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5092B - 重载荷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5092B
CN105745092B CN201480063605.3A CN201480063605A CN105745092B CN 105745092 B CN105745092 B CN 105745092B CN 201480063605 A CN201480063605 A CN 201480063605A CN 105745092 B CN105745092 B CN 1057450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groove
main groove
shoulder
la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36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45092A (zh
Inventor
沼田起
沼田一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45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45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footprint-ground contacting area of the tyre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0334Stiff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水平兼顾滚动阻力性能与湿地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部(2)设置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11)、以及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12),由此划分出中央陆地部(13)、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在中间陆地部(14)形成有中间倾斜沟(31),其将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顶部(11h)与胎肩主沟(12)连通起来,在胎肩陆地部(15)形成有胎肩倾斜沟(41),其将胎肩主沟(12)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起来。在中央陆地部(13)形成有将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顶部(11c)彼此连通起来的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将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顶部(11d)彼此连通起来的第2中央倾斜刀槽(22)。

Description

重载荷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水平兼顾滚动阻力性能与湿地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背景技术
在用于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等的重载荷用轮胎中,要求高湿地性能。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在胎面部的中央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设置多条横沟,从而增大了沟容积来提高了湿地性能的轮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61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重载荷用轮胎中,伴随着沟容积的增加,而胎面部的刚性降低,滚动阻力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变差。为了提高耐磨损性能,使胎面部的橡胶量增加这一方法虽然有效,但橡胶量的增加导会致滚动阻力性能进一步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实际状况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水平兼顾滚动阻力性能与湿地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外侧并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以及配置于上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划分出上述一对中央主沟间的中央陆地部、上述中央主沟与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该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肩主沟的沟宽Ws大于上述中央主沟的沟宽Wc,在各上述中间陆地部形成有多条中间倾斜沟,它们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上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顶部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起来,在各上述胎肩陆地部形成有多条胎肩倾斜沟,它们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上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连通起来,上述胎肩倾斜沟的沟宽大于上述中间倾斜沟的沟宽,在上述中央陆地部形成有第1中央倾斜刀槽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其中,上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上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顶部彼此连通起来,上述第2中央倾斜刀槽朝与上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上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顶部彼此连通起来。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轮胎赤道的一侧的上述中间倾斜沟向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上述中间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轮胎赤道的一侧的上述胎肩倾斜沟向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上述胎肩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上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以及上述第2中央倾斜刀槽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上述中间倾斜沟以及上述胎肩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上述中间倾斜沟之间形成有与上述中间倾斜沟平行地延伸的中间倾斜刀槽,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上述胎肩倾斜沟之间形成有与上述胎肩倾斜沟平行地延伸的胎肩倾斜刀槽。