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21C - 加热部件,图像形成装置和生产硅橡胶海绵和辊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加热部件,图像形成装置和生产硅橡胶海绵和辊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21C
CN1165821C CNB001355031A CN00135503A CN1165821C CN 1165821 C CN1165821 C CN 1165821C CN B001355031 A CNB001355031 A CN B001355031A CN 00135503 A CN00135503 A CN 00135503A CN 1165821 C CN1165821 C CN 116582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heating
roller
microspheres
silicone rub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355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5270A (zh
Inventor
友行洋二
中园佑辅
中川健
谷口悟
长田光
岸野一夫
高桥正明
川元英雄
五月女修
北野佑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295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5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8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2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544Roller making
    • Y10T29/4956Fabricating and shaping roller work contacting surface element
    • Y10T29/49563Fabricating and shaping roller work contacting surface element with coating or casting about a co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压辊的加热部件,其中压辊具有用树脂微球形成的气泡分散在其中组合成的弹性层。压辊具有低的热传导率,因此,从加热装置中传出的热量能被有效的利用。它还具有低硬度,以便使它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能做的更宽。

Description

加热部件,图像形成装置和 生产硅橡胶海绵和辊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部件和图像形成的装置,以及一种生产硅橡胶海绵的方法和一种生产用于电子照相的(electrophotographic)形成图像的装置,比如复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加热部件用的压辊中的硅橡胶海绵辊的方法。
加热部件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例如用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将未固定的图像固定到记录介质上的热固定部件,加热记录介质来改变它们表面的特性,比如使它光滑的图像加热部件和通过加热对目标材料进行干燥或碾压的热处理部件。
一种现有技术的加热部件将在随后以安装在电子照相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热固定部件为例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热固定部件是这样一个单元,它把对应于由转换系统或直送系统在一个记录介质(比如传送片、静电复印纸、静电传真纸和打印纸)上形成和传送的所希望的图像信息的一个未固定图像(色剂图像)热固定到该记录介质的表面而成为一个永久固定的图像。被广泛用作热固定部件是一个接触加热式的部件,其中的加热装置和加压装置面对面地构成压力接触,形成一个加压接触的辊隙(nip),其上要做图像固定的记录介质被导入该压力接触的辊隙,并且被夹持并在其中传送,借助加热和压力的作用把未固定的图像固定到记录介质的表面,就象在加热辊系统和薄膜加热系统中那样。这些加热系统在下进行说明。
A)加热辊系统
这一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一对平行放置的压力接触辊,由作为加热装置的加热辊(固定辊)和作为加压装置的弹性压力辊组成。随着这一对压力辊的旋转,将要固定图像的记录介质导进这一对辊子之间的压力接触辊隙,在压力接触辊隙中夹持并传送该记录介质,通过加热和压力的作用将未固定的图像固定在记录介质的表面,即通过加热辊的加热和压力接触辊隙的压力作用。
B)薄膜加热系统
薄膜加热系统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63-313182号、2-157878号、4-44075号、4-44083号、4-204980号、和4-204984号中已经披露。薄膜加热系统有一个作为固定装置的加热元件和耐热薄膜(固定薄膜),以及作为加压装置的一个弹性压力辊。借助于弹性压力辊将耐热薄膜与加热元件形成压力接触,以便形成压力接触辊隙,并且耐热薄膜与加热元件紧密接触并被摩擦滑动传送,其上要做图像固定的记录介质被导入耐热薄膜和弹性压力辊之间,压力接触辊隙使得记录介质与耐热薄膜一起传送。在这一过程中,未固定的图像在加热和压力的作用下固定在记录介质上,即借助加热元件通过耐热薄膜对记录介质加热并通过压力接触辊隙压力加压。记录介质通过压力接触辊隙后与耐热薄膜分离。
这一薄膜加热系统的加热部件,使用低热容的线性加热元件和低热容的薄形耐热薄膜,因此,能更多地保存能量,更加缩短等待时间(能更快地开始)。而且,这一薄膜加热系统的加热部件,有多种型号的环形带用作耐热薄膜和旋转驱动薄膜的装置,在薄膜的内侧一边的外部有驱动辊,当薄膜受到张力时驱动薄膜转动,系统中薄膜形状上放松以适于薄膜的导向,驱动作为加压装置的加压旋转构件,使薄膜随着加压旋转构件转动。因为构成部件可以很少,经常使用后加压旋转构件驱动系统。
在加热部件中,加热装置和压辊相对放置形成压力接触辊隙,作为加热目标材料,加热带和加热目标材料受热力和压力的作用,在以上描述的加热辊系统或薄膜加热系统的热固定部件中,为了部件转速高及等待时间短,压辊由弹性材料和在辊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组成。因为,弹性形变范围宽,以便有时间给加热目标材料以足够数量的热容,确保提高加热目标材料的加热效率。然而,仅为了使压力接触辊隙更宽会使加热装置本身更大,同时,增加能量的耗散。因此,该部件必须进一步改善热效率,以使部件更小型化,减少费用和降低能量耗散。
从改善加热部件热效率的观点来看,从加热装置传到加压装置的热量是不能忽略的。因此,为了使部件高速旋转并降低能量耗散。希望加压装置具有低热容量。为了实现这种具有低热容量的的加压装置,已经在待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9-114281中得知一个压力旋转部件,有很好的绝热性,通过配合以中空填充物的加压装置压辊的弹性层,能进行良好的批量生产。
作为中空的填充物,把空气在包括内部的无机填充物有比如硅、氧化铝、玻璃和玻璃光纤被使用。然而,当使用无机的中空填充物时,填充物要足够硬以便压辊的弹性层有一定的硬度,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必须提供大的压力以便确保固定辊隙的宽度。
另外,近年来,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加热部件更趋于小型化,用在其中的压辊也更小型化。为了使压辊直径变小有一种趋向是使用低厚度的弹性层以便确保固定时辊隙的宽度;弹性层覆盖在压辊轴的外部。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号4-77315号中披露的,在弹性层中使用发泡弹性材料(海绵橡胶)已经大量地投入了实际应用。然而,在用鼓风法混合硅橡胶加热引起鼓风的时候,它的鼓风压力会使硅橡胶的单元壁打破,使产生的泡沫单元不覆盖在表面上,或者使单元壁变得很薄以至于泡沫单元与大气隔离,形成实际的凹面。而且,这时当硅橡胶已经成型,鼓风的压力不规则向各方延伸,因此,橡胶上受到不规则的冲击压力的作用。这样,硅橡胶一经鼓风从铸模里取出,这种不规则的压力就会在橡胶表面任意地引起不规则和不平坦。
如果由这样的泡沫组成的硅橡胶用在压辊上,装有保险丝的上色剂会与加热辊胶印粘连或传送加热薄膜时引起玷污压辊。
使用海绵弹性成分作为发泡弹性成分来组成轴心并在它上面覆盖发泡硅橡胶和在它外围覆盖氟树脂的耐热释放层比如由PFA或PTFE组成的释放层,它的覆盖作用可以进入未覆盖的单元或泡沫的凹形部分使它很难形成一个有光滑的表面和相同的厚度的释放层。而且,在通过用氟树脂管覆盖海绵弹性成分释放层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压力作用下泡沫的未覆盖单元成型后氟树脂管可能变得不平坦,因此,在送纸时由于很难发现的微小的位移压辊会被污染并有上色剂会在纸的背面。
因为任何加热过程都会重复很多此,所以,用在热固定部件上的压辊要求具有硬度和热传导率不能改变的性质。这是因为,辊隙宽度会随硬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固定效率会随热传导率的增加而降低。
有一种生产海绵橡胶的方法,也就是公知的利用树脂微球的方法。其中作为一个例子,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8-12888号和5-209080号披露了,将为膨胀的微球混合在橡胶中,经过加热引起硅树脂微球膨胀并同时变硬。
有另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方法中的一个问题(单元不均匀),提出的方法是,在不高于硅树脂融化的温度下,硅树脂微球预先被膨胀,在液体中混合,获得交叉结合的橡胶铸模成型产品,而且,用这种方法还能生产传送鼓(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0-060151号)。
膨胀后的硅橡胶微球用于做各种覆盖材料和塑胶材料的填充物。虽然如此,然而它们趋向于向各个方向飞散(散射),有一种方法就是以阻止它的散射为目的。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02822142号披露了一种方法,在不高于未膨胀的硅橡胶微球的膨胀起始温度的温度条件下,未膨胀的微球和加湿因子(增塑剂)混合,这以后获得的混合物加热到接近未膨胀的硅橡胶微球的膨胀起始温度以获得膨胀了的硅橡胶微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6-240040号也披露了一种生产微球的方法,可以减少散射并有较好的处理特性(handling properties);微球具有以下特征,通过含有低熔点的有机的溶剂的热膨胀热塑性的硅橡胶微胶囊形成很好的无机材料粒子通过硅橡胶粘合剂(binder resin)与微球表面连接。
然而,在与预先膨胀后的树脂微球混合生产硅树脂橡胶海绵的方法中,膨胀的树脂微球有一个很低的特定的重量,同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们必须以体积很大的形式存储,此外很难混合在硅树脂橡胶材料中。在现有技术的方法中,未膨胀的微球和加湿因子(增塑剂)在不高于未膨胀的树脂微球的膨胀起始温度的温度条件下混合,而后形成的混合物加热到接近未膨胀树脂微球的膨胀起始温度的温度来获得膨胀的树脂微球,加湿因子(增塑剂)以邻苯二甲酸脂(phthalate)型增塑剂、脂肪族二盐基酸脂型增塑剂和还氧型增塑剂为例。但是,这些增塑剂与液态的硅树脂混溶性都不好,会引起存储稳定性上的问题,比如,当未膨胀的树脂微球与液态硅树脂混合时会发生分离现象。
