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3180B - 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3180B
CN106973180B CN201610853283.3A CN201610853283A CN106973180B CN 106973180 B CN106973180 B CN 106973180B CN 201610853283 A CN201610853283 A CN 201610853283A CN 106973180 B CN106973180 B CN 106973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ginal copy
reading
conveying
time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532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73180A (zh
Inventor
村田卓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973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3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73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3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22Selecting or setting a particular reading mode, e.g. from amongst a plurality of modes, simplex or duplex, or high or low resol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72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with refeeding for double-sided scanning, e.g. using one scanning head for both sides of a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88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to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12Path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49Control or synchronising different handling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04N1/00689Pres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H04N1/0071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除了在转向时切口原稿破损、卡纸的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读取装置包含控制原稿输送的输送控制部,在进行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情况下,当应用切口原稿模式时,输送控制部在从检知原稿的检知部的后端通过时刻起将原稿输送了基准距离加上预先确定的或基于识别出的原稿输送方向的切口宽度确定的追加距离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停止,并使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

Description

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原稿并进行读取的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将用于读取原稿并获得图像数据的读取装置(扫描仪)设置在如复合机、复印机、打印机、FAX装置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另外,还存在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自动且连续性地将放置原稿输送至读取位置以使得在短时间内读取多张原稿这一类型的读取装置。已知如下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一例。
具体而言,已知如下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即,将从可收纳多张原稿的原稿托盘供给的原稿导入装置内,自动地输送所导入的原稿,靠近供纸辊的下游侧配置有第一原稿检测传感器,输送辊配置在供纸辊的下游侧,靠近该输送辊的下游侧配置有第二原稿检测传感器,基于从第一原稿检测传感器及第二原稿检测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来检测原稿的输送状态。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读取装置中,具有进行输送原稿转向(switchback)并读取原稿双面的装置。在这样的读取装置中,在表面读取后使用者无需重新设置原稿背面。该方式的读取装置使通过读取位置并读取了一个面的原稿转向,将转向后的原稿回送至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并再次使其通过读取位置来读取原稿的另一面。
在转向时,转向用辊对将通过读取位置后的原稿(一个面已被读取的原稿)暂时向排出至机外的方向输送。在原稿从转向用辊对的夹持件脱落前(在完全排出前)使转向用辊对反向旋转。转向用辊对向与读取位置的上游侧连接的返回用输送路送入原稿。通过该转向,使原稿的前后反转。
若在原稿的后端通过从读取位置到转向用辊的输送路与返回用输送路的分支点之前进行转向,则会将原稿回送至输送来的方向。这样的反送成为原稿破损、卡纸的原因。转向用辊的旋转停止与反向旋转的开始时刻有时是基于设置在输送路径上的传感器输出来决定的。在由传感器检知到原稿的后端通过这一情况预测到原稿的后端通过了分支点的时刻(从后端通过的检知时刻经过一定时间后的时刻),使得转向用辊的旋转停止并反向旋转(转向)。
这里,有时原稿后端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原稿(切口原稿)仍被设置于读取装置中。例如,存在通过使用剪刀或切刀的加工,使用者将原稿的一部分切去的情况。在切口部分与传感器的检知区域重叠的情况下,传感器在原稿的最后端(最尾端、未被切下的部分)通过传感器的设置位置(设置线)之前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换言之,传感器在比应检知到后端通过的时刻更早的时刻检知到后端通过。因此,有时在原稿的最后端完全通过分支点之前便开始转向。其结果是,存在发生切口原稿反送、破损、卡纸的情况。因此,存在应以不发生切口原稿的破损、卡纸的方式进行转向这样的问题。
上述公知的技术并不涉及切口原稿。因此,上述公知的技术无法应对切口原稿转向时的问题。上述公知的技术使用两个传感器。在读取切口原稿时,在切口部分通过一个传感器的检知区域,而未切损的部分通过另一个传感器的检知区域的情况下,将发生状态错误检知。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消除了转向时切口原稿破损、卡纸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读取装置的特征为如下所述。该读取装置具备操作面板、读取单元及输送单元。所述操作面板接受设定。所述读取单元读取通过读取装置的原稿。所述输送单元包含:供纸辊,其将设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送出;第一输送路,其是从所述供纸辊到所述读取位置的输送路;检知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上,用于检知原稿是否存在;反转辊对,其夹着原稿进行正旋转,然后在将原稿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下停止,之后进行反向旋转;第二输送路,其是从所述读取位置到所述反转辊对的输送路;第三输送路,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路连接,用于使转向的原稿通过并回送至所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输送控制部,其控制原稿输送。所述反转辊对在反向旋转时将原稿送入所述第三输送路。所述操作面板接受原稿的双面读取、切口原稿模式的应用,该切口原稿模式是指,对原稿在原稿输送方向上的后端的一部分欠缺且欠缺的部分通过所述检知部的检知区域的切口原稿进行读取。在进行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情况下,当未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所述输送控制部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将原稿输送了预先确定的基准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之后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其中,所述后端通过时刻即从所述检知部检知到有原稿的状态到检知到无原稿的时刻。