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6889A - 重载荷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6889A
CN104626889A CN201410497959.0A CN201410497959A CN104626889A CN 104626889 A CN104626889 A CN 104626889A CN 201410497959 A CN201410497959 A CN 201410497959A CN 104626889 A CN104626889 A CN 104626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attern block
tap drain
summit
ty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79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薰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26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68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重载荷用轮胎,提高了在主沟与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处的耐夹石性能。在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中间主沟(11)、和设置在该中间主沟(11)的两侧的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中央陆地部(13)被多个中央横沟(21)划分为多个中央花纹块(27、28)。中间主沟(11)交替地设置有长边部(11a)和短边部(11b),所述短边部(11b)向与长边部(11a)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比长边部(11a)小。中央横沟(21)连通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

Description

重载荷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耐夹石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背景技术
除了在铺装路上行驶以外,在混杂有较多小石子的碎石道路以及不平整路面的现场等行驶的机会较多的卡车等的重载荷用轮胎中,为了确保牵引性,采用通过胎面沟将胎面部划分为多个花纹块的块状花纹,其中胎面沟包括: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沟、和与该主沟交叉的方向的横沟。然而,在这样的块状花纹的轮胎中,若将胎面沟设定为较深,则存在容易在该胎面沟发生夹石的问题。
夹石为如下现象:首先在胎面沟夹有比沟宽度略大的石子,在轮胎反复滚动的过程中,被夹持的石子一边使花纹块变形、一边钻入沟底。随着轮胎磨损的发展,被夹入的石子强烈地碰撞沟底,不久使沟底内侧的橡胶、带束层损伤,进而导致降低胎面耐久性、轮胎再生率的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为了容易排出被夹持的石子,而在容易产生夹石的胎面胎冠区域中,使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重载荷用轮胎。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为了抑制带束层的损伤,而在横沟的沟底设置有拉筋的重载荷用轮胎,该拉筋对在周向上相邻的花纹块彼此进行连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064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重载荷用轮胎中,将横沟连通于主沟的锯齿顶点,因此在主沟与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主沟的锯齿顶点与被横沟划分的两个花纹块的顶点处于接近正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因此,当在沟交叉部夹入有石子时,从各花纹块的侧壁作用于石子的力集中在石子的中央部,从而花纹块对石子的保持力提高,难以排出石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主沟与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的耐夹石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本发明是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主沟、和设置在该主沟两侧的陆地部,并且两侧的所述陆地部被多个横沟划分为多个花纹块,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主沟交替地设置有长边部和短边部,所述短边部向与所述长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比所述长边部小,所述横沟连通于所述主沟的短边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主沟具有一侧沟缘和另一侧沟缘,一侧沟缘的最靠沟中心线侧的顶点比另一侧沟缘的最靠沟中心线侧的顶点位于所述一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一侧沟缘的所述顶点与所述另一侧沟缘的所述顶点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是所述花纹块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的0.07~0.13倍。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主沟的锯齿间距是所述横沟的间距的1/2,所述主沟两侧的花纹块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1/2间距的方式配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主沟与所述横沟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面部具有被指定了转动方向的方向性花纹。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主沟包括:设置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一对胎肩主沟、和设置在一对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的一对中间主沟,所述横沟包括:从所述中间主沟朝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中央横沟、在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延伸的中间横沟、以及在所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延伸的胎肩横沟,所述横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满足以下关系:
θ1<θ2<θ3
60°≤θ1<80°
80°<θ3≤90°
其中,符号如下:
θ1:中央横沟的所述角度,θ2:中间横沟的所述角度,θ3:胎肩横沟的所述角度。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横沟的沟宽度满足以下关系:
WE≤WF<WG
1.5≤WG/WE≤2.5
1.5≤WG/WF≤2.5
其中,符号如下:
WE:中央横沟的沟宽度,WF:中间横沟的沟宽度,WG:胎肩横沟的沟宽度。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所述长边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是2°~10°。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重载荷用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主沟与所述横沟的沟交叉部设置有:由第一花纹块的角部形成的第一花纹块顶点、由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一花纹块相邻的第二花纹块的角部形成的第二花纹块顶点、以及由第三花纹块的侧壁面形成并且朝所述主沟的沟中心线侧最突出的第三花纹块顶点,所述第三花纹块经由所述主沟而与所述第一花纹块以及所述第二花纹块相邻,所述第二花纹块顶点设置在下述最大圆的外侧,该最大圆通过所述第一花纹块顶点和所述第三花纹块顶点并收纳于所述沟交叉部内。
