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6381A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6381A
CN110506381A CN201880021004.4A CN201880021004A CN110506381A CN 110506381 A CN110506381 A CN 110506381A CN 201880021004 A CN201880021004 A CN 201880021004A CN 110506381 A CN110506381 A CN 110506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rtion
busbar
external connection
connection terminals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10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06381B (zh
Inventor
山下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Ky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Ky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Ky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Ky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06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6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06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63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62D5/0424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the axes of motor and final driven element of steering gear, e.g. rack, being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4Devices for sensing torque,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汇流条单元设置于马达,该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保持架,其设置于定子的上侧,该定子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汇流条,其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汇流条连接,从汇流条向上侧延伸。外部连接端子呈板状。外部连接端子具有:第1板部,其沿轴向延伸;以及第2板部,其从第1板部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外部连接端子在第1板部的下端和第2板部的下端被汇流条保持架在轴向上支承。

Description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通过插入于汇流条并进行焊接而连接的连接端子的马达。连接端子与外部电源连接,向汇流条提供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2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现有的连接端子有可能在插入至外部电源时产生晃动而使汇流条与连接端子的连接状态变得不稳定。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抑制外部连接端子的晃动,使外部连接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状态稳定的汇流条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汇流条单元设置在马达上,该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保持架,其设置于定子的上侧,该定子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汇流条,其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从所述汇流条向上侧延伸。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呈板状。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具有:第1板部,其沿轴向延伸;以及第2板部,其从所述第1板部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端和所述第2板部的下端被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在轴向上支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抑制外部连接端子的晃动,使外部连接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状态稳定的汇流条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和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展开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的变形例1的外部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的变形例2的外部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搭载有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另外,为了易于理解特征,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中,有时为了方便而将作为特征的部分放大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和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展开图。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3中,省略了对线圈的具体描绘。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转子30(参照图2)、定子40、壳体(省略图示)、汇流条单元60。
<转子>
如图2所示,转子30具有轴31和转子铁芯32。轴31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或“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将上下方向中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上下方向中的图1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侧、下侧以及上下方向仅是用于对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配置关系等。
转子铁芯32是筒状的部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转子铁芯32的外形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32的外形为八边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32是中空的大致八边形柱。另外,转子铁芯32也可以是圆筒等。转子铁芯32是多个电磁钢板沿上下方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
