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38545B - 重载荷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38545B
CN107738545B CN201710997215.9A CN201710997215A CN107738545B CN 107738545 B CN107738545 B CN 107738545B CN 201710997215 A CN201710997215 A CN 201710997215A CN 107738545 B CN107738545 B CN 1077385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intersection point
pattern block
tire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972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38545A (zh
Inventor
松田佳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38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8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38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8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提高主沟与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的耐夹石性能。胎肩主沟(12)交替地设置有:长边部(12a);和短边部(12b),其向与长边部(12a)相反的方向倾斜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长边部(12a)。胎肩横沟(41)越过短边部(12b)而与胎肩主沟(12)连通。将胎肩横沟(41)的一方的沟缘延长到胎肩主沟(12)侧的第一延长线(41e)与长边部(12a)的沟缘在第一交点(CP1)处相交,将胎肩横沟(41)的另一方的沟缘延长到胎肩主沟(12)侧的第二延长线(41f)与长边部(12a)的沟缘在第二交点(CP2)处相交。短边部(12b)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2)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2/L1)为0.08~0.25。

Description

重载荷用轮胎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申请日为2014年8月12日、申请号为 201410393720.9、发明名称为“重载荷用轮胎”的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耐夹石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背景技术
除了在铺装路以外,在混有较多小石子的碎石路以及不平整场地等行驶的机会较多的卡车等重载荷用轮胎,为了确保牵引性,采用由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和与该主沟交叉的方向的横沟的胎面沟将胎面部划分为多个花纹块的块状花纹。然而,在这样的主沟的两侧的横沟沿轮胎周向错开1/2间距配置的块状花纹中,存在容易在主沟与横沟以T字状交叉的沟交叉部处产生夹石的问题。
夹石现象为如下现象:首先,比沟宽略大的碎石夹入到胎面沟,在轮胎反复滚动的过程中,所夹入的碎石一边使花纹块变形一边钻向沟底。随着轮胎磨损的发展,所夹入的碎石与沟底强烈地碰撞,不久便使沟底内侧的橡胶、带束层受到损伤,进而导致使胎面耐久性、轮胎再生率降低的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抑制带束层的损伤,公开了如下的重载荷用轮胎,该重载荷用轮胎在横沟的沟底设置有将周向上相邻的花纹块彼此连结的拉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064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重载荷用轮胎中,磨损中期以后的横沟的深度因拉筋而变得不足,因此有可能降低在不平整路上的牵引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主沟与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的耐夹石性能提高的重载荷用轮胎。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延伸的主沟、和设置在该主沟的两侧的陆地部,所述两侧的陆地部由多条横沟划分为多个花纹块,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主沟的两侧的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所述主沟将长边部与短边部交替地设置,所述短边部向与所述长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长边部,所述横沟越过所述短边部而与所述主沟连通,将所述横沟的一方的沟缘延长到所述主沟侧的第一延长线与该主沟的所述长边部的沟缘在第一交点处相交,将所述横沟的另一方的沟缘延长到所述主沟侧的第二延长线与该主沟的所述长边部的沟缘在第二交点处相交,所述短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2、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2/L1为0.08~0.25。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地,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超过0.25时,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25~0.50。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地,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为0.25以下时,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50~0.75。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地,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超过0.25时,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33以上。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地,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为0.25以下时,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66以下。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地,在所述主沟与所述横沟的沟交叉部设置有:第一花纹块顶点,该第一花纹块顶点形成第一花纹块的拐角;第二花纹块顶点,该第二花纹块顶点形成第二花纹块的拐角,所述第二花纹块与所述第一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第三花纹块顶点,该第三花纹块顶点在第三花纹块的所述主沟的沟缘处最突出于所述主沟的沟中心线侧,所述第三花纹块经由所述主沟而与所述第一花纹块以及所述第二花纹块相邻,所述第二花纹块顶点设置在:经过所述第一花纹块顶点和所述第三花纹块顶点且收敛于所述沟交叉部内的最大圆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横沟越过短边部而与主沟连通,横沟的一方的沟缘延长到主沟侧的第一延长线与该主沟的长边部的沟缘在第一交点处相交,横沟的另一方的沟缘延长到主沟侧的第二延长线与该主沟的长边部的沟缘在第二交点处相交。