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上述中间倾斜刀槽将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连通起来,上述中间陆地部在由上述中间倾斜刀槽与上述中央主沟所夹持而成的第1拐角部设置有朝向上述中央主沟下降的第1倒角部,并且在由上述中间倾斜刀槽与上述胎肩主沟所夹持而成的第2拐角部设置有朝向上述胎肩主沟下降的第2倒角部。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上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形成为经由上述中央主沟而与上述中间倾斜刀槽连续。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上述胎面部的陆地比为80%以上。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上述胎肩主沟的沟宽Ws与上述中央主沟的沟宽Wc之比Ws/Wc为1.5~2.0。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央主沟相对于轮胎周向具有10゜~15゜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上述胎肩主沟的沟缘的接地长度Ls与上述轮胎赤道上的接地长度Lc之比Ls/Lc为0.9~1.0。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胎肩主沟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形成,并且胎肩主沟的沟宽Ws大于中央主沟的沟宽Wc。利用上述胎肩主沟能够提高胎面部的排水性能,从而使湿地性能提高。此外,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设置于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因此能够促进从中间陆地部向胎面接地端排水,从而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
另一方面,设置于中央陆地部的第1中央倾斜刀槽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在接地时关闭,从而相邻的刀槽胎侧紧贴并相互支承,进而提高胎面部的刚性。由此,抑制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的变形,从而使滚动阻力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图2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4是图2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5是图2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6是表示图1的重载荷用轮胎的接地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的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在此,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以下,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各轮胎规定其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是“标准轮辋”,若为TRA则是“Design Rim”,若为ETRTO则是“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各轮胎规定其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是“最高气压”,若为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1具备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圆环状的胎体6、以及配置于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内侧的带束层7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重载荷用轮胎1是安装于15°锥形轮辋RM的无内胎轮胎的情况。
胎体6由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例如8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胎体帘布6A构成。胎体帘布6A在跨越胎圈芯5、5之间的帘布主体部6a的两端一连串具备帘布折返部6b,该帘布折返部6b绕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在该帘布主体部6a与帘布折返部6b之间配置有从胎圈芯5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截面三角形状的胎圈三角胶8。
带束层7配置于胎体6的径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内部。带束层7由使用了钢制带束帘线的多层带束帘布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包括最内侧的带束帘布7A、依次配置于其外侧的带束帘布7B、7C以及7D这四层。内侧的带束帘布7A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例如60±10°左右的角度排列。带束帘布7B、7C以及7D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15~35°左右的小角度排列。带束层7的带束帘线在帘布间相互交叉的位置设置有一处以上,由此提高带束刚性,对胎面部2的几乎整个宽度牢固地进行加强。
胎圈芯5呈偏平横长的截面六边形状,通过使其轮胎径向内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2~18°的角度倾斜,从而遍及宽范围地提高其与轮辋RM之间的嵌合力。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在其胎面部2具有轮胎的旋转方向R被指定的方向性花纹。
在胎面部2形成有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的一对中央主沟11、以及一对胎肩主沟12。中央主沟11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胎肩主沟12在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外侧且胎面接地端Te的内侧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连续地延伸。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对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使之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端。“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各轮胎来规定其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是“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LOAD CAPACITY”。
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利用锯齿状的中央主沟11确保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滚动阻力性能。并且,重载荷用轮胎1利用直线状的胎肩主沟12来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从而提高湿地性能。
