3、R4、R5、R6和R7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所述通式[6]为
          M2Cp2                   (6)其中M2为碱金属原子,Cp2与上面定义的相同。
化合物[5]中取代基Y1表示的卤原子为(例如)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
化合物[5]的例子包括氯代(2-甲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氯代(2-甲氧基-3-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氯代(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3,5-二叔丁基-2-甲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氯代(2-甲氧基-3-苯基苯基)二甲基硅烷、氯代(2-甲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氯代(2-甲氧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二甲基硅烷、氯代(2-甲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二甲基硅烷、(3,5-二戊基-2-甲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2,5-二甲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3-叔丁基-5-氯-2-甲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
(2-烯丙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叔丁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苯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苯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苯酚)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4-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5-二戊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烯丙氧基-3-叔丁基-5-氯-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和(1-烯丙氧基萘-2-基)氯代二甲基硅烷。
化合物[5]的例子还包括将上述化合物中的“甲氧基”或“烯丙氧基”变为苄氧基、乙氧基、三甲基甲硅烷氧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或甲氧基甲氧基所得的化合物,和将“氯代二甲基硅烷”变为氯代二乙基硅烷、氯代二苯基硅烷、氯代二甲氧基硅烷、溴代二甲基硅烷或二甲基碘代硅烷所得的化合物。
在化合物[6]中,取代基M2表示的碱金属可为(例如)锂、钾和钠。
化合物[6]的例子包括环戊二烯基锂、甲基环戊二烯基锂、二甲基环戊二烯基锂、三甲基环戊二烯基锂、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乙基环戊二烯基锂、正丙基环戊二烯基锂、异丙基环戊二烯基锂、叔丁基环戊二烯基锂、正丁基环戊二烯基锂、仲丁基环戊二烯基锂、异丁基环戊二烯基锂、二叔丁基环戊二烯基锂、正己基环戊二烯基锂、苯基环戊二烯基锂、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锂、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锂、茚基锂、甲基茚基锂、苯基茚基锂、芴基锂、
环戊二烯基钠、甲基环戊二烯基钠、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钠、叔丁基环戊二烯基钠、正丁基环戊二烯基钠、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钠、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钠、茚基钠、芴基钠、环戊二烯基钾、甲基环戊二烯基钾、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钾、叔丁基环戊二烯基钾、正丁基环戊二烯基钾、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钾、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钾、茚基钾和芴基钾。
化合物[6]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5]计通常为0.5-3mol,优选0.9-1.1mol。
该反应通常在对反应惰性的溶剂中进行。此溶剂的例子包括非质子传递溶剂,如芳烃溶剂,例如苯、甲苯和二甲苯,脂族烃溶剂如己烷和庚烷,醚类溶剂如乙醚、四氢呋喃和1,4-二噁烷,酰胺类溶剂如六甲基磷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及含卤素的溶剂,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苯和二氯苯。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溶剂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5]的1至200倍(重量),优选5至30倍(重量)。
本步骤可通过(例如)将化合物[5]与化合物[6]在溶剂中混合进行。反应温度通常为从不低于-100℃至不超过溶剂的沸点,优选-80℃至+35℃。
将获得的反应混合物与水或酸性水溶液,如氯化铵水溶液或盐酸混合,然后分离为有机层和水层,化合物[2b]的溶液以有机层形式获得。当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与水相容的溶剂时,或因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不足量的溶剂导致有机层与水层不容易分离时,在将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甲苯、乙酸乙酯和氯苯)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后进行层分离是有利的。
化合物[2b]可以获得的溶液本身用于下一[步骤3]中,或可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后使用。
化合物[2b]可通过(例如)用水洗涤溶液,然后将溶液干燥并蒸出溶剂的方式从其溶液中分离出来。如此获得的化合物[2b]可进一步通过诸如重结晶、蒸馏和柱色谱方式纯化。
上述[步骤5]中使用的化合物[5]可通过如下[步骤4]制备。[步骤4]
本步骤通过化合物[9]与如下通式(7)表示的二卤化物(以下称为化合物[7])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制备化合物[5],所述通式(7)为:
Figure A9619638200491
其中Y2为卤素原子,B′、R5、R6和Y1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
化合物[9]可通过上述[步骤1]制备。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化合物9可以通过层分离作为有机层获得的溶液形式本身使用,或可从溶液中分离后使用。
在化合物[7]中取代基Y2表示的卤原子为(例如)氯、溴或碘原子。
化合物[7]的例子包括二氯二甲基硅烷、二氯二苯基硅烷、二氯二乙基硅烷、二氯二正丙基硅烷、二氯二甲氧基硅烷、二烯丙基二氯硅烷、二氯二乙烯基硅烷、二氯甲基乙烯基硅烷、二氯二苄基硅烷、二氯氯甲基甲基硅烷、二溴二甲基硅烷和二碘二甲基硅烷。
化合物[7]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9]计通常为0.5-50mol,优选0.9-5mol。
有机碱金属化合物的例子包括有机锂化物,如甲基锂、乙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叔丁基锂、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化锂、乙炔化锂、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锂、乙烯基锂、苯基锂和烯丙基锂。
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9]计通常为0.5-5mol,优选0.9-2.2mol。
该反应通常在对反应惰性的溶剂中进行。此溶剂的例子包括非质子传递溶剂,如芳烃溶剂,例如苯、甲苯和二甲苯,脂族烃溶剂如己烷和庚烷,醚类溶剂如乙醚、四氢呋喃和1,4-二噁烷,酰胺类溶剂如六甲基磷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极性溶剂,如乙腈、丙腈、丙酮、二乙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含卤素的溶剂,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苯和二氯苯。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溶剂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9]的1至200倍(重量),优选5至30倍(重量)。
本步骤通常可通过将化合物[9]和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加入溶剂中,然后加入化合物[7],或可通过将化合物[9]、化合物[7]、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同时加入溶剂中进行。反应温度通常为从不低于-100℃至不超过溶剂的沸点,当使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时温度优选为-80℃至+40℃,当使用金属镁时优选为10℃至100℃。
当使用金属镁时,可通过使用与其混合的引发剂促进反应引发。引发剂的例子包括分子卤如溴和碘,烷基卤化物如碘代甲烷、碘代乙烷和溴代乙烷,及烷基二卤化物,如1,2-二氯乙烷和1,2-二溴甲烷。引发剂的用量按每摩尔金属镁计通常为0.00001-0.1mol。
如此获得的化合物[5]可以获得的溶液本身或以经浓缩反应混合物获得的残余物形式,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后用于下一[步骤5]中。
可通过浓缩反应混合物获得残余物,将该残余物溶于疏水溶剂如芳烃溶剂(例如甲苯),或脂族烃溶剂(例如己烷或庚烷)中,滤出不溶物,然后蒸出溶剂,从反应混合物分离出化合物[5]。如此获得的化合物[5]可进一步通过诸如重结晶、蒸馏和柱色谱纯化。
化合物[2b]还可通过如下[步骤6]制备。[步骤6]
本步骤通过化合物[9]与如下通式(8)表示的卤化物(以下称为化合物[8])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制备化合物[2b],所述通式[8]为:
Figure A9619638200501
其中Y3为卤原子,B′、Cp2、R5和R6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
化合物[9]可通过上述[步骤1]制备。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化合物[9]可以通过层分离作为有机层获得的溶液形式本身使用,或可从溶液中分离后使用。
在化合物[8]中由取代基Y3表示的卤原子为(例如)氯、溴或碘原子。
化合物[8]的例子包括氯代(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氯代二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氯代二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氯代二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氯代二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硅烷、(茚-1-基)氯代二甲基硅烷、(茚-2-基)氯代二甲基硅烷和氯代(9H-芴-9-基)二甲基硅烷,以及将上述化合物的“环戊二烯基”变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仲丁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乙基环戊二烯基、正丙基环戊二烯基、异丙基环戊二烯基、异丁基环戊二烯基、苯基环戊二烯基、甲基茚-1-基或甲基茚-2-基所得的化合物,将“二甲基”变为二乙基、二苯基或二甲氧基所得的化合物,和将“氯”变为溴或碘所得的化合物。
化合物[8]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9]计通常为0.5-3mol,优选0.9-1.2mol。
有机碱金属化合物的例子包括有机锂化合物,如甲基锂、乙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叔丁基锂、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化锂、乙炔化锂、三甲基甲硅烷基甲基锂、乙烯基锂、苯基锂和烯丙基锂。
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的用量按每摩尔化合物[9]计通常为0.5-5mol,有机碱金属化合物的优选用量为0.9-2.2mol,金属镁的优选用量为0.9-1.2mol。
该反应通常在对反应惰性的溶剂中进行。此溶剂的例子包括非质子传递溶剂,如芳烃溶剂,例如苯、甲苯和二甲苯,脂族烃溶剂如己烷和庚烷,醚类溶剂如乙醚、四氢呋喃和1,4-二噁烷,酰胺类溶剂如六甲基磷酰胺和二甲基甲酰胺;极性溶剂,如乙腈、丙腈、丙酮、二乙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含卤素的溶剂,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苯和二氯苯。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使用。溶剂的用量通常为化合物[9]的1至200倍(重量),优选5至30倍(重量)。
本步骤通常可通过将化合物[9]和有机碱金属盐或金属镁加入溶剂中,然后加入化合物[8],或可通过将化合物[9]、化合物[8]和有机碱金属盐或金属镁同时加入溶剂中进行。反应温度通常为从不低于-100℃至不超过溶剂的沸点,当使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时温度优选为-78℃至+40℃,当使用金属镁时优选为10℃至100℃。
当使用金属镁时,可通过使用与其混合的引发剂促进反应引发。引发剂的例子包括分子卤如溴和碘,烷基卤化物如碘代甲烷、碘代乙烷和溴代乙烷,及烷基二卤化物,如1,2-二氯乙烷和1,2-二溴甲烷。引发剂的用量按每摩尔金属镁计通常为0.00001-0.1mol。
将获得的反应混合物与水或酸性水溶液,如氯化铵水溶液或盐酸混合,然后分离为有机层和水层,化合物[2b]的溶液以有机层形式获得。当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与水相容的溶剂时,或因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不足量的溶剂导致有机层与水层不容易分离时,在将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甲苯、乙酸乙酯和氯苯)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后进行层分离是有利的。
化合物[2b]可以获得的溶液本身用于下一[步骤3]中,或可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后使用。
化合物[2b]可通过(例如)用水洗涤溶液,然后将溶液干燥并蒸出溶剂的方式从其溶液中分离出来。如此获得的化合物[2b]可进一步通过诸如重结晶、蒸馏和柱色谱方式纯化。[有机铝化合物(A)]
本发明中使用的化合物(A)可为已知的有机铝化合物,其优选的实例包括选自(A1)通式Ea 1AlZ3-a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A2)具有通式{-Al(E2)-O-}b表示的结构的环状铝氧烷和(A3)具有通式E3{-Al(E3)-O-}cAlE2 3表示的结构的线性铝氧烷中的任何一种化合物和其两种或三种的混合物,其中E1、E2和E3各自为具有1-8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所有E1、所有E2和所有E3可相互相同或不同,Z为氢原子或卤原子且所有Z可相互相同或不同;a为由0<a≤3限定的数值,b为2或更大的整数,c为1或更大的整数。
通式Ea 1AlZ3-a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A1)的具体例子包括三烷基铝,如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异丁基铝和三己基铝;二烷基氯化铝如二甲基氯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二丙基氯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和二己基氯化铝;烷基二氯化铝如甲基二氯化铝、乙基二氯化铝、丙基二氯化铝、异丁基二氯化铝和己基二氯化铝;及二烷基氢化铝如二甲基氢化铝、二乙基氢化铝、二丙基氢化铝、二异丁基氢化铝和二己基氢化铝。
这些化合物中优选三烷基铝,更优选三乙基铝和三异丁基铝。
在具有通式{-Al(E2)-O-}b表示的结构的环状铝氧烷和具有通式E3{-Al(E3)-O-}cAlE2 3表示的结构的线性铝氧烷中E2和E3的具体例子包括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正戊基和新戊基;b为2或更大的整数,c为1或更大的整数。优选E2和E3为甲基和异丁基,b为2-40和c为1-40。
上述铝氧烷可通过各种方法制备。这些铝氧烷就其制备方法而言无特殊限制,可使用已知方法制备。例如,铝氧烷通过将三烷基铝(如三甲基铝)溶于合适的有机溶剂(如苯或脂族烃)中,然后将所得溶液与水接触制备;或通过将三烷基铝(例如三甲基铝)与含结晶水的金属盐(如水合硫酸铜)接触制备。[化合物(B)]
在本发明中,可将选自(B1)通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B2)通式Z+(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和(B3)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中的任一化合物用作化合物(B)。
在通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B1)中,B为三价硼原子,Q1-Q3各自为卤原子、含1-20个碳原子的烃基、含1-20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含1-20个碳原子的取代甲硅烷基、含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含2-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Q1-Q3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Q1-Q3各自独立地为卤原子、含1-20个碳原子的烃基和含1-20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
路易斯酸(B1)的具体例子包括三(五氟苯基)甲硼烷、三(2,3,5,6-四氟苯基)甲硼烷、三(2,3,4,5-四氟苯基)甲硼烷、三(3,4,5-三氟苯基)甲硼烷、三(2,3,4-三氟苯基)甲硼烷和苯基双(五氟苯基)甲硼烷,其中最优选三(五氟苯基)甲硼烷。
在通式Z+(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B2)中,Z+为无机或有机阳离子,B为三价硼原子,Q1-Q4与上述化合物(B1)中Q1-Q3的定义相同。
对于通式Z+(BQ1Q2Q3Q4)-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无机阳离子Z+为(例如)二茂铁鎓(ferrocenium)阳离子、烷基取代二茂铁鎓阳离子和银阳离子,有机阳离子Z+为(例如)三苯基甲基阳离子;(BQ1Q2Q3Q4)-为(例如)四(五氟苯基)硼酸根、四(2,3,5,6-四氟苯基)硼酸根、四(2,3,4,5-四氟苯基)硼酸根、四(3,4,5-三氟苯基)硼酸根、四(2,2,4-三氟苯基)硼酸根、苯基双(五氟苯基)硼酸根和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根。
它们具体结合的例子包括四(五氟苯基)硼酸二茂铁鎓、四(五氟苯基)硼酸1,1′-二甲基二茂铁鎓、四(五氟苯基)硼酸银、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和三苯甲基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盐,其中最优选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
在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B3)中,L为中性路易斯碱,(L-H)-为布朗斯台德酸,B为三价硼原子,Q1-Q4与上述化合物(B1)中的Q1-Q3的定义相同。
在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中,布朗斯台德酸(L-H)+为(例如)三烷基取代铵、N,N-二烷基苯胺离子、二烷基铵和三芳基鏻,(BQ1Q2Q3Q4)-可(例如)与上面描述的相同。
它们具体结合的例子包括四(五氟苯基)硼酸三乙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三丙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三正丁基铵、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三正丁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乙基苯胺盐、四(五氟苯基)硼酸N,N-2,4,6-五甲基苯胺盐、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四(五氟苯基)硼酸二异丙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环己基铵、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鏻、四(五氟苯基)硼酸三(甲基苯基)鏻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二甲基苯基)鏻,其中最优选四(五氟苯基)硼酸三正丁基铵或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
在本发明中,通式(1)表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化合物(A)或化合物(B)可在聚合时以任何所需的顺序加入。此外,这些化合物的任何所需组合可预先相互接触,并且所得产品可在聚合时使用。
对于催化剂的各组分用量,应合适地使用各组分以使化合物(A)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0.1至10,000,优选5至2,000,化合物(B)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摩尔比为0.01至100,优选0.5至10。当以溶液形式使用时对于各催化剂组分的浓度,应合适地使用各组分以使通式(1)表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浓度为0.0001至5mmol/l,优选0.001至1mmol/l,化合物(A)的浓度按Al原子计为0.01至500mmol/l,优选0.1至100mmol/l,化合物(B)的浓度为0.0001至5mmol/l,优选0.001至1mmol/l。
在本发明中,用于聚合的单体可为具有2至20个碳原子的任一烯烃和二烯烃。还可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单体。下面给出单体的一些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化合物。烯烃的具体例子包括乙烯、丙烯、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1、5-甲基-2-戊烯-1和乙烯基环己烯。二烯烃化合物为(例如)共轭二烯烃或非共轭二烯烃化合物。非共轭二烯烃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包括1,5-己二烯、1,4-己二烯、1,4-戊二烯、1,7-辛二烯、1,8-壬二烯、1,9-癸二烯、4-甲基-1,4-己二烯、5-甲基-1,4-己二烯、7-甲基-1,6-辛二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5-乙烯基-2-降冰片烯、5-甲基-2-降冰片烯、降冰片二烯、5-亚甲基-2-降冰片烯、1,5-环辛二烯和5,8-桥亚甲基六氢萘、共轭二烯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包括1,3-丁二烯、异戊二烯、1,3-己二烯、1,3-辛二烯、1,3-环辛二烯和1,3-环己二烯。
构成共聚物的单体的具体例子包括乙烯与丙烯、乙烯与丁烯-1、乙烯与己烯-1和丙烯与丁烯-1的混合物,以及除上述混合物外其中使用5-亚乙基-2-降冰片烯的混合物,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混合物。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用作单体。芳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包括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邻,对-二甲基苯乙烯、邻乙基苯乙烯、间乙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邻氯苯乙烯、对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
聚合方法无特殊限制。可以使用(例如)溶液聚合或淤浆聚合(其中使用脂族烃如丁烷、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芳烃如苯和甲苯,或卤代烃如二氯甲烷作为溶剂)和在气相单体中进行的气相聚合。同时,聚合可连续或间歇进行。
