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13A -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复印仓和成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复印仓和成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513A
CN1072513A CN92110576.2A CN92110576A CN1072513A CN 1072513 A CN1072513 A CN 1072513A CN 92110576 A CN92110576 A CN 92110576A CN 1072513 A CN1072513 A CN 1072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craper plate
storehouse
cleaning mechanism
clea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21105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983C (zh
Inventor
唐镰俊之
渡边一史
庄子武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17422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318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2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98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98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2Toner waste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7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of the cleaning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点是,用来接收从载象元件清理下来 的着色剂的刮板沿其纵向在中部的宽度大于两端的 宽度。采用这种结构,有可能提供一种刮板、一种粘 接刮板的方法、一种清理机构、一个复印仓和一种成 象设备,它们都不会与记录介质相碰。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理需清理的物体例如光敏体的清理机构、一种用于这种清理机构中的刮板及其粘接方法、一种复印仓和一种成象设备。
通常,在已知的成象设备中,采用了外圆周表面上带有光导光敏层的旋转式载象元件、在载象元件旋转的同时,光敏层上形成了静电潜象,这种静电潜象由着色剂显影而形成色淀影象,而后,色淀影象再转印到复印纸上。在这种成象设备中,在成象循环完成后,粘附在载象元件表面上的残余着色剂(和其它外来物质)由清理机构将其从载象元件上刮掉。
作为一个例子,清理机构含有一个滑动地与载象元件相接触、用来除掉留在载象元件上的残余着色剂的清理刮片、一个位于清理刮片之下、并与载象元件相接触的刮板(或称汲板),用来接收被刮下来的着色剂、以及一个收集由刮板接收的废着色剂的废着色剂储室。
清理刮片和刮板设置在与载象元件的表面相接触的位置上,具体地说,刮板由双面胶带固定在废着色剂储室上的预定位置(下称“固定表面”)上。
但是,废着色剂储室是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并且因此而带有不均匀的和/或轻微的变形表面。因此,如果刮板仅仅由双面胶带粘到着色剂储室上,在刮板与载象元件相接触的自由边缘部分便会产生波纹状或弯曲,结果,刮板的自由边部分便不能与载象元件的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出现清理刮片刮下来的着色剂不能完全由刮板所接收的问题。
而且,当采用充电辊(接触式充电装置)对载象元件充电时,充电辊和载象元件间的接触压力在辊的两端处变得极高,故此处由清理刮片刮下来的少量着色剂便会由充电辊的压力所压紧而粘附在成象元件的表面上。而且,当对充电辊施加以重叠的直流和交流电压时,由于充电辊的振动,由清理刮下来的着色剂便会由充电辊以更大的压力压紧,而使载象元件的表面受到严重的沾污。
为了消除上述的缺点,本发明人进行了各种试验并且发现,上述的缺点不仅来自充电辊对载象元件的压力,而且也由于刮板对载象元件的压力。而且,刮板对载象元件的压力太大时,载象元件的表面还容易被损伤,结果,加剧了着色剂对载象元件的粘附程度(特别是在载象元件的两端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获得高质量影象的一种刮板(或称汲板)、一种粘接固定这种刮板的方法、一种清理机构、一种复印仓和一种成象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种目的是提供能显著提高清理能力的一种刮板、一种粘接这种刮板的方法、一种清理机构、一种复印仓和一种成象设备。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造成刮板固定性差的刮板粘接方法、一种不会造成刮板固定不好的刮板成形方法、一种带有这种刮板的清理机构、一种带有这种刮板的复印仓和一种带有这种刮板的成象设备。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来接收来自载象元件的着色剂的刮板或称汲板,其特征在于,该刮板沿其纵向在中央部分附近加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来清除来自载象元件的着色剂的清理机构,包含:
用来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着色剂的清理机构;和
一个带有加宽的中央部分、适用于接收用上述清理机构从所述载象元件清除下来的着色剂的刮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可安装在成象设备内的复印仓,它包含:
一个载象元件;
用来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着色剂的清理机构;和
一个带有加宽的中央部分、适用来接收用上述清理机构从上述截象元件上清除的着色剂的刮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并可在其内安装一个复印仓的成象设备,它包含:
能安装一个复印仓的安装机构,在该复印仓内含有一个载象元件、用来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调色剂的清理机构和一个带有加宽的中央部分并可用来接收用上述清理机构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的着色剂的刮板;和
用来供给记录介质的供料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将刮板粘贴或胶接到一种清理容器上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将刮板粘接到清理容器的预先已变形到弯曲状态的固定表面上;和
然后,通过松弛上述固定表面的上述弯曲状态,对所述刮板沿其纵向施加一个张力。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一种安装有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复印仓的复印机的正视图;
图2是上述复印机在接纸盘、送纸盘打开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3是上述复印机在接纸盘、送纸盘闭合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4是复印仓的垂直剖视图;
图5是复印仓的透视图;
图6是复印仓处于颠倒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复印仓的上、下框架分开后的分解图;
图8是表示下框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上框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10是复印仓的光敏鼓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说明测量充电噪音的简图;
图12是表示在过滤器位置上测量充电噪音的结果;
图13是光敏鼓接地触片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光敏鼓的接地触片的透视图;
图15是表示用于光敏鼓的非分叉式接地触片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6是用于光敏鼓的非分叉式接地触片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充电辊固定结构的正视图;
图18A是曝光闸的透视图;图18B是曝光闸的部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带有搅动叶片的非磁性着色剂供给机构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光敏鼓(9)和显影筒(12d)的位置关系及显影筒加压机构的纵切剖视图;
图21A是沿图20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21B是沿图20的B-B线的剖视图;
图22是说明作用在显影筒上的压力的剖视图;
图23是上边缘呈现波纹弯曲的刮板的透视图;
图24A是表示双面胶带从刮板下端凸出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4B、24C是表示粘接工具被粘到突出的双面胶带的状态的视图;
图25A是表示刮板的弯曲的下端部分被粘到一个弯曲的固定表面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5B是表示刮板的上端部分由于放开固定表面上的曲率而受拉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刮板的透视图,其中,刮板的宽度由两端向中央直线地逐渐加宽;
图27是说明通过对刮板的固定表面加压而使其形成弯曲状态的透视图;
图28是表示由下框架的下面表面引导的记录介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9是最后组装光敏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粘好的显影刮片和清理刮片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说明组装复印仓的分解图;
图32是说明在组装复印仓的光敏鼓时导向元件的位置的视图;
图33是光敏鼓的导向件安排在刮片支承件的两端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4是说明光敏鼓和显影筒的轴承件的固定方法的透视图;
图35是光敏鼓和显影筒以及固定在它上面的轴承件的剖视图;
图36是说明盖膜和撕条的透视图;
图37是表示从夹片突出来的撕条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8是表示复印仓夹持在操作者的手中的状态的简图;
图39A是表示复印仓的组装和装运线的流程图;图39B是表示复印仓的组装和清理生产线的流程图;
图40是表示复印仓安装在成象设备里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1是表示图24所示的复印仓安装在成象设备里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2是表示设置在成象设备上的三个触片的位置的透视图;
图43是表示三个触片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4是说明下框架和透镜组件间相对位置的定位的剖视图;
图45是说明下框架和原件玻璃支板间相对位置的定位的剖视图;
图46是表示定位塞的固定位置的透视图;
图47是表示光敏鼓和显影筒的转轴及其轴支承件间的关系、以及驱动力从驱动齿轮传到光敏鼓的法兰齿轮的传递方向的简图;
图48是能方便滑动的显影筒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49是图48是的显影筒的简单正视图;
图50是表示上框架和下框架松开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51是表示固定到光敏鼓上的齿轮和触片的视图;
图52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影筒支承构件的正视图;图52B是图52A的支承构件的端视图;
图53是表示能够用销子将显影刮片、清理刮片固定到成象设备内的装配方法的正视图;
图54是表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最后安装光敏鼓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5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支承光敏鼓和显影筒的轴承构件的垂直剖面图;
图56是将驱动力从成象设备的驱动马达传递到各种零件上的传递机构的简图;
图57和58是表示从下框架中凸出的光敏鼓法兰齿轮及与其成整体的齿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9是表示将驱动力从成象设备的驱动齿轮传递到光敏鼓和转印辊上的齿轮系的视图;
图60A和60B是表示含磁性着色剂和非磁性着色剂的显影筒的不同传动机构的视图;
图61和6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刮板或称汲板的粘接方法的透视图,
图63是表示刮板呈波纹状的透视图;
图64和6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刮板粘接方法的透视图;
图6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带有清理机构的复印仓的垂直剖视图;
图67和68是表示图66的刮板和清理机构的粘接方法的透视图;
图69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复印仓的垂直剖视图;
图70是复印仓的带钩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7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复印仓的带钩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72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复印仓的带钩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73是可活动地安装上述复印仓的成象设备的垂直剖视图;
图74和75是带有本发明的清理机构的复印仓的简单垂直剖视图;
图76是复印仓的清理机构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77是复印仓的清理机构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图78是按照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清理机构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图79A和79B分别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清理机构的部分放大的侧视图和正视图;
图80是一种复印仓的简单垂直剖面图,其中支持显影装置的框架与支持清理机构的框架可以互相分开;
图81是盖子固定后的显影筒框架和清理机构框架的顶视图;
图82A是一种复印仓的清理机构在施加拉力前的部分放大前视图;图82B是该清理机构在施加拉力后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图83A是一种复印仓的清理机构的部分放大前视图;图83B是它的侧视图;
图84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印仓结构的简单结构图;
图85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复印仓的结构的简单结构图;
图86是表示一种接触式充电辊相对于成象设备的纵向位置的压力或称临接压力的曲线图;
图87是表示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的视图;
图88A和88B是说明刮板的穿入量的视图;
图89是表示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的视图;
图90A是表示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在施加拉力前的视图;图90B是表示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在施加拉力后的视图;
图91A和91B分别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在施加拉力前和施加拉力后的视图;
图92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例的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的视图;
图93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例的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的视图;
图9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例的一种中心部位的宽度比两端部位的宽度大的刮板的视图。
首先结合附图说明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复印仓及采用这种复印仓的成象设备。
复印仓及安有这种复印仓的成象设备的总体结构
首先简单说明上述成象设备的总体结构。顺便说一下,图1是作为成象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复印机的垂直剖视图,在这种复印机里安装有复印仓;图2是复印机在送纸、接纸盘打开时的透视图;图3是复印机在送纸、接纸盘闭合时的透视图;图4是复印仓的垂直剖视图;图5是复印仓的透视图;图6是复印仓位于翻转状态的透视图。
如图1所示,成象设备A工作时通过一个原件阅读装置1用光学方法阅读原件或称文件2上的影象信息。
放在供纸盘3中或由人工从供纸盘3送入的记录介质由供纸机构5送到复印仓B的成象区里,在成象区里,相应于影象信息形成的显影剂(下称“着色剂”)影象由转印机构6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此后,记录介质4被送到定影装置7上;在这里,转印的色淀影象被永久地固定在记录介质上。然后,记录介质被送到接纸盘8上。
限定成象区的复印仓B工作时通过一个充电装置10使旋转的光敏鼓(载象元件)9的表面上形成均匀的电荷,然后,通过曝光装置11照射光敏鼓9上由阅读装置1阅读的光图象而形成潜象,而后再由显影装置12使光敏鼓9上的潜象转变成色淀影象。当色淀影象由转印机构6转印到记录介质4之后,由清理机构13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着色剂除掉。
顺便说一下,复印仓B做成一种将光敏鼓9等包在由第一框架或称上框架14和第二框架或称下框架15组成的机架内的盒式组件。而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4、15是由高冲击强度的苯乙烯树脂(HSPS)制成,上框架14的厚度为2mm左右,下框架15的厚度为2.5mm左右。但是,机架的材料和厚度不仅仅限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适当进行选择。
