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7587A - 重载荷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7587A
CN105377587A CN201480038956.9A CN201480038956A CN105377587A CN 105377587 A CN105377587 A CN 105377587A CN 201480038956 A CN201480038956 A CN 201480038956A CN 105377587 A CN105377587 A CN 105377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horizontal
main groove
tyre
s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89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7587B (zh
Inventor
鹫塚政和
轰大辅
前原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81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867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26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868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917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9340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77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7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7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7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125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arranged at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0334Stiff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部(2)设置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11)、一对胎肩主沟(12)、中央陆地部(13)、一对中间陆地部(14)以及一对胎肩陆地部(15)。中央主沟(11)具有轮胎赤道侧的第一沟边缘(11a)和胎面接地端侧的第二沟边缘(11b),胎肩主沟(12)具有轮胎赤道侧的第三沟边缘(12a)和胎面接地端侧的第四沟边缘(12b)。在中间陆地部(14)设置有:多条中间横浅沟(30),它们将第二沟边缘(11b)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11h)与第三沟边缘(12a)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12c)连通;多条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它们在各中间横浅沟(30)的沟底沿着各中间横浅沟(30)将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连通。

Description

重载荷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用于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等的重载荷用轮胎中,在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和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条横沟。借助上述沟,能够提高湿路性能、滚动阻力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等轮胎所要求的各种性能。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重载荷用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有以锯齿状延伸的多条主沟(该文献中的周向沟10、11以及周向细沟24)和多条横沟(该文献中的横纹沟25、26、27),由此划分出六边形的花纹块。这样的轮胎能够提高湿路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并且能够降低轮胎噪声。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如下的重载荷用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大致六角形状的多个花纹块。该重载荷用轮胎使各花纹块的端缘相互错开时机地与路面碰撞,由此期待将花纹块对路面的撞击声成为白噪声的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86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2010/05565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重载荷用轮胎中,由于横沟的深度是主沟的深度的80%~90%,因此有可能使花纹块刚性降低,难以充分地提高滚动阻力性能、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以锯齿状延伸的主沟,与以直线状延伸的主沟相比较,具有排水能力不足的趋势,因此难以充分低提高轮胎的湿路性能。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重载荷用轮胎,接地压力集中在各花纹块的端缘,容易产生该部分早期磨损的踵趾磨损之类的不均匀磨损。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耐磨损性,提出一种具备具有较高的陆地比的胎面部的轮胎,但该轮胎存在具有较低的湿路性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根据以上实际状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滚动阻力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它们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个外侧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一对胎肩主沟,它们配置于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由此划分出一对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中央陆地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主沟具有:轮胎赤道侧的第一沟边缘、和胎面接地端侧的第二沟边缘,所述胎肩主沟具有:轮胎赤道侧的第三沟边缘、和胎面接地端侧的第四沟边缘,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多条中间横浅沟,它们将所述中央主沟的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所述胎肩主沟的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连通;多条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它们在各所述中间横浅沟的沟底沿着各所述中间横浅沟而将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连通;以及多条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它们形成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中间横浅沟之间,并且将所述中央主沟的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与所述胎肩主沟的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连通。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横浅沟的沟深度是所述中央主沟的沟深度的10%~30%。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横浅沟的沟深度与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深度之和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深度是所述中央主沟的沟深度的50%~80%。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Bm、和所述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Am之比Bm/Am为0.75~0.85。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中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中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Bc、和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Ac之比Bc/Ac为0.75~0.85。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所述胎肩主沟的第四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为2mm~6mm。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中央主沟的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设置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缘部,所述纵边缘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的间隔P之比L/P为0.1~0.4。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m、以及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s之比Wc:Wm:Ws为1.00:1.00~1.08:1.03~1.13。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设置于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与设置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方向不同。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设置于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相互平行。