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5959A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5959A
CN103095959A CN2012104147491A CN201210414749A CN103095959A CN 103095959 A CN103095959 A CN 103095959A CN 2012104147491 A CN2012104147491 A CN 2012104147491A CN 201210414749 A CN201210414749 A CN 201210414749A CN 103095959 A CN103095959 A CN 103095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ad
light source
exhaust outlet
image
scann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147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5959B (zh
Inventor
山中久志
芳本光晴
中西健二
数藤康裕
福留正一
井元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95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5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59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59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7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 e.g. removing static electricity
    • H04N1/00978Temperature control
    • H04N1/00981Temperature control by forced convection, e.g. using f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09Cleaning arrangements or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contamination from dust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4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 H04N1/0286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using an array of light sourc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arrays, e.g. an LED ba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04N1/1235Feeding a sheet past a transparent plate;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Light Sources And Details Of Projection-Prin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在装置框体内具备第一扫描单元,该第一扫描单元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朝原稿射出光的多个LED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LED阵列,在上述装置框体的侧面设置有吸气口与排气口,该吸气口与排气口配置构成为:将吸气口与排气口连结的空气流路的假想线,通过在被输送的原稿的读取位置停止的第一扫描单元的LED阵列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1年10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235650而请求优先权。在此声明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在装置框体内具备光源单元,该光源单元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向原稿射出光的多个发光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光源部。
背景技术
在具备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多个发光元件(LED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光源部的光源单元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尤其在使用原稿输送装置来大量地连续输送并连续读取原稿的情况下,在光源单元固定于读取位置的状态下,发光元件长时间地连续点亮(或者,在被相邻输送的原稿与原稿之间熄灭的准连续点亮),使得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与位于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的发光元件相比,位于主扫描方向的中央部的发光元件因还受到位于其两外侧的发光元件的散发热量的影响而导致温度大幅上升。因此,期望抑制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尤其是抑制位于主扫描方向的中央部的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以便能够应对这种长时间的连续读取。这对保证发光元件的性能、寿命也较为重要。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2记载有降低这种图像读取装置的温度上升的装置。
在专利文献1记载有如下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为了抑制与原稿读取方向的前端部对应的原稿载置玻璃的升温,在装置框体(光学箱)的背面侧、亦即温度上升最严重的图像前端附近设置有送风用的冷却风扇,且在该冷却风扇的对置面(装置框体的前面侧)设置有用于将从冷却风扇吹送的空气排出的孔(排气口)。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构成为:从冷却风扇吹送的空气在装置框体(光学箱)中直接朝对置面上的孔流动(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参照箭头标号C)。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有如下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原稿载置位置为基准,沿主扫描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3个冷却风扇,各冷却风扇分别朝将多个LED元件排列成一列而成的LED光源的对应的各LED元件区域吹风。