转子铁芯32在其中央具有轴贯通孔32h。轴贯通孔32h供轴31通过。轴31固定于转子铁芯32。另外,轴31也可以是中空状的部件,没有特别限定。在转子铁芯32各自的外侧面分别配置有多个磁铁33。磁铁33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相邻的磁铁33彼此在周向上对置。
<定子>
定子40配置在转子30的径向外侧。如图2、图3所示,定子40绕中心轴线J呈环状配置。定子40被收纳在圆筒状的壳体(省略图示)中。定子40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41、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绝缘件42以及隔着绝缘件42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线圈(省略图示)。
定子铁芯41是多个电磁钢板沿上下方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定子铁芯4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41a和多个齿41b。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1是所谓的分割铁芯。铁芯背部41a是通过多个扇状的铁芯件46在周向上连接而构成的。在各个铁芯件46的内周面设置有齿41b。齿41b从铁芯件4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齿41b在铁芯背部41a的内侧面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齿41b在径向上与转子30的磁铁33对置。齿41b在齿41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具有伞状件41c。伞状件41c从齿41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周向的两侧延伸。在周向上相邻的伞状件41c彼此之间构成有间隙。
绝缘件42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绝缘件42覆盖齿41b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绝缘件42在定子40的上侧具有凸缘部42f。凸缘部42f位于绝缘件42的径向外侧。凸缘部42f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沿周向延伸。
另外,绝缘件42的材料只要具有绝缘性,则不限于树脂,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线圈(省略图示)是通过线圈线隔着绝缘件42卷绕于齿41b上而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具有U相、V相、W相这三相的所谓的三相马达。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线圈(省略图示)被分类成4个U相线圈、4个V相线圈以及4个W相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的接线方式是Y接线方式。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在周向上依次相邻配置。以该U相线圈、该V相线圈、该W相线圈作为一组的线圈的组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4组。
如图3所示,各个线圈(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具有第1引出线44和第2引出线45。第1引出线44、第2引出线45朝向上侧延伸。在各个线圈中,第1引出线44位于比第2引出线4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在各个线圈中,第2引出线45比第1引出线44向上下方向的上侧较长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各个线圈引出1根第1引出线44和1根第2引出线45。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的数量为12个。第1引出线44和第2引出线45的数量分别各为12根。
<中性点汇流条>
各组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的第1引出线44通过中性点汇流条48而电连接。中性点汇流条48被绝缘件42的凸缘部42f保持。中性点汇流条48是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弯折而成型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而配置4个中性点汇流条48。
各个中性点汇流条48具有中性点汇流条主体48a和线圈线保持部48b。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中性点汇流条主体48a呈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
线圈线保持部48b沿中性点汇流条主体48a的周向设置在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保持部48b设置于中性点汇流条主体48a的四个部位。各个线圈线保持部48b呈向径向外侧开口的U字状。
各个中性点汇流条48电连接有各组的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第1引出线44。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的第1引出线44各自的前端部位于线圈线保持部48b的内侧。这样,从各组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引出的3根第1引出线44的端部与1根中性点汇流条48电连接。各个线圈线保持部48b与第1引出线44通过压接而固定。并且,各个线圈线保持部48b与第1引出线44的端部通过激光焊接等而牢固地固定。
<汇流条单元>
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相用汇流条单元)60整体呈沿径向扩展的大致圆板状。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多个汇流条(相用汇流条)70以及多个外部连接端子80。
(汇流条保持架)
汇流条保持架61设置于定子40的上下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每隔120°旋转对称的形状。
汇流条保持架61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是绝缘性的树脂。但是,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绝缘性的材料。
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圆板状的保持架主体部61a、多个夹持部66以及多个端子保持部69。夹持部66和端子保持部69设置在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
保持架主体部61a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呈板状延伸。在从轴向观察时,保持架主体部61a为圆形。保持架主体部61a的外缘嵌合于壳体(省略图示)的径向内侧。由此,汇流条单元60固定于壳体。
在保持架主体部61a设置有中央孔61h和多个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
中央孔61h和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沿上下方向贯通。在中央孔61h的内侧配置有轴31(参照图2)。
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的数量与第2引出线45的数量(12个)相同。在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中贯穿插入有第2引出线45。第2引出线45通过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而向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侧突出。