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中央主沟以及所述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中央主沟以及所述胎肩主沟,以锯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宽度大于所述中央主沟的沟宽度,在所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多条中央横刀槽花纹,该中央横刀槽花纹在一对所述中央主沟之间连通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1倾斜,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2倾斜,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的所述角度θ1大于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所述角度θ2。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包括:第一中央刀槽花纹,其在各所述中央主沟的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顶部之间连通;第二中央刀槽花纹,其在各所述中央主沟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之间连通。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设置为经由所述中央主沟而与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连续。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主沟的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处的沟宽度大于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顶部处的沟宽度。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主沟的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朝所述第二沟边缘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方向折曲,所述第一沟边缘沿着轮胎周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各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以及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均为直线状。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胎肩横刀槽花纹,该胎肩横刀槽花纹将所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连通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3倾斜,所述胎肩横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所述胎肩主沟的所述第四沟边缘的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顶部与所述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5°~20°。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设置于一条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条数各为35~45条。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面部的陆地比为70%~85%。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中间陆地部由锯齿状的中央主沟、胎肩主沟、相邻的中间横浅沟以及相邻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划分为六边形状的花纹块,因此中间陆地部具有较高的刚性。这样的轮胎具有较小的滚动阻力和优异的中间陆地部的耐磨损性能。
在本发明中,借助中间横浅沟以及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的排水性能。此外,隔着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而相邻的花纹块彼此抵接并相互支承,从而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接地面中的花纹块的移动,能够抑制不均匀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2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6是图2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7是图6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2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9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的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在此,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以下,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PRESSURE”。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1具备环状的胎体6以及带束层7等,所述胎体6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所述带束层7配置在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胎面部2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重载荷用轮胎1是安装于15°锥形轮辋的无内胎轮胎的情况。
胎体6由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8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胎体帘布6A构成。胎体帘布6A在跨越胎圈芯5、5之间的帘布主体部6a的两端具备一系列的帘布折返部6b,该帘布折返部6b绕胎圈芯5而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在该帘布主体部6a与帘布折返部6b之间配置有从胎圈芯5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截面呈三角形状的胎圈三角胶8。
带束层7配置在胎体6的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部。带束层7由使用钢制的带束帘线的多层带束帘布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包括四层,即: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60°±10°左右的角度排列而成的最内侧的带束帘布7A、以及依次配置在该带束帘布7A的外侧且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15°~35°左右的小角度排列而成的带束帘布7B、7C、7D。对带束层7而言,带束帘线在帘布之间相互交叉的位置设置有一处以上,由此提高带束刚性,对胎面部2的几乎整个宽度牢固地进行加强。
胎圈芯5呈偏平横长的截面六角形状,通过使其轮胎径向内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2°~18°的角度倾斜,由此遍布宽范围提高该胎圈芯5与轮辋之间的嵌合力。
图2以及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在其胎面部2具备指定了轮胎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性花纹。旋转方向R例如用文字、标识在胎侧部3等示出。
在胎面部2形成有:一对中央主沟11,它们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一对胎肩主沟12,它们在所述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外侧且在胎面接地端Te的内侧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与中央主沟11的锯齿间距相等。胎肩主沟12的沟深度与中央主沟11的沟深度相等。
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相对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以锯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同样地,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胎肩主沟12相对于另一侧的胎肩主沟12以锯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相邻的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以锯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对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使该轮胎以0゜外倾角接地为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端。“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LOADCAPACITY”。
胎面部2由中央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划分为多个区域。胎面部2具有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之间的的中央陆地部13、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14、以及位于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15。即,在中央主沟11的两侧设置有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在胎肩主沟12的两侧设置有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
