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7088A - 差动送布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差动送布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7088A
CN1497088A CNA2003101025313A CN200310102531A CN1497088A CN 1497088 A CN1497088 A CN 1497088A CN A2003101025313 A CNA2003101025313 A CN A2003101025313A CN 200310102531 A CN200310102531 A CN 200310102531A CN 1497088 A CN1497088 A CN 1497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 feed
cloth
feed portion
sideway swivel
presser f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025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7178C (zh
Inventor
桥口俊一
野村绍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97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7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71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71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差动送布缝纫机,具有:可上下运动地被支撑且具有机针(11)贯通部的压脚(12)、与压脚邻接配置且能上下运动地被支撑的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机针的上下运动相对应而使压脚与上侧旋转送布部交互上下运动的上下动作机构(40)、对上侧旋转送布部给予送布动作驱动力的上送布驱动机构(60)、在上侧旋转送布部下降并与上片布接触的期间内控制上送布驱动机构送布的动作控制机构(80);上下动作机构,在机针穿过上下布料时使压脚处于下方位置的状态且使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移动到上方的状态,在机针从上下布料拔出时使压脚处于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且使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移动到下方的状态。可根据缝边的形状而忠实地进行缝制。

Description

差动送布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使上片布与下片布的送布间距不同而进行缝纫的差动送布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特开平4-240476号公报上,公开了以在上片布与下片布上设有的送布间距差进行缝纫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在该差动送布缝纫机上,上送布机构与下送布机构都是用皮带进行布料的输送的,并且缝纫机针与上送布机构交替地上下运动。
【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2】
(第4图)
以往,例如,为了实现立体的缝制品而将上片布及下片布的各缝边错开缝制时,屡次在缝制中一边将上片布的缝边向下片布的缝边拉引一边进行缝制。
但是,在上述特开平4-240476号公报上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上,由于在机针穿过布料时不用压脚压布,所以当进行上述缝边对缝的作业时,布料容易以穿过布料的机针为中心转动,有时会因随后的缝制使缝边变成弯曲的状态而破坏缝制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上片布及下片布的各缝边上进行错开缝制,也能在机针穿过布料时可靠地保持布料并进行忠实于缝边形状的缝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1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是分别设定上片布与下片布的送布速度差并进行缝制的缝纫机(10),采用了以下的结构,即,具有:
可上下运动地被支撑且具有机针(11)贯通部的压脚(12)、
与压脚邻接配置,且能上下运动地被支撑的上侧旋转送布部(30)、
上下动作机构(40),与机针的上下运动相对应而使压脚与上侧旋转送布部交互上下运动并在上述机针穿过上下片布时使上述压脚处于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并使上述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在上述机针从上下片布拔出时使上述压脚处于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并使上述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
对上侧旋转送布部给予送布动作驱动力的上送布驱动机构(60)、
在上述压脚上升且上侧旋转送布部下降并与上片布接触的期间内,控制上送布驱动机构送布的动作控制机构(80);上下动作机构,是在机针穿过布料时使压脚处于下方且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移动到上方的状态,在机针从布料中拔出时使压脚处于上方且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移动到下方的状态。
上述贯通部不局限于孔,只要是使机针从上方贯穿到下方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槽。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上片布与下片布的送布速度上分别设有差并进行缝纫,而且在机针穿过布料时使压脚位于下方位置进行压布。此时,由于上侧旋转送布部从布上向上方离开,所以不进行送布动作。
并且,在上述机针从布料中拔出时使上述压脚位于上方位置,处于不妨碍送布的状态。此时,上侧旋转送布部位于下方位置处于与布料接触的状态。并且,由于上侧旋转送布部在该接触状态时驱动上送布驱动部,所以在上侧旋转送布部的该接触期间及送布期间不产生错开,能以忠实于上送布驱动部的驱动量送布。
本发明2的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具有与本发明1所述同样的结构,并且,上侧旋转送布部,采用了具有邻接配置于夹持压脚的两侧且输送上片布的第一及第二旋转送布部(31、32)的结构。
