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684A - 载重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载重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5684A
CN102555684A CN2011103766428A CN201110376642A CN102555684A CN 102555684 A CN102555684 A CN 102555684A CN 2011103766428 A CN2011103766428 A CN 2011103766428A CN 201110376642 A CN201110376642 A CN 201110376642A CN 102555684 A CN102555684 A CN 102555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ire
ditch
tap drain
tire shou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66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5684B (zh
Inventor
李庆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55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5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重充气轮胎,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减少夹石。载重充气轮胎在中央区域设有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中央主沟。中央主沟包括沟底和从该沟底向胎面踏面延伸的一对沟壁。各沟壁包括沟底侧陡倾斜部、和从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胎面踏面延伸且以大于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角度延伸的踏面侧缓倾斜部。沟底侧陡倾斜部的沟宽度为2~8mm。各沟壁包括中央主沟的凹角部、和向与该沟中心线相反的一侧弯曲的凸角部。踏面侧缓倾斜部的角度从凸角部到凹角部逐渐增加。

Description

载重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保持排水性能且减少夹石的载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排水性能,在充气轮胎的胎面部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宽度较宽的一条或多条主沟。该主沟例如在施工现场等地方行驶时,容易发生夹入小石子且保持夹入小石子的状态的所谓的夹石。这样的夹石,特别容易发生在胎面踏面的接地压大且沟深度大的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中,因此存在在主沟附近发生橡胶缺损或裂缝等的问题。
作为抑制这样的夹石的技术,如图10所示,提出了在主沟3的沟底且从两侧的沟壁面隔开的位置,沿主沟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防夹石用的突起35的技术(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这样的突起35在主沟3夹入小石子时会产生压缩变形,并借助其恢复力将小石子从主沟3排出,从而能够减少夹石。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6795号公报
然而,上述突起35由于接地时主沟3的收缩而容易与沟壁面接触而变形,因而存在无法充分减少夹石的问题。此外,突起35由于减少主沟3的沟容积,所以还存在易降低排水性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重充气轮胎,通过将中央主沟的沟壁由沟底侧陡倾斜部、和从沟底侧陡倾斜部的外端向胎面踏面延伸且以大于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角度延伸的踏面侧缓倾斜部构成,并且使踏面侧缓倾斜部的角度变化,从而能够保持排水性能且减少夹石。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为载重充气轮胎,在以胎面部的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宽度的10%的区域亦即中央区域,设有具有多个弯曲部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中央主沟,该载重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中央主沟在与沟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截面中,包括沟底和从该沟底向胎面踏面延伸的一对沟壁,各上述沟壁包括:沟底侧陡倾斜部,该沟底侧陡倾斜部具有距离上述沟底为沟深度的10~35%的高度,且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方向的角度为0~5°;踏面侧缓倾斜部,该踏面侧缓倾斜部从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上述胎面踏面延伸并且以角度大于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角度延伸,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在上述外端处的沟宽度为2~8mm,各上述沟壁包括:朝向上述中央主沟的锯齿状的沟中心线凸出地弯曲的凹角部、和向与该沟中心线相反的一侧凸出地弯曲的凸角部,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的上述角度从上述凸角部到上述凹角部逐渐增加。
此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在上述凸角部处的上述角度为13~21°。
此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者2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在上述凹角部处的上述角度为21~29°。
此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与上述胎面踏面的拐角部,在上述凹角部处设有倒角部。
此外,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在上述凹角部的顶点处为最大。
此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沟壁包括以直线状在上述凹角部与上述凸角部之间延伸的直线部。
此外,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在上述凹角部和上述凸角部中包括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面。
