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5549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55549A
CN105555549A CN201480051747.8A CN201480051747A CN105555549A CN 105555549 A CN105555549 A CN 105555549A CN 201480051747 A CN201480051747 A CN 201480051747A CN 105555549 A CN105555549 A CN 1055555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houlder
transverse
groove
mai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17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55549B (zh
Inventor
前原敦史
松田佳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94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432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594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569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55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55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55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55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69Tie bars for linking block elements and bridging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0334Stiff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3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具备:中央花纹块(22),其由中央主沟(10)、中间主沟(11)以及中央横沟(21)划分而成;中间花纹块(32),其由中间主沟(11)、胎肩主沟(12)以及中间横沟(31)划分而成;以及胎肩花纹块(42),其由胎肩主沟(12)、接地端(Te)以及胎肩横沟(41)划分而成。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与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相等,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与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的比WC/WA为1.3~2.3。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高速公路网的扩展,在高速公路行驶的几率增加。为了在雨天的高速公路安全地行驶,对轮胎要求较高的湿路性能。另一方面,根据经济性的观点,还对轮胎要求较高的耐磨损性能。
为了提高湿路性能,提出了如下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沟与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横沟划分出多个花纹块。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中央花纹块,其由中央主沟、中间主沟以及中央横沟划分而成;中间花纹块,其由中间主沟、胎肩主沟以及中间横沟划分而成;以及胎肩花纹块,其由胎肩主沟、接地端以及胎肩横沟划分而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50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30643号公报
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而言,例如,将胎面部的陆地比设定为较小而增加沟容积,由此提高胎面部的排水性,从而湿路性能得到提高。然而,较小的陆地比导致胎面部的实际接地面积以及橡胶量减小,从而耐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重载荷用轮胎具有未指定旋转方向的胎面花纹,在沿轮胎轴向并列设置的一对中央花纹块中,一方的花纹块的先着地侧端缘的轮胎轴向长度比另一方的花纹块的先着地侧端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短。因此,在一方的花纹块的先着地侧端缘的附近,花纹块刚性不足,从而在接地时产生局部的打滑,因此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
另外,在上述一方的花纹块的先着地侧端缘,中间主沟与中央横沟所成的角度为锐角,因此中央横沟的水难以向中间主沟排出,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湿路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这种实际状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一个中央主沟,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一对中间主沟,它们在上述中央主沟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一对胎肩主沟,它们在上述中间主沟与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多个中央横沟,它们将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中间主沟之间连接;多个中间横沟,它们将上述中间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连接;以及多个胎肩横沟,它们将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接地端之间连接,由此使得所述充气轮胎具备:一对中央花纹块列,它们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设置有由上述中央主沟、上述中间主沟以及上述中央横沟划分出的中央花纹块;一对中间花纹块列,它们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设置有由上述中间主沟、上述胎肩主沟以及上述中间横沟划分出的中间花纹块;以及一对胎肩花纹块列,它们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设置有由上述胎肩主沟、上述接地端以及上述胎肩横沟划分出的胎肩花纹块,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与上述中间横沟的沟宽WB相等,上述胎肩横沟的沟宽WC与上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的比WC/WA为1.3~2.3。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肩横沟的沟宽WC与上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的比WC/WA为1.6~2.0。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上述中间横沟的沟宽WB以及上述胎肩横沟的沟宽WC为4mm以上。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中央区域的陆地比Lc与中间区域的陆地比Lm的比Lc/Lm为1.05~1.25,其中,所述中央区域是从上述中央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上的两端通过的轮胎周向线之间的区域,所述中间区域是从上述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上的两端通过的轮胎周向线之间的区域。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横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10°~30°。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肩主沟的沟宽比上述中央主沟的沟宽大,上述中间主沟的沟宽比上述胎肩主沟的沟宽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间主沟以及上述胎肩主沟形成为锯齿状,上述中间主沟、上述中央横沟以及上述中间横沟在上述中间主沟的锯齿顶点交叉,上述胎肩主沟、上述中间横沟以及上述胎肩横沟在上述胎肩主沟的锯齿顶点交叉。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具备指定了旋转方向的定向性花纹。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横沟从轮胎轴向的内端朝向外端、且朝旋转方向的后着地侧倾斜,上述中间主沟为短边部与长边部交替地排列而成的锯齿状,所述短边部朝与上述中央横沟相同的方向倾斜,所述长边部朝与上述短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且轮胎周向长度比上述短边部的轮胎周向长度长,上述中央横沟在上述短边部与上述中间主沟连通。