中央主沟11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锯齿形的角度θ1、θ2例如优选为10゜以上,并且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2.5゜以下。在上述角度θ1、θ2不足10゜的情况下,中央主沟11的轮胎轴向的边缘成分不足,从而存在湿地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牵引性能降低的担忧。另一方面,若上述角度θ1、θ2超过15゜,则存在中央主沟11的排水性能降低的担忧。
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相对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以锯齿相位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
中央主沟11具有轮胎赤道C侧亦即轮胎轴向内侧的第1沟缘11a、以及胎面接地端Te侧亦即轮胎轴向外侧的第2沟缘11b。胎肩主沟12具有轮胎赤道C侧的第3沟缘12a、以及胎面接地端Te侧的第4沟缘12b。
在图3中示出了包括一对中央主沟11在内的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附近的放大图。中央主沟11的第1沟缘11a具有向轮胎轴向最内侧突出的内侧顶部11c以及向轮胎轴向最外侧突出的外侧顶部11d。本实施方式的内侧顶部11c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缘部11e形成。外侧顶部11d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缘部11f形成。即,内侧顶部11c以及外侧顶部11d由第1沟缘11a中的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区域构成。也可以省略纵缘部11e以及纵缘部11f。在该情况下,第1沟缘11a的锯齿顶点成为内侧顶部11c或者外侧顶部11d。
中央主沟11的第2沟缘11b具有向轮胎轴向最内侧突出的内侧顶部11g以及向轮胎轴向最外侧突出的外侧顶部11h。本实施方式的内侧顶部11g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缘部11i形成。即,内侧顶部11g由第2沟缘11b中的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区域构成。也可以省略纵缘部11i。在该情况下,第1沟缘11b向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锯齿顶点成为内侧顶部11g。利用纵缘部11e、11f以及11i容易将水沿轮胎周向排出,从而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
如图2所示,胎肩主沟12的沟宽Ws优选大于中央主沟11的沟宽Wc。在中央主沟11的沟宽Wc大于胎肩主沟12的沟宽Ws的情况下,在接地压力高的轮胎赤道C的附近胎面部2的刚性不足,从而存在滚动阻力性能变差的担忧。
胎肩主沟12的沟宽Ws与中央主沟11的沟宽Wc之比Ws/Wc例如优选为1.5~2.0。在上述比Ws/Wc不足1.5的情况下,有在胎肩主沟12的周边部排水性能降低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s/Wc超过2.0的情况下,胎肩主沟12的周边部的刚性降低,胎面部2的变形增大,从而存在滚动阻力性能变差的担忧。胎肩主沟12的沟深例如与中央主沟11的沟深相等。
利用一对中央主沟11以及一对胎肩主沟12将胎面部2划分为多个陆地部区域。具体而言,胎面部2被划分为中央陆地部13、一对中间陆地部14、以及一对胎肩陆地部15的区域。中央陆地部13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之间。中间陆地部14配置于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之间。胎肩陆地部15位于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向外侧。即,在中央主沟11的两侧设置有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在胎肩主沟12的两侧设置有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
中央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13、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平均宽度W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的轮胎轴向的W15之比W13:W14:W15例如优选为1.00:1.00~1.08:1.03~1.13。在上述比W14/W13不足1.00、上述比W15/W13不足1.08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接地压力过度增高,从而有在中央陆地部13产生不均匀磨损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14/W13超过1.03、上述比W15/W13超过1.13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的接地压力过度增高,从而滚动阻力的减低变得困难。
如图3所示,在中央陆地部13设置有多条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多条第2中央倾斜刀槽22。各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22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将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与轮胎赤道C的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连通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央陆地部13未设置有将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与轮胎赤道C的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连通起来的横沟或者倾斜沟。这种中央陆地部13在轮胎周向上具有高刚性,有助于滚动阻力性能的提高。
第1中央倾斜刀槽21相对于轮胎赤道C将一侧的第1沟缘11a的内侧顶部11c与另一侧的第1沟缘11a的内侧顶部11c连通起来。由以相互的锯齿相位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中央主沟11以及第1中央倾斜刀槽21所划分出的中央陆地部13为大致圆桶形的六边形状。这种被划分为大致桶形的六边形状的中央陆地部13在其外侧顶部11d的附近区域刚性较高,从而抑制在上述区域接地时的变形。
第2中央倾斜刀槽22相对于轮胎赤道C将一侧的第1沟缘11a的外侧顶部11d与另一侧的第1沟缘11a的外侧顶部11d连通起来。中央陆地部13是由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22所划分出的多个中央花纹块23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
纵缘部11e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e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1中央倾斜刀槽21、21的间隔Pc之比Le/Pc例如优选为0.1~0.4。在比Le/Pc不足0.1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3的内侧顶部11c的刚性局部降低,从而内侧顶部11c容易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在比Le/Pc超过0.4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3整体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
