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8593B -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78593B
CN110678593B CN201880022948.3A CN201880022948A CN110678593B CN 110678593 B CN110678593 B CN 110678593B CN 201880022948 A CN201880022948 A CN 201880022948A CN 110678593 B CN110678593 B CN 1106785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knitting
plating
needl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29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78593A (zh
Inventor
有北礼治
奥野昌生
山野浩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78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8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78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8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2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54Thread guides
    • D04B15/56Thread guide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 D04B15/70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i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4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with one or more yarns appearing predominantly on one face, e.g. plated or paralleled ya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无需进行两个给纱口的行走顺序的调换,织针的引入路径是单一的即可,能够在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中途使主纱和添纱反转。在(a)、(c)中示出的通常添纱编织中,从先行和后行的给纱口(1a、2a)分别供给主纱(11)和添纱(12)。主纱(11)和添纱(12)一边保持上下位置一边向同一个织针(3)的针钩(3a)给纱。当编织针织物时,比添纱(12)靠下侧的主纱(11)出现在正面,添纱(12)隐藏在反面。在反转添纱编织中,如(b)、(d)所示,使以与各织针(3)分别对应的方式配置的作用部件(5)以形成于前端附近的作用部在齿口(4)上方进退的方式动作,使织针(3)的针钩(3a)引入的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

Description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能够在通常添纱编织的过程中切换为使添纱和主纱反转的反转添纱编织,所述通常添纱编织以使用两种针织纱,并以一种针织纱为主纱而覆盖另一种针织纱的添纱的方式进行编织。
背景技术
用于在横机上编织针织物的织针以固定的间距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至少两个针床相对而被使用。相对的针床之间的间隔称为齿口。针织物使用从在齿口的上方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行走的给纱口向织针的针钩供给的针织纱来编织。添纱编织通过从在齿口上方行走的喂纱器向织针的针钩供给外观不同的两种针织纱而进行。针织纱的供给使用具有单给纱口的两台喂纱器或者具有双层的给纱口的添纱编织专用的一台喂纱器而进行。关于两种针织纱,如果适当地保持张力等的编织条件,则在针钩成为下侧和上侧,成为出现在针织物的正面的主纱和由主纱覆盖的添纱。在使用成为先行和后行的两台喂纱器的情况下,当调换行走顺序时,能够利用针钩使下侧和上侧调换,切换主纱和添纱而在针织物形成花纹。
两个给纱口的行走顺序的调换虽然能够在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中途进行,但是无法在瞬间进行。在继续编织的同时调换行走顺序,导致针织物上的主纱和添纱的切换在多个线圈的区间上进行,使花纹的边界不清晰。如果在花纹的边界暂时停止编织,调换给纱口的行走顺序之后再开始编织,则花纹的边界变得清晰。然而,给纱口的行走顺序的调换也需要搭载有驱动织针的三角的三角座滑架的移动方向的反转操作等,因此使编织效率恶化。
即使不调换两个给纱口的行走顺序,如果进行双反面编织的话,也能够实现添纱和主纱的反转,但反转区间成为反面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第0002段)。专利文献1提出了使用摆动式的可动沉降片来切换通常添纱编织和反转添纱编织的方法(参照说明书的第0016段、第0017段;其中,在专利文献1中,相当于通常添纱编织及反转添纱编织的技术分别记载为标准添纱及纱线更换添纱)。根据该方案的可动沉降片在形成线圈的部分的上方形成有凸部和凹槽(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等)。在通过反转添纱编织使主纱和添纱反转的情况下,以使利用织针的针钩开始引入的主纱与凸部接触的方式使可动沉降片摆动。主纱向凹槽侧上升而切换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利用针钩引入切换了上下位置的主纱和添纱(参照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第0034段)。此外,在不进行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的切换的通常添纱编织的情况下,以即使可动沉降片摆动,针钩也不引入主纱和添纱的方式,使织针的引入动作延迟(参照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第0023、0024段)。