根据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将横沟连通于主沟的短边部,因此由主沟的长边部与短边部交叉的锯齿顶点、和由横沟划分的两个花纹块的顶点构成的三角形处于偏离正三角形的趋势。因此,当在沟交叉部夹入有石子时,从各花纹块的侧壁作用于石子的力偏离石子的中央部而分散,从而花纹块对石子的保持力降低。由此,在暂时被夹入的石子与路面接触时,容易被排出,从而耐夹石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图2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4是图2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5是图2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6是图2的中间主沟与中央横沟交叉的沟交叉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沟交叉部与被夹入的石子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重载荷用轮胎;2…胎面部;11…中间主沟;11a…长边部;11b…短边部;11c…沟中心线;12…胎肩主沟;12a…长边部;12b…短边部;12c…沟中心线;13…中央陆地部;14…中间陆地部;15…胎肩陆地部;21…中央横沟;22…中央花纹块;31…中间横沟;32…中间花纹块;41…胎肩横沟;42…胎肩花纹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的包括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此处,正规状态是将轮胎安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并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以下,在未特别地言及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量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根据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根据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确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在各种冷胎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值(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S)”。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1具备: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环状的胎体6、和配置在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侧的带束层7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将重载荷用轮胎1安装于15°锥形轮辋R的无内胎型轮胎的情况。
胎体6由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8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胎体帘布6A构成。胎体帘布6A具备一系列的帘布折返部6b,该帘布折返部6b在横跨胎圈芯5、5之间的帘布主体部6a的两端且绕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内侧朝外侧折返。在该帘布主体部6a与帘布折返部6b之间,配置有从胎圈芯5朝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剖面三边形的胎圈三角胶8。
带束层7配置在胎体6的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部。带束层7由使用了钢制的带束帘线的多片带束帘布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包括四层,即: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60±10°左右的角度排列而成的最内侧的带束帘布7A、依次配置于带束帘布7A的外侧并且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15~35°左右的小角度排列而成的带束帘布7B、7C以及7D。带束层7通过将带束帘线在帘布之间相互交叉的位置设置为一处以上,从而提高带束刚性,进而稳固地加强胎面部2的大致整个宽度。
胎圈芯5呈扁平横长的剖面六边形状,另外使其轮胎径向内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2~18°的角度倾斜,从而在大范围内提高与轮辋R之间的嵌合力。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在其胎面部2具备被指定了轮胎的转动方向R的方向性花纹。在胎面部2形成有:在轮胎赤道C上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中央主沟10、配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并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一对中间主沟11、以及在该中间主沟11的轮胎轴向外侧且在胎面接地端Te的内侧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12。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对正规状态下的轮胎施加正规负荷并且以外倾角0°接地于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端。所谓“正规负荷”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根据各规格按照每个轮胎确定的负荷,若为JATMA,则是“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是表“在各种冷胎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值(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充气压力(LOAD CAPACITY)”。
中间主沟11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部11a、和相对于长边部11a向相反方向倾斜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比长边部11a小的短边部11b。长边部11a以及短边部11b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从而构成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1。
胎肩主沟12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部12a、和向与长边部12a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比长边部12a小的短边部12b。长边部12a和短边部12b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从而构成锯齿状的胎肩主沟12。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与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相同。
胎面部2被中央主沟10、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划分为多个区域。胎面部2具有:中央主沟10与中间主沟11之间的一对中央陆地部13、中间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14、以及位于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15。即,在中间主沟11的两侧设置有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在胎肩主沟12的两侧设置有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