在进行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情况下,当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所述输送控制部在从所述后端通过时刻起将原稿输送了所述基准距离加上预先确定的或基于识别出的原稿输送方向的切口宽度确定的追加距离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并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含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取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内容:对通过读取位置的原稿进行读取;使设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向供纸辊送出;将从所述供纸辊到所述读取位置的输送路设为第一输送路;设置对所述第一输送路上是否存在原稿进行检知的检知部;夹着原稿使反转辊对正旋转,然后在一边夹持原稿一边将原稿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之后使所述反转辊对反向旋转;将从所述读取位置到所述反转辊对的输送路设为第二输送路;将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路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路连接,并用于使转向的原稿通过并回送至所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的输送路设为第三输送路;在所述反转辊对反向旋转时将原稿送入所述第三输送路;接受原稿的双面读取、切口原稿模式的应用,该切口原稿模式是指,对原稿在原稿输送方向上的后端的一部分欠缺且欠缺的部分通过所述检知部的检知区域的切口原稿进行读取;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未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在将原稿输送了预先确定的基准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之后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其中,所述后端通过时刻即从所述检知部检知到有原稿的状态到检知到无原稿的时刻;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从所述后端通过时刻起,在将原稿输送了所述基准距离加上预先确定的或基于识别出的原稿输送方向的切口宽度确定的追加距离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并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
(三)有益效果
根据以上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即使为了进行双面读取而使切口原稿转向,也不会发生如过去那样切口原稿破损、卡纸。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易于使用的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通过如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使本发明其它特征及优点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中通常的双面读取中输送单元的动作流程一例的流程图。
图5A是表示将原稿引导至排出输送路的可动导向板的状态的图,图5B是表示将原稿引导至反转辊对的可动导向板的状态的图,图5C是表示将原稿引导至第三输送路的可动导向板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切口原稿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在双面读取中使切口原稿转向时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中切口原稿的双面读取中输送单元的动作流程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切口原稿设定画面。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原稿传感器的设置例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调整原稿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时刻调整模式中调整原稿的输送流程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消除了转向时切口原稿破损、卡纸的问题。下面,参照图1~图12对包含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1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此外,读取装置1包含输送单元2、读取单元3、操作面板4。在本说明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以复合机100来举例进行说明。但是,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配置等各要素并不限定发明的范围,仅仅为说明例而已。
(复合机100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复合机100包含主控制部5。主控制部5控制复合机100所包含的各部。主控制部5包含CPU51、对用于印刷或发送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部52、以及其它电子电路或元件。CPU51基于存储部53中存储的控制程序及控制用数据来进行复合机100各部的控制、运算。存储部53为如ROM、闪存ROM、HDD这样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与如RAM这样的易失性存储装置的组合。
在复合机100的上部设置有输送单元2和读取单元3。主控制部5对读取装置1发出动作指示,使其读取原稿。在原稿的读取中得到的图像数据被用于印刷(复制功能)、发送(扫描发送功能),或者存储在存储部中(封装(BOX)功能)。读取装置1的详细内容如下所述。
复合机100包含操作面板4。操作面板4包含面板控制部41、显示面板42及触摸面板43。显示面板42显示如设定画面或软键这样的设定用图像。触摸面板43相对于显示面板42而设置,输出表示显示面板42的触摸位置的信号。面板控制部41控制显示面板42的显示,基于触摸面板43的输出信号识别使用者操作过的设定用图像。并且,面板控制部41接受使用者的设定,在显示面板42上显示与所完成的操作相对应的画面。
操作面板4接受读取原稿的双面或仅读取原稿单面的设定。另外,操作面板4也接受是否在切口原稿模式(详细内容后述)下进行读取的设定。这样,操作面板4也可以用于涉及读取装置1的动作的设定。操作面板4也接受读取装置1的设定。
复合机100包含印刷部6。印刷部6包含供纸部6a、输送部6b、图像形成部6c及定影部6d。供纸部6a收容有多张纸张,在印刷时送出纸张。输送部6b输送由供纸部6a供给的纸张,将定影后的纸张排出至机外。图像形成部6c基于用于印刷的图像数据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张上。定影部6d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主控制部5控制印刷部6的动作。
主控制部5与通信部54连接。主控制部5控制通信部54的动作及通信处理。通信部54是用于与如PC或服务器这样的计算机200或传真装置300进行通信的接口。并且,主控制部5基于从计算机200或传真装置300接收到的印刷用数据,使印刷部6进行印刷(打印功能)。
(读取装置1)
接着,参照图2、图3对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1进行说明。
读取装置1包含输送单元2和读取单元3。输送单元2设置在读取单元3的上方。输送单元2向读取位置(读取单元3的输送读取用接触玻璃31a)输送原稿。输送单元2以图2的纸面里侧为支点,相对于读取单元3沿上下方向被开闭自如地安装。输送单元2作为从上方按压读取单元3的各接触玻璃(contact glass)的盖体来发挥作用。
输送单元2包含控制纸张输送的输送控制部20。输送控制部20包含CPU20a及存储器20b。存储器20b存储关于原稿输送控制的程序、数据。CPU20a使用存储器20b中存储的程序、数据来控制原稿输送。
如图3所示,输送单元2包含设置有原稿的原稿托盘21。输送单元2从原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依次包含供纸辊22、分离输送部23、阻力辊对24、第一输送辊对25b、第二输送辊对25c、第三输送辊对25d、排出辊对26、反转辊对27(相当于输送旋转体)、以及可动导向板29。这样,输送单元2包含用于输送、排出原稿的旋转体,将读取结束后的原稿从排出口28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
分离输送部23包含驱动辊23b、从动辊23c、供纸带23d、分离辊23e。供纸带23d被驱动辊23b及从动辊23c拉伸设置。在输送原稿时,驱动辊23b、从动辊23c及供纸带23d向原稿输送方向旋转。分离辊23e向与原稿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在发生重叠输送时,分离辊23e使重叠的原稿中下方的原稿分离,并向原稿托盘21方向回送。
如图2所示,输送单元2包含供纸马达22a、分离马达23a、阻力离合器(Resistclutch)24a、输送马达25a、反转马达27a及导向马达29a。供纸马达22a使供纸辊22和驱动辊23b旋转。分离马达23a使分离辊23e动作。输送马达25a使第一输送辊对25b、第二输送辊对25c、第三输送辊对25d、以及排出辊对26旋转。反转马达27a使反转辊对27旋转。此外,反转马达27a可以以正反两方向旋转。导向马达29a使可动导向板29转动。输送控制部20控制各马达的动作。
输送单元2包含作为引导原稿的通路的第一输送路71、第二输送路72、第三输送路73、以及排出输送路74。第一输送路71是从供纸辊22到读取位置(输送读取用接触玻璃31a)的通路。沿着第一输送路71,设置有阻力辊对24、第一输送辊对25b及第二输送辊对25c。第二输送路72是从读取位置到反转辊对27的通路。在第二输送路72上设置有第三输送辊对25d及反转辊对27。第三输送路73的一端与第一输送路7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输送路72连接。另外,第三输送路73是用于使转向的原稿通过并回送至读取位置的上游侧的输送路。排出输送路74的一端与排出口28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输送路72连接。在排出输送路74上设置有排出辊对26。
反转辊对27进行如下转向动作,即一边夹持原稿一边进行正旋转,接着在将原稿的一部分排出至机外的状态下停止,之后进行反向旋转来将原稿送入第三输送路73。
在第二输送路72的中途(第三输送辊对25d与排出辊对26之间)设置有可动导向板29。导向马达29a使可动导向板29旋转,切换原稿的输送路径。在进行原稿的双面读取时,可动导向板29进行旋转,将原稿引导至反转辊对27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仅读取原稿的单面时,或者在由于双面读取已结束而排出原稿时,可动导向板29关闭通向反转辊对27的路径,将原稿引导至排出辊对26(排出输送路74)。