对于将织针引入的接缝动作准备两个路径,利用路径的切换进行通常添纱编织与反转添纱编织的切换,可动沉降片的动作相同(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图1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61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相对于可动沉降片的动作,反转添纱编织的织针的引入比通常添纱编织的织针的引入先进行。因此,在织针的引入从通常添纱编织的区间向反转添纱编织的区间分支的边界附近,在形成先行的通常添纱编织的线圈的过程中,后行的反转添纱编织的线圈先被决定针织密度。之后被决定针织密度的通常添纱编织的线圈由于经过已经被决定针织密度的反转添纱编织的线圈而供给针织纱,因此担心向针织纱施加过度的张力,导致针织纱断线。另外,在反转添纱编织的区间中,由于在利用织针的针钩引入针织纱的正当中可动沉降片也摆动(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4~图17),因此预料对线圈的稳定性、针织物品质有不良影响。而且,由于需要对于引入织针的接缝动作的行程准备两个路径的量,因此也担心选针的复杂度、驱动织针的三角系统的宽幅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无需调换两个给纱口的行走顺序,织针的引入路径是单一的即可,在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中途也能够切换通常添纱编织和反转添纱编织。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使用在织针(3)间包含沉降片(8)的部件(7、8)在针床(6)的齿口(4)侧并列的横机,能够对通常添纱编织和反转添纱编织进行切换,所述通常添纱编织将主纱和添纱一边保持下侧和上侧的上下位置一边向同一织针给纱,并以主纱成为正面侧的方式进行编织,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使向织针给纱的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反转而以添纱成为正面侧的方式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
对于各织针分别具备反转用的作用部件,所述作用部件在前端具有作用部,并能够对是否使该作用部相对于朝向编织的进行方向而相邻的一侧的部件的侧方进退进行切换,
在反转添纱编织中,使作用部件的作用部向部件的侧方进入,作用于被向织针给纱的主纱和添纱,使引入到织针的针钩内的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反转,并以添纱成为正面侧的方式进行编织。
另外,在本发明的所述添纱编织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
在所述织针所属的所述针床,将在朝向相对于各织针的所述编织的进行方向的一侧的附近配置的所述部件作为与所述作用部件协作而使所述上下位置反转的反转壁来利用,
所述作用部件的作用部设置于作用部件的上部,从所述主纱和所述添纱的下方作用,载置主纱和添纱并引导直至反转壁,通过与反转壁的协作,向针钩内以添纱成为下侧而主纱成为上侧的方式引入,使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反转。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朝向相对于所述织针的编织的进行方向,按顺序配置所述作用部件和所述部件,
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所述作用部以使所述主纱在比所述添纱接近所述反转壁的位置并列的方式将所述主纱引导直至所述反转壁并保留,相对于主纱和添纱成为向下方的壁,与以成为向上方的壁的方式包围的所述针钩的上部一起,形成将主纱及添纱包围而约束的区域,
从被包围于该区域而主纱和添纱并列的状态起向针钩引入,添纱绕入主纱的下侧而使上下位置反转。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壁具有所述齿口侧低而远离齿口的一侧高的向上的倾斜,
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从作用部向反转壁,以主纱在比添纱靠反转壁侧并列的方式引导,
同时,在所述针钩,以主纱成为上侧且添纱成为下侧的方式引入而使上下位置反转。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部件的作用部设置于作用部件的下部,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从所述主纱和添纱的上方作用,将添纱向主纱的下方压入而使上下位置反转。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纱和所述添纱分别从先行和后行的给纱口给纱,
后行的给纱口相对于所述织针所属的针床,在与先行的给纱口相比在所述齿口的间隔方向上分离的位置行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以与各织针对应的方式设置的作用部件能够对是否使前端的作用部相对于包含沉降片的部件的侧方进退进行切换。作用部件能够在通常添纱编织的中途使作用部向部件的侧方进入,所述通常添纱编织以在织针的针钩主纱成为下侧而添纱为成为上侧的方式引入来进行添纱编织。进入了的作用部使引入到织针的针钩内的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反转,因此,即使在通常添纱编织的中途,也能够切换为添纱成为针织物的正面侧的反转添纱编织,织针的引入路径也可以是单一的。
另外,根据本发明,当使作用部件的作用部作用时,向下侧给纱的主纱和向上侧给纱的添纱载置于作用部而被引导至由在织针的附近配置的部件形成的反转壁。作用部通过与反转壁的协作,能够使引入到针钩内的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反转。
另外,根据本发明,主纱和添纱在并列的状态下被约束在由作用部和针钩的上部与反转壁一起包围的区域。由于以从区域向针钩将添纱绕入主纱的下侧的方式引入,因此引入到针钩内的主纱和添纱能够从给纱的状态起使上下位置反转。