聚合温度可为-50℃至+200℃,特别优选-20℃至+100℃。聚合压力优选为常压至60kg/cm2G。聚合时间通常根据预定聚合物种类和反应设备确定,可为1分钟至20小时。在本发明中,可加入链转移剂如氢气以控制共聚物的分子量。
附图的简要描述
图1为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流程图。该流程图只是显示本发明一个方面的代表性实施例,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将参考实施例和比较例详细描述如下,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制。
实施例中给出的聚合物性能由如下方法测定。(1)特性粘度[η1]:将制得的100mg共聚物样品溶于50ml 135℃的1,2,3,4-四氢萘中,用置于保持135℃的水浴中的Ubbelohde粘度计,由含溶于其中的样品的1,2,3,4-四氢萘溶液的降落速度测定特性粘度[η1]。(2)特性粘度[η2]:将制得的300mg共聚物样品溶于100ml二甲苯中得到浓度约3mg/ml。然后将溶液用二甲苯按1/2、1/3和1/5的稀释倍数稀释,得到3种浓度水平的样品。用置于保持70℃的油浴中的Ubbelohde粘度计,由含溶于其中的样品的二甲苯溶液的降落速度测定特性粘度[η2]。(3)共聚物中的α-烯烃含量:制得的共聚物中的α-烯烃含量由红外吸收光谱测定。按照文献(Takayama,Usami等人,用红外吸收光谱表征聚乙烯,或McRae,M.A.和Madams W.F.,Die Makromoleculare Chemie,177,461(1976))中描述的方法,用来自α-烯烃的特征吸收(例如1375cm-1(丙烯)和772cm-1)进行测定和计算。
短链支化(SCB)用每1000个碳原子的短链支化数表示。(4)共聚物中的二烯烃含量:当在共聚物中存在二烯烃单元时,按与(3)中相同的方式,利用来自所用二烯烃的特征峰由红外吸收光谱测定二烯烃含量。例如,当使用5-亚乙基-2-降冰片烯(ENB)时,用在1688cm-1处的吸收峰(来自ENB的双键峰)测定。(5)共聚物的熔点:熔点用Seiko-SSC-5200在如下条件下测定
温度升高:从40℃至150℃(10℃/min),
          保持5分钟
冷却:从150℃至10℃(5℃/min),保持10分钟。
测定:从10℃至160℃(5℃/min)。(6)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它们用凝胶渗透色谱仪(由Waters Corp.制造,150,C)在如下条件下测定:
柱:TSK凝胶GMH-HT
测量温度:设定为145℃。
测量浓度:10mg/10ml邻二氯苯(7)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
它们由1H-NMR测量(仪器:AM400,由Bruker Corp.制造)证实。实施例1(1)合成过渡金属配合物(1-1)合成1-溴-3-叔丁基-5-甲基-2-苯酚
在装有搅拌器的500-ml四颈烧瓶中,将20.1g(123mmol)2-叔丁基-5-甲基-2-苯酚在氮气气氛下溶于150ml甲苯中,接着向其中加入25.9ml(18.0g,246mmol)叔丁胺。将所得溶液冷却至-70℃,并用注射器将10.5ml(32.6g,204mmol)溴慢慢加入溶液中。将所得溶液保持于-70℃下并搅拌2小时。然后将该溶液升至室温并洗涤3次,每次洗涤时加入100ml10%稀盐酸。将洗涤后获得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然后用蒸发器蒸出溶剂,留下橙色油。通过将此橙色油施于硅胶柱(Wako Gel C100)中,接着用己烷洗脱,然后从所得级分中除去溶剂,纯化此橙色油。如此获得18.4g(75.7mmol)纯化的无色油。下面给出纯化油的1H-NMR(CD2Cl2溶剂)数据:δ1.32(s,9H),2.19(s,3H),6.98(s,1H),7.11(s,1H)
1H-NMR数据证实,无色油为1-溴-3-叔丁基-5-甲基-2-苯酚。收率为62%。(1-2)合成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
在装有搅拌器的100-ml四颈烧瓶中,将13.9g(57.2mmol)上面(1-1)中合成的1-溴-3-叔丁基-5-甲基-2-苯酚在氮气气氛下溶于40ml乙腈中,接着向其中加入3.8g(67.9mmol)氢氧化钾。用注射器将17.8ml(40.6g,286mmol)碘代甲烷慢慢加入所得混合物中,并将反应混合物搅拌12小时。然后用蒸发器蒸出溶剂,留下残余物。接着将40ml己烷加入残余物中萃取己烷可溶物,萃取重复三次。从萃取物中除去溶剂得到13.8g(53.7mmol)浅黄色油。下面给出该油的1H-NMR(CD2Cl2溶剂)数据:δ1.31(s,9H),2.20(s,3H),3.81(s,3H)′7.02(s,1H),7.18(s,1H)
1H-NMR数据证实,该浅黄色油为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收率为94%。(1-3)合成2-环戊二烯基-2-(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丙烷。
在装有搅拌器的100-ml四颈烧瓶中,将4.61g(17.9mmol)上面(1-2)中合成的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在氮气气氛下溶于10ml干燥乙醚中,并将此溶液冷却至-70℃。向此溶液中慢慢加入18.0mol n-BuLi(11.1ml浓度为1.62mol/l n-BuLi己烷溶液),将此溶液在-70℃下搅拌2小时。向所得反应液体中进一步加入通过将1.91g(18.0mmol)6,6-二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溶于10ml乙醚获得的溶液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慢慢升至室温。随后将25ml 5wt%稀盐酸加入该混合物中。然后将30ml己烷加入所得反应液体中萃取己烷可溶物。重复萃取3次。将萃取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并用蒸发器蒸出溶剂,留下黄色油。通过将此黄色油施于硅胶柱(Wako Gel C-100)中,接着用己烷洗脱,然后从所得级分中除去溶剂,纯化此黄色油。如此获得3.0g纯化的浅黄色油。下面给出该油的1H-NMR(CD2Cl2溶剂)数据:δ1.48(s,9H),1.71(s,6H),2.26(s,3H),3.26(s,3H),6.07-6.62(m,5H),7.22-7.28(m,2H)
1H-NMR数据证实,该黄色油为2-环戊二烯基-2-(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丙烷。收率为60%。(1-4)合成推测为2-(环戊二烯基)(锂)-2-(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丙烷的白色固体。
在装有搅拌器的50ml四颈烧瓶中,将0.28g(0.99mmol)上面(1-3)中合成的2-环戊二烯基-2-(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丙烷在氮气气氛下溶于20ml己烷中,并将此溶液冷却至-70℃。向此溶液中慢慢加入1.09moln-BuLi(0.67ml浓度为1.62mol/l n-BuLi己烷溶液)。然后将所得混合物慢慢升至室温,如此沉淀出白色固体。过滤收集此白色固体,每次用10ml己烷洗涤3次,并在减压下干燥,得到0.28g推测为2-(环戊二烯基)(锂)-2-(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丙烷的白色固体,收率为97%。(1-5)合成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在装有搅拌器的50ml四颈烧瓶中,将0.20g(2.3mmol)在上面(1-4)中合成的推测为2-(环戊二烯基)(锂)-2-(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丙烷的白色固体在氮气气氛下加入10ml己烷中,并将此混合物冷却至-70℃。用注射器向此混合物中慢慢加入0.077ml(0.13g,0.70mmol)TiCl4。将所得溶液慢慢升至室温。该溶液变为肝棕色并沉积出深橙色固体。
将所得反应混合物过滤分离为固体和溶液。将固体每次用10ml己烷处理3次,萃取可溶于己烷饱和烃溶剂中的组分。将这些己烷溶液合并,浓缩至10ml体积,将浓缩的液体在-20℃下冷却并将其静置12小时以沉淀出黄色固体。过滤收集此固体并在减压下干燥。下面给出黄色固体的1H-NMR(CD2Cl2溶剂)数据:δ1.33(s,9H),1.51(s,6H),2.30(s,3H),6.06(t,2H),6.92(t,2H),6.99(s,1H),7.19(s,1H)
1H-NMR数据证实,所得黄色固体为如下结构式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收率为34%。(2)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5mmol三异丁基铝、2.0μmol上面(1)中制备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4.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2.8,[η]为1.13,分子量(Mw)为64,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2.0,熔点为96.1℃。实施例2(1)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5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5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4.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32.8,[η]为0.98,分子量(Mw)为95,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2.8,熔点为110.5℃。实施例3(1)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5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5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乙基铝、1.0μmol实施例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6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9.9×105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18.0,[η]为1.20,熔点为120.8℃。实施例4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70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3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按所含的铝原子计5.0mmol甲基铝氧烷(由Tosoh-Akzo K.K.制造,MMAO-3A)和1.0μmol实施例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6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7.7×105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8.6,熔点为82.3℃。实施例5(1)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70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3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将按所含的铝原子计0.5mmol甲基铝氧烷(由Tosoh-Akzo K.K.制造,MMAO-3A)投入反应器中,然后将预先相互接触的1.0μmol实施例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按所含的铝原子计0.5mmol甲基铝氧烷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6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5.5×105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32.4,[η]为1.99,熔点为82.0℃。实施例6(1)合成过渡金属配合物(1-1)合成1-溴-2甲氧基苯
在装有搅拌器的50-ml四颈烧瓶中,将1.03g(5.92mmol)1-溴-2-苯酚在氮气气氛下溶于20ml乙腈中,接着向其中加入0.51g(9.07mmol)氢氧化钾。然后用注射器将1.90ml(4.33g,30.5mmol)碘代甲烷慢慢加入其中,并将所得反应混合物搅拌12小时。然后用蒸发器蒸出溶剂,并将20ml己烷加入所得残余物中萃取己烷可溶物。重复萃取3次。从所得萃取物中除去溶剂得到0.97g浅黄色油。收率为89%。下面给出该油的1H-NMR(CD2Cl2溶剂)数据:
δ3.89(s,3H),6.7-7.7(m,4H)
1H-NMR数据证实,该浅黄色油为1-溴-2-甲氧基苯。(1-2)合成2-(环戊二烯基)(锂)-2-(2-甲氧基苯基)丙烷。
在装有搅拌器的100-ml四颈烧瓶中,将4.50g(24.1mmol)上面(1-1)中合成的1-溴-2-甲氧基苯在氮气气氛下溶于20ml干燥乙醚中,并将此溶液冷却至-70℃。向此溶液中慢慢加入24.0mol n-BuLi(14.8ml浓度为1.62mol/l n-BuLi己烷溶液)并将所得液体在-70℃下搅拌2小时。向该反应液体中进一步加入溶于10ml乙醚中的2.64g(24.9mmol)6,6-二甲基亚甲基环戊二烯,然后将所得混合物慢慢升至室温,由此沉淀出白色固体,然后过滤收集此白色固体。将获得的白色固体每次用10ml己烷洗涤3次,然后在减压下干燥,得到4.0g白色粉末。
将少部分白色粉末用稀盐酸水解。下面给出如此获得的有机物质的1H-NMR(C6D6溶剂)数据:δ1.66(s,3H),1.75(s,3H),3.26(s,3H),5.9-7.5(m,9H)
1H-NMR数据证实,该水解获得的有机物质为2-环戊二烯基-2-(1-甲氧基苯基)丙烷,因此推测白色粉末为2-(环戊二烯基)(锂)-2-(2-甲氧基苯基)丙烷。收率为75%。(1-3)合成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在装有搅拌器的50ml四颈烧瓶中,将0.20g(0.92mmol)在上面(1-2)中合成的推测为2-(环戊二烯基)(锂)-2-(2-甲氧基苯基)丙烷的白色粉末溶于15ml己烷中,并将此混合物冷却至-70℃。用注射器向此混合物中慢慢加入0.10ml(0.17g,0.91mmol)TiCl4在5ml己烷中的溶液。将所得溶液慢慢升至室温。该溶液变为浅棕色并沉淀出棕色固体。将所得反应混合物过滤分离为溶液和固体。将固体每次用10ml己烷萃取3次,萃取可溶于己烷饱和烃溶剂中的组分。将这些己烷溶液合并,浓缩至10ml体积,将浓缩的液体在-20℃下冷却并将其静置12小时以沉淀出黄色固体。过滤收集此固体并在减压下干燥,得到0.10g黄色固体。下面给出该黄色固体的1H-NMR(CD2Cl2溶剂)数据:δ1.62(s,6H),6.17(t,2H),6.80(d,1H),7.00(t,2H),7.20(t,1H),7.21(t,1H),7.58(d,1H)
此外,下面给出13C-NMR(CD2Cl2溶剂)数据:
δ29.8,37.3,114.9,119.8,122.4,125.6,
126.7,127.8,136.5,143.8,16 2.7
1H-NMR和13C-NMR数据证实,所得黄色固体为如下结构式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Figure A9619638200631
(2)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5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5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2.0μmol上面(1)中制备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6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8×106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8.1,[η]为1.08。实施例7(1)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5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5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将0.15mmol三异丁基铝加入反应器中,然后将预先相互接触的2.0μmol实施例6(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0.1mmol三异丁基铝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6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3×106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9.0。实施例8(1)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70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3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30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按所含的铝原子计2.0mmol甲基铝氧烷(由Tosoh-Akzo K.K.制造,MMAO-3A)和2.0μmol实施例6(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2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3×105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7.0,熔点为123.7℃。比较例1(1)聚合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400m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70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3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5.0μmol按WO87/02370和JP-A-5-230133中描述的方法合成的2,2′-硫代双(6-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二氯化钛和15.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6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9×104g/mol钛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6.1,[η1]为3.78,熔点为116.8℃。实施例9
合成1,5-二甲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
向2-溴-4,6-二甲基苯甲醚(10.32g)的无水乙醚溶液(1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9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56.8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将如此获得的黄色溶液冷却至-78℃。向此溶液中滴加入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5.87ml),将所得混合物在1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甲苯从水层中萃取甲苯可溶物,并将获得的甲苯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如此获得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呈黄色油状的1,5-二甲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2.56g,收率22%)。1H NMR(CDCl3)δ1.58(s,6H),2.22(s,3H),2.28(s,3H),2.81-2.97(2H,2.81:m;2.97:m),3.26-3.29(3H,3.26:m;3.29:m),6.08-6.48(m,3H),6.86(d,1H,J=1Hz),6.87(d,1H,J=1Hz)
质谱(EI,m/e)242,227,211,196,177,162,149,136,119,105,91,81,65。实施例10
合成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1,5-二甲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0.727g)的己烷溶液(10ml)中,在0℃下滴加入1.69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95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在避光下在-50℃下向此混合物中加入四氯化钛(0.33ml),将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在室温下进一步搅拌12小时。将如此获得的淤浆过滤,并将滤液浓缩,得到粗产品。将粗产品用己烷重结晶,得到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橙色晶体(0.15g,收率14%)。1H NMR(C6D6)δ0.99(s,6H),2.18(s,3H),2.29(s,3H),5.46(t,2H,J=3Hz),6.30(t,2H,3Hz),6.65(d,1H,J=2Hz),6.95(d,1H,J=2Hz)实施例11
合成1-苯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
向2-溴-6-苯基苯甲醚(14.00g)的无水乙醚溶液(1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9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63.9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将如此获得的黄色溶液冷却至-78℃。向此溶液中滴加入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6.51ml),将所得混合物在1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甲苯从水层中萃取甲苯可溶物,并将获得的甲苯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如此获得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1-苯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黄色油状物(6.60g,收率43%)。
1H NMR(CDCl3)δ1.66(s,6H),2.82-2.96(m′
5H),6.07-6.45(m,3H),7.05-7.60(m,8H)
质谱           (EI,m/e)290,275,260,210,183,
165,152,115,91,77实施例12
合成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1-苯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1.45g)的己烷溶液(20ml)中,在0℃下滴加入1.69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08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在避光下在-50℃下向此混合物中加入四氯化钛(0.55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进一步搅拌12小时。将如此获得的淤浆过滤,并将滤液浓缩,得到粗产品。将粗产品用己烷重结晶,得到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橙色晶体(0.46g,收率23%)。1H NMR(C6D6)δ1.20(s,6H),5.39(t,2H,J=3Hz),6.26(t,2H,J=3Hz),7.00-7.20(m,5H)′7.26(dd,1H,J=2 and 8Hz),7.40(t,1H,J=8Hz),7.75(dd,1H,2 and 8Hz)实施例13
合成1-叔丁基-3-[1-(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
向2-溴-6-叔丁基-4-甲基苯甲醚(3.86g)的无水乙醚溶液(3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9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7.8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获得黄色溶液。将此黄色溶液冷却至-78℃,然后向此溶液中滴加入2-叔丁基-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2.43g)的无水乙醚溶液(10ml),将所得混合物在1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甲苯从水层中萃取甲苯可溶物,并将如此获得的甲苯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形成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如此获得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1-叔丁基-3-[1-(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黄色油状物(1.80g,收率35%)。1H NMR(CDCl3)δ1.06-1.19(m,15H),1.37-1.38(9H;1.37:s;1.38:s),2.31(s,3H),2.76-2.90(2H;2.76:m;2.90:m),3.24-3.26(3H;3.24:s;3.26:s),5.7 2-6.26(m,2H),7.06(d,  1H,J=1Hz),7.10(d,1H,J=1Hz)实施例14