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横沟具有拉筋,该拉筋因上述中央横沟的沟底面隆起而形成、且将相邻的中央花纹块彼此连结。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间横沟朝与上述中央横沟相同的方向倾斜,上述胎肩主沟具有:短边部,其朝与上述中间横沟相同的方向倾斜;以及长边部,其朝与上述短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且轮胎周向长度比上述短边部的轮胎周向长度长,上述中间横沟在上述短边部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主沟的两侧的上述中央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上述中间主沟的两侧的上述中央横沟以及上述中间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上述胎肩主沟的两侧的上述中间横沟以及上述胎肩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1比上述中间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2小,上述中间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2比上述胎肩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3小。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1为60°~80°,上述胎肩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3为80°~90°。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央横沟的沟宽WA与中间横沟的沟宽WB相等,胎肩横沟的沟宽WC与中央横沟的沟宽WA的比WC/WA为1.3~2.3。由此,中央横沟的沟宽WA、中间横沟的沟宽WB以及胎肩横沟的沟宽WC的分配变得适当,从而能够实现对湿路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兼顾。更具体而言,由于沟宽WC比沟宽WA以及沟宽WB大,因此胎面踏面部的水经由胎肩横沟而迅速地向胎面接地端的外侧排出。由此,能够以较大的陆地比而充分确保耐磨损性,并且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图2中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4是图2中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5是图2中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7是图6中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8是图7的A-A线剖视图。
图9是图7中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10是图7中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的、包括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此处,正规状态是指以轮辋组装的方式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RM、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以下,在未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所得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PRESSURE”。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具备如下部分等:环状的胎体6,其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以及带束层7,其配置于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且配置于胎面部2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充气轮胎1为安装于15°的锥度的轮辋RM的无内胎轮胎的情况。
胎体6由胎体帘布层6A构成,该胎体帘布层6A通过使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80°~90°的角度排列而成。胎体帘布层6A在跨越胎圈芯5、5之间的帘布主体部6a的两端连续地具备绕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内侧朝外侧折返的帘布折返部6b。在该帘布主体部6a与帘布折返部6b之间配置有从胎圈芯5朝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截面呈三角形形状的胎圈三角胶8。
带束层7配置于胎体6的径向外侧且配置于胎面部2的内部。带束层7由采用了钢制的带束帘线的多层带束帘布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包括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60°±10°左右的角度排列的最内侧的带束帘布7A、以及依次配置于该带束帘布7A的外侧且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15°~35°左右的小角度排列的带束帘布7B、7C以及7D的4层带束帘布。带束层7设置有一处以上的带束帘线在帘布之间相互交叉的部位,由此提高带束刚性,进而牢固地加强几乎整个宽度的胎面部2。
胎圈芯5形成为扁平横长的六边形形状的截面,另外,使其轮胎径向内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2°~18°的角度倾斜,从而在大范围内提高其与轮辋RM之间的嵌合力。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其胎面部2具备指定了轮胎的旋转方向R的定向性花纹。例如在胎侧部3由文字等表示旋转方向R。
在胎面部2形成有:中央主沟10,其在轮胎赤道C上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一对中间主沟11,它们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且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以及一对胎肩主沟12,它们在上述中间主沟11的轮胎轴向外侧且在胎面接地端Te的内侧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连续地延伸。
胎面接地端Te意味着对正规状态下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使该轮胎以0°的外倾角与平面地面接触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端。“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LOADCAPACITY”。
中央主沟10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利用配置于轮胎赤道C上的中央主沟10而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从而湿路性能得到提高。
中央主沟10的沟宽W1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0.8%以上,更加优选为1.2%以上,另外,优选为2.4以下,更加优选为2.0以下。
在中央主沟10的沟宽W1不足胎面接地宽度TW的0.8%的情况下,接地压力高的轮胎赤道C附近的沟容积不足,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排水性。另一方面,在中央主沟10的沟宽W1超过胎面接地宽度TW的2.4%的情况下,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的实际接地面积变小,因此施加于每单位面积的载荷增大,从而耐磨损性有可能下降。
中间主沟11具有:长边部11a,其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以及短边部11b,其朝与长边部11a相反的方向倾斜、且其轮胎周向长度比长边部11a的轮胎周向长度小。短边部11b从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朝向后着地侧且朝轮胎轴向外侧倾斜。长边部11a以及短边部11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设置,从而构成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1。
中间主沟11的长边部11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1例如优选为2°~10°。在角度α1不足2°的情况下,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上的刚性有可能下降。在角度α1超过10°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能。