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日本特开平11-272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日本特开2009-133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以抑制原稿载置玻璃的升温为目的,而并非以直接冷却第一扫描光学部的光源、亦即曝光灯(卤素灯)为目的。另外,光源为卤素灯,而并非以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多个LED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光源部的光源单元(第一扫描光学部)为对象。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将吹送空气的冷却风扇与排出空气的孔(排气口)配置成沿主扫描方向(平行地)与装置框体的背面侧及前面侧对置。在这种结构中,在光源是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上述多个LED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光源部的光源单元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流路的方向与LED元件的排列方向一致,因此虽然冷却风扇侧的LED元件被冷却,但是主扫描方向的中央部、排气口侧的LED元件几乎没被冷却。
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中,存在如下问题:在以将利用LED元件的光源单元固定于读取位置的状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读取的情况下,由于中央部的LED元件未被充分冷却,因此,中央部的LED元件的温度大幅上升,可能会大幅超过LED元件的保证温度。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由于3个冷却风扇直接朝与各自的区域对应的LED元件吹风,因此期待其会对各区域的LED元件进行一定程度的冷却。然而,为了分别控制3个冷却风扇,要在各区域具备一个或多个用于对LED元件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基于这些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对各冷却风扇进行接通/断开控制。也就是说,需要具备3个冷却风扇与3个以上的温度检测传感器,且需要构成用于对这些冷却风扇与温度检测传感器进行控制的复杂的控制电路,从而难以避免由零件件数的增加等引起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中,由于并未设置排气口,因此,虽然从冷却风扇吹送的空气会从装置框体的间隙等泄漏少许,但是大部分会在装置框体内循环,从而循环空气可能会被加热而导致冷却效果下降。尤其是在以将光源单元固定于读取位置的状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读取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冷却效果不断下降,尤其是中央部的LED元件的温度大幅上升,可能会超过LED元件的保证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点而创造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多个LED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光源部的光源单元中,尤其是在以将光源单元固定于读取位置的状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读取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抑制主扫描方向中央部及其周围的LED元件的温度上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光源单元,该光源单元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朝原稿射出光的多个发光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光源部,并且,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装置框体设置有吸气口与排气口,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配置构成为:将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连结的空气流路的假想线,通过在由原稿输送装置输送的原稿的读取位置停止的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光源部的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精心设置吸气口与排气口的位置,即使不使用管道,也能够形成冷却风的高效的空气流路。另外,空气流路的假想线配置构成为:通过在由原稿输送装置输送的原稿的读取位置停止的光源单元的光源部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从而能够抑制光源部中的温度最高的中央部及中央部附近的光源部(发光元件组)的温度上升。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述假想线可以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更具体而言,所述假想线可以构成为:当相对于所述光源单元的扫描面从铅直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另外,所述假想线可以构成为:当沿着所述光源单元的主扫描面从所述主扫描方向观察时,或者当沿着所述光源单元的主扫面从与所述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
配置为:使假想线在发光元件组的中央部附近相对于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亦即例如从斜上方朝斜下方(或者,从斜下方朝斜上方)横穿发光元件组,由此能够将冷却风高效地送入到光源部的中央部及中央部附近,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光源部的中央部及中央部附近的发光元件,抑制温度的上升。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构成为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装置框体的侧面。通过将吸气口与排气口设置于装置框体的侧面而能够在装置框体的外侧设置风扇。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装置框体的外侧以与所述排气口对置的方式配置排气风扇。通过配置排气风扇而能够可靠地冷却光学单元的光源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构成为所述吸气口设置于所述装置框体的一处位置。通过将吸气口设置于一处位置而能够在装置框体内形成风不会分散的稳定的冷却风的流路(空气流路)。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在所述吸气口设置防尘过滤器。