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4107B -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4107B
CN105744107B CN201510955771.0A CN201510955771A CN105744107B CN 105744107 B CN105744107 B CN 105744107B CN 201510955771 A CN201510955771 A CN 201510955771A CN 105744107 B CN105744107 B CN 105744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path
air supply
framework
scann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557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44107A (zh
Inventor
小泽淳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744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4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44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4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以不影响到图像的读取精度的方式将主扫描方向的送风和副扫描方向的送风最佳化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在机箱内形成在主扫描方向上送风的第一送风路和在副扫描方向上送风的第二送风路,并将该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的捕集率设定成主扫描方向的捕集率高、副扫描方向的捕集率低。在按照线序读取图像的装置的框体内吹送冷却风的送风机构具备:框体;配置在所述框体中的主扫描方向的第一送风路(30);配置于副扫描方向的第二送风路(40);以及配置于所述各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32、42)。将该灰尘过滤器的灰尘捕集率设定成第一送风路的过滤器的捕集率比第二送风路的过滤器的捕集率高。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冷却风的送风机构,涉及从形成在框体上的吸气孔高效地吹送冷却风的送风机构的改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这种装置在框体的外壁形成通气口,利用从外部吸入的空气将装置内冷却了之后进行排气。已知该装置内的送风路会高效地冷却处于高温的光源灯周围、电源基板周围等和容易受到热的影响的光电转换元件周围。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46134号公报中,提出了在框体的一部分上配置通气口和送风风扇来向框体内部供给冷却风的机构。在该文献中,将送风路的方向配置在往复移动的滑架的主扫描方向上。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1-272146号公报中也提出了同样的送风路构造。
在日本特开平10-2041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160577号公报等中还提出了在这样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冷却机构中,在送风路配置灰尘过滤器(空气过滤器)。
如上所述,已知了在图像读取装置中从外部向框体内吸入冷却风以及在吸入外部空气时利用过滤器进行除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以往只是尝试着从框体外部吸入外部空气来将内部温度均匀地冷却。例如日本特开2004-246134号公报的装置是将送风风扇配置成在读取滑架的扫描方向(副扫描方向)上形成送风路。另外,日本特开平11-272146号公报的装置是在读取滑架的主扫描方向上设置了送风路。因此,以往的装置没有提出高效地形成主扫描方向的送风和副扫描方向的送风的机构。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以不影响到图像的读取精度的方式将主扫描方向的送风和副扫描方向的送风最佳化的送风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机箱内形成在主扫描方向上送风的第一送风路和在副扫描方向上送风的第二送风路,并将该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的捕集率设定成主扫描方向的捕集率高、副扫描方向的捕集率低。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向按照线序(日文:線順次)读取图像的装置的框体内吹送冷却风的送风机构,其具备:框体;配置在所述框体中的主扫描方向的第一送风路(30);配置于副扫描方向的第二送风路(40);以及配置于所述各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32、42)。将该灰尘过滤器的灰尘捕集率设定成第一送风路的过滤器的捕集率比第二送风路的过滤器的捕集率高。
由此,在配置有例如读取光学路径、光电转换元件等图像读取部的主扫描方向上配置高捕集率的过滤器,在相对不受灰尘影响的副扫描方向上配置低捕集率的过滤器,能够抑制驱动部的大型化并减轻高功率化、高噪音化、振动等。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第一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设定成以下任一种:与第二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相比,网眼粗度细密;或者与第二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相比,过滤体积大。