当微球表面与好的无机材料粒子通过硅橡胶粘合剂(binder resin)相连的时候,能有较低的散射和较好的处理特性(handling properties),在一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足够的绝热性能。
在这些情况下,就要寻求提供一种方法,在膨胀的树脂微球用作填充物时,既不用加湿因子也不用良好的无机材料粒子。
因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压辊的加热部件,它具有低的热传导率,几乎不会从加热装置带走热量,表面硬度低,能够使固定辊隙更宽,和具有这样的加热部件作为热固定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部件,它几乎不会引起压辊被上色剂污染。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树脂微球生产硅橡胶海绵和硅橡胶海绵辊的方法,其中树脂微球防止散射,不会影响硅树脂橡胶产生的热传导率(热绝缘性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生产用于作热固定部件中的压辊时即使经过加热也不会改变硬度和热传导率的辊子的方法。
首先,本发明是一个加热部件,它由一个用于加热一个薄片状材料的加热装置和一个与加热装置相对放置的压辊组成;加热目标次材料被导向进入在加热装置和压辊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以便在两者之间被夹持并传送,来加热此加热目标材料;其中,压辊有一个由树脂微球空间上分散地结合形成的弹性层。
在本发明的加热部件中使用的压辊的弹性层中分散的结合的空间由树脂微球组成。树脂微球是有机的填充剂,它们比无机的填充物更柔软,不会使弹性层过分硬。因此,固定辊隙(压力接触辊隙)能够按轻的压力的要求形成足够的宽度。而且,因为树脂微球是有机的填充物,它们与无机的填充物相比,由更低的热传导率,它的有利之处在于热传导率为0.146W/m·K或更低,这正是弹性层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
树脂微球它们的壳由树脂形成,在壳内封装入了气体。因此,树脂微球既不形成任何弹性层表面未覆盖的单元,也不在弹性层表面形成任何凹度,而且,当弹性层含有这样的树脂微球,它们由其中有挥发性物质混合的未膨胀的树脂微球分散的形成,由于弹性材料和其后未膨胀树脂微球产生的热膨胀,膨胀的压力可归于挥发性物质被壳阻止,因此,在弹性层的表面既不会形成未覆盖的单元也不会形成凹度。这样,就能够提供不会被上色剂污染的压辊。
第二,本发明是一种生产硅橡胶海绵的方法,由用硅树脂油湿处理使未膨胀的树脂微球膨胀,将热膨胀了的树脂微球混入液体的硅树脂橡胶材料和热固化液体硅树脂橡胶这些步骤组成。
在本发明的硅树脂橡胶海绵的生产过程中,未膨胀的树脂微球用硅树脂油弄湿,之后在适当的温度下热膨胀,以便膨胀的树脂微球表面由很少量的硅树脂油覆盖,因此,球体一个个跟容易地彼此粘连,能够防止散射。而且,因为硅树脂油是与硅树脂橡胶相等同的物质,它不会对生成的硅树脂橡胶海绵的热传导率产生充分的影响。
第三,本发明是一种生产辊子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对未膨胀的树脂微球进行热膨胀,将热膨胀后的树脂微球混入液态的硅橡胶海绵材料,将混合物在轴心加热使液态硅橡胶固化,和液态硅橡胶材料热固化后将树脂微球在不低于树脂微球膨胀起始温度的温度条件下加热,打破提供的树脂微球的树脂壳的微球形状。这种方法更适宜由更多的步骤组成,在打破树脂微球的形状之后,增加在辊子的表面形成释放层的步骤。这样生产的辊子特别适于使用树脂微球没有足够的抵抗高温加热能力的压辊,也就是,作为由用来加热其上具有未固定图像的记录介质来固定未固定图像的加热装置和与加热装置相对放置的与加热装置之间带来压力接触形成压力接触辊隙的压辊组成的压辊的热固定部件。
更特殊的是,未膨胀的树脂微球,在壳上使用热塑性的树脂的粒子组成的粉末,在其中间使用带有挥发性的物质,弹性层由热膨胀后的树脂微球组成,实际上分散在硅树脂橡胶海绵中。在这样的一个弹性层里,热塑性的树脂比硅树脂橡胶更硬,因此,使弹性层硬。而且,当用作热固定部件的压辊时,辊子经历受热的过程,以便可以打破热塑性树脂组成的壳或者经历热量的分解或者炭化失去现有的壳的硬度,结果降低了辊子的硬度或者增加热传导率,引起执行固定时的变化。这样的壳的打破趋向于由当辊子用作热固定的压辊时叫做非送纸区域的温升来引起。那就是,树脂微球在非送纸区域经历热损伤引起辊子硬度局部降低,在一些情况下问题会在执行传送过程中发生。这是因为,小尺寸的纸被连续地传送,压辊的非送纸区域被加热部分连续直接加热,因此,当压辊的送纸区域的表面达到150℃或更低时,非送纸区域的表面温度就会达到250℃。
因此,在本发明以上的辊子的生产过程中,提供树脂微球的形状的壳被打破,由此这些问题就能被解决。而且,提供树脂微球的形状的壳可以在任意阶段被打破,即,可以在释放层形成之前或之后或者在释放层形成的同一时间。在提供树脂微球的形状的壳在释放层形成之后被打破的情况下,产生的气体成分随着树脂的打破被封装,有可能使依靠树脂打破而形成的硅树脂橡胶恶化。因此,提供树脂微球的形状的壳更适宜在释放层形成之前打破。
附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2是如附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热固定部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3是压辊与树脂微球合并的示意图。
附图4A,4B,4C和4D各是薄膜加热系统中的热固定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5A和5B各是加热辊系统中的热固定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1)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一台利用传送典型的电子照相的方法的激光打印机。
附图标记1表示旋转鼓型电子照相感光部分(在下文中称为“感光鼓”)作为图像产生部分,它被在如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以预定的外围速度(推进速度)旋转驱动。感光鼓1的感光材料层由比如OPC、无定型硒或无定型硅在圆柱(鼓型)的外围形成,感光底层由铝或镍组成。感光鼓1以预定的极性和位置在它由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轴驱动下旋转期间经过均一的控制处理。感光鼓1的均一的控制表面受控的表面以用激光调制控制(开/关控制)的光L的扫描照射为条件旋转,其激光调制控制是相对于需要的图像信息的连续时间的电子数字像素信号产生的,由激光扫描装置3发出,以便所需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旋转的感光鼓的表面。
这样形成的潜像用上色剂T在显影装置4上显影,着色成为可视的上色剂的图像。作为显影方法,使用跳跃显影、二成分(two component)显影、FEED显影等方法,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经常与图像曝光和反转显影结合使用。
此时,传送媒介P作为记录介质,放在送纸盒9中,送纸辊8在驱动下,一页页地将它们送出,通过具有导向装置10和压辊11的片状物通路传送过去。这样,在一个预定的控制时间,它被送到感光鼓1通过压力接触与传送辊形成的传送辊隙区域,形成在感光鼓的表面上色剂图像随后传送到送进来的传送媒介P上。从传送辊隙中出来的传送媒介P随后与旋转的感光鼓的表面分开,然后被导向到作为传送部件12的加热部件的热固定部件6,在这里上色剂图像受到热固定处理。热固定部件将在下一部分(2)中进行详细说明。
从热固定部件6传送过来的传送媒介通过一个由传送辊13、导向装置14和纸输出辊15组成的片状物通路,然后成为印刷品输出到纸输出盘。
与传送媒体已经分开的旋转的感光鼓1由清洁部件7处理,清除传送中残留的上色剂等沉积的污染物,使它有一个清洁的表面,以便为图像的形成重复服务。
(2)热固定部件6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作加热部件的热固定部件6的结构的示意图。本发明中的热固定部件6是被称为无拉力型薄膜加热系统/加压旋转部分(压辊)驱动系统的加热部件,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4-44075到4-44083号和4-204980到4-204984号中。
附图标记21表示一个椭圆形的薄膜导向部分,它在横向交叉部分具有半弧形或浴盆状的形状,在图中垂直于纸的表面的方向上尺寸长;附图标记22是一个长方形的加热元件,在沿着薄膜导向部分21的尺寸长的方向上,在它的表面之下中间的位置形成的槽中放置;附图标记23是一个欢状带型(圆柱形)耐热薄膜,适合用加热元件使它相对于薄膜导向部分21外形上宽松一些。组成部分21到23是加热装置一侧的成分。
附图标记24表示作为加压装置的一个弹性压辊,它与表面下的加热元件22形成压力接触,在它们之间插入薄膜23。字母N表示压辊24和加热元件22之间由于与加热元件22形成压力接触使弹性层24b的弹性形变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在它们之间插入了薄膜23。压辊24沿箭头b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预定的外围速度旋转驱动,驱动力来自于驱动力源M,通过例如传动装置的机械力传送机构(未显示)传给它。
薄膜导向部分21由耐热树脂比如PPS(polyphenlene sulfite)或液态的晶体聚合物铸模成形。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2是一个整体低热容的陶瓷加热装置,由以下部分组成,一个铝等材料制作的长方形薄片型加热底层22a,银/铅等线型或薄带型电加热元件(阻抗加热元件),而且沿它的表面一侧的长尺寸方向形成(薄膜在此表面一侧滑动),一个比如玻璃层的薄的表面保护层22c和一个在加热装置底层22a背面的比如电热调节装置的温度探测装置22d。这个陶瓷加热装置22在电加热元件22b的电力作用下温度很快升高,由具有温度检测装置22d的能量控制系统的手段将温度控制在预定的固定温度。为了使热容小以及使部件更快开始执行,耐热薄膜23优先选择厚度为100微米或更小,最好选择60微米或更小同时20微米或更大,例如由PTF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FA(perfluoroethylene perfluoroalkyl vinyl ether)或PPS形成的单层薄膜,具有耐热、能散热、有一定硬度和耐久力的特点;或者使用复合层薄膜,在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polyamide-imide)、PEEK(polyether etherketone)或PES(polyther sulfone)薄膜的基层的表面上覆盖PTFE、PFA或FEP(tetrafluoroethylene perfluoroalkyl vinyl ether)作为释放层。压辊24由铁或铝制的心轴24a、与中间填充物24c结合的弹性层24b和释放层24d组成。压辊24会在下一部分(3)中详细说明。
当至少在图像形成进行的时候,压辊24旋转地驱动,同时薄膜23被没有皱纹地旋转驱动。当压辊24旋转驱动时,由于压辊24和薄膜23的在压力接触夹N一方向外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压辊的旋转的力量作用在薄膜23上,当薄膜23的内表面与在压力接触辊隙N处的加热元件22的下表面(表面)紧密接触中滑动时,同时,薄膜在围绕薄膜导向部分21在由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以预定的外围的速度被驱动,即,以与具有未固定上色剂图像T的传送媒介P传送速度实质上相同的外围速度,从图像传送区域一边传送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小薄膜23的内表面与成品在上面光滑地移动的加热元件的下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比如耐热的油脂一类的润滑剂会在两者之间使用。