胎肩主沟12具有:长边部12a,其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以及短边部12b,其朝与长边部12a相反的方向倾斜、且其轮胎周向长度比长边部12a的轮胎周向长度小。短边部12b朝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相同的方向倾斜。长边部12a以及短边部12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设置,从而构成锯齿状的胎肩主沟12。胎肩主沟12的长边部12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2例如与上述角度α1相同。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与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等同。
中间主沟11的锯齿与胎肩主沟12的锯齿配置为相位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利用这种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使得在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产生的噪声分散,从而噪声性能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且实现胎面部2的适当的刚性分布,例如,优选地,胎肩主沟12的沟宽W3比中央主沟10的沟宽W1大,中间主沟11的沟宽W2比胎肩主沟12的沟宽W3大。
为了提高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且确保胎面部2的刚性,优选中央主沟10、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沟深例如为15mm~25mm。
由中央主沟10、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将胎面部2划分成多个区域。胎面部2具有中央主沟10与中间主沟11之间的一对中央陆地部13、中间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14、以及位于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15。即,在中间主沟11的两侧设置有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在胎肩主沟12的两侧设置有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
图3中示出了中央陆地部13的放大图。在中央陆地部13设置有多个中央横沟21。为了获得充分的排水性,中央横沟21优选配置50个以上。
中央横沟21沿轮胎轴向延伸,并将中央陆地部13的两侧的中央主沟10与中间主沟11连通。由此,中央陆地部13构成排列有多个中央花纹块22的花纹块列。由于中央横沟2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花纹块22的踏面部22s大致呈平行四边形形状。
中间主沟11具有中央陆地部13侧的沟缘11d与中间陆地部14侧的沟缘11e。在中间主沟11,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比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更靠中央陆地部13侧。由此,在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1形成有沿周向以直线状连通的区域,因此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得到提高。
在中间主沟11与中央陆地部13的关系中,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与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m,为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c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m不足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c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得到充分提高。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m超过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c的0.13倍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耐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如图3所示,中间主沟11在沟中心线11c上具有轮胎轴向内侧的锯齿顶点11p与轮胎轴向外侧的锯齿顶点11r。
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在中间主沟11的锯齿顶点11r交叉。由此,中间主沟11以及中央横沟21内的水的流动实现了顺畅化。此处,“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在中间主沟11的锯齿顶点11r交叉”,意味着在图3中由阴影线表示的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交叉的区域11s存在中间主沟11的沟中心线11c上的锯齿顶点11r(以下,关于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31的交叉、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沟31的交叉以及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的交叉也一样)。
中央横沟21是锯齿状的沟,并具有:第一部分21a,其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第二部分21b,其相对于第一部分21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以与第一部分21a平行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三部分21c,其将第一部分21a与第二部分21b连接。中央横沟2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间主沟11的深度以下。
中央横沟21的间距为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中间主沟11的锯齿间距为中央横沟21的间距的1/2倍。因此,中央花纹块22在其踏面部22s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具有锯齿花纹块顶点22a,该锯齿花纹块顶点22a面对中间主沟11、且朝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
在中央花纹块22中,在中央主沟10与中央横沟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24a及24b。在中间主沟11与中央横沟2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25a及25b。这种倒角部24a、24b、25a以及25b使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变得缓和,从而抑制了碎屑剥落等损伤。可以取代倒角部24a、24b、25a以及25b而形成圆角部。
图4中示出中间陆地部14的放大图。在中间陆地部14设置有多个中间横沟31。为了获得充分的排水性,中间横沟31优选配置50个以上。
中间横沟31沿轮胎轴向延伸,一端与中间主沟11连通,另一端与胎肩主沟12连通。由此,中间陆地部14构成排列有多个中间花纹块32的花纹块列。如图2所示,位于中间主沟11的两侧的中央花纹块22与中间花纹块32在轮胎周向上配置为错开1/2间距。由于中间横沟3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32的踏面部32s大致呈平行四边形形状。
如图4所示,胎肩主沟12具有中间陆地部14侧的沟缘12d与胎肩陆地部15侧的沟缘12e。在胎肩主沟12,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比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更靠中间陆地部14侧。由此,在锯齿状的中间主沟11,形成有在周向上以直线连通的区域,因此胎面部2的排水性能得到提高。
在中间主沟11与中间陆地部14的关系中,沟缘11d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f与沟缘11e的最靠沟中心线11c侧的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m,为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m不足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得到充分提高。在顶点11f与顶点11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m超过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13倍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耐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同样地,在胎肩主沟12与中间陆地部14的关系中,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与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s,为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s不足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得到充分提高。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s超过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m的0.13倍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耐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如图4所示,胎肩主沟12在沟中心线12c上具有轮胎轴向内侧的锯齿顶点12p与轮胎轴向外侧的锯齿顶点12r。
