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64C -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64C
CN1133764C CNB981171532A CN98117153A CN1133764C CN 1133764 C CN1133764 C CN 1133764C CN B981171532 A CNB981171532 A CN B981171532A CN 98117153 A CN98117153 A CN 98117153A CN 1133764 C CN1133764 C CN 11337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il
needle
pin
mov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171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8086A (zh
Inventor
岛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208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8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2Loop-transfer poi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0Needle be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04B15/36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needle beds in V-form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 D04B15/70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i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7/00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 D04B37/02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with weft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在前后两个针床上的针槽间隙侧前端设置有具有收装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可动线圈形成板在其前端设置有线圈形成边缘,由弹簧沿着由针槽间隙离开方向施加弹性力,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以设置在针床上的针槽间隙下方的支点为中心作进退移动。

Description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向针织机,这种横向针织机在针床上的针槽间隙侧形成有朝向前后两个针床间的开口部中心处的线圈形成边缘,而且可动线圈形成板以可进退移动方式保持在线圈形成边缘位于朝向前后两个针床间的开口部的中心处的最前进的前进位置处和线圈形成边缘位于最后退的后退位置处之间,并且被设置在针之间。
背景技术
日本特公平3-75656号公报(Japanese Patent Hei 3-75656)公开了一种针织方法,它是在以前后相对方式配置有一对针床的双针床横向针织机中,当使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两端呈连接针织状态而针织成筒形针织物时,使针床上的前侧针织物针织用针和后侧针织物针织用针交替地配置,并用前后相对的一对针中一侧的针进行与线圈相结合状态的针织。这种针织方法是利用前侧针床上的一组针针织前侧针织物,利用后侧针床上的一组针针织后侧针织物,再利用配置在用于形成线圈的一组针之间的空针在前后针床之间实施移圈而针织出筒形针织物的,这与已经针织成型的针织物在针织上是连续的,即不再需要针织完成后的缝制工序,或是可以大幅度减少针织完成后的缝制工序,从而可以针织出所谓的无缝针织的针织物。这种针织方法是使用一组针进行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针织。在本说明书中将其称为半针织,即由于它使用着空针,所以若对前后针床进行总计,则针织用针的节距为配置在针床上的针的节距的两倍。在本说明书中将使用全部针进行的针织称为全针织,因为不论是平编还是棱编,若对前后针床进行总计,其针织用针的节距与配置在针床上的针的节距相等。在进行半针织时,在针织一侧针织物使用的针之间为用于另一侧针织物(前侧针织物或后侧针织物)针织的针,且设置有两个沉降板,所以针织出的针织物中的沉降线圈比针织线圈大,这会使得针织物的商品价值下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开平7-258945号公报(JapaneseProvisional Patent Hei 7-258945)公开了一种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向针织机,其是一种在相邻接的一对沉降板之间配置有第一和第二针,并且使用第一针针织前侧针织物,使用第二针针织后侧针织物的横向针织机。由日本特开平7-258945号公报公开的这种横向针织机,在两组针上设置有沉降板,所以在进行半针织时,在沉降线圈处的两个沉降板不相作用,从而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针织。然而,由于其结构构成要使其能够在进行半针织时保持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的平衡,所以这将在进行全针织时产生条纹间的间隔不均匀的问题。
原有的具有固定式沉降部件和可动式沉降部件的横向针织机,对于仅使用一组针床针织出的、诸如平编组织等等的针织组织,和使用前后两个针床针织出的、诸如棱编组织等等的针织组织被混合在同一线圈横列中的场合,还存在有和仅使用一组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部分中的沉降线圈相比,使用前后两个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部分中的沉降线圈比较大的问题。对于使用前后两个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跨接在前后两个针床上的针槽间隙之间的针织纱线将被吸收在沉降线圈处,而对于使用一组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跨接在针槽间隙之间的针织纱线中的相当一部分并不出现,所以作为沉降线圈长度间的差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能够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在大小方面的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针织和全针织。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对于针织诸如平编组织等等的、仅使用前后针床中的任一组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和诸如棱编组织等等、使用前后两个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的场合,能够调整针织组织不同的部分之间的沉降线圈在大小方面的差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对于仅使用前后针床中的任一组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和使用前后两个针床针织出的针织组织,能够不改变针床的安装位置而调整不同针织组织之间的沉降线圈在长度方面的平衡。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要能够相应于针织所使用的针织纱线的性质和其它针织条件控制可动线圈形成边缘的位置,进而能够调整沉降线圈的挤压量,以实现所需要的针织风格。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具有至少一对针床,这些针床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沿其纵向方向滑动,在形成在各个针床上面处的针槽内以可自由进退方式保持有若干个针,而且所述的针的头部朝向针床之间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个针床处设置有呈板状的、与针相平行的若干个可动线圈形成板,
在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附近还设置有线圈形成边缘,
而且还设置有沿针的进退方向控制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的控制组件。
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可以沿着针的进退移动方向实施进退移动,所以可以在可动线圈形成板作进退移动时,容易地实现沿着挤压沉降线圈用的最适当的针进退方向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轨迹。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将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以可摆动方式收装在设置在针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处的沟槽内,以使所述线圈形成边缘可以作进退移动。