这样,当压辊24被旋转地驱动,薄膜23也被旋转。而且,当加热元件22的温度已经充分升高到预定的温度,并且保持温度控制,具有未定为的上色剂图像的作为加热目标材料的传输媒介P,被导向到压辊24和薄膜23之间压力接触辊隙N,用它的上色剂图像所在的一边的表面与薄膜23的一边相对,在压力接触辊隙N与薄膜的向外的表面紧密地接触,与薄膜23一起被夹持和传送通过压力接触辊隙N。这样,在压力接触辊隙N受到压力,加热元件22的热量通过薄膜23传送,未固定的上色剂图像通过热力和压力固定到传送媒介P上。传送媒介P通过压力接触辊隙后,与薄膜23的外表面分开,继续向后传送。
本实施例中薄膜加热系统的部件6可以使用小热容的加热部件22,引起快速的温升。因此,加热元件22用来达到预定温度的时间能大大地缩短。它能容易地从常温达到高温,因此,当部件在没有打印任务的状态,不必进行温度控制的操作,这样可以达到节省能量的目的。
另外,除了压力接触辊隙N,任何牵引力都不能使薄膜23充分地旋转起来。因此,保持旋转的薄膜23的薄膜导向部分21只要受到沿薄膜导向部分21的长尺寸的一个很小的力就可以。因此,作为薄膜通路控制装置,只要提供一个法兰部件加到薄膜23的头就足够了,由此带来部件可以做的更简单。
(3)压辊24
如以上所提到的,压辊24在热固定部件6中作为一个压力旋转部分工作,具有轴心24a和弹性层24b。弹性层24b与作为填充物的树脂微球24c合并成一体。
压辊24具有弹性层24b和释放层24d,释放层24d在最外层的表面形成,由氟树脂或氟橡胶组成。压辊24的弹性层24a被做成具有普通范围的热传导率,由此,从压辊24上带走的加热元件22的热量能控制在很小的量。这使薄膜23的表面的温度上升能够改善,并使热固定部件6能很快启动。热传导率适合在0.146W/m·K或更低。而且,如果它比0.084W/m·K更低,压辊24能有更高的温度升高速度,提供更好的固定效果,但是当送入小尺寸的纸时,在没有送纸的区域可能引起很高的温升,造成要求压辊24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
弹性层的热传导率由表面热传导率计(型号名称QTM-500;由Kyoto Denshik.k.制造)测量。更特别的是,表面热传导率计的传感探测装置(型号:PD-11,由Kyoto Denshi k.k.制造)与压辊弹性层的表面接触,来测量弹性层的热传导率。
压辊24最好有3微米或更小的表面粗糙度Ra(JIS B0601)。
只要其厚度能形成要求的宽度的压力接触辊隙N,用在压辊24上的弹性层可以具有任意的厚度,没有任何限制。最好有2到6毫米的厚度,在本发明中,弹性层24b可以由任何材料组成,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制,只要它是由包含树脂微球24c的橡胶成分组成,具有0.146W/m·K或更低的热传导率。树脂微球24c是充分的球形,粒子直径平均为100微米。因为它们的内部含有空气,所以具有良好的热绝缘特性,与这些树脂微球在弹性层24b内作为填充物与之结合,能够使弹性层24b具有这样低的热传导率。
即使是没有用作弹性层的任何发泡材料用作填充物在弹性层24b中与之结合,也能使弹性层24b具有如此低的热传导率。这使得弹性层24b有可能具有低的表面粗糙度,造成释放层24d的表面在压辊24的压力接触辊隙N时也不能变得不平坦。
由于以上指出的对压辊24的影响因素和能铸模的要求,当硅树脂橡胶与树脂微球结合时,树脂微球24c最好具有80到300微米的粒子直径,考虑到热传导率的稳定性,为80到200微米更好。硅树脂微球24c最好还具有400千克/立方米或更低的真实密度,再考虑到硅树脂橡胶的适用性真实密度为20到60千克/立方米更好。
在本实施例用这样的树脂微球24c填充的壳的树脂,可以使用包括氯乙烯树脂(vinylidene chloride resins)和丙烯腈树脂(acrylonitrile resins)作为热塑性树脂,和酚树脂作为热固化性的树脂。树脂微球可以单独使用这些材料中的任何一种组成,或者可以用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
因为弹性层24b是树脂微球与之混合的基础材料,任何一种公知的传统的压辊弹性层的材料都可以使用,最好使用硅树脂橡胶和氟橡胶。
只要弹性层24b的热传导率在以上的范围之内,在弹性层24b中的树脂微球24c由何种成分组成没有任何限制。例如,当树脂微球24c的成分改变时,分别测量弹性层24b的热传导率,达到的最好的热传导率的成分就可以被选为树脂微球24c优先选择的成分。
包含树脂微球24c的弹性层24b由一个橡胶层组成,比如由硅树脂橡胶层与树脂微球组合而成。作为选择,一个由这样的橡胶层和树脂微球组合成的可以在一个由泡沫组成的一层上形成,这可以用作本发明中的弹性层24b。
释放层24d可以用PFA管覆盖在弹性层24b上形成,或者可以在弹性层24b表面涂上氟树脂,比如PTFE、PTA或FEP。只要对压辊24能给予足够的释放能力,释放层24d具有的厚度没有任何限制。它可以优先选择20到50微米的厚度。
这样生产的压辊24的弹性层24b具有橡胶和树脂微球24c形成的孔,本发明中在橡胶和孔之间有树脂微球24c的树脂壳。在用作热固定部件的压辊时,压辊经历加热过程,树脂壳破裂,于是压辊的硬度改变,使固定辊隙的宽度改变,引起固定性能的改变。因此,使用树脂微球使它甚至当辊子经历加热过程时树脂壳不破裂也是有效果的。作为这样的树脂微球,热固化性的树脂微球是有效的。例如,然而由丙烯腈树脂组成的微球耐热温度能达到200℃,可能引起一个问题,就是当辊子达到有比这更高的温度,压辊24的硬度降低。而且,当小尺寸的传送媒介P连续地通过热固定部件时,传送媒介P没有在压辊24上通过的在压力接触辊隙中的区域(在这里称非送纸区域)的热量没有由传送媒介P带走。因此,很多张小尺寸的传送媒介P连续通过时,非送纸区域的温度升高到大约200℃。从而,假设辊子表面的温度的升高,在本实施例的压辊24中,可能有必要调节每单位时间通过压力接触辊隙N的小尺寸传送媒介P的数量,使它大大地缩小。
作为另外的对策,使用具有热固化性的壳树脂微球酚树脂。其壳由酚树脂形成的树脂微球耐热性可以达到大约300℃。因此当小尺寸的纸作为传送媒介P连续送入时,未送纸区域的温度耐热性能被设置在230~240℃之间,从而在未送纸区域的温度升高的测量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吞吐量可以设置得更大。因此,单位时间的热固定速度可以更高。
为了使压辊24的硬度和耐热性设置在规定的范围内,混合使用热塑性和热固化性的树脂微球也是有效的。例如:当弹性层24b的1%的重量或数量随之组合,壳由丙烯腈树脂形成的微球在大约200℃时会引起压辊硬度的大幅度降低,但当数量比那小时不会影响压辊的硬度,甚至当压辊24温度升高到200℃或更高。因此,考虑到未送纸区域当连续送入小尺寸纸作为传送媒介P时的温度升高,壳由丙烯腈树脂形成的微球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不超过1%是比较合适的。
压辊24也优先选择有55°或更低的硬度的(用Asker-C硬度仪在600克的负载下测量),50°或更低更好。为了使压辊24有在此范围内的硬度,壳由酚树脂形成的微球组合的数量优先选择重量百分比不高于20%。
因为当辊子在它用作热固定部件时经历加热过程后压辊24的弹性层24b的成分树脂微球24c打破,压辊24硬度降低,也会影响先前打破的合并在弹性层24b中的树脂微球24c的树脂壳,以便树脂壳保持在橡胶和已经被打破的微球之间。这样的压辊的生产过程会在以下详细说明。
过去的未膨胀的树脂微球是利用热塑性树脂作壳,中间保存有挥发性的物质的粒子组成的粉末,通过加热膨胀作为热塑性树脂。已有的例子中有亚氯乙烯(vinylidene chloride)/丙烯腈共聚物(acrylonitrile copolymer),甲基丙烯酸脂(methyl methacrylate)/丙烯腈共聚物(acrylonitrile copolymer)和甲基丙烯腈(methyl methacryllouitrile)/丙烯腈共聚物(acrylonitrilecopolymer)。作为在中间保持的挥发性物质,已经公知的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型吹入物质有丁烷和异丁烷。
作为形成壳的树脂,那些具有在适当的温度内的软化温度的可以依照液态硅橡胶树脂材料的固化温度选择。
这些未膨胀的树脂微球已经在商业中存在,像Matsumoto Yushi-Seiyaku有限责任公司的“Matsumoto Microspheres F”系列Expancell公司的“Expancell”系列。这些商业中存在的未膨胀的树脂微球通常具有1到50微米的直径,在适当的温度膨胀变成具有大约10到100微米的直径的近似精确的球状的球体。
用于阻止树脂微球的分散的硅树脂油脂可以包括二甲基聚硅氧烷(dimethylpolysiloxane)和甲基氢聚硅氧烷(methylhydrogenpolysiloxane),还有多种改良的硅树脂油脂,比如氨基改良型硅树脂、环氧改良型硅树脂和甲醇改良型硅树脂。不超过相等的数量的硅树脂油脂可以加入未膨胀的树脂微球,同时跟随着离开或搅拌。浸润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基于重量100等份的未膨胀树脂硅球,硅树脂油脂可以加入重量为50到100等份。如果重量少于50等份,不能获得阻止分散的足够的效果。如果重量超过100等份,微球的扩展就会陷入困难。
随后,树脂微球热膨胀到规定的大小以进行冷却然后混合,在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液体中揉捏和散开。这里,为了阻止膨胀后的树脂微球受热破裂,微球优先选择在不高于由被混合或揉捏的膨胀后的树脂微球形成的树脂的软化点温度条件下混合。
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可以是任何常温下保持液态的材料,热固化为具有橡胶弹性的硅树脂橡胶。在它的类型等方面没有特殊的限制。这样的液态硅树脂橡胶可以包括增加可固化反应(addition-reaction-curable)的液态的硅树脂橡胶,它的成分包括有烯基组成分的双有机聚硅氧烷(diorganopolysiloxane),有机氢聚硅氧烷由与硅原子结合的氢原子和加固填充物组成,在铂组催化剂的作用下能够固化成硅树脂橡胶;可固化的过氧化氢树脂橡胶成分由包括烯基族和加固填充物组成,能在过氧化氢的作用下固化为硅树脂橡胶;浓缩可固化反应(condensation-reaction-curable)液态硅树脂橡胶成分由包含羟基组的双有机聚硅氧烷组成,有机氢聚硅氧烷包含与硅原子结合的氢原子和加固填充物,能够在加速浓缩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固化为硅树脂橡胶,催化剂可以是有机锡化合物、有机钛化合物或铂族催化剂。在这些当中,增加可固化反应液态硅橡胶成分中最好有高固化率和较高的固化均匀性。
为了固化后的产品外形象橡胶弹性材料,它们最好主要由那些直链型的双有机聚硅氧烷组成,在25℃具有100厘泊或更高的黏性。
只要不损害本发明,为了调整液流性或改善固化后的产品的机械强度,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也可以与多种类型的填充物混合,随意地与颜料、耐热材料、发热延缓剂、可塑剂、提供支持的成份等组合。
膨胀的树脂微球可以根据期望的热绝缘特性选择的数量混合。它们优先选择在重量为100等份的液态硅树脂橡胶材料中混合重量为1到10等份的量。如果它们重量小于1等份,压辊不能获得任何充分的热绝缘特性的要求。如果它们重量大于10等份,液态硅树脂材料会有高黏性,使材料很难混合和搅拌。
接下来,包含树脂微球的液态硅树脂橡胶应用在轴心上,接着通过在不高于的热膨胀温度加热和固化形成辊子。对形成辊子的加热和固化所使用的方法和装置没有特殊的限制。既简单又好的方法是在金属制造的轴心插入具有规定的内径的管状的模子,注入包含树脂微球的液态硅树脂橡胶,加热这个模子形成辊子。这里,如果加热温度不低于树脂微球的熔点,树脂微球可能发生受热形变,使它不可能在一些情况之下提供任何均匀的海绵状。