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31在中间主沟11的锯齿顶点11p处交叉。由此,中间主沟11以及中间横沟31内的水的流动实现了顺畅化。另一方面,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沟31在胎肩主沟12的锯齿顶点12p处交叉。由此,胎肩主沟12以及中间横沟31内的水的流动实现了顺畅化。
中间横沟31是锯齿状的沟,并具有:第一部分31a,其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第二部分31b,其相对于第一部分31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以与第一部分31a平行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三部分31c,其将第一部分31a与第二部分31b连接。中间横沟3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深度以下。
中间横沟31的间距与中央横沟21的间距等同,且为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为中间横沟31的间距的1/2倍。因此,中间花纹块32在其踏面部32s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具有:锯齿花纹块顶点32a,其面对中间主沟11、且朝轮胎轴向的内侧突出;以及锯齿花纹块顶点32b,其面对胎肩主沟12、且朝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
在中间主沟11与中间横沟3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34a及34b。在胎肩主沟12与中间横沟3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35a及35b。这种倒角部34a、34b、35a以及35b使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变得缓和,从而抑制了碎屑剥落等损伤。可以取代倒角部34a、34b、35a以及35b而形成圆角部。
图5中示出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在胎肩陆地部15设置有多个胎肩横沟41。为了获得充分的排水性,胎肩横沟41优选配置50个以上。
胎肩横沟41沿轮胎轴向延伸,一端与胎肩主沟12连通,另一端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由此,胎肩陆地部15构成排列有多个胎肩花纹块42的花纹块列。如图2所示,位于胎肩主沟12的两侧的中间花纹块32与胎肩花纹块42在轮胎周向上配置为错开1/2间距。
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陆地部15的关系中,沟缘12d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f与沟缘12e的最靠沟中心线12c侧的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s,为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s的0.07倍~0.13倍。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s不足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s的0.07倍的情况下,排水性有可能未得到充分提高。在顶点12f与顶点12g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Es超过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Ds的0.13倍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耐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如图5所示,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在胎肩主沟12的锯齿顶点12r处交叉。由此,胎肩主沟12以及胎肩横沟41内的水的流动实现了顺畅化。
胎肩横沟41是锯齿状的沟,并具有:第一部分41a,其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第二部分41b,其相对于第一部分41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以与第一部分41a平行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三部分41c,其将第一部分41a与第二部分41b连接。胎肩横沟41的深度例如优选为中间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的深度以下。
胎肩横沟41的间距与中间横沟31的间距等同,且为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的2倍。换言之,胎肩主沟12的锯齿间距为胎肩横沟41的间距的1/2倍。因此,胎肩花纹块42在其踏面部42s的轮胎周向上的中央部具有锯齿花纹块顶点42a,该锯齿花纹块顶点42a面对胎肩主沟12、且朝轮胎轴向的内侧突出。
在胎肩主沟12与胎肩横沟41交叉的花纹块顶点形成有倒角部44a及44b。这种倒角部44a以及44b使花纹块顶点处的应力集中变得缓和,从而抑制了碎屑剥落等损伤。可以取代倒角部44a及44b而形成圆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图2~图5中示出的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与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相等。并且,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与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的比WC/WA优选为1.3以上,更加优选为1.6以上,另外,优选为2.3以下,更加优选为2.0以下。通过根据上述关系对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以及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进行设定,使得沟宽WA、沟宽WB以及沟宽WC的分配变得适当,从而能够实现对湿路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兼顾。更具体而言,由于沟宽WC比沟宽WA以及沟宽WB大,因此胎面踏面部的水经由胎肩横沟41而迅速地向胎面接地端Te的外侧排出。由此,能够以较大的陆地比而充分确保耐磨损性,并且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在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与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的比WC/WA不足1.3的情况下,胎面踏面部的水有可能难以经由胎肩横沟41而迅速地向胎面接地端Te的外侧排出。另一方面,在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与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的比WC/WA超过2.3的情况下,胎肩花纹块42的橡胶量不足,从而有可能产生被称为胎肩剥落(肩落ち)磨损的不均匀磨损。
优选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以及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为4mm以上。在沟宽WA、沟宽WB以及沟宽WC不足4mm的情况下,胎面部2的排水性有可能下降,从而有可能无法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2所示,中央区域22A的陆地比Lc与中间区域32A的陆地比Lm的比Lc/Lm优选为1.05以上,更加优选为1.10以上,另外,优选为1.25以下,更加优选为1.20以下。此处,中央区域22A是指从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轴向上的两端22e、22e通过的轮胎周向线22c、22c之间的区域。中间区域32A是指从中间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上的两端32e、32e通过的轮胎周向线32c、32c之间的区域。
