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6286A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16286A
CN108116286A CN201711212389.6A CN201711212389A CN108116286A CN 108116286 A CN108116286 A CN 108116286A CN 201711212389 A CN201711212389 A CN 201711212389A CN 108116286 A CN108116286 A CN 1081162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er
shell
weight
frame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123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16286B (zh
Inventor
大久保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523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06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523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94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660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94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705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94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29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6658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16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6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16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6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 F16F7/104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 F16F7/108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on plastics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91Head-rests with the head-rest being comma-shaped in side vie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002/899Head-res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能够更换减振特性的调整和变更用的重物和弹性部件,并且阻尼器壳相对于座椅的安装性也良好。动态阻尼器(D)由阻尼器壳(17)、重物(15)和弹性部件(16)构成,阻尼器壳由相互能够分离地结合且相互间限定了阻尼器室(17C)的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17A、17B)构成,重物被收纳在阻尼器室内,弹性部件以容许该重物的振动的方式夹装在重物和阻尼器室的内表面之间,在阻尼器壳形成在左右的2个部位安装于座椅(S)的框架(12)上的安装部(24A、24B),框架被配置成避开阻尼器壳的上表面和座椅的与该上表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的部分。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装置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发明名称为“车辆用座椅装置”、国际申请日为2013年6月21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67103”、国家申请号为“201380036080.X”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动态阻尼器附设在设置于车辆上的座椅的框架处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这样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如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公知有这样的结构:动态阻尼器由壳体、以能够振动的方式被收纳在该壳体内的重物、以及夹装在该重物和壳体之间的弹性部件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29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的动态阻尼器中,壳体在重物和弹性部件的收纳后,整体以不能分解的方式一体化,因此,动态阻尼器一旦被组装,即使在需要调整或变更减振特性的情况下,也不能将重物和弹性部件更换成特性不同的部件,必须重新制作动态阻尼器,不经济。而且,在上述壳体中未设置相对于座椅的安装部,因而相对于座椅进行安装时,必须使用带等的特殊的安装器具,该安装作业也变得麻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更换减振特性的调整或变更用的重物和弹性部件、并且阻尼器壳(壳体)相对于座椅的安装性也良好的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是通过在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的框架附设动态阻尼器而构成的,其第1特征在于,所述动态阻尼器由阻尼器壳、重物和弹性部件构成,所述阻尼器壳由相互能够分离地结合且相互间限定了阻尼器室的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构成,所述重物被收纳在所述阻尼器室内,所述弹性部件以容许该重物的振动的方式夹装在该重物和所述阻尼器室的内表面之间,在所述阻尼器壳形成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且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左右的2个部位与所述框架卡合,所述框架被配置成避开所述阻尼器壳的上表面和所述座椅的与该上表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的部分。
并且,本发明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其第2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中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形成有相互扣合而使两个壳半体结合的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
并且,本发明在第2特征的基础上,其第3特征在于,所述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配置在隔着所述重物的位置。
并且,本发明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其第4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由弹性片构成,将该弹性片在压缩状态下夹装在所述重物的外表面和所述阻尼器室的与该外表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
并且,本发明在第1特征~第4特征中的任意特征的基础上,其第5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的接合面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设置有围绕所述阻尼器室并能够相互嵌合的嵌合槽和嵌合突壁。
并且,本发明在第1特征~第5特征中的任意特征的基础上,其第6特征在于,所述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端壁朝向其外侧弯曲成凸状。
并且,本发明在第1特征~第6特征中的任意特征的基础上,其第7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壳安装在座椅靠背和头枕中的至少一方的框架上,该阻尼器壳内的所述重物形成为,该重物的重心位于比该重物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方的位置。
并且,本发明在第7特征的基础上,其第8特征在于,所述重物的侧面和所述阻尼器室的与该侧面隔着所述弹性部件对置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随着从安装有所述动态阻尼器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离开而增加。