由上述结构,能起到与本发明1同样的作用,并且能从夹持机针两侧的位置用各旋转送布部进行送布。
本发明3的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具有与本发明1或2所述同样的结构,并且,采用在上侧旋转送布部及下侧旋转送布部(70)通过各布料相互接触的部位相互设有平坦部的结构。
当上侧旋转送布部及下侧旋转送布部的相互对应的部位为圆周面时,其圆周面的弹性变形会产生曲率半径的变化,所以与不产生弹性变形时比较,送布量会发生变化。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各旋转送布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为平坦状,故即使产生弹性变形也不产生如圆周面那样的变化,可以维持在期望的送布量,能达到提高送布精度的目的。
本发明4的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具有与本发明1、2或3所述同样的结构,并且,上下动作机构,其采用具有调节交互上下动作的压脚及上侧旋转送布部的上升比例的上升比例调节机构的结构。
上述所谓「调节上升比例」,是指调节压脚的向上方进行移动的期间与上侧旋转送布部的向上方进行移动的期间的比例而言,但调节压脚的上下动作的行程长与上侧旋转送布部的上下动作的行程长的比例的结果,也包括变动上述各期间的比例的情况。
根据上述结构,其能起到本发明1、2或3所述的同样的作用,并能用上升比例调节机构,改变压脚和上侧旋转送布部的上升比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位于针板上方的差动送布缝纫机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机针周围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从Z轴方向看的压脚的侧视图。
图5是从Z轴方向看的第一旋转送布部局部剖的侧视图。
图6是从Z轴方向看的第二旋转送布部局部剖的侧视图。
图7是上下动作机构及上送布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从Z轴方向看的上送布驱动机构图。
图9是布料承载部、下侧旋转送布部及下送布驱动机构的局部分解的立体图。
图10是差动送布缝纫机的控制系统方块图。
图11是作为间歇送布控制部的控制时限图。
图12表示的是操作面板的显示机构上的各马达的驱动时间的设定输入用开关的实例。
图13是在用差动送布缝纫机进行缝纫时、当相对于下片布的缝边的上片布的缝边有较大错位时、人为地进行缝边对齐的说明图。
图14是上升比例调节机构的上升比例调节方法的说明图,图14(A)表示调节前、图14(B)表示调节中、图14(C)表示调节后。
图15中上边的曲线图表示主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机针的上下位置的关系,从上边数第二条曲线表示压脚的主驱动轴旋转角度与机针上下位置的关系,下边的曲线表示主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上侧旋转送布部的上下位置的关系。
图中:10—差动送布缝纫机,11—机针,12—压脚,30—上侧旋转送布部,31—第一旋旋转送布部,32—第二旋转送布部,40—上下动作机构,60—上送布驱动机构,80—动作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差动送布缝纫机10,是用对进行缝制的上片布及下片布的各个送布速度设定速度差的方法进行连续吃势缝的缝纫机,例如用于袖子与前后身大片的缝制。
另外,所谓吃势,是指在上片布与下片布的缝制间距上设有宽度差,加大该差(吃势量)可以在缝边上保持伸缩性。因此,在进行袖子与前后身大片的缝制时,使肩侧的缝边吃势量比腋下侧大,以此可以在缝制以后在要求伸缩性的肩侧保持宽裕。
此时,将后述的机针11进行上下动作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将与其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与Y轴方向及X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左右方向)。另外,后述的承载面15a被平行设置于X-Z平面上。
该差动送布缝纫机10,设置有:具有形成承载上片布及下片布且进行缝制的承载面15a的针板15的布料承载部13、可上下动作地被支撑于承载面15a上侧的机针11、向上下方向驱动机针11的机针升降机构20、可上下动作地被支撑于承载面15a上侧并具有机针11的贯通部的压脚12、与压脚12邻接配置且在承载面15a上输送上片布的上侧旋转送布部30、输送承载面15a上的下片布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对上侧旋转送布部30施加送布动作的驱动力的上送布驱动机构60、对下侧旋转送布部70施加送布动作的驱动力的下送布驱动机构74、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同步且使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交替上下动作并且使其中的压脚12与机针11一起上下动作的上下动作机构40和控制上述各部动作的动作控制机构80。
(机针)
图2是位于针板15上方的结构立体图。上述机针11,通过被支撑于未图示的本体机架上的机针升降机构20沿Y轴方向往复驱动。机针11,在其前端附近穿有未图示的面线,并输送面线至由沿Y轴方向往复动作而穿过针板15的承载面15a上的上片布及下片布达到针板15的下侧为止,并与未图示的机梭倒出的底线配合进行缝制。
(机针升降机构)
机针升降机构20,具有:在其下端部保持机针11并能沿Y轴方向往复运动地被支撑的机针保持轴23、被固定于本体机架上且分别能滑动地支撑机针保持轴23的上端部附近及下端部附近的上侧轴套24及下侧轴套25、被缝纫机马达18(参照图12)驱动旋转且以其旋转中心线沿Z轴方向的状态被可旋转地支撑于本体机架上的主驱动轴21、固定安装于该主驱动轴21端部的旋转部件22、固定安装于机针保持轴23中间部的连结体27、将该连结体27与旋转部件22的偏心位置连结的连杆26。
上述连杆26,其两端部分别以都沿Z轴方向的中心线旋转的状态与旋转部件22及连结体27连结。因此,当以Z轴方向为中心旋转驱动旋转部件22时,连杆26解除X轴方向的变位并只向连结体27传递沿Y轴方向的变位。因此,以此能沿Y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往复驱动机针保持轴23。
(压脚)
图3是机针周围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从Z轴方向看的压脚12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压脚12,其整体形状略呈L字形,相当于L字竖杠的部位的上端部被保持在后述的上下动作机构40的压脚保持部49上。因此,压脚12在缝制时进行连续的上下移动,每一个往返将上片布及下片布压向针板15侧并进行压布。