通过在吸气口设置防尘过滤器而能够防止尘埃从外部侵入,从而能够减少尘埃向忌惮尘埃的光学系统(透镜、反光镜、CCD等)附着的现象。另外,通过减少灰尘的附着而能够减少读取图像上的由尘埃引起的图像不良(黑色条纹等)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构成为:利用遮蔽部件将所述吸气口及所述排气口以外的所述装置框体的开口部遮蔽。通过利用遮蔽部件将装置框体的其它开口部遮蔽而能够减少尘埃从外部向光学系统(透镜、反光镜、CCD等)附着的情况。另外,通过减少灰尘的附着而能够减少读取图像上的由尘埃引起的图像不良(黑色条纹等)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构成为:具备上述各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将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读取的原稿图像作为调色剂像而形成于纸张的图像形成部。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改善了作为光源单元的光源部的发光元件的性能、且延长了其寿命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放大示出图1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原稿输送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从图像读取装置的装置框体拆下稿台玻璃后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与具体例1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与具体例1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6是简要示出第一扫描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与具体例2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与具体例2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与具体例3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与具体例3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与具体例4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与具体例4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13是装置框体的左侧面。
图14是装置框体的右侧面。
图15是装置框体的左侧面。
图16是装置框体的右侧面。
图17是示出实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剖视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具有扫描功能、复印功能、打印功能以及传真功能的所谓的复合机。
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激光曝光装置1、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5、清洁装置4、中间转印带装置8、定影装置12、纸张输送路径M、供纸托盘10以及纸张排出托盘15等。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所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了黑色(K)、青绿色(C)、品红色(M)及黄色(Y)的各种颜色的彩色图像对应的数据。因此,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5以及清洁装置4分别设置有4个,以形成对应于各种颜色的4种调色剂像,且分别与黑色、青绿色、品红色及黄色对应,从而构成4个图像位置Pa、Pb、Pc、Pd。
激光曝光装置1是具备激光二极管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根据图像数据而对带电的感光鼓3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2利用(K、C、M、Y)调色剂而对形成于感光鼓3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在感光鼓3表面形成调色剂像。清洁装置4除去并回收在显影及图像转印之后残留于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带电器5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而达到规定的电位。
中间转印带装置8配置于各感光鼓3的上方,且具备: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从动辊22、4个中间转印辊6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9。
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1、中间转印辊6、从动辊22等以架设的方式支承中间转印带7,使中间转印带7沿箭头C方向循环移动。
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带7,从而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
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层叠于中间转印带7,构成由图像数据表示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该彩色的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7一起被输送,在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装置11的转印辊11a之间的夹紧区域被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在夹紧区域转印了彩色的调色剂像后的记录纸张被向定影装置12输送。定影装置12具备加热辊31及加压辊32等,将记录纸张夹入加热辊31与加压辊32之间而对其进行输送。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设置有纸张输送路径M,该纸张输送路径M用于将从供纸托盘10供给的记录纸张经由二次转印装置11、定影装置12而送至纸张排出托盘15。沿着该纸张输送路径M配置有纸张搓取辊16、纸张定位辊14、定影装置12、输送辊13以及排纸辊17等。
对于利用纸张搓取辊16搓取的记录纸张,利用定影装置12对彩色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在通过定影装置12之后,由排纸辊17以面朝下的方式将其排出至纸张排出托盘15上。
另外,在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利用纸张输送路径M的排纸辊17输送记录纸张的途中,使排纸辊17停止后进行反向旋转,使记录纸张通往反转路径Mr,使记录纸张的表面背面反转,并向纸张定位辊14引导记录纸张,与对记录纸张的表面的操作相同地,将图像记录并定影于记录纸张的背面,进而将记录纸张排出至纸张排出托盘15。