并且,本发明在第1特征~第8特征中的任意特征的基础上,其第9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头枕由以下部分构成:头枕框架,其被支撑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部;和垫部件,其埋设该头枕框架的上部,由发泡材料构成,所述阻尼器壳通过所述安装部保持在所述头枕框架上,并且埋设于所述垫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由于动态阻尼器由阻尼器壳、重物和弹性部件构成,阻尼器壳由相互能够分离地结合且相互间限定了阻尼器室的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构成,重物被收纳在阻尼器室内,弹性部件以容许该重物的振动的方式夹装在重物和阻尼器室的内表面之间,因而即使在动态阻尼器的组装后,通过将阻尼器壳分离成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并开放阻尼器室,将阻尼器室内的重物和弹性部件更换成特性与它们不同的部件,能够容易进行动态阻尼器的减振特性的调整和变更。
而且,由于在阻尼器壳设置有安装于所述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和头枕中的任意一方的框架上的安装部,因而不使用带等的特殊的安装器具,就能够经由该安装部容易安装在所述框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由于在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形成有相互扣合而使两个壳半体结合的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因而只需使两个壳半体简单对接,就能够使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扣合,能够容易进行两个壳半体的结合,并且在该结合后,通过使弹性连结爪弹性变形,能够使其从连结孔脱离,能够进行两个壳半体的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由于将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配置在隔着重物的位置,因而能够使相互卡合状态的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有效地支承重物的振动冲击力,能够有效地防止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由于弹性部件由弹性片构成,将该弹性片在压缩状态下夹装在重物的外表面和所述阻尼器室的与该外表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因而能够防止弹性片在阻尼器室内的偏移而将重物始终保持在规定位置,抑制重物的无用动作,确保规定的减振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由于在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的接合面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设置有围绕阻尼器室并能够相互嵌合的嵌合槽和嵌合突壁,因而能够利用由嵌合槽和嵌合突壁的嵌合产生的迷宫式效果防止异物从第1和第2壳半体的接合面之间侵入到阻尼器室,能够长期适当地维持重物和弹性部件的减振功能。特别是,在将动态阻尼器埋设在由发泡材料构成的垫部件的头枕中,能够防止发泡材料侵入阻尼器室,是极其有效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由于使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的至少一方的端壁向其外方弯曲成凸状,因而不仅能够利用向外方弯曲成凸状的端壁提高阻尼器壳的刚性,而且得到阻尼器室的容积扩展,重物的大型化成为可能,可有助于阻尼器性能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由于将阻尼器壳安装在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至少一方的框架上,将该阻尼器壳内的重物形成为,使重物的重心位于比重物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方的位置,因而重物的重心占据从由座椅座垫和头枕构成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尽可能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以较小质量的重物来提高动态阻尼器的减振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由于使重物的侧面和阻尼器室的与该侧面隔着弹性部件对置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随着从安装动态阻尼器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离开而增加,因而重物的振幅随着从支撑点离开而增加,能够提高减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9特征,由于座椅的头枕由以下部分构成:头枕框架,其被支撑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部;和垫部件,其埋设该头枕框架的上部,由发泡材料构成,另一方面,将阻尼器壳经由安装部保持于头枕框架,并且埋设于垫部件,因而动态阻尼器占据从由座椅座垫和头枕构成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尽可能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以较小质量的重物来赋予动态阻尼器的减振功能。而且,不仅能够在基于发泡材料的垫部件的成形时防止发泡材料侵入到阻尼器壳内而有损重物和弹性部件的减振特性,而且利用阻尼器壳抑制重物的振动向垫部件的传递,不会给乘客带来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侧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箭头2部分(头枕周边部)的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沿图2的箭头3方向的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沿图2的箭头4方向的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截面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与图3对应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图6中的动态阻尼器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8是头枕的垫部件的基于发泡材料的成形方法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9是示出动态阻尼器中的重物的变形例(A)~(C)的主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主视图。(第2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头枕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装置的立体图。(第4实施方式)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装置的立体图。(第5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装置的立体图。(第6实施方式)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与图6对应的图。(第7实施方式)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与图11对应的图。(第8实施方式)
图17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的头枕的立体图。(第9实施方式)
图18是沿图17的18-18线的截面图。(第9实施方式)
图19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的头枕的主视图。(第10实施方式)
图20是沿图19的20-20线的截面图。(第10实施方式)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与图18对应的图。(第11实施方式)
图22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主视图。(第12实施方式)
图23是沿图22的23-23线的截面图。(第12实施方式)
图24是示出在上述第12实施方式中动态阻尼器的不同安装形态的、与图23对应的图。(第12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C:重物的上下方向中心
D:动态阻尼器
G:重物的重心
S:座椅
2:座椅座垫
3:座椅靠背
4:头枕
6:座椅座垫框架
10:座椅靠背框架
12:头枕框架
15:重物
16:弹性部件(弹性片)
17:阻尼器壳
17A:第1壳半体
17B:第2壳半体
17C:阻尼器室
17f:阻尼器室的端壁(前壁)
17r:阻尼器室的端壁(后壁)
20:嵌合槽
21:嵌合突壁
22:弹性连结爪
23:连结孔
23a:凹部
24A、24B、24C:安装部(弹性支撑部件)
50:安装部(弹性支撑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从图1~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是以应用本发明的汽车为基准。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汽车用座椅S由座椅座垫2、座椅靠背3和头枕4构成。座椅座垫2具有在下部形成有多个支撑脚7、7的座椅座垫框架6,该支撑脚7、7固定在汽车的地板F上。
在座椅座垫框架6的后端部连接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托架8,座椅靠背3具有的座椅靠背框架10经由枢轴9以能够放倒(reclining)的方式连结于这些托架8。
并且,在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左右一对支撑筒11、11,通过这些支撑筒11、11将头枕4以能够升降和固定的方式支撑。