与上述同样,纵缘部11f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f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1中央倾斜刀槽21、21的间隔Pc之比Lf/Pc也例如优选为0.1~0.4。
第1中央倾斜刀槽21的宽度Wcs1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1中央倾斜刀槽21、21的间隔Pc之比Wcs1/Pc例如优选为0.02以下,更优选为0.01以下。若上述比Wcs1/Pc超过0.02,则相邻的中央花纹块23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因此难以获得利用相邻的中央花纹块23彼此、亦即刀槽侧壁彼此相互支承而提高刚性的作用。
第2中央倾斜刀槽22的宽度Wcs2与第1中央倾斜刀槽21的宽度Wcs1相等。第2中央倾斜刀槽22被设置为与第1中央倾斜刀槽21平行。利用这种第2中央倾斜刀槽22能够优化中央花纹块23的刚性分布,并且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湿地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央主沟11相对于另一侧的中央主沟11以锯齿相位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因此,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22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从而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能。
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22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80%,更优选为65%~75%。在第1中央倾斜刀槽21等的深度不足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的情况下,虽然能够获得各花纹块单体处的高刚性,但另一方面,由于相邻的花纹块的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所以难以获得利用相邻的花纹块彼此相互支承而提高刚性的作用。因此,中央陆地部13整体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第1中央倾斜刀槽21等的深度超过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80%的情况下,各花纹块单体处的刚性的降低较显著,从而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
在中央主沟11与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中的锐角的顶点形成有倒角部24。倒角部24缓和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崩裂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24而形成圆角部。
在图4中示出了中央主沟11、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主沟12的放大图。在中间陆地部14设置有多条中间倾斜沟31以及多条中间倾斜刀槽32。中间倾斜沟31以及中间倾斜刀槽32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将中央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连通起来。
中间倾斜沟31的一端与中央主沟11的第2沟缘11b的外侧顶部11h连通,且另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第3沟缘12a连通。由此,中间陆地部14是多个中间花纹块33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利用锯齿状的中央主沟11、直线状的胎肩主沟12以及相邻的中间倾斜沟31、31将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形成为大致五边形状。
如图2所示,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中间倾斜沟31a与另一侧的中间倾斜沟31b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反的朝向倾斜。由此,胎面部2具有旋转方向R被指定的方向性花纹。利用这种方向性花纹能够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从而使重载荷用轮胎1的湿地性能提高。
如图4所示,纵缘部11i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i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间倾斜沟31、31的间隔Pm之比Li/Pm例如优选为0.1~0.4。在上述比Li/Pm不足0.1的情况下,中间花纹块33的内侧顶部11g的刚性局部降低,从而内侧顶部11g容易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在上述比Li/Pm超过0.4的情况下,中间花纹块33整体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
中间倾斜刀槽32将中央主沟11的第2沟缘11b的内侧顶部11g与胎肩主沟12的第3沟缘12a连通起来。中间倾斜刀槽32被设置为与中间倾斜沟31平行,将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分成两部分。利用这种中间倾斜刀槽32能够优化中间花纹块33的刚性分布,并且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湿地性能。并且,中间倾斜刀槽32在接地时关闭,从而相邻的刀槽侧壁紧贴并相互支承,进而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中间陆地部14的变形,从而使滚动阻力性能提高。
如图2所示,第1中央倾斜刀槽21形成为经由中央主沟11而与中间倾斜刀槽32连续。在此,第1中央倾斜刀槽21经由中央主沟11而与中间倾斜刀槽32连续是指第1中央倾斜刀槽21的延长线与中间倾斜刀槽32的延长线在中央主沟11内交叉。通过这种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中间倾斜刀槽32的配置来提高湿地性能。
如图4所示,中间倾斜刀槽32的宽度Wms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间倾斜沟31、31的间隔Pm之比Wms/Pm例如优选为0.02以下,更优选为0.01以下。在上述比Wms/Pm超过0.02的情况下,相邻的刀槽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因此难以获得中间花纹块33相互支承而提高刚性的作用。
中间倾斜沟3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10%~30%。在中间倾斜沟31的深度不足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10%的情况下,存在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降低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中间倾斜沟31的深度超过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30%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降低,从而存在滚动阻力性能降低的担忧。