下面详细说明可安装在上述成象设备内的成象设备A和复制仓B的各种元件。
成象设备
首先说明成象设备A的各种元件。
(原件阅读装置)
原件阅读装置1用以光学地阅读原件上的信息,其结构如图1所示,它含有一个位于机壳16上部的原件玻璃支板1a,原件2就放在玻璃支板1a上。一个内表面上带有一层海绵1b1的原件压板1b固定在承放原件的玻璃支板1a上,并可作打开及盖上的运动。原件玻璃支板1a和原件压板1b安装在设备的壳体16上,并可在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来回滑动。另外,在原件玻璃支板1a的下面、设备壳体16之上部处设置有一个透镜组件1c,透镜组件1c含有一个光源1c1和一个短焦距聚焦透镜组1c2。
采用这种结构,当原件2放在原件玻璃支板1a上且其带图象的表面朝下时,光源1c1照亮,同时原件玻璃支板1a向图1的左、右方向滑动、复印仓B的光敏鼓由于接受穿过透镜组1c2的原件2的反射光而曝光。
(记录介质供应机构)
供纸机构5用来将停放在供纸盘3中的记录介质4送到成象区中并进而将其送到定影装置7里。具体地说,当一叠记录介质4被堆放到供纸盘3中,或者由人工将单张的记录介质4插入到供纸盘3后,记录介质的导向端将与供纸辊5a和压紧在辊5a上的摩擦垫5b间的辊隙相贴靠着,在复印按钮A3被压下时,供纸辊5a转动,分出一张记录介质4并将其送到一对记数辊5c1、5c2处,由记数辊对成象介质进行记数。成象后的记录介质4由传送带5d和导向件5e送到定影装置7里,而后由一对出纸辊5f1、5f2将其送出到接纸盘8上。
(转印机构)
转印机构6用来将光敏鼓9上形成的色淀影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它含有一个转印辊6。更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将记录介质4压紧在安装在成象设备中复印仓B里的光敏鼓9上,并对成象设备中的转印6施加一极性与光敏鼓9上形成的色淀影象相反的电压而使光敏鼓9上形成的色淀影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的。
定影装置7用来对转印辊6施加一个电压而使色淀影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如图1所示,它含有一个绕在驱动辊7a上并从它的上面延伸出来的耐热定影膜7e、一个由支架7b夹住的加热体7c和一个支撑板7d。支撑板7d由张紧弹簧7f加偏压而对定影膜7e中间位置处的加热体7c,使定影膜7e按定影工作所需的预定的力压在加热体7c上。
加热体7c由耐热材料例如氧化铝制成,并且带有由Ta2N制成发热表面,发热表面是一种宽约160μm、长(垂直于图1的平面)约216mm的丝状或板形件,它们例如位于由绝缘材料或含有绝缘材料的复合材料制成的支架7b的下表面,并且在它们的表面上复盖有一层例如由Ta2O制成的保护层。加热体7c的下表面是平的,前端和后端则是圆的,以便允许定影膜7e滑动。定影膜7e由经热处理的聚酯制成,厚度约9μm。定影膜7e可由驱动辊7a带动作顺时针的转动。当已转印有色淀影象的记录介质4通过定影膜7e和压辊7g时,由于热和压力的作用,色淀影象便固定在记录介质4上。
附带地说,为了使定影装置7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成象设备之外,在成象设备的壳体16内设置了冷却风扇17。当按下复印按钮A3时(见图2),风扇17转动,产生一种空气流α(见图1),从记录介质的入口端进入成象设备并从记录介质的排出端流出。各种零件,包括复印仓B由空气流所冷却,故热量不会滞留在成象设备中。
(供纸和接纸盘)
如图1-3所示,供纸盘3和接纸盘8分别安装在设备机壳16内的轴3b和8b上,以便按图2所示的方向b和c绕轴3b和8b转动。在盘3、8的两自由端上分别形成有锁紧凸块3c、8c。这些凸块可与原件压板1b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锁紧凹槽1b2相配合。因此,如图3所示,当盘3、8向里折叠时,凸块3c、8c便装进到相应的凹槽1b2里,从而防止了原件玻璃支板1a和原件压板1b向左、右方向滑动。因此,一个操作者便能通过抓手装置16a不费力地将成象设备A提起并搬动它。
(黑度调节按钮)
顺便说一下,调节黑度的按钮及类似元件是设置在成象设备A上的。简言之,在图2中,动力开关A1用来对成象设备进行开机和关机。黑度调节刻度盘A2用来调节成象设备(即复印件的影象)的基础密度。当按下复印按钮时,成象设备开始复印工作。压下复印清除按钮时,复印工作中断,各种调节状态(例如黑度调节状态)消除。复印计数按钮A5(当按下时)用来选择复印张数。黑度自动调节按钮被压下时,可自动调节复印工作的黑度。设置黑度调节刻度盘A7的目的是供操作者在需要时转动该刻度盘而调节复印件的黑度。
复印仓
下面说明安装在成象设备内的复印仓B的各种零件。
复印仓B包含一个载象元件和至少一个复印装置。例如,复印装置可含有一个使载象元件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一个在载象元件上形成一种色淀影象的显影装置和/或一个将留在载象元件上的残余调色剂除去的清理机构。如图1和4所示,在所示实施例中,复印仓B的结构做成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象设备的壳体16内的盒式组件,并通过一个包含上框架和下框架14,15的外罩将充电装置10、含有着色剂(显影剂)的显影装置12和包着作为载象元件的光敏鼓9排列的清理装置13封闭起来。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开口11a)和显影装置12的着色剂储器12a置于框架14内,而光敏鼓9、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12d和清理机构13置于框架15内。
下面详细说明复印仓B的各种部件,依次包括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显影装置12和清理机构13。附带说说,图7是带有彼此隔开的上、下框架的复印仓的剖面图,图8是显示下框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而图9是显示上框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光敏鼓)
在本实施例中,光敏鼓9包含一个铝制的厚度约1mm的圆柱形鼓芯9a,在该鼓芯之圆周外表面涂有一层有机光敏层9b,因此,光敏鼓9的外径变成24mm。光敏鼓9按照与成象操作相应的箭头方向转动,它是通过把成象设备的驱动马达54(见图56)的驱动力传到固定于光敏鼓9之一端的法兰齿轮9c(图8)上而转动的。
在成象操作过程中,当光敏鼓9转动时,对与光敏鼓9接触的充电辊10施加一个由直流电压与交流电压叠加而成的振荡电压,从而使光敏鼓9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此时,为了使光敏鼓9均匀充电,加到充电辊10的直流电压的频率必须提高。但是,如果频率超过2000Hz左右,光敏鼓9和充电辊10就会振动,从而发出所谓的“充电噪音”。
这就是说,当对充电辊10加上直流电压时,在光敏鼓9与充电辊10之间就产生静电吸引力,静电引力在直流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最大值,从而一面吸引充电辊10对着光敏鼓9,一面使充电辊发生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在直流电压为中间值时,吸引力最小,结果,充电辊10的弹性变形恢复到支架,使充电辊10与光敏鼓9分离。所以,光敏鼓9和充电辊10在频率为所加直流电压的两倍时发生振动。而且,当充电辊10被吸向光敏鼓9时,辊和鼓的转动都被刹住,从而引起由于粘附滑移造成的振动,这也产生充电噪音。
为了减小光敏鼓9的振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光敏鼓的剖面图)所示,在光敏鼓9内设置一个刚性的或弹性的过滤器9d。制造该过滤器9d的材料可以是金属(铝、黄铜等)、水泥、陶瓷(石膏等)或橡胶材料(天然橡胶等),主要考虑它们的传导性、加工性以及重量的成本因素。过滤器9d的形状是实心圆柱体,或空心圆柱体,它的外径比光敏转9的内径小100μm左右,并被插入鼓芯9a内。这就是说,在鼓芯9a与过滤器9d之间有一间隙,最大值为100μm,在过滤器9d的外表面,或在鼓芯9a的内表面涂上一层胶粘剂(例如,氰基丙烯酸盐树脂、环氧树脂等),将过滤器9d插入鼓芯9a内,从而使它们彼此粘结。
下面介绍发明人所做的试验结果,该试验是通过改变过滤器9d在光敏鼓9内的位置来检测过滤器9的位置与噪音压力(噪音水平)的关系。如图11所示,噪音压力通过一扩音器M来测量,该扩音器M置于距复印仓B前面30cm处,而复印仓B置于具有基本噪音为43dB的室内。结果如图12所示,当设置一个重达80克的过滤器时,光敏鼓9纵向中央位置的噪音压力为54.5-54.8dB。但当过滤器的重量为40克,并置于从中心位置向法兰齿轮9c偏离30mm的位置处时,其噪音压力最低。由此可认为,将过滤器9d设置在光敏鼓9内从中心位置向齿轮9c偏离的位置是较为有效的。其理由看来是,光敏鼓9的一端由法兰齿轮9c支承,而其另一端则由不带法兰的轴承件支承,所以光敏鼓9的结构相对纵向中心位置是不对称的。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将过滤器9d设置在光敏鼓9内从中心位置c(沿光敏鼓的纵向)向法兰齿轮9c即向对光敏鼓9的传动机构偏离的位置。顺便提一下,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9d有一个空心的铝制件,其长度L3为40mm、重量为20-60克(较适宜为35-40克,最好为40克),它被置于纵向长度L1为257mm的光敏鼓9内,从其中心位置c向法兰齿轮9c偏离L2为9mm处。由于光敏鼓9内安装了过滤器9d,因而能平稳地转动,这就抑制了由于光敏鼓9在成象操作中的转动而造成的振动。因此,即使加在充电辊10的直流电压频率提高,也有可能减小充电噪音。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一个接地触片18a与光敏鼓9的内表面接触,其另一端靠在鼓-地接触销钉35a上,从而使光敏鼓9在电路上接地。上述接地触片18a设置在光敏鼓9的端头,与靠近法兰齿轮9c的端部相对。
接地触片18a用弹簧不锈钢、弹簧磷青铜等材料制成,并与支承件26连接。更具体地,如图13所示,接地触片18a包含一个壳体部分18a1,它有一个锁紧开口18a2,在支承件26上形成的凸头装入该开口,接地能片18a还有两个从壳体18a1延伸出的部分18a3,它们的自由端各自有伸臂部分,并带有向下凸出的半圆凸块18a4。当支承件26与光敏鼓9连接时,接地触片18a的凸块18a4就借助伸臂部分18a3的张力抵住光敏鼓9的内表面。此时,由于接地触片18a与光敏鼓9是多点(两点)接触,所以就提高了接触的可靠性,而且,由于接地触片18a是通过半圆凸块18a4与光敏鼓9接触的,所以,接地触片与光敏鼓间的接触是稳定的。
附带说说,见图14,接地触片18a的两个伸臂部分18a3的长度可以彼此有差别的。因此,由于半圆凸块18a4与光敏鼓9接触的位置彼此在鼓的圆周方向上是互相偏离的,所以,即使有一个在光敏鼓9的内表面上轴向延伸的裂开部分,两个凸块18a4也不能同时地与这一裂开部分接触,从而无损坏地保持接地触片(在触片与光敏鼓之间)。而且,当两伸臂部分18a3的长度有差异时,在一个伸臂18a3与光敏鼓9之间的接触压力就同于另一伸臂与鼓之间的接触压力。但是,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例如改变伸臂部分18a3的弯曲角来加以补偿的。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其接地触片18a有两个伸臂部分18a3,但是,设置三个或更多伸臂部分也是可以的,或者,当接地触片与光敏鼓9的内表面接触而不会失效时,也可以用不带凸块的单个伸臂部分18a3(不分叉),如图15和图16所示。
如果接地触片18a与光敏鼓9内表面间的接触压力太弱,半圆凸块18a4就不能随从着光敏鼓9内表面的不均匀度,使接地触片与光敏鼓之间接触不良,并产生由于伸臂18a3振动造成的噪音。为了防止这种不良接触和噪音,必须增大接触压力。但是,如果接触压力太大,当成象设备长时间工作时,光敏鼓的内表面就会由于受到半圆块18a4的高压力而损坏。因此,当半圆凸块18a4通过这种损坏部位时,就发生振动,从而引起接触不良和振动噪音。鉴于上述情况,最好使接地触片18a与光敏鼓内表面的接触压力处于约10克与约200克之间。这就是说,根据本发明人的试验结果,当接触压力小于10克时,恐怕就可能会随着光敏鼓的转动而发生接触不良,从而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无线电波干扰。另一方面,如果接触压力高于200克的话,恐怕光敏鼓9的内表面就会由于与接地触片18a长时间的滑动接触而损坏,从而引起异乎寻常的噪音和/或接触不良。
虽然由于光敏鼓内表面状态方向的原因而不能完全消除上述所产生的噪音等问题,但是,有可能通过在光敏鼓9内设置过滤器9d来减小光敏鼓9的振动,并且也有可能通过在接地触片18a与光敏鼓9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区内置入导电油脂来较为有效地防止光敏鼓内表面损坏和接触不良。而且,由于位于支承件26上的接地触片18a处于远离过滤器9d(它向法兰齿轮9c偏离)之处,所以接地触片可以方便地与支承件连接。
(充电装置)
充电装置用来使光敏鼓9的表面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是所谓接触充电型的,与日本专利特开No.63-149669公开的一样。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充电辊10通过一滑动轴承10c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框架14的内表面。充电辊10包含:一个金属辊轴10b(例如一个用铁,不锈钢等制的金属导体芯),一个弹性橡胶层(用三元乙丙橡胶、丁晴橡胶等制成,并置于辊轴周围),和一层其内弥散分布着碳并置于弹性橡胶层周围的尿烷橡胶层;或者包含一根金属辊轴和一层其内弥散分布着碳的泡沫尿烷橡胶层。充电辊10的辊轴10b通过滑动轴承10c由上框架14的轴承滑动导向棘爪10d来支持,所以它不能同上框架分开,而能够滑动地移向光敏鼓9。辊轴10b受到弹簧10a的偏压,所以充电辊10紧靠住光敏鼓9的表面。因此,充电装置就由充电辊10通过轴承10c装入上框架14而构成。在成象操作中,充电辊10受光敏鼓9的转动而被驱动时,光敏鼓的表面就会由于上面提到的对充电辊施加叠加的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而均匀地带电。
下面说明加到充电辊10的电压。虽然加到充电辊10的电压可以仅仅是直流电压,但是,为了达到均匀地充电,还是要对充电辊10施加上面所述的由叠加的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而得到的振荡电压。最好,对充电辊10施加振荡电压来改善充电的均匀性(参见日本专利No.63-149669),这里所述的振荡电压是由交流电压与直流电压叠加而得到的,后者具有的峰-峰电压值比单用直流电压时的起始充电电压值大两倍或更多。所谓“振荡电压”意指一种电压值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电压,它最好具有这样的峰-峰电压值,即大于光敏鼓表面单单由直流电压充电时的初始充电电压值的两倍或更多。而且,振荡电压的波形不限于正弦波,而可能是矩形波、三角波或脉冲波。但是,从减小充电噪音的观点来看,不含较高谐波分量的正弦波是最好的。直流电压可包括一种具有矩形波的电压,这可以采用例如周期地开/关一种直流电源而获得。
如图17所示,把充电偏压触片18c的一端18c1抵住成象设备的充电偏压接触销,(这一点下面还要说明),而充龟偏压触片18c的另一端18c2则抵住金属辊轴10b,从而对充电辊10加上电压。由于充电辊10受弹性触片8c偏压图17之右边,所以,设置在远离触片18c的充电辊轴承10c有一个钩状的止动件10c1。另外,在靠近触片18c处还设置一个垂挂在上框架14的止动件10e,以便防止充电辊10在复印仓B下落成摆动时发生过的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装置,对充电辊10通入1.6-2.4KVVpp-600VVDC(正弦波)的电压;
当充电辊10装入上框架14时,首先,用上框架14的导向棘爪10d支承轴承10c,然后将充电辊10的辊轴10b装入轴10c。当上框架14与下框架15装配时,充电辊10就抵住光敏鼓9,见图4。
还有,充电辊10的轴承10c是用含有大量碳过滤片的导电的轴承材料制造的,电压是通过金属弹簧10a从充电偏压触片18c加到光电辊10上去的,所以可供给稳定的充电偏压。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11用来将通过带有来自阅读装置1的光影象的充电辊10均匀地充过电的光敏鼓9之表面曝光,如图1和图4所示,上框架14上设有开口11a,通过该开口11a,使来自成象设备透镜组1c2的光照到光敏鼓9上。附带说说,当复印仓B从成象设备A卸下时,如果光敏鼓9受到通过开口11a的周围的光线的曝光,恐怕会损坏。为了避免这种损坏,在开口11a上连接一个光闸件11b,这样,当复印仓B从成象设备A卸下时,可用光闸件11b将开口11a盖上,然后,如果复印仓B装到成象设备A内时,光闸件11b就将开口11a打开。
参见图18A和18B。光闸件11b具有L形的横截面,其凸面对着复印仓的外面,它用销钉11b1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框架14上。在销钉11b1周围装上一个扭转圈簧11c,因此,在复印仓B从成象设置A卸下的情况下,光闸件11b就因受到圈簧11c的偏压而关闭开口11a。
如图18A所示,在光闸件11b的外表面做出支脚部分11b2,这样,当复印仓B装入成象设备A,并且可相对于成象设备A的壳体16开放的上开/关盖子19(见图1)关闭时,设在盖子19上的凸台19a就靠在支脚部分11b2上,从而使光闸件11b按箭头e所示方向(图18B)转动以便打开开口11a。
在光闸件11b开关操作中,由于它有L形的横截面,而且支脚部分11b2设置在复印仓B的轮廓之外,接近转动销钉11b1之处(见图4和18B),所以,光闸件11b就在复印仓B的轮廓之外抵住盖子19的凸块19a。因此,即使光闸件11b开/关的角度小,转动着光闸件11b的前端也必定能打开,从而使来自在光闸件上方的透镜组1c2的光一定照到光敏鼓上,从而在光敏鼓9的表面形成良好的静电潜象。由于构成了上述的光闸件11b,故当复印仓B插入成象设备时,不需要从成象设备盖子19的光闸开启凸块19a来推后复印仓B,结果有可能缩短凸块的行程,从而减小复印仓B和成象设备A的尺寸。
(显影装置)
下面说明显影装置12。显影装置12用来将曝光装置在光敏鼓9上形成的静电潜影用着色剂显示出来成为色淀图象。在该成象设备A中,虽然磁性着色剂和非磁性着色剂都可以用,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复印仓B里的显影装置还是以磁性着色剂作为一元磁性显影剂。
在显影操作中用的一元磁性着色剂的粘结剂树脂可以是下列物质或下列物质的混合物:苯乙烯聚合物及其代用品(如:聚苯乙烯和聚乙烯甲苯)、苯乙烯共聚物(如:苯乙类-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聚甲酯丙烯酸甲酯、聚丁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乙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丙烯酸树脂、松香、改性松香、松油脂树脂、酚醛树脂、脂族烃树脂、脂环烃树脂、芳族石油树脂、石蜡、巴西棕榈蜡等。
至于加到磁性着色剂中的染色材料,可以是公知的碳黑、铜酞花青、铁黑等。在磁性着色剂中含有的磁性细粒可以是置于磁场中便可磁化的材料如铁、钴、镍等金属的铁磁粉、合金粉或化合物(铁磁体或铁素体)粉末。
如图4所示,用磁性着色剂来形成色淀图象的显影装置12有一个装盛着色剂的着色剂储器12a和一个置于储器12a之内用来供出着色剂的着色剂供给机构12b。而且,显影装置的设计要使得带有磁铁12c的显影筒12d可转动,以使在显影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的着色剂。当在显影筒12d上形成着色剂层时,可显影的摩擦充电电荷就通过着色剂与显影筒12d之间的摩擦而加到光敏鼓上的静电潜影上。而且,为了使着色剂层的厚度均匀,有一个显影片12e压在显影筒12d的表面上。显影筒12d的位置在与光敏鼓9的表面相对处,它们间的间隙约为100-400μm。