图3示出中央陆地部13的放大图。在中央陆地部13设置有多条中央横沟21。中央横沟21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将中央陆地部13两侧的中央主沟10与中间主沟11连通。由此,中央陆地部13是多个中央花纹块22排列的花纹块列。中央横沟2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花纹块22的踏面部22s大致为平行四边形状。
中间主沟11具有:中央陆地部13侧的沟缘11d、和中间陆地部14侧的沟缘11e。在中间主沟11中,沟缘11d的最靠近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比沟缘11e的最靠近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位于中央陆地部13侧。由此,在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1中,形成有沿周向直线连通的区域,因此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
在中间主沟11与中央陆地部13的关系中,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与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是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c的0.07~0.13倍。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小于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c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充分地提高。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超过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c的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央陆地部13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距离WCm是上述最大宽度WDc的0.07~0.13倍,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
如图3所示,中央横沟21连通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其中,“中央横沟21连通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意味着:将中央横沟21的沟中心线21c连通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以下,在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中也相同)。
中央横沟21是锯齿状的沟,具有: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21a、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一部分21a错位并且与第一部分21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21b、以及将第一部分21a与第二部分21b连接的第三部分21c。中央横沟2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间主沟11的深度以下。
中央横沟21的间距是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是中央横沟21的间距的1/2倍。因此,中央花纹块22在其踏面部22s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锯齿顶点22a,该锯齿顶点22a面对中间主沟11且朝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
在中央主沟10与中央横沟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24a以及倒角部24b。在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25a以及倒角部25b。这样的倒角部24a、24b、25a以及25b缓和花纹块顶点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脱落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24a、24b、25a以及25b而形成圆角部。
在中央花纹块22设置有多条中央横浅沟23。中央横浅沟23的一端与中央主沟10连通,另一端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中央横浅沟23与中央横沟21同样是锯齿状的沟,具有: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23a、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一部分23a错位并且与第一部分23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23b、以及将第一部分23a与第二部分23b连接的第三部分23c。中央横浅沟23的深度比中央横沟21的深度浅,中央横浅沟23的宽度比中央横沟21的宽度小。借助中央横浅沟23能够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并且使中央花纹块22的刚性分布合理化。
图4示出中间陆地部14的放大图。在中间陆地部14设置有多条中间横沟31。中间横沟31沿轮胎轴向延伸,且一端与中间主沟11连通,另一端与胎肩主沟12连通。由此,中间陆地部14是多个中间花纹块32排列的花纹块列。如图2所示,位于中间主沟11的两侧的中央花纹块22与中间花纹块32沿轮胎周向错开1/2间距地配置。中间横沟3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32的踏面部32s大致为平行四边形状。
如图4所示,胎肩主沟12具有:中间陆地部14侧的沟缘12d、和胎肩陆地部15侧的沟缘12e。在胎肩主沟12中,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比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位于中间陆地部14侧。由此,在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2中,形成有沿周向直线地连通的区域,因此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提高。
在中间主沟11与中间陆地部14的关系中,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与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是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m的0.07~0.13倍。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小于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m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充分地提高。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m超过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m的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14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距离WCm是上述最大宽度WDm的0.07~0.13倍,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