通过固化与铸模分离形成硅树脂橡胶辊后,硅树脂橡胶辊最好在不低于热膨胀温度下加热。这里,树脂微球经历热收缩而打破,使那里有剩余的空间,这样就获得了均匀的海绵形状。因此,硅树脂橡胶的海绵形状不会受到实际使用时加热过程引起的树脂的热量损耗的影响,辊子能够使用在稳定的状态下。
为了达到良好的热绝缘特性和强度,热膨胀后的树脂微球具有的平均粒子直径最好为80到200微米。
平均粒子直径是指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可视区域中任意选取的10个球体的(长度+宽度)/2的平均值。
如果热膨胀后的树脂微球的平均粒子直径小于80微米,它们必须大量进行混合,以便赋予热绝缘的压辊以必要的热绝缘特性。另一方面,如果使用那些平均粒子直径大于200微米的微球,有关弹性层的机械强度的问题就会产生。
作为硅树脂油脂,考虑到硅树脂橡胶海绵的耐热性,宁愿用甲基氢聚硅氧烷(methylhydrogenpolysiloxane)。
考虑到硅树脂橡胶海绵的耐热性,也可以使用的硅树脂油脂是氨基改良型硅树脂油。
附图3是显示另一个压辊的结构的示意图。这个辊子的特征在于压辊124的弹性层100具有发泡弹性材料层101和在发泡材料曾101的外围形成的弹性层24b,并包含具有壳的微球24c。其他部分与附图2种的相同。
附图4A、4B、4C和4D每一幅都是薄膜加热系统的加热部件(热固定部件)的其他实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附图4A所示的部件中,一个环行带状耐热薄膜23在三个部分上伸展彼此之间充分配合,即,在同时作为加热元件的支撑物的薄膜导向部分25支撑的加热元件22,薄膜驱动辊26和拉紧辊27三部分上。加热元件22和压辊24给插在它们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N中的薄膜23带来压力接触,薄膜23由驱动轴23旋转驱动。附图标记27表示薄膜驱动轴26的驱动力来源。作为加热目标材料的传送媒介P被导向进入压力接触辊隙N,在那里热固定上色剂图像。
在如附图4B所示的部件中,一个环型带状耐热薄膜23在两个部分上伸展彼此间充分配合,即,在同时作为加热元件的支撑物的薄膜导向部分25支撑的加热元件22和薄膜驱动辊26上。加热元件22和压辊24给插在它们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N中的薄膜23带来压力接触,薄膜23由驱动轴26旋转驱动。压辊24随着薄膜23的旋转而旋转。
在如附图4C所示的部件中,末端朝上的连续的薄膜缠在辊子上用作耐热薄膜23,它从送入轴28伸展,通过缠绕轴29,经过同时作为加热元件的支撑物的薄膜导向部分25支撑的加热元件22的下表面。加热元件22和压辊24给插在它们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N中的薄膜23带来压力接触,薄膜23由缠绕轴29缠绕,以便以预定的速度传送和移动。
由这样的结构形成的部件,对本发明构造的作为加压装置的压辊24可获得与前面描述的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在加热装置一边的加热元件22并不局限于前面所述的陶瓷加热装置,其它任何适当的加热元件,例如电磁(磁)感应加热系统都可以使用。附图4D显示了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的一个实施例。附图标记30表示一个磁性金属部分,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附图标记31是作为磁场产生装置的励磁线圈。磁性金属部分30作为加热装置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电磁感应是通过给励磁线圈31通电产生高频磁场实现的,产生的热量通过在压力接触辊隙中的薄膜23,传给导向到压力接触辊隙中的作为加热目标材料的传送媒介P。薄膜23本身可以形成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的部分。
附图5A和5B每一个都是加热辊系统的加热部件(热固定部件)的结构的
实施例。
在附图5A中附图标记32表示加热装置加热辊(固定辊),它是由铁或铝制成的中空的金属辊,在由氟树脂或其它类似物组成的释放层的外围。在它的内部,提供了热量产生装置卤素加热装置。这些加热辊32和压辊24带来的压力接触形成了压力接触辊隙。加热目标材料传送媒介P导向进入压力接触辊隙,在那里上色剂图像被热固定。
在附图5B所示的部件中,加热辊32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加热。加热辊32由铁磁性材料组成。为了给辊子加热,需要给缠绕在励磁铁芯34上的励磁线圈提供高频交替变化的电流,产生磁场,在加热辊32上产生涡旋电流。更特殊的是,由磁流量在加热辊32上引起的涡旋电流,加热辊32本身由焦耳作用引起产生热量。附图标记36表示一个辅助铁芯与励磁铁芯34相对放置,在加热辊32另一边,以便形成封闭的磁路。
在以上描述的加热辊系统的加热部件中,在本发明中压辊24作为一个加压装置,能够获得与前面所述的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简短地说,本发明中加热部件的作用,就是对导向进入加热装置和加压装置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的加热目标材料进行夹持和传送,进行加热处理。加热部件不仅能够用在以上描述的实施例中的热固定部件上,还可以广泛用于其它加热部件中,例如,对上面有图像的记录媒体加热的部件,来改善它们的表面特性(比如使它有光泽),临时固定的部件和对送入的材料进行干燥和碾压成片状的部件。
本发明将在以下部分对给出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用直径为13毫米的铝制材料作为轴心24a,用以下的方法在轴心24a的外围形成弹性层24b。
作为树脂微球24c,具有平均粒子直径为大约100微米的,壳由丙烯腈树脂组成,具有35千克/立方厘米的真实密度的膨胀的树脂微球(型号名称:F80-ZD;由Matsumoto Yushi-Seiyaku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3等份(重量等份;与下文相同)与97等份的附加型硅树脂橡胶(黏性:130Pa·s;特定的重量1.17;型号名称:DY35-561A/B;由Dow Corning Toray硅树脂有限责任公司制造)混合,随后在模子里热固化成型。
作为结果,3毫米厚的硅树脂橡胶弹性层24b分散地包括重量比为3%的树脂微球而形成。而且,弹性层24b具有的热传导率为0.0963W/m·K,表面粗糙率为1微米。
其次,用以下的方法在弹性层24b的外围形成30微米厚的释放层24d。
在弹性层24b中,使用一种氟橡胶乳液(型号名称:GLS213;由大金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在表面上用接近红外线的射线照射表面温度达到290℃达15分钟达到烘烤的效果以形成涂层。在烘烤的步骤中因为用接近红外线的射线照射是在表面(从外部照射),弹性层本身不是很热,树脂微球的树脂壳还没有打破。
辊子表面在最外层释放层24d形成后保持1.5微米的粗糙程度。这一用作附图2中的薄膜加热系统中的热固定部件6的压辊24的弹性辊在前面介绍过。它的辊子的硬度大约是45°(用Asker-C硬度仪在600克的负载下测量)。
薄膜23是用50微米厚的聚酰亚胺制成的无缝的管状,在其上涂覆10微米厚的PTFE层形成的。
对整个辊隙要保持使用10千克的力为总压力。这里,辊隙的宽度是6毫米。
对加热元件22,使用450瓦的电能,处理速度设定在72毫米/秒,加热元件22从室温启动,测定直到温度控制的加热装置温度升高到190℃时所使用的时间(升温时间),在传送媒介P送入5秒后执行固定操作,当100页连续送入时,压辊上的任何玷污都会引起打印出半色的图像。
为了评价固定操作,在Fox River 241b纸上5平方毫米的纯黑的图像作为未固定图像,用LASER SHOT LBP-350(型号名称)打印机,由佳能公司生产的激光打印机,在以上的条件下通过热固定部件。其后,这样固定的纯黑图像在10克/平方厘米的负载下与非机织织物摩擦,用反射型麦克白反射密度仪(型号名称:RD914;由Division of Kollmorgen工业公司制造)测量摩擦前和摩擦后的密度,来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如表1所示。在表1中,比较项目有固定效果和辊子的污染程度,用以下的字母符号显示评价结果。
固定效果:
A:好。
C:不好。
辊子污染程度:
A:没有污染。
C:被污染。
(比较实施例1)
热固定部件启动的时间,传送媒介P的图像固定效果和辊子24被上色剂污染的程度,用除了只有一层固体的硅树脂橡胶(型号名称:DY35-561A/B)用作弹性层和30微米厚的氟橡胶乳液层(型号名称:GLS213)用作释放层之外,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实施例2)
热固定部件的启动时间,传送媒介P的图像固定效果和辊子24被上色剂污染的程度,用除了把液态硅树脂橡胶发泡形成的发泡弹性材料组成一层(型号名称:DY35-560A/B;由Dow Corning Toray硅树脂株式会社出品)用作弹性层和30微米厚的由PFA管形成的一层(型号名称:450HPJ;由杜邦出品)用作释放层之外,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实施例3)
热固定部件的启动时间,传送媒介P的图像固定效果和辊子24被上色剂污染的程度,用除了由97等份的固态硅树脂橡胶组成的一层(型号名称:DY35-560A/B)与3等份的中空硅石(型号名称:CELL-STAR SX39;由东海工业株式会社出品)组合用作弹性层和30微米厚的氟橡胶乳液(型号名称:GLS213)用作释放层之外,与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辊子:         比较            比较           比较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1
弹性层:       固体硅树脂      发泡弹性材料   硅树脂橡胶与中      硅树脂橡胶与树
                                              空硅石结合          脂微球结合
表面层:       氟橡胶乳液层,  PFA管          氟橡胶乳液层,      氟橡胶乳液层,
               30微米          30微米         30微米              30微米
到190℃的升    11秒            5秒            6秒                 5秒
温时间:
固定效果:     C               A              C                   A
辊子污染程
度:           A               C              C                   A
从以上的结果能看出,因为弹性层24b与树脂微球结合,固定加热装置比与实施例1比较启动更早,甚至当传送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固定辊隙时也能获得好的固定效果。
对于树脂微球24c,假设它的内部只有空气,空气具有很好的热绝缘特性,因此提供了低的热传导率,减少加热启动时从压辊上带走的热量,在一个给定的电能条件下,能缩短用于达到可固定状态的时间。
在与比较实施例2的比较中,能够获得类似的好的固定效果,但是实施例1可以更好的阻止辊子被污染。
这是因为比较实施例2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加压时发泡单元的直径受影响,因此,造成辊隙内不平坦,上色剂形成这样不平坦的凹度使污染物堆积,反之,实施例1中的压辊具有接近于镜面状态的表面粗糙程度,因而在受压时没有造成在辊隙中的压辊表面不平坦,辊子也决不会在送纸时被上色剂污染。