而且,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设置有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两种,使所述的控制组件设置有控制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的第一控制组件和控制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的第二控制组件两种,从而可以实施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作用位置、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不作用位置而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进行针织的半针织,和将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均控制在作用位置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进行针织的全针织。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便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全针织和半针织。
而且,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在所述针床上设置有相对于两组针中的一组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相对于另一组针的固定线圈形成板,从而可以实施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并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针织的半针织,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并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针织的全针织。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便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全针织和半针织。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在前端形成有与跨接在针之间的针织纱线相结圈的针织纱线结合部、可相对于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作进退移动、防止由于针的上升而使原有的线圈上升用的可动沉降板,与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重叠配置。
当可动沉降板作进退移动时,将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而使所述针织纱线结合部与所述线圈形成边缘相交叉。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形式,便可以使与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相结合的针织纱线可靠地被捕捉至可动沉降板处,而且还可以省略可动沉降板作为线圈形成边缘的功能,而用于将线圈向下导引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可动沉降板的形状、移动轨迹与线圈的向下导引最相适应。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所述的控制组件控制着在若干个梯度上调整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位置。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便可以以线圈横列单位或针织物单位为单位,改变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量,进而精细地调整沉降线圈的长度。如果举例来说就是,通过减少不同针织组织之间的沉降线圈的长度差,还可以在针织组织的不同部分之间的针织风格急剧变化的部分处,不产生风格不同的部分,从而可以针织出具有高商品价值的针织物。而且可以相对于针织纱线的性质和针织物的导引张力等等的针织条件调整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量,进而调整沉降时间,从而可以针织出具有所需要的针织风格的针织物。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弹性组件向线圈形成边缘施加沿着由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离开的方向的弹性力,所述的控制组件使线圈形成边缘朝向所述开口部的中心前进。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弹簧组件可以防止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超过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并可以阻止在相对的针床前端部处的针与线圈形成板之间的干涉,从而可以与可动线圈形成板作进退移动时的线圈形成边缘的位置同步。而且不再需要设置对线圈形成边缘的后退方向实施控制用的控制组件,从而可以使构造更简化。
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在各个针床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设置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摆动支点,由该支点向线圈形成边缘的相反侧延伸的弹性脚作为所述的弹性组件被设置在可动线圈形成板处,该弹性脚与针床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相接触。如果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对针织会产生妨碍的结构构成便不会出现在针床上和针织物的引导轨迹内,并可以设置有可动线圈形成板。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表示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针床进行半针织时的平面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示意图,其中:
图2-A为表示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观察图1中的线X-X所示的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2-B、图2-C为表示图2-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被取下时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进行半针织时的三角组件和针踵的轨迹用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针床进行全针织时的平面图。
图5为表示沿图4中的箭头Y-Y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进行全针织时的三角组件和针踵的轨迹用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示意图,其中:
图7-A为表示针床用的剖面图,
图7-B和图7-C为表示图7-A中所示的固定线圈形成板和可动线圈形成板被取下时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使用第二实施例进行半针织时的三角组件和针踵的轨迹用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使用第二实施例进行全针织时的三角组件和针踵的轨迹用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线圈形成线圈用的示意图,其中:
图10-A为表示针床用的剖面图,
图10-B为表示图10-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被取下时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第四实施例中的针床和可动线圈形成板及保持部件用的示意图,其中:
图11-A为表示针床用的平面图,
图11-B为表示沿图11-A中的箭头Z-Z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11-C为表示可动沉降板用的示意图,
图11-D为表示可动线圈形成板、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和保持部件用的示意图。
实施例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横向针织机的实施例。在各实施例中为了简单说明,仅以结圈和落圈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在具有移圈针织功能和集圈针织功能的一般横向针织机中实施。而且在各实施例中,不论是单面针织组织还是双面针织组织,均将在针床之间延伸的部分称为沉降线圈。<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可以是用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在作用位置和不作用位置之间进行的进退动作而进行针织的、全部针均作为线圈形成使用的针的全针织,也可以是用一组配置的针作为线圈形成使用的针的半针织,它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的平衡崩溃而实施针织。图1为表示半针织时的针床1的平面图,图2-A为表示沿图1中的箭头X-X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图2-B、图2-C为表示从图2-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被取下时的示意图。图3为表示三角组件和针踵的轨迹用的示意图。在图1和图3中,为了容易区分而将针板和可动线圈形成板部分剖开了。