合成异亚丙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1-叔丁基-3-[1-(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0.202g)的己烷溶液(3ml)中,在0℃下滴加入1.63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0.55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在避光下在-50℃下向此混合物中加入四氯化钛(0.066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搅拌12小时。将如此获得的淤浆过滤,并将滤液浓缩,得到粗产品。将粗产品用己烷重结晶,得到异亚丙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橙色晶体(0.040g,收率15%)。1H NMR(C6D6)δ1.27(s,3H),1.35(s,9H),1.40(s,3H),1.64(s,9H),2.27(s,3H),5.01(t,1H,J=3Hz),6.41(t,1H,J=3Hz),6.52(t,1H,J=3Hz),7.11(d,1H,J=2Hz),7.14(d,1H,J=2Hz)实施例15
合成1-叔丁基-3-[1-(3-甲基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
在氮气气氛下,将1.69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00ml)在-78℃下滴加入2-溴-6-叔丁基-4-甲基苯甲醚(20.97g)的无水乙醚溶液(300ml)中,将所得混合物在1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将所得黄色溶液冷却至-78℃。向此溶液中滴加入2-甲基-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9.78g)的无水乙醚溶液(20ml),将所得混合物在1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甲苯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甲苯可溶物,并将如此获得的甲苯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如此获得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1-叔丁基-3-[1-(3-甲基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黄色油状物(3.27g,收率13%)。1H NMR(CDCl3)δ1.37-1.39(9H;1.37:s;1.38:s;1.39:s),1.59-1.61(6H;1.56:s;1.60:s;1.61:s),1.98(m,3H),2.30(s,3H),2.70-2.84(m,2H),3.30-3.35(3H;3.30:s;3.31:s;3.35:s),5.75-6.19(m,2H),7.02-7.08(m,2H)
质谱          (EI,m/e)298,283,267,241,227,219,189,179,161,147,121,105,91,57实施例16
合成异亚丙基(3-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1-叔丁基-3-[1-(3-甲基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0.298g)的己烷溶液(10ml)中,在0℃下滴加入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0.96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在避光下在-50℃下向此混合物中加入四氯化钛(0.11ml),将所得混合物在3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在室温下进一步搅拌12小时。将如此获得的淤浆过滤,并将滤液浓缩,得到异亚丙基(3-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橙色油(0.10g,收率25%)。1H NMR(C6D6)δ1.38(s,3H),1.41(s,3H),1.68(s,9H),2.24(s,3H),2.27(s,3H),5.34(t,1H,J=3Hz),5.72(t,1H,J=3Hz),6.23(t,1H,J=3Hz),7.13(d,1H,J=1Hz),7.14(d,1H,J=1Hz)实施例17
合成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
在氮气气氛下,将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4ml)在-78℃下滴加入2-溴-6-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4-甲基苯甲醚(6.00g)的无水乙醚溶液(80ml)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将所得黄色溶液冷却至-78℃。向此冷却的溶液中滴加入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2.43g)的无水乙醚溶液(10ml),将所得混合物在1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甲苯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甲苯可溶物,并将如此获得的甲苯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黄色油状物(2.80g,收率43%)。1H NMR(CDCl3)δ0.30(s,6H),0.79(s,9H),1.61(s,3H),1.62(s,3H),2.31(s,3H),2.80(d,1H,J=2Hz),2.95(d,1H,J=2Hz),3.19(s,3H),6.10-6.40(m,3H),7.09(d,1H,J=2Hz),7.19(d,1H,J=2Hz)实施例18
合成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1-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1-环戊二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5-甲基苯(1.25g)的己烷溶液(30ml)中,在0℃下滴加入1.69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25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在避光下在-50℃下向此混合物中加入四氯化钛(0.41ml),将所得混合物在3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在室温下进一步搅拌12小时。将如此获得的淤浆过滤,并将滤液浓缩,得到粗产品。将粗产品用己烷重结晶,得到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橙色结晶(0.40g,收率26%)  1H NMR(C6D6)δ0.65(s,6H),1.10(s,9H),1.23(s,6H),2.25(s,3H),5.56(t,2H,J=3Hz),6.31(t,2H,J=3Hz),7.20(d,1H,J=2Hz),7.28(d,1H,J=2Hz)实施例20
合成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按与实施例1(1-4)相同的方式获得的白色固体(0.51g,1.7mmol)的己烷溶液(25ml)中,在-70℃下加入四氯化钛(0.18m1,1.6mmol)。
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3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该溶液变为浅棕色,并沉淀出深橙色产品。
将该反应混合物过滤以收集固体,并用己烷(120ml)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将获得的己烷溶液合并,然后浓缩至体积30ml,冷却至-20℃,并使其静置12小时。过滤收集如此沉淀出的黄色晶体并在减压下干燥,得到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黄色针状晶体(0.40g,收率64%)。1H NMR(CD2Cl2)δ1.33(s,9H),1.51(s,6H),2.30(s,3H),6.06(t,J=2.7Hz,2H),6.92(t,J=2.7Hz,2H),6.99(s,1H),7.19(s,1H)
质谱(CI,m/c)386。实施例21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3.40g)的己烷溶液(25ml)中,在-10℃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7.46ml),并将所得混合物在-10℃下搅拌30分钟。
向上面获得的混合物中,在1分钟内滴加入二氯二甲基硅烷(1.75g),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接着搅拌2小时,然后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向获得的残余物中加入己烷(10ml),将混合物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获得(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浅黄色油(纯度80%)(3.50g,收率78%)。
质谱(EI,m/e)296,281,253,245,220,205,189,161,145,
128,115,93,75,41实施例22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四甲基环戊二烯(1.55g)的四氢呋喃溶液(50ml)中,在-10℃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7.87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然后搅拌3小时,接着冷却至-10℃。
向上面获得的混合物中,在1分钟内滴入冷却至-10℃的(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基苯)氯代二甲基硅烷(纯度80%,3.50g)的四氢呋喃溶液(25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然后搅拌20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与水(50ml)混合,并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将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50ml)洗涤,然后蒸出溶剂,得到浅黄色油状(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纯度58%)(4.52g,收率72%)。1H NMR(CDCl3)δ0.13(s,6H),1.42(s,9H)′1.69(s,6H),1.79(s,6H),2.28(s,3H),3.42(s,1H),4.40(dt,2H,J=2,2Hz),5.28(dq,1H,J=2,11Hz),5.54(dq,1H,J=2,17Hz),5.99(ddt,1H,J=2,11,17Hz),7.03(d,1H,J=2Hz),7.17(d,1H,J=2Hz)
质谱(EI,m/e)382,341,261,162,121,41实施例23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33.98g)的四氢呋喃溶液(5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76.92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
在温度保持-20℃或更低下,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3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氯二甲基硅烷(100g)的己烷溶液(200ml)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然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中,在-78℃下在30分钟内向该溶液中滴加入由四甲基环戊二烯(14.67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和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76.92ml)制备的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如此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24.4g,收率53%)。实施例24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在室温下,向镁(0.80g)、碘(0.05g)和四氢呋喃(200ml)的混合物中加入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0.10g),并将所得混合物在50℃下搅拌1小时。
在60℃下,向上面获得的混合物中,在6小时内滴加入含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8.10g)和二氯二甲基硅烷(10.9g)的甲苯溶液(20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
在减压下从上面获得的混合物中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然后将四氢呋喃(100ml)加入该残余物中,并冷却至-78℃。向所得混合物中,在-78℃下在5分钟内滴加入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3.71g)的四氢呋喃悬浮液(100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5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与水(100ml)混合,并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汽提出有机层中的溶剂,得到(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浅黄色油状物(纯度45%)(9.70g,收率39%)。实施例25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含(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0.96g)和三乙胺(0.70ml)的氯苯溶液(10ml)中,在-78℃下滴加入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61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再搅拌6小时。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冷却至-78℃并向其中加入四氯化钛(0.276ml)的氯苯溶液(3ml)。将所得混合物在避光下在3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小时,之后在1小时内升至120℃并搅拌35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过滤,从滤液汽提出溶剂,得到红棕色固体。将该固体用己烷-甲苯溶剂混合物重结晶,得到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红色针状晶体(0.58g,收率50%)。实施例26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0.28g)的甲苯溶液(8ml)中,在-78℃下滴加入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0.70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再搅拌12小时。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冷却至-78℃并向其中加入四氯化钛(0.080ml)的氯苯溶液(2ml)。将所得混合物在避光下在3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小时,接着在1小时内升至90℃并搅拌10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过滤,从滤液汽提出溶剂,得到红棕色固体。将该固体用己烷-甲苯溶剂混合物重结晶,得到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红色针状晶体(0.14g,收率42%)。实施例27
合成(环戊二烯基)(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
向2-溴-4,6-二甲基苯甲醚(6.45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7.5ml),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78℃下在10分钟内滴加入二甲基二氯硅烷(19.36g)的己烷溶液(2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并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甲基二氯硅烷。
将所得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30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2.0M环戊二烯基钠的四氢呋喃溶液(15.0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环戊二烯基)(2-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无色油状物(4.30g,收率33%)。1H NMR(CDCl3)δ0.17(s,6H),2.05(s,3H),2.31(s,3H),3.65-3.80(m,2H),3.77(s,3H),5.98-6.45(m,3H),7.12(d,1H,J=3Hz),7.22(d,1H,J=3Hz)实施例28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基硅烷
向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7.72g)的四氢呋喃溶液(2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7.5ml),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78℃下在15分钟内滴加入二苯基二氯硅烷(7.60g)的己烷溶液(200ml)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并在减压下蒸出溶剂。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30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2.0M环戊二烯基钠的四氢呋喃溶液(15.0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环戊二烯基)二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3.59g,收率28%)。1H NMR(CDCl3)δ1.38(s,9H),2.21(s,3H),3.21(s,3H),4.17(d,1H,J=6Hz),4.60(d,1H′J=14Hz),6.35-6.78(m,3H),6.98(d,1H,J=2Hz),7.01(d,1H,J=2Hz),7.20-7.68(m,10H)
质谱(EI,m/e)424,359,283,183,105实施例29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23.16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12.5ml),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3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甲基二氯硅烷(58.1g)的己烷溶液(2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并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由甲基环戊二烯(7.21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和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57.69ml)制得的甲基环戊二烯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18.05g,收率64%)。1H NMR(CDCl3)δ0.16-0.49(6H;0.16:s;0.18:s;0.48:s;0.49:s),1.39-1.42(9H;1.39:s;1.42:s),2.04-2.08(3H;2.04:s;2.08:s),2.31-2.32(3H;2.31:s;2.32:s),2.97-3.05(m,1H),3.61-3.78(3H;3.61:s;3.78:s),5.98-6.73(m,3H),6.82(d,1H,J=2Hz),7.20(d,1H,J=2Hz)实施例30
合成(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
向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23.16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12.5ml),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3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甲基二氯硅烷(58.1g)的己烷溶液(2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在30分钟内滴加入由叔丁基环戊二烯(11.00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和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57.69ml)制得的叔丁基环戊二烯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18.94g,收率59%)。1H NMR(CDCl3)δ0.08-0.43(6H;0.08:s;0.13:s;0.42:s;0.43:s),1.12-1.13(9H;1.12:s;1.13:s),1.33-1.36(9H;1.33:s;1.36:s),2.22-2.25(3H;2.22:s;2.25:s),2.97-3.61(1H;2.97:s;3.61:s),3.71(3H,s),5.99-6.70(m,3H),7.05(d,1H,J=2Hz),7.13(d,1H,J=2Hz)实施例31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1H-茚-1-基)二甲基硅烷
向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23.16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12.5ml),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3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甲基二氯硅烷(58.1g)的己烷溶液(2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在15分钟内滴加入由茚(10.45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和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57.69ml)制得的茚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1H-茚-1-基)二甲基硅烷无色油状物(23.63g,收率75%)。1H NMR(CDCl3)δ0.03(s,3H),0.14(s,3H),1.44(s,9H),2.29(s,3H),3.45(d,1H,J=1Hz),3.81(s,3H),6.57(dd,1H,J=2,5Hz),6.89(dd,1H,J=2,5Hz),7.03(d,1H,J=2Hz),7.20(d,1H,J=2Hz),7.04-7.50(m,4H)实施例32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