另外,根据本发明,反转壁具有齿口侧低、远离齿口的一侧高的向上的倾斜。通过向反转壁的引导,主纱先行而成为上侧,添纱后行而成为下侧。由于向针钩的引入在被向反转壁引导的主纱成为上侧且添纱成为下侧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引入到针钩内的主纱和添纱能够从给纱的状态起使上下位置反转。
另外,根据本发明,作用部件的作用部能够将向上侧给纱的添纱向主纱的下方压入,在织针的针钩内使主纱和添纱在上下位置反转了的状态下给纱。
另外,根据本发明,后行的给纱口在与先行的给纱口相比在齿口的间隔方向上分离的位置行走。由于对主纱和添纱加入了在针床间的前后差,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由作用部件的作用部进行的主纱和添纱的上下位置的反转,能够在停止了作用部件的作用之后也稳定地进行上下位置的反转的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由本发明进行的添纱编织中的主纱和添纱的切换动作的局部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2是阶段性地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的主纱和添纱的切换动作的侧视图。
图3是接续图2而阶段性地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的主纱和添纱的切换动作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包含图2及图3的切换动作的齿口附近的编织动作的俯视图。
图5是阶段性地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的主纱和添纱的切换动作的侧视图。
图6是接续图5而阶段性地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的主纱和添纱的切换动作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包含图5及图6的切换动作的齿口附近的编织动作的俯视图。
图8是阶段性地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的主纱和添纱的切换动作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包含图8的切换动作的齿口附近的编织动作的俯视图。
图10是对使添纱的给纱口和主纱的给纱口相对于针床在几乎相同的位置行走的情况与使添纱的给纱口在远离针床的位置行走的情况进行比较而示出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图1对本发明的基本的思路进行说明。图2~图5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6~图8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9~图10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存在对在说明对象的附图中未记载的部分附以在其他附图中记载的参照标号而提及的情况。另外,有时在对应的部分附以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且,省略旧线圈的图示。
图1作为本发明的基本的思路,简化地示出了横机上的添纱编织的动作。(a)、(c)示出作为横机上的添纱编织的基本的通常添纱编织的动作。在通常添纱编织中,在例如像(a)那样一边向左方移动一边进行编织的情况下,从先行的喂纱器1和后行的喂纱器2的给纱口1a、2a分别供给主纱11和添纱12。此外,主纱11和添纱12的区分根据给纱口1a、2a的行走顺序而确定。另外,在针织纱的供给中,不仅仅是具有单一的给纱口的两台喂纱器1、2,也可以使用具有双层的给纱口的添纱编织专用的一台喂纱器。主纱11和添纱12如(c)那样一边在齿口4保持下侧和上侧的上下位置一边向同一个织针3的针钩3a给纱。织针3一边从齿口中心4a向斜下方后退一边返回针床。当编织针织物时,利用针钩3a以成为比添纱12靠下侧的方式引入的主纱11出现在正面,添纱12隐藏于反面。
(b)、(d)中示出的作用部件5能够进行基于本发明的向反转添纱编织的切换,因此以与各织针3分别对应的方式配备。如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所示,作用部件5能够对是否使形成于前端的作用部相对于齿口4上方进退进行切换。如(d)所示,在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中途,使作用部件5向齿口4上方进入,从而作用于向对应的织针3给纱前的主纱11和添纱12。作用部件5的作用是以使织针3的针钩3a引入的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主纱11成为上侧而添纱12成为下侧的方式进行切换。当编织针织物时,利用针钩3a以成为比主纱11靠下侧的方式引入的添纱12出现在正面,主纱11隐藏在反面。此外,像利用针钩3a引入的部分那样,在为了便于说明而对主纱11和添纱12示出剖面的情况下,主纱11和添纱12实际上也并未由剖面切断而连续至纸面的近前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利用主纱11和添纱12进行通常的添纱编织的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中途,对织针3引入的主纱11和添纱12,使上下位置反转而向针钩3a给纱,以添纱12成为针织物的正面侧的方式切换为反转添纱编织。即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切换动作变多,编织效率也不会降低,因此能够通过添纱编织来编织丰富多彩的花纹的针织物。无需为了主纱11和添纱12的切换而进行两个给纱口1a、2a的行走顺序的调换,织针3的引入路径是单一的即可。
实施例1
图2及图3阶段性地示出通过由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的反转添纱编织将出现在针织物的正面的针织纱由主纱11切换为添纱12的动作。在反转添纱编织中,由喂纱器1、2进行的主纱11和添纱12的给纱以及织针3相对于齿口4的进退也与通常添纱编织同样地进行。切换动作在编织线圈横列的中途进行,主纱11和添纱12与编织结束了的由织针3的针钩3a保持的线圈相连。织针3收容于针床6的针槽,虽然针床6以夹住齿口4而相对的方式至少设置一对,但省略相对的一侧的织针的图示。