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横向针织机,在按一定间隔刻入设置在针床基板3上的沟槽5内设置有针板7。在相邻接的一对针板7、7的侧面和由针床基板3的上侧面构成的呈凹形的针槽9内,前后成对地相对配置着针床1,在针床1上以可自由进退移动的方式保持有针11,并且针11的前端处于相接近的状态。在针床1的针槽间隙侧的前端处,还在针之间交替配置有形状不同的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后者位于沿前后两个针床1的纵向方向的整个区域中。前后针床1、1是对称的,故下面仅对其中的一个针床进行说明。
正如图2-A所示,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形成在针床上的针槽间隙侧,并且朝向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针槽间隙)的中心C-C方向。正如图2-B、图2-C所示,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具有线圈形成边缘17a、17b和轴孔21,以及弯曲着的弹性脚23,并且以可自由摆动方式安装在位于针床前端处的沟槽24内。线圈形成边缘17a、17b对跨接在针之间的针织纱线起挤压作用,轴孔21枢轴支撑着沿针床1的纵向方向贯穿设置的纱线19,并作为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摆动支点(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中的通用部分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在弹性脚23的前端凹部25处沿针床的整个纵向方向安装有纱线27,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与这些纱线27相结合,并且沿着使线圈形成边缘17a、17b由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C-C向后退的方向施加弹性力。对于本实施例中的横向针织机,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摆动支点设置在针床的针槽间隙侧下面,从而可以通过摆动方式而使线圈形成边缘17a、17b沿针11的进退方向做进退移动。由于使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由针槽间隙侧向后退的方向施加弹性力用的弹性组件设置在针床的内侧面,所以不再需要在针床的上面和针织出的针织物取下的路径中再设置其它的弹性组件。
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后端部处与设置在不同的针踵位置处的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a、29b相接触。当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作进退移动时,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将朝向开口部的中心C-C方向作进退移动。控制部件29a、29b以可以进退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如后所述的针11用的导针片控制踵31的上方,在沿着针床1的纵向方向整体形成的燕尾状沟槽33处还安装有挤压板35。因此在这时,控制部件29a、29b以可以沿进退方向滑动、而且以不会由针槽中脱落的方式被保持着。
在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中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的前端处形成有呈直线状的线圈形成边缘17a,在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处形成有呈凹入状的线圈形成边缘17b。在控制部件29a处还形成有控制踵37a。在第二控制部件29b上的位于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后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控制踵37b。而且39、41为限制控制部件29a、29b的移动范围用的限制片。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使位于后退至最后位置处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的线圈形成边缘17a,与位于前进至最前位置处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线圈形成边缘17b上的沿针进退方向的最后部分,位于沿侧面观察时彼此重叠的位置处。控制部件29a、29b中的如图1所示的前端部向左侧弯曲,而且这种前端部可与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横向针织机上的针11由针主体部53、导针片43和导针片控制踵31构成。针主体部53使导针片43以可自由滑动方式保持在沟槽45内,其后方与选针挺针片47上的连接沟槽49和连接用凹部51相连接。而且,在针主体部53的前端处形成有钩54。导针片43在其前端处形成有线圈结合部55,在其后端处形成有控制踵57。导针片控制踵31与导针片43连接为一体,而且在其后部设置有控制踵59。在选针挺针片47的上面处设置有控制踵63。当用设置在滑架61处的、图中未示出的压针板挤压控制踵63时,控制踵63将完全进入至未与成圈三角93相结合的针槽内。选针挺针片47可利用图中未示出常规的选择组件对结圈和落圈进行选择。而且67为固定针床基板3和针板7用的纱线,69为将选针挺针片47保持在针槽内用的纱线。在下述实施例中使用的针11全部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为了说明清楚,在图1示出了配置在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左侧处的、在半针织时处于前进位置处的针11a,即第一针,以及配置在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左侧处的、在半针织时处于后退位置处的针11b,即第二针,而且第一针11a与第二针11b呈交替的方式配置。
在图3中示出了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中的三角组件71。图中箭头L所示的方向表示滑架的行进方向,图2-A表示的是在图3中的V-V线位置处的针床的状态。在图3中,全针织时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a处的针踵37a由黑色针踵表示,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b处的针踵37b亦由黑色针踵表示。类似的,对于图3所示的导针片控制踵31和选针挺针片47的针踵,半针织时选择为结圈的第一针11a用的控制踵59a、63a由黑色针踵表示,选择为落圈的第二针11b用的控制踵59b、63b由白色针踵表示。
在针床上的以可以往复移动的方式沿纵向方向设置在滑架61上的三角组件71中,设置有控制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9a、29b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组,控制导针片控制踵用的导针片三角组,以及控制中心定位用的针织三角组。利用这些三角可以由上方依次构成为第一可动线圈形成部件的通路(I),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的通路(II),导针片控制踵的通路(III),以及选针挺针片47的通路(IV)。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组由呈固定型的上部三角75、中部三角77、下部三角79,使第一控制部件29a作进退动作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81a、81b,以及使第二控制部件29b作进退动作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83a、83b构成。导针片控制三角组由固定型的导针片导向三角85和左右一对的导针片三角87a、87b构成。针织三角组由固定型的中心定位三角89、导向三角91,由可以沿两个箭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的左右一对的成圈三角93a、93b,以及其它的导向三角95a、95b、97a、97b构成。
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与针11作同步动作,当用成圈三角93a、93b形成针织线圈时,它们可以限制针织纱线以调整沉降线圈的大小。而且可动线圈形成板仅对平编组织起作用,对棱编组织不起作用。本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中的其它结构构成与一般的横向针织机相同,故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下面对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的作用进行说明,并且以实施半针织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在进行半针织时,要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控制在挤压作用于针织纱线99的作用位置处,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控制在不挤压作用于针织纱线的不作用位置处。因此要将第一控制三角81a、81b控制在作用位置处,将第二控制三角83a、83b控制在不作用位置处。这样便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控制在前进位置处,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控制在后退位置处。取第一针11a为结圈针,第二针11b为落圈针,并向第一针11a连续地供给纱线而进行半针织。在进行半针织的过程中,被选择为落圈针的第二针11b在图中未示出的压针机构的作用下,将使选针挺针片47中的针踵63完全进入至针槽中,从而不与如图3所示的三角组相接触而移动。被选择为结圈针的第一针11a在通过中心定位三角89上升至最上升的位置处后,将在导向三角91和位于后行进侧的成圈三角93b的引导下行进。在实际针织过程中,通过位于滑架行进方向中的先行进侧的控制三角81a、83a,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将朝向开口部的中心C-C作进退移动。然而,由先行进侧的控制三角81a、83a使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作的进退移动并不具有针织上的意义,故在本实施例中仅对后行进侧的控制三角81b、83b的进退移动进行说明。