并且,由于短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2、相对于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2/L1为0.08以上,因此充分地确保在不平整路上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由于L2/L1之比为0.25以下,因此与由横沟划分出的一对花纹块顶点对置的短边部减小。由此抑制夹入到主沟与横沟的交叉部的碎石被短边部的侧壁用面来支承,从而降低花纹块对碎石的保持力。因此一旦所夹入的碎石与路面接触时易被排出,从而提高耐夹石性能。此外由于横沟越过短边部而与主沟连通,因此在湿路面上行驶时,主沟内的水被短边部引导到横沟,从而提高排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图2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4是图2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5是图2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6是图2的胎肩主沟与胎肩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7是图2的中间主沟与中央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8是示出图7的沟交叉部与夹入的碎石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重载荷用轮胎;2…胎面部;11…中间主沟;11a…长边部;11b…短边部;11c…沟中心线;12…胎肩主沟;12a…长边部; 12b…短边部;13…中央陆地部;14…中间陆地部;15…胎肩陆地部;21…中央横沟;22…中央花纹块;31…中间横沟;32…中间花纹块;41…胎肩横沟;41e…第一延长线;41f…第二延长线;CP1…第一交点;CP2…第二交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包括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其中,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 (省略图示)、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以下,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为在该正规状态下测量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 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PRESSURES”。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1具备: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环状的胎体6、和配置在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侧的带束层7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重载荷用轮胎1为安装于15°锥形轮辋RM的无内胎型轮胎的情况。
胎体6由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8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胎体帘布6A构成。胎体帘布6A在越过胎圈芯5、5之间的帘布主体部6a的两端具有一系列的帘布折返部6b,该帘布折返部6b绕胎圈芯5而从轮胎轴向内侧朝轮胎轴向外侧折返。在该帘布主体部6a 与帘布折返部6b之间配置有从胎圈芯5朝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截面三角形的胎圈三角胶8。
带束层7配置在胎体6的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部。带束层7 由使用了钢制的带束帘线的多层带束帘布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 包括四层,即: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60°±10°左右的角度排列而成的最内侧的带束帘布7A、以及在该带束帘布7A的外侧依次排列且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15°~35°左右的小角度排列而成的带束帘布7B、7C、7D。带束层7通过将带束帘线在帘布之间相互交叉的部位设置一处以上,由此提高带束刚性,对胎面部2的几乎整个宽度进行牢固地加强。
胎圈芯5形成为扁平横长的截面六边形状,另外,使其轮胎径向内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2°~18°的角度倾斜,由此在宽范围内提高该胎圈芯5与轮辋RM之间的嵌合力。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2 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在其胎面部2具有指定了轮胎的旋转方向R的方向性花纹。在胎面部2形成有:在轮胎赤道C上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中央主沟10;配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延伸的一对中间主沟11;以及在该中间主沟11的轮胎轴向外侧且在胎面接地端Te的内侧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12。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对正规状态下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使该轮胎以0°的外倾角与平面地面接触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端。“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 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LOAD CAPACITY”。
中间主沟11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部11a、和向与长边部11a相反的方向倾斜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比长边部11a小的短边部 11b。长边部11a与短边部11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设置,构成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1。
胎肩主沟12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部12a、和向与长边部12a相反的方向倾斜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比长边部12a小的短边部 12b。长边部12a与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设置,构成锯齿状的胎肩主沟12。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与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相等。