中间陆地部14在中间倾斜刀槽32的两端具有一对第1倒角部36以及一对第2倒角部37。各第1倒角部36设置于由中间倾斜刀槽32与中央主沟11所夹持而成的第1拐角部36c。第1倒角部36从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朝向中央主沟11的沟底下降。同样,各第2倒角部37设置于由中间倾斜刀槽32与胎肩主沟12所夹持而成的第2拐角部37c。第2倒角部37从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朝向胎肩主沟12的沟底下降。这种第1倒角部36以及第2倒角部37缓和第1拐角部36c以及第2拐角部37c的顶点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崩裂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36、37而形成圆角部。
中间陆地部14在中间倾斜沟31的两端具有第3倒角部38以及第4倒角部39。第3倒角部38设置于由中间倾斜沟31与中央主沟11所夹持而成的锐角的第3拐角部38c。第3倒角部38从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朝向中央主沟11的沟底下降。同样,第4倒角部39设置于由中间倾斜沟31与胎肩主沟12所夹持而成的锐角的第4拐角部39c。第4倒角部39从中间花纹块33的踏面33s朝向胎肩主沟12的沟底下降。这种第3倒角部38以及第4倒角部39缓和第3拐角部38c以及第4拐角部39c的顶点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崩裂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38、39而形成圆角部。
中间倾斜沟31以及中间倾斜刀槽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β例如优选为5゜~20゜。在角度β不足5゜的情况下,存在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降低的担忧。另一方面,在角度β超过20゜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降低,从而存在滚动阻力增大的担忧。中间倾斜沟3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以及中间倾斜刀槽3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只要处于上述范围内即可,也可以彼此不同。
设置于一个中间陆地部14的中间倾斜沟31以及中间倾斜刀槽32的各条数例如优选为35~45,更优选为38~42。在上述各条数不足35的情况下,存在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能降低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上述各条数超过45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
在图5中示出了胎肩主沟12以及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在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多条胎肩倾斜沟41以及多条胎肩倾斜刀槽42。胎肩倾斜沟41以及胎肩倾斜刀槽42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将胎肩主沟12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起来。
胎肩倾斜沟41的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第4沟缘12b连通,且另一端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由此,胎肩陆地部15是多个胎肩花纹块43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利用直线状的胎肩主沟12以及相邻的胎肩倾斜沟41将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43的踏面43s形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状。
胎肩倾斜沟4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胎肩主沟12的深度的10%~30%。在胎肩倾斜沟41的深度不足胎肩主沟12的深度的10%的情况下,存在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能降低的担忧。另一方面,在胎肩倾斜沟41的深度超过胎肩主沟12的深度的30%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刚性降低,从而存在滚动阻力性能降低的担忧。
如图2所示,轮胎赤道C的一侧的胎肩倾斜沟41a与隔着胎肩主沟12而相邻的中间倾斜沟31a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的朝向倾斜。轮胎赤道C的另一侧的胎肩倾斜沟41b也与隔着胎肩主沟12而相邻的中间倾斜沟31b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的朝向倾斜。即,一侧的胎肩倾斜沟41a与另一侧的胎肩倾斜沟41b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反的朝向倾斜。这种胎肩倾斜沟41a、41b与上述中间倾斜沟31a、31b相互配合,由此胎面部2具有旋转方向R被指定的方向性花纹。利用这种方向性花纹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从而重载荷用轮胎1的湿地性能提高。
如图5所示,胎肩倾斜刀槽42的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第4沟缘12b连通,且另一端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胎肩倾斜刀槽42被设置为与胎肩倾斜沟41平行,将胎肩花纹块43的踏面43s分成两部分。利用这种胎肩倾斜刀槽42能够优化胎肩花纹块43的刚性分布,并且提高胎肩陆地部15的湿地性能。此外,胎肩倾斜刀槽42在接地时关闭,从而相邻的刀槽侧壁紧贴并相互支承,进而提高胎肩陆地部15的刚性。由此,抑制胎肩陆地部15的变形,从而使滚动阻力性能提高。
胎肩倾斜刀槽42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80%。在胎肩倾斜刀槽42的深度不足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50%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各花纹块单体的高刚性,另一方面,由于相邻的刀槽侧壁彼此抵接的面积减少,所以难以获得花纹块相互支承而提高刚性的作用。因此,胎肩陆地部15整体的刚性降低,从而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胎肩倾斜刀槽42的深度超过中央主沟11的深度的80%的情况下,各花纹块单体的刚性的降低较显著,从而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变得困难。
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倾斜沟4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中的锐角的顶点形成有倒角部44。倒角部44缓和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崩裂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44而形成圆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一个胎肩陆地部15的胎肩倾斜沟41以及胎肩倾斜刀槽42的各条数与设置于一个中间陆地部14的中间倾斜沟31以及中间倾斜刀槽32的各条数相同。这种胎肩倾斜沟41以及胎肩倾斜刀槽42能够减少滚动阻力而不使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能变差。