接下来,对图像读取装置41及原稿输送装置42进行说明。图2是放大示出图像读取装置41及原稿输送装置42的剖视图,图3是从图像读取装置41的装置框体拆下稿台玻璃后的状态的简要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简要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对于原稿输送装置42而言,利用铰链(未图示)将其里侧一边枢支承于图像读取装置41的里侧一边,通过使其近前部分上下移动而将其打开。当原稿输送部42被打开时,使图像读取装置41的稿台玻璃44敞开,将原稿载置于该稿台玻璃44上。
图像读取装置41具备配置于构成外框的装置框体43的上表面的稿台玻璃44、第一扫描单元(光源单元)45、第二扫描单元46、成像透镜47以及CCD(Charge Coupled Device)48等。
第一扫描单元45具备照明装置51及第一反射镜52,该第一扫描单元45一边沿副扫描方向Y以一定速度移动对应于原稿尺寸的距离,一边利用照明装置51将稿台玻璃44上的原稿曝光,并利用第一反射镜52反射、且向第二扫描单元46引导其反射光,由此,沿副扫描方向Y对原稿表面的图像进行扫描。第二扫描单元46具备第二及第三反射镜53、54,第二扫描单元46追随第一扫描单元45而以速度V/2进行移动,且利用第二及第三反射镜53、54反射并向成像透镜47引导来自原稿的反射光。成像透镜47在CCD48对来自原稿的反射光进行聚光,使原稿表面的图像成像于CCD48上。CCD48反复沿主扫描方向对原稿的图像进行扫描,每次输出一个主扫描行的模拟图像信号。
第一扫描单元45在主扫描方向Y上的两端部具有线材(wire)固定部(未图示),在这些线材固定部固定有各驱动线材33的一端。各驱动线材33在架设于设置在装置框体43的副扫描方向Y上的两端部(在图3及图4中为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的支承滑轮34与驱动滑轮35之后,其另一端固定于设置在装置框体43的底面中央部的钩36。另外,第一扫描单元45的两端部分别支承于设置在装置框体43的前侧面43a与后侧面43b的导轨37,第一扫描单元45沿副扫描方向Y在该导轨37上往返移动。
第二扫描单元46在两端部具有线材固定部(未图示),在该线材固定部安装有滑轮38,在该滑轮38悬挂有驱动线材33。另外,第二扫描单元46的两端部分别支承于设置在装置框体43的前侧面43a与后侧面43b的导轨39,第二扫描单元46沿副扫描方向Y在该导轨39上往返移动。也就是说,第二扫描单元46沿与第一扫描单元45相同的方向以与第一扫描单元45连接卡合的方式移动。
驱动马达40是对第一扫描单元45与第二扫描单元46进行驱动的步进马达,其输出轴的旋转经由同步带24而传递至驱动轴25,从而使安装于驱动轴25的两端部的驱动滑轮35旋转。
另外,图像读取装置41能够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42输送的原稿表面的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使第一扫描单元45移动至原稿读取玻璃65下方的读取范围(读取位置),根据第一扫描单元45的位置对第二扫描单元46进行定位,在这种状态下,利用原稿输送装置42开始输送原稿。
原稿输送装置42具备搓纸辊55、原稿托盘56、排纸辊58、定位辊62、原稿读取玻璃65、读取导板66以及排纸托盘49等,由于这些结构是以往众所周知的,因此此处省略其详细说明。
照明装置51具备:导光部件72,其在将LED阵列(光源部)71的出射光直接导向原稿侧的同时将该出射光导向反射板73;以及反射板73,其将由导光部件72引导来的光反射至原稿侧。
接下来,参照图6对照明装置5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简要示出第一扫描单元45的立体图。
第一扫描单元45具备照明装置51、第一反射镜52以及移动框架74(参照图3及图4)。在移动框架74搭载有照明装置51及第一反射镜52。
照明装置51具备:基板75;搭载于基板75上的LED阵列71;固定支承于基板75的导光部件72;以及反射板73。该基板75、LED阵列71、导光部件72以及反射板73均配置为这些部件的长边方向沿着读取原稿时的主扫描方向X,且具有与该主扫描方向X的读取范围同等程度的长度。
LED阵列71由在基板75上沿主扫描方向X配置成一列的多个LED元件(发光元件)76构成。各LED元件76与基板75的配线图案连接,基板75的配线图案通过电线束(未图示)而与搭载于移动框架74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连接。该驱动电路通过电线束与基板75的配线图案而向各LED元件76供电,从而对各LED元件76进行点亮及熄灭控制。
另外,LED阵列71与反射板73之间形成为沿着主扫描方向X的狭缝St,副扫描方向Y的照明范围y设定于狭缝St的正上方,第一反射镜52定位于该狭缝St的正下方(参照图2)。
在上述结构中,当图像读取装置41连续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42输送的原稿表面的图像时,如图2所示,使第一扫描单元45移动至原稿读取玻璃65下方的读取范围(读取位置)并固定其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开始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42连续输送来的原稿。
在这种情况下,如在现有技术中所说明的那样,在使用原稿输送装置42大量连续输送并连续读取原稿的情况下,第一扫描单元45在固定于读取位置的状态下,各LED元件76长时间连续点亮(或者,在被相邻输送的原稿与原稿之间熄灭的准连续点亮),使得各LED元件76的温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与位于主扫描方向X的两端部的LED元件76相比,位于主扫描方向X的中央部的LED元件76的温度会大幅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位于该主扫描方向X的中央部的LED元件76的冷却构造。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构造,列举具体例来进行说明。
(具体例1)
图4及图5是具体例1所涉及的装置框体的简要剖视图。以下,参照图3至图5对具体例1的冷却构造进行说明。
在具体例1中,在连续读取的情况下,在靠近第一扫描单元45的读取位置的一侧的装置框体43的侧面(以下,称为左侧面)43c设置有吸气口81,在装置框体43的后侧面43b设置有排气口91。
更具体而言,吸气口81设置于左侧面43c的前侧面43a附近的位置(更准确地说,是与前侧面43a大致相邻的位置),其开口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从左侧面43c的大致下端部到大致上端部全部开口的状态。另外,在具体例1中,如图5所示,虽然吸气口81的形状呈矩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圆形状、椭圆形状等,对吸气口81的形状不作特殊限定。这点对于后面的具体例2~4也一样。
另一方面,若将从形成有吸气口81的左侧面43c开始到第一扫描单元45的LED阵列71的副扫描方向X上的距离设为L1(参照图3),则排气口91设置于在副扫描方向X上与LED阵列71距离同上述L1大致相等的距离(≒L1)的后侧面43b上的位置。另外,排气口91以横向较长的方式形成于从后侧面43b的大致下端部至与支承第二扫描单元46的导轨39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之间。也就是说,排气口91以后侧面43b的高度的大约1/3的高度形成。这样,缩窄排气口91的口径而使之小于吸气口81的口径,从而使得在排气口91附近的空气的抽吸速度加快,其结果,能够加快在装置框体43内流动的冷却风(空气)的整体速度。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另外,在排气口91经由排气管道95以与排气口91对置的方式设置有排气风扇96。