此外,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胎面部,在上述中央区域的轮胎轴向的两侧的区域亦即胎肩区域,设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胎肩主沟,上述胎肩主沟的锯齿摆幅小于上述中央主沟的锯齿摆幅。
此外,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胎面部,且在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设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间陆地部,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有在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连通的中间横沟。
此外,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8或者9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肩主沟在与沟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截面中,包括胎肩沟底和从该胎肩沟底向胎面踏面延伸的一对胎肩沟壁,各上述胎肩沟壁包括:朝向上述胎肩主沟的锯齿状的沟中心线凸出地弯曲的胎肩凹角部、和向与该沟中心线相反的一侧凸出地弯曲的胎肩凸角部,上述胎肩沟壁包括以直线状在上述胎肩凹角部与上述胎肩凸角部之间延伸的胎肩直线部。
此外,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间横沟在上述中央主沟的上述凸角部与上述胎肩直线部之间连通。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则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为,在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确定的值。
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确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上述“正规内压”,是指按照每个轮胎确定上述规格的空气压,如果过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本发明的载重充气轮胎在以胎面部的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宽度的10%的区域亦即中央区域,设有具有多个弯曲部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中央主沟。中央主沟在与沟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截面中,包括沟底和从该沟底向胎面踏面延伸的一对沟壁。
各沟壁包括:沟底侧陡倾斜部,其具有距离沟底为沟深度的10~35%的高度且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方向的角度为0~5°;踏面侧缓倾斜部,其从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胎面踏面延伸且以大于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角度延伸。另外,沟底侧陡倾斜部在外端处的沟宽度设定为2~8mm。这样的中央主沟由于沟壁的大部分由踏面侧缓倾斜部形成,所以能够减少与夹入的小石子的接触面积和按压力,并且将沟底侧陡倾斜部在外端处的沟宽度设定为非常小,从而抑制在沟底侧陡倾斜部之间夹入石子,因此能够减少夹石。
进一步,各沟壁包括朝向中央主沟地锯齿状的沟中心线凸出地弯曲的凹角部、和向与该沟中心线相反的一侧凸出地弯曲的凸角部。另外,踏面侧缓倾斜部的角度从凸角部到凹角部逐渐增加。由此,各沟壁使在中央主沟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踏面侧缓倾斜部的角度不同,从而能够进一步将低与小石子的接触面积和按压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夹石。尤其是各种实验的结果发现,当凹角部的刚性小时,则该部分具有保持小石子的功能因而容易产生夹石。因此,通过增大该凹角部的踏面侧缓倾斜部的角度,就能够提高排水性能并且更切实地减少石子的夹入。
此外,中央主沟无需设置现有那样的突起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夹石,因此能够保持排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载重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放大图。
图4为放大表示中央主沟的展开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a)为图4的C-C剖视图,(b)为图4的D-D剖视图。
图7为表示倒角部的立体图。
图8为放大表示胎肩主沟的展开图。
图9(a)为图8的E-E剖视图,(b)为图8的F-F剖视图。
图10为现有的载重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号说明:1...轮胎;2...胎面部;3...中央主沟;7...沟底;8A、8B...沟壁;11...凹角部;12...凸角部;13...弯曲部;16A、16B...沟底侧陡倾斜部;17A、17B...踏面侧缓倾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载重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将胎面部2假想划分为:以轮胎赤道C为中心的胎面宽度TW的10%的区域亦即中央区域Cr、和该中央区域Cr的轮胎轴向两侧的区域亦即胎肩区域Sh、Sh。
在此,上述胎面宽度TW为上述正规状态下的胎面端2e、2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其中,上述胎面端2e在外观上能够由明确的边缘进行识别时设为该边缘,但在不能识别的情况下,将对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使胎面部2接地于平面时在轮胎轴向的最外侧接地到平面的接地端确定为胎面端2e。
上述“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确定各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在上述胎面部2设有:设置于上述中央区域Cr的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中央主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条中央主沟3;以及设置于上述各胎肩区域Sh、Sh的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胎肩主沟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条胎肩主沟4。由此,在胎面部2形成有:由中央主沟3和胎肩主沟4划分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两条中间陆地部Rm、Rm、由胎肩主沟4和胎面端2e划分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两条胎肩花纹条Rs、Rs。