胎面部2由中央主沟10、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划分成多个区域。胎面部2具有:中央主沟10与中间主沟11之间的一对中央陆地部13;中间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14;以及位于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15。即,在中间主沟 11的两侧设置有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在胎肩主沟12的两侧设置有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
图3中示出中央陆地部13的放大图。在中央陆地部13设置有多条中央横沟21。中央横沟21沿轮胎轴向延伸、且将中央陆地部13的两侧的中央主沟10与中间主沟11连通。由此,中央陆地部13成为多个中央花纹块22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中央横沟2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花纹块22的踏面22s为近似平行四边形。
中间主沟11具有:中央陆地部13侧的沟缘11d和中间陆地部14 侧的沟缘11e。在中间主沟11处,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比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靠中央陆地部13侧。由此在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1内形成有沿周向直线状地连通的区域,因此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
对于中间主沟11与中央陆地部13的关系而言,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与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 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为: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c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 WCm小于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c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不会充分提高。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超过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c的 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央陆地部13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如图3所示,中央横沟21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其中,“中央横沟21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意味着中央横沟21 的沟中心线21c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以下,对于中间横沟31及胎肩横沟41也同样)。
中央横沟21为锯齿状的沟,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延伸的第一部分21a、与第一部分21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与第一部分21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21b、以及将第一部分21a与第二部分21b连接的第三部分21c。中央横沟2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间主沟11的深度以下。
中央横沟21的间距为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为中央横沟21的间距的1/2倍。因此中央花纹块 22在其踏面部22s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面对中间主沟11且朝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锯齿顶点22a。
在中央主沟10与中央横沟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 24a及24b。在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25a及25b。这样的倒角部24a、24b、25a以及25b缓和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剥落(chipping)等损伤。也可以形成圆角部来代替倒角部24a、24b、25a以及25b。
在中央花纹块22设置有多条中央横浅沟23。对于中央横浅沟23而言,其一端与中央主沟10连通且另一端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中央横浅沟23与中央横沟21同样为锯齿状的沟,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23a、与第一部分23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与第一部分23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23b、以及将第一部分23a与第二部分23b连接的第三部分23c。中央横浅沟23的深度小于中央横沟 21的深度,中央横浅沟23的宽度也小于中央横沟21的宽度。借助中央横浅沟23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并且使中央花纹块22的刚性分布合理化。
图4中示出中间陆地部14的放大图。在中间陆地部14设置有多条中间横沟31。中间横沟31沿轮胎轴向延伸,其一端与中间主沟11连通且另一端与胎肩主沟12连通。由此中间陆地部14成为将多个中间花纹块32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如图2所示,位于中间主沟11的两侧的中央横沟21和中间横沟31,在轮胎周向上错开1/2间距而配置。伴随与此,位于中间主沟11的两侧的中央花纹块22与中间花纹块32,在轮胎周向上错开1/2间距而配置。由于中间横沟3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32的踏面32s为近似平行四边形。
如图4所示,胎肩主沟12具有:中间陆地部14侧的沟缘12d和胎肩陆地部15侧的沟缘12e。在胎肩主沟12处,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比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靠中间陆地部14侧。由此由于在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2内形成有在周向上以直线状连通的区域,因此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