如图4所示,磁性着色剂供给机构12b有供料件12b1,它们是用聚丙烯(pp)、ABS树脂(ADS)、高冲击强度苯乙烯(HIPS)等制成的,并可在着色剂储器12a的底面沿箭头f所示方向往复移动。每个供料件12b1有一个大致为三角形的横截面,并装有若干个光敏鼓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图4平面的方向)延伸的长棒,用来刮削着色剂储器12a的整个底面。这些长棒的两端互相连接构成整体结构。而且,供料件12b1有三个,它们的移动范围选择为大于三角形截面的底宽,因此,在着色剂储器12a底面上的所有着色剂都可被刮到。另外,在其带有凸块12b6的自由端装设一个臂件12b2,用以防止供料12b1上浮和紊乱。
供料件12b1在其一纵向端有一闭锁凸块12b4,该凸块可转动地配入在臂件12b2上形成的槽12b5内。臂件12b2用轴12b3可转动安装在上框架14上,并与一个置于着色剂储器外的臂件(未示出)相连接。同时,传动装置与供料件12b1连接,所以,当复印仓B装在成象设备A内时,来自成象设备A的驱动就被传到供料件12b1,使臂件12b2轴12b3转动一个预定的角度。再者,如图7等所示,供料件12b1和臂件12b2可以用树脂例如聚丙烯、聚酰胺等整体成形,以使它在互相连接的部分可以叠合。
因此,在成象操作中,当臂件12b2被锁在某一预定角度时,供料12b2就沿f方向在实线所示状态的与虚线所示状态之后在着色剂储器12a的底面来回移动。于是,处在接近着色剂储器12a底面的着色剂就是由供料件12b1供给显影筒12d。此时,由于每个供料件12b1有三角形截面,所以,着色剂就是由这些供料件刮削,并沿供料件12b1的倾斜面平稳地供给。因此,接近显影筒12d的着色剂难以被搅动,而在显影筒12d的表面上形成的着色剂也不易被损坏。
再者,如图4所示,在着色剂储器12a的盖12f上装有一垂挂件12f1,其下端与着色剂储器底面之间的距离选择为稍大于每一个着色剂供料件12b1的三角形截面的高度。因此,着色剂供料件12b1在储器12a之底面与垂挂12f1之间来回移动,其结果是,如果供料件12b1试图从储器12a之底面浮起,这种浮动就受到限制或控制,从而防止供料件12b1上浮。
顺便说说,按照本实施例,成象设备A也可装入一个含有非磁性着色剂的复印仓,在此情况下,着色剂供给机构受到驱动后搅动显影筒12d附近的非磁性着色剂。
这就是说,采用非磁性着色剂时,如图19所示,一个按照与显影筒12d相同的方向转动的弹性辊12g就通过着色剂供给机构12b将来自着色剂储器12a的非磁性着色剂供给显影筒12d。此时,在显影筒12d与弹性辊12g之间的间隙内由于着色剂与显影筒之间的滑动接触而产生摩擦带电,并以静电方式粘附着在显影筒12d上。其后,在显影筒12d转动过程中,粘附在显影筒12d上的非磁性着色剂就进入显影片12e与显影筒12d的邻接区内,在显影筒上形成一薄层着色剂,而且,由于色剂与显影筒间的滑动接触使着色剂摩擦带电,其极性足以使静电潜影显影。但是,当着色剂存留在显影筒12d上时,存留的着色剂就与供到显影筒上的新着色剂混合,并被送到显影筒与显影片12e之间的邻接区。存留的着色剂和新的着色剂由于着色剂与显影筒12d之间的滑动接触而发生摩擦带电。但是,此时虽然新着色剂带上适量的电荷,但因存留的着色剂从已经带有合适电荷的状态又进一步充电,故成了过量充电。过量充电的着色剂具有大的粘附力(粘到显影筒12d上),其值大于带适宜电荷的着色剂的粘附力,因此难以在显影操作中应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对于含有非磁性着色剂的复印仓,如图19所示,其非磁性着色剂供给机构12h在着色剂储器12a中装上一个旋转件12h1,该旋转件12h1有一个弹性搅动片12h2。当非磁性着色剂复印仓装入成象设备A时,传动装置就同旋转件12h1连接,从而在成象操作中由成象设备使旋转件12h1旋转。这样,当采用带有非磁性着色剂并安装在成象设备中的复印仓来成象时,在着色剂储器12a中的着色剂就被搅动片12h2剧烈搅动。因此,在显影筒12d附近的着色剂也被搅动,并同着色剂储器12a中的着色剂混合,从而将从显影筒12d除去的电荷分散在储器在着色剂中,以防着色剂损坏。
顺便提一下,已有一层着色剂的显影筒12d置于光敏鼓9的对面,彼此相隔一小间隙(对使用磁性着色剂的复印仓,该间隙约为300μm;对使用非磁性着色剂的复印仓,该间隙约为200μm)。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环的外径比显影筒的外径大一个相应于上述小间隙的值,这里所述的连接环安装在显影筒12d的两轴向端部附近和着色剂层形成区之外,因此,这些连接环在潜影形成区外的区域紧靠着光敏鼓9。
下面说明光敏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0是显示这种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图,并示出一种对显影筒加压的结构。图21A是沿科20的A-A线的剖面图,图21B是沿图20的B-B线的剖面图。
如图20所示,已经有了着色剂层的显影筒12d装在与光敏鼓9相对的位置,它们之间有一小间隙(约200-300μm)。光敏鼓9通过由支承件33把法兰齿轮9c的转轴9f可转动地支承在光敏鼓的一端而可转动地安装在下框架15上,光敏鼓9之另一端也是通过固定在下框架的支承件26的轴承部分26a可转动地安装在下框架上。显影筒12d具有如上所述的连接环件12d1,每个连接环件的外径比显影筒大一个与上述小间隙相当的值,它们装在靠近显影筒的轴两端处着色剂层形成区外,所以,这些连接环件12d1在潜影形成区外的区域靠在光敏鼓9上。
同时,显影筒12d由设置在靠近显影筒的轴两端的连接环12d1与着色剂层形成区之间的套筒轴承12c可转动地支承着,该套筒轴承12c是这样安装在下框架15上,即它们能按图20中的g所示的方向作轻微移动。每个套筒轴承12i有一个向后延伸的凸杆,围绕该凸杆装一个加力弹簧12j,该弹簧之一端抵住下框架15。因此,显影筒12d通过这些加力弹簧总是受偏压向着光敏鼓9。在这种结构中,连接环件12d1总是抵住光敏鼓9,结果,在显影筒12d与光敏鼓9之间总是保持预定的间隙,从而将驱动力传给光敏鼓9的法兰齿轮9c和与该齿轮啮合的显影筒12d的套筒齿轮12k。
套筒齿轮12k也构成显影筒12d的法兰部分。这就是说,按照本实施例,套筒齿轮12k和法兰部分是整体地用树脂材料(例如多炔树脂)制成的。同时,一个金属销12d2(用不锈钢制造)。压配合进入套筒齿轮12k(法兰部分)中部孔,该金属销有一小的直径,其一端可转动地支承在下框架15上。它在显影筒12d之一端起到转轴的作用。按照本实施例,由于套筒齿轮和法兰部分是整体地用树脂制成的,故有可能使显影筒制造方便,并使显筒12d和复印仓B的重量减轻。
下面参考图22说明套筒轴承12i的滑动方向。首先说明显影筒12d的驱动问题。当驱动力从成象设备的动力源(驱动马达54)传到法兰齿轮9c,再从法兰齿轮9c传到套筒轴承12k时,齿轮间的咬合力就指向对一条切线偏离一个压力角(在本实施例中该角度为20°)的方向,所述切线与法兰齿轮9c的啮合节圆和套筒齿轮12k的啮合节圆相接触。因此,咬合力沿着图22中箭头p所指方向(θ≈20°)。在此情况下,如果套筒轴承12i沿着平行于光敏鼓9转动中心和显影筒12d转动中心的连接线的方向滑动,那么,当咬合力p分为一个平行于滑动方向的水平分力ps和一个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垂直分力ph时,平行于滑动方向的水平分力就指向背离光敏鼓9的方向,见图22。因此,对于显影筒12d的传动来说,光敏鼓9与显影筒12d间的距离是容易根据法兰齿轮9c与套筒齿轮12k之间的咬合力来改变的,其结果是显影筒12d上的着色剂的不能适宜地移到光敏鼓9上,使其显影性能变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1A所示,考虑到驱动力从法兰齿轮9c传到套筒齿轮12k,要使套筒轴承12c在传动侧(设置套筒齿轮12k之一侧)的滑动方向与箭头Q所示方向一致。这就是说,在法兰齿轮9c与套筒齿轮12k之间的咬合力p的方向与上述滑动方向之间形成一个ψ角,该角约为90°(在本实施例中为92°)。在这种结构中,平行于滑动方向的水平分为Ps是负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分力Ps起到对显影筒12d稍稍偏压光敏鼓9的作用,在此情况下,显筒12d受到相当于加力弹簧12j的压力a的压力,以保持光敏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正确的显影。
下面谈滑动轴承12i在非传动侧(不装套筒齿轮12k之一侧)的滑动方向。在非传动侧,不像上面所述的传动侧,由于滑动轴承12i不承受传动力(见图21B),其滑动方向就选择为基本上平行于光敏鼓9的中心与显影筒12d的中心的连线。
这样,当显影筒12d被压向光敏鼓9时,通过改变在传动侧推压显影筒12a和在非传动侧推压显影筒12a的压力角就可以经常正确地保持显影筒12d与光敏鼓9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达到正确的显影。
顺便说说,滑动轴承12i在传动侧的滑动方向可能是基本上平行于光敏鼓9中心与显影筒12d中心之连线,像非传动侧的情况那样。这就是说,正如上述实施例所述那样,在传动侧,由于显影筒12d受到法兰齿轮9c与套筒齿轮12k之间的咬合力之分力Ps的作用偏离光敏鼓9,(该分力指向滑动轴承12i的滑动方向),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加力弹簧12j在传动侧的推力可能比非传动侧的推力大一个相当于分力Ps的值。这就是说,如果加力弹簧12j在非传动侧对显影筒12d的推力为P1,那么,加力弹簧12j在传动侧的推力P2有如下关系:P2=P1+Ps,其结果是,显影筒12d总是经受适宜的推力,从而保证显影筒12d与光敏鼓9之间的恒定距离。
(清理机构)
清理机构13用来在光敏鼓9上的色淀图象已被转印装置6传给记录介质4之后清除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着色剂。如图4所示,清理机构13包含:一个与光敏鼓9的表面接触的弹性清理刮片13a,用来除去或刮去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着色剂;一个与光敏鼓9轻轻接触的刮板13b,它置于清理刮片下面,用于承接清除下来的着色剂;和一个废着色剂储器13c,用来收集由刮板13b接收的废着色剂,再者,刮板13b与光敏鼓9表面轻轻接触,用来使留在光敏鼓上的残余着色剂通过,但使由清理刮片13a从光敏鼓9除下的着色剂引导到离开光敏鼓9表面的方向。
下面叙述安装刮板13b的方法。刮板13b用双面胶带13e粘接到废着色剂储器13c的连接面13d。在此情况下,废着色剂储器13c用树脂材料(如:高冲击强度的苯乙烯等)制成,有一个略为不平坦的表面。因此,如图23所示,如果双面胶带13e仅仅粘到固定表面13d上,刮板134b仅仅与胶带13e连接,那么,刮板13b(要与光敏鼓9接触)的自由边恐怕是曲折的(如x所示)。如果出现了这样的刮板曲折边w,刮板13b就不能与光敏鼓9的表面严密接触,也就不能确实接受被清理刮征13a清除下的着色剂。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考虑到,当刮板13b与固定表面连接时,如图24A所示,位于废着色剂储室下部的固定表面13d被拉器20向下拉,使之发生弹性变形,成一曲度,然后,将刮板13b粘到弯曲的固定表面上,其后,固定表面的曲度松驰,对刮板13b的自由边施加张力,从而阻止刮板自由边变成曲折。但是,在近来的小型复印仓B中,由于固定表面13d的尺寸小,若刮板13b粘到弯曲的固定表面13d时,如力24A所示,刮板13b的两下端或拐角13b1将从固定表面13d向下凸出时,如图1剖面图所清楚可见的那样,恐怕记录介质4会受到凸出的刮板13b的妨碍。
而且,若刮板13b连接到弯曲的固定表面13d时,如图24A所示,双面膜带13e将从刮板13b的下端凸出,这样,在此情况下,当刮板通过粘贴工具21抵住双面胶带13e时,双面胶带13e所凸出部分就会粘到粘贴工具21上(见图24B),其结果是,当粘贴工具拿开时,双面胶带13e就从固定表面13d剥落(见图24c),从而造成刮板13连接不良。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A所示,将刮板13b的下端的形状做成基本上与被拉器20弄曲的固定表面13d的弯曲形状相同。这就是说,刮板13b的宽度从两纵向端向中心部分变化,因此,中央部分的宽度大于两纵向端(例如,中心部分宽度约为7.9mm,两端的宽度约为7.4mm)。于是,当刮板13d与固定表面连接时,弯曲的双面胶带13e就不会从刮板13b凸出。另,移去拉器20以使固定表面13b松弛,因而把张力加到刮板13b的上表面,如图25B所示,刮板的下端不会从刮板13b向下凸出,因此可防止上述的在记录介质4和刮板13b之间的干扰和刮板13b的不好的固定。
顺便说说,从工具的可加工性和使用寿命来看,希望刮板13b的下边缘是直的。因此,如图26所示,刮板13b的宽度可以直线变化,使中心部分的宽度比其两端大一个相当于固定表面13d的曲度的量。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固定表面13d受到拉器20的拖拉而弯曲,但是应当明白(见图27),固定表面13d还可能受到推器20a推动着色剂储器隔板13c1(该隔板与固定表面13d整体做出)而弯曲。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刮板固定表面13d在废着色剂储器13c的下部分做成,但是,刮板13b也可能粘到由废着色剂储器13c单独形成的金属板固定表面上,而金属板可以装入废着色剂储器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刮板13b是用聚乙烯对酞酸制成的,其厚度约为38μm,长度约为741.3mm,中心宽度约7.9mm,两端宽度约7.4mm,曲率半径约为14556.7mm。
(上框架和下框架)
下面说明构成复印仓B的外壳的上框架14和下框架15。如图7、8所示,光敏管9、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12d和显影片12e、清理机构13装在下框架15上,而充电辊10、显影装置12的着色剂储器12a和着色剂供给机构是装在上框架14上,见图7和9。
为了把上、下框架14、15装配在一起,四对锁紧棘爪14a与上框架14整体地形成在一起,且它们在上框架的纵向彼此等距离地相隔开。同理,在下框架15也整体地做出与锁紧棘爪14a啮合的锁紧开口15a和锁紧凸台15b。因此,当上、下框架14、15被强行互相靠在一起,使锁紧棘爪14a与对称的锁紧开口15a和锁紧凸台15b相啮合时,上、下框架14、15就互相连接起来。为了保证上、下框架14、15互相连接,在靠近下框架15的两个纵向分别做出锁紧棘爪15c和锁紧开口15d(见图8),而在靠近上框架14的两纵向端,则分别做出锁紧开口14b(与锁紧棘爪15c配合)和锁紧棘爪14c(与锁紧开口15d配合)(见图9)。
当构成复印仓B的各种零件分别装入上、下框架14、15,如上所述,在同一框架(本实施例是F框架15)装入必须相对于光敏鼓9定位的零件(如显影筒12d、且影片12e和清理刮片13a)时,有可能保证每个零件有良好的定位精度,并便于复印仓的装配。而且,如图8所示,在下框架15靠近其一侧边处设置配合凹口15n,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上框架14靠近其一侧边的相邻锁紧棘爪14a之间的中点上设置配合凸销14h(可配入相对应的凹口15n)。
而且,如图8所示,在下框架15靠近其两拐角处设置配合凸销15e,而在下框架15靠近其另两个拐角处则设置配合凹口15f。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上框架14靠近其两拐角处设置配合凹口14d(与对应的配合凸销15e相配),而在上述框架14靠近其两个拐角处则设置配合凸销14e(与对应的配合凹口15f相配合)。因此,当通过使上、下框架的配合凸销14h,14e,15e与它们相对应的配合凹口15n,15f,14d配合在一起而使上、下框架14、15互相连接时,上、下框架14、15可以牢牢地互相连接起来。即使对互相连接的上、下框架14、15施加扭转力,它们也不会分开。
顺便说一下,上述配合凸销和配合凹口的位置是可以变化的,只要互相连接的上、下框架14、15不会被任何外加扭力而拆开就行了。
另外,如图9所示,在上框架14上用转动销钉22a可转动地安装一个保护盖22。它通过安装在转动销钉22a上的扭转圈簧(未示出)偏压向图9中箭头h所示的方向,所以,保护盖22在复印仓B从成象设备A拆去的情况下封密或盖住光敏鼓9(见图4)。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光敏鼓9的设备使它从置于转印辊6对面的F框架15上的开口15g曝光,以便可将色淀影象从光敏鼓9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但是,当复印仓B从成象设备A拆去时,如果光敏鼓9曝露在大气下,就会受到环境光的损坏,而且灰尘等污物也合粘附在光敏鼓上。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在复印仓B从成象设备A拆下时用保护盖22将开口15g盖住,从而防止光敏鼓9受到环境光和灰尘的损害。再说,当复印仓B将入成象设备A时,保护盖22可通过摇摆机构(未示出)而转动,以便将光敏鼓9曝露在开口15g。
而且,正如从图1可清楚看见的,在本实施例中,下框架15的下表面,也起到一种运送记录介质4的导板作用。下框架15的下表面被做成像两块侧导板15h1和一块阶梯式中心导板15h2(图6),该中心导板15h2的纵向长度(即台防间的距离)约为102-120mm(在本实施例中为107mm),略大于台阶宽度(约100mm),而台阶深度选择为约0.8-2mm。采用这种构造,中心导板15h2增加了记录介质4的传送空间,其结果是,即使用较厚的和有弹性的纸例如明信片、名片或信封作为记录介质,这种较厚的纸也不会与下框架15的导引表面相接触,从而防止记录介质跳动。另一方面,如果将一张宽度大于明信片的薄纸(例如普通纸)作为记录介质,那么,由于这种纸(记录介质)是由两个侧导板15h1来导引的,所以就可能运送这种纸而不致浮动。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作为记录介质的运送导板的下框架15的下表面。如图28所示,两侧导板15h1可以相对于切线方向x弯曲一个与光敏鼓9与转动辊6间的间隙N有关的量La(=5-7mm)。由于两侧导板15h1是在下框架15的下表面上形成,设计成可提供下框架15与显影筒12d之间所需要的空间和足以对显影筒供给着色剂所需要的空间,所以这些导板是由能获得最佳显影条件的显影筒12d的位置来确定的。如果两侧导板的下表面接近切线x,那么下框架15的下部厚度就减小,从而引起与复印仓B的强度有关的问题。
另外,清理机构13之下端13f的位置是由构成清理机构13的清理刮片13a、刮板13b等来确定的(下面还要说明),而且,要能提供一个防止与进入的记录介质44相抵触的距离Lb(=3-5mm)。而且,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光敏鼓转动中心的垂直线(图28)与光敏鼓转动中心同转印辊6的转动中心之连接之间的角度β选定为5-20度。
考虑到上述情况,通过仅在中心导板15h2提供深度为Lc(=1-2mm)的凹口或台阶,以便使该导板接近的切线w,就有可能顺利地供入较厚的和有弹性的记录介质4而不降低下框架15的强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较厚的和有弹性的记录介质4是名片、信封等(它们在一般的成象设备的技术说明书的条件下是比明信片要窄),所以,只要有台阶的或有凹槽的中心导板15h2的宽度选定为稍大于明信片的宽度,那么在实施应用中就没有问题。
同时,在记录介质导引区之外,下框架15的外表面设置若干向下凸出的调节凸台15i,每个凸台15i从下框架的导引表面凸出比记录介质4高约1mm。采用这种结构时,即使复印仓B在成象操作中由于某种原因而稍稍降低,那么,由于调节凸台15i靠住成象设备A的壳体16的下导板23(图1),所以也能阻止复印仓B进一步下降。因此,在下导板23与下框架15的下导板表面间保持至少1mm的空间,以便形成记录介质4的运送路线,从而使记录本质4在运送过程中不致跳动。同时,如图1所示,在下框架的下表面上形成一凹口15j,以防止同记数辊15c2相碰,因此,在复印仓装入成象设备A时,由于可靠近记数辊5c2安装,故整个成象设备A的尺寸变小。
(装配复印仓)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复印仓的装配。见图29。用Moltopren橡胶(INOAC公司制造的柔性聚氨脂)制成具有规则形状用来防止着色剂漏泄的着色剂防漏密封垫S也可以不具有规则形状,而是可用另一种方法,即在密封的待连接部位做成凹口并往该凹口浇入液体材料,固化后,变成弹性体,而成为着色剂防漏密封垫。