在用成圈三角93b引导针行进的过程中,由纱线供给口98向针11a中的钩54供给纱线,即在钩54内与针织纱线99相结合的针11a将下降。这时,利用被控制在作用位置处的第一控制三角81b,可使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将向前进位置行进。因此由第一针11a引导出的针织纱线99将在与位于作用位置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相接触后,再与位于后退位置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相接触。这时,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位于不作用位置,故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几乎不对针织纱线产生挤压作用,这和说明在先技术用的日本特开平7-258945号公报所公开的横向针织机的结构构成相同。因此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针织。
下面参考与图1~图3相对应的图4~图6,对实施全针织的场合进行说明。图4为表示全针织时的针床的平面图,图5为表示沿图4中的箭头Y-Y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图6为表示三角组件和针踵的轨迹用的示意图,图5为表示到达图6中的线W-W所示的位置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在进行全针织时,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均被控制在作用位置处。因此使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作进退移动用的第一控制三角81a、81b被控制在不与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上的控制踵相接触的不作用位置处,第二控制三角83b被控制在与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控制踵相接触的作用位置处。这样便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后退位置处,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前进位置处,从而可以在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由侧面观察为彼此重合的状态下,使第一和第二针相结合。通过滑架61的移动可使选针挺针片47上的针踵63a、63b在中心定位三角89处相接触,从而可以使针主体部53上升,并挤压针主体部53而使导针片43上升。这样便可以使第一和第二针11a、11b中的导针片控制踵31上的针踵59a、59b与导针片导向三角87a相接触,进而限制其进一步地上升。这时,如果导针片43相对于针主体11相对下降,便可以使针11a、11b处的钩54打开。
当针11a、11b通过中心定位三角89的作用而上升至最高位置之后,将在导向三角91和位于滑架行进方向后方侧的成圈三角93b的引导下下行。这时在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83b的作用下,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将向前进方向行进。在这种状态下,可利用与滑架61同步行进的纱线供给口向针11的钩54内供给针织纱线99。而且当滑架61移动时,针11a、11b将在成圈三角93b的作用下下降。这时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被控制在后退位置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被控制在前进位置处,从而将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由侧面观察为彼此重叠的位置处。因此,由针11a、11b引导出的针织纱线99将在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产生相等的沉降线圈挤压量,从而可以由第一和第二针11a、11b形成沉降线圈为等长的线圈。
具有本实施例的这种结构构成的横向针织机在针床的针槽间隙侧形成有朝向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C-C方向的线圈形成边缘。而且以设置在针床的针槽间隙下方处的支点为中心,线圈形成边缘17a、17b以可以在朝向前后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的方向为最前进的行进位置,和线圈形成边缘17a、17b位于最后退的行进位置之间以可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撑在形成在针床的针槽间隙前端部处的沟槽24内。因此当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作进退移动时,沿着作为沉降线圈挤压的最适当的方向的针进退方向,可以容易地构成线圈形成边缘17a、17b的进退轨迹。而且,通过将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摆动支点设置在针床的针槽间隙下方,并以可自由摆动方式保持在形成在针床上的针槽间隙侧的沟槽24内的方式,还可以使在针织时会出现障碍的结构构成不出现在针床上和针织物的引导轨迹中,并且可以设置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而且,可以在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作用位置、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在不作用位置而实施的半针织,与将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均控制在作用位置而实施的全针织之间进行切换针织,从而可以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针织和全针织这两种针织。
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的最后退位置与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最前进位置为同一位置,而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移动范围在针的进退方向上是彼此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取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的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均为作用位置,并且取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前进位置为作用位置、后退位置为不作用位置的构成方式,还可以减小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的移动量。然而并不是必须要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构成方式,比如说还可以采用使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前进位置中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为最前进位置,后退位置中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为最后退位置,从而可以调整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的进退量的结构构成方式,并且对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的作用、不作用状态实施切换。