对于中间主沟11与中间陆地部14的关系而言,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与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 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为: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小于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不会充分提高。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超过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 的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14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对于胎肩主沟12与中央陆地部14的关系而言,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与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 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为: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 WDm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 WCs小于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不会充分提高。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超过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 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14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中间横沟31为锯齿状的沟,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延伸的第一部分31a、与第一部分31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与第一部分31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31b、以及将第一部分31a与第二部分31b连接的第三部分31c。中间横沟31的深度优选为例如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 的深度以下。
中间横沟31的间距为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的2 倍。换言之,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为中间横沟31 的间距的1/2倍。因此中间花纹块32在其踏面部32s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面对中间主沟11且朝轮胎轴向内侧突出的锯齿顶点32a、和面对胎肩主沟12且朝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锯齿顶点32b。
在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3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34a 及34b。在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沟3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 35a及35b。这样的倒角部34a、34b、35a以及35b缓和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剥落等损伤。可以形成圆角部来代替倒角部34a、 34b、35a以及35b。
在中间花纹块32设置有多条中间横浅沟33。对于中间横浅沟33而言,其一端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且另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中间横浅沟33与中间横沟31同样为锯齿状的沟,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33a、与第一部分33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与第一部分33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33b、以及将第一部分33a与第二部分33b连接的第三部分33c。中间横浅沟33的深度小于中间横沟31的深度,中间横浅沟33的宽度也小于中间横沟31的宽度。借助中间横浅沟33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并且使中间花纹块32的刚性分布合理化。
图5中示出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在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多条胎肩横沟41。胎肩横沟41沿轮胎轴向延伸,其一端与胎肩主沟12连通且另一端与胎肩接地端Te连通。由此胎肩陆地部15成为将多个胎肩花纹块42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如图2所示,位于胎肩主沟12的两侧的中间横沟31与胎肩横沟41在轮胎周向上错开1/2间距而配置。伴随与此,位于胎肩主沟12的两侧的中间花纹块32与胎肩花纹块42在轮胎周向上错开1/2间距而配置。
对于胎肩主沟12与胎肩陆地部15的关系而言,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与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 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为: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 WDs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 WCs小于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Ds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不会充分提高。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超过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Ds的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胎肩陆地部15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如图5所示,胎肩横沟41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胎肩横沟41为锯齿状的沟,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延伸的第一部分41a、与第一部分41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与第一部分41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41b、以及将第一部分41a与第二部分41b连接的第三部分41c。胎肩横沟41的深度优选为例如胎肩主沟12的深度以下。
胎肩横沟41的间距为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为胎肩横沟41的间距的1/2倍。因此胎肩花纹块 42在其踏面部42s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面对胎肩主沟12且朝轮胎轴向内侧突出的锯齿顶点42a。