夹持部66对配置在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的汇流条70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而设置有6个夹持部66。各个夹持部66具有一对爪部66a。爪部66a从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一对爪部66a在径向上隔开间隔而相互对置。在一对爪部66a的前端部设置有向爪部66a彼此对置的方向突出的突起。一对爪部66a的突起的间隔比后述的汇流条70的外径窄。夹持部66通过搭扣配合对汇流条70进行保持。
端子保持部69对配置在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的外部连接端子80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3个端子保持部69。关于端子保持部69的具体结构参照图4在后面进行说明。
(汇流条)
汇流条70位于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侧。汇流条70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汇流条70分别沿与轴向垂直的面延伸。
汇流条70分别由截面为圆形的线材构成。汇流条7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汇流条70分别是利用成型机将线材弯折而成型的。成型机一边送出线材,一边在规定的位置进行弯折加工。利用成型机,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设计自动制造出汇流条70。因此,通过采用由线材构成的汇流条70,在制造汇流条70时不需要模具。因此,即使在使用形状相互不同的多个汇流条70的情况下,也能够低成本地制造出汇流条70。即,通过在汇流条70中使用线材,容易应对多品种少量生产。另外,也能够容易地应对汇流条70的设计变更。另外,通过在汇流条70中使用线材,不需要的线材较少就行,提高了材料的成品率。
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60设置有6个汇流条70。6个汇流条70中的2个汇流条70与U相线圈的一对第2引出线45电连接。与U相线圈的第2引出线45连接的2个汇流条70与一个外部连接端子80连接。同样地,6个汇流条70中的2个汇流条70与V相线圈的一对第2引出线45电连接。与V相线圈的第2引出线45连接的2个汇流条70与一个外部连接端子80连接。另外,6个汇流条70中的2个汇流条70与W相线圈的一对第2引出线45电连接。与W相线圈的第2引出线45连接的2个汇流条70与一个外部连接端子80连接。
汇流条70具有汇流条主体70a和一对线圈线保持部70b。汇流条主体70a沿着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延伸。汇流条主体70a被汇流条保持架61的夹持部66保持。由此,汇流条70被固定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上。
在从轴向观察时,在多个汇流条70中的几个汇流条70的汇流条主体70a上,在与其他汇流条70交叉的部分设置有1个或2个退避部71。退避部93具有向上侧延伸的一对腿部71b和使一对腿部71b的上端相连的桥部71a。其他汇流条70在桥部71a的下侧通过。
线圈线保持部70b设置在汇流条主体70a的一个端部和汇流条主体70a的中途。另外,汇流条主体70a的另一个端部与外部连接端子80连接。
线圈线保持部70b呈向径向内侧开口的U字状。线圈线保持部70b与从引出线贯穿插入孔62向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侧突出的第2引出线45连接。第2引出线45位于引出线贯穿插入孔的内侧。第2引出线45通过激光焊接等与引出线贯穿插入孔接合。
(外部连接端子)
外部连接端子80是为了将汇流条70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电连接而设置的。外部连接端子80位于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侧。在端子保持部69中,汇流条70被汇流条保持架61支承。外部连接端子80与一对汇流条70连接,从汇流条70向上侧延伸。外部连接端子80通过插入于设置在外部装置的插座部(省略图示)而与外部装置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60中设置有3个外部连接端子80。3个外部连接端子80中的1个外部连接端子80经由一对汇流条70和4个第2引出线45与U相线圈连接。同样地,3个外部连接端子80中的1个外部连接端子80经由一对汇流条70和4个第2引出线45与V相线圈连接。另外,3个外部连接端子80中的1个外部连接端子80经由一对汇流条70和4个第2引出线45与W相线圈连接。
图4是外部连接端子80的放大立体图。
外部连接端子80呈板状。3个外部连接端子80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外部连接端子80是通过对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出的。
外部连接端子80具有第1板部81、一对第2板部82以及第3板部83。第1板部81、第2板部82以及第3板部83是一个板材的各部的名称。第1板部81、第2板部82以及第3板部的板厚方向与轴向垂直。第1板部81、第2板部82以及第3板部83的板厚方向相互一致。即,第1板部81、第2板部82以及第3板部83沿着彼此相同的平面延伸。
第1板部81位于外部连接端子80的下端。第1板部81沿轴向延伸。在从板厚方向观察时,第1板部81具有以轴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矩形形状。在第1板部81连接有一对第2板部82和第3板部83。一对第2板部82和第3板部83经由第1板部81相互连接。
第1板部81经由一对第1边界线L1分别与第2板部82连接。一对第1边界线L1分别位于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两侧。一对第1边界线L1沿轴向延伸。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是指第1板部81的面方向中的与轴向(第1板部8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
第1板部81经由第2边界线L2与第3板部83连接。第2边界线L2位于第1板部81的上端。第2边界线L2沿着第1板部的板宽方向延伸。第2边界线L2与轴向垂直。
第2板部82与第1板部81一起位于外部连接端子80的下端。在从板厚方向观察时,第2板部82具有以轴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矩形形状。一对第2板部82位于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两侧。第2板部82在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两端与下侧的区域连接。第2板部82从第1板部81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第2板部82向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突出。
第3板部83位于外部连接端子80的上端。即,第3板部83位于比第1板部81和第2板部82靠上侧的位置。第3板部83从第1板部81的上端向上侧延伸。在从板厚方向观察时,第3板部83具有以轴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矩形形状。第3板部83是在将外部连接端子80与外部装置的插座部(省略图示)连接时插入于插座部的部分。第3板部83的形状依照插座部的结构而适当变更。
在外部连接端子80设置有从下端向上侧延伸的一对缝89。缝89的上端呈U字状。一对缝89沿着外部连接端子80的板宽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