这样,通过精心设置吸气口81与排气口91的位置及口径,使得从吸气口81至排气口91的空气流路的假想线S,以与LED元件76接近的方式通过(更具体而言,以与LED元件76的下侧(移动框架74的下侧)倾斜地交叉的方式通过)在被输送的原稿的读取位置停止的第一扫描单元45的LED阵列71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在图3及图5中用标号R表示的部分),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在第一扫描单元45中温度最高的中央部附近(包括中央部及其周围)的LED元件76。此处,作为将吸气口81与排气口91连结的线(直线)而对空气流路的假想线S进行了图示。
另外,并非设置上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送风机,而是设置排气风扇96,由此能够减少尘埃向装置框体43内侵入的情况。另外,将排气风扇96配置于装置框体43的外侧,从而无需在装置框体43内确保风扇的配置空间,还不会限制装置框体43内的其他零件的配置。
另外,在具体例1中,假想线S构成为相对于LED元件76的排列方向(主扫描方向)X倾斜地交叉。也就是说,在相对于第一扫描单元45的扫描面从铅直方向观察的情况(图3所示的情况)下,假想线S相对于LED元件76的排列方向(主扫描方向)X倾斜地交叉(也就是说,相对于LED元件76的排列方向(主扫描方向)X,以从左下向右上倾斜地通过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R的方式交叉),在沿着第一扫描单元45的主扫描面从主扫描方向X观察的情况(图4所示的情况)下、以及从副扫描方向Y观察的情况(图5所示的情况)下,假想线S相对于LED元件76的排列方向(主扫描方向)X倾斜地交叉(即,以相对于LED元件76的排列方向(主扫描方向)X,均以从左上向右下倾斜地通过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R的方式交叉)。
这样,将假想线S配置成在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相对于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由此能够高效地将冷却风送入到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的LED元件76,抑制温度的上升。
(具体例2)
图7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与具体例2对应的简要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与具体例2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虽然在具体例1中,吸气口81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从前侧面43a的大致下端部到大致上端部基本全部开口的状态,但是在具体例2中,仅在左侧面43c的上部形成吸气口81。也就是说,吸气口81以横向较长的方式形成于从左侧面43c的上端部至与支承第二扫描单元46的上侧的导轨37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之间。另一方面,与具体例1相同,排气口91形成于后侧面43b的下部。
这样,如图7及图8所示,通过将吸气口81配置于上部、且将排气口91配置于下部,使得空气流路的假想线S相对于LED元件76的排列方向(主扫描方向X)从左上向右下在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R倾斜地交叉,从而能够对空气流路进行汇集。也就是说,由于能够使空气流路集中于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R,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包括中央部及其周围)的LED元件76,从而能够抑制温度上升。
(具体例3)
图9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与具体例3对应的简要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与具体例3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虽然在具体例1中,排气口91以横向较长的方式形成于从后侧面43b的大致下端部至与支承第二扫描单元46的下侧的导轨39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之间,但是在具体例3中,排气口91形成为从后侧面43b的大致下端部到上端部基本全部开口的状态。然而,实际上由于上下两个导轨37、39横穿排气口91,因此具体例3的排气口91由借助该导轨37、39在上下方向上划分而成的3个排气口91a、91b、91c构成。
另一方面,与具体例1相同,吸气口81形成为从左侧面43c的大致下端部到大致上端部全部开口的状态。
根据这种结构,从吸气口81吸入的空气的空气流路的假想线S形成为朝向3个排气口91a、91b、91c的3条假想线S1、S2、S3,假想线S1通过LED元件76的附近,假想线S2通过LED元件76的下侧(即,移动框架74的下侧附近),从而能够形成通过LED阵列71的上下附近的空气流路。由此,能够利用LED阵列71使空气流路集中,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冷却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包括中央部及其周围)的LED元件76,进而更可靠地抑制温度上升。
(具体例4)
图11是沿着图3的A-A线剖切的与具体例4对应的简要剖视图,图12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切的与具体例4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虽然在具体例3中,吸气口81形成为从左侧面43c的大致下端部到上端部基本全部开口的状态,但是在具体例4中,仅在左侧面43c的上部形成有吸气口81。也就是说,吸气口81以横向较长的方式形成于从左侧面43c的上端部至与支承第一扫描单元45的上侧的导轨37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之间。
另一方面,与具体例3相同,排气口91由借助导轨37、39在上下方向上划分而成的3个排气口91a、91b、91c构成。
根据这种结构,从吸气口81吸入的空气的空气流路的假想线S形成为朝向3个排气口91a、91b、91c的3条假想线S11、S12、S13,假想线S11通过LED元件76的附近,假想线S12通过LED元件76的下侧(即,移动框架74的下侧附近),假想线S13进一步通过移动框架74的下侧,从而能够形成通过LED阵列71的上下附近的空气流路。由此,能够利用LED阵列71使空气流路集中,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冷却LED阵列71的中央部附近(包括中央部及其周围)的LED元件76,进而更可靠地抑制温度上升。