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 44a及44b。这样倒角部44a、44b缓和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剥落等损伤。也可以形成圆角部来代替倒角部44a以及44b。
在胎肩花纹块42设置有多条胎肩横浅沟43。对于胎肩横浅沟43而言,其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且其另一端与胎面接地端 Te连通。胎肩横浅沟43与胎肩横沟41同样为锯齿状的沟,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43a、与第一部分43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与第一部分43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43b、以及将第一部分43a 与第二部分43b连接的第三部分43c。胎肩横浅沟43的深度小于胎肩横沟41的深度,胎肩横浅沟43的宽度也小于胎肩横沟41的宽度。借助胎肩横浅沟43提高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并且使胎肩花纹块42的刚性分布合理化。
图6放大示出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的沟交叉部50。胎肩横沟 41越过短边部12b而与胎肩主沟12连通。在具有这样的短边部12b与胎肩横沟41的关系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湿路面上行驶时,胎肩主沟12 内的水被短边部12b引导到胎肩横沟41,因此提高排水性能得。
将胎肩横沟41的经过第一花纹块顶点P1的沟缘延长到胎肩主沟12 侧的第一延长线41e,与胎肩主沟12的长边部12a的沟缘12d在第一交点CP1处交叉。同样地,将胎肩横沟41的经过第二花纹块顶点P2的沟缘延长到胎肩主沟12侧的第二延长线41f,与胎肩主沟12的长边部 12a的沟缘12d在第二交点CP2处交叉。如上所述,由于胎肩横沟41 越过短边部12b而与胎肩主沟12连通,因此短边部12b位于第一延长线41e与第二延长线41f之间。
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2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2/L1,优选为0.08~0.25。
在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2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2/L1,小于0.08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确保在不平整路以及湿路面等上的牵引性能。
另一方面,在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2相对于第一交点 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2/L1,超过0.25的情况下,与由胎肩横沟41划分的第一花纹块顶点P1、第二花纹块顶点 P2对置的短边部12b变长,夹入到沟交叉部50的碎石变得易于被短边部12b的侧壁的面支承。因此花纹块对碎石的保持力提高,难以将碎石排出,从而有可能使耐夹石性降低。
第二交点CP2与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和第一交点 CP1与短边部12b在轮胎轴向上的距离L4优选满足以下关系。其中,分为以下情况进行说明,(i)第二交点CP2与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 L1的比L3/L1超过0.25时,或者(ii)上述比L3/L1为0.25以下时。
首先,对(i)第二交点CP2与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 L3/L1超过0.25时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第一交点CP1与短边部12b 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优选为0.25以上,更优选为0.33以上,另外优选为0.50以下。
在上述比L4/L1小于0.25的情况下,第二交点CP2与短边部12b 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以及短边部12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与L4 相比相对地变长。因此从第二交点CP2到第三花纹块顶点P3的长度亦即胎肩主沟12的侧壁中的相对于第一花纹块顶点P1、第二花纹块顶点 P2凹进的区域变长,在该区域易产生夹石现象。在这样的区域夹入的碎石被面支承。其结果,提高花纹块对碎石的保持力,难以将碎石排出,从而有可能使耐夹石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上述L4/L1之比超过0.50的情况下,短边部12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变得过小,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确保在不平整路、湿路面上的牵引性能。
接下来,对(ii)第二交点CP2与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 L3、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为0.25以下时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第一交点CP1与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优选为0.50以上,另外优选为0.75 以下,更优选为0.66以下。
在上述比L4/L1小于0.50的情况下,短边部12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 L2,与L4相比相对地变长,在短边部12b的区域易产生夹石现象。在这样的短边部12b的区域夹入的碎石被短边部12b的侧壁的面支承。其结果,提高花纹块对碎石的保持力,难以将碎石排出,从而有可能使耐夹石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上述L4/L1之比超过0.75的情况下,从第一交点CP1 到第三花纹块顶点P3的长度亦即胎肩主沟12的侧壁中的相对于第一花纹块顶点P1、第二花纹块顶点P2突出的区域变长,在该区域易于产生夹石现象。在这样的区域夹入的碎石被面支承。其结果,提高花纹块对碎石的保持力,难以将碎石排出,从而有可能使耐夹石性降低。此外在该情况下,短边部12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变得过小,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确保在不平整路、湿路面上的牵引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由于第一交点CP1与第二交点 CP2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相对于短边部12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 的比L2/L1为0.80以上,因此充分确保在不平整路上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由于上述L2/L1之比为0.25以下,因此与由胎肩横沟41划分出的一对花纹块顶点P1、P2对置的短边部12b减小。由此抑制夹入到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的沟交叉部50的碎石被短边部12b的侧壁用面来支承,从而降低花纹块的侧壁对碎石的保持力。因此一旦被夹入的碎石与路面接触时变得易被排出,从而提高耐夹石性能。此外由于胎肩横沟41越过短边部12b而与胎肩主沟12连通,因此在湿路面上行驶时,胎肩主沟12内的水被短边部12b引导到胎肩横沟41,从而提高排水性能。