如图2~图6所示,头枕4由头枕框架12、被支撑在该头枕框架12上的发泡聚氨酯制的垫部件13、以及覆盖该垫部件13的表面的表皮14构成为泪珠型,在该头枕框架12安装有动态阻尼器D。
头枕框架12是使管材弯曲而成的,由以下部件构成:左右一对主骨部件12a、12a,它们被所述一对支撑筒11、11支撑;上骨部件12b、12b,它们从这些主骨部件12a、12a的上端向前方弯曲;左右一对前纵骨部件12c、12c,它们从这些上骨部件12b、12b的前端向下方弯曲延伸;以及前横骨部件12d,其将这些前纵骨部件12c、12c的下端部相互连结成一体,在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以架桥的方式焊接有直径与上述管材小的加强用横杆19。进而,从主骨部件12a、12a的上部到前横骨部件12d以包覆头枕框架12的方式形成有垫部件13,该垫部件13由表皮14覆盖。
在形成该垫部件13之前,利用前纵骨部件12c、12c和前横骨部件12d安装动态阻尼器D。该动态阻尼器D由以下部分构成:重物15;以与重物15的整个面重叠的方式包覆该重物15的弹性片16;以及具有收纳该重物15和弹性片16的阻尼器室C的阻尼器壳17,重物15在其所有方向上隔着弹性片16被支撑在阻尼器壳17中。
如图2、图5和图7所示,上述重物15是铸铁制的,呈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六面体,其前表面15f形成为接近平面的凸状的弯曲面,后表面15r形成为与前表面15f相比向后方大幅突出的弯曲面。而且,重物15形成为,其前后方向的壁厚朝向上方渐增,并且左右方向的宽度也朝向上方渐增,由此,重物15的重心G位于比重物15的中心C向上方偏离e1、且向后方偏离e2的位置。该重物15从正面观察时呈倒梯形。
弹性片16是聚氨酯泡沫制,从与重物的后表面15r对应的方形的中央部16a伸出四块薄片16b~16e而成,当利用该弹性片16包覆重物15时,使重物15的前表面15f放置在弹性片16的中央部16a,然后使四块薄片16b~16e分别立起并折向重物15的后表面15r侧,经由双面粘接带18粘接在该前表面15f。这样由弹性片16包覆的重物15被收纳在前后分割成两部分的阻尼器壳17内。此时,弹性片16在压缩状态下被夹装在重物15的外表面和阻尼器室C的与该外表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由此,能够防止弹性片16在阻尼器室C内的偏移而将重物15始终保持在规定位置,抑制重物15的无用的动作,确保规定的减振功能。
如图2~图7所示,阻尼器壳17呈与上述重物15的外形相似的形状,因此呈在前后方形上扁平的箱形,其前壁17f与重物15的前表面15f对应地形成为接近平面的弯曲面,后壁17r与重物15的后表面15r对应地形成为以向后方大幅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
该阻尼器壳17被分割成前侧的第1壳半体17A和后侧的第2壳半体17B这两部分,在所述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之间限定了可收纳由弹性片16包覆的重物15的阻尼器室C。各壳半体17A、17B分别使用合成树脂来成形。
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形成为,沿着重物15的铅垂方向的侧面和阻尼器室C的隔着弹性片16而与该侧面对置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A(参照图2)朝向上方增加。即,上述间隔A随着离开由座椅靠背3和头枕4构成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9而增加。在图示例的情况下,为了重视上述振动系统的前后振动的减振,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形成为,重物15与阻尼器室C内表面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A朝向离开支撑点9的方向、即上方增加。
并且,在两个壳半体17A、17B的接合面中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形成有围绕阻尼器室C并能够相互嵌合的嵌合槽20和嵌合突壁21,并且在嵌合突壁21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外侧方突出的多个弹性连结爪22、22…,能够与这些弹性连结爪22、22…弹性地扣合的多个连结孔23、23…形成在嵌合槽20的底部。进而,多组弹性连结爪22、22…和连结孔23、23…配设在隔着重物15而对置的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的左右侧壁,并且也配设在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的上侧壁。
具有连结孔23、23…的一侧的壳半体在图示例中,在第1壳半体17A的外侧面形成有容纳与连结孔23、23…卡合的弹性连结爪22、22…的爪部的多个凹部23a、23a…。因此,弹性连结爪22、22…不成为从阻尼器壳17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物,动态阻尼器D的处置变得容易。
在第2壳半体17B的左右两侧壁一体形成有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该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由以下部分构成:板状的臂25a、25b,它们分别从第2壳半体17B的左右两侧壁向外方突出;和优弧状的把持爪26a、26b,它们连设在该臂25a、25b的末端并能够以把持所述前纵骨部件12c、12c的方式与所述前纵骨部件12c、12c扣合。即,优弧状的把持爪26a、26b能够将前纵骨部件12c、12c以超过各自的半周的方式弹性地把持。该优弧状的把持爪26a、26b以从前方与前纵骨部件12c、12c卡合的方式,使各开口部27a、27b朝向后方。因此,来自乘客头部的向后载荷作用于使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的把持爪26a、26b与前纵骨部件12c、12c卡合的方向,能够防止把持爪26a、26b的脱离。并且,通过臂25a、25b的长度的选定,能够使两把持爪26a、26b的中心间距离与两前纵骨部件12c、12c的中心间距离一致,可靠进行把持爪26a、26b与前纵骨部件12c、12c的卡合。
优弧状的把持爪26a、26b形成为它们的内径D1、D2相互不同。在图示例中,第2弹性支撑部24B的把持爪26b的内径D2被设定得比第1弹性支撑部24A的把持爪26a的内径D1大。并且,优弧状的把持爪26a、26b形成为它们的刚性相互不同。在图示例中,在第1弹性支撑部24A的把持爪26a的末端部设置有切口28,或者将把持爪26a的壁厚设定得比把持爪26b薄,以使第1弹性支撑部24A的把持爪26a的刚性比第2弹性支撑部24B的把持爪26b的刚性低。并且,上述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隔着所述重物15的重心G配置。
并且,在各把持爪26a、26b设置有窗孔29,从该窗孔29能够目视确认各把持爪26a、26b与前纵骨部件12c、12c的卡合状态。
另一方面,在第1壳半体17A的下侧壁一体形成有定位支撑部30。该定位支撑部30由以下部分构成:板状的臂30a,其从第1壳半体17A的下侧壁向下方突出;和U字状的抵接爪30b,其连设在该臂30a的下端并能够与所述前横骨部件12d抵接卡合,该抵接爪30b从后方与前横骨部件12d抵接卡合,从而规定所述把持爪26a、26b与左右的前横骨部件12c、12c的卡合位置。这样,决定了阻尼器壳17在头枕框架12上的安装位置。
在第1、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和定位支撑部30的臂25a、25b、30a的根部形成有增强该根部的刚性的增厚部31,而且,在第1壳半体17A的左右两侧壁形成有一对止挡部32、32,所述一对止挡部32、32与第1、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的臂25a、25b抵接以限制它们朝前方挠曲、即限制臂25a、25b朝与把持爪26a、26b的开口部27a、27b相反一侧挠曲。各止挡部32由中央壁部32a和一对侧壁部32b、32b构成为截面コ字状,该中央壁部32a与对应的把持爪26a、26b的背面呈直线状抵接,所述一对侧壁部32b、32b与该中央壁部32a的两侧端相连并与从对应的臂25a、25b到把持爪26a、26b的背面的弯曲面抵接。这种结构的止挡部32由于刚性高,而且能够确保与从对应的臂25a、25b到把持爪26a、26b的背面的抵接面积宽,因而能够在尽可能避免集中应力的同时,有效地限制臂25a、25b的挠曲。因此,即使从乘客的头部对阻尼器壳17作用大的向后的载荷,止挡部32、32也与臂25a、25b的前表面抵接,限制臂25a、25b向前方的挠曲,能够限制阻尼器壳17的无用的后方移动。
并且,上述止挡部32由于与所述嵌合槽20的外侧壁一体连结,因而也有助于嵌合槽20的外侧壁的刚性增强。
并且,在定位支撑部30的臂部30a形成有将第1壳半体17A的下侧壁和抵接爪30b之间连结起来的多条加强肋33。
下面,使用图8对上述动态阻尼器D的向头枕4的埋设方法进行说明。
在机座35的下表面安装有能够上下开闭的成形模37a、37b,所述成形模37a、37b形成除了头枕框架12以外的与头枕4的外形对应的腔体36,在该腔体36的内表面预先张设头枕4的表皮14。
在表皮14设置有在其上表面开口的发泡性合成树脂流入口38,在固定于成形座35的上表面的支撑板39设置有插入到发泡材料流入口38的喷嘴引导筒40。并且,在支撑板39安装使喷嘴41插入到喷嘴引导筒40的发泡材料供给装置42。而且,在设置于支撑板39上的托架43支撑配置于喷嘴引导筒40内的头枕框架12的主骨部件12a、12a。进而,在表皮14内,朝发泡材料流入口38的一侧方偏置地配置有被头枕框架12的前纵骨部件12c、12c支撑的动态阻尼器D。
进而,将聚氨酯等发泡材料44从发泡材料供给装置40通过喷嘴41注入到与腔体36内表面紧密接触的袋状的表皮14内,使其发泡,从而能够在表皮14内形成包覆头枕框架12和动态阻尼器D的垫部件13。此时,由于被前纵骨部件12c、12c支撑的动态阻尼器D偏置地配置在发泡材料流入口38的一侧方,因而不会使发泡材料44向发泡材料流入口38的流入压力直接作用于动态阻尼器D,因此,不必担心由该流入压力引起动态阻尼器D的弹性支撑部24A、24B从前纵骨部件12c、12c脱离。并且,由于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在该结合时,使它们的接合面的嵌合槽20和嵌合突壁21相互嵌合,因而能够利用迷宫式效果可靠地阻止发泡材料44从两个壳半体17A、17B的接合面浸入,能够维持动态阻尼器D的合适的减振功能。