向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7.72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7.5ml),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搅拌3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1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氯二甲基硅烷(19.36g)的己烷溶液(1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15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由芴(4.99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和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8.25ml)制得的芴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四氢呋喃-己烷溶剂混合物重结晶,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甲基硅烷无色晶体(6.82 g,收率57%)。1H NMR(CDCl3)δ0.21(s,6H),1.50(s,9H),2.33(s,3H),3.82(s,3H),4.40(s,1H),6.99  (d,1H,J=2Hz),7.29(d,1H,J=2Hz),7.12-7.38(m,6H),7.82(d,2H,J=8Hz)实施例33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苯基硅烷
向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5.24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5.0ml),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1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苯基二氯硅烷(5.06g)的己烷溶液(1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15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由芴(3.32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和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2.5ml)制得的芴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戊烷重结晶,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9H-芴-9-基)二苯基硅烷无色晶体(4.31g,收率40%)。1H NMR(CDCl3)δ1.46(s,9H),2.23(s,3H),3.39(s,3H),4.92(s,1H),7.00(dt,2H,J=1,7Hz),7.10(d,1H,J=1Hz),7.14(d,4H,J=8Hz),7.19(d,1H,J=1Hz),7.21-7.30(m,10H),7.52(d,2H,J=8Hz)
质谱(EI,m/e)524,359,282,177,165,77实施例34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1-溴-3-叔丁基-2-甲氧基甲氧基-5-甲基苯(11.48g)的四氢呋喃溶液(3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5.0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温度不高于-20℃下在3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甲基二氯硅烷(5.16g)的己烷溶液(2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由四甲基环戊二烯(4.88g)的四氢呋喃溶液(300ml)和1.60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5.0ml)制得的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5.60g,收率36%)。1H NMR(CDCl3)δ0.13(s,6H),1.39(s,9H),1.69(s,6H),1.78(s,6H),2.29(s,3H),3.43(s,1H),4.40(dd,2H,J=2,2Hz),5.27(ddd,1H,J=2,2,9Hz),5.53(ddd,1H,J=2,2,17Hz),6.03(ddddd,1H,J=2,2,2,9,17Hz),7.03(d,1H,J=2Hz),7.17(d,1H,J=2Hz)实施例35
合成(2-苄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2-苄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29.30g)的四氢呋喃溶液(3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51.28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温度不高于-20℃下在3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甲基二氯硅烷(100g)的己烷溶液(15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由四甲基环戊二烯(9.78g)的四氢呋喃溶液(500ml)和1.5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51.28ml)制得的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苄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17.6g,收率51%)。1H NMR(CDCl3)δ0.01(s,6H),1.33(s,9H),1.52(s,6H),1.67(s,6H),2.24(s,3H),3.32(s,1H),4.94(s,2H),6.99(d,1H,J=2Hz),7.13(d,1H,J=2Hz),7.21(dd,2H,J=7,7Hz),7.29(dt,1H,J=1,7Hz),7.40(dd,2H,J=1,7Hz)
质谱(EI,m/e)432,341,311,295,255,91,57实施例36
合成(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将3-叔丁基-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1-溴-5-甲基苯(0.715g)的四氢呋喃溶液(10ml)冷却至-78℃,然后向其中加入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28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氯化物(0.429g),并将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0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10ml)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乙酸乙酯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乙酸乙酯可溶物。将获得的乙酸乙酯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然后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黄色油状物(0.30g,收率34%)。1H NMR(CDCl3)δ0.21(s,12H),0.67(s,9H),1.38(s,9H),1.85(s,6H),2.10(s,6H),2.28(s,3H),3.32(s,1H),6.91(d,1H,J=2Hz),7.05(d,1H,J=2Hz)
质谱(EI,m/e)456,399,326,223,178,147,133,105,57实施例37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17.00g)的四氢呋喃溶液(2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6.2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温度低于-20℃下在15分钟内滴加入-78℃的溶于己烷(100ml)中的二甲基二氯硅烷(50.0g)溶液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75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2M环戊二烯基钠四氢呋喃溶液(30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7.3g,收率37%)。1H NMR(CDCl3)δ0.19(s,6H),1.45(s,9H),2.36(s,3H),3.11(s,1H),4.43(dt,2H,J=2′5Hz),5.31(dq,1H,J=2,11Hz),5.57(dq,1H′J=2,17Hz),6.07(ddt,1H,J=5,11,17Hz),6.40-6.70(m,4H),7.16(d,1H,J=2Hz),7.22(d,1H,J=2Hz)
质谱(EI,m/e)326,311,285,220,41实施例38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1.62g)的甲苯溶液(15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99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将所得混合物冷却至-78℃,并向其中加入四氯化钛(0.545ml)的甲苯溶液(5ml)。将所得混合物在避光下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搅拌12小时。
将如此获得的反应混合物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得到红棕色固体。将该固体用己烷-甲苯溶剂混合物重结晶,得到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红色针状晶体(0.72g,收率36%)。1H NMR(C6D6)δ0.27(s,6H),1.63(s,9H),2.21(s,3H),6.09(t,2H,J=2Hz),6.65(t,2H,J=2Hz),7.08(d,1H,J=2Hz),7.21(d,1H,J=2Hz)实施例39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17.00g)的四氢呋喃溶液(2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6.2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温度不超过-20℃下在15分钟内滴加入-78℃的溶于己烷(100ml)中的二氯二甲基硅烷(50.0g)溶液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的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如此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75ml)中,向所得溶液中在-78℃下滴加入由5-异亚丙基环戊-1,3-二烯(6.37g)的四氢呋喃溶液(250ml)和1.05M甲基锂-乙醚溶液(57.2ml)制得的叔丁基环戊二烯基锂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6.58g,收率29%)。1H NMR(CDCl3)δ0.17-0.55(6H;0.17:s;0.22:s;0.54:s;0.55:s),1.22-1.23(9H;1.22:s;1.23:s),1.43-1.46(9H;1.43:s;1.46:s),2.34-2.36(3H;2.34:s;2.36:s),3.08-3.76(1H;3.08:s;3.76:s),4.27-4.60(m,2H),5.30-5.62(m,2H),6.08-6.12(m,1H),6.20-6.60(m,3H),7.17(d,1H,J=2Hz),7.23(d,1H,J=2Hz)
质谱(EI,m/e)382,325,261,203,172,41实施例40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硅烷(1.53g)的甲苯溶液(15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41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将所得混合物冷却至-78℃,并向其中加入四氯化钛(0.440ml)甲苯溶液(5ml),将所得混合物在避光下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进一步搅拌12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过滤,并从滤液汽提出溶剂,得到红棕色固体。将该固体用己烷-甲苯溶剂混合物重结晶,得到二甲基甲硅烷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橙色晶体(0.09g,收率5%)。1H NMR(C6D6)δ0.36(s,3H),0.40(s,3H),1.38(s,9H),1.65(s,9H),2.24(s,3H),5.73(dd,1H,J=2,3Hz),6.79(dd,1H,J=2,3Hz),6.82(dd,1H,J=2,3Hz),7.15(d,1H,J=2Hz),7.25(d,1H,J=2Hz)实施例41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5.6g)的四氢呋喃溶液(5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5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2.5ml),并将所得混合物在-78℃下搅拌1.5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3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氯二甲基硅烷(12.1g)的己烷溶液(25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24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四氢呋喃(50ml)加入上面获得的混合物中,然后在-78℃下在1分钟内向其中加入甲基环戊二烯基锂(3.0g)的四氢呋喃溶液(30ml),接着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3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水(40ml)混合,并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从有机层汽提出溶剂,并将所得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浅黄色油状物。预定产品的收率为33%。1H NMR(C6D6)δ0.08-0.09(3H;0.08:s;0.09:s)′  0.39-0.41(3H;0.39:s;0.41:s),1.32-1.51(9H;1.32:s;1.36:s;1.39:s;1.51:s),1.96-2.03(3H;1.96:s;1.99:s;2.03:s),2.24-2.27(3H;2.24:s;2.27:s),2.90-3.68(1H;2.90:s;2.98:s;3.68:s),4.17-4.50(2H;4.17:m;4.33:s;4.50:d,J=5Hz),5.22(d,1H,J=10Hz),5.48(d,1H,J=17Hz),5.79-5.98(m,1H),6.14(d,1H,J=10Hz),6.38(d,1H),7.07-7.16(m,3H)
质谱(EI,m/e)340,325,298,283,245,221,205,189,159,
145,120,91,75,61,41实施例42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0.75g)的己烷溶液(1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2.1ml),将所得混合物经2小时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在室温下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甲苯(25ml),然后加入四氯化钛(0.40g)。将所得混合物在避光下在75℃下搅拌24小时。
将如此获得的反应混合物过滤,并将滤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得到黑色焦油。将该焦油用己烷(5ml)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从如此获得的己烷溶液汽提出溶剂,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深红色焦油(0.3g,收率33%)。1H NMR(C6D6)δ0.24-0.34(6H;0.24:s;0.32:s;0.33:s;0.34:s),1.58-1.64(9H;1.58:s;1.59:s;1.62:s;1.69:s),2.15-2.26(6H;2.15:s;2.19:s;2.21:s;2.24:s;2.26:s),5.81(s,1H),6.14(t,1H,J=2Hz),6.46(t,1H,J=2Hz),7.12(d,1H,J=1Hz),7.24(d,1H,J=1Hz)实施例43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茚基)二甲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18.9g)的四氢呋喃溶液(15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5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40.4ml),并将所得混合物在-78℃下搅拌2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5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氯二甲基硅烷(12.1g)的己烷溶液(8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24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四氢呋喃(150ml)加入上面获得的混合物中,将所得混合物冷却至-78℃,然后在3分钟内向其中滴加入茚基锂(8.2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5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水(100ml)混合,并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从有机层汽提出溶剂,得到油。将该油用硅胶柱色谱处理,得到异构体混合物形式的(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茚基)二甲基硅烷黄色油状物(11.0g,纯度94%)。预定产品的收率为43%。1H NMR(C6D6)δ0.09(s,3H),0.55(s,3H),1.32-1.41(9H;1.32:s;1.41:s),2.28-2.29(3H;2.28:s;2.29:s),3.40(s,1H),4.03(s,1H),4.15(t,1H,J=2Hz),4.39(dd,2H,J=2.2Hz),5.05-5.24(1H,5.05:s;5.08:s;5.18:s;5.24:d,J=9Hz),5.51(d,1H,J=17Hz),5.69-6.08(m,1H),6.54(dd,1H,J=2.6Hz),6.80-7.50(m,5H)
质谱(EI,m/e)340,325,298,283,245,221,205,189,159,
145,120,91,75,61,41实施例44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在室温下向(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茚基)二甲基硅烷(2.2g)的甲苯溶液(20ml)中加入三乙胺(1.5g)。将所得混合物冷却至-30℃,并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4.8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在室温下向所得混合物中滴加入四氯化钛(1.35ml)。将所得混合物在避光下在95℃下搅拌24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过滤,用甲苯(15ml)洗涤所得固体,并从滤液汽提出溶剂,得到红黑色油(2.9g)。将戊烷(10ml)加入该油中,并在减压下干燥不溶部分,得到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红棕色粉末(0.25g,收率11%)。1H NMR(C6D6)δ0.45(s,3H),0.50(s,3H),1.44(s,9H),2.27(s,3H),6.69-6.75(m,2H),6.78-6.80(1H;6.79:d,J=1Hz;6.80:d,J=1Hz),6.92-6.98(m,1H),7.15(s,1H),7.23(dd,2H,J=2.6Hz),7.57(dt,1H,J=9.1Hz)实施例45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9H-芴-9-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17.00g)的四氢呋喃溶液(2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6.2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1小时。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温度低于-20℃下在15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甲基二氯硅烷(50.0g)的己烷(100ml)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75ml)中。在-78℃下向该溶液中滴加入由芴(9.97g)的四氢呋喃溶液(250ml)和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6.2ml)制得的芴基锂。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所得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9H-芴-9-基)硅烷无色油状物(12.04g,收率47%)。  1H NMR(CDCl3)δ0.10(s,6H),1.56(s,9H),2.40(s,3H),4.51(s,1H),4.52(dt,2H,J=2,4Hz),5.37(dq,1H,J=2,8Hz),5.63(dq,1H,J=2,17Hz),6.14(ddt,1H,J=4,8,17Hz),7.08(d,1H,J=2Hz),7.23(d,1H,J=2Hz),7.23(dd,2H,J=7,8Hz),7.39(dd,2H,J=7,8Hz),7.40(d,2H,J=7Hz),7.92(d,2H,J=8Hz)实施例46
合成2-烯丙氧基-1-溴-3,5-二甲基苯
向0℃的2-溴-4,6-二甲基苯酚(88.02g)-乙腈(500ml)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钾(30.0g),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2小时,得到蓝色溶液。将烯丙基溴(100g)在温度不高于10℃下滴加入该蓝色溶液中,将该混合物升至室温,然后搅拌6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烯丙氧基-1-溴-3,5-二甲基苯无色油状物(85.73g,收率81%)。1H NMR(CDCl3)δ2.24(s,3H),2.27(s,3H),4.40(dt,2H,J=1,6Hz),5.27(dq,1H,J=1,10Hz),5.43(dq,1H,J=2,17Hz),6.13(ddt,1H,J=6,10,17Hz),6.91(dd,1H,J=1,1Hz),7.19(dd,1H,J=1,1Hz)实施例47
合成(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5-二甲基苯(24.10g)的四氢呋喃溶液(20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60.24ml),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20分钟。
将上面获得的混合物在温度低于-20℃下在30分钟内滴加入-78℃的二氯二甲基硅烷(100.0g)的己烷(100ml)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中。在-78℃下向该溶液中滴加入由四甲基环戊二烯(12.22g)的四氢呋喃溶液(400ml)和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60.24ml)制得的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溶液。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烯丙氧基-3,5-二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18.8g,收率56%)。1H NMR(CDCl3)δ0.10(s,6H),1.70(s,6H),1.80(s,6H),2.27(s,3H),2.28(s,3H),3.40(s,1H),4.41(dt,2H,J=2,5Hz),5.28(dq,1H,J=2,11Hz),5.41(dq,1H,J=2,17Hz),6.12(ddt,1H,J=5,11,17Hz),6.94(d,1H,J=2Hz),7.02(d,1H,J=2Hz)
质谱(EI,m/e)340,299,219,178,41实施例48
合成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