在这一实施例中,当进行半针织时作为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之间的差的允许范围的范围内,则将针织纱线99设定在位于与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b相接触的位置处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后退位置处,所以线圈形成边缘17b仅仅对针织纱线产生挤压作用。而且也可以采用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b可一直后退至完全不与针织纱线99相接触的位置处的构成形式。在进行全针织时,可通过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a、17b控制在由侧面观察为同一位置处的方式实施针织,也可以为在作为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之间的差的允许范围的范围内,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a与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7b控制在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进行针织。而且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以使用线圈形成边缘的形状彼此不同的可动线圈形成板15a、15b作为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也可以采用线圈形成边缘具有相同形状的可动线圈形成板作为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7~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是在针之间交替地配置一种单一的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第二实施例的目的也是为了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的平衡的崩溃而实施半针织和全针织。由于第二实施例以后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基本结构构成均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所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用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参考标号进行说明。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的侧面图如图7所示。图7-A为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中的针床105用的剖面图,图7-B和图7-C为表示图7一A中所示的固定线圈形成板103、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107被取下时的示意图。图8为表示进行半针织时的三角组件108的示意图,图9为表示进行全针织时的三角组件的示意图。
在第二实施例中,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固定线圈形成板103在针槽间交替配置。在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处形成有线圈形成边缘129,后者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处的线圈形成边缘17a的形状相同。可动线圈形成板101的最后退位置设定在位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15a的最后退位置的后方处。在固定线圈形成板103处形成有线圈形成边缘109,后者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处的线圈形成边缘17b的形状相同。固定线圈形成板103设置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最后退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可动线圈形成板101由控制部件107上的针踵110与三角组件108相结合而进行进退操作。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上的凹部113、119与沿针床的纵向方向安装着的纱线111、117相结合而固定。在安装有固定线圈形成板103的针槽115内,分隔体120安装在针125的上侧面与抑制板122之间。第二实施例是以使用通过针舌121的转动而实施钩123的开闭的舌针125的场合进行说明的,但是它也可以使用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复合型针,本发明中的其它实施例均可以使用针舌,也可以使用复合型针。
第二实施例中的三角组件如图8和图9所示,它省略了由第一实施例中的三角组件71使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作进退移动用的三角,以及导针片控制用的三角,并且设置有比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的行程更大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127a、127b。而且图8表示的是进行半针织时的状态,图9表示的是进行全针织时的状态。
下面对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的作用进行说明。对于实施半针织的场合,可将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127a、127b控制在作用位置处,将可动线圈形成板101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29控制在比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09更靠前的前进位置处。而且取第一针为结圈针,取第二针为落圈针,并且在一组第一针处设置纱线供给组件。由于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位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15b的最后退位置相同的位置处,所以可以使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仅仅向线圈施加挤压作用,从而可以用供给至第一针的针织纱线形成线圈,进而抑制沉降线圈和针织线圈间的平衡崩溃而实施针织。对于进行全针织的场合,可将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127a、127b控制在不作用的位置处,将可动线圈形成板101控制在作为同一作用位置的后退位置处。这时便可以在可动线圈形成板101上的线圈形成边缘129和固定线圈形成板103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处于由侧面观察为重叠的状态下实施针织。这样,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固定线圈形成板103将产生相等的沉降线圈挤压量,从而可以由第一和第二针形成沉降线圈为等长的线圈。<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0-A为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中的针床203用的剖面图,图10-B为表示图10-A中所示的可动线圈形成板201和控制部件205被取下时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是在全部针之间配置着单一种类的可动线圈形成板201。这一实施例对于在同一线圈横列内使用单侧针床上的针针织单面针织物和使用前后两个针床上的针针织双面针织物的场合,以及对于沿着线圈横列方向连续针织单面针织物和双面针织物的场合,均可以抑制单面针织物部分和双面针织物部分上的线圈间平衡的崩溃而实施针织。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201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205与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可动线圈形成板101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107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使用在该第三实施例中的三角组件可以采用与第二实施例中的三角组件108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的三角组件。因此在下述的说明中使用在第二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参考标号进行说明。
下面说明作为第三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的作用。在用第三实施例进行全针织时,针织单面针织物用的针织线圈横列和针织物将把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127a、127b控制在诸如不作用的位置处。因此单面针织物上的沉降线圈相对较小。针织双面针织物用的针织线圈横列和针织物,或是混合针织单面针织物和双面针织物用的针织线圈横列和针织物,将把控制三角127a、127b控制在作用位置处。对于双面针织物,可动线圈形成板几乎不与沉降线圈相接触,而对于单面针织物,可动线圈形成板将产生作用。因此相对于双面针织物,单面针织物上的沉降线圈相对较长,而且在不同结构中的沉降线圈的长度之间的差相对较小。
对于进行具有仅为单面针织物的线圈横列和双面针织物的混合线圈横列的针织的场合,混合线圈横列将使单面针织物中的沉降线圈相对延长,而仅为单面针织物时的线圈横列将使沉降线圈为常规值(即可动线圈形成板不产生作用),因此在针织物内的针织尺寸将出现偏差。而且如果具有如上所述的混合线圈横列,则最好是使可动线圈形成板对整个针织物产生作用。