在胎肩主沟12与中间陆地部14的关系中,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与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是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Dm的0.07~0.13倍。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小于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m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充分地提高。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超过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m的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14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距离WCs是上述最大宽度WDm的0.07~0.13倍,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
中间横沟31是锯齿状的沟,具有: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31a、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一部分31a错位并且与第一部分31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31b、以及将第一部分31a与第二部分31b连接的第三部分31c。中间横沟3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深度以下。
中间横沟31的间距是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是中间横沟31的间距的1/2倍。因此,中间花纹块32在其踏面部32s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面对中间主沟11且朝轮胎轴向的内侧突出的锯齿顶点32a、和面对胎肩主沟12且朝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锯齿顶点32b。
在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3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34a以及倒角部34b。在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沟3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35a以及倒角部35b。这样的倒角部34a、34b、35a以及35b缓和花纹块顶点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脱落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34a、34b、35a以及35b而形成圆角部。
在中间花纹块32设置有多条中间横浅沟33。中间横浅沟33的一端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另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中间横浅沟33与中间横沟31同样是锯齿状的沟,具有: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33a、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一部分33a错位并且与第一部分33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33b、以及将第一部分33a与第二部分33b连接的第三部分33c。中间横浅沟33的深度比中间横沟31的深度浅,中间横浅沟33的宽度比中间横沟31的宽度小。借助中间横浅沟33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并且使中间花纹块32的刚性分布合理化。
图5示出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在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多条胎肩横沟41。胎肩横沟41沿轮胎轴向延伸,一端与胎肩主沟12连通,另一端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由此,胎肩陆地部15是多个胎肩花纹块42排列的花纹块列。如图2所示,位于胎肩主沟12两侧的中间花纹块32与胎肩花纹块42沿轮胎周向错开1/2间距地配置。
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陆地部15的关系中,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与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是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s的0.07~0.13倍。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小于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s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充分地提高。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s超过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s的0.13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胎肩陆地部15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距离WCs是上述最大宽度WDs的0.07~0.13倍,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
如图5所示,胎肩横沟41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胎肩横沟41是锯齿状的沟,具有: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41a、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一部分41a错位并且与第一部分41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41b、以及将第一部分41a与第二部分41b连接的第三部分41c。胎肩横沟4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胎肩主沟12的深度以下。
胎肩横沟41的间距是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是胎肩横沟41的间距的1/2倍。因此,胎肩花纹块42在其踏面部42s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具有面对胎肩主沟12且朝轮胎轴向的内侧突出的锯齿顶点42a。
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44a以及倒角部44b。这样的倒角部44a以及倒角部44b能够缓和花纹块顶点的应力集中,从而抑制脱落等损伤。也可以代替倒角部44a以及倒角部44b而形成圆角部。
在胎肩花纹块42设置有多条胎肩横浅沟43。胎肩横浅沟43的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另一端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胎肩横浅沟43与胎肩横沟41同样是锯齿状的沟,具有:沿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部分43a、在轮胎周向上与第一部分43a错位并且与第一部分43a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43b、以及将第一部分43a与第二部分43b连接的第三部分43c。胎肩横浅沟43的深度比胎肩横沟41的深度浅,胎肩横浅沟43的宽度比胎肩横沟41的宽度小。借助胎肩横浅沟43能够提高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并且能够使胎肩花纹块42的刚性分布合理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图5表示的中央横沟2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中间横沟3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2(°)以及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3(°)优选分别满足以下关系:
θ1<θ2<θ3(1)
60≤θ1<80(2)
80<θ3≤90(3)
在图3中,中央横沟21的角度θ1是中央花纹块22的顶点26处中央横沟2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图4中,中间横沟31的角度θ2是中间花纹块32的顶点36处中间横沟3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图5中,胎肩横沟的角度θ3是胎肩花纹块42的顶点46处胎肩横沟4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在将各花纹块的角部倒角或者倒圆角的情况下,各主沟的沟缘的延长线与各横沟的沟缘的延长线的交点为顶点。
通过满足算式(1)的关系,从而水经由中央横沟21、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从接地压力较高的中央陆地部13向接地压力较低的胎肩陆地部15顺利地排出,能够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
在中央横沟21的角度θ1小于60°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2的花纹块顶点26过度地成为锐角,从而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另一方面,在中央横沟21的角度θ1为80°以上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能恶化。
在胎肩横沟41的角度θ3小于80°的情况下,胎肩花纹块42的花纹块顶点46过度地成为锐角,从而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另一方面,在胎肩横沟41的角度θ3超过90°的情况下,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变为相反,从而有可能使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能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角度θ1、θ2以及θ3满足上述关系,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图5表示的中央横沟21的沟宽度WE、中间横沟31的沟宽度WF以及胎肩横沟41的沟宽度WG,优选分别满足以下关系:
WE≤WF<WG(4)
1.5≤WG/WE≤2.5(5)
1.5≤WG/WF≤2.5(6)
通过满足算式(4)的关系,从而水经由中央横沟21、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从接地压力较高的中央陆地部13向接地压力较低的胎肩陆地部12顺利地排出,能够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
在算式(5)的沟宽度的比WG/WE小于1.5的情况下,胎肩横沟41的沟宽度WG相对于中央横沟21的沟宽度WE相对地不足,因此难以遍布胎肩陆地部15将水从中央陆地部13顺利地排出,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G/WE超过2.5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陆地比降低,从而有可能在胎肩陆地部15产生不均匀磨损。
在算式(6)的沟宽度的比WG/WF小于1.5的情况下,胎肩横沟41的沟宽度WG相对于中间横沟31的沟宽度WF相对地不足,因此难以将水从中间陆地部14向胎肩陆地部15顺利地排出,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G/WF超过2.5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陆地比降低,从而有可能在胎肩陆地部15产生不均匀磨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沟宽度WE、沟宽度WF以及沟宽度WG满足上述关系,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图6放大示出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的沟交叉部51。在沟交叉部51中,中央花纹块22(第一花纹块B1)与中央花纹块22(第二花纹块B2)经由中央横沟21相邻,第一花纹块B1以及第二花纹块B2与中间花纹块32(第三花纹块B3)经由中间主沟11相邻。
第一花纹块B1的踏面B1s具有形成第一花纹块B1s的角部的第一花纹块顶点P1。第二花纹块B2的踏面B2s具有形成第二花纹块B2的角部的第二花纹块顶点P2。第一花纹块顶点P1与第二花纹块顶点P2经由中央横沟21相邻。第三花纹块B3的踏面B3s在中间主沟11的沟缘11e具有朝沟中心线11c侧最突出的第三花纹块顶点P3。第三花纹块顶点P3是在第三花纹块B3的踏面B3s内中间主沟11的长边部11a与短边部11b交叉的锯齿顶点11g,且经由中间主沟11而与第一花纹块顶点P1以及第二花纹块顶点P2相邻。
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在沟交叉部51中,中央横沟21连通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因此由第一花纹块顶点P1、第二花纹块顶点P2、第三花纹块顶点P3构成的三角形53(在图6中,用阴影线表示)处于偏离正三角形的趋势,换言之,三角形53的对称性处于散乱的趋势。因此当在沟交叉部51中夹入石子时,从第一花纹块B1、第二花纹块B2以及第三花纹块B3的各侧壁作用于石子的力,偏离石子的中央部而分散,从而各花纹块对石子的保持力降低。由此,一旦被夹入的石子与路面接触时容易被排出,从而耐夹石性能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间横沟31连通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以及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因此在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31的沟交叉部以及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沟31的沟交叉部,也能够同样获得上述作用效果。此外,胎肩横沟41连通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因此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的沟交叉部中,也同样能够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中间主沟11的长边部11a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1优选为2~10°。在角度α1小于2°的情况下,由顶点P1、顶点P2以及顶点P3构成的三角形53接近正三角形,因此花纹块对石子的保持力提高,难以排出被夹入的石子。在角度α1超过10°的情况下,轮胎的排水性能有可能未充分地提高。胎肩主沟12的长边部12a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2(参照图4)也与上述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角度α1以及α2为2~10°,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耐夹石性能以及湿路性能。
图7放大示出沟交叉部51的详细情况、以及沟交叉部51与被沟交叉部51夹入的石子61的关系。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1中,第二花纹块B2的第二花纹块顶点P2设置在最大圆Cmax的外侧,该最大圆Cmax通过第一花纹块B1的第一花纹块顶点P1与第三花纹块B3的第三花纹块顶点P3并收纳于沟交叉部51内。即,第二花纹块顶点P2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花纹块顶点P1以及第三花纹块顶点P3相对地后退的位置。