用销钉24a,24b分别将装显影片12e的显影片支承件12e1和装清理刮片13a的刮片支承件13a1装到下框架15上。按照本实施例,如图29的点划线所示,显影片和刮片支承件12e1、13a1是基本上互相平行的,所以销钉24a、24b可从同一方向推入。因此,当大量生产复印仓时,可用自动装置将显影片12e和清理刮片13a用销钉连续地连接。同时,提供一个可使用螺丝刀的空间就能够改善显影片12e和清理刮片13e的装配能力,而且通过对准从模型取去外壳的方向可简化模型的形状,从而降低成本。
另外,显影片12e和清理刮片13a可以不用销钉(螺钉)连接,而用胶24c,24d连接在下框架15上,见图30。而且,在这情况下,如果可从同一方向上胶,就可用一种自动装置自动而连续地进行显影片12e和清理刮片13a的连接。
当显影片12e和清理刮片13a按上述方法连接好后,就可将显影筒12d装在下框架15上,然后将光敏鼓9装在下框架15上,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在光敏鼓9的纵长成象区C之外(见图30)将导向件25a、25b连接到显影片支承件12e1和清理刮片支承件13a1的表面(与光敏鼓9相对)。(附带提一下,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25a,25b是同下框架15整体形成的)。导向件25a与25b之间距离大于光敏鼓9的外径D。因此,在各种零件如显影片12e、清理刮片13a等装好在下框架15之后,如图31所示,光敏鼓9就可最后装入下框架15,并通过导向件25,25b导引着光敏鼓的两纵向端(成象区之外)。这就是说,光敏鼓9装到下框架15时,要稍稍弯曲清理刮片13a和/或稍稍推后和转动显影筒12d。
如果先把乐敏鼓9安装到下框架15然后再将显影片12e和清理刮片13a等装到下框架15,恐怕会在安装后者时损坏光敏鼓9的表面。而且,在装配操作中,要检查显影片12e和清理刮刀13a的连接位置及测量显影片和清理刮片与光敏鼓之间的接触压力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另外,为了防止由于初始片件12e、13(在着色剂的情况下)与光敏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紧密接触而增大扭矩和/或片件上弯,在片件12e、13a装入下框架15之前,要加润滑剂,这种润滑剂可能在安装片件之过程中从片件滴落。但是,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光敏鼓9是最后装入下框架15的,所以就可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和问题。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有可能在显影装置12和清理机构13安装到下框架的情况下检查它们的安装位置,并可防止光敏鼓的成象区在装配过程中被损坏或擦伤。而且,由于有可能在显影装置12和清理机构13安装到下框架15的条件下对上述片件12e、13a加润滑剂,故可防止滑润剂下滴,从而防止由于显影片12e和显影筒12d之间和清理刮片13a与光敏鼓9之间的紧密接触而增大扭矩和/或发生片件上弯。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25a、25b与下框架15整体地形成,但是如图33所示,凸块12e2、13a2则可在片支承件12e1、13a1上整体形成,或其他的导向件可在片支承件的两纵向端区、光敏鼓9的成象区外连接到片支承件12e、13a上,因此,在光敏鼓9安装过程中由上述凸块12e2、13a2或其他导向件来导引。
在显影筒12d、显影片12e、清理刮片13a和光敏鼓9装入下框架15(如上所述)后,再装入支承件26(见图34立体图和图35剖面图),以便可转动地支承光敏鼓9之一端和显影筒12d的一端。所述支承件26用耐磨材料如:聚醛树脂制成,它包含一个套在光敏鼓9上的支承部分26a,一个套在显影筒12d的外表面上的套筒支承部分26b,和一个套在D形磁铁12c的一端的D形孔部分26c。另外,套筒支承部分26b可套在支承显影筒12d的外表面的套筒轴承12i的外表面上,或者装到套在滑动的轴承12i外表面的下框架15的滑动表面15Q之间。
因此,当鼓支承部分26a套在光敏鼓9之一端,磁铁12c之端部插入D形孔部分26c,显影筒12d插入套筒支承部分26b,支承件26配入下框架15之侧面并沿光敏鼓之纵向滑动时,光敏鼓9和显影筒12d就被可转动地支承起来。附带说说,如图34所示,接地触片18a与支承件26相连接,当支承件26装入下框架26之侧面时,接地触片18a则与光敏鼓9之铝制鼓芯9a接触(见图10)。而且,显影偏压触片18b也与支承件26连接,当支承件26与显影筒12d连接时,偏压触片18b就同与显影筒12d内表面接触的导体18d接触。
这样,通过采用单个支承件26可转动地支承光敏鼓9和显影筒12d就有可能改善零件9、12d的定位精确性,并减少零件数目,从而简化装配操作、降低成本。而且,由于光敏鼓9的定位和显影筒12d、磁铁12c的定位可以用单个零件进行,故有可能确定光敏鼓9和磁铁12c之间的高精度的位置关系,其结果是,有可能使对光敏鼓9表面的磁力保持恒定,从而得优质影象。另外,由于使光敏鼓9接地的接地触片18b是同支承件26连接的,故可有效地达到各零件排列紧凑,从而有效地缩小复印仓B的尺寸。
另外,在将复印仓B装入成象设备A内时,由于在支承件26上提供了供复印仓在成象设备A内定位的支承部位,故能够精确地达到复印仓B在成象设备中的定位,而且,如图5和6所示,在支承件26上也形成一向外凸出的U开凸台26d即鼓轴部分26d(图20),当复印仓装入成象设备A之壳体16内时,鼓轴部分26d由一个轴支承座34支承,这一点下面还要说明。由此可见,当复印仓B装入壳体16内时,由于通过直接支承光敏鼓9的支承件26来使复印仓B定位,所以,无论其他零件的制造和/或装配误差如何,光敏鼓9都能精确地定位。
而且,如图35所示,磁铁12c之另一端座落在套筒齿轮12k上形成的内穴里,而磁铁12c的外径选择为稍小于该内穴的内径,因此,在套筒齿轮12k上,磁铁12c被支承在其空穴内而带有一定间隙,并由于其本身重量的作用而处于空穴内的下位置,或者由于磁铁12c的胶力作用而被偏压向磁性金属制造的显影片支承件12e1,这里所述的磁性金属是例如ZINKOTE(一种由shin    Nippon钢公司制造的镀锌钢板)。这样,由于套筒齿轮12k与磁铁12c互相连接带有一定间隙,所以磁铁与转动着的套筒齿轮12k之间的摩擦扭矩可以减小,从而也减小对于复印仓的扭矩。
另一方面,如图31所示,充电辊10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框架14内,而光闸件11b、保护盖22、和着色剂供给机构12b也与上框架14连接。将着色剂从着色剂储器12a供给到显影筒12d的开口12a1用带有撕条27的盖膜28(图36)盖住。而且,盖件12f固定在上框架14,其后,通过料口12a3将着色加入着色剂储器12a,然后用盖件12a2盖紧供料口12a3,从而关闭了着色剂储器12a。
见图36。粘在开口12a1周围的盖膜28的撕条27从开口12a1的一纵向端(图36之右端)延伸到其另一纵向端,并在此拐弯,又继续沿着在上框架14上形成的夹片14f延伸,并由此向外凸出。
下面通过采用上述的锁紧棘爪和锁紧开口或凹口把上、下框架14、15互相连接来装配复印仓B。如图37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撕条27暴露在上框架14的夹片14f与下框架15的夹片15k之间。因此,当一个新的复印仓B启用时,操作者可拉住暴露在夹片14f与15k之间的撕条27的伸出部分将该撕条27从盖膜28剥下来,以便敞开开口12a1,从而可使着色剂储器12a的着色剂移向显影筒12d,据此,复印仓B就安装在成象设备A内了。
如上所述,通过在上、下框架14、15的夹片14f、15k之间露出的撕条27,很容易在装配上、下框架14、15时从复印仓B将撕条27剥去。在复印仓B装入成象设备A时,要用到夹片14f、15k。因此,如果操作者在将复印仓装入成象设备之前忘记剥去撕条27,那么,由于他在安装复印仓时一定要抓住夹片,所以他就会知道还有未剥去的撕条27。而且,由于撕条27的颜色与框架14,15明显不同(例如,若框架是黑色,撕条27就用白色或黄色),所以,操作时就会更引起注意,从而减少漏剥撕条27的情况。
而且,例如,如果在上框架14的夹片14f上设置一个临时夹持撕条27的U形导肋,就有可能在上下框架14、15互相连接过程中在预定的位置确实而容易露出撕条27,附带说一下,当通过上下框架14、15互相连接来装配复印仓B时,由于承受记数辊SC2的凹口15j是做在下框架15的外表面,如图38所示,故操作者可以通过插入他的手指到凹口15j而确实抓住复印仓B。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复印仓B上设有防滑肋14i,因此,操作者可通过他的手指钩住防滑肋14i而容易抓住复印仓B。而且,由于在复印仓B的下框架15上设有承受记数辊5c2的凹口(阻止两者接触),故有可能减小成象设备的尺寸。
再者,如图6所示,由于凹口15j是沿着和靠近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上下框架14、15就是通过它们互相连接的)设置的,所以,当操作者用手指钩住凹口15j来抓取复印仓陧,他的抓取力是向锁紧方向加的,所以一定能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互相锁紧。
下面结合附图39A来说明复印仓B的装配和装运流水线。如图所示,各种零件先装入下框架15,然后,检查装入各种零件的下框架15,(例如,检查光敏鼓9与显影筒12d的位置关系)。然后,将该上框架15与装入了各种零件如充电辊10的上框架14互相连接,从而构成了复印仓B。其后,对复印仓B进行总检验,然后装箱。所以,复印仓B的装配和装运流水线是很简单的。
(复印仓的安装)
下面说明将复印仓B安装到成象设备A中的方法。
如图40所示,在成象设备A的可开、闭的盖子19上设置有一个带有与复印仓B的轮廓相匹配的装配窗29a的承载件29。复印仓B通过夹紧夹片部分14f、15k的办法穿过装配窗29a插入到成象设备里。与此同时,复印仓B上形成的导轨31盖子19上形成的导槽(未给示号)引导,并且复印仓的下部分自由端上带有一个钩子的导板32引导。
如图40所示,在复印仓B上带有一防止错配的凸台30,而且在装配窗29a上带有一接纳凸台30的凹槽29b。如图40和41所示,凸台30的形状和位置根据复印仓所含的具有适应特定成象设备A所需的显影敏感性的着色剂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每种复印仓都不同),因此,即使是想将含有不同显影敏感性的着色剂的复印仓装入到特定的成象设备中,由于凸台30不能与该成象设备的装配窗29a相匹配,它也无法安装入该成象设备中。因此可防止复印仓B装错,从而避免了因着色剂显影敏感性的不同而造成的影象模糊。而且也可防止装错含不同种类的光敏鼓以及不同显影敏感性的复印仓。而且,由于凹槽29b和凸台30都位于要安装复印仓的这一边,因此,如果操作者要将错误的复印仓装入成象设备时,他也可很容易的看到凸台30被装配构件29所挡住,从而有可能避免在一般的情况下操作者强力将复印仓推入成象设备中而损伤复印仓B和/或成象设备A的情况。
在复印仓B插入到可开、闭的盖子19中的装配窗29a后,从上、下框架14、15的一侧伸出来的光敏鼓9的转轴9f由轴承46ba支到轴支承件33(图40)上,而从上、下框架14、15的一侧伸出来的显影筒12d则通过滑动轴承46b和轴承46c支承在轴支承件33上(见图35)。另一方面,固定到光敏鼓9的另一端上的支承件26的鼓轴部分26d(图35)则支在图42扣中所示的轴支承件34上。
在这种情况下便可将保护盖22转动至露出光敏鼓9而使光敏鼓9与成象设备A的转印辊6相接触。此外,在复印仓B上设置有与光敏鼓9相接触的光敏鼓接地触片18a、与显影筒12d相接触的显影偏压片18b和一充电辊10相接触的充电偏压触片18c,并使这些触片从下框架15的下表面凸了来,而且使触片18a、18b和18c在加力状态下分别与光敏鼓接地触销35a、显影偏压触销35b和充电偏压触销35c相接触(图42)。
如图42所示,这些触销35a、35b、35c的位置是:光敏鼓接地触销35a和充电偏压触销35c位于转印辊6之后(按记录介质供给方向看),而显影偏压触销35b则位于转印辊6之前(按记录介质供给方向看)。因此,如图43所示,设置在复印仓V上的触片18a、18、18c的位置同样是光敏鼓接地触片18a和充电偏压触片18c位于光敏鼓9之后(按记录介质供给方向看)而显影偏压触片18b则位于光敏鼓9的前面(按记录介质供给方向看)。
下面参考图51说明复印仓B的电触片的位置。图51是表示光敏鼓9和电触片18a、18b、18c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平面图。
如图51所示,触片18a、18b、18c位于光敏鼓9上与沿光敏鼓纵向安有法兰齿轮9c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上。显影偏压触片18b位于光敏鼓的一侧(即设置有显影装置的一侧),而光敏鼓接地触片18a和充电偏压触片18c则位于光敏鼓的另一侧(则设置有清理机构13的一侧)光敏鼓接地触片18a和充电偏压触片18c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此外,显影偏压触片18b的位置比光敏鼓接地触片18c和充电偏压触片18c的位置沿光敏鼓9的纵向稍为靠外一点。光敏鼓接地触片18a、显影偏压触片18b和充电偏压触片18c与光敏鼓9的外圆周逐级隔开(即触片18a与光敏鼓间的距离最小,而触片18c与光敏鼓间的距离最大)。而且显影偏压触片18b的面积比光敏鼓接地触片18a和充电偏压触片18c大。此外,显影偏压触片18b、光敏鼓接地触片18a和充电偏压片18c的位置比光敏鼓接地触片18a的臂状部分18a3与光敏鼓9的内表面相接触的位置沿光敏鼓9的纵向靠外一些。
如上所述,通过将复印仓(它可安装在成象设备内)和成象设备间的电接触件安装在位于或邻近于复印仓的侧面处,可以提高复印仓的触片和成象设备的触销间的定位精度,从而防止电接触不良,而通过将接触件安排在复印仓的非驱动侧上,可以使成象设备的触销的形状简单且尺寸小。
此外,由于复印仓的接触件是位于复印仓框架轮廓之内,因此可以防止外来物质粘附到接触件上,从而防止了接触件的腐蚀,并且可防止外力造成接触件的变形。而且,由于显影偏压触片18b位于显影装置的一侧,而光敏鼓接地触片18a和充电偏压触片18c位于清理机构13的一侧,故复印仓中电极的布置可简单化,从而使复印仓的尺寸变小。
现在,将上述实施例中各种零件的尺寸列于下面。但是应该提醒的是,这些尺寸仅仅是作为例子而已,本发明并不限制于这些例子。
(1)光敏鼓9和光敏鼓接地触片18a间的距离(X1)约等于6.0mm,
(2)光敏鼓9和充电偏压触片18c间的距离(X2)约等于18.9mm;
(3)光敏鼓9和显影偏压触片18b间的距离(X2)约等于13.5mm;
(4)充电偏压触片18c的宽度(Y1)约等于4.9mm;
(5)充电偏压触片18c的长度(Y2)约等于6.5mm;
(6)光敏鼓接地触片18a的宽度(Y3)约等于5.2mm;
(7)光敏鼓接地触片18a的长度(Y4)约等于5.0mm;
(8)显影偏压触片18b的宽度(Y5)约等于7.2mm;
(9)显影偏压触片18b的长度(Y6)约等于8.0mm;
(10)法兰齿轮9c的直径(Z1)约等于28.6mm;
(11)齿轮9i的直径(Z2)约等于26.1mm;
(12)法兰齿轮9c的宽度(Z3)约等于6.7mm;
(13)齿轮9i的宽度(Z4)约等于4.3mm;
(14)法兰齿轮9c的齿数为33;
(15)齿轮9i的齿数为30。
下面说明齿轮9c和9i。齿轮9c、9i带有螺旋齿。当驱动力从成象设备传递到法兰齿轮9c时,安装在下框架15上的光敏鼓9随着它的运动而承受一种使它移向法兰齿轮9c的推力,从而使光敏鼓9定位在下框架15的一侧上。
齿轮9c用于采用含磁性着色剂的复印仓来形成黑色影象时,当黑色成象仓安入成象设备内时,齿轮9c与成象设备的一个齿轮相啮合以便接受驱动力来转动光敏鼓9,同时它又与显影筒12d的一个齿轮相啮合以转动显影筒12d。齿轮9i与连接到成象设备的转印辊6上的一个齿轮相啮合以转动转印辊6。在这种情况下,转动载荷几乎没有作用在转印辊6上。
齿轮9i用于采用含非磁性的着色剂有彩色成象仓时,当彩色成象仓安装入成象设备时,齿轮9c与成象设备的齿轮相啮合的以便接受驱动力来转动光敏鼓9。另一方面,齿轮9i与连接到成象设置中的转印辊6上的齿轮相啮合,以转动转印辊、并且与含非磁性着色剂的显影筒12d的齿轮相啮合而转动显影筒。法兰齿轮9c的直径和宽度比齿轮9i大,且齿数也比它多,因此,当有较大的载荷加到9c上时,它能够承受该驱动力而更可靠地转动光敏鼓9,并且它能够将一较大的驱动力传递结合磁性着色剂的显影筒10d而更可靠地转动显影筒。
如图43所示,每个触销34a-35c以可在支盖中移动、但不能脱离支盖的方式夹持在相应的支盖36上。每一个触销35a-35c各通过相应的导电压簧38与固定支盖36的电基板37的上的印刷电路保持电连接。与触销35c毗邻相接的充电偏压触片18c在邻近可开、闭的上盖19的枢轴19b处呈弧形弯曲状,因此,当安装在复印仓13上的可开、闭的上盖19按图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绕枢轴19b转动到盖子附近时,最接近枢轴19b(即行程最小)的充电偏压触片18c能够有效地与触销35c相接触。
(定位)
为复印仓B安装好且可开、闭的盖子19盖上时,位置便固定了,即光敏鼓9与透镜组件1c间的距离和光敏鼓9与原件玻璃支板1a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这种定位方法将在下文中说明。
如图8所示,在固定光敏鼓9的下框架15的纵向两端附近形成了定位凸台15m。如图5所示,当上、下框架14、15互相连接时,这些凸台15m向上伸入到上框架14中的孔14g内。
此外,如图44所示,含有透镜组1c2、用来阅读原件2的透镜组件1c通过轴销1c3固定在可开、闭的上盖19(复印仓B安装在盖子19上)上以便绕枢轴销作轻微的转动,并由加压弹簧39对其施加向下的偏压(图44)。因此,当复印仓B安装在上盖19上、并且关闭上盖19时,透镜组件1c的下表面与复印仓B的定位凸台15m相邻接,如图44所示。结果,当复印仓B安装入成象设备A后,透镜组件1c中的透镜组1c2与安装在下框架15上的光敏鼓9间的距离被精确固定,从而使从原件2上光学阅读出的光影象能够通过透镜组1c2而射照射到光敏鼓9上。
此外,如图45所示,在透镜组件1c上设置了定位塞40,它可以穿过上盖19c中的孔19c而稍稍伸出上盖19之外。如图46所示,定位块40稍为凸出在原件阅读缝Z纵向两侧之外(图1和46),因此,如上所述,当复印仓B安装到上盖19上并且盖上上盖19然后开始复印时,由于透镜组件1c的下表面与定位凸台15m相邻接,原件玻璃支板1a便落在定位塞40上且左、右移动。结果,放在原件玻璃支板1a上的原件2与安装在下框架15上的光敏鼓9间的距离便永远保持恒定,因此,从原件2上反射出来的光便准确地照射到光敏鼓9上。而且,由于记录在原件上的信息能够准确地用光学方法阅读且能够准确地曝光给光敏鼓9,故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影象。
(驱动力的传递)
下面说明驱动力是如何传到安装在成象设备A中的复印仓B里的光敏鼓9上的。
如上所述,在复印仓B安装入成象设备A后,光敏鼓9的转动轴9f支承在成象设备A中的轴支承件33上。如图47所示,轴支承件33含有一个支承光敏鼓转轴9f用的支承部分33a和一个支承显影筒10d的转轴12d2用的斜撑部分33b。在支承部分33a上带有一个具有预定突出量LD(在所示实施例中为1.8mm)的重叠部分33c,因此可防止光敏鼓的转轴9f向上浮动。显影筒的转轴12d2向下跌落。而且,在可开、闭的盖子19关闭时,从复印仓B的上框架14凸出来的下框架15的定位凸台15p与可开、闭的盖子19的相邻部件19c相邻接。
因此,当驱动力通过与法兰齿轮相啮合的成象设备的驱动齿轮41传递到光敏鼓9的法兰齿轮9c上时,复印仓B承受了一个趋向于按图47中箭头i所示方向使复印仓B绕光敏鼓的转轴9f转动的反作用力。但是,由于显影筒的转轴12d2与斜撑部分33b相邻接,并且凸入上框架14的下框架15的定位凸台15p紧靠在上盖的相邻部分19c,故防止了复印仓B的转动。
如上述,虽然下框架15的下表面起到了对记录介质4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下框架是通过将它紧靠在成象设备的机壳上面定位(如上述),故光敏鼓9、转印辊6和记录介质4的导向部位15h1、15h2间的定位关系可保持高度精确并且影象的转印十分精确。
在驱动力的传递过程中,显影筒12d不仅由于作用在复印仓B的转动反作用力、而且由于驱动力从法兰齿轮9c传到显影筒齿轮12j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向下加偏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显影筒的转轴12d2没有紧靠在斜撑部位33b上,则在复印过程中显影筒12d将总是被向下加偏压。结果,可能使显影筒12d向下位移和/或使安装显影筒12d的下框架15发生变形。但是,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显影筒的转轴12d2永远紧靠在斜撑部位33b上,故不会出现上述的麻烦。