在比较实施例3中,要不是最后硅树脂橡胶必须与中空的硅石以50等份的数量结合,以便即使橡胶材料的硬度很低时,辊子具有60°或更高的硬度,热传导率可以设定的低一些。由此,能确保得到任意宽度的固定辊隙,所以,尽管能够获得快速的启动,不能供给传送媒介P固定所需热量,不论固定效果还是辊子的污染程度都不能得到好的结果。
(实施例2)
除了弹性层24b用以下的方法形成之外,压辊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成。
因为硅树脂橡胶24c膨胀的平均粒子直径为90微米的具有酚树脂形成的壳和具有真实密度为大约230千克/立方厘米的树脂微球(型号名称:BJO-0930;由亚太微球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20等份混入100等份的增加型液态硅树脂橡胶(型号名称:DY35-561A/B),随后在130℃在模子中热固化成型。
结果,3毫米厚的分散地包括重量百分比16.6%的树脂微球的硅树脂橡胶弹性层24b形成。而且,弹性层24b的热传导率为0.125W/m·K,表面粗糙程度为1微米。
在这样生产的压辊中,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评价,固定效果和辊子的污染程度都获得了好的结果。温度控制加热装置的温度升高到190℃的时间为5秒钟。
在实施例1的压辊中,在固定评价测试中,当小尺寸的纸封套(COM10)用15张连续送入,压辊未送纸区域的温度升高到200℃。因为压辊弹性层中的树脂微球耐热温度大约是200℃,必须通过降低送纸量到一半的速度,使送第16张纸后延长送纸间隔时间。相反,当使用本实施例的压辊时,甚至当送入50页纸后,未送纸区域的温度仅升高到220℃。而且,本实施例中压辊弹性层中的树脂微球的耐热温度达到大约250℃,为了把温度保持在220℃,送入第51页纸后通过延长送纸间隔,送纸量降低到2/3。
(实施例3)
形成弹性层24b的树脂微球(型号名称:F80-ZD;由Matsumoto Yushi-Seiyaku株式会社出品),它的壳由丙烯腈树脂形成。膨胀的树脂微球(型号名称:BJO-0930;由亚太微球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壳由酚树脂分别混入硅树脂橡胶(型号名称:DY35-561A/B),12毫米厚的测试片用JIS-A硬度仪(负载:1千克)测量,具有5°的硬度。每个弹性层中树脂微球成份的改变显示在表2中。这些弹性层每一种都使用在实施例1中加热部件中,每一种弹性层的硬度和可维持辊子硬度的耐热温度都被测量。测量的结果显示在表2中。
                             表2
酚球体量      20wt.%     18wt.%    16wt.%    14wt.%    12wt.%
丙烯腈球
体量          0wt.%      0.3wt.%   0.5wt.%   0.7wt.%   1wt.%
辊子硬度      55°                   50°                45°                40°                38°
保证辊子
硬度下的      240℃       240℃      240℃      240℃      200℃
耐热度
从以上的结果能看出,当壳由丙烯腈树脂形成的树脂微球混入重量百分比为1%或更多时,温度到200℃时辊子硬度开始降低。然而,当混入量比那少时没有变化。因此,考虑到连续送入小尺寸纸时未送纸区域温度的升高,混入重量百分比小于1%的壳由丙烯腈树脂形成的树脂微球是合适的。而且,至于壳由酚树脂形成树脂微球的数量,被混入的重量百分比不多于20%是合适的,因为辊子的硬度要设定在55°或更低(用Asker-C硬度仪在600克负载下测量)是合适的,如果可能设定在50°或更低。
另外,至于辊子的硬度,为了获得理想的硬度,可以在热传导率已经通过控制混合的比例得到调整后,通过控制基础橡胶的硬度或者弹性层的厚度做细微的调整。
这样,分散着这样两种树脂微球的弹性层具有很好的耐热特性,而且有低的热传导率,能够调整压辊的硬度。
(实施例4)
重量为100等份的未膨胀的树脂微球(型号名称:Matsumoto MicrospheresF85;粒子直径:20到30微米;真实的特殊重量:1.04;支撑壁软化点:150到155℃;Matsumoto Yushi-Seiyaku株式会社出品),加入重量为100等份的二甲基硅树脂油脂(型号名称:二甲基聚硅氧烷KF96 100CS;由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出品),搅拌获得的混合物并放置10小时,得到用硅树脂油脂弄湿的糊状的混合物。这一糊状的混合物在90℃的烤炉里干燥1小时。冷却后,干燥的产物在设定在热膨胀温度150℃的烤炉中放置30分钟,形成平均粒子直径为108微米的膨胀的树脂微球。在重量百分比100等份的增加型液态硅树脂橡胶材料(粘度:130Pa·s;特定重量:1.17;型号名称:DY35-561A/B;由Dow CorningToray硅树脂株式会社出品)中,混入重量为8等份的膨胀的树脂微球,随后在室温下用全功能混合搅拌装置(型号名称:DULTON;由K.K.San-ei seisakusho出品)混合搅拌10分钟,形成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混合物。树脂微球的体积已经增加了大约60倍,但是它们的分散没有困难(发生不分散现象),下一步是重量的测量和混合。这是因为二甲基硅树脂对膨胀的树脂微球的表面的支撑。
接着,液态硅树脂材料混合物注入管状的模子,模子的中心有一个经过了底漆处理的铝制的轴心24a,随后由130℃热的滚筒装置热固化,离开模子后再在超过230℃的烤炉里加热2小时,破坏树脂微球树脂壳的微球的形状,这样,一个具有硅树脂橡胶弹性层24b的辊子就制成了。弹性层24b的热传导率是0.085W/m·K。
这样的硅树脂橡胶弹性层的表面经过了底漆处理(底漆的型号名称:GLP103SR;由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出品)。其后,为了在它上面形成释放层24d,氟橡胶乳液(型号名称:GLS213;由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出品)用喷雾方式形成30微米厚一层,然后在70℃干燥,其后在温度设定在310℃的烤炉里烘烤30分钟,这样,得到了具有橡胶长度225毫米,橡胶厚度为2.5毫米,外直径为20毫米的压辊。
(实施例5)
用在实施例4中的未膨胀的树脂微球(型号名称:Matsumoto MicrospheresF85;粒子直径:20到30微米;真实特定重量;1.04;支撑壁软化点:150到155℃;由Matsumoto Yushi-Seiyaku株式会社出品)不用硅树脂油弄湿,直接放到90℃的烤炉中干燥。经过冷却,干燥的产物放置在设定为热膨胀温度150℃的烤炉中,形成平均例子直径为110微米的膨胀的shuzhi微球。重量百分比为100等份的增加型液态硅树脂橡胶材料(粘度:130Pa·s;特定重量1.17;型号名称:DY35-561A/B;由Dow Coring Toray硅树脂株式会社出品)中,混入重量百分比为4等份膨胀的树脂微球,接着在室温下用全功能混合搅拌装置(型号名称:DULTON;由K.K.San-ei Seisakusho出品)进行混合和搅拌10分钟,形成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混合物。树脂微球的体积已经增加了大约60倍,下一步进行重量的测量和混合,引起它们分散的可操作性非常低。
接着,在管状模子的内部,插入已经过底漆处理的30微米厚的PFA管,经过底漆处理的铝制轴心24a放置在管状模子的中心。以上的液态硅树脂橡胶混合物注入PFA管和铝制轴心之间的空间,经过在130℃的热滚筒中热固化,这样,就获得了橡胶长度为225毫米,橡胶厚度为2.5毫米,外直径为20毫米的硅树脂橡胶压辊。硅树脂橡胶弹性层的热传导率为0.085W/m·K。
(实施例6)
在重量百分比为100等份的未膨胀树脂微球(型号名称:MatsumotoMicrospheres F85;粒子直径:20到30微米;真实特定重量;1.04;支撑壁软化点:150到155℃;由Matsumoto Yushi-Seiyaku株式会社出品)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00等份的50%硅树脂油(甲基氢聚硅氧烷;型号名称:KF99;由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出品)在甲苯中溶液,得到的混合物经过搅拌,再放置10小时,就获得了用硅树脂油弄湿的糊状混合物。这一糊状混合物放在90℃的烤炉中1小时来烘干。冷却后,干燥的产物放在温度设定在热膨胀温度150℃的烤炉中30分钟,形成平均粒子直径为108微米的膨胀的树脂微球。在重量百分比为100等份的增加型液态硅树脂橡胶材料(粘度:40Pa·s;特定重量1.02;型号名称:DY35-446A/B;由Dow Coring Toray硅树脂株式会社出品)中,混入重量百分比为3等份的膨胀的树脂微球(相应于2等份的微球本身),接着在室温下用全功能混合搅拌装置(型号名称:DULTON;由K.K.San-ei Seisakusho出品)进行混合和搅拌10分钟,形成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混合物。接着,重复与实施例4中相同的程序,获得了橡胶长度为225毫米,橡胶厚度为2.5毫米,外直径为20毫米的硅树脂橡胶压辊。硅树脂橡胶弹性层的热传导率为0.094W/m·K。
(实施例7)
在重量百分比为100等份的未膨胀树脂微球(型号名称:MatsumotoMicrospheres F85;粒子直径:20到30微米;真实特定重量;1.04;支撑壁软化点:150到155℃;由Matsumoto Yushi-Seiyaku株式会社出品)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00等份的硅树脂油(氨基改良型硅树脂;型号名称:SF8417;由Dow Coring Toray硅树脂株式会社出品),得到的混合物经过搅拌,再放置10小时,就获得了用硅树脂油弄湿的糊状混合物。这一糊状混合物放在90℃的烤炉中1小时来烘干。冷却后,干燥的产物放在温度设定在热膨胀温度150℃的烤炉中30分钟,形成平均粒子直径为102微米的膨胀的树脂微球。在重量百分比为100等份的增加型液态硅树脂橡胶材料(粘度:40Pa·s;特定重量1.02;型号名称:DY35-446A/B;由Dow Coring Toray硅树脂株式会社出品)中,混入重量百分比为4等份的膨胀的树脂微球(相应于2等份的微球本身)和重量百分比为1等份的过氧化物型硫化物(2,4-dichlorobenzoyl peroxide;型号名称:RC-2;由Dow Coring Toray硅树脂株式会社出品),接着在室温下用全功能混合搅拌装置(型号名称:DULTON;由K.K.San-ei Seisakusho出品)进行混合和搅拌10分钟,形成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混合物。接着,重复与实施例4中相同的程序,获得了橡胶长度为225毫米,橡胶厚度为2.5毫米,外直径为20毫米的硅树脂橡胶热绝缘压辊。硅树脂橡胶弹性层的热传导率为0.105W/m·K。
(测试例)
为了确定实施例4到7的压辊的性能,作了如以下报告所述的测试。
附图2显示了用在本测试例中的薄膜加热型热固定部件。
作为耐热薄膜23,用的是无缝的40毫米厚的聚酰亚胺薄膜,加上涂层后外径为25毫米,经过用氟树脂分散体(50/50的PTFE和PFA的混合物)做5毫米厚的氟型底漆处理,经过烘烤弹性层形成释放层,然后切割成230毫米的长度。
附图标记24表示压辊,对按要求使用实施例4到7的方法获得的压辊进行测试。
使用上述的薄膜加热型固定部件,在以下显示的条件下进行送纸测试。首先,未定为图像形成于1000张A5大小的纸上,使用激光打印机(型号名称:LASERSHOT LBP350;由佳能株式会社制造),以固定部件的中间为基础,纵向送纸的间隔为每分钟8张纸。其后马上,纵向送入5张A4大小的纸,评价这时的传送性能。结果显示在表3中。
-测试条件-
压辊外围速度:50毫米/秒
辊隙压力:9kgf
最大输入功率:500瓦
固定设定温度:190℃
在实施例4的压辊的情况中,辊子的中间区域和两端区域(A5纸未送入区域)的硬度(Asker-C)都降低了,但是,传送性能的不同很小以至于没有问题,例如甚至传送A4的纸时也不会引起纸的起皱。