因此,如图7(b)所示,容易在被沟交叉部51夹入的石子61与第二花纹块顶点P2之间产生间隙G,此时,石子61被第一花纹块顶点P1以及第三花纹块顶点P3这两点支承。由此,各花纹块对石子61的保持力降低,一旦被夹入的石子61与路面接触时容易被排出,从而耐夹石性能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形成图1的基本构造的尺寸11.00R20的重载荷用轮胎,并测试了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耐磨损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耐夹石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在轮辋20×8.00、内压780kPa的条件下,安装于最大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后轮。在一侧后轮安装有实施例1的规格的轮胎,在另一侧的后轮安装有各规格的轮胎。使任意的后轮轮胎行驶至磨损50%,对行驶结束时夹入各规格的轮胎的石子的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以夹入实施例1的轮胎的石子的个数为倒数,以实施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为数值越大,则耐夹石性能越好。
湿路性能
将磨损了75%的各测试轮胎在轮辋20×8.00、内压780kPa的条件下,安装于最大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所有车轮。使上述车辆进入具有5mm厚度的水膜的湿沥青路面,将变速齿轮固定为2档,发动机转速固定为1500rpm,对从连接离合器的瞬间通过10m的时间进行了测量。结果是各个通过时间的倒数,以实施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为数值越大,则湿路性能越好。
耐磨损性能
对上述耐夹石性能的测试行驶后各轮胎的剩余沟深度进行了测量。结果以实施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为数值越大,则耐磨损性能越好。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对上述耐夹石性能的测试行驶后各轮胎的中央花纹块、中间花纹块以及胎肩花纹块的踵趾磨损进行了测量。评价为数值越小,则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越好。
表1
比较例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横沟的连通部位 长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WCm(mm) 3.5 3.5 2 2.5 4.6
WDm(mm) 35 35 35 35 35
WCm/WDm(%) 10 10 6 7 13
角度θ1(°) 70 70 70 70 70
角度θ2(°) 90 90 90 90 90
WE(mm) 4 4 4 4 4
WF(mm) 4 4 4 4 4
WG(mm) 7 7 7 7 7
WG/WE(%) 175 175 175 175 175
WG/WF(%) 175 175 175 175 175
角度α(°) 3.5 3.5 3.5 3.5 3.5
耐夹石性能(指数) 80 100 100 100 100
湿路性能(指数) 100 100 90 95 105
耐磨损性能(指数) 100 100 105 103 97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mm) 0.3 0.3 0.3 0.3 0.3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横沟的连通部位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WCm(mm) 5 3.5 3.5 3.5 3.5
WDm(mm) 35 35 35 35 35
WCm/WDm(%) 14 10 10 10 10
角度θ1(°) 70 55 60 79 80
角度θ2(°) 90 80 69 90 100
WE(mm) 4 4 4 4 4
WF(mm) 4 4 4 4 4
WG(mm) 7 7 7 7 7
WG/WE(%) 175 175 175 175 175
WG/WF(%) 175 175 175 175 175
角度α(°) 3.5 3.5 3.5 3.5 3.5
耐夹石性能(指数) 100 100 100 100 100
湿路性能(指数) 110 110 105 95 90
耐磨损性能(指数) 90 100 100 100 100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mm) 0.3 1 0.8 0.3 0.3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横沟的连通部位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WCm(mm) 3.5 3.5 3.5 3.5 3.5
WDm(mm) 35 35 35 35 35
WCm/WDm(%) 10 10 10 10 10
角度θ1(°) 70 70 70 70 70
角度θ2(°) 90 90 90 90 90
WE(mm) 4 4 4 4 4
WF(mm) 4 4 4 4 4
WG(mm) 5.8 6 10 10.2 7
WG/WE(%) 145 150 250 255 175
WG/WF(%) 145 150 250 255 175
角度α(°) 3.5 3.5 3.5 3.5 1
耐夹石性能(指数) 100 100 100 100 90
湿路性能(指数) 90 95 110 110 110
耐磨损性能(指数) 105 103 95 90 100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mm) 0.3 0.3 0.5 0.8 0.3
实施例15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横沟的连通部位 短边部 短边部 短边部
WCm(mm) 3.5 3.5 3.5
WDm(mm) 35 35 35
WCm/WDm(%) 10 10 10
角度θ1(°) 70 70 70
角度θ2(°) 90 90 90
WE(mm) 4 4 4
WF(mm) 4 4 4
WG(mm) 7 7 7
WG/WE(%) 175 175 175
WG/WF(%) 175 175 175
角度α(°) 2 10 11
耐夹石性能(指数) 95 105 110
湿路性能(指数) 105 95 90
耐磨损性能(指数) 100 100 100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mm) 0.3 0.5 0.8
如根据表1明确的那样,与比较例相比,能够确认实施例的重载荷用轮胎有意地提高了耐夹石性能、湿路性能、耐磨损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Claims (10)

1.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主沟、和设置在该主沟两侧的陆地部,并且两侧的所述陆地部被多个横沟划分为多个花纹块,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沟交替地设置有长边部和短边部,所述短边部向与所述长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比所述长边部小,
所述横沟连通于所述主沟的短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沟具有一侧沟缘和另一侧沟缘,
一侧沟缘的最靠沟中心线侧的顶点比另一侧沟缘的最靠沟中心线侧的顶点位于所述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侧沟缘的所述顶点与所述另一侧沟缘的所述顶点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C,是所述花纹块的轮胎轴向最大宽度WD的0.07~0.13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沟的锯齿间距是所述横沟的间距的1/2,
所述主沟两侧的花纹块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1/2间距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沟与所述横沟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处形成有倒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被指定了转动方向的方向性花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沟包括:设置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的一对胎肩主沟、和设置在一对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的一对中间主沟,