优选为,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m、以及胎肩陆地部15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s之比Wc:Wm:Ws为1.00:1.00~1.08:1.03~1.13。在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m与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之比Wm/Wc小于1.00,胎肩陆地部15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s与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之比Ws/Wc小于1.08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接地压力过高,有可能在中央陆地部13产生不均匀磨损。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m与在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之比Wm/Wc超过1.03、胎肩陆地部15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s与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之比Ws/Wc超过1.13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的接地压力过高,难以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如图3所示,各中央主沟11为向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第一顶部11p、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突出的第二顶部11q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出现的锯齿状。
第一顶部11p例如轮胎轴向内侧的端缘11pi与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端缘11po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另一方面,第二顶部11q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沟边缘11qo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地折曲,而轮胎轴向内侧的沟边缘11qi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
第二顶部11q的沟宽度W9优选为例如大于第一顶部11p的沟宽度W8。这样的中央主沟11使从第一顶部11p朝向第二顶部11q的沟内的水的流动顺畅,从而提高湿路性能。
一对中央主沟11、11以中央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沿轮胎周向反复增减的方式使彼此的锯齿的相位错开地配置。
如图2所示,中央主沟11具有: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沟边缘11a、和胎面接地端Te侧的第二沟边缘11b。
如图3所示,第一沟边缘11a具有上述端缘11pi和上述沟边缘11qi。第二沟边缘11b具有上述端缘11po和上述沟边缘11qo。
胎面接地宽度TW是上述正规状态下胎面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
中央主沟11的沟宽度W1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3.0%。这样的中央主沟11提高胎面中央部附近的刚性,并且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中央主沟11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向一侧倾斜的第一沟部11m、和向与第一沟部11m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沟部11n。
第一沟部11m以及第二沟部11n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5例如为5°~25°。这样的中央主沟11在湿路行驶时相对于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周向均衡地发挥边缘效应。
图4示出图3的胎面部2的A-A剖视图。如图4所示,中央主沟11的沟深度d1例如为8mm~25mm。这样的中央主沟11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如图3所示,一对胎肩主沟12、12设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并且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胎肩主沟12为向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第一顶部12p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突出的第二顶部12q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出现的锯齿状。
胎肩主沟12以各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沿轮胎周向反复增减的方式与中央主沟11的锯齿的相位错开地配置。
胎肩主沟12的沟宽度W2大于中央主沟11的沟宽度W1。
由此,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14靠近中央陆地部13侧且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胎面中央部附近的陆地比。因此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各自的接地压力降低,能够抑制它们的磨损。
另一方面,若提高胎面中央部附近的陆地比,则有可能使胎面中央部附近的湿路性能降低。本发明的中央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为锯齿状,接地面内的沟的实际长度比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的沟大。而且这样的中央主沟以及胎肩主沟不仅相对于轮胎周向发挥边缘效应,而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也发挥边缘效应。因此本发明的轮胎具有较小沟宽度的中央主沟11,并且有效地维持胎面中央部附近的湿路性能。
为了进一步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耐磨损性,胎肩主沟12的沟宽度W2与中央主沟11的沟宽度W1之比W2/W1优选为1.8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另外优选为2.6以下、更优选为2.4以下。
在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以大致恒定的宽度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情况下,接地时不存在上述陆地部向轮胎周向的退避位置,向轮胎轴向的变形增大。伴随于此,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的踏面在接地时局部发生形变,有可能在陆地部的边缘附近产生不均匀磨损。在本发明中,中央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以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的宽度沿轮胎周向反复增减的方式使彼此的锯齿的相位错开地配置。因此各陆地部的踏面接地时,其宽度小的部分适当地挠曲,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踏面接地时的局部形变,能够抑制陆地部的不均匀磨损。
如图2所示,胎肩主沟12具有轮胎赤道C侧的第三沟边缘12a和胎面接地端Te侧的第四沟边缘12b。
如图3所示,胎肩主沟12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向一侧倾斜的第一沟部12m、和向与第一沟部12m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沟部12n。第一沟部12m以及第二沟部12n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6例如为5°~25°。这样的胎肩主沟12相对于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均衡地发挥边缘效应。
如图3所示,胎肩主沟12的沟深度d2例如为8mm~25mm。
图5示出中央主沟11以及中央陆地部13的放大图。中央主沟11的第一沟边缘11a具有:向轮胎赤道C侧最突出的第一顶部11c、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最突出的第二顶部11d。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顶部11c由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缘部11e形成,第二顶部11d由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缘部11f形成。即,第一顶部11c以及第二顶部11d由第一沟边缘11a中沿着轮胎周向连续的区域构成。纵边缘部11e以及纵边缘部11f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第一沟边缘11a的锯齿顶点成为第一顶部11c以及第二顶部11d。
中央主沟11的第二沟边缘11b具有:向轮胎赤道C侧最突出的第一顶部11g、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最突出的第二顶部11h。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顶部11g由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缘部11i形成。即,第一顶部11g由第二沟边缘11b中沿着轮胎周向连续的区域构成。纵边缘部11i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第一沟边缘11a向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锯齿顶点成为第一顶部11g。借助纵边缘部11e、11f以及11i,水容易沿轮胎周向排出,从而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
中央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W3例如是胎面接地宽度TW(如图3所示)的0.15~0.25倍。这样的中央陆地部13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与耐磨损性。
在中央陆地部13设置有多条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以及多条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在本说明书中,“刀槽花纹”是指宽度例如为0.5mm~1.0mm的切槽,以便与排水用的沟进行区别。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陆地部13形成为不设置沟宽度比刀槽花纹大的横沟的所谓的条状花纹。