在一对缝89中分别插入有汇流条70。汇流条70被夹在缝89的一对侧壁89a彼此之间。汇流条70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手段与缝89的侧壁89a接合。由此,外部连接端子80与一对汇流条70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缝89跨越第1板部81与第2板部82的边界部(第1边界线L1)而配置。但是,缝89只要在外部连接端子80的下端,则也可以仅设置在第1板部81或第2板部82。
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汇流条70的线材被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和缝89包围。由此,抑制了汇流条70相对于外部连接端子80晃动,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外部连接端子80与汇流条70的焊接工序。
缝89向下侧开口。因此,通过使外部连接端子80相对于汇流条70向下侧移动,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70夹入缝89的侧壁89a。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化相对于外部连接端子80组装汇流条70的工序。
外部连接端子80在第2板部82被汇流条保持架61的端子保持部69保持。端子保持部69具有一对柱状部69a和位于一对柱状部69a之间的台座部69b。台座部69b设置在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台座部69b使一对柱状部69a的下端部彼此相连。台座部69b的上表面是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台座部69b的上表面是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台座部69b的上表面与汇流条70和外部连接端子80接触。
柱状部69a是从保持架主体部61a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棱柱。一对柱状部69a具有相互对置的对置面69c。在对置面69c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保持槽69m。保持槽69m从台座部69b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在柱状部69a的上端开口。保持槽69m的槽宽与外部连接端子80的板厚大致相同。在一对保持槽69m中分别插入有外部连接端子80的第2板部82。第2板部82被夹在保持槽69m的侧壁面彼此之间。端子保持部69从板厚方向夹持第2板部82而进行保持。由此,外部连接端子80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端子保持部69夹持外部连接端子80的第2板部82的情况。但是,端子保持部69也可以夹持第1板部81。
第1板部81的下端81a和第2板部82的下端82a的轴向的位置相互一致。外部连接端子80在第1板部81的下端81a和第2板部82的下端82a处与汇流条保持架61在轴向上对置并接触。即,外部连接端子80在第1板部81的下端81a和第2板部82的下端82a处被汇流条保持架61在轴向上支承。在将外部连接端子80插入于外部装置时,从外部装置向外部连接端子80施加的向下的力经由第1板部81的下端81a和第2板部82的下端82a传递至汇流条保持架61。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外部连接端子80具有第1板部81和第2板部82,与仅具有第1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外部连接端子80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接触面积。由此,即使在从外部装置向外部连接端子80施加向下的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汇流条保持架61稳定地对外部连接端子80进行支承。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板部82向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突出。因此,与外部连接端子仅在第1板部下端与汇流条保持架61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板宽方向上的外部连接端子80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接触长度。由此,即使在从外部装置向外部连接端子80施加向下的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部连接端子80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61在板宽方向上晃动。如果在外部连接端子80产生晃动,则有可能在外部连接端子80与汇流条70的焊接部产生损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抑制外部连接端子80的晃动,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80与汇流条70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端子80上,在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第2板部82。因此,与仅在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一侧设置第2板部82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均衡地抑制外部连接端子80的板宽方向两侧的晃动。另外,第2板部82只要位于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就会对外部连接端子80的晃动抑制起到一定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2板部82沿第1板部81的板宽方向延伸,因此第1板部81与第2板部82的板宽方向一致。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端子80中,不需要对第1板部81与第2板部的边界部(第1边界线L1)实施弯曲加工。因此,抑制了外部连接端子80的制造成本,能够提供廉价的汇流条单元60。
(外部连接端子的变形例1)
图5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的变形例1的外部连接端子180的立体图。
本变形例的外部连接端子180相比于上述实施方式,主要是第2板部182的结构不同。
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外部连接端子180呈板状。外部连接端子180是通过对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出的。
外部连接端子180具有第1板部181和第2板部182。另外,本变形例的外部连接端子18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从第1板部181的上端向上侧延伸的第3板部83(在图5中省略)。
第1板部181和第2板部182位于外部连接端子180的下端。第1板部181和第2板部182沿轴向延伸。第1板部181与第2板部182的板厚方向相互不同。第1板部181和第2板部182的板厚方向均与轴向垂直。第2板部182的板厚方向与第1板部181的板厚方向垂直。第2板部182从第1板部181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第2板部182向第1板部181的板厚方向突出。
第1板部181与第2板部182经由第1边界线(弯折线)BL1相互相连。第1边界线BL1沿轴向延伸。第1边界线BL1从第1板部181的下端181a延伸至第1板部181的轴向中途。第1板部181在下侧的一个角部具有缺口部181c。第2板部182是通过将第1板部181的缺口部181c以第1边界线BL1为基准向第1板部181的板厚方向弯折而成型的。
第2板部182具有第1面182e和第2面182f。第1面182e和第2面182f是相互朝向相反侧的面。第2板部182是通过将与第1板部181的缺口部181c对应的部分弯折而成型的。因此,在从轴向观察时,第1板部181从第2板部182的一个面(第1面182e)侧延伸至另一个面(182f)侧。