这样的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的关系也能够适用于胎肩主沟12 与中间横沟13的关系,还能够适用于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的关系、以及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31的关系。
图7放大示出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的沟交叉部51。在沟交叉部51,中央花纹块22(第一花纹块B1)与中央花纹块22(第二花纹块 B2)经由中央横沟21而相邻,第一花纹块B1及第二花纹块B2与中间花纹块32(第三花纹块B3)经由中间主沟11而相邻。
第一花纹块B1的踏面B1s具有形成第一花纹块B1的拐角的第一花纹块顶点P1。第二花纹块B2的踏面B2s具有形成第二花纹块B2的拐角的第二花纹块顶点P2。第一花纹块顶点P1与第二花纹块顶点P2经由中央横沟21而相邻。第三花纹块B3的踏面B3s在中间主沟11的沟缘11e具有最朝沟中心线11c侧突出的第三花纹块顶点P3。第三花纹块顶点P3是中间主沟11的长边部11a与短边部11b在第三花纹块B3的踏面B3s交叉的锯齿顶点11g,且经由中间主沟11而与第一顶点P1及第二顶点P2相邻。
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在沟交叉部51内,中央横沟 21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因此由第一花纹块顶点P1、第二花纹块顶点P2以及第三花纹块顶点P3构成的三角形53(图7中用阴影线示出)呈现偏离正三角形的倾向,换言之呈现三角形53的对称性被破坏的倾向。因此在碎石夹入到沟交叉部51时,从第一花纹块B1、第二花纹块B2以及第三花纹块B3的各侧壁作用于碎石的力,偏离碎石的中心部而分散,从而各花纹块对碎石的保持力降低。由此,一旦夹入的碎石与路面接触时,易于被排出,从而提高耐夹石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中间横沟31与中间横沟11的短边部11b以及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因此即使在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 31的沟交叉部、以及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沟31的沟交叉部,也同样能够获得上述作用效果。此外,由于胎肩横沟41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 12b连通,因此即使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的沟交叉部,也同样能够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中间主沟11的长边部11a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1优选为2°~10°。在角度α1小于2°的情况下,由顶点P1、顶点P2以及顶点P3构成的三角形53接近正三角形,因此提高花纹块对碎石的保持力,难以将夹入的碎石排出。在角度α1超过 10°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胎肩主沟12的长边部12a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2(参照图4)也与上述同样。
图8放大示出沟交叉部51的详情以及沟交叉部51与夹入到沟交叉部51的碎石61的关系。如图8(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第二花纹块B2的第二花纹块顶点P2设置在经过第一花纹块 B1的第一花纹块顶点P1以及第三花纹块B3的第三花纹块顶点P3且收敛于沟交叉部51内的最大圆Cmax的外侧。即,第二花纹块顶点P2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花纹块顶点P1以及第三花纹块顶点P3而相对地后退的位置。
因此,如图8(b)所示,在夹入到沟交叉部51的碎石61与第二花纹块顶点P2之间易产生间隙G,此时,碎石61被第一花纹块顶点P1 以及第三花纹块顶点P3这两点支承。由此,各花纹块对碎石61的保持力降低,一旦夹入的碎石61与路面接触时,易于被排出,从而提高耐夹石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至图5所示的中央横沟2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中间横沟3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2(°)以及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3(°),优选为分别满足以下关系。
θ1<θ2<θ3 (1)
60≤θ1<80 (2)
80<θ3≤90 (3)
在图3中,中央横沟21的角度θ1是在中央花纹块22的顶点26处中央横沟2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图4中,中间横沟31的角度θ2是在中间花纹块32的顶点36处中间横沟3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图5中,胎肩横沟的角度θ3是在胎肩花纹块42的顶点 46处胎肩横沟4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对各花纹块的角进行了倒角或倒圆的情况下,各主沟的沟缘的延长线与各横沟的沟缘的延长线的交点为顶点。
通过满足数学式(1)的关系,借助中央横沟21、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而将水从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顺畅地排出到接地压力低的胎肩陆地部12,从而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
在中央横沟21的角度θ1小于60°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2的花纹块顶点26过度成为锐角,因此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另一方面,在中央横沟21的角度θ1为60°以上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能变差。
在胎肩横沟41的角度θ3小于80°的情况下,胎肩花纹块42的花纹块顶点46过度成为锐角,因此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另一方面,在胎肩横沟41的角度θ3超过90°的情况下,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变为反向,因此有可能使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能变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至图5所示的中央横沟21的沟宽WE、中间横沟31的沟宽WF以及胎肩横沟41的沟宽WG优选分别满足以下关系。
WE≤WF<WG (4)
1.5≤WG/WE≤2.5 (5)
1.5≤WG/WF≤2.5 (6)
通过满足数学式(4)的关系,借助中央横沟21、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而将水从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顺畅地排出到接地压力低的胎肩陆地部12,从而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