所述横沟包括:从所述中间主沟朝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中央横沟、在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延伸的中间横沟、以及在所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延伸的胎肩横沟,
所述横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满足以下关系:
θ1<θ2<θ3
60°≤θ1<80°
80°<θ3≤90°
其中,符号如下:
θ1:中央横沟的所述角度,θ2:中间横沟的所述角度,θ3:胎肩横沟的所述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沟的沟宽度满足以下关系:
WE≤WF<WG
1.5≤WG/WE≤2.5
1.5≤WG/WF≤2.5
其中,符号如下:
WE:中央横沟的沟宽度,WF:中间横沟的沟宽度,WG:胎肩横沟的沟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边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是2°~10°。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沟与所述横沟的沟交叉部设置有:由第一花纹块的角部形成的第一花纹块顶点、由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一花纹块相邻的第二花纹块的角部形成的第二花纹块顶点、以及由第三花纹块的侧壁面形成并且朝所述主沟的沟中心线侧最突出的第三花纹块顶点,所述第三花纹块经由所述主沟而与所述第一花纹块以及所述第二花纹块相邻,
所述第二花纹块顶点设置在下述最大圆的外侧,该最大圆通过所述第一花纹块顶点和所述第三花纹块顶点并收纳于所述沟交叉部内。
CN201410497959.0A 2013-11-06 2014-09-25 重载荷用轮胎 Pending CN1046268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0485 2013-11-06
JP2013230485A JP5841580B2 (ja) 2013-11-06 2013-11-06 重荷重用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6889A true CN104626889A (zh) 2015-05-20

Family

ID=53193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7959.0A Pending CN104626889A (zh) 2013-11-06 2014-09-25 重载荷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41580B2 (zh)
CN (1) CN10462688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3764B2 (ja) * 2016-01-06 2019-12-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505368B1 (en) * 2016-08-26 2020-09-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CN114801592B (zh) * 2022-05-19 2024-04-30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载重轮胎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11091A (ja) * 2004-10-13 2006-04-2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596593A (zh) * 2009-11-05 2012-07-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2971159A (zh) * 2010-06-30 2013-03-13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重载车轮的轮胎
CN103204033A (zh) * 2012-01-16 2013-07-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4417278A (zh) * 2013-09-02 2015-03-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6407B2 (ja) * 2000-02-09 2009-12-0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88593B2 (ja) * 2000-06-05 2010-06-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14159B2 (ja) * 2006-06-29 2009-0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11091A (ja) * 2004-10-13 2006-04-2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596593A (zh) * 2009-11-05 2012-07-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2971159A (zh) * 2010-06-30 2013-03-13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重载车轮的轮胎
CN103204033A (zh) * 2012-01-16 2013-07-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4417278A (zh) * 2013-09-02 2015-03-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41580B2 (ja) 2016-01-13
JP2015089744A (ja) 2015-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5092B (zh) 重载荷用轮胎
US10239358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140360B (zh) 充气轮胎
CN1895918B (zh) 充气轮胎
EP2772370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1531121B (zh) 重载用充气轮胎
US9221305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5377587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2481810B (zh) 工程车辆用轮胎
CN104144802A (zh) 充气轮胎
CN105383225A (zh) 重载充气轮胎
CN102555684A (zh) 载重充气轮胎
CN105555549A (zh) 充气轮胎
EP3332991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5711342A (zh) 充气轮胎
CN104723798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1920637A (zh) 不平整地面行驶用充气轮胎
CN102049973A (zh) 充气轮胎
CN104129236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2371855A (zh) 充气轮胎
CN108501624A (zh) 充气轮胎
CN103415404A (zh) 轮胎
CN102348562B (zh) 工程车辆用充气轮胎
CN104626889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7738545B (zh) 重载荷用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