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以及多条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1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中央横刀槽花纹21、22相对于轮胎周向发挥优异的边缘效应,从而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4所示,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的深度d3例如为中央主沟11的沟深度d1的0.7倍~0.9倍。这样的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均衡地提高耐磨损性和湿路性能。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的深度也与此相同。
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以及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沿轮胎轴向延伸,并将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与轮胎赤道C的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连通。
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将相对于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一顶部11c与另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一顶部11c连通。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将相对于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二顶部11d与另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二顶部11d连通。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与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中央陆地部13是将由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以及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划分的多个中央花纹块23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
纵边缘部11e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e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21的间隔Pc之比Le/Pc优选为0.1~0.4。在Le/Pc之比小于0.1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3的第一顶部11c的刚性局部降低,第一顶部11c容易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在Le/Pc之比超过0.4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3整体的刚性降低,从而难以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与上述同样,纵边缘部11f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f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21的间隔Pc之比Lf/Pc也优选为0.1~0.4。
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的宽度Wcs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21的间隔Pc之比Wcs/Pc优选为0.1以下,更优选为0.05以下。若Wcs/Pc之比超过0.1,则相邻的中央花纹块23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因此难以利用相邻的中央花纹块23彼此相互支承来获得提高刚性的作用。
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与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平行地设置。借助这样的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能够使中央花纹块23的刚性分布合理化,并且能够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湿路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相对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以锯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以及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能够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能。
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以及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的深度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80%,更优选为65%~75%。在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等的深度小于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的情况下,能够在各花纹块单体中获得较高的刚性,相反,由于相邻的花纹块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因而难以利用相邻的花纹块彼此相互支承来获得提高刚性的作用。因此中央陆地部13整体的刚性降低,从而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另一方面,在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等的深度超过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80%的情况下,各花纹块单体中的刚性的降低明显,因此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
在中央主沟11与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中的锐角的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24。倒角部24缓和花纹块顶点的应力集中,抑制缺损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24而形成圆角部。
相对于轮胎赤道C而言,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一顶部11c与另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一顶部11c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即第一中央横刀槽花纹21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Bc、和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二顶部11d与另一侧的第一沟边缘11a的第二顶部11d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即第二中央横刀槽花纹22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Ac之比Bc/Ac,优选为0.75~0.85,更优选为0.77~0.82。在Bc/Ac之比小于0.75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刚性降低,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另一方面,在Bc/Ac之比超过0.85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央主沟11的排水性能降低。
图6示出中央主沟11、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主沟12的放大图。胎肩主沟12的第三沟边缘12a具有: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第一顶部12c、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最突出的第二顶部12d。
胎肩主沟12的第四沟边缘12b具有: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第一顶部12g、和向胎面接地端Te侧最突出的第二顶部12h。
中间陆地部14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W4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0.15倍~0.25倍。这样的中间陆地部14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耐磨损性。
在中间陆地部14设置有多条中间横浅沟30、多条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多条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中间横浅沟30、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沿轮胎轴向延伸,并将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连通。
中间横浅沟30的沟宽度W6例如是中央主沟11的沟宽度W1的0.30倍~0.45倍。
中间横浅沟30将中央主沟11的第二沟边缘11b的第二顶部11h与胎肩主沟12的第三沟边缘12a的第一顶部12c连通。由此中间陆地部14是多个中间花纹块33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借助锯齿状的中央主沟11、胎肩主沟12以及相邻的中间横浅沟30、30,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为大致六边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以锯齿相位在轮胎的旋转方向R上错开的方式配置。由此如图2所示,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间横浅沟30a与另一侧的中间横浅沟30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方向相互不同,胎面部2具备指定了旋转方向R的方向性花纹。
中间横浅沟30、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2倾斜且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相对于轮胎周向发挥优异的边缘效应,从而提高湿路性能。