另外,相当于压脚12的L字的横杠的部位的下面(设为压布面)以接触的状态、从上方压住承载面15a上的上片布及下片布以实行压布。
并且,相当于压脚12的L字的横杠的部位被配置为沿X轴方向的状态,作为用各送布部30、70的送布方向的上游侧(图4的右侧)的端部,形成向上方翘起的形状。通过设定为该形状,能圆滑地进行向压脚12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之间的送入上片布及下片布。
另外,压脚12,其相当于横杠部被配置在机针升降机构20所保持的机针11的下方位置,并在机针11的正下方位置,形成用于将机针11通向针板15下方的机梭侧的通孔12a。
另外,压脚12的压布面,其截面形状被形成为锯齿状,用以防止压布时的与送布方向相反的上片布移动。并且,压脚12的压布面,至少从机针11的中心线C的通过位置到朝向送布方向下游侧(图4的右侧)的距离T1的区域、形成沿X-Z平面的平坦状。另外,此时的所谓平坦状,是指锯齿形状的多个前端同样是沿X-Z平面的状态而言。
上述距离T1,最好为由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间距以上。所谓送布间距,是指每一针的送布距离,由机针11的上下运动频率及每一针的由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量所决定。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上,当能改变设定送布间距宽度时,距离T1最好为其最大的送布间距以上。
(上侧旋转送布部)
上侧旋转送布部30,如图3所示,具有把压脚12夹在中间且沿Z轴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旋转送布部31及第二旋转送布部32和将其连结的连结部件39。第一及第二旋转送布部31、32,由于是由连结部件39连结的,所以当上下动作机构40进行上下移动时一体移动。
图5是从Z轴方向看的第一旋转送布部31的局部剖的侧视图。该第一旋转送布部31,具有:由上送布驱动机构60搬运驱动的第一上送布皮带37、引导该第一上送布皮带37的引导框33、被可灵活转动地支撑在引导框33前端部且将第一上送布皮带37折返的棍子35。
上述引导框33略呈J字形状,用其上端部保持在上下动作机构40的送布部保持轴48上。并且,在引导框33在上端部附近,设有以轴支撑后述的上送布驱动机构60的引导臂64前端的连结支架33c。
另外,在引导框33上,将引导第一上送布皮带37的导轨槽33a形成于其内侧,在其底部以其底面侧形成将引导第一上送布皮带37沿X轴方向(详细的是图5的左方)搬运的引导板33b。第一上送布皮带37,在沿引导板33b被运送时与上片布接触,进行上片布的送布。
另外,引导板33b,其一部分被形成平坦状,穿过该成为平坦部位的第一上皮带37以与上片布接触的方式且引导板33b的平坦区域以沿X-Z平面的状态将引导框33保持在送布部保持轴48上。如果第一上皮带37以弯曲的状态与上片布接触,则第一上皮带37因其弹性变形而曲率半径发生变化,难于根据皮带搬运速度而以精确的送布量输送上片布,但是如果第一上皮带37以平坦面的状态与上片布接触,则可以精确地输送上片布。
并且,平坦的区域形成于从Z轴方向看的从机针11中心线位置距运送方向上游侧的距离T3、距下游侧的距离T2的范围内。并且,距离T2、T3最好都为由下侧旋转送布部70送布的间距以上,在动作控制机构80上,当能改变设定送布间距宽度时,最好为其最大的送布间距以上。
图6是从Z轴方向看的第二旋转送布部32局部剖的侧视图。该第二旋转送布部32,具有:被上送布驱动机构60运送驱动的第二上皮带38、引导该第二上皮带38的引导框34、可灵活转动地被支撑在引导框34前端部且将第二上皮带38折返的棍子36。
上述引导框34,通过连结部件39及引导框33被保持在上下动作机构40的送布部保持轴48上。并且,在引导框34上将引导第二上皮带38的导轨槽34a形成于其内侧,在其底部于其底面侧形成将引导第二上皮带38沿X轴方向(详细的是图6的左方)运送的引导板34b。第二上皮带38,在被运送时使棍子36与上片布接触,进行上片布的送布。另外,从Z轴方向看该棍子36被配置为与机针11的中心线C一致,因此,第二上皮带38与上片布接触的位置也与中心线C一致。
而且,第二上皮带38与第一上皮带37比较,其宽度被设定为的一半以下。这是为了在沿上片布及下片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制时,以将第二上皮带38设为端边缘侧,能使缝边狭窄。
并且,在该第二旋转送布部32上,第二上皮带38的与上片布的接触部没有形成平坦的区域,但也可以与第一旋转送布部31同样地形成平坦部。
上侧旋转送布部30,如上所述,由于在夹持机针位置的两侧配置了第一及第二旋转送布部31、32,所以在缝制的对象物、特别是对上片布的运送,能抑制缝线的影响并沿期望的送布方向稳定地送布。
(上下动作机构)
参照图2及图7详细说明上下动作机构40。图7是上下动作机构40及上送布机构60的立体图。
上下动作机构40,具有: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结构、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压脚12的结构、将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进行往复摆动的驱动力的结构、由该往复摆动驱动力使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压脚12交替上下动作的结构。
上述沿上下方向运动地支撑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结构为,具有:将上侧旋转送布部30保持于其下端部的送布部保持轴48、被固定于本体机架上且能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地支撑送布部保持轴48的第一轴套51、被固定安装于送布部保持轴48上的第一轴连结体53、将送布部保持轴48常压于下方的第一压力弹簧55。
第一轴连结体53,具有与设在被固定安装于本体机架上的后述的轴套保持架50上的、沿Y轴方向的槽50a配合的未图示的配合凸起。因此,送布部保持轴48能够不产生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同时以Y轴方向为中心的转动而进行上下运动。
能上下移动地支撑压脚12的结构,具有:将压脚12保持于其下端的压脚保持轴49、能沿上下方向往复地支撑压脚保持轴49的第二轴套52、固定于本体机架上且保持第二轴套52的轴套保持架50、被固定在压脚保持轴49上的第二轴连结体54、通过后述的X轴变位解除连杆47将压脚保持轴49常压于下方的第二按压弹簧56。
第二轴连结体54,具有与设在轴套保持架50上的沿Y轴方向的长孔50b配合的未图示的配合凸起54a。因此,压脚保持轴49能够不产生与压脚12同时以Y轴方向为中心的转动而进行上下运动。