如图2所示,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2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优选为大于胎肩倾斜沟41以及胎肩倾斜刀槽42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γ。利用这种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22来确保中央陆地部13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抑制滚动阻力性能的降低。并且,上述角度γ优选为大于中间倾斜沟31以及中间倾斜刀槽32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β。利用这种胎肩倾斜沟41以及胎肩倾斜刀槽42来提高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能,从而湿地性能提高。
上述的形成有花纹的胎面部2的陆地比例如优选为80%以上。在陆地比不足80%的情况下,因胎面部2的橡胶量不足,因而胎面部2的刚性降低,从而滚动阻力性能变差。
在图6中示出了重载荷用轮胎1的接地形状。胎肩陆地部15的胎肩主沟12的第4沟缘12b的接地长度Ls与中央陆地部13的沿轮胎赤道C的接地长度Lc之比Ls/Lc例如优选为0.9~1.0。在上述比Ls/Lc不足0.9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接地压力降低,从而有产生被称为胎肩磨损的不均匀磨损的担忧。在上述比Ls/Lc超过1.0的情况下,在接地时在中间陆地部14等产生局部打滑,从而有产生不均匀磨损的担忧。
根据具有如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胎肩主沟12沿轮胎周向形成为直线状,并且,胎肩主沟12的沟宽Ws大于中央主沟11的沟宽Wc。利用上述胎肩主沟12来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从而使湿地性能提高。此外,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中间倾斜沟31以及胎肩倾斜沟41设置于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因此促进从中间陆地部14向胎面接地端Te排水,从而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
另一方面,设置于中央陆地部13的第1中央倾斜刀槽21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22在接地时关闭,从而相邻的刀槽侧壁紧贴并相互支承,进而提高胎面部2的刚性。由此,抑制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的变形,从而使滚动阻力性能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形成有图2的胎面花纹的尺寸为315/80R22.5的重载荷用轮胎,将其安装于22.5×9.00的轮辋,并对滚动阻力性能以及湿地制动性能进行了测试。各轮胎的中央主沟以及胎肩主沟的沟深为16.3mm。测试方法如下。
<滚动阻力性能>
使用滚动阻力试验机,在内压为850kPa、载荷为33.34kN、时速为80km/h的条件下对各供试轮胎的滚动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是以实施例1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大表示滚动阻力越小,油耗性能越优异。
<湿地制动性能>
在内压为595kPa、载荷为27.63kN、时速为50km/h的条件下,对各供试轮胎的轴施加了制动力,并对摩擦系数的峰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是以实施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大表示湿地制动性能越良好。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各试供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全部车轮。上述车辆在定装载的状态下行驶了10000km,并针对中央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的各花纹块列,通过肉眼观察有无不均匀磨损。结果用实施例1为100的指数来显示,数值越大表示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越良好。
[表1]
从表1可知确认得出:实施例的重载荷用轮胎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并且能够有意地提高滚动阻力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重载荷用轮胎;2…胎面部;11…中央主沟;11c…内侧顶部;11d…外侧顶部;11g…内侧顶部;11h…外侧顶部;12…胎肩主沟;13…中央陆地部;14…中间陆地部;15…胎肩陆地部;21…第1中央倾斜刀槽;22…第2中央倾斜刀槽;31…中间倾斜沟;32…中间倾斜刀槽;36…第1倒角部;36c…第1拐角部;37…第2倒角部;37c…第2拐角部;41…胎肩倾斜沟;42…胎肩倾斜刀槽。

Claims (10)

1.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外侧并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以及配置于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划分出一对所述中央主沟间的中央陆地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
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宽Ws大于所述中央主沟的沟宽Wc,
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宽Ws与所述中央主沟的沟宽Wc之比Ws/Wc为1.5~2.0,
在各所述中间陆地部形成有多条中间倾斜沟,它们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顶部与所述胎肩主沟连通起来,
在各所述胎肩陆地部形成有多条胎肩倾斜沟,它们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所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连通起来,
所述胎肩倾斜沟的沟宽大于所述中间倾斜沟的沟宽,
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形成有第1中央倾斜刀槽以及第2中央倾斜刀槽,其中,
所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内侧顶部彼此连通起来,
所述第2中央倾斜刀槽向与所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将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顶部彼此连通起来,
所述中央主沟具有轮胎轴向外侧的第2沟缘,所述第2沟缘具有向轮胎轴向最内侧突出的内侧顶部,所述内侧顶部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缘部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中间倾斜沟向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中间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轮胎赤道的一侧的所述胎肩倾斜沟向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的所述胎肩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以及所述第2中央倾斜刀槽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所述中间倾斜沟以及所述胎肩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中间倾斜沟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中间倾斜沟平行地延伸的中间倾斜刀槽,