在第2板部182设置有一对贯通孔189。贯通孔189沿板厚方向贯穿第2板部182。贯通孔189为圆形。贯通孔189的直径比汇流条70的直径稍大。
在一对贯通孔189中分别插入有汇流条70。汇流条70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手段与贯通孔189的内周面接合。由此,外部连接端子180与一对汇流条70电连接。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贯通孔189设置于第2板部182。但是,贯通孔189只要设置在外部连接端子180的下端部即可,也可以设置于第1板部181。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汇流条70插入至设置于外部连接端子180的下端的贯通孔189中,能够抑制汇流条70相对于外部连接端子180晃动。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外部连接端子180与汇流条70的焊接工序。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对在第2板部182设置有贯通孔189,在贯通孔189中插入有汇流条7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设置从第2板部182的下端向上侧延伸的缝,在该缝中插入有汇流条70。
外部连接端子180在第1板部181被汇流条保持架61的端子保持部169保持。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端子保持部169具有一对柱状部169a。在一对柱状部169a的对置面169c分别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保持槽169m。在一对保持槽169m中分别插入有外部连接端子180的第1板部181。第1板部181被夹在保持槽169m的侧壁面彼此之间。端子保持部169从板厚方向夹持第1板部181而进行保持。由此,外部连接端子180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
另外,由于在第1板部181的板宽方向一侧设置有缺口部181c,因此一对保持槽169m中的一个保持槽169m仅在轴向的中途靠上侧的位置夹持第1板部181。
在本变形例中,例示了端子保持部169在板厚方向上夹持外部连接端子180的第1板部181的情况。但是,端子保持部169也可以在板厚方向上夹持第2板部182。
第1板部181的下端181a和第2板部182的下端182a的轴向的位置相互一致。外部连接端子180在第1板部181的下端181a和第2板部182的下端182a处与汇流条保持架61在轴向上对置并接触。即,外部连接端子180在第1板部181的下端181a和第2板部182的下端182a处被汇流条保持架61在轴向上支承。在本变形例中,第2板部182向第1板部181的板厚方向突出。第2板部182的下端182a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接触面所延伸的方向与第1板部181下端181a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接触面所延伸的方向垂直地交叉。因此,在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向外部连接端子180施加向下的应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连接端子180在第1板部181的板厚方向和板宽方向上晃动。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180与汇流条70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变形例的外部连接端子180,使第2板部182在下端相对于第1板部弯折而成型。由此,提高了外部连接端子180的下端的刚性,抑制了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受到应力时的压曲。
根据本变形例的外部连接端子180,第2板部182是通过将与第1板部181的缺口部181c对应的部分弯折而成型的。因此,在从轴向观察时,第1板部181从第2板部182的一个面(第1面182e)侧延伸至另一个面(182f)侧。是从金属板取得多个外部连接端子180,因而能够以较高的成品率高效地进行制造。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1板部181与第2板部182相互垂直。但是,只要第1板部181与第2板部182沿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则也可以不一定垂直。
(外部连接端子的变形例2)
图6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的变形例2的外部连接端子280的立体图。
本变形例的外部连接端子28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第2板部282的结构不同。
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外部连接端子280呈板状。外部连接端子280是通过对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出的。
外部连接端子280具有第1板部281和第2板部282。另外,本变形例的外部连接端子28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从第1板部281的上端向上侧延伸的第3板部83(在图6中省略)。
第1板部281和第2板部282位于外部连接端子280的下端。第1板部281沿轴向延伸。另一方面,第2板部282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第1板部281与第2板部282的板厚方向相互不同。第1板部281的板厚方向与轴向垂直。另一方面,第2板部282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另外,第2板部282的板厚方向与第1板部281的板厚方向垂直。第2板部282从第1板部281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第2板部282向第1板部281的板厚方向突出。
第1板部281与第2板部282经由第1边界线(弯折线)BL1彼此相连。第1边界线BL1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另外,第1边界线BL1沿着第1板部281的板宽方向延伸。第1边界线BL1位于第1板部281的下端281a。第2板部282是通过将第1板部281的下端靠下侧的部分以第1边界线BL1为基准向第1板部的板厚方向弯折而成型的。
在第1板部281设置有从下端向上侧延伸的一对第1缝(缝)289。第1缝289的上端呈U字状。一对第1缝289沿着第1板部281的板宽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在一对第1缝289中分别插入有汇流条70。汇流条70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手段与第1缝289的侧壁接合。由此,外部连接端子280与一对汇流条70电连接。
在第2板部282设置有一对第2缝(缝)288。第2板部282的一对第2缝288分别与第1板部281的第1缝289相连。
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上设置有一对端子保持部269。一对端子保持部269从保持架主体部61a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端子保持部269呈矩形的块状。一对端子保持部269分别插入于第2缝288中。端子保持部269被夹在第2缝288的侧壁彼此之间。由此,外部连接端子280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
第2板部282从第1板部281的下端281a突出。因此,第1板部281的下端281a和第2板部282的下表面(下端)282a的轴向位置相互一致。外部连接端子280在第1板部281的下端281a和第2板部282的下表面(下端)282a与汇流条保持架61在轴向上对置并接触。即,外部连接端子280在第1板部281的下端281a和第2板部282的下表面(下端)282a被汇流条保持架61在轴向上支承。