将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进行往复摆动的驱动力的结构,具有:可转动地支撑在被固定于本体机架上的后述的马达支架62上并沿着Z轴方向的摆动轴41、与该摆动轴41的一端部连结且以该摆动轴41为中心摆动的主动摆动连杆体42、其一端部被连结在主驱动轴21的中间部同时其另一端部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连结的偏心连杆43。
上述偏心连杆43,在其一端部镶有能转动的偏心轮,在距其中心的偏心位置,将该偏心轮轴支撑在主驱动轴21上。因此,由于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偏心轮以偏心状态一起转动,所以偏心连杆43其一端部进行以主驱动轴21为中心并以偏心距离为半径的圆周运动。另一方面,偏心连杆43其另一端部以能绕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的状态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连结。其结果是,若偏心连杆43的一端部向距主动摆动连杆体42远的位置移动,则将该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向自身的方向拉近,若偏心连杆43的一端部向靠近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位置移动,则将该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从自身的位置向远方向推回。因此,主动摆动连杆体42进行以摆动轴41为中心的往复摆动动作。另外,此时,摆动轴41也在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范围相同的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摆动。
另外,主动摆动连杆体42,在摆动端部形成有长孔。在该长孔中,将偏心连杆43的另一端部以在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的状态连结在该长孔的规定位置上。沿该长孔可以变更调节偏心连杆43的连结位置,用以改变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半径,并以此可以变更调节摆动角度。换言之,因沿长孔可以改变调节具有长孔的主动摆动连杆体42与偏心连杆43的另一端部的连结位置,所以构成了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整体的上下方向的行程调节机构。
由往复摆动驱动力使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压脚12交替上下动作的结构,具有:在作为三角形的各顶点的位置上具有连结点且其中的第一连结点46a与上述的第一轴连结体53连结的三点连杆体46、该三点连杆体46的第二连结点46b与上述第二轴连结体54连结的X变位解除连杆体47、被固定连结于上述摆动轴41的另一端且以摆动轴41为中心进行摆动动作的从动摆动连杆体44、将该从动摆动连杆体44的摆动端部与三点连杆体46的第三连结点46c连结的传递连杆体45。
只将上述从动摆动连杆体44与摆动轴41固定连结,其他的上述各连杆体44、45、46、47的各连结点都能以Z轴方向为中心旋转地连结。其结果是,从动摆动连杆体44,受到从主驱动轴2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的往复摆动驱动力。
以此,当三点连杆体46的第三连结点46c被拉到从动摆动连杆体44侧时,从第一连结点46a通过第一轴连结体53将送布部保持轴48压向下方,上侧旋转送布部30通过布料处于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靠接的状态。并且,当第三连结点46c继续被拉向从动摆动连杆体44侧时,则三点连杆体46以第一连结点46a为中心转动,其结果是,由第二连结点46b通过X变位解除连杆体47、第二轴连结体54将压脚保持轴49向上方拉起。另外,此时,产生于三点连杆体46的第二连结点46b的沿X轴方向的变位、被X变位解除连杆体47解除。
另外,当三点连杆体46的第三连结点46c被自从动摆动连杆体44向远离方向推回时,则成为与上述相反的状态,压脚12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靠接,且上侧旋转送布部30被向上方拉起。
即,以上述的结构,以三点连杆体46的一个连结点(第三连结点46c)作为受力点、对该连结点输入往复驱动力,就可转换其余的两个连结点(第一及第二连结点46a、46b)交替地成为支点及作用点的状态,而使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交替地上下动作。
这样,上下动作机构40,能使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交替地上下动作。另外,上下动作机构40,与机针升降机构20一样,由于从主驱动轴21被施加了上下动作的驱动力,所以容易获得机针11的上下动作与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下动作的同步。用该上下动作机构40,构成了同时地进行机针11与压脚12的上下动作,且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机针11交互地进行上下动作的结构。
另外,上述上下动作机构40,在主动摆动连杆体42上,具有调节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升比例的上升比例调节机构。该上升比例调节机构,具有设在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根端部侧(与摆动轴41连结的端部)的能紧固的摆动轴穿入孔部及紧固螺钉42a。摆动轴穿入孔部,其在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根端部,形成有摆动轴穿入用的通孔及从该通孔沿半径方向的切口,用紧固螺钉42a,将该切口的间隔固定紧以将摆动轴41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固定。并且,在调节时,松开紧固螺钉42a,转动摆动轴41再将紧固螺钉42a拧紧。
现说明上升比例调节机构的上升比例的调节方法。上升比例调节机构,用调节变更位于摆动轴41两端部的主动摆动连杆体42及从动摆动连杆体44的相对角度的方法、调节变更三点连杆体46的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绝对摆动角度范围,并调节变更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升比例。
作为具体的实例,参照图14、15说明用上升比例调节机构,在以上侧旋转送布部的上升比例为0只调节压脚12、使其更大地上下运动时的顺序。以主驱动轴21的一转(360[°])机针11上下往返一次,将机针11位于上死时间点作为0[°],位于下死时间点作为180[°]进行说明。在未调节的通常状态(图14(A)的状态)下,以110[°]与250[°]转换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下。图15的上边的曲线表示主驱动轴21的旋转角度与机针11的上下位置的关系,从上数第二条曲线表示压脚12的主驱动轴21的旋转角度与机针11的上下位置的关系,下边的曲线表示主驱动轴21的旋转角度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下位置的关系。