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胎肩倾斜沟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胎肩倾斜沟平行地延伸的胎肩倾斜刀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倾斜刀槽将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连通起来,
所述中间陆地部在由所述中间倾斜刀槽与所述中央主沟所夹持而成的第1拐角部设置有朝向所述中央主沟下降的第1倒角部,并且,
在由所述中间倾斜刀槽与所述胎肩主沟所夹持而成的第2拐角部设置有朝向所述胎肩主沟下降的第2倒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央倾斜刀槽形成为经由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中间倾斜刀槽连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的陆地比为8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主沟相对于轮胎周向具有10°~15°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胎肩主沟的沟缘的接地长度Ls与所述轮胎赤道上的接地长度Lc之比Ls/Lc为0.9~1.0。
CN201480063605.3A 2013-12-06 2014-11-04 重载荷用轮胎 Active CN105745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3518A JP5886816B2 (ja) 2013-12-06 2013-12-06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3-253518 2013-12-06
PCT/JP2014/079235 WO2015083474A1 (ja) 2013-12-06 2014-11-04 重荷重用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5092A CN105745092A (zh) 2016-07-06
CN105745092B true CN105745092B (zh) 2018-07-17

Family

ID=53273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3605.3A Active CN105745092B (zh) 2013-12-06 2014-11-04 重载荷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2579B2 (zh)
EP (1) EP3069900B1 (zh)
JP (1) JP5886816B2 (zh)
CN (1) CN105745092B (zh)
WO (1) WO20150834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9146B (zh) * 2013-05-13 2017-09-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591149B2 (ja) * 2014-08-29 2019-10-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656580B1 (en) * 2015-02-04 2021-03-3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6206517B2 (ja) * 2016-02-10 2017-10-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602395B (zh) * 2016-02-15 2019-07-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358395B2 (ja) * 2016-02-15 2018-07-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62076B2 (ja) * 2016-02-15 2020-03-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12017000849T5 (de) * 2016-02-15 2018-10-25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US11241919B2 (en) 2016-02-15 2022-02-08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DE112017001361T5 (de) * 2016-03-15 2018-11-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6790495B2 (ja) * 2016-06-24 2020-11-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WO2018044292A1 (en) 2016-08-31 2018-03-08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stablissements Michelin Heavy truck tire tread and heavy truck tire
WO2018047819A1 (ja) * 2016-09-09 2018-03-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33137B2 (ja) * 2016-09-09 2021-09-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8101938A1 (en) * 2016-11-30 2018-06-07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Lateral discontinuities having thicknesses increasing from shoulder to center of tire tread
JP6828492B2 (ja) * 2017-02-15 2021-02-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2195B2 (ja) 2017-02-15 2021-01-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8496B2 (ja) * 2017-02-17 2021-02-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8495B2 (ja) 2017-02-17 2021-02-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77274B2 (ja) * 2017-02-23 2021-12-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031304A (zh) * 2017-04-27 2017-08-11 杭州朝阳橡胶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宽基载重汽车的雪地拖轮轮胎