通过上下打开成形模37a、37b,能够将这样制造的头枕4取出到模外。
对该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动态阻尼器D的组装时,如上所述将由弹性片16包覆的重物15嵌入到阻尼器壳17的第1壳半体17A或第2壳半体17B内,之后使两个壳半体17A、17B的开口部接合,当在一个开口部的嵌合槽20内深深地嵌入另一个开口部的嵌合突壁21时,通过弹性连结爪22、22…与卡定孔23、23…的卡合,能够不使用螺钉类而将两个壳半体17A、17B简单结合,同时能够使重物15在其所有方向上隔着弹性片16支撑于阻尼器壳17中。
并且,在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的结合后,可以进行如下作业:通过使弹性连结爪22、22…弹性变形,使其从连结孔23、23…脱离,使两个壳半体17A、17B分离而开放阻尼器室17C。因此,通过从阻尼器室C取出重物15和弹性片16,并更换成与它们不同特性的部件,能够容易进行动态阻尼器D的减振特性的调整和变更。
将这样组装好的动态阻尼器D安装到头枕框架12上时,首先,在将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的把持爪26a、26b相对于头枕框架12的左右前纵骨部件12c、12c从前方按压时,左右的把持爪26a、26b能够与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扣合而把持前纵骨部件12c、12c。因此,不使用螺钉类和带等的特殊的安装器具,就能够将阻尼器壳17简单、容易地安装在头枕框架12上,而且由于把持爪26a、26b的扣合,也无需对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实施特别的加工。
此时,与第1弹性支撑部24A的把持爪26a的内径D1相比,第2弹性支撑部24B的把持爪26b的内径D2被设定得较大,把持爪26a、26b的刚性相互不同,因而能够通过左右的把持爪26a、26b的较小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的中心间距离与左右的把持爪26a、26b的中心间距离的制作误差,因此,不管所述制作误差如何,都能够将两把持爪26a、26b容易、可靠地安装在两前纵骨部件12c、12c上。
在汽车的行驶中,当从汽车的地板F经座椅座垫2和枢轴9传递到座椅靠背3和头枕4时,在动态阻尼器D中,重物22伴随弹性片16的弹性变形而共振,代替吸收座椅靠背3和头枕4的振动能量,能够对座椅靠背3和头枕4进行减振。
而且,动态阻尼器D是在由相互可分离地结合的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构成的阻尼器壳17内收纳由弹性片16包覆的重物15而构成的,在第2壳半体17B形成有从与该第2壳半体17B的位置相反的方向、即前方与前纵骨部件12c、12c卡合的所述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在第1壳半体17A形成有从与该第1壳半体17A的位置相反的方向、即后方与前纵骨部件12d抵接的定位支撑部30,因而,当重物15在前后方向上激烈地振动、向后的振动冲击力作用于第2壳半体17B时,该振动冲击力经由从第2壳半体17B延伸的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由左右前纵骨部件12c、12c支承。并且,当向前的振动冲击力作用于第1壳半体17A时,该振动冲击力经由从第1壳半体17A延伸的定位支撑部30由前纵骨部件12d支承。因此,前后任一方向的振动冲击力在使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分离的方向上都不作用,因而能够阻止由重物15的振动冲击力引起的阻尼器壳17的分解。并且,由于重物15的振动由阻尼器壳17抑制了向垫部件13的传递,因而不会给乘客带来不适感。
并且,上述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隔着重物15的重心G配置,因而能够经由第2壳半体17B稳定良好地支承重物15的振动冲击力。并且,形成在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上的多组弹性连结爪22、22…和连结孔23、23…配置在隔着重物15的位置,因而能够使相互卡合状态的多组弹性连结爪22、22…和连结孔23、23…有效地支承重物15的振动冲击力,能够有效地防止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的变形。
并且,由于重物15的重心G位于比重物15的中心C朝上方偏移e1的位置,因而重物15的重心G占据从由座椅座垫2和头枕4构成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尽可能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以质量较小的重物22来赋予动态阻尼器D的减振功能。
而且,由于使重物15的侧面和阻尼器室C的与该侧面隔着弹性片16对置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A向从由座椅靠背3和头枕4构成的一个振动系统的支撑点9离开的方向增加,因而重物15的振幅随着从支撑点9离开而增加,能够合理地提高减振效果。
并且,通过使重物15的重心G位于比重物15的重心C朝后方偏移e2的位置,使得重物15的振动中心比头枕4的前表面朝后方偏移上述e2的量,因而在重物15振动时,能够尽可能减少由于该振动赋予给就座者的头部的不适感。
作为使重物15的重心G比重物15的中心C朝上方偏移的重物15,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重物15以外,还可以使用图9的(A)~(C)所示的重物15。即,在图9(A)的重物15中,在其下部设置有减薄用的贯通孔53或者凹部或切口,使其重心G从重物15的中心C朝上方偏移,在图9(B)的重物15中,通过使其形成为倒三角形,使其重心G从重物15的中心C朝上方偏移,在图9(C)的重物15中,使其形成为T字状,使其重心G从重物15的中心C朝上方偏移。并且,还可以使用将这些形状组合后的重物15。
并且,阻尼器壳17与重物15的外形对应地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箱形,其前壁17f与重物15的前表面15f对应地形成为接近平面的弯曲面,后壁17r与重物15的后表面15r对应地使凸侧朝向后方而形成为比前壁17f大幅弯曲的弯曲面,因而即使当乘客的头部经由垫部件13强按压阻尼器壳17的前壁17f时,也以阻尼器壳17的前壁17f的较宽面积支承乘客的头部,不会给乘客带来不适感。而且,前壁17f和后壁17r的弯曲形状有助于阻尼器壳17的刚性增强。而且,大幅弯曲的重物15的后表面和阻尼器壳17的后壁17r有效地利用头枕4内的空间来容许重物15的壁厚增加,能够有助于动态阻尼器D的减振功能的提高。
下面,对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被支撑在头枕框架12上的三个以上的弹性支撑部24A~24C以位于围绕重物15的重心G的多边形34的顶点的方式形成于阻尼器壳17,具体地,三个第1~第3弹性支撑部24A~24C以配置在倒三角形34的三个顶点的方式形成于阻尼器壳17,重物15形成为,重物15的重心G位于该倒三角形34的区域。第3弹性支撑部24C基本上与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一样,由臂25c和优弧状的把持爪26c构成。
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形成于第2壳半体17B,从前方与头枕框架12的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扣合,第3弹性支撑部件24C形成于第1壳半体17A,从后方与前横骨部件12d扣合。
其它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图10中,对与前述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被支撑在头枕框架12上的三个以上的弹性支撑部24A~24C以位于围绕重物15的重心G的多边形34的顶点的方式形成于阻尼器壳17,从而使重物15的驱动冲击力经由阻尼器壳17大致均等地分散到全部弹性支撑部24A~24C,有效地将阻尼器壳17的振动抑制得较小,能够有助于乘坐感的提高。
下面,对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头枕框架12的左右的上骨部件12b、12b。即,阻尼器壳17的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从上方与左右的上骨部件12b、12b扣合,定位支撑部30从下方与将左右的上骨部件12b、12b的后端部间连结起来的横梁46抵接卡合。其它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图11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该第3实施方式,通过将左右的上骨部件12b、12b之间的空间有效用于动态阻尼器D的设置,在头枕4的垫部件13中,能够充分确保乘客的头部抵接的前部的壁厚,并且充分得到从由座椅座垫2和头枕4构成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到重物22的重心G的距离,能够提高动态阻尼器D的减振功能。
下面,对图1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
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3中,在其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上部的左右角部的内角配置有具备从正面观察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阻尼器壳17的动态阻尼器D,形成在该阻尼器壳17的上面和一侧面的一对弹性支撑部24A、24B与座椅靠背框架10的纵骨部件10a和横骨部件10b分别扣合。动态阻尼器D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不同点仅是阻尼器壳17和被收纳在其中的重物15的形状。