由此,通过用相同结构的过滤器材料调整粗度或体积,能够加减捕集量。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设置有送风量的限制开口,第一送风路的限制开口(7)设定成送风量比第二送风路的限制开口(8)的送风量大。
由此,在主扫描方向上吹送大容量的冷却风,在副扫描方向上吹送小容量的冷却风,能够切实地得到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光源灯等的冷却作用。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向第一送风路、第二送风路送风的送风风扇个别配置或者采用共同的送风风扇。由此,能够采用与装置结构相应的布局结构。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所述框体由外侧壁、顶板和底板构成为箱形,在框体内部设置划分成滑架行走区域和基板收纳区域的隔壁。而且,所述第一送风路配置在形成于外侧壁的吸气口与滑架行走区域之间,所述第二送风路配置在形成于外侧壁的吸气口与基板收纳区域之间。
由此,框体内由隔壁划分成供滑架行走的区域和收纳基板的区域,第一送风路将外部空气吹送到滑架行走区域,第二送风路将外部空气吹送到基板收纳区域。因此,能够分别调整向两个区域送风的外部空气量和含有除尘率。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读取滑架以能够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滑架行走区域,在该读取滑架搭载光源灯、反射镜和聚光透镜。由此,向反射镜、透镜等光学成像系统吹送已除去灰尘的冷却风,因此不会影响到读取图像。
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在所述基板收纳区域中配置对读取滑架的光源灯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由此,在控制基板(与主扫描方向的光源灯等相比发热量小),以灰尘的捕集率低且风量小的冷却风实现冷却效果。
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将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第一送风路的限制开口和第二送风路的限制开口邻接地配置在装置框体的壁面上。由此,能够在箱型框体的外侧壁上一体形成供气口,开口量也能与外包装箱体一体成形地设定。
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具备所述任一个技术方案记载的送风机构,并具备:框体;稿台;覆盖稿台的开闭单元;以及配置于框体的开闭单元的铰接单元。而且,所述第一送风路的一部分由形成在铰接单元的安装构件上的通气口构成。
由此,通过利用安装铰接单元的安装部(托架等)形成送风路,能够将构造简化。
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9的结构中,所述开闭单元是将原稿片材进给到稿台上的进稿装置,所述铰接单元的安装部由安装于框体的托架构件构成。由此,能够通过进稿装置的开闭铰链的安装托架形成送风路。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使向主扫描方向吹送的冷却风与向副扫描方向吹送的冷却风相比,含有的灰尘量少,因此,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一般配置有读取光学路径、光电转换元件等图像读取部的主扫描方向上配置高捕集率的过滤器,在相对不受灰尘影响的副扫描方向上配置低捕集率的过滤器,能够抑制驱动机构的大型化并减轻高功率化、高噪音化、振动等。
即使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了反射镜、透镜等光学成像系统和光电转换元件等图像读取部,由于冷却风由高捕集率的过滤器进行了除尘,因此也不会发生因灰尘的附着导致的图像劣化的问题。
并且,在副扫描方向上经捕集率比较低的过滤器进行送风,因此,能够减轻给送风风扇带来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装置的内部布局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装置的读取滑架的内部构造说明图。
图5是图1的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中送风路径的说明图。
图6是图1的装置中的电路基板的冷却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图1的装置中的电路基板的冷却气流说明图。
图8是图7的箭头方向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A的外观说明图,图像读取装置A由框体1、主稿台2、副稿台3和进稿单元F构成。
在框体1中配置有上述主稿台2、副稿台3和基板收容部5。在该基板收容部5中配置有后述的各种基板,并设置有进稿单元F的铰接安装部6。图示5a是框体1的位于基板收容部5的顶板,图示7是形成在框体上的第一通气口,图示8是第二通气口,图示9是排气口。
图示的基板收容部5、第一通气口7、第二通气口8和排气口9都形成在框体1的后侧的侧壁面1r。通气口7(8)与排气口9隔开距离地配置在上述后侧壁面1r的两端部。
[框体构造]
上述框体构造中,框体1由外部包装侧壁(前侧外壁1f、后侧侧壁1r、右侧壁1s和左侧壁1n)、顶板(5a、主稿台2)和底板Bs形成为箱形。在该框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壁23,通过该隔壁23划分成滑架行走区域Cr和基板收纳区域Br。
图示的隔壁23构成了将装置内一分为二的副扫描方向的分隔壁。另外,滑架行走区域Cr配置在装置前侧,基板收纳区域Br配置在装置后侧。这是为了能够从装置前侧容易地进行将原稿图像放置在配置于滑架行走区域Cr的主稿台2上的操作。
在上述隔壁23上,一体地形成有在副扫描方向Ay上引导读取滑架10的导轨(构成了后述的导向构件22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隔壁23在将框体内部分成滑架行走区域Cr和基板收纳区域Br的同时,还兼用作在副扫描方向上引导读取滑架10的导向构件(导轨)。