如图20所示,显影套筒12d由弹簧12j通过显影筒弹簧12i加偏压而压紧光敏鼓9。在这种情况下,图48的结构可以用来帮助显影筒轴承12i的滑动。这就是说,支持显影筒的转轴12d2的轴承12m按照下面的方法支承在轴承座12n上:即轴承12m能够沿轴承座中形成的槽12n1而滑动。如图49所示,采用这种结构,轴承座12n与轴支承件33的斜撑部分相邻接并由它支承。在这种状态下,轴承12m能够按箭头所示的光向沿槽12n1滑动。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斜撑部分33b的倾斜角θ(图47)的值约40°。
而且,显影筒12d可以不由显影筒转轴所支持。例如,如图52A和52B所示,它可以两端支承在显影筒轴承52上,显影筒轴承52的下端则支承在下框架15上,而下框架15又依次支承在成象设备上形成的接受部分53上。
而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敏鼓9的法兰齿轮9c与驱动相啮合,以便将驱动力传递给法兰齿轮,传递方法如下:如图47所示,法兰齿轮9c的旋转中心和驱动齿轮41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与通过法兰齿轮9c的旋转中心的垂线反时针偏离一个小角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约为1°),驱动力从驱动齿轮41传到法兰齿轮9c的方向F向上。虽然一般说来,通过将角度α调到20°或更多,便可产生一个向下的力来防止复印仓上浮,但是,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角度α选择为1°左右。
由于将上述的角度α调节到1°,故在可开、闭的上盖19按箭头j的方向打开以便取出复印B时,法兰齿轮9c不会被驱动齿轮41锁紧,能够光滑地从驱动齿轮41上卸下来。而且,当驱动力的传递方向如上所述是向上时,光敏鼓的转动轴9f向上推,因此,趋向于从光敏鼓的支撑部分33a上脱开。但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支持部分33a上形成了重叠部分33a光敏鼓的转轴9f不会从光敏鼓的支撑部分33a上脱开。
(复印仓的回收)
带有上述结构的复印仓可以再循环使用。这就是说,用完后的复印仓可从市场上收集起来,并用它的零件装成新的复印仓。下面说明这种回收方法。过去,用完的复印仓一般是间置起来或扔掉。但是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着色剂储室中的着色剂用完之后,可将复印仓B收集起来,以保护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然后,将收集起来的复印仓拆成上、下框架并依次清洗干净,而后将重复使用的零件和新零件装到上、下框架中各自的位置上,再将新的着色剂放入着色剂储室12a中。用这种方法,便可得到一个新的复印仓。
更具体地说,通过拆开连接上、下框架14、15的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间,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凸台15b间、锁紧棘爪14c和锁紧开口15d间以及锁紧棘爪15c和锁紧开口14b间的连接,便可很容易地将上、下框架14、15互相拆开来。这种拆卸操作十分简单,例如,可将用完的复印仓B放在拆卸工具42上,用推杆42a推开锁紧棘爪14a,如图50所示。即使不用拆卸工具,也可通过推开锁紧棘爪14a、14c、15c的办法而拆开复印仓B。
当上、下框架14、15用上述的办法拆开后(图8和9),用空气流吹洗框架,除掉粘在或留在复印仓中的着色剂。此时,由于光敏鼓9和显影筒12d和/或清理机构13直接与着色剂相接触,故有较多的废着色剂粘在它们的上面;而废着色剂不会或几乎不会粘到充电辊上,因为它不与着色剂直接接触。因此,充电辊10比光敏辊9、显影筒12d等更易清洗。为此,在所述的实施例中,由于充电辊是安装在上框架14上,不像光敏鼓9、显影筒12d和清理机构13一样安装在下框架上,故上框架14与下框架15分开后,比较容易清洗。
在拆开和清洗生产线上(如图39B所示),首先,按上述办法将、下框架14,15彼此分开。然后分别卸下上框架14和下框架15并清洗它们。而后,对于上框架14,从其上面卸下充电辊10并清洗它,而对于下框架15,则从其上面卸下光敏鼓9、显影筒12d、显影刮片12e、清理刮片13a等并清洗它们。因此,拆卸和清洗工作十分简单。
在着色剂清洗完毕后,如图9所示,重新用新的盖膜28密封开口12a1,并通过着色剂储器12a的内表面上形成的着色剂充入口12a3将新的着色剂加入到着色剂储室12a3中,然后用盖子12a2盖住充入口12a3。而后再通过连接好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凸台15b、锁紧棘爪14c和锁紧开口15d以及锁紧棘爪15c和锁紧开口14b再将上框架14和下框架15连接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有用的复印仓B。
顺便说一下,在连接上、下框架14、15时,虽然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开口15a、锁紧棘爪14a和锁紧凸台15b等已经锁紧,为了防止同一个复印仓由于频繁地反复使用而使锁紧棘爪和锁紧口之间的锁紧力变弱,因此,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框架上邻近四个角的地方设置了螺孔。这就是说,在上框架上的装配凹槽14d和装配凸台14e(图8)和下框架15上的装配凸台15e(与凹槽14d相匹配)和装配凹槽15f(与凸台14e相匹配)分别设置了螺孔。这样,即使由于锁紧棘爪的锁紧力变弱,在上、下框架14、15互连接以及装配凸台与装配凹槽互相配合后,再通过将螺钉旋入相匹配的螺孔中而将上、下框架14、15紧紧地互相连接在一起。
成象操作
下面说明安装在复印仓B的成象设备A的成象操作。
首先,将原件2放到图1所示的原件玻璃支板1a上,然后,压下复制按钮A3,光源1c1亮,原件玻璃支板1a在成象设备上向图1的左、右方向来回移动以光学地阅读记录在原件上的信息。另一方面,供纸辊5a和一对记数辊4c1、5c2转动。按照阅读原件的记数将记录介质4送到成象区里。光敏鼓9向图1所示方向d、按两个记数辊5c1、5c2对供纸次数的记数转动,并由充电装置10对其均匀充电。然后,由阅读装置1阅读的光图象通过曝光装置11对光敏鼓9的照明而在光敏鼓9上形成潜象。
在形成潜象的同时,复印仓B的显影装置12动作、带动着色剂供给机构12b,使着色剂储存器12a中的着色剂供应到显影筒12d中,并在旋转的显影筒12d上形成一着色剂层。然后,通过对显影筒12d施加一与光敏鼓9电荷极性和电位均相同的电压而使光敏鼓9上的潜象显影而形成色淀影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加到显影筒12d上的电压为约1.2KVVpp、1590Hz(方形波)。记录介质4被送到光敏鼓9和转印辊6之间。通过对转印辊6施加一极性与着色剂相反的电压,便可使光敏鼓9上的色淀影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印辊6由体积电阻约为109Ωcm的泡沫EPDM(三元乙丙橡胶)制成,外径约20mm,加到转印辊的转换电压为-3.5KV。
在色淀影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之后,光敏鼓9继续向方向d转动。与此同时,由清理刮片13a将光敏鼓9上的剩余着色剂刮掉,刮下来的着色剂通过刮板13b收集到废着色剂储室13c中。另一方面,已转印有色淀影象的记录介质4由传送带5d送到定影装置7中,在这里由热和压力将色淀影象永远地固定在记录介质4上。然后由一对出纸辊5f1、5f2将记录介质送出。用这种办法,原件中的信息便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上。
下面说明其它的实施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显影刮片12e和清理刮片13a是由销子24a、24b固定到框架上的,但是,如图53所示,显影刮片12e和清理刮片13a固定到下框架15上的方法是:将显影刮片12e和清理刮片13a纵向两端上形成的定位凸台43a、43b强迫插入到成象设备的机壳16上形成的定位槽44a、44b中,接纳用来固定刮片12e、13a的销子的销孔45位于成象设备的机壳16上、定位凸台43a、43b的附近处(附带说一下,也可用半穿孔或环形套代替定位凸台43a、43b)。
采用这种结构,当刮片12e、13a和下框架之间的固定连接件由于复印仓B的反复回收而松动时,刮片12e、13a能够由销子牢固地固定在下框架上。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虽然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光敏鼓9的外径D小于光敏鼓导向件25a、25b间的距离L,故可允许光敏鼓9在最后固定到下框架15上(如图54所示),但是,若要半光敏鼓9固定到上框架14上时,也可将光敏鼓9的外径D做成小于光敏鼓导向件25a、25b间的距离L,这样,光敏鼓9便能够在最后固定到上框架上,因此便能像第一实施例一样,防止光敏鼓9的表面受到损伤。顺便说一下,在图54中,与第一实施例功能相同的零部件标以同样的标号。而且,上、下框架14、15由互锁的锁紧凸台47a和锁紧孔47b互相连接起来,并由销子48将它们固定紧。
此外,如图3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光敏鼓9和显影筒12d由支承件26支承,在光敏鼓9的一端上设置有法兰齿轮9c而转印辊齿轮49则位于光敏鼓的另一端,采用了如图55所示的结构。顺便说明一下在图55中,与第一实施例功能相同的零件也标以同样的标号。
具体地说,在图55中,法兰齿轮9c和转换印辊齿轮49由粘结剂、紧配合或类似方法分别固定在光敏鼓9的两端上,光敏鼓9的定位决于由支座26的支承部位33a可转动地支承着的转印辊齿轮49的中心法兰49a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光敏鼓9接地,将光敏鼓的带有中心L形接触部件的接地板50固定到光敏鼓的内表面上,并与其相接触,并且,穿过转印辊齿轮49的中心孔的光敏8鼓接地轴51总是保持与光敏鼓的地板50相接触。光敏鼓接地轴51由导电金属例如不锈钢制成,光敏鼓接地板50也由导电金属例如磷青铜、不锈钢等制成。当复印仓B安装在成象设备A内时,光敏鼓接地轴51的头部51a支承在支承件26上,因此,光敏鼓接地轴51的头部51a与成象设备的光敏鼓接地触销相接触,从而使光敏鼓接地。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光敏鼓9和显影筒12d间的位置精确度由于采用单一的支承件26而有所提高。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复印仓B不仅可用来形成单色影象(如上述),而且通过配备一组显影装置12,还可形成多色影象(两色影象、三色影象或全色影象)。另外,显影的方法可以是已知的双组元磁刷显影法、淋液显影法、接触显影法或云雾显影法。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是称之为接触充电型的,但是,其它的普通充电技术也可应用,例如用钨丝做成三个壁,在三个壁上设置由铝制成的金属屏蔽,再将对钨丝加高压而产生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转移到光敏鼓9的表面上而使光敏鼓9的表面形成均匀的电荷。
顺利提一下,接触充电机构例如可以是片状(充电片)、衬套状、块状、棒状或丝状的,也可以是上述的辊子状的。而且,除掉光敏鼓9上的剩余着色剂的清理机构可以是软毛刷或电磁刷以及刮片。
复印仓B含有一个载象元件(例如一个静电复印仓光敏件)和至少一个复印装置。因此,与上述结构一样,复印仓与放在它里面的载象元件和充电装置合成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活动地安装到成象设备里面;或者与放在它里面的载象元件和显影装置合成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活动地安装到成象设备里;或者与放在它里的载象元件和清理机构合成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活动地安装在成象设备里;或者与放在它里面的载象元件和两个或多个复印装置合成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活动地安装在成象设备里。这就是说,复印仓可以与它里面的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或清理机构以及静电复印的光敏元件合成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活动地安装在成象设备里;或者与它里面的至少一个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理机构以及静电复印的光敏元件合成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活动地安装在成象设备里;或者与它里面的显影装置和静电复印的光敏元件合成整体、作为一个组件活动地安装在成象设备里。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成象设备指的是静电复印机,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复印机,它可以用于其它的各种成象设备,例如激光印刷机、传真机、文字处理装置等。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的驱动力是如何传递到光敏鼓9上的。如图56所示,驱动力通过齿轮系G1-G5从固定在成象设备的机壳16上的驱动马达54传到驱动齿轮G6上,再由驱动齿轮G6传到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法兰齿轮9c上而转动光敏鼓9。此外,驱动马达54的驱动力还从齿轮G4传到齿轮系G7-G11而转动供纸辊5a。而且驱动马达54的驱动力还通过齿轮G12、G13从齿轮G1传到定影装置7的驱辊7a上。
此外,如图57、58所示,法兰齿轮(第一齿轮)9c和齿轮(第二齿轮)9i是整体成形的,齿轮9c、9i有一部分从下框架15上形成的开口15g中露出。当复印仓B安装到成象设备A中时,如图59所示,驱动齿轮G6与光敏鼓9的法兰齿轮9c相啮合,并且,与齿轮9c成整体的齿轮9i与转印辊6的齿轮55相啮合。附带说一下,在图59中,成象设备的零件用实线表示,而复印仓的零件用虚线表示。
齿轮9c的齿数与齿轮9i不同,因此,当使用含磁性着色剂的黑色成象仓时,显影筒12d的转速与使用含非磁性着色剂的彩色成象仓时的显影筒的转速不同。也就是说,当将含磁性着色剂的黑色成象仓安装到成象设备中时(如图60A所示),法兰齿轮9c与显影筒12d的套筒齿轮12k相啮合,而当将含非磁性着色剂的彩色成象仓安装到成象设备中时(如图60B所示),齿轮9i则与显影筒12d的套筒齿轮12k相啮合而转动显影筒。
如上述,由于齿轮9c的直径和宽度都比齿轮9i大,并且齿数也比9i多,因此,即使对齿轮9c施加较大的载荷,齿轮9c也肯定能承受驱动力而可靠地转动光敏鼓9并将较大的驱动力传递给含磁性着色剂的显影筒12d,从而可靠地转动显影筒12d。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图23-2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刮板或称汲板和清理机构。
刮板的固定方法如图61和62所示。
首先参见图61,将由树脂材料(例如高冲击强度的聚苯烯或类似材料)制成的清理容器61的固定表面62弯成弯曲状,使其固定表面的下表面63向下凸出。然后用粘接剂将刮板64粘到弯曲的固定表面62上。在粘接剂干燥后,放开固定表面62的曲率,因此便有一向外的拉力作用在刮板64的自由边64a上。
通过按照这种方法粘住刮板,便可避免刮板出现如图63所示的波纹状X。
图64和65示出了按照另一种实施例的粘接刮板的,上隔板65将清理容器分成若干个部分,隔板65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不仅可防止着色剂的偏移,而且还增加了清理机构的刚度。但是,在这一实施中,如果固定表面的刚度太大时,恐怕固定表面上会出现不光滑的弯曲从而使刮板中产生不良的拉伸部位Y。
下面将说明一个较好的实施例,其中,清理机构可获得足够的刚度且刮板的固定表面能够光滑地被弯曲。图66是含有一个与其形成整体的清理机构并且活动地安装在成象设备内的复印仓的垂直剖面图。
复印仓66带有一个盒式容器66a,其内设置有光敏鼓(载象文件)67和位于光敏鼓周围的复印装置(即一个清理机构68、一个显影装置69和一个一次充电装置70),并且盒式容器可以活动地支承在成象设备的机壳内。当光敏鼓67和显影装置69的使用寿命到期或者显影装置69中的着色剂(显影剂)用完时,则将整个的复印仓换成新的,因此有利于维修。顺便提一下,标号71表示一个保护盖,当从成象设备中拆下复印仓时,它闭合而保护光敏鼓67。
清理机构68由一个含有一个用来除掉光敏鼓67上的剩余着色剂的清理片72、一个防止清理下来的着色剂漏到外面去的刮板64或类似零件和一个收集清理下来的着色剂用的废调色剂承装部分73的复印装置组成。
显影装置69由一个含有一个按预定方向旋转并将复盖在它上面的着色剂转移到光敏鼓67上的显影筒74、一个用来调节显影筒74上的着色剂层的厚度的显影刮片75或类似零件和一个承装着色剂并将着色剂供给显筒74的着色剂容器76的复印装置组成。
这就是说,当成象光L均匀地照射到已由一次充电装置70充过电的光敏67上时,在光敏鼓67上便形成了静电潜象。当光敏鼓67转动时,静电潜象便对准显影装置69,此时便由着色剂将潜象显影而形成一种色淀影象。色淀影象再通过一个转印充电装置(未示出)转印到复印纸上。转印操作完成后,便由与光敏鼓67滑动接触的清理刮片72将光敏鼓67上剩余的着色剂刮掉,这样便为下一次成象作好准备。由清理刮片72刮下来的废着色剂再由滑动地与光敏鼓67相接触的刮板64刮往到清理机构68中的废着色剂承装部分73内。图中标号77表示一个用于着色剂容器的密封件。在复印仓装入到成象设备之前,密封件77与着色剂容器76之间是脱开的,以便使着色剂容器中的着色剂能够供应到显影筒74中。
在图64和65所示的实施例中,为着色剂容器沿纵向按一定间隙设置一些加强筋65,用以增强容器的刚度并作为隔板,防止在容器倾斜时因着色剂的偏移而漏出以及在废着色剂处于偏移状态时由于分散而漏出。此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表面62附近的树脂制清理容器61的厚度比容器的其它部位的厚度小(例如,在这一实施例中,基本厚度为2.5mm,而接近固定表面62的厚度为2.0mm)。
因此,清理机构68可获得足够的刚度,并且与刮板的固定表面62能够容易光滑的弯曲成如图67所示的形状。此外,在加强筋65面对刮板64处带有缺口65a。
采用这种结构,刮板的固定表面62能够容易光滑地弯曲成弧状。
然后,将刮板64粘到光滑地弯曲成图67所示形状的固定表面62上。此后,在松开固定表面的曲率时,刮板便会沿其纵向承受均匀的拉力,从而防止了刮板形成局部波纹状。
下面说明另一个实施例。在下述的实施例中,清理容器61上邻近固定表面62处形成了一个钩子,以便于光滑地弯曲固定表面62。
图69是一个复印仓的垂直剖面图,其中清理容器61在邻近固定表面62处形成了一个钩子79。
图70是图69所示复印仓66的钩子79的放大透视图。如图所示,下肋80从固定表面62(固定刮板64用)向里凸出并垂直于固定表面62而形成钩子69,钩子69的长度与清理容器61相同(下肋80的宽度为3.0mm左右)。如图70所示,当用一工具(未示出)固定复印仓时,拉器81的延长部分81a与钩子79相接合,并且拉器由一牵拉机(未示出)按图中箭头Z所示方向拉紧。在这一这施例中,有三个拉器81在三个点上与钩子79相接合。具体地说,中心拉器81使钩子79的中央部位产生0.5mm左右的变形,而两侧的拉器81则使钩子的两产生约0.3mm的变形,因此,使刮板的固定表面62表生均匀的弯曲。在固定表面62用这种方法弯曲的状态下,用粘粘剂将刮板64粘到固定表面62上(图61)。在粘接剂固化后,拉器81回到原来的位置。结果,如图62所示,刮板64承受了纵向拉力而使其自由边64a产生弯曲,从而使刮板64粘到固定表面62上时不发生任何波纹形状。