根据该第4实施方式,利用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0的最上部的动态阻尼器D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进行座椅靠背3的减振。而且,能够将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上部角部的内角的死空间有效用于动态阻尼器D的设置。另外,上述动态阻尼器D也有时仅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上部的左右任一方的角部的内角。
下面,对图13所示的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5实施方式
在该第5实施方式中,形成在阻尼器壳17的左右两侧面的一对弹性支撑部24A、24B与一对倾斜骨部49a、49a分别扣合,所述一对倾斜骨部49a、49a在将座椅靠背框架10的左右的纵骨部件10a、10a的上部之间连结成一体的波状骨部件49的中央部彼此向相反方向倾斜。此时,一对弹性支撑部24A、24B对应于一对倾斜骨部49a、49a倾斜配置,由此一对弹性支撑部24A、24B被阻止在一对倾斜骨部49a、49a处的上下移动。动态阻尼器D的基本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这样利用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上部且中央部的一个动态阻尼器D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进行座椅靠背3的减振。
下面,对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6实施方式
在该第6实施方式中,为了座椅座垫2的减振,在与座椅座垫框架6的前部焊接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部加强板6a上安装有动态阻尼器D的阻尼器壳17。在该情况下的阻尼器壳17,在其上表面形成有一对弹性支撑部50、50。各弹性支撑部50由从阻尼器壳17的外侧面突出的轴部50a、和形成在该轴部50a的末端的箭头状的卡定突起50b构成,为了使卡定突起50b能够弹性缩径,从卡定突起50b的末端到轴部50a设置有槽隙50c。并且,在轴部50a套装有橡胶制的弹性轴环52。另一方面,在前部加强板6a,对应于上述一对弹性支撑部50、50穿设有一对卡定孔51、51,通过将弹性支撑部50、50的卡定突起50b从下方压入到这些卡定孔51、51,使得各卡定突起50b一边进行弹性缩径一边通过对应的卡定孔51,之后扩径成原形,即扣合而被阻止从卡定孔51的脱离。此时,套装在轴部50a上的弹性轴环52在前部加强板6a和阻尼器壳17之间被压缩,利用其反作用力,将卡定突起50b无松动地保持在前部加强板6a的前表面。除了上述弹性支撑部50、50以外,阻尼器壳17和被收纳在其中的重物15以及包覆重物15的弹性片16的构造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图13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该第6实施方式,利用配置在座椅座垫框架6的前端部的动态阻尼器D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进行座椅座垫2的减振。而且,能够将座椅座垫框架6的前端的前部加强板6a下方的死空间有效用于动态阻尼器D的设置,而且能够通过简单的压入操作来使弹性支撑部50、50与前部加强板6a的卡定孔51、51扣合,能够容易进行阻尼器壳17的安装。
下面,对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7实施方式
在该第7实施方式中,在第2壳半体17B,一体形成有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以及定位支撑部30。而且,该定位支撑部30的U字状的抵接爪30b从前方与前横骨部件12d卡合抵接,由此规定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的把持爪26a、26b与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的卡合位置。其它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图15中,对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该第7实施方式,在将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头枕框架12上时,首先,使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的把持爪26a、26b与头枕框架12的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对置,并使定位支撑部30与前横骨部件12d对置,之后将阻尼器壳17从前方向后方压入时,能够一举进行把持爪26a、26b与前纵骨部件12c、12c的扣合、以及定位支撑部30与前横骨部件12d的卡合抵接,因此,能够将动态阻尼器D简单地定位并安装在头枕框架12上。
下面,对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8实施方式
在该第8实施方式中,与图11的第3实施方式同样,阻尼器壳17的第1和第2弹性支撑部24A、24B从上方与左右的上骨部件12b、12b扣合,但与图11的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定位支撑部30从上方与将左右的上骨部件12b、12b的后端部之间连结起来的横梁46卡合抵接。其它结构与所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图16中,对与所述第3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该第8实施方式,通过将阻尼器壳17从头枕框架12的上方向下方一举压入,能够将阻尼器壳17简单地定位并安装在头枕框架12上。
下面,对图17和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9实施方式
在该第9实施方式中,阻尼器壳17经由在其左右两侧对称构成的一对可变式安装部124、124与头枕框架12的前纵骨部件12c、12c连结。各可变式安装部124具有:与壳半体17a、17b的一方的左右各侧面通过一体成形连结并朝左右外方延伸的连结臂109、109;和设置在各连结臂109的长度方向的不同部位的多个弹性把持部126、126(外侧连结部),该多个弹性把持部126、126分别弯曲成优弧状而形成,并且使开口部127交替地朝向相反方向而相互一体连结。
并且,左右的可变式安装部124、124隔着重物15的重心G对称配置,期望的是,配置在通过上述重心G和前纵骨部件12c、12c的直线L上。
进而,在将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头枕4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上时,从左右的连结臂109、109选择隔开与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之间的距离对应的距离的左右一对弹性把持部126、126,使这些弹性把持部126、126从各自的开口部127按压于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时,这些弹性把持部126、126与前纵骨部件12c、12c的外周面在半周以上扣合并连结。因此,针对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之间的距离与上述不同的头枕4,从左右的连结臂109、109选择与上述不同的左右一对弹性把持部126、126,使它们与前纵骨部件12c、12c扣合,从而能够将共用的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不同的头枕4上,能够廉价地提供通用性高的动态阻尼器D。
在动态阻尼器D的安装后,头枕4的垫部件13从头枕框架12的主骨部件12a、12a的上端部到前横骨部件12d以包覆它们的方式发泡成形为泪珠形,在该垫部件13埋设有阻尼器壳17和左右的可变式安装部124、124。此时,垫部件13被阻尼器壳17阻止向其内部侵入,因而不会使弹性部件16的弹簧常数失常。
由于将与头枕4中的左右前纵骨部件12c、12c连结的可变式安装部124隔着动态阻尼器D对称配置,因而安装在各种头枕4上的动态阻尼器D始终配置在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之间的中央部,能够使动态阻尼器D的支撑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动态阻尼器D对头枕4和座椅靠背的减振功能。
而且,由于将左右的可变式安装部124、124隔着动态阻尼器D的重物6的重心G对称配置,因而安装在各种头枕上的动态阻尼器D的重物6的重心G配置在一对前纵骨部件12c、12c之间的中央部,能够使动态阻尼器D的重物6的支撑稳定,并更有效地发挥动态阻尼器D对头枕4和座椅靠背的减振功能。
而且,由于将左右的可变式安装部124配置在通过动态阻尼器D的重物6的重心G和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的直线L上,因而能够使动态阻尼器D的重物6的支撑更稳定,并更有效地发挥动态阻尼器D对头枕4和座椅靠背的减振功能。
下面,对图19和图20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0实施方式
在该第10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可变式安装部124、124分别由以下部分构成:合成树脂制的连结臂119;在该连结臂119的一端一体成形的弹性把持部126;以及设置在连结臂119的另一端侧的不同部位的多个连结孔113、113。弹性把持部126弯曲成优弧状,从其开口部127与头枕4的前纵骨部件12c的外周面在半周以上扣合而能够对其进行把持。另一方面,在阻尼器壳17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突出设置有左右一对弹性卡定爪114、114,这些弹性卡定爪114、114与左右的连结臂119、119的多个连结孔113、113;113、113选择性地扣合并连结。