JP7007925B2 (ja) * 2018-01-22 2022-01-25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57501B2 (ja) * 2018-12-27 2024-03-28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81552B2 (ja) * 2019-03-28 2022-06-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60020B2 (ja) * 2019-08-15 2023-10-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096466A (ja) * 2020-12-17 2022-06-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3146910A (ja) * 2022-03-29 2023-10-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9692A (ja) * 2005-09-06 2007-03-2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173211A (ja) * 2008-01-25 2009-08-0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2020714A (ja) * 2010-07-16 2012-02-02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476560A (zh) * 2010-11-26 2012-05-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载重轮胎
EP2474428A1 (en) * 2011-01-11 2012-07-1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CN102596593A (zh) * 2009-11-05 2012-07-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9264A (en) * 1979-04-12 1981-11-10 Dunlop Limited Tires
GB2178380B (en) 1985-06-21 1989-07-12 Bridgestone Corp Pneumatic tire
JPS62103205A (ja) * 1985-07-19 1987-05-13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6143941A (ja) * 1992-11-05 1994-05-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69325397T2 (de) * 1992-11-13 1999-10-14 Sumitomo Rubber Ind Luftreifen
EP0688686B1 (en) 1994-06-21 1998-07-2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JPH08216623A (ja) 1995-02-13 1996-08-27 Bridgestone Corp 雪上および氷上走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797757B2 (ja) 1997-07-23 2006-07-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18639B2 (ja) * 2000-07-14 2010-08-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A2430465C (en) 2000-11-28 2009-07-07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Serrated groove sides in a tire
JP4888170B2 (ja) * 2007-03-15 2012-02-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77027B2 (ja) * 2008-12-24 2011-04-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スパイクタイヤ
JP5227355B2 (ja) * 2010-03-19 2013-07-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476410B2 (ja) 2012-03-15 2014-04-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91149B2 (ja) * 2014-08-29 2019-10-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9692A (ja) * 2005-09-06 2007-03-2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173211A (ja) * 2008-01-25 2009-08-0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596593A (zh) * 2009-11-05 2012-07-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2020714A (ja) * 2010-07-16 2012-02-02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476560A (zh) * 2010-11-26 2012-05-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载重轮胎
EP2474428A1 (en) * 2011-01-11 2012-07-1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97254A1 (en) 2016-10-13
EP3069900B1 (en) 2019-07-24
US10252579B2 (en) 2019-04-09
JP2015110394A (ja) 2015-06-18
WO2015083474A1 (ja) 2015-06-11
JP5886816B2 (ja) 2016-03-16
CN105745092A (zh) 2016-07-06
EP3069900A1 (en) 2016-09-21
EP3069900A4 (en) 2017-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5092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5377587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6103137B (zh) 充气轮胎
US9315075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895453B (zh) 充气轮胎
CN103863016B (zh) 充气轮胎
CN106457916B (zh) 充气轮胎
CN105189146B (zh) 充气轮胎
CN102858560A (zh) 充气轮胎
CN107206846B (zh) 充气轮胎
JP6790495B2 (ja) タイヤ
CN102806814A (zh) 充气轮胎
CN109070656A (zh) 充气轮胎
JP5852627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7074034A (zh) 充气轮胎
CN106394140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9927488A (zh) 轮胎
JP5923057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8501624A (zh) 充气轮胎
CN108068558A (zh) 轮胎
CN108621703A (zh) 充气轮胎
JP5957474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738545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8883667B (zh) 重载用充气轮胎
CN105480024B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