输送单元2包含如原稿设置传感器S1、时刻传感器S2(相当于检知部)、阻力传感器S3及排出传感器S4这样的传感器。原稿设置传感器S1设置于原稿托盘21。原稿设置传感器S1是如透过型光传感器或反射型光传感器这样的根据有无放置原稿而使输出变化的传感器。输送控制部20基于原稿设置传感器S1的输出来识别是否存在设置于原稿托盘21上的原稿。
时刻传感器S2、阻力传感器S3是用于检知设置位置(检知区域)上是否存在原稿的传感器。时刻传感器S2、阻力传感器S3是具备若与原稿相接触就进行旋转的(位置移动)致动器,并根据致动器的位置来使光的透过状态改变的透过型光传感器。
阻力传感器S3设置在第一输送路71上的阻力辊对24的上游侧附近。输送控制部20基于阻力传感器S3的输出,来识别原稿是否到达阻力传感器S3的设置位置(阻力辊对24)、以及识别原稿是否已通过检知区域。
时刻传感器S2设置在比第一输送路71上的读取位置(读取线)更靠上游侧处。具体而言,在比阻力传感器S3更靠下游侧且第二输送辊对25c的上游侧附近配置时刻传感器S2。输送控制部20基于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来识别原稿是否到达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直至读取位置的前面),以及识别原稿是否已通过检知区域。
排出传感器S4设置在向原稿排出托盘21a排出原稿的排出口28附近。具体而言,在比排出辊对26更靠下游侧设置排出传感器S4。输送控制部20基于排出传感器S4的输出,来识别原稿是否被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
读取单元3包含控制读取的读取控制部30。读取控制部30包含CPU30a及存储器30b。存储器30b对涉及原稿读取的程序、数据进行存储。CPU30a使用存储器30b中存储的程序、数据来控制原稿的读取。
读取单元3在上表面包含输送读取用接触玻璃31a及载置读取用接触玻璃31b(参照图3)。另外,读取单元3包含第一移动框32、第二移动框33、线34、卷绕鼓35、透镜36、图片传感器37。在第一移动框32中设置有光源38及第一反射镜39a。在第二移动框33中设置有第二反射镜39b及第三反射镜39c。
光源38对原稿照射光。原稿的反射光被各反射镜导入透镜36。透镜36将反射光汇聚,入射至图片传感器37。图片传感器37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另外,线34与第一移动框32及第二移动框33连接,另一端与卷绕鼓35连接。通过使卷绕鼓35旋转,能够使读取线(光源38的照射位置)移动。
在读取设置在载置读取用接触玻璃31b上的原稿时,读取控制部30使卷绕马达35a旋转,该卷绕马达35a使卷绕鼓35旋转,从而使读取线的位置从载置读取用接触玻璃31b的左端向右端移动。另一方面,在读取通过输送读取用接触玻璃31a(读取位置)的上侧的原稿时(在输送读取时),读取控制部30使卷绕马达35a旋转,使读取线的位置与输送读取用接触玻璃31a的范围内任意位置匹配。此外,在输送单元2中,在与输送读取用接触玻璃31a的上表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白色导板。
在原稿读取时,图片传感器37输出相当于一条线的量的多个像素(受光元件)的模拟信号。设置在读取单元3中的读取数据处理部30c进行模拟信号的调整、AD转换、以及对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这样,可得到基于原稿的读取的图像数据。
(通常原稿的双面读取)
接着,参照图4、图5,对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1中的通常原稿
(没有切口的原稿)的双面读取进行说明。
下面,对在输送原稿(输送读取)的同时进行一张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流程进行说明。当设置有多张原稿时,对每张原稿执行图4的流程图。
图4中的“开始”之前的状态是输送控制部20对原稿托盘21的原稿设置进行识别的状态。换言之,图4中的“开始”是在该状态下,在操作面板4上做出了读取任务的执行指示的时刻。换言之,就是在使用者不设定切口原稿模式而指示执行通常的双面读取(通常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时刻。
输送控制部20开始使供纸马达22a旋转,对供纸辊22和分离输送部23进行原稿供纸(步骤#11)。另外,输送控制部20对原稿到达阻力传感器S3(阻力辊对24)进行识别(步骤#12)。此时,为了对原稿的倾斜进行校正,在继续供纸的状态下使原稿与阻力辊对24碰触并使原稿挠曲。
输送控制部20若从阻力传感器S3检知到原稿到达开始经过预先确定的挠曲生成时间,则使阻力辊对24进行二次供纸,并输出原稿(步骤#13)。具体而言,输送控制部20使输送马达25a旋转并连接阻力离合器24a。其结果是,阻力辊对24、第一输送辊对25b、第二输送辊对25c、第三输送辊对25d以及排出辊对26进行旋转,使原稿被输送。此外,虽然在流程图中并未图示,但是在阻力传感器S3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时,输送控制部20将阻力离合器24a释放,进而停止供纸马达22a的旋转,使得不供给下一张原稿。
接着,输送控制部20基于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对原稿前端到达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检知区域)进行识别(步骤#14。前端到达时刻的识别)。输送控制部20确认是否进行转向(步骤#15)。若转向一次,则在设置时和排出时使原稿的正反调转。因此,输送控制部20使反转辊对27进行两次转向动作,之后,使排出辊对26从排出口28排出原稿。由此,使设置时和排出时的原稿的正反一致。
因此,在当前的原稿的转向执行次数为零或一次时(当前的原稿前端到达的识别次数为第一次或第二次时),输送控制部20判断为进行转向(步骤#15的“是”)。另一方面,在已经进行两次转向时,输送控制部20判断为不进行转向,并将原稿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步骤#15的“否”)。
在原稿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时(步骤#15的“否”),输送控制部20使导向马达29a旋转,并将可动导向板29设为将原稿引导至排出输送路74的状态(图5A的状态)。并且,输送控制部20通过排出传感器S4来识别原稿排出,使全部马达(全部旋转体)停止旋转(步骤#16→“结束”)。此外,在基于原稿设置传感器S1的输出识别为原稿托盘21上有原稿时,输送控制部20也可以使如输送马达25a这样的一部分马达继续旋转。
另一方面,在通常原稿的双面读取中进行转向时(步骤#15的“是”),输送控制部20为了转向,使反转马达27a开始正旋转,使反转辊对27向正方向(将原稿从反转辊对27排出至机外的方向)旋转(步骤#17)。输送控制部20使导向马达29a旋转,将可动导向板29设为关闭通向排出输送路74的路径的状态(图5B的状态),将原稿引导至反转辊对27。
继续进行原稿输送,接着,输送控制部20基于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对原稿后端通过了时刻传感器S2的检知区域进行识别(步骤#18,后端通过时刻的识别)。
读取控制部30从时刻传感器S2最初检知到原稿前端到达的时刻(步骤#14)起,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表面开始时间,则开始表面读取。表面开始时间以从原稿表面的前端开始读取的方式来进行确定。另外,读取控制部30从时刻传感器S2第二次检知到原稿前端到达的时刻(步骤#14)起,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背面开始时间,则开始背面读取。背面开始时间以从原稿背面的前端开始读取的方式来进行确定。
读取单元3从时刻传感器S2最初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的时刻(步骤#18)起,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表面结束时间,则结束表面读取。表面结束时间以在原稿表面的后端结束读取的方式来进行确定。另外,读取单元3从时刻传感器S2第二次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的时刻(步骤#18)起,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背面结束时间,则结束背面读取。背面结束时间以在原稿背面的后端结束读取的方式来进行确定。
输送控制部20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在输送了预先确定的基准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步骤#19)。基准距离以送入向第三输送路73转向的原稿的方式(以原稿后端通过第二输送路72和第三输送路73的分支位置75的方式)来确定。基准距离是基于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到分支位置75的距离来确定的。基准距离比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到分支位置75的距离更长。另外,基准距离比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到反转辊对27的夹持件的距离更短。例如,基准距离也可以设为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到分支位置75与反转辊对27的夹持件的中间地点为止的长度。这样,基准距离被设为如下长度:该长度使得在对通常原稿进行双面读取时,成为在使反转辊对27停止的时刻原稿后端切实地通过分支位置75,且反转辊对27切实地夹持通常原稿的状态。表示基准距离的数据被预先存储于存储器20b中(参照图2)。
这里,对于反转马达27a可以使用步进马达。步进马达的一个脉冲量的原稿输送距离已确定。因此,输送控制部20在从原稿后端通过时刻传感器S2的时刻起向步进马达输入了相当于基准距离的脉冲的时刻,使反转马达27a停止。从恒速旋转状态到停止为止的减速所需要的步骤数也是已知的。因此,输送控制部20从比相当于基准距离的脉冲回溯了减速所需要的步骤数的时刻起,开始反转马达27a的减速。
输送控制部20使反转马达27a反向旋转,并使反转辊对27反向旋转(步骤#110)。此时,输送控制部20使导向马达29a旋转并将可动导向板29设为关闭通向第二输送路72的上游侧的路径的状态(图5C的状态)。输送控制部20将原稿引导至第三输送路73(阻力辊对24)。
输送控制部20使原稿向第一输送路71(阻力辊对24的上游侧)回送(步骤#111)。此外,由于根据原稿尺寸的不同而时刻有所不同,因此流程图中虽未图示,但输送控制部20在阻力传感器S3检知到后端通过的时刻,或者在时刻传感器S2检知到原稿前端到达的时刻使反转马达27a停止。步骤#111之后,通过原稿向第一输送路71的合流,输送控制部20对原稿到达阻力传感器S3(阻力辊对24)进行识别(返回至步骤#12)。下面,使流程继续进行直至原稿被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