上述滑架行走区域Cr通过由隔壁23、前侧外壁1f、右侧壁1s和左侧壁1n包围的空间(以下称为第一机箱)形成,在上面配置了主稿台2和副稿台3。在该空间内,后述的读取滑架10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该滑架沿副扫描方向在区域内往复移动。
上述基板收纳区域Br通过由隔壁23、后侧侧壁1r、右侧壁1s和左侧壁1n包围的空间(以下称为第二机箱)形成,在上面配置了顶板5a和上述的铰接安装部6。
从框体外部向这样由隔壁23区划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第一机箱Cr、第二机箱Br供给冷却风(外部空气)。因此,在上述框体1的后侧侧壁1r上形成有第一通气口7和第二通气口8。而且,在第一通气口7与第一机箱(滑架行走区域Cr)之间配置有第一送风路30,在第二通气口8与第二机箱(基板收纳区域Br)之间配置有第二送风路40。
上述主稿台2由以静止状态放置图像原稿的透明的载置面构成,副稿台3由对从进稿单元F以恒定速度输送的移动中的图像原稿进行读取的透明的曝光面构成。此外,也可以不特别设置副稿台3而采用通过主稿台2的一部分来读取行走原稿的结构(单稿台机构)。
上述第一通气口7和第二通气口8配置在相互邻接的位置,排气口9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隔开距离的位置。而且,从第一通气口7和第二通气口8吸入的外部空气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送风,并从排气口9排出到外部。通过该空气的流动将框体内部冷却。
另外,由于第一通气口7和第二通气口8配置在相互邻接的位置,所以不会将从各个通气口被吸入、将框体内部冷却并被排出到外部的已在内部被加热了的空气再次直接吸入到内部。因此,双方的吸气口能够高效地吸入外部空气。
图2和图3表示上述框体内部的结构。在框体内部内置有图像读取机构4,该图像读取机构4按照线序读取被放置在上述主稿台2上的原稿图像(静止图像)或者在上述副稿台3上行走的移动原稿(移动图像)。
上述图像读取机构4由密接读取构造(日文:密着読取構造)和缩小光学读取构造中的任一种构造构成。图示的装置表示缩小光学系统的读取构造,对此进行说明。读取机构4由读取滑架10、光源灯11、反射镜17、聚光透镜18和光电传感器13构成。
上述读取滑架10(以下称为“滑架”)被支承成能够沿着配置在框体1的前侧外壁1f和后侧侧壁1r上的一对导向构件22导轨、导杆等)移动。该滑架10在主稿台2与副稿台3之间移动位置的同时沿着主稿台2往复移动。
在上述读取滑架10上连结有同步皮带、金属丝等行走牵引构件20,该行走牵引构件20被皮带轮、卷取辊等旋转构件21支承。在该旋转构件21上连结有驱动马达(未图示,以下称为“滑架马达”)。图示的装置中的行走牵引构件(同步皮带20)、旋转构件(皮带轮21)和滑架马达(步进马达)内置在框体2内。
根据图4说明上述滑架10的内部构造。在滑架10中,内置有光源灯11(图示的是一对LED灯)、读取光学系统12和光电转换元件13。滑架10由耐热性树脂构成,一体形成有灯收纳部11x、11y、反射镜固定部14、透镜固定部15和传感器基板固定部16。棒状LED灯(光源灯)11被固定在灯收纳部11x、11y,并配置成向稿台上的原稿照射光。在反射镜固定部14中,固定了在主扫描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的反射镜17(17a、17b、17c、17d、17e)。
上述各反射镜17a~17e对来自光源灯11的光照射到原稿图像上而形成的反射光进行反射,从而形成了规定长度的成像光路。对来自反射镜17的输出光进行聚光的透镜(成像透镜)18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安装在透镜固定部15。另外,在传感器基板固定部16,安装有传感器基板19,光电传感器13(光电转换元件,CCD)被安装在该基板上,并配置成使来自聚光透镜18的光在光电传感器13(线性传感器)上成像。
上述光源灯11以及光学成像系统12和光电传感器13排列成线状,以便按照线序读取原稿图像。也就是说,光电传感器13是线性传感器(CCD等),聚光透镜18在线性传感器上对线性图像进行成像。因此,反射镜17和光源灯11构成为发出线性光并反射。而且,上述滑架10在与光电传感器(传感器阵列)13的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此外,对将光电传感器13和聚光透镜18搭载在滑架10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光学成像系统12也可以固定到框体1的底部,例如固定到底架上。在此情况下,后述的传输电缆26由电源供给线26a及其控制线26b构成。
[基板构造]
在上述框体1的内部配置有基板收纳部5。图示的框体1设置有将箱形的箱体内划分成滑架行走区域(第一机箱)Cr和基板收纳区域(第二机箱)Br的隔壁(隔离壁)23。上述基板收纳部5通过由该隔壁23、后侧壁面1r、顶板5a和底板(底架)Bs包围的空间构成。
另外,由隔壁23划分出的滑架行走区域(第一机箱)Cr形成了由隔壁23、前侧外壁1f、主稿台2和底板(底架)Bs包围的空间。这样,通过隔壁23,形成了向基板收纳区域Br送风的空气流(副扫描方向送风路40)和向滑架行走区域Cr送风的空气流(主扫描方向送风路30)。
在上述基板收纳部5中,配置有向收纳于滑架10的光源灯11供给电源的电源基板24、对上述滑架马达的控制和上述传感器基板19的光电传感器13的读取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25、以及对来自搭载于上述滑架10的传感器基板19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基板(图示的是与上述基板25一体构成的)等多个基板24、25。
上述电源基板24向图像读取所需要的构成单元供给电源。因此,虽然未图示,但其具备输入电源端子和输出电源端子。而且,安装变压器、电容器、晶体管、二极管等高度比较高的引线插入式(THD:Through Hole Mount Device)的电路元件。来自输出端子的各种电源经由后述的控制基板25供给到电子元件。在图示的装置中,从电源基板24向搭载于滑架10的光源灯11、滑架马达(未图示)供给电源。