在中央区域22A的陆地比Lc与中间区域32A的陆地比Lm的比Lc/Lm不足1.05倍的情况下,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的实际接地面积变小,因此施加于每单位面积的载荷增大,从而耐磨损性有可能下降。另一方面,在中央区域22A的陆地比Lc与中间区域32A的陆地比Lm的比Lc/Lm超过1.25倍的情况下,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的沟容积不足,从而排水性有可能下降。
更具体而言,优选中央区域22A的陆地比Lc为75~85。在中央区域22A的陆地比Lc不足75的情况下,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的实际接地面积变小,因此,同上所述,耐磨损性有可能下降。另一方面,在中央区域22A的陆地比Lc超过85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沟容积不足,从而排水性有可能下降。
同样地,优选中间区域32A的陆地比Lm为65~75。在中间区域32A的陆地比Lm不足65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实际接地面积变小,因此中间陆地部14有可能产生不均匀磨损。另一方面,在中间区域32A的陆地比Lm超过75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沟容积不足,从而排水性有可能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图3~图5中示出的中央横沟21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β1(°)、中间横沟31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β2(°)以及胎肩横沟41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β3(°)分别满足以下关系。
β3<β2<β1(1)
10≤β1≤30(2)
0≤β3≤10(3)
在图3中,中央横沟21的角度β1为中央花纹块22的顶点26处的中央横沟2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在图4中,中间横沟31的角度β2为中间花纹块32的顶点36处的中间横沟3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在图5中,胎肩横沟的角度β3为胎肩花纹块42的顶点46处的胎肩横沟41的沟缘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在对各花纹块的角进行倒角或者使之带有弧度的情况下,各主沟的沟缘的延长线与各横沟的沟缘的延长线的交点为顶点。
通过使之满足式(1)的关系,经由中央横沟21、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而从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向接地压力低的胎肩陆地部15顺畅地将水排出,从而轮胎的排水性能得到提高。
在式(2)中,在中央横沟21的角度β1不足10°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能有可能变差。另一方面,在中央横沟21的角度β1超过30°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2的花纹块顶点26过度地变为锐角,从而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
在式(3)中,在胎肩横沟41的角度β3不足0°的情况下,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胎肩横沟41的倾斜相反,从而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能有可能变差。另一方面,在胎肩横沟41的角度β3超过10°的情况下,胎肩花纹块42的花纹块顶点46过度地变为锐角,从而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对于以下未说明的部分,能够采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结构。
图6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央主沟10的两侧的中央横沟21、21例如在轮胎周向上配置为错开1/2间距。利用这种中央横沟21、21而防止在中央横沟21、21产生的节距噪声的重叠,从而噪声性能得到提高。并且,使得在轮胎轴向上相邻的中央陆地部13内的接地压力的分布实现了分散,从而中央陆地部13的不均匀磨损得到抑制。
中间主沟11的两侧的中央横沟21以及中间横沟31例如在轮胎周向上配置为错开1/2间距。由此,位于中间主沟11的两侧的中央花纹块22与中间花纹块32在轮胎周向上配置为错开1/2间距。利用这种中央横沟21以及中间横沟31而防止在中央横沟21以及中间横沟31产生的节距噪声的重叠,从而噪声性能得到提高。并且,使得相邻的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内的接地压力的分布实现了分散,从而中央陆地部13以及中间陆地部14的不均匀磨损得到抑制。
图7中示出中央陆地部13的放大图。中央横沟21从轮胎轴向的内端朝向外端、且朝旋转方向R的后着地侧倾斜。中央横沟21朝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相同的方向倾斜。
中央横沟21在短边部11b与中间主沟11连通。由此,中央横沟21的两端缘的轮胎轴向长度产生差异。更具体而言,中央花纹块22的先着地侧端缘22S的轮胎轴向长度WS比后着地侧端缘22E的轮胎轴向长度WE大。因此,中央花纹块22的先着地侧端缘22S附近的刚性得到提高,从而所谓的胎踵胎趾磨损等不均匀磨损得到抑制。这种作用、效果在接地压力高的中央陆地部13特别明显。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中央花纹块22的先着地侧端缘22S附近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在中央花纹块22的接地时,中央横沟21的沟容积得到充分确保。并且,由于中央横沟21与中间主沟11朝相同的方向倾斜,因此中央横沟21内的水向中间主沟11顺畅地排出。通过它们的叠加效应,胎面部2的排水性得到提高,从而充气轮胎的湿路性能得到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中央横沟21设置有拉筋23,该拉筋23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花纹块22、22彼此连结。
图8中示出图7中的中央陆地部13的A-A线剖视图,即示出包括拉筋23的中央陆地部13的剖视图。拉筋23因中央横沟21的沟底面隆起而形成。拉筋23对接地时、特别是刚接地时或者刚离地时的中央花纹块22朝向轮胎周向的动作进行限制,由此抑制胎踵胎趾磨损等不均匀磨损。
拉筋23的高度HT例如优选为中央横沟21的沟深DA的1/3倍~1/2倍。在拉筋23的高度HT不足上述沟深DA的1/3倍的情况下,接地时的中央花纹块22朝向轮胎周向的动作幅度增大,从而有可能在中央花纹块22产生不均匀磨损。另一方面,在拉筋23的高度HT超过上述沟深DA的1/2倍的情况下,中央横沟21的排水性有可能下降。
拉筋23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WT例如优选为中央花纹块22的后着地侧端缘22E的轮胎轴向上的宽度WE的1/3倍~1/2倍。在拉筋23的宽度WT不足后着地侧端缘22E的宽度WE的1/3倍的情况下,接地时的中央花纹块22朝向轮胎周向的动作幅度增大,从而有可能在中央花纹块22产生不均匀磨损。另一方面,在拉筋23的宽度WT超过后着地侧端缘22E的宽度WE的1/2倍的情况下,中央横沟21的排水性有可能下降。
如图7所示,在中央花纹块22设置有多个中央横向浅沟27。中央横向浅沟27的一端与中央主沟10连通,另一端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与中央横沟21相同,中央横向浅沟27为锯齿状的沟,并具有:第一部分27a,其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第二部分27b,其相对于第一部分27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以与第一部分27a平行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三部分27c,其将第一部分27a与第二部分27b连接。中央横向浅沟27的深度比中央横沟21的深度小。中央横向浅沟27的宽度比中央横沟21的宽度小。利用中央横向浅沟27而提高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并且使中央花纹块22的刚性分布实现优化。
图9中示出中间陆地部14的放大图。中间横沟31从轮胎轴向的内端朝向外端、且朝旋转方向R的后着地侧倾斜。中间横沟31朝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相同的方向倾斜。并且,中间横沟31在短边部11b与中间主沟11连通。由此,中间主沟11内的水顺畅地向中间横沟31排出。
同样地,中间横沟31朝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相同的方向倾斜。并且,中间横沟31在短边部12b与胎肩主沟12连通。由此,中间横沟31内的水顺畅地向胎肩主沟12排出。因此,从胎面部2的中央陆地部13起直至中间陆地部14为止的排水性得到提高,从而充气轮胎的湿路性能得到提高。