根据本变形例,外部连接端子280在第2板部282的下表面282a与汇流条保持架61面接触。即,能够较大地确保外部连接端子280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接触面积。由此,在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向外部连接端子280施加了向下的应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连接端子280晃动。
根据本变形例的外部连接端子280,第1板部281和第2板部282以沿板宽方向延伸的第1边界线BL1为边界而弯折。在将外部连接端子280插入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时,第1板部281相对于第2板部282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第1板部281晃动,从而提高了外部连接端子280与汇流条70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图7是示出搭载有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装置的图。
接下来,对搭载有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马达10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图7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搭载于汽车的车轮的转向机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是利用液压减轻转向力的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马达10、转向轴314、油泵316以及控制阀317。
转向轴314将来自转向件311的输入传递至具有车轮312的车轴313。油泵316使向车轴313传递基于液压的驱动力的动力缸315产生油压。控制阀317对油泵316的油进行控制。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中,马达10作为油泵316的驱动源而搭载。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并不一定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也可以搭载于任何装置。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70和中性点汇流条48由截面为圆形的线材构成。但是,汇流条70和中性点汇流条48也可以由板材构成。
标号说明
10:马达;30:转子;40:定子;43:线圈;60:汇流条单元;61:汇流条保持架;69、169、269:端子保持部;70:汇流条;80、180、280:外部连接端子;81、181、281:第1板部;81a、82a、181a、182a、281a、282a:下端;82、182、282:第2板部;89:缝;189:贯通孔;288:第2缝;289:第1缝289;BL1:第1边界线(弯折线);J:中心轴线。

Claims (15)

1.一种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马达,其中,
该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保持架,其设置于定子的上侧,该定子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
汇流条,其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其与所述汇流条连接,从所述汇流条向上侧延伸,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呈板状,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具有:
第1板部,其沿轴向延伸;以及
第2板部,其从所述第1板部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在所述第1板部的下端和所述第2板部的下端被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在轴向上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第2板部向所述第1板部的板宽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具有一对所述第2板部,
所述第2板部向所述第1板部的板宽方向两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第1板部与所述第2板部的板厚方向相互不同,
所述第1板部与所述第2板部在沿轴向延伸的弯折线处彼此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1板部从所述第2板部的一个面侧延伸至另一个面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端子保持部,该端子保持部从板厚方向夹持所述第1板部而进行保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端子保持部,该端子保持部从板厚方向夹持所述第2板部而进行保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第1板部与所述第2板部的板厚方向相互不同,
所述第1板部与所述第2板部在位于所述第1板部的下端并沿所述第1板部的板宽方向延伸的弯折线处彼此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2板部设置有缝,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插入于所述缝的端子保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设置有从下端向上侧延伸的缝,
在所述缝中插入有所述汇流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插入有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缝设置于所述第2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下端部设置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在所述贯通孔中插入有所述汇流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插入有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第2板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由线材构成。
15.一种马达,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该马达具有:
所述定子,其卷绕有线圈线;以及
转子,其与所述定子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
CN201880021004.4A 2017-03-31 2018-03-26 马达 Active CN1105063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79490P 2017-03-31 2017-03-31
US62/479,490 2017-03-31
PCT/JP2018/012193 WO2018181206A1 (ja) 2017-03-31 2018-03-26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6381A true CN110506381A (zh) 2019-11-26
CN110506381B CN110506381B (zh) 2021-12-03

Family