上述控制基板25将图像读取所需要的控制信号传递到电路元件。并且,发送对光电传感器13的图像读取进行控制的信号。另外,接收来自光电传感器13的输出信号。从光电传感器13传送的图像读取信号,通过配置于控制基板25的处理电路实施数字信号化和输出数据修正,并经由接口电路传送到装置外部。
[基板布局构造]
如图3所示,上述的电源基板24和控制基板25安装在框体1内的基板收纳部5的基板收纳区域Br。根据图6、图7说明该安装构造。基板收纳部5在框体1的内部作为基板收纳区域Br形成了机箱。该机箱(第二机箱Br)由顶板5a、底板Bs、隔壁23和后侧的侧壁1r包围所的区域构成。
另一方面,电路基板由电源基板24和控制基板25以分离的不同的电路板构成。而且,两基板24、25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层叠状,在上方配置了电源基板24,在下方配置了控制基板25。
下方的控制基板25(以下称为第一基板)固定在形成于框体1的底板Bs上的设置脚部25s(第一基板支承构件)。另外,上方的电源基板24(以下称为第二基板)将一端部固定在固定于框体侧壁的托架44上,另一端固定在形成于框体壁部的设置脚部24s(第二基板支承构件)。
此时,在托架44上设置了通气口36,以便在安装了第二送风风扇43的状态下,来自风扇的送风在第一基板24与分隔板45之间通风(参照图8)。在图8中,以圆形形状表示通气口,但是也可以是留下第二送风风扇43的供第二送风风扇43安装在托架44上的两端的安装部位并在其之间开口的形状。而且,分隔板45以将上下隔开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基板24与第二基板25之间。该分隔板45由导热系数比电路基板(第一基板、第二基板)高的材料(例如金属板)构成。
在上述第一基板24与第二基板25之间,顶板5a与第一基板24之间的间隔Ga形成得比第一基板24与分隔板45之间的间隔Gb和分隔板45与第二基板25之间的间隔Gc宽。另外,间隔Gc形成得比间隔Gb宽。因此,使间隙Ga形成了间隔Ga>间隔Gc>间隔Gb的关系。
而且,在配置在上方的第一基板24和第二基板25的端部,配置有上述的第二送风路40和第二送风风扇43。从该第二送风风扇43吹送的外部空气在顶板5a与第一基板表面之间形成第一气流Af1(第一送风路径),在第一基板背面与分隔板45之间形成第二气流Af2(第二送风路径),在分隔板背面与第二基板表面之间形成第三气流Af3(第三送风路径)。而且,来自各路径的风从排气口9排出到外部。
上述第一气流Af1的风量设定成比第二气流Af2的风量大,第三气流Af3的风量设定成比第一气流Af1的风量小且比第二气流Af2的风量大(参照图7)。在此情况下的风量调整按照从送风风扇43朝向上述间隔Ga、间隔Gb、间隔Gc的风向方向的面积比设定。
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气流Af1将从第一基板表面产生的热从供气口8向排气口9方向送风。与此同时,第一基板表面的热在间隔Ga(这一间隔宽的空间)内对流。另外,第二气流Af2在第一基板背面与分隔板45之间不形成紊流地作为层流被平稳地吹送到排气口9。
也就是说,由于在基板表面上排列着高度比较高的零件即引线插入式的变压器、电容器、IC芯片等零件,形成紊流而发生热阻滞,与此相对地,由于在基板背面安装着高度比较低的表面安装型的零件,因此从第二送风风扇43吹出的风保持层流的状态,并将基板的热平稳地从排气口9排出。
[传输电缆]
上述的滑架10与控制基板25之间通过传输电缆26连接。该传输电缆26由扁平电缆构成,该扁平电缆由如下的线构成:电源供给线26a,其向上述光源灯11供给电源;以及多个控制线26b,即对由上述光电传感器13读出的图像数据进行传输的数据线、对灯开关和光电转换进行控制的控制数据线等。图示的传输电缆26由随着滑架10的移动而变形的挠性电缆形成。
[冷却机构]
用图5说明框体1内部的冷却机构。如根据图3说明的那样,在形成于框体1上的第一通气口7与滑架行走区域(第一机箱)Cr之间形成有第一送风路30,在第二通气口8与基板收纳区域(第二机箱)Br之间形成有第二送风路40。
上述通气口7和通气口8配置在框体1的后侧侧壁1r(或前侧外壁1f、右侧壁1s、左侧壁1n)的靠近滑架10的原位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进行扫描动作的滑架10的读取开始位置Hp配置第一通气口7,第一送风路30配置在主扫描方向(图3的Ax方向),以便从该通气口7向停止中的滑架10吹送冷却风。另外,从第一送风路30吹送来的冷却风被吹送到整个滑架行走区域(第一机箱)Cr。
第一送风路30由与第一通气口7连续设置的过滤器罩31、收纳在其中的第一灰尘过滤器32和隔壁23的送风通口(未图示)构成。也就是说,由将外部空气从第一通气口7经由第一灰尘过滤器32引导到滑架行走区域(第一机箱)Cr的路径构成。
上述过滤器罩31以从后侧侧壁1r的内壁呈兜帽形状地向内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内部内置有第一灰尘过滤器32。该灰尘过滤器32由例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等的多孔体构成,其对灰尘的捕集量η1可通过如下公式求出。
η=(1-Wp/Wf)×100[%]…(公式1)
η:捕集率;Wf:供给的粉尘量[g];Wp:过滤器捕集的粉尘量[g]
如图5所示,从后侧侧壁1r沿主扫描方向排列着过滤器罩31、然后是第一送风风扇33。在过滤器罩31中内置有第一灰尘过滤器32(图示的是过滤器32a和过滤器32b)。第一送风风扇33在轴支承于单元框架的旋转轴上安装了风扇,在旋转轴上装配了具有减速机构的风扇马达(未图示)。
作为上述第一灰尘过滤器32的构造,以在过滤器32a与过滤器32b之间具有空间层的三层构造构成。而且,通过上述(公式1)求出的捕集率(η1)设定成比后述的第二送风路40的第二灰尘过滤器42高(大)的值。
第二送风路40由与第二通气口8连续设置的过滤器罩41和收纳在其中的第二灰尘过滤器42构成。而且,由将外部空气从第二通气口8经由第二灰尘过滤器42引导到副扫描方向上的路径构成。在该第二送风路40中配置第二送风风扇43,该送风风扇43在轴支承于单元框架的旋转轴上安装了风扇,在旋转轴上装配了具有减速机构的风扇马达(未图示)。
第二送风风扇43在副扫描方向(Ay)上送风,将冷却风吹送到基板收纳区域(第二机箱)Br。第二灰尘过滤器42的捕集率(η2)通过上述的(公式1)求出,第一灰尘过滤器32的捕集率(η1)和第二灰尘过滤器42的捕集率(η2)设定成[η1>η2]。