下面参见图71说明另一个实施例。在这一实施例中,在固定表面62的背面上形成了一个作为钩子82的三角形的83,并且,如上述实施例一样,用一个与肋83上的孔83a相配合的圆柱形拉器84按图中方向Z拉紧固定表面。按照这一实施例,拉器84可与钩子82接合得更牢固。
下面参考图72说明又一个实施例。在这一实施例中,在固定表面62的背面形成了一个作为钩子85的盒形肋86。肋86含有两个相对的三角板,它们每个都带有缺口86a,并且彼此间相隔间隙86b。T形拉器87插入到间隙86b中,然后按方向Z拉紧拉器。按照这一实施例,拉器很容易与钩子85相接合,并且接合更为牢固。
按照上述实施例,能够很容易地弯曲刮板的固定表面。通过将刮板粘到弯曲的固定表面然后松开固定表面的曲率,能够消除粘接后的刮板出现波纹状。
下面参考图73说明作为成象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内部装有带上述清理机构复印仓66的静电复印机。顺便说一下,图73是复印仓的简图。
在图73中,安装复印仓66的上框架88由一个转向主销88a可转动地支承在成象设备上,以便打开或关闭。当上框架88打开时,可安装复印仓。复印仓66由导轨89a、89b支承在上框架88上。
停放在原件支板90上的原件由灯91照视,从原件上反射出来的光学影象通过透镜92聚焦在光敏鼓67上。顺便说一下,标号93表示复印仓66的框架上形成的曝光口。复印纸P堆放在供纸盘94上。通过供纸辊95将供纸盘94上的复印纸送出并由一对记数辊96送到光敏鼓67上,且随光敏鼓的运动而进行记录。光敏鼓67上形成的色淀影象通过转印充电装置97转印到复印纸P上。图中,标号98,99表示运送导轨、100表示定影辊、101表示一对出纸辊、102表示一个排气扇。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图23-2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清理机构,在这种机构中刮板承受拉伸力。
图74和75是带有本发明的清理机构的复印仓结构实例的简单正视图。复印仓含有一个载象元件、一个带有一个充电装置和一个显影装置的复印装置和一个清理机构,这种装置是整体地支承在可分开的上、下框架上的。
在图74和75中,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113支承在一个弹簧偏压机构上;显影装置的弹性片114设置在上框架111上,而载象元件115、显影装置的显影筒116、刮板117和清理机构的清理刮片118则设置在下框架112上。此外,由泡沫聚氨酯制成的、用以防止着色剂漏出的密封件119安装在上、下框架111、112的界面上。
图76是一个表示复印仓中的清理机构的放大图。它的结构将在下面陈述。
如上所述,清理机构的刮板117和清理刮片118设置在复印仓的下框架112上。如图所示,刮板117由粘接剂例如双面胶带粘到下框架112的下端,用以防止着色剂泄漏的密封件119则设置在刮板的两端。此外,清理刮片118与固定到下框架112的下端上形成的支座121上清理刮片支承件120是整体成形的。清理刮片118和载象元件间的接触位置由与支座121的下端部121a相对的清理刮片支承件120的相邻下端部120a调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将刮板117粘到下框架112的下端后,下框架112两侧的支座121沿框架的纵向向外变形,从而对刮板117的上端部117a施加一拉伸力。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承清理刮片118的清理刮片支承件120的长度大于下框架112两侧端上形成的支座121间的距离。如图76所示,设支座121间的距离为L,清理刮片支承件120的长度则等于L+S(一边加宽时)或L+2S(两边加宽时),式中S=约0.5-1.0mm。
因此,当与清理刮片118整体形成的清理刮片支承件120按照图中箭头g所示的方向移动到与下框架112两侧端上形成的支座121相接触时,支座121沿纵向(箭头h所示方向)产生向外的变形,从而对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
在这种情况下,清理刮片支承件120两端上的螺孔120b和两个支座121上的螺孔121b的位置必需考虑到支座121的变形量。而且,不仅在这一实施例,而且对于下述的其它实施例,必须按照支座121的变形量预先加长清理刮片118的长度。
下面结构附图77-83说明清理机构的其它实施例。
图77是按照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清理机构的放大前视图。与图76所示的清理机构相似,在这种清理机构中,也是由于下框112两侧端上形成的支座121沿纵向产生向外的变形而对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的。在这一实施例中,虽然清理刮片支承件120的长度与支座121间的距离相同,但是支承件120上的螺孔120b的位置与支座上的螺孔121b的位置则不相同。如图所示,支座121的螺孔121b间的距离为L,而支承件120上的螺孔120b间的距离为L+S(S=约1.0-2.0mm)。因此,当用螺钉穿过相对直的螺孔将清理片支承件120固定到支座121上时,支座121则沿h方向发生变形。对于这种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清理机构一样的技术优点。
图78是按照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清理机构的放大前视图。与图76所示的清理机构相似,在这种清理机构中,也是由于下框架两侧端上形成的支座121沿纵向产生向外的变形而对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的。在这一实施例中,在支座121内表面上形成了定位凸台121c而在清理刮片支承件120的两侧端上则形成了接纳定位凸台121c的定位凹槽120c。当定位凹槽120c间的距离为L,则定位凸台121c间的距离M选择为比L小S(S=约1.0-2.0mm)。因此,当将支座121c的定位凸台121c放入清理刮片支承件120的定位凹槽120c中时,支座121沿h方向发生变形,从而对刮板117的上边缘部位117a施加一拉力。
另一种情况是当任一定凹槽120c或者两个定位凹槽的深度t选择比定位凸台的高度小S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技术优点。
顺便说一下,在图76-78所示的清理机构中,下框架112两侧端上形成的支座121是因为支承清理刮片118的清理刮片支承件120而引起纵向向外变形的,因此可防止粘到下框架112下端的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出现波纹状。
图79A是按照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复印仓中的清理机构的放大侧视图,图79B是该清理机构的放大前视图。在这一实施例中,清理机构的内部由隔板122分成废着色剂承接部分123a和废着色剂承接部分123b。因此,由刮板117碰到的废着色剂先集中在刮板117上,再进入接近刮片118的废着色剂承接部分123a中,而后,由按图79A中箭头j所示方向绕轴124转动的着色剂拾取件125送到废着色剂承接部分123b中。着色剂拾取件125是一块由聚酯或类似材料制成的板件,其长度与清理机构的总长度相同,而且与载象元件同步旋转。
在这一实施例中,下框架112的两侧端上形成的支座121由于隔板122而引起变形,从而对粘到下框架112的下端上的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这就是说,隔板的纵向长度值选用比支座121间的距离L大S或2S(S=0.5-1.0mm)。因此,通过将隔板122插入到支座121间就可使支座121沿h方向产生变形,从而对粘到下框架112的下端上的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
如果仅仅将隔板122插入支座121间还不足够,可以在支座的内表面上做出导槽,以便保证隔板与支座121间的配合。
在图80和81中所示的复印仓中,带有显影装置126的框架126a可以与带有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相分开。在框架126a和127a相互连接好后,在盖子128盖住框架而封闭清理机构的上边。在这一实施例中,显影装置126是做成带有一个封闭顶盖的单一组件。
在上述的复印仓中,载象元件115支承在含有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上,并且,支承清理刮片117的清理刮片支承件120(由虚线表示)的两侧端上形成的凸台120d(用阴影线表示)嵌入到框架127a中。因此,在这一实施例中,清理刮片支承件120需要用螺钉固定。而且,防止着色剂泄漏的密封119安排在带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与盖子128间的界面处。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113安装在盖子128上。刮板117由粘接剂例如双面胶带粘到带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的下端。
图81是未盖上盖子128的带显影装置126的框架126a和带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的顶视图。当将框架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复印仓时,含显影装置126的框架126a的对接部分与带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的对接部分相配合。如图所示,在这一实施例中,框架126a的对接部分的外边缘纵向宽度L比框架127a的对接部分的纵向内宽度M大S或2S(S=1.0-3.0mm)。因此,通过将框架126a、127a组装在一起而使带清理机构的127的框架127a产生变形,从而对粘在框架127a的下端上的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
附带说一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正如上述,由于清理刮片支承件120是滑动配合的、不需要用螺钉固定,因此,就有可能使带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产生变形。而且它的设计上带显影装置126的框架126a和带清理机构127的框架127a两者都十分坚固,因此对接部位不会发生变形。
图82A是施加拉力前的清理机构的放大前视图,图82B是施加拉力的清理机构的放大前视图。在这一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对刮板117的上边缘部位117a施加拉力及调节该拉力的机构。具体地说,一个刚度比下框架112大的金属板129用螺钉131固定到下框架112的下表面上,并且在它的上面设置有一个中心调节螺钉132。因此,在刮板117粘到下框架112的下端上以及所需的零件例如清理刮片118固定到框架上后,通过转动中心螺钉132便可使下框架112产生如图82B所示的变形,从而对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并防止刮板出现波纹。此外,通过调节中心螺钉132的穿入量,便可调节下框架112的变形量从而调节施加在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上的拉力的大小。
图83A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复印仓中的清理机构的放大前视图,图83B是该清理机构的放大侧视图。在这一实施例中,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比供刮板粘到下框架上用的刮板的下部分大。如图所示,在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的两侧端上形成了拉舌117b。因此,当刮板117粘到下框架112的下端后,拉舌117b沿图83中箭头h所示的方向受拉、并固定在支座121的侧面,从而对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施加拉力而防止波纹的出现。此外,为了防止拉舌117b受拉时刮板117的上边缘部分117a脱离载象元件115的表面,在支座121上与拉舌毗邻的部位设置了凸脊121d,从而保证了上边缘部分117a和载象元件115间的接触。
上述的清理机构虽然是用在复印仓上,但是,这种清理机构不限于用在复印仓,而且可以用到成象设备中,只要刮板是粘到框架上则可。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如图23-27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带有刮板的清理机构的又一实施例。
图84和85是使用本发明的复印仓的简单结构图。简单说来,这种复印仓将载象文件141、充电装置142、显影装置143以及清理机构144置于一个框架145之内而形成一个紧凑的组件,它可以活动地安装在成象设备内。图中,标号146表示曝光口。
显影装置143含有一个按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以供应着色剂的显影筒143a、一个用来调节包围在显影筒143a上的着色剂层的厚度的弹簧143b,清理机构144带有除掉载象元件141上的剩余着色剂用的清理刮片144a和承接被除下的着色剂用的刮板144b。清理机构144、特别是刮板144b的结构将在下文阐述。
充电装置142可以带有一个接触式充电辊,它可以用对载象元件施加一个低电压的方法向它充电,因此不会产生臭氧。充电辊142如图84所示带有一个金属芯142a,电源V只对金属芯142a施加直流电压(约1.2KV)。因此,在转印工作后对平衡或拉平载象元件141上的电势没有作用故必须设置一个预曝光口147供光照明载象元件用,从而平衡载象元件141上的电势。而对于图85中所示的充电辊142,电源V可施加直流和交流电压,故在转印工作完成后仍可平衡载象元件141上的电势,故不要求任何预曝光口147。
此外,充电辊142的金属芯142a的两端由弹簧施加偏压以强迫充电辊压紧载象元件141、结果就使充电辊随着载象元件141的转动而转动。充电辊142相对于载象元件141的总压力(邻接压力)值选择为500-1000克,为的是不致于使充电性能变坏。因此,当沿图86所示给向测量的充电辊子142相对于载象元件141的邻接压力为500g(总邻接压力)时,由弹簧支承的充电辊的两个端部上的压力明显增加,并且比中心部位大一倍或更高。虽然这要取决于充电辊142的橡胶硬度和弹簧的偏压力,但是这种趋势在总压力增加(例如增加到1000克或1500克)时更明显,因此两端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到比中心部位大2倍、3倍甚至更高。
结果,由清理刮片144a刮出的少量着色剂由于充电辊142的强大压力而挤压在载象元件141上,并粘附在载象元件141两端的表面上。而且,如图85所示,当对充电辊142施加直流和交流电压时,由于充电辊142产生振动,着色剂进一步由强大的压力所挤压,结果明显地污染了载象元件141的表面。
本发明人进行了各种试验,并发现:上述缺点不仅是由于充电辊142压在载象元件11上的压力,而且也由于与载象元件141相接触的刮板144b的压力而引起。此外还发出,如果刮板144b的压力太大,载象元件141的表面便会损伤,结果使着色剂粘附在载象元件1441的两端的情况更严重。
因此根据本发明,刮板144b的结构设计成使其纵向两端处的压力小于中心部位处的压力。下面将结构图87-94对其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87所示,本发明的刮板144b被粘到复印仓的框架145上,并且与载象元件141毗邻的刮板144b的上边缘144b1被光滑地弯曲成中心高度L1高于两端的高度L2。此外,刮板144b进入载象元件上的穿入深度δ选择成中间部位处大于它的纵向两端处。采用这种结构,刮板144b纵向两端处压在载象元件141上的压力就比中央部位的小。
下面参考图88说明刮板144b的穿入深度δ。穿入深度δ的定义是:在载象元件141安装前未变形的刮板144b(用虚线表示)超过安装后的载象元件141位置之内的深度值。通常,刮板144b的穿入深度选择为1.0-3.0mm。如图88A所示,当穿入深度δ等于3.0mm时,刮板144b的它的基体部分与载象文件接触,而当穿入深度δ等于1.0mm时,刮板144b则以其自由边与载象元件相接触,如图88B所示。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刮板144B的穿入深度δ选用:中心部位为1.5mm左右,纵向两侧处为0.5mm。下面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数值。
如上述,刮板的穿入深度δ通常选择1.0-3.0mm,其下限值为1.0mm。如果穿入深度沿整个刮板的长度均匀地选择为0.5mm(低于下限值1.0mm)时,影象就以这种调节状态转印到复印纸上,结果发现,在印了约1000张资料之后,着色剂从刮板的中心部位掉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着色剂不会从刮板的两端部位掉落。因此,穿透深度δ的下限选用10mm,即使在印过1000张后也可防止着色剂的掉落。然而,从上述的结果也可明显地看出,当刮板的穿入深度δ选用0.5mm时,着色剂也不会从刮板的两端部位掉落。这就表明,中心部位和刮板两端处的穿入深度δ是不相同的。在分析复印纸上影象的分布问题对应该了解这一点。
也就是说,通常,在复印件中的两侧端部位几乎是空的或者只有少数影象。与此相反,复印件的中心部位则常常出现许多影象。故复印件的中心部位和两侧部位影象的分布不同。因此,刮板两侧所接收到的着色剂量显著地比其中心部位少。因此,在刮板的纵向两侧处,不必当心:刮板的侧边部位捕集大量的着色剂;因载象元件开始工作时的振动而使大量的着色剂掉落;和/或由清理刮片清理下来的大量着色剂落刮板上并从刮板的两侧端处过量流同。鉴于上述的理由,穿入量δ的下限选择:刮板中心部位为1.0mm,刮板的两端处为0.5mm。
在这一实施例中,刮板的穿入深度选用中心部位为1.5mm,两端部位为0.5mm,并在这一状态下于室温(23℃)和湿度为65%下复印了3000张后也没有发现有着色剂掉落,而且着色剂没有粘附载象元件的两端部位并能获得良好的复印影象。
图89示出了刮板的又一实施例。如图所示,刮板144b带有一个上边缘部分144b1,上边缘部分144b1含有一个与充电辊142的压力明显增加的部位相对应的倾斜上刀边,从而减小了刮板两端处的压力。而且,刮板的穿入深度(不是刀边部位的穿入深度)调到2.0mm,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着色剂的掉落。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将刮板144的上刀边做成直线而提高了刮板的生产率,因此,经常将刮板做成这种形状。
顺便说一下,本发明不限于复印仓用的清理机构,它还可应用于成象设备的清理机构。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也采用与此类似的结构。
图90和91示出了其它的实施例,在图90的实施例中,刮板144b具有均匀的宽度或高度。首先,如图90A所示,将刮板14b所示释放固定表面145的曲率,使刮板的中心部位和纵向两端部位产生不同的凸出高度(L1>L2)。采用这种结构,可使刮板两端的压力降到比中央部位的低。而且,通过将刮板144b粘到临时变形的固定表面145a上,在释放固定表面的曲率时,便会有一个纵向向外的拉力施加到刮板144b上,因此,防止了刮板14b上出现波纹状。这种办法对于厚度约为38μm(容易变形)的薄刮板总是可提供良好的着色剂接收能力。一般说来,刮板的厚度采用50μm。
但是,当按照上述的办法粘接刮板时,在固定表面145a的中心部位刮板的固定面积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获得尽可能大的固定面积,刮板144b的下边缘1444b2经常要凸出到固定面积145a之外,如图90B所示。固定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获得适当的固定面积,粘接后的刮板便会从固定表面上剥落下来(特别是在高温和高湿条件下更助长了刮板的脱落),并且减弱了粘接剂(例如双面胶带)的粘结力从而引起刮板的过早剥落。
因此,在采用上述办法粘接刮板144b时,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固定面积,如图92所示,将刮板的形状做成与变形后的固定表面145a相一致。采用这种结构,就有可能降低刮板的压力(L1>L2)并充分利用固定面积。而且还可能防止刮板出现波纹;经常保持它的着色剂接收能力并防止着色剂粘附到载象元件的两端部位上。