其中,主沟3、4是属于中央区域Cr还是属于胎肩区域Sh,是以该中央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4的沟中心线3c、4c的摆幅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决定的。
此外,上述中间陆地部Rm、Rm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在中央主沟3与上述胎肩主沟4之间连通的中间横沟9。由此,中间陆地部Rm形成为花纹块列。此外,在胎肩花纹条Rs、Rs上设有用于提高其抗磨损性的横纹沟10。由此,胎肩花纹条Rs形成为花纹条列。
如图1、图2所示,上述中央主沟3以及上述胎肩主沟4,例如与沟中心线3c、4c成直角方向的沟宽度W1,被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4~10%左右,沟深度D1被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3~15%左右。这样的中央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4有助于确保胎面部2的花纹刚性并且提高排水性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沟宽度W1和沟深度D1在中央主沟3和胎肩主沟4中被设定为相同,但不言而喻也可以相互不同。
上述中央主沟3具有多个弯曲部13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这样的锯齿沟由于形成轮胎轴向成分的边缘,所以例如与直沟相比能够提高牵引性能。此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上述中央主沟3在与沟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截面中,构成为包括沟底7和从该沟底7向胎面踏面2t延伸的一对沟壁8A、8B。
如图4所示,上述沟壁8A、8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形成有俯视时朝向中央主沟3的锯齿状的沟中心线3c凸出地弯曲的凹角部11、和朝向与该沟中心线3c相反的一侧凸出地弯曲的凸角部12。此外,一方的沟壁8A的凹角部11和另一方的沟壁8B的凸角部12在轮胎轴向上相邻,并且一方的沟壁8A的凸角部12以及另一方的沟壁8B的凹角部11在轮胎轴向上相邻而形成。
图5表示图4的B-B剖视图。如图5所示,上述各沟壁8A、8B包括:具有距离沟底7为上述沟深度D1的10~35%的高度H1且相对于胎面踏面2t的法线方向的角度α1为0~5°的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和从该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6o、16o向胎面踏面2t延伸且以大于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的角度α2、α3延伸的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
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在外端16o、16o处的沟宽度W2被设定为2~8mm。这样,通过将沟宽度W2设定为非常小,来抑制小石子进入到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之间,并且有助于保持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的角度α2、α3并抑制中央主沟3的沟宽度W1变得过大。
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的各角度α2、α3从凸角部12到凹角部11逐渐增大。即,如图4以及作为图4的C-C、D-D剖视图的图6(a)、(b)所示,例如在弯曲部13A、13B之间,一方的踏面侧缓倾斜部17A的角度α2从凸角部12(角度α2o)到凹角部11(角度α2i)逐渐增加。此外,另一方的踏面侧缓倾斜部17B的角度α3也如图6(b)、(a)所示,从凸角部12(角度α3o)到凹角部11(角度α3i)逐渐增加。由此,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能够使上述各角度α2、α3在中央主沟3的长度方向上变化。
这样,中央主沟3由于沟壁8A、8B的大部分由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形成,所以能够减少与夹入的小石子的接触面积和按压力,从而能够减少夹持石子的夹石。此外,各沟壁8A、8B由于在中央主沟3的宽度方向相邻的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的角度α2、α3不同,所以能够使与小石子的接触面积和按压力在各沟壁8A、8B中不同,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夹石。
进一步,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通过在刚性比凸角部12小、且容易具有保持小石子的功能的凹角部11,增大角度α2i、α3i,从而能够提高排水性能,且更切实地减少石子的夹入。而且,中央主沟3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设置突起就能有效地减少夹石,因此还能保持排水性能。
如图5所示,如果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的高度H1小于中央主沟3的沟深度D1(图2所示)的10%,则有可能使中间陆地部Rm的刚性下降从而使抗不均匀磨损性能恶化。相反地,如果上述高度H1大于上述沟深度D1的35%,则中央主沟3的沟容积变得过小,有可能降低排水性能。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高度H1优选为上述沟深度D1的10%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此外,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根据同样的观点,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的胎面踏面2t相对于法线方向的角度α1优选为0°以上,更优选为1°以上,另外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进一步,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的上述沟宽度W2优选为2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另外优选为8mm以下,更优选为6mm以下。