第一过滤器32、第二过滤器42的捕集率将“网眼粗度”构成得细密或者将有效过滤体积设定得大。图示的是将第一灰尘过滤器32的网眼粗度和过滤器体积设定得比第二灰尘过滤器42大。也就是说,第一灰尘过滤器32由网眼粗度细密的2张过滤器构成。与此相对地,第二灰尘过滤器42的网眼粗度粗大,且由1张过滤器构成。
[送风量限制]
上述第一通气口7和第二通气口8由对导入到框体1的内部的空气量进行限制的开口(孔)构成。在框体1的后侧侧壁1r上形成有格栅形状的多个通气孔7a,第一通气口7的通气孔的总面积(区域)设定为比第二通气口8的大(区域7>区域8)。
而且,由第一通气口7和第一送风风扇33产生的送风量设定为大于由第二通气口8和第二送风风扇43产生的送风量。例如,在第一通气口7的通气孔面积是第二通气口8的通气孔面积的α倍时,第一送风路30的风量为第二送风路40的风量的α倍(此情况下不考虑送风风扇的容量)。
通过以上的结构,从上述第一送风路30输送到滑架行走区域(第一机箱)Cr的冷却风与第二送风路40的冷却风相比,净化度高,同时风量大。与此相对地,输送到基板收纳区域(第二机箱)Br的第二送风路40的冷却风与第一送风路30的冷却风相比,净化度低,且风量小。
因此,即使搭载于滑架10的光源灯11处于高温,也会在大容量的风量下冷却,同时能够减少附着在搭载于滑架10的反射镜17、聚光透镜18等成像光学零件上的灰尘量。另一方面,与光源灯等相比发热量比较少的电路基板(电源基板、控制基板等)设定为风量小,净化度也低,因此,能够减小送风所需要的风扇马达的负荷。
此外,本申请主张通过参考而在此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4年262018号的优先权。
附图标记说明
A 图像读取装置
Cr 滑架行走区域(第一机箱)
Br 基板收纳区域(第二机箱)
1 框体
1r 后侧侧壁
1f 前侧外壁
1s 右侧壁
1n 左侧壁
2 主稿台
3 副稿台
5 基板收容部
7 第一通气口
8 第二通气口
9 排气口
23 隔壁(隔离壁)
30 第一送风路
31 过滤器罩
32 第一灰尘过滤器
33 第一送风风扇
40 第二送风路
42 第二灰尘过滤器
43 第二送风风扇。

Claims (6)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其是按照线序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冷却用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体,其由侧壁、顶板及底板构成为箱形,通过设置在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隔壁,在所述底板上平面地划分出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部行走的读取行走区域和基板收纳区域;
第一送风路,其从形成于所述框体的侧壁的第一吸气口沿所述读取部的主扫描方向输送外部空气;
第二送风路,其从形成于所述框体的侧壁的第二吸气口沿所述读取部的副扫描方向输送外部空气;以及
灰尘过滤器,其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吸气口附近和所述第二吸气口附近,
所述第一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的灰尘捕集率设定成比所述第二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的灰尘捕集率高,
在由所述隔壁划分的框体内,配置成从所述第一送风路向所述读取行走区域吹送外部空气,从所述第二送风路向所述基板收纳区域吹送外部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送风路配置有送风的第一送风风扇,在第二送风路配置有送风的第二送风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风扇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向地送风的方向,
所述第二送风风扇配置在与所述第二吸气口交叉地送风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气口以及所述第二吸气口在所述框体的侧面邻接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开口面积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与所述第二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相比,网眼粗度细密;或者与所述第二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相比,过滤体积大;或者与所述第二送风路的灰尘过滤器相比,网眼粗度细密且过滤体积大。
CN201510955771.0A 2014-12-25 2015-12-18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05744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2018 2014-12-25
JP2014262018A JP6482115B2 (ja) 2014-12-25 2014-12-25 画像読取装置における送風機構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4107A CN105744107A (zh) 2016-07-06
CN105744107B true CN105744107B (zh) 2019-07-05

Family

ID=56164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55771.0A Active CN105744107B (zh) 2014-12-25 2015-12-18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10029B2 (zh)
JP (1) JP6482115B2 (zh)
CN (1) CN1057441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0050A (zh) * 2016-08-03 2016-11-30 江苏新光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的扫描仪