另外,在实施例5的压辊的情况中,辊子的两端区域(A5纸未送入区域)的硬度(Asker-C)降低很大,在中间区域和两端区域的分界线硬度差别很大,以至于当送入A4的纸时引起纸起皱,带来了传送性能方面的问题。
在实施例6和7的压辊的情况中,辊子的中间区域和两端区域(A5纸未送入区域)的硬度(Asker-C)都有一点降低,没有传送性能方面的问题,例如甚至传送A4的纸时也不会引起纸的起皱。
                            表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传送性能        A             C            A            A
                              5张纸中有3
                              张纸起皱
硬度的改变
中间部分        -2°                       -2°                     -1°                   -1°
两端区域        -4°                       -10°                   -1°                   -1°

Claims (25)

1、一种加热部件,包括:一个用于加热片状加热目标材料的加热装置和一个与加热装置面对面放置的压辊;加热目标材料被导入在加热装置和压辊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以便使加热目标材料在它们之间被保持和传送,进行加热;其中,
所述的压辊具有被分散地结合了由树脂微球形成的气泡的弹性层;
其中,所述的弹性层是被分散地结合有气泡的橡胶层;
其中在橡胶层被固化之后通过加热来打破树脂微球,并且在橡胶和气泡之间的树脂微球的树脂壳处在已经被打破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弹性层具有的热传导率为0.146W/m·K或更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形成所述的树脂微球壳的树脂是热塑性树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热塑性树脂从丙烯腈树脂和亚氯乙烯树脂中选择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形成所述的树脂微球的壳的树脂是热固化树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热固化树脂是酚树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树脂微球是由其壳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树脂微球和其壳由热固化树脂形成的树脂微球组成的混合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树脂微球的平均粒子直径是80到200微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压辊在最外层具有释放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形成所述的释放层的材料从由氟树脂和氟橡胶组成的组合中选择。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压辊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为3微米或更低。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压辊的表面粗糙度为55°或更低,与Asker-C硬度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压辊有发泡弹性层作为弹性层的内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部件,其中,所述的加热目标材料是要将未固定的图像保持在其上的记录介质,未固定图像在由加热装置和压辊形成的压力接触辊隙中被加热和固定。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一个图像形成部件,用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未固定图像,以便将图像保持在记录介质上;和一个热固定部件,用来将未固定图像热固定在记录介质上;其中,所述的热固定部件是如权利要求1到2、7到13中的任何一种。
16、一种生产硅橡胶海绵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对用硅树脂油进行湿处理的未膨胀的树脂微球进行热膨胀;将热膨胀的树脂微球混入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液态硅树脂橡胶热固化;并且,在不低于树脂微球的膨胀起始温度的温度下加热树脂微球,以破坏树脂微球的树脂壳的微球形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生产硅橡胶海绵的方法,其中,已经被热膨胀的树脂微球具有的平均粒子直径为80到200微米。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生产硅橡胶海绵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硅树脂油是甲基氢聚硅氧烷。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生产硅橡胶海绵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硅树脂油是氨基改良型硅树脂油。
20、一种辊子,包括轴心和在轴心上具有如权利要求16至19所述的任何一种方法生产的硅树脂橡胶海绵。
21、一种生产辊子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热膨胀未膨胀的树脂微球;将热膨胀的树脂微球混入液态的硅树脂橡胶材料;在轴心上加热该混合物,固化液态硅橡胶;液态硅橡胶材料热固化后,在不低于树脂微球的膨胀起始温度的温度下加热树脂微球,以破坏树脂微球的树脂壳的微球形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生产辊子的方法,进一步具有以下步骤,在破坏了树脂壳的微球形状后,在辊子的表面形成释放层。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生产辊子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液态硅树脂橡胶在不高于树脂微球的膨胀起始温度的温度下进行热固化。
24、一种压辊,由如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何一种生产辊子的方法生产。
25、一种热固定部件,包括:一个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将未固定图像保持在它上面的记录介质,以固定未固定图像;一个压辊,与加热装置相对放置,与加热装置带来压力接触,形成压力接触辊隙;其中,所述的压辊是由如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何一个所述的生产辊子的方法生产的辊子。
CNB001355031A 1999-09-30 2000-09-30 加热部件,图像形成装置和生产硅橡胶海绵和辊的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16582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9045/1999 1999-09-30
JP27904599 1999-09-30
JP2000263152 2000-08-31
JP263152/2000 2000-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95270A CN1295270A (zh) 2001-05-16
CN1165821C true CN1165821C (zh) 2004-09-08

Family

ID=26553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355031A Expired - Lifetime CN1165821C (zh) 1999-09-30 2000-09-30 加热部件,图像形成装置和生产硅橡胶海绵和辊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459878B1 (zh)
EP (1) EP1089139B1 (zh)
KR (1) KR100408462B1 (zh)
CN (1) CN1165821C (zh)
DE (1) DE60016350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1887A (ja) * 2000-01-14 2001-07-27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DE10046055A1 (de) * 2000-09-18 2002-03-28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Elastische Walze
DE60126461T2 (de) * 2000-11-15 2007-10-25 Canon K.K.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und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TW538075B (en) * 2000-11-20 2003-06-21 Dainichiseika Color Chem Production process of non-flying plastic microballoons
JP2003241549A (ja) * 2001-12-10 2003-08-29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2004006299A (ja) 2002-04-22 2004-01-08 Canon Inc 基板に発熱抵抗体を有する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用いた像加熱装置
KR100421978B1 (ko) * 2002-06-05 2004-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방식 프린터의 전사 백업장치
JP2004013085A (ja) * 2002-06-11 2004-01-15 Canon Inc トナー容器
JP4298410B2 (ja) * 2002-08-19 2009-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加圧ローラ
JP2004184814A (ja) * 2002-12-05 2004-07-02 Canon Inc 加熱装置
US7008678B2 (en) * 2002-12-20 2006-03-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Roller for a fusing station
US20050003216A1 (en) * 2003-06-30 2005-01-06 Jean-Marc Frances Microparticle containing silicone release coatings having improved anti-block and release properties