图14(A)是未调节的通常状态,表示主驱动轴21的旋转角度为110[°]或250[°]的状态。此时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双方处于与布料接触的状态。即,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处于距主驱动轴21最远的状态与最近的状态大致中间的状态。
图14(B)是未调节的通常状态,表示主驱动轴21的旋转角度为180[°]且机针11处于上死点的状态。此时只是压脚12为与上片布接触的状态,且上侧旋转送布部30处于最上方位置的状态。即,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摆动端部处于距主驱动轴21最远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松开紧固螺钉42a,将压脚12及上侧旋转送布部30再恢复到图14(A)的姿态,并在该状态下将紧固螺钉42a紧固。如此,如图14(C)所示,由于从动摆动连杆体44只在图中的箭头范围内摆动,所以只是压脚12进行上下动作。在图15中,上述调节后的状态是从上到第二条和下曲线上点划线所表示的状态。
这样,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不上升,处于与上片布常接触的状态,只调节压脚12使其更大地上下运动,以此,例如,在缝制具有伸缩性的薄布料时,当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上升时,用于吃势缝制的富裕送布量因伸缩性而返回,不能得到充分的吃势,而用只使压脚12上下运动且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不上升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吃势缝制。
另外,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上升比例当然不局限于上述比例。由摆动轴41与主动摆动连杆体42的角度变更的比例、可以灵活地设定上升比例。例如,在上述的说明中,表示的是如图14(B)所示,在上侧旋转送布部30处于最上方位置的状态下松开紧固螺钉42a以后恢复到图14(C)的状态并将紧固螺钉42a紧固的实例,但也可以在从图14(A)的状态到图14(B)的状态的中途的状态(将上侧旋转送布部30抬起到中途的状态)下松开紧固螺钉42a,恢复到图14(C)的状态以后再将紧固螺钉42a紧固。这样,如图15的双点划线所示,也能使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比例比压脚12的小。
并且,相反地,也可以从图14(A)的状态在将压脚12抬起的状态下,松开紧固螺钉42a并恢复到图14(C)的状态,再将紧固螺钉42a紧固,则也能进行降低压脚12的上升比例的调节。
如此,因具有上升比例调节机构,可以对应各种质地的布料。
(上送布驱动机构)
参照图2及图8说明上送布驱动机构60。图8是从Z轴方向看的上送布驱动机构60的图。
上送布驱动机构60,具有:作为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送布动作驱动源的上送布马达61、保持该上送布马达61并被固定安装在本体机架上的马达支架62、被安装于上送布马达61的输出轴上并分别设有卷绕第一上皮带37和第二上皮带38的大小两个皮带槽的两级皮带轮63、从上送布马达61到上侧旋转送布部30引导第一上及第二上皮带37、38的引导臂64、沿引导臂64的各部设置且使第一上及第二上皮带37、38沿引导臂运转并施加于张力的张紧皮带轮65、66、67、68。
上述上送布马达61被支撑在马达支架62上,使其输出轴与Z轴方向平行。该上送布马达61,使用的是能控制旋转角度的步进马达,其旋转角度受动作控制机构80的动作指令信号的控制。如前所述,送布间距,由机针11的上下动作的周期与每一针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量所决定,但当为了改变送布间距而控制改变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量时,必须与其对应地改变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送布量。因此,如此地将决定上送布量的驱动源作为机针11的上下动作的驱动源而使用另外的独立的步进马达,可以灵活地变更设定上送布量。
两级皮带轮63,其在小直径的皮带槽内挂绕第一上皮带37,在大直径的皮带槽内挂绕第二上皮带38。因此,拥有第二上皮带38的第二旋转送布部32送布速度快。这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差动送布缝纫机10,专门以缝制朝向送布方向下游侧且向左侧弯曲的缝边(由于在朝送布方向下游侧所看的状态下,第二旋转送布部32在机针11的右侧,所以送布方向往左侧弯曲)的布料为目的,关于各第二上皮带38并不局限于设定为大直径皮带轮的情况。只要使送布前进也可以用相同直径的皮带轮传送各皮带37、38。另外,也可以用不同的上送布马达输送各个皮带37、38。因此,可以灵活地设定左右的速度差,并能灵活地设定上送布的方向。
引导臂64,具有用转动铰接将两个连杆体连结的结构。该引导臂64的一端部被连结支撑于上送布马达61的输出轴的附近下方并能相对于马达支架62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另一端被以Z轴方向为中心转动地与上述的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引导框33连结。并且,各张紧皮带轮65、68被配置在引导臂64的一端部侧,各张紧皮带轮66、67被配置在引导臂64的转动铰接附近。各上皮带37、38,半绕在各张紧皮带轮65~68上,并一边维持张力一边沿引导臂64被运送于上送布马达61与各旋转送布部31、32之间。另外,第二上皮带38,由于其皮带宽度窄、且容易伸长,所以也半绕在设于上送布马达61与引导臂64之间的另一个张紧皮带轮上。
引导臂64,由于以上述的配置设有各张紧皮带轮65~68,并在其途中设有转动铰接,所以即使其前端部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连结,并与该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一起进行上下动作,也能顺滑地进行皮带的运送。
(布料承载部)
参照图3、9说明布料承载部13。图9是布料承载部13、下侧旋转送布部70及下送布驱动机构74的局部分解的立体图。布料承载部13,具有竖直设于机针11下方的承载台14、固定安装于承载台14的上面的针板15。在承载台14上部的其盖板内侧,支撑着上述的机梭外壳16及后述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皮带轨道71。