在中间花纹块32设置有多个中间横向浅沟37。中间横向浅沟37的一端与中间主沟11的短边部11b连通,另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与中间横沟31相同,中间横向浅沟37为锯齿状的沟,并具有:第一部分37a,其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第二部分37b,其相对于第一部分37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以与第一部分37a平行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三部分37c,其将第一部分37a与第二部分37b连接。中间横向浅沟37的深度比中间横沟31的深度小。中间横向浅沟37的宽度比中间横沟31的宽度小。利用中间横向浅沟37而提高中间陆地部14的排水性,并且使中间花纹块32的刚性分布实现优化。
图10中示出胎肩陆地部15的放大图。胎肩主沟12的两侧的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在轮胎周向上配置为错开1/2间距。由此,位于胎肩主沟12的两侧的中间花纹块32与胎肩花纹块42在轮胎周向上配置为错开1/2间距。利用这种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而防止在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产生的节距噪声的重叠,从而噪声性能得到提高。并且,使得相邻的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内的接地压力的分布实现了分散,从而中间陆地部14以及胎肩陆地部15的不均匀磨损得到抑制。
在胎肩花纹块42设置有多个胎肩横向浅沟47。胎肩横向浅沟47的一端与胎肩主沟12的短边部12b连通,另一端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与胎肩横沟41相同,胎肩横向浅沟47为锯齿状的沟,并具有:第一部分47a,其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第二部分47b,其相对于第一部分47a在轮胎周向上错位、且以与第一部分47a平行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三部分47c,其将第一部分47a与第二部分47b连接。胎肩横向浅沟47的深度比胎肩横沟41的深度小。胎肩横向浅沟47的宽度比胎肩横沟41的宽度小。利用胎肩横向浅沟47而提高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并且使胎肩花纹块42的刚性分布实现优化。
如图7、图9及图10所示,优选地,中央横沟21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1例如比中间横沟31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2小,上述角度γ2例如比胎肩横沟41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3小。中央横沟21、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的上述角度γ1、γ2以及γ3设定为依次增大,从而从接地压力高且最早接地的中央陆地部13的轮胎赤道C附近向接地压力低且最晚接地的胎肩陆地部15的胎面接地端Te顺畅地将水排出,能够获得优异的排水性。
上述角度γ1例如优选为60°以上,另外,优选为80°以下,更加优选为75°以下。在角度γ1不足60°的情况下,中央花纹块22的花纹块顶点26过度地变为锐角,从而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另一方面,在角度γ1超过80°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排水性能有可能变差。
上述角度γ3例如优选为80°以上,更加优选为85°以上,另外,优选为90°以下。在上述角度γ3不足80°的情况下,胎肩花纹块42的花纹块顶点46过度地变为锐角,从而有可能成为不均匀磨损的起点。另一方面,在上述角度γ3超过90°的情况下,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相反,从而胎肩陆地部15的排水性能有可能变差。
如图6、图7、图9及图10所示,优选地,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例如为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以下,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例如比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小。利用这种中央横沟21、中间横沟31以及胎肩横沟41,从接地压力高且最早接地的中央陆地部13的轮胎赤道C附近向接地压力低且最晚接地的胎肩陆地部15的胎面接地端Te顺畅地将水排出,从而能够获得优异的排水性。
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与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的比WC/WA例如优选为1.50以上,更加优选为1.60以上,另外,优选为2.50以下,更加优选为2.00以下。在上述比WC/WA不足1.50的情况下,从胎肩主沟12向胎面接地端Te的排水有可能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C/WA超过2.50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陆地比降低,从而耐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与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的比WC/WB例如优选为1.50以上,更加优选为1.60以上,另外,优选为2.50以下,更加优选为2.00以下。在上述比WC/WB不足1.50的情况下,同上所述,从胎肩主沟12向胎面接地端Te的排水有可能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C/WB超过2.50的情况下,也同上所述,胎肩陆地部15的陆地比降低,从而耐磨损性能、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图6所示的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与中央花纹块22的轮胎周向长度LA的比WA/LA优选为0.08~0.10。在上述比WA/LA不足0.08的情况下,中央横沟21的沟宽WA不足,从而从轮胎赤道C附近向中间主沟11的排水有可能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A/LA超过0.10的情况下,中央陆地部13的陆地比降低,从而耐磨损性能、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同样地,图6中示出的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与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周向长度LB的比WB/LB优选为0.10~0.20。在上述比WB/LB不足0.10的情况下,中间横沟31的沟宽WB不足,从而从中间主沟11附近向胎肩主沟12的排水有可能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B/LB不足0.20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14的陆地比降低,从而耐磨损性能、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同样地,图6中示出的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与胎肩花纹块42的轮胎周向长度LC的比WC/LC优选为0.20~0.30。在上述比WC/LC不足0.20的情况下,胎肩横沟41的沟宽WC不足,从而从胎肩主沟12附近向胎面接地端Te的排水有可能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上述比WC/LC不足0.30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15的陆地比降低,从而耐磨损性能、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有可能下降。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而试制了形成为图1的基本构造、且尺寸为11.00R20的充气轮胎,并对湿路制动性能、耐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湿路制动性能>
在20×8.00的轮辋、780kPa的内压的条件下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8吨的卡车(2-D车)的所有车轮。使上述车辆进入具有厚度为0.5mm~2.0mm的水膜的湿润柏油路面,在以65km/h的时速行驶过程中实施制动,对速度从60km/h减速至20km/h所需的距离进行了测定。利用测定值的倒数、且以将实施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评价为湿路性能越好。
<耐磨损性能>
对利用上述车辆行驶了50000km之后的各轮胎的沟深进行了测定。以将实施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评价为耐磨损性能越好。
[表1]
根据表1能够明确地确认: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与比较例相比,湿路性能、耐磨损性能得到提高。
基于表2的规格试制了形成为图6的基本构造的、尺寸为11.00R20的充气轮胎,并对湿路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湿路性能>