关于织针3,针钩3a面对齿口4,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排列设置。在织针3的周围设置导纱器7、可动沉降片8。在织针3的上方分别配置相当于作用部件5的线圈压脚15。例如日本专利第4102430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线圈压脚15收容于辅助床。辅助床虽然设置于与收容织针3的针床6相对的针床的上方,但也可以是例如日本专利第3044373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设置于针床6的上方。
织针3、可动沉降片8及线圈压脚15接受搭载于沿针床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行走的三角座滑架的驱动控制部的作用而动作。在本实施例1中,在线圈压脚15的前端附近的上部设置作用部15a,原本的功能是按压线圈的线圈压脚15以也具有相当于作用部件5的功能的方式兼用。也可以设置作为作用部件5发挥功能的专用的部件。作为沉降片,除了可动沉降片8也可以使用固定沉降片。在图2及图3中,编织在从图的近前侧朝向内里的方向上进行。对于该方向,在针床6上,与织针3相邻配置导纱器7和可动沉降片8。在导纱器7与织针3之间,线圈压脚15的作用部15a能够从相对的针床一侧进退。因此,朝向编织的进行方向的配置为如下顺序:织针3、线圈压脚15等的作用部件5、导纱器7、可动沉降片8、下一个织针3。
如图2(a)所示,在由织针3进行的线圈形成之前,针钩3a在上升直至退圈位置之后,下降直至等待给纱的位置。通过向退圈位置的上升,在针钩3a内形成了的旧线圈向织针3的针杆侧移动。如位置3A、3B、3C所示,当开始针钩3a的引入时,如位置15A、15B、15C所示,线圈压脚15的作用部15a向主纱11和添纱12的下方进入。进入直至位置15C的作用部15a从主纱11和添纱12的下方作用。在作用部15a上,主纱11成为并排载置于比添纱12靠近导纱器7的位置处的状态。
如图2(b)所示,当继续针钩3a的引入时,进入直至位置15D的作用部15a将载置于上部的主纱11和添纱12向导纱器7的前缘7a侧引导。在引入直至位置3D的织针3的针钩3a附近的空间,对于主纱11和添纱12,前缘7a阻止向针床6的方向的移动,成为如后所述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的反转壁,作用部15a成为向下方的壁,针钩3a的上部成为向上方的壁。关于作为阻止移动的壁的前缘7a,通过相对于织针3的进退方向的角度成为如附图那样的接近垂直的范围等,形成将主纱11和添纱12包围的区域的壁的一部分,能够阻止主纱11和添纱12从区域内向针床6侧的移动即可。
在该区域内,成为主纱11保留于前缘7a,添纱12相对于主纱11在齿口4一侧并列的状态。此外,在该区域中的作用部15a的高度过高的情况下,向针钩3a的给纱变得困难,从作用部15a的上缘向针钩3a内的上下的落差变大而增大了对针织纱的负荷。在作用部15a的高度过低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进行给纱,也容易以在针钩3a内主纱11成为下侧而添纱12成为上侧的排列捕捉,成为与通常添纱编织相同的排列。为了避免这些不良情况而决定作用部15a的高度。针钩3a的上部以添纱12不会坐上保留在前缘7a的主纱11之上的方式进行限制。
如图3(c)所示,作用部15a进入直至位置15E,与前缘7a交叉而作为下侧的壁而利用。主纱11和添纱12在从由壁包围而排列的状态被针钩3a捕捉时,使添纱12绕入主纱11的下侧来使上下位置反转。前缘7a通过保留主纱11而成为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时的反转壁。主纱11和添纱12的反转通过挂于可动沉降片8的外缘而确定。到该确定为止,需要使线圈压脚15至少作为下侧的壁而进入。
如图3(d)所示,当继续针钩3a的引入时,向织针3的针杆侧移动了的旧线圈脱圈。线圈压脚15需要退出至位置15F等与脱圈的旧线圈不发生干涉的范围的位置。引入持续直至形成由针钩3a产生的针编弧和由可动沉降片8产生的沉降弧,决定针织密度结束。此外,使线圈压脚15进退的一系列的动作不只是像本实施例1这样的直线状的移动,也可以是像实施例3那样的基于摆动的上下移动。
图4示出包含图2及图3的切换动作的齿口4附近的编织动作。搭载于在附图的从下到上的方向上行走的三角座滑架的驱动控制部分别驱动织针3及线圈压脚15。在编织中被选针的织针3以针钩3a的前端描绘轨迹3t的方式被驱动。在反转添纱编织中,线圈压脚15以前端描绘轨迹15t的方式被驱动。如果不使线圈压脚15作用,则在与轨迹15t的平坦部分同样的位置待机,并进行主纱11出现在正面的通常添纱编织。在包含本实施例1的全部实施例中,由线圈压脚15等作用部件5的作用或者不作用进行的切换,对于分别连续的多个织针的区间,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例如,也能够从通常添纱编织的区间切换为反转添纱编织的区间而结束线圈横列编织,或者在切换为反转添纱编织之后进一步切换为通常添纱编织的区间。
在图4中,3A、3B、3C、3D、3E、3F;15A、15B、15D、15E、15F分别示出与在图2及图3中示出的织针3及线圈压脚15的动作对应的位置。本实施例1的线圈压脚15通过与导纱器7的前缘7a的协作而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反转。当使反转了的主纱11和添纱12向织针3的针钩3a给纱时,如图3(c)及(d)所示,线圈压脚15像位置15E及15F那样从齿口4退出。
在本实施例1中,导纱器7的前缘7a与线圈压脚15协作而保留主纱11,作为约束主纱11和添纱12的区域的壁的一部分而利用。由导纱器7的前缘7a形成的反转壁也可以使用可动沉降片8、固定沉降片或者专用的部件等其他的部件替代。成为反转壁的部件相对于织针3朝向编织的进行方向接近地配置,以在织针3与反转壁之间线圈压脚15的作用部15a进退的方式配置即可。关于图4中示出的从织针3、线圈压脚15、导纱器7、可动沉降片8到下一个织针3的顺序的配置,如果编织向左方进行,则能够进行稳定的添纱编织的切换。然而,编织向右方进行的情况下,成为朝向相对于织针3的编织的进行方向而反转壁和线圈压脚15按顺序配置的情况。在该配置中,在反转壁和织针3之间不存在向下方的壁,担心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的动作欠缺稳定性。因此,在使编织向右方进行的情况下,通过横移而错开线圈压脚15相对于织针3的位置,线圈压脚15以朝向编织的进行方向而与织针3相邻的方式配置于织针3与可动沉降片8之间。向右方进行编织的情况下的配置成为从织针3、线圈压脚15、可动沉降片8、导纱器7到下一个织针3的顺序。不仅是本实施例1,所有的实施例在改变编织的进行方向时,均通过横移来错开织针3与线圈压脚15等的作用部件5的位置,使织针3、作用部件5、由导纱器7或者可动沉降片8形成的反转壁这三个部件的配置相同。此外,线圈压脚15不只是设置于与针床6相对的针床侧,也可以设置于针床6侧。在两侧的针床设置线圈压脚15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以在向左方进行的编织中使用相对的针床侧的线圈压脚15,在向右方进行的编织中使用针床6侧的线圈压脚15的方式分开使用,则不需要用于使配置相同的横移。