CN107643666A (zh) * 2017-10-24 2018-01-30 贵州云侠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彩色激光打印机
CN112416102A (zh) * 2021-01-05 2021-02-26 成都含苞欲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用辅助防尘散热组件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3866A (ja) * 1996-12-11 1998-06-26 Canon Inc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JPH10198238A (ja) * 1996-12-27 1998-07-31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77036A (ja) * 2001-03-19 2002-09-25 Ricoh Co Ltd 送風装置
JP2007110666A (ja) * 2005-09-14 2007-04-26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8173A (ja) * 2006-02-22 2007-09-06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の空気流通方法、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67954A (zh) * 2008-04-25 2009-10-28 立志凯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2362221A (zh) * 2009-03-24 2012-02-22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图像产生装置的防尘结构和投影显示装置
CN103095959A (zh) * 2011-10-27 2013-05-0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413A (ja) 1996-07-02 1998-01-23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US6115147A (en) * 1996-10-01 2000-09-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H10268615A (ja) * 1997-03-24 1998-10-09 Ricoh Co Ltd 複写装置
JPH11272146A (ja) 1998-03-19 1999-10-08 Copyer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144889A (ja) * 1999-11-12 2001-05-25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776706B2 (en) * 2001-04-11 2004-08-17 Hoffman Enclosures, Inc. Modular fan system for an enclosure
JP4095327B2 (ja) * 2002-04-02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46134A (ja) 2003-02-14 2004-09-02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4258117A (ja) * 2003-02-24 2004-09-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61377B1 (ko) * 2003-12-10 2006-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산화촉매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화상형성장치
JP4544462B2 (ja) * 2005-02-28 2010-09-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原稿読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M306460U (en) * 2006-07-24 2007-02-11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of computer case
JP2008160577A (ja) 2006-12-25 2008-07-10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5534873B2 (ja) * 2010-03-09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1470B2 (en) * 2011-01-31 2015-10-06 Nisca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JP5790059B2 (ja) * 2011-03-25 2015-10-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2176487A1 (ja) * 2011-06-20 2012-12-27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ユニット
JP5834764B2 (ja) * 2011-10-21 2015-1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捕集装置
JP5919813B2 (ja) * 2011-12-27 2016-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20763B1 (ko) * 2013-05-09 2020-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지털 사이니지