在数学式(5)中的沟宽之比WG/WE小于1.5的情况下,胎肩横沟 41的沟宽WG相对于中央横沟21的沟宽WE变得相对地不足,因此难以从中央陆地部13到胎肩陆地部15将水顺畅地排出,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另一方面,在上述WG/WE之比超过2.5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陆地比降低,有可能在胎肩陆地部15产生不均匀磨损。
在数学式(6)中的沟宽之比WG/WF小于1.5的情况下,胎肩横沟 41的沟宽WG相对于中间横沟31的沟宽WF变得相对地不足,因此难以从中间陆地部14将水顺畅地排出到胎肩陆地部15,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另一方面,在上述WG/WF之比超过2.5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陆地比降低,有可能在胎肩陆地部15产生不均匀磨损。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而使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形成有图1中的基本构造的尺寸为11.00R20 的重载荷用轮胎,并对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耐磨损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耐夹石性能>
在轮辋20×8.00、内压780kPa的条件下,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后轮。将实施例1的规格的轮胎安装在一方的后轮,将各种规格的轮胎分别安装在另一方的后轮。测量了行驶至任一个后轮的轮胎磨损50%为止,行驶结束时的夹入到各种规格的轮胎的碎石的个数。结果是夹入到实施例1的轮胎的碎石的个数的倒数、且以实施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为数值越大则耐夹石性能越好。
<牵引性能>
在轮辋20×8.00、内压780kPa的条件下,将磨损了75%的各供试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全部车轮。使上述车辆进入具有厚度为5mm的水膜的湿柏油路面,将变速齿轮设定为2 档、将发动机转速设定为1500rpm,测量从离合器接合的瞬间起行驶 10m的通过时间。结果是各个通过时间的倒数,并以实施例1的值为 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为数值越大则湿路面上的牵引性能越好。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比较例2
L1(mm) 10.0 10.0 10.0 10.0 10.0
L2(mm) 0.8 1.5 2.5 0.5 3.0
L2/L1 0.08 0.15 0.25 0.05 0.30
L3(mm) 2.0 1.9 1.5 1.5 3.0
L3/L1 0.20 0.19 0.15 0.15 0.30
L4(mm) 7.2 6.6 6.0 8.0 4.0
L4/L1 0.72 0.66 0.60 0.80 0.40
耐夹石性能(指数) 100 110 110 90 80
牵引性能(指数) 100 105 105 90 100
比较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L1(mm) 10.0 10.0 10.0 10.0 10.0
L2(mm) 3.0 2.5 2.4 1.5 1.0
L2/L1 0.30 0.25 0.24 0.15 0.10
L3(mm) 2.5 2.5 1.0 1.0 1.0
L3/L1 0.25 0.25 0.10 0.10 0.10
L4(mm) 4.5 5.0 6.6 7.5 8.0
L4/L1 0.45 0.50 0.66 0.75 0.80
耐夹石性能(指数) 80 110 110 100 100
牵引性能(指数) 100 105 105 105 100
比较例4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L1(mm) 10.0 10.0 10.0 10.0 10.0
L2(mm) 4.0 2.5 2.5 2.0 1.4
L2/L1 0.40 0.25 0.25 0.20 0.14
L3(mm) 4.0 5.0 4.2 3.0 2.6
L3/L1 0.40 0.50 0.42 0.30 0.26
L4(mm) 2.0 2.5 3.3 5.0 6.0
L4/L1 0.20 0.25 0.33 0.50 0.60
耐夹石性能(指数) 80 100 105 105 105
牵引性能(指数) 105 105 105 105 100
根据表1能够明确地确认: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重载荷用轮胎有益于提高耐夹石性能以及牵引性能。

Claims (4)

1.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主沟、和设置在该主沟的两侧的陆地部,所述两侧的陆地部由多条横沟划分为多个花纹块,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沟的两侧的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
所述主沟交替地设置有长边部和短边部,所述短边部向与所述长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所述长边部,
所述横沟越过所述短边部而与所述主沟连通,
将所述横沟的一方的沟缘延长到所述主沟侧的第一延长线、与该主沟的所述长边部的沟缘在第一交点处相交;将所述横沟的另一方的沟缘延长到所述主沟侧的第二延长线、与该主沟的所述长边部的沟缘在第二交点处相交,
所述短边部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2/L1为0.08~0.25,
所述主沟的锯齿间距相等,
所述花纹块在其踏面部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面对所述主沟且朝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锯齿顶点,
在所述花纹块设置有多条锯齿状的横浅沟,所述横浅沟的宽度小于所述横沟的宽度,
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超过0.25时,
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25~0.50,
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为0.25以下时,
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50~0.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超过0.25时,
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33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3/L1为0.25以下时,
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短边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4、相对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的比L4/L1为0.66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沟与所述横沟的沟交叉部设置有:第一花纹块顶点,该第一花纹块顶点形成第一花纹块的拐角;第二花纹块顶点,该第二花纹块顶点形成第二花纹块的拐角,所述第二花纹块与所述第一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第三花纹块顶点,该第三花纹块顶点在第三花纹块的所述主沟的沟缘处最突出于所述主沟的沟中心线侧,所述第三花纹块经由所述主沟而与所述第一花纹块以及所述第二花纹块相邻,