在20×8.00的轮辋、780kPa的内压的条件下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所有车轮。使上述车辆进入具有厚度为5mm的水膜的湿润柏油路面,并对将变速齿轮固定为2档、且将发动机转速固定为1500rpm而自使离合器接合的瞬间开始通过了10m的通过时间进行了测定,且使测定值实现了指数化。以各自的通过时间的倒数、且将实施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评价为排水性能越好。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对于各供试轮胎而言,在20×8.00的轮辋、780kPa的内压的条件下将实施例1的轮胎安装于最大装载量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一侧的后轮,并将各规格的轮胎安装于另一侧的后轮,使该车辆行驶直至任意轮胎磨损至50%为止。对于行驶后的各轮胎的中央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的各花纹块列,利用肉眼观察不均匀磨损的有无。以将实施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越好。
[表2]
根据表2能够明确地确认: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与比较例相比,湿路性能、耐磨损性能得到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11…中间主沟;11a…长边部;11b…短边部;12…胎肩主沟;13…中央陆地部;14…中间陆地部;15…胎肩陆地部;21…中央横沟;22…中央花纹块;23…拉筋;31…中间横沟;32…中间花纹块;41…胎肩横沟;42…胎肩花纹块。

Claims (14)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一个中央主沟,其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一对中间主沟,它们在所述中央主沟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一对胎肩主沟,它们在所述中间主沟与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多个中央横沟,它们将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中间主沟之间连接;多个中间横沟,它们将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连接;以及多个胎肩横沟,它们将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接地端之间连接,
由此使得所述充气轮胎具备:一对中央花纹块列,它们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设置有由所述中央主沟、所述中间主沟以及所述中央横沟划分出的中央花纹块;一对中间花纹块列,它们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设置有由所述中间主沟、所述胎肩主沟以及所述中间横沟划分出的中间花纹块;以及一对胎肩花纹块列,它们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设置有由所述胎肩主沟、所述接地端以及所述胎肩横沟划分出的胎肩花纹块,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与所述中间横沟的沟宽WB相等,
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宽WC与所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的比WC/WA为1.3~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宽WC与所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的比WC/WA为1.6~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的沟宽WA、所述中间横沟的沟宽WB以及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宽WC为4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中央区域的陆地比Lc与中间区域的陆地比Lm的比Lc/Lm为1.05~1.25,其中,所述中央区域是从所述中央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上的两端通过的轮胎周向线之间的区域,所述中间区域是从所述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上的两端通过的轮胎周向线之间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10°~3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宽比所述中央主沟的沟宽大,所述中间主沟的沟宽比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宽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主沟以及所述胎肩主沟形成为锯齿状,
所述中间主沟、所述中央横沟以及所述中间横沟在所述中间主沟的锯齿顶点交叉,
所述胎肩主沟、所述中间横沟以及所述胎肩横沟在所述胎肩主沟的锯齿顶点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备指定了旋转方向的定向性花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从轮胎轴向的内端朝向外端、且朝旋转方向的后着地侧倾斜,
所述中间主沟为短边部与长边部交替地排列而成的锯齿状,所述短边部朝与所述中央横沟相同的方向倾斜,所述长边部朝与所述短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且轮胎周向长度比所述短边部的轮胎周向长度长,
所述中央横沟在所述短边部与所述中间主沟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具有拉筋,该拉筋因所述中央横沟的沟底面隆起而形成、且将相邻的中央花纹块彼此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横沟朝与所述中央横沟相同的方向倾斜,
所述胎肩主沟具有:短边部,其朝与所述中间横沟相同的方向倾斜;以及长边部,其朝与所述短边部相反的方向倾斜、且轮胎周向长度比所述短边部的轮胎周向长度长,
所述中间横沟在所述短边部与所述胎肩主沟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主沟的两侧的所述中央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
所述中间主沟的两侧的所述中央横沟以及所述中间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
所述胎肩主沟的两侧的所述中间横沟以及所述胎肩横沟在轮胎周向上错开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1比所述中间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2小,所述中间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2比所述胎肩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3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1为60°~80°,所述胎肩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γ3为80°~90°。
CN201480051747.8A 2013-10-04 2014-09-24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5555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9463 2013-10-04
JP2013209463A JP6043265B2 (ja) 2013-10-04 2013-10-04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59426 2013-12-16
JP2013259426A JP6356961B2 (ja) 2013-12-16 2013-12-16 重荷重用タイヤ
PCT/JP2014/075280 WO2015050022A1 (ja) 2013-10-04 2014-09-24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5549A true CN105555549A (zh) 2016-05-04
CN105555549B CN105555549B (zh) 2017-10-31

Family

ID=52778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1747.8A Active CN105555549B (zh) 2013-10-04 2014-09-24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5908B2 (zh)
EP (1) EP3042789B1 (zh)
CN (1) CN105555549B (zh)