其它结构与所述第9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图19和图20中,对与所述第9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进而,在将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头枕4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上时,首先使连结臂119、119的弹性把持部126、126与头枕4的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扣合,之后在将阻尼器壳17配置在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之间的中央部时,使左右的弹性卡定爪114、114与跟它们最接近的连结孔113、113扣合并连结。因此,针对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之间的距离与上述不同的头枕4,从左右的连结臂119、119选择与上述不同的连结孔113、113,使弹性卡定爪114、114与这些连结孔113、113扣合,从而能够将共用的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不同的头枕4上,能够廉价地提供通用性高的动态阻尼器D。
下面,对图2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1实施方式
在该第11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可变式安装部124、124分别由以下部分构成:合成树脂制的连结臂129;使该连结臂129的一端与阻尼器壳17的外侧面结合的由橡胶等制成的弹簧部件116;以及在连结臂129的另一端一体成形的弹性把持部126,该弹性把持部126弯曲成优弧状,从其开口部127与头枕4的前纵骨部件12c的外周面在半周以上扣合并能够对其进行把持。其它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图21中,对与第9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进而,根据该第11实施方式,通过根据左右的前纵骨部件12c、12c之间的距离变化使左右的弹簧部件116、116伸缩,能够使弹性把持部126、126与多个头枕4的前纵骨部件12c、12c扣合,能够廉价地提供通用性高的动态阻尼器装置。
最后,对图22~图2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2实施方式
在该第12实施方式中,动态阻尼器D安装于座椅的座椅靠背3。座椅靠背3由座椅靠背框架10和被支撑在其前表面的垫部件31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0由左右一对的支柱部10a、10a、和使它们的上端部之间一体连结的连结部10b构成,该连结部10b具有八字状配置的左右一对倾斜部10b1、10b1。
左右的可变式安装部124、124分别由以下部分构成:合成树脂制的连结臂139;在该连结臂139的一端一体成形的弹性把持部126;以及设置在连结臂139的另一端侧的不同部位的多个圆形连结孔123、123…。弹性把持部126弯曲成优弧状,从其开口部127与座椅靠背框架10的支柱部10a或者连结部10b的倾斜部10b1的外周面在半周以上扣合并能够对其进行把持。另一方面,在阻尼器壳17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突出设置有左右一对的截面圆形的弹性卡定爪125、125,这些弹性卡定爪125、125与左右的连结臂139、139的多个连结孔123、123…;123、123…选择性地扣合并连结,而且能够相对转动。动态阻尼器D的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图22~图24中,对与第9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该实施方式,如图22所示,在将动态阻尼器D经由连结臂139、139安装在左右的支柱部10a、10a上时,对应于两支柱部10a、10a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10实施方式同样,通过使弹性卡定爪125、125与连结臂139、139的多个连结孔123、123…;123、123…选择性地卡合,能够将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两支柱部10a、10a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多种座椅靠背3上。而且,各连结臂139能够围绕弹性卡定爪125转动,因而如图24所示,能够使被轴支撑在阻尼器壳17上的左右的连结臂139、139适当倾斜,使这些弹性把持部126、126与左右倾斜部10b1、10b1卡合。这样,也能够将动态阻尼器D安装在倾斜部10b1、10b1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动态阻尼器D的通用性。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并用第4和第5实施方式。并且,也可以将构成阻尼器壳17的第1和第2壳半体17A、17B中的一方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箱状,将另一方形成为封闭上述开口部的盖状。并且,本发明的座椅装置不限于汽车用,也能够应用于铁道车辆、航空器等。并且,座椅S也可以从车辆的壁面伸出来设置。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是通过在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的框架附设动态阻尼器而构成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态阻尼器由阻尼器壳、重物和弹性部件构成,所述阻尼器壳由相互能够分离地结合且相互间限定了阻尼器室的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构成,所述重物被收纳在所述阻尼器室内,所述弹性部件以容许该重物的振动的方式夹装在该重物和所述阻尼器室的内表面之间,在所述阻尼器壳形成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且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在左右的2个部位与所述框架卡合,所述框架被配置成避开所述阻尼器壳的上表面和所述座椅的与该上表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中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形成有相互扣合而使两个壳半体结合的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组弹性连结爪和连结孔配置在隔着所述重物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弹性片构成,将该弹性片在压缩状态下夹装在所述重物的外表面和所述阻尼器室的与该外表面对置的内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的接合面的一方和另一方,分别设置有围绕所述阻尼器室并能够相互嵌合的嵌合槽和嵌合突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半体和第2壳半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端壁朝向其外侧弯曲成凸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器壳安装在座椅靠背和头枕中的至少一方的框架上,该阻尼器壳内的所述重物形成为,该重物的重心位于比该重物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靠上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物的侧面和所述阻尼器室的与该侧面隔着所述弹性部件对置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随着从安装有所述动态阻尼器的振动系统的支撑点离开而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的头枕由以下部分构成:头枕框架,其被支撑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部;和垫部件,其埋设该头枕框架的上部,由发泡材料构成,所述阻尼器壳通过所述安装部保持在所述头枕框架上,并且埋设于所述垫部件。
CN201711212389.6A 2012-07-06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装置 Active CN108116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2-152365 2012-07-06
JPJP2012-152366 2012-07-06
JP2012152366A JP6110609B2 (ja) 2012-07-06 2012-07-06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2012152365A JP5989428B2 (ja) 2012-07-06 2012-07-06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JP2012-166037 2012-07-26
JP2012166037A JP5989439B2 (ja) 2012-07-26 2012-07-26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2012170551A JP5989448B2 (ja) 2012-07-31 2012-07-31 乗り物用シートの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装置
JPJP2012-170551 2012-07-31