(切口原稿8的双面读取)
接着,参照图6~图10,对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1中的切口原稿8的双面读取进行说明。
读取装置1(复合机100)具有切口原稿模式。切口原稿模式是用于不会使切口原稿8破损、堵塞而进行读取的模式。
切口原稿8是原稿在原稿输送方向上的后端一部分欠缺的原稿。在读取装置1中,有时读取通过如切下这样的加工而一部分欠缺的原稿。在图6中,对后端被呈凹字状切下的切口原稿8进行例示。本说明中的切口原稿8为切口部分81通过时刻传感器S2的检知区域的原稿(参照图6)。
输送控制部20对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从检知为有原稿时的电平(level),变化至检知为无原稿时的电平的时刻(由High→Low或者Low→High进行变化的时刻)进行识别。也就是说,输送控制部20对切口原稿8的后端8a(参照图6)通过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的时刻(后端通过时刻)进行识别。
在切口部分81与时刻传感器S2的位置(检知区域)重叠时,明明切口原稿8的最后端8b(参照图6)未通过切口原稿8的输送方向上的时刻传感器S2的位置(设置线。通过时刻传感器S2的位置,并且与切口原稿8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线S2a。图6中用单点划线进行图示),输送控制部20却识别为切口原稿8的后端通过了线S2a。也就是说,在切口原稿8中,由于切口,其后端的通过相较于通常原稿更早被检知。利用了时刻传感器S2的原稿后端的通过的检知提早了相当于检知切口部分81的原稿输送方向的宽度(切口宽度W1)的时间。
如图7所示,存在如下情况,即,在切口原稿8的最后端8b未通过第二输送路72与第三输送路73的分支位置75的状态下就使反转辊对27开始反向旋转(转向)。若切口原稿8的转向开始太早,则切口原稿8将被反送,或者切口原稿8仍被可动导向板29夹持的状态下就进行反转辊对27的反向旋转。其结果是,存在发生切口原稿8破损、堵塞的情况。因此,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1(复合机100)具有用于使得在切口原稿8的双面读取中不发生堵塞、破损的切口原稿模式。
参照图8,对输送一张切口原稿8(输送读取中)的同时进行双面读取时的流程进行说明。此外,即使在多张切口原稿8被设置于原稿托盘21上时,每张切口原稿8也将执行图8的流程图。
在图8的“开始”之前的时刻,输送控制部20为对原稿托盘21上原稿的设置进行识别的状态。另外,操作面板4为接受了读取原稿双面的状态。另外,操作面板4为接受应用切口原稿模式这一信息的输入的状态。并且,图8的“开始”是在通过操作面板4指示执行读取任务的时刻。换言之,是在使用者指示执行切口原稿8的双面读取的时刻。
切口原稿8以切口部分81成为后侧(上游侧)的方式设置在原稿托盘21上。这也是考虑到,若将切口部分81设为前侧(下游侧)的方式来设置切口原稿8,则有时切口原稿8无法良好地供纸的情况。因此,输送控制部20也可以在显示面板42上显示应以切口部分81成为后侧的方式来设置原稿的信息。
步骤#21~步骤#28与图4的步骤#11~步骤#18相同。可以援引说明。因此,省略其内容,并且对步骤#21~28进行说明。在步骤#21中,输送控制部20使供纸马达22a开始旋转,并使切口原稿8进行供纸。在步骤#22中,输送控制部20对切口原稿8的前端到达阻力传感器S3(阻力辊对24)进行识别。在步骤#23中,输送控制部20使阻力辊对24进行切口原稿8的二次供纸。在步骤#24中,输送控制部20对切口原稿8的前端到达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进行识别。在步骤#25中,输送控制部20确认是否进行转向。即使在切口原稿模式中,输送控制部20也使反转辊对27进行两次转向动作,然后,使排出辊26进行切口原稿8的排出。在将切口原稿8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时(步骤#25中的“否”),输送控制部20通过排出传感器S4来识别切口原稿8的排出,使所有马达(所有旋转体)停止旋转(步骤#26→“结束”)。
另一方面,在双面读取中应用切口原稿模式时,且在切口原稿8进行转向时(步骤#25中的“是”),在步骤#27中,输送控制部20使反转辊对27向正方向(将切口原稿8从反转辊对27排出至机外的方向)旋转。在步骤#28中,输送控制部20基于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对切口原稿8的后端8a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通过进行识别。
此外,即使在切口原稿模式中,仍是从时刻传感器S2最初检知到原稿前端到达的时刻(步骤#24)起,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表面开始时间,则读取单元3开始表面读取。另外,从时刻传感器S2第二次检知到原稿前端到达的时刻(步骤#24)起,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背面开始时间,则开始背面读取。另外,即使在切口原稿模式中,仍是从时刻传感器S2最初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的时刻(步骤#28)起,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表面结束时间,则读取单元3结束表面读取。另外,从时刻传感器S2第二次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的时刻(步骤#28),若经过预先确定的背面结束时间,则读取单元3结束背面读取。
接着,输送控制部20确认原稿的后侧(原稿输送方向上游侧)是否是切口部分81(步骤#29)。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切口部分81位于原稿的后侧(上游侧)的方式,来设置原稿。
因此,在一次转向也未进行时(最初识别到切口原稿8的原稿后端通过时),输送控制部20将原稿的后侧(上游侧)判断为切口部分81(步骤#29中的“是”)。另一方面,若进行转向则使原稿的前后反转。因此,在进行一次转向时(第二次识别到切口原稿8的后端通过时),输送控制部20将原稿的前侧(下游侧)判断为切口部分81(步骤#29中的“否”)。
在将原稿的前侧(下游侧)判断为切口部分81时(步骤#29中的“否”),输送控制部20与通常原稿的读取情况同样地,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预先确定的基准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步骤#210)。
另一方面,在将原稿的后侧(上游侧)判断为切口部分81时(步骤#29中的“是”),输送控制部20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将切口原稿8输送了基准距离与追加距离相加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步骤#211)。也就是说,在双面读取且应用切口原稿模式情况下,当切口原稿8的切口部分81位于原稿的后侧时,输送控制部20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基准距离与追加距离相加而得到的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
这里,用图6对原稿输送方向的切口部分81的宽度(切口宽度W1)进行图示。追加距离是基于预先确定的切口宽度W1,或者所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来确定的。具体而言,追加距离可以设为切口宽度W1。或者,追加距离也可以是切口宽度W1加上余量得到的长度,以使得切口原稿8的最后端8b从第二输送路72与第三输送路73的分支位置75完全通过。
操作面板4也可以接受切口宽度W1的输入。输送控制部20(或者主控制部5)也可以在切口原稿模式的选择时(应用时),将如图9所示的切口原稿设定画面44显示于显示面板42。
输送控制部20也可以将用于确定是否使用切口原稿模式(是否选择)的ON键K1和OFF键K2显示于切口原稿设定画面44。使用者在使用切口原稿模式时,操作ON键K1。另一方面,使用者在不使用切口原稿模式时,操作OFF键K2。图9表示由于完成了使用切口原稿模式的设定,而以反转状态显示ON键K1的例子。
另外,输送控制部20也可以将用于手动输入切口宽度W1的宽度显示栏C1、加号键K3及减号键K4显示于切口原稿设定画面44。每操作一次加号键K3,显示栏C1内的切口宽度W1将增加1mm宽度。每操作一次减号键K4,显示栏C1内的切口宽度W1将减少1mm宽度。图9表示将切口宽度W1设定为10mm的状态。
另外,输送控制部20也可以将默认值键K5显示于切口原稿设定画面44。当切口宽度W1与默认值一致时,使用者操作默认值键K5。切口宽度W1的默认值是预先确定的。默认值存储于如存储器20b这样的存储装置中(参照图2)。操作面板4接受改变默认值的输入。当默认值被改变时,存储器20b对改变后的默认值进行存储。当操作默认值键K5时,输送控制部20将默认值处理为切口宽度W1。
基于操作面板4(显示面板42、触摸面板43)中的设定,输送控制部20也可以对所输入的切口宽度W1进行识别。另外,输送控制部20将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或者将使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与预先确定的余量相加得到的长度确定为追加距离。
另外,也可以以自动识别切口宽度W1的方式来构成输送单元2。此时,在第一输送路71的中途设置多个原稿传感器S5。原稿传感器S5是用于检知在检知区域中是否存在原稿的传感器。原稿传感器S5也可以是与时刻传感器S2或阻力传感器S3相同的透过型或反射型的光传感器。原稿传感器S5可以在与时刻传感器S2在原稿输送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且与原稿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设置有多个。可以在与原稿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在一条直线上设置有多个原稿传感器S5。图10表示包含时刻传感器S2,并在与原稿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在一条直线上排列八个原稿传感器S5的例子。