在0℃下向2-溴-4-甲基-6-叔丁基苯酚(43.8g)-乙腈(250ml)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钾(13.2g),并将所得混合物搅拌2小时,得到蓝色溶液。将烯丙基溴(65g)在温度不高于10℃下滴加入该蓝色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然后搅拌6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无色油状物(46.07g,收率90%)。1H NMR(CDCl3)δ1.38(s,9H),2.27(s,3H),4.57(dt,2H,J=2,5Hz),5.29(dq,1H,J=2,11Hz),5.49(dq,1H,J=2,17Hz),6.13(ddt,1H,J=5,11,17Hz),7.07(d,1H,J=2Hz),7.25(d,1H,J=2Hz)实施例49
合成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
在10℃下向85%氢氧化钾(76.61g)和甲基异丁基酮(1000ml)的混合物中在2小时内加入2-溴-6-叔丁基-4-甲基苯酚(230.98g),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5℃下搅拌1小时。在10℃下向所得深蓝色混合物中加入烯丙基溴(133.07g),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5℃下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水(500ml)混合,并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将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在减压下从干燥有机层中蒸馏出溶剂,并蒸馏残余物,得到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无色油状物(245.25g,收率91%)。沸点                  74-75℃(0.08mmHg)1H NMR(CDCl3)δ1.38(s,9H),2.27(s,3H)′4.57(dt,2H,J=2,5Hz),5.29(dq,1H,J=2,11Hz),5.49(dq,1H,J=2,17Hz),6.13(ddt,1H,J=5,11,17Hz),7.07(d,1H,J=2Hz),7.25(d,1H,J=2Hz)
质谱(EI,M/e)282,269,241,226,203,162,147,122,91,41实施例50
合成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
在50℃下向85%氢氧化钾(1.82g)、四正丁基溴化铵(0.040g)和甲苯的混合物(30ml)中在搅拌下滴加入2-溴-6-叔丁基-4-甲基苯酚(6.08g)和烯丙基溴(3.38g)。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50℃下搅拌3小时。
冷却至25℃后,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水混合,并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将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用内标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显示,已形成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基苯(收率93%,按使用的2-溴-6-叔丁基-4-甲基苯酚计)。实施例51
合成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氧基苯
在10℃下向85%氢氧化钾(4.57g)和甲基异丁基酮(30ml)的混合物中加入2-溴-6-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16.02g),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5℃下搅拌1小时。在10℃下向所得深蓝色溶液中加入烯丙基溴(8.47g),并将所得混合物在25℃下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水混合,并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将所得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在减压下从干燥有机层中蒸馏出溶剂,并蒸馏残余物,得到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氧基苯浅黄色油状物(15.80g,收率85%)。B.p.    115-117℃(0.8mmHg)
    1H NMR(CDCl3)δ1.38(s,9H),3.76(s,3H),
    4.55(dt,2H,J=2,5Hz),5.29(dq,1H,J=2,
    11Hz),5.48(dq,1H,J=2,17Hz),6.13(ddt,1H,
    J=5,9,17Hz),6.86(d,1H,J=3Hz),6.95(d,
    1H,J=3Hz)
质谱(EI,m/e)300,257,178,138,91,44实施例52
合成(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2-烯丙氧基-1-溴-3-叔丁基-5-甲氧基苯(8.98g)的己烷溶液(90ml)中,在-78℃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8.07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30℃并搅拌1小时。将所得混合物冷却至-78℃,然后向其中加入二氯二甲基硅烷(4.26g),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3小时,随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获得的混合物溶于四氢呋喃(50ml)中,将所得溶液在-78℃下滴加入四甲基环戊二烯锂(3.84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中。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2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物与氯化铵水溶液混合,然后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用己烷处理水层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并将获得的己烷溶液与上述有机层合并,得到有机溶液。将该有机溶液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的有机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硅胶柱色谱(洗脱溶剂:己烷)处理,得到(2-烯丙氧基-3-叔丁基-5-甲氧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无色油状物(5.00g,收率42%)。1H NMR(CDCl3)δ0.14(s,6H),1.39(s,9H),1.70(s,6H),1.78(s,6H),3.42(s,1H),3.80(s,3H),4.39(dt,2H,J=2,2Hz),5.27(dq,1H,J=2,11Hz),5.53(dq,1H,J=2,17Hz),6.03(ddt,1H,J=2,11,17Hz),6.75(d,1H,J=3Hz),6.93(d,1H,J=3Hz)
质谱(EI,m/e)399,261,236,221,162,147,75实施例53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3-叔丁基-2-烯丙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117.5g,纯度85%)的己烷溶液(1170ml)中,在室温下滴加入1.6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340ml),将所得混合物升至室温并搅拌12小时。除去上层清液,然后在室温下将甲苯(1400ml)和四氯化钛(61g)加入剩余的反应液体中,将所得混合物在避光下在95℃下搅拌10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过滤,用甲苯(500ml)洗涤所得固体,将滤液和洗涤液合并,并蒸出溶剂,得到红黑色焦油。将甲苯(250ml)和己烷(1150ml)加入该焦油中,将所得混合物加热至65℃形成溶液,然后将其在-20℃下静置24小时。过滤收集形成的沉淀物,用己烷(80ml)洗涤,并在减压下干燥得到红色固体。将该固体用甲苯(240ml)和己烷(720ml)的溶剂混合物重结晶,得到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红色针状晶体(29.1g,收率22.6%)。实施例54
合成(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
向1-溴-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39.0g)的四氢呋喃(100ml)溶液中,在-70℃下滴加入1.68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71.4ml),将所得混合物在-70℃下搅拌2小时。
将上面制得的混合物在-70℃下滴加入二氯二甲基硅烷(66.1ml)的四氢呋喃(70ml)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
从反应混合物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己烷(70ml)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从该己烷溶液中蒸出溶剂,得到浅黄色(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40.0g,收率99%)。1H NMR(CDCl3)δ0.34(s,9H),0.60(s,6H),1.28(s,9H),1.41(s,9H),7.25(d,J=2.6Hz,1H),7.38(d,J=2.6Hz,1H)
质谱(EI,m/e)370,355,313,247,167实施例55
合成(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
向环戊二烯基锂(2.20g)的四氢呋喃溶液(100ml)中,在-70℃下滴加入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9.83g)的四氢呋喃(50ml)溶液,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
从反应混合物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从所得己烷溶液汽提出溶剂,得到浅黄色(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环戊二烯基二甲基硅烷(10.43g,收率98%)。1H NMR(CDCl3)δ0.28(s,6H),0.35(s,9H),1.29(s,9H),1.42(s,9H),6.57(s,1H),7.22(s,1H),7.24(s,2H),7.34(s,1H),7.39(s′2H)
质谱(EI,m/e)400,385,326,311,298,247,215实施例56
合成(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锂(0.85g)的四氢呋喃溶液(20ml)中,在-70℃下滴加入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1.86g)的四氢呋喃溶液(15ml)。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
从反应混合物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从该己烷溶液中蒸出溶剂,得到(3,5-二叔丁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浅黄色油状物(2.0g,收率84%)。1H NMR(CDCl3)δ0.11(s,9H),0.30(s,9H),0.37(s,6H),1.31(s,9H),1.33(s,9H),6.45(m,1H),7.25(s,1H),7.28(m,2H),7.37(s,1H),7.41(s,1H)
质谱(EI,m/e)472,457,417,397,382,369,327,310,147,73实施例57
合成(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
向由1-溴-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24.18g)和四氢呋喃(180ml)组成的混合物中,在-60℃下在30分钟内滴加入1.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54.2ml),将所得混合物在-40℃下保持3.75小时。
将上面制得的混合物在-60℃下滴加入由二氯二甲基硅烷(49.5g)和四氢呋喃(180ml)组成的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5小时,然后在减压下蒸出溶剂和过量二氯二甲基硅烷。
将上面获得的反应混合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将获得的己烷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得到(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白色粉末(24.7g,收率98%)。1H NMR(CDCl3)δ0.35(s,9H),0.62(s,6H),1.42(s,9H),2.28(s,3H),7.06(s,1H),7.19(s,1H)
质谱(EI,m/e)328,313,271,205,167,93,73实施例58
合成(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向(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锂(1.43g)的四氢呋喃溶液(20ml)中,在-70℃下滴加入含(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59g)和四氢呋喃(15ml)的溶液,接着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2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从获得的己烷溶液汽提出溶剂,得到(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浅黄色油状物(2.9g,收率86%)。1H NMR(CDCl3)δ0.14(s,9H),0.25(s,9H),0.34(s,6H),1.28(s,9H),1.42(s,3H),6.45(s,1H),7.23(s,1H),7.25(s,2H),7.34(s,  1H),7.39(s,1H)
质谱(CI,m/e)430实施例59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在-35℃下,将环戊二烯基锂(1.45g)加入由(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5.0g)、四氢呋喃(35ml)和己烷(35ml)组成的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0小时。
在减压下从所得白色悬浮液中蒸出溶剂,并将所得残余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将获得的己烷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黄色油状物(5.07g,收率91%)。1H NMR(CDCl3)δ0.22(s,6H),1.35(s,9H)′2.26(s,3H),3.56(s,3H),5.25(s,1H),5.84(br,1H),5.87(br,1H),6.99(br,2H),7.08(s,1H),7.16(s,1H)
质谱(EI,m/e)300,255,205,179,161,89实施例60
合成(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在-40℃,将由(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2.5g)和四氢呋喃(10ml)组成的溶液滴加入由环戊二烯基锂(0.56g)和四氢呋喃(20ml)组成的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搅拌10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残余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将获得的己烷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得到(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浅黄色油状物(2.5g,收率92%)。
质谱(EI,m/e)358,284,269,213,205,147,95,73实施例61
合成(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在-55℃,将1.6M叔丁基锂己烷溶液(3.15ml)在10分钟内滴加入由1-溴-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1.54g)和四氢呋喃(15ml)组成的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在-45℃下保持45分钟,然后向其中滴加入由氯代二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1.0g)和四氢呋喃(5ml)组成的溶液,并该反应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将该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3天,然后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
将所得混合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将获得的己烷溶液在-40℃下静置过夜,并将如此形成的白色固体干燥,得到(3-叔丁基-5-甲基-2-三甲基甲硅烷氧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浅黄色油状物(0.97g,收率48%)。1H NMR(CDCl3)δ0.01(s,6H),0.42(s,9H),1.50(s,9H),2.01(s,6H),2.10(s,6H),2.33(s,3H),3.59(s,1H),7.11(s,1H),7.23(s,1H)实施例62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
在-40℃下向由四氢呋喃(31.5ml)、己烷(139ml)和3-叔丁基-1-溴-2-甲氧基-5-甲基苯(45g)组成的溶液中,在20分钟内滴加入1.6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15ml)。将所得混合物在-40℃下保持1小时,然后向其中滴加入四氢呋喃(31.5ml)。
将上面制得的混合物在-40℃下滴加入由二氯二甲基硅烷(131g)和己烷(306ml)组成的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搅拌12小时。
在减压下从反应混合物中蒸出溶剂和过量二氯二甲基硅烷,并将该残余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将获得的己烷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浅黄色油状物(41.9g,收率84%)。1H NMR(CDCl3)δ0.68(s,6H),1.32(s,9H),2.23(s,3H),3.70(s,3H),7.20(s,1H),7.21(s,1H)
质谱(EI,m/e)270,255,219,189,145,128,109,93实施例63
合成(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在-35℃下向由(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代二甲基硅烷(5.24g)和四氢呋喃(50ml)组成的溶液中,加入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2.73g),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并在室温下进一步搅拌10小时。
将所得反应混合物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将该残余物用己烷处理以从其中萃取己烷可溶物。将获得的己烷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得到(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黄色油状物(6.69g,收率97%)。1H NMR(C6D6)δ0.31(s,6H),1.49(s,9H),1.81(s,6H),1.89(s,6H),2.22(s,3H),3.60(s,3H),5.23(s,3H),7.23(br,2H)
质谱(EI,m/e)356,299,235,205,179,161,89实施例64
合成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
向由(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10.04g)、甲苯(100ml)和三乙基胺(6.30g)组成的溶液中,在-70℃下滴加入1.63M正丁基锂己烷溶液(19.0ml),将所得混合物在2小时内升至室温,接着在室温下保持12小时。
在氮气气氛下,将所得混合物在0℃下滴加入四氯化钛(4.82g)的甲苯溶液(50ml)中,将所得混合物在1小时内升至室温,然后加热回流10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过滤,从滤液中蒸出溶剂,将所得残余物用甲苯-己烷溶剂混合物重结晶,得到具有如下结构式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柱状橙色晶体(3.46g,收率27%)。1H NMR(CDCl3)δ0.57(s,6H),1.41(s,9H),2.15(s,6H),2.34(s,6H),2.38(s,3H),7.15(s,1H),7.18(s,1H)13C NMR(CDCl3)δ1.25,14.48,16.28,22.47,31.25,36.29,120.23,130.62,131.47,133.86,135.50,137.37,140.82,142.28,167.74
质谱(CI,m/e)458
Figure A9619638201011