实施例2
图5及图6阶段性地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的主纱11和添纱12的切换动作。在本实施例2中,在相当于作用部件5的线圈压脚25的前端附近的上部设置作用部25a。线圈压脚25具备与图2及图3的线圈压脚15的线圈按压部15b同样的线圈按压部25b。在本实施例2中,朝向相对于织针3的编织的进行方向以导纱器7、可动沉降片8、线圈压脚25的顺序相邻配置。即,线圈压脚25的作用部25a相对于导纱器7在朝向编织的进行方向的一侧进退。但是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朝向相对于织针3的编织的进行方向,以线圈压脚25、导纱器7的顺序相邻配置,作用部25a在织针3与导纱器7之间进退。
在本实施例2中,将在导纱器7中在前缘7a的上端连续形成的倾斜部7b作为反转壁而利用。倾斜部7b具有图的右方即齿口4侧低、图的左方即远离齿口4的一侧高的向上的倾斜。倾斜部7b的向上的倾斜以使主纱11为上侧,添纱12为下侧而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作用部25a优选上部具有与倾斜部7b同样的向上的倾斜,以能够使主纱11和添纱12顺畅地向倾斜部7b移动。作用部25a虽然也可以是平坦的,但是至少需要成为与倾斜部7b形成钝角而交叉而不会妨碍主纱11和添纱12的移动的形状。
如图5(a)所示,织针3在线圈形成前,在上升直至退圈位置之后,下降直至等待给纱的位置3A。线圈压脚25在位置25A待机。如图5(b)所示,当开始针钩3a的引入而织针3下降直至位置3B时,如在位置25B所示,使线圈压脚25的作用部25a向主纱11和添纱12的下方进入。
图6(c)示出了继续针钩3a的引入,织针3下降直至位置3C,而成为即将捕捉主纱11和添纱12之前的状态。主纱11和添纱12是在成为编织已经结束的方向的图的近前侧,至先行而被捕捉的织针3的针钩3a为止,从给纱口1a、2a倾斜下降的中途。即使线圈压脚25的位置25C与位置25B相同,主纱11和添纱12的位置相对于作用部25a也相对地降低。作用部25a从主纱11和添纱12的下方作用,主纱11以在比添纱12靠倾斜部7b侧先行的方式并列的状态下载置。
如图6(d)所示,在将织针3的引入继续直至位置3D的过程中,主纱11和添纱12以被针钩3a拉伸而坐上倾斜部7b的方式移动。在倾斜部7b,先由作用部25a引导的主纱11成为上侧,添纱12成为下侧,并以上下反转了的状态并列。当在使上下位置反转的状态下向针钩3a引入主纱11和添纱12时,通过由针钩3a形成的针编弧和由可动沉降片8形成的沉降弧形成由线圈反转添纱编织形成的线圈。线圈压脚25的位置25D与位置25C、25B相同。
图7与图4同样地示出包含图5及图6的切换动作的齿口4附近的编织动作。在反转添纱编织的情况下,线圈压脚25以前端描绘轨迹25t的方式被驱动。3A、3B、3C、3D及25A、25B、25C、25D分别示出与图5及图6中示出的织针3及线圈压脚25的动作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例2中,织针3附近的导纱器7的倾斜部7b可以作为通过与线圈压脚25的作用部25a的协作来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反转而被针钩3a捕捉的反转壁而利用。在导纱器7中与倾斜部7b连续的前缘7a作为将针织纱向齿口4侧向下引导的壁而利用。对于与作用部25a协作的反转壁,也可以利用可动沉降片8、固定沉降片或者专用的部件等其他的部件。
实施例3
图8阶段性地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的主纱11和添纱12的切换动作。本实施例3在相当于作用部件5的线圈压脚35的前端附近的下部设置作用部35a。作用部35a设置有朝向前端侧上升的倾斜。线圈压脚35具备与其他的实施例的线圈压脚15、25的线圈按压部15b、25b同样的线圈按压部35b。在本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2同样地,朝向相对于织针3的编织的进行方向,导纱器7和可动沉降片8相邻配置,在从可动沉降片8朝向编织的进行方向而相邻的一侧,线圈压脚35的作用部35a进退。但是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朝向相对于织针3的编织的进行方向,以线圈压脚35和导纱器7及可动沉降片8的顺序相邻配置。
图8(a)示出在被针钩3a捕捉时,通过线圈压脚35的作用部35a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的状态。在由织针3的针钩3a进行的线圈形成之前,针钩3a在上升直至退圈位置之后,下降直至等待给纱的位置。在使织针3下降直至位置3C而开始主纱11和添纱12向针钩3a的引入之前,如在35A、35B、35C所示,使线圈压脚35的作用部35a向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方进入。作用部35a以从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方按压的方式作用,至少先作用于在上侧被供给的添纱12,将添纱12向主纱11的下方压入而使上下位置反转。
如图8(b)所示,当继续针钩3a的引入时,由进入直至35D的作用部35a向下方压入的添纱12以也载置于导纱器7的倾斜部7b而成为主纱11的下侧的方式被压入。在下降直至位置3D的织针3的针钩3a内,添纱12以成为比主纱11靠下侧的方式被捕捉,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即使主纱11和添纱12不载置于导纱器7的倾斜部7b,如果通过作用部35a的压入而在反转了上下位置的状态下被针钩3a捕捉的话,则也是可以的。
图9与图4及图7同样地示出包含图8的切换动作的齿口4附近的编织动作。在反转添纱编织的情况下,线圈压脚35以前端描绘轨迹35t的方式被驱动。3C、3D及35A、35B、35C、35D分别示出与图8中示出的织针3及线圈压脚35的动作对应的位置。如果不使线圈压脚35作用,则线圈压脚35保留于与轨迹35t的上侧的平坦部分同样的位置35A,进行主纱11出现在正面的通常添纱编织。
在使线圈压脚35作用的情况下,织针3的针钩3a也在位置35A待机的期间暂时地上升直至退圈位置之后下降直至等待给纱的位置。当线圈压脚35的动作开始而向齿口4进入直至位置35B时,针钩3a也进一步开始下降。线圈压脚35配合于织针3通过弯纱三角被引入的情况,像位置35C、35D那样进入齿口4。