各原稿传感器S5的输出被输入至输送控制部20。输送控制部20对从各原稿传感器S5及时刻传感器S2检知切口原稿8的存在的状态变成无法检知存在的时刻(后端通过时刻)进行识别。输送控制部20对最早的后端通过时刻(由切口部分81的后端8a的通过所引起的输出变化)与直至最后的后端通过时刻(因切口原稿8的最后端8b的通过所引起的输出变化)的时间差进行求取。此外,在时间差处于预先确定的容许范围时,输送控制部20判定为没有切口。输送控制部20将对求取的时间差与预先确定的原稿输送速度相乘而得到的长度识别为切口宽度W1。输送控制部20将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或者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与预先确定的余量相加而得到的距离设为追加距离。
在步骤#210、步骤#211之后,输送控制部20使反转马达27a反向旋转,并使反转辊对27反向旋转(步骤#212,与图4的步骤#110相同)。由此,切口原稿8被引导至第三输送路73,输送控制部20向第一输送路71(阻力辊对24的上游侧)回送切口原稿8(步骤#213,与图4的步骤#111相同,返回至步骤#22)。下面,使流程继续进行,直至切口原稿8被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为止。
(时刻调整模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2,对作为切口原稿模式的原稿读取的一个方式的时刻调整模式进行说明。
时刻调整模式为切口原稿模式的一种。时刻调整模式是用于调整原稿的读取开始时刻(表面开始时间、背面开始时间)和读取结束时刻(表面结束时间、背面结束时间)的模式。时刻调整模式是将对两张预先准备的专用且相同内容的切口原稿8(调整原稿9)进行读取的模式。调整原稿9为切口原稿8的一种。此外,在读取除调整原稿9以外的由使用者加工的切口原稿8的情况下,只要显示切口原稿设定画面44来进行设定即可。
参照图11对调整原稿9进行说明。调整原稿9为在空白纸上画出共四条黑带的原稿。与原稿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平行的黑带为两条。一个第一黑带91被画在距上侧的原稿输送方向的边规定宽度W2的内侧。另一个第二黑带92被画在距调整原稿9的下侧原稿输送方向的边规定宽度W2的内侧。
与垂直于原稿输送方向的方向(主扫描方向)的边平行的黑带也是两条。一个第三黑带93被画在距与调整原稿9的前侧(没有切口部分81的那一侧)的原稿输送方向垂直的边规定宽度W2的内侧。另一个第四黑带94被画在距与调整原稿9的后侧(有切口部分81的一侧)的原稿输送方向垂直的边规定宽度W2的内侧。各黑带垂直。各黑带被画在调整原稿9的一面,另一面为白纸。规定宽度W2是被适当确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宽度W2被预先确定为3mm~数cm范围内的长度(例如5mm)。在调整原稿9中,原稿输送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被切下。如图11所示,调整原稿9的切口宽度W1与规定宽度W2相同。也就是说,在时刻调整模式中读取的调整原稿9的切口宽度W1是预先确定的。输送控制部20将预先确定的宽度识别为切口宽度W1。
主控制部5对在操作面板4上完成了用于选择时刻调整模式的规定操作进行识别。主控制部5对输送控制部20、读取控制部30指示时刻调整模式下的读取。通过时刻调整模式的调整是在工厂出货前的调整时或由技术服务人员维护时所进行的。
接着,参照图12,对时刻调整模式下的原稿输送和读取的流程进行说明。图12中,上侧的图为用于说明第一张调整原稿9的输送和读取的图。图12中,下侧的图是用于说明第二张调整原稿9的输送和读取的图。
在时刻调整模式中,预先决定:以使画有各黑带的面(表面)朝上并使切口部分81成为原稿的后侧(上游侧)的方式在原稿托盘21上设置第一张调整原稿9(参照图12的左上图)。另外,预先决定:以使画有各黑带的面(表面)朝下并使切口部分81成为原稿的前侧(原稿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式在原稿托盘21上设置第二张调整原稿9(参照图12左下图)。
参照图12的上侧的图,来对第一张调整原稿9的输送和读取的流程进行说明。两张调整原稿9中,第一张调整原稿9用于确定表面开始时间和表面结束时间。
若由操作面板4接受到时刻调整模式下的读取开始,则图8的流程开始。进而,输送控制部20开始进行第一张调整原稿9的供纸、输送(对应于图8的步骤#23)。通过输送调整原稿9,输送控制部20基于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对调整原稿9的前端到达进行识别(对应于图8的步骤#24)。输送控制部20将该识别通知给读取控制部30。读取控制部30也对调整原稿9的前端到达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前端到达时刻)进行识别。此外,也可以将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输入至读取控制部30。
读取控制部30在从调整原稿9的前端到达传感器S2的时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的时刻开始读取。第一等待时间被设为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到读取线的位置的距离除以规格上的输送速度(理想的输送速度)而得出的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在以理想的速度来输送原稿的情况下,能够正好从前端开始读取原稿的时间。
继续进行原稿的输送,时刻传感器S2对调整原稿9的通过进行检知。输送控制部20基于时刻传感器S2的输出,对调整原稿9的后端通过进行识别(对应于图8的步骤#28)。由于切口部分81位于后端,因此相较于调整用原稿的最后端,提早了规定宽度W2的量的程度检知到后端通过。该识别被传递至读取控制部30,读取控制部30也将对原稿的后端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通过进行识别(后端通过时刻的识别)。
并且,读取控制部30在从识别到后端通过的时刻起经过了将第二等待时间与追加读取时间相加而得到的时间后的时刻,结束读取。第二等待时间被设为从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到读取线的位置的距离除以规格上的输送速度而得到的时间。追加读取时间可以设为规定宽度W2除以规格上的输送速度而得到的时间。因切口而提早了规定宽度W2的量的程度检知到后端通过,因此为了读取到比切割侧的第四黑带94更靠后端侧,将增加追加读取时间。
读取控制部30对在第一张调整原稿9的表面读取中得到的图像数据之中,从第三黑带93向原稿的前端方向突出的第一黑带91与第二黑带92即前侧突出黑带95的长度进行确认。具体而言,读取控制部30对从前侧端到第一黑带91与第三黑带93重复部分的右上或者右下角的点为止的原稿前后方向上的点数(实际点数)进行求取。另外,读取控制部30对从前侧端到第二黑带92与第三黑带93重复部分的右上或者右下角的点为止的原稿前后方向上的点数(实际点数)进行求取。进而,读取控制部30求取所求出的点数的平均值。进而,读取控制部30从与规定宽度W2(切口宽度W1)相对应的点数(理想点数)减去已求出的平均值,来求取第一点差。
在第一点差(理想点数-平均值)>0时,各前侧突出黑带95比规定宽度W2短,因此可知读取开始时刻较晚。也就是说,前端通过读取线后才开始读取。因此,为了提早第一点差的点数(线数)的程度开始读取,读取控制部30将从第一等待时间减去(第一点差×每读取一条线的时间)而得到的时间设定为新的表面开始时间。此外,每读取一条线的时间在图片传感器37的规格上是预先决定好的。
可知在第一点差(理想点数-平均值)<0时,读取开始时刻较早。也就是说,从前端到达读取线前开始读取。这里,在没有原稿的状态下,将读取白色导板。因此,在该情况下,在调整原稿9的图像数据中,在比各前侧突出黑带95更靠前侧附加(插入)白色的点。因此,为了推迟第一点差(点数)的绝对值的程度开始读取,读取控制部30将第一等待时间加上(第一点差×每一条线的读取时间)而得到的时间设定为新的表面开始时间。
此外,在第一点差(理想点数-平均值)=0时,读取控制部30将第一等待时间设定为新的表面开始时间。
另一方面,由于切口,在调整原稿9的最后端9b(参照图11)通过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设置线。通过时刻传感器S2的设置位置,并与调整原稿9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线S2a。在图11中以单点划线来进行图示)前,检知到调整原稿9的切口部分81的后端9a(参照图11)的通过。但是,由于加上了追加读取时间,因此,在由第一张调整原稿9的表面读取而得出的图像数据中,将包含从后侧(切割侧)的第四黑带94向原稿后端方向突出的第一黑带91和第二黑带92(后侧突出黑带96)。
读取控制部30对调整原稿9的图像数据中的后侧突出黑带96的长度进行确认。具体而言,读取控制部30对从后侧端到第一黑带91与第四黑带94重复部分的左上或者左下角的点为止的原稿前后方向的点数(实际点数)进行求取。另外,读取控制部30对从后侧端到第二黑带92与第四黑带94重复部分的左上或者左下角的点为止的原稿前后方向的点数(实际点数)进行求取。进而,读取控制部30对求出的点数的平均值进行求取。进而,读取控制部30从与规定宽度W2相当的点数(理想点数)减去已求出的平均值,来求取第二点差。
在第二点差(理想点数-平均值)=0时,在追加读取时间期间将读取理想宽度(规定宽度W2、切口宽度W1)的图像。也就是说,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经过了第二等待时间的时刻,调整原稿9的切口部分81的后端9a正好通过读取线,在经过了第二等待时间+追加读取时间的时刻,调整原稿9的最后端9b通过读取线。也就是说,理想的宽度(规定宽度W2、切口宽度W1)的图像被读取。因此,此时,读取控制部30将第二等待时间设定为新的表面结束时间。
在第二点差(理想点数-平均值)>0时,应在追加读取时间的期间进行读取的各后侧突出黑带96的长度变得不够。也就是说,第二等待时间短(读取结束太早),在调整原稿9的切口部分81的后端9a通过读取线前第二等待时间结束,在经过了第二等待时间+追加读取时间的时刻,调整原稿9的最后端9b未通过读取线。因此,为了推迟第二点差的点数(点数)的程度结束读取,读取控制部30将第二等待时间加上(第二点差×每读取一条线的时间)而得到的时间设定为新的表面结束时间。
在第二点差(理想点数-平均值)<0时,应在追加读取时间期间进行读取的各后侧突出黑带96+多余的区域被读取。在没有原稿的状态下,读取白色导板。因此,在该情况下,调整原稿9的图像数据中,在比后侧突出黑带96更靠后侧附加有白色的点。也就是说,第二等待时间长(读取结束太晚),在调整原稿9的切口部分81的后端9a通过读取线之后第二等待时间才结束,在经过第二等待时间+追加读取时间之前调整原稿9的最后端9b通过读取线。因此,为了提早第二点差的点数(点数)的程度结束读取,读取控制部30将第二等待时间减去(第二点差×每读取一条线的时间)而得到的时间设定为新的表面结束时间。
第一张调整原稿9在表面读取后,被引导至反转辊对27。此时,切口部分81位于后侧。因此,输送控制部20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基准距离+追加距离的时刻,停止反转辊对27并开始反向旋转(对应于图8的步骤#211)。通过转向使表里反转,且切口部分81成为前侧并被输送(参照图12的上侧正中间的图)。此外,以后将不需要读取第一张调整原稿9,直至被排出。