另外,在重视滚动阻力的减小的情况下,中间横浅沟30、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优选为5°~20°。在角度θ2小于5°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在角度θ2超过20°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降低,因此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中间横浅沟3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若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各自不同。
中央横刀槽花纹21、22的上述角度θ1(如图3所示,以下相同)大于上述角度θ2。
一般情况下,使接地压力较高的中央陆地部13的磨损接近中间陆地部14的磨损会使磨损均匀,因此是有效的。在中央陆地部13作用有比中间陆地部14大的接地压力,因此相对地进一步提高该中央陆地部13的耐磨损性使很重要的。在本发明中,中央横刀槽花纹21、22的上述角度θ1大于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的上述角度θ2。由此由中央横刀槽花纹21、22划分出的各陆地部片相对于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中的任一方向的力,均相互接触并相互支承。因此能够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刚性,使中央陆地部13与中间陆地部14的磨损变得均匀。
中间横浅沟30的深度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10%~30%。在中间横浅沟30的深度小于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10%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在中间横浅沟30的深度超过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30%的情况下,相邻的花纹块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因此难以利用相邻的花纹块彼此相互支承来获得提高刚性的作用。因此中间陆地部14整体的刚性降低,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在中间陆地部14借助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而具有足够的排水性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中间横浅沟30。
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能够有效地抑制接地时踏面的局部形变。
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形成于各中间横浅沟30的沟底。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沿着各中间横浅沟30将中央主沟11的第二沟边缘11b的第二顶部11h与胎肩主沟12的第三沟边缘12a的第一顶部12c连通。
图7示出图6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的B-B剖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设置于中间横浅沟30的沟底30d。这样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补充中间横浅沟30的排水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湿路性能。
从踏面33s至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的底31d的深度d4(即中间横浅沟30的沟深度与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的深度的总和),例如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沟深度d1(如图4所示)的70%~90%,更优选为75%~85%。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耐磨损性与湿路性能。
另外,在重视滚动阻力减小的情况下,从踏面33s至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的底31d的上述深度d4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的深度,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深度d1的50%~80%,更优选为65%~75%。在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等的深度小于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的情况下,能够在各花纹块单体中获得较高的刚性,相反,由于相邻的花纹块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所以难得利用相邻的花纹块彼此相互支承来获得提高刚性的作用。因此中间陆地部14整体的刚性降低,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另一方面,在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等的深度超过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80%的情况下,各花纹块单体中的刚性的降低明显,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
如图6所示,纵边缘部11i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i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31的间隔Pm之比Li/Pm优选为0.1~0.4。在Li/Pm之比小于0.1的情况下,中间花纹块33的第一顶部11g的刚性局部降低,因此第一顶部11g容易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在Li/Pm之比超过0.4的情况下,中间花纹块33整体的刚性降低,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
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的宽度Wms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31的间隔Pm之比Wms/Pm优选为0.1以下,更优选为0.05以下。在Wms/Pm之比超过0.1的情况下,相邻的中间花纹块33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因此难以利用相邻的中间花纹块33彼此相互支承来获得提高刚性的作用。
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将中央主沟11的第二沟边缘11b的第一顶部11g与胎肩主沟12的第三沟边缘12a的第二顶部12d连通。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与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平行地设置,将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分为两部分。借助这样的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能够使中间花纹块33的刚性分布合理化,并且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湿路性能。
在中央主沟11与中间横浅沟30交叉的花纹块顶点中的锐角的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34。在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浅沟30交叉的花纹块顶点中的锐角的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35。在胎肩主沟12与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交叉的花纹块顶点中的锐角的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36。倒角部34、35、36能够缓和花纹块顶点的应力集中,抑制缺损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34、35、36而形成圆角部。
第二沟边缘11b的第二顶部11h与第三沟边缘12a的第一顶部12c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即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Bm、和中央主沟11的第二沟边缘11b的第一顶部11g与胎肩主沟12的第三沟边缘12a的第二顶部12d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即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Am之比Bm/Am优选为0.75~0.85,更优选为0.77~0.82。在Bm/Am之比小于0.75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刚性降低,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另一方面,在Bm/Am之比超过0.85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央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排水性能降低。
如图3所示,设置于轮胎赤道C的左侧的中间陆地部14A的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A与设置于轮胎赤道C的右侧的中间陆地部14B的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B相互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这样的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两侧均衡地发挥边缘效应。而且这样的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在湿路行驶时将中间陆地部14与路面之间的水向轮胎轴向的两侧引导。因此尤其能够提高湿路行驶时直行的稳定性。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也与上述同样。
各中间横刀槽花纹31、32例如从轮胎的旋转方向R的先着地侧朝向后着地侧且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这样的中间横刀槽花纹31、32进一步提高湿路性能。
设置于一条中间陆地部14的中间横浅沟30、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以及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32的条数各自优选为35~45条,更优选为38~42条。在上述各条数小于35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在上述各条数超过45条的情况下,则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降低,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