ID=636760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2842.3A Active CN110476335B (zh) 2017-03-31 2018-03-20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201880021004.4A Active CN110506381B (zh) 2017-03-31 2018-03-26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2842.3A Active CN110476335B (zh) 2017-03-31 2018-03-20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6316B2 (zh)
JP (2) JPWO2018180798A1 (zh)
CN (2) CN110476335B (zh)
WO (2) WO2018180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96316B2 (en) * 2017-03-31 2021-12-07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11056946B2 (en) * 2017-03-31 2021-07-06 Nidec Corporation Bus bar unit and motor
DE102021202034A1 (de) 2021-03-03 2022-09-08 Thyssenkrupp Ag Elektromotor für ein Kraftfahrzeug-Lenksystem und Kraftfahrzeug-Lenk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53351U (zh) * 2010-10-29 2012-07-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5119620A (ja) * 2013-11-13 2015-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JP2015119621A (ja) * 2013-11-13 2015-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JP2016111884A (ja) * 2014-12-10 2016-06-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機電一体型モータ
DE102015001096A1 (de) * 2015-01-30 2016-09-08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sowie Schalteinheit hierfü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4758A (ja) 2001-10-26 2003-05-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両用薄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7174869A (ja) * 2005-12-26 2007-07-0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インシュレータ、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セグメント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JP2007318885A (ja) 2006-05-25 2007-12-06 Mabuchi Motor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694954B (zh) 2006-07-04 2012-07-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结构
JP4188393B2 (ja) * 2006-07-04 2008-1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
JP4827248B2 (ja) 2006-07-12 2011-11-30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
JP2008118792A (ja) * 2006-11-06 2008-05-22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及びバスバー端子構造
JP4972170B2 (ja) * 2007-11-09 2012-07-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17721B2 (ja) 2008-03-13 2014-02-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0011627A (ja) 2008-06-26 2010-01-14 Asmo Co Ltd バスバー、バスバー装置、ステータ結合体、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結合体の製造方法
JP5563802B2 (ja) 2009-10-20 2014-07-30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巻線方法
JP5740930B2 (ja) * 2010-03-03 2015-07-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740931B2 (ja) * 2010-03-03 2015-07-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分割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2110188A (ja) 2010-11-19 2012-06-07 Nippon Densan Corp 中間接続部材、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683008B2 (ja) * 2011-05-26 2015-03-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コア、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3042633A (ja) 2011-08-19 2013-02-28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5328969B2 (ja) 2012-03-12 2013-10-30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集中配電部材
JP5991172B2 (ja) 2012-06-07 2016-09-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US20140028127A1 (en) * 2012-07-25 2014-01-30 Bradley Duane Chamberlin Buss bar assembly having alignment and retention feature
JP5989496B2 (ja) 2012-10-10 2016-09-07 株式会社協豊製作所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用のバスリング
JP6135982B2 (ja)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13003024A1 (de) * 2013-02-22 2014-08-28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einer Fahrzeugkomponente
JP6267907B2 (ja) * 2013-09-26 2018-01-24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8448773B (zh) * 2013-10-21 2021-07-2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以及马达
CN105900318B (zh) * 2013-12-02 2019-06-18 电装多利牡株式会社 磁体式发电机