针板15,是沿送布方向长的板状部件,在被固定于承载台14上的状态下其长度方向中间形成有与X-Z平面平行的呈平坦面的承载面15a。另外,从承载面15a的布料送布方向上游侧,形成输送随着向该上游侧稍稍带有降低坡度的布料的上游侧送布面,从承载面15a的布料送布方向下游侧,形成输送随着向该下游侧稍稍带有降低坡度的布料的下游侧送布面。
并且,在针板15的承载面15a的中央,形成贯通该针板15的四方形下送布用开口部15b。从该下送布用开口部15b,露出后述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皮带轨道71上面及第一、第二下皮带72、73。因此,被承载于承载面15a上的布料,其背面与从下送布用开口部15b露出的各下皮带72、73接触,并向其送布方向送布。
(下侧旋转送布部)
参照图3、5、9说明下侧旋转送布部70。图9是下侧旋转送布部70及下送布驱动机构74的局部分解的立体图。下侧旋转送布部70,具有设在被支撑于上述承载台14的上部的机梭外壳16的更上部的皮带轨道71、被下送布驱动机构74运送的第一及第二下皮带72、73。
上述皮带轨道71,在其上面上形成有沿X轴方向的两条轨道槽71a、71b,在位于各轨道槽71a、71b之间的机针11的正下方位置上,形成有到机梭外壳内的机梭的用于输送机针11的通孔。该通孔,是用于当机针11插入时将机梭倒出的底线穿过被送入的面线的环状部而进行缝制的结构。
另外,各下皮带72、73分别沿各轨道槽71a、71b被运送。此时,轨道槽71a、71b的底面被设定为使各下皮带72、73的上面比针板15的承载面15a更向上方凸出。
并且,沿皮带轨道71的轨道槽71a、71b被运送的各下皮带72、73,如图5所示,在机针11的送布方向的前后,各皮带轨道71的轨道槽71a、71b的底面形状被设定为其上面呈与X-Z平面平行的平坦状。该呈平坦状的区域,最好在机针11的前后至少以送布间距宽度各形成一个间距部分。这样,由于在各下皮带72、73上设有呈平坦状的区域,所以能防止在皮带弯曲的状态下与下片布接触时,产生曲率半径的变化,能以对应于皮带运送速度的送布量精确地输送下片布。
下面,说明在各下皮带72、73上设平坦区域的效果。如上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第一旋转送布部31,以在机针11的前后以送布间距宽度作为一个间距部分的平坦状运送第一上皮带37。另外,压脚12的底面,在机针11的后侧(送布方向下游)形成送布间距为一个间距部分的平坦形状。在该情况下,若人为地以将下片布原封不动地维持平坦并将上片布弯曲的状态将布料送入,则因第一旋转送布部31进行上下运动,在机针的跟前位置上,以上片布弯曲的状态夹入一个间距宽度部分的布料。并且,由各送布部30、70的各皮带的运送进行一个间距部分的运送,以其原封不动的状态再次用压脚12将各布料压入的同时进行用机针11的缝合。
即,若满足①在机针11的前后双方至少以一个间距宽度在上皮带上形成平坦区域,②在机针11的前后双方至少以一个间距宽度在下皮带上形成平坦区域,③在机针11的后方至少以一个间距宽度在压脚上形成平坦区域的三个条件,则能人为地进行吃势缝制。
另外,作为在上下皮带的一个间距的送布量上设置差的装置,理所当然地能如常地进行正常效果的吃势缝制。因此,所谓「人为地进行吃势缝制」,严格地讲,是以进行上述人为的操作而能增加每一个间距的吃势量的意思。
(下送布驱动机构)
参照图9说明下送布驱动机构74。下送布驱动机构74,具有:作为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动作的驱动源的下送布马达75、安装于下送布马达75输出轴上且并排卷绕了第一及第二下皮带72、73的主动皮带轮76、在下送布马达75到下侧旋转送布部70之间被支撑于承载台14上并对第一及第二下皮带72、73施加张力的张紧皮带轮77、78。
上述下送布马达75被支撑在本体机架上,其输出轴与Z轴方向平行。该下送布马达75也使用步进马达,其旋转角度受动作控制机构80的动作指令信号的控制。如前所述,送布间距,由机针11的上下动作的周期与每一针的下侧旋转送布部70的送布量所决定,所以在变更送布间距时可进行下送布马达75的一转的送布角度的变更控制。这样将决定下送布量的驱动源与机针11的上下动作的驱动源分别使用独立的步进马达,以便能灵活地变更设定上送布量。
(动作控制机构)
参照图10说明动作控制机构80。图10是表示差动送布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方块图。首先,说明动作控制机构80的周围结构。
图10所示的操作面板17,是具有显示机构及其设在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的输出入装置。在该显示画面上显示从动作控制机构80输出的各种缝制信息或各种设定开关等,触摸面板能感知对各种显示开关的输入操作,并向动作控制机构80输出。作为用该操作面板17显示或设定输入的信息,例如,在将缝制全范围分割为多个区间时,显示各区间长度、每个区间的吃势量、送布间距量等。
图10所示的步骤转换开关92,是操纵者在上述每个区间上进行吃势量的设定时、用于依次转换作为输入设定对象的区间(步骤)的开关。用并设在该步骤转换开关92上的输入电路90,将对应于开关92的信号输入给动作控制机构80。
缝纫机起动踏板91,是用于指示输入因其踏入操作而将缝纫机马达18起动的开一关输入机构。由与该缝纫机起动踏板91并设的输入电路89,将对应于缝纫机起动踏板91的操作的信号输入给动作控制机构80。
缝线张力螺线管19,被用做夹持缝线并对缝线施加张力的缝线夹持部(未图示)的驱动源,并通过动作控制机构80的控制信号、根据从驱动电路11a输出的驱动电流而动作,以便对被夹持在缝线夹持部上的缝线施加规定大小的张力。
另外,分别由驱动电路85、86根据动作控制机构80的控制信号的旋转角度,驱动控制上述各送布马达61、75。
另外,缝纫机马达18是伺服马达,能由驱动电路88根据对应于动作控制机构80控制信号的转动量,进行其驱动控制,另外,由于能够以角度单位控制其旋转量,所以,动作控制机构80能确认缝纫机马达18的当前的旋转角度位置。
动作控制机构80,具有:写入了执行差动缝纫机10的后述的各种功能及动作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或各种缝制数据的ROM82、按照控制程序集中控制上送布马达61,下送布马达75,缝线张力螺线管19,缝纫机马达18等各部动作同时生成显示数据并显示于后述的操作面板17的显示部的微处理器MPU81、在工作区域内存储MPU81的处理数据,及有关吃势量设定处理或吃势缝制处理的各种数据的RAM83、记录保持被存储于该RAM83内的处理数据的EEPROM84。
另外,在上述RAM83中,设有各种工作存储器及计数器,也被作为缝制动作中的工作区域使用。
另外,EEPROM84,储存设定于每个缝制区间的吃势量,并且在设定的吃势量中产生变更时也储存其值。