图8示出胎肩主沟12以及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主沟12如图8中阴影所示,具有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连通的沟直通部12D。
沟直通部12D是在轮胎轴向上由胎肩主沟12的第三沟边缘12a的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的第二顶部12d和胎肩主沟12的第四沟边缘12b的最靠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顶部12g在轮胎轴向夹着的区域,且遍布轮胎周向的整周而连续。第三沟边缘12a的第二顶部12d与第四沟边缘12b的第一顶部12g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即沟直通部12D在轮胎轴向上的宽度WD优选为2mm~6mm。在宽度WD小于2mm的情况下,有可能使胎肩主沟12的排水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在宽度WD超过6mm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轮胎周向的刚性降低,因此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
在胎肩陆地部15例如设置有多条胎肩横沟41、多条胎肩横刀槽花纹42。胎肩横沟41以及胎肩横刀槽花纹42沿轮胎轴向延伸,将胎肩主沟12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
胎肩横沟41将胎肩主沟12的第四沟边缘12b的第二顶部12h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由此胎肩陆地部15是多个胎肩花纹块43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胎肩横沟4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7倾斜。
胎肩横沟41的沟宽度W7例如是胎肩主沟12的沟宽度W2的0.65~0.75倍。这样的胎肩横沟41维持耐磨损性并且有效地提高湿路性能。
借助锯齿状的胎肩主沟12以及相邻的胎肩横沟41,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43的踏面43s为大致五边形状。胎肩花纹块43的踏面43s具有向轮胎轴向内侧凸出的内侧缘47。由此提高胎肩花纹块43的轮胎轴向的刚性,从而提高花纹块的耐磨损性。
胎肩横刀槽花纹42将胎肩主沟12的第四沟边缘12b的第一顶部12g附近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胎肩横刀槽花纹42例如与胎肩横沟41平行地设置,将胎肩花纹块43的踏面43s分为两部分。借助这样的胎肩横刀槽花纹42,能够使胎肩花纹块43的刚性分布合理化,并且能够提高胎肩陆地部15的湿路性能。
胎肩横刀槽花纹42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3倾斜且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胎肩横刀槽花纹42相对于轮胎周向发挥优异的边缘效应。
如图4所示,胎肩横刀槽花纹42的深度d5例如为胎肩主沟12的沟深度d2的70%~90%。这样的胎肩横刀槽花纹42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耐磨损性。
另外,在重视滚动阻力的减小的情况下,胎肩横刀槽花纹42的深度d5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深度d1的50%~80%。在胎肩横刀槽花纹42的深度小于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各花纹块单体中较高的刚性,相反,由于相邻的花纹块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所以难以利用相邻的花纹块彼此相互支承来获得提高刚性的作用。因此胎肩陆地部15整体的刚性降低,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另一方面,在胎肩横刀槽花纹42的深度超过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80%的情况下,各花纹块单体中的刚性的降低明显,难以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
如图8所示,胎肩横刀槽花纹42的轮胎轴向的内端42i优选位于胎肩主沟12的第四沟边缘12b的向轮胎赤道C侧最突出的顶部12p与向胎面接地端Te侧最突出的顶部12q之间。这样的胎肩横刀槽花纹42有效地抑制胎肩花纹块43的内侧缘47的不均匀磨损。
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中的锐角的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44。倒角部44缓和花纹块顶点的应力集中,抑制缺损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44而形成圆角部。
具有上述结构的胎面部2的陆地比优选为70%~85%,更优选为75%~82%。在胎面部2的陆地比小于70%的情况下,耐磨损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在胎面部2的陆地比超过85%的情况下,有可能使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降低。
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间陆地部14由锯齿状的中央主沟11、胎肩主沟12、相邻的中间横浅沟30以及相邻的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划分为六边形状的中间花纹块33,因此中间陆地部14具有较高的刚性。这样的轮胎具有较小的滚动阻力和优异的中间陆地部14的耐磨损性能。
在本发明中,借助中间横浅沟30以及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来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此外,经由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而相邻的中间花纹块33彼此抵接并相互支承,从而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接地面中的中间花纹块33的移动,能够抑制不均匀磨损。
此外,在胎肩主沟12中,第三沟边缘12a的靠最胎面接地端Te侧的第二顶部12d与第四沟边缘12b的最靠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顶部12g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为2mm~6mm,因此水经由胎肩主沟12而以直线状排出。借助上述胎肩主沟12能够获得足够的排水性能,从而提高轮胎的湿路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更为各种实施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表4的规格试制了形成图1的基本构造的尺寸为315/80R22.5的重载荷用轮胎,在轮辋为22.5×9.00、内压为850kPa的条件下,对滚动阻力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滚动阻力性能>
使用滚动阻力试验机,在载荷为33.34kN、时速为80km/h下对各供试轮胎的滚动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是以实施例1为100的指数,数值大者滚动阻力小,且表示油耗性能优异。
<湿路性能>
各供试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全部车轮。上述车辆在半装载(装载于装货台前方)的状态下进入具有厚度为5mm的水膜的湿沥青路面,将变速齿轮固定在2档、发动机转速固定在1500rpm,测定从离合器接合的瞬间起行驶10m的通过时间。结果是各个通过时间的倒数,并以实施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为数值越大,则湿路性能越好。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各供试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全部车轮。上述车辆在定装载的状态下行驶10000km,对隔着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1而位于轮胎周向的两侧的花纹块端缘的阶梯差进行了测定。结果以实施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为数值越大、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越好。
[表1]
[表2]
[表3]
[表4]
如从表1~表4所明确的那样,与比较例相比,确认了实施例的重载荷用轮胎提高滚动阻力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有意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此外,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形成图1的基本构造的尺寸为315/80R22.5的重载荷用轮胎。作为比较例21,如图9所示,试制了中央主沟与胎肩主沟相互具有相同的沟宽度、中央刀槽花纹以及中间刀槽花纹沿着轮胎轴向延伸的轮胎。对各测试轮胎的耐不均匀磨损性以及湿路性能进行了测试。各测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7.50×22.5
轮胎内压:800kPa
测试车辆:10t卡车,在装货台前方装载标准装载量的50%的货物
轮胎安装位置:全部车轮
<耐磨损性>
在上述测试车辆中,对在普通道路行驶一定距离时中央主沟的剩余沟深度进行了测定。结果以比较例2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耐磨损性越优异。
<湿路性能>
在上述测试车辆中,对在下述条件下通过全长为10m的测试路线时的通过时间进行了测定。评价是通过时间的倒数,以比较例2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则通过时间越小,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路面:具有厚度为5mm的水膜的沥青路
起步方法:在固定在2档-1500rpm下接合离合器来起步。
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测试结果能够确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良好的湿路性能与耐磨损性。
附图标记说明:1...重载荷用轮胎;2...胎面部;11...中央主沟;11a...第一沟边缘;11b...第二沟边缘;11g...第一顶部;11h...第二顶部;11i...纵边缘部;12...胎肩主沟;12D...沟直通部;12a...第三沟边缘;12b...第四沟边缘;12c...第一顶部;12d...第二顶部;12c...第一顶部;12d...第二顶部;13...中央陆地部;14...中间陆地部;15...胎肩陆地部;30...中间横浅沟;31...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32...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