所述第二花纹块顶点设置在:经过所述第一花纹块顶点和所述第三花纹块顶点且收敛于所述沟交叉部内的最大圆的外侧。
CN201710997215.9A 2013-09-02 2014-08-12 重载荷用轮胎 Active CN107738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1488A JP5809672B2 (ja) 2013-09-02 2013-09-02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3-181488 2013-09-02
CN201410393720.9A CN104417278B (zh) 2013-09-02 2014-08-12 重载荷用轮胎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93720.9A Division CN104417278B (zh) 2013-09-02 2014-08-12 重载荷用轮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38545A CN107738545A (zh) 2018-02-27
CN107738545B true CN107738545B (zh) 2019-08-27

Family

ID=526983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93720.9A Active CN104417278B (zh) 2013-09-02 2014-08-12 重载荷用轮胎
CN201710997215.9A Active CN107738545B (zh) 2013-09-02 2014-08-12 重载荷用轮胎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93720.9A Active CN104417278B (zh) 2013-09-02 2014-08-12 重载荷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09672B2 (zh)
CN (2) CN1044172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1580B2 (ja) * 2013-11-06 2016-01-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6798345B2 (ja) * 2017-02-16 2020-12-0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46851B2 (ja) * 2017-08-18 2021-10-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7358A (zh) * 2011-10-20 2013-04-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轮胎
JP2013082271A (ja) * 2011-10-06 2013-05-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8404A (en) * 1994-04-15 1997-08-19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Radial pneumatic light truck or automobile tire
TR200101143T2 (tr) * 1998-10-30 2001-09-21 Pirelli Pneumatici S.P.A. Özellikle kamyonlar ve benzerleri için motorlu taşıt lastiği.
JP4376407B2 (ja) * 2000-02-09 2009-12-0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88593B2 (ja) * 2000-06-05 2010-06-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702958B2 (ja) * 2002-07-05 2005-10-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氷雪路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51836A (ja) * 2004-08-09 2006-02-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12141B2 (ja) * 2004-10-13 2009-08-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5123981B2 (ja) * 2010-04-27 2013-01-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US20120080130A1 (en) * 2010-10-01 2012-04-05 Daniel Scheuren Reinforced tire tread
JP5342586B2 (ja) * 2011-03-25 2013-11-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82271A (ja) * 2011-10-06 2013-05-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057358A (zh) * 2011-10-20 2013-04-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47981A (ja) 2015-03-16
CN104417278B (zh) 2017-11-17
CN107738545A (zh) 2018-02-27
JP5809672B2 (ja) 2015-11-11
CN104417278A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5092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6347034B (zh) 充气轮胎
US10343461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9315075B2 (en) Pneumatic tire
EP3335911B1 (en) Heavy-duty tire
US9731555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5555549B (zh) 充气轮胎
JP5886798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852627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4129236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723798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7206846A (zh) 充气轮胎
CN108501624A (zh) 充气轮胎
CN107206845A (zh) 充气轮胎
JP5886800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7738545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626889A (zh) 重载荷用轮胎
JP2015074246A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507424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