此外,如图6(a)、(b)所示,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在凸角部12处的角度α2o、α3o优选为13°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如果上述角度α2o、α3o过小,则夹入的小石子所接触的接触面积和按压力过大,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减少夹石。相反地,如果上述角度α2o、α3o过大,则有可能降低中间陆地部Rm的刚性、降低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和牵引力。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角度α2o、α3o优选为21°以下,更优选为19°以下。
根据同样的观点,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在凹角部11处的角度α2i、α3i优选为21°以上,更优选为23°以上,另外优选为29°以下,更优选为27°以下。
此外,如图6(a)、(b)以及图7所示,优选为,在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与胎面踏面2t的拐角部18且在凹角部11设置倒角部20。这样的倒角部20能够实质上增大在中央主沟3的弯曲部13(图4所示)中胎面踏面2t侧的沟宽度和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的角度而将沟壁面形成为各式各样的面,从而能够提高夹石以及排出石子的功能。此外,倒角部20能够抑制尖锐且刚性小的凹角部11的接地,从而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如图4以及图6(a)、(b)所示,上述倒角部2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3、轮胎径向的深度D2以及胎面踏面2t相对于法线方向的角度α4,优选为在凹角部11的顶点11p处为最大。
其中,倒角部20在顶点11p处的上述宽度W3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宽度W1(图1所示)的1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如果上述宽度W3过小,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抑制夹石和不均匀磨损。相反地,如果上述宽度W3过大,则中间陆地部Rm、Rm的刚性变得过小,有可能降低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和牵引性能。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宽度W3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9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
根据同样的观点,上述倒角部20在上述顶点11p处的上述深度D2,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度D1(图2所示)的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另外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同样地,倒角部20在上述顶点11p处相对于胎面踏面2t的法线方向的角度α4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另外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倒角部20具有切面,该切面从凹角部11的顶点11p朝向轮胎周向的两侧,宽度W3、深度D2以及角度α4逐渐减小。这样的倒角部20能够发挥如上所述的作用,并且确保中间陆地部Rm(图1所示)的刚性。
如图4所示,上述沟壁8A、8B优选为包括以直线状在凹角部11与凸角部12之间延伸的直线部22。这样的直线部22能够将路面的水膜沿着中央主沟3顺畅地引导,从而提高排水性能。
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优选为,在凹角部11以及凸角部12包括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面23,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这样的弯曲面23能够分散在凹角部11以及凸角部12总是集中在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的变形,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夹石。尤其在凹角部11中,由于踏面侧缓倾斜部17A、17B的角度α2i、α3i的增加变得缓和,所以不会因倒角部20的形成而过度地增大刚性地形成倒角部20。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沟底侧陡倾斜部16A、16B的曲率半径R1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优选为2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
接下来,如图8以及作为图8的E-E、F-F剖视图的图9(a)、(b)所示,上述胎肩主沟4在与沟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截面中,构成为包括胎肩沟底26、和从该胎肩沟底26向胎面踏面2t延伸的一对胎肩沟壁27A、27B。
上述胎肩沟壁27A、27B也包括朝向胎肩主沟4的沟中心线4c(图1所示)凸出地弯曲的胎肩凹角部28、和向与该沟中心线4c相反的一侧凸出地弯曲的胎肩凸角部29。此外,胎肩主沟4也在胎肩沟壁27A、27B处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形成胎肩凹角部28和胎肩凸角部29,且具有多个弯曲部30而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
上述胎肩主沟4对牵引性能的贡献比中央主沟3小。因此,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胎肩主沟4的锯齿间距P2设定为与中央主沟3的锯齿间距P1相同,并且将胎肩主沟4的锯齿摆幅V2设为比中央主沟3的锯齿摆幅V1小,从而能够提高排水性能和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锯齿摆幅V2优选为锯齿摆幅V1的6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另外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另外,中央主沟3的锯齿摆幅V1例如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4~10%左右,锯齿间距P1优选设定为锯齿摆幅V1的300~600%左右。
此外,如图8所示,胎肩沟壁27A、27B包括:以直线状在上述胎肩凹角部28与上述胎肩凸角部29之间延伸的胎肩直线部31。这样的胎肩直线部31也能顺畅地引导路面的水膜。