实施例65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2.0μmol实施例18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65×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l共聚物,其SCB为25.0,[η1]为0.77,分子量(Mw)为35,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2.1,熔点为94.2℃。实施例66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10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65×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14.7,[η1]为1.67,分子量(Mw)为12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1.3,熔点为110.6℃。实施例67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1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12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8.82×106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18.7,[η1]为0.62,分子量(Mw)为27,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6.7,熔点为106.0℃。实施例68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14中合成的异亚丙基(3-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75×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32.0,[η1]为1.34,分子量(Mw)为69,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9,熔点为82.7℃。实施例69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85ml用作溶剂的环己烷和15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1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25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以其甲苯溶液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180℃下聚合2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36×106g/mol钛·2分钟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33.6,[η1]为1.03,分子量(Mw)为51,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2.0,熔点为87.4℃。实施例70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1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0.5μmol实施例1(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6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7.7,[η1]为0.99,分子量(Mw)为46,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7,熔点为93.4℃。实施例71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5mmol三乙基铝、2.0μmol实施例1(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52×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1.8,[η1]为1.06,分子量(Mw)为52,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8,熔点为99.5℃。实施例72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2.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0.5mmol三异丁基铝和预先与0.5mmol三异丁基铝接触2分钟的2.0μmol实施例1(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4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27×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5.8,[η1]为1.18,分子量(Mw)为6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9,熔点为94.9℃。实施例73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已在室温下在氮气气氛下以己烷溶液形式贮存1个月的2.0μmol实施例1(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51×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4.8,[η1]为1.18,分子量(Mw)为61,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9,熔点为96.3℃。实施例74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2.0μmol实施例1(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1.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0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3.3,[η1]为1.24,分子量(Mw)为67,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7,熔点为96.7℃。实施例75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4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2.0μmol实施例1(1)中合成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4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27×108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14.8,[η1]为1.93,分子量(Mw)为11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2.1,熔点为103.8℃。实施例76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1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将氢气通入高压釜中使氢气压力达到100mmHg,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2.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5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7.2,[η1]为1.69,分子量(Mw)为99,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9,熔点为83.1℃。实施例77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将氢气通入高压釜中使氢气压力达到200mmHg,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75mmol三异丁基铝、0.5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1.5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0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6.8,[η1]为2.22,分子量(Mw)为14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6,熔点为85.6℃。实施例78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将氢气通入高压釜中使氢气压力达到100mmHg,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7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2.0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6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4.7,[η1]为2.77,分子量(Mw)为17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8,熔点为87.4℃。实施例79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1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将氢气通入高压釜中使氢气压力达到100mmHg,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0.5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4.0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5.2,[η1]为1.80,分子量(Mw)为11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1.8,熔点为84.8℃。实施例80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2.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88×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4.5,[η1]为4.06,熔点为84.9℃。实施例81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乙基铝、2.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87×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5.8,[η1]为2.97,熔点为85.9℃。实施例82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3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0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8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12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6.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80℃下聚合3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8.70×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7.2,[η1]为4.27,熔点为84.1℃。实施例83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甲基铝氧烷(PMAO,由Tosoh-Akzo Corp.生产)、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2.76×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8.3,[η1]为3.01,熔点为80.6℃。实施例84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五氟苯基)甲硼烷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6.48×106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5.4,[η1]为4.45,熔点为85.2℃。实施例85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甲基铝氧烷(MMAO,3A型,由Tosoh-Akzo Corp.生产,甲苯溶液)、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1.29×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4.7,[η1]为1.74,分子量(Mw)为100,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2.5,熔点为93.8℃。实施例86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异丁基铝氧烷(PBAO,由Tosoh-Akzo Corp.生产)、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67×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35,[η1]为3.51,熔点为74.1℃。实施例87
将甲基铝氧烷(PMAO,由Tosoh-Akzo Corp.生产)的甲苯溶液在减压下汽提出溶剂并干燥。将干燥后的固体甲基铝氧烷再次溶于甲苯中。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1.0mmol通过上述处理、干燥和再溶解获得的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21×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33.8,[η1]为3.54,熔点为75.6℃。实施例88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甲苯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56×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31.4,[η1]为4.17,熔点为83.0℃。实施例89
将装有搅拌器的内体积0.4l的高压釜在减压下干燥,并用氩气置换内部气氛。然后将198ml用作溶剂的己烷和2ml用作α-烯烃的己烯-1投入高压釜中,并将反应器温度升至60℃。温度升高后,将乙烯通入反应器中,同时将乙烯压力控制在6kg/cm2下。系统内部变稳定后,依次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0μmol实施例64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3.0μmol四(五氟苯基)硼酸N,N-二甲基苯胺盐投入反应器中。在温度控制在60℃下聚合10分钟。
作为聚合结果,以3.18×107g/mol钛·小时的速率生产乙烯-己烯-1共聚物,其SCB为29.0,[η1]为3.64,熔点为80.9℃。实施例90
将装有回流管、三个滴液漏斗、温度计和单体通气管的2l玻璃可分离烧瓶用氮气彻底冲洗,然后将1l己烷投入其中。将乙烯气体和丙烯气体开始分别以8l/min和2l/min的速率经通气管进料。在用外部水浴夹套将内部温度控制在30℃下并证实烧瓶内物料已被相应气体完全饱和后,将催化剂组分由滴液漏斗将0.25mmol三异丁基铝(1mmol/ml己烷溶液)、0.001mmol溶于己烷的实施例1(1)中合成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0.005mmol溶于甲苯的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顺序加入烧瓶中,以引发聚合。经30分钟后,加入10ml乙醇使聚合停止。聚合停止后,将所得含聚合物的己烷溶液在减压下浓缩,然后加入1l乙醇溶剂中以沉淀聚合物。将沉淀的聚合物在80℃下在减压下干燥二十四小时。如此获得5.6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57.8wt%丙烯单元和42.2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5.64dl/g。实施例91
按与实施例90中聚合乙烯和丙烯相同的方式进行聚合,不同的是,还加入8mmol 5-亚乙基-2-降冰片烯(ENB)。结果,获得1.7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39.7wt%丙烯单元、53.5wt%的乙烯单元和6.75wt%的ENB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5.64dl/g。实施例92
按与实施例90中聚合乙烯和丙烯相同的方式进行聚合,不同的是,以0.061/min的速率加入丁烯-1代替丙烯,同时将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的用量分别变为0.0002mmol和0.001mmol。结果,获得1.7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9.3wt%丁烯-1单元和90.7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5.99dl/g。实施例93
将装有电磁搅拌器、温度计和催化剂加入设备的2l内体积不锈钢高压釜用氮气彻底清洗,然后将800ml甲苯、32g丙烯、16mmol ENB和50g乙烯加入该高压釜中。接着用外部热水夹套将内部温度控制在60℃下,当温度变稳定后,由催化剂加入设备依次加入0.50mmol三异丁基铝、0.001mmol实施施1中合成的溶于己烷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0.015mmol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以引发聚合。聚合引发1小时后,加入10ml乙醇使聚合停止。聚合停止后,清出来反应的单体,然后回收其中含有溶解的聚合物的甲苯溶液。将该甲苯溶液加热浓缩,然后向其中加入约1l乙醇以沉淀聚合物。将沉淀的聚合物在真空干燥器中干燥二十四小时,得到53.2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的组成为30.8wt%的丙烯单元、66.7wt%的乙烯单元和2.5wt%的ENB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5.98dl/g。实施例94
按照与实施例93相同的聚合工艺,但不使用ENB,并将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的量变为0.0005mmol。结果得到40.6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的组成为32.4wt%的丙烯单元和67.6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5.21dl/g。实施例95
按照与实施例94相同的聚合工艺聚合乙烯和丁烯-1,但使用120.0g丁烯-1代替丙烯,将乙烯的量变为59.0g,将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的量变为0.002mmol,并在吸收的乙烯量达到3.0g时停止聚合。结果,得到3.45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的组成为53.5wt%的丁烯-1单元和46.5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1.46dl/g。实施例96
按照与实施例95相同的聚合工艺聚合乙烯和丁烯-1,但将丁烯-1、乙烯和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的量分别变为15.0g、43.0g和0.003mmol,并将聚合温度变为80℃。结果,得到3.47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的组成为12.0wt%的丁烯-1单元和88.0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3.37dl/g。实施例97
按照与实施例95相同的聚合工艺聚合乙烯和丁烯-1,但将乙烯和丁烯-1的量分别变为56g和56g,另外使用8mmol ENB,并将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和三异丁基铝的量分别变为0.002mmol、0.0025mmol和1.00mmol。结果,得到10.65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的组成为26.7wt%的丁烯-1单元、71.8wt%的乙烯单元和1.46wt%的ENB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2.08dl/g。实施例98
将装有回流管、三个滴液漏斗、温度计和单体通气管的2l玻璃可分离烧瓶用氮气彻底冲洗,然后将1l甲苯投入其中。将乙烯气体和丙烯气体开始分别以8l/min和2l/min的速率经通气管进料。在用外部水浴夹套将内部温度控制在30℃下并证实烧瓶内物料已被相应气体完全饱和后,将催化剂由滴液漏斗将0.10mmol三异丁基铝(1mmol/ml己烷溶液)、0.002mmol实施例1(1)中合成的溶于己烷的异亚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和0.010mmol溶于甲苯的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顺序加入烧瓶中,以引发聚合。经30分钟后,加入10ml乙醇使聚合停止。聚合停止后,将所得含聚合物的己烷溶液在减压下浓缩,然后加入1l乙醇溶剂中以沉淀聚合物。将沉淀的聚合物在80℃下在减压下干燥二十四小时。如此获得15.4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49.0wt%丙烯单元和51.0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0.50dl/g。实施例99
按与实施例98聚合乙烯和丙烯的相同工艺,但将乙烯进料速率变为7l/min,丙烯的速率变为1l/min,并加入4mmol 5-亚乙基-2-降冰片烯(ENB)。结果,获得6.6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39.0wt%丙烯单元、59.3wt%的乙烯单元和1.75wt%ENB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1.35dl/g。实施例100
按与实施例98聚合乙烯和丙烯的相同工艺,但以0.11l/min的速率加入丁烯-1代替丙烯,结果,获得4.2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9.2wt%的丁烯-1单元和90.8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1.70dl/g。实施例101
按与实施例100聚合乙烯和丁烯-1的相同工艺,但将聚合温度变为60℃,并将丁烯-1的进料速率变为0.13l/min.。结果,获得10.6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9.2wt%的丁烯-1单元和90.8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1.11dl/g。实施例102
按与实施例100聚合乙烯和丁烯-1的相同工艺,但用三甲基铝代替三异丁基铝。结果,获得4.8g聚合物。分析该聚合物显示,该聚合物含11.4wt%的丁烯-1单元和88.6wt%的乙烯单元,其特性粘度[η2]为0.87dl/g。工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溶于饱和烃溶剂的配合物,该配合物具有包括通过共价键合基团相互键合的一个芳环和一个环戊二烯基环的配体,所述芳环在其取代基中具有一个杂原子,提供了一种含该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工业上合适温度下具有高活性。同时,通过使用该催化剂,可以良好效率生产具有高分子量和窄组成分布的烯烃聚合物,特别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橡胶和乙烯-α-烯烃-非共轭二烯烃共聚物橡胶。

Claims (27)

1.一种如下通式(1)表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Figure A9619638200021
其中M1为元素周期表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A为元素周期表第16族的原子,B为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原子;Cp1为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X1、X2、R1、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取代甲硅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氧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氧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氧基、或具有2-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条件是R1、R2、R3、R4、R5和R6可任意性可有可无地结合形成环。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通式(1)中的A为氧原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通式(1)中的R1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基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取代甲硅烷基。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何一项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通式(1)中的X1和X2各自独立地为卤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基或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基。
5.一种生产权利要求1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包括将由如下通式(2)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与碱反应,然后将所得反应产物与如下通式(3)表示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反应,其中所述通式[2]为:
Figure A9619638200031
其中Cp2为具有环戊二烯骨架的基团,R7为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烃基或三取代甲硅烷基,A、B、R1、R2、R3、R4、R5和R6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通式[3]为:其中X3和X4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卤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基、具有7-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基、具有6-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取代甲硅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烷氧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烷氧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任意性可有可无地被至少一个卤原子取代的芳氧基、或具有2-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M1、X1和X2分别与前面定义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生产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其中通过下述[1]-[3]任何一项的方法生产通式(2)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I]一种包括将如下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有机碱金属盐或金属镁反应,接着将反应产物与如下通式(4)表示的亚环戊二烯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将所得反应产物与水反应的方法,所述通式(9)为
Figure A9619638200041