图92和93是本发明的另外两种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刮板中心部位和两端部位间固定表面1445a的宽度并不相等。如图92所示,固定表面145a也设计成两端部位的宽度L4小于中心部位的宽度L3。采用这种结构,当沿长度方向宽度均匀的刮板144b被粘到固定表面上时,刮板凸出的高度不同,其两端处凸出的高度(L2)大于中央部位的高度(L1),从而降低了两端处刮板的压力。因此,在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刮板的宽度均匀,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固定表面145a的中心部位是凸出的,因此在刮板中心部位由于影象密度较大而容易捕集大量着色剂的地方上的着色剂便自然地流向两端,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清理机构的能力。
如上所述,在图9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要使固定表面145a的两端部的宽度(L4)小于中心部位的宽度(L3),故将它们的上表面斜切掉(直线斜切)。而且,只须将固定表面145a的形状做成如图93所示,便可能使刮板144b两端部位的压力减到比中心部位的小(L1<L2)。
图94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在这一实施例中,刮板144b的厚度不均匀,其中心部位的厚度(L5)大于两端的厚度(L6)。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刮板144b两端部位的压力,因此,在这一实施例中,由于刮板144b两端部位的穿入深度δ并没有减小,故穿入深度δ被均匀地调节到1.5mm。因此有可能减小刮板144b的压力并获得足够的着色剂接收能力。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刮板、清理机构、复印仓和成象设备的实施例中,由于刮板的形状(与变形后的固定表面的形状相同)是中央部位(在固定表面的一侧)沿纵向加宽,故能够防止刮板固定不牢。
而且,按照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刮板粘接法,由于拉力是在刮板到预变形的固定表面后靠松开固定表面的曲率而加到刮板上的,故可以防止刮板在固定到清理机构后出现波纹。而且,在清理机构和含有上述清理机构的复印仓中,由于在清理容器的隔板中形成有缺口,并且接近清理容器的固定表面处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小,故能够很容易地弯曲固定表面而不会降低清理机构的刚度。
此外,在按照上述实施例的清理机构,由于拉力是通过在刮板固定到框架后由于对框架施加了方向朝外的作用力而加到刮板上的,因此有可能防止刮板中出现波纹。
再之,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清理机构中,由于刮板对载象元件的压力在两端部位上比在中心部位处小,故有可能减少或防止着色剂粘到载象元件的两端部位上。
按照本发明,通过增加刮板中心部位的宽度,有可能提供能防止刮板固定不牢的刮板、清理机构、复印仓和成象设备。而且,按照本发明,能够很容易地使固定表面变形,并使刮板粘到清理容器上而不会出现波纹。此外,按照本发明还能够光滑地弯曲固定表面、同时又保持清理机构的刚度。
此外,按照本发明,由于拉力是在刮板固定到框架上后通过对框架施加方向朝外的作用力而加到刮板上的,因此有可能防止刮板出现波纹并接收所有由清理刮片清除下来的着色剂,所以总是可获得良好的复印影象。

Claims (39)

1、一种用来接收来自载重元件的着色剂的刮板,其特征在于,该刮板沿其纵向在中央部分附近加宽。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刮板,其特征在于,该刮板在其纵向中部附近、与固定表面粘接的一边沿横向加宽。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刮板,其特征在于,在该刮板粘到原先已变形的上述固定表面之后,通过松弛该固定表面的变形状态来对该刮板施加一个张力。
4、一种用来清除来自载象元件的着色剂的清理机构,包含:
用来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着色剂的清理装置;和
一个带有加宽的中央部分、适用于接收用上述清理机构从所述载象元件清除下来的着色剂的刮板。
5、一个可安装在成象设置内的复印仓,它包含:
一个载象元件;
用来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着色剂的清理装置;和
一个带有加宽的中央部分、适用来接收用上述清理机构从上述载象元件上清除的着色剂的刮板。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复印仓,其特征在于,在该复印仓内整体地装入充电装置、作为复印装置的显影装置或上述的清理装置、和一个作为上述的载象元件的电子照相的光敏元件,该复印仓是作为一个组合件,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成象设备内。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复印仓,其特征在于,该复印仓内整体地装入至少一个充电装置、作为复印装置的显影装置和上述清理装置、和一个作为所述的载象元件电子照相光敏元件,该复印仓作为组合件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成象设备内。
8、根据权利要求5的复印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复印仓里整个地装入至少一个作为复印装置的显影装置和一个作为上述载象元件的电子照相光敏元件,该复印仓作为一组合件可以可拆卸地装有上述成象设备内。
9、一种用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并可在其内安装一个复印仓的成象设备,它包含:
能安装一个复印仓的安装机构,在该复印仓内含有一个载象元件、用来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调色剂的清理机构和一个带有加宽的中央部分并可用来接收用上述清理机构从上述载象元件清除的着色剂的刮板;和
用来供给记录介质的供料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成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象设备是一种电子成象复印机。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成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象设备是一种激光束印刷机。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成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象设备是一种传真设备。
13、将刮板粘贴或胶接到一种清理容器上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将刮板粘接到清理容器的预先已变形到弯曲状态的固定表面上;和
然后,通过松弛上述固定表面的上述弯曲状态,对所述刮板沿其纵向施加一个张力。
14、一种清理机构,它包含一个用树脂制成的用来容纳从被清理的物体上清除的物质的清理容器和一个粘接到上述清理容器上的刮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清理容器在其接近粘接上述刮板的固定表面处的厚度小于其他部位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清理物体包含一个光敏零件,清理机构与上述光敏元件装配在一个壳体内,并且可相对于成象设备卸下来。
16、一种用来从被清理物体上清除附着物质的清理机构,它包含:
一个用来容纳从上述被清理物体上清除的附着物质的清理容器;
一块用来将上述清理容器沿其纵向分成若干小室的隔板;和
一个粘结到上述清理容器上的刮板;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隔板位于上述刮板的一侧形成缺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清理物体包括一个光敏元件,所述的清理机构与上述光敏元件装有一个壳体内,并且可相对于成象设备拆卸。
18、一种用来从被清理物体上清除附着物质的清理机构,它包含:
用来从所述被清理物体上清除附着物质的清理机构;
一个用来容纳从上述被清理物体上清除的附着物质的容器;
一个装在上述清理容器上并适用于导引由上述清理机构从被清理物体上清除的附着物质至上述清理容器去的刮板;和
装在上述清理容器上靠近上述刮板之处的钩形件。
19、一种可安装在成象设备内的复印仓,含有:
一个载象元件;
一个清理上述载象元件用的清理机构;
一个用来承装由述清理机构从上述载象元件上清理下来的着色剂的清理容器;
一个设置在上述清理容器上的刮板,用来引导由上述清清理机构从上述载象元件上清理下来的着色剂到上述清理容器里;
设置在上述清理容器上、并位于上述刮板附近的钩子机构和
用来整体地支承上述载象元件、上述清理机构和上述清理容器的框架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复印仓,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用作复印构件的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上述的清理机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8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钩子机构含有一个垂直延伸至供固定上述刮板用的上述清理容器的固定表面上的加强肋。
22、根据权利要求18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钩子机构含有设置在上述清理容器上供固定刮板用的固定表面的背面上的肋结构。
23、一种除掉载象元件上的着色剂的清理机构含有:
除掉上述载象元件上的着色剂的清理构件;
一个框架和
一个接收由上述清理机构从上述载象元件上清理下来的着色剂的刮板;
其特征在于,上述刮板固定到上述框架上从而对上述的刮板施加一拉力。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力是通过清理机构的一个零件而加到上述刮板上的。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零件是上述清理机构。
26、根据权利要求24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零件是分隔设置在清理机构上、用来承装废着色剂的承装部分的隔板。
27、根据权利要求23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力是通过显影装置的一个零件施加到刮板上的。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零件是上述显影装置的框架。
29、根据权利要求23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调节加到上述刮板上的拉力的拉力调节机构。
30、根据权利要求23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刮板的形状是接近上述框架的一侧比接近上述载象元件的一侧长。
31、一种除掉载象元件上的着色剂的清理机构,含有:
除掉上述载象元件上的着色剂的清理构件;
一个框架和
一个接收由上述清理机构从上述载象元件上清理下来的着色剂的刮板;
其特征在于,上述刮板对上述载象元件的压力选择为在其纵向方向上、刮板的两端部位上的压力比其中心部位的小。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刮板载象元件的穿入量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位不同于两端部位。
33、根据权利要求31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刮板的自由长度或凸出长度在纵向方向上的上述中心部位处不同于上述的两端部位。
34、根据权利要求31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刮板的宽度在纵向方向上的上述中心部位处不同于上述两端部位处。
35、根据权利要求31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固定上述刮板的上述框架的形状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位与两端部位处不同。
36、根据权利要求31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刮板的宽度选择为在其纵向上的两端部位小于中心部位。
37、根据权利要求31的清理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清理机构与上述载象元件整体地组装成一个盒式的、可以活动地安装到成象设备内的复印仓。
38、一种可将影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成象设备含有:
一个载象元件;
一个含有用除掉载象元件上的着色剂的清理构件,一个框架和一个刮板的清理机构,刮板用来接收由清理构件从上述载象元件上清理下来的着色剂,并且,上述刮板在在上述载象元件上的压力选择为在刮板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部位小于中心部位;和
接触式充电装置,当它与载象元件相接触时便对该元件的表面进行充电。
39、根据权利要求38的成象设备,其特征在于,同时对上述的充电装置施加直流的交流电压。
CN92110576.2A 1991-11-20 1992-09-28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98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4709/91 1991-11-20
JP30470991 1991-11-20
JP19466592 1992-06-30
JP194665/92 1992-06-30
JP21742292A JP3231848B2 (ja) 1991-07-25 1992-07-24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貼付方法
JP217422/92 1992-07-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513A true CN1072513A (zh) 1993-05-26
CN1049983C CN1049983C (zh) 2000-03-01

Family

ID=27326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211057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983C (zh) 1991-11-20 1992-09-28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5884124A (zh)
EP (1) EP0543485B1 (zh)
CN (1) CN1049983C (zh)
DE (1) DE69223383T2 (zh)
MX (1) MX9205520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7051A (zh) * 2010-11-04 2012-05-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清洁器、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清洁装置
CN104216264A (zh) * 2013-05-29 2014-12-1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911494A (zh) * 2018-09-12 2018-11-30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钢化冷却装置和玻璃钢化系统
CN111267478A (zh) * 2020-03-03 2020-06-12 马正 一种用于油墨印刷的片材表面处理及电晕系统
CN111580363A (zh) * 2019-02-19 2020-08-2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619357A (zh) * 2019-02-28 2020-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3828A (en) * 1994-09-14 1996-06-04 De Kesel; Jan Seal for a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US8865788B2 (en) * 1996-02-13 2014-10-21 The General Hospital Corporation Radiation and melt treated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prosthetic devices
JP3472108B2 (ja) * 1997-10-01 2003-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66888B2 (ja) * 1997-10-01 2003-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20486B2 (ja) * 1997-11-07 2003-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43226A (ja) 1997-11-11 1999-05-2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装置
JP2000132039A (ja) * 1998-10-26 2000-05-12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枠体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DE69929667T2 (de) * 1998-12-28 2006-08-10 Canon K.K. Bildentwicklungsgerät, Arbeitseinheit,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Entwicklungsrahmeneinheit
US6253044B1 (en) 1999-01-28 2001-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blade cleaning device applied thereto,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3363873B2 (ja) 1999-07-13 2003-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量逐次表示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43772B2 (ja) 1999-08-06 2007-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51490A (ja) 1999-08-06 2001-02-23 Canon Inc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92335A (ja) 1999-09-17 2001-04-06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量検出部材