JP2013092947A JP6166581B2 (ja) 2013-04-25 2013-04-25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JP2013-092947 2013-04-25
CN201380036080.XA CN104428163B (zh) 2012-07-06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6080.XA Division CN104428163B (zh) 2012-07-06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6286A true CN108116286A (zh) 2018-06-05
CN108116286B CN108116286B (zh) 2020-06-09

Family

ID=498818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12389.6A Active CN108116286B (zh) 2012-07-06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20138003608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28163B (zh) 2012-07-06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608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28163B (zh) 2012-07-06 2013-06-21 车辆用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5) US9746048B2 (zh)
EP (1) EP2871093B1 (zh)
CN (2) CN108116286B (zh)
WO (1) WO20140070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4082A (zh) * 2022-06-30 2022-09-16 东莞市艾慕寝室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级减震降噪调节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1367335A1 (en) * 2011-05-02 2013-11-2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and seat back board
US9746048B2 (en) * 2012-07-06 2017-08-29 Ts Tech Co., Ltd.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CN104507747B (zh) * 2012-07-24 2016-12-0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座椅装置
US10434916B2 (en) 2013-12-27 2019-10-08 Ts Tech Co., Ltd. Seat with wakefulness-maintaining device
JP6488851B2 (ja) * 2015-04-21 2019-03-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の製造方法
JP6450935B2 (ja) * 2015-05-19 2019-01-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39578B2 (ja) 2015-05-19 2018-1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85210B2 (ja) 2015-05-19 2019-03-2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0173569B2 (en) * 2015-11-30 2019-01-08 Windsor Machine and Stamping (2009) Ltd.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US10738853B2 (en) * 2017-08-09 2020-08-11 Vibracoustic Usa, Inc. Damper and assembly
US10596941B2 (en) * 2017-12-19 2020-03-24 Tachi-S Engineering U.S.A. Inc. Headrest
US10821868B2 (en) * 2018-01-15 2020-11-03 Tachi-S Co., Ltd.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adrest
JP6730349B2 (ja) * 2018-03-19 2020-07-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収納ベルト装置
US11760247B2 (en) 2019-01-16 2023-09-19 Ts Tech Co., Ltd. Dynamic damper, headrest, and vehicular seat
US11407347B2 (en) * 2019-06-14 2022-08-09 Zoox, Inc. Multiple stage headrest
US11440453B2 (en) 2020-10-20 2022-09-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head restraint with tuned damper
US11292375B1 (en) * 2020-11-10 2022-04-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drest assembly
JPWO2023003030A1 (zh) * 2021-07-21 2023-01-26
WO2023154463A1 (en) * 2022-02-11 2023-08-17 Yanfeng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Component for vehicle interior
US11840165B2 (en) * 2022-05-16 2023-12-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head restraint with articulating surfa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1489A (ja) * 1999-12-10 2001-06-19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034326A (ja) * 2004-07-22 2006-02-09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01142106A (zh) * 2005-03-11 2008-03-12 威凯路株式会社 汽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
CN102046416A (zh) * 2008-05-28 2011-05-04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改进的车辆座椅靠背组合件
US20110260519A1 (en) * 2010-04-26 2011-10-27 Carrigan Sr Gregory William Portable and adjustable headrest
JP5432612B2 (ja) * 2009-07-06 2014-03-05 難波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98456A (en) * 1935-05-20 1937-11-09 American Seating Co Seat back
DE2945060C2 (de) 1979-11-08 1985-09-05 Eugen Otto 4010 Hilden Butz Kopfstütze für Kraftfahrzeugsitze
JPS60151135A (ja) 1984-01-18 1985-08-09 Nissan Motor Co Ltd シ−トバツクの振動抑制装置
DE3530687A1 (de) * 1985-08-28 1987-05-14 Grammer Sitzsysteme Gmbh Kopfstuetze
JPH0446246U (zh) * 1990-08-27 1992-04-20
JPH0593296U (ja) 1992-05-25 1993-12-21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座席の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H08289827A (ja) 1995-04-24 1996-11-05 Araco Corp 車両用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H10226255A (ja) 1997-02-17 1998-08-25 Aichi Mach Ind Co Ltd ヘッドレスト
JP2002242986A (ja) 2001-02-19 2002-08-28 Honda Motor Co Ltd 振動低減装置
JP3772715B2 (ja) 2001-09-28 2006-05-1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制振装置
JP2003226179A (ja) 2002-02-04 2003-08-12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防振構造
FR2849814B1 (fr) * 2003-01-10 2005-03-25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des moyens de reduction de vibration