其中Y4为卤原子,A、R1、R2、R3、R4和R7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通式(4)为:
Figure A9619638200042
其中Cp3为具有亚环戊二烯基骨架的基团,R5和R6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II]一种包括将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如下通式(7)表示的二卤化物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制备如下通式(5)表示的卤化物,然后将该卤化物与如下通式(6)表示的环戊二烯基金属盐反应的方法,所述通式(7)为:其中Y1和Y2各自为卤素原子,B′为除碳原子外的第14族原子,R5和R6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所述通式(5)为:
Figure A9619638200044
其中A、B′、R1、R2、R3、R4、R5、R6、R7和Y1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所述通式(6)为
      M2Cp2                    (6)其中M2为碱金属原子,Cp2为上面定义的;[III]一种包括将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如下通式(8)表示的卤化物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的方法,所述通式[8]为:
Figure A9619638200051
其中Y3为卤原子,B′、Cp2、R5和R6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生产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其中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通过如下通式(10)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如下通式(11)表示的卤化物在碱存在下反应生产,所述通式(10)为:其中A、R1、R2、R3、R4和Y4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所述通式(11)为:
          R7Y5                   (11)其中Y5为卤原子,R7为上面定义的。
8.一种通式(2)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
9.一种生产如下通式(2a)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的方法其中,A、Cp2、R1、R2、R3、R4、R5、R6和R7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该方法包括将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有机碱金属盐或金属镁反应,接着将反应产品与通式(4)表示的亚环戊二烯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将所得反应产品与水反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生产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的方法,其中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通过通式(10)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11)表示的卤化物在碱存在下反应生产。
11.一种生产如下通式(2b)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的方法其中,A、B′、Cp2、R1、R2、R3、R4、R5、R6和R7分别与上面定义的相同,该方法包括将通式(5)表示的卤化物与通式(6)表示的环戊二烯基金属盐反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生产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的方法,其中通式(5)表示的卤化物通过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7)表示的二卤化物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生产。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生产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的方法,其中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通过通式(10)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11)表示的卤化物在碱存在下反应生产。
14.一种生产通式(2b)表示的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将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8)表示的卤化物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生产取代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的方法,其中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通过通式(10)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11)表示的卤化物在碱存在下反应生产。
16.一种通式(5)表示的卤化物。
17.生产根据权利要求16的卤化物的方法,包括使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7)表示的二卤化物在有机碱金属化合物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其中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通过通式(10)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11)表示的卤化物在碱存在下反应生产。
19.一种通式(9)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其中R7为链烯基。
20.生产根据权利要求19的卤代芳基化合物的方法,包括使通式(10)表示的卤代芳基化合物与通式(11)表示的卤化物在碱存在下反应,其中通式(11)中的R7为链烯基。
21.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和如下化合物(A)(A)如下化合物(A1)-(A3)中的任何一种或其两种或三种的混合物,(A1)一种通式Ea 1AlZ3-a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A2)一种具有通式{-Al(E2)-O-}b表示的结构的环状铝氧烷,(A3)一种具有通式E3{-Al(E3)-O-}cAlE2 3表示的结构的线性铝氧烷,其中E1-E3各自为具有1-8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所有E1、所有E2和所有E3可相互相同或不同;Z为氢原子或卤原子;所有Z可相互相同或不同;a为由0<a≤3限定的数值,b为2或更大的整数,c为1或更大的整数。
22.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如下化合物(A)和(B):(A)如下化合物(A1)-(A3)中的任何一种或其两种或三种的混合物,(A1)一种通式Ea 1AlZ3-a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A2)一种具有通式{-Al(E2)-O-}b表示的结构的环状铝氧烷,(A3)一种具有通式E3{-Al(E3)-O-}cAlE2 3表示的结构的线性铝氧烷,其中E1-E3各自为具有1-8个碳原子的烃基并且所有E1、所有E2和所有E3可相互相同或不同;Z为氢原子或卤原子;所有Z可相互相同或不同;a为由0<a≤3限定的数值,b为2或更大的整数,c为1或更大的整数,(B)如下化合物(B1)-(B3)中的任何一种,(B1)一种通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B2)一种通式Z+(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B3)一种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其中,B为三价硼原子,Q1-Q4各自为卤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烃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取代甲硅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具有2-20个碳原子的二取代氨基,它们可以相同或不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其中化合物(A)为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或甲基铝氧烷。
24.一种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包括使用根据权利要求21-23任何一项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其中烯烃聚合物为乙烯-α-烯烃共聚物。
26.根据权利要求24的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其中烯烃聚合物为乙烯-α-烯烃共聚物橡胶。
27.根据权利要求24的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其中烯烃聚合物为乙烯-α-烯烃-非共轭二烯烃共聚物橡胶。
CN96196382A 1995-07-14 1996-07-15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88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8726/95 1995-07-14
JP178726/1995 1995-07-14
JP17872695 1995-07-1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85238A Division CN1185236C (zh) 1995-07-14 2000-11-24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3323A true CN1193323A (zh) 1998-09-16
CN1068884C CN1068884C (zh) 2001-07-25

Family

ID=160535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963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884C (zh) 1995-07-14 1996-07-15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B0012852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5236C (zh) 1995-07-14 2000-11-24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852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5236C (zh) 1995-07-14 2000-11-24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329478B1 (zh)
EP (2) EP0842939B1 (zh)
KR (2) KR100414757B1 (zh)
CN (2) CN1068884C (zh)
DE (2) DE69637566D1 (zh)
WO (1) WO1997003992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9719A (zh) * 2008-07-09 2011-08-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过渡金属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烯烃聚合催化剂、聚烯烃树脂的制备方法、以及取代芴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07260B (zh) * 2005-01-28 2012-02-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过渡金属络合物、制备所述过渡金属络合物的方法、被取代的芴化合物、制备所述被取代的芴化合物的方法、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以及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102574940A (zh) * 2009-09-30 2012-07-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乙烯聚合物制备方法
CN103459406A (zh) * 2011-03-29 2013-12-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制备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用于三聚的催化剂,用于制备1-己烯的方法,用于制备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的方法(2)
CN103459405A (zh) * 2011-03-29 2013-12-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制备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用于三聚的催化剂,用于制备1-己烯的方法,用于制备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的方法(1)
CN111247157A (zh) * 2017-08-21 2020-06-05 沙特基础工业爱思开Nexlene私人有限公司 新型过渡金属化合物、包含其的催化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制备乙烯均聚物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60151A1 (en) * 1996-11-15 1999-02-22 Sumitomo Chemical Co Propylene-1-butene copolymer
US6660816B2 (en) 1996-12-20 2003-12-09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cess for preparing olefin polymers
CN1216553A (zh) * 1996-12-20 1999-05-12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烯烃聚合物及其薄膜或片材,以及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US6197990B1 (en) * 1997-01-14 2001-03-0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yclopentadienyl metal salt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 of cyclopentadiene using the same
SG71754A1 (en) * 1997-02-13 2000-04-18 Sumitomo Chemical Co Copolymer and copolymer composition
US6489261B1 (en) * 1997-12-01 2002-12-03 Dsm N.V. Catalyst composition comprising a reduced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 and a cocatalyst
JPH11181179A (ja) 1997-12-22 1999-07-06 Sumitomo Chem Co Ltd 粉末成形用オレフィン系熱可塑性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粉末成形用粉末及び成形体
SG73641A1 (en) * 1998-05-20 2000-06-20 Sumitomo Chemical Co Ethylene-alpha-olefin-nonconjugated polyrene random
KR20010022625A (ko) * 1998-06-05 2001-03-26 고오사이 아끼오 공중합체,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성형품
SG72966A1 (en) 1998-07-08 2000-05-23 Sumitomo Chemical Co 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component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DE69916535T2 (de) * 1998-07-09 2005-05-1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Titankomplexes
US6664208B1 (en) * 1999-09-07 2003-12-1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Modified aluminum oxy compound,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and alkenyl aromatic hydrocarbon polymer
CN1198856C (zh) * 1998-12-11 2005-04-27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共聚物,共聚物的生产方法及其模塑制品
US6388031B1 (en) 1998-12-25 2002-05-14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Ethylene-alkenyl aromatic compound copolymer,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KR20000062690A (ko) 1999-03-04 2000-10-25 고오사이 아끼오 α-올레핀계 공중합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성형품
DE19927766A1 (de) * 1999-06-17 2000-12-21 Basf Ag Trägerkatalysator zur Olefinpolymerisation
SG93255A1 (en) * 1999-08-31 2002-12-17 Sumitomo Chemical Co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efin polymer
JP2001253908A (ja) * 2000-03-10 2001-09-18 Sumitomo Chem Co Ltd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1294257A (ja) 2000-04-12 2001-10-23 Sumitomo Chem Co Ltd 蓋 材
SG99905A1 (en) * 2000-06-21 2003-11-27 Sumitomo Chemical Co 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 catalyst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addition polymer
DE60234353D1 (de) * 2001-09-14 2009-12-24 Sumitomo Chemical Co Übergangsmetallkomplex, katalysator für die polymerisierung von olefin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olefinpolymeren unter anwendung desselben
JP4062929B2 (ja) * 2002-02-08 2008-03-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遷移金属錯体、配位子、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US7390920B2 (en) * 2002-02-14 2008-06-24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Oxidation catalyst and process
US7932419B2 (en) 2003-08-14 2011-04-26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catalysts and processe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as oxidation and dehydrogenation catalysts
AU2003215241B2 (en) * 2002-02-14 2008-07-31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Oxidation 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its preparation and process for oxidation using it
KR100456396B1 (ko) * 2002-09-17 2004-1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테스트 장치의 프로브 팁 샌딩 제어방법 및샌딩 제어장치
CN101048421A (zh) * 2004-08-30 2007-10-0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茂金属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US7615660B2 (en) * 2005-01-28 2009-11-1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duction process of alkoxy-titanium complex
AU2006214086B2 (en) * 2005-02-17 2012-01-19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catalysts and catalyst combinations including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catalysts and processe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as oxidation catalysts
KR100639696B1 (ko) * 2005-07-01 2006-10-30 에스케이 주식회사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α-올레핀과의 공중합체 제조용아릴페녹시 촉매계
CN101003595B (zh) * 2006-01-18 2010-12-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乙烯-α-烯烃-多烯无规共聚物的方法
AU2007217054A1 (en) * 2006-02-17 2007-08-30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catalysts and processe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as fuel cell catalysts
KR101060838B1 (ko) 2006-04-24 2011-08-30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α-올레핀과의 공중합체 제조용비스-아릴아릴옥시 촉매계
KR101088657B1 (ko) * 2006-07-07 2011-12-01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희토류 금속 착물, 중합 촉매 및 중합체 제조 방법
KR101146875B1 (ko) 2006-11-01 2012-05-16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전이금속 촉매계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에틸렌과 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 제조방법