JP5888519B2 (ja) * 2013-06-20 2016-03-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310764B2 (en) * 2013-11-29 2016-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92464B2 (ja) * 2014-08-29 2019-04-0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清浄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3866A (ja) * 1996-12-11 1998-06-26 Canon Inc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JPH10198238A (ja) * 1996-12-27 1998-07-31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77036A (ja) * 2001-03-19 2002-09-25 Ricoh Co Ltd 送風装置
JP2007110666A (ja) * 2005-09-14 2007-04-26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8173A (ja) * 2006-02-22 2007-09-06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の空気流通方法、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67954A (zh) * 2008-04-25 2009-10-28 立志凯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2362221A (zh) * 2009-03-24 2012-02-22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图像产生装置的防尘结构和投影显示装置
CN103095959A (zh) * 2011-10-27 2013-05-0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2115B2 (ja) 2019-03-13
CN105744107A (zh) 2016-07-06
US9710029B2 (en) 2017-07-18
JP2016122988A (ja) 2016-07-07
US20160187942A1 (en)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4107B (zh)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KR101837854B1 (ko) 차량 탑재 촬상 장치
JP641004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7957037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557049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609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6246451B1 (ja) 内視鏡装置
JP508364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4794950B2 (ja) 冷却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8009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6591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53814A1 (en) Self-cleaning scan head assembly
JP413268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004016B2 (ja) 画像読取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JP590628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4364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0066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0111A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16181878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25483B2 (ja) フィルムスキャナ
JP534401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写装置
JP201118814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126334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800513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NON FINETECH Inc.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7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Yamanashi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Nisc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