而且,控制三角127a、127b最好是可以使控制部件205的移动量在0/1这两个梯度或多个梯度上变化,以便可以相应于针织时所使用的针织纱线的性质等等的针织条件调节可动线圈形成板的移动位置。当改变可动线圈形成板的位置时,可以调整针织纱线由针上脱落时的沉降时间,从而可以使沉降容易/难以影响针织纱线的性质,进而实现所需要的针织风格。<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11-A为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中的针床301用的平面图,图11-B为表示沿图11-A中的箭头Z-Z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剖面图,图11-C为表示图11-A中所示的可动沉降板303被取下时的示意图,图11-D为表示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307和保持部件309被取下时的示意图。作为第四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在针床的前端部叠层设置有防止由于针的上升而将原有的线圈带起用的、公知的可动沉降板303和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可动沉降板303以形成在针板311上的沟槽313内的J形脚部315为支点,在与可动沉降板303上的结合部317相结合的弹簧319的作用下,沿着将线圈挤压入前后两个针床上的针槽间隙之间的方式向线圈施加弹性力。在可动沉降板303的上部形成有摆动控制用的、呈前后一对的控制踵321a、321b。在沿着控制踵321a、321b之间的针床的纵向方向形成的沟槽323内还安装有抑制板325,以便将可动沉降板303保持在可摆动状态。可动沉降板303的前端部329可以在形成在针板基板331处的沟槽333内摆动。可动线圈形成板端部337折曲在针槽侧,当其后端部位于针槽内时,可由安装在针槽内的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307控制其进退移动。
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在其一端形成有U形部分335,后者与针床的下侧面339相接触。在这时,线圈形成边缘341将朝向位于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沿前进方向施加作用力。在可动线圈形成板305的中央部可作为沿针床的纵向方向贯穿插入的纱线347的摆动支点,并且形成有保持可动线圈形成板305用的凹部343。而且,345为位于沉降摆动沟槽333内的、限制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向上方的移动和最后退位置用的纱线。纱线345、349安装在针床的下面,而纱线347由跨接在纱线345、349之间的保持部件351保持着。本实施例中的三角组件的构成方式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三角组件108上,再附加上公知的可动沉降控制用的三角。
下面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横向针织机可以使可动线圈形成板305和可动沉降板303分别作与针353相吻合的进退移动而实施针织。本实施例中的横向针织机可以用可动沉降板303防止由于针353的上升而将原有的线圈带起。可动沉降板303在朝向位于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作进退动作时,与可动线圈形成板305上的线圈形成边缘341相接触针织纱线将可靠地被可动沉降板303上的针织纱线结合部327捕捉到。作为本实施例的横向针织机通过将作为线圈形成时的线圈形成边缘的功能集中在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方式,便可以将可动沉降板设定为具有与线圈引导相适应的形状、移动轨迹等等的部件。
本实施例是以仅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双针床横向针织机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它也适用于在前后一对针床上分别具有上部针床的四针床横向针织机。而且在各个实施例中,均设置有由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向后退方向对可动线圈形成板施加弹性力用的弹性组件,但是也可以省略这种弹性组件。用实施例所说明的针织机的结构构成仅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示的结构构成形式。
附图中的参考标号的含义为:
1       针床                  needle bed
3       针床                  needle bed
5       沟槽                  groove
7       针板                  needle plate
9       针槽                  needle groove
11      针                    needle
11a     第一针                first needle
11b     第二针                second needle
15a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
15b     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
17a     线圈形成边缘
17b     线圈形成边缘
19      纱线                  wire
21      轴孔
23      弹性脚
24      摆动沟槽
25       凹部
27       纱线                          wire
29a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29b      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31       导针片控制踵                  slider control butt
33       燕尾状沟槽
35       挤压板                        control  butt
37a、37b 控制踵
39、41   限制片
43       导针片                        slider
45       沟槽                          groove
47       选针挺针片                    select jack
49       连接沟槽
51       连接用凹部
53       针主体部
54       钩                            hook
55       线圈结合部
57       控制踵                        control butt
59       导针片挺针踵                  slider jack butt
61       滑架                          carriage
63       控制塞孔                      control jack
67、69   纱线                          wire
71       三角组件                      cam unit
75       上部三角
77       中部三角
79       下部三角
81a、81b 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
83a、83b 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
85       导针片导向三角
87a、87b 导针片三角
89       中心定位三角
91       导向三角
93a、93b 成圈三角
95a、95b、97a、97b  导向三角
98       纱线供给口
99       针织纱线
101      动线圈形成板
103      固定线圈形成板
105      针床
107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108      三角组件
109      线圈形成边缘
110      针踵                      butt
111      纱线                      wire
113      凹部
115      针槽                      needle groove
117      纱线                      wire
119      凹部
120      分隔体
121      针舌                      latch
122      抑制板
123      钩                        hook
125      针(舌针)                  (latch needle)
127a、127b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三角
201      可动线圈形成板
203      针床                      needle bed
205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301      针床                      needle bed
303      可动沉降板
305      可动线圈形成板
307      可动线圈形成板控制部件
309      保持部件
311      针板                      needle plate
313      沟槽                      groove
315      J形脚部315
317      结合部
319      弹簧
321a、321b 控制踵                  control butt
323      沟槽                      groove
325      抑制板
327      针织纱线结合部
329      前端部
331      针板基板
333      沉降摆动沟槽
335      U形部分
337      可动线圈形成板端部
339      针板下侧面
341      线圈形成边缘
343      凹部
345      纱线                         wire