如上所述,在具体例1~4中,仅在左侧面43c的一处位置设置有吸气口81。这样,通过在一处位置设置吸气口81而能够在装置框体43内形成空气的流动不会分散的稳定的冷却风的流路(空气流路),亦即形成从吸气口至排气口之间的冷却风的流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吸气口81设置防尘过滤器85(参照图16)。通过在吸气口81设置防尘过滤器85而能够防止尘埃从外部侵入,从而能够减少尘埃向忌惮尘埃的光学系统(第一扫描单元45、第二扫描单元46、成像透镜47、CCD48等)的附着现象。另外,该防尘过滤器可以设置于排气口91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利用遮蔽部件将吸气口81与排气口91以外的装置框体43的开口部遮蔽。如示出装置框体43的左侧面43c的图13及示出装置框体43的右侧面43d的图14所示,在装置框体43的侧面例如设置有零件安装用的开口部86,另外,在框体本身也存在间隙87。当存在这种开口部86、间隙87时,由于从吸气口81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朝开口部86、间隙87流动而并非朝排气口91流动,因此,成为冷却效率下降的原因。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构成为:利用遮蔽部件88将吸气口81及排气口91以外的装置框体43的开口部86、间隙87遮蔽。
例如用双面胶带等将例如黑色的PET片材粘贴于框体而形成为遮蔽部件88。通过设置黑色的PET片材,即使来自光源的光入射到该PET片材,由于黑色的反射率较低,因此不会作为杂散光而朝CCD48入射,或者即使入射也不会在读取图像上出现问题。
这样,通过利用遮蔽部件88将吸气口81及排气口91以外的开口部86、间隙87遮蔽,能够更加提高冷却效果,并且能够更加减少来自外部的尘埃向光学系统(第一扫描单元45、第二扫描单元46、成像透镜47、CCD48等)附着的现象。另外,通过减少尘埃的附着现象而能够减少读取图像上的由尘埃引起的图像不良情况(黑色条纹等)。
此外,在本发明中,仅在使用了原稿输送装置42的连续读取原稿的情况下使排气风扇96进行动作,在将原稿固定于稿台玻璃44上而进行读取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扫描单元45始终沿副扫描方向Y进行往返移动,因此使排气风扇96停止动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改善了光源单元的LED元件的性能、且延长了其寿命的图像形成装置。
最后,本发明人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进行了冷却效果的实验。在实验中,设置具有图3、图4及图5所示的具体例1的结构的吸气口81与排气口91,在该状态下,对在排气口91设置有排气风扇96的情况、与在排气口91未设置排气风扇96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对在设置了排气风扇96的状态下未遮蔽其它开口部86、间隙87的情况、与遮蔽了其它开口部86、间隙87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利用温度传感器对LED元件76的基板75的中央部、以及与排气风扇96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两处位置进行温度测量。在图17中示出其实验结果。
如图17所示,显然,当室温为25℃时,在排气口91未设置排气风扇96的情况下的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为81.4℃,基板端部温度为73.2℃,基板中央部与基板端部的温差为8.2℃。
与此相对,如图3、图4及图5所示的具体例1,在设置有排气风扇96的情况下,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从81.4℃下降至72.6℃(下降8.8℃),基板端部温度从73.2℃下降至67.3℃(下降5.9℃),基板中央部与基板端部的温差达到5.3℃。也就是说,可知:从下降温差的角度来看[(2)-(1)],基板中央部与基板端部相比进一步下降了2.9℃。
也就是说,虽然与基板端部相比基板中央部的温度本身依然较高,但是,根据其下降度(温差)可知,与基板端部的温度仅下降了5.9℃的情况相比,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下降的幅度更大,其温度下降了8.8℃。根据该结果可知:通过配置成使基于排气风扇96的空气流路通过基板中央部的结构,能够充分获得在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下降的效果。
进而,在具体例1的条件下,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利用遮蔽部件88遮蔽开口部86、间隙87的情况下,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从81.4℃下降至64.7℃(下降16.7℃),基板端部温度从73.2℃下降至63.8℃(下降9.4℃),基板中央部与基板端部的温差达到0.9℃。也就是说,可知:从下降温差的角度来看[(3)-(1)],基板中央部与基板端部相比进一步下降了7.3℃。
也就是说,与基板端部相比基板中央部的下降度(温差)形成为幅度更大的温度下降,基板端部的温度仅下降了9.4℃,与此相对,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下降了16.7℃。根据该结果可知:通过配置成使基于排气风扇96的空气流路通过基板中央部,且利用遮蔽部件88遮蔽开口部86、间隙87,使得在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下降的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在设置有排气风扇96的情况下,通过对利用遮蔽部件88遮蔽开口部86、间隙87的情况、与未利用遮蔽部件88遮蔽开口部86、间隙87的情况进行比较可知: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从72.6℃下降至64.7℃(下降7.9℃),基板端部温度从67.3℃下降至63.8℃(下降3.5℃),从下降温差的角度来看[(3)-(2)],基板中央部与基板端部相比进一步下降了4.4℃。
也就是说,与基板端部相比基板中央部的温度的下降度(温差)形成为幅度更大的温度下降,基板端部的温度仅下降了3.5℃,与此相对,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下降了7.9℃。根据该结果可知:通过配置成使基于排气风扇96的空气流路通过基板中央部,且利用遮蔽部件88遮蔽开口部86、间隙87,使得在基板中央部的温度下降的效果更加显著。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主要的特征的范围内,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本发明。因此,上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不过是简单的示例而已,并非对发明的限定性的解释。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的,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限制。进而,属于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范围内的变形、变更全部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光源单元,该光源单元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将朝原稿射出光的多个发光元件配置成列状而构成光源部,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装置框体设置有吸气口与排气口,