Claims (21)

1.一种重载荷用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它们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个外侧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一对胎肩主沟,它们配置于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由此划分出一对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中央陆地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主沟具有:轮胎赤道侧的第一沟边缘、和胎面接地端侧的第二沟边缘,
所述胎肩主沟具有:轮胎赤道侧的第三沟边缘、和胎面接地端侧的第四沟边缘,
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
多条中间横浅沟,它们将所述中央主沟的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所述胎肩主沟的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连通;
多条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它们在各所述中间横浅沟的沟底沿着各所述中间横浅沟而将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连通;以及
多条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它们形成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中间横浅沟之间,并且将所述中央主沟的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与所述胎肩主沟的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横浅沟的沟深度是所述中央主沟的沟深度的1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横浅沟的沟深度与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深度之和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深度是所述中央主沟的沟深度的50%~8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Bm、和所述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Am之比Bm/Am为0.75~0.85。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中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中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Bc、和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Ac之比Bc/Ac为0.75~0.85。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沟边缘的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顶部与所述胎肩主沟的第四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为2mm~6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主沟的第二沟边缘的最靠轮胎赤道侧的顶部设置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缘部,
所述纵边缘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的间隔P之比L/P为0.1~0.4。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c、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m、以及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上的平均宽度Ws之比Wc:Wm:Ws为1.00:1.00~1.08:1.03~1.13。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与设置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轴向的方向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各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相互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中央主沟以及所述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中央主沟以及所述胎肩主沟,以锯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宽度大于所述中央主沟的沟宽度,
在所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多条中央横刀槽花纹,该中央横刀槽花纹在一对所述中央主沟之间连通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1倾斜,
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2倾斜,
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的所述角度θ1大于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所述角度θ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包括:第一中央刀槽花纹,其在各所述中央主沟的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顶部之间连通;第二中央刀槽花纹,其在各所述中央主沟的所述第一沟边缘的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之间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设置为经由所述中央主沟而与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连续。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主沟的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处的沟宽度大于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顶部处的沟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主沟的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朝所述第二沟边缘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方向折曲,
所述第一沟边缘沿着轮胎周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中央横刀槽花纹以及各所述中间横刀槽花纹均为直线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个胎肩横刀槽花纹,该胎肩横刀槽花纹将所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连通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5°~25°的角度θ3倾斜,
所述胎肩横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位于所述胎肩主沟的所述第四沟边缘的向轮胎赤道侧最突出的顶部与所述向胎面接地端侧最突出的顶部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5°~20°。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一条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间横浅沟、所述第一中间横刀槽花纹以及所述第二中间横刀槽花纹的条数各为35~45条。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的陆地比为70%~85%。
CN201480038956.9A 2013-07-30 2014-07-14 重载荷用轮胎 Active CN1053775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8112A JP5886798B2 (ja) 2013-07-30 2013-07-30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3-158112 2013-07-30
JP2013162627A JP5886800B2 (ja) 2013-08-05 2013-08-05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3-162627 2013-08-05
JP2014091780A JP5993400B2 (ja) 2014-04-25 2014-04-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091780 2014-04-25
PCT/JP2014/068724 WO2015016051A1 (ja) 2013-07-30 2014-07-14 重荷重用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7587A true CN105377587A (zh) 2016-03-02
CN105377587B CN105377587B (zh) 2018-03-13

Family

ID=52431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8956.9A Active CN105377587B (zh) 2013-07-30 2014-07-14 重载荷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5907B2 (zh)
EP (3) EP3715149B1 (zh)
CN (1) CN105377587B (zh)
WO (1) WO2015016051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8543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501624A (zh) * 2017-02-23 2018-09-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778782A (zh) * 2016-03-25 2018-11-0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轮胎胎面