由于以和设置于原稿托盘21时相同的表里关系来排出,因此输送控制部20将第一张调整原稿9再次引导至反转辊对27。此时,切口部分81位于前侧。因此,输送控制部20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基准距离的时刻,停止反转辊对27并开始反向旋转(对应于图8的步骤#210)。两次转向后,通过时刻传感器S2的第一张调整原稿9被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1a(参照图12的右上图)。
在第一张调整原稿9排出后,输送控制部20开始第二张调整原稿9的供纸、输送(对应于图8的步骤#23,参照图12的左下图)。由于第二张调整原稿9将切口部分81设置在前侧,且将画有各黑带的面设置在下侧,因此不需要读取线最初通过时的读取。
输送控制部20将第二张调整原稿9引导至反转辊对27。此时,切口部分81位于前侧。因此,输送控制部20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基准距离的时刻,停止反转辊对27并开始反向旋转(对应于图8的步骤#210)。第二张调整原稿9通过第一次转向,使切口部分81位于后侧,并使输送读取用接触玻璃31a与画有各黑带的面呈相对的状态(参照图12的下侧正中间的图)。
与第一张同样地,读取控制部30在从时刻传感器S2识别出调整原稿9的前端到达的时刻(前端到达时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的时刻开始读取。另外,读取控制部30在从时刻传感器S2识别到调整原稿9的后端9a通过的时刻(后端通过时刻)起,经过了第二等待时间加上追加读取时间而得出的时间的时刻结束读取。并且,读取控制部30与第一张调整原稿9时同样地,对通过第二张调整原稿9的读取得到的图像数据的前侧突出黑带95的长度进行确认,求取第一点差,设定背面开始时间。另外,读取控制部30与第一张调整原稿9时同样地,对通过第二张调整原稿9的读取得到的图像数据的后侧突出黑带96的长度进行确认,求取第二点差,设定背面结束时间。
这样一来,实施方式的读取装置1具备操作面板4、读取单元3、及输送单元2。操作面板4接受设定。读取单元3对通过读取装置1的原稿进行读取。输送单元2包含:供纸辊22,其将设置在原稿托盘21上的原稿送出;第一输送路71,其是从供纸辊22到读取位置的输送路;检知部(时刻传感器S2),其设置在第一输送路71上,用于检知原稿是否存在;反转辊对27,其夹着原稿进行正旋转,然后在将原稿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下停止,之后进行反向旋转;第二输送路72,其是从读取位置到反转辊对27的输送路;第三输送路73,其一端与第一输送路7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输送路72连接,用于使转向的原稿通过并回送至读取位置的上游侧;输送控制部20,其控制原稿输送。反转辊对27在反向旋转时将原稿送入第三输送路73。操作面板4接受原稿的双面读取、切口原稿模式的应用,该切口原稿模式是指,对原稿在原稿输送方向的后端的一部分欠缺且对欠缺的部分通过检知部(时刻传感器S2)的检知区域的切口原稿8进行读取。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未应用切口原稿模式时,输送控制部20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将原告输送了预先确定的基准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之后使反转辊对27开始反向旋转,其中,所述后端通过时刻即检知部(时刻传感器S2)检知到有原稿的状态到检知到无原稿的时刻。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应用切口原稿模式时,输送控制部20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将原稿输送了基准距离加上预先确定的或基于识别出的原稿输送方向的切口宽度W1确定的追加距离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并使反转辊对27开始反向旋转。
由此,由于切口部分81与检知部的检知区域重叠,因此即使比应检知后端通过的时刻(最后端8b、9b通过的时刻)更早检知到后端通过,反转辊对27仍在原稿的最后端8b、9b通过分支点后开始转向动作。因此,即使将切口原稿8转向,仍能够防止切口原稿8及调整原稿9的破损和卡纸(堵塞)。因此,能够提供易于使用的读取装置1。这里,基准距离是为了将转向的原稿送入第三输送路73,而基于从检知部的设置位置到第二输送路72与第三输送路73的分支位置75的距离来确定的距离。
另外,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应用切口原稿模式的情况下,输送控制部20在切口原稿8的切口部分81位于原稿后侧的状态时,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基准距离加上追加距离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之后使反转辊对27开始反向旋转,在切口原稿8的切口部分81位于原稿前侧的状态时,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基准距离的时刻使反转辊对27停止,由此使反转辊对27开始反向旋转。
由此,在切口位于原稿输送方向的前侧时,检知部(时刻传感器S2)在原稿的最后端通过时检知到后端通过,因此无需增加追加距离。另一方面,在切口位于原稿输送方向的后侧时,检知部在原稿的切口部分81的后端8a、9a通过时检知到后端通过,因此需要增加追加距离。因此,可以仅在有需要时延长从后端通过时刻到转向动作开始为止的原稿输送距离。因此,在读取切口原稿8时,能够适当地进行原稿输送。
另外,读取装置1包含:将第二输送路72的中途与排出口28连接的排出输送路74、以及可活动且将原稿引导至所述反转辊对27或所述排出口28的可动导向板29。输送控制部20使反转辊对27进行两次原稿的转向,以将原稿引导至反转辊对27的方式使可动导向板29移动,直至进行两次转向为止,若完成两次转向,则以将原稿引导至排出口28的方式使可动导向板29移动。由此,能够将切口原稿8以与设置好的原稿呈相同的表里状态排出。即使进行多次切口原稿8的转向,切口原稿8也不会产生卡纸、破损。
另外,操作面板4接受切口宽度W1的输入。输送控制部20对输入的切口宽度W1进行识别,将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或者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加上预先确定的余量而得出的距离确定为追加距离。由此,能够在切口原稿8的最后端通过第二输送路72与第三输送路73的分支点且原稿完全通过反转辊对27前的适当时刻,使反转辊对27进行转向动作。
另外,在第一输送路71的中途,也可以在主扫描方向的不同位置设置多个用于检知原稿是否存在的原稿传感器S5。输送控制部20将从检知原稿存在的状态到无法检知存在的时刻为止的各原稿传感器S5的时间差乘以预先确定的原稿输送速度,来对切口宽度W1进行识别,将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或者识别出的切口宽度W1加上预先确定的余量而得出的距离确定为追加距离。由此,能够在使切口原稿8的最后端通过第二输送路72与第三输送路73的分支点,且原稿完全通过反转辊对27前的适当时刻使反转辊对27进行转向动作。而且,能够自动识别切口宽度W1,从而省去由使用者输入切口宽度W1的麻烦。
另外,在切口原稿模式中,包含时刻调整模式,该时刻调整模式读取调整切口原稿8、即用于调整原稿的读取开始时刻和读取结束时刻的调整原稿9。读取单元3包含:对通过读取位置的原稿照射光的光源38、用于读取原稿的图片传感器37、以及控制光源38及图片传感器37的动作的读取控制部30。在时刻调整模式时,读取控制部30基于调整原稿9的读取结果来调整原稿的读取开始时刻和读取结束时刻。由此,使用调整原稿9能够进行用于准确读取原稿的调整。而且,调整原稿9不易破损,一张调整原稿9可以反复使用几次。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0)包含上述读取装置1。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在切口原稿8转向时切口原稿8不会破损、卡纸,而易于进行原稿读取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9)

1.一种读取装置,其具备:操作面板、读取单元及输送单元,
所述操作面板接受设定;
所述读取单元对通过读取位置的原稿进行读取;
所述输送单元包含:供纸辊,其将设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送出;第一输送路,其是从所述供纸辊到所述读取位置的输送路;检知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路上,用于检知原稿是否存在;反转辊对,其夹着原稿进行正旋转,然后在将原稿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下停止,之后进行反向旋转;第二输送路,其是从所述读取位置到所述反转辊对的输送路;第三输送路,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路连接,用于使转向的原稿通过并回送至所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输送控制部,其控制原稿输送,
所述反转辊对在反向旋转时将原稿送入所述第三输送路;
所述操作面板接受原稿的双面读取、切口原稿模式的应用,该切口原稿模式是指,对原稿在原稿输送方向上的后端的一部分欠缺且欠缺的部分通过所述检知部的检知区域的切口原稿进行读取;
在进行原稿的双面读取的情况下,
当未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
所述输送控制部在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将原稿输送了预先确定的基准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之后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其中,所述后端通过时刻即从所述检知部检知到有原稿的状态到检知到无原稿的时刻,
在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并且,所述切口原稿的切口部分位于原稿后侧的状态时,
所述输送控制部在从所述后端通过时刻起将所述切口原稿输送了所述基准距离加上预先确定的或基于识别出的原稿输送方向的切口宽度确定的追加距离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并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的情况下,