由该结构构成的动作控制机构80,进行作为控制上送布驱动机构60及下送布驱动机构74的间歇送布控制部的控制,以便能在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下降且与上片布接触的期间内送布。该控制的时间流程如图11所示。在该时间流程图上,上侧的曲线图表示将横轴作为缝纫机马达18的旋转角度时压脚12的高度,下侧的曲线图表示将横轴作为缝纫机马达18的旋转角度时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高度,图的下方的斜线区域表示上送布马达61及下送布马达75的驱动时间点。另外,机针11被设定为在115[°]时插入针孔、在245[°]时从针孔拔出(图15:参照最上方的曲线)。
在两曲线图上,其倾向都是在达到0的部位与布料接触的状态。即,上侧旋转送布部30,被设定为缝纫机马达18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位置在250~470(110)[°]的范围内与上片布接触。因此,为了进行作为间歇送布控制部的控制,缝纫机马达18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位置只要在该范围内的时间点驱动上送布驱动机构60的上送布马达61及下送布驱动机构74的下送布马达75即可。
用动作控制机构80,可识别从对缝纫机马达18的动作指令信号到当前的缝纫机马达18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位置,并且只在250~470(110)[°]的范围内时进行驱动上送布马达61及下送布马达75的控制。
具体的如图11所示,只在缝纫机马达18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位置位于308~465(105)[°]的范围内时进行驱动上送布马达61及下送布马达75的控制。并且,在上述说明中,是将驱动上送布马达61及下送布马达75的驱动时间点作为同一时时间点的实例,但是当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只增减上送布马达61的驱动范围以实现吃势量的增减。另外,可以只增减下送布马达75的驱动范围以实现送布间距宽度的增减。但是,无哪一种情况,都必须将缝纫机马达18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位置设定在250~470(110)[°]的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用设定输入各个马达61、75的驱动时间点作为变更调节。图12是表示在操作面板17的显示机构上的各马达61、75的驱动时间点的设定输入用开关的实例。图中的数值,是表示缝纫机马达18的旋转角度位置的数值,用该数值输入各马达61、75的驱动时间点的开始位置及结束位置的增减。
(差动送布缝纫机的动作及效果)
上述差动送布缝纫机10,在承载面15a上以重叠的状态承载上片布及下片布。然后,通过机针升降机构20由缝纫机马达18驱动机针11开始上下运动。并且,上下动作机构40随之使压脚12与上侧旋转送布部30交替上下动作。另外,此时,在机针11向下方移动时(特别是插入针孔时)压脚12也同样地位于下降位置,另外,上侧旋转送布部30位于上方位置。
并且,当机针11向上方移动时,压脚12也同样地位于上方,其对布料的约束被解除,且下片布被下侧旋转送布部70输送、上片布被上侧旋转送布部30输送。此时,上送布驱动机构60的上送布马达61及下送布驱动机构74的下送布马达75,都受作为由动作控制机构80的间歇送布控制部的控制而对应于缝纫机马达18的旋转角度位置进行驱动。即,当上侧旋转送布部30通过布料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处于相互挤压状态时,分别开始各马达61、75的驱动。因此,在上侧旋转送布部30与下侧旋转送布部70处于没有相互挤压布料的状态下回避各马达61、75的驱动,并能以对应于各马达61、75的转动驱动量的送布量对各布料送布。
图13是在用具有上述构成的差动送布缝纫机10进行缝纫时,对于上片布的缝边相对于下片布的缝边的大移距时而人为地牵引上片布并进行缝边对齐时的说明图。图13其上侧为送布方向。如图所示,上片布N2的缝边,其送布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与下片布N1比较向图13的左侧只错开角度θ。在该情况下,为了将各布料N1、N2的缝边聚齐,将上片布N2的上游侧的端部向右侧牵引以进行修正。
差动送布缝纫机10,由于上侧旋转送布部30的第一及第二旋转送布部31、32和压脚12交替地从上方与布料按压接触,所以在上侧旋转送布部30位于上方时,即使在牵引上片布N2并进行缝边聚齐时,压脚12的压布位置K也能与机针11的位置一致,所以能有效地降低使各布料N1、N2产生大弯曲的状态,并适当地约束各布料N1、N2,能抑制因缝边聚齐的张力而产生的因急剧转动的缝制方向的大变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1,由于是具有上侧旋转送布部的转动送布,所以能不受以往的部件尺寸的限制而根据转动量设定送布量。另外,由于不使用以往的截面形状为「锯齿刃」状的夹持部件夹持布料,所以能抑制弄伤布料等的发生、并能实现保护。
另外,由于压脚与上侧旋转送布部交替地上下动作,所以即使上侧旋转送布部在从布料离开的状态下进行上片布的缝制位置的修正,也能进行用压脚对布料的保持,可以沿前进方向可靠地送布,并进行稳定的缝制。并且,随之不必中断缝制作业并进行修正作业,而能实现缝制作业的迅速化。
并且,由于上送布驱动机构在上侧旋转送布部的接触期间驱动,所以能以对应于上送布驱动机构的驱动量的送布量送布。因此,特别是能实现上片布的送布量精度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2,由于夹持机针并从两侧的位置用个旋转送布部进行送布,与只在单侧设置送布部时相比,会降低因缝线的约束的影响,能沿忠实于第一及第二旋转送布部的送布方向的方向送布。
根据本发明3,由于在相对于上侧旋转送布部与下侧旋转送布部的部位相互地设有平坦部,所以与相对于周面时相比能避开曲率半径变化的影响,并能以预期的送布量进行送布,能实现送布的高精度化。
根据本发明4,通过具有调节压脚与上侧旋转送布部的上升比例的上升比例调节机构,例如,在上片布是摩擦力高的材质或伸缩性高的材质时,上片布难于相对于下片布送布,或与其相反而比通常过分地送布时,由于能相对于压脚而变更上侧旋转送布部的微小上升比例,所以能广泛地对应各种各样的材质。

Claims (4)

1.一种差动送布缝纫机,是在上片布和下片布的各个送布速度上设定差并进行缝纫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上下运动地被支撑且具有机针贯通部的压脚,和
与所述压脚邻接配置且能上下运动地被支撑的上侧旋转送布部,和
上下动作机构,该上下动作机构,与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相对应而使所述压脚与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交互上下运动,并在所述机针穿过上下布料时使所述压脚处于位于下方位置状态、同时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在所述机针从上下布料拔出时使所述压脚处于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同时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处于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和