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配置构成为:将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口连结的空气流路的假想线,通过在由原稿输送装置输送的原稿的读取位置停止的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光源部的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想线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想线构成为:当相对于所述光源单元的扫描面从铅直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想线构成为:当沿着所述光源单元的主扫描面从所述主扫描方向观察时,或者当沿着所述光源单元的主扫描面从与所述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倾斜地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口及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装置框体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框体的外侧以与所述排气口对置的方式配置有排气风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口设置于所述装置框体的一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气口设置有防尘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遮蔽部件将所述吸气口及所述排气口以外的所述装置框体的开口部遮蔽。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
将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图像作为调色剂像而形成于纸张的图像形成部。
CN201210414749.1A 2011-10-27 2012-10-25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0959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5650 2011-10-27
JP2011235650A JP5570490B2 (ja) 2011-10-27 2011-10-27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5959A true CN103095959A (zh) 2013-05-08
CN103095959B CN103095959B (zh) 2015-10-14

Family

ID=48172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14749.1A Active CN103095959B (zh) 2011-10-27 2012-10-25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897667B2 (zh)
JP (1) JP5570490B2 (zh)
CN (1) CN10309595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4107A (zh) * 2014-12-25 2016-07-06 立志凯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8628127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写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5888B2 (ja) * 2012-07-18 2014-12-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6283B2 (ja) * 2014-06-20 2016-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581026B (zh) * 2015-08-07 2017-05-0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裝置
JP2017195505A (ja) 2016-04-20 2017-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971893B2 (en) 2017-02-01 2021-04-06 Hp Indigo B.V. Laser unit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2146A (ja) * 1998-03-19 1999-10-08 Copyer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144907A (ja) * 1999-11-18 2001-05-25 Canon Inc 原稿読取装置
JP2007218406A (ja) * 2006-02-20 2007-08-30 Gkn ドライブライン トル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101221387A (zh) * 2007-01-10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229984A (ja) * 2008-03-25 2009-10-0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94567A (ja) * 1988-01-28 1989-08-04 Konic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
JPH05145706A (ja) * 1991-03-05 1993-06-11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H08328162A (ja) * 1995-05-30 1996-12-13 Mita Ind Co Ltd 光学式原稿読取装置用の照明装置
JP2000124646A (ja) * 1998-10-15 2000-04-28 Pfu Ltd プリント回路板の冷却構造