此外,如图9(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沟壁27A、27B相对于胎面踏面2t的法线方向以15~30°的角度α5倾斜。这样的胎肩主沟4能够将沟容积设定为大于中央主沟3,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排水性能。
此外,在一对胎肩沟壁27A、27B中,在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沟壁27B与胎面踏面2t的拐角部32,优选在胎肩凹角部28设置胎肩倒角部33。这样的胎肩倒角部33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容易在胎肩凹角部28中产生的夹石,并且抑制在胎肩花纹条Rs(图1所示)的接地压增大的转弯时,尖锐且刚性小的胎肩凹角部28的接地,从而能够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胎肩凹角部28在顶点28p处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轮胎径向的深度D3以及相对于胎面踏面2t的法线方向的角度α6,优选形成为与图6(a)所示的中央主沟3的倒角部20的宽度W3、深度D2以及角度α4相同。
如图3所示,上述中间横沟9在中央主沟3的凸角部12与胎肩直线部31之间连通。这样的中间横沟9在中央主沟3的弯曲部13处实质上与倒角部20一起增大中央主沟3的沟宽度,从而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夹石。
此外,中间横沟9能够减小刚性较小的凸角部12的接地面积,能够有效地防止中间陆地部Rm(图1所示)的不均匀磨损。此外,由于中间横沟9在从胎肩凸角部29沿轮胎周向稍稍错位的胎肩直线部31处开口,所以能够在接地压较小的轮胎轴向内侧的胎肩沟壁27A中,发挥胎肩凹角部28的边缘成分,从而能够提高牵引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横沟9的构成包括:沟宽度W5为2~12mm左右的细沟部9a、以及从该细沟部9a的两端分别朝向中央主沟3的凸角部12和胎肩直线部31扩径的扩径部9b、9b。此外,中间横沟9的细沟部9a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7设定为20~40°,并且沟深度D4(图2所示)设定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度D1的5~50%左右。这样的中间横沟9能够发挥上述作用且确保中间陆地部Rm的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还可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制造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构造,且具有表1所示的中央主沟胎面部的轮胎,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评价。此外,作为比较,也对具备具有图10所示的防夹石用的突起(长度:6.5mm,宽度:3.0mm,高度:3.5mm)的胎面部的轮胎(比较例1)、和踏面侧缓倾斜部的角度从凹角部到凸角部逐渐增加的轮胎(比较例2),也进行同样的测试。其中,共通规格如下。
轮胎尺寸:11.00R20
轮辋尺寸:8.0V×20
胎面宽度TW:226mm
中央主沟:
沟宽度W1:16mm
沟深度D1:17mm
锯齿摆幅V1:16mm
比(V1/TW):7%
锯齿间距P1:79mm
比(P1/V1):494%
胎肩主沟:
沟宽度W1:16mm
沟深度D1:17mm
角度α5:19°
胎肩倒角部:
在顶点的宽度W4:7mm
比(W4/W1):43.8%
在顶点的深度D3:8mm
比(D3/D1):47.1%
在顶点的角度α6:40°
中间横沟:
沟宽度W5:4mm
角度α7:28°
沟深度D4:2mm
比(D4/D1):11.8%
测试方法如下。
<抗夹石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轮辋组装于上述轮辋,填充830kPa的内压后,安装于载重为10吨的2-DD车(无载荷)的后轮,以40~60km/h的速度在包括碎石道路的路面上行驶2000km之后,调查夹入到后轮的中央主沟中的石子的个数。结果是以比较例1的夹石个数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越好。
<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在上述条件下将各测试轮胎进行轮辋组装,并安装于上述车辆的后轮,在一般道路/高速道路行驶3万km之后,测量中间陆地部的磨损量。磨损量是测量中间陆地部的凹角部的磨损量与除该凹角部外的部分的磨损量之差,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越好。
<排水性能>
在上述条件下将各测试轮胎进行轮辋组装,并安装于上述车辆的后轮,使上述车辆一边阶段性地增加速度一边进入在半径为100m的沥青路面设置水深为5mm、长度为20m的水洼的跑道,并计测横向加速度(横G),计算出在50~80km/h的速度下前轮的平均横G。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测试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且减少夹石。

Claims (11)

1.一种载重充气轮胎,在以胎面部的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宽度的10%的区域亦即中央区域,设有具有多个弯曲部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中央主沟,该载重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上述中央主沟在与沟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截面中,包括沟底和从该沟底向胎面踏面延伸的一对沟壁,
各上述沟壁包括:
沟底侧陡倾斜部,该沟底侧陡倾斜部具有距离上述沟底为沟深度的10~35%的高度,且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方向的角度为0~5°;
踏面侧缓倾斜部,该踏面侧缓倾斜部从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上述胎面踏面延伸并且以角度大于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的角度延伸,
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在上述外端处的沟宽度为2~8mm,
各上述沟壁包括:朝向上述中央主沟的锯齿状的沟中心线凸出地弯曲的凹角部、和向与该沟中心线相反的一侧凸出地弯曲的凸角部,