347      纱线
349      纱线
351      保持部件
353      针

Claims (8)

1.一种横向针织机,其具有至少一对针床,这些针床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沿其纵向方向滑动,在形成在各个针床上面处的针槽内以可自由进退方式保持有若干个针,而且所述的针的头部朝向针床之间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个针床处设置有呈板状的、与针相平行的若干个可动线圈形成板,
在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附近还设置有线圈形成边缘,
而且还设置有沿针的进退方向控制各个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用的控制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以可摆动方式收装在设置在针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处的沟槽内,以使所述线圈形成边缘可以作进退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设置有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两种,
所述的控制组件设置有控制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的第一控制组件和控制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用的第二控制组件两种,
从而可以实施将第一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作用位置、将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控制在不作用位置而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进行针织的半针织,和将第一和第二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均控制在作用位置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进行针织的全针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床上设置有相对于两组针中的一组的可动线圈形成板,和相对于另一组针的固定线圈形成板,
从而可以实施用由一组针供给的纱线并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针织的半针织,和用由各个针供给的纱线并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上的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而进行针织的全针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前端形成有与跨接在针之间的针织纱线相结圈的针织纱线结合部、可相对于针床之间的开口部的中心作进退移动、防止由于针的上升而使原有的线圈上升用的可动沉降板,与所述的可动线圈形成板重叠配置,
当可动沉降板作进退移动时,将通过可动线圈形成板的进退移动而使所述针织纱线结合部与所述线圈形成边缘相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组件控制着在若干个梯度上调整线圈形成边缘的进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弹性组件向线圈形成边缘施加沿着离开所述开口部中心方向的弹性力,所述的控制组件使线圈形成边缘朝向所述开口部的中心前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各个针床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设置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用的摆动支点,由该支点向线圈形成边缘的相反侧延伸的弹性脚作为所述的弹性组件设置在可动线圈形成板处,该弹性脚可与针床上的开口部侧的前端部下面相接触。
CNB981171532A 1997-08-11 1998-08-10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7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6234/97 1997-08-11
JP09216234A JP3140990B2 (ja) 1997-08-11 1997-08-11 可動ループ形成プレートを備えた横編機
JP216234/1997 1997-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8086A CN1208086A (zh) 1999-02-17
CN1133764C true CN1133764C (zh) 2004-01-07

Family

ID=16685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1715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764C (zh) 1997-08-11 1998-08-10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079233A (zh)
EP (1) EP0897027B1 (zh)
JP (1) JP3140990B2 (zh)
KR (1) KR100478553B1 (zh)
CN (1) CN1133764C (zh)
DE (1) DE69819253T2 (zh)
ES (1) ES2205387T3 (zh)
TW (1) TW45563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1011B (zh) * 2004-12-28 2010-12-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CN102995275A (zh) * 2011-09-19 2013-03-27 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横式编织机针床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2186B (en) * 1999-11-17 2003-03-01 Shima Seiki Mfg Sinker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DE10031684A1 (de) * 2000-06-29 2002-01-10 Stoll & Co H Flachstrickmaschine
EP1340847B1 (en) * 2000-12-04 2008-02-13 Shima Seiki Mfg., Ltd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WO2004020720A1 (ja) * 2002-08-29 2004-03-11 Shima Seiki Mfg., Ltd.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KR101025147B1 (ko) 2003-02-05 2011-03-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횡편기의 스티치프레서
DE50303938D1 (de) * 2003-04-11 2006-08-03 Stoll & Co H Flachstrickmaschine mit mindestens zwei Nadelbetten
WO2005012613A1 (ja) 2003-07-30 2005-02-10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JP4015972B2 (ja) 2003-07-30 2007-1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シンカー装置
JP4015978B2 (ja) * 2003-09-02 2007-1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可動糸ガイド部材を備えた横編機
ITBO20030596A1 (it) * 2003-10-14 2005-04-15 Emm Srl Sistema per variare il grado di finezza del tessuto ottenuto con macchine rettilinee per maglieria,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EP1956126B1 (de) * 2007-02-08 2013-08-21 H. Stoll GmbH & Co. KG Flachstrickmaschine
JP5695964B2 (ja) * 2011-04-28 2015-04-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
US8468855B2 (en) * 2011-09-16 2013-06-25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Downward pressing mesh mechanism and sinker thereof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s
KR101289984B1 (ko) * 2011-09-21 2013-07-26 파이룽 머시너리 밀 코., 엘티디. 횡편기용 니들 베드 장치
JP6223194B2 (ja) * 2014-01-10 2017-11-0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シンカー装置を備えた横編機