JP2002040582A (ja) * 2000-07-28 2002-02-06 Sharp Corp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JP2004045506A (ja) * 2002-07-09 2004-02-12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5167913A (ja) * 2003-12-05 2005-06-23 Sharp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8729A (ja) * 2005-12-28 2007-07-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装置用付属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54409B2 (ja) * 2006-05-25 2011-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77664A (ja) 2007-01-16 2008-07-3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95552B2 (ja) 2007-11-29 2013-09-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99841B2 (ja) * 2008-04-18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4028B2 (ja) 2008-04-25 2012-08-22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8412063B2 (en) * 2009-07-25 2013-04-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erforms image stabilization control
JP2011154146A (ja) * 2010-01-27 2011-08-1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2146A (ja) * 1998-03-19 1999-10-08 Copyer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144907A (ja) * 1999-11-18 2001-05-25 Canon Inc 原稿読取装置
JP2007218406A (ja) * 2006-02-20 2007-08-30 Gkn ドライブライン トル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101221387A (zh) * 2007-01-10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229984A (ja) * 2008-03-25 2009-10-0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4107A (zh) * 2014-12-25 2016-07-06 立志凯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5744107B (zh) * 2014-12-25 2019-07-05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中的送风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8628127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写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70490B2 (ja) 2014-08-13
US8897667B2 (en) 2014-11-25
US9106782B2 (en) 2015-08-11
US20130108309A1 (en) 2013-05-02
JP2013093784A (ja) 2013-05-16
CN103095959B (zh) 2015-10-14
US20150022843A1 (en) 2015-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5959A (zh)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KR100370810B1 (ko) 화상 노광 장치의 방진 장치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화상 형성장치
CN102598647B (zh) 照明装置、具有该照明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81231B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U2010201056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095954A (zh) 图像读取装置
KR100434693B1 (ko) 통풍 장치를 마련한 화상 형성장치
JP616591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430086B1 (ko) 화상 판독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11622059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to address rise in temperature of a reading sensor with the use of a fan within a reading sensor housing
JP529347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62074B2 (en) Developing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loating developer collecting method for developing unit
JP2008129247A (ja) 光照射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628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07929A (ja) 一体型走査光学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送受信装置
JP7077803B2 (ja) センサー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077806B2 (ja) センサー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077804B2 (ja) センサー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1273652B2 (en) Senso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JP511005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77805B2 (ja) センサー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6999A (ja) 用紙浮きセンサ
US20210124289A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10666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89383A (ja) センサー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