US6591070B1 (en) 1999-10-29 2003-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detachably mountable to same
JP2001255786A (ja) 2000-01-07 2001-09-21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45231B2 (ja) 2000-01-13 2006-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90355A (ja) 2000-04-06 2001-10-19 Canon Inc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697578B2 (en) 2000-08-25 2004-0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mory member,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23684B2 (ja) 2000-11-28 2003-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点部材
JP2002196647A (ja) 2000-12-22 2002-07-1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58720A (ja) 2001-03-05 2002-09-11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819232B2 (ja) 2001-03-09 2011-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513A (ja) 2001-03-09 2002-09-20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548558B2 (ja) * 2001-12-13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1606A (ja) 2002-02-20 2003-08-2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US6928252B2 (en) * 2002-03-29 2005-08-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tructure to remove foreign matter
JP2004170956A (ja) * 2002-11-08 2004-06-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カートリッジ用メモリ媒体
JP2004205950A (ja) * 2002-12-26 2004-07-22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54980B2 (ja) * 2004-02-10 200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群
AU2005248939B2 (en) 2004-12-30 2011-10-27 John Bea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Por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663801B2 (ja) * 2008-09-01 2011-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96949A (ja) * 2008-10-16 2010-04-30 Seiko Epson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70689B2 (en) * 2010-03-16 2014-03-11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Limited Processing cartridge
CN101893842B (zh) * 2010-06-21 2011-10-26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激光打印机处理盒之刮片复原方法
JP2012103588A (ja) * 2010-11-12 2012-05-31 Murata Mach Ltd 感光体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13122489A (ja) 2011-11-09 2013-06-20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ユニット
US8918011B2 (en) 2011-11-09 2014-1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18493B2 (ja) 2012-09-06 2017-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452353B2 (ja) * 2014-08-29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成形部品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ES2951429T3 (es) * 2015-02-27 2023-10-20 Canon Kk Cartucho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144B2 (zh) * 1971-11-25 1977-03-14 Canon Kk
US3985436A (en) * 1974-06-25 1976-10-12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JPS5393037A (en) * 1977-01-27 1978-08-15 Fuji Xerox Co Ltd Developer sealing device for copi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JPS5479637A (en) * 1977-12-08 1979-06-25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Cleaning blade for drum of electrophotographic copier
JPS5536851A (en) * 1978-09-07 1980-03-14 Canon Inc Cleaning device of screen photoreceptor
US4334766A (en) * 1978-09-19 1982-06-15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Blade-type cleaning device for electrophotograhic copying machine
JPS56122071A (en) * 1980-02-29 1981-09-25 Toshiba Corp Cleaning device of electronic copier
US4400081A (en) * 1980-07-21 1983-08-23 Ricoh Company, Lt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photosensitive member of electrostatic copying machine
JPS5746274A (en) * 1980-09-05 1982-03-16 Canon Inc Fixing equipment
JPS5788461A (en) * 1980-11-22 1982-06-02 Canon Inc Picture formation device
JPS5825651A (ja) * 1981-08-07 1983-02-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S5840578A (ja) * 1981-09-04 1983-03-09 Ricoh Co Ltd クリ−ニング装置の脱着装置
US4591258A (en) * 1981-12-22 1986-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afety means for process kit
JPS58139162A (ja) * 1982-02-12 1983-08-1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キツト及びこのキツトを用いる像形成装置
US4575221A (en) * 1982-05-20 1986-03-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k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4530594A (en) * 1982-05-21 1985-07-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leaning device
GB2132942B (en) * 1982-09-30 1987-07-29 Canon Kk Detachable parts of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4540268A (en) * 1983-04-25 1985-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k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kit
JPS60244987A (ja) * 1984-05-19 1985-12-04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複写機のクリ−ニング装置
US4561766A (en) * 1984-06-22 1985-12-31 Xerox Corporation Blade cleaner apparatus for removing toner from a charge-retentive surface
JPS617865A (ja) * 1984-06-22 1986-01-1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S6255686A (ja) * 1985-09-05 1987-03-11 Mita Ind Co Ltd トナ−回収装置
GB2180796B (en) * 1985-09-17 1990-05-09 Canon Kk Replaceable image bearing memb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4888620A (en) * 1986-01-17 1989-12-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S63149669A (ja) * 1986-12-15 1988-06-22 Canon Inc 接触帯電方法
US5099280A (en) * 1987-10-30 1992-03-24 Mita Industrial Co., Ltd. Cleaning unit of a copying apparatus
JPH0212183A (ja) * 1988-06-29 1990-01-1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
US4870449A (en) * 1988-07-08 1989-09-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Cleaning apparatus with magnetic toner mover
JPH02120867A (ja) * 1988-10-31 1990-05-08 Minolta Camera Co Ltd 作像ユニット
US5028966A (en) * 1988-11-10 1991-07-02 Mita Industrial Co., Ltd. Image-forming machine
JPH0298362U (zh) * 1989-01-24 1990-08-06
JP2622171B2 (ja) * 1989-02-09 1997-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US4947216A (en) * 1989-02-21 1990-08-07 Surti Tyrone N Cleaning blade assembl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pparatus
JP2937392B2 (ja) * 1990-03-22 1999-08-23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US5107305A (en) * 1990-12-03 1992-04-21 Eastman Kodak Company Clea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having particle flow guides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7051A (zh) * 2010-11-04 2012-05-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清洁器、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清洁装置
CN102467051B (zh) * 2010-11-04 2016-04-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清洁器、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清洁装置
CN104216264A (zh) * 2013-05-29 2014-12-1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16264B (zh) * 2013-05-29 2016-08-0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911494A (zh) * 2018-09-12 2018-11-30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钢化冷却装置和玻璃钢化系统
CN111580363A (zh) * 2019-02-19 2020-08-2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580363B (zh) * 2019-02-19 2023-01-1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619357A (zh) * 2019-02-28 2020-09-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11619357B (zh) * 2019-02-28 2022-04-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11267478A (zh) * 2020-03-03 2020-06-12 马正 一种用于油墨印刷的片材表面处理及电晕系统
CN111267478B (zh) * 2020-03-03 2021-07-06 杭州宏雅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油墨印刷的片材表面处理及电晕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543485B1 (en) 1997-12-03
DE69223383D1 (de) 1998-01-15
CN1049983C (zh) 2000-03-01
US5884124A (en) 1999-03-16
EP0543485A3 (zh) 1994-05-04
EP0543485A2 (en) 1993-05-26
MX9205520A (es) 1993-06-30
DE69223383T2 (de) 1998-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83C (zh)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CN1057618C (zh) 安装片件的方法
CN1058794C (zh) 光敏鼓、处理盒、成象装置及成象设备
CN1049987C (zh) 可安装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CN1049988C (zh) 处理暗盒和可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成像系统
CN1049985C (zh) 处理盒与装有此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CN1057621C (zh) 处理盒、成象设备和成象系统
CN1058795C (zh) 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CN1071037C (zh) 感光鼓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CN1122884C (zh) 处理暗盒及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方法以及成象设备
CN1054441C (zh) 把圆柱构件与啮合构件连接的方法、圆柱构件、制版机芯及成象设备
CN1092351C (zh) 处理暗盒、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和成象设备
CN1067474C (zh) 成象装置
CN1064142C (zh)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CN1115611C (zh) 处理卡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71036C (zh) 成象装置,成象装置装配方法及外盖的安装方法
CN1117300C (zh) 处理卡盒、电摄影成像设备和连接触点的连接方法
CN1459673A (zh) 信息存储介质、单元、处理盒、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232998A (zh) 安装件、鼓法兰、感光鼓和处理盒
CN1532646A (zh) 显影剂盒容器、显影剂盒及它们的回收方法以及成像单元
CN1049984C (zh) 处理盒、装置有该处理盒的成象系统和用于装配清洁装置的方法
CN1049986C (zh)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CN1074144C (zh) 处理盒再生方法,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5340C (zh) 处理暗盒及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
CN1051160C (zh) 处理暗盒、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和成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0301

Termin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