对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给予送布动作驱动力的上送布驱动机构,和
在所述压脚上升且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下降、并且与所述上片布接触的期间内,控制上送布驱动机构送布的动作控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具有邻接配置于夹持所述压脚的两侧且输送所述上片布的第一及第二旋转送布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及下侧旋转送布部通过所述上下片布相互接触的部位,相互设有平坦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差动送布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动作机构,具有调节交替上下动作的所述压脚及所述上侧旋转送布部的上升比例的上升比例调节机构。
CNB2003101025313A 2002-10-22 2003-10-22 差动送布缝纫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871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07623A JP4038112B2 (ja) 2002-10-22 2002-10-22 差動送りミシン
JP2002307623 2002-10-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7088A true CN1497088A (zh) 2004-05-19
CN100487178C CN100487178C (zh) 2009-05-13

Family

ID=32454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2531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87178C (zh) 2002-10-22 2003-10-22 差动送布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038112B2 (zh)
CN (1) CN100487178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1876B (zh) * 2005-05-12 2011-06-15 重机公司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782160B (zh) * 2004-12-03 2011-10-05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08425187A (zh) * 2017-02-15 2018-08-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34695A (ja) * 2004-07-28 2006-02-09 Juki Corp 差動送りミシン
WO2017175526A1 (ja) * 2016-04-04 2017-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7253904B2 (ja) * 2018-11-22 2023-04-07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2160B (zh) * 2004-12-03 2011-10-05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861876B (zh) * 2005-05-12 2011-06-15 重机公司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08425187A (zh) * 2017-02-15 2018-08-21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8425187B (zh) * 2017-02-15 2021-10-26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141276A (ja) 2004-05-20
JP4038112B2 (ja) 2008-01-23
CN100487178C (zh) 2009-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765C (zh) 具有喂纱装置的针织横机
CN1782160A (zh)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757810A (zh) 缝纫机
CN1786313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757812A (zh) 缝纫机
CN101054760A (zh) 缝纫机
CN1757809A (zh) 缝纫机
CN1389611A (zh)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CN1203225C (zh) 绣花机
CN1144906C (zh) 缝纫机送布装置
CN1676716A (zh)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CN1497088A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955356A (zh) 滚边缝纫机
CN1458317A (zh)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746372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840763A (zh) 缝纫机的锁边宽度调整装置
CN1861874A (zh) 纽扣搬送装置
CN1908279A (zh) 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
CN1389612A (zh) 缝纫机挂线装置
CN1676715A (zh) 间隙压脚上下驱动装置及其缝纫机
CN1908281A (zh) 多头缝纫或刺绣机框架的承载和导向驱动方法及其装置
CN1904178A (zh) 嵌条缝纫机
CN101067262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757811A (zh) 缝纫机的中压布装置
CN1944751A (zh) 袋口滚边缝纫机的大压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