图10对使添纱12的给纱口2a和主纱11的给纱口1a相对于织针3所属的针床6在向齿口4侧的距离几乎相同的位置行走的情况(a)、(b)、和使添纱12的给纱口2a在靠夹住齿口4而相对的针床侧的分离开的位置行走的情况(c)、(d)进行比较而示出。如(a)所示,一般地给纱口1a、2a在齿口中心4a附近给纱,能够对于来自两侧的针床的织针3同等地给纱。如(b)所示,在齿口4的上方设置多个行走路径,在不同的行走路径行走的喂纱器1、2以给纱口1a、2a成为齿口中心4a附近的方式倾斜。
如(c)所示,后行的给纱口2a优选相对于给纱的织针3所属的针床6,在与先行的给纱口1a相比向相对的针床侧分离开在齿口4的前后差ΔD的位置行走。如(d)所示,前后差ΔD成为齿口中心4a和添纱12的给纱口2a的中心4b的间隔。由于对主纱11和添纱12加入了前后差ΔD,因此反转添纱编织使作用部35a对于主纱11和添纱12分离开前后差ΔD的状态作用。添纱12易于先压入,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在针钩3a内使上下位置反转而捕捉的情况。另外,关于前后差ΔD,能够通过使线圈压脚35的作用停止,也能够使返回通常添纱编织的情况稳定地进行。此外,前后差ΔD也可以使先行的给纱口1a与齿口中心4a相比例如接近针床6侧而设置。即,前后差ΔD设置于齿口4的间隔方向即可。
优选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也设置像这样的前后差ΔD。无论哪个实施例,关于前后差ΔD,载置于线圈压脚15、25的作用部15a、25a上的主纱11和添纱12不调换而稳定,易于按顺序排列。
另外,各实施例在使作为作用部件5的线圈压脚15、25、35作为原本的纱线引导用线圈压脚而动作的情况下,需要以描绘与在图4、图8及图10中示出的轨迹15t、25t、35t不同的轨迹的方式驱动。如果在三角座滑架也设置线圈压脚15、25、35的选针机构,作为线圈压脚15、25、35的轨迹15t、25t、35t也能够选择用于纱线引导,则按压线圈的纱线引导用线圈压脚能够作为作用部件而兼用。
另外,作用部件5也可以兼用为与线圈压脚15、25、35不同的编织用的部件,也可以是专用的部件。
标号说明
1、2喂纱器
1a、2a给纱口
3织针
3a针钩
4齿口
4a齿口中心
5作用部件
7导纱器
7a前缘
7b倾斜部
11主纱
12添纱
15、25、35线圈压脚
15a、25a、35a作用部

Claims (6)

1.一种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两个相对的针床的横机,织针(3)以一定的间距在针床(6)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织针(3)的针钩(3a)面对相对的针床之间的齿口(4),在织针(3)之间配置包含沉降片(8)的部件(7、8),能够对通常添纱编织和反转添纱编织进行切换,所述通常添纱编织将主纱(11)和添纱(12)一边保持下侧和上侧的上下位置一边分别向同一织针(3)给纱,并以主纱(11)成为正面侧的方式进行编织,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使向织针(3)给纱的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而以添纱(12)成为正面侧的方式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
对于各织针(3)分别具备反转用的作用部件(5;15,25,35),所述作用部件(5;15,25,35)在前端具有作用部(15a,25a,35a),并能够对是否使该作用部(15a,25a,35a)相对于朝向编织的进行方向而相邻的一侧的部件(7,8)的侧方进退进行切换,
在反转添纱编织中,使作用部件(5;15,25,35)的作用部(15a,25a,35a)向部件(7,8)的侧方进入,作用于被向织针(3)给纱的主纱(11)和添纱(12),使引入到织针(3)的针钩(3a)内的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并以添纱(12)成为正面侧的方式进行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
在所述织针(3)所属的所述针床(6),将在朝向相对于各织针(3)的所述编织的进行方向的一侧的附近配置的所述部件(7,8)作为与所述作用部件(5;15,25,35)协作而使所述上下位置反转的反转壁(7a,7b)来利用,
所述作用部件(15,25)的作用部(15a,25a)设置于作用部件(15,25)的上部,从所述主纱(11)和所述添纱(12)的下方作用,载置主纱(11)和添纱(12)并引导直至反转壁(7a,7b),通过与反转壁(7a,7b)的协作,向针钩(3a)内以添纱(12)成为下侧而主纱(11)成为上侧的方式引入,使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下位置反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朝向相对于所述织针(3)的编织的进行方向,按顺序配置所述作用部件(15)和所述部件(7,8),
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所述作用部(15a)以使所述主纱(11)在比所述添纱(12)接近所述反转壁(7a)的位置并列的方式将所述主纱(11)引导直至所述反转壁(7a)并保留,相对于主纱(11)和添纱(12)成为向下方的壁,与以成为向上方的壁的方式包围的所述针钩(3a)的上部一起,形成将主纱(11)及添纱(12)包围而约束的区域,
从被包围于该区域而主纱(11)和添纱(12)并列的状态起向针钩(3a)引入,添纱(12)绕入主纱(11)的下侧而使上下位置反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壁(7b)具有所述齿口(4)侧低而远离齿口(4)的一侧高的向上的倾斜,
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从作用部(25a)向反转壁(7b),以主纱(11)在比添纱(12)靠反转壁(7b)侧并列的方式引导,
同时,在所述针钩(3a),以主纱(11)成为上侧且添纱(12)成为下侧的方式引入而使上下位置反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部件(35)的作用部(35a)设置于作用部件(35)的下部,在所述反转添纱编织中,从所述主纱(11)和添纱(12)的上方作用,将添纱(12)向主纱(11)的下方压入而使上下位置反转。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纱(11)和所述添纱(12)分别从先行和后行的给纱口(1a,2a)给纱,