JP6335506B2 (ja) 2013-12-24 2018-05-30 Kyb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5142429A (ja) 2014-01-28 2015-08-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281634B2 (ja) * 2014-03-31 2018-02-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アッシ
JP6578674B2 (ja) * 2014-06-04 2019-09-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JP2016039682A (ja) 2014-08-06 2016-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362271B2 (ja) * 2014-11-07 2018-07-25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バスリングユニット
DE102015225088A1 (de) 2014-12-26 2016-06-3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JP6079944B2 (ja) * 2015-02-12 2017-02-15 デンソートリム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ステータ
JP6589336B2 (ja) 2015-03-30 2019-10-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車載装置
JP6592285B2 (ja) 2015-06-18 2019-10-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リング
JP6477357B2 (ja) 2015-08-21 2019-03-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線接合方法
JP6812983B2 (ja) * 2015-10-14 2021-01-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KR20170122486A (ko) * 2016-04-27 2017-11-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파워 터미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6371947B2 (ja) 2016-05-24 2018-08-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KR102604381B1 (ko) * 2016-07-07 2023-11-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테이터 유닛,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10462988A (zh) * 2017-03-30 2019-1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端子装置及该旋转电机的端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1056946B2 (en) * 2017-03-31 2021-07-06 Nidec Corporation Bus bar unit and motor
US11196316B2 (en) * 2017-03-31 2021-12-07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7089939B2 (ja) * 2018-05-22 2022-06-23 Ntn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このモータを備えた車両用動力装置、発電機およびこの発電機を備えた発電機付車輪用軸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53351U (zh) * 2010-10-29 2012-07-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5119620A (ja) * 2013-11-13 2015-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JP2015119621A (ja) * 2013-11-13 2015-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JP2016111884A (ja) * 2014-12-10 2016-06-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機電一体型モータ
DE102015001096A1 (de) * 2015-01-30 2016-09-08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sowie Schalteinheit hierfü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92113B2 (ja) 2022-06-28
JPWO2018181206A1 (ja) 2020-02-06
US11196316B2 (en) 2021-12-07
CN110476335A (zh) 2019-11-19
JPWO2018180798A1 (ja) 2020-02-06
CN110476335B (zh) 2021-10-12
CN110506381B (zh) 2021-12-03
WO2018180798A1 (ja) 2018-10-04
US20200059128A1 (en) 2020-02-20
WO2018181206A1 (ja)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6870B2 (en)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661761A (zh) 马达
CN110476327A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10476329A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10506381A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10476328A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07925296A (zh) 马达
CN105432002B (zh) 汇流条单元以及马达
CN102957249B (zh) 马达
CN109983673A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2088219A (zh) 车辆用集中绕组型驱动电机
CN107689706A (zh) 母线单元
CN107925290B (zh) 马达、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单元
CN109792182A (zh) 马达
WO2018180447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5150957B2 (ja) 回転電機
CN109586470A (zh) 马达
CN115694031A (zh) 旋转电机用的汇流条模块
CN109586469A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WO2015040943A1 (ja) バスリング
WO2018180446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CN110476330A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09586484A (zh) 马达
JP6745855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ー用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9208099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