US7215916B2 (en) * 2003-11-12 2007-05-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ndless metal belt, fixing belt and heat fixing device
JP2005156826A (ja) * 2003-11-25 2005-06-16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U2005204436B2 (en) * 2004-01-20 2010-06-10 Burcon Nutrascience (Mb) Corp. Novel canola protein isolate
JP4599176B2 (ja) 2004-01-23 2010-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ヒータ
EP1753834B1 (en) * 2004-06-11 2017-11-01 LG Chem. Ltd. Adhesive sheet comprising hollow parts
US7359669B2 (en) * 2004-07-09 2008-04-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member, fix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US7560665B2 (en) * 2005-08-03 2009-07-14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maging device temperature management
US7276674B2 (en) * 2006-01-09 2007-10-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omponen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signed thermal response
WO2008044427A1 (fr) * 2006-10-06 2008-04-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uleau de développement, appareil de développement utilisant celui-ci et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CN101268423B (zh) * 2006-10-19 2010-06-16 住友电工超效能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加压辊及其制造方法
US20080124110A1 (en) * 2006-11-29 2008-05-29 Douglas Campbell Hamilton Image Forming Device Component
JP5328235B2 (ja) * 2007-06-26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圧部材、及びこの加圧部材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4902452B2 (ja) * 2007-07-20 2012-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定着装置用ローラ、定着装置用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用可撓性スリーブ、及び定着装置用可撓性スリーブの製造方法
JP4988633B2 (ja) * 2008-03-21 2012-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部材、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定着用回転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6427B2 (ja) * 2008-04-09 2013-12-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及びそのフィルムを備える像加熱装置
JP5202344B2 (ja) * 2009-01-08 2013-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DE102009044299A1 (de) * 2009-10-21 2011-05-05 Contitech Elastomer-Beschichtungen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lächenprodukten aus Silikongummi
JP5822559B2 (ja) * 2010-07-15 2015-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圧ローラ、その加圧ローラを用いた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の加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JP5610894B2 (ja) 2010-07-24 2014-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加圧ローラ
CN102375358B (zh) * 2010-08-06 2015-04-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JP5963404B2 (ja) * 2011-06-21 2016-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820392B2 (ja) * 2011-07-04 2015-11-2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ゴムスポンジの製造方法及びゴム被覆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JP6223003B2 (ja) * 2012-06-19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N103382961B (zh) * 2013-07-25 2016-01-06 湖州宁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聚四氟乙烯胶辊的制备方法
JP6335451B2 (ja) 2013-08-0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42300B2 (ja) 2014-01-27 2018-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部材及び熱定着装置
JP6312544B2 (ja) * 2014-07-16 2018-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ニップ部形成部材、画像加熱装置、及びニップ部形成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5739271A (zh) * 2016-04-26 2016-07-06 东莞市上合旺盈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无版印刷的数字印刷工艺
US10838332B2 (en) * 2016-07-21 2020-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device
JP7098388B2 (ja) 2017-04-28 202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状シリコーンゴム混合物、及び電子写真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946073B2 (ja) 2017-06-23 2021-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28101A (ja) * 2017-07-25 2019-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圧ローラ、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90013128A (ko) * 2017-07-31 2019-02-11 다우 실리콘즈 코포레이션 임시 결합 접착제용 실리콘 조성물, 이의 경화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제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839356B (zh) * 2017-10-24 2019-05-03 贵州云侠科技有限公司 彩色激光打印机用组件
CN107839358B (zh) * 2017-10-24 2019-03-05 贵州云侠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的防卡纸方法
US10809654B2 (en) * 2018-08-28 2020-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essure roller for fixing apparatus,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43836A (ja) 1985-04-19 1986-10-30 Yamauchi Rubber Ind Co Ltd シリコ−ンゴム・ロ−ラの製造法
EP0295901B1 (en) 1987-06-16 1995-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n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2516886B2 (ja) 1987-06-16 1996-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661016B2 (ja) 1987-12-04 1994-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弾性回転体及び定着装置
JPH0823725B2 (ja) 1987-12-14 1996-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ローラー
US5262834A (en) 1988-12-06 1993-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2646444B2 (ja) 1988-12-12 1997-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JPH03100059A (ja) * 1989-09-14 1991-04-25 Canon Inc 付加反応型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形成される成形物、弾性回転体及び定着装置
JPH03100063A (ja) * 1989-09-14 1991-04-25 Canon Inc 高分子材料の帯電防止方法及び帯電防止能を有する高分子材料成形物