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的上述角度从上述凸角部到上述凹角部逐渐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在上述凸角部处的上述角度为1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在上述凹角部处的上述角度为21~2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踏面侧缓倾斜部与上述胎面踏面的拐角部,在上述凹角部处设有倒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在上述凹角部的顶点处为最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沟壁包括以直线状在上述凹角部与上述凸角部之间延伸的直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沟底侧陡倾斜部在上述凹角部和上述凸角部中包括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面部,在上述中央区域的轮胎轴向的两侧的区域亦即胎肩区域,设有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的至少一条胎肩主沟,
上述胎肩主沟的锯齿摆幅小于上述中央主沟的锯齿摆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面部,且在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设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间陆地部,
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有在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连通的中间横沟。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肩主沟在与沟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截面中,包括胎肩沟底和从该胎肩沟底向胎面踏面延伸的一对胎肩沟壁,
各上述胎肩沟壁包括:朝向上述胎肩主沟的锯齿状的沟中心线凸出地弯曲的胎肩凹角部、和向与该沟中心线相反的一侧凸出地弯曲的胎肩凸角部,
上述胎肩沟壁包括以直线状在上述胎肩凹角部与上述胎肩凸角部之间延伸的胎肩直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横沟在上述中央主沟的上述凸角部与上述胎肩直线部之间连通。
CN201110376642.8A 2010-11-24 2011-11-18 载重充气轮胎 Active CN1025556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1613A JP5250017B2 (ja) 2010-11-24 2010-11-24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261613 2010-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684A true CN102555684A (zh) 2012-07-11
CN102555684B CN102555684B (zh) 2016-02-24

Family

ID=46402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6642.8A Active CN102555684B (zh) 2010-11-24 2011-11-18 载重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50017B2 (zh)
KR (1) KR101726450B1 (zh)
CN (1) CN102555684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5982A (zh) * 2012-09-11 2012-12-19 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 轮胎胎沟之防夹石结构
CN105313602A (zh) * 2014-05-29 2016-02-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6394140A (zh) * 2015-07-28 2017-02-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6904049A (zh) * 2015-12-23 2017-06-30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运车辆驱动轮专用轮胎
CN107249906A (zh) * 2015-02-13 2017-10-13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车辆充气轮胎
CN107662457A (zh) * 2017-09-20 2018-02-06 双钱集团上海轮胎研究所有限公司 轮胎
CN109311351A (zh) * 2017-03-07 2019-02-0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4686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6359B2 (ja) * 2012-10-11 2017-01-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887039A (zh) * 2012-10-23 2013-01-23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夹石轮胎
KR101877036B1 (ko) * 2015-12-23 2018-07-12 에올루스 타이어 코., 엘티디. 버스 구동륜 전용 타이어
JP6781578B2 (ja) * 2016-06-30 2020-11-0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042788A (zh) * 2016-08-03 2016-10-26 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防夹石轮胎
US20190232721A1 (en) * 2016-08-26 2019-08-0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6825327B2 (ja) * 2016-11-22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999199B2 (en) * 2018-09-28 2024-06-0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KR102033454B1 (ko) 2018-10-31 2019-10-17 안성섭 기능성 옥외 사인물
KR102159674B1 (ko) 2018-12-14 2020-09-24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공기입 타이어의 트레드
JP7243324B2 (ja) * 2019-03-13 2023-03-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のタイヤ
CN110815888B (zh) * 2019-11-18 2021-11-16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加工成型方法