后行的给纱口(2a)相对于所述织针(3)所属的针床(6),在与先行的给纱口(1a)相比在所述齿口(4)的间隔方向上分离的位置行走。
CN201880022948.3A 2017-04-07 2018-04-06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Active CN110678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7016 2017-04-07
JP2017077016 2017-04-07
PCT/JP2018/014814 WO2018186499A1 (ja) 2017-04-07 2018-04-06 横編機でのプレーティング編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78593A CN110678593A (zh) 2020-01-10
CN110678593B true CN110678593B (zh) 2021-04-27

Family

ID=63712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2948.3A Active CN110678593B (zh) 2017-04-07 2018-04-06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608461B1 (zh)
JP (1) JP6807451B2 (zh)
KR (1) KR102291231B1 (zh)
CN (1) CN110678593B (zh)
WO (1) WO20181864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6698B2 (en) * 2019-07-19 2021-10-05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Weft knitting machine knitting structure with changeable yarn positions
JP7425006B2 (ja) * 2020-02-17 2024-01-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4318647B (zh) * 2021-02-23 2023-06-09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 交换添纱喂纱装置和防脱散纬编交换添纱提花面料的制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8271A (zh) * 2000-02-29 2003-05-1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喂纱装置
CN101029429A (zh) * 2006-02-28 2007-09-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编织用三角装置
CN101165252A (zh) * 2006-10-19 2008-04-23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具有送纱切换装置的圆织机
CN101255631A (zh) * 2007-02-26 2008-09-03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CN101448987A (zh) * 2006-05-17 2009-06-0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嵌花花纹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横机
CN102140725A (zh) * 2010-02-03 2011-08-0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添纱编织方法
CN104342837A (zh) * 2013-08-06 2015-02-11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在横机上制造针织物的方法
CN104532458A (zh) * 2014-12-16 2015-04-22 江南大学 一种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和专用装置
JP6042475B2 (ja) * 2015-03-20 2016-12-14 佰龍機械廠股▲ふん▼有限公司 横編機が技術面片面で糸交換プレーティングを編織す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87866A (en) * 1926-05-14 1928-10-16 David Richter A G Maschinenfab Flat-knitting machine
US1977590A (en) * 1926-09-17 1934-10-16 Scott & Williams Inc Process and machine for making plated fabrics
GB307885A (en) * 1928-03-15 1929-12-19 Standard Trump Bros Machine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lated knitted fabric and to processes for making thesame
JPS5954590U (ja) * 1982-10-02 1984-04-10 大東製機株式会社 丸編機における添糸給糸装置
JP3044373B2 (ja) 1997-09-12 2000-05-2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ループプレッサーを備えた横編機およびループプレッサーを用いた編地編成方法
WO2001064989A1 (fr) * 2000-02-29 2001-09-07 Shima Seiki Mfg.,Ltd. Jeteur pour metier a tricoter trame
JP4102430B2 (ja) 2001-08-24 2008-06-1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ループプレッサ、ループプレッサ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ループプレッサを用いる編地編成方法