所述输送控制部在所述切口原稿的切口部分位于原稿前侧的状态时,在从所述后端通过时刻起输送了所述基准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之后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所述第二输送路的中途与排出口连接的排出输送路、以及
可活动且将原稿引导至所述反转辊对或所述排出口的可动导向板;
所述输送控制部使所述反转辊对进行两次原稿的转向,以将原稿引导至所述反转辊对的方式使所述可动导向板移动,直至进行两次转向为止,若完成两次转向,则以将原稿引导至所述排出口的方式使所述可动导向板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面板接受所述切口宽度的输入;
所述输送控制部对输入的所述切口宽度进行识别,将识别出的所述切口宽度、或者识别出的所述切口宽度加上预先确定的余量而得出的距离确定为所述追加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输送路的中途,在主扫描方向的不同位置设置有多个用于检知原稿是否存在的原稿传感器;
所述输送控制部将从检知原稿存在的状态到无法检知存在的时刻为止的各所述原稿传感器的时间差乘以预先确定的原稿输送速度,来对所述切口宽度进行识别,将识别出的所述切口宽度、或者识别出的所述切口宽度加上预先确定的余量而得出的距离确定为所述追加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原稿模式包含时刻调整模式,该时刻调整模式读取所述切口原稿、即用于调整原稿的读取开始时刻和读取结束时刻的调整原稿;
所述读取单元包含:对通过读取位置的原稿照射光的光源、用于读取原稿的图片传感器、以及控制所述光源及所述图片传感器的动作的读取控制部;
在所述时刻调整模式时,
所述读取控制部基于所述调整原稿的读取结果来调整原稿的读取开始时刻和读取结束时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原稿的一面画有多条黑带,另一面为白纸;
所述时刻调整模式为读取两张所述调整原稿的模式;
所述读取控制部基于读取以使画有各所述黑带的面朝上并使切口部分成为原稿的后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原稿托盘上的第一张所述调整原稿中画有各所述黑带的表面而得到的图像数据,来调整表面开始时间和表面结束时间,所述表面开始时间是在双面读取中从所述检知部最初检知到前端到达的时刻起,到表面读取开始为止的时间;所述表面结束时间是从所述检知部最初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的时刻起,到表面读取结束为止的时间,
基于读取以使画有各所述黑带的面朝下并使切口部分成为原稿前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原稿托盘上的第二张所述调整原稿中画有各所述黑带的背面而得到的图像数据,来调整背面开始时间和背面结束时间,所述背面开始时间是在双面读取中从所述检知部第二次检知到原稿前端到达的时刻起,到背面读取开始为止的时间;所述背面结束时间是从所述检知部第二次检知到原稿后端通过的时刻起,到背面读取结束为止的时间。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取装置。
9.一种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其包含如下内容:
对通过读取位置的原稿进行读取;
使设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向供纸辊送出;
将从所述供纸辊到所述读取位置的输送路设为第一输送路;
设置对所述第一输送路上是否存在原稿进行检知的检知部;
夹着原稿使反转辊对正旋转,然后在一边夹持原稿一边将原稿的一部分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之后使所述反转辊对反向旋转;
将从所述读取位置到所述反转辊对的输送路设为第二输送路;
将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路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路连接,并用于使转向的原稿通过并回送至所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的输送路设为第三输送路;
在所述反转辊对反向旋转时将原稿送入所述第三输送路;
接受原稿的双面读取、切口原稿模式的应用,该切口原稿模式是指,对原稿在原稿输送方向上的后端的一部分欠缺且欠缺的部分通过所述检知部的检知区域的切口原稿进行读取;
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未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从后端通过时刻起,在将原稿输送了预先确定的基准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之后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其中,所述后端通过时刻即所述检知部检知到有原稿的状态到检知到无原稿的时刻;
在原稿的双面读取中应用所述切口原稿模式时,并且,所述切口原稿的切口部分位于原稿后侧的状态时,
从所述后端通过时刻起,在将所述切口原稿输送了所述基准距离加上预先确定的或基于识别出的原稿输送方向的切口宽度确定的追加距离而得出的距离的时刻,使所述反转辊对停止,并使所述反转辊对开始反向旋转。
CN201610853283.3A 2015-09-28 2016-09-26 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973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0099A JP6361620B2 (ja) 2015-09-28 2015-09-28 読取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90099 2015-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3180A CN106973180A (zh) 2017-07-21
CN106973180B true CN106973180B (zh) 2019-02-19

Family

ID=58407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53283.3A Active CN106973180B (zh) 2015-09-28 2016-09-26 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13573B2 (zh)
JP (1) JP6361620B2 (zh)
CN (1) CN1069731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0864B2 (ja) * 2016-06-30 2020-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973000B2 (ja) * 2017-12-08 2021-1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385429B (zh) * 2018-12-28 2022-07-0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原稿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23033768A (ja) * 2021-08-30 2023-03-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原稿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8057A (zh) * 2007-11-26 2009-06-03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输送读取装置
CN104184917A (zh) * 2013-05-24 2014-12-0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25091A (ja) * 1993-01-22 1994-08-12 Konica Corp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3215811B2 (ja) * 1997-11-21 2001-10-0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
US6209861B1 (en) * 1998-03-11 2001-04-0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US6161831A (en) * 1998-03-17 2000-12-1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DE69921926T2 (de) * 1998-09-14 2005-11-10 Konica Corp.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JP3765701B2 (ja) * 1999-10-28 2006-04-12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用紙供給装置及び用紙処理方法
JP2001206645A (ja) * 2000-01-25 2001-07-31 Konica Corp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97876B2 (ja) * 2000-03-23 2008-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
US6434359B2 (en) * 2000-06-06 2002-08-1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having a bifurcating guide member
JP2002072571A (ja) * 2000-08-25 2002-03-12 Murata Mach Ltd 両面画像読取装置
JP2004072536A (ja) * 2002-08-07 2004-03-04 Nisc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原稿搬送装置