TW201540887A (zh) * 2014-04-29 2015-11-01 Yang Xu 圓編織機之編織機構
CN107429450B (zh) * 2015-01-28 2019-10-15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具有用于致动沉降片的偏压凸轮构件的针织机
US9834871B2 (en) * 2015-03-11 2017-12-05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Method for knitting interchanged plating on a technical face of a fabric for flat bed knitting machines
JP6333229B2 (ja) * 2015-11-06 2018-05-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固定シンカーを有する横編機
CN108589000B (zh) * 2018-03-21 2023-09-26 浙江丰帆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横机
CN108642694B (zh) * 2018-07-05 2024-10-01 蒋伊柠 横机织针面板结构及包含它的横机
CN108842277A (zh) * 2018-08-31 2018-11-20 泰州市天圣针织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款单双山板用抬针换向机构
CN109440283B (zh) * 2018-12-17 2023-09-22 宁波博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系统横机底板及控制方法
JP6557430B1 (ja) * 2019-02-13 2019-08-07 佰龍機械廠股▲ふん▼有限公司 歯口隙間の大きさが変更可能な横編機構造
US11639566B2 (en) * 2019-02-27 2023-05-02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Method for knitting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with variable thickness through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US11313058B2 (en) * 2019-02-27 2022-04-26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structure with adjustable gap between two knock-over bits
JP7256722B2 (ja) * 2019-09-24 2023-04-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3948A (en) * 1986-03-21 1987-12-22 H. Stoll Gmbh & Co. Double 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sinkers located between the needles
US5636532A (en) * 1994-03-17 1997-06-10 Shima Seiki Mfg.,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lternating configu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3800A (en) * 1872-02-20 Improvement in cutter-heads
JPH06100831B2 (ja) * 1989-08-17 1994-12-12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694626B2 (ja) * 1991-09-17 1997-12-2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
JP2618312B2 (ja) * 1992-07-09 1997-06-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シンカー装置
JP2700204B2 (ja) * 1992-12-15 1998-01-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シンカー装置
KR0148422B1 (ko) * 1994-10-14 1999-02-18 류기철 철도차량 하부 프레임 선행배관 작업방법 및 그 장치
JPH0931806A (ja) * 1995-07-14 1997-02-04 Shima Seiki Mfg Ltd 可動シンカー装置を備えた横編機
JP2900146B2 (ja) * 1995-10-18 1999-06-02 晴生 山本 シンカープレート
DE19704644B4 (de) * 1997-02-07 2006-06-14 H. Stoll Gmbh & Co. Flachstrick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3948A (en) * 1986-03-21 1987-12-22 H. Stoll Gmbh & Co. Double 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sinkers located between the needles
US5636532A (en) * 1994-03-17 1997-06-10 Shima Seiki Mfg.,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lternating configura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1011B (zh) * 2004-12-28 2010-12-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CN102995275A (zh) * 2011-09-19 2013-03-27 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横式编织机针床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140990B2 (ja) 2001-03-05
EP0897027B1 (en) 2003-10-29
KR19990023497A (ko) 1999-03-25
JPH1161604A (ja) 1999-03-05
CN1208086A (zh) 1999-02-17
US6079233A (en) 2000-06-27
EP0897027A2 (en) 1999-02-17
DE69819253D1 (de) 2003-12-04
TW455637B (en) 2001-09-21
ES2205387T3 (es) 2004-05-01
EP0897027A3 (en) 2000-03-15
KR100478553B1 (ko) 2005-08-31
DE69819253T2 (de) 2004-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764C (zh) 具有可动线圈形成板的横向针织机
CN1062921C (zh) 编织管状物品两端边的连结方法和装置
CN1039146C (zh) 缝合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CN1133765C (zh) 具有喂纱装置的针织横机
CN1791713A (zh) 防滑立体经编针织物
JP7483257B2 (ja) 丸編機におけるジャカード編地編成機構、その編成機構を用いた編成方法及びその編成機構で用いられるシンカー
CN1249790A (zh) 改良的毛绒织物、其生产方法以及带有改良的起绒机件的圆型针织机
CN1846022A (zh) 具有可动导纱部件的横机
CN1910312A (zh) 针织短裤的编织方法、针织短裤以及利用横机编织短裤的编织程序
KR101022347B1 (ko) 편성포 편성용 캠 장치
CN1630750A (zh) 成圈压片、有成圈压片的横机和使用成圈压片的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664208A (zh) 一种纺织机器和它的控制方法
CN1786313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10678593B (zh)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CN108842287B (zh) 一种舌针经编机的选针装置及方法
CN1777711A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JP4015973B2 (ja) 編糸保持切断方法および装置
CN206089981U (zh) 钩编机改装组件和使用其的钩编机
CN1867718A (zh) 装卸式编织用移动体及具有编织部件切换装置的横机
CN1023906C (zh) 一种起口针
CN101063255A (zh) 缝纫机
CN1880538A (zh) 缝纫机
CN1497088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US8371144B1 (en) Loop forming and loosening mechanism and sinkers thereof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CN216514444U (zh) 圆形编织机的选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1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8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