JP2008222898A (ja) * 2007-03-14 2008-09-2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ブテンエチレ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08231017A (ja) * 2007-03-20 2008-10-0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遷移金属錯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2009067924A (ja) * 2007-09-14 2009-04-0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オレフィン/(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ブロック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67757A (ja) * 2007-09-18 2009-04-0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遷移金属イオン錯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KR101151606B1 (ko) 2007-12-31 2012-06-08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촉매조성물 및 이를이용한 올레핀 단독중합 또는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101142115B1 (ko) 2008-01-07 2012-07-06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이금속 촉매 조성물, 및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101186489B1 (ko) * 2008-01-07 2012-09-27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전이금속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공중합체 제조용 전이금속 촉매 조성물
DE112009000386T5 (de) 2008-02-29 2011-01-13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odifizierten Olefinpolymers
US9234093B2 (en) 2008-03-31 2016-01-12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s
EP2321016A4 (en) * 2008-07-04 2012-02-22 Ingenio Filiale De Loto Quebec Inc MULTI-SLIDE ROULETTE TYPE GAME
KR101142117B1 (ko) * 2008-09-25 2012-05-09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전이금속 촉매계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 제조방법
KR101142122B1 (ko) * 2008-09-30 2012-05-09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새로운 전이금속 촉매계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 제조방법
KR101167082B1 (ko) * 2008-11-05 2012-07-20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탄성 공중합체 제조방법
KR101149755B1 (ko) * 2009-01-06 2012-06-01 에스케이종합화학 주식회사 에틸렌-프로필렌-디엔 공중합체 제조방법
KR101271395B1 (ko) 2009-12-21 2013-06-05 에스케이종합화학 주식회사 메탈로센 촉매를 이용한 에틸렌과 알파-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5348417B (zh) 2010-01-14 2019-03-01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连续溶液聚合的方法和设备
US8425847B2 (en) 2010-01-14 2013-04-23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WO2011087729A2 (en) 2010-01-14 2011-07-2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for polymer finishing and packaging
JP2012214459A (ja) * 2011-03-29 2012-11-08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遷移金属錯体、該遷移金属錯体の製造方法、三量化用触媒、1−ヘキセンの製造方法、置換シクロペンタジエン化合物、及び、該置換シクロペンタジエン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KR101212637B1 (ko) 2011-06-09 2012-12-14 에스케이종합화학 주식회사 신규한 사이클로펜타[b]플루오레닐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이금속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102300853B1 (ko) 2014-05-29 2021-09-13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새로운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한 올레핀 중합용 전이금속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101810317B1 (ko) * 2016-04-06 2017-12-19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용융 장력이 우수한 폴리프로필렌 수지
CN109983040B (zh) 2016-11-23 2022-12-23 乐天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催化剂和使用其制备聚烯烃的方法
KR102038977B1 (ko) 2016-12-30 2019-11-01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시클로펜타[b]티오펜일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이금속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101980683B1 (ko) 2017-01-06 2019-05-22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인덴계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WO2018127772A1 (ko) * 2017-01-09 2018-07-12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102034133B1 (ko) * 2017-01-09 2019-11-18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CN110520471B (zh) 2017-02-28 2022-05-24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用油增量的双峰茂金属合成的epdm制备的热塑性硫化橡胶
EP3409697A1 (en) 2017-05-28 2018-12-05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reparation of polymer dispersions
KR102643986B1 (ko) 2017-09-29 2024-03-07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인덴계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이금속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WO2019064247A1 (ko) 2017-09-29 2019-04-04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인덴계 전이금속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이금속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EP3827033A4 (en) 2018-07-23 2022-06-0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REPARATION OF BIMODAL RUBBER, THERMOPLASTIC VULCANIZES AND ARTICLES MADE THEREOF
WO2020060745A1 (en) 2018-09-19 2020-03-26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Devolatilization processes
WO2020167399A1 (en) 2019-02-11 2020-08-20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Biphasic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 and ethylene-based polyolefins therefrom
KR20200105409A (ko) 2019-02-28 2020-09-07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테트라아릴보레이트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WO2020174346A1 (ko) 2019-02-28 2020-09-03 사빅 에스케이 넥슬렌 컴퍼니 피티이 엘티디 신규한 테트라아릴보레이트 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 단독중합체 또는 에틸렌과 α-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CN112645990B (zh) * 2019-10-12 2022-07-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双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催化剂制备方法
WO2021126443A2 (en) 2019-12-17 2021-06-24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long-chain branching
WO2022005634A1 (en) 2020-07-02 2022-01-06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metallocene multimodal copolymer rubber and processes for making same
CA3229216A1 (en) 2021-09-20 2023-03-23 Darryl J. Morrison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system and polymerization process
WO2023097161A1 (en) 2021-11-23 2023-06-0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lants and processes for forming polym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8436A (ja) 1984-09-12 1986-04-08 Chisso Corp アルコ−ル誘導体
JPS6168435A (ja) * 1984-09-10 1986-04-08 Sanyo Kokusaku Pulp Co Ltd 新規臭素化アルキルフエニル・アリルエ−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EP0241560B1 (en) * 1985-10-11 1991-04-03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olefin polymer by using the same
JPS62106050A (ja) 1985-11-01 1987-05-16 Showa Denko Kk 重合性単量体
US5055438A (en) 1989-09-13 1991-10-08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JPH0796574B2 (ja) 1988-03-17 1995-10-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NZ235032A (en) 1989-08-31 1993-04-28 Dow Chemical Co Constrained geometry complexes of titanium, zirconium or hafnium comprising a substituted cyclopentadiene ligand; use as olefin polymerisation catalyst component
US5064802A (en) 1989-09-14 1991-11-12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Metal complex compounds
ES2079330T5 (es) 1990-06-22 2005-10-0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Catalizadores de metaloceno de monociclopentadienilo exentos de aluminio para la polimerizacion de olefinas.
JP2545006B2 (ja) 1990-07-03 1996-10-16 ザ ダウ ケミカル カンパニー 付加重合触媒
JP3197313B2 (ja) * 1992-02-19 2001-08-1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オレフィンの重合触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ポリ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JPH0680683A (ja) 1992-09-04 1994-03-22 Mitsui Toatsu Chem Inc 新規遷移金属化合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ポリ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JPH09309982A (ja) 1996-05-22 1997-12-02 Sumitomo Chem Co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DE69916535T2 (de) * 1998-07-09 2005-05-1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Titankomplexes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7260B (zh) * 2005-01-28 2012-02-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过渡金属络合物、制备所述过渡金属络合物的方法、被取代的芴化合物、制备所述被取代的芴化合物的方法、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组分、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以及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102149719A (zh) * 2008-07-09 2011-08-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过渡金属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烯烃聚合催化剂、聚烯烃树脂的制备方法、以及取代芴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4940A (zh) * 2009-09-30 2012-07-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乙烯聚合物制备方法
CN102666561A (zh) * 2009-09-30 2012-09-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过渡金属络合物,所述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制备方法,三聚催化剂,1-己烯的制备方法,乙烯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和所述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US9919300B2 (en) 2009-09-30 2018-03-2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1-hexene production process
CN102666561B (zh) * 2009-09-30 2015-11-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过渡金属络合物,三聚催化剂和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
US8937195B2 (en) 2011-03-29 2015-01-2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 catalyst for trimeriz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1-hexen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ubstituted cyclopentadiene compound (1)
US9090527B2 (en) 2011-03-29 2015-07-28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producing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 catalyst for trimeriz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1-hexene, method for producing substituted cyclopentadiene compound (2)
CN103459405A (zh) * 2011-03-29 2013-12-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制备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用于三聚的催化剂,用于制备1-己烯的方法,用于制备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的方法(1)
CN103459406B (zh) * 2011-03-29 2016-03-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制备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用于三聚的催化剂,用于制备1-己烯的方法,用于制备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的方法(2)
CN103459405B (zh) * 2011-03-29 2016-09-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制备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用于三聚的催化剂,用于制备1-己烯的方法,用于制备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的方法(1)
CN103459406A (zh) * 2011-03-29 2013-12-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制备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方法,用于三聚的催化剂,用于制备1-己烯的方法,用于制备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的方法(2)
CN111247157A (zh) * 2017-08-21 2020-06-05 沙特基础工业爱思开Nexlene私人有限公司 新型过渡金属化合物、包含其的催化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制备乙烯均聚物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的方法
CN111247157B (zh) * 2017-08-21 2023-03-28 沙特基础工业爱思开Nexlene私人有限公司 新型过渡金属化合物、包含其的催化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制备乙烯均聚物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42939A1 (en) 1998-05-20
DE69637566D1 (de) 2008-07-24
US6329478B1 (en) 2001-12-11
EP1498178B1 (en) 2008-06-11
KR100480213B1 (ko) 2005-03-31
DE69633569D1 (de) 2004-11-11
EP1498178A2 (en) 2005-01-19
CN1185236C (zh) 2005-01-19
KR19990028950A (ko) 1999-04-15
DE69633569T2 (de) 2005-10-13
KR20040004516A (ko) 2004-01-13
EP1498178A3 (en) 2005-02-09
WO1997003992A1 (fr) 1997-02-06
EP0842939A4 (en) 2000-04-12
KR100414757B1 (ko) 2004-06-04
CN1068884C (zh) 2001-07-25
EP0842939B1 (en) 2004-10-06
CN1310183A (zh) 2001-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84C (zh) 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含该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生产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1174002C (zh) 过渡金属化合物、用于加聚的催化剂以及用于制备加成聚合物的方法
CN1093543C (zh) 稠环取代的茚基金属配合物及聚合方法
CN1077578C (zh) 具有多齿配位体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CN1114609C (zh) 含3-杂原子取代的环戊二烯基金属配合物和烯烃聚合方法
CN1409729A (zh) 取代的第4族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烯烃聚合方法
CN1046289C (zh) 钛(ⅱ)或锆(ⅱ)络合物和由它们制得的加成聚合催化剂
CN1098857C (zh) 含有取代茚基的金属配合物和烯烃聚合方法
CN1946748A (zh) 金属茂配体,金属茂化合物和金属茂催化剂,它们的合成以及它们用于聚合烯烃的用途
CN1684968A (zh) 烯烃聚合用交联金属茂化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烯烃聚合方法
CN1203076C (zh) 可用作烯烃聚合的助催化剂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CN1192033C (zh) 桥连的金属配合物
CN1099422C (zh) 催化剂组分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3232C (zh) 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共)齐聚或(共)聚合烯烃的应用
CN1174205A (zh) 载体催化剂体系、其制备方法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CN1210280C (zh) 用于制备二烯配合物的联合法
CN1444594A (zh) 桥接双(茚基)金属茂化合物
CN1108666A (zh) 聚烯烃的制备方法
CN1156728A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和烯烃聚合物
CN1643004A (zh) 取代的茚基金属配合物和聚合方法
CN1111645A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和烯烃聚合方法
CN1231668A (zh) 含2-杂原子取代的环戊二烯基金属配合物和烯烃聚合方法
CN1127522C (zh) 烯烃聚合物生产用催化剂、其生产方法、和烯烃聚合物的生产方法
CN1646543A (zh) 过渡金属络合物、配体、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CN1310965C (zh) 催化剂体系的制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725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