US7336404B2 (en) * 2003-08-04 2008-02-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anning irregular shaped document
JP4567402B2 (ja) * 2004-08-30 2010-10-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US20070003344A1 (en) * 2005-06-29 2007-0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uplex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apparatus and a duplex document feeding method
JP2007143014A (ja) * 2005-11-22 2007-06-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読み取り方法
TW200810516A (en) * 2006-08-10 2008-02-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Duplex scanning apparatus
TWI294354B (en) * 2006-08-18 2008-03-1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Automatic sheet feeder
KR101248871B1 (ko) * 2006-09-13 2013-03-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동 원고 이송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4786502B2 (ja) 2006-10-31 2011-10-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り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05112B2 (ja) * 2006-12-04 2011-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電子ペーパー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802786B2 (en) * 2007-01-30 2010-09-28 Lite-On Technology Corp. Duplex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duplex document scann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7911641B2 (en) * 2007-02-23 2011-03-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77567B2 (ja) * 2007-09-27 2012-07-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50052B2 (ja) * 2007-11-13 2010-04-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両面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90072604A (ko) * 2007-12-28 2009-07-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양면 자동 원고급지 기능을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의제어방법
TWI357532B (en) * 2008-02-29 2012-02-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Duplex scanning apparatus
KR101285177B1 (ko) * 2008-10-16 2013-07-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원고공급장치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독취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
KR101301499B1 (ko) * 2008-11-03 2013-08-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독취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0171611A (ja) * 2009-01-21 2010-08-05 Sharp Corp 照明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37288B2 (ja) * 2009-03-02 2012-05-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98264B2 (ja) * 2009-06-24 2011-10-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原稿搬送装置
JP5202496B2 (ja) * 2009-11-04 2013-06-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503048B2 (en) * 2010-01-26 2013-08-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uto documen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scanning device
JP2012222447A (ja) * 2011-04-05 2012-11-12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49541B2 (ja) * 2011-06-16 2013-11-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26433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原稿搬送装置
JP6311655B2 (ja) * 2015-06-12 2018-04-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6291A (ja) * 2015-08-28 2017-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8057A (zh) * 2007-11-26 2009-06-03 夏普株式会社 原稿输送读取装置
CN104184917A (zh) * 2013-05-24 2014-12-0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13573B2 (en) 2017-11-07
JP2017069635A (ja) 2017-04-06
CN106973180A (zh) 2017-07-21
JP6361620B2 (ja) 2018-07-25
US20170094088A1 (en) 2017-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73180B (zh) 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544314B (zh) 纸张运送装置
JP201012444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011540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5585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5744111A (zh) 消色装置
CN1044271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93129B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803322A (zh) 片材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994510B2 (ja)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62290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853681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61932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システム
JP2014141324A (ja) パス切替装置とシート処理装置
JP44980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1027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ntrols image forming conditions for a recording material that is wider than standard-size recording material based on input size information
JP20110061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86135A (ja) 印刷システム
JP2017210368A (ja) シ−トフィ−ドスキャナ−
JP2008028782A (ja) 原稿仕分装置及び原稿仕分方法
JP20230254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417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H1016136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9201260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9087887A (ja)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原稿読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