JP2884717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861280B2 (ja) 1990-06-11 1999-0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2884716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940077B2 (ja) 1990-06-11 1999-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2884715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926904B2 (ja) 1990-06-11 1999-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917424B2 (ja) 1990-06-11 1999-07-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884714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EP0461595B1 (en) 1990-06-11 1996-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endless film
US5148226A (en) 1990-06-11 1992-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endless film
JP2884718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FR2665897B1 (fr) 1990-08-20 1994-03-18 Rhone Poulenc Sante Procede de transformation de l'acide (benzoyl-3 phenyl)-2 propionique-r(-) en isomere s(+).
JPH04204981A (ja) 1990-11-30 1992-07-27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900604B2 (ja) 1990-11-30 1999-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4204983A (ja) 1990-11-30 1992-07-27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940161B2 (ja) 1990-11-30 1999-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5210579A (en) 1990-11-30 1993-05-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parting resin layer for reducing frictional resistance of the film through which the image is heated
JPH04204982A (ja) 1990-11-30 1992-07-27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3274487B2 (ja) 1992-01-30 2002-04-15 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シリコーン株式会社 発泡性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およびシリコーンゴム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JPH0635356A (ja) * 1992-07-20 1994-02-10 Arai Pump Mfg Co Ltd 加圧ローラ
JP3679422B2 (ja) 1992-10-21 200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H06240040A (ja) 1993-02-16 1994-08-30 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 Mfg Co Ltd 複合マイクロバル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498644A (en) 1993-09-10 1996-03-12 Specialty Silicone Products, Inc. Silcone elastomer incorporat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icroballoon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5753156A (en) * 1993-12-28 1998-05-19 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icals Mfg. Co.,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non-scattering hollow plastic balloons
JP2822142B2 (ja) 1993-12-28 1998-11-11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非飛散性中空プラスチックバルーンの製造方法
JP3405821B2 (ja) 1994-06-28 2003-05-12 ジーイー東芝シリコーン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ゴムスポンジ組成物
JPH0912764A (ja) 1995-06-27 1997-01-14 Toray Dow Corning Silicone Co Ltd シリコーン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EP0842986B1 (en) * 1995-08-01 2006-05-2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H09114281A (ja) 1995-10-13 1997-05-02 Canon Inc 加圧用回転体、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850872A (en) 1995-12-13 1998-12-2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s
US5840220A (en) 1996-04-17 1998-11-24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 Ltd. Organosiloxane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JP3274071B2 (ja) 1996-08-19 2002-04-15 株式会社金陽社 独立気泡スポンジゴムの製造方法
JP3494039B2 (ja) * 1998-11-06 2004-02-0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定着ロール用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及び熱定着ロール
JP3817972B2 (ja) 1998-12-08 2006-09-0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ゴム被覆ロー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10067269A (ko) 2001-07-12
EP1089139A1 (en) 2001-04-04
US6459878B1 (en) 2002-10-01
DE60016350T2 (de) 2005-12-01
DE60016350D1 (de) 2005-01-05
CN1295270A (zh) 2001-05-16
KR100408462B1 (ko) 2003-12-06
EP1089139B1 (en) 2004-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821C (zh) 加热部件,图像形成装置和生产硅橡胶海绵和辊的方法
JP6173040B2 (ja) 定着ベルトおよび定着装置
JP4508692B2 (ja) 加圧部材、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34663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fixing member, fix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28235B2 (ja) 加圧部材、及びこの加圧部材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5013700B2 (ja) 像加熱装置
JP2009109952A (ja) 加圧部材、及びその加圧部材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
US9588471B2 (en)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EP3086183B1 (en)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fix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495573A (zh) 图像加热装置及此装置中使用的加压辊
JP3658305B2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87152B2 (ja) 加圧ローラ、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550376B1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34310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加圧ローラ
JP2001265147A (ja) 加圧ローラ、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15202B2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ixing member
JP2007065424A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加圧用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JP7476040B2 (ja) 定着装置
JP2022169436A (ja) 定着ベルト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04163578A (ja) 定着部材
JP2006267976A (ja) 定着用回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21955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2042561A (ja) 定着ベルト及び定着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21144199A (ja) 像加熱装置
JP2016024218A (ja) ニップ部形成部材、定着装置、及びニップ部形成部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