CN110091675A (zh) * 2018-01-31 2019-08-0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54199B (zh) * 2016-06-30 2019-12-1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4683776A (zh) * 2020-12-28 2022-07-01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71778B2 (en) * 2013-05-13 2019-11-12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FR3042737B1 (fr) * 2015-10-27 2017-11-24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a couches de travail comprenant des monofilaments et a bande de roulement incisee
DE102015225941A1 (de) * 2015-12-18 2017-06-2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6710097B2 (ja) * 2016-04-28 2020-06-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907758B2 (ja) * 2017-06-28 2021-07-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056150B2 (ja) * 2017-12-28 2022-04-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658934B2 (ja) * 2019-02-27 2020-03-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11791650B (zh) * 2019-04-03 2024-02-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7368216B2 (ja) * 2019-12-13 2023-10-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21105423A1 (de) * 2020-03-31 2021-09-3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Reifen
JP2022056698A (ja) * 2020-09-30 2022-04-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2056696A (ja) * 2020-09-30 2022-04-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2083207A (ja) * 2020-11-24 2022-06-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44903A (en) * 1975-10-07 1977-04-08 Bridgestone Corp Pneumatic tire for heavy vehicle to reduce railway wear
JPH07172112A (ja) * 1993-12-21 1995-07-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084186A (ja) * 2009-10-16 2011-04-2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2020714A (ja) * 2010-07-16 2012-02-02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153156A (ja) * 2011-01-21 2012-08-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06111A (ja) * 1986-04-30 1988-05-11 Bridgestone Corp 低騒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4297307A (ja) * 1991-03-26 1992-10-21 Bridgestone Corp 冬期用重荷重ラジアルタイヤの組合わせ構造
DE4136226C2 (de) * 1991-11-02 1995-02-16 Continental Ag Umlaufend bewegliches Bauteil
JP4671550B2 (ja) * 2001-07-17 2011-04-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759890B1 (en) 2004-06-23 2009-11-1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US7762297B2 (en) * 2004-11-18 2010-07-2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2264561A (zh) 2008-11-14 2011-11-3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DE112009003641B4 (de) * 2008-11-21 2018-05-3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5393404B2 (ja) * 2009-11-05 2014-01-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227355B2 (ja) * 2010-03-19 2013-07-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FR2978377B1 (fr) 2011-07-28 2014-12-26 Michelin Soc Tech Sculpture pour pneus de vehicule de genie civi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44903A (en) * 1975-10-07 1977-04-08 Bridgestone Corp Pneumatic tire for heavy vehicle to reduce railway wear
JPH07172112A (ja) * 1993-12-21 1995-07-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084186A (ja) * 2009-10-16 2011-04-2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2020714A (ja) * 2010-07-16 2012-02-02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153156A (ja) * 2011-01-21 2012-08-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8782A (zh) * 2016-03-25 2018-11-0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轮胎胎面
CN108778782B (zh) * 2016-03-25 2020-10-02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轮胎胎面
CN107554199B (zh) * 2016-06-30 2019-12-1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058543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058543B (zh) * 2016-11-07 2021-09-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501624A (zh) * 2017-02-23 2018-09-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501624B (zh) * 2017-02-23 2021-01-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214098B2 (en) 2017-02-23 2022-01-0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0091675A (zh) * 2018-01-31 2019-08-0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4683776A (zh) * 2020-12-28 2022-07-01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4683776B (zh) * 2020-12-28 2023-07-25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23268A1 (en) 2016-05-25
EP3715149A1 (en) 2020-09-30
CN105377587B (zh) 2018-03-13
EP3023268B1 (en) 2018-05-23
WO2015016051A1 (ja) 2015-02-05
US20160159158A1 (en) 2016-06-09
EP3715149B1 (en) 2022-11-02
EP3335911A1 (en) 2018-06-20
US10195907B2 (en) 2019-02-05
EP3023268A4 (en) 2017-03-01
EP3335911B1 (en) 2020-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7587A (zh) 重载荷用轮胎
EP3023269B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10894446B2 (en) Tire
CN102806814B (zh) 充气轮胎
CN101992660B (zh) 充气轮胎
CN105745092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5324253B (zh) 充气轮胎
CN104325844B (zh) 充气轮胎
US20080202658A1 (en) Studless tire
EP3042789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5751825B (zh) 重载充气轮胎
CN104890451A (zh) 充气轮胎
CN101531122A (zh) 无防滑钉轮胎
CN106103137A (zh) 充气轮胎
CN104044407B (zh) 充气轮胎
CN105339190A (zh) 充气轮胎
CN102463853A (zh) 载重充气轮胎
CN108501624A (zh) 充气轮胎
CN105636802A (zh) 充气轮胎
CN102395476B (zh) 充气轮胎
CN104118279A (zh) 充气轮胎
US9446629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7738545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512205A (zh) 充气轮胎
CN104626889A (zh) 重载荷用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