JP4346486B2 (ja) 2004-03-30 2009-10-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US20080100118A1 (en) * 2006-10-27 2008-05-01 Lear Corporation Dynamic headrest
JP2008296732A (ja) 2007-05-31 2008-12-11 Gi Tekku:Kk 防振装置、車両用シート及び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2007041521A1 (de) * 2007-08-31 2009-03-05 Johnson Controls Gmbh Kopfstütze für ein Fahrzeug
US7871129B2 (en) * 2007-12-05 2011-01-18 Lear Corporation Seat assembly having an adjustable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JP5228604B2 (ja) 2008-04-28 2013-07-03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及びこのダンパを具備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5361321B2 (ja) 2008-10-14 2013-12-0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428308B2 (ja) 2008-11-28 2014-02-26 東海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2010147094A (ja) * 2008-12-16 2010-07-01 Sony Corp ケース体
JP2010194246A (ja) 2009-02-27 2010-09-09 Toyota Boshoku Corp クッション体
DE102009046660B4 (de) * 2009-11-12 2011-11-10 Lear Corporation Sitzanordnung mit einer beweglichen Kopfstütze
WO2012017539A1 (ja) 2010-08-05 2012-0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617522B2 (ja) 2010-10-21 2014-11-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8955913B2 (en) * 2011-05-05 2015-02-17 Lear Corporation Retracting and folding vehicle head restraint
JP5737008B2 (ja) 2011-06-29 2015-06-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4004138A1 (en) * 2012-06-27 2014-01-03 Porter Group, Llc Vehicle seat headrest assembly having vertical and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US9746048B2 (en) * 2012-07-06 2017-08-29 Ts Tech Co., Ltd.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CN104507747B (zh) * 2012-07-24 2016-12-0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6450935B2 (ja) * 2015-05-19 2019-01-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1489A (ja) * 1999-12-10 2001-06-19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034326A (ja) * 2004-07-22 2006-02-09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01142106A (zh) * 2005-03-11 2008-03-12 威凯路株式会社 汽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
CN102046416A (zh) * 2008-05-28 2011-05-04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改进的车辆座椅靠背组合件
JP5432612B2 (ja) * 2009-07-06 2014-03-05 難波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US20110260519A1 (en) * 2010-04-26 2011-10-27 Carrigan Sr Gregory William Portable and adjustable headres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4082A (zh) * 2022-06-30 2022-09-16 东莞市艾慕寝室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级减震降噪调节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78695A1 (en) 2018-06-28
US10131261B2 (en) 2018-11-20
US9937829B2 (en) 2018-04-10
EP2871093B1 (en) 2018-11-14
US20170225597A1 (en) 2017-08-10
US10647234B2 (en) 2020-05-12
CN104428163A (zh) 2015-03-18
CN104428163B (zh) 2017-12-19
US10384577B2 (en) 2019-08-20
US20190084460A1 (en) 2019-03-21
US9746048B2 (en) 2017-08-29
US20190299828A1 (en) 2019-10-03
WO2014007082A1 (ja) 2014-01-09
EP2871093A1 (en) 2015-05-13
EP2871093A4 (en) 2016-04-20
US20150159721A1 (en) 2015-06-11
CN108116286B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16286A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4507747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US6921132B2 (en) Seat structure
JP2018154330A5 (zh)
CN105946672A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US20150251576A1 (en)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therewith
JP201610586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120364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CN203793177U (zh) 树脂部件
JP6166581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6110609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7369923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ヘッドレス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JP6510622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7312351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ヘッドレス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JP7365557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6731140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装置、その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装置を備えたヘッドレスト装置、並びにその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989439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5358180B2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6254731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55275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989428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6389303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装置
JP660729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0179847A5 (zh)
JP2021037929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