US9834871B2 (en) * 2015-03-11 2017-12-05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Method for knitting interchanged plating on a technical face of a fabric for flat bed knitting machine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8271A (zh) * 2000-02-29 2003-05-1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喂纱装置
CN101029429A (zh) * 2006-02-28 2007-09-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编织用三角装置
CN101448987A (zh) * 2006-05-17 2009-06-0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嵌花花纹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横机
CN101165252A (zh) * 2006-10-19 2008-04-23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具有送纱切换装置的圆织机
CN101255631A (zh) * 2007-02-26 2008-09-03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CN102140725A (zh) * 2010-02-03 2011-08-0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添纱编织方法
CN104342837A (zh) * 2013-08-06 2015-02-11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在横机上制造针织物的方法
CN104532458A (zh) * 2014-12-16 2015-04-22 江南大学 一种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和专用装置
JP6042475B2 (ja) * 2015-03-20 2016-12-14 佰龍機械廠股▲ふん▼有限公司 横編機が技術面片面で糸交換プレーティングを編織す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30656A (ko) 2019-11-22
EP3608461A4 (en) 2021-01-13
JP6807451B2 (ja) 2021-01-06
CN110678593A (zh) 2020-01-10
EP3608461A1 (en) 2020-02-12
KR102291231B1 (ko) 2021-08-18
EP3608461B1 (en) 2022-04-27
WO2018186499A1 (ja) 2018-10-11
JPWO2018186499A1 (ja)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97027B1 (e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loop forming plates
CN110678593B (zh) 横机中的添纱编织方法
KR102226578B1 (ko) 횡편기
KR20060121821A (ko) 가동 얀 가이드 부재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KR960013904B1 (ko) 횡편기에 있어서 실안내방법 및 장치
EP2206815A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its feeding method
JP7483257B2 (ja) 丸編機におけるジャカード編地編成機構、その編成機構を用いた編成方法及びその編成機構で用いられるシンカー
US7269975B2 (en) Cam apparatus for knitting fabric
EP2025785B1 (en) Knitting method of intersia pattern fabric and weft knitting machine
JP4015973B2 (ja) 編糸保持切断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9990029256A (ko) 루프 프레스기를 구비한 횡편기 및 이 횡편기를 사용한 편성방법
EP2570535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compound needle, and slider control method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JP2604677B2 (ja) 横編機におけるトランスファージャック
EP0529968B1 (en) Multi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CN113265752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4657684B (zh) 横机或编织机的针织三角
EP4306698A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punch-lace knitted fabric produced by flat-knitting machine
EP3798339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CN115074897B (zh) 由横编机编织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2018178287A (ja) プレーティング編成方法
JP2024034491A (ja) パイル編成用横編機およびパイル編成方法
JP2023152195A (ja) 横編機
JPH0332548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