WO (1) WO20150500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3233B2 (ja) * 2014-01-17 2017-12-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405284B2 (ja) * 2015-04-17 2018-10-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60925B2 (ja) * 2015-07-29 2019-08-1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23764B2 (ja) * 2016-01-06 2019-12-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IT201600074580A1 (it) * 2016-07-18 2018-01-18 Pirelli Pneumatico per ruote di veicoli pesanti
JP6766561B2 (ja) * 2016-09-29 2020-10-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EP3323637B1 (en) * 2016-11-22 2019-09-0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JP6332481B1 (ja) * 2017-01-11 2018-05-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84568B1 (ja) * 2017-05-16 2018-09-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78813B2 (ja) 2018-07-04 2022-11-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183848B2 (ja) * 2019-02-13 2022-12-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1559206B (zh) * 2019-02-13 2023-05-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18617A (ja) * 1999-07-12 2001-01-23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111091A (ja) * 2004-10-13 2006-04-2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803479A (zh) * 2005-01-11 2006-07-1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载重轮胎
CN1809475A (zh) * 2003-05-21 2006-07-2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及设计其胎面花纹的方法
JP2011189846A (ja) * 2010-03-15 2011-09-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195045A (ja) * 2010-03-19 2011-10-0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2116245A (ja) * 2010-11-29 2012-06-2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レーシングカート用タイヤ
CN103802608A (zh) * 2012-11-09 2014-05-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016455U1 (zh) * 1990-12-04 1991-07-25 Uniroyal Englebert Reifen Gmbh, 5100 Aachen, De
JP3970953B2 (ja) * 1996-02-23 2007-09-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GB9902449D0 (en) * 1999-02-05 1999-03-24 Sumitomo Rubber Ind Tread for a pneumatic tyre
JP2001121922A (ja) * 1999-10-25 2001-05-0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015573B2 (ja) * 2003-02-28 2007-1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86592B2 (ja) 2005-12-29 2010-06-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123981B2 (ja) 2010-04-27 2013-01-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3282217B (zh) * 2011-01-19 2015-12-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DE102011051387A1 (de) * 2011-06-28 2013-01-03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5739862B2 (ja) 2012-12-26 2015-06-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18617A (ja) * 1999-07-12 2001-01-23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809475A (zh) * 2003-05-21 2006-07-2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及设计其胎面花纹的方法
JP2006111091A (ja) * 2004-10-13 2006-04-2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803479A (zh) * 2005-01-11 2006-07-1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载重轮胎
JP2011189846A (ja) * 2010-03-15 2011-09-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195045A (ja) * 2010-03-19 2011-10-0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2116245A (ja) * 2010-11-29 2012-06-2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レーシングカート用タイヤ
CN103802608A (zh) * 2012-11-09 2014-05-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95908B2 (en) 2019-02-05
CN105555549B (zh) 2017-10-31
US20160221397A1 (en) 2016-08-04
EP3042789A1 (en) 2016-07-13
WO2015050022A1 (ja) 2015-04-09
EP3042789A4 (en) 2017-05-31
EP3042789B1 (en) 202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5549A (zh) 充气轮胎
US10239358B2 (en) Pneumatic tire
EP3715149B1 (en) Heavy-duty tire
US9688103B2 (en) Motorcycle tire
US8813799B2 (en) Heavy duty radial tire
CN105745092A (zh) 重载荷用轮胎
US892560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707722A (zh) 充气轮胎
US20130180638A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9796216B2 (en) Heavy duty tire
CN102806814A (zh) 充气轮胎
EP3213932A1 (en) Tire
CN103381741A (zh) 充气轮胎
US11104187B2 (en) Pneumatic tire
AU2013202673B2 (en) Pneumatic tyre for running on rough terrain
JP6332481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129236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6080045A (zh) 摩托车用充气轮胎
JP510982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50059941A1 (en) Pneumatic Tire
JP717295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118279A (zh) 充气轮胎
CN107738545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626889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512205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