JP7492124B2 (ja) 2020-04-30 2024-05-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492123B2 (ja) * 2020-04-30 2024-05-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KR20220048284A (ko) 2020-10-12 2022-04-19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돌끼임 배출성능이 향상된 스톤 이젝터를 포함하는 공기입 타이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72405A (ja) * 1991-06-19 1992-12-2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偏摩耗を防止し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5278414A (ja) * 1992-03-30 1993-10-2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193169B2 (ja) * 1992-12-22 2001-07-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079039B2 (ja) * 1996-07-08 2000-08-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136101B2 (ja) * 1996-09-19 2001-02-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0338005A (ja) * 1997-06-09 1998-12-2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187519A (ja) * 1999-12-28 2001-07-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51836A (ja) * 2004-08-09 2006-02-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76614B2 (ja) * 2004-11-25 2009-06-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253768A (ja) * 2006-03-23 2007-10-0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44289B2 (ja) * 2007-05-31 2012-10-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018126A (ja) * 2008-07-09 2010-01-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5982A (zh) * 2012-09-11 2012-12-19 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 轮胎胎沟之防夹石结构
CN105313602A (zh) * 2014-05-29 2016-02-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313602B (zh) * 2014-05-29 2018-06-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249906A (zh) * 2015-02-13 2017-10-13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车辆充气轮胎
CN107249906B (zh) * 2015-02-13 2019-08-13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车辆充气轮胎
CN106394140A (zh) * 2015-07-28 2017-02-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6394140B (zh) * 2015-07-28 2019-10-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6904049A (zh) * 2015-12-23 2017-06-30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运车辆驱动轮专用轮胎
CN109311351A (zh) * 2017-03-07 2019-02-0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662457A (zh) * 2017-09-20 2018-02-06 双钱集团上海轮胎研究所有限公司 轮胎
CN109664686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4686B (zh) * 2017-10-13 2020-12-18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684B (zh) 2016-02-24
KR101726450B1 (ko) 2017-04-12
KR20120056209A (ko) 2012-06-01
JP5250017B2 (ja) 2013-07-31
JP2012111342A (ja) 201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5684A (zh) 载重充气轮胎
CN101314317B (zh) 充气轮胎
CN103204033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2039786B (zh) 充气轮胎
CN102233795B (zh) 载重轮胎
CN103140360B (zh) 充气轮胎
CN105564160A (zh) 充气轮胎
CN104802604A (zh) 充气轮胎
CN103538429B (zh) 充气轮胎
CN102653215A (zh) 充气轮胎
CN103303069A (zh) 充气轮胎
CN103057358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890451A (zh) 充气轮胎
CN103223824A (zh) 充气轮胎
CN104097462A (zh) 充气轮胎
CN103832221A (zh) 充气轮胎
CN103072434A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1531122A (zh) 无防滑钉轮胎
CN102463852A (zh) 充气轮胎
CN101130332A (zh) 充气轮胎
CN105339190A (zh) 充气轮胎
CN104691246B (zh) 充气轮胎
CN105711342A (zh) 充气轮胎
CN104108289